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人教版教案语文

2024-09-07

五年级人教版教案语文(精选8篇)

1.五年级人教版教案语文 篇一

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因为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的因素,普遍缺乏语文积累,阅读量小,知识面窄,严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在课堂上常常处于人云亦云的状态,这对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非常不利。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借助于新教材的得力编排方式,我尝试以单元合并的方法进行教学,不再一篇篇文章单独讲解,而是围绕一个大主题阅读学习,把单篇课文放在专题的大环境里领悟,

以导语为依据,提高整体感知能力。在围绕主题的阅读过程中,学会取舍,加强对重点内容的提取处理能力,给了学生对课文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的机会,也因此为学生提供了更充分的独立思考作业的空间和时间。这样的办法比常规分篇教学节省了时间,这些时间又可以还给学生进行阅读和积累,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最大信息量。

具体操作一般分为四次不同层次的阅读和一次自我反思回顾,细节上可根据学情适当调整。

1、第一读(一课时):

通读整个单元课文,初步认识生字,读准字音,能把课文读下来,基本读通句段,大致了解每课内容。可以自由朗读和默读训练交错进行。

2、第二读(两课时):

⑴ 读导语,体会导语中指出的重点,抓住核心词汇,明确单元主题。教师根据主题确定阅读提纲。

⑵ 学生根据阅读提纲读课文、选读课文、资料袋等内容,提炼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整理,在笔记本上做记录。

⑶ 通读过程中,你还对哪些话题、内容感兴趣?简要列出,教师协助做适当删减,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借助图书馆、校园网进行查阅,查阅以大量浏览为主,可做提要式记录。

⑷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同时融合口语交际内容。

3、第三读:

精读品析与跳跃阅读,品析精读课文中的重要段落,结合课后练习进行指导,进行朗读训练。

4、第四读:

处理略读课文,结合主题解决1-2个问题。

5、回顾:

自我小结本单元学习收获,在笔记本上整理列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点以及每课应把握的重点问题。

6、简要交流:

通过单元学习你对本专题有了哪些了解?

7、穿插:

字词听写、精品段落背诵检查、同步训练知识性辅助练习、同步训练阅读内容。

这种方法省时省力,利于学生开展自学,但是小知识点的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利用早午读及有限的自习时间,凭借辅助练习册加以巩固。目前我正在尝试进一步完善这种方法。匆忙成文,恳请指教。

附: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了解西部的过去与今天,历史与发展。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品味语言的优美,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6~8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由阅读导语和1~4课,课后资料袋以及P168补充阅读材料《拉萨古城》

1、认识生字,自己勾画喜欢的词语。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明确关于西部的话题。

3、聊一聊:

通过四篇课文,你对祖国的西部有了哪些了解?地貌,气候,风俗,历史,发展……

二、提问

关于西部,你还有哪些话题愿意和大家交流?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内容?

在笔记本上进行罗列:

草原风景

蒙古族的生活

丝绸之路

匈奴族的迁徙

张骞出使西域

西域部落

新疆建设兵团(解放军进疆)

青藏铁路

拉萨

藏教寺庙……

三、网上查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及图片,重要的在笔记本上做简要记录,同学之间做交流

四、处理精读课文

1、《草原》:

⑴ 明确:

课文从两部分内容入手,草原的景色迷人;草原人热情好客。

⑵ 体会:

静态的景物描写;动态的迎客场面。

2、《白杨》:

⑴ 生存环境──茫茫戈壁,渺无人烟

⑵ 明确:

白杨的形象 外型──高大挺秀,笔直

个性──坚强、不动摇、适应力强

⑶ 明确:

写白杨是为了突出像白杨一样坚强勇敢扎根边疆的建设者,结合阅读链接内容(艾青《帐篷》)明确借物喻人的写法。

3、学生解决课后练习,教师做适当指点。

4、背诵描写草原和白杨的有关段落。

五、处理略读课文

1、《丝绸之路》:

借助标志性词句进行分段训练。明确作者以回想的笔触描写了发生在公元前115年的东西方交流的一个场面。

借助相关词语了解课文中的照应。

开头:仿佛看到了……仿佛听到了……

结尾:每当凝望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

2、《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⑴ 学生分析:

地质条件复杂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天气情况恶劣

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极度缺氧 西方媒体预言……

⑵ 讨论: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句反复出现的作用,注意标点的变化,体会工人们高昂的斗志,澎湃的激情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

六、自我回顾

要求学生通过回忆在笔记本上列出学习本单元之后了解到的内容和每课应掌握的重点问题,对整个单元进行链接和梳理,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字词或句段进行归纳整理,出一份小试卷交换完成。

(说明:作业及听写随堂布置,以基础知识的巩固为主,借助《同步训练》进行延展性练习。)

2.五年级人教版教案语文 篇二

在《鲸》一文中, 多处运用了比较这一常用的说明方法, 使鲸的特点更为突出、鲜明。

一是与人比较。如“人站在它嘴里, 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 以人的身高加臂长“还够不着”来表现鲸张开嘴的高度;用“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 还显得很宽敞”来说明鲸嘴张开的宽大空间。由此, 我们可以想象出鲸的头部有多大, 那么整头鲸的体积就可想而知了。

二是与猪比较。如“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突出了鲸体积大、体重沉的特点, 一条鲸舌就相当于几十头大肥猪了, 那整头的鲸该有多重呢?

三是与牛羊比较。一处是“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 生活在陆地上”, 说的是它的生活环境;另一处是“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 说的是它的呼吸特点, 这些都说明鲸与牛羊一样, 属于哺乳动物。

四是须鲸与齿鲸比较。用“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说明它们所吃的食物不同, 吃食物的方法也不同;用“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 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 又粗又矮”说明它们呼气的情形也不同。

比较可以使说明更通俗, 更容易理解。让我们在阅读课文时好好地体会吧!

《新型玻璃》中的过渡

要让两岸畅通, 必须在河上“架桥”;要把文章的上下段衔接起来, 必须运用“过渡”。《新型玻璃》一文就很巧妙地用了过渡的技巧。

1.分类过渡。如第二自然段的开头:“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用“另一种”从第一自然段介绍的“夹丝网防盗玻璃”过渡到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的开头:“还有一种‘变色玻璃’, 能够对阳光起反射作用。”用“还有一种”承接上面介绍的“非常坚硬”的玻璃过渡到介绍“变色玻璃”。这样的过渡承上启下, 使文章的叙述顺当、自然。

2.想象过渡。如第四自然段用“你可能会想, 窗子上的玻璃要是能使房间里冬暖夏凉, 那该多好”作过渡句, 通过设想、想象的句子引出另一段内容来, 把上下两段意思不同的内容连为一体, 使文章的脉胳畅通。这样的过渡生动具体、引人入胜。

3.设喻过渡。如第五自然段用“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这样的比喻, 讲了噪音不好对付;接着又用“尽管……还是……”的句式来说明“人们还是想出了许多制服它的办法”, 引到介绍“吃音玻璃”。这样的过渡也是通顺流畅的。

学会给文章的段落之间“搭桥”, 使自己的文章过渡自然, 文气贯通, 这也是一个需要下力气学习的技巧。

《圆明园的毁灭》的“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堪称辉煌壮丽的万园之园, 却毁于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仅存的残垣断壁, 诉说着百年的耻辱。《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是一篇教育学生树立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好教材。

1.惋惜之情。课文一开始就明确指出,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一个“!”, 表现了深深的惋惜之情。而课文以“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 建筑艺术的精华, 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作结尾, 首尾呼应, 更是在痛斥侵略者罪行的同时, 表现了圆明园的毁灭, 不仅中国人民而且全世界人民也深感惋惜。

2.赞叹之情。课文中具体介绍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 先讲圆明园的位置与总体布局;再讲圆明园的种种景点, 两个“有……也有……”“还有……”“不仅……还有……”等句式突出了景点之多, 而“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 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等句子充满诗情画意, 突出了景点之美, 说明了它在园林建筑上的杰出成就;然后介绍了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 突出了它的文化艺术价值:“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其中的赞叹之情溢于言表。它的“举世闻名”的确值得我们自豪, 值得世界人民赞叹。

3.仇恨之情。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 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 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从“他们把园内……任意破坏、毁掉”, 从“凡是……统统掠走”的句子中可以看出侵略者的极度贪婪;从“实在……任意……”的句子中可以看到侵略者的极端残暴, 毫无人性。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 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踏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 令人痛恨。

这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

《狼牙山五壮士》的“壮”

《狼牙山五壮士》全文突出了一个“壮”字。

1.壮气惊人。在日寇“大举进犯”的严酷形势下, 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艰巨任务。五个人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 又把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 使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这都展现了革命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壮言动人。面对生与死的抉择, “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一个“走”字, 体现出他的判断之果断, 态度之坚决, 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当子弹打完时, 班长带着对敌人的满腔仇恨大声喊:“同志们, 用石头砸!”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语言, 充分表现了革命战士视死如归的精神。

3.壮形感人。第二段塑造了五壮士痛击敌人的英雄群像: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 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 胡德林和胡福才“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第四、五两段集中描写班长的英雄形象:负了伤仍指挥战斗;把仅有的一颗手榴弹“用尽全身力气”扔向敌群;带领战士以石砸敌, “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 向敌人头上砸去”。这些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形象实在感人至深。

4.壮举撼人。狼牙山形状特别像尖利的狼牙, 直指云天。山势陡峭, 尤其是山顶路依山崖, 笔直无底的崖壁令人目眩。而五壮士临危不惧, 舍身跳崖, 显得那样镇静:班长“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 第—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昂首挺胸, 相继从悬崖往下跳”。这惊心动魄的壮烈举动, 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

《难忘的一课》中的修辞

《难忘的一课》一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突出了中心思想。

1.三处反复。课文中“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先后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台湾教师“一笔一画地写着”“很认真, 也很吃力”。第二次是“我”和孩子们跟着老师, “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 越来越“起劲了”。第三次是“我”和台湾教师握手话别时“激动地重复着”, 心中涌现出无限的感叹。三次反复突出了文章的“魂”———深深的“光复”喜悦和浓浓的爱国情感。

2.两个对比。课文中用日本统治时代“不准许”学习祖国文字、讲祖国语言与台湾教师偏偏认真写中国字、说中国话, 并且教孩子们学习祖国语言来进行对比;又用礼堂两面墙上“原来画的都是日本人”, 而现在是“新画的几幅中国历代伟人像”来进行对比, 抒发了台湾人民对侵略者的无比激愤、痛恨之情和对祖国的无限眷恋、钟爱之意。

3.一句反问。课文的最后以“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吗”这一反问句作结尾, 发人深思, 耐人寻味。它从“我”的深受感染出发, 提出问题, 激发读者深思, 从而更加凸现了台湾人民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在这里, 言语不多含义深, 一句反问力千钧。

《太空“清洁工”》的说明方法

《太空“清洁工”》是一篇科技说明文, 讲的是太空“清洁工”的来历、作用和本领。它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呢?

1.数字说明法。如“太空‘清洁工’的质量只有6千克, 制造和发射的全部费用不到100万美元。”这里就运用了数字来说明它体积不大, 却花费不小, 价值不小。

2.诠释说明法。文章中对太空垃圾的概念就运用了诠释说明:“太空垃圾是些什么呢?它们有的是完成了任务、已经到了设计寿命极限的报废卫星, 有的是发射失败、没有进入预定轨道的航天器, 还有些是发射卫星的火箭残骸。”

3.比喻说明法。首先课题就是把清除太空垃圾的人造地球卫星比成太空“清洁工”。又如“这些东西失去了地面的控制, 就像高速公路上不守交通规则的车辆, 横冲直撞”这句话里用“高速公路上不守交通规则的车辆”来比喻太空垃圾的“横冲直撞”, 说明它极大的破坏性。这些都是比喻说明。

4.拟人说明法。如“一旦看到太空垃圾, 它就立刻靠过去, 然后紧紧抓住那个‘捣蛋鬼’”。“清理一件垃圾就得‘牺牲’一个‘清洁工’。”把太空“清洁工”当成人来写, 能够像人一样去“抓”“牺牲”, 同时把太空垃圾戏称为“捣蛋鬼”。

3.五年级人教版教案语文 篇三

在《鲸》一文中,多处运用了比较这一常用的说明方法,使鲸的特点更为突出、鲜明。

一是与人比较。如“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以人的身高加臂长“还够不着”来表现鲸张开嘴的高度:用“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来说明鲸嘴张开的宽大空间。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出鲸的头部有多大,那么整头鲸的体积就可想而知了。

二是与猪比较。如“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突出了鲸体积大、体重沉的特点,一条鲸舌就相当于几十头大肥猪了,那整头的鲸该有多重呢?

三是与牛羊比较。一处是“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说的是它的生活环境;另一处是“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说的是它的呼吸特点,这些都说明鲸与牛羊一样,属于哺乳动物。

四是须鲸与齿鲸比较。用“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说明它们所吃的食物不同,吃食物的方法也不同;用“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说明它们呼气的情形也不同。

比较可以使说明更通俗,更容易理解。让我们在阅读课文时好好地体会吧!

《新型玻璃》中的过渡

要让两岸畅通,必须在河上“架桥”;要把文章的上下段衔接起来,必须运用“过渡”。《新型玻璃》一文就很巧妙地用了过渡的技巧。

1、分类过渡。如第二自然段的开头:“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用“另一种”从第一自然段介绍的“夹丝网防盗玻璃”过渡到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的开头:“还有一种‘变色玻璃,能够对阳光起反射作用。”用“还有一种”承接上面介绍的“非常坚硬”的玻璃过渡到介绍“变色玻璃”。这样的过渡承上启下,使文章的叙述顺当、自然。

2、想象过渡。如第四自然段用“你可能会想,窗子上的玻璃要是能使房间里冬暖夏凉,那该多好”作过渡句,通过设想、想象的句子引出另一段内容来,把上下两段意思不同的内容连为一体,使文章的脉胳畅通。这样的过渡生动具体、引人入胜。

3、设喻过渡。如第五自然段用“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这样的比喻,讲了噪音不好对付;接着又用“尽管……还是……”的句式来说明“人们还是想出了许多制服它的办法”,引到介绍“吃音玻璃”。这样的过渡也是通顺流畅的。

学会给文章的段落之间“搭桥”,使自己的文章过渡自然,文气贯通,这也是一个需要下力气学习的技巧。

《圆明园的毁灭》的“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堪称辉煌壮丽的万园之园,却毁于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仅存的残垣断壁,诉说着百年的耻辱。《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是一篇教育学生树立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好教材。

1、惋惜之情。课文一开始就明确指出,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一个“!”表现了深深的惋惜之情。而课文以“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作结尾,首尾呼应,更是在痛斥侵略者罪行的同时,表现了圆明园的毁灭,不仅中国人民而且全世界人民也深感惋惜。

2、赞叹之情。课文中具体介绍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先讲圆明园的位置与总体布局;再讲圆明园的种种景点,两个“有……也有……”“还有……”“不仅……还有……”等句式突出了景点之多,而“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等句子充满诗情画意,突出了景点之美,说明了它在园林建筑上的杰出成就;然后介绍了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突出了它的文化艺术价值:“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其中的赞叹之情溢于言表。它的“举世闻名”的确值得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

3、仇恨之情。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从“他们把园内……任意破坏、毁掉”,从“凡是……统统掠走”的句子中可以看出侵略者的极度贪婪:从“实在……任意……”的句子中可以看到侵略者的极端残暴,毫无人性。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踏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这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

《狼牙山五壮士》的“壮”

《狼牙山五壮士》全文突出了一个“壮”字。

1、壮气惊人。在日寇“大举进犯”的严酷形势下,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艰巨任务。五个人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又把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使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这都展现了革命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壮言动人。面对生与死的抉择,“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一个“走”字,体现出他的判断之果断,态度之坚决,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当子弹打完时,班长带着对敌人的满腔仇恨大声喊:“同志们,用石头砸!”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语言,充分表现了革命战士视死如归的精神。

3、壮形感人。第二段塑造了五壮士痛击敌人的英雄群像: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胡德林和胡福才“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第四、五两段集中描写班长的英雄形象:负了伤仍指挥战斗;把仅有的一颗手榴弹“用尽全身力气”扔向敌群;带领战士以石砸敌,“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这些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形象实在感人至深。

4、壮举撼人。狼牙山形状特别像尖利的狼牙,直指云天。山势陡峭,尤其是山顶路依山崖,笔直无底的崖壁令人目眩。而五壮士临危不惧,舍身跳崖,显得那样镇静:班长“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这惊心动魄的壮烈举动,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

《难忘的一课》中的修辞

《难忘的一课》一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突出了中心思想。

1、三处反复。课文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先后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台湾教师“一笔一画地写着”“很认真,也很吃力”。第二次是“我”和孩子们跟着老师,“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越来越“起劲了”。第三次是“我”和台湾教师握手话别时“激动地重复着”,心中涌现出无限的感叹。三次反复突出了文章的“魂”——深深的“光复”喜悦和浓浓的爱国情感。

2、两个对比。课文中用日本统治时代“不准许”学习祖国文字、讲祖国语言与台湾教师偏偏认真写中国字、说中国话,并且教孩子们学习祖国语言来进行对比;又用礼堂两面墙上“原来画的都是日本人”,而现在是“新画的几幅中国历代伟人像”来进行对比,抒发了台湾人民对侵略者的无比激愤、痛恨之情和对祖国的无限眷恋、钟爱之意。

3、一句反问。课文的最后以“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吗”这一反问句作结尾,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它从“我”的深受感染出发,提出问题,激发读者深思,从而更加凸现了台湾人民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在这里,言语不多含义深,一句反问力千钧。

《太空“清洁工”》的说明方法

《太空“清洁工”》是一篇科技说明文,讲的是太空“清洁工”的来历、作用和本领。它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呢,

1、数字说明法。如“太空‘清洁工的质量只有6千克,制造和发射的全部费用不到100万美元。”这里就运用了数字来说明它体积不大,却花费不小,价值不小。

2、诠释说明法。文章中对太空垃圾的概念就运用了诠释说明:“太空垃圾是些什么呢?它们有的是完成了任务、已经到了设计寿命极限的报废卫星,有的是发射失败、没有进入预定轨道的航天器,还有些是发射卫星的火箭残骸。”

3、比喻说明法。首先课题就是把清除太空垃圾的人造地球卫星比成太空“清洁工”。又如“这些东西失去了地面的控制,就像高速公路上不守交通规则的车辆,横冲直撞”这句话里用“高速公路上不守交通规则的车辆”来比喻太空垃圾的“横冲直撞”,说明它极大的破坏性。这些都是比喻说明。

4、拟人说明法。如“一旦看到太空垃圾,它就立刻靠过去,然后紧紧抓住那个‘捣蛋鬼”。“清理一件垃圾就得‘牺牲一个‘清洁工。”把太空“清洁工”当成人来写,能够像人一样去“抓”“牺牲”,同时把太空垃圾戏称为“捣蛋鬼”。

4.五年级人教版教案语文 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急促、报警、盗窃、犯罪、嫌疑、金属、银行、图纸、即使、规定、窗帘、保持、噪音、集中、处理、对付、研制、奇迹、博物馆、安然无恙、藕断丝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3.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和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4.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导语:同学们,今天的语文课我们将举办新型玻璃展销会。那么,你们就是展销会上的推销员,你们的任务就是将你们公司生产的新型玻璃推销给在场的每一位客商,大家有信心吗?

二、整体感知,自主阅读 1.师:我非常相信你们,你们的推销一定会非常精彩,非常成功的。不过,要把你们公司的新型玻璃推销出去,你得首先熟悉新型玻璃。你们都想学习了解有关新型玻璃的哪些知识?

2.师:怎样才能了解新型玻璃的这些知识呢?我们一块来读读课文。3.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介绍了哪些玻璃?(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五种新型玻璃)

5.这5种玻璃,你对哪种玻璃有兴趣呢?那就请你根据自己的喜好的玻璃,采取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自主阅读,了解玻璃的特点、作用等。

三、交流讨论,合作学习

1.同桌或四人小组或自己找小伙伴,交流自学情况,互相补充,相互释疑。(上台写出所学玻璃的特点、作用。

2.全班交流:通过自学交流,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教师适时点拨,强调结合实际和收集到的资料谈)。

四、拓展延伸

1.最近,一个商场要装修,请你帮帮忙,他们该用哪种玻璃?为什么? 2.你们推荐的玻璃除了商场可以用,还有哪儿可以用?(练习句式: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

3.你们推荐了这么多的玻璃,请用“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说一句话。

师:你们的建议真好!老师谢谢你们。同学们,我们人类真了不起,研制了这么好的新型玻璃造福于人类。你能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自己也研制设计一种新型玻璃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课文介绍了哪几种玻璃?你们设计了哪些玻璃?

二、展示、推销

1.让我们随着轻快的音乐走进展销会场,把你们设计的新型玻璃或已经生产出来的新型玻璃展示给客商吧!2.学生设计展销形式,展销词。要求:形式多样,语言生动,富有创意。自行准备。

3.汇报推销,师生点评。评出最佳创意、最佳推销员、最佳推销词。

三、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1.总结评价:你觉得今天的语文课,学得怎么样?学了课文后,有什么感触?

5.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五

1、感受时间的重要性,认识珍惜时间的意义。

2、初步学会珍惜时间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

本辅导活动重难点是认识珍惜时间的意义,初步学会珍惜时间的方法。

三、活动准备:

1、跳绳、毽子、口算测练纸、彩纸、练字纸、。

2、手风琴。

3、故事“时光老人和流浪汉”。

4、“生命度量尺”。

5、“逛市场”的卡片

6、多媒体课件。

四、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1、热身游戏

同学们,让我们来做个游戏放松一下,游戏的名称叫“我是闹钟人”,我们来模仿闹钟。老师说:“12点——请你举起你的手,3点——请把你的手放平,说“铃……的时候,请你全身抖动几下。”好!现在让我们试试看!12点——1点——3点——4点——6点——9点。看来大家玩得都很开心!

2、导入主题

对于时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聊一聊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时间。

(二)争分夺秒

1、感受时间导语:在一分钟里,你能做些什么呢?一分钟有时无聊、枯燥地流逝;一分钟有时精彩、出色地抓住。你能创造出哪些精彩呢?

2、分组:

这里有毽子、跳绳,谁愿意来尝试一下这两项活动?(每项指定两名学生)每个人面前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四项活动——折纸、写字、口算。剩下的同学按1—3重复报数。数1的同学请站起来(12人),你们做口算题,数2的同学请站起来(12人),请你们站起来,你们写字,数3的同学站起来(12人),你们折纸。!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分钟的成功和快乐。计时开始!

3、学生动手操作。

4、交流:对于这一分钟,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一分钟过得很快(累)!(你做了多少?预想到会有这么多吗?)还有没有比他更棒!(多问几组)

通过一分钟的实际操作,体验一分钟的价值,同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有利于学生珍惜时间意识的形成。

(三)日积月累

1、过渡:我们很棒,真的很棒,在短短的一分钟,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精彩。你知道吗?我们班的冯可欣、刁美琪几名同学更棒呢!(手风琴展示)讨论:欣赏完她们的演奏,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发言:演奏的真棒!要是我也会就好了!)预设:有人说很辛苦时,师:你觉得很累,我们来采访一下他们好不好?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有的学生说很羡慕你们!你们刚才听到大家的掌声的时候,你心里开心吗?为什么?(平时辛苦练习没有白费……)

2、采访:看来同学们都很羡慕他们!我们来采访一下他们的才能是怎样训练出来的。(你们练习拉手风琴多长时间了?每天都是什么时间去练习?怎么样练习的?)师引导:平时,我经常看到你们做完眼操就跑着去音乐教室了?为什么?就为抓住这一分一秒的时间,刻苦练习,能够练出成绩,在众人面前有一番精彩的表演!

小结:每一份成功都是每一分每一秒的日积月累。播下时间和勤奋的种子,才能收获成功和得意的果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像刚才这几位同学那样,令人佩服、令人羡慕。只要你愿意和时间赛跑,只要你抓住珍贵的分分秒秒。

这是上一环节的深入,精彩可能是瞬间的,但大凡成功都来自于一分一秒的付出。让学生了解珍惜时间,日积月累在获得成功中的价值。同时,作为正面例子,让学生感悟合理利用时间的意义和价值。

(四)时光隧道

1、过渡:然而,在时间的赛场上,有人并不懂得珍惜。让我们一起进入时光隧道,聆听在我们周围时常发生的故事。《时光老人与流浪汉》

一个流浪汉呜呜地哭着。时光老人问:“你是谁?为什么哭?”流浪汉说:“我少年时代打玻璃球,青年时代玩纸牌,中年时代搓麻将,家产都败光啦!如今我一无所有,我真后悔呀!”

时光老人看他哭得可怜,试探地问:“假如你能返老还童……”“返老还童?”流浪汉惊奇地一问,续而又苦苦哀求,“假如再给我一个青春,我一定从头做起,干出一番事业!”“好吧!只要你好好努力,就能获得真正的生命!”时光老人说完便消失了。

惊呆了的流浪汉低头一看,自己已变成了一个十来岁的少年。现在他叫小明,肩上还背着书包呢。

2、小明会怎样呢?请大家给这个故事编个结尾。

预设:(1)小明每天都会按时到校上课,而且上课认真听讲、课下抓紧时间写作业,放学回家后抓紧时间写作业,不在一边写作业,一边玩了。(2)还和原来一样。师引导:听了这个故事,你希望他变成什么样子呢?按照你希望的那样去编故事的结尾!(3)长大后做老板,做善事。师引导:你真是个有爱心的人。就像他说的,他长大后的作为,以及他有一定的实力去做好事,都源于他少年时珍惜时间,争分夺秒地努力学习。

如果说,“日积月累”是正面事例,那么这里就是设置反面情境,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体会时间流失,浪费时间的惋惜和遗憾。闭目倾听和音乐渲染,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同时,通过续编故事,使学生把珍惜时间的观念迁移到自己身上。在此,老师也可根据学生编故事的反馈,给予简评,以便调整下面的环节。

(五)生命度量

1、过渡:通过《时光老人与流浪汉》这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是有限的,生命是有限的。假设我们的生命线如同这长长的纸条。假设我们每个人都能活100岁。我们现在几岁?(10岁左右)请你撕去10以前的日子,把它放在地上,因为这是过去的日子。这段时间已经过去,它在我们的生命中永远的消失了。我们预设在大学毕业后就参加工作,也就23岁左右,那么请你将23岁后面的参加工作以后的日子撕掉,并将这长长的一段纸条放在地上。下面再看看我们手中的纸条,这就是剩下多少在校学习的时光。

2、操作体验交流:同学们,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关注学生的表情变化)

预设:(1)剩下的时间很短,剩下的时间和你整个人生相比是那么短暂,我们一生可以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没有多长时间……(2)我要抓紧时间好好学习,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可以学习的时间。

在模拟状态下,让学生体验时间的价值。感知在校学习时间的有限和短暂,激发其管理时间、合理规划时间、不浪费时间的动机,同时也澄清了学习的目的。

(六)时间市场

1、过渡:同学们都发现了,(是呀!就像他说的)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那么短暂,与漫长的人生相比,少得可怜。这一段时间,除去吃饭、睡觉,用来学习的时间就少之又少了。而用这一段时间的努力,恰恰能够换来工作以后那么长的岁月的精彩。在这短暂又宝贵的时间里,我们愿意做点什么呢(希望做点什么?)

2、活动:下面就来制定一个小的学习计划,可以是一方面,也可以是几方面。(试着结合自己的实际,平时在利用时间方面有没有做得好的方法或者现在想要注意改进的地方都可以)

指名说。

指导:什么时间做什么?计划不一定多就好,哪怕一点只要你能够坚持下来,就很棒了。时间不一定停留在下课的时候,还可以是上课的时候,也可以是晚上睡觉前;学习不一定都只是停留在课本上,学习拉手风琴也是一种学习。希望大家认真思考,然后把它写下来。

一会儿写好了,我们拿到时间市场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动手写小方法。

与同学分享交流。师追问:你听了她的小计划,你有什么启发吗?读一读你的好吗?其他同学有没有什么好的启发吗?

学生尝试管理,规划自己的时间。在“用宝贵的时间去获取什么”价值澄清的向导之下,首先让学生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节约时间的方法。然后,通过时间市场活动,以市场为情境依托,与同学分享、交流好的方法,体现心理活动的自助和互助。同时,引导学生自创时间格言,以格言为激励机制,来督促自己。

(七)活动总结 小结:许多同学都在时间市场这个活动里找到了很多好方法,或者制定了自己的小计划。真没想到,原来有那么多节约时间的方法啊!咱们就不一一介绍了,请其他同学按顺序把你的小计划或者小方法贴在时间市场里,我们课下继续交流学习,以此来提醒自己,激励自己,实现目标,创造无限的精彩。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些话的含义我们都知道,但在今天的活动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时间真的像流水一样,只能流去不能流回!我感受到了你们内心倍感时间的珍贵,更感受到了你们愿意与时间赛跑的决心!因为更多的精彩与成功等着我们去创造!那还等待什么?就让我们一起与时间来个比赛吧!你们准备好了吗?好,出发!

6.人教版语文五年级高效备课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茧、栈”等14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4个生字,会写“渔船、报考”等1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3.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抓重点词句,研读“我”梦中的种种场景,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学习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

2.通过理解“父爱之舟”的含义,体会文中表达的深厚的父子之情。培养学生知恩、感恩的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画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播放吴冠中的绘画作品,学生欣赏。

2.你发现这些作品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小船、水道、房子……)

请你给这组画取个合适的名字。(江南水乡)

3.介绍作者吴冠中。

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19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一个乡村教师家庭。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黄山松》等。

4.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散文《父爱之舟》,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欣赏作者的绘画作品既让学生放松了心情,又知道了作者是画家,再引导学生结合画的内容命名,进行语言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交流预学,检查字词

1.借助预学单,小组分享重点字词。

2.指导书写:考、疼、席、暑四个生字。

3.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渔船 报考 教训 心疼 席子 庙会 彩排 糖果 抽象

启迪 毕业 寄宿 师范 路费 轮换 领略 意境 磨灭

4.出示句子,朗读体会。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不大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醒来,枕边一片湿。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

三、初读课文,理清场景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画面?试着给它们起个小标题。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卖茧子;住客栈;送“我”考学;看庙会;背“我”上学;铺床被;在船里食宿;缝补棉被。

3.这一个个画面,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活动,这就是——场景。总结概括场景的方法。

阅读相关段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整段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设计意图:阅读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本文描写的场景,通过起小标题,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四、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分别写了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整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全班交流。

开头写“是昨夜梦中的经历”,结尾写“醒来,枕边一片湿”,这样写属于首尾呼应;本文是按照倒叙的方法叙述的。

3.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小组内讨论,概括段意。

4.学生汇报交流。

第一部分(1)以梦境开始,引入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2~9)以小舟为线索,写了父亲对“我”满满的爱。

第三部分(10)以梦结尾,首尾呼应,表现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意。

5.作者为什么要以梦境的形式回忆往事。

这些场景能进入梦乡,说明这些往事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样的写法更容易表现父爱的真挚和深沉,能更好地表达主题,也更容易组织情节。

【设计意图:从整体把握课文,明确课文的表达顺序,梳理文章结构,为下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深切的父爱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新词。

2.回顾上节课内容,说说在“我”的梦境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

【设计意图:复习回顾,唤醒学生记忆,把握课文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聚焦场景,体会父爱

小组合作学习:选择两三处印象深刻的场景,把感触最深的语句画出来,并做简单批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学生印象深刻的场景可能是两年一度的庙会、小渔船上、背“我”上学、送“我”入学的场景。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重点交流以下三个场景,其余场景的体会依据学情简要处理。

(一)置身庙会中的场景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学生结合文中语句谈理解。

2.教师相机补充当时的社会背景材料。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地区,丰年都吃不饱饭,穿不暖衣,荒年就得卖儿卖女。中原地区多次爆发大饥荒,饿死的人不计其数,逃荒的农民上百万。

3.学生结合资料谈理解。

教师相机采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小冠中,爸爸带你参加两年一度的庙会,你是什么感受?

预设:学生可能谈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够去庙会,对“我”来说是十分新奇和激动的,以及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4.朗读中感受父爱。

小冠中们,你们能把自己的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吗?读出印象最深、感受最深的地方。随机提问:通过朗读想表达什么?听朗读听出了什么?

(二)凑钱上学的场景

1.学生自读,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父亲对“我”的爱?

预设:学生比较容易结合“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替我铺好床”等句子体会父爱。在交流中,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家里粜稻、卖猪……”以及“平时节省到极点”等词句来感受。

2.相机出示家庭背景材料。

吴冠中是家中长子。母亲生过九个孩子,成群的兄弟姐妹日渐长大,生活越来越困难。母亲常年患病,要不断服汤药。父亲不仅要上班,还要种田、养桑贴补家用。

3.结合资料,说说自己有什么新的感受?

预设:学生可以感受到读鹅山高小要凑一笔不少的钱,对于小冠中这样的家庭太难了,但父亲却愿意克服一切困难,凑钱花到“我”身上,父亲的爱是多么令人感动啊!

4.交流理解“新滋味”,解决学生认知难点。

为什么“我”感到“十分心酸”?“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指的是什么?

5.这是“我”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也是“我”逐渐成熟的标志,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三)低头缝补的场景

1.聚焦“永难磨灭的背影”谈感受。

课件出示: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

(1)看着父亲的背景,小冠中会想到什么?相机出示前文情境图。

预设:父亲太辛苦了!您快休息一会儿吧!我一定好好学习!万花筒那千变万化的图案包含您多少爱啊!

(2)为什么船舱里的背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呢?

预设:学生可以结合原文、朱自清的《背影》等谈理解,感受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

2.讨论能否画出“载着父爱的小船”。

课件出示: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1)小组讨论:你们觉得作者能画出这只小船来吗?为什么?

预设:答案是开放的,讲出理由即可。比如:能画出,文章中出现了多处描写小舟的场景;不能,小舟载着多少父爱呢,是画不出来的……

(2)再次出示吴冠中的绘画作品,你有什么新的感悟?

预设:一弯小船承载了吴冠中先生太多的童年记忆。可以说,他对父亲的依恋便是从这一条小小的船牵萦开去的。

【设计意图:以学生印象深刻的场景组织交流,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补充必要的资料,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在疑难处交流解惑,在关键处深层感悟,体会细节中蕴含的深情,发展学生语言,激活学生思维。】

三、揭示写法,迁移运用

1.结合小冠中梦中的这些场景,思考父亲为“我”做的这些事算不算大?为什么?

2.既然父亲为“我”做的这些都是小事,为什么却让“我”永生难忘呢?

课件再次复现两份补充资料,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家庭状况以及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谈体会。

3.揭示文章的写法,迁移运用。

(1)小结写法:这篇文章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这些琐碎的小事中蕴含着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这种写法叫作“以小见大”。

(2)小贴士:一是所选素材小事件、小片段、小镜头和生活细节等必须是最典型、最能突出主题的;二是要找准小中的大,挖掘其蕴含的深刻意义。

(3)小练笔:请同学们试着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描写母亲的一个片断。

(学生完成练笔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中逐步体会“以小见大”这一写法对刻画人物和表达主题的作用,并尝试运用这种写法进行练笔,将学到的方法迁移运用,巩固内化。】

四、拓展材料,升华情感

1.理解课题“父爱之舟”。

作者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呢?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解。

2.拓展阅读诗歌《孩子啊,我是多么爱你》。

全篇文章1500余字,却不见一处对父亲的语言描写。冰心老人说父亲的爱如果说出来,那就不叫父爱了。但是想听听父亲内心的声音吗?

教师配乐朗诵:《孩子啊,我是多么爱你》

7.五年级人教版教案语文 篇七

一、注重比较, 联系实际

[教学设想]

众数, 在学生的眼中是完全陌生的, 在我这个刚刚教实验教材的老师眼里也并不熟悉。在翻看了教材之后, 知道了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因此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 前期我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理解编者意图等方面。初步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在一组数据中, 用平均数来表示“总体水平”和用中位数来表示“一般水平”的方法。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时候用众数, 什么时候用平均数, 什么时候用中位数。我在课前与经历过该知识点教学的同事进行了交流, 大家认为,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连成人在某些时候都难以作出唯一判断 (事实上, 有些情况的确不能拿唯一的某个统计量来分析) 。为了不使刚刚接触此知识的学生在具体问题的判别上将这三种统计量搅和在一起, 教师需要在提供的情景上作出甄选, 做好语言的引导, 包括课堂上合理的活动安排, 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相互交流合作, 都是本节课教师需要注意和努力的。

基于以上对教材、对学情的分析, 我在设计教学时对本节课教学起点和教学重点的展开都做了适当的调整: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 同时考虑到学生认知的现实基础, 本节课的设计应适当提高起点, 在组织教学时, 开门见山地呈现学生的已有认知, 并把“众数”的教学放在与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比较中展开, 由此产生了第一个教学预案。

[第一次教学实践简述]

(一) 认识众数, 在举例中初步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 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统计量———众数。顾名思义, 你觉得众数是怎样的一个统计量?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举例建立众数概念, 了解众数意义。

(二) 在与中位数、平均数比较中深入理解众数的意义。

1.师:除了众数这个统计量外, 在统计中我们还学过哪些统计量?在你心目中, 平均数是怎样的一个统计量?中位数又是怎样的一个统计量?

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巩固平均数、中位数的意义。

2.师:在上个星期中, 我们学校崇实园505班同学进行了一次数学考试, 下面我们来看其中第一小组的考试情况:

91 90 93 99 98 89 98

请你仔细观察这组数据, 你们觉得用多少分来代表这组同学这次的考试成绩比较合适?下面请拿出你的草稿本, 把你的想法、思考过程写下来。

(学生讨论、交流, 重点就为什么不用众数来表示展开讨论)

3.师:下面我们再来看其中第二小组的数学成绩情况:

92 97 94 100 100 48 91 91

请你仔细观察这组数据, 你们觉得用多少分来代表这组同学这次的考试成绩比较合适?

说出你的选择理由。 (为什么又不用众数来表示?)

4.师:在另外的四组数据中, 你觉得哪一组数据比较适合用“众数”来表示这组同学的成绩情况?为什么选择这组?说说你的理由。

5.小结:我们发现用哪个统计量来代表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关键还是要看一组数据的特点, 当然还要看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比如:同样是考试成绩问题, 我们如果要比较哪个班同学的考试情况好一些, 你觉得用哪个统计量比较合适?如果要看你的成绩在班级中处于什么水平, 你觉得用哪个统计量比较合适?如果要看你们班多数同学的成绩情况, 你觉得用哪个统计量比较合适?

(三) 联系情境, 应用众数、平均数、中位数。 (略)

[首次实践后的探讨与反思]

原设想通过三个环节的教学, 学生对众数这个统计量能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达成比较全面正确的认识。但教学事实说明, 这是教师一厢情愿的预设, 学生自有学生的认知起点和认知特点。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以这样的方式建立众数的概念, 理解众数的意义, 显然过于单薄。在众数的概念没有很好建立的情况下, 就让学生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统计量, 从而修正自己对众数的理解, 显然拔高了要求, 以至于学生的参与面不高, 参与度不强, 也降低了众数在整节课中的地位。

课后, 各位听课教师全面剖析、热烈讨论, 得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 令我深思, 并认真分析问题的原因所在, 归纳起来有两个层面。

理念层面:1.教学应与学生生活相联系, 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认知, 使学生感受其生活的意义;2.教学设计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 学生有解决问题的需要, 有知识矛盾的冲突, 才有主动探究的欲望;3.教学不是简单的给予, 不能以教师的认识代替学生的认识。

操作层面:1.众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教学可从现实生活引入, 使学生具体感受到生活中众数的存在, 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众数的统计意义;2.众数的学习与以前学习的平均数、中位数相联系;3.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教师应紧紧抓住, 并充分展开。如以表格方式呈现统计结果时 (如37码女鞋卖得最多, 12双) , 学生往往误以为12就是众数, 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说清楚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哪个数出现的次数最多, 并引发学生讨论, 从而对众数概念形成正确的理解。

鉴于以上认识, 我认为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关键是:理解“众数”概念的本质, 能用“众数”解释生活中的众数现象, 并灵活运用众数。

二、理解本质, 灵活运用

[第二次教学实践简述]

(一) 创设情境, 认识众数

1.情境引入

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 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所示 (单位:码) :

师:请默默地读题, 仔细观察这30个数据, 你能从中得到一些怎样的信息?

生:我发现37码鞋卖得最多, 34码和40码的鞋卖得最少……

师:这些信息你觉得对于鞋店来说有价值吗?有什么价值?

生:有价值, 可以为进下一批货提供依据。

师:这家鞋店的经理确实想要参照这些鞋子的销售情况来决定下一批货, 如果这位经理想要对这些数据了解得更清楚、更全面, 你有什么建议?

生: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排序, 再进行统计。

师:我们一起对30双女鞋销售情况进行统计……

2.认识众数

师:刚才在统计的时候, 老师发现有一个数据出现的次数特别多, 是哪个数据?

师:在这里, 37码出现了11次, 出现的次数是最多的, 这样的数在数学中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众数”。

师:今天, 我们就来认识统计中这个重要的统计量———众数。

师:这组数据中的众数是多少?假如你是这家鞋店的经理, 你会怎样确定各种鞋的进货数量?

3.加深对众数意义的理解

师:那么在一组数据中的众数会是几个呢?请举例?为什么?

(二) 联系生活, 拓展众数

1.学生举例

师: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众数, 生活中到底有没有众数?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众数呢?

生:我们在选举班长时, 要用到众数。

师:这里的众数是什么?

生:得票最多的那个同学的名字就是这里的众数。

师:这样看来, 众数不单指的是数据, 还可以指一个人的名字。

生:商店中经过统计, 有两件商品卖得最多, 并且一样多, 这里的众数就是这两件商品的名称。

生:评选最受欢迎的动画片, 这里的众数是这部动画片的名称。

……

2.教师举例

师:如果学校要为我们做校服, 你建议学校做的校服以什么颜色为主色调? (现场统计) 这里的众数又是什么?

师:我们要评选最受欢迎的课外读物, 这里的众数又是什么?

师:在百家姓排行榜中的众数又是什么?

师:有时候, 我们这么统计平时成绩:

全班60人数学考试情况统计:

96至100分:32人

91至95分:15人

86至90分:8人

81至85分:2人

66至70分:1人

41至45分:2人

这里的众数又是什么?

3.解释“均码”现象

师:上个星期, 老师到超市服装柜台前, 发现了这么一个现象, 有些服装这样标出———尺寸:均码;价格:50元。你觉得这里的均码是怎么回事?

生:平均尺码、多数人能穿的衣服……

师:均码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看书本是怎么说的。

师:现在你们知道均码是怎么回事了吗?这里说均码蕴含平均数和众数原理。这里众数原理从哪里体现?平均数呢?

(生讨论……)

4.用众数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师:老师又来到超市卖米和八宝粥的地方, 又见到这么一个现象, 大多数的米15千克一袋, 八宝粥355毫升一罐。你觉得厂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产生了这样的数据?

师小结:同学们讲得很有道理, 老师更欣赏我们有些同学能用今天所学的众数知识来解释, 当然这些数据的产生我想可能有更多方面的原因, 但是我相信和我们同学讲到的有很大的关联, 生活就是这样, 有些看上去很平常的事情中, 可能蕴含了很多数学知识。

三、新旧对比, 深化众数

1.师: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众数这个统计量, 在统计中, 除了我们今天学过“众数”这个统计量外, 还学过哪些统计量?

(多媒体出示一组同学的考试成绩:85、88、88、88、89、93) 这组同学成绩的平均数怎么求?中位数怎么求?

2.师:假若有位同学的成绩统计错了, 是不是三个统计量都要改变?

3.师:根据一组同学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你猜测全班同学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可能是多少? (得出一组同学不能代表全班同学的结论)

4.师:如果在一组数据中, 要用一个数据来代表整一组数据, 你会首选哪个数据?说出你的理由。

师小结:用哪个统计量来代表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关键还是要看这组数据的特点, 当然还要根据我们所关心的问题进行选择。

四、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几次实践后的整体教学反思]

后面几次教学和第一次试教相比, 教学过程总的来说较流畅, 学生也能主动参与学习, 对众数的理解也比较到位。几次磨课下来, 感觉在“众数”教学中, 重点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1.把“众数”放在有意义的现实情境中学习。有了典型的现实情境作支撑, 学生自然就能感受到学习众数有趣且有用。如在鞋店的经理想要参照30双女鞋的销售情况来确定下次进货的数量这个活动中, 学生感受到了认识众数的必要性, 从而也使学生认识和理解了众数的数学意义。这样也符合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特点。

2.重视众数个数的讨论, 加深对众数意义的理解。众数意义的教学是一个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认识也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的过程, 没有量的积累, 质的提升就会生硬、牵强, 无法自主实现。本课通过“刚才我们认识了众数, 那么在一组数据中的众数会是几个呢?请举例, 并说出你的理由”, 这样在和众数意义密切联系的讨论中, 为学生对众数意义的理解找到更为丰富的表象支撑, 从而也加深了对众数意义的理解。

3.注重对生活中众数现象的关注, 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众数的本质。以前学的平均数, 为什么学生会这么熟悉?笔者以为是因为学生接触得比较多, 用得也比较多, 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和现实意义学生往往容易沟通。所以众数的教学也可找生活中的众数现象, 使学生具体感受到生活中众数的广泛存在, 同时体会到众数的统计意义和现实意义, 找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结点, 沟通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 从而把握数学本质, 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数学认识。笔者认为, 师生共同举例生活中的众数现象, 讨论生活中的“均码”现象, 讨论生活中为什么一袋大米通常15千克, 一瓶八宝粥通常是355毫升, 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众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同时也提升了众数的统计意义。

4.注重三个统计量的对比教学, 加深对众数本质的理解。在认识众数之前, 学生已经认识了平均数和中位数。在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中, 注重了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数学意义和统计意义的比较。只有这样, 才能对三个统计量的认识逐步完整和深入。当然, 三个统计量的比较只有在各自意义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这也是第一次教学实践中所缺失的。

8.五年级人教版教案语文 篇八

一、认真读题,谨慎填空(每空0.5分,共17分)

1.3除以11的商用循环小数表示为(),得数保留三位小数,约等于()。

2.王老师的身份证号码是330724198009300011,我们可以知道王老师的生日是()月()日,今年王老师()岁了。

3.《哈利波特》一书一共有a页,小红每天看x页,看了3天,一共看了()页,还剩()米。甲、乙两地相距86千米,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x小时,86÷x表示()。

4.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6cm和8cm,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dm,和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5. 3米5厘米=()米 0.6平方米=()平方分米

720000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

6.在○里填上“<”、“>”、“=”。

9.3×0.95○9.310.5÷2.5○10.5÷1.25

4.95×99+4.95○49.5×102.3×4.6○0.023×46

7.口袋里有红球1个,绿球2个,黄球3个。任意摸出一个球,红球的可能性是(),绿球的可能性是(),黄球的可能性是(),黑球的可能性是()。

8.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28÷0.4=()÷43.5÷0.007=()÷7

9.一根彩带长6.4米,每1.4米剪一段,这根彩带可以剪( )段;60升油装入容量为7升的油桶中,需要( )只油桶。

10.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顶角的2倍,那么它的顶角是()度,底角是()。

11.粗心的小明计算一道乘法题时,把因数4.2错写成了42,结果得158,正确的得数应该是()。

12. 阴影部分的面积用字母表示是(),周长是()。整个图形的面积用字母表示是()。

13.在□里填入相同的数,使等式成立。

2.4×□-□×1.5=1.8

二、仔细推敲,认真判断(每题1分,共6分)

1.无限小数一定大于有限小数。()

2.5.010010001…是循环小数,0.7777不是循环小数。()

3.观察一物体时,一次最多能看到3个面。()

4.2a×a>a。()

5.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6.一个整数除以一个小数,商一定比这个整数小。

()

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第1、2、3题每题3分,第4、5、6、7、8题每题5分,共34分)

1.妈妈带了50元钱到新世纪商场买25千克大米,钱够吗?(列式解答)

2.妈妈买了3千克橘子和4千克苹果共用27.60元,已知每千克橘子的售价是3.20元,每千克苹果的售价是多少元?

3.一只鲸的体重比一只大象体重的37.5倍还多12吨。已知鲸的体重是162吨,大象的体重是多少吨?(用方程解)

4.一个梯形果园,它的下底是240米,上底是180米,高是60米。这个果园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棵果树占地9平方米,这个果园共有果树多少棵?

5.学校买来的桌椅一套需要140元,桌子的价钱是椅子的2.5倍,桌子、椅子各需多少钱?

6.张大伯用篱笆围一块梯形的菜地(如下图,一边靠墙),篱笆长80米,求这块地的面积。如果每平方米收菜10.2千克,这块地共收菜多少千克?

7.某地通讯公司通话的收费标准有两种:

(1)月租18元,通话费每分钟0.18元;

(2)无月租,通话费每分钟0.22元。

若张老师每月的通话时间为150分钟,他选择哪种标准比较省钱?为什么?

8.五年级有14人分两组举行踢毽子比赛,成绩如下:

甲组:55,37,25,5,46,12,9。

乙组:31,36,34,15,21,34,18。

(1)请分别求出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你认为这两个组中,哪个组的成绩更稳定些?为什么?

七、选做题(共10分)

1.规律填数:1+3、2+4、3+5、4+6……第100个算式的和是()。

2.韩旺在计算一道小数除法算式时,把除数的小数点漏写了,结果得到的商是8.4。已知被除数是210,正确的商是()。

4.妈妈到粮食店买米。如果买20千克大米,所带的钱还剩5.5元;如果买同样的大米25千克,则差7元。妈妈带了多少元钱?

上一篇:魔方比赛策划案下一篇:汽车知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