初三的大数据时代的读后感

2024-10-07

初三的大数据时代的读后感(共8篇)

1.初三的大数据时代的读后感 篇一

数据库管理形式是大数据管理不断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到目前为止最后的一个阶段。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计算机内部的容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并且大数据的管理和维护成本也相应的有所下降。同时,在大数据管理形式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其系统管理内存不足等现象,进行了全面的提高,有效的实现了资源共享,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大数据的安全、稳定等性能。另外,在大数据时代的大数据库管理的过程中,不在近几年只是固定在某一个计算技术应用体系,而是面向整个管理体系,以此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大数据共享的性能,使大数据与大数据形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其大数据进行了全面、有效的、统一的管理,为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方向。

2.初三的大数据时代的读后感 篇二

扑面而来的大数据浪潮, 正深刻地改变着行业发展规则及老百姓的生活:

上网的时候, 你会发现, 打开的很多网页都会出现你感兴趣的产品促销信息;

出差回来, 电信运营商会很贴心地提醒你, 为了节省费用, 你可以选购其某款适合漫游的打包产品;

在线浏览电子书的时候, 手机页面不但会根据你的爱好, 推荐相应图书, 而且还会告诉你相应图书的用户阅读排名及评价情况;

看电视的时候, 电视屏幕会跳出一个排名, 告诉你现在大家都在收看哪个热门电视剧, 或点播剧的收视排名。甚至手机报还会告诉你所在城市的的电影收视排名;

……

所有的这一切, 均基于互联网、电信及广电网络企业大数据挖掘技术的支持。

IT技术、云计算、云服务为大数据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及广电双向网络的建设为数据挖掘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电信及广电业务的快速发展 (中国移动互联网基地应用超18.4万, 累计下载量23.7亿次) , 导致运营商对数据挖掘的需求日益迫切;三网融合的快速推进, 导致三大行业在用户层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可以预计, 在国内市场, 互联网、电信及广电行业将成为大数据挖掘技术成长最快的市场之一。

目前, 三大行业中大数据的应用主要基于以下几个目标:

一是服务于市场营销。运营商通过大数据分析系统对用户偏好进行相关分析, 在改进产品设计的同时, 及时、准确地进行业务推荐, 在不断改善用户体验的基础上, 提升用户的消费度及对运营商的粘着性。二是服务于网络传输层面。通过大数据系统分析网络的流量、流向变化趋势, 及时调整资源配置, 不断提升网络的质量及网络利用率。三是为企业客户提供精细化营销服务。四是为企业经营提供决策支持。通过业务、资源、财务等各类数据的综合分析, 快速、准确地确定公司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策略。五是通过对用户基础数据的挖掘, 充分利用SP、CP资源, 快速拓展各类增值业务产品。其中, 对于基于专网运营的电信及广电运营商来说, 为数据挖掘提供的平台搭建及应用也更为复杂。目前, 电信正在从经分的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迈进, 而广电的经分系统搭建及大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尚处于启动阶段。

互联网:思维激发运营商潜能

近年来,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 电子商务行业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中国电子商务中心预测, 截至2013年底, 全球电子商务的销售额将达到6 800亿美元, 从中国市场来说, 2013年仅“双十一”国内电商的销售额就将突破300亿元。

电子商务的产生不仅极大地颠覆了传统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支付手段, 更对其销售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从海量信息中及时发现有用的信息, 就需要有新一代的技术和工具来对海量数据进行更合理及更高层次的分析, 做出归纳性推理, 从中挖掘出用户潜在需求, 在为用户提供更好服务的同时, 帮助电子商务企业决策者及时调整市场策略, 对商业预测做出正确决策, 从而提升效率降低风险, 80年代末兴起的数据挖掘技术就是为顺应这些需要应运而生发展起来的数据处理技术。截至目前, 大数据挖掘技术已成为推动国内电子商务高速发展最有利的引擎。

电子商务及互联网企业作为互联网虚拟运营商, 不需要像电信及广电运营商一样在专网内部进行业务、产品、维护、财务等一系列运营管理, 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的最终目的是根据用户搜索行为, 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所需业务及产品, 因此, 从根本上说, 互联网大数据挖掘技术的最终目的就是为提升企业CRM (客户关系管理) 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从用户层面看, 电商大数据应用效果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在线、邮件、微信及QQ等各种方式的产品推荐、订单跟踪及广告的精准营销等。

数据挖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因此数据挖掘的结构也较为复杂。典型的数据挖掘体结构由3层结构组成 (如图1所示) , 分别为数据层, 数据挖掘引擎及用户界面。数据挖掘过程主要包括4个步骤:问题定义/确定业务对象、数据准备、数据挖掘及结果表达和分析。目前采用的技术主要包括分类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神经网络决策树、遗传算法、统计分析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各大电子商务运营企业会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 将多种数据挖掘技术相结合, 利用多种数据挖掘技术以达到最佳的实施效果。

电信:一马当先的中移动

随着网络技术、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 以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奇虎360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开始对电信运营商传统的数据及语音业务造成极大冲击。如何处理与互联网公司的竞合关系?云、管、端三线布局能否避免被管道化的隐忧?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 摆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电信运营商面前的难题。

与此同时, 伴随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的数据大集中, 也使电信运营商自身的运营及管理面临更多的挑战, 例如, 大用户量下的集中系统的处理能力;如何快速实现对市场变化需求的响应;支撑业务运营的可靠性;个性化业务的支持能力以及集中环境下的运维体系等。

此外, 在大数据时代, 集中存储和集中计算已经无法应对数据从TB级向PB级的膨胀, 基于此, 分布式存储计算模式已渐成潮流, 与此同时, 随着多媒体内容的快速发展, 文本、图片和视频等多格式、多维度的数据并存的现状导致数据格式也由传统的结构性数据向半结构化数据及非结构化方向发展。非结构化、分布计算、分析结果的实时性对运营商传统的经分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

此外,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电信运营之间的竞争开始从以业务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 新的环境要求电信企业运营商必须重新搭建以客户和消费者为中心的运营体系, 并梳理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组织架构, 基于此, 搭建在BOSS之上的大数据挖掘平台必须能够实现管理经营与市场信息系统的完美对接。

鉴于此, 近年来, 三大电信运营纷纷投入巨资进行经分系统的升级改造及基于Hadoop技术的分布计算平搭建。

从目前的情况看, 中移动的经分系统尤其是在智慧型精分系统的建设速度略快于其他两家运营商, 领先的经分系统为中移动取得竞争优势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012年中移动的销售收入一举超过中电信与中联通的收入总和。

由于三大运营商对于大数据的发展思路不同, 采用的技术也各不相同。其中, 中国联通对大数据的探索源自于2010年中国联通数据大集中策略的提出。2012年底, 中国联通已成功将大数据和Hadoop技术引入到移动通信用户上网记录集中查询与分析支撑系统。目前, 中国联通已经新增100亿投资重庆大数据计划, 显现了其发展大数据、转型自身业务的决心。

中国电信则利用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提出了“智慧城市”发展战略, 基于以上战略, 中国电信将自身定位成为智能管道的主导者、综合平台的提供者及内容应用的参与者。而在“流量经营”方面, 中国电信将从“话务经营”向“流量经营”转型。结合大数据技术, 中国电信也将深入IDC服务以及智慧城市建设, 并发掘移动互联与之结合的商机, 重塑转型之路。

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最快的运营商, 除了不断完善传统的基于企业自身运营管理的经分系统之外, 中国移动在基于业务层面的智慧型经分系统搭建层面也开展了大量探索工作。

在分布式计算平台搭建方面, 中移动也是国内最早开始Hadoop研发的电信运营商。2007年3月, 中移开始动启动“大云”计划, 2007年7月, 第一个Hadoop平台搭建完毕。在中国移动“大云”1.5产品总体架构中, 分析型Paa S产品底层便是基于Hadoop的数据存储和分析平台。

广电:进入大数据元年

与电信及互联网企业相比, 广电行业的大数据挖掘尚处于起步阶段。长期以来, 广电行业的收视调查主要采用抽样方式, 这种方式由于样本少、易被污染、易造假, 其分析结果曾广受质疑。随着双向网络改造的推进, 广电行业可利用双向机顶盒采集回传数据, 为此, 广电总局在77号文规定, 可“引导有条件的调查机构加大技术投入, 丰富调查手段, 提高调查水平, 研究利用双向交互式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和有线数字网络等技术采集和回传数据。”同时, 广电总局颁布《三网融合用户终端综合数据采集规范研究及DSS系统示范工程》, 对DSS系统的数据格式进行了相关规范。

随着BOSS系统的逐步搭建及不断完善, 从2012年起, 深圳、重庆、上海、北京、新疆等地开始尝试在搭建BOSS系统的基础上, 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为企业经营决策及新业务拓展提供支持, 同时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收视体验。

目前这一市场的产品提供企业除了传统经分产品提供企业——诚毅、斯特奇及亚信之外, 一些IT企业如IBM、OR-CLE、曙光、东软等也开始逐步介入。此外, 中传瑞智公司作为传媒大学校业凭借自身对传媒行业的深刻认识, 也开始进入这一市场, 目前其已在歌华相关项目中顺利中标。

全新的DSS (决策支持系统) 能够实现全网实时的数据采集, 从而避免传统收视率调查系统的诸多缺陷, 如节目评价主要靠用户回忆、填表;传统收视率调查系统由于抽样的局限性, 容易造假;只为获得收视指标, 主要服务于电视台、广告公司等。DSS系统不但可获取用户收视行为, 还可用于用户分群, 可为运营商的经营决策和业务决策提供支持。

DSS的主要功能

实时收视数据收集。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实时回传的收视统计数据, 对收视市场进行整体收视规模、频道收视情况及观众互动情况的实时分析。

收视市场规模分析。分析整体市场的实时在线家庭。

频道收视分析。针对单个重点频道或频道组进行实时的数据分析和统计。

观众互动分析。实时分析收视市场内收视观众的互动表现及参与互动的用户规模。

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 广电行业已开始充分认识到大数据技术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性, 未来几年, 广电行业将进入大数据技术发展阶段。

3.我们的大数据时代 篇三

数字化时代的我们有时会有这样的感觉:人类将自己解雇了,将控制权交到计算机、智能机器和社交网络手上;在这个由算法一统天下的星球,人类在未来只会沦为一个边缘化的存在;不久人类就只会成为世界的破坏因素,没有他们,这个世界会更好。

不久前更名为Alphabet的谷歌,正是这种数字化时代发展的体现。Alphabet不仅仅涉足一个又一个行业,还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实际上,这种变化的数量如此之多,有时候就连谷歌自己的员工也无法一一列出该公司从创立之初到现在为止的创新。

我们可以从谷歌的更名中看出它的野心,从A到Z改变一切的总需求,正是数字革命的典型特征。数字革命重新书写了我们的人生,从爱情到死亡,插手了人类命运的每一个方面,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每一天。

今天,人类对于网络的依赖简直就像重症上瘾者一样。我们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各种消息和邮件。如果汽车导航设备失灵,我们很可能就找不着北,迷失方向。如果我们的手机15分钟内没有出现任何消息、短信或推送信息,我们就会变得焦虑不安。而这些可以意识到的瘾只是一种更加强烈的依赖的一小部分,对于绝大部分的依赖,我们都并不自知。

地球上生活着70亿人,他们周围充斥着上百亿,甚至上千亿机器和信号。到2030年,约有5000亿物品会联网,小到跑鞋,大到工业激光器、无人战斗机。如果人们可以听到这些物品之间的交流,即使每个信号都只是一道微弱的“嗡嗡”声,加在一起却能形成让整个地球震耳欲聋的噪音,人类可能会在这种电子噪音中毁灭。机器人取代人类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越来越现实的危险。联网的机器、计算机和算法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压迫着人类的生存空间,以致于很多人现在就已经感觉到“压力山大”,受到机器的威胁,只能任其摆布。

机器承担了越来越多以前只有人类才能完成的工作,而且现在机器比人类还要完成得更好,同时成本更低。如今,人们几乎大大小小任何事情都要借助机器的力量,而这些机器仿佛还在一步步争夺着更多的控制权。

算法则能看透人类的行为举止,分析其身体指标和基因参数,然后给他建议:应该买什么东西,阅读什么样的书,吃什么食物,甚至和谁睡觉、结婚。算法能调节人的需求、口味、世界观以及所有的一切,只要他在机器和网络上留下个性化痕迹。德国社会学家哈拉尔德·韦尔策表示,算法操纵人类的行为,限制其自由;数字革命触发了一种“新集权主义”威胁。

一些乐观的社会学者则持相反的论调。他们认为,机器越来越聪明,这正表明人类又进化了一个层次,人类在理智存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人工智能的存在,从一般人类发展为了超级人类。人类能从数字革命中受益巨大,因为人类与机器之间的界限,智能手机与其主人之间的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机器的能力现在也成为人类的能力,人类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强大、聪明和理智。他可以借用所有机器和网络的力量,为如果自己独自解决会很吃力的问题找到答案。

现在,一个人可以和上百个朋友保持联系。而且,人类最终拥有了足够的数据和知识,知道如何才能最优化地规划自己的生活。他知道自己对于哪些病症没有抵抗力,不会因为无聊的活动浪费时间,不会再受舆论制造者的操纵,因为他自己就可以得到所有信息。他并不将所有希望寄托于读精英大学上,因为他可以在网上接受教育。他并不会受制于父母的地位和财富以及出生地。每个人都可以了解任何事情,成为任何他想要成为的人,做任何事,达到任何目标。个人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历史上这还是头一回。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数字革命甚至能让我们获得永生。这个惊世骇俗的言论是网络奇才、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提出的理论。他认为,我们只需要坚持到2029年,就可以把自己复制一个安全备份,以达到永生的目的。

数字革命到底是好是坏,会把我们带向何方,对此世上已经有了各式各样的理论。然而,数字革命到底应该如何评判,可能并不能用一些极端的论调来衡量,而是应该通过我们的日常生活来感受。

并不是一个发明就可以改变一切。数字革命意味着,在所有地方都在发生着永恒的改变,人类也在这个过程之中不断发生改变,有时候我们可能对此难以察觉,但是变化总是持续不断。人类能在机器的无声噪音和算法的无形力量面前坚持自己吗?

童年

在YouTube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视频:一个名叫布里杰的美国男孩坐在一张沙发上,手里捧着一个iPad,手飞快地操作着,从一个窗口跳到另一个窗口,点击各种应用软件,打开一个又一个视频。背景里,我们依稀可以听到他父亲的声音,听起来他还挺为自己的儿子感到自豪的。布里杰还不到两岁。

有一个特别受欢迎的视频,在YouTube上已经拥有400万点击量。视频内容是一个穿着尿不湿的婴儿,正对其前面一个方方正正的物体越来越不耐烦,不停按它,踩它,这个物体却一动不动。原来这不是一个平板,而只是一份报纸。

“看起来简直毛骨悚然,一个还缠着尿布的婴儿对于如何操作这些智能设备已经如此熟练了。”美国女作家汉纳·罗辛描述自己观察她两岁的儿子是如何使用iPad的时候说。

数字化时代出生的孩子们现在慢慢成长起来了,他们也被称为“数字原生代”,即那些在数字时代土生土长,自小与网络、手机为伴的人。这些电子产品从他们出生那一刻起就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小婴儿自然也成为这其中的一份子,就像他的父母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将智能手机对准自己来张自拍,这些电子产品已经在他们子女的成长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虽然现实如此,家长对于电子产品在孩子成长中所起作用的态度却显得很微妙。根据德国一家教育协会发布的一项研究,在德国2-5岁儿童的家庭当中,大约有77%的父母相信书籍能促进孩子的想象力,只有17%的父母认为计算机能起到这一作用。

nlc202309082046

尽管父母或许还存在不少疑虑,但是电子技术还是不可避免地侵入到孩子的童年时光。最开始,父母会用智能手机和平板设备,让烦人的、吵闹不休的孩子安静下来。然后,父母会用一些电子设备和电子技术来监控他们的孩子。他们会下载一些APP,通过摄像头观察到自己孩子的一举一动,这样的软件在德国下载量高达好几百万次。

乍看之下,这些父母购买监控软件是出于安全考虑。的确,父母认为孩子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和观察不到的时间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通过这种方式,孩子的世界变得更安全,更加一览无余,父母变得更不费力气,可是他们不知道,孩子的世界也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小。

任何只要带有一丝不确定后果的事情,都会被父母排除出孩子的世界。在父母看来,孩子靠运气去做什么事情并不可靠。“在这个时代,对一个小孩说‘出去,到田野里玩耍吧!’实在太困难了。”美国计算机科学家、虚拟现实之父杰伦·拉尼尔最近在接受德国《法兰克福汇报》采访时抱怨道。所有的事情都被预先安排好了,一切都有条不紊。拉尼尔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现在,没人可以探寻到什么新鲜的事情,因为一切危险都被排除了。”

然而另一方面,如今几乎每个孩子都比从前拥有更好的教育机会,比如说在线大学、网络函授课程。这些网络学校为那些来自农村或者战争敏感地区的孩子提供了一个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以前只有精英阶层才能享受到的教育机会。近年来,包括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以及伯克利大学在内的知名高校都投入巨资兴建所谓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对于参加这些课程的孩子们而言,互联网为他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他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

网络公开课带来的效果令人吃惊。据报道,斯坦福大学举办的一个网络课程,在全球有400多人的结业成绩都好于在该大学参加实体课成绩最好的学生。这并不意味着,通过互联网学习的人自然就会获得好成绩。但是,对于那些具有高度自觉性和积极性的自学者来说,这意味着他们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能获得教育机会,这与他们在哪里生活、父母赚多少钱无关,与他们之前是否接受过教育、教育程度如何也无关。

工作

乍听之下,本·瓦贝尔的商业模式似乎是要用计算机攻占我们办公室的最后一个角落,驱除人类惰性的最后一道蜘蛛网,让我们完全没有隐私可言。瓦贝尔到底是怎么赚钱的呢?这位人类行为学家观察员工之间完整的交流过程,然后进行测量、比较和评估,从而给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建议。

瓦贝尔开发了一款名为“社交计量仪”(Soziometer)的智能工牌,他是“社交解决方案”(Sociometric Solutions)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社交计量仪”看起来就像一个随身听,内置两个麦克风和一个蓝牙接收器,会记录携带者所说的每一段对话。当一家客户公司找上瓦贝尔,他会给这家公司的每位员工发一个这样的智能工牌。当然,每位员工的谈话内容都是保密的,谈话的方式才是关注的重点,该智能工牌会花大量时间测量:携带者用什么样的音调和他人对话,谈话时两人站的距离是怎样的,谈话时间多长,音量多大。

所以,“社交计量仪”的出现标志着机器对人类空间的入侵又前进了一步?让人们在办公室更好地利用时间,就像机器一样不知疲倦地辛勤工作,不浪费一点时间?大家可能都会想当然这样认为。不过,算法有时候也会大大出乎人的意料。在一段时间内,瓦贝尔已经采集、提取了好几千个小时的资料,他的客户包括银行、能源企业,可能还包括谷歌,不过瓦贝尔并未透露客户的具体名称。

从海量的数据中,瓦贝尔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员工之间的交流,特别是面对面的交流,是一家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咖啡机旁边的闲聊,走廊里不经意的邂逅,这些非正式的交流非常重要,能在整体上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按照瓦贝尔的数据,工作效率最高的是一个在宽松氛围下工作的由几个人组成的小组,每个人都可以毫无阻碍地相互交流。在“社交解决方案”公司位于波士顿的办公室,穿着一件格子衬衫、留着胡茬的瓦贝尔看起来就像一个大学生,他兴奋地讲述着他的见解。瓦贝尔说,如果一个员工大半天时间都在咖啡间或者办公室角落的长凳上办公,他也不觉得这是什么坏事。“我作为老板没什么意见。”他说。

瓦贝尔以前有个客户是一家美国大银行,这家银行委托他在银行呼叫中心研究一些员工工作热情枯竭的案例。工作热情枯竭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服务业出现的一种现象,这些员工主要有以下症状:身心疲惫;愤世嫉俗,不想工作;工作效率低,无成就感。瓦贝尔建议这家银行为呼叫中心员工设立一个共同下午茶时间。此前,呼叫中心员工都是采用银行的传统休息机制,休息时间不同步,银行认为这样效率更高。瓦贝尔的数据评估却得出相反的结论:呼叫中心员工与同事交流的时间越多,生产效率就变得越高,压力也越小。瓦贝尔为银行经理计算出,通过调整休息时间,每年可以为银行节省1500万美元。

来自其他公司的一些委托任务也强有力地证实了瓦贝尔的论断。员工中午一起就餐后,一家医药公司的辞职率下降了20%。“午餐休息时间是工作日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这是瓦贝尔的经典口号之一,“公司必须创造一种能促进员工之间相互交流的氛围。”谁又能想到,这些非常人性化的口号是借助机器的帮助才得出的呢?

居家

数字革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近几年,我们通过大数据得出一个“骇人听闻”的结论:现在,人类几乎可以被划归为无聊的物种了,因为我们总是在做同样的事情。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舒适的机器和互联网,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也是“功不可没”。

我们的生活似乎已经被机器和网络程式化了。德国时事评论员美瑞安·梅克尔哀叹道,我们生活中的那些“偶然事件”正在慢慢消失。比如说,一位读者在报纸上无意中看到了一篇很打动他的文章,尽管他原本对这个话题并不感兴趣。又或者一个人无意中邂逅并爱上了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可能原本并不符合他对理想另一半的设想。

nlc202309082046

按理说,我们的生活应该变得越来越丰富才对,因为每天都有新事物和新发明出现。那为什么我们反而变得越来越乏味,越来越无聊了呢?这是因为数字革命有一个根本性的限制性因素,即算法基本上都是以人类期待见到熟悉、习惯的事物这一基本观点为出发点的。

不信的话,你可以在网上搜索某一事物,旁边的推荐词条都是我们过去常常看到的那些东西,我们的选择越来越少,智能设备和网络为我们排除了很多可能性,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无聊,甚至已经有点困扰我们的生活了。令人奇怪的是,数字革命的推动者们认为,人们追求的就是懒散、舒适、安逸的生活。家居设计,就是要满足人们的这些需求。

我们来到了“德国最聪明的房子”,这是由德国传奇企业家海因斯·利多富的侄子瓦尔特·利多富在帕德伯恩所建的一所公寓。这幢房子占地145平方米,所有设备全部联网。当利多富在他的iPad上选中“晚安模式”之后,这幢房子走廊、洗手间和卧室的灯就会全部自动熄灭,地下室的灯光也会熄灭——如果那里没人的话。在客厅,卷帘式百叶窗缓缓下降,门锁也自动合上,暖气设备开始自动关闭,报警系统开始启动。当利多富从外面试图打开窗户的时候,一个警报器马上开始轰鸣,警示灯也开始亮起来,在房子里闪烁不停。“警告!你已经被发现,”一个扩音器发出声音,“你私闯民宅,已经被摄像头拍摄下来了。”

利多富认为,这幢房子对于整个德国房屋建筑史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他认为,即使现在科技如此发达,一些最现代的房子还是太不智能了。利多富将房屋与汽车相比较,“比方说我们打开一辆大众甲壳虫的车门,车灯马上会亮起来,就像跟人打招呼一样。可是,人们走进一间屋子,却什么反应也没有。”

不过,人们真的需要事事都由机器代劳,什么事情都预先设置好吗?如果任何事情都能让机器承担,那人们要怎么打发节省出来的时间呢?和机器人聊天吗?还别说,真有人有这个想法。在帕德伯恩以西6000公里处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们开发了世界上首款家庭机器人Jibo。Jibo就像主人与家用仪器之间的纽带,它是一个“萌萌哒”的机器人,圆圆的扬声器可以通过三条轴承自由移动。

Jibo机器人可以听别人说话,注视对方,与人对话,甚至照相,而且它还在不断学习新东西。它会提醒主人约会时间,口述以及回复电子邮件内容,与孩子们玩耍,甚至订外卖。“Jibo机器人将成为我们家庭的一份子。”Jibo的开发者、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辛西娅·布雷西娅如是说。

汽车

不管是像奔驰、奥迪和宝马这样的德国汽车巨头,还是如同谷歌、苹果这样的IT巨擘,都梦想能将世界上首批自动驾驶汽车投入量产。他们对此有很多憧憬和设想,并向消费者承诺了许多关于自动驾驶汽车的美好未来。他们认为,自动驾驶汽车将掀起汽车业的一场革命,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舒适感。而且,由计算机控制的汽车要更加安全。对于驾驶者而言,他们终于可以解放双手,在汽车以200公里/时的速度在高速公路行驶时,好好享受数字化的娱乐产品了。

由于汽车互联的快速发展,今天的汽车已经是“四个轮子的监视器”了。如果有一天自动驾驶汽车真的投入量产,在车内将会产生海量的数据。关于如何处理这些数据,以及这些数据最终的着陆点,公众已经争论了很长时间,而且对此有很多疑问。比如,警察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追捕逃犯吗?如果这辆车是一辆通勤车,那么哪些数据是雇主应该知道的,哪些又是他不应该了解的?界限又在哪里呢?

一辆所有程序都由计算机控制的汽车可能会成为每一家汽车制造商和每一位驾驶者的噩梦。近日,美国《连线》杂志记者安迪·格林伯格自愿体验了一把汽车被“黑”的经历,这让他直到现在都心有余悸。当时,他开着一辆Jeep自由光在圣路易斯的一条高速公路上行驶着,两名“白帽黑客”(专指测试网络和系统的性能来判定它们能够承受入侵的强弱程度的黑客)查理·米勒和克里斯·瓦拉塞克“黑”进了这辆车。他们通过该车联网的电子娱乐系统入侵到汽车中控台,然后就开始对该车玩起游戏,随意加速或者刹车,最后干脆取代格林伯格,彻底接管了汽车的控制权。“连我自己都感到后怕。”瓦拉塞克说。

命运

德国社会学家克里斯托夫·库克里克在其新书《颗粒社会》中,将数字革命与印刷术的发明进行了纵向比较,对于我们来说非常具有启发意义。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文中指德国人古登堡发明铅活字)仿佛开启了一个新世界,突然之间社会上开始充斥大量信息和各种可能性,这是人们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当时,人们对于活字印刷术带来的影响感到非常不安。库克里克分析道,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印刷术的发明让书籍能广泛传播,大家开始思想和思想的交锋、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一个绝对真理的世界消失了,突然之间,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想法,而且还可以传播,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些神学家和王公贵族。每个人都要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表明自己的态度,形成自己的看法。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引发了思维的海洋,那么今天呢?数字革命会对人类的思想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当一个人的生命与主治医生的状态再也没有关系,当一个人的终身幸福并不依靠自己随机碰到那个“对的人”,当一个人的成功再也不用通过出身来决定时,也许再也没有“命运”一说了。我们再也不用听算命师、占卜师关于不幸命运的那些陈词滥调了。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所有汽车都由计算机操控之时,即使一个喝得烂醉如泥、呼呼大睡的人坐在方向盘前面,也不会发生事故。

也许这才是数字革命带给我们最真实的那一面。命运在很多方面消失不见,可能我们再也不会碰见生活中的“偶然事件”了。以前大家向神祈祷想要解决的事情,现在都可以通过算法和网络来解决。算法和互联网能够看到所有事,洞悉所有事,操纵所有事。

命运意味着,人们对于生命中决定性的事情不能施加影响,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也无法改变这些后果。运气也是一样,是人们无法施加影响的。而数字革命让命运和运气在历史上的地位变得很尴尬。

那么,在算法和互联网占据主导的世界,一个人要怎样才算拥有成功的人生呢?对于所有人来说,经常抱怨“命运”,以“命运”作为托辞来掩饰自己的失败的人,连这最后一个借口也失去了。如果所有人都能史无前例地进化,潜能达到自己的极限,他们还会对其他人抱有期待,与其他人团结吗?

去年,杰伦·拉尼尔在接受德国报刊业颁给他的和平奖时,发表了如下得奖感言:“现在,我们需要一个新的人本主义。人类是一个特别的物种,人类的内涵远比机器和算法丰富得多。”虽然目前,拉尼尔还没有证据来证明这一点:到底是什么,让人类的内涵比机器更丰富呢?当机器比人类棋下得更好,车开得更好,问题解决得更出色的时候?

诚然,智能机器在越来越多领域都超越了人类。然而,智力并不是组成人类的唯一要素。人类身上还有无穷的创造力、奉献精神和冒险天赋,甚至人类的脆弱和矛盾也构成了人类本身。将人类产生的数据当做是人类本身,这是非常狭隘的,这些数据只是人类的可能性、期待值和习惯行为的一个缩影,而人类本身远比数据丰富得多。

在库克里克看来,新时代需要更多的不可估量性和不确定性。情绪化、喜怒无常和耍小脾气的人类要比机器可爱得多。在数字化时代,人类一些情绪化、喜怒无常的时刻,以及让人吃惊、迷惑的能力,更显得弥足珍贵。在这一点上,机器还差得远呢。

[编译自德国《明镜周刊》]

4.大数据时代读后感 篇四

发布:励志 | 分类:读后感 | 发表评论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

(一)去年的“云计算”炒得热火朝天的,今年的“大数据”又突袭而来。仿佛一夜间,各厂商都纷纷改旗换帜,推起“大数据”来了。于是乎,各企业的CIO也将热度纷纷转向关注“大数据”来了。有一张来自《程序员》微博的漫画很形象。我觉得这张图,很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中小企业云计算,大数据的现状。

不过话又还得说回来,《大数据时代》是本好书。

当然,很多IT知名人士也大力推荐,写了好多读后感来表述对这本书的喜欢没看此书之前,对所谓大数据的概念基本上是一头雾水,虽则有了解关注过现在也比较火热的BI,觉得也差不多,可能就是更多的数据,更细致的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看过此书后,感觉到之前的想法,只能算是中了一小半吧---巨量的数据,而另一前:着眼于数据关联性,而非数据精确性,或许才是大数据与现时BI最大的不同,不仅仅是方法,更多的时思想方法。不过坦白讲,到底是数据的关联性重佳,还是数据的精确性更好,还真的需要时间来检验一下,至少从现在的数据分析方法来论,更多的倾向于数据的精确性。看完此书,我心中的一些问题:

1.什么是大数据?

查了查百度百科,是这样定义的:大数据(big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大数据的4V特点:Volume、Velocity、Variety、Veracity--这个好像是IBM的定义吧。

以个人的观点来看:数据海量,存储海量都是大数据的基本原型吧。

2.大数据适合什么样的企业?

诚然,大数据的前提是海量的数据,只有拥有巨量的数据资源,方能从中查找出数据的关联性,才可以让通过

专业化的处理,让其为企业产生价值。针对电信运营,互联网应用这样海量用户的数据的大企业,也是在应用大数据的道路上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针对中小企业呢?销售订单数据?若非百年老店,估计数据也是少得可怜,5,能用的可能只有消费者数据了吧。貌似大多数厂商,用来举例的也就是消费都购买行为分析为最多。同样,在公共事业类的政府机构,大数据的作用也许也能很好的发挥。反而感觉在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应用大数据,似乎有点大题小作。书中说:大数据是企业竞争力。诚然,数据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无形资源(利用得好的话),但是否所有的数据,或都换则方式说:所有的企业都以大数据为竞争力,是否真的合适么?是否在中小企业中,会显示得小题大做呢?

3.大数据带来的影响

当一波又一波的IT技术热潮源源不断地向我们铺面而来的时候,你甚至都没有做好准备,你都要开始迎接它所给你带来的影响了。经过物联网,云计算的推波助澜下,大数据开始登场了。但它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1)预测未来书中以Google成功预测了未来可能发生流感的案例来开篇,表明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可以为我们的生活起一个保驾护航的指向标。实质很简单,技术改变世界。

2)变革商业大数据所带来的商机,同时会衍生出一系列与大数据相关的商业机遇与商业模式,数据的潜在价值会源源不断地发挥作用可以容易想到的是未来有专门的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生成的一条数据产业链产生。影响最大的,当然是IT公司

3)变革思维书中所说:因为有海量的数据作基础,未来,我们可能更关注数据的相关,而非精细度。对这条,本人还是持保留意见的。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

(二)如今说起新媒体和互联网,必提大数据,似乎不这样说就OUT了。而且人云亦云的居多,不少谈论者甚至还没有认真读过这方面的经典着作——舍恩佰格的《大数据时代》。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何许人也?他现任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研究所治理与监管专业教授,曾任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信息监管科研项目负责人。他的咨询客户包括微软、惠普和IBM等全球顶级企业,他是欧盟互联网官方政策背后真正的制定者和参与者,他还先后担任多国政府高层的智囊。这位被誉为: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的牛津教授真牛!那么,这位大师说的都是金科玉律吗?并不一定,读大师的作品一定要做些功课才好读懂,如果能做足功课又具备相应的理论功底,就能与之进行一场思想上的对话。

舍恩伯格分三部分来讨论大数据,即思维变革、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在第一部分”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中,舍恩伯格旗帜鲜明的亮出他的三个观点:

一、更多: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

二、更杂: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

三、更好: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对于第一个观点,我不敢苟同。一方面是对全体数据进行处理,在技术和设备上有相当高的难度。另一方面是不是都有此必要,对于简单事实进行判断的数据分析难道也要采集全体数据吗?我曾与香港城市大学的祝建华教授讨论过。祝教授是传播学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的专家,他认为一定可以找到一种数理统计方法来进行分析,并不一定需要全部数据。联系到舍恩伯格第二个观点中所说的相关关系,我理解他说的全体数据不是指数量而是指范围,即大数据的随机样本不限于目标数据,还包括目标以外的所有数据。我认为大数据分析不能排除随机抽样,只是抽样的方法和范围要加以拓展。

我同意舍恩伯格的第二观点,我认为这是对他第一个观点很好的补充,这也是对精准传播和精准营销的一种反思。”大数据的简单算法比小数据的复杂算法更有效。“更具有宏观视野和东方哲学思维。对于舍恩伯格的第三个观点,我也不能完全赞同。”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只需要知道”是什么“。传播即数据,数据即关系。在小数据时代人们只关心因果关系,对相关关系认识不足,大数据时代相关关系举足轻重,如何强调都不为过,但不应该完全排斥它。大数据从何而来?为何而用?如果我们完全忽略因果关系,不知道大数据产生的前因后果,也就消解了大数据的人文价值。如今不少学者为了阐述和传播其观点往往语出惊人,对旧有观念进行彻底的否定。

世间万物的复杂性多样化并非非此即彼那么简单,舍恩伯格也是这种二元对立的幼稚思维吗?其实不然,()读者在阅读时一定要看清楚他是在什么语境下说的,不要因囫囵吞枣的浅读而陷入断章取义的误读。比如说舍恩伯格在提出”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这一论断时,他在书中还说道:”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旦我们完成了对大数据的相关关系分析,而又不再满足于仅仅知道‘是什么’时,我们就会继续向更深层次研究的因果关系,找出背后的‘为什么’。“[i]由此可见,他说的全体数据和相关关系都在特定语境下的,是在数据挖掘中的选项。

大数据研究的一大驱动力就是商用,舍恩伯格在第二部分里讨论了大数据时代的商业变革。舍恩伯格认为数据化就是一切皆可”量化“,大数据的定量分析有力地回答”是什么“这一问题,但仍然无法完全回答”为什么“。因此,我认为并不能排除定性分析和质化研究。数据创新可以创造价值,这是毫无疑问的。舍恩伯格在讨论大数据的角色定位时仍把它置于数据应用的商业系统中,而没有把它置于整个社会系统里,但他在第二部分大数据时代的管理变革中讨论了这个问题。在风险社会中信息安全问题日趋凸显,数据独裁与隐私保护成为一对矛盾。如何摆脱大数据的困境?舍恩伯格在最后一节”掌控“中试图回答,但基本上属于老生常谈。我想,或许凯文·凯利的《失控》可以帮助我们解答这个问题?至少可以提供更多的思考维度。正如舍恩伯格在结语中所道:”大数据并不是一个充斥着算法和机器的冰冷世界,人类的作用依然无法被完全替代。大数据为我们提供的不是最终答案,只是参考答案,帮助是暂时的,而更好的方法和答案还在不久的未来。“谢谢舍恩伯格!让大数据讨论从自然科学回到人文社科。由此推断,《大数据时代》不是最终答案,也不是标准答案,只是参考答案。

此外,在阅读此书之前还必须具备一些数据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比如说什么叫数据?什么叫大数据?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的区别,数字化与数据化有什么不同?读前做些功课读起来就比较好懂了。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

(三)我们不再热衷于寻找因果关系,而应该寻找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这个命题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感触。个人认为也是这本书最核心的思想。从头说起吧,首先,书提出一个颠覆我以前认知的命题--”并非原子而是信息才是一切的本源“,将世界看做信息,看做可以理解的数据的海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审视下是的视角。它是一种可以渗透到所有生活领域的世界观。这个命题是在书的最后一部分中的某一段中描写的。我之所以把它放在最前面来讲,因为我觉得,这是谈数据化世界的前提,自然也是谈论大数据的前提啦。书的中间部分有一节讲到数据化和数字化的区别。经过我自己脑子的整理,把数据化世界这个命题列为大数据思维的第二步。写到这里,我不由得反省下,我是不是有领悟到书的精髓所在(我认为的精髓),就是第一句话。因为回顾我整个思路,还是按照旧模式的因果关系思考模式思考问题。书中另一个吸引我的地方就是,有很多观点的论述,会从哲学的高度论述。虽然,自己肚子没多少墨水,但是读这些描述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会更好的理解作者提出的命题。比如书中有一段文字

当我们说人类是通过因果关系了解世界时,我们指的是我们再理解和解释世界各种现象时使用的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通过快速、虚幻的因果关系,还有一种就是通过缓慢、有条不紊的因果关系。大数据会改变这两种基本方法在我们认识世界时所扮演的角色。

在附上一些事例的时候,用作者提供的”本质“去看待时,很容易理解,确实是这么回事。好了,那么大数据到底改变了我们什么呢,作者给出3点,大数据的精髓在于我们分析信息时的三个转变,这些转变讲改变我们理解和组建社会的方法。

第一个转变就是,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分析更多的数据,有时候甚至可以处理和某个特别现象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再依赖于随机采样(样本=总体)

第二个转变就是,研究数据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们不再热衷于追求精确度

第三个转变因前两个转变而促成,即我们不再热衷于寻找因果关系,而应该寻找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大数据告诉我们”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在大数据时代,我们不必知道现象背后的原因,我们只要让数据自己发声。,出处:短美文(),转载请保留本出处,否则追究其责任,谢谢你的支持,我们会给做得更好!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人类的大脑具备这样的功能,它会把新输入的刺激或信息与”过去的经验或积累的部分知识“相对照,然后进行调整并接受下来。如果眼前新的现实与大脑中储存的固有信息无法协调,便会在无意识中拒绝接受新的现实(当作没有看见);或者通过自己一知半解的知识任意推测,使自己认识到的情况偏离实际(产生错觉)。这是人的一种本能,目的在于使自己保持冷静。

所以作者称之为revolution。

讲了这么多,那么大数据到底给我们带来什么。在这里,我只想谈我感触最深的,其他的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了解。当然,书中提了很多,最多的就是,XXX公司或者个人利用大数据创造了多大的财富了,抛开这些表面的不说,最让我动心亦或者是害怕的是---预测。这是大数据带来最核心的东西,动心的理由无须赘述,计算机会告诉你什么时候买什么双色球可以中头奖,想想心里是不是有一点小激动咧。当然这只是我打的一个比较夸张的比喻。至于害怕呢,书中有段话我很喜欢

公平正义的基础是人只有做了某事才需要对它负责,毕竟,想做而未做不是犯罪,社会关系于个人责任的基本信条是,人为其选择的行为承担责任。如果大数据分析完全准确,那么我们的未来会被精准的预测,因此在未来,我们不仅会失去选择的权利,而且会按照预测去行动。如果精准的预测成为现实的话,我们也就失去了自由意志,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既然我们别无选择,那么我们也就不需要承担责任。这不是很讽刺吗。

扯到这里,顺便扯一下,书中另一段关于自由意志的描述

在哲学界,关于因果关系是否存在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几个世纪。毕竟,如果凡事皆有因果的话,那么我们就没有决定任何事的自由了。如果说我们做的每一个决定或者每一个想法都是其他事情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又是由其他原因导致的。以此循环往复,那么就不存在人的自由意志这一说了。——所有的生命轨迹都只是受因果关系的控制了。因此,对于因果关系在世间所扮演的角色,哲学家们争论不休,有时他们认为,这是与自由意志相对立。

书中举了个例子,举了部电影《少数派报告》,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哎哟,我居然看过这部电影,想想心里还是有点小激动“,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下,大概就是讲警察通过预测来提前抓捕犯人,不过不是通过大数据,是通过超人类的方式。当你什么举动都可以被预测,相当于你完全暴露在太阳光下,换成你,你害怕不。

最后,附上两段结语,一段是书中的一段话,另一段是我自己瞎编的。

大数据并不是一个充斥着算法和机器的冰冷世界,人类的作用依然无法被完全替代。大数据为我们提供的不是最终答案,只是参考答案,帮助是暂时的,而更好的方法和答案还在不久的未来。

大数据终将会影响到我们,也像其他技术一样会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动心,滥用,害怕。如同核技术一样,用的话,造福地球,滥用,给个金刚石地球你,照样爆。我相信,未来的大数据的发展会如作者所说的,是一场生活、工作与思维的革命。

  大数据变革读后感 大数据变革读后感

(一)

之所以读《大数据变革》这本书,是因为当时在京东上看到这本书的宣传是具备互联网思维必读书之一。说实话,看这本书根本看不进去,不晓得是因为翻译的原因还是什么,只能说标题吸引人,内容很空泛,没有什么的可读性。现把书中的一些内容做些摘录。

大数据是市场营销和销售的下一个前沿地带。在一个日益互联的世界,对数据勤于收集和有见地的分析使得公司可以前所未有地了解它们的消费者。用有形的统计知识武装后,现在它们也可以改进企业和产品,使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在这个产品差异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世界,了解消费者是必要的。一名天才创意的头脑根据对消费者的直觉设计广告促销已经是企业界早已逝去的回忆。今天的营销需要基于数据驱动洞察每个消费者偏好制定差异化定位。

随着中国公司和消费者的成熟,我们相信这种数据驱动的营销和销售方法将变得越来越意义重大。公司未来的成功将取决于中国消费者能被怎样了解、定位和说服。领先公司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准备向这个数据时代过渡,即如何从以技术为主导的方法转为客户导向战略,使用数据带来业务增长。

大数据变革读后感

(二)

大数据正影响并挑战着所有行业的商业模式。数据毋庸置疑地将成为企业的关键战略资产,处理、分析与整合数据,是企业进行市场选择、产品设计与定价、市场营销,乃至内部管理流程的指导因素,对运营模式将带来革命性改变。

2014中国绿公司年会“改变的年代:现实与远见”于20日至22日在广西南宁举行。IBM全球副总裁王阳在“大数据”变革企业经营与管理圆桌论坛上表示,大数据变革着制造业、医疗业和教育行业。

以下为文字实录:

大数据是IBM整个公司的战略。IBM在IT领域当中走了一百多年了,看整个变化,今天到大数据,其实是意料之中的。IBM刚开始建公司的时候,就是因为美国的人口普查,要积累大量的数据,那时的人口普查跟现在还不一样,需要有机器各方面的东西,还是要很长时间进行统计的,今天完全不一样,就是因为要抓取数据,但是我们今天在讲到大数据的时候,不光从技术层面来讲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从商业模式讲。

技术层面,讲了概念之后就知道大数据需要有一个平台,需要有一个数据的抓取,它有传输,分析、建模、优化等等,最后产生你的认知,这些东西都是在大数据这个平台上所必须具备的一些特性。这些特性使得大数据平台,跨行业,不管哪个行业都有这样的平台之后,可以互相之间交融。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大数据应该把全世界的数据,在统一的平台上相互共享,()这才会是真正体现整个人类的物理空间所发生的所有事情。讲这一点就要讲到商业模式的变化,三个行业会有很大的变化,其它行业依此类推。制造业,阿里巴巴讲到了电商这方面,他知道了很多数据,其实我们已经看到小米之类的,从C2B,我跟马云八年前讲了C2B,他当时说C2B是什么,他还没做小B2C,连商城还没做。但是C2B我认为是今天如果阿里淘宝往下走的核心战略,因为有大量的数据,他知道所有人的喜好,下一代的产品应该怎么开发,这些东西拿过来之后,对商家说我认为这就是下一代产品,小米就是这样做的,在制造方向,不管成本也好,商品特性也好,还是有多大的采购量,都是可以帮助你来做这个事情,手上拿着C这个利器,可以知道B怎么开发,我叫做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因为有大数据。

第二个是医疗行业,刘总在医疗行业做了很多,王总的公司用友在医疗行业方面也有很多ERP的实现。医疗行业,我认为将来走下去,很可能就颠覆了。为什么要有这么多三甲医院,为什么有不同种医院?其实就是病人和1.76复古传奇一个平台,和医生进行交互。如果全程控制,全程监护,为什么需要一年一次的体检,而不是时时刻刻的体检?每天运动量,吃了什么东西,包括像海尔智慧的冰箱里收集所有的信息,都可以知道一个人到底生活状况怎么样,不是一年一次的体检,而是全程的,包括周边的人,什么样的数据正在传播,包括DNA,家族的东西。为什么要进行尿液检查和粪便检查?家里的马桶上放上数据采集,每天都可以报道,知道血糖所有的东西,不管眼压,现在是不是在生气,是不是在发怒,心情调和不调和,所有这些东西只要放在一个平台上面,再加上很重要的是认知,大家要注意,现在美国正在发起一个非常重要的运动,或者在这方面做研究,就是人类大脑的研究,怎样认知?有了大量的数据在这个平台上之后,像大脑一样让机器操作,能够总结出这些东西,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没法接受再去分析这么大量的数据,而这个大量的数据实时产生,必须有机器自身,让我们大脑的机构放在这张网上,让它自己进行学习、判断。我们在IBM做的实验,不一定有很多人知道,沃森这个机器人,几年前下象棋,说起来已经二十年了,下象棋打败国际象棋大师,所有这些东西我们已经做过了,前几年是美国智力竞赛的冠军,今天人类的技术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有大量的数据,医生是超级医生,已经通过了西医的证书,可以行医,中医未尝不可,医疗行业可能就有变化,都会变化。

5.大数据时代读后感 篇五

如作者所言“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时代转型。就像望远镜让我们能够感受宇宙,显微镜让我们看清微生物一样,大数据要改变的是,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比如,谷歌通过全球搜索分析,比国际疾病控防中心更早更准地预测了流感爆发。

在思维变革部分,作者讲述的重点是:样本=总体,我们需要对全部数据的占有和分析;因此,数据缺乏时代的精确性不必执迷,接受混杂基于大数据的简单算法比小数据的复杂算法更有效;样本推断的因果关系不重要了,知道“是什么”的相关关系,或者结果就可以了。

6.大数据时代读后感 篇六

我在想,大数据概念对于教育来说会产生什么样的实用价值呢?一直以来,中国教育在研究教育的数字化,比如数字化校园,这个思路就是把我们教育的内容进行数字化,其结果指向的就是电子教材的研发或者是教学过程的数字化。美其名曰,这是教育技术的重要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行为表现都可以被数据化,而这项研究不是任何一个专业可以深入下去的,它的专业性太强,所以我才会想到,所谓教育技术与其研究教育的数字化,不如研究教育的数据化来得实在,来的有意义。长期以来,我们并不了解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具体会如何表现,我们有的只是一个轮廓,我们也并不确定一个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具体产生了哪些影响。所以,人们对教育一直有一个深深的质疑,它是不是科学的?大数据概念至少提出了关注“是什么”比“为什么”要有实际意义得多。而我们的教育恰好需要把注意力从“为什么”转移到“是什么”上面来,只有如此,才能把教育从为什么发展成“可能成为什么”上来,这会是一次思想上的变化。而对于现在地位岌岌可危的教育技术来说,把研究的重点从数字化转移到数据化上面,这才是它的出路。

如何将数据融入教学,教育者首先通过标准化全科教学处方,实现了教师授课模板和教学内容的标准化,保证每个教学过程和内容是可控的,然后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处理好面对的数据,处理好数据,自然也就处理好了课堂的反馈,最终形成了既注重教学体验又以教学结果为导向的教学体系。

与此同时,不仅要注重课上的学生资源,在课后还要对这些资源进行跟踪处理。这与过去的教育教学显然是不同的,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学有所改变是必然的。所以,无论环境怎么变换,数据如何复杂,我们都不能不去改变自己的教学去迎合将来的这个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

3月11日下午两节课后,我校全体教师和受邀而来的金南学区各友好学校的领导及教师汇聚于多媒体教室,共同分享、交流《大数据》读后感。

老师们从:何谓大数据;立足国情对大数据进行探讨;大数据在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应用等几个方面畅谈了自己的感悟。

张萌老师说:大数据体量庞大、结构复杂、是产生巨大价值的数据集合。大数据这种方法在中国的国情下需要以更加科学、合适的方式进行实践,不可生搬硬套。

董译雯老师说:在你我感叹《大数据》里深植于美国民众血液中的自由、民主、严谨的价值观的同时,可否想过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孩子们身上还残留多少独立与自我意识?作为典型的八零后,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最缺失的便是独立思考能力。但愿,我的学生哪怕是因为我所做的一点点努力而开始思考“我”这个字的含义,足矣!

张红杰老师说:很感谢校长给我们推荐了《大数据》这本书。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有大数据意识,创新意识。学习一些专业的教学统计法、数据分析法,从中发现一些教育现象,并采取相应的策略。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少一些随意和盲目,多一份严谨与科学。

白媛媛老师通过文中的三个事例,结合教学实际,谈了自己教学中对数据使用的价值;结合自己的工作,谈了如何实现工作的最高境界。

交流活动尾声,身为阅读《大数据》的倡议者、发起者、以及忠实的读者韩校长幽默风趣的同大家分享了他读后的感悟:我们心中要装着学校,因为我们个人的命运依赖群体的命运;工作要追求精细化,不能做胡适书中的“差不多”先生;尊重数据,拥有数据意识,建立数据团队!

此次活动从寒假期间倡导读《大数据》一书,到开学伊始的分组沙龙,再到今日的阅读共享,现已圆满告一段落。相信此次活动定会增强我校全体教师的数据意识,掌握大数据,运用大智慧助推我校的教育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

对于畅销书刊、热点话题、时尚科技,始终不太感兴趣。书刊,喜欢有一定年份的;话题,钟情于务虚的观点;新奇的产品于我无缘,习惯使用成熟的科技产品。既不清高,也非冷漠,就是要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给自己留一点思考的空间。这一习惯最近破了例。由于工作的原因,耳濡目染,“大数据”这个新兴概念开始频繁步入我的视野。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网购《大数据时代》,手不释卷,三天读完,颇有收获。此书有如下特点。

首先,作者站在理论的制高点上,条理清楚地阐述了大数据对人类的工作、生活、思维带来的革新,大数据时代的三种典型的商业模式,以及大数据时代对于个人隐私保护、公共安全提出的挑战。其次,文中的事例贴近现实生活,贴近时代,令读者既印象深刻,又感同身受。此外,作者没有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没有假装一副专业的面孔。纵观全书,遣词造句,均通俗易懂。

作者认为大数据时代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人们研究与分析某个现象时,将使用全部数据而非抽样数据;

二、在大数据时代,不能一味地追求数据的精确性,而要适应数据的多样性、丰富性、甚至要接受错误的数据。

三、了解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胜于对因果关系的探索。“是什么”比“为什么”重要。

作者指出,随着技术的发展,数据的存储与处理成本显著降低,人们现在有能力从支离破碎的、看似毫不相干的数据矿渣中抽炼出真知烁见。在大数据时代,三类公司将成为时代的宠儿。

一是拥有大数据的公司与组织。如政府、银行、电信公司、全球性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淘宝网)。

二是拥有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的专业公司,如亚马逊、谷歌。三是拥有创新思维的公司,他们可能既不掌握大数据,也没有专业技术,但却擅长使用大数据,从大数据中找到自己的理想天地。

7.初三的大数据时代的读后感 篇七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到来, “万物互联”时代已经悄然走进我们的身边, 当摄像机、路由器、汽车、智能医疗设备等全面智能网络化的情况下, 仅仅从安全上网角度已经不能够解决问题。传统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已经崩溃, 攻防对抗模式已经过时。传统的安全设备、本地设备, 或者终端防护的手段已经无法有效发现未知威胁, 解决“万物互联”时代带来的新的安全问题, 必须从数据到人员、到技术全面应用大数据。

二、大数据是解决万物互联时代安全问题的基本方法

关于大数据,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在报告《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中定义:所谓大数据, 是指大小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的抓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群。纵观国际形势, 各国陆续出台有关“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推出新的综合战略“获利ICT日本”, 主要关注“大数据”所应用的各种智能技术开发;2012年3月29日美国宣布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 借以增强收集海量数据、分析萃取信息的能力, 奥巴马政府把“大数据”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而将大数据的方法与现代网络安全技术相结合, 通过对各类网络行为数据的记录、存储和分析, 帮助我们从更高的视角、更广的维度上去发现异常、捕获威胁, 实现威胁与入侵的快速监测、发现和响应的数据驱动安全是我们在未来解决万物互联时代安全问题的基本办法。

数据驱动安全有三大核心技术。第一是大数据采集器, 这要求有足够多的触点。在我国个人网络安全领域, 我们拥有超过13亿的用户, 这就相当于13亿个安全大数据的“探测器”, 另外, 当前的各种智能硬件, 包括智能摄像机、智能手表、安全路由器、行车记录仪等, 这些也都是安全大数据的探头。第二个核心技术是大数据引擎, 它能通过关联分析, 快速地找到我们需要的数据, 并通过可视化技术, 让我们能直观的看见安全威胁。第三个核心技术是情报感知。大数据技术是通用的, 但与网络攻防技术相结合就能做到威胁情报及时感知和告警。

三、大数据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

大数据是解决当前万物互联时代安全问题的关键, 但是在成为新焦点的同时, 大数据不仅带来了解决问题的新机遇, 同时它还带来了更多的安全风险。

1.大数据成为网络攻击的显著目标

首先, 随着越来越多的交易、对话、互动和数据在网络空间上进行, 包含着海量复杂、敏感的大数据将会吸引越来越多潜在的攻击者。其次, 网络用户时刻都在产生数据, 并且数据之间还相互关联, 这些大量汇集的数据, 使攻击者可以较为轻松的用较低的成本产生相对大的收益。因此, 大数据更容易吸引攻击者的眼球, 从而成为网络攻击的首要目标。

2.大数据增加了当前数据泄露问题

根据Verizon发布的《2015年度数据泄露调查报告》统计报告, 随着用户生活和企业档案记录的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 数据泄漏造成的损失随之增加, 到2019年, 全球数据泄漏损失金额将达2.1万亿美元, 该数据是2015年预计损失额的4倍。另外, 随着越来越多的商业基础设施互联, 到2020年, 每次数据泄漏平均损失额将超过1.5亿美元。但是, 黑客并不是这些数据泄露事件的惟一始作俑者, 黑客的恶意攻击总能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但事实却是, 那些没有丝毫恶意而违规操作的IT员工才是最有可能造成企业数据泄露的元凶。据Ponemon Institute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 内部员工的粗心大意是到目前为止企业数据安全的最大威胁, 由此造成的数据安全事故高达78%。

3.大数据加大隐私泄露风险

大数据的汇集不可避免地加大了用户隐私数据信息泄漏的风险, 数据的隐私保护是大数据分析和处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大数据的来源涉及到各个方面, 例如电子邮件、交易信息、社交网站、位置信息、行为轨迹等, 对这些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时, 基本可以还原一个人的个人行为及生活轨迹, 如果没有明确界定敏感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那么基于应用的数据分析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用户隐私问题, 从而加大隐私泄露的风险。

4.大数据技术亦会成为黑客攻击的助力

大数据技术是公开的, 可以被所有人广泛的应用。那么, 当企业使用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等大数据技术获取商业价值的同时, 黑客也正在利用这些大数据技术向企业发起攻击。黑客可以从社交网络、邮件、微博、电子商务中, 利用大数据技术搜集企业或个人的电话、家庭住址、企业信息防护措施等信息, 提取网络攻击所需的情报, 从而进行更加精确的网络攻击。此外, 大数据也为黑客发起攻击提供了更多机会。

四、大数据信息安全威胁下的思考建议

万物互联时代的安全问题需要大数据技术来解决, 但大数据又面临很多的安全威胁, 而破解安全风险之局, 就要加强对大数据信息安全形势的宣传力度, 明确大数据的重点保障对象, 加大对敏感和要害数据的监管力度, 加快面向大数据的信息安全技术研究, 建立并完善大数据信息安全体系;加快建立执法机构与电商平台协同打假机制, 实行行业“黑名单制”, 加强电商信用体系建设, 营造“风清气正”的互联网交易世界;进一步出台各项法规制度, 加强行业自律。以确保在万物互联时代, 大数据技术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 尽可能的规避和防范相应的安全风险。

参考文献

8.文学研究的大数据与小时代 篇八

可以说,基于技术变革的网络、基于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现代化、基于人类与宇宙意识的人生与日常,这是当今世界的日常生活与宏大背景,这也是当下文学置身其间而非侧身其间的语境与情境。

一、当下的文学格局

白烨先生认为当今中国是“以文学期刊为主导的传统纯文学,以商业出版为依托的大众文学,以网络媒介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三分天下(白烨:《“三分天下”:当代文坛的结构性变化》,《文汇报》2009年11月1日)。此后,王晓明先生又提出当今文学“六分天下”一说(王晓明:《六分天下:今天的中国文学》,《文学评论》2011年第5期)。

事实上,如果不太计较出版介质的差异,不强求划拨在其后面借文学讨生活的人群之间的差异,无论是“三分天下”还是“六分天下”,实际上也就是纸上与网上的二元格局。而纸上与网上并非水火不相容、老死不相往来。只要有利益和需要,两者之间的转化可谓分分钟的事情。

文学创作和出版既然尚且如此,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也概莫能外。归根结底,不是文学变了,是人的处境变了。人的处境变了,人类精神产物的文学焉能不变?作为技术的互联网与作为艺术的文学,以及作为专业或职业的人文学术研究,皆可谓欢喜冤家,个中原因都始“隐”于人,也必然要终“秀”于文。

因此,基于互联网技术跨越发展导致的大数据分析,基于全球化视野下的人类普遍意识高涨的小时代来临,文学研究的旨趣毫无疑问应该是人类之学,文学研究面对与思考的应该是人类、乃至任何生命之间普遍的困境、希望与同情。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此一说法在大数据和小时代的应有之义,必然是讨论在人类普遍状况下可以共同讨论和通约思考的问题,是放观天下,而不是停留屁股决定脑袋、在啦啦队层面上的“唱衰”还是“唱盛”。

二、大数据视野下的文学研究

技术变革既然会改变人类的处境,技术当然能、也会影响乃至改变艺术和学术的格局,这是毋庸置疑的科技史、艺术史和学术史常识。因此,网络技术变革带来的“大数据”(Matthew L.Jockers:Macroanalysis:Digital Methods and Literary History,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13.4),全球化和人类意识的高涨,无疑也必然在改变着文学研究。

但大数据总归是数据,它源于电脑技术和程序的统计,其前提和结果都是选择和有限的。全球化背景下的小时代,终归目前还受制着国家、种族等疆域的区隔,它的前提是每个人更为真实和日常的地方生活。文学及其研究的价值,终究是走向个性的,当然也是基于一些人类普遍共识的个性。所以,大数据和小时代格局下的文学研究,立足点和落脚点,应该是在场的文学研究,起码是有在场感的文学研究。

一言以蔽之,大数据与小时代的文学研究,它的价值恰恰不在于数据和时代本身,而是在数据的大气象和深处,在时代的细部和小处。用鲁迅的话说,革命低潮时期才有革命文学。网络发达了,不等于网络文学就发达了;报纸杂志多、小说出版多,并不等于文学及其学术就处在最好的时候。道理很简单,这正如钱多了并不等于就是幸福来敲门。

显然,在大数据的覆巢之下,任何研究都无法岿然不动。以文学研究而论,记忆能力和知识储备,长期以来是制胜法宝。然而,在大数据的互联网云技术的视域下,这种传统学术研究中所追求的超常记忆和超大记忆,较之当下的信息技术平台而言,在数量上都早已经不过是小巫见大巫。如果说,在以往的学术语境下,两脚书橱仍有可圈可点之处,那么在大数据背景下,这种圈点的价值和意义显然被严重缩水。珍稀史料的价值和意义也一样,这种由于人为秘藏而导致的学术能量不可能再风光如前。众所周知的文献数位化进程及其运用,已经使得很多靠珍本秘藏来获取学术高位的研究,变得不再那么令人高山仰止。香港中文大学和台湾政治大学共同研发的那套关于思想史文献的数据库,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需要指出的是,即便是依托海量的数据库检索得出的相关研究,其结论仍旧要保持谨慎的乐观。原因很简单,任何检索都无非是根据有限的“关键词”和机械的电脑识别技术得出的。

因于此,基于量的统计和分析的文学研究,事实上如果没有个人情感投射与历史情境分析的折冲,并不能算得上是多么高明的研究。借助大数据的技术,人们可以迅速在宏观层面上去体味和观察以往仅凭个人之力不可想象的历史粗面孔。但另一方面,当我们看到许多文学研究一上来就援引各类数据库统计时,对其结论和逻辑,显然也必须要有一定的警惕和限度,因为那相当程度是与网速和处理器有关。关于这一点,可进一步参见金雯、李绳的《“大数据”分析与文学研究》(《中国图书评论》2014年第4期)。

三、小时代里的文学研究何为?

诚然,既然有大数据的江河涛涛,就必然会有小时代的支离破碎。而且,在小时代的支离面前,任何研究也都会感到时势的艰难。文学研究也概莫能外,所谓大话好说,细活难工。

进一步而言,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学研究面对的都是个案。然而,在全球化和人类普遍意识高涨之前,民族、国家和地域的宏大叙事比较容易形成,而且于个体和群体的冲击力都甚大。长期以来,只要事关民族与国家,必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潮流,人们往往也都能将诸多因果概而言之为是大时代、激流所致。

瞿秋白有句名言“时代的电流使人禁不起了”(瞿秋白:《致郭沫若》),这种电流之感,想必是很多从大时代里走过来的人的通识和揪心记忆。大时代的文学研究,自然也就得了很多的乘势之便,与滚滚洪流同构的文学研究中,不仅有许多激荡人心的广场呼吁,随波逐流的解释和喧嚣也往往是这类研究的共同面相。

nlc202309081722

然而,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展,全球化和现代化程度已经蔚为常识的情境下,时代之大相较于宇宙之浩瀚而言,个体感受的迅疾、疏离反而变得更为真切。全球化已经是眼前分分秒秒的事情,个人好比互联网上的小飞蛾,时代也反而愈发显现出它的支离破碎。知音之慨转瞬之间纯粹起来,昔有高山流水的偶遇,今天多在网上寻寻觅觅,都与时代看似毫不相关。文学研究亦然。

毫无疑问,小时代里从事文学研究的宏大观察,在大数据的纵横捭阖面前,研究者的视域远远不及凭借网络时代以数据最大限度的统计与分析来得直观而富有科学色彩。文学研究之于个人的努力和探讨天地,正是统计技术和数理分析层面无法抵达的文学细部,其间有文本体验与个人情感探究,更有历史现场与记忆的疏离比对、深度洞察。而对艺术创作的现场感、文本活动的在场感和文本经典化的历史感的多层复合与还原,恰恰是目前信息技术与机器原理尚且无法与人类鲜活心灵同构的地方。

四、技术、艺术与学术:边界的消融与凸显

大数据与小时代下的文学,都不约而同地指向着个案与个性,追寻着独创与质感,强调着场域与个体精神的历史遇合与深度阐释。当然这并非说宏观宏大的不重要或者不见了,而是技术变革导致人的处境变了,以往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从事的宏观体察和数据概括,网络信息技术已经确确实实可以帮上大忙。

既然如此,人无疑应该也可以借重技术,从而把更多的宝贵精力投注于个性与个案的开创与发凡,关注人类普遍的困境、期待与幸福,勘探人类心灵的深处与细部,而不是挟技术自重乃至自炫,那样只能显出人类的机心与懒笨来。具体到文学研究来说,大数据能够让我们尽可能多而广地接触和识见材料,这自然可以帮助打开视界,敞开视域,甚至因此拥有更多重和更多元的学术权衡,乃至是如光谱分析一般的数量和层面上的扫描与分析。

与此同时,数据之大终有边界,数理分析的精确也必须有相对而设的公约数或常态图标的参照,其前提都基于一定数量的取样。况且,人力本身的有限性较之电脑而言,其本身就是科学技术发展极为有限的参照和前提。文学研究倘若一味身陷于数量的比照,对于人类自身的体察和反观将会变得极为有限和干枯,甚至堕入非人类的无聊。

总而言之,文学研究所面对的多是个案。在大数据和小时代的格局下,文学研究感性的、文本差异的、个人体验的、风格的东西,无疑应该变得更加突出和显要。尤其是研究者对文本个性的个人而普遍化的人类理解与同情,应该也必须变得更为重要。只有这样,大数据、互联网等才不仅仅是技术,而应是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世道人心的一面镜子、一扇窗和一座高台。小时代也不再被视为个体困窘与无助的精神象征,而是人类普遍心灵在时空距离张力下的反思、相望与相守。

上一篇:季氏将伐颛臾答案下一篇:处理投诉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