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打算

2024-09-24

农业综合开发打算(精选8篇)

1.农业综合开发打算 篇一

关于印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检查办法》的通知

------------------

财发[2011]3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供销总社农业综合开发机构:

为了规范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检查工作,财政部制定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检查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向财政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反馈。

附件: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检查办法

财政部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八日

附件: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检查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检查(以下简称综合检查)行为,保障综合检查有效实施,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9]63号)、《财政检查工作办法》(财政部令第32号)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60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综合检查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农发办)每年对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以下简称省)组织实施的由中央财政资金扶持的农业综合开发竣工项目进行检查和综合评价的活动。

第三条 综合检查的依据是:

(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

(二)项目工程建设标准和相关行业规范。

(三)计划批复(备案)文件及调整、变更和终止批复(备案)文件、经批准的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初步设计)等资料。

(四)项目评审立项的文件。

(五)资金拨付文件、预决算报告及相关会计资料。

第四条对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项目评审和立项情况,项目初步设计审批情况。

(二)项目实施计划批复、调整、变更和终止情况。

(三)省级财政配套资金落实情况,中央财政资金和省级财政配套资金拨付情况。

(四)资金和项目管理及其内控制度执行情况。

(五)组织开展农业综合开发竣工项目验收工作情况。

第五条 对未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的市(地区、民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市)级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项目实施计划报批情况。

(二)市级财政配套资金落实情况,中央财政、省级和市级财政配套资金拨付情况。

第六条 对县级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项目前期准备情况。项目库建立及管理情况;项目初选和申报情况;项目初步设计编审情况。

(二)项目实施计划编报、调整、变更和终止情况。

(三)县级财政配套资金落实情况。

(四)自筹资金落实情况。

(五)经批复的项目实施计划执行情况。组织实施土地治理项目各项治理措施和产业化经营项目各项建设内容情况;工程建设质量情况。

(六)财政资金支出情况。财政资金按计划使用情况及按工程进度报账情况;项目管理费、科技推广费、工程监理费和工程管护费提取及使用情况。

(七)资金管理情况。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制度和“专人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实行情况;资金预决算和会计核算情况等。

(八)项目管理制度执行情况。项目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资金和项目公示制、工程管护制度执行情况;对上级财政部门竣工项目验收提出整改意见的落实情况,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以下简称开发县)审计及对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

第七条 对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单位(指负责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等)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单位资质情况,项目申报、实施及其运转情况。

(二)自筹资金到位情况。

(三)基础会计资料归集及管理情况。

第八条 国家农发办根据开发县财政资金投资额度、项目种类、历年检查情况等因素,一般按不超过各省开发县总数百分之十的比例确定检查开发县的数量,但不得少于两个。

第九条 省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农发办综合检查通知要求,做好准备工作;需推迟综合检查的,应当提出书面申请,报国家农发办同意。

第十条 国家农发办一般在三个工作日前向被检查省级财政部门下达检查通知书,主要内容包括检查起始时间、检查开发县名单、检查组长和检查人员名单及联系方式等。

第十一条 国家农发办采取委托或直接组织的方式进行综合检查。

委托检查方式是由国家农发办委托专门机构组成检查组,独立开展检查工作,国家农发办派联络员协助工作。

直接组织检查方式是由国家农发办组成检查组,成员由财政部门人员及有关专家组成,按要求开展检查工作。

第十二条 检查组可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抽查项目工程、走访农户、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综合检查。

检查人员应当运用对照检查的方法,核对资金支出与项目工程建设情况、项目工程规划设计与实际竣工工程情况、项目工程数量与质量情况,以及核对审计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查出问题的整改落实等情况,并将主要检查内容与事项予以记录或摘录,编制工作底稿。

必要时,检查组可以对有关问题进行延伸检查。

第十三条 检查组应当采取一定形式,将检查中取得的有关证明材料提请当地财政部门或被检查单位进行确认,未取得确认的应当注明原因。

国家农发办直接组织的检查组应当就检查基本情况、发现的问题和改进意见等事项与被检查省级财政部门交换意见。

第十四条 国家农发办通过专题会议的形式,听取综合检查工作汇报,复核综合检查情

况,考评检查组工作,对被检查省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工作提出综合评议意见。

第十五条财政部向各省级财政部门通报综合检查情况,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对检查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处理决定或提出处理意见。

第十六条 国家农发办将综合检查结果作为对有关省级财政部门农业综合开发管理工作进行绩效考评的一个重要因素,并纳入综合因素法在分配中央财政资金时予以体现。

第十七条 检查组实行组长负责制。检查组长应当按照规范的程序组织开展检查工作,对检查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对有关事项进行必要的审查和复核,并对检查结果的真实性负责;检查中遇到重大问题,应当及时报告。

第十八条 检查人员应当忠于职守、依法监督、廉洁自律、保守秘密,公正客观、规范高效地完成综合检查任务。

检查人员与被检查单位或检查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十九条 被检查单位应当按检查内容,全面、及时提供有关文件、账表、凭证等档案资料和数据,并对所提供材料、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负责。

第二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被检查单位和个人,财政部除在法定职权范围内按有关规定作出处理以外,还要向有关机关、机构提出追究责任人员责任的建议:

(一)拒绝、拖延提供情况和资料或者提供虚假情况和资料的;

(二)妨碍综合检查人员行使职权的;

(三)拒不执行整改要求的;

(四)报复检查人员的。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检查人员,财政部除在法定职权范围内按有关规定作出处理以外,还要向有关机关、机构提出追究责任人员责任的建议:

(一)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的;

(二)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的;

(三)玩忽职守,给国家和单位造成重大损失的;

(四)泄漏财政部门秘密或者被检查单位秘密的。

第二十二条 对中央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综合检查和国家农发办组织的专项检查,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三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广东省农垦总局,以及农业综合开发机构未设置在财政部门的,开展综合检查比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1年8月1日起执行。

2.农业综合开发打算 篇二

笔者本人已从事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八年多,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 个人认为搞好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应当围绕“两个”紧贴, 严格实行“五制”, 认真落实“抓一看二望三”的措施, 因地制宜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一、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要紧贴农业产业发展作好规划

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实现农业产业化升级, 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是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的有效方式。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完善基础设施, 提高生产能力, 集聚生产要素, 优化资源配置, 实行区域化布局, 专业化生产, 企业化管理, 一体化经营。建设一批质量优, 规模大, 成本低, 效益高的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一批经济实力强, 科技含量高, 辐射范围广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区域特点, 知名度高的产品品牌, 提高特色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这就要求我们结合本地产业发展的实际紧贴农业产业发展搞好规划。本人认为项目区的规划应结合县委县政府的产业发展规划, 产业经营格局, 以项目区建成后的主导产业, 引进的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发展什么品种, 怎样扶持, 怎样机制创新等为出发点进行科学合理谋划。自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 石柱县打造了高山的黄水万胜坝、冷水八龙村的黄连、莼菜产业基地;中低山的龙沙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下路龙沙万亩辣椒百里长廊、悦崃马铃薯、磨芋种植基地、鱼池莲藕“十里荷塘”, 并在黄水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黄连专业市场。巩固和壮大了全县以黄连、辣椒、莼菜、马铃薯等特色产业为主的效益农业发展基地。历年来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补助资金1223.5万元, 扶持壮大了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13个, 共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23个, 建成了100万亩特色产业基地。实现了“3个全国第一”、“1个西南第一”, 即黄连、长毛兔、莼菜生产规模保持全国第一, 辣椒生产规模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辣椒产地县。取得了“中国黄连之乡”、“中国辣椒之乡”、“石柱红”著名商标等系列荣誉。通过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全县特色产业打造出了一批优质知名品牌和绿色产品认证。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1380元, 增加到2013年的7765元, 十年来农民的收入翻了三番, 农业综合开发助推了全县农业产业发展。

二、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要紧贴老百姓需求搞好建设

老百姓利益和需求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业综合开发也不例外, 老百姓最需要什么, 我们就做什么, 老百姓要什么服务, 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急群众所急, 想群众所想, 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和拥护, 项目才得以顺利实施, 才得以发挥最大效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主要应该围绕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 达到改善中低产田、综合治理山水田林路、旱能灌涝能排的功能, 提高土地利用率, 把项目做成老百姓满意的工程, 充分发挥其最大功效。在项目实施前, 认真谋划, 合理布局, 充分征求且尽量满足群众意愿, 使规划更符合需求, 并让老百姓知道要做什么, 怎么做, 达到什么效果, 群众一目了然, 心中有数。如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 老百姓最需要的生产便道、人畜饮水池子、排灌沟渠等等, 我们就多规划建设这些内容;老百姓需要产业扶持、技术培训, 我们就请市级县级专家到项目区培训;后来由于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广, 老百姓又要求把生产便道修宽一点, 把坡度降一点等等要求, 我们作为为民服务的农综工作者就应在工作中不断听取群众的意见, 改进我们的工作。

三、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要严格实行“五项”制度

农业综合开发严格实行“五项”制度, 强化项目管理, 严格执行招投标程序, 加强监督, 严格审计, 才能确保项目规范有序实施。一是严格执行项目建设公开招投标制。每个农综项目必须进行公开招投标, 且必须在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二是严格实行项目公示制。在项目规划实施中将项目建设内容、资金投入、建设标准等情况进行广泛公示, 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全面推行项目监理和群众义务监督制, 严格监管工程的进度、质量和投资。四是严格执行县级财政报账制。所有农综项目全部严格按照县级财政报账制的规定执行, 并对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储存, 专人管理、专账核算, 确保项目资金运行安全,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五是认真落实项目竣工结算审计制, 项目的结算必须经审计部门审计后方能按审计报告结算。通过落实“五项”制度, 达到了项目管理好, 建设质量好, 产业发展好, 干群关系好的“四好”效果。也只要严格执行好这“五项”制度, 才能更好地保护好我们的农综干部。

四、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要认真落实好“抓一看二望三”

3.农业综合开发新局 篇三

历史成效

农业综合开发是中央政府为保护、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活动。主要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回顾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历史,国务院决定自1988年开始专门设立土地开发建设基金,专项用于农业综合开发。从此,我国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农业综合开发拉开了序幕。那时,我国农业综合开发范围只涉及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等11个省(区)的749个县和国有农(牧)场,到2013年,开发范围已扩展到全国31个省(区、市)、3个计划单列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和广东省农垦总局的2094个县(市、区、旗)和231个国有农(牧、林)场。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也从1988年的5.7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328.5亿元,全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增加到589.5亿元。

特别是2013年以来,农业综合开发按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关要求,调整了战略思路,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现代农业试点、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资金和项目管理水平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总结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是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988—2013年,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6.89亿亩,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55亿公斤,新增棉花、油料、糖料生产能力366亿公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推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近年来,每年新建产业化经营项目直接带动受益农民约2200万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比项目实施前增加500元左右,同时,每年新建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项目每亩增产粮食200-300斤,亩均增加收入近250元,约有3000万农民从中受益。

三是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强农田林网建设,改良草原(场),治理沙化土地面积,支持丘陵山区开展水土流失小流域治理,开展专项生态工程建设等,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是提高了开发科技含量,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综合开发在项目区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积极开展农民技术培训,为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调整布局

2013年,财政部党组明确提出,农业综合开发要转变观念,调整思路,着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农业竞争力。因此,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农业综合开发及时调整战略思路,提出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方向,把优化开发布局作为战略抓手,努力形成与生态环境资源相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综合开发格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是科学界定三大区域。综合考虑各地区的资源分布、禀赋要素、环境承载能力等,调整优化现有开发布局,以开发县为单位,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能够永续利用的地方划为重点开发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开展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我国粮食核心区;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但有一定的恢复潜力、开发后能够达到生态平衡的地方划为保护性开发区,适度开展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打造我国生态农业区;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生态比较脆弱的地方划为限制性开发区,不再大规模进行土地治理,使这些地方休养生息,恢复生态。

二是实施“保、调、转、退、减、进”六字方针。保,就是围绕“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战略,确保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调,就是要调整开发布局、开发结构和投入比例。转,就是转变开发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农业,扶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探索财政补助资金形成资产交由合作社持有和管护,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转变。退,就是要退出部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包括重金属严重污染的耕地、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的耕地、以及有些投入产出效益很低的项目。同时,严禁在湿地、草地、林地和25度以上坡耕地上开发农田,严禁围湖造田和填海造田。减,就是要在实行保护性开发的地方,缩小开发范围,降低开发强度。对依靠开采地下水、又得不到有效恢复的地区,减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对年降雨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尽量不再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进,就是要按照市场化、商业化模式,支持农业企业“走出去”,同时研究探索运用国内现有财政支农政策。

围绕战略思路调整,着眼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研究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思路:即围绕一个中心、抓住两条主线、发挥三大优势、实施四个创新、做好五项工作。一个中心即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中心。两条主线即以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为主线,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打基础;以农业合作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为主线,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建平台。三大优势即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主导优势、工作特色优势和规模化开发优势。四个创新即创新资金分配管理方式,创新项目规划管理方式,创新现代管理模式,创新机构运转方式。五项工作即抓好基础建设、制度建设、绩效建设、功能建设、队伍建设。

nlc202309012312

按照这个思路,农业综合开发将实现三个转变:即开发目标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开发理念向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转变,开发布局向突出优势特色农业转变。

未来重点

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综合开发要狠抓落实的主要工作在于:

首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3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按照《规划》,到2020年,全国农业综合开发要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4亿亩,完成1575处重点中型灌区的节水配套改造。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是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投入。2014年,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预计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363.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预计投入资金230亿元。

二是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布局。把高标准农田进一步向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重点开发区聚焦,兼顾生态资源环境有一定恢复能力的保护性开发区,严禁在生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的限制性开发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三是进一步突出扶持重点。土地治理项目的财政资金进一步向粮食主产县特别是谷物主产县集中,继续向《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确定的800个产粮大县倾斜,主要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

四是提高亩均财政资金投入标准。2014年起,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与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实现并轨,统称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各省(区、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亩均财政资金投入标准提高到以省为单位加权平均1100-1300元。

五是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试点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补助形成资产交由农民股份合作社持有管护试点,努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其次,转变农业综合开发方式,加快推进农业发展转型升级。完善扶持方式,继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的扶持力度,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从2013 年起,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在粮食主产区和其他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了扶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

2013年,中央财政共投入资金11.99亿元,在河北、山西、内蒙古、重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了17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在31个省(区)实施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131个。通过试点,在政策机制上实现了五大创新:一是创新了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扶持方式和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二是创新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的实现形式;三是创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推进方式;四是创新了扶持区域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五是创新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方式。

2014年,农业综合开发进一步扩大了试点范围。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已安排5.85亿元资金,扶持今年立项的36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安排12.8亿元资金,扶持265个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建设。

另外,继续强化资金和项目監管。主要是开展了项目年度滚动计划编制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结构性评审工作机制,改进监督检查工作方式,实行农业综合开发绩效管理等。

(本文未经相关部门审核)

4.农业综合开发打算 篇四

颁布机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2003-09-30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暂停或取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资格的暂行规定

国农办[2003]2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为了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审计和财政监督部门在检查、验收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的处理行为,我们研究制定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暂停或取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资格的暂行规定》,现随文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在执行中有何问题和意见,请及时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反馈。

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暂停或取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资格的暂行规定

附: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暂停或取消农业综合开发项网址:http://-1问法网——中国最快捷的法律咨询网 目性质、建设地点、实施单位和调整项目建设内容,未按要求逐级报经省级农发办事机构或国家农发办批准,以及先调整后报批,情节严重的。

(三)以项目县为单位,挤占挪用项目财政资金累计在100万元(含)以下。

(四)国家农发办组织竣工项目验收时,被评为“不合格”的项目县。

(五)对国家农发办检查、验收、人民来信核查,审计和财政监督部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未按要求及时整改到位。

(六)违反《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投劳管理暂行规定》(国农办[2003]162号),项目申报前未按规定程序征求项目区农民意愿。

第五条凡发生下列行为之一的,取消项目县资格。

(一)项目申报和实施中弄虚作假,如采用“以旧顶新”、“以虚冒实”等手段,套取上级财政资金;搞形象工程,欺骗上级部门和项目区农民群众。

网址:http://-3问法网——中国最快捷的法律咨询网 应向国家农发办提出建议,并报送有关材料(含项目县违纪违规问题的调查报告和相关证明材料)。如有疑问,国家农发办应组织进行实地核查。国家农发办确认后,正式向省级农发办事机构下达暂停或取消某项目县资格的通知。

第七条对被暂停或取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资格的县,省级农发办事机构要负责监督其完成在建项目任务,并确保在建项目财政资金的安全,以及到期财政有偿资金的按期足额回收。

第八条暂停项目县资格的整改期限为1年,1年内整改措施不到位的,取消项目县资格。

第九条被暂停的项目县申请恢复项目县资格的申报和审定程序。

(一)1年内对存在问题整改完毕后,县级农发办事机构负责向所在的地级、省级农发办事机构逐级报送恢复项目县资格的申请材料(含存在问题整改情况)。

5.什么是农业综合开发 篇五

2007-08-30 16:35 来源: 作者: 网友评论 0 条 浏览次数 8

3农业综合开发,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里和确定的区域内,为全面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地区农村经济而进行的综合性生产建设活动。它的最终目标是合理配置、科学利用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它通常的作法是根据长期发展规划,从多种途径对某一地区的农业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同提高的要求。

从狭义的观点看,农业综合开发是以农业自然资源为开发对象的一种投人产出活动,如改造中低产田,改良草场,植树造林等。而从广义的观点看,农业综合开发不仅包括农业资源的开发,还包括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和加工;不仅包括农业生产领域的开发,还包括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市场建设。

6.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篇六

一年来,我局在·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为契机,以增加低收入人口收入为目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主要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1、全面完成了··沟流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尾留任务。完成新修淤地坝3座,台阶坝100座,机电井5眼,开挖疏浚渠道2公里,改良土壤3000亩,新修和完善生产道路10公里,新修坡改梯1500亩,新栽苹果1000亩,水保林1000亩,高效农业示范推广3000亩,技术培训3000人次。并顺利通过省、市对农综项目的检查验收。

2、超前实施··流域丘陵山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截止目前共完成新建淤地坝2座,台阶坝120座,新打机电井5眼。坡改梯1000亩,开挖疏浚渠道2公里,新修生产道路8公里,营造水保林2000亩。技术培训3000人次,示范推广2000亩。农业综合开发任务完成计划的98%。

(二)扶贫开发工作

1、整村推进项目。全面完成·4个村整村推进项目,新建、改造高标准蔬菜大棚680座,硬化村级道路600米、巷道1000米,砌畔1200米、建设果蔬市场1个等,排水渠880米,空花墙1200米,院落硬化2000平方米,公厕3座、垃圾台4座。启动实施庄坪村、官庄乡官庄乡村、3个整村推进项目,目前完成村内巷道硬化2000多米,村庄院落硬化8000平方米,新建围墙140户,绑畔100米,新建公厕6座,垃圾台12座,文化墙1000平方米,广场1个,集雨窖70个,杀虫灯70个,安装太阳能热水器65个。

2、移民搬迁项目。全面完成社区和·村2个移民搬迁项目,社区完成住房建设400间,村完成住房建设192间。启动实施社区、村移民搬迁建设项目。目前,移民搬迁完成建房320间,房建工程全部完工;移民搬迁建设项目一号楼已修至四层,二号楼已修至三层;三号楼已修至二层,四号楼至一层;移民搬迁建设项目已开工建设。

3、低收入人口普查。按照市上关于做好低收入人口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精心组织安排,通过调查摸底、宣传发动、组织培训,自愿申请、民主推荐、入户调查、民主评议、乡镇审核、区级复审、建立台账,验收总结,数据录入等,完成全区2500元标准以下22837户5.8万低收入人口普查工作,健全了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和各类档案资料,完善了低收人口识别机制和管理平台,普查录入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

4、产业扶贫项目。积极协调省、市将计划下达2村的互助资金项目调整到,完成宣传动员、会员入会、注册、登记等一系列基础性工作。发展会员58名,缴纳基准金5.8万元,发放借款17.6万元,惠及农户36户,促进了农村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全面启动度低收入户产业发展补助项目,涉及·5个乡镇6个村574户1927人,其中低收入人群257户783人。共计扶持低收入户77户、专业合作社1家,完成财政投资50万元,安排就业150名农业剩余劳动力。全面完成年的小额到户贴息贷款验收。及时下达年小额到户贴息贷款计划245万元,主要用于扶持养殖业、苹果,大棚三大主导产业,目前,计划任务全部完成。

5、社会扶贫。继续开展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全面抓好全区37个企业帮扶37个低收入村工作,多方累计协调项目资金160万元,实施了25个帮扶项目,涉及农田治理、人饮工程、道路维修、阵地建设等多个项目。全力抓好省级“两联一包”扶贫工作,及时召开“两联一包”工作联席会议,配合各参扶单位积极到包扶点调研与对接,突出重点,认真谋划三年包扶规划和实施计划。目前,包扶领导到村调研14次,各级单位确定专职包扶人和包扶联系人22,拟定帮扶项目9个,实施完成项目4个,直接投入包扶资金55万元,物资折合投入1.5万元,资助贫困生4名,技能培训340人次,真心实意地为贫困乡镇百姓办事实、办好事。

6、扶贫培训。继续围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重点,配合科技下乡活动,组织专家深入农村办培训班,开展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5期,分别在产业相对集中的5个乡(镇)举办,培训乡(镇)技术员及农民800人次,发放科技资料8000份,真正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稳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的,增加农民收入。

7、贫困大学生助学项目。积极与财政、教育招生等部门联系,广泛宣传,严格审核、公示、上报程序,按照残疾人、单亲家庭等优先的条件,共确定资助名(其中:本科·,专科3名)贫困家庭大学生,圆满完成2012贫困家庭大学生助学项目。同时,全面完成51名(本科生39名、专科生12名)贫困家庭大学生第二批辅助资金的发放。

(四)部门领导包抓低收入村工作

包抓工作开展以来,我局积极与村委会班子成员进行座谈,并与当地农户进行座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包扶计划。投入资金50万元。完成修缮党员活动室7间,人畜饮水1处,沟道造地80亩,扶持10户低收入户发展养殖产业。

二、党建工作

1、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党建责任。年初,我局召开全体党员会议,对党建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明确党建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真正把党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一岗双责”的原则。层层分解责任,细化目标任务,签订责任书,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认真组织学习,确保学习效果。引导党员干部抓好理论和业务学习,认真学习中、省、市、区相关文件精神,学习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学习全区经济形势分析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会精神,认真细致的学习了党的第十八大报告,学习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学习了习近平同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的文章等。全年每人累计写学习笔记2万字,心得体会4篇,调研报告4篇。

3、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工作落实。一是认真组织全体干部职工上街进行政风行风建设宣传活动。发放传单1000多份,解答疑惑20多条;二是扎实开展清理“吃空饷”活动。根据号《关于开展清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不在岗“吃空饷”人员的通知》要求,我局对“吃空饷”问题进行了认真核查,没有“吃空饷”人员;三是积极开展了“正行风、树形象、促和谐”主题教育和“五型”建设活动,促进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四是认真开展了典型案例警示教育。通过深入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以案明纪、引以为戒,促使全局干部职工增强了道德约束力,树立了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在思想筑起一道拒腐防变的坚强防线;五是切实做好收缴党费工作。及时足额收取党费,并按时上交。六是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按照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有关政策,认真做好党员干部计划生育情况调查和登记工作,按季度进行三查,全年干部职工及家属育龄妇女无1例违反计生政策;七是认真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积极组织干部职工进行法律法规的学习并进行了学法用法考试。

4、加强班子建设,发挥领导作用。加强班子自身建设,是发挥领导班子集体领导作用的关键,是完成全年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一是明确分工,各负其责。二是发扬民主,集体决策。遇重大问题坚持集体讨论、集体决定,不搞一言堂。三是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在工作实践中,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为人表率,互相支持,密切配合,班子成员能互相支持,坦成相处,团结共事,为各项工作的有力开展奠定基础。

5、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职工反腐倡廉意识。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党员目标责任制的落实,不断提高反腐倡廉,艰苦奋斗意识,把党内监督和廉洁自律教育纳入党员监管工作,坚持“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自觉与违法违纪、赌博、懈怠、不和谐现象作斗争,履行“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服务承诺,营造文明、和谐、奋进、乐于奉献的机关风尚。通过长期抓,坚持抓,使全体党员干部的反腐倡廉意识不断提高,有效抵制了不正之风和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

三、主要做法和措施

1、以加强领导为关键,形成两项开发合力。按照区委、区政府年初制定的各项责任目标,我们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进行了明确分工,制定了完善的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量化细化考核办法,以人为本,用制度规范行为,用考核强化责任。使每一项工作都有主抓领导,有专人负责,有工作计划,有实施方案,有工作制度,有考核目标,坚持以奖优罚劣的机制激励每位干部职工,有效地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开发。在项目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科学性、实用性,立足少花钱、多办事、高标准、高效益。首先,坚持规划的科学性,根据两项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不同项目区、不同类型贫困村的特点,在规划项目时,始终坚持“五结合”的工作思路,即开发与当地自然条件相结合,与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相结合,与农民自身素质相结合,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其次,注重工程的实用性。在工程施工前,技术人员深入实地调查、勘测,反复研究,充分论证,科学制订规划方案。在施工过程中,针对不同项目的特点,因地制宜,科学施工。

3、以完善机制为保证,严格执行规范管理。在项目管理上,我们主要抓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加强项目工程的管护。为确保两项开发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我们在认真搞好新工程建设的同时,对原建工程进行了复查,并对损坏的工程进行及时的维修,有力地保证了两项开发工程永久发挥效益。另一方面加强资金管理。全面实行了县级报账制,坚持两项开发资金专人、专户、专帐管理。

四、存在问题

1、项目计划和资金下达较迟,加之跨项目多,影响了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工作的建设进度。

2、由于现有贫困地区多地处边远山区,自然资源匮乏,群众底子薄,项目建设和工程建设投入有限,短期内大幅度提高这些地方群众的收入比较困难。需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工作措施。

3、农民群众普遍文化水平底,思想观念落后,脱贫致富的意识淡薄,不积极主动抓机遇,给扶贫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五、年工作要点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省市全会精神和省市农综(扶贫)开发一系列方针政策,以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项目建设为载体,认真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沟道治理项目任务,扎实推进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建设,加快移民搬迁村建设步伐,加大贫困家庭大学生助学力度,深化领导干部包扶低收入村工作,努力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启动实施项目。治理沟道造地0.5万亩。其中,完成沟道造地0.4万亩,坡改梯0.1万亩。

2、节水灌溉项目。实施节水灌溉1.51万亩。

3、整村推进项目。按照集中连片开发的要求,计划启动实施3个村整村推进项目。

4、移民搬迁项目。抓早动快,启动·移民搬迁项目。两个移民搬迁点已开工建设,共计搬迁600户。

5、贫困家庭大学生助学项目。对在册的农村贫困家庭大学进行资助,本科生四年补助1.2万元,专科生三年补助0.6万元。

6、信贷扶贫项目。针对贫困群众信贷需求和特点,积极用于扶持产业开发。计划小额到户贷款投放400万元。

7.农业综合开发打算 篇七

党的十六大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战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再次强调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这一战略提出的背景是,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农业GDP在全部GDP中的比重从1990年的27.05%下降到2004年的15.2%,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重从1990年的60%下降到2004年的49%,城市化水平从1990年的26.4%提高到2004年的41.8%,农产品供求关系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农业生产矛盾从保障供给逐步转向适应需求,农业的功能从保障粮食安全转变到提供食品安全,中国经济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当前,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综合开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促进生产发展方面,农业综合开发要改善农业资源利用状况,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蔬菜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殊水产业、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促进生活宽裕方面,农业综合开发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在促进村容整洁方面,农业综合开发要统筹考虑农业生产设施与农村生活设施的建设,把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有机结合起来,拓宽农业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内容。

黑河市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土地资源比较丰富,自然生态条件较好。特别是南三县,耕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0.8%,农业人口占全市农业人口的76.9%,土壤和积温、日照、降水等气候条件相对适宜,区域内有北安、九三两个农垦局,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基础。因此,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市提出建设北安一五大连池一嫩江现代农业产业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良好开局。在这一过程中,我认为要突出把握五个方面。

第一,突出现代化。现代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关键。一是农田水利化。据统计,仅南三县常年因旱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一1.5亿元左右,因此,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强化设施配套,降低灾害损失。易旱地块要大上节水灌溉项目,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易涝地块要加强防洪排涝工程,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产条件,增强抗灾避险能力。二是农业机械化。据调查,黑河辖区内各省属国营农场的大豆亩单产比农民种植的平均高70公斤左右,其主要原因是农场大型机具配套,农机作业水平高。因此,要结合组建农机合作社,促进大型机械更新配套,扩大农机耕作覆盖面。积极引导“有机户”和种田大户组成联合体,促进农机装备更新,提高作业水平。三是先进技术普及化。历史上,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都给农业带来新的动力。化肥、农药、拖拉机等先进的近代技术,使20世纪粮食单产增加了30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先进技术的推广普及。在种子方面,深入实施良种工程,加快良种引进和培育,促进良种更新,从根本上改善作物品质。在肥料方面,推广使用复合肥、浓缩肥、控释肥、专用肥、蛋白肥及生物调节剂等新型生物肥料。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防治等技术。在畜禽养殖方面,引进推广胚胎移植、冻配、动物性别控制等良种繁育技术。四是农业生产标准化。去年北安市按照标准化规程种植的大豆,平均每公顷降低生产成本100元,增产400多公斤,效益非常可观。要按照农业标准化操作规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副产品、农业投入品、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的质量安全监测,保证产品质量。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建设,逐步推行农产品全过程标准化生产。总之,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第二,突出产业化。有利于促进农业合理布局,延伸产业链条,实现梯次增值,加快农业工业化。一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只有优化布局,才能实现专业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北安、嫩江、五大连池三县(市)要结合争取国家级百万亩大型商品粮基地,重点发展麦豆优势产业,不断扩大麻、薯、菜、药等特色、绿色产品生产规模。对各地来讲,可以针对本区域内的自然特点和产业优势,突出“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具体地划分产业格局,推进小规模、大群体式的商品生产基地。如北安的城郊乡重点发展蔬菜生产,赵光镇重点发展北药种植;五大连池建设以新发、兴隆、双泉等平原乡镇为主的“双高”大豆生产基地,以龙镇为主的优质麦生产基地,以龙镇、太平为主的马铃薯生产基地,以兴隆、建设为主的蔬菜生产基地等,都非常有利于形成特色产业带,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二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综合效益的重要举措。要按照“产业调优、质量调好、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发展目标,坚持差别化竞争、特色化取胜策略,着力发展“双高”大豆和优质麦、专用薯等优、专、特、绿产品生产,加快发展以“两牛一羊”为主的畜牧养殖业,提高规模和水平。三是培育扶壮龙头企业。实施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产值为农业产值的2—3.7倍,而我国仅为60%。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规则,在积极扶持现有优势龙头企业的同时,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完善企业和基地、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第三,突出一体化。列入现代农业产业带规划的县(市)要进一步强化大农业、大市场、大流通和大开放战略。一是深入开展场县共建。据调查,黑河辖区内各省属国营农场的大豆亩单产比农民种植的平均高70公斤左右,其主要原因是农场大型机具配套,农机作业水平高。同时,通过场县共建设,鼓励农场的大型机械实施跨区作业240多万亩,为农民节约机耕费用1500多万元。因此,要围绕农业生产、产业化基地建设、小城镇建设、社会事业等,在合作层次上由农业合作向工业合作延伸,在合作内容上由资产合作向资本合作延伸,在合作领域上由经济合作向全方位合作延伸。要本着共同谋划、共同争取、共同建设、共同受益的原则,在农业资源综合开发、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北药开发、林业经营等方面,精心筛选、包装和推介一批重点项目,引进境内外人才、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特别要注重鼓励资本、技术、管理“捆绑式”引进,培育壮大一批龙头型农业引资项目。二是发展外向型农业。边境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发挥区位优势,努力提高外向度。黑河与俄罗斯隔江毗邻,俄罗斯土地闲置60%以上,并且集中连片、承包价格较低,同时俄罗斯的农副产品60%以上靠从中国进口。这些都是我市发展外向型农业的优势条件。要扩大番茄、甘蓝、元葱等蔬菜的生产和出口规模,增加出口创汇。加强对俄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与优良品种。扩大对俄劳务输出,促进境外农业开发。三是积极开拓境内外市场。以强化农产品营销服务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网上交易和代理、连锁、配送、批发等新的营销方式。加强对国际农业科技、市场、政策等信息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建立多层次的国际农业信息交流与服务机制,提升本地农业产业层次。大力支持出口企业和行业协会到境外参展促销,促进合作和交流,加快建立快捷高效的农产品出口绿色通道,拓展国际市场。

第四,突出生态化。从一定意义上讲,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是相辅相承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现代农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发展生态农业。优质、特色、高效的农产品生产离不开良好生态环境的支持。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有效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确保农业稳产高产。进一步扩大大果沙棘、北药等基地规模,促进林业生态与经济效益同步显现。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及逆降解塑料薄膜的经营和使用,保护基本农田不受污染。二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资源一产品—废弃物一再生资源”,最终目标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要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结合资源、环境特点,推广适合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生产模式,推广秸秆过腹还田、速腐制肥、制气等应用技术,开发利用低成本、高效能、高效益的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等新型能源,改善农村环境。三是发展观光旅游业。发展休闲、旅游、生态和观光农业可以进一步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五大连池风景区为依托,辐射周边景点,发展生态旅游农业;以田园、果园、菜园、养殖场为依托,发展观光农业;以庄园农业、庭院农业、市民“农家乐”为依托,发展休闲农业;以民俗文化特色比较突出的村镇为依托,发展民俗旅游农业;以生物主题公园、城郊农业、工厂化农业、高科技农业为依托,发展都市科技旅游农业。使农业生产的过程成为旅游资源,带动相关产业同步发展。

8.农业综合开发打算 篇八

关键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黑龙江省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涉农资金如何使用才能发挥最佳效益,是涉农部门共同面对的一个新课题。对此,黑龙江省农发办组成调研组先后对望奎、克东、桦川、海林等20多个县(市、区)进行专题调研。通过现场考察和座谈,深感农业综合开发集中资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的做法是“两大平原”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要举措,是涉农资金整合的有效方法,对于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效益、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推进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的主要做法

(一)整合资金,做大农发项目投入规模。“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之前,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受投入范围、规模、比例等政策束缚和均衡照顾、平均分配等主观思维影响,存在资金使用不够集中、投入相对分散的“撒芝麻”问题。2013年以来省农发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钱随事走、集中力量、形成能力、解决问题”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农发资金内部整合,将原来土地、产业化、部门、科技等几类项目资金集中安排使用,每县集中建设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大项目。据统计,调研的23个县(市、区)共安排现代农业示范、规模化养殖园区项目40个,共安排中央、省农发资金11.74亿元,平均每个项目5104万元,比上年减少项目139个,单个项目资金额比2013年的587.4万元大大增加。

(二)突出重点,集中扶持优势主导产业。23个现代农业示范大项目,紧紧围绕当地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解决产业链条中急需完善的环节给予立项支持,每个项目区都有市场或龙头企业拉动,确保种植、养殖与龙头和市场紧密衔接。甘南、庆安、北林、绥棱、林甸、绥滨、桦南、桦川等县(市、区)重点围绕水稻产业集中建设高标准水田;望奎、呼兰分别围绕玉米、马铃薯产业集中建设旱作农业高产示范基地;宾县、克东、富裕、安达、龙江和肇东围绕宾西、飞鹤、光明、贝因美、元盛和大庄园等龙头企业重点建设奶牛、肉牛养殖基地和饲草饲料基地;双城、大庆大同、绥化宝山围绕蔬菜产业集中建设棚室蔬菜生产基地;海林、富锦、汤原、东宁重点围绕食用菌产业,建设菌包生产车间和木耳、香菇、猴头等棚室食用菌生产基地。

(三)配套建设,综合组装各项先进技术。现代农业示范大项目建设以国内先进、省内一流为标准,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实行田、水、林、路、山综合治理,种植、养殖与加工紧密结合。采取高标准农田与农机合作社配套,粮食烘干及仓储库建设配套,育秧大棚与催芽浸种车间配套,温室大棚与蔬菜保鲜储藏配套,规模养殖与饲料基地、粪污处理配套等措施,完善产业各个环节,延长产业链条。同时,综合组装节水灌溉、农机农艺、信息管理、物联网等现代农业先进技术,努力提升科技水平,体现示范作用。林甸县农业综合开发采用的水田管道输水新技术与渠道衬砌技术比较,节水30%—40%、节地10%,项目区1万亩水田可节水200万立方米、节省耕地1000亩,同时输水快、用工少、使用寿命长,方便机械化作业,此项技术示范作用强,在全省极具推广价值。龙江县元盛集团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引进纯种和牛2000头进行繁育,并组建生物工程中心,生产胚胎、性控冻精,对当地肉牛进行改良,到2017年可出栏纯种和牛1万头、高端肉牛2.5万头,建成国内最大的高端肉牛改良基地。

(四)优化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综合开发改革过去习惯于政府组织实施农发项目的机制,着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作为立项首要条件,积极支持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申报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3个项目区共扶持家庭农(牧)场、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8个,流转土地45万亩,项目区全部实现农民土地入股或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租赁规模经营,充分调动了农民参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积极性。项目区农民和企业自筹资金10.91亿元,比2013年增加5倍以上。肇东大庄园和安达农民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自筹资金分别达1.2亿元和3.55亿元。绥化市宝山镇2013年政府组织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本没有农民自筹,今年实施蔬菜种植大项目,农民合作社自筹资金达1570万元。

二、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的功能与作用

(一)解决四个关键问题。

1.解决大型农机不足问题。23个现代农业示范大项目,组建农机合作社14个,购置大型农机具580台套。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项目区可实现三年一次深松整地,改变过去小四轮作业土壤板结、跑水跑肥问题,实现蓄水增温保墒。过去由于玉米青贮、苜蓿草等饲料作物收获期集中,常常因大型收割机不足错过收割期,导致秸秆和苜蓿草老化营养流失,项目建成后,新购置大型饲草饲料收割机36台,确保将种植的青贮玉米和苜蓿草全部收获在高营养期。

2.解决水利设施滞后问题。过去由于水利设施不配套,项目区常常遭遇春旱,导致农作物受灾减产。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大项目,23个项目区新打机电井304眼、建设干支斗农渠系288公里、埋设地下管道12.13公里。水利设施强化后,确保项目区水稻、玉米、饲草等农作物灌溉需求,实现增产增收。甘南县现代农业示范项目涉及的东阳、巨宝等5个乡镇6万亩旱田,过去经常遭遇春旱和秋涝两重灾害,玉米亩产不足900斤,今年将6万亩旱田全部改造成水田,水稻亩产达1200斤,亩增产300斤以上。

3.解决产业链条断裂问题。肇东、安达、克东、富裕、龙江等县(市)乳产品、牛肉加工优势突出,但存在奶源、肉源不足、养殖基地规模不够问题,农业综合开发集中资金,解决产业链条中急需破解的瓶颈问题。肇东以大庄园为龙头,带动7个种植、养殖和农机合作社,形成从肉牛加工到肉牛养殖基地、青贮饲料基地全产业链优势。海林、富锦、汤原集中建设食用菌产业大项目,已建年产8000万菌棒生产能力的龙头企业3个,为生产木耳、香菇、猴头、灵芝等特色产品提供优质菌种。

nlc202309030306

4.解决科技水平不高问题。23个项目区全部应用优良品种,推广节水农业、水稻浸种催芽、超早钵育摆栽、温室大棚遥感自动给水、标准化TMR日粮喂养、机械化榨奶、粪污无害化处理、农业物联网等先进技术,项目区科技含量比立项前提高20%以上。

(二)形成六大综合能力。

1.粮食生产能力。23个大项目共建设高标准农田96.2万亩,项目建成后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88亿斤,建成全省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2.饲草饲料生产能力。富裕、克东、肇东等6个奶牛、肉牛产业大县共建设青贮饲料基地15万亩、优质饲草基地18万亩,形成优质青贮饲料48万吨、优质饲草64万吨的生产能力,为当地发展畜牧产业提供充足优质的饲草饲料。

3.优质蔬菜和食用菌生产能力。双城、甘南、绥化宝山、大庆大同蔬菜生产项目,建设温室80栋、大棚670栋,形成新增优质蔬菜生产能力788万斤;海林、富锦、汤原食用菌项目建成后可形成年产木耳、香菇等食用菌生产能力98万斤,为国内市场提供优质蔬菜和食用菌产品,并将开拓境外俄罗斯市场。

4.现代规模化养殖能力。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提高了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解决了奶牛产奶量不高、肉牛基础母牛群生产能力弱等制约奶牛、肉牛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23个项目可形成新增奶牛年存栏1.04万头、新增奶2.06万吨、肉牛年出栏6万头生产能力,为加工企业提供优质充足的奶源、肉源。

5.服务“三农”能力。通过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建立紧密连接的利益机制,搭建了服务“三农”的平台。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庆安县东合金谷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中央、省农发资金2046万元,建立农机合作社、水稻浸种催芽车间和55个大型水稻智能晾晒仓,龙头企业为农民合作社搭建了农资、融资、生产和收购四个服务平台,为农民免费收割、保底收购、保值存放,在银行抵押500万元为农民提供贷款担保,并及时有效地提供科技指导和信息服务,深受项目区农民欢迎。

6.农民增收与财政增收能力。据测算,23个大项目建成后,年可新增农民人均收入1350元、拉动财政增收9.2亿元。克东县10万亩优质青贮饲料基地可带动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3600元,通过增加奶源确保飞鹤增效,为财政增收3亿元。富裕县光明乳业可形成万头奶牛养殖规模,带动10万亩青贮饲料基地建设,项目建成后农民人均收入可达到12656元。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建设将为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带动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做出重要贡献。

三、启示

(一)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整合资金、集中投入。面对黑龙江省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涉农资金怎样使用才能体现“钱随事走、集中力量、形成能力、解决问题”的基本要求,23个现代农业示范大项目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就要善于从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实际需要出发,在资金投入规模、投入范围、投入比例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政策调整,把资金用到最急需的关键环节上,围绕县域经济主导产业,整合内部资金干大事,集中建设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做大农发项目投入规模。

(二)建设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必须发挥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联基地和农户,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民增收、财政增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意义。农业综合开发支持飞鹤、光明、大庄园等奶牛、肉牛龙头企业建设的青贮饲料基地和规模养殖基地,支持富锦锦城、汤原生科、海林北味集团等食用菌龙头企业建设的食用菌批发市场、菌棒生产车间和菌业种植基地,带动17000多名农民加入畜牧和食用菌产业大军,变农户为股东、变农民为工人、变农业为工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企业增效、财政增收。克东飞鹤乳业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大项目扶持,可成为克东县最大支柱产业,拉动农民与财政持续增收。

(三)建设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必须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先进的体制机制是项目建设的灵魂,没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参与,就没有项目建设的最佳效益。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必须放弃政府主导行为,激发市场主导活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作用,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望奎县建设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后,合作社扩大了高效益的“黄麻子”马铃薯种植面积,减少了玉米面积,2014年马铃薯由上年种植1万亩扩大到3万多亩,农民种植马铃薯可实现亩均纯收入1000元,比种植玉米增收40%以上。

(四)建设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必须点面结合、统筹兼顾。各地资源各异、基础不同,建设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应当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切忌千篇一律。尤其在投入方面,应根据实际需要区别投入,重点项目区做大做强,投入规模可适当加大;一般项目区统筹考虑、体现特点。但在资金具体使用上都要根据实际需要安排,防止“一刀切”的投入标准造成损失浪费。尤其支持农民合作组织的项目资金应考虑公共财政的普惠性,不能一味求大,力求多支持一些农民合作组织,让更多的农户受益,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五)投向龙头企业的农发资金应以股权投资为主体。农业综合开发支持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性的无偿投入,既不符合WTO绿箱政策,也是财政资金分配的不公,不利于企业以产品和管理优势参与市场公平竞争。因此,建议改革投入方式,除了高标准农田实行无偿投入外,对于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大额投入,建议采取补助与股权投入相结合的方式。补助资金主要用于道路、环保等公益性投入,对于生产性资金实行“股权投资,适时退出”机制,农发只参股不控股,不参与企业利润分配。用退出的资金建立农业综合开发基金,形成滚动开发机制。如果每年拿出10%即3亿元实行股权投资,以三年为一个使用周期,第四、第五年每年退出50%,到第六年就比全部无偿投入增加7.5亿元的资金,坚持10年就可增加到19.5亿元资金用于滚动开发。过去农业综合开发用这种投入方式有过成功实践,应当继续大胆尝试。

(作者系黑龙江省财政厅党组成员、省农发办常务副主任,省农发办综合处处长、省农村财政研究会常务理事)

责任编辑:洪峰

上一篇:中班体育游戏《抛接球》教案下一篇:画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