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公开课课件

2024-10-28

初中作文公开课课件(共12篇)

1.初中作文公开课课件 篇一

离骚 公开课课件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

一、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有关屈原投江的flash: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刚刚我们在画面当中看到的就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伟大诗人的代表作品——《离骚》

二、解题“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是:

“离”,通“罹”,“遭遇”的意思;“骚”,“忧愁”的意思。“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三、有关资料

1、屈原生平: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 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 、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文学成就:屈原一生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许多不朽的作品。其中,晚年创作的《离骚》是《楚辞》中的名篇,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抒情诗。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的作品,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2、楚辞

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四、听课文,整体感知:

1、放录音:

录音完后让学生注意字词的积累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 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第二课时:

研读、探究、交流:《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 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 ,可抒难抒之情.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1、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恐美人之迟暮” 一句中“ 美人” 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

2、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对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2.初中作文公开课课件 篇二

关键词:情境的创设;主体性;实验;整合

作为一名初中化学老师,任教九年来一直有困惑:在中考化学复习时,如何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将复习课上好。相信这可能也是许多化学老师心中的困惑。本人有幸聆听了《用氢氧化钙探究碱的性质》区级化学的复习研讨课,感触良多。原来,复习课应该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和体验,从而收获的过程。下面本人结合区级公开课,粗浅地谈谈如何上好一节复习课。

一、注重情境的创设

谈到复习课学生是缺乏激情的,教师会将一些已知的问题重复再重复,不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没有新鲜感怎能让学生全面投入。这节课在刚开始时就以“装硫酸的槽罐车侧翻,硫酸流入农田”的新闻报道将学生的视线牢牢抓住,然后以消防官兵处理硫酸时,用熟石灰引入课题。打破了我们平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常见碱的做法。然后,直接拿出装有氢氧化钙的试剂瓶展示,并让学生说出氢氧化钙等碱的物理性质,接着以去实验室取氢氧化钙时发现药品敞口放置,生活体验,吃皮蛋时有涩味等多个情境的串入,来复习碱的相关化学性质和用途。在这节课中,多个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多个感官同时应用,不仅可以摆脱复习课“枯燥无味”的感觉,同时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所以,在上复习课时,要注重情境的创设。

二、注重实验再现和设计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新授课时,课本实验是会做的。复习课或许是时间的原因,一般情况下,不用亲自做,取而代之的是相关实验的讲解,觉得这样可以节省时间。而这节复习公开课以学生动手设计并验证的形式探究了有关氢氧化钙敞口放置后的固体成分。将旧的知识用新的方法重温,不但复习了试管、胶头滴管的使用、溶解等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还强化了学生对碱溶液与酚酞变红,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有气泡等实验现象及结论的记忆,巩固了基础知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近年来,中考对化学实验的考查力度不断加大。若我们还一味地强调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实验的操作、现象和结论,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也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复习课时,更要注重实验,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三、注重知识网络构建,提升能力

复习课是将零散知识点系统化的过程。平时复习时,我们会将知识点再次一一罗列出来。像炒冷饭,知识点还是零散的,没有系统性,而且大多数时候课堂的效果不是很好。这节复习课,打破了常规的按物质的性质,先讲物理性质然后化学性质,最后讲用途和注意点的复习思路。直接从视频引入物质氢氧化钙,然后让学生说出氢氧化钙的所有用途,再由它的用途体现了氢氧化钙具有哪些化学性质。然后以实物展示的形成,让学生回忆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这些都是点上的内容,然后由氢氧化钙是碱,引入其他碱类物质如氢氧化钠的相关知识点。再将这些知识点串起来,归纳总结出碱具有共同化学性质的原因形成知识网络。在构建知识网络的同时,注重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这两种常见碱之间的差异,让学生说出区分这两种碱的方法,锻炼的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概括和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若按此法,我们一定能将零散的知识统一起来,同时提升学生的能力。

四、注重师生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复习课上,总是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认真地听,不注重师生的互动。学生得到的永远是老师认为的重点,而学生的思路永远无法开阔。这节课师生的互动比新课还要多,教师在引出课题后,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的方式总结出了氢氧化钙的用途。再通过学生对用途的分析得出化学性质。如,在讲解“探究氢氧化钙变质后固体成分的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变质的原因分析方程式,找出产物碳酸钙和反应物氢氧化钙之间有什么差别进行方案的设计。在学生描述自己的方案时,提出质疑,让学生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通过交流再修改,最后总结出完整的实验方案并要求学生用实验来验证方案。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让学生对“反应后固体成分是什么?怎样鉴别”有了清晰的思路。紧接着又以食用皮蛋时涩味的由来,再次让学生分析,不但巩固了反应后成分的探究,同时检验了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的课堂教师充分放手于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所以,复习课更要加强师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听完这节复习公开课,让我明白复习课,虽没有新授课时的新鲜感,也没有习题课的成就感,但一样可以是精彩不断。只要我们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实时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始终保持兴趣,改变设问的方式,多引导、多鼓励,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同时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迁移,一定能上好一节复习课。

参考文献:

王志恒.如何高效地上好初中化学复习课[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08).

3.大禹治水公开课课件 篇三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第一篇主体课文。

〔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领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教学《大禹治水》一文,就是要引领学生自主走进语言文字,品味语言的秘妙,感受文本形象,体会文本内涵,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语文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继续培养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熟读课文,理解“倒塌、堵塞、叮嘱、开凿、垒、长年、欣欣向荣、敬仰、爱戴、英雄”等词语,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理清作者思路。

3.自主阅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通过重点词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课前准备〕

1.教师查阅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制作有关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自学字词,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了解预习,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课前都读过那些古代的神话故事呢?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题目就叫《大禹治水》(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读完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

从学生课外预习入手,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针对课题,引导质疑,为学文创设条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二、自主读文 ,独立识字

1.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请同学们走进课文,边读边想,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先自己解决。

2.有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吗?请组长组织小组同学互相学习。

3.在刚才小组学习中,还有那些字你们觉得容易读错和写错呢?根据学生的情况重点指导:“丘、禹、野”几个难检字的读音和写法和妻、凿、雄的部首、写法;会通过词语辨别多音字“处”与“塞”

4.学会了生字,小组比赛读课文达到熟读课文。

〔设计意图〕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读文,练习独立识字,再通过小组互学,教师点拨,学会生字,熟读课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解决问题,理清层次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你一定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

2.上古时代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印在了人们心里。对于这个故事,你们刚才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还记得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那些地方写了大禹为什么要之水?那些地方写了大禹怎样治水的?那些地方又写了结果如何呢?引导学生学会默读,解决问题。

3.根据学生的回答,理出文章的层次,第一部分(1)描写了洪水肆虐的危害;第二部分(2-4)主要写大禹率领民众治水的过程;第三部分(5)些治水的结果——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设计意图〕

围绕问题,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字,通过默读思考、解决问题,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四、回归整体,朗读检测

1.请同学们分段读文,熟读课文。

2.检测学生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字词,学生交流、改错。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归整体,熟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读中培养语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学习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大禹治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呢?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

回忆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切入,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品味语言创设条件。

二、自主读文,捕捉信息

1.今天让我们再次沿着时间的隧道,走进这个远古时代的动人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认真地读课文,看看你能从中读懂什么?能获得那些信息?一会儿要通过抢答题接受检查,引导学生自主读文,捕捉信息。

2.出示抢答题,检测学生自渎情况:

(1)从那些词语可看出洪水对人们的危害大?

(2)文中出现两个人物分别是谁?他们什么关系?

(3)鲧和禹分别用什么办法治水,请概括回答。

(4)鲧临死前对儿子禹说了一句什么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鲧和禹治水的结果如何?

3.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有关对应的文字。

〔设计意图〕

给学生时空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捕捉文本信息,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出示抢答题,既检测学生自渎情况,有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三、走进文字,自主学习

1.刚才我们大家说了,禹治水和他父亲不同,他父亲主要采取堵的方法,禹主要采取疏通的方法,那么,禹具体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走进课文第二部分,一边默读一边画出描写禹做法的词语,写写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提升:

(1)引导学生抓“开凿、挖通、垒起、引到”体会禹的卓越的战略眼光和超群的智慧,相机指导朗读。

(2)引导学生从“常常、泡在、只好、才、仅仅、就、却”等词语体会大禹抛家舍业的奉献精神,相机指导朗读。

4.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出示图画、配音乐)同学们,大禹为了治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请你们想想大禹每次都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请写下来。

5.引导交流所想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抓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感情,学会通过想象深入体会人物的品质。

三、讨论探究,升华情感

1.孩子们,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大禹卓越的战略眼光、超群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

问题是思维的发端,引导学生围绕重要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四、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请同学们自读补充的有关大禹治水的小故事。

2.读后交流体会。

〔设计意图〕

4.数字与编码公开课教案课件 篇四

教学目标:通过亲身参加社会调查,使学生了解身份证编码的结构与含义.学会给班级,校级的同学编学号.从而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观察比较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邮政编码,体会编码编排的特点,学会编码.

教学难点:怎样科学合理地编码.

教学课型:活动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设引趣,揭示课题 [课件1]

1,播放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的文字,如数字校园,数字影院等;数字编码,如车牌号码,火车编码,邮政编码等.

2,板书课题:数字与编码

二,合作交流,操作探究

1,了解身份证号码中包含的信息.

提问:A,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回家想办法了解有关身份证的一些信息,现在谁能告诉大家,你收获到了哪些信息

(身份证上的编码包含了所属的省市区,出生日期,性别)

B,身份证中的每一种信息分别是由哪几位数字所表示的呢

2,学习编排个人身份证.

(1)请利用身份证生成工具为自己生成一个身份证号码.

(2)体会身份证的特点.

① 观察全班同学的身份证中有没有重复的号码,为什么?

设问:如果是孪生兄弟身份证号码会不会是一样的? 怎样区别?

(最后一位数字“个人信息码”可以区分)

② 观察前几年的身份证号码是几位数 现在的.身份证号码是几位数? 为什么要增加数字?

(为了身份证号码编排更唯一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3,拓展思维.

提问:同学们,你们除了了解到了身份证的号码编排奥秘外,还知道哪些行业编码的编排方法?

4,实践应用——学习编制班级学号表.

1,(分组进行)

注意事项

(1)要求已经具备的学号不改变;

(2)要按照所在班级顺次编排;

(3)要分男生,女生编排;

(4)要按入学时的年份进行编排.

例: 蔡璐依同学: 女 ,9入学, 学号为1号

蔡璐依:2000030

(2000)表示入学年份 (03)表示所在班级

(02)表示女生 (001)表示学号

陈飞圣同学: 男 2000,9入学, 学号为6号

陈飞圣:20000301006 (01)表示男生

2,反馈.

交流各组的编码含义与结构.

设想:你认为这个班级学号表还可增加哪些内容 哪些地方改进后会更明确,更合适,更便于学籍的管理

三,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数字与编码有了初浅的认识,数字与编码是我们应用数学的具体体现,学会编码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益处,而且能培养我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思维品质.建议大家再次利用互联网上的“区位码在线查询”,“邮政编码在线查询”等相关编码信息,更深入地了解了编码实用价值.

通分的一般方法是:先求出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各分数分别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P115 .例 3: 比较3/4和5/6的大小

∵ 3/4=3×3/4×3=9/12

5/6=5×2/6×2=10/12

9/12<10/12

∴ 3/4<5/6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板书: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5.陆羽与茶经公开课课件 篇五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和朗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2、帮助学生认识“煎、吭、禄、茶”,会写“煎、舀、吭、茶”,理解“煎茶、舀水、吭声、功名利禄、如火如荼、源远流长、千载难逢、博学多才”等词语。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文章内容,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同时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用具】

查找关于中国茶文化以及陆羽的资料,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引导点拨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上课前我们一起来热热身,和我一起写四个字(陆羽茶经) 教师在黑板写,学生在写字板上写。

2、课前我们同学们收集了一部分的资料,下面就请同学们用简短的语言来介绍你收集的有关他们的资料。

3、那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陆羽和茶经的关系。

教师:非常好。在大家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陆羽是中国茶史上一位传奇人物,而茶经则是他写的一部书。【教师在黑板上填书名号和与字】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名人,看看从文中我们又会知道些什么?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要做到两点:一、一边读一边想本课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二、一边读一边画出你不理解的词语,并做上标记。

2、下面请同学们将不理解的词语画到白板上。

3、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画出的词语,全班共同理解词语意思。 煎茶:把茶放入水中煮沸,使所含的成分水中。

吭声:出声;说话。多用于否定式。如本文中的:“陆羽没有吭声。”舀水:用瓢、勺等取水。

功名利禄:功名,旧指科举或官职名称;禄,旧称官吏的奉给。指科举应试考中以后升官发财。泛指名利地位。

如火如荼:荼,茅、芦等植物开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形容军容壮盛,后多形容声势浩大、气氛热烈等。 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千载难逢:载,年;逢,遇上,碰到。一千年也难得碰到一次。形容机会非常难得。

博学多才:学识渊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4、(1)在同学们刚刚画出的词语中藏着我们这节课的生字,来,我们借助拼音来读一读、认一认。

(2)我们看看谁组的词语多。

(3)请大家注意这里的“舀”字,中间的横是断开的。和我一起来写两个。

再看这个两个字“茶”和“荼”,他们的区别在哪里?请大家分别写这两个字。

(4)下面我们来玩一个生字猜猜猜的游戏。我会露出字的部分,你猜猜会是什么字。

5、还记得我让大家读课文前布置两个任务,另外一个任务是什么吗?对,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谁愿意来说一说。

【学生说】课文介绍了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留有美名的传奇人物陆羽的生动故事,赞扬了他似茶叶一般清纯的人品,歌颂了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叶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三、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说的非常好。这篇课文一共有12个自然段,我想请12名学生来读一读,读的过程中我们还是做到两点:一、一边读一边想,这篇课文一共写了陆羽的那几件事?二、一边读一边画,看看哪几自然段可以合并成一段。

2、小组内说一说你认为这篇课文一共写了陆羽的那几件事?并为每件事情加个小标题。

3、小组汇报:我们组认为本文一共写了三件事。 学生板书:辨别江水(2-8自然段)、 撰写《茶经》(9—11自然段)、 推广茶艺 (12自然段)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总结方法。

1、请同学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一名同学读一下,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在句首标出每句的序号。

⑴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呢?①讲中国人饮茶历史源远流长。②讲中国茶史上的传奇人物。③讲这位人物是什么地方的人,他以茶艺闻名天下。④有关他茶艺的故事。

⑵请同学们读第4句话,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衔接,引出后文)

③、第一自然段和下文

有何关系?理出文章的结构。(总起——分述)

四、小结。

师总结:四句话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层层深入,最后引向一个生动故事。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读读,抄抄。 (1)振兴古国茶文化 扶植民族艺术花 (2)茶亦醉人何必酒 书能香我不需花

板书设计:

22、陆羽与《茶经》

一、总起——茶圣

二、分述

1、辨别江水(2-8自然段)、

2、撰写《茶经》(9—11自然段)

3、推广茶艺 (12自然段)

6.初中作文公开课课件 篇六

【关键词】阅读课教学 德育渗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灵魂。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语言与文化相脱离的情况还比较普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停留于对语篇词句内容的理解,疏于进行相关的文化渗透;教学强调对语言知识的理解,淡化文化内涵的亲身体验,特别疏忽于对德育情感的教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体验、探究与合作,在逐步掌握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从余片中获取的德育思想能够不断的深化、操练升华。“无学之德无根,无德之学无魂”。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中如果 没有德育渗透,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基础教育阶段,所有的学科都负有教育——教育双重任务,英语学科也一样,它除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外,还要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出贡献。养也得到提升,寓德育教育于无形之中,使学生真正全面发展。笔者选择了9A《Spud Web》为尝试,如何在注重在学习语言、篇章理解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落实到英语课程教学中语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

本语篇讲述的是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历史上个子最矮小的球员Spud Webb的奋斗历程,特别是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实现了人生的梦想。通过这个故事对学生的成长加以引导。初中生正面临人生观、价值观的成长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烦恼。通过本课的学习,教者很好地把语言学习、跨文化的交流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一、课堂教学在德育渗透方面表现出的积极探索

1.教师通过时间轴复习Spud Webb 不同时期的经历。且用不同的形式,有文章的复述,有记者的采访,有问答题。特别是通过三个问题深层挖掘Spud Webb的性格特征——hardworking, patient, cheerful, talented 等。通过进一步的讨论,对Spud Webb 的成长经历的剖析,引出:Chance favours only the prepared mind;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 Nothing can stop you from going on until you succeed.

2.教师有意识地对语篇文本的内容进行文化的拓展。从语言点matter的运用——It doesn’t matter how you look, but it matters how hard you work直接过渡到马云。学生还列出了很多偶像人物。教师选择了哈利波特的作者JK Rowling以及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通过售书视频及乔布斯的演讲,了解他们在追寻成功的路上历经的种种困难和挫折。通过这些事例,让学生探寻出成功的关键——talent; diligence, passion, kindness, chance. grit, 根据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德育资源和内涵。

3.在本节课中能把这节课所学到的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转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特别是通过演讲——As a student, what can we do to achieve success? 给同伴写激励语言——Life isn’t about waiting for the storm to pass. It’s about learning to dance in the rain. Nothing is impossible to a willing heart. The shortest answer is doing. I might say that success is won by three answers: first, effort; second, more effort; third, still more effort. 使学生树立信心,努力定会成功。

4.用英文歌曲We are the champions来激励学生,将本节课推向高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英语教学如果一味地采用老师单调的讲解和空洞的说教,学生会感到乏味,更谈不上德育渗透。而使用多媒体,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这样能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课堂气氛热烈,学生进入了意境,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德育教育的目的才会充分得到实现。

二、德育渗透英语教学的其他途径

1.抓住教学过程中的契机,进行德育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思想教育的某些契机,如果教师能及时抓住,会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如英语课堂上,在教美国儿童欢度圣诞节的课文时,在考虑单词,句型,课文的同时还要考虑不要让学生产生美国儿童非常幸福的误解。教师可以从刊物或网上找一些美国贫穷儿童写给圣诞老人的封信,希望圣诞老人给自己的礼物分别是:给父亲找工作,给我面包,不要让我露宿街头。把这些信打印出来,让学生翻译,做练习,使学生了解美国社会的另一侧面。如果能像这样抓住机会,有意识的强化德育,效果十分显著。

2.利用英语课堂活动的延伸,进行德育渗透。英语课外活动可采用与课内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1)就课文进行活动:如快速阅读、复述口述、口头表达、背诵段落及课文。此类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2)配合课文的活动:如角色扮演(role playing)指人依照他自己的角色来行事,如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便是在扮演他自己的角色,也指模仿别人的角色来行事,如老师不在,学生干部代替老师管理班级,也是一种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中所花费的在实际的教育情况里,角色扮演也常常产生神奇的力量。一位对外语不感兴趣,学习外语消极被动的学生,一旦扮演外语课代表的角色,很快就会产生与外语课代表身份相符的行为模式,学习外语的态度,就会显得格外认真和努力,甚至学习外语的成绩也会显著进步。(3)延伸课文的活动:如日记荐评、办英语小报、英语角活动等。这些活动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个性,在实际操作中活用英语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成功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3.与时俱进,正能量引导,陶冶学生的情操。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要培养学生对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即使学生能使用所学语言对各种交际场合做出恰当的、自动的反应。学生能把在课堂上学到的语言知识通过语言训练变成言语技巧运用到实际中,这种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和书本上,应向课外延伸拓展,使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继续在学习,继续从中感悟其内在的思想。这样英语学习的德育渗透会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可以在课堂结尾处增加一些案例,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到的文化知识,寻找出答案。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从而能够全面盘活当堂课所学习到的文化知识。

三、结语

总之,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和利用英语课本素材中的德育因素,积极探索渗透德育内容的最佳方法,巧妙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做到既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又能成功地渗透德育内容,达到德育和智育的双重教育的目的。作为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做到知识与品德教育并重,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成国.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德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初中作文公开课课件 篇七

三、解题的原则性思路、方法、技巧

1.未选先知

体验1:未选先知答案:“农末适均”,含义是“农业和工商业要均衡发展”。

判定正确选项:A.农业依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 体验2:未选先知答案:朝贡贸易 判定正确选项:A.汉朝的丝绸之路 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朝的朝贡贸易 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体验3:未选先知答案:法律贱商尊农即政府重农抑商;农夫与商人尊贱倒置、主客易位。判定正确选项: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背离倾向

2.有效排除。

(1)时序排列题:

体验:解题思路:①1967年;②1973年;③1961年;④1972年。时序为③①④②,正确答案为选项C。

(2)非时序组合题: 体验(四选二):解题思路:第一步:排除②。由于题干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发生在16-17世纪,而工业革命则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排除②,剩余选项为C、D。

第二步:排除①。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物价和工资涨幅巨大、地租涨幅较小”所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其原因是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而“成为海上霸主”并不能直接给英国带来黄金、白银。排除①,正确答案应为选项D。

(3)非组合式选择题: 体验(未选先知举例3):解题思路:依据十月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发生于1918年前,排除选项A和C。

排除A:如果答案是A,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就不会有1918年陈独秀指责义和团的思想。

排除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潮流,主要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是在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中。这发生在1818年前。

排除D: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变化,一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选项D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

(4)同意(类)项排除: 体验:解题思路:题干材料信息:“新闻评论”出现于苏联由社会主义走向资本主义的时期。同时排除选项A、B。因为二者同属于苏联社会主义自身的改革,是对社会主义的完善。

排除选项D。因为苏联已经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当然,理解了材料信息,即可直接得出正确答案为选项C。(5)绝对语言项不正确:

体验:解题思路:虽然材料反映了加强皇权的特征,但本题属于过程性考查,“达到顶峰”

是绝对化语言,不符合宋朝时期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阶段特征,故排除选项B。

本题正确答案为选项C。

3.有效选择。

(1)本质大于现象: 体验:解题思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反映的是土地兼并现象,故排除选项D。而相对于选项B、C而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则是土地兼并现象屡禁不止的本质原因所在。

(3)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体验:解题思路:“洋务派要员”是清朝统治阶级的代表,其言论的根本目的是从维护自身和本阶级利益出发,能够反映这一根本出发点的选项为B。

四、历史选择题解题思路、方法与技巧演练

一、未选先知

1.未选先知答案:与生产资料所有制有关,个体所有制。

判定正确选项: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2.未选先知答案:大国兴衰,崛起的先后顺序是16世纪西班牙,17世纪荷兰,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后期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关键判定、排列1913年时的经济实力强弱顺序:①美、②英、③荷、④西。

判定正确选项:A.① B.② C.③ D.④ 3.未选先知答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判定正确选项:A.日心说 B.量子论 C.相对论 D.经典力学

4.未选先知答案:新航路开辟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价格革命),而“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显然是由于伴随开辟新航路而来的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掠夺。

判定正确选项: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5.未选先知答案:殖民时代英国对印度的文化侵略。判定正确选项:A.印度社会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 B.西方文化随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C.欧洲启蒙思想在印度影响广泛 D.英语已成为印度人的主要语言

6.未选先知答案:发展轮船事业的目的是为了对抗“洋人”,实现“自强”。

判定正确选项: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强求富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7.未选先知答案:1830年英国越来越富的原因是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判定正确选项: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8.未选先知答案:天津城市的空间(地域)随着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或交通工具、交通方式的进步)不断扩大,判定正确选项: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C.由城市周边 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9.未选先知答案:工业革命时代的技术革新和蒸汽时代的来临。

判定正确选项: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织品大量涌入中国

10.未选先知答案:与市场信息的快速传递相关的是先进通讯工具的使用,即通讯事业的发展。

判定正确选项: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11.未选先知答案:“70多年前”是指1939年前,美国罗斯福新政。

判定正确选项:A.马歇尔计划 B.布什计划 C.里根计划 D.罗斯福新政

二、有效排除

12.解题思路:“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商业中心”在题干材料中没有反映,也与当时的历史事实不相符合,所以应排除包含④的选项。故正确答案应为选项A。

13.解题思路:题干材料所涉及的“探索与发现的诸种辉煌成就”发生在文艺复兴时期,而拜伦的《唐璜》则属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浪漫主义文学。所以应排除包含④的选项,正确答案是选项A。

14.解题思路:由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688年和不流血的夺权方式,对应联想1688年“光荣革命”。“光荣革命”的意义在于结束了封建专制王权统治,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英国的统治地位。由此可以直接得出正确答案为选项A。

由题干信息可知,材料所反映的事件发生在1688年“光荣革命”期间,据此可以逐一排除B、C、D三项。因为A是指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的结果;B发生在1688年“光荣革命”很久之后;1689年《权利法案》并没有保障下层人民的权利,即可排除C项。

15.解题思路:首先,同时排除选项A、B。因为二者均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之前。然后根据“技术决定一切”说明该项措施包含很高的技术含量,排除选项C,得出正确答案为选项D。

16.解题思路:据材料可知当时的俄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同时直接排除选项A、B。然后比较选项C、D,体现国家资本主义特点的经济政策应是选项D。

当然依据“未选先知”的原则,可以直接选出正确答案为选项D。17.解题思路:“彻底废除”是绝对化语言,故排除选项C。

本题材料反映的是作为工人运动或者说无产阶级革命的主体工人阶级团结农民的愿望,故正确答案应为选项D。

18.解题思路:“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彻底结束”是绝对化语言,不符合当时的欧洲历史发展的事实,故选项A应予以排除。

三、有效选择

19.解题思路:综合三则材料,统治者以其“榜样”的行为姿态彰显了重农思想和政策,“重农”是材料揭示的本质问题。而选项A、C是材料体现的现象,选项B才是其本质反映。选项D是第三则材料的反映,而非整个题干材料的综合反映。故正确答案应为选项B。

20.解题思路:“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应是其自身利益的反映。所以正确答案应为选项D。

复习时:牢固记忆历史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构建准确、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做题时:快速、准确地迁移应用、对应联想相关历史知识。

审题时:注重抓关键点,材料理解主题及含义,分析问题指向性。作答时:注意原则性要求,思路、方法和技巧。

训练时:注意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的感悟、总结,得出规律性的做题程序。

8.初中作文公开课课件 篇八

(本教案有配套视频,教学PPT)

【课程介绍】

一、活动目标

1、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2、能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

3、在为乐曲伴奏中,感受声音的轻响。

二、活动准备

1、宝宝生活中声音的flash。

2、录音带: 大鼓和小鼓音乐

3、每人一只塑料小瓶,小盆4个,黄豆若干,三瓶软硬不同的糖果,大鼓小鼓各一个(图片)。

三、指导要点

1、鼓励幼儿依据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在听听、玩玩、尝尝中感受声音,激发幼儿对探索声音轻响的兴趣。

四、活动过程

(一)、生活中的声音

听声音:(以宝宝早晨的生活背景)笑声——鸡鸣——盥洗——汽车——问候(老师好)。引导幼儿说出笑声、动物的叫声、听水声进行猜想、说出马路上的汽车声等。

(二)、让小瓶发出声音,为大鼓小鼓伴奏

1、让空瓶子发出声音

宝宝来到幼儿园,老师要和宝宝一起玩啦。这里有一个瓶子,你能让

它发出声音吗?(幼儿每人取一小瓶子,探索用各种办法让它发出声音)。

2、用瓶子装豆让它发出声音

这里有许多豆子,小豆和瓶子在一块能发出声音吗?

3、(放录音)引导幼儿跟着音乐摇瓶子:用儿歌“你的小瓶子,有声音吗?有有有”有节奏地引导幼儿感受音乐。

4、出示大鼓和小鼓图片,引导幼儿用瓶子摇出大鼓和小鼓的声音,感受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装的多少也影响瓶子发的声响(太少声音小,装满没声音,感受事物的相对性)

(三)、幼儿通过尝一尝,咬一咬,区别糖果的软硬不同,知道装硬糖果的瓶子摇起来会发出大鼓的声音,装软糖果的会发出小鼓的声音。

(四)、为“大鼓小鼓”唱歌,边摇瓶子配乐曲边唱歌。

五、活动延伸

9.初中作文公开课课件 篇九

(本教案有配套视频,教学PPT)

活动目标:

1、懂得学习本领需要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才能成功。(重点目标)

2、能大方自信的说出自己的外貌特点,展示自己的本领,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感受在学习本领时周围人对自己的关爱和鼓励,树立自信心和自豪感。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了解每位幼儿的本领,并请幼儿准备才艺展示。物质准备:视频、音乐、摄像设备等。活动过程:

一、采用游戏激趣法,引导幼儿说出漫画人物的外形特点及他们的本领。

二、采用交流展示法和赞赏激励法,引导幼儿大方、自信的说出自己的外貌特征、展示自己的本领,感受自己很棒,树立自信心和自豪感。(1)采用小游戏“快乐大搜索”,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外貌特征。(2)鼓励幼儿自信的说出自己的本领。(3)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展示本领。

三、采用观察分析法和设疑提问法,通过观看《鹰爸爸和小鹰》的动画视频,引导幼儿懂得学习本领需要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才能成功,同时也离不开周围人对自己的帮助、支持和鼓励。

1、分三段播放动画视频。

第一段重点提问:小鹰为什么要学飞?它学会飞了吗?为什么? 第二段重点提问:鹰爸爸对小鹰做了什么?为什么要把小鹰推下去? 爸爸把小鹰推下去,发生了什么事? 第三段重点提问:这次小鹰为什么会飞了? 这次小鹰为什么能勇敢的跳下去?

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幼儿回忆自己在学习本领时是怎样克服困难的,得到过谁的帮助和鼓励。

名师教案,大、中、小班教学视频,配套教案,PPT。

百度“幼教分享韩老师” 优质公开课视频教案PPT

四、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向帮助过自己的人表达感谢之情。

1、观看录像,感受妈妈对自己的爱,懂得妈妈在学本领中对自己的期望。

2、鼓励幼儿充满自信、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并向帮助过自己的人表达感谢之情,鼓励幼儿学好本领,树立自信!

10.初中作文公开课课件 篇十

一、活动目标:

1、在有趣的情境故事引导下,体会浓浓的说话氛围。

2、尝试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表述自己的观察与想象。

3、能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观察和探索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PPT课件 实物:红薯、萝卜、土豆、花生、若干

2、纸箱一个

三、活动过程:

一、认识小鼹鼠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我们一起来猜猜看,它是谁?我们一起请它出来吧!这是一只可爱的小鼹鼠。

2、教师提问:知道小鼹鼠的家住在哪里吗?今天,老师想给小朋友们讲一个关于小鼹鼠搬家的故事,它的名称是《啪啦啪啦-砰》。

3、看图片教师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师:哇!有一天,天上下起了大大的雨,地面上积满了水。然后,这个水就滴滴答答、滴滴答答地漏到了地底下小鼹鼠的家里。看看小鼹鼠在做什么?

4、小结:家里都是水,小鼹鼠这个家被水淹了,它不能再住下去了。小鼹鼠准备去找一个新的家!

(四)小鼹鼠找新家:

1、小鼹鼠出发了

(1)啪啦啪啦,啪啦啪啦,小鼹鼠在地底下干嘛?

(2)小朋友都知道地底下是黑黑的,它挖的时候会发出什么声音?挖着挖着,你觉得他撞到了什么?地底下有什么呢?

(3)到底撞到了什么呢?(出示实物,让幼儿摸摸感受一下。)

(4)对了,这个东西是长在地底下的,而且吃起来味道甜甜的。小鼹鼠张开大嘴巴“啊呜,真甜……,原来是个香喷喷的红薯呀。

2、小鼹鼠又继续向前找家了。

(1)啪啦啪啦,啪啦啪啦,砰!这次又撞到了什么呢?

你从哪里看出这是一个萝卜?

(2)你们看的真仔细,萝卜的下面长着一根小小细细的尾巴。谁能告诉我,萝卜长在哪里的?

(3)原来啊,地底下长着好多好吃的东西,除了红薯、萝卜,猜猜小鼹鼠啪啦啪啦啦,砰!还会撞到什么?

3、小鼹鼠认识更多在地下的动物。

师:小鼹鼠在地底下啪啦啪啦,还会砰到什么呢?我们再往下看看吧!

(2)原来啊,地底下不仅长着好多好吃的东西,还生活着许多的动物呢!那接下来小鼹鼠会遇到什么呢?

(3)啪啦啪啦小鼹鼠又开始找新家了,突然,他听到对面也有啪啦啪啦的声音,是谁也在挖山洞呢?

(4)噢!原来又是一只小鼹鼠也在挖山洞找新家呢!两个好朋友见面会说什么呢?

4、游戏“我是小鼹鼠”

请幼儿来当小鼹鼠,试试看会在地底下撞到什么?老师把盒子当地底下,幼儿学鼹鼠动作,看能砰到什么,拿出来告诉大家。

三、议一议:拓展活动。

11.初中作文公开课课件 篇十一

(本教案有配套视频,教学PPT)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对故事充满期待与好奇,感受正确地待人接物。

(2)知识目标:通过操作,进一步理解眼睛、耳朵、手、鼻子、嘴巴等器官的作用。

(3)能力目标:仔细观察画面,大胆表达自己的猜想,回顾五官与手功能的生活经验。【活动准备】

故事 ppt课件、礼物盒、眼罩人手一个、卡片、沙锤铃鼓和碰铃各一个、葡萄干、糖果若干。【活动过程】

1、说说自己收过的礼物,激发兴趣

(1)说说自己是否收到过礼物,是什么礼物。

(2)今天也有人来送礼物了,会是谁呢?引出故事《老鼠阿姨的礼物》。

2、看ppt显局部,仔细观察

(1)老鼠阿姨会把礼物送给谁呢?(引导幼儿从动物的特征去猜测)提问:这是谁?你从哪里看出来的?(2)它们是怎样去拿礼物的?

(3)教师配乐讲故事。

3、作体验,再识感官

(1)教师:眼睛是很有用的,它可以用来看东西(出示“眼睛”图片)。今天用其它的办法来猜猜礼物盒里是什么?你有办法么?

(2)教师出示眼罩和乐器,请1名幼儿上台戴上眼罩,听指令找出铃鼓在哪里。

提问:你用了什么办法?出示“手”图片。

(3)引导幼儿不用眼睛、不用手,用其他的办法找出碰铃在哪里。

提问:你是靠什么听出来的?出示“耳朵”的图片。

(4)教师:老师这里有一盒好吃的东西。如果不用眼睛、手、耳朵,还有办法猜出来吗?请2~3名幼儿利用鼻子闻、嘴巴尝的办法猜猜是什么食物。出示“鼻子”“嘴巴”的图片。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身上有好多器官都是有用的,要好好爱护它们噢。

(5)继续观察图片

小兔---耳朵---听;小猪---鼻子---闻;小松鼠---手---摸;小青蛙---嘴巴---尝。

4、测礼物,感受快乐

(1)出示礼物盒,教师发给幼儿眼罩,请幼儿通过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的办法猜猜盒子里到底藏的是什么礼物,并记录幼儿的猜测。

(2)结合PPT,教师继续讲述故事。

12.初中作文公开课课件 篇十二

《中华传统美德-勤学》教案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授课班级:二年级

主题内容:中华传统美德-勤学 授课教师:黄应武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华传统美德。

2、能力目标:学习勤学苦练的精神,并能在自身实践。

3、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勤学”是中华传统美德并能够立活动重点:注重勤奋意识的培养。

活动难点:让学生适度把握,能够在不伤害自己身体的情况下努力学习。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古文导入,了解勤学一词源于古代。

《悬梁苦读》: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家里人都看不起他。这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常常是废寝忘食。劳累了,还不休息。

读书时间久了,他疲倦得直打瞌睡。为了不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他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二、出示古诗《勤学》。《勤学》——宋代.汪洙 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译文:学问是需要勤奋才能得来的,就像前人囊萤取光,勤奋夜读,读很多书。苦学几年,学问也就有了,那时候谁还会笑话你胸无点墨,没有学问呢?

通过一二年级对古诗的学习。学生基本对古诗有所了解。此时出示古诗能够使学生更加生出对勤学这一中华传统美德的敬畏。

三、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能够使学生了解到勤学的方法,例如天才在于学习,知识在于积累,这句话强调了勤奋与积累在人成长成才道路上的的重要意义。一个人只有经过勤奋学习,刻苦努力,有了知识、经验等各方面的丰富积累,才能使自己变得更聪明更有才智,才能获得成功。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为什么要勤学苦练。同时也能够帮助同学们积累一些关于勤学的名言警句。

四、勤学故事。

中国古代历史中名人勤奋学习的趣闻逸事有很多,如华佗学医、诸葛亮喂鸡、鲁班学艺、李白铁杵磨成针、王羲之吃墨、凿壁借光、悬梁刺股等,这些故事能够鼓励孩子们刻苦学习。另外“悬梁刺股”这个成语。虽然告诉我们发愤忘食地刻苦学习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为了学习也不能一直努力到累垮目己的身体,读书也是需要适可而止的。

五、小组讨论,感情升华。

将中华勤学故事记下来,讲给同桌听听,通过故事使学生对勤学有深层次的体会。

说说自己身边的勤学的例子,自己以后又会怎样做呢?

六、班主任总结发言:

做到五要:

1、要有为国家、为民族奉献青春年华的远大理想;

2、要有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3、要有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才实学;

4、要有文明守纪、严于律己的素质修养;

5、要有敢于拼搏、勇于争先的竞争意识。

楠木渡镇胜利小学班主任主题教育公开课

《中华传统美德-勤学》说课

楠木渡镇胜利小学:黄应武

一、说主题分析

我之所以选择这个主题是因为我作为一名班主任,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平时的教学以及生活中我们经常教导孩子要好好学习,但是很多孩子因为自控力不强,听完便忘却脑后,所以在本次班会中我选取中华传统美德-勤学来引导孩子,利用古文、古诗、名言警句、成语故事等向孩子介绍中华传统美德之勤学苦练,学习传统美德。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对主题的分析,我确定本次主题活动要实现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华传统美德。

2、能力目标:学习勤学苦练的精神,并能在自身实践。

3、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勤学”是中华传统美德并能够立志发扬传统美德,使其继续流传。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目标确定之后,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我确定本次主题活动的重点:注重勤奋意识的培养。难点:让学生适度把握,能够在不伤害自己身体的情况下努力学习。

三、说教学方法

本次班会以交流为主,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及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法、分析归纳法、心理暗示法等方法。

四、说班会程序

本次班会无论是主题的选取,还是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我都试图触动感染学生,感染学生的心。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让学生在全然放松的状态下来完成本次主题班会,在班会活动的过程中,我也努力用自己张驰有度的语言节奏来引导学生。所以本次班会的程序我主要

从以下六个环节中进行:

(一)古文导入,了解勤学一词源于古代。

(二)出示古诗《勤学》。

通过一二年级对古诗的学习。学生基本对古诗有所了解。此时出示古诗能够使学生更加生出对勤学这一中华传统美德的敬畏。

(三)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能够使学生了解到勤学的方法,例如天才在于学习,知识在于积累,这句话强调了勤奋与积累在人成长成才道路上的的重要意义。一个人只有经过勤奋学习,刻苦努力,有了知识、经验等各方面的丰富积累,才能使自己变得更聪明更有才智,才能获得成功。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为什么要勤学苦练。同时也能够帮助同学们积累一些关于勤学的名言警句。

(四)勤学故事。

中国古代历史中名人勤奋学习的趣闻逸事有很多,如华佗学医、诸葛亮喂鸡、鲁班学艺、李白铁杵磨成针、王羲之吃墨、凿壁借光、悬梁刺股等,这些故事能够鼓励孩子们刻苦学习。另外“悬梁刺股”这个成语。虽然告诉我们发愤忘食地刻苦学习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为了学习也不能一直努力到累垮目己的身体,读书也是需要适可而止的。

(五)小组讨论,感情升华。

将中华勤学故事记下来,讲给同桌听听,通过故事使学生对勤学有深层次的体会。

说说自己身边的勤学的例子,自己以后又会怎样做呢?

(六)班主任总结发言:

做到五要

1、要有为国家、为民族奉献青春年华的远大理想;

2、要有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3、要有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才实学;

4、要有文明守纪、严于律己的素质修养;

5、要有敢于拼搏、勇于争先的竞争意识。

楠木渡镇胜利小学班主任主题教育公开课

《中华传统美德-勤学》课件

上一篇:2023年禹州市卫生监督所工作计划下一篇:护理工作制度和职责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