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大全教案

2024-09-02

小学数学概念大全教案(共11篇)

1.小学数学概念大全教案 篇一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84-87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

2.会认、读、写钟表和电子表上的整时。

3.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1.认识钟表,区别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

2.会认、写整时。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会认、写整时。

教学准备:课件、模型钟、学具钟。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课:

师:老师有个好朋友听说今天有老师来听我们班的课,也来凑热闹来了,看是谁?(出示课件米老鼠)米老鼠给我们班带来礼物你先来听再来猜。(出示钟表声)是什么?(钟表)钟表有什么用?在你的生活中都什么时候需要看时间啊?除了在家里你还在哪里见过钟表?(钟表店)小结:看来钟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有用!今天,姜老师就带着你们去钟表店逛逛。(哇)师:漂亮吗?(漂亮)这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学习认识钟表。(板书:认识钟表)二.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1)师:看,这些钟表虽然穿的衣服不一样,但他们身上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请你观察钟面上有什么?(12个数、时针和分针)

师小结:钟面上有12个数字。(出示1-12)来按顺序读一下,还有什么?(出示两根针)长长的叫什么?(分针)短短的叫什么(时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师:再想想1和2之间有什么?(一个大格)(出示课件:钟面上有12个大格)。老师发现时针和分针还会做运动,你看:(出示课件:俩根针动的钟面)赶快伸出小手指和老师一块做。分针和时针朝同一个方向不停的转动。

师小结:现在你认识钟面了吗?谁来说说钟面上有什么?(指名说)

2、认识整时

(1)师:老师还有一个好朋友小东也来了。看,(出示课件小东图)现在咱们一起来看看小东起床的时刻,你知道小闹钟叫醒小东起床的时刻是几时吗?(指名说)7点。在我们数学课上叫7时。(2)你是怎么知道是7时?(指名说)是这样吗?(真了不起)再指名说。

师小结:是7时,因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好的,老师这里还有3个时刻,(出示8时、3时、6时)你能读出这几个钟面上的时刻吗?(指名读)

师:像这样3个时刻叫做整时。师板书整时。

师:你仔细观察一下,当钟面表示整时时,分针和时针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生汇报。

(3)师:我们认识了3个钟面,你能说说认识整时的方法吗?(指名说)。

师板书: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师领读。

(4)师:你会认整时了吗?我要考考你们。师拨整时生读。(5)你想拨拨你的学具钟吗?1时、5时、9时、12时。(12时)你看到这个时刻有没有想说的?师小结。

(6)谁愿意说一个整时让大家拨。你自己拨一个最喜欢的整时让同桌猜一猜。

师小结:让小钟表休息会。我们也放松一下。师带来一首歌,请大家欣赏。(时间像小马车)。3.认、写电子时刻。

(1)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整时,并用嘴巴读出了整时,现在我们再来学学怎样用笔把整时记录下来。第一种:用文字表示法:8时。伸手写,读。第二种:用电子表示法:8:00.伸手写,读。你在哪里见过?(手机)(出示课件)。(2)师:你能像老师这样一上一下用两种方法把这个时刻记录下来吗?(8时、3时、6时)三.巩固练习

1.连线题。你会吗?师订正。

2.老师的好朋友,小明每天生活的都很开心,想看看为什么吗?(出示课件)第一幅图:明明几时在干吗?(指名说)非常好,请你把(2)(3)幅图的时刻记录下来。订正。

师小结: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明明是个特别聪明的孩子,他把自己的时间安排的特别好!你想不想和明明一样做一个会安排时间的好孩子!老师有一个任务交给你。回家坐下来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怎样安排一天的生活,并把时间记录下来,好吗?

3.这个时候老师听到一个滴答的声音,一个钟面娃娃给我们带来了2幅图,留下一个问题,请看为什么都是10时,两个小朋友在上课,一个小朋友在睡觉呢?(指名说)

师小结:通过你们的回答,我们知道了一个是早上10时,一个是晚上10时。钟面娃娃留下的难题都给解决了,它的两只手在不停的为你们拍手,时针和分针在不停的转,最后停在了这个时刻,(3时)是几时。再过一小时是几时呢?真不错。

师小结:时间就是这样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的流走了,就像老师这样和你们一起学习认识钟表的这个时刻再也回不来了,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爱惜时间。

好了,孩子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小学数学概念大全教案 篇二

一、概念形成———从单纯的形式化表述到科学的数学理念构建

数学教育价值不是简单地通过数学事实的积累来实现的, 其主题应当是基础的数学观念与数学活动.概念本身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在理解和掌握概念过程中不断形成与发展的数学观念和相关能力反而更值得重视.

比如在学习利息利率时, 老师可以在课后时间带领学生参观访问银行, 让学生用平时积攒下来的零用钱模拟储蓄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观察银行工作环境, 了解银行利率, 在活动中产生并解决问题———什么是利率?为什么各个银行的利率会不一样?这样, 利率概念的教学过程不再只是一种课堂上的形式化表达, 而演变成为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 将以往单纯地学习概念的过程转变成为了认识进而成为观念的过程.

由此可见, 在小学生的生活学习中, 在经验活动里逐步建立数学观念是最为容易接受的, 是他们形成科学的数学观念的有效途径.

二、概念学习———从被动接受到自主探索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要重视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 着重让学生自己思考, 自己体验, 从而建立相关的数学概念.

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受什么影响的.因为传统的教学过程会直接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灌输给学生, 而忽略了中间的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

所以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或者量各边的长度, 或者画方格, 或者分为几份算各份面积总和,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一个事实———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它的底、高有关系.

其次, 可以向学生演示逐渐延长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 保持另一组对边和夹角不变,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平行四边形面积和它的底密切相关.最后演示平行四边形各边长度不变, 对其相邻两边的夹角进行相关变化, 引导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两边夹角以及它们所决定的高有关, 进行到这一步, 还应该继续鼓励学生向下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和它的底、高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这样一来, 学生就完成了由动手操作转化成自主探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三、概念运用———从模仿转变为科学推理与创造

老师在数学教学中, 不能单纯满足于让学生理解掌握课本知识, 还应该让他们学会灵活运用.只有认识到这一点, 才能赋予数学长久的生命力, 才能让他们真正了解并实现数学的价值.同时, 在概念的运用过程中, 我们要避免单纯地死板模仿与简单变换, 要注意培养学生进行推理与创造.

比如学生们学习了圆的面积公式后, 老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谁能算一算学校柳树横截面的面积呢?学生们在讨论中将会不断地进行思考, 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议论版本, 例如学生A会说想知道柳树横截面的面积, 就必须先知道它的半径, 而要想知道它的半径就得先把树砍断.同学B就会反对这种意见, 认为计算柳树横截面积不能以砍树为代价.这时老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 如何在不砍树的情况下计算面积.同学们渴望寻找到答案, 他们不断地思考、争论, 终于明白要先量出树的周长, 推算出树的半径, 再进一步应用面积公式算出柳树横截面的面积.

在这里, 学生们应用所学的公式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这远比只记住公式本身重要.通过此事, 学生将在获得数学探究的乐趣的同时认识到, 我们的现实世界是数学的源头, 数学是我们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概念巩固———在练习中形成系统认识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 练习占有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为一种概念巩固手段, 练习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还能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练习并不是机械式地重复训练, 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要有明确的目的.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 必须明确每一项进行的练习的目的, 突出每一项练习的重点, 体现出进行练习的最初意图, 让练习真正成为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

要有清楚的层次.小学生受认识水平所限, 对于事物的认识不可能一次性完成, 必须有一个逐层深化、逐层提高的过程.这就要求所进行的练习要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 慢慢地加大练习的难度、深度和广度.

要引导学生形成系统.在数学这门结构性特别强的学科中, 所有的数学概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都必须存在于一定系统当中, 同时还应与其他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练习运用概念时, 需引导学生及时将新概念纳入对应的系统, 这样才能达到融会贯通, 透彻理解所获得的新概念的目的, 才能使所学的概念相连形成一个概念系统.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学生保持与运用新学的概念, 同时还有助于学生认知整个系统的构架和该构架形成的过程.

综上所述, 在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过程中, 不但要考虑到数学本身的特点, 更应该遵循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所独有的心理规律.要让学生从已具备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出发, 让他们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同时还不能忽视引导学生建立概念系统, 帮助他们形成较好的认知结构.此外, 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概念是各种数学知识的基础, 引导他们将概念活学活用, 去解决所遇到的数学难题, 从而让概念教学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一种理论, 而是真正成为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摘要:小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认知水平不同, 小学数学课本中采取了不同的形式来解释数学概念.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概念形成、学习、巩固的论述, 探讨了小学生在学习中观念、方法的转变, 并指出了小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转变, 形成独立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参考文献

[1]刘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之我见[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 (06) .

[2]鞠锡田.如何体现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性[J].教学与管理, 2005 (35) .

3.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1-152-02

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最小单元和基本要素,是数学知识的“细胞”。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是课堂学习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

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就是对同类对象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不断地加以区分,并将其本质属性抽取出来的过程。严格来说,小学数学中的每一部分学习内容都离不开概念,像“1+1=2”这样简单的算式,就融入了数的知识、运算法则、加号、等号等多个概念的运用。

由于概念的客观性、抽象性,儿童形成数学概念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要进行多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此时,教师应充分地让学生感知形成概念的具体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用语言表述出来,形成概念,有效地克服死记硬背概念的现象。教材上的概念性知识往往是以定义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的只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这时,尤其需要教师站在思维分析的高度来研究和处理教材,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既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又受到一定的思维训练。

下面以上海的一位数学教师上的“圆的初步认识”为例,看一下该老师是如何让学生参与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来的。“圆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教材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通过生活中的圆,激活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感性经验,促使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数学的层面来认识圆,体会到圆的本质特征。教材中没有出示“圆”的定义,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让学生经历定义化的过程。因此,课程的教学设计重组了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从操作切入,试图从活动中让学生总结和领会“圆”的本质属性。

一、结合生活,从实际生活进行概念引入

数学源自现实生活,学生生活的周围处处有数学,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给学生们出示了一组生活中常见的圆,有自行车的轮胎、中国结、硬币和钟表等图片,并让学生思考,这些图形和之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区别,而这组图片之间又有什么共同点。

这个阶段,儿童面对的是大量的具体事例,这些具体事例可能是来自儿童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或事实,或来自教师设计的典型材料。儿童的任务是要对这些丰富的具体事例进行充分的感知活动(观察、操作、体验等),以增加对这些同类对象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只有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后,才会有后面的理性认识。

二、通过感知活动,尝试建立表象

只有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教师让学生徒手画圆,然后讨论下你画的圆怎么样?像不像?为什么画不好?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画一个标准的圆吗?通过一系列的设问,出现矛盾同时也引发了同学的思考。

在同学们的争论间,依据他们的经验,会有各种各样的办法,无论最后结果怎样,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自己的感知活动,已经对“圆”有了一个初步的整体性的认识,对“圆”的基本属性有了一个大致的“映像”。但是,在这个阶段,儿童所形成的这种认识往往还包含着“圆”的非本质属性。

三、利用直观教学法,抽象本质属性

由于小学生认识程度的限制,在教材中大部分概念没有下准确的定义,但是这些概念对于解决实际数学问题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这就给教者留下了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在概念教学难以入手时,不妨尝试利用直观教学法,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

1、学生用圆规画圆,并且说出体会

在操作过程中,你如何能画出一个圆呢?当中会有一些学生握圆规的姿势错误或者不能固定在一个点上,他就会思考了,我错在哪里,并且做出进一步的改进。

2、现在操场上体育老师要画一个大圆,你有什么办法

有些学生应该看到过体育老师在操场中间先固定一个桩,然后用一根足够长的绳子,绳子一头扎个圈,套在桩上,另一头上系上画圈的工具,然后拉直绳子,绕着桩转一圈,就能画出一个足够大的圆了。

3、为什么绳子和圆规都能画圆?共同点是什么?

在一次次的思考和疑问中,定点和定长的概念其实就已经在学生脑海中初具规模了,只是这时教师不会告诉他们定点、定长的定义而已,他们明白只有在确定好一个固定点后,绳子的长度固定不变才能画圆,同时也将圆规画圆与绳子画圆的原理联系起来。

这个阶段,儿童通过进一步的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思维活动,复合表象,将某类对象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抽象),构成同类对象的关键特征。这也是概念形成中最关键的一步,因为概念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事物的本质属性抽象出来,并加以概括的结果。它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本质属性就是概念的核心部分。

四、化抽象为具体,进行符号表征

此时,出现了一个难点,那就是圆规的定长我们是看不见的,学生如何理解在画圆的过程中定长是不变的呢?这位教师进行了巧妙地处理,她自己用圆规画一个圆并把它录制下来,最后进行切片处理,每一幅的定长都用红线描出来,这样就让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学生可以直接感官出定长是不变的,把抽象的定长转为可见的线段。在此过程中,教师逐步引导出《墨经》中对圆的定义“圆,一中同长也。”

出示多个正多边形,有正三角形、正方形和正五边形,问学生这些正多边形也是一中同长吗?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圆和正多边形的关系,也加深对一中同长的理解。任何数学概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常常存在于相互联系的系统中,各个概念之间既有横向联系,又有纵向联系。在概念教学中,要注意沟通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有关的知识体系,使孤立的概念融合在知识体系之中,促进学生记忆能力的提高。

通过比较学生发现,这些正多边形都是在顶点的时候才是同长,若假设我们把正多边形不断的增加边数,直至正N边形趋近极限,不就是今天我们所学习的圆了吗?同时也让同学们感知圆这个图形的美,即极限美。

在这个阶段,儿童对对象属性的关键特征已经有了基本认识,开始尝试用语言或者符号对其进行表征特征的概括,从而获得概念。那么,概念学习不再是教师的“填鸭式”,而是学生自己主动探索、总结出来的。

五、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的最后,教师让学生解释为什么一开始徒手画不出圆,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再来回答一开始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看现在是否可以回答了。布置作业思考我们的下井口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而不用其他形状,还有我们的自行车轮胎为什么是圆形的?课后让学生观察家里、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圆形的?

这个阶段,儿童需要将获得的新概念的意义推广到其他同类的对象中去。这种推广既是一个概念运用的过程,又是一个进一步理解概念和修正概念的过程。学习概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只有把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将学习落到实处。

在“圆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中,都是学生在自行探究、主动思考,老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者和指导者的作用。掌握正确的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小学生接受抽象的概念,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教法是灵活的,但是数学概念的重要性是不变的,教师们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强化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应用,为他们将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大班上册数学教案(大全) 篇四

活动目标

1.乐于参加分类活动,体验进行多层分类的乐趣,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2.学习根据事物的不同特征进行连续分类,初步理解类包含关系。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具有两种特征分类的经验。

2.资源包材料:操作卡《我分,我分,我再分》。2.剪刀、胶棒、小筐子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教师交待科学区操作要求。

(1)自取操作卡观察,猜测操作要求,并主动找老师求证。

(2)观察图形的特征,给图形分家:剪下上面的图形,分到下面的房子里。(3)和朋友说说自己的分类方式及理由。(4)比较图形的多少,说说自己的发现。

2.幼儿进区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时,可视情提问:紫色的圆形和圆形比,谁的数量多?小圆形和圆形比,谁的数量多?蓝色正方形和正方形比,谁的数理多?„„引导幼儿发现:分的次数越多,每间房子的图形越少。自由操作时应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2次或3次分类,可先按图形分,后按颜色分,再按大小分;还可先按颜色或大小分。

3.请幼儿在集体中说说自己的操作情况及发现。4.收拾材料,结束活动。

变化多多七巧板

活动目标

感受七巧板的多变和有趣,尝试用七巧板中的图形进行组合,有创意地拼出多种造型。

活动准备

1.资源包材料:操作卡《变化多多七巧板》。2.图片:小屋、小蛇、小鱼。

活动过程

1.教师交待科学区操作要求。

(1)自取操作卡,观察七巧板,与同伴一起说说七巧板中都有哪些图形?(2)看图拼摆:根据提供的图片,自选一种看图拼摆。

(3)创意拼摆:自主思考设计拼摆造型,并与同伴相互欣赏,也可比赛,如比比谁能拼出更多的造型、谁拼得最像等。

2.幼儿进区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时,重点关注幼儿在操作中利用不同图形进行组合的情况,鼓励幼儿大胆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拼摆创意。

3.邀请他人欣赏自己的七巧板创意造型,主动向他人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考。

4.相互评价,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七巧板拼摆造型,并说出理由。5.收整材料,结束活动。

到朋友家做客

活动目标

1.乐意接受操作任务,能根据要求完成操作卡中的相应内容。2.能与同伴相互检验操作结果。

活动准备

准备资源包材料:操作卡《到朋友家做客》。

活动过程

1.教师交待科学区操作任务。

(1)仔细观察、查看操作卡页面,了解操作内容。

(2)自取铅笔,分别按一定顺序给5幢楼房编号,在空白处填上正确的室号,数一数客人总数,并根据不同分类分别记录人数数量。

2.幼儿进区,完成操作任务。教师巡回观察时,重要关注幼儿对操作任务的理解情况并引导幼儿与同伴相互检验操作结果。

3.分享操作感受,交流自己到朋友家做客的不同经历,整理材料,结束活动。

找影子

活动目标

看看、认认操作卡中的交通工具,排除干扰因素,将其与相对应的影子连线。

活动准备

准备资源包材料:操作卡《找影子》。

活动过程

1.教师交待科学区操作要求及注意事项。

(1)观察操作卡,说说有什么交通工具,他们是什么样子的,寻找其影子并连线。

(2)注意正确握笔及坐姿。

2.幼儿进区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时,可视情任指图中一交通工具或其影子,问问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等。

3.相互相看、检验操作情况,交流操作过程和感受。4.收整材料,结束活动。

立体的世界

活动目标

能正确区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并相互检验操作结果。

活动准备

准备资源包材料:操作卡《立体的世界》。

活动过程

1.交待科学区操作要求及注意事项。

(1)观察操作卡,猜测操作要求,并主动找同伴或老师求证。(2)动手操作,相互检验操作结果。

2.幼儿进区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时,帮助幼儿弄清操作要求,针对幼儿在操作中的不同表现,进行不同指导。

3.相互检验操作结果,互相评价操作情况。4.收整材料,结束活动。

放学回家

活动目标

能根据图意,完成相应操作,找出放学回家的路。

活动准备

准备资源包材料:操作卡《放学回家》。

活动过程

1.交待科学区操作内容和要求。

(1)观察操作卡,解读图意,了解操作具体要求。(2)根据图意自主操作,找出放学回家的路。

2.幼儿进区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时,提醒幼儿仔细查看操作卡,解读图意,进行操作。

3.交流操作情况,讨论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过程。4.收整材料,结束活动。

多种多样的交通工具

活动目标

进一步了解交通工具的类型,并能对照图片,将交通工具按“水陆空”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准备资源包材料:操作卡《多种多样的交通工具》。

活动过程

1.交待科学区操作内容和要求。(1)观察操作卡,了解操作要求。

(2)对照交通工具进行操作,交流对不同交通工具的认识。

2.幼儿进区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时,引导幼儿对照图片,将交通工具按“水陆空”进行分类,并相互交流水陆两用或水陆空三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3.集体交流,相互比比看谁能说出最多的交通工具小知识。4.收整材料,结束活动。

数图记忆

活动目标

发现数图的不同玩法,能记忆数图表格完成操作。

活动准备

1.资源包材料:操作卡《数图记忆》。2.铅笔、橡皮。

活动过程

1.交待操作任务。

(1)观察操作页面,讨论操作方法。

(2)了解操作任务及注意事项:仔细观察表格,记忆表格内容,完成看图填数、看图画图、看图计算。

(3)自取铅笔,完成操作。

2.幼儿进区操作,完成操作任务。教师巡回观察时,可要求幼儿在规定时间的看图记忆后用纸遮住表格进行表格填写的操作。

3.相互检验,分享感受,收整材料,结束活动。

拷贝不走样

活动目标

理解根据样式拷贝画图的方法,完成相应操作。

活动准备

1.资源包材料:操作卡《拷贝不走样》。2.铅笔、橡皮。

活动过程

1.交待操作任务。

(1)观察操作页面,说说图上有什么,两边的图形有什么不同,讲讲自己对操作方法的认识。

(2)了解操作任务及注意事项:仔细观察操作页面左图提供的样式,在右图上进行图形拷贝。在空白处自主设计拷贝图样,请朋友进行拷贝。

(3)自取铅笔,完成操作。

2.幼儿进区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时,可引导能力强的幼儿他人介绍自己的操作方法。

5.小学扫黑除恶教案大全 篇五

平昌县得胜小学五年级三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扫黑除恶”的重大意义。

2.明确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点打击的12类黑恶势力。3.认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点打击的25种行为。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观看课件,提高学生对“扫黑除恶”的感性认识; 2.通过课堂提问、学生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澄清思想上的模糊的认识,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对“扫黑除恶”的认识从原来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

3.通过采取观看课件、课堂提问、学生讨论等形式,力求达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寓教于乐,体现互动性和启发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上“扫黑除恶”主题班会课,使学生达到认清“扫黑除恶”的重大意义、自觉参与到“扫黑除恶”的斗争中来。

2.帮助学生培养理性思维,树立崇尚科学,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点打击的12类黑恶势力和认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点打击的25种行为。

难点:自觉参与到“扫黑除恶”的斗争中来。

三、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平台、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在巴中市安全教育平台上观看“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专题片。

(二)教师讲解。

1.明确“扫黑除恶”的重大意义。在全国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事关人心向背、治乱兴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密切相关。

2.明确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点打击的12类黑恶势力。(1)威胁政治安全特别是制度安全、政权安全以及向政治领域渗透的黑恶势力。

(2)把持基层政权、操纵破坏基层换届选举、垄断农村资源、侵吞集体资产的黑恶势力。

(3)利用家族、宗族势力横行乡里、称霸一方、欺压残害百姓的“村霸”等黑恶势力。

(4)在征地、租地、拆迁、工程项目建设等过程中煽动闹事的黑恶势力。

(5)在建筑工程、交通运输、矿产资源、渔业捕捞等行业、领域,强揽工程、恶意竞标、非法占地、滥开滥采的黑恶势力。

(6)在商贸集市、批发市场、车站码头、旅游景区等场所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收保护费的市霸、行霸等黑恶势力。

(7)操纵、经营“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黑恶势力。(8)非法高利放贷、暴力讨债的黑恶势力。(9)插手民间纠纷充当“地下执法队的黑恶势力”。

(10)组织或雇佣网络“水军”在网上威胁、恐吓、侮辱、诽谤、滋扰的黑恶势力。

(11)境外黑社会入境发展渗透以及跨国跨境的黑恶势力。(12)同时,坚决深挖黑恶势力“保护伞”。3.认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点打击的25种行为。

故意伤害罪、非法拘禁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破坏生产经营罪等刑事犯罪行为;追求高额收入,开设赌博场所;从事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在微信、QQ等自媒体中传播售卖淫秽色情、非法制作爆炸物等视频、刊物的违法行为;在微信、QQ等自媒 体上传播、编造点虚假的灾情、警情,或者明知是别人编造的虚假信息,也在微信、QQ等自媒体上传播的行为;猥亵妇女、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违法行为;酒后驾车妨害公安检查,造成交通事故骗取保险、包庇他人违法的行为;为卖淫提供场所、“拉皮条”、容留他人吸毒的行为;出于哥们儿义气,帮助朋友出头殴打他人造成伤害和死亡的行为;公职人员帮助社会人员查询、办理坏事的行为;买卖妇女、儿童的行为;滥伐树木,非法狩猎野生动物的行为;伪造、变造、买卖假证件的行为;帮助或直接组织拉票贿选,垄断资源,霸占或低价转让集体资产攫取利益,干一些违法乱纪的勾当;为赌博窝点“站岗放哨”、“维护秩序”的行为;帮助他人网罗地痞流氓,用猎枪、铁棍和炸药开道,暴力抢夺矿井,没有资质私挖滥采的行为;带游客“赶场购物、强迫交易”赚取钱财,恐吓、威胁游客的行为;通过各种微信网络渠道为境外反华势力发布恐怖,甚至抹黑党和政府的视频、言论等的行为;追求高报酬帮助他人运输毒品的行为;放高利贷,对还不起钱的,进行恐吓、堵门、殴打、拘禁、侮辱的行为;在内藏“黄赌毒”的“会所”、“浴池”或者“KTV”等场所工作,对老板的指示言听计从的行为;在房产开发商工作,对“钉子户”威胁恐吓、掐电断水、破坏滋扰、砸玻璃喷油漆,暴力强拆的行为;加入非法上访群体,煽动群众上街游行示威、喊口号、拉条幅、围堵政府机关、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帮助他人控制买断的菜市场、夜市、早市,向小摊小贩收管理费,欺行霸市、嚣张跋扈的行为;公职人员收取他人好处在管理职责内,对一些人欺压百姓、横行霸道的行为视而不见、包庇纵容、违法不纠、执法不严、有案不立、有案不查的行为。

(三)学生谈活动感想。

6.小学数学概念大全教案 篇六

1、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4、进一步体会理解加法的意义,正确计算6以内的加法,复习加法交换律。

【活动准备】

1、学具:数字卡片

16、+、=,6元纸币。

2、教具:数字卡片若干、算式卡片若干、价格标签若干、音乐。

3、环境创设:超市一角:饮品专柜。

【活动进程】

一、布置超市饮品专柜创设游戏情境,导入活动:

1、出示各种饮品,请幼儿看一看、说一说有什么;

2、引导幼儿分类放置饮品,并请幼儿介绍分类的方法;

二、统计饮品数量引导幼儿运用所学的加法解决问题,复习加法交换律,体会加法的意义;

1、引导幼儿提出问题;

2、引导幼儿分析解决问题;

(1)按颜色不同列算式。

a、发现营养快线的不同(颜色不同)。

b、点数记录橙色、蓝色的数量。

c、引导幼儿列加法算式,并说说列示的原因。

4+2=6

2+4=6

(2)按大小不同列加法算式。

1+5=6

5+1=6

(3)按名称不同列加法算式。

3+3=6

(4)观察第一组、第二组算式,引导幼儿复习加法交换律。

a、发现两组算式的相同及不同之处;

b、用手势表示。

三、看算式口述加法应用题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引导结合生活经验,口述加法应用题,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四、购物游戏学以致用,体会数学的乐趣

1、出示物品价格,了解各种物品的价格;

2、说一说6元钱可以买什么,发散幼儿思维:可以2种物品,可以3种,可以更多(突破2步加法的模式,熟练运用加法,举一反三)

3、分配游戏角色,讲解游戏规则:

所购饮品价格总和必须为6元,多于或少于6元的必须及时调整货物,否则不予结账。(渗透排队交费的社会教育)

4、师幼共同游戏,个别指导。

【活动延伸】

7.浅议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篇七

一、结合实物、利用新旧概念间的联系及数学问题引入概念

巧妙合理地引入概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

1.联系实物 ,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例如 ,在引入直线概念时, 教师可以拿出一根拉紧的绳子或一张对折的纸, 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拉紧的绳子和纸的折痕有什么共同特征, 然后归纳出直线的概念。又如,在教学圆的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满月、太阳、铁环的形状,从而引入圆的概念。这种引入法可以消除学生对概念的陌生感, 降低概念教学的难度。

2.利用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 , 通过增加 ( 减少 )旧概念的内涵,缩小(扩大)其外延引出新概念。这种方法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概念, 学生容易接受,也有利于形成知识结构。如,在教学方程和长方形的概念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增加内涵,缩小外延);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长方形 (增加内涵, 缩小外延)。

3.通过数学问题引入概念。例如 ,在教学比例尺的概念时,笔者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若在纸上绘一个平面图该怎么画?学生一时不知道该如何画,这时笔者抓住学生急于知道答案的良机, 告诉学生只要学习了比例尺的知识,这个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通过实物及剖析概念中的关键字、词,比较差异,使学生明确概念

1.结合实物讲解 ,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如 ,教材中正方体的概念是这样的: 正方体是由六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教学这一概念时,笔者先出示一个正方体魔方,对照实物,让学生理解“围成”一词的科学含义,并使学生明白若换成“组成”就不够严密。

2.通过分析关键字、词 ,明确概念。如 ,在教学分数概念时,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单位1”和“平均分”,启发学生分析“单位1”指的是什么 ? “平均分”又表示什么意思? 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讲解,让学生明白“单位1”即可指1个东西,也可以是一个整体;既可以代表一个学生、一个苹果,也可以代表一班学生、一堆苹果。“平均分”是把“单位1”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即等分。经过这样的剖析,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

3.通过比较 ,明确概念。有的概念间既有密切联系,又存在着差别。如,“比”和“比例”这两个概念学生就容易混淆,往往把“比例”说成“比”。因此,在学习了“比例”这个概念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比”和“比例”这两个概念加以比较 ,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区别是: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只有两项,而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有四项。联系是:比例是由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组成的。通过比较,学生明确了相近概念的异同, 从而更准确地掌握概念。

三、通过运用和梳理巩固概念

1.在具体运用中巩固概念。如 ,在教学约数、倍数的意义后,笔者针对上述概念由易到难,设置了一组判断题, 使学生在运用中加深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2.在概念系统中巩固概念。在概念系统中巩固概念, 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新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 明确所学概念在整个概念体系中所处的位置,而且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认知结构。如, 笔者带领学生复习四边形这组平面图形的知识时, 在学生复习有关概念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完成右侧的集合图, 然后指导学生对集合图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系统掌握这组概念,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总之,教师要上好概念课,就应注意以上三个环节的教学,因为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前提,概念的明确是概念教学的核心, 概念的巩固是概念教学的补充和完善。

8.刍议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篇八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而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370-01

数学概念是人脑对现实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特征的一种反映形式,即一种数学的思维形式。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搞好小学概念教学,对学生有效的学习数学知识起重要作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明确教学目标,如实的做好导入,全方位的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笔者的几点见解: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概念教学的目标

1、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对概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教师在教学概念的时候往往都是一带而过、或是阅读一遍,不做特备的讲解,也不做特别的要求,概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存在着“重算轻理”的倾向,特别是低年级更为突出。很多小学的数学教师,往往只满足于学生算得正确,都不希望在概念上浪费时间。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由于运算数目小,概念也没几个,学生靠死记硬背也能记住,但是随着学生学历的升高,由于没有充实的概念作为基础,很多学生就会渐渐的思维散漫、理解能力变差。很多学生都需要边看概念,边做题,一些绕一点的题目,多数都是直接不会做,导致问题成堆,给学生的有效性学习带来了严重的阻碍。

2、概念教学的目标

在小学数学阶段的概念教学中,概念教学的整体目标可以归纳为两个:一是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实的发挥好概念教学,对学生这两方面能力以及更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能起不可替代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也是一种发现。概念教学的更本目的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让学生去了解相关事物的规律以及本质属性,对学生发现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利用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实验、归纳、分析概念,进而实现再创造。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数学知识,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和现象,人们通过有效的方式把它积累在一起,并经过加工、实践、验证才有了如今的高深数学。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也就是为了更好的熟悉生活并在生活中运用。对于概念来说,其实就是数学知识的高度浓缩,它是由许多相似的数学知识的归类得到,具有较强的延伸性和实践性。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造力的目的。例如,可以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去探究新的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新概念;可以让学生用学数学概念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只有积极参与实践,才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新思想、新方法,才能把握创造的机会进行成功的创造,提高创造能力。

二、精心设计概念的引入方法

概念的引入,是传授小学数学的第一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引入数学概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后继学习。概念引入得恰当,能充分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使学生乐于接受,为学生能顺利地掌握概念打好基础。教学中,为了有效的引入数学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联系生活实际引入

数学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如果教学中教师直接的讲解,学生将不能有效的理解。为此,在概念的引入过程中,教师可以可以充分的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物、教具、学具让学生观察、演示或操作来阐明概念,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让学生只用一把直尺画一个圆,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考验。用圆规学生都能画圆,用一根线固定于一点也能画一个圆,那么为什么要求学生用一把直尺来画圆呢?这就是渗透圆的定义:圆就是所有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入,学生就会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就算学生某天记不住圆的定义了,学生也会通过“直尺画圆”而慢慢的回忆起来。

2、以学生的旧知识为基础引出新概念

许多数学概念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总是存在一定的概念系统中,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的学习都是通过概念同化习得新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在通过生活情景引入概念的同时,教师还应极其的重视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尽量让学生能在回忆旧知识的过程中还能引出新概念,这样既有利于概念的形成,又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间的联系。

三、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概念的引入是关键,概念的掌握、巩固、提高才是重中之重。数学概念的巩固过程,就是记概念与保持概念的过程,也就是加深理解与灵活运用的过程。掌握概念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要经过学生“悟”的过程,要巩固概念,最主要的就是对概念的深透理解。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手段去帮助学生巩固概念。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或者多开发一些与教授概念相关的课堂活动(如,应用新概念的练习、关键问题设计重点练习、加强对比性练习、加强判断性练习、进行综合性练习等)去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只有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掌握概念,概念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

概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让学生掌握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的探究、创新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之我见[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

9.高二数学下角的概念的推广教案 篇九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用“旋转”定义角的概念,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象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含义

2、掌握所有与α角终边相同的角(包括α角)的表示方法

3、体会运动变化观点,深刻理解推广后的角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掌握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

难点: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媒体课件演示

四、内容分析

1、引导学生通过切身感受来认识角的概念推广的必要性。

2、为引入正角与负角的概念做好准备。

新概念产生

1.角的概念的推广

⑴“旋转”形成角

一条射线由原来的位置OA,绕着它的端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另一位置OB,就形成角α.旋转开始时的射线OA叫做角α的始边,旋转终止的射线OB叫做角α的终边,射线的端点O叫做角α的顶点.

突出“旋转”,注意:“顶点”“始边”“终边”

⑵.“正角”与“负角”“0角”

我们把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做正角,把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做负角,如OA为始边的角α=210°,β=-150°,γ=660°,

特别地,当一条射线没有作任何旋转时,我们也认为这时形成了一个角,并把这个角叫做零角.记法:角或可以简记成

⑶意义

用“旋转”定义角之后,角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

1角有正负之分

2角可以任意大

实例:体操动作:旋转2周(360(×2=720 3周(360(×3=1080()

3还有零角

角的概念推广以后,它包括任意大小的正角、负角和零角.要注意,正角和负角是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旋转量,它的正负规定纯系习惯,就好象与正数、负数的规定一样,零角无正负,就好象数零无正负一样.

2.“象限角”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往往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来讨论角

角的顶点合于坐标原点,角的始边合于轴的正半轴,这样一来,角的终边落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的角(角的终边落在坐标轴上,则此角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例如:30(、390(、(330(是第Ⅰ象限角,300(、(60(是第Ⅳ象限角,585(、1180(是第Ⅲ象限角,(20xx(是第Ⅱ象限角等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1)在坐标系中表示角时,对角的顶点与角的始边有什么要求?

(2)你对“角的终边落在坐标轴上,则此角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3)分别举出几个第一、二、三、四象限角的例子。学习新概念与问题讨论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新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新概念形成

终边相同的角

⑴观察:390(,(330(角,它们的终边都与30(角的终边相同

⑵探究: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一个0(到360(的角与个周角的和:

⑶结论:所有与(终边相同的角连同(在内可以构成一个集合:

即:任何一个与角(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与整数个周角的和。

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终边一定相同,终边相同的角有无数多个,它们相差360°的整数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1)终边相同的角有何特点?(相差整数个周角)。

(2)试表示出与30(终边相同的角。

(3)用集合表示终边相同的角请注意以下问题:

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但是相等的一定终边相同,终边相同的角有无数多个,它们相差360(的整数倍。

从观察分析入手,通过具体例子,归纳总结出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并初步认识用集合表示终边相同的角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讲解范例

例1在0°到360°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并判断它是哪个象限的角

解:⑴∵-120=-360+240,

∴240的角与-140的角终边相同,它是第三象限角.

⑵∵640=360+280,

∴280的角与640的角终边相同,它是第四象限角.

⑶∵-95012’=-3360+12948’,

∴12948’的角与-95012’的角终边相同,它是第三象限角.

例2写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S,并把S中在间的角写出来:

解:

(1)

S-360°~720间的角是

-1×360°+60°=-280°;

0×360°+60°=60°;

1×360°+60°=420°.

(2)

S中在-360°~720间的角是

0×360°-21°=-21°;

1×360°-21°=339°;

2×360°-21°=699°.

(3)

S中在-360°~720°间的角是

-2×360°+36314’=-35646’;

-1×360°+36314’=314’;

0×360°+36314’=36314’.

1、选例1的第一小题板书来示范解题的步骤,其他例题请几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下面自己完成,针对板演同学所出现的步骤上的问题及时给予更正,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归纳。

2、例2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让学生回答,互相更正,对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讲解,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常见角的集合的表示方法。

1、例1主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在0°到360°范围内,找出与某个角终边相同的角,并判断它是哪个象限的角。

2、例4主要想解决:所有与(终边相同的角连同(在内可以构成一个集合:

即:任何一个与角(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与整数个周角的和。在这里:

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但是相等的一定终边相同,终边相同的角有无数多个,它们相差360(的整数倍。

课堂练习1、锐角是第几象限的角?第一象限的角是否都是锐角?小于90°的角是锐角吗?0°~90°的角是锐角吗?

(答:锐角是第一象限角;第一象限角不一定是锐角;小于90°的角可能是零角或负角,故它不一定是锐角;0°~90°的角可能是零角,故它也不一定是锐角.)

总结有关角的集合表示.锐角:{θ|090°},

0°~90°的角:{θ|0°≤θ≤90°};

小于90°角:{θ|θ<90°}.

2.已知角的顶点与坐标系原点重合,始边落在x轴的正半轴上,作出下列各角,并指出它们是哪个象限的角?

(1)420°,(2)-75°,(3)855°,(4)-510°.

(答:(1)第一象限角,(2)第四象限角,(3)第二象限角,(4)第三象限角)

课堂练习的目的是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综合回顾,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解决,然后教师加以点拨。

归纳小结

从知识、方法两个方面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10.小学数学概念大全教案 篇十

活动目标

1.理解4以内物体数与量的对应。

2.看图创编故事,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及创造力。

活动准备

1.老师提前把《我的家》幼儿用书第 10-11页的图画制成故事图卡多套。

2.发给每位幼儿一套1-4的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1.老师告诉幼儿“今天老师为小朋友请来了一些客人,你们想知道他们是谁吗?”

2.老师出示故事图卡讲故事,并请幼儿数数图中人物的数量。例如:

他是希希的爸爸,(问:图中有多少人?答:1 人。请幼儿举起相应的数字卡)爸爸和妈妈结婚了。“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问:图中有多少人?答:2 人。请幼儿举起相应的数字卡)妈妈生了希希,(问:现在这个家有多少人?答:3 人。请幼儿举起相应的数字卡)后来家里又来了姨妈的孩子,一个小妹妹。(问:现在希希的家有多少人?答:4 人。请幼儿举起相应的数字卡)

3.每组发一套图卡,请幼儿根据图卡内容合作创编新的故事。

4.老师帮助幼儿把人物的数量写在图卡上方,并把故事文字写在图卡下方,然后把图卡装订成书,放在图书角,让幼儿自由翻阅。

活动评价

能用数字1-4正确表示物体的数量。

能与小朋友合作根据图卡内容创作故事。

教学反思

为了更好地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幼儿听一听,数一数、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形式,让幼儿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使幼儿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11.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刍议 篇十一

关键词:数学概念;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20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3.130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不仅数量多,内容更包罗万象。这些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既概括又抽象,不是与生活经验紧密相关,就是要求以抽象思维为基础,掌握起来并不容易。具体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况更不容乐观。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只依赖教材、教参,没有对数学概念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有的教师甚至还存在拿捏不准的情况。加之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少,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起来就更难了。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数学概念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呢?我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生活实例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小学生的思维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普遍较弱,学习起来常常力不从心。鉴于此,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实例入手,通过生活中的典型事物引入概念,让生活成为学生思维的源泉。

比如,教学“三角形的特性”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伊始这样引入:“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现在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呢?”待学生回答完毕,教师可以选取自行车的三角架、测量用的三脚架、小别墅的屋顶等典型代表提问:“为什么它们不做成圆形或四边形却要做成三角形呢?”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终得出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教学“平行线”时,教师同样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秋千架的两根吊绳、操场跑道上的两条线、黑板的上下两条边等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在分析得出每一幅图中的两条线都可以无限延长且永不相交这一特点后,揭示“平行线”的概念。这样的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便于学生通过熟悉的事物获得感性认知,为抽象概念的引入做好了铺垫。

二、直观教具演示概念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具,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必然兴趣高涨,效果也远比生硬讲解好得多。

比如,在教学“平均数”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小木块,第一堆2块,第二堆4块,第三堆3块,然后让学生观察每一堆木块的个数是否相同,不同的话,哪一堆多?哪一堆少?待学生回答正确后,教师再将小木块打乱重新摆放,分别分成3堆,每一堆都有3个木块,并引导学生观察木块数量是否相等,得出“3”就是这堆木块的平均数。有了这一基础,教师再向学生深入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直观的演示过程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起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高效。

三、复习旧知整合概念

数学知识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中延伸出来的,数学概念也不例外。对于某一个数学概念而言,其常常处于一定的概念系统中,与其他概念相互联系。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旧有知识中与新概念的联系点展开讲解,让学生通过概念同化习得新概念。

比如,在教学“质数、合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从已学过的约数概念入手,为学生展示1、5、8、13、15这一组数字,要求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找出它们各自的约数。待学生找出各个数字的约数后,教师再指导它们进行分类,并引申出质数与合数的概念。5和13的约数只有1和它本身,这样的数就是质数;8和15的约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其他的数字,这样的数就是合数;1的约数只有1本身,所以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如此,学生便能轻松理解并掌握质数与合数的概念。

另外,教师还可以从求几个数各自的倍数引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从整除的概念阐明约数与倍数的概念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师可在教学中灵活应用,将旧知识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引子,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为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脉络,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

四、实际应用巩固概念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数学概念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生硬的记忆,更是为了实际应用。所以,学习了数学概念后,教师还要创造各种条件增强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促使学生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能力。

比如,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组操作题,让学生试着画出几个不同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顶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以及腰长为2厘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帮助学生深化了概念,拓宽了思维。

除了课堂上的应用,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灵活的课后作业。比如,学习了“约数”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一个“约数抢答”小游戏,给学生一组数字,要求学生回家后与家长共同找出这组数字各自有几个约数,分别是什么。如果其中有人说错,就要接受惩罚,在脸上贴上一张小纸条,看看谁算得又快有准。结果表明,这样的小游戏十分受学生的欢迎,既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数学概念,又有效增进了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感情,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正确的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认识到数学概念的重要性,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做好引入——演示——整合——巩固等环节,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新的数学知识,为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护士执业注册临床实习证明格式下一篇:晋位升级2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