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育案例分析

2024-07-28

小学英语教育案例分析(精选10篇)

1.小学英语教育案例分析 篇一

教育案例及分析

案例宋京山

祁萌萌是三年级学生,由于频繁转学而成为问题学生。在家里是独生子,父母常年外出打工。从小在爷爷奶奶呵护下长大,由于是男孩,更是得到爷爷奶奶关怀和溺爱,由此显得非常霸道,再加上家庭优越的物质条件,使他养成了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不论做什么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表现出逆反心理。上课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不爱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使学习成绩处于下游。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案例分析

针对祁萌萌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

1、鉴于他从小娇生惯养,凡事随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员所溺爱,过于放纵,使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级里,学习成绩不好,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对较难的问题不愿意动脑筋,又不肯问别人,不懂装懂,长期发展下去,知识掌握不牢。就产生了自卑心理。

3根据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于是我与其父母取得联系,让他们勤与孩子打电话交流沟通。并让他的爷爷奶奶一定要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与老师更好的配合,严格管教孩子。

4.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他在家中能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有很大帮助,希望他会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2.小学英语教育案例分析 篇二

舞蹈是人类八大艺术之一, 是于三度空间中, 以身体为语言作“心智交流”现象之人体的运动表达艺术,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舞蹈是一门集音乐、美术、雕塑、戏剧等因素于一体的综合因素, 是艺术再现生活的艺术形态的反应。它不仅是用艺术来反映和表现生活, 还是一种能将教育、精神、情感、身心等融合发展的载体。所以, 舞蹈教育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 已经占据了较为突出的位置。

舞蹈教育的目的与一般素质教育的目的是相一致的。素质教育在今天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讨论。而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舞蹈教育又是艺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项。但是, 我国的小学舞蹈教育比其他学科教育相对落后, 舞蹈教育只是作为音乐课的一个单元, 变为音乐教学的课堂点缀, 极大地影响着舞蹈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在小学开设舞蹈课是非常有必要的。小学生舞蹈的动率非常欢快明朗, 它包括青少儿的“童心”与“童趣”, 蕴含着孩子们对于“真善美”的感受与亲和力。小学舞蹈教育对小学生的成长尤其对小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养成、意志品质的 培养、身体素质的提高、审美能力的培养等, 都具有其他课程所无法代替的积极作用。

在此观点的基础上, 我以问卷调查的方式, 将研究调查的目标, 设定为石河子市总场第四中学的小学生, 调查他们所在学校以及本人对舞蹈的认识, 从中掌握了目前小学舞蹈教育的问题所在, 并探索有效的改善方法。

二、调查研究结果与论证

1.研究对象本人对舞蹈的认识。

根据调查表统计, 在298名调查对象中有51%的学生喜欢舞蹈, 不喜欢舞蹈的占49%。在舞蹈类型选择方面有69% 的学生喜欢街舞, 而喜欢民族民间舞的学生就只占31%。由此可以看出, 小学生已经对舞蹈种类的认识产生了很大的误区。根据统计, 在298名学生中有76%的家庭有经济条件支持孩子在外学习舞蹈, 但只有18%的学生在校外上舞蹈辅导班, 没有上辅导班的学生占82%, 这个比例相差是很大的。可见家长对学生的舞蹈教育是不够重视的。在问到学校如果开设舞蹈课时, 有58%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 也就是说有58%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舞蹈课。并且有87%的学生认为学习舞蹈不会对学习带来影响。根据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喜欢程度统计, 有92%的学生表示很喜欢上音乐课, 有63%的学生表示其所喜欢的音乐课不仅仅只是唱歌, 而是载歌载舞的活动课。由此在学生学会唱歌的同时还可以开动学生的想象力。有76%的学生认为学习舞蹈可以给自身带来好处。

2.研究对象所在学校对舞蹈的认识。

通过调查问卷反映该学校对舞蹈教育的认识, 分析调查结果为:在298份调查问卷中, 有94%的学生反映学校没有开设舞蹈这门课, 可以看出有6%的学生把音乐课与舞蹈课化为等号了。因为在小学音乐课上, 老师为了不让学生对音乐课感到乏味, 就加进了对歌曲的舞蹈创编, 让学生边唱边跳。从学校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来看, 有53%学生认为学校是重视这门课的, 而47%的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这门课。

根据本人两个学期的观察发现, 小学一年级、六年级的音乐课经常会被主课老师占用, 还有在上音乐课时经常会发现班里有些学生偷写作业的情况。今天, 我国小学教育中推广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不可轻视的, 因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小学开设舞蹈课是很有必要的。

三、针对上述教育现状结合自身实践 经验所得对策

目前小学还处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 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 使得学校不得不放弃或减少舞蹈素质教育, 校方总是认为应试教育重于素质教育, 这是亟待需要转变的观念。

在小学开展舞蹈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可以使孩子变得可爱、活泼、自信, 从而增强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发展了智力;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纪律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使之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与时俱进的高文化修养人才。

首先, 学校要了解舞蹈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舞蹈教育, 有专业的舞蹈老师带课, 加强教师对舞蹈教育的认识度, 这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舞蹈的认识。让学生不要把音乐课与舞蹈课划等号, 使之不再成为音乐教学的课堂点缀。

其次, 课堂的设置。教师要考虑到学生们的兴趣所在, 巧妙地将舞蹈引进课堂, 将一贯以唱为主的教学模式, 改变成为有歌有舞的情景课。将舞蹈引入了课堂, 让学生将歌与舞融合在一起。把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 大大提高了音乐课的效率, 让学生从音乐课中感受到舞蹈的魅力所在。

通过本人在学校担任音乐教师的工作体验, 并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分析, 了解到从研究对象对舞蹈的认识度及所在学校对舞蹈教育的认识度。根据上述调查研究, 综合以上的结果, 就石河子总场第四中学舞蹈教学现状来看, 各级部门对舞蹈教育重视程度及硬件投入都略显不足。

3.基于案例的小学音乐教育分析 篇三

关键词:案例 小学音乐教育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71

小学六年是人生第一个重要学习阶段,也是时间最长的学习阶段,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引导孩子成功成才的关键性阶段。而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健康的心理和实行全面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此,需要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现状,而音乐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内容,要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但就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来说,并不乐观,各方面的问题日益突显,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以此,改变音乐课堂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一、小学音乐教育概述

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元素,扮演着关键性角色,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他们更好地成长。但在新形势下,小学音乐教育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师资力量有待提高。他们大都不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专业化的技能,甚至由其他授课教师去兼职音乐课,教学效率极其低下。为此,需要不断优化完善,使我国小学音乐教学能够真正符合新课标理念,目标,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同时,在小学阶段中,音乐教育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一个人的音乐素养、审美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提高个人修养、道德情操。同时,在新时代下,懂得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具备必要的艺术鉴赏能力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方面。而音乐素养一定要从小抓起,为更高阶段的学习埋下伏笔,小学音乐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能够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在小学教学过程中,音乐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的乐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基于案例的小学音乐教育分析

1、教学案例分析

好朋友是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教材,以《两只小象》为例,通过学习该歌曲,使学生可以在讨论大象生活地理位置、习性等基础上,背诵相关的歌曲《两只小象》。同时,学生可以灵活应用3/4节奏,学会应用肢体语言为歌曲伴奏。还能即兴编创歌词、曲调,能够和班级中其他小伙伴相互合作,打击乐器伴奏。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需要收集大量关于友谊的素材,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借助多媒体辅助工具,制作一些相关的视频、歌曲,巧妙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2、基于案例的小学音乐教育策略

2.1引入游戲、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埋下伏笔。教师先要根据歌曲内容创设对应的教学情境,巧妙地引出话题,比如,最大的陆地动物是什么?大象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在教师提出该问题之后,学生都会议论纷纷,讨论这些问题,有的说大象的皮很厚,也有的说大象喜欢吃野菜、嫩叶。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层层深入,比如,让学生模仿母象、小象走路的节奏,由浅入深把母象节奏、小象节奏有针对性地分开组合。并把该歌曲的伴奏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教室。紧接着,设置相关的声音游戏,吸引学生的眼球,鼓励他们参与其中,进行一些反方向动作游戏。并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安静下来,播放学生感兴趣的片段,《两只小象》,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相关话题。同时,在游戏中,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新歌曲中强弱对比这一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消化所学的新知识,并应用到实践中。同时,有利于学生在竖笛吹奏过程中,巧妙地控制声音,突破教学难点,掌握基本的音乐技能。此外,视频欣赏可以有效解决歌曲中关于力度的对比、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逐渐对音乐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2.2采用师生对话

以前面引入游戏、动画环节为基点,采用对话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话对话教学方法。师生可以一起唱学生喜欢的段落,并一起学习其中较难的句子,不断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相关片段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在这首同样关于友谊的歌曲讲述了什么呢?在播放完该歌曲之后,学生马上会议论纷纷,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也会提出一些问题。就该环节属于衔接环节,但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它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知道学生掌握新知识的程度,有哪些地方不懂,完善教学方法,还能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增进他们之间的友谊。

2.3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从某种意义上说,演唱是在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学唱只是演绎作品的某个点,要引导学生把对作品的理解转化为内心的一种情感,带着感情去演唱,给歌曲注入血液,赋予生命。在演唱《两只小象》的时候,教师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制成PPT课件,让学生去观赏这些他们并不陌生的学习、生活片段,是对学生间纯真友谊的展现。并借助《两只小象》歌曲背景音乐,可以唤起学生那些关于友谊的美好回忆。学生在观看这些片段的时候,也会思考一些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热爱音乐的情感,对歌曲产生共鸣。

3、尾声

在课堂结束的时候,教师要简要的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难点、重点。教师还可以设置相关的教学小情境,让学生回顾刚才所学的知识,并谈谈自己对《两只小象》这首歌曲的感受,表达自己的心声。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下,不断优化小学音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展现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它有利于优化教师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以此,使小学音乐教学事业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满足新课标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刘之阳. 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 歌海,2014,05:116-118.

[2] 柏受玲.小学音乐教育案例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3,(9):71.

[3]崔思琪,史建华. 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音乐时空,2015,07:74+54.

4.小学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篇四

案例:李齐(化名)是个聪明的孩子,头脑灵活,思维活跃而且长得胖乎乎的,非常讨人喜欢。他的接受能力和诵读能力特别强,学习成绩始终是在班里名列前茅,照道理这么聪明又活泼的孩子老师应该是非常喜欢,同学也很愿意跟他做朋友的,事实却恰恰相反。老师无不见他直摇头,同学见到他就立马躲得远远的,就想老鼠见到猫似得害怕。原来,他有个坏毛病,喜欢欺负其他同学,经常是看到班中的同学被他打,因此同学们都非常害怕他。另外,他有多动的毛病,无论是上课还是其他活动,他始终没有办法让自己安静下来,造成老师经常为了他而停下来没办法正常上课。教学进度没法完成,他的特殊行为也影响到班里其他同学的听课、学习情况。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的表现的确让我们很担忧,这么小的孩子就如此行为,等他长大了,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后果不堪设想。那么,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让孩子变成了这样的呢?

一、个案基本情况:李齐,九岁,孟家庄小学三年级学生。

二、个案背景:父亲是长途客运司机,长期在外工作,母亲也时常在外打工,家中只剩爷爷奶奶和他三人。爷爷奶奶负责照顾料理他的生活,但对他学习进行的辅导和督促很少。由于父母很少在家,因此李齐跟父亲的沟通和交流很少,他根本不了解父亲其实是怎样一个人。李齐的父亲文化程度也较低,平时只要李齐犯错误或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会用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把孩子打一顿来解决问题。父母亲常常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而产生矛盾,可以说李齐生活在一个不够安定和睦的家庭环境中。所以他与同学的矛盾和在校表现常常有暴力倾向。

三、个案分析

事实上,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多半是源自对父亲行为的模仿。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孩子模仿的主要对象,父母有爱动手的习惯,孩子就也很快地表现出这样的行为特点。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将一些不好的东西传递给了可爱的孩子。所以在孩子面前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仔细分析案例还可以发现,当孩子表现出错误倾向时,家长没有去寻找孩子出现问题的缘因,而是将孩子痛打一顿以解决问题,这样的办法并不有效。原因在于父亲没有让孩子“心服口服”。以暴力解决问题时,由暴力产生的不满情绪就会储积下来,它像洪水猛兽,必须找到发泄的途径,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疏导,就会造成孩子心灵的扭曲,最终产生过激行为。当孩子表现出错误倾向时,重要的是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并能像大禹治水那样,从源头上给予“疏导”和正确的引导,使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指导,改正自己的错误。

四、个案指导

(一)停下来,等一等

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转而和父母搞好关系。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裁判”,这是很危险的。而只有了解孩子才能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即父母对待孩子,要了解其内心需求,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并始终以其利益为宗旨。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二)好习惯,大智慧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的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

(三)恰当处,催一催 美国心理学家曾加以理论概括:“当神经系统中刺激与反应发生联结伴随着满意时,联结就得到强化,烦恼则极少或不能导致联结的削弱或消失。”这说明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多表扬少惩罚。父母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朋友,和他同甘共苦。在人生的舞台上,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激励。找准合适的时机,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5.小学英语教育教学反思案例 篇五

本节课在学生掌握了mascots类别的单词后,要求学生进一步能在会话中讨论他们的mascots,并且能读懂短文,了解一些关于The Beijing Olympic Mascots相关知识。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一直思考,怎样设计教学来保持小学英语教学中操练活动的有效性。

操练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活动形式之一,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获得英语技能的主要途径和主要方法,是一节课的中心环节。任何一项语言技能都必须通过大量的操练才能获得。学生从感知、理解材料到应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过程中,都离不开操练这个环节。操练是连接知识的桥梁,它对知识转化为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操练活动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每一位学生,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并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不能只让一部分的学生参与,而另一部分则成了课堂的观众,从而影响了课堂操练的有效性。因此,在设计学生自主创编对话时,我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吉祥物从家中带到课堂上来,学生可以亲眼目睹彼此的吉祥物,积极性顿时提升,从机械地被迫参与对话,到主动的全面参与对话。只有将操练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才能体现操练活动的有效性。

在教学中我们可采取游戏的方式进行操练,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英语教学中体现的最为充分,比如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对话、同桌之间、男女生之间及师生、生生之间的表演都是合作,合作学习在英语课上可以说贯穿始终。这样做能使优生带动差生共同 进步,从而培养同学们的协作精神,增强自信心、提高兴趣。但是合作学习要有目的性,要讲清内容,要特别加强合作学习的指导。决不能让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英语学习。在这节课阅读部分的学习,我应用多媒体为同学们北京奥运会的图片,在这样的身临其境的生活情境中,学生的思维马上就可以得到激发,同学们的操练活动就成了有意义的交际,这样的课堂教学也就行之有效了。

6.小学德育教育小案例分析 篇六

润泽学校六年级

(二)班陈雄卫

六年级

(二)班汪其男同学动不动就爱发脾气。只要稍有不顺心的事,他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总要拿哪个人或哪件东西来出出气。上课不听讲受批评,跟老师怄气,在学校同学们有哪些不小心碰到他的时候就谁边发脾气;总而言之,就是喜欢发脾气。比如,放站队,被老师批评,表情很不自然,头摇摇晃晃,不服气。

由于愤怒常常是突发性的情绪反应,在所有的情绪控制中,愤怒的控制是最难做到的,即使成人也会有“勃然大怒”的时候。但是,愤怒和其他情绪反应一样也是可以控制的。

1.情境转移法。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会使人产生愤怒的情绪。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就让学生们要尽量避开,暂时躲一躲,以免刺激他发怒。比如,可以出去走一走,听听音乐,或者和谈得来的朋友在一起聊聊天,干点儿自己喜欢的事,心情就会好起来。

2.理智制怒法。当你动怒时,最好先想想以下问题中的任何一个:我为什么生气?这事或这人值不值得我生气?生气能解决问题吗?生气对我有什么好处?可以在即将动怒时对自己下命令:不要生气!坚持一分钟!一分钟坚持住了,好样的,再坚持一分钟!再坚持一分钟!两分钟都过去了,为什么不再坚持下去呢?用理智来控制发怒的情绪反应。

3.评价推迟法。我们通常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件当时使你感到“怒不可遏”的事,过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感觉到已经不那么值得生气了。因此,当我们因为某件事情要生气时,不妨先把它放下,等过一个小时、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之后再去想它。

4.情感宣泄法。如果有的事情或人有充足的理由使我们发怒,这种情况下不妨坦率地把心中的不满讲出来,你就会发现心里会爽快一点儿。也可转移目标发泄出来,比如去打沙袋,或去跳绳,打篮球,都能减少愤怒对自身的伤害。但要注意情感的宣泄要以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为前提,不可在情绪的支配下,做出过激的行为。

采取以上措施,有收获,分析原因,找出根结,循循善诱。

7.我国高职英语教育现状分析 篇七

1 观念

众所周知, 我国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入学录取时, 是以四批 (一) 或四批 (二) 的层次录取的, 招生的学生高考分数比本科要低, 相比那些重点大学, 更是差距甚远。从这一点便可看出:我国的教育体制已经先行设定了高职高专的档次, 要比本科差。这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首先, 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体制, 社会普遍认为高职高专就是比本科劣等的学校, 学生也是高考中通过优胜劣汰淘汰下来的差生, 社会有这样的一种轻视, 甚至是歧视。其次, 社会的偏见会给学生的心灵带来很不好的影响, 据了解, 大部分高职高专的学生有自卑感, 觉得自己比本科院校的学生低一等, 有的便因此而自暴自弃, 抱着“混”的态度来打发大学时光, 有的甚至荒废了学业。另外, 因为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被国家和社会视为高等教育的更重要部分, 所以高职高专的教育便不可避免的得到相对少的关注与政府投资。这样便形成了高职教育的恶性循环。

如果要改变这一状况, 我国的教育体制需要有适当的调整, 也需要政府通过更加合理的政策来引导社会对高职高专的正确看法, 抛弃偏见。英国的高等教育在这一点做得很好, 该国的高等教育业划分为研究型和职业技能型两大类, 但是, 这两大类高校是受到同等重视的, 享有真正意义的平等。如果我国的高职高专学院也享有与其他类型大学平等的地位, 那么情形一定大不一样。我们渴望国家有关部门的大胆改革。

2 教材

笔者所在的学校在选取英语教材时, 也经历了一些变革, 起初选定了一些面向本科教育的教材, 这些教材质量过关, 极少出现诸如拼写, 语法等错误, 为了降低难度, 我们在实施教学时将教材的等级相应放低一级, 拿英语听力这门课来说, 第一学期本科生上的应该是第一册书, 那么, 针对我院的学生, 我们会选择该套教材的预备级, 第二学期本科生应该上该套教材的第二册, 我院学生则上该套教材的第一册。但是, 因为这些教材本来就是面向本科层次的学生, 职业技能这方面不能很好地在书本中体现出来。后来, 在评估期间, 接受评估专家们的建议, 我们将教材全部置换成专门的针对高职院校的英语教材。在选取教材的时候, 我们发现可供选择的专门的高职英语教材太少了, 市面上的高等教育的英语教材绝大部分是面向本科段的, 高职高专的英语教材只占了很小的市场份额。而且, 经过老师们实践教学, 结合学生的反馈信息, 我们发现有些教材质量不过关, 单词拼写错误, 句子语法错误普遍存在。这些有时会误导学生, 他们开始怀疑教科书或者怀疑任课老师, 这无疑大大影响了授课效果。我们不反对学生们提出不同的见解, 可是如果学生们因书本上的错误而大规模的怀疑抵抗造教学, 就会成很不好的后果。教材中出现的这些错误, 显然是不应该犯的, 如果编者们多投入一些时间和精力, 应该就可以避免。不知道是否编者们本身也在忽略着高职高专教材。另外, 我们还发现, 许多出版社推出的英语教材都偏向商务英语类。比如说, 综合英语教材中的很多课文是与金融, 经济, 合同等相关的, 泛读教材也是关于与市场营销, 货币政策, 企业类型, 广告等主题。听力教材的对话材料关于合同谈判, 广告宣传, 产品介绍, 保险等等。往往这些教材围绕商务方向来选取材料。这可能是因为我国的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大部分是商务方向。可是, 对于其他方向的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这些教材显然是非常不恰当的。

3 师资

如果高职院校的教师和本科院校的教师类似, 显然无法体现高职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宗旨。虽然“双师型”教师提了很多年, 但是, 在实施起来却存在一些问题, 学校需要聘请有在外贸企业, 工厂等一线岗位工作经历的人才, 尤其是那些在涉外专业领域有着较为成功的经验, 积累了较为广泛人脉的人才, 但是, 关键问题就在于, 这些成功人士显然已经有着颇丰的收入, 大部分学校所提供的待遇是无法与之相匹的, 所以, 他们中大多不愿受聘学校担任一线教师。只有一部分实力较为雄厚的公办职业学院才有能力聘请这些正宗的双师型教师。另外, 我们很多职业学院为了彰显自身档次, 在招聘教师时, 很强调引进人才的学历。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其实就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在就读的学校毕业后直接来到高职任教。这样的教师即使有着高学历, 但如何很好地传授行业技能呢?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该不拘一格降人才, 对于那些虽然学历不是很高, 但在自身专业领域有着较成功经验的人士, 尤其是有着从教意愿的人士, 应该适度放宽限制条件。

4 实习实践

实践环节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英语教学来说, 非英专的学生需要在学校尽可能提高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 这些主要还是老师在学校平时的教学中加以训练, 可是, 这些学生一旦走出校园踏上实习工作岗位, 自身专业领域的英语却让他们无所适从。问题很明显, 学校里老师教的英语没有体现专业性, 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专业英语都只开设了一学期, 甚至压根没有。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比如旅游英语, 商务英语, 外贸英语等等, 学生们实习的时候, 有些学生反映往往没有多少工作需要使用到英语, 因为涉及使用英语的环节, 企业为了防止错误, 往往还是派有经验的员工来处理, 实习学员只能做其它工作。这一做法确无可厚非, 但是, 如果学校能和企业做好沟通, 甚至寄予一定的报酬, 请企业安排一些有经验的员工带领实习生切实参与到专业工作中去, 那样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但是, 事实在于, 不是所有的高职学院能够做到这一点, 也不是所以的企业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毫无疑问将会增加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运营成本。虽然我们知道, 教育国家的接班人, 成本显然不能置于教学效果之前。所以, 这一切都有待我们的国家能出台相关机制来促进校企合作。

可喜的是, 今年, 习近平主席, 李克强总理均针对高职教育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做了相关批示, 要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相信随着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上述有关高职英语教育的一些问题会慢慢得以解决, 或者可以说, 正在慢慢改进。

参考文献

[1]曹曼.浅析高职英语教学[J].科技信息, 2011 (5) .

[2]马泽玉.浅谈高职院校英语教育[J].科教论坛, 2011 (7) .

8.小学英语教育案例分析 篇八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案例;分析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未来的成长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道德的集合,让人的资本价值不断的增加。这不仅仅是一个人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的需要,还是思维习惯的养成的主要方式。基于此,作者根据自身的班主任经验并结合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清怡小学的德育管理工作实例,通过本文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用教育案例的方式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某小学养成教育的目标分析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清怡小学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更加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只有严肃的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以常规的行为训练作为关键点,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实现该小学养成教育的目标。小学生的行为重点在于严肃的规范,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进行价值探析,另外,小学生的情感体验还非常浅,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更好的展现出来。一般,通过学校的训练以及学生的主体性体验,规范学生的养成教育。我国的教育主要强调了素质教育,关键点在于把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不断的参与到锻炼之中,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遇到问题自己解决。可以说,该学校的养成教育方面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让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教育内化,成为规范学生的一种需要,这样才能再以后的发展中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二、某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理能力不强,依赖心理非常严重

在笔者担任班主任实际工作中和在该小学的实际调查中都可以看到,学生不仅仅活泼好动,并且才思敏捷,有一定的荣誉感能够给班级或者学校争得更多的冗余。学生有着非常广泛的兴趣,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是所呈现的问题是,在这个学校中,一般独生子女非常多,家长对于独生子女的宠爱程度非常强,因此学生都成为小公主或者小王子在所难免,校园生活对于家庭生活教育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在行为上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学生自己对于自己的物品没有看管好,所以经常出现丢三落四的情况,例如,学生不仅仅会丢文具用品,甚至自己的衣服也可能丢失,在作业完成方面的主动性非常差,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督促,出现了过分依赖家长的情况,处于养尊处优的状态下,缺失自理的能力。

2.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时间不长

学生的关键任务就是学习,认真学习也是学生的基本职责,只有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才能领会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是在该校学学生行为习惯调查中可以看到,学生的注意力非常分散,在课上能够专心听讲的时间并不是很长,笔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就发现了很多此类实例,一节课以40分钟为例,学生可能在前半部分时间能够积极的相应教师的教导和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但是在后来的时间却一直在盼望下课、东张西望或者搞小动作,这样的习惯对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分析和研究。

三、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对策的探讨

1.行为养成教育在该小学课堂上的应用

无论是语文教育还是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师需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进行行为养成教育的渗透。例如,在语文课教学上,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演讲内容,学生在进行演讲时,可以针对于本校的教育行为方案进行演讲内容的落实。例如,学生的练字行为能够让学生清楚自己在写字过程中要有哪些正确的书写知识,强化学生的书写能力,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这些活动进行积极的点评。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学生也善于听从教师的教导,这样教师就需要无时无刻的对学生的行为加以注意,联合学生的家长,做好学生行为的养成教育。例如,学生在放学以后或者上学以前要树立起清点自己物品的习惯,知道哪些物品是上课需要的,这样的行为一旦养成习惯,就能够让学生减少丢失物品的次数,使学生的自理能力不断加强。落实教师的队伍建设,教师是学生行为的纠正者,也是学生习惯的培养者,因此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还需要提升教师的基本素质。该小学在这方面,强化了班主任的队伍建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全面的落实养成教育,让实践教育更具有指导性。例如,可以举行所有班主任的学习和交流活动,集中全校的教师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进行探讨,结合理论实际,鼓励教师提升自己,深造自己。

2.发挥少年先锋模范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的注意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有所提升

少年先锋队有自己的组织结构和基本框架,在学生活动中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因此要发挥好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作用就需要进行学生的养成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无论是起点还是最后的目标都是自我价值以及自我能力的实现,因此只有先对学生进行基础培养才能实现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例如,某小学的少先队志愿者在校园内部组织起了一些列活动,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参与少先队的服务活动对行为习惯有了全新的认识,每个学生都有自我价值实现的基本方式,那么在课堂上,很多学校的课间管理都不是十分严格,学生在课间上的行为就有了很大的差别,要引领学生正确的看待自己的行为,很多行为习惯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对或者错,需要看这个行为在学生中引起的反响,影响好则是正确的行为习惯,不好需要积极的改正。学生也需要认识到自己行为价值的实现路径,不能单纯的主观的从自己的喜好来判断行为的价值。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中间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楷模,有成为学习上的楷模的、有成为行为上的楷模的还有成为学生行为习惯监督的楷模,因此这对于学生摒弃坏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在某小学的教育目标进行了分析,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并且随之提出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一些不良的行为以及在行为养成中所面临的问题,最后阐述了问题的解决方案。教育养成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每一个教育者积极的投入其中,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让学生可以掌握更多更好的行为,培养成今后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陆水红.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60秒养成一个好习惯[J].新课程·上旬,2014,12(6):70-70.

[2]魏永松.小议小学数学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J].速读(中旬),2014,17(4):280-280.

[3]赵昌波.优化班级管理,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25(6):146-146.

[4]徐维维.浅析小学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18(35):334-334,335.

[5]邰振兴.谈体育与健康课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J].华章,2014,22(6):283-283.

9.小学生感恩教育案例分析 篇九

一、案例描述:

时下,越来越多的人把西方国家的节日传到了中国,“母亲节”就是其中一个,“母亲节”来临之际,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要求每个班级以“母亲节”为契机,开展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班队会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课下我精心准备了材料。

上课前我饱含深情地为学生们朗读了一首关于赞美母爱的诗歌,导入我今天班队会的主题,接着,我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妈妈的关爱中长大,同学们谁来说说你妈妈的生日?”没想到同学们听到我的话刚开始是一脸惊讶,然后交头接耳地窃窃私语着。之后许多学生兴致勃勃的议论着,小小手终于举起了几只,我马上叫起来他们,原来他们回答的妈妈生日都是一些特殊的日子:不是跟自己一天,就是中秋节、腊八节这些中国传统的节日。看着孩子们脸上那种茫然的神情,我心中不免有些激动,微笑着说:“难道一些普通的生日你们就记不得吗?回去问问自己的妈妈,有哪位妈妈不记得自己孩子的生日呢?”我要求全班学生在母亲节来临之际,采用不同的方式来为自己妈妈庆祝!祝她们节日快乐!

不想有学生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家爸爸妈妈不是那样呢?他们做的都是应该的,照顾我们是他们的责任,等我以后长大了,做了爸爸妈妈肯定也会像他们这样的。”学生这样的话,令我震惊!

我大惊,接着循循善诱道:“你们看,妈妈每天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们洗衣服,做营养丰富的食物,你生病了还要风雨无阻地带你看病,衣不解带地在旁边照顾你,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顶着各种压力,多不容易啊!他们多爱你们呀……”

我慢慢启发学生,教育孩子们。最后我让学生来说说平日里父母做了哪些让你感动的事,结果不尽人意。学生说的不外乎是自己生病时父母照顾自己啊,过年过节给自己买新衣服啊,但却缺少真实和细腻。想到平日里家长打电话也对我倾诉过孩子不懂家长的辛苦,不知道感恩,甚至还顶撞父母。

看着孩子们不懂得感恩,不由得引起我的担忧。

二、诊断与分析:

“感恩”,其实就是让孩子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而如今的孩子面对亲人的爱护,朋友的关心,老师的关怀,陌生人的帮助,仿佛和自己没有丝毫的关联,或者认为这些本来就是应该赋予他的,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在很多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感恩”已经成为一个盲区。而造成这种现象,经过调查研究,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感恩氛围,孩子不会感恩

要使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首先要让孩子处于感恩的人文氛围中。让他们感受周围的人是如何对世界、对他人感恩的。耳濡目染之后,将影响他们自身形成这一品质。而现在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没有为孩子营造感恩这样的氛围。甚至家长、老师经常在不经意间表达、宣泄了对生活、对社会及对他人太多的不满和埋怨,以至于孩子对人与人之间关爱缺乏了解,更别说是感恩了。

(二)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到位。

在家庭教育方面,很多父母缺乏对感恩教育的正确理解,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父母总是会一厢情愿地付出,造成孩子认为自己任何的索取都是理所当然的。家长没有思考的是,在付出的过程中是否让孩子理解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二是个别家庭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只要孩子做错了,就开始诉说自己的辛苦,表面上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强化父母付出的多,其实恰恰相反,这给孩子造成了心理负担,它暗示了“我付出给你,你要偿还”,这样孩子就算回报也不是出于真心的,孩子会以“形式对形式”来感恩。久而久之“感恩”在孩子头脑中中就不存在,只是一种任务。

(三)学校教育的缺失。

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下,竞争力日益激烈的今天,不可否认,在大部分的学校,德育课程仍然属于副科,不管是在教学上,还是思想认识上,学校都以文化课为主导方向,往往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而且,在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说教的倾向,说得多,做得少,对学生缺乏情感体验,因而感恩教育效果不显著。对于学校开设的这些德育课程,大部分的学生和教师在思想上都不重视,也就导致了学生对感恩只停留在形式上。

三、措施与效果

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青少年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

(一)创设氛围进行感恩教育

要使学生学会感恩,树立感恩意识是前提,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因此,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是不可缺少的一步,这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并以此形成感恩意识,教会学生感恩。

(二)引导学生感恩

要让学生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这就离不开成人的示范作用,作为老师和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孩子。当孩子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时,教师和家长要示范孩子对别人表达感激之情。当孩子们受到这种影响,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要在平日的一言一行中给学生贯穿感恩的思想,要知道有时一个歉意的表示,一个抱歉的微笑,一句温柔的话语,就是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都会让别人感受到爱,久而久之,孩子会在这样的氛围下,会不自觉地表达自己的爱与关心。

(三)实践引导感恩。

平时实践活动中我在有意无意中把感恩的思想观念贯穿在每一件小事上。要让孩子学会感恩,作为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通过一年多坚持不懈的教育引导,以及家长的大力配合,许多家长欣喜地告诉我,孩子知道心疼体谅父母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好,甚至能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在平常学习生活中,班里同学之间变的更加友爱了,当别人遇到困难,也会慷慨解囊,得到帮助的同学也能诚心地说声“谢谢”。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继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感恩树常青常绿。

关于学生“感恩教育”心理教育案例分析

—— 中学生应学会感恩

一、案例概述:

我班同学王海峰平时在班表现不错,算是较好的学生。有一次他与同学的刘志强因为一件小事有了矛盾发展到动手的地步,这样我作为班主任肯定是对他们一顿严厉的批评。这件事情过去,也就是过去,我没有往心里放。可是时间长了我发现这个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成绩下降很快,而且与同学刘志强时长有矛盾发生。我及时问他为什么有这样的行为,他说:我与刘志强打架不是我的错,你不该批评我,我以后再也不予刘志强做朋友了。我没想到他会这么说,我就开导他一个巴掌拍不响,两人打架肯定是两人都有错,老师肯定是两人都有错。再有你平时与刘志强那么好难道就因为这件事永远不说话吗?情绪激动的他当时就说是,以后都不是朋友。我惊讶于孩子的一句话,可能是因为在气头上,但是这些话还是引起了我的思考。现在的孩子: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吃不得苦,受不得累,犯了错误,老师批评声音高了,就抱怨老师态度不好,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学校老师和社会的注意。

二、案件剖析:

不仅是小学生、中学生,甚至大学生,普遍存在没有责任感,缺乏感恩意识的现象。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求索取,不想回报,很少去考虑自己应该对社会、对家庭负什么责任,社会、家庭把自己养育成人,自己应对其回报什么。

对学生“感恩心”缺失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1、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太过于溺爱宝贝,认为孩子小,凡事替孩子包办,好吃的留着,铅笔替孩子削好,书包替孩子背着,家务不让孩子碰着,有的学生饭还要大人喂着除了作业不代办,其余都是老将出马,甚至作业也是家长陪着做……都是无条件的给予,没有培养孩子的回报意识,从而养成了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顾一味地索取,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们已习以为常,把一切都看做是理所当然的,当然不会想什么感恩。

2、有些家长自身就缺乏感恩意识,在关心孝敬父母、长辈,关心他人方面就没有给孩子以榜样作用,甚至有的家长漫骂、殴打自己的父母,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怎能孝敬长辈,怎能学会感恩呢?

3、学校还是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氛围,还是有应试教育的迹象。虽然一直强调学校教育以德育为首,狠抓德育的实效性,但是现今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质量检查、评比,使得教师们把时间和精力不得不主要投入在抓课堂教学质量,课后抓学困生的辅导上。每学期虽然也有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德育主题活动,但实效性不是很大,对学生思想教育有时显得空泛。例如,当前学校的德育教育长期强调的是政治教育,要“爱祖国、爱人民”,这种教育当然很重要,而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种“爱”能不能被他们所理解?所以,与其先治国平天下,不如先修身齐家,因为直观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更好理解。而对于小学生而言,“爱家、爱父母”也远比“爱祖国、爱人民”实际得多。

4、从社会大形势看,许多学生不知感恩。据报载,一位农民父亲写给大学生儿子的信,信中痛斥儿子不知感恩:“不知道在大学除了学习文化,还能否学到良心?”这位大学生每次写信回家只有几行字,而且不清楚,只有一个“钱”字最清楚。事例不胜枚举。社会感恩教育缺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卡通、网络、新闻媒体等公共媒介中,只注重经济利益,忽略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

三、积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10.小学感恩教育案例 篇十

错。再有你平时与刘志强那么好难道就因为这件事永远不说话吗?情绪激动的他当时就说是,以后都不是朋友。我惊讶于孩子的一句话,可能是因为在气头上,但是这些话还是引起了我的思考。现在的孩子: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吃不得苦,受不得累,犯了错误,老师批评声音高了,就抱怨老师态度不好,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学校老师和社会的注意。

二、案件剖析:

不仅是小学生、中学生,甚至大学生,普遍存在没有责任感,缺乏感恩意识的现象。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求索取,不想回报,很少去考虑自己应该对社会、对家庭负什么责任,社会、家庭把自己养育成人,自己应对其回报什么。

对学生“感恩心”缺失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1、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太过于溺爱宝贝,认为孩子小,凡事替孩子包办,好吃的留着,铅笔替孩子削好,书包替孩子背着,家务不让孩子碰着,有的学生饭还要大人喂着除了作业不代办,其余都是老将出马,甚至作业也是家长陪着做……都是无条件的给予,没有培养孩子的回报意识,从而养成了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顾一味地索取,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们已习以为常,把一切都看做是理所当然的,当然不会想什么感恩。

2、有些家长自身就缺乏感恩意识,在关心孝敬父母、长辈,关心他人方面就没有给孩子以榜样作用,甚至有的家长漫骂、殴打自己的父母,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怎能孝敬长辈,怎能学会感恩呢?

3、学校还是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氛围,还是有应试教育的迹象。虽然一直强调学校教育以德育为首,狠抓德育的实效性,但是现今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质量检查、评比,使得教师们把时间和精力不得不主要投入在抓课堂教学质量,课后抓学困生的辅导上。每学期虽然也有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德育主题活动,但实效性不是很大,对学生思想教育有时显得空泛。例如,当前学校的德育教育长期强调的是政治教育,要“爱祖国、爱人民”,这种教育当然很重要,而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种“爱”能不能被他们所理解?所以,与其先治国平天下,不如先修身齐家,因为直观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更好理解。而对于小学生而言,“爱家、爱父母”也远比“爱祖国、爱人民”实际得多。

4、从社会大形势看,许多学生不知感恩。据报载,一位农民父亲写给大学生儿子的信,信中痛斥儿子不知感恩:“不知道在大学除了学习文化,还能否学到良心?”这位大学生每次写信回家只有几行字,而且不清楚,只有一个“钱”字最清楚。事例不胜枚举。社会感恩教育缺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卡通、网络、新闻媒体等公共媒介中,只注重经济利益,忽略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

三、积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我认为这需要从家长到学校的系统的培养教育过程,道德品质的培养要从点滴小事做起。比如有的家长对孩子从小进行计划花钱教育,让孩子从小懂得钱的取得是父母用汗水换来的,要花得有价值。在学校里要让学生亲自参加集体劳动,对自己的生活需求自我服务,衣服要自己洗,卫生要自己打扫。他们便从劳动中懂得要爱惜衣服的

上一篇:坚守信仰 坚持信念 坚定信心下一篇:火把节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