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医院管理经验谈

2024-11-13

新加坡医院管理经验谈(共8篇)

1.新加坡医院管理经验谈 篇一

办好民生实事

建设和谐社区

——***领导干部新加坡社区建设管理

专题培训班总结

2011年*月*日至*月*日,由中共**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同志率团,组织17个镇街党委书记和民政局、人社局等民生建设部门负责人共20人,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展了为期15天的社区建设管理培训学习,取得了丰硕成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次考察培训活动共听专题报告10场,实地考察32处,开展讨论13次,撰写调研论文20余篇,培训活动有四大特点:

一是针对性强。学员认真听了《21世纪的政府管理》、《新加坡政府租屋社区管理及社区建设》、《新加坡公积金制度及其实施》、《新加坡“居者有其屋”政策的实施》、《新加坡城市建设的基本理论》、《新加坡园林绿化的先进理念》等专题讲座,全面了解了新加坡城市社区规划建设和管理经验。

二是灵活多样。培训方式不拘一格,运用了课堂讲授、实地考察、流动讲学、现场互动、集中讨论、个别探讨等方

式,分析社区建设管理中的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学员受益匪浅。

三是内容丰富。教师精心准备,运用了大量的数据、图片和文字资料,结合多媒体展示,形象直观地展示新加坡社区建设管理的经验成果。实地考察了新加坡大巴窑图书馆、诊所、租屋、私人家庭及巴士站、菜市场等社区功能及管理,丰富了教育内容。

四是气氛活跃。本次参加考察学习的全是镇街和民政社保管理干部,都有社区工作经验,学习积极性高,求知欲强,希望运用先进经验解决日常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提问勇跃,发言积极,讨论热烈,学习气氛十分活跃,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主要收获

通过十余天的紧张、系统、充实的学习培训,学员深刻感受到新加坡创新吸引人、环境塑造人、法制规范人、民生凝聚人。分析了新加坡与中国在政治体制、执政理念,文化背景以及经济基础、区域差异等方面的不同,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对如何加强社区建设管理,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收获有几下几点:

(一)全球视野造就世界之都

天下之才、天下之物、天下之钱为我所用。

新加坡是一个国土面积不足680多平方公里,天然资源匮乏的小国家,但七十年代以来,却以惊人的经济发展速度成为“亚洲四小龙”这一。短短几十年时间,新加坡产业经济

完成了劳动密阶段、资本密集阶段、技术密集阶段、知识密集阶段的转变,以人均2万多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倍受世界关注。新加坡的崛起,体现了新加坡全球视野。

一是聚全球英才。一个人口400万的小国,完全依靠本地人才来推动经济发展是远远不够的,人才是这个城市国家赖以发展的重要资源。由于国小民少,吸引海外人才成为新加坡政府的一项长期政策。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新加坡政府通过提供高薪、高福利、减免税收、出资培训、加入国籍等方式大量吸引专业技术人才。目前,新加坡全国400万人口中,约100万是在狮城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外国人,其中大多数是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

二是聚全球资源。新加坡崛起靠什么?是通过工业化,用最少的资源,创造了最大的财富。新加坡在建国之初,贫穷落后,既缺乏自然资源,又缺乏建设资金。新加坡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货柜转口港、最繁忙的船舶停靠港和船舶加油港。新加坡不产油,但是年炼油量却达到6500万吨。几十年时间,新加坡就成功实现了工业化。在世界最容易经商、国际最佳外贸与投资、国际最开放市场、亚洲最具竞争力市场等评级中均名列第一,集聚全球资源,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加坡奇迹”。

三是聚资金。分析新加坡经济成功的原因,引进外来投资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据统计,外资占新加坡全部投资的比重超过三分之

一、占其制造业投资的比重超过80%,外资企业已构成新加坡经济的重要基石。新加坡负责

招商引资的专门机构——经济发展局,是根据联合国专家团的建议于1961年成立的独立的公共机构。它与公务员系统的政府部委相比,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政府把握招商引资的主导权,引进什么、限制什么、淘汰什么,思路非常清晰。目前,新加坡经济园区入园企业已达7000多家。

(二)完美理念打造花园城市

新加坡面积小,人口密度大,城市绿化多,充分发挥每一寸土地资源,以完美的理念打造享誉世界的“花园城市”。

一是超前规划,打造现代城市。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城市发展规划编制。在立国之初,就聘请联合国专家,历时四年,高起点、高质量编制整个新加坡范围概念性发展规划,以此为总纲,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为未来30-50年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网络,产业发展等提供战略指导。科学的空间布局造就了一流的人居环境,新加坡人的生活越来越舒适和便捷,2003年被国际机构评选为全球生活素质最好的现代城市。

二是有序建设,打造精品城市。新加坡城市建设总规和详规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不随意修改,公诸于众。实施过程中精心设计,广纳民智,严谨实施,件件精品。这个花园重视打造独特的城市形象,景观、道路建设叹为观止,绿化设施功能齐备。高层建筑、标志性建筑群集中在中央商务层,一座座新颖独特,气势宏伟的建筑物,以其优美的建筑天际线、竖向轮廓线给人置身欧美大都市的感觉,具有强烈时代感。

三是生态环保,打造花园城市。新加坡注重非建设空间的管制,处处体现对自然的保护和对人的关怀。为了保护岛屿的自然风光,将大约3000公顷的树林,候鸟栖息地、沼泽地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为了营造舒适惬意的人居环境,新加坡共建大小337个公园,包括大型公园和生态观光带、镇区公园、居民住宅公园。这种见缝插针,重视绿化的环保理念和人本精神引领当地社会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使广大市民能置身花园绿色休闲地,产生走出居家怀抱大自然之感。

(三)民主管理建设法制社会

新加坡是世界闻名的法制社会,市民讲公德、守纪律、遵守法律规定,思想素质普遍较好。

一是公开透明。公务员的管理公开透明,保证了社会管理有较强的规范性和公正性。在公务员录用程序上,职位空缺,由部门上报招聘计划,公共服务委员会公开发布广告、统一组织考试并录用,方可上岗。公务员被录用后,还要在两年的试用期内经受品德跟踪考验和工作能力与潜力评估考验,考核合格的人员方可正式录用。公务员管理奉行“高薪养廉、高薪纳优”,按照严格的监督制度,违规违纪的公务员将受到重惩。

二是有法必依。新加坡通过严谨的立法、自觉的守法、严肃的执法实现法制化管理。在新加坡违法,只要被警察发现,就很难跑掉,警察的敬业精神是许多国家的警察无法比拟的。新加坡的“罚”全世界闻名。管得严,罚得重,不讲关

系,不给面子,做到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新加坡政府重视教育,重视提高人的素质,纯净人的心灵,对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预防违法犯罪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广纳民意。实施多级管理,做法不走样。政府机关管理人员渗透到各个层面,及时收集和反馈信息。机制健全,信息畅通,廉洁高效。新加坡公民权责分明,社会管理十分有序。反馈民意的机构是民情联系组,是政府了解民情、沟通民众的纽带,民情联系组的工作为促进新加坡多民族社会的繁荣稳定和民主政治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区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要求。新加坡政府认为,这方面政府责无旁贷。

一是居者有其屋。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密度很大,历史上曾经出现“屋荒”。立国之初就提出了“居者有其屋”的口号,政府将解决住房问题作为一项基本国策。1960年,新加坡政府宣布成立建屋发展局,1964年又推出“居者有其屋”的政府组屋计划,正式开启新加坡的组屋年代。其具体做法是政府主导组屋的开发与建设,由建屋发展局具体实施。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机构,代表政府严格控制土地资源,负责制定组屋发展规划及房屋出售和出租管理,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

二是老者有所养。新加坡政府注重孝道文化传统,重视家庭养老保险。新加坡的养老保险采取全部缴纳的方式,即

雇主和雇员分别按一定比例为雇员存储退休金。当公积金会员年龄达到55岁并且退休账户达到最低存款额这两个要求后,可一次性提取公积金。为避免公积金过多用于住房、医疗、教育等其它项目支付而影响养老金的积累,确保会员有足够的存款保障晚年生活。1987年,中央公积金局推出“最低存款计划”,规定公积金会员在年满55岁提取公积金存款时,必须在其退休账户中保留一笔存款作为最低存款,最低存款额仅为3万新元。1995年,公积金局对该计划进行修订,将最低存款额提高至4万新元。因此,所有新加坡人,均实现了老有所养。

三是病者有所医。新加坡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世界上最为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公积金局制定了多项医疗保健计划。主要包括保健储蓄计划(Medisave)、健保双全计划(Medisheild)和保健基金计划(Medifund),称之为“3M”计划。其中保健储蓄计划属于一项全国性、强制性的储蓄计划,在医疗保障体系中起主导作用,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保障了新加坡人病者有所医。

三、几点建议

(一)持续推进规划建设,减少社会资源浪费 高度重视城市的规划工作,通专家论证,精心策化,广泛征求社会意见、高起点规划,高规格建设,精心组织实施。规划要保持长时间不变,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建议***区城市规划减少调整,细化“双百”大城市规划,进一步明确城乡统规筹发展规划内容,增强社区、居民点建设规划的可

操作性。进一步增加社区规模、功能设施和人气,实现城市社区与工业园区配套发展。

(二)增强社区造血功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就业保障制度,大力推广城镇、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完善住房公积金保障制度。建议加快商业地块拍卖,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效降低商品房售价,切实解决群众购房难问题。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努力解决社区群众劳动就业,不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围绕群众所思所盼所急,持续改善民生环境,切实办好民生实事。

(三)和谐推进征地拆迁,有序推进法制建设 坚持征地拆迁中的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和谐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大征地拆迁和工程建设领域监督管理,保证资金廉洁高效使用。建议全区集中控制土地资源,优先保障产出效益高、就业保障好的优质企业用地。

(四)广泛吸纳专业人才,提高社区建设水平吸引、稳住、支持大学生村官、专业人才参加社区建设管理,强化社区党务、政务、财务公开,责权明确,打造廉洁、务实、高效社区管理队伍。建议加强镇村干部队伍培训,提高建设管理能力。创新机制体制,实现社级财力村级管理,村级财力镇街管理,镇街财力区级管理。

2.新加坡医院管理经验谈 篇二

1.明确的培养目标

NYP对毕业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要求是:“德、智、体、群、美”全面发展的目标。为了实现培养目标, 南洋理工学院探索了一条有效的方案, 即“学生心智培育与管理系统”。学生心智培育与管理系统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领导能力、国际思维、良好的沟通技巧、社区服务意识、均衡发展、创新精神。

2.高效的培养渠道

该系统主要包括:辅导与管理、国民教育、专业竞争力、课外活动、校园环境五个方面。

(1) 辅导与管理:NYP的辅导与管理包括三个部分:个人导师计划、学生互助计划、专业心理辅导服务。NYP建立并有效实施了学生发展的个人导师计划。个人导师的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二是成为学院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桥梁;三是定期安排与学生发展有关的主题活动:第一学年以认识学院为主题, 第二年以积极参与各项发展活动为主题, 第三学年以面向未来、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为主题。学生互助计划是秉承自我负责的精神, 积极倡导高年级学生在学习、生活乃至社团活动中承担低年级学生的导师, 以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合作精神。专业心理辅导服务是由学院两名专业心理辅导教师, 主要开展个人辅导服务、家庭辅导服务、专题讲座。问题种类包括:学业问题、家庭问题、男女交友问题、同学冲突问题、心理问题和经济问题。其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学生, 而且包括家长。

(2) 国民教育:必修 (但无学分) , 与第三年毕业项目同步进行;目的:内部凝聚力、生存之道和未来信心;国民教育的形式: (1) 校外考察 (2) 讲座 (3) 项目 (社区服务) ;国民教育的内容: (1) 新加坡 (2) 维护种族和宗教和谐 (3) 拥护任人唯贤和廉洁 (4) 自力更生 (5) 防卫家园 (6) 对未来充满信心;教育的对象:80后、90后;方法:用问题引导;教育的教材:漫画、动漫、电影和通俗剧等。

(3) 专业竞争力:NYP学生专业竞争力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专业竞争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以教学环节中的“教学工厂”理念和电子教学为主, 辅助企业实习、海外实习与交流以及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学生能否进入企业实习、海外交流都需要预先考量学生的学业表现。通过“教学工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团队精神、求知能力和自信心, 通过电子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4) 课外活动:NYP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 聘请了20多位专职社团管理教师。课外活动主要通过学生社团理事会计划和组织, 专业学术社团、非专业学术社团、体育与运动社团、积极脑力思考社团、关怀与社区服务社团等载体来开展。通过参与学生社团和各种竞赛活动, 开发学生的领导能力、文化素质、体能、分析问题和社区服务意识。

(5) 校园环境:走在NYP的校园里, 处处充满了人文的气息, 从校园的硬件设施、管理制度、课程设置等都体现了对老师和学生人性化的关怀, 学校给予老师和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 从而使老师和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自主地工作和学习。NYP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深入人心, 在各个层面、环节等方面都充分得以体现, 促进了师生们的共同成长。NYP坚定:学院发展得快, 完全是靠人, 要把人力资源当作一种资本。

启发与思考

NYP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对国内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有很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1.建立学生工作管理理念与学生日常管理中间的梯子:这次系统的学习NYP极具特色的“学生心智培养和管理”。这套系统, 着重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强调了学生在合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能力、自我培养实践能力和不断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这套科学的系统就像一台无形的“梯子”。让师生在人的培养问题中找到脚踏实地和踏上星空中的那个阶梯或途径。

2.要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竞争能力教育, 大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NYP通过广泛的校企合作项目开发来实现的, 学生竞争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学生社团活动的方式来训练的。作为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是影响学生将来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南洋理工学院的做法以职业生涯规划系列教育活动为切入点在学生管理方面大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3.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渠道:目前学生管理工作强调“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思想, 而且也积极构筑了一些育人平台, 比如心理健康教育、新生入学教育和军训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虽然这些工作与NYP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系统的功能有交集, 但总体上没有NYP那样形成一套成熟定型、融会贯通的综合素质培养系统, 而且在一些细节上如“无界化”校园建设、自主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服务社区的能力、学生动手能力和日常理论教学的融合能力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欠缺。为此, 为学生搭建更多的锻炼机会, 乃至最终形成具有特色的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系统也需要从长计议。

参考文献

[1]王瑜生.浅谈新加坡学生心智的培育与管理[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0, (7) .

3.香港新加坡教育廉政建设经验谈 篇三

从香港的社会发展历程来看,设立独立的反腐机构,严厉打击腐败行为,对于保障包括教育系统清廉在内的社会清廉起到了关键作用。1974 年2月14日成立的总督特派廉政专员公署是政治体系中打击贪污行为的一个高度独立的专门机构。教育领域的反腐廉洁工作也是廉政公署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除了强有力的廉政机构外,严密的廉政体制和配套的廉政法律也是香港在反腐倡廉方面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香港实行司法独立原则,独立的司法机关是对法律负责,而不是向政府负责。香港地区行政长官一般不干预法院的司法权。从刑事立法方面看,香港现行的反贪法律有:《防止贿赂条例》、《舞弊及非法行为条例》等,这些立法规定从法律上赋予了廉署权力并为廉署的活动提供了有效保障。

预防与打击腐败的最佳途径,是加大舆论监督与媒体曝光力度,降低公众对腐败的容忍度,乃至确立“零容忍”的社会公共意识,让腐败行为无处藏身。香港在培养社会公众的反腐意识方面,比较突出地做到了两点:一是强化舆论监督;二是加强公众教育。香港廉政公署在规定廉政专员的职责时就明确提出了“教育公众认识贪污的害处”,“争取和促进公众支持打击贪污”这两项工作任务。廉政公署经常到各种学校开展廉洁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对腐败的“零容忍”意识。

新加坡教师属于公务员系统,政府方面严格监管,从“人”和“财”的监管入手,以点带面,开展对教育系统各个环节的监督。对教师以权谋私等有损教师形象的违法或不合理行为,实行的是“零容忍”做法。比如,新加坡政府对教师兼职规定非常明确,不准教师对本校学生提供有偿课外辅导。这一做法既保证了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规定的教学活动,也有效地防止了教师利用自己的地位收取家长和学生的钱财,损害教师形象。

下面我们从公务员角度来探讨下新加坡教育反腐倡廉的经验措施:

新加坡政府成立之初,针对公共领域的腐败现象泛滥的情况,除了动用正常的司法机构的力量外,还成立了一些专门的反贪机构。这些机构依法设置,体系完备,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中最为重要的有内阁廉政署和贪污调查局等。

内阁廉政署,是新加坡负责综合管理和监督政府官员个人财产申报的监督机关,其主要职责是负责中央各部门长官财产申报,并指导其他公务人员的个人财产申报事宜。它独立于政府各部门,权力很大。它可以调查任何虚报财产和财务状况的官员,以及陷于“债务麻烦”的官员,包括各部长官。

反贪污调查局既是行政机构,又是执法机构,是新加坡设立的负责统揽全国范围内的廉政事宜的专门机关。其特点是具有较大的权力和相当的权威性、独立性。它直接对总理负责,不受其他任何人的指挥和管辖。贪污调查局的主要职能是调查贪污腐败案件和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防止贪污法》规定的主要内容及特色体现在:

第一,该法除了规定各种利用公共权力或职务之便收受报酬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和必须治罪之外,还对“报酬”做了明确的、详细的界定,以防止司法官员随意解释。

第二,对贪污行为打击严厉。《防止贪污法》对贪污行为的严厉打击体现在:一是对贪污行为的定罪严厉。这主要表现在对贪污行为的法律含义解释宽泛,处罚面广。严以治吏,是新加坡廉政立法上的又一个重要特征。二是对贪污行为的处罚严厉。对贪污犯罪实行严刑重罚是新加坡廉政法规的基本原则。在新加坡,贪污受贿的公务员一经查证落实,不单要处以监禁,还要施以罚款,并且没收在职期间缴交的公积金。

第三,该法规定了不同于一般犯罪的新型证据制度。它们主要包括:1)贿赂推定;2)财产来源不明的证据(当认为它们最终是属于被告人的);3)共犯证据与证人免责;4)贿赂人的证据效力。

第四,规定了特殊的举报制度。包括特殊的举报主体和对一般举报者的保护。

第五,规定了完善的反腐罪名体系。《防止贪污法》第5条至第14条规定了十余个贪污受贿罪的罪名。

除了以《防止贪污法》为实体法对腐败犯罪予以规定之外,新加坡还制定了专门的反贪污贿赂程序法,以补充和完善普通的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这是新加坡在反贪污贿赂犯罪法律体制上的一大特色。

除了专门的廉政机构和廉政法规之外,新加坡还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廉政配套措施,以从根本上杜绝腐败,而不仅仅是等腐败行为发生后再交由专门的反腐机构根据专门的反腐法规来处理。这些预防措施主要包括:

1.严格的公务员选拔和录用制度。国家设有专门的公务员委员会,负责公务员的录用、任命和奖惩。公务员委员会是直属总理而独立于内阁的机构,这就为它严格、公平选拔公务员提供了条件。

2.严格的财产申报制度。新加坡有关法律规定,获得政府任用令的人,必须在任职前申报个人财产;任职后,财产如果有所变动,应自动填写变动财产申报清单写明变动原因,改换原财产清单。

3.建立严格的品德考核制度。新加坡公务员品德考核的方法有两种:(1)个人品德记录。 (2)行为跟踪。反贪污调查局依法有权对所有公务员,尤其是新参加工作的公务员进行行为跟踪,暗地调查他们的日常活动。

4.实行“高薪养廉”制度。主张公务员的薪酬必须和他们职务相称。强调用“接近市场价格”的办法适时调整公职人员的工资。

5.注重培养反腐败的良好职业风范与社会风尚。注重公务员道德素质的提高、培养其廉洁自律、自我约束能力,调动其反腐倡廉主观能动性,以杜绝贪污动机。

4.新加坡旅游发展成功的经验 篇四

08旅游1班 江丽 11号

新加坡共和国是位于马六甲海峡北岸、马来半岛南端的一个城市岛国,由新加坡岛和附近的5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622.8平方公里,仅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乡的面积。100多年前还是一个名不经传的荒僻渔村,没有名山大川,也没有200年以上的古迹,唯一的资源可以说是“阳光与海港”。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名副其实的“弹丸之国”,在自然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它另辟蹊径,积极发展旅游业,为其国民经济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目前新加坡是世界旅游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亚太旅游大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借鉴新加坡发展特色旅游业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首先,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特色旅游。特色旅游要有以下3个内涵①从特色旅游的旅游资源角度来说,其旅游资源一定植根于旅游目的地特殊的气候、环境,或依赖于特有人文、习俗和历史事件。②从特色旅游的客源市场来看,其客源市场只针对特定的客源市场,满足部分旅游者多样化的需要,所以,特色旅游客源市场规模较小,旅游者人数较少。③从特色旅游的发展形式来看,其旅游形式一定有一个特定的主题,旅游活动往往强调或鼓励旅游者积极参与,以追求富有个性的旅游体验。通过以上对特色旅游内涵的探讨,本文提出特色旅游的概念为:依托旅游目的地特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面向特定客源市场发展起来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参与性较强的旅游形式口。

新加坡在自然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依托其多元化的人文风貌、良好的经济环境、稳定的社会秩序,在传统旅游项目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另辟蹊径,积极开发、创造新的旅游项目,使其旅游业蓬勃发展,每年接待国外游客1000多万人次,旅游业年收入达90多亿美元,成为世界旅游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新加坡发展特色旅游的成功经验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重视对旅游业的管理、规划与投资新加波对旅游业的管理,通过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两个渠道来进行。前者主要进行宏观管理和规划,使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科学的开发,保证旅游业布局健康发展。后者则促使旅游业规范,引导和促进各旅行社、旅游组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进行有序竞争,保证了旅游行业有效、有序的自我发展。新加坡为了依法管理旅游业,目前已经颁布实施的法律有《新加坡旅行社法》、《新加坡饭店法》、《新加坡旅游促进税法》等。新加坡法律之严格,世界文明,有“清规戒律新加坡”之说。为保证出售的商品质优价廉,新加坡旅游局和消协联合推出“优秀零售计划”,对有信誉的商店颁发红白相间的鱼尾狮标志,作为信得过商店。倘若有旅游购物时受到诈骗,可想旅游局或消协投诉,一经查实,不但责令加倍赔偿游客损失,还要吊销其营业执照。系。新加坡政府在对旅游业进行有序管理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旅游业的规划和投资。从80年代开始,新加坡每年对旅游业的投入达2—4亿美元,2005年新加坡旅游局制定了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旅游2015”。2007年新加坡政府投资20亿新币作为旅游业发展基金,用来进行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景区和景点建设。

2.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因地制宜地发展旅游业。新加坡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条件,创建国际通商口岸、免税购物中心、美食天堂、国际会议和国际金融中心,使该国成为东南亚名副其实的区域中心。新加坡是个免税港,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品种齐全,价格便宜,成为游客的购物天堂。新加坡还是著名的美食天堂,世界各地美食荟萃于此,为不同口味和预算的游客提供多种选择。新加坡利用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把邻近的东南亚各国的旅游资源作为本国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使其发展成为东南亚的旅游中转站,从而使新加坡成为世界十大旅游中心之一。由于国

际会议具有参加人数多、逗留时间长、购买能力强、旅游经济效益高等特点,新加坡政府早在1974年就专门设立了国际会议局,建立了100多座国际会议馆,大力开拓国际会议旅游市场。现在新加坡已成为居亚洲首位、世界第五位的国际会议中心。新加坡政府通过每年举办各类大型国际会议,不仅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且大大提高了国际地位及知名度,最终带动了国家旅游事业的发展。

3.创建良好的旅游大环境。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本国旅游大环境的营造和创建。首先,从1973年新加坡政府就掀起了全国性的、行之有效的植树造林运动,大力整治污水河道,改变市容市貌,使得新加坡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三无”城市。其次,新加坡有一套完善的旅游服务机构,旅游接待服务质量高,堪称世界一流。再次,为了让外国游客“无障碍”游览新加坡,新加坡旅游局在酒店、街道等地方设立包括华文在内的多种语言的旅游指南、宣传品、路牌、告示牌等。最后,新加坡政府根据华人占7%的特点,对公民进行儒家优良传统教育,积极开展“礼貌运动”和“敬老运动”,树立了新加坡良好的社会风尚,使得游客在新加坡旅游时不仅感到生命和财产都特别安全,而且还感到亲切和受尊重。旅游大环境的营造使得新加坡自建国以来政治稳定,游大环境的营造使得新加坡自建国以来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增长,从未有过政变、暴动、骚动、更谈不上战争冲突,社会治安良好,犯罪率很低,这是新加坡游客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4.积极探索,创造新的旅游形式。“旅游经济无止境”是新加坡旅游局制定各项政策的基础,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新加坡不断扩展旅游经济的发展空间,不断创新,除发展观光旅游外,还积极开发购物旅游、奖励旅游、会议旅游、教育修学游、医疗保健游、游轮旅游、商务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不断适应世界各地游客的需要。与此同时,以积极和创新的姿态去适应旅游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需求,从创新旅游产品及促销方式、加强旅游人才培训和改进旅游商业策略三个方面推进新加坡旅游经济的发展。

5.加大旅游宣传和促销的力度。注重旅游宣传,提高新加坡的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是新加坡发展特色旅游的主要经验。首先,新加坡政府认为宣传工作的好坏是决定客源多少的关键。从2004年起新加坡旅游局在大中华地区一直以“非常新加坡,三天还不够”作为宣传口号,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其次,新加坡政府每年从旅游企业缴纳的税金中拨出1000万美元,用于旅游宣传经费。再次,新加坡政府每年还派出成批的旅游促进团赴国外宣传、促销并与国外旅行社和旅游部门合作。

新加坡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中国旅游业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然而,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都不应该也不可能简单地重复或照抄别人的经验,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优势,闯出一条自己的路。

1. 增强广告宣传的力度。首先,可以选派形象大使到世界各个国家宣传我国的旅游资源。在机场、地铁、火车站等人口密集的地方张贴宣传画,放置免费的我国旅游宣传册和地图册,增强游客对中国各地区旅游特色景点的认识。其次,推行一系列区域内或跨区域主要景点门票套餐活动。把不同类型的景点门票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出售,其价格比游客单个购买不同门票更加低廉,这样有助于激发旅游者去更多的地方更多的景点进行参观,延长逗留时间,增加旅游消费。再次,利用网络资源,制作与我国旅游资源有关的网页,同时对国外游客的问题进行答疑,增进外国友人对我国旅游资源的了解。对旅游服务实行一条龙服务,使得外国游客可以轻松的在我国各地游览。

2. 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开发具有东方特色的旅游产品。与新加坡相比,我国发展旅游业最突出的优势条件是具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类型众多。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我国现存的旅游资源类型至少有155个且可能还有没有列入的类别。同时,我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文化深厚。那些古老而奇特的历史遗存、文物古迹、遗风遗俗、文化艺术等是我国悠久历史的再现,也是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印证。而且我国季节明显,自然旅游资源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并且我国的旅游资源强烈体现着综合性的特点,往往一些风景名胜地都是及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融历史文化与山水名胜于一炉。这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新加坡乃至世界其他国家不可匹敌的。所以,要充分发挥中国旅游资源的优势,深入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就能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3. 加强旅游环境建设,树立良好的旅游目的国形象。近年来中国在旅游环境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新加坡相比,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区发展不均,无论是旅游硬环境还是软环境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要努力构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美好形象及内涵,改善旅游城市环境质量,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要求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市政建设融入旅游和园林意识,城市新建项目在建筑风格、形象特征、文化内涵等方面要与城市城的特征和传统风貌保持一致,协调和谐。任何单位和个人建房都必须保证一定面积的土地用于绿化,在建筑物立面美化方面,要充分利用空间,搞好墙体绿化,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丰富城市景观。大力整治城市河道,断绝污水来源,重现中国的蓝天碧水,青山丛林。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以及广大市民的素质对于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十分重要的。要求旅游从业人员热爱本职工作,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和良好的服务态度,具备过硬的业务知识和高超的服务技能,同时还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出色的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要通过宣传教育手段,努力增强广大市民的旅游文化意识,提高其文明素质。不仅要在旅游行业树立“热情好客、宾客至上”的观念,还要把这种观念变为全体国民的自觉行为,使景区变成微笑景区,城市变成微笑城市。

4. 拓宽资金渠道,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首先,建立正常的政府投入机制,每年要有固定的专项旅游拨款和贷款,主要投入旅游产品开发和设施建设项目的配套资金。其次,建立旅游发展基金,可对所有旅游企业单位实行按照营业额的一定比例计征。第三,采取“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元化吸纳社会资金。第四,直接融资,利用发行股票、债券等募集旅游业发展资金。第五,利用外资,可以采用合资、合作、独资、股权出让、产权置换等形式引进外资,用于旅游景点、设施、商品、娱乐、交通等方面的建设和开发。

5. 强化旅游法制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建立规范的法治体系,有利于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经营者的行为,也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深入开展法制教育,提高旅游行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维护正常的旅游市场经营秩序,规范服务质量水准,遏制宾馆及旅行社之间不正常的削价竞争行为,维护行业正常经营的利益。建立旅游市场督查队伍,检查旅游法规的执行情况,严肃查处不法经营行为。完善旅游投诉制度,切实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

5.新加坡构建和谐社会的经验和启示 篇五

中央国家机关赴新加坡考察团

2013-4-3 9:10:48 来源:《中国社会报》(京)2007年911期

2007年4月22日~29日,由民政部副部长姜力带队,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领导干部组成赴新加坡考察团,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进行培训考察。重点学习研究了新加坡在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增进社会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新加坡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做法

新加坡是一个建国时间不长、资源贫乏的小国,立国之初曾面临失业、房荒、经济衰退、环境恶化、政治斗争激化、劳资冲突尖锐、族群纠纷不断等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40多年来,新加坡政府和执政的人民行动党通过实施一系列法律法令和政策措施,使新加坡逐步迈入发达国家行列,成为政局稳定、族群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国家,走上了和谐发展的道路。

(一)注重民生,构建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安全网

新加坡注重解决民生问题,以促进人民福利为宗旨,统筹各方利益关系,建立能够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大方发展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编织有效可行的、覆盖面广的社会安全网,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1.实施全民就业和劳资和谐政策。政府把解决就业问题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发展旅游业和其他经济支柱产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2006年失业率为2.5%,是世界上失业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同时,推行劳资政和谐政策。一方面提高工会地位,保护职工权益,另一方面保护资方的正当利益,推动劳资双方建立协商机制、集体谈判机制,避免矛盾激化。目前90%以上劳资纠纷由劳资双方自行解决,几十年基本上没有发生重大的罢工事件。

2.建立独具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根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自助原则,新加坡建立了中央公积金制度,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发展,公积金制度从最初提供养老保障扩展为涵盖养老、医疗、住房、就业、子女教育等内容的综合性社会保障体系。目前中央公积金制度的覆盖面达310万人,占总人口的85%,就业人口的100%,构筑了广泛的社会保障安全网,解决了民众的后顾之忧。

3.实行“居者有其屋”的住房保障政策。政府从1960年开始制定并实施了“公共组屋计划”。(1)政府拨出国有土地和征用私人土地,作为建屋用地,征地费及拆迁安置费等由政府负责。(2)严格管理组屋租售,高收入者不得购买组屋,同时设立购屋津贴,对低收入者提供特别帮助。(3)绝大部分新加坡人通过公积金存款按月摊还或低息贷款购置了住宅。“居者有其屋计划”的实施,使新加坡近乎所有居民都拥有自己的住房。

4.大力发展惠及全体国民的教育和培训事业。新加坡政府财政支出的20%用于教育,建立了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完整体系。中小学实行免费教育,政府、企业和社区设立多项奖学金资助优秀学生;广泛开展技术培训,确保不同种族、宗教、性别和地位的人,都享有平等的培训机会。通过发展教育和培训事业,新加坡对人力资本汰旧换新和持续积累,不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厉行法治,建设“东方式”法制社会

民主法制已成为新加坡立国、治国、强国的重要支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制度保证。

1.建立具有新加坡特点的民主政治。新加坡对西方民主体制并非生搬硬套,而是根据国情加以吸收和改进,李光耀称之为“东方式的民主主义”。这种新加坡特色的“民主制度”,成为新加坡和谐社会的政治制度保证。

2.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新加坡是一个高度法制化的国家,法律关系渗透到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各个方面。首先是有法可依。大到政治体系、经济管理,小到停车规则、公共卫生、人们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如“禁止乱丢垃圾”、“禁止乱过马路”等都有法律加以规定。立法之多、范围之广,世界罕见。其次是违法必究。任何人违反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制裁,不允许有任何变通。再次是执法必严。新加坡推行严刑竣罚,除了死刑和各种徒刑外,还保留了具有肉刑性质的鞭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慑了犯罪的发生。从新加坡井然的社会秩序,优美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国家风气,便可以看到新加坡“以法治国”“严格执法”的效果。

3.以法治权,建设廉洁高效政府。新加坡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一个极富挑战性的目标:“让人人感到贪污是‘高风险、低回报’的事情。”基于这样的认识,新加坡政府采用强有力的法律和经济等手段,实行综合反贪战略,依靠制度铲除滋生公务人员贪污行为的动因和社会土壤。早在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就颁布了《防止贪污法》,并专门设立了位高权重的贪污调查局,用法律的震慑力和严厉的处罚遏制贪污行为。从1972年开始新加坡又在经济动因上作文章,大幅提高公务员收入,来削弱贪污行为的内在动因。由于立法严明,使人“不能贪”;以法治权,使人“不敢贪”;高薪养廉,使人“不必贪”;以教促廉,使人“不想贪”,其廉政建设已成为其他国家学习的典范,获得“最廉洁的亚洲国家”美誉。

(三)德治与法治并重,推动国家共同价值观的形成

新加坡把包括社会凝聚力、政治稳定、国家认同感、集体意志、共同价值观等在内的社会无形资源称为“心件”(heartware),十分重视“心件”对和谐社会的作用。

1.培植共同价值观。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多语种、多元文化的社会,为了实现单一法治与多元文化的融合,新加坡政府始终致力于共同价值观建设。1991年,经新加坡国会通过了经全民讨论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协商共识、避免冲突;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的五大共同价值观,并把它提升为新加坡的国家意识,增强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国家归属感、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形成全社会团结合作的和谐氛围。

2.发扬传统民族文化。新加坡重视传统文化道德教育。1982年提出以儒家思想作为社会道德标准,把儒家思想核心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现代化,形成新加坡化独具特色的文化范式。这种社会道德集儒家学说思想和现代管理经验于一炉,既继承了好的传统,又与时俱进,得到各族人民的广泛认同。在新加坡,几乎每月都有专门的活动周或活动月,如睦邻周、敬老周、国民意识周、华族文化月、马来文化月、印度文化月、生产力月等。这些体现共同价值观的社会运动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为法治奠定良好的社会和文化基础。

3.推行种族宗教和谐。为使各民族和谐相处,新加坡规定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规定不同种族的人按比例分配政府组屋,实行“混居”政策,并在国会中考虑各族议员的比例。此外,新加坡尊重宗教自由和多元,实行政教分离政策,把宗教和谐、容忍与节制看做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促进宗教之间和谐相处。

(四)推动社区建设,增强基层社会凝聚力

新加坡从国情出发,致力于建设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社区,使社区成为和谐社会基础。

1.向居民提供优质服务。新加坡在社区建设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居民需求、保证居民生活质量。社区服务方式既有行政事务服务,如房屋登记、治安服务等,也有针对老弱病残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更多的是利民便民的社区商业服务。社区物业管理服务工作,则由市镇理事会聘物业管理公司提供专业化服务和日常管理。

2.建设完备的公共设施。新加坡社区生活设施配套齐全,污水垃圾处理系统完备,公共交通便捷。许多公寓大楼底层均不作住宅使用,而用作社区内社会组织、幼儿园、教育中心及老年人的工作或活动场所。一个标准社区的家庭数约8000户左右,平均分布3所小学、2所中学、1所宗教场地、3个综合游泳中心、1个足球场、1个社区花园和一批超级市场等商业设施。社区各种设施均由政府投资建设。

3.鼓励民众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新加坡十分重视民众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采取多种形式使政府与民众实现交流互动。如在国家发展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上,通过网络公示、规划展示等让民众了解政府规划目标和国家发展的愿景,增加施政的透明度。政府鼓励社会团体、宗教团体、中介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引导公民积极参与社区管理,使专业服务机构、企业和成功人士(社区领袖)、专业志愿者(义工)成为社区服务的有生力量。新加坡政府每年国庆日,根据志愿者服务时间、绩效的不同授予志愿者不同等级的勋章。

4.构筑纵横交错的社区组织体系。新加坡基层组织网络严密,分工细致,职能到位,各有侧重:新加坡社会发展及青年体育部下属的5个社区发展理事会作为管辖区内的行政管理机构,开展社会援助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增强社区凝聚力;建屋发展局下属的16个市镇理事会负责政府组屋区的物业管理工作;人民协会作为官方的非营利组织,下设83个公民咨询委员会、105个民众联络所(俱乐部)和514个居民委员会,分别负责人民和政府间反馈渠道,计划和领导草根组织的活动,组织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协调邻里关系,促进种族和谐工作。三大体系构成了新加坡基层组织服务体系,服务内容涵盖了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五)致力于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新加坡实行超前、长远的城市规划,严格土地规划和环境控制。在建国初期,在城市建设中就引入世界著名规划专家霍华德创立的“花园城市”理论。并以此理论为指导,根据不同时期的国力,制定不同的绿化目标。政府明文规定:高层建筑占地35%,其余65%用于绿化;在马路和建筑物之间留下15米宽的空地用以种花植树,既可以隔音和除尘,还可以避雨或乘凉。1976年,政府颁布了工业废水处置法令。积极倡导“抓环境就是抓生产力”的理念,认为资金、技术、项目、人才都可以引进,唯有自然环境只能靠自己创造。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建设成就,不仅为新加坡民众创造了生活工作的良好环境,也成为吸引国际投资和国际旅游的重要因素。

新加坡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尽管国情不同,我们面临更加复杂的情况和更多的制约因素,但新加坡与我国地缘相近、文化源流相通,他们的许多成功做法和经验对我们有重要启示。

(一)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

经济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贫困,才能有效地医治社会病和消除社会裂痕。新加坡社会和谐,从根本上说是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人民从发展成果中得到实惠。我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和谐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这充分说明,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快发展,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党第一要务不动摇,进一步破除妨碍发展的观念和法制障碍,激发人民群众的创业愿望和动力,形成有利于发展的环境和政策保障,并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兼顾效率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源泉

新加坡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社会政策,既对“精英”人才高度重视,也对社会弱势群体高度关注。这种奖优济困的政策导向,是新加坡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和谐的成功经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应更好地贯彻效率公平、奖优济困的原则,在推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人民创造更多可供分配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把社会公平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努力缩小收入差距,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新加坡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首要任务。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民生问题逐渐凸显,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社会组织形式多元化,社会利益主体增加,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我们必须不断完善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深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规律,创新管理方式,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权责,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发展公共服务,建立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采用民主、法治、协调的方法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

(四)社会合力共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新加坡对社会强有力的管理,不是靠庞大的政府机构和政党组织来实现的,而是通过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社会参与来贯彻国家意图,实现党和政府对社会的管理。群众的认同度、参与度决定着和谐社会建设的广度和深度。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创新和谐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落实中央提出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扩大基层民主,培育和引导企业、非营利组织、社区等各种力量参与到和谐社会建设中来,为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提供更大的空间。在共同战略目标下,政党、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等各方面社会力量凝聚成强大合力,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我们的建议

根据新加坡考察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把以人为本、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将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落实到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当前要着重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生产食品安全、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重点问题。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完善法律法规,调整财政支出,修改政府工作考核标准等措施,切实贯彻以人为本和重视民生的执政理念,使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实惠,增强社会凝聚力。

(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社会主义共同价值观

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集中体现,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动力。在我国当前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形势下,要努力培育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特征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使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和凝聚人心的坚强纽带。要从基本规范抓起,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形成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相互尊重、包容多样、敬老尚贤的社会风尚。

(三)激发基层社会活力,夯实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基层和社会组织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化解矛盾、排忧解难、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凝聚人心、维护和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城乡社区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已成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社会基层建设的成功实践。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推进社区就业、社区救助、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等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培养和健全社会组织,探索政府基层公共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对接的机制。发展基层民主,引导群众参与社区管理,行使自治权利,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文明素质,努力把社区建设成居民自治程度较高、社会秩序稳定、生活环境舒适、公共服务完善、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为和谐社会提供组织保证

6.新加坡医院管理经验谈 篇六

一、新加坡医疗制度的基本情况

新加坡的医疗保障体制,可以用“三保制度”加以概括,即:保健储蓄计划、健保双全计划和保健基金计划。

1.保健储蓄计划。该计划是强制性中央公积金制度的组成部分,1984年由政府设立,覆盖所有在职人员,雇主、雇员双方按照工资的一定比例(6%~8%)供款,建立保健储蓄基金,用于支付投保人及其家庭成员的住院及部分门诊费用。保健储蓄计划的款项,可用以支付公营或私营医院的收费,目前规定的限额是:住院费每日400新元,手术费则设有固定限额,从150新元至5000新元不等。

2.健保双全计划。该计划也被称为大病保险计划,1990年7月设立,目的是帮助公积金存户支付顽疾或重病所带来的住院费和医药费。每人每年缴纳的保费从12新元至249新元不等,看病时可用保健储蓄支付,最高受保年龄是75岁。健保双全计划属于社会保险性质,采用自愿参加原则,按照付钱和共付比例制,对投保者住院及部分门诊费用给予

偿付。目前,已有超过50%的新加坡人加入了这一计划。

3.保健基金计划。作为保健储蓄计划的补充,该计划是1993年由政府设立的保健信托基金。根据财政收入和国家经济状况,政府每年拨1亿~2亿新元,并随预算盈余而逐渐增加到20亿新元,目的主要是资助保健储蓄仍不足以支付医疗费的贫困国民,使这一部分人群也能看得起病。每间公营医院均设有《医院保健基金委员会》,成员由政府委任,负责审核申请及拨款。基金自1993年成立以来,向基金申请补助的人 99%获得财政资助。

此外,还有乐龄健保计划。这是一项老年严重残疾保险计划,目的是提供终生保障。按照这项计划,身体残疾、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投保者,每月可以得到300新元的生活费。

新加坡现有的医疗保障体制实现了广覆盖:不仅包括一般疾病,也包括重病和慢性病;不仅普通收入阶层受益,低收入阶层、身体残疾阶层也可受益。这样的医疗保障体制可以确保每个国民不论经济状况如何、疾病严重程度如何,都可以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特别是,新加坡建立了国家和个人共同负担的保健筹资机制。

20世纪80年代前,新加坡医疗服务主要由公营机构提供,经费来自一般的税项收入。市民可享有免费医疗服务,或只须支付象征性的费用。新加坡在80年代推行了两项重大改革,目的是使支付医疗费用的财政重担由政府转移到个

人、雇主及政府医院。改革后新加坡医疗保健筹资的基本理念是:强调“保障健康人人有责”,强调个人责任,加上政府津贴,使人人负担得起保健服务;通过共同付费原则分摊责任,不搞 “免费”医疗服务;病人如果需要高水平的服务,个人就得支付更高的费用。改革后,新加坡政府成功地将医疗费用转为国家和个人共同负担。在医疗融资安排上,个人承担的比重最大。这样做的目的是促使个人审慎使用医疗服务,以免支付过高的费用。政府亦推行各种措施,提醒公众要保持健康,避免不必要地使用医疗服务。自2003年9月起,为帮助患者更好地选择就诊医院,新加坡卫生部在官方网站公布了几大公共医院和私人医院对70种常见疾病的治疗费用比较。这一措施不仅使医院账单完全透明化,而且也确保各医院在良性竞争的基础上,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二、几点启示

1.构建多层次、广范围的医疗保障体系。所谓多层次意味着医疗保障制度,既有强制性的,也有半强制性的,更有完全自愿的。所谓广范围意味着绝大多数公民都可以享受到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

2.明确政府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全国医疗保健支出中,新加坡政府补助占到了25%,这一比重在发达国家中是很低的,个人负担比重高达50%,员工福利占25%。新加坡政府开支总额中,用于医疗开支的款项不超过10%。从新加坡

政府所实施的医疗津贴政策来看,政府的行为无疑是“劫富济贫”的。对住院病人,3—4床位病房政府补助为20%,6床位病房为65%,6床位以上病房补助80%。对综合门诊服务,成人补助50%,儿童和乐龄人士为75%。政府的角色只是作出最终的承担,向贫困的人群提供免费或大量资助的医疗服务。

3.建立国家和个人共同负担的保健筹资机制。自1960年起,新加坡的医疗开支总额占本地生产总值(GDP)的百分比在3%~4%之间,新加坡是在发达国家中比重最低的国家之一。同时,新加坡政府致力于为人民提供负担得起的医疗保健,但又不以福利惰民,鼓励公众勤勉谋生。由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成员国医疗卫生筹资和分配公平性的排序中,新加坡位列191个成员国中的第6名。

4.严格控制医疗费用水平。新加坡政府在1991年成立了一个部长委员会,负责检讨政府在控制医疗成本及资助额长远增长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政府认为,市场机制不能将医疗费用控制于低位,因此政府在控制医疗服务的供应及价格方面必须扮演积极的角色。新加坡政府对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都作出干预,有一套控制整体的医疗开支的政策。新加坡政府控制各间医院的病床数目以及各级病床的分配,亦管制引进新科技及各专科部门的发展。1993年新加坡政府根据委员会的建议,发表一份题为“国民负担得来的医疗护

理”的白皮书,阐述政府的医疗理念以及控制医疗成本的措施,使所有国民均能负担基本的医疗费用。

7.新加坡医院管理经验谈 篇七

一、新加坡的医疗救助

新加坡通过全民保健储蓄计划、健保双全计划和保健基金计划三个层面的制度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全民保健储蓄计划作为中央公积金制度的一部分为公民单独设立医疗储蓄账户, 并支付医疗费用。健保双全计划是一种以低保费参加的大病保险计划, 帮助加入公积金制度者支付大病和重病的住院和医药费用。个人储蓄方式的保健计划缺乏社会互济功能, 需要缴纳保费参加的健保双全计划也主要针对大病。因此, 1993年新加坡建立了保健基金计划, 为贫困患病人群提供医疗救助保障。保健基金是由政府设立的一种信托基金, 政府在制度开始运行时投入2亿新元, 以后每年增加1亿新元扩充基金, 基金的保值增值收入专门用于贫困人群的卫生保健或分配到公立医院抵充贫困患者医疗费。

在救助对象确定方面, 政府在每家医院设立了由社会工作志愿者和社区工作人员组成的医疗救助基金委员会。希望获得救助的病人需首先向该委员会提出申请, 委员会则根据援助准则和申请者的经济状况进行调查, 以决定是否利用进行援助及援助的金额。

除专门的医疗救助制度之外, 新加坡医疗服务体系的很多做法也都带有救济功能。最具特点的是病房床位等级制度。病房按照设施条件完善程度递减分为A、B、C级, 由政府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补贴, 条件较差的病房补贴比例较高。虽然这种制度并非只覆盖贫困人群, 但是在客观上起到了很好的救助效果, 因为住条件较差的低等级病房的病人大多是穷人。

二、泰国的医疗救助

泰国政府早在1975年就设立了“低收入者免费医疗项目”, 1992年将该项目的覆盖范围扩展到没有任何其他医疗保障覆盖的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和中小学生。同时, 政府还设有“健康卡”制度、“30铢人人健保”计划等公共医疗保险制度, 通过不断完善医疗救助和公共医疗保险, 以及两种制度之间的有效结合基本上覆盖了全体国民。

“低收入者免费医疗项目”由公共卫生部中的“医疗保险办公室”主管, 在1975年实施之初由政府向公立医院拨付一定的预算, 要求医院为月收入在1 000泰铢以下的家庭提供免费服务, 救助对象的确定也完全由医院负责。1976年, 政府将目标定位的工作从医院中分离出来, 直接向符合条件的贫困人群颁发“低收入卡”。救助对象必须在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级医院等公立医院机构注册, 接受门诊服务, 并在必要的情况下接受转诊。政府则根据各医疗机构所注册的医疗救助者人数按人头拨付一定的财政预算, 额度一般也会逐年增加。泰国的医疗救助计划在20世纪中后期就已经比较完善了。

除特定的医疗救助之外, 农村地区的“健康卡”是面向农村低收入居民的医疗保障, 农民以家庭为单位每年缴纳一定的费用自愿参加, 政府相应补贴保费, 并发放健康卡。持有健康卡的农民在一定条件下就可以享受到公立医疗机构的免费服务。在“健康卡”制度的基础上, 泰国政府又于2001年正式推出“30铢人人健保”计划。政府向签约参与该计划的医疗机构提供财政补助, 参与该计划的国民到定点的医疗机构只需支付30泰铢即可获得基本的门诊和住院服务, 对于符合条件的医疗救助对象更是可以豁免30泰铢。

三、新加坡与泰国医疗救助的经验

1. 强调政府的主体责任。

新加坡与泰国政府都在医疗救助中承担着主要责任, 甚至是决定性作用。首先, 筹资是医疗救助赖以运行的基础,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是资金的最主要来源, 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社会资金的捐赠。其次, 政府在组织管理、救助对象确定、兴办公共医疗机构等方面也是主要责任承担者。政府的主体作用保证了医疗救助能够独立于医疗保险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 能够按照特定的条件保障低收入者获得基本医疗服务和健康权。

2. 覆盖对象定位较合理。

医疗救助区别于医疗保险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其救助对象的针对性。对救助对象进行定位能够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救助作用, 亦即达到福利最大化。新加坡对申请救助的人进行审核, 其结果作为是否救助及救助标准的依据。泰国则通过发放低收入卡的方式将医疗救助的对象定位于低收入弱势群体。这种通过审核的方式直接定位于医疗救助对象较为合理。

3. 采用事先救助的方式。

事先救助是指政府预先确定目标弱势群体, 而后通过补贴医疗机构的方式达到救助目的, 救助对象只需支付自付部分即可。在这一方面, 泰国即是在弱势群体患病前即确定其受益身份。事先救助一方面使政府处于第三方支付的地位, 有利于费用控制;另一方面不要求救助对象预先支付高额医疗费用, 从而能够覆盖更多需要救助的对象, 更具公平性。

4. 救助范围覆盖门诊与住院。

门诊与住院是医疗服务的两种提供方式, 门诊主要针对小病或症状较轻的慢性病, 住院治疗则主要针对大病。较好的门诊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防大病的发生, 抑制住院需求。医疗救助范围包含费用较高的住院治疗是必须的, 将门诊治疗纳入其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加坡与泰国均将门诊治疗作为重要的项目纳入救助范围。门诊医疗救助可以帮助低收入者在患小病时即能得到及时的治疗, 减少大病发生的概率。这种做法不仅减少了穷人因大病概率增加而产生的大额医疗支出风险, 也在客观上节省了医疗费用及救助资金。

四、新加坡与泰国医疗救助的启示

随着与社会经济改革的深入与医疗卫生问题的凸显, 中国近年来更加重视医疗救助事业。新加坡和泰国医疗救助的做法可以为完善中国的医疗救助提供有益启示。

1. 完善医疗救助是实现全民医保的现实要求。

在覆盖层次上, 全民医保可以通过高收入人群自愿加入商业医保, 一般收入人群加入政府主办的社会医疗保险和对低收入人群实施医疗救助来实现。医疗救助是实现全民医疗保障覆盖最低层次、最基本的要求, 也是必经之路。泰国的全民医保主要就是通过医疗救助不断完善而实现的。一方面, 医疗救助作为一种不以受益者缴费为前提的国家救济措施, 只有政府足够的支持才能保证其发展。政府要在制度与机构建设、资金配套等方面加强支持。另一方面, 全民医保的真正实现要求医疗救助与主体医疗保险有效衔接。中国目前虽然实现了全民医保的制度覆盖, 医疗救助也纳入到了基本医疗保障范畴, 但是部门归口不同、制度间衔接不畅、待遇水平差异大, 并未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公平的医疗保障”。因此, 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支持, 扩大医疗救助覆盖面, 做好医疗救助与其他制度的衔接, 才能真正做到全民医保。

2. 医疗救助目标定位方法需更合理。

中国目前的医疗救助目标定位方法主要是根据民政部门的城乡低保对象来定位, 本质上是一种收入定位方法。虽成本低, 但并非一种直接针对医疗救助的定位方式, 且不能保证医疗救助的全覆盖, 因为并不是所有需要救助的人口都纳入了低保范围。因此, 需改进中国医疗救助的目标定位方法。借鉴泰国, 可以事先根据经济调查为低收入群体发放相关证明, 或者借鉴新加坡, 由专门的机构负责审核医疗救助申请。以提高医疗救助针对性, 充分发挥其作用。

3. 改事后救助模式为事先救助模式。

事后救助是指符合条件的被救助对象在患病就医时先行垫付全部医疗费用, 随后再到特定的医疗救助部门寻求补偿。事先救助则是提前确定符合条件人群的资格, 在其发生医疗费用时, 需要救助的部分直接扣除。中国目前主要采用事后救助模式, 这对于提高贫困人群医疗服务可及性并不如事先救助模式有效。应在疾病风险发生前, 依据收入水平或其他条件确定被救助群体, 并提供相应的证明, 该群体患病就诊时产生的费用由医疗救助计划直接与医疗服务机构结算。这种事先救助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医疗救助机构通过身份准入的审核来控制医疗费用。

4. 实施综合医疗救助。

应将门诊作为基本医疗服务纳入医疗救助体系中, 实施综合救助。中国现行的城乡医疗救助以大病救助为主。大病救助往往采取事后救助模式, 虽然能起到临时的扶贫济困作用, 但是对被救助者及其家庭提高自身能力从而减贫脱贫的帮助并不大, 且受益面较窄。贫困人群中会有很高比例的人因为无力支付门诊费用而在患小病时放弃就诊, 很有可能由小病演变为大病, 并最终进一步加重贫困人群的医疗负担。因此, 中国需要借鉴新加坡与泰国的做法, 将门诊逐步纳入医疗救助的范围, 实施综合医疗救助。综合医疗救助有利于改善贫困人口及家庭的能力, 防止因病致贫, 也能大大提高医疗救助的覆盖面, 为其在更深层次上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摘要:新加坡与泰国医疗救助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两国有着强调政府主体责任, 覆盖对象定位较合理, 采用事先救助的方式, 门诊与住院同时覆盖等实践经验。进一步地, 这些经验对完善中国的医疗救助也有启示作用, 要在充分认识到医疗救助对全民医保真正实现的意义, 设计直接针对医疗救助的目标定位方法, 改事后救助模式为事先救助模式, 实施综合救助等方面做出努力。

关键词:新加坡,泰国,医疗救助,全民医保

参考文献

[1]余臻峥.国外典型国家医疗救助制度经验及其借鉴[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19) :97-98.

[2]李小华, 董军.国外医疗救助政策比较[J].卫生经济研究, 2006, (10) :17-19.

[3]顾昕.泰国的医疗救助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 2006, (7) :73-77.

8.新加坡的社会治理经验及其启示 篇八

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以来,在实现经济腾飞的同时,也保持了长期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在新加坡访学的日子里,通过与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SINGAPORE CIVIL SERVICE COLLEGE)专家的课堂研讨、赴大巴窑(TOA PAYOH)、武吉知马(BUKIT TIMAH)、蔡厝港(CHOA CHU KANG)、牛车水(CHINATOWN)、柑榜格南(KAMPONG GLAM)等社区的实地考察、访问建屋发展局(HDB)等公共机构、与人民行动党(PAP)总部及新加坡国会(PARLIAMENT)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对新加坡政府的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有了全面的认识。可以说,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先进的社会治理理念、健全的社会组织网络、人性化的社会民生服务、强有力的政府机制创新,以及多元的社会文化建设,是造就新加坡成功社会治理的重要源泉,对于转型时期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与创新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一、新加坡的社会治理经验

(一)先进的社会治理理念

新加坡执政党——人民行动党执政40多年来,在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逐步确立了包容和法治两大先进的执政治理理念,这两大理念涉及新加坡执政治理的各个领域,为新加坡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认同基础、社会共生前提和政治清廉环境。胡锦涛曾指出:“对世界上其他政党执政的一些做法和措施,我们不能照抄照搬,但对它们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有益做法,我们要研究和借鉴,以开阔眼界,打开思路,更好地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规律”。包容理念集中体现在和谐的种族民族和劳资政关系方面。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民族包容、多种语言文字融合的社会。新加坡独立时,国民总人口中,华人占77%,马来人14%,印度族7.6%,其余为阿拉伯人、苏格兰人、荷兰人、阿富汗人、菲律宾人、缅甸人以及欧亚混血种人。李光耀曾经指出:“在新加坡,我们尝试解决的问题是其他一些比我们强大的国家所不必面对的。我们必须将肤色和文化有别的多个族群融合成一个民族。”新加坡从1989年开始推行种族居住计划,规定任何新的政府组屋区,种族比例的上限要求是:华人84%,马来人22%,印族人10%。任何一个种族都不应该超过以上比例。语言方面,为了不引发争议,新加坡独立后,政府先为英文源流学校引进华文、马来文和泰米尔文三大母语教学;同时也为华文、马来文和泰米尔文学校引进英文教学,以平衡整个局面。在采取这些措施的基础上,政府一方面要求平等对待各语言源流教育的教师和学生,另一方面又精心培植马来语作为新加坡的国语和共同语。执政党和政府的精心策划下,使得新加坡国民学会不分种族、语言和宗教在一起和谐相处。劳资政关系方面,1968年4月,当人民行动党在大选中凯歌高奏之后,国会在同一年立法通过雇主法令和劳资关系(修正)法令,后来又修订了职工会法令。这些法令奠定了劳资关系和谐的基础。为了让工会不再那么好斗,政府精心物色总秘书长人选,使其成为政府和工会之间沟通的桥梁。随着劳资关系的改善,1972年,政府成立了由劳、资、政三方代表组成的全国工资理事会。理事会每年利用政府收集到的精确资料,就新一年的加薪和其他服务条件,提出大家能负担又能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的联合建议。这些建议被采纳为一切劳资谈判的指导原则,不同的领域再根据个别情况进行调整。为了维持良好的劳资关系,政府制定了公平的架构监管劳资关系。一方面对工会过火的行为加以节制;另一方面通过协商和仲裁程序,让工会能够保护工人的利益,以便平衡整个局面。经过政府的多年努力,新加坡对抗性的劳资关系终于变成了合作的伙伴关系,政府与劳资之间也日益变得共生共荣。

在包容性执政理念的同时,新加坡依法治国、法治社会的理念也早已深入新加坡国民的内心世界与日常生活。为了建立良好的社会生活秩序,新加坡制定了详细具体的法律法规,现行法律有400多种,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大到政治体系、经济管理、商业往来、公民权利与义务,小到停车规则、公共卫生、行路、抽烟,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为了杜绝腐败和刑事犯罪,新加坡政府十分注意对发现问题苗头的及时查处。在新加坡执政治理理念和制度安排中,无不贯穿着“防微杜渐”的法治精神。新加坡人享有充分的自由和民主权力,但这种自由和民主是以不损害社会秩序和国家、人民利益为前提的。人们可以检举上至总理的高官,但总理也可通过法律程序控告诬蔑和诽谤者。人们可以尽情地享受公益设施,但任何人都不得破坏这些没施,一旦违犯,即处以重罚。如在禁止吸烟的地方吸烟、乱扔烟头纸屑等杂物和随地吐痰,将受到500-1000 新元的高额罚款。1960 年,政府修改了殖民地时期的防贪污法律:当局不必证明受贿者能够给予行贿者所要求的便利;任何人一旦受到调查,所得税局局长就必须提供有关他的资料;控方一旦证明被告生活阔绰,超过他的收入所能承受的程度,或是拥有同收入不相称的财产,法庭就可以以此作为被告已经受贿的佐证。1963年,政府又制定法律,规定任何证人若受贪污调查局传召,都必须前往据情实报。根据监视世界各国腐败行为的非政府组织(NGO)“透明国际”公布的2010年度全球腐败指数报告,新加坡已经与丹麦、新西兰并列成为世界上最廉洁的国家。严格的法治使大多数新加坡人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也使新加坡在建国后很短时间里,便由一个脏、乱、落后的殖民地,变成了市容整洁美观、社会秩序井然、人民有礼守法、官吏廉洁高效、人民积极向上的国家。

(二)健全的社会组织网络

在新加坡,除政府直接负责国家和社会治理职能外,非常注意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通过健全的社会组织网络,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社区和国民自我管理机制的作用,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逐渐构建起政府、基层组织、公民共同管理国家的良好机制。特别是各种半官方的组织网络承担起加强政府与民间组织和公民联系沟通的桥梁。新加坡基层执政治理的政府责任部门是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负责社区发展的政策制定、职能策划;下辖三个指导机构:人民协会、社区发展理事会(CDC)、市镇理事会(TC)。从职能上来区分,人民协会是法定机构,重视社区基层组织管理,为执政党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社会发展理事会承担了社区福利工作,偏重于公共职能,但其定位是社团组织而非公共机构;市镇理事会为社团法人,是非政府组织,承担市政物业管理职能。以人民协会为例,该协会在基层下属多个机构,协助政府和执政党出面与民间保持联络沟通,成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稀释并缓解复杂问题的社会“缓冲器”。该协会成立于1960 年,是负责社区发展的法定机构,董事会主席由新加坡总理兼任。作为人民行动党政府的全国性基层组织,它的任务是通过组织大众参与教育、社会、文化、体育、文娱等社区活动,塑造富有凝聚力、生气蓬勃和优雅的国家。人民协会经常举办对话会,解释政府政策,听取居民对政策的意见,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人民协会管理1800个基层组织、104个民众俱乐部、500多个居委会、100多个邻里委员和7个专业委员会,覆盖到新加坡被社会的每个角落。在民主的前提下,政府的触角延伸到每个社区。社区发展理事会是各区的地方行政机构,新加坡在全国设五个社区发展理事会,承担推展社区计划,扶持弱势群体,提供老年服务等公共服务职能;理事会在各政府部门授权下,为民众提供各种援助计划。由于理事会就在人民中间,较了解居民的实际情况和真正需要,能对群众疾苦和社会问题做到对症下药。市镇理事会不属于人民协会管辖,由每个选区当选的国会议员任主席(反对党议员管理本身选区)。市镇理事会组建于1988年,目前共有15个市镇理事会(其中13个市镇理事会归执政党的 14个集选区管理,执政党一个单选区自行管理。另外 一个归在国会中拥有席位的反对党管理)。市镇理事会的主要功能是控制、管理、维修与改善组屋(组合房屋,简称组屋,由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承担建筑的楼房,为大部分新加坡人的住所)居住环境,管理包括商业在内的公共配套设施,推进旧组屋及其公共设施的翻新计划,市镇理事会的日常工作交由专业产业管理公司负责。

nlc202309022312

在新加坡健全的社会组织网络中,各类基层组织是稳定社会的关键环节。为推动组织社区活动,新加坡人民协会又下辖三个社区服务的基层组织:公民咨询委员会、民众联络所和居民委员会。从功能上来区分,联络所着重组织各种社区活动;居委会侧重对包括邻里关系在内的居住软环境管理;公民咨询委员会则起到了党、政、民之间的媒介及执政党基层外围组织的作用。公民咨询委员会与选区相对应,新加坡现有 87个选区,故有87个公民咨询委员会,公民咨询委员会直属总理公署,委员会选出后由总理正式任命。该区的国会议员担任顾问。其前身是60年代成立的“亲善委员会”,协调当时发生的种族冲突事件,现在主要负责促进种族和谐与社会意识,敦邻睦里,改善社区设施,协助政府推行全国性运动。民众俱乐部和民众联络所代表人民协会行使管理和管理社区民众俱乐部的职权,组织举办诸如文化、教育、娱乐、体育、社交等各种有益的活动,以增进种族和谐与社会团结。目前新加坡共有104个民众联络所,每个选区一个,个别较大的选区有两个。社区最小的区域性组织是居民委员会(在公共组屋区称居民委员会,而在私人居住区则称邻里委员会),每个选区按照所拥有的邻区设立6—8个居委会,居民委员会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唱歌舞会、邻里守望、社区联欢等来促进邻里和睦,以增进居民彼此认识与了解。

(三)人性化的社会民生服务

新加坡政府执政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民生、民意、民权的高度重视,奉行“治国如治家”,对待国人如对待家人,社会保障措施比较配套完善,其社会保障体系的四大支柱——公积金制度、“居者有其屋”计划、就业奖励花红和培训计划以及医疗保健储蓄政策集中体现了这一人性化的社会民生服务精神。新加坡这一集退休养老、医疗、住房、教育、投资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为国民提供了多样化的社会保障:养老保障制度使会员在退休时有一笔可观的公积金存款,确保其退休后能有较高的收入安享晚年;面向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制度,使广大中低收入阶层能拥有自己的住房,人们安居乐业;医疗保障的“3M”计划为会员及其家人提供了所需医疗费用,使国民享受到良好的医疗保障;“家庭保障计划”和“家属保障计划”为会员的意外事故提供家庭保险,保证了家庭和社会的安定。此外,中央公积金的用途扩大到教育支出,有助于促进会员及家庭的智力投资,提高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特别是新加坡的“居者有其屋”计划突出反映了新加坡人性化的社会民生服务思想。早在1963年9月,人民行动党在大选中获胜后,在还没有脱离马来西亚之前,李光耀就通过建屋发展局公布了“居者有其屋”计划。建屋局是1960年成立的法定机构,目的是为工人们建造廉价住房。目前,新加坡有87%的人居住在政府组屋里,其中93%的人拥有房屋产权,全国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平方米。

社会治理作为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宏观管理的科学布局,更需要见微知著的微观管理智慧。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执政治理从细微处显卓越的风格让人印象深刻,这一风格突出地表现为政府人性化的社会民生服务细节——即在服务过程中注重居民需求、保证居民生活质量,倡导服务的“人性化”,实现社会建设以人为中心,一切让人更为舒适和方便。在新加坡访学期间留心观察,便会发现这一人性化民生服务的多处细节。其一是公共设施的健全和完善。新加坡人多数住在政府组屋区,以组屋区为中心,政府紧紧围绕居民的衣、食、住、行、娱和生、老、病、死等周密策划、精心设计,配套建有商业网点和“小贩中心”、文化娱乐、体育锻炼等设施,使居民生活环境便利、舒适、安全。在社区建设硬件建设上,80%由国家财政投入,20%是无偿捐助。政府租屋的底层都留出作为婚丧嫁娶以及民众集体活动的自由场所。为了更加便利居民的生活需要,经过对服务范围、服务设施、服务对象事前进行测算,把与居民日常生活需要贴近的商业和生活服务设施集中起来,设立“邻里中心”,既满足了人们多层次的需求,又保证了居民不因商业而受影响。在社会治安方面,新加坡设立“邻里警署”,发动民众广泛参与,降低了社区发案率,增强了社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其二是社会弱势群体得到的“贴心”服务。政府推行工作福利而非福利救济,实行“就业入息补助计划”,按照月收入和年龄差别,收入越低、年龄越大,补助就越高。新加坡以“人民行动党社区基金”为基础,在社区开办廉价幼儿园,让贫困家庭孩童可以接受学前教育;为妇女提供服务,保障她们的工作权利;为所有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补贴,每月家庭人均收入低于700新币,当月可获150元新币的补助,低收入家庭的小学生给予每天一元新币的早餐补贴;为孤寡老人设立专门的社区就餐点等等。其三是民众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国家关怀。基于新加坡常年多雨、高温的气候特征,新加坡将公园、社区、公共交通候车亭用长廊贯穿起来,以保障民众安全并方便其休闲。为鼓励子女更好地照顾父母,政府制定了子女靠近父母住所购房,给予一次性30000新币的补贴政策。在税收政策上,也规定与老人同住者每年可以享受减税5000 新元,有小孩者每年减税2500新元的待遇。

(四)强有力的政府机制创新

在主导新加坡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新加坡政府不断加大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的力度,通过强有力的法治、财政、监管、沟通和整合等政府机制,为铸就“新加坡奇迹”提供了重要的制度环境和体制机制上的保证。

其一,法治机制。通过推行严刑峻法,确保社会秩序安定。新加坡立法的严明、严密,执法的严实、严正以及惩罚的严厉、严峻,举世闻名,“给予大多数奉公守法者最大保护、给予犯罪分子严厉的法律惩罚”是新加坡的律政理念。一方面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秩序和社会治安秩序,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对执法队伍的管理力度,不断提高执法队伍维护社会秩序的能力。

其二,财政机制。通过积极推行中央公积金制度,汇集民间财力为政府所用。中央公积金制度是新加坡政府一项通过强制储蓄方式实行的制度,经过40多年的改革、补充和完善,它不仅成为公民养老、保健、教育和购房等多方面用途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且成为政府汇集民间财力进行公共投资的重要措施。这一制度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使新加坡国民储蓄率大幅度提高,而政府则可以利用这笔可观的资金大力投资建造公共组屋,填海造地,兴建港口、码头以及改善道路交通等。

其三,监管机制。尤其是以国家规范的公务员制度和廉政制度来确保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和廉洁,以国家相关法律和制度来确保政府严格依法行政。新加坡为保持政治合法性和政府公信力,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加大对政府自身的监管和监督力度。一方面建立健全一整套防止贪污腐败的制度,包括公务员的选拔和任用制度、严格的财产申报制度、法庭宣誓制度、品德考核制度、行为跟踪制度等。另一方面制定和完善一整套反贪污腐败的法律条规和行为规范,其中最重要的是《反贪污法》和《公务员指导手册》。前者规定了详细的违法行为和严厉的处罚措施,后者则对公务员日常工作和生活做出严格的规定和限制。同时建立和充实反贪污腐败的执法机构贪污调查局,严厉而又快捷地惩治贪污腐败。执法如山的执法机构和彻底有效的执法机制,保证了政府较为彻底地治理了各种贪污腐败行为。

其四,沟通机制。政府拓宽利益表达的渠道,完善信访制度、民意调查制度及交流对话制度等。如新加坡议员和部长定期访问选区制度,就是一项人民行动党及其政府加强与人民“共生关系”的制度安排。根据人民行动党的要求,国会议员必须每周有一个晚上接待选民,包括政府内阁成员也不例外;不管来多少求助者,议员当晚都要把所有投诉者接待完。对于选民的各种诉求,议员能够当场回答和解决的就地解决,涉及政府各部门的由议员本人向这些部门反映,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予以解决;对于那些有悖法律和政策的问题,则由议员向民众做出具体解释,做好说服工作;对于那些有代表性而在现有政策框架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则提请国会和政府进行审议,以制定更有效、更能符合民众利益的政策法令。社会发展、青年与体育部内设一个民意处理组,专门负责征询民意,征求各界各行业意见。民众提出的许多好的建议都能被政府采纳。对被采纳的合理化建议,政府给予奖励。因此,新加坡政府与国民的关系比较融洽,国民对政府的信任度较高。国家制定的政策措施得到国民的普遍认可和支持,为新加坡政府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挑战、全力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上一篇:长征过草地观后感下一篇:期中考试前复习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