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感想(精选8篇)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感想 篇一
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首先谈到的就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只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支持。”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十九大报告中这句温暖人心的话让来自教育战线的代表倍感亲切,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谋划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生动体现。“有质量”三字,醒目突出,重如千钧,清晰指明了未来教育发展的一大着力点。
过去五年,我国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已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普及率已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在全球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率先实现全民教育目标。
教育从“广覆盖”向“有质量”迈进,既是百姓的新期待,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通过“有质量的教育”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优化人力资源供给,释放新一轮人口红利,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提供优质劳动力,推动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助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要让教育在公平基础上实现“有质量”,关键要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区域配置不均衡的问题,更加注重补齐短板,更加重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
村、薄弱学校、贫困地区、困难群体倾斜。进一步完善资助体系,不让孩子们因为家庭贫困失学。让琅琅书声遍布乡村,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这些,都是实现“有质量”的教育课程表上的必修课。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在十九大报告勾勒的教育发展蓝图指引下,我们深信:孩子们能通过“有质量”的教育而成为更好的自己,不断夯实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基。
一、回首五年辉煌成就
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使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
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国教育事业发生了全方位变化,系统性提升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教育战线5年来取得了以下辉煌成就: 一是教育总体水平已经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7.4%,与5年前相比提高了12.9个百分点,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取得跨越式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净入学率99.9%,初中毛入学率104%,巩固率93.4%,超过了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已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其中小学和初中的水平超过了高收入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2.7%,比5年前提高了12.7个百分点,接近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
二是教育的质量明显提高。从人力资源增量来看,5年培养了3400多万普通高校毕业生,培养了3000多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两项加起来6500多万。国家科技三大奖高校获奖占比稳居60%以上。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排名这5年逐年上升。
三是教育发展的条件有了历史性的改变。2012年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第一次达到4%后,一直稳定在这个水平上。2016年全国教育投入3.89万亿元,其中3万亿元以
上是各地财政的投入。全国中小学宽带接入率5年前不到25%,今年90%以上的学校包括边远贫困地区学校都接入了宽带,教育信息化成就突出。
四是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目前共有205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我国学习,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留学生目的国。孔子学院建设速度加快,5年在140个国家建成孔子学院512所、孔子课堂1000多个,促进了中外人文交流。3年学成归国的留学生在40万以上。
五是教育改革全面深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已经在上海和浙江试点,经评估取得了成功,今年还有4个省份开始试点,到2020年,新的高考改革制度将全面实行。这次高考制度改革是1977年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难度最艰巨的一次改革,进展顺利。教育其他方面的改革,包括“放管服”、现代教育制度、大学章程、民办教育等都出台了一些规定,可以说,教育体制“四梁八柱”的改革方案基本建立,教育改革进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
另外,一升一降,彰显了中国教育质量的提升:从2010年起,虽然中国进入人口红利下降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从74.5%下降至2014年的73.4%;但与此同时,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人口占比明显提高——人力资源红利将大大抵消人口红利下降的影响。
5年,中国教育步履坚定,始终不懈的,是对公平的执着,对质量的追求;5年,中国教育迈进世界中上行列,教育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5年,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引导教育战线牢固树立四个意识;5年,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5年,这是中国教育事业特色最鲜明的五年。
5年来的教育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教育变革是深层次的、历史性的,这是一个客观准确科学的战略判断。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今后教育发展的任务就是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享受更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中国教育在探索中奋进,回应时代课题,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教育的梦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二、有质量的新内涵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从教育维度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途径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
经历了和经济发展轨迹大体相似的历程。
如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4%,“有学上”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需求还比较迫切,优质教育资源还存在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教育公平与质量必须重新加以认识。
从教育公平来说,一方面,要确保弱势群体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决不让一名学生因贫辍学,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教育关爱;另一方面,要全面实施“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促进每名学生个性化成长,这是更高要求的公平。
从教育质量来说,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质量。具体来讲,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教育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创新人才培养上,从小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按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办学治校,让教师乐教,让学生乐学。补齐各类教育的“短板”,抬高各地教育的“底部”。要扩大对外开放,尤其是要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契机,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中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
越来越多的乡村学校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得益于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史上财政投入最大的单项工程——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计划。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已新建扩建校舍1.65亿平方米,配置了价值80多亿元的新设备。
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创造出彩人生。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关头,“教育扶贫”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党和国家始终将教育扶贫作为扶贫开发、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
在贵州,坚持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通过开办精准脱贫班,动员贫困适龄学生和未就业青年入学就读。贵州省毕节市委书记周建琨代表说:“目前已建成双山职教城,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校舍建筑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
2016年以来,海南确定了“全上学、全资助、上好学、促成长”十二字目标。海南省教育厅厅长曹献坤代表告诉记者:“全省中职学校开设了93个中职扶贫励志班,现在读学
生共2805人。帮助贫困学生在中职、大学毕业后100%就业。实现义务教育‘衣食住行学’财政兜底资助,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程特惠性资助体系,已发放特惠性资助5.35亿元。”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讲,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和未来;从国家发展的角度讲,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在人才培养改革中释放的巨大红利将擎起更加美好的中国。
今天的中国教育,赢得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日益成为中国的品牌:英国将中国小学数学教材引进课堂;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上海教育的成功经验让世人惊叹;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的竞逐,中国大学不再是“陪跑者”等等。
按照十九大报告的新部署,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因此,加快教育现代化,全力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目标呼唤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唯有如此,才能推动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精英人才。
高质量的教育是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这些都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的顺利升级和转型。
三、更好的教育,凸显升级发展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2012年11月15日,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说。
理念即是指引。“更好的教育”意味着中国教育要从“低重心”发展战略,即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初、中级人才摆在突出位置,升级到“高重心”的发展战略。“双一流”建设吹响了中国高校冲刺国际前列、打造世界顶尖学府的“冲锋号”。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品质人才,迎接时代挑战是国人的期盼。学校正努力构建以一流学科为基础、一流师资为保障、一流文化为根本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双创’教育引领,为民族复兴、人类进步培养一流人才。
在基础教育领域,更好的教育就是让更多的学子享受更适合的教育,有更多的时间在更宽阔的空间里自由呼吸,自主成长。
苏州教育由‘基本均衡’起步,目前已经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优质均衡’新阶段。“从基本均衡向高位均衡升级”是在缩小义务教育质量差距、实现优质均衡,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现实需求。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教育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唤醒自己,最终成就自己。这必须在学生自主选择的状态下才能实现,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就提供了选择的机会。一个安全健康的学校生态,应该是每一个孩子都觉得自己和校长是朋友,他们可以真实地表达意见,也可以把不成熟的甚至“错误”的一面暴露出来,这样才有可能获得教育的契机。
四、更好地推动乡村教育发展
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并强调要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
因此如何更好推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受到关注。近几年来,在国家的关心和支持下,农村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出台,使得农村教学环境得到了改善,愿意到农村学校工作的老师也越来越多了。目前,农村教师享有不少优惠政策,比如教师国培计划、教师周转房、乡村教师津贴补助等。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支持下,乡村教师队伍会越来越壮大。
在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上,下一步很大一块投入应该会放在教师培训上,和放在思考如何吸引青年一代到农村学校去工作上。
针对如何更好保障农村女童教育权利的问题,现在,农村女童教育已经大大普及了,男
孩女孩都是公平地接受教育机会。现在在北京海淀北部的农村学校里,包括初中、高中,班级学生中男女比例基本上是各一半,个别时候女生还略多一点。这让政府对于保障农村女童教育权利的问题产生了极大的信心。
【版权说明】
文章来源:元立方金服
作者:徐学超
2.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感想 篇二
一、教育优先发展理论是对“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等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的汲取与升华。
中国古代社会十分重视培养国家政治管理人才, 直接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是一种初级地对教育的优先发展。如夏商时期就有了学校, 周武王克商后, 堰武修文, 周公摄政时, 制礼作乐, 倡导尊尊亲亲, 实行学在官府;春秋战国时期, 儒、墨、道、法等百家争鸣, 出现辉煌的学术繁荣景象;另外, 从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到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 可见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教育政策深入人心,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优先发展。也就是说,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 统治阶级对管理人才的需求, 使得教育受到统治阶级的格外重视, 教育优先发展不但是政治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而且具有政治教化作用。
其实早在《礼记·学记》中, 中国古圣先贤就明确提出“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乎”的思想, 意思是治理国家, 管理人民, 教育教学是最优先的大事。这种教育思想, 和新时期教育优先理论有一致的地方, 这其实是贯穿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一条线索。如在《左传》中, 就载有“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的教育思想, 并且认为这种思想“虽久不废, 此之谓不朽”。《大学》章首就提出:“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易经》提出:“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 其蔽也愚。”“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未知, 焉得仁。”孟子说:“后翟教民稼稿, 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 饱食暖衣, 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管仲提出:“一年之计, 莫如树谷;十年之计, 莫如树木;终身之计, 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 谷也;一树十获者, 木也;一树百获者, 人也。”董仲舒说:“仁而不智, 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 则智而不为也。”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王守仁说:“学校之中, 唯以成德为事, 而才能之异, 或有长于礼乐, 长于政教, 长于水土播植者, 则就其成德, 因而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朱熹主张, 大学就是大人之学, 讲求“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 以至于完善, 他本人还身体力行汇集了《小学》、《蒙童须知》等教育读本。
教育优先发展理论, 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正能量, 汲取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如“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等的精华, 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不断进步的原因, 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梦”的蓝图。如在2013年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视频贺词指出, “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不断扩大投入, 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 建设学习型社会, 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中国将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 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 推动人类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1]。同时, 教育优先发展理论, 贯穿着新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信仰追求, 贯穿着新的历史担当意识、忧患意识、使命意识、进取意识和责任意识, 贯穿着新的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根本立场, 贯穿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根本目标, 贯穿着更深刻的内涵与外延———这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在境界上和思想上新的发展和升华。
二、教育优先发展重要论述是对国外发达国家一些先进教育思想的借鉴与深化。
在国外的教育发展史上,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教育思想重要渊源之一, 是西方古代世界的一部教育经典著作, 其提出从学龄前教育以至于高等教育无所不包的教育制度体系, 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理想国;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与他的人性论思想密切结合在一起, 认为个人的天赋的高低决定其后天职业及其社会地位的高下, 但“如果得到的是不适合的培养, 那么最好的天赋就会比差的天赋所得到的结果更坏”[2]。夸美纽斯提出了泛智教育, 认为要学习“一切知识领域中的精髓的总和, 掌握一切必须熟悉的东西, 理解一切事物的原因, 懂得一切事物的真正有益的运用”[3], 并且要行动熟练。卢梭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开端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将教育的来源界定为“受之于自然, 或是受制于人, 或是受之于物”。认为“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 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 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情获得良好的经验, 是事物的教育”[4]。指出教育要顺应大自然的法则, 尊重人的内在天性, 让人的内在天性获得自由的发展。赫尔巴特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 使教育学开始走上科学的道路, 在历史上首先从理论上明确地把教育与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等, 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 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5], 以此为指导, 提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思想[6]。20世纪70年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写的《学会生存》一书写道:“多少世纪以来, 特别在发动产业革命的欧洲国家, 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发生的, 现在, 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于先于经济的发展, 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7]美国的舒尔茨更是提出:“人所获得的能力是尚未得到解释的生产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8]
这些教育理念对世界上许多国家, 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们在研究和制定本国长远发展战略时, 运用创新思维和全新的教育理念研究教育的社会功能, 将教育视为“立国之本”, 纷纷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 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提高教育质量。一些国家用短短的时间走过了西欧资本主义国家100多年的发展道路, 创造了成功经济追赶, 其最根本的原因是把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加大全社会的投入力度, 有力地支撑了经济发展。正因为如此, 奥巴马政府发布的2014年财政预算案, 教育依然处于优先发展的位置, 在不增加财政赤字的前提下, 2014年政府将为教育事业投资710亿美元, 较2013年提高5%。当然, 不同国家有各自特点的教育优先发展的目标、策略和重点, 但共同之处是: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发达先进的科技, 其根本原因是发达的教育。可见将教育作为“立国之本”的理念, 是当今时代的潮流。
教育优先发展理论, 对国外发达国家一些先进教育思想理念进行一定借鉴, 但更有质的深化。如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 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在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 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这种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 这种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和理念, 这种惠及全民、稳步走向共同富裕的强势宣言和庄严承诺, 是国外教育理论和实践无法比拟的。
三、教育优先发展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生活活动, 其使命随着社会实践而不断地变化。长期以来, 教育以传承文化为主, 更多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和发展问题。教育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
建国初期,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过程中, 将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 十分重视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为教育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 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教育制度, 教育事业成效显著, 但出现曲折和反复。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高瞻远瞩地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重要方针, 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坚定不移推进教育改革。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毫不动摇地坚持了这一重要思想, 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围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战略部署, 特别是2010年发布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努力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 形成了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局面, 纵深推进我国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改革。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梦”是民族振兴之梦、是人民幸福之梦, 实现“中国梦”, 应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9]强调, 在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方面把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摆在突出位置, 充分体现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人民事业全局高度, 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治决心和战略考虑。教育优先发展思想, 始终强调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从中可以发现, 新时期教育优先发展理论创新和发展了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一条红线, 这就是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贯穿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是贯穿于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活的灵魂和精神实质。
四、教育优先发展重要论述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纵观新时期教育优先发展理论, 其汲取与升华了“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等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 借鉴与深化了国外发达国家先进教育思想理念, 更创新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优先发展理论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坚持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出发, 深刻阐释了教育事业历史方位的准确判断, 始终强调教育是将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直接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 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对于坚持把教育摆在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 凝聚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
优先发展理论提出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着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对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
优先发展理论提出要把优先发展作为教育现代化的保障, 不断扩大教育投入,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提供更丰富的优质教育,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这对于动员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以务实精神推动中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N].人民日报, 2013 (003) .
[2]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140.
[3]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4:43.
[4]卢梭, 著.李平沤, 译.爱弥尔[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7.
[5][美]约翰·杜威, 著.赵祥麟, 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28.
[6][美]杜·舒尔茨, 著.沈德灿, 译.现代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8.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 译.学生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年:38.
[8]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4.
3.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感想 篇三
一、教育“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和基本定位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五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等一系列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举措。推进“十二五”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加快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步伐,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对于实现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教育“十二五”规划在编制过程中,着重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基本定位:
一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子规划与支撑规划。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主题、服务主线是“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根据“十二五”期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规划在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总需求和需求结构的基础上,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关键环节,特别是突出了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供给体制与国家的产业结构、区域发展、城镇化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紧密协同。
二是教育规划纲要的启动计划和行动计划。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所确定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都要在“十二五”期间启动落实。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总体要求,“十二五”规划对规划纲要目标任务进行了细化和分解,分步推进,力图在“十二五”期间为实现规划纲要总目标起好步,夯实制度基础、人才基础和条件基础。
二、教育“十二五”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
教育“十二五”规划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刘延东国务委员高度重视,亲自听取规划编制工作汇报,并多次对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自2009年10月份开始正式启动教育“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编制主要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研究起草阶段。认真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讲话精神。组织有关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展了27项重点课题研究,并开展系统调研,听取经济、社会、教育等各方面专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的意见。
二是征求意见阶段。先后三次征求了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5个计划单列市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征求了48个中央部门和国务院部委、解放军四总部、共青团中央、8个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及有关人民团体的意见,对各方面意见和建议都逐条梳理,认真研究吸收。
三、教育“十二五”规划编制的主要特点
教育“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是两个词:一是“服务”,二是“落实”。服务就是突出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落实就是要把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总体目标和战略任务落到实处。为此,教育“十二五”规划编制做到了“两个同步”:
一是与国家总体规划和重大专项规划编制同步。一方面认真研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战略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另一方面做好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项目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衔接工作,并与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城镇化体系建设等国家重大专项规划、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规划和各主体功能区的规划编制紧密结合,及时将各专项规划的精神体现到教育“十二五”规划中,将教育发展的要求反映到上述国家规划中。
二是与教育规划纲要贯彻实施同步。教育“十二五”规划的起草过程也是不断吸纳最新政策成果和实践成果的过程。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后,一系列重大教育政策相继出台,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各地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中也积极探索和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这些政策和实践成果都在规划中予以充分体现。
四、“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五年。在指导思想上,规划按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为主线,坚持尊重规律、科学发展和依法治教,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规划突出强调了要为全面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目标任务奠定三个方面的基础:
一是制度基础。“十二五”时期是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五年。教育规划纲要将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提出了六大改革举措,并明确提出组织开展十大改革试点项目。教育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育“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更新教育观念,把推动改革创新、完善重大制度作为战略重点,以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为抓手,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创新国家教育制度,努力为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目标奠定制度基础。
二是人才基础。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规划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提出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坚持人才兴教战略,推进教师制度改革,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奠定人才基础。
三是条件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离不开办学条件保障。“十二五”时期是推进教育发展重大项目的关键五年,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后,十大教育发展重大项目相继启动实施。规划明确提出了要以落实重大工程项目作为战略抓手,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为“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条件保障和物质基础。
五、“十二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
“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按照总体目标的要求,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分目标:
一是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这一目标,并明确了2015年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教育“十二五”规划对规划纲要有关指标进行了分解,提出了分区域、分城乡的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力求使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在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目标方面,提出到2015年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又一个重要战略目标。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考虑到教育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学前教育发展的良好形势和各地的积极性,规划将201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目标由60%调整为65%,学前一年、两年毛入园率目标也相应做了调整,其他主要指标与教育规划纲要目标衔接一致。
二是教育体系和制度建设目标。在体系建设方面,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和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的客观要求,提出了初步建成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基本适应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加强社会建设需求的现代教育体系的目标。在制度建设方面,提出教育体制更富活力、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教育制度创新取得重要突破、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投入体制更加完善的目标。
三是教育支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目标。教育“十二五”规划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人才培养结构方面提出了教育支撑经济发展的目标;从高校科研水平、科研成果、发明专利授权数方面提出了高等教育服务科技创新的目标,努力提升教育支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能力水平。
四是教育服务社会和文化建设目标。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十二五”规划分别从教育公平、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教育资助政策体系面提出了教育服务社会建设的目标。同时,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目标。
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是对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的进一步细化、实化和量化,充分体现了为规划纲要目标任务奠定基础的这一战略定位。
六、教育“十二五”规划
把体系建设和制度创新放在突出位置
教育规划纲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以终身教育理念系统规划了以国民教育为主体、覆盖人一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教育“十二五”规划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加强关键和薄弱环节为着力点,从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推进继续教育体系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这是五年规划第一次对教育体系建设的任务进行系统设计和规划,是对教育规划纲要体系建设目标任务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其中,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关内容与刚刚发布的国家重点专项规划《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保持同步,也是第一次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完整表述。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完善现代教育体系的关键是体制机制改革,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是国家教育制度建设。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国家设立了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展开,一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对各地在推进教育改革试点中取得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模式,必须加以推广,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教育制度。规划把重大教育制度的改革创新作为着力点,提出了关系教育改革发展全局、教育系统及全社会关心的十一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任务,包括教育“三个优先”的保障制度、教育公平制度、教育与经济社会结合的制度、民办教育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教育家办学制度、完善政府教育管理制度、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制度、教育标准和绩效评价制度、教育督导制度以及考试招生制度。这些制度建设既是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很多领域也是人们群众关心的热点。规划提出要努力通过改革创新,在一些重大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为“十二五”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七、教育“十二五”规划
推进人才培养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
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了推进人才培养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任务。要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和支撑能力,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是“十二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的战略性任务。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推进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三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一是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根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布局,加快相关新兴学科建设和急需人才培养;服务国家产业发展和文化发展、社会建设以及公共服务需要,加快培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急需人才,面向“三农”的急需紧缺人才,以及文化、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国防等方面的急需人才。
二是扩大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学科专业建设,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拓宽复合型人才培养渠道,扩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比例。
三是建立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调整机制。完善人才需求预测与发布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对接。完善政策机制,加强对学科专业结构的宏观调控,促进学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八、“十二五”期间推进教育公平的主要措施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推进教育公平,保障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规划在两个方面提出了推进教育公平的措施:
一是在制度上,将完善教育公平制度作为一项国家教育制度明确提出,以制度促公平。通过健全法制保障,完善资源配置制度,促进教育资源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困难地区、薄弱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同时,健全保障教育公平的规则程序,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
二是在具体政策上,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和完善资助体系为重点,扩大和保障公平受教育的机会。规划按照基本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的要求,提出巩固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建立学前教育体系,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更加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同时,完善教育资助政策体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残疾儿童少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
九、“十二五”期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措施
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十二五”规划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目标贯穿全篇,重大制度建设如投入保障制度、教育标准和绩效评价制度、招生考试制度等都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任务来总体设计,一些重大政策措施如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实施教育发展重大项目、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等都直接服务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规划强调了三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一是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评价制度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抓导向、抓评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规划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能力为重,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同时,特别强调了创新人才培养,提出要加强动手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施卓越工程师、医师、农林和法律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拓宽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途径;结合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等具体措施。
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规划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从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实行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四个方面提出了“十二五”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通过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十、教育“十二五”规划把区域发展战略
摆在重要位置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区域发展战略放在突出位置,提出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并按照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的资源承载能力、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提出了不同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开发方向。
教育是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规划从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需要出发,提出了对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实行差别化的教育政策,并提出了提升高等教育支撑区域发展的能力,加大对中西部教育发展支持力度,加快缩小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加快发展,优化城乡教育布局和资源配置,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提高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促进区域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十一、教育“十二五”规划32个专栏主要内容
规划文本在体例上采取了正文加专栏的形式,共设立了32个专栏。规划正文主要是阐明发展改革思路,专栏集中表述教育改革和发展具体政策措施,是对规划正文部分的补充,突出规划的行动性和可操作性,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主要成就和“十二五”主要目标,各一个专栏。
二是教育发展重大工程计划,共12个专栏,包括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特殊教育工程等“十二五”启动实施的教育发展重大项目,对目标、任务、覆盖范围及实施步骤等进行了具体说明。
三是教育改革试点,共11个专栏。规划纲要明确了十大改革试点任务,专栏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中的专项改革、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的目标任务、具体改革举措、试点范围进行了具体说明。
四是人才培养与新兴学科建设,共3个专栏,根据国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以及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需求,提出了“十二五”新兴学科建设的重点和急需人才培养的方向。
五是体系和标准建设,包括继续教育体系、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国家教育标准体系、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四个专栏,提出了“十二五”相关体系和标准的基本架构、建设目标和建设重点。
十二、确保教育“十二五”规划的落实
教育“十二五”规划是指导“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确保规划的贯彻落实,是顺利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目标任务的关键。
一是要落实责任分工。推动各地对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制定实施方案,对“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制定时间表、路线图。
二是完善规划考核评估机制。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牵头研究制定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考核评价办法,对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指标进行考核和评价。近期我部将组织力量研究制定教育“十二五”规划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对各地教育“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估,作为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是加强宣传引导与舆论监督。定期发布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及时总结和推广各地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取得的先进经验。同时,扩大全社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知情权,主动接受家长、社会、媒体参与规划实施的监督。■
4.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感想 篇四
——明溪口镇“两项督导评估”汇报材料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将教育发展摆到突出重要的位置来抓,围绕强基固本、服务于人民,大力实施“科教兴镇”及“人才强镇”战略,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工程,较好地开展了“两项督导评估”考核工作,有效推动了全镇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及各界的一致好评。现将我镇教育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乡域情况
明溪口镇位于沅陵县西北部,东与沅陵县借母溪乡接壤,西与古丈、永顺两县交界,南与二酉乡、北与借母溪乡毗邻。全镇面积平均257.34公里,辖18个行政村,总人口2.11万人。辖区内有两所九校,2010年秋初中在校学生485人,分设10个班,小学在校学生768人,分设19个班。中学教职工46人,小学教职工69人,初中专任教师45人,小学专任教师69人。
2.普及程度
(1)、2008学,小学入学率为100%,辍学率为0;小学六年级毕业162人,升入初一161人(死亡1人),升学率100%;初中生年注册402人,内辍学12人,辍学率2.83%;初中毕业生人数165人,升入高中阶段人数140人,升学率为85%。学前教育情况:3--5周岁人数626人,入园人数333人,学前三年入园率为53.2%,学前一年教育率98%。
(2)、2009学,小学入学率为100%,辍学率为0;小学六年级毕业137人,升入初一137人,升学率100%;初中生年注册431人,内辍学8人,辍学率1.99%;初中毕业生人数118人,毕业参考116人,全科合格人数90人,全科合格率77.59%;升入高中阶段人数110人,升学率为93.2%,普职高比例为3:1。学前教育情况:4—6周岁人数432人,入园人数318人,学前三年入园率为73.6%,学前一年教育率98.5%。
(3)、2010学,小学入学率为100%,辍学率为0;小学六年级毕业184人,升入初一184人,升学率100%;初中生年注册485人,内辍学9人,辍学率
2.1%;初中毕业声人数114人,全科合格人数81人,全科合格率71.1%;升入高中阶段 1
人数97人,升学率为85%,其中升入普高44人,职高53人,普职高比例为1:2。
学前教育情况:3—5周岁人数556人,入园人数365人,其中学前班130人,学生人数44人,幼儿园人数191人,学前三年入园率为65.5%,学前一年教育率99%。
(4)、农民教育:为了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镇党委镇政府把农民教育摆在重要日程。三年来,完成农民技术培训2500人次,农民劳动力转移培训5800人次。发放宣传材料5000余份,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0000份。投入大量的硬件设施,增添图书5000余册,实验基地10亩,增置信息设备,提高了办学条件。
(5)、办学条件
中、小学校园总面积为45.95亩,其中小学面积为12.15亩,生均10.6平方米,中学校园面积33.8亩,生均46.5平方米。全镇中小学总建筑面积13099平方米,其中小学总建筑面积为4471平方米,生均5.8平方米,中学总建筑面积8628平方米,生均17.8平方米。全镇中小学已经消除了危房。全镇中小学教师用房3245平方米,其中小学1276.5平方米,中学1978平方米,中小学仪器已达三类标准。图书、报刊、劳动基地:小学总藏书15000册,中学总藏书17350册,小学生均19.5册,中学生均35.8册,教学仪器总价值中学701000元,小学171000元。音、体、美、卫设备及小学运动场镇党委政府正在筹备之中。计算机小学21台,中学86台。
二、高度重教,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动摇
我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黄豆、油菜、玉米、板栗、油核桃等农作物;由于本镇交通落后,自然条件差,大多数农民还是传统的粗放生产方式,思想完全被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束缚着。经济的落后制约了我镇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镇党委、镇政府充分认识到经济和教育的辨证关系。
1、历任党镇领导均视教育发展为第一要务,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无论是在组织领导、经费投入还是机制保障上,只要是教育发展需要,镇里都会优先保证。如为搞好迎省“两项制度督导评估”,成立了以书记任顾问,镇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抽调镇里骨干为成员,强力推动此项工作顺利开展。与此同时,镇里坚持定期议教、视教,坚持节日走访慰问教师,坚持重奖优秀师生。三年来,镇里共拨出专项经费3万元,在教师节,奖励优秀师生20人次。
2、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改善办学条件。⑴、2009年,明溪口九校建综合楼向上级争取资金25万元;⑵、2010年为高砌头九校中学部修建围墙和环
山跑道,先后向省高速公路指挥部和县民委争取资金18万元。
三、硬化措施,坚持强力控流保学不放松
特定经济环境影响,我镇一些学生家长存在着“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这无疑增加了控流保学的难度。为此,我们大力加强〈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上门宣讲、张贴标语、印发手册、出动宣传车辆等形式营造尊教重教的浓厚氛围,使“要读好书”、“学生不读书,家长担责任”的思想入脑如心。同时着力硬化控流保学措施,制定了〈控流保学措施方案〉,并实行了层层签定〈控流辍保责任书〉,全面实施了扶贫助学工程,成立了以镇长任组长,分管教育副职任副组长,各村支书、主任,中心校长、副校长为成员的控流保学工作小组,并并层层签定责任状,实行“镇包村、村包组、组包户”三级控流保学责任制,流失一人,扣除镇、村干部年终奖金200元。对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则实行“不准参军、不准提干(村级干部)、不发外出误工卡”的“三不准”政策,从而形成了一张全方位覆盖的控流保学网络,确保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00%入学。2010年全镇发放两女结扎户子女义务阶段读书奖励金4万余元。
四.我们控防并举,坚持优先周边环境不疏忽
将优化学校周边环境作为全镇综合治理工作的重头戏,坚持控防并举,使学校始终成为一方不受污染的净土。为建立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镇里制定和实施了明溪口镇学校周边治安秩序集中整治的方案,明溪口镇关于保障教师合法权益的决定,成立了以镇长任组长的集中整治小组,不定期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排查整顿。2009至2010年,现任镇长邓防修先后3次带领派出所、国土、规划等部门的同志深入到我镇两所学校周边村组,对违章建筑、违规网吧及娱乐场所等进行打击取缔,使学校周边脏、乱、杂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改观。在整治周边环境的同时,镇里更加注重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专门建立了学校治安应急处理机制,对侵犯学校及师生利益的行为,只要学校一个电话,镇派出所干警就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处理。由于措施有力,近年来,我镇未发生一起社会闲散人员到学校闹事现象,真正打造了教师舒心、学生安心的平安校园。
五.基层政府主动作为,坚持尽力排忧解难不迟缓
随着办学主体以县为主的变化,我们将为学校排忧解难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尽心尽责当好教育发展的“勤务员”。平时,只要学校有困难,镇党委、政府都
会设法进行解决。回报终在付出时。近年来,我镇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事业、提升教育水平任重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继续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坚持走依法治教、全民兴教的路子,力促全镇教育事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六.存在的问题
1、中小学的辍学率控流保学任务艰巨。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辖区内有相当部分外出打工人员家长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厌学情绪高,故而学生辍学现象与其他乡镇相比,我镇中小学的辍学率一直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2、办学条件不够完善。近几年教育负债压力大,虽然各级政府和部门投入了一定的资金改善中小学的校舍与教学设施,然而离现代标准化教学的各种设备以及各种配套设施的要求都远远不够,与“两项督导评估”的标准相差甚远。如学校的教职工的住房问题,学校的仪器、实验室、阅览室、运动场都急待解决。
3、老师的待遇不高。
这些实际问题,党政府必须引起重视,想方设法,绞尽脑汁的最大的努力去解决,使我镇的教育达到全县的先进水平。
明溪口镇人民政府
5.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感想 篇五
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平江县是典型老、边、贫、山区大县。平江县教育系统点多、线长、面广,是全县最庞大的系统,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01所,在校学生12.4万人,在职教职工7759人,其中专任教师7111人,离退休教师2784人。
“治贫先治愚”,近年来,平江县委、县政府带领勤劳勇敢、不甘人后的平江人民通过大力兴办教育,全力建设教育强县,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平江教育发展进入历史最好的机遇期,取得了显著进步和丰硕成果。政府教育工作连续四年(2007-2010)被评为全市先进县,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被评为全市先进;继2008年首轮省教育两项督导评估考核被评为全省先进后,今年第二轮迎省检工作又获好评,民办教育被评为全省综合先进县;农村成人教育工作、青少年普法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被定为国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县。
●兴办教育成为共识
2011年9月9日,平江县庆祝第27个教师节座谈会隆重举行,当天,全县所有教师还收到了书记和县长写给他们饱含深情、热情洋溢的公开信,感谢他们为平江教育发展所作的积极努力。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教师节期间,县、乡、村三级共投入资金近100万元奖励慰问教师。
近年来,平江县委、县政府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作为实现富民强县的基础工程,带动地区持续发展的先导工程,凝聚民心、汇聚力量、促进和谐的情感工程。县四大家对教育上提出的要求可以说是有求必应,有难必解。近三年,县委常委会议、县人大主任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县长办公会议、县政协主席会议就教育进行专题研究或评议达30多次,每次都为教育解决了两至三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平江县捐资兴教奖励办法》等促进和支持教育发展的利好政策和文件60多个。县财政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2010年教育支出3.78亿元,比2006年增加1.7亿元,增幅达44.97%;2011年教育预算达3.16亿元,比2010年增加5591万元,增幅达21.4%。2009年,县委书记彭先政、县长王洪斌各捐1万元给县特教学校作为建设资金。2010年11月,县委书记彭先政带领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的主要领导和全县27个乡镇党委书记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到河北邯郸武安学习考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并撰写了《从武安教育看平江教育均衡发展之路》等调研报告。县长王洪斌到平江上任的第一天就专程到县教育局调研,2010年新年上班第一天就带领县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城区各学校,就学校布局与规划建设等进行现场调研。县人大主任罗志远、县政协主席唐锡康每年都深入学校视察指导。县委常委、副县长徐教凡经常深入农村中小学校督查指导工作,为学校建设和发展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尽管现在义务教育实行的是“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但平江县各部门和乡(镇)村两级对教育的支持和重视力度有增无减。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共有3000多万元资金和项目投向教育。2010年,房产部门支持学校建设400多套公租房,资金达1100多万。加义镇政府出资40万元买下献冲粮站,用于献冲小学建设;安定镇投入40万元支持大桥中学新建教学楼。梅仙镇招贤村村支两委筹资5万元为招贤小学重建校门、整修围墙、硬化操场。以上这些仅是众多部门和乡(镇)村倾情支持教育发展的缩影。
全社会对平江教育发展倾注了极大的爱心。仅今年以来平江县就吸纳各类捐助教育的社会资金660多万。湖南华中建设捐资500万援建余坪张市完小;深圳狮子会华湘分会捐资7万元援建长寿镇小多媒体教室;香港华苗会捐资3.6万元硬化大坪学校操坪;台塑集团捐资60万元援建安定明德小学;“利民工程”捐资72万元援建长寿毛湾学校;上海民盟捐资25万元援建瓮江三合学校教学楼;平江一中退休教师喻云溪拿出多年工资积蓄1万元,成立“喻云溪奖学金”,奖励一中优秀学子;长寿镇农资老板吴远见捐赠1万余元用来改善长寿镇中心小学办学条件。在县教育局助学办的台账上,还记录着许多的社会热心支持教育发展的个人和事迹。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平江县自2008年启动合格学校建设项目以来,很多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大大改善。然而,对于一个教育基础条件十分薄弱的贫困县来说,要创建一所合格学校谈何容易,在此之前,大多数农村学校没有一个像样的运动场,没有一幢像样的综合楼,更谈不上设施一流的功能室。根据平江县《关于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至2015年,全县85%以上的中小学校将建成合格学校。
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平江县调减学校180多所,建设成合格学校24所,维修改造中小学校危房5.1万平方米;新增校园建筑面积20.2万平方米,新建校舍152栋5.36万平方米;投入2600万元,添置了教育教学设施和装备,新建多媒体教室83间、电脑室103间、功能室70间,新增图书21万册。全县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基本开通了“数字校园”,师生可以借助高速网络平台,实现网上办公和资源共享。可以说,在平江无论城里乡下,学校面貌都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漂亮的建筑在学校,最先进的设备在学校,最舒适的环境在学校”,这已成为平江教育的真实写照。
●师资水平全面提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平江县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按照“依编定岗、因岗聘任、竞聘上岗”原则,对教职工实行全员聘任。五年来,按政策清退代课人员562人,全县教职工共变动岗位5000多个,分流教师2307人,其中异乡镇分流教师1200多人,精减中小学校行管人员154人,激发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健全的管理制度规范了教职工日常管理。以教职工交流调配为例,按照“以县统筹,缺编补员,超编不进”的原则进行,杜绝人员逆向流动,特别是城关地区补充人员面向全县,实行考试考核,阳光选聘,近三年共有82名教师通过公开招考进入城关地区学校任教,在全系统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教师“进出口”机制激发了活力。新招录教师严格按照“有编才进,凡进必考”原则,近五年共补充学历合格、专业对口、素质全面的青年教师800多名,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利用国家特岗教师计划招录教师649名;高中阶段教师由各校按需自行招录,三年共招录教师68名(硕士研究生9人)。同时选送261名优秀初中毕业生和高考二本以上上线考生参加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今年首批31名免费师范生正式走上工作岗位,这些新进教师为队伍注入了活力,大大优化了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同时,有效治理了“吃空饷”和在编不在岗现象。扩展培训层级提升了教师实力。尽管平江县县级财政拮据,但县财政每年预算专项师训经费均在120万元以上,全面完成了对各学段任课教师的第一轮新课程通识培训,累计培训7000多人次,新课程科任教师持证率达100%,现阶段的培训已与课堂改革相结合,提升到着力提高课堂效率这个层面上,先后组织3000多名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各类新课程培训,选派400多名青年教师到山东杜郎口中学、江苏洋思中学等省内外名优学校跟班学习。与此同时,邀请江西金太阳、省教科院、湖南一师等单位的专家来县讲学21堂次,参训教师达1500多人。津贴制度提升了教师幸福指数。在足额预算教师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的基础上,边远山区教师和县级骨干教师每人每月由县财政补助100元,此举更加激发了教师对工作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
1998年平江县顺利通过“两基”验收后,教育事业开始了从“有学上”向“上好学”的转变,各类教育也趋于协调发展。
6.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感想 篇六
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1951年,创办第一所小学——昌都小学,开创西藏现代教育之先河。1956年,创办第一所中学——拉萨中学。1965年,第一所高校——西藏民族学院诞生。经过近60年的发展,一个包括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及成人教育在内的具有西藏特点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初具规模。截至2008年底,西藏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017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8.5%;初中入学率92.2%;高中阶段入学率51.2%;高等教育入学率19.7%。另外,在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学校就读的在校生有1.9万余人。西藏的74个县(市区)已完成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2.4%。
近年来,中央政府不断加大对西藏教育的支持力度。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农牧区中小学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提高了义务教育保障水平。从1985年开始,国家对西藏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采取“包吃、包住和包学习费用”的措施,2007年又全部免除中小学生学杂费,使西藏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免费义务教育的地方。
二、实现我区教育跨跃式发展的重要意义
1.实现教育跨跃式发展是我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10年来,西藏教育发展虽然在整体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实现了迅捷的发展,但与内地各兄弟省市相比,西藏教育的水平、质量和社会效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在整体上还比较落后,师资队伍参差不齐、专业水平整体不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缓慢,教育管理和教育理念相对落后等方面。因此,实现教育跨跃式发展是我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
2.实现教育跨跃式发展是我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和客观要求。
跨越式发展是一种快速度的发展,要在遵循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达到目标。教育是适应未来发展的事业,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所在,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建构现代文明大厦的基础。当然,教育跨越式发展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情况下,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正是我们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和要求。
3.实现教育跨跃式发展是实现我区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目标。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它省市和兄弟民族。在中央的关心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各兄弟省市的对口援助下,西藏经济社会的状况发生了并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区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目标。当今世界,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这一发展趋势,既为西藏跨跃式发展提供了利用高科技和先进知识超越传统模式发展的有利机遇,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实把实现教育跨跃式发展作为实现我区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目标。
三、牢固树立“教育是第一民生”理念,把“教育优先发展”落到实处
民生不仅包含经济生活,而且包含文化生活,既需要经济的支撑,又需要文化的支撑。教育作为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手段,在文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并培养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可见,教育的发展可以为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提供丰富的源泉,奠定坚实的基础。
西藏地处边疆,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藏地区的发展和藏族人民福利的改善,事关民族和睦、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的大局。如何克服环境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劣势,使相对封闭的高原经济融入市场化进程中,使藏族人民能够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避免全球化产生的风险,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中长期发展战略问题。
四、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努力实现我区教育跨跃式发展目标
7.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感想 篇七
胡锦涛指出:“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 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原则”。这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根本原则。
以育人为本, 则是学校的本质规定, 也是学校区别于其它科研文化事业单位的根本职责。育人, 是兴学的宗旨, 是学校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并贯彻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评价一个学校好坏、贡献大小, 主要看它培育人才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
育人, 是高校的基本功能之一。自从11世纪欧洲创立大学以来, 大学社会功能随时代的发展而演变, 其变化大体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中古时代的大学, 承担着单一的教育功能, 传道授业, 培养人才;第二阶段, 以19世纪初洪堡创建柏林大学为标志, 大学拓展为两大社会功能, 即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第三阶段, 进入20世纪以后, 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 大学日益广泛深入地介入社会生活, 承担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三大功能。
大学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发展, 由单一功能到两功能、三功能, 乃至四功能。但是培养人才这一基本功能却是衡定不变的。所谓培养人才, 就是教书育人。只不过不同时代的大学所教之书和所育之人的内容和目的要求不同罢了。任何时代, 任何大学, 如果不能有效发挥其育人功能, 不能培育出满足该时代需要的千千万万的人才, 那它就失去了任何存在的价值。
二、承传德育优先的中华文明传统是高校承传文明的重要职责
德育优先的定位继承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中国高教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承传文明。人们对历代王朝政治生活的评价多限于“德政”、“仁政”、“暴政”一类的伦理评价。中国古代的政治就是伦理与政治相结合。作为中华文明主流之一的孔孟之道, 其基本内容之一, 就是君子人格养成和道德修养, 倡导君子人格内涵德、才、学、识四者, 以德为先。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曾专门论述德才关系, 他说:“才者德之资, 德者才之帅。”又说:“德胜才谓之君子, 才胜德谓之小人。”人格修养, 是否以德为先, 则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这些思想就是在今天也是大有教益的。德育优先的中华文明优良传统就是在世界文明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并在当今世界产生着日益广泛的影响。中国高教应当本着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类负责的精神, 把德育优先的优良文明传统承传下去。
三、倡导德育优先, 也是顺应世界高教改革大潮的必然选择
二次大战后, 人们鉴于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的破坏, 对科学的功能进行深刻反思。认识到自20世纪以来, 人们鉴于科学对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改善的巨大作用而无以复加的崇尚科学, 赞美科学。“科学至上, 唯科学是从”的思潮席卷全球, 影响着高校的办学理念。重科技、轻人文, 重智育、轻德育, 则是各国高校的普遍选择。在这样理念支配下培养出来的科技人员和科学家, 往往过分追求科技的功利价值, 而缺少对他人的关爱, 对人类的关怀, 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为了个人的功利目的, 可以毫不犹豫地损害他人, 危害社会, 甚至以人类为敌。这样的科学、科学家无异于手持利剑的噬血怪兽, 带给人类的已不仅仅是福音。科技是一柄双刃剑, 当人类凭借科技的钥匙, 兴致勃勃地打开天堂之门时, 却不经意打开了地狱之门。只有使科技掌控在有理性、有良知的人手中, 科技才能沿着始终造福于人类的安全航道驶向未来。
在人类经历了二次大战的深重灾难之后, 终于省悟到原先“重科技, 轻人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严重弊端和深刻危害, 为了人类的幸福和安全, 为了科技的健康发展, 必须改革原先重科技, 轻人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培养适应新世纪科技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于是西方各工业化国家先后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高教改革浪潮。虽然各国改革的内容不尽相同, 但共同的目标取向都是革除“重科技, 轻人文”的旧理念, 旧模式;主张科技、人文并重, 大力提高德育的地位。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是德才兼备的人才。
我国高等教育, 虽然在我国全面改革大潮推动下, 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 某些方面也取得了可观的成就, 但重科技轻人文、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并未根本改变。仅就这一点而言, 我国高等教育已滞后于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大潮, 而拉开了新的差距。为根本改变我国高等教育的面貌, 缩短与世界先进高等教育的差距, 顺应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大潮, 革除重科技轻人文、重智育轻德育的旧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树立科技人文并重, 德育优先的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四、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优先”, 培育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经验表明, 现代高校乃是各种意识形态集中之地, 也是主流意识形态争夺青年的之地。
十六大以来, 胡锦涛同志从中国共产党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 深刻地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 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做好了, 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这段话的涵义是: (1) 对大学生的定位,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 (2) 规定了高校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 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其根本标准是“合格”和“可靠”; (3) 指明了达到目标的基本要求就是“两个要”, 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不仅否定了重科技轻人文, 重智轻德的错误教育观念, 而且强调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并重, 十分突出德育优先的教育理念; (4) 最终的价值追求是, 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
教育强国, 育才兴邦。这已十分清楚地指明了中国高教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优先”的原则, 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乃是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的神圣使命。
摘要:高等院校有三大基本功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育人为本是高等院校发展的根本原则;德育为先是高等院校传承文明的重要职责, 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优先”有利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发展, 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育人为本,德育优先,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胡锦涛.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N].新华网, 2005-01-19.
[2]章仁彪.走出象牙塔之后:大学的功能与责任[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1) .
[3]范俊玉.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 2002 (2) .
[4]李太平.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特点及其思想根源[J].比较教育2003 (9) .
[5]崔国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究竟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 2005-10-22.
8.祥云教育优先发展彰显活力 篇八
实行校长聘任制,增强学校管理活力
2004年,祥云在全州率先实施以高中校长聘任制、负责制、年薪制、目标管理责任制为内容的“四制”改革,取消了高中校长行政级别。2008年,县教育局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把校长聘任制延伸到乡镇中心学校、初级中学、城区小学(幼儿园),进一步理顺了学校人、财、物的管理,明确了校长的责、权、利关系,落实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在全县形成了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治校、自主办学、特色发展、充满活力的良好局面,激活了校长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坚持科学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为切实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规范教师队伍管理,县教育局、县人社局先后于2008、2013年两次下发《关于加强教职工调配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教师调配的基本原则,对新招聘教师的分配、教职工调动的管理、城区和坝区教师支教等备受教职工关切的核心问题作了进一步规范,在全县教师适度合理流动的前提下,优化了教师资源配置,确保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结合教职工调配和校长聘任制的实施,实行人才能进能出、岗位能高能低的管理机制,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强化师训工作,鼓励教师岗位成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注重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四是加大从师范类重点高校引进人才的力度,2008—2013年共招聘中小学教师642人,教师队伍在数量上得到了充实,结构上得到了改善,质量上得到了提高。
统一高中录取分数线,确保高中学校公平竞争
从2005年开始,祥云县普通高中实行全县统一录取分数线、划片招生的招生制度改革。在每年中考结束且州属普通高中学校录取完成后,由县招生办公室根据全县普高招生计划,划定统一的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祥云3所公立高中按就近入学的原则在各自的招生片区内按分数择优录取。构建了县域内公立高中公平竞争、有序竞争、均衡发展的平台,激发了工作动力,维护了教育公平,祥云一中、祥云四中跻身于省一级高中行列。
深化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2008年,祥云县制定实施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监测评价方案”,2011年对“三个方案”作了修订完善。方案立足起点,关注过程,重在激励,突出增量评价、发展评价,确保客观公正。着力构建能促使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关注自身发展、促进学生发展,公平有序竞争的教育环境。通过几年的实践,评价方案对促进全县小学、初中、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小学教育以打基础、促发展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全县18所初级中学齐头并进,均衡发展,中考高分段人数始终位居全州前列;2006—2013年高考总上线率、本科上线率、一本上线率和600分以上人数连续8年位居全州前列。继2005年祥云一中晋升为省一级三等高级中学后,2009年,祥云四中晋升为省一级三等高级中学,祥云二中晋升为省二级一等高级中学。2012年,祥华中学晋升为省一级三等高级中学。2013年祥云四中晋升为省一级二等高级中学。2008年以来,祥云作为全州唯一实现万人应届生高考参考率达到州平均水平、完成年度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指标和高考上线率居全州前三名的县市之一,县教育局连续5年被州教育局考核表彰为“大理州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4所高中学校也多次受到省州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奖励。
构建教育激励机制,激发内部竞争活力
如果说三个“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监测评价方案”的实施,已经从制度层面上构建了客观、公平、公正、积极、鼓劲、激励的教育环境,那么,多年以来县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的关怀就从更高的精神层面上建立了支持教育、发展教育的激励机制。从2006年起,每年的教师节,县委、县政府都召开大规模的庆祝表彰大会,重奖优秀教师,营造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氛围。2013年,县委、县政府又启动实施了对考取重点大学学生及任课教师的奖励制度,这对于调动广大师生严谨治学、再创佳绩的积极性、主动性注入了强劲动力。
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构建多元化办学格局
近年来,祥云县按照“放开两头(幼儿教育、高中教育)、搞活中间(九年义务教育)”的总体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力度,拓宽引资渠道,优化办学环境,积极引导和整合社会各方力量投资办学,基本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全县民办幼儿园从2000年的空白发展到2013年的111所,基本覆盖了坝区村委会,并逐步向山区延伸,全县4~6岁儿童入园率为90.71%。
为了破解制约祥云县高中教育发展的瓶颈,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大胆改革,于2007年成功引进兴建了祥华中学,以每亩2万元的低价划拨给学校建设用地108亩;按照双向选择、自觉自愿的原则,从祥云公立学校借调48名优秀教师到学校任教。祥华中学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新建、当年招生。在祥云这块充满魅力的红土地上,沿海发达地区先进的办学理验与本土的教育优势有机结合,绽放出了绚丽的奇葩:2010年,祥华中学首届初、高中应届毕业生参加中考和高考,就取得了州内外普遍公认的优异成绩。2008—2012年连续5年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教育教学工作先进集体,并多次受到省教育厅、州教育局的表彰奖励。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县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祥云县星睿投资有限公司投入资金7 000多万元,在县城新区按标准化、高起点新建起占地32亩、办学规模为24个教学班的星睿幼儿园。于2013年8月26日正式开园,首次招生180多人。星睿幼儿园的建成,是祥云发展民办教育的又一成功范例,缓解了城区幼儿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满足进城经商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需求。
实施祥云一中改扩建工程,有效整合初高中教育资源
祥云是个人口大县,也是个教育大县。为了缓解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实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县委、县政府立足长远、面向未来,于2012年启动实施了祥云一中改扩建项目,项目总用地面积291.62亩,建筑面积119 461平方米,估算投资约3.994亿元,办学规模为120个教学班,在校生约6 000人,以省一级一等完中标准规划建设,并整合占地96亩、概算投资2.4亿元、建筑面积3.55万平方米的祥云县全民健身中心使用。2014年8月,祥云一中新校区全面竣工后,为了实现祥云县初、高中教育资源的优化重组,促进中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拟对全县的初、高中学校作如下有效整合:一是祥云一中从老校区整体迁往新校区,祥云二中整体并入祥云一中新校区。二是将祥云二中和祥云一中老校区改办为两所初级中学。届时,祥云将有公立普通高中2所、职业高中1所、民营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含祥云三中)19所。全县形成以祥云一中、祥云四中为支撑,祥华中学为补充的普通高中教育构架和祥云职中扩容提质、普教职教协调发展的高中阶段教育新格局。高完中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标志着祥云县高中教育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全县优质高中教育基地日臻形成。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感想】推荐阅读: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08-04
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打造西部教育明星城06-21
以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引领县域经济跨越发展06-17
以人才优先引领经济社会发展09-11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通07-22
法定途径优先信访11-11
seo优化是技术优先09-06
创先争优先进集体事迹材料09-14
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申报材料07-01
永修县教育事业发展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