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思想

2024-08-11

养生思想(精选8篇)

1.养生思想 篇一

(一).道法自然

1.宇宙自然

为什么条条江河归大海?为什么春去冬又来?为什么月球围绕着地球,地球围绕着太阳,几千年,几万年,几亿年来,依照某种规律旋转这、运行着,片刻不息?这,便是宇宙,便是大自然。

2.“道”的内涵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最为博大精深的哲学概念,它体现了自然万物的本原和运动变化的法则。简言之,易学旨在论一阴一阳之道。《周易》曰:

“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情以至于命。”其核心内容是讲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道”是物的自然法则,天地万物是由“道”所产生的。

道教养生学以道教的宇宙生成理论为依据。《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道德经》又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规律仍为自然无为,必然要逆人欲之所为。

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乃是通过对社会矛盾的观察和思考提出来得的。无论在政治或人生态度上,都主张自然无为,即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发地达到生存和发展的最佳状态。这种观念称为“生态智慧”。“是谓深根固抵,长生久视之道。” 这说明人的生命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能分离,得“道”即可长生,违“道”只能短寿。这是道家养生思想的根本观点。

(二).清静无为

老子倡导的静神养生观,其精髓可用八个字来概括:

“少私寡欲”——养生的内涵;

“无为处世”——养生的方法。

1.虚静

老子认为“重为轻根,静为燥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老子不仅主张为政应求清静,人生的活动也应在烦劳中求静逸。在繁忙中静下心来。故宜“致虚极,守静笃”。老子认为,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状态的。面对世事的的纷争,能够致虚守静,就可把握根本。他极力倡导“无欲”、“无求”、“无知”、“无为”的思想。其意是指要淡泊无为,无忧无虑,返扑归真,处于自然状态,保其精神,全其性命。

2.“无为”

《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下万物在生生化化中反复运转,但无论怎样运转变化,都是源于“道”的本体,事物的对立面正好体现了“道”的运动。这句格言告诉了 “有道无”又从“又到无”的深刻哲理。指导人们共同实现“无中生有”、“有生万物”的目的。

《道德经》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其义是修道者要天天反省自己,减少杂念,减少再减少,直至没有杂念,就能达到清净无为的境界。无为而无不为是道家名言。不能望文生义,要领悟它的精神境界。

3.“无为处世”的含义有如下三点。

无为是相对有为而言,含有一种相生相成的道理;

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即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勉强作为;

无为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没有贪欲、杂欲,但不能没有发展。没有杂欲是一种美德,但创新是一种社会责任。若仅仅满足安贫乐道,止步不前,幸福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小。把“无为而无不为”理解为在“在无为中生存,在有为中发展”。才能有健

康的身体,稳定繁荣的生活。

(三).以柔为贵、弱者变强

老子对‘道’的解释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所讲的“弱”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弱”,老子恰恰看到弱而无用的东西之大用。例如: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强”,

“洼则盈”,“曲则全”,“后其身而身先”,“柔弱胜刚强”,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守柔曰强。”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以柔为贵、弱者变强的原理:

老子的相反相成的“相生”原理

“弱者变强”的原则

2.养生思想 篇二

1 静以养神

“夫神者, 生之本;形者, 神之具也。神大用则竭, 形大劳则毙。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 ”这句话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明了中国养生思想中形与神之间的关系, 神为本, 形为具。是故中国养生思想, 在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时, 是以养神为主, 养形为辅。只有“形与神惧”“形体不蔽, 精神不散”, 才能“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神指的是人体的一切精神思维活动,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内经》中说:“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也”。养神的关键是清静, 老子最先提出“致虚极, 守静笃”“静为躁君”的观点, 《黄帝内经》则更全面地阐述了以静养神的观点, 提倡“静则神藏, 躁则消亡”“清静则生化治, 动则苛疾起”。庄子在《天道》中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 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2];另外《淮南子》也提出“夫精神气志者, 静而日充者以壮, 躁而日耗者以老。[3]”可见中国古代的养生是以“静”为核心的。

静以养神并不是让人无所事事, 而是让人少私寡欲, 老子言“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孟子谓“养心莫善于寡欲[4]”, 因为多欲就会伤神, 只有减少贪欲, 这样才能积蓄更多的能量, 从而发挥更大的智慧。但中国养生思想之中并不是单纯地以静养神, 而是以辨证的动静观实现养神这一目的。这里所谓的“动”, 并非肢体的运动, 而是指适当的脑力活动。孟子所言“耳目之官不思则蔽”, 即用进废退, 如果错误的理解“静”就是什么也不想, 不思考问题, 只能使脑细胞退化, 思维迟钝。

反观现实, 在环境、交通、就业以及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的压力下, 据统计亚健康者约占人口的60%, 健康与非健康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话题。“静以养神”对于处于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副清凉之药, 如能在杂乱之中, 且驻足追求片刻的清静, 认真体悟这远古的智慧, 对于健康定有莫大的益处。

2 动以养形

形指的是形体, 包括人体的脏腑、皮肉、筋骨、脉络等。“形乃神之宅”, 保养形体必不可少。中国的养生思想历来提倡“动以养形”。最早提出这种观点的是“吹嘘呼吸, 吐故纳新, 熊经鸟伸, 为寿而已矣。《庄子·刻意》”然而, 最有影响、流传最广的是三国时期名医华佗创编的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的“五禽戏”。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还专门列了形体锻炼篇《导引按摩》, 在该篇中收录了许多导引按摩的术式和方法, 其中详细地介绍了华佗“五禽戏”的具体术式。孙思邈根据中医的原理, 对形体锻炼的健身祛病功效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他在《千金要方》中指出:“人欲劳其形, 百病不能成”, 老人“须知调身按摩, 摇动肢节, 导引行气……不得安于其处, 以致奎滞, 故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 义在斯矣。能知此者, 可得一、二百年[5]。”

然而纵观中国的历史, “动以养形”这一养生思想却有着自身的指导原则。正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 例如老子说“驰骋狩猎令人心发狂《道德经》”, 庄子认为“形劳不休则弊”, 晋朝葛洪认为“跳走喘乏, 伤也, 积伤至尽则早亡《抱朴子·辩问》。”这里的“动”与当今的体育活动是不同的, 它将诸如扫地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烦琐小事当做一种养生活动, 体现了流水不腐的养生思想。动以养形是以清静养神为前提的。中国古代的养生思想之中始终贯穿着“形神共养, 以养神为重”的指导原则, 只有做到形神共养才能维持人这个有机整体处于一个和谐统一的状态, 才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在西方体育成为体育锻炼的主流之时,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中关于“身体锻炼”思想的确有些另类, 西方体育强调“更高、更快、更强”, 中国的养生思想则是反对大强度的活动, 要“常欲小劳”“体欲常劳”, 做到“形劳而不倦”“不妄劳作”“不当使极耳”“莫大疲极强所不能堪耳”。但两者之间并非矛盾, 正确认识两者, 便能使其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3 以德养生

中国的文化价值系统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 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古人将本来属于道德范畴的伦理归纳到自己的养生体系之, 赋予道德以养生的职能。

葛洪指出“为道者当先立功德。若德行不修而务方术, 皆不得长生也。[6]”而孙思邈则把道德修养放在养生的首位, 反复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指出:“夫养性者, 欲所习成性, 性自为善, ……性既自善, 内外百病皆悉不生, 祸乱灾害亦无由作, 此养性之大经也[7]”。这正体现了保养生命活动中的伦理道德精神指向。这里“道”“德”“善”是生命修行的伦理目标, 也是健康长寿的不二法门。由此可见, “养生”实际上不限于形体动作的“锻炼”, 而且具备丰富的伦理道德意义。

“以德养生”在表面上是依据一定的社会伦理规范来保养精神和形体, 但从深层次方面看, 却蕴涵着顺应天道以尽心知性的养生理念。姑且不论这一套理论是否成立,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 我们是否有必要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自己的行为?至于是否能够起到养生的作用, 那便是“仁者见仁”的事了。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传统养生理论和养生实践的解读, 仅能将中国博大精深的养生文化之一面展现在人们面前。在推行健康教育的今天, 传统养生文化中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借鉴。

4.1 提炼出适合中华民族心理和文化特性的锻炼形式

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 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多方面的冲击, 但是两者之间存在很多的差异。在健身方面, 中国人主静不主动, 讲究的是天人合一, 以达到“无为而治”。而西方的健身理念则是主动, 注重强身, 突出体格的健美。东西方文明之间是存在着可以沟通的桥梁的, 东方的养生观和西方的强身理念的融合必将对当代的健康主体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应当立足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基础上, 建立起适合本民族的健身体系。

4.2 加强一些有价值锻炼形似的人文教化作用

我们应当重视一些锻炼形式的人文教化作用, 不能将两者剥离开来。养生文化, 除去一些糟粕外, 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许多人文教化的思想, 如将道德纳入养生体系之内。我们应当去发掘其有价值的东西,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 更多时候人们是在追求心灵的完美。

参考文献

[1]安继民, 高秀昌.庄子[M].第一版.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6:32

[2]安继民, 高秀昌.庄子[M].第一版.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6:179

[3]许匡一.《淮南子》校注献疑[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13 (50) :92

[4]金良年.孟子译注[M].第一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312

[5]肖嵘等.武当道教武术养生方法略论[J].搏击.武术科学.2006;3 (2) :70

[6]郭雪.中国道教与印度瑜伽养生的比较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1

3.养生思想管窥张景岳 篇三

先天后天交相互胜

对于先天后天对人的影响,张景岳谓:“人生于地,悬命于天,此人之制命于天也。栽者培之,倾者覆之。此天之制命于人也。”他认为,“故以人之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对于人的先天后天禀赋及其作用,张景岳进行了合乎辩证的理性阐释,特别对后天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

先天与后天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就看个人是如何保养的了。张景岳说:“若以人之作用言,则先天之强者不可恃,恃则并失其强矣;后天之弱者当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虽然先天条件优越,如果后天不好好养护,则就要失去,而致病殃;先天弱者,而后天如果能够谨慎调养,则能祛除先天的不利而致健康长寿,此所谓“胜天”矣。

天年难得多咎自身

《内经·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张景岳也认为,天年能够得到:“夫人之所受于天而得生者,本有全局,是即所谓天年也。”

但是,在现实中得享天年要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他详细分析了后天难以抗拒与避免的影响长寿的原因有“天刑”、“地杀”、“人祸”三者:“故凡天亦杀人,有如寒暑不时,灾荒荐至,或妖祥之横加,或百六之难避,是皆天刑之谓也。地亦杀人,则如旱潦无方,水火突至,或阴毒最以贼人,或危险多能困毙,是皆地杀之谓也。人亦杀人,如争斗伤残,刀兵屠戮,或嫁祸阴谋,或明欺强劫,是皆人祸之谓也。凡此三者,十中约去其几。”张氏所处的时代是灾荒不断、农民起义蜂拥而起、战乱连年的明朝末期,这些因素对于当时很多人确实是难以避免的。

张景岳更注重个人因素对于养生的影响,现实中影响自己长寿的原因往往是“孽由自作而致不可活”。如:困于酒者,或致劳损,或郁结,或淫溺,或惊怯,招殃自败;困于败,积虑处心,久思耗神,其精气神涣散;困于气,好胜恃强或逆来顺受而忿怨忧郁,致伤肝脾;困于功名,好高骛远,趋炎附势,利禄熏心,劳心贪婪而致败;困于医,寒热倒施,虚实错认,庸医误人。

张氏认为,在没有天灾人祸的前提下,如能避免不利于养生的各种因素,是可以做到长寿的。

后天之养其为在人

先天因素虽对人的健康长寿较重要,但先天无法更改,后天因素对养生的影响对个人来说更不容忽视。张景岳为此特别强调“人之作用”,亦即人生之自我约束和调节,对于自身的健康长寿有决定性的作用。他说:“然则后天之养,其为在人,可以养生家而不以此为首务乎?”

“先天之强者不可恃,恃则并失其强矣;后天之弱者当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为此,他提出养生“四慎”说,即“慎情志可以保心神,慎寒暑可以保肺气,慎酒色可以保肝肾,慎劳倦饮食可以保脾胃。”

张景岳强调情志对养生的重要性,他指出,为善令别人快乐幸福,则自己也快乐幸福;祈福不欺天,不干伤天害理之事,做人为官不贪鄙,更不明欺强劫,不损人、不损国家社会,君子取财有道,则心安理得,可以颐享天年。为富不仁,甚至欺天枉法,必殃人,更必殃己,则怎能保生与颐养天年?

张景岳的医学著作中还记载很多具体的养生的技术与内容,如调养脾胃,培补后天,主张饮食勿偏、饥饱适宜、饮酒适量;保精治形,阴阳并重;防劳慎色,调情养性;练功固齿,健身延年,等等。这些后天的努力,对于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中年左右再振根基

中年是人体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就男女分而论之,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指出了女子从三十五岁开始,男子从四十岁开始,机体表现出多方面开始衰退的现象。这种种迹象,都反映了中年开始生理功能的衰退,提示了中年时期进行调理养生的必要性。

张景岳对预防早衰作了重要的探讨,并鲜明地提出了“中年左右,再振根基”的养生思想。

张氏从后天保养的观点出发,发挥了预防早衰的思想。他指出了早衰的产生是由于不知摄生,耗损精气,他说:“天畀(赐予)之常,人人有之,其奈今时之人,自有知觉以来,恃其少壮,何所不为?人生之常度有限,而情欲无穷;精气之生息有限,而耗损无穷,因致戕此先天而得全我之常度者,百中果见其几?残损有因,惟人自作,是即所谓后天也。”

但是,通过努力则可能避免早衰,因为人的生命过程是有规律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经历着生长壮老,衰老是遵循了生命的规律。但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说明应当抓住中年时期元气尚未大虚之机,认真地加以调理,使元气得以复常,而人身之根本得固。

我们知道,许多老年性疾病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在中年后逐渐演变而成的。中年时期虽在生理上是一个由盛而衰的过渡时期,但其生理特点毕竟不同于老年时期,即使逐渐出现一些衰弱的表现,但却远比60岁以上的老人要气血旺盛、体质强壮得多,因此张景岳提出“中年左右,再振根基”的养生观点,力主中年也要加强调养,对于避免早衰、预防老年病等无疑具有极大的意义。

4.养生思想 篇四

隔河头中心卫生院公卫科

培训地点:隔河头中心卫生院会议室

培训方式:(1)授课演讲(2)会议指导(3)交流讨论 培训内容:中医养生基础知识

培训目的:(1)巩固提高辖区内公卫专职人员中医养生知识(2)宣传提高辖区内群众自我中医养生能力水平教材编撰:田玉川

培训老师:刘颖 田玉川 程爽 培训课时:三课时

培训时间:2018年8月4日

参加人员:辖区内所有公共卫生服务专职人员和全体公卫专职乡医 培训内容 :中医养生一、四时养生(主讲:刘颖 时间控制1小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译:第一个季节是“春”。我们先看一下,“春”字是怎样写的:“三”是个“乾卦”,为天,代表阳气,“天之阳”来了;下面是一个“日”,代表“地之阳”,“地之阳”也上来了;人就在两个“阳”中间;为“春”。春天的感觉一下子就找到了。万物都感受到暖洋洋的气息,自然界充满着一片新生的景像,万物欣欣向荣。此段着重论述了“春发”季的养生之道。“春三月,此为发陈”:春三月,是指从立春开始至立夏期间的三个月。此,这;为,是;发,生发;陈,陈旧。也就是推陈出新的意思。它形容的是万物开始萌发的一种自然界的情形。“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俱,都;生,生发;以,因此;荣,繁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夜卧早起,即晚睡早起之意;广步,即散步;于庭,于,在;庭,庭院。注:这里晚睡指的是适时而睡,而不是要刻意去晚睡熬夜(以下同)“被发缓形,以使志生”:被发,即披散头发;缓形,即解开衣裳,让体形舒缓。因为春天来了,所以,不必再像冬天那样把衣服紧裹着,所以,要敞开衣裳。“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以使,让;志生,志向萌生。也可以理解成对生命对身外事物产生坚定的信念。“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生,放生,生长;勿杀,不要杀戮。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草木在春天开始发芽生长,动物在春天开始交配,因此要让万物在这个季节生长,而不要杀戮。予而勿夺:予,给予;夺,抢夺。赏而勿罚:赏,奖赏;罚,处罚。在万物生长的季节,要多给予不要抢夺。比如这个季节要打猎,可能把怀孕的母兽都打死了,得不尝失。而对人也是样,要多奖励,而不是多处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气,季;应,对照下句,应在这里当作应该讲,很多注释都把它当作适应、顺应讲,我个人认为不确切。翻译为,这就是春季应该要做的事(指前文中的各种情景),是春季的养生之道。这里的“生”,特指春季的生发之道。“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逆,违背;之,它,指前面的提到应该要做的养生之道的事;夏,夏天;为,就;寒变,夏日得病之总称,比如腹泻什么的;奉,供奉;长,生长;者:特供奉生长的精微物质。中医认为,春天主升发,主肝。如果不按前文提到的春季养生之道去做,就会损伤肝脏,到了夏天就会发生寒性病变,供奉夏季生长的精微物质就缺少了。整段意思就是:春季的三个月,是万物生长推陈出新的季节。天地都开始萌生,万物因此而繁荣。此季节,应该晚睡早起,在庭院中散步,或是春游,春游就是到外面去走走,披散开头发,敞开衣襟,放松自己。形体舒缓,使自已的精神状态与自然界的生发的机象相适应。以便让内心的志向得以升腾,保持万物的生机而不要杀戮,多施与,少掠夺,多奖励,少处罚,对于春天赋予人的生发之气不要随意损害、劫夺和克伐。这些都是春季应该要做的事,是春季的养生之道。如果违背了它,就会损伤肝脏,到了夏天将会得寒性病,供应人体生长的精微物质就会减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译:此段着重论述了“夏长”季的养生之道。“夏三月”,是指从立夏到立秋这三个月。“此为蕃秀”;蕃秀,与发陈对应。蕃,茂盛之意;秀,秀美茂盛之意。“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气交,指天地之气交会,交合;华实,华,开花;实,果实。与蕃秀意思相近,都是指万物生长茂盛之景象。“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同春季一样,要晚睡早起。夏季是日长夜短,人容易犯困。所以要无厌于日,意思就是不要厌恶这种日长夜短的日子而贪睡。这里提案一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没有的内容“午时觉”,就是中午12点到14点之间要补充一下睡眠。现在养生实践证明,在这个时间补充睡眠对人的身体机制有很大的好处,能迅速恢复精力同时能补充下午劳作所需要的精力。但午觉的时间不宜过长,以1小时为宜。“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夏季炎热,人们容易发火。使,让;志,情志;勿,不要;怒,发怒;华,同花;英,也同花;成,变成;秀,茂盛之意。此段意是要使自己的情绪平稳,不要动怒,使大地万物的花朵变得郁郁葱葱而茂盛。“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气,特指人的情绪;得泄,得以外泄;若,像;所爱在外,喜爱的事物置于内心之外。中医认为,喜伤心,而夏季是主心的季节,这个季节,人不能过喜。因而养生之道才会要求将喜爱的事情置之身外,不为喜所动。“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之应,同春季的之应意思一样,即应该要做的事。如果说,春天是养生之道,那么到了夏天,就是养生长之道。“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痎(jiē)疟,疟疾的通称。亦指经年不愈的老疟;为,就。“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奉,供奉;收,收藏;者,精微物质;这里的冬至,不是特指冬至这个节气,而是泛指冬天。至,到的意思。就是冬天到了。整段意思就是夏季的三个月,是万物生长茂盛的季节。天地气机交会,万物开花结果,应该晚睡早起,不要厌恶这种日长夜短的日子(而贪睡),要使自己的情绪平稳,不要动怒,使大地万物的花朵变得郁郁葱葱而茂盛,让情志得以疏泄,不因为喜爱的事情而过分动心,这才是夏天应该要做的事,是养护生长之道。如果违背它,就会损伤心脏,到了秋天,老病就会复发,供奉生长的精微物质就会减少了,到了冬天就会得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shun 音同孙)泄,奉藏者少。

译:此段阐述的秋季的养生之道。中医认为,秋主收,主肺,在这个时间段,人要养肺。“秋三月,此谓容平”;秋三月,是指从立秋到立冬这三个月。容平是什么?容,包容;平,平和。中医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与春天的生机勃发相比,与夏天的万物生长相比,与冬天的万里冰封相比,秋天就更显得平和收敛,与此相对应,最恰当的词就是容平。容平,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和为贵”。习惯了时时奋斗、拼搏、要强的现代人,也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身体和解,与自己和解,与外界和解,与自然和解,苏东坡的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最好的容平心态。“天气以急,地气以明”:这两句话,看似明白,但细抠起来,又很不明了。就是“以”字的用法和“急”、“明”的确切含意。搜索冥想苦想了半天,也是只能得到如下解释:“风气劲疾”曰“急”;“物色清肃”曰“明”。当我们理解了急和明的含意之后,再来结合下下句看“以”字的用法。我个人认为,“以”在这里可解释为“因为”之意。原句是一个倒装句,正装句应该是“以天气急,以地气明”,这样大家就好理解了。“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俱,一起;兴,起来之意。“使志安宁,以缓秋刑”:秋刑,特指秋后问斩。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杀人要在秋后。其实有各种各样的解释,追朔历史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但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出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这个论述可以推演出下面这样的理解,“秋后问斩”是对应的天人合一之气。中医认为,秋主收敛。人除了肉体以外,还有精神。犯人,大多是对当朝者有危害之人,也就是触犯了统治者制定的法律之人,因此,问斩,不仅要消灭其肉体,更要消灭其灵魂。中医认为,秋天主肃杀之气,此时杀人,不仅可以灭掉其肉体,更重要的是让其灵魂也随着收敛的秋气一同被自然界带走,以减少对社会的危害,不再冒头。明白了这点,我们就不难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整句的意思告诉我们,秋天,要让情志得以安宁,以缓解秋天的肃杀之气。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春天、夏天杀人呢?准确的解释是:春天是万物生发季节,夏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统治者此时杀人,第一怕犯人的精气神会借这样季节再度萌发,所以不能在此季杀人。第二就是,古代的统治更注重于养生,信奉,以天为大,以神明为主,所以害怕这个季节杀人会违背自然界的规律,而这个自然界的规律也就是那时他们思想中的天和神。当然,冬天主收臧,统治者又害怕冬天犯人的灵魂被收藏在天地间而不散去,故而古代沿袭秋后问斩这条定律。“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此句和上句基本上是一个意思的不同表达。中医认为,肾主情志,心主神明。使志安宁,就是让肾气收敛,而收敛神气,则是让心气收敛,以平秋燥。“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无外其志,其实和使志安宁一个意思,就是不要让情志过分的外露和外泄。中医认为,肝主升,肺主降。“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用现代医学解释,肺是管疏布全身气血的。如果一个人在秋季,不注意情志收敛,过分折腾,必然要过分消耗肺气,使下一个季节的冬藏不能平稳实现。“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应,和前文的意思相同,就是应该要做事;养,养生;收,收敛;道,道理,准则;也,是。“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同前文,逆,违背;之,它,特指前面所说的秋天的养生之道;伤,损伤;飧泄,飧(sūn)泄,本病是肝郁脾虚,清气不升所致。临床表现有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肠鸣腹痛,脉弦缓等;为,就。奉,供奉;藏,收藏、储藏;者,指可供人体收藏的精微物质;少,缺少。你们想想,精微物质都拉稀跑肚拉掉了,哪还有能存得住的营养呢?整段的意思就是:秋天的三个月,被称为容平。因为风气劲疾,物色清肃,人应该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使自己的情志得以安宁,以平缓秋天的肃杀之气。使自己的神气收敛,以与秋天的容平之气相符。不要让情志过分张扬和外泄,以使肺气保持清澈和畅通,这就是秋天应该要做的事,是养生之道。违背它,人就容易得飧泄之病,而供奉收藏的精微物质就减少了,不足为冬天收藏储备所用,因为冬天寒冷,人之生存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否之则恶病。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chè 音同撤),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jí 音同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译:此段为冬季闭藏的养生之道。“冬三月,此为闭藏”:冬三月,是指从立冬到立春的三个月。与发陈、蕃秀、容平相对应,冬天的三个月,被称之为闭藏。乃收藏之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水冰,就是水结冰之意。坼(chè),裂开之意:干~。~裂。天旱地~。勿扰,不要打扰;阳,人体的阳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待,等待。换言之,太阳下山,我们睡觉,太阳出来,我们起床。也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道理,也是预防或减少人体受冬季寒冷侵袭的防护一种自然方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秋天是让情志收敛,而到了冬天,就是让情志收藏起来。若,像;伏,趴下;匿,藏匿;私意,隐私之意;有得,渴盼已久想得到的东西。此句的意思就是到了冬天,要让自己的情志收藏起来,就像自己的隐私一样珍藏不露,又像渴望已久而得到的东西一样深藏不现。“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去,离开,避开;就,靠近;亟夺,屡次夺去。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痿厥:病证名。痿病兼见气血厥逆,以足痿弱不收为主证;生者:特指生发之物。

整段意思就是:冬季的三个月,被称为闭藏。水被冻得结了冰,地被冻得开裂,此时不要打扰人体的阳气,应该早睡晚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要让自己的情志得以藏匿,就像自己的隐私一样珍藏不露,又像渴望已久而得到的东西一样深藏不现。避开寒冷之地,靠近温暖之地,不要让皮肤过于开泄,使人体阳气反复被夺走,这就是冬天应该要做的事,是养藏之道,违背它,就会伤肾,到了春天,就会发生痿厥之证,供奉生发之物就少了,不足以春天生发之需。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译:四季的阴阳变化,是万物生发、滋长、收敛、闭藏的根本。懂得养生的圣人在春夏二季摄养阳气、在秋冬二季保养阴精的原因,就是为了适应养生的根本规律,所以能同万物在生发、滋长、收敛、闭藏这些方面保持一致。违背了养生之道的根本规律,就会摧残人体的本元、毁坏人的身体。所以四季的阴阳变化,是万物的起点与终点,是生死的根本。违背了它,灾祸就会产生;而适应它,重病就不会患上。懂得了这些,就可以说是掌握了养生之道。养生之道,圣人遵行它,愚蠢的人们违背它。顺应四季的阴阳变化人就能生存,违背四季的阴阳变化人就会死亡;顺应四季的阴阳变化人体就能功能正常,违背四季的阴阳变化人体就会功能紊乱。把顺应四季的阴阳变化颠倒过来变成违背它而产生的病变,这叫“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译:因此圣人不是在生病之后才去治疗,而是在还没有生病的时候就进行预防;不是在身体的功能紊乱之后才去调理,而是在身体的功能还没有紊乱的时候就进行预防,说的就是这些道理。疾病已经生成然后才去用药治疗,身体的功能紊乱之后才去进行调理,打一个比方,就像是口渴了然后才去掘井、战斗已经开始了然后才去铸造武器-样,不是太晚了吗?

二、十二时辰养生(主讲:田玉川 时间控制为30分钟)

何为天?一日曰天!天,是生命的周期,即为24个小时一个生理周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理周期。天是生命的精准寿命衡量单位。一天地球完成自传一周,中医学认为一天人完成日循环五十周;阴阳的日循环、日平衡决定着人体的健康。人的生命因“日循环平衡”而存在,疾病源于“日循环不平衡”的打破。人的生命活动,比如工作、休息、营养、排泄等都是以“日循环平衡”为单位为基础的。

十二经气血流注次序肺寅大肠卯胃辰,脾巳心午小肠未。膀申肾酉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

子时23:00--01:00│胆经。这时要上床睡觉,利于骨髓造血。丑时01:00--03:00│肝经。此时是肝脏修复的最佳时段。

寅时03:00--05:00│肺经。宜深度睡眠,不应被惊醒。卯时05:00--07:00│大肠经。这时起床要喝水,大肠蠕动旺

盛,每个人都应养成卯时排便的习惯。

辰时07:00--09:00│胃经。胃最活跃,此时一定要吃早餐,每天这时敲胃经最好,启动人体的发电系统。

巳时09:00--11:00│脾经。这个时辰要喝至少6杯水,小口

慢饮,让脾脏处于最活跃的程度。

午时11:00--13:00│心经。此时保持心情舒畅,适当休息或

午睡。

未时13:00--15:00│小肠经。小肠最活跃的时候,故午餐应

在下午1时前吃。

申时15:00--17:00│膀胱经。膀胱最活跃的时候,是人体最

佳排毒时机,适合多喝水。

酉时17:00--19:00│肾经。适合休息,少食盐。

戌时19:00—21:00│心包经。适宜散步,这时心脑神经系统

最活跃,心脏不好的人最好在这时候敲心包经,效果最好。

亥时21:00--23:00│三焦经。保持心境平静。做好睡前准

备。

三、穴位保健(主讲:程爽 时间控制30分钟)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治病的刺激点。

足三里 为足阳明胃经穴,在小腿外侧,犊鼻下三寸,胫骨外一横指。本穴为全身性强壮要穴,也是自古以来养生保健第一大要穴,备受古今养生家、医学家们的重视。“若要身体安,三里要常按”、“常灸足三里,赛吃老母鸡”等在全国各地流传俗语。

主治:足三里可健脾胃、助消化、疏风化湿、通经活络、扶正培元、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功能,有效提高过敏人群对各种过敏源的适应能力。

1、胃痛、恶心、呕吐、食少、消化不良、完谷不化、腹胀、腹痛、肠鸣、泄泻、痢疾、便秘、疳积、肠炎;

2、头痛、眩晕、失眠、耳鸣、心悸、心慌、虚劳、气短、气喘、咳嗽、痰多、中风、水肿;

3、下肢萎痹、半身不遂、小腿酸痛、各种过敏性疾病、乳腺炎。

此穴主治甚广,为全身强壮要穴,针灸可保健,预防中风;又为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要穴,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以及五官科、妇科、皮肤科等多种疾病均有效。刺激足三里穴对促进脾胃功能、增强人体整体免疫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并能预防高血压、神经衰弱、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哮喘、便秘、各种过敏性疾病。古代灸足三里,需使足三里发泡化脓形成灸疮,以维持对足三里的长久刺激,而且灸时会产生剧痛,现代人一般接受不了,一般常用按揉和无痛灸,不用形成灸疮,方便长久刺激穴位。

合谷穴 位于手阳明大肠经。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主治:醒脑开窍、清热解表、宣肺利窍、镇静安神、平肝熄风、疏经活络。自古以来是治疗头面部疾病的首选要穴。实践证明,合谷穴不仅能治疗多种疾病,还能预防脑中风及老年痴呆。合谷穴止痛效果好,是实行针灸麻醉时最常用的穴位。

太冲 位于脚背第一、二趾骨之间,指缝后约两横指处。主治疾病:平肝泻热,清头目 治疗:头痛、腹胀、呕吐、肝炎、失眠、下肢痹痛。特别对于肝气不疏引起的头痛,胁痛,胃痛都有很好的作用。

独特功能:肝为人体异常重要的器官,而太冲穴尤如保肝护肝的将军,时时保护着我们的身体,而且是有求必应。

1、当感到头晕脑胀(如高血压),太冲穴会让我们神清气爽;

2、当感到有气无力时(心脏供血不足),太冲穴会给我们补充气血﹔

3、当心慌意乱时,太冲穴会让我们志定神安﹔

4、当怒气冲天时,太冲穴会让我们心平气和。它不怒而威,能量无穷。

主治疾病:治疗失眠的最佳穴位。治疗各类肝病的特效穴位。能够降血压、平肝清热,清利头目。慢性肝病的调理,太冲也是首选,同时还治咳喘、感冒和各种炎症。

肩井穴 位于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中点,肩部最高处。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俯伏或者俯卧的姿势,此穴位于人体的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

主治疾病:落枕,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乳痈,中风,瘰疬,难产,诸虚百损。乳腺炎特效穴位。(直刺0.5~0.8寸,因为肺尖部,切记不可深刺)

5.《养生导引秘籍》 养生秘录 篇五

玉溪子丹房语录

心凝曰神,凝神归气以炼丹。情复乎性,复性归根以养命。还丹之本,铅汞而已。元精为命之根,宝元精而真铅自生。元神乃性之宗,啬元精而真汞自产。是知固精以养气,固气以养神。铅汞有时而相投,驻息绵绵而成火候。真气无刻不相聚,忘念久久而成金丹。若真铅走而真汞枯,元神散而元精竭。欲求返还,不亦难乎?非遇志人,勿轻传授。保而重之,秘之。口诀

外阴阳往来,则外药也。内坎离辐辏,则内药也。外有作用,内则自然。精、气、神之用有二,其体则一。以外药言之,交合之精,先要不漏;呼吸之气,更要细细,至于无息。思虑之神,贵在乎安静。以内药言之,炼精,炼元精,抽坎中之元阳也。元精固则交合之精自不泄矣。炼气,炼元气,补离中之元阴也。元气住则呼吸之气自不出入。炼神,炼元神也。坎离合,体成干也。元神凝则思虑之神泰定。其上更有炼虚一者,非易轻言,贵在默会,心通可也。勉旃勉旃。玉溪子宜春心诀

三千六百法,养命数千家。率皆旁门小法,无非曲径。仆阅历《参同》,仅三十载,作规中图十二字诀,用传学道。君子以正心诚意为中心柱子,处中以制外。以熙和、中和、敛静、敛肃八字为辅,调御四时,由外以应中。上合天心,中稽人事。默符造化,顺轨阴阳。外法五行,内理五脏,以为日月循环无端。不施为,不存想,晏然大定,以总元机。但要绝嗜欲,定心气,省思虑,节饮食,调鼻息,警昏睡,悭视听。养天和于四威仪、四聪,合自然之妙,别无繁难也。已立鄞鄂者,以是契符火,养圣胎。未立鄞鄂者,以是益元气,养精神。为立鄞鄂之渐至于虚耗损失,疾病交攻,则以是驱疾固元为补益、延年养命之术,可谓简易法门矣。宋咸淳己巳岁下元节,宜春玉溪子李公明序。规中图

规中者,如居一规之中,如大圆镜之一我。但正心诚意为主,为中心柱子。当万虑具泯之时,真人出现,如鱼跃深渊,游泳自乐而不离方寸是也。喜怒哀乐未发,当此时,可以居规中,游泳而潜。

御四时以正造化,四威仪中,不可失节焉。物来则应,应过复归于中,绝不可动着中心柱子。于中常令空虚,一尘不立,久之不纵不拘,自得受用其妙也。六阴归坤,万物 ;元复赴建,始萌长。

子绝父体。一阳潜动处,万物未生时,从这里起,便是作用处。当斯时也,跏趺大坐,凝神内照,调息绵绵,默而守之。则一气从虚无中来,杳杳冥冥,无色无形,非子玄冥坤癸之地,生于肾中,以育元精,日益月强,始之去,次之返婴,积而为内丹之基本矣。袁真人云∶元气补元气,岂是凡砂石,此补益之上法也。朝屯者,君子经论之始,是万物萌芽之初,仁之端也。夫子时始生之气在肾,是不召而自来,宜保而养之。调息无令耳闻,但听有悠悠绵绵,合乎自然,则与天地橐龠相应。久之,则肾气合心气,二气之交感,以降甘露而产玄珠焉。暮蒙者,以养正圣功也。使不失赤子之初心,义之端也。午时其始生之气在心,是亦不召而自来,无思无虑,冥心内照以合之。静坐而照,久而则心合肾气而成既济之功焉。人居三才之一,一身之造化,与天地等耳。故日月常行,天地之气相应,真一之精相符。人之元气,八百一十丈,与二气橐龠相合。所以元气大运随天,小运随日也。但人生不能体天地造化之大,以至作丧伤败,精神迷乱,自与之违,天地岂违者哉。知道之士,若能顺理握机,则可以符化工而为修丹内炼长生久视之道也。舍人之外总皆禀混淆,而在元气中均为化物耳,又安能驭之气也。《参同契》云∶春夏据内体,从子到辰巳;秋冬当外用,自午从戌亥。又云∶赏罚应春秋,昏明应寒暑,爻辞有仁义,随时发喜怒,如是应四时,五行得其理。

中黄内旨 玉真先生云∶无极中黄大道,本是口传心授,不立文本,吾今慈悯初生之士,一时闻之,不能记忆。故设为此善巧方便,令彼入耳注心,眼观神领。传度既毕,实时焚之,勿令泛之。内旨曰∶夫天有九宫,地有九州岛,人有九窍。天有中黄为太阳,地有中黄为太阴,人有中黄为丹扃,俱名为中黄。八极中言其位,黄言其色,故谓中黄。八极者,是八方总会要处,又只是中宫,即黄庭、即玄牝、即先天一气,即玄关一窍、即至善之所、即黄极之道、即允执厥中。

在五行谓之土,在五脏谓之脾,在五常谓之信。药物、三气、五神、火候、乎吸,尽在是矣。行住坐卧皆当注念,不可须臾离也。不废人事,但当正心处物。常应常静。吾祖师所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又言∶三十辐共一毂。辐者胁肋,毂者中扃也。又言∶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乃呼吸之谓也。呼则肾气升,得土则止。吸则心液降,逢土则息。即此谓水火锻炼而成大丹。若能存守,则法无不灵。吾常谓若要道法灵,须是守中扃。中者,理得上下四隅,不偏不倚之谓也。天地相去八万四升里,人之心肾,即一身之天地,相去八寸四分,以中指节文为则,自脐上至尻尾骨尖,尺有八寸四分。今云脐者,盖与肾对也。故心之下去三寸六分,脐肾之上三寸六分,惟中间一寸二分为黄庭,主我身命,所谓至圣之道,秘之秘之。

三茅真君云∶精养于气,气会于神。精神不散,是曰修真。子不离母,母不离子。子母持守,长生不死。洞真先生云∶谨守谨守,莫言莫言,自然自然,玄之又玄。闻道之士,皆千生幸庆,宿有仙缘。或资谈笑,漏泄于人。有不测之祸,蔓延之灾。受授之后,勤而行之。

玉溪真人云∶儒家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颜、曾、思、孟,历代道统相传,即此道也。升少慕清虚,留心至道。万法千门,无不师访。因游衡岳,方遇至人,密受紫阳仙翁丹诀。按九宫八卦,以年易月,以月易日,以日易时,取天地之正气,夺造化之奇功。纳归中宫,交感成丹。非止延年,可以住世,所谓我命在我不由天。升自得之后,体力不衰,发鬓不白,日行百里,举动轻便。神异证验,不可具述。

其间水火既济,又为坎离交会之法。久而行之,可以成丹。今之人盖火燥炎上,水湿润下,自勾引阴邪之气,乘间而入,令人多病。寿夭若遇,此诀使之。五行颠倒术,龙从火里出。五行不顺行,虎向水中生。顺行则凡,逆行则圣。玄之又玄,今悉于后。诀曰∶一升便提,气气归脐;一降便咽,水火相见。此十六字,简而易行,不拘时候。或在官府,不妨政事;虽处富贵,不妨行用。所谓至道不繁也。如有风疾,见效甚速。但于日中少暇,或盘膝,或垂足、正坐,皆无所拘,取鼻中出入息为候。

入息谓之吸,即便升气,将下部微力前提,其气尽归脐间,此之谓气气归脐。盖脐乃人之气海,所聚元气尽藏于兹。出息谓之呼,即便放身自在,一咽 然有声,此谓之水火相见。如是行之,不计次数。要行且行,得止便止。若能久持,脐下常如火熨,腹中气响如雷,小便渐减,精气不泄,腰脊坚强,饮食倍进,百病去体,外邪不侵。行及一年,宿有诸疾尽除。行之既久,自然三宫升降,二气循环,遂成大道,长生久视也。昔年都下有过海王先生,教人行持,随鼻出入息升降之法,而不得提搐之法。次有恩州李道人,授杨和玉,只教提搐之法,而又不得出入息之法。皆用其偏枯。升因游南岳紫气峰下,亲受李先生秘诀。先生山东人也,一百五岁,发须不白,面如童颜,行步如飞。予得其传,行之既验。不敢自秘,谨以传好道之士。四段锦

一开臂,二开胸,三搅车,四挽弓。青霞翁《丹经直指》∶仆自幼学道,弱冠弃家,遍历江湖,求师问友。得先师张悟真以来,诸前烈丹经、诗词、传记,熟读精思,寻友求义。又尝遍参道友术士,访名山洞天,祷求石碑壁记,得海琼仙指迷大道之要。后遇率然居士于朱陵洞天,作诗章以相赠,始得证海琼之妙旨。乃知年少所学、所求、所见,已是屋上架屋,枝上接枝,殊不知屋便是屋,枝便是枝,道在迩而求诸远也。一但顿悟,切恐湮没无传;且念后之学人,未必如此肯心留意。因录数语,以贻后人。得之者可因文解意,猛省用功,虽不求师,而在其中矣。夫男子四大,一身皆阴。惟先天一气真阳,此气非吹、嘘、呼、吸之气,亦无形影气象可见。

故悟真先生以为可见不可用,可用不可见也。然此气未受形之先,在父母胎中,先受此气,然后生二肾,便生二眼,由此生心、生肝、生脾、生肺、生九窍四肢而后人象俱足也。此气只在两肾中间,名为玄牝之门。先师玄牝歌言之详,世间人莫能悟之。今人宰牲杀猪,但见两肾中间、腰脊去处有一空,膜中有此,呼吸膨动,直至肉冷方息是也。此气未死之先,气血全盛,魂魄相属,内含五采,受气如汤。人一死则如牲畜,气血一散而气馁矣。只此一气,便是金丹大药。故先师以肝、心、脾、肺、胆、肾、肠、精、津液、涕唾、气血为非道,又以精神、魂魄意似是非者,此也。人之一身,右足大阴,左足太阳。而足为涌泉,发水火二气,自双足入尾闾,上合于二肾。左为肾堂,右为精府,一水一火,一龟一蛇,互相囊龠。二肾之间,虚生一窍,是为玄牝。二肾之气,贯通玄牝之间,由此发黄赤二道。上夹脊双开,贯二十四椎,中通心腹入膏肓之下,会于风府,上朝泥丸。由泥丸而下明堂,散灌五宫,下入重楼玉阙,直注于绛宫,复流入于本府。日夜循环,周流不息。皆是自然而然,即不是动手脚做成的。今人流入旁门者,不知虚无自然默默运用之理,却乃妄行屈伸、呵咽、摩擦、引导、存思、注视,妄想妄作,反致成疾。如白莲道人多黄肿,运气道人多气蛊,皆其验也。夫此一气,人人一般,即无多少,但有涵养的做得成,无涵养的做不成。其流行出入,自有定数。

如海中潮候,弦朔必应天上,斗柄子午自移。又若女子月经,因时而至,确然不差。此气遇阳时为火,阴时为水。火即木液,水即金精。又左肾为坎,右肾为离,离中有己,坎中有戊。以戊己二土合为圭字。

又名水中金,金者,刀也,故名刀圭。又火即木,水即金。为金木无间,水火同乡。其实金木水火只是一土,一土为总五行尔。先师以为五脏无气,六腑无精,故谓此也。此气自然时时运转,不假人力。

凡言辘轳、三车、黄河、曹溪,取象如此,非以人力强为也。此气常以子时而至,为阳火。午时而至,为阴水。以卯时而至,为木液。酉时而至,为金精。卯中有甲,酉中有庚。故须采取用甲庚。子中有戊,午中有己,故运中土。自非洞晓乾坤升降、阴阳盛衰、药材老嫩、水火潜亢之理,不足以语此。然先师言之甚详,而后人甚惑;言之愈多,而后人愈疑者,何也?皆缘终于虚无,无则不知下手功夫,是以胎息不成而归于顽空。忽于自然,溺于妄想强作,是以心神枉费而返致疾。夫虚无者,言其不可见闻。

自然者,言其不可以迎取。今之采取火候等逐节工夫,深浅之言,句句分明,节节谨切。谨守奉行,无不应验。凡未入室以前,且理会,得安鼎采药。每日夜,且习打坐,坐一定然,则骨节关开,脉通自膀胱至夹脊,便如车轮运动。先天一气,自然由三关朝泥丸,下重楼,入绛宫。然其来有时而采亦有时,须得甲庚金木旺相之时,默默端坐,不须用摩动。须臾觉顶中火热,喉中甘露垂垂滴而下,便以目内视,一意以内送纳之绛宫玄牝而止。凡一日之间,以甲应上弦,庚应下弦。自子至卯为上弦,得汞半斤;自午至酉为下弦,得铅半斤。采甲汞庚铅各半斤,自然定数。所谓铅见癸生须急采者,言木汞金铅以甲庚二时采取也。如此采取之法。然初采之时,不计年月,久久积之,方成鼎炉。夫一身,炉也。绛宫,鼎也。今人以脾中黄庭、顶中泥丸为鼎,皆非也。年月既久,炉鼎方成。然后种药,药物一生,且采且炼。采而积之为药,炼而成之为火。采之一日有一斤数,炼之一日有铢之得。采药之时,须采甲庚旺气。行火之法则,忌甲庚沐浴,有此不同云。采之法,亦如鼎,然不过目,其自然之来.迎之以意,送之以目。

故丹书有黄婆、青女之说。黄婆,意也。青女,眼也。以意迎逢,谓之黄婆媒合;以目内送,谓之青女传言。人身之气,随意而动。意行即行,意止即止。故送入鼎中,随意即止。不复下流矣。谓之种药。药既入鼎,然后有火候焉。圣人传药不传火,以火与药同归殊途,同情异功故尔。子为一阳,至巳为六阳。自子至巳,火得六数,而六阳成干。当其子至巳,以意迎之,谓之进火,谓之添。午为一阴,至亥为六阴。自午至亥,水得六数,而六阴成坤。当其午至亥,以意送之,谓之退火,谓之抽。

故子巳为火,午亥为水。言火不言水者,添进为火,抽退为水耳。自然而然,不假人为。丹经言河图洛书之有数者,言其火候自然,与此生成之数合也,非必待用力而合此数也。言朝屯暮蒙,昼 夜复。亦言与卦默合,非必用力而方合此卦爻也。如运用之说,则言此气营运流灌五脏百脉。如亥子旺肾,寅卯旺肝,巳午旺心,申酉旺肺,辰戌丑未旺脾。自然此气营运,由旺宫而出。亦不必妄想此时此脏有气出入流运。然采取造鼎之初,则无禁忌。时至即为,既了即了。至如入药行火,则须择日入室。一毫俗事,不可妄干。使耳目鼻口,四象相忘,胸中淡然,虚室生白,一有所着便是封固不密,药物走漏,便非道也。既居室内,惟半饥半饱,不可求睡。每使胸次惺然,常常提醒。见药即采,遇火即行。一年之内,止除卯酉二月不行水火。以其卯则木旺,酉则金旺,木旺则火旺,金旺则水旺故耳。凡此二月不行水火者,盖行则返过而伤也。一年十二月内,除卯酉二月外,止存十月。故十月而胎成,过十月又不须行火,则又谓之伤丹,此谓火候。十月胎成,移入泥丸,谓之换鼎。此胎气既足,如人已生,但须乳哺。故换鼎入泥丸,乳哺之谓。此时不须工夫火候,亦无沐浴,但只常常温养之。如此三年九载,则天门自开,婴儿自然出矣,往来无碍而位登仙翁矣。此首尾用工之说,皆出自然,不假人力强为妄想,不过及时以意迎之而已。此是积日累月,造鼎安炉。一年十月,结胎行火,先师以为一日金丹赫赫红是也。又谓顷刻可成者,何也?言一时半日之工夫,可夺一年半纪之造化。当其药生之时,不过顷刻迎逢,谓之顷刻金丹。即非终日终夜,劳神苦思,强为之也。夫药、炉鼎、火候、沐浴、胎息、婴儿、运用、抽添、主宾、浮沉、升降、铅汞、水火、真土、金精、木液,一切言说,皆是假名换姓,其实只为一物。钩锁连环,自可熟论见义。其有用工下手虚无自然之说,先师许多丹经词诀尽矣。参同吻合,一以贯之,不过如此而已。然言之非艰,行之为艰,行之亦非艰,守之为艰。何以守之为艰?大抵旁门小法,具无报应。惟金丹一件,便有报应。今人采药,年少者,须半年功夫,守斋戒、沐浴、绝欲、忘念、静坐,默取采之。候时节到来,耳目手足轻健,百病具无。自然两肾火起,夹脊如车轮,泥丸如汤浇,口中常有甘露滴滴而来。若能不睡,存神不绝,不过两月余,得目生神光,此心明了也,若有慧性,此之验也。得之者,不可便以为至道,否则狂念一生,遂成颠风。至若三月,行火之余,时刻工夫不差,则九窍光明,头有金轮,洞视内外,远接鬼神。当此之时,婴儿已成形象,不可便纵其运动,出入须加紧护牢收,否则火漏丹散。十月既满,婴儿受气已足,自然如瓜果之熟,脱蒂而去,然后出入往来,可以移身丈尺。远则不可远出,一出便还须收回,否则神一夺而迷途遂至,投胎托化,不复顾屋庐矣。直须三年九载,日子满足,骨格老成。如人生十数载,知人事深浅轻重,方可纵其自然往来出入,此则飞升变化登真仙位矣。然犹有魔障焉,当其入定坐忘之时,而聪明倍生,神异百出。凡天下奇奇怪怪之事,生前死后神仙希遇之事,鬼怪警怖之状,并集于前,直如慧眼神见,又若神明根据附。此魔障之来,不可便以为道,须要定见把握。一念凝坚,所谓太玄之一守其真形是也。切不可见妄为真,从情为性,如此守一,方能成道。今人多如此时无定力定见,故为外邪所附。不为学道无成,及致坠堕,以为神仙有无何渺茫?惜哉!仆平生读书结友,参师问道,躬行力践,所见功验如此,并以告之未来学者。有志之士得而诵之,寻文求义,参之先师丹经遗论,求之道藏玄文秘旨,一一皆合。但能根据此修行之,十月胎成。移鼎温养之后,又参向上一着,方可看悟真下编求精进法。又当自然有希有之遇,有不言传者。若不如此次第行之,则身中无主,婴儿不育,妄参禅学,如水之无源,木之无根,觉成顽空,顽空之下,不思工字用工。丹田合一,方是贯通之理,一有走漏,到老无成,终归轮回恶趣,皆思平日空下工夫。修炼成丹,合一成真,方是贯通,诚实也。再用丹田修炼成珍,则脱体化神,方是宝也。修得实宝在身,丹成之后,修成深浅,把握定否。如何有报应,却是用功处。一时不可怠忽,一步不可放纵。就中飞升为上,尸解为次,夺舍又次之,投胎为下矣。至如飞升、长生久观一也,尸解二也。二者尤须功圆行满,有代天宣化、济物、利人之功,方能及此。若无功行,但足以增年益寿,亦不能为仙矣,何以言之,神一去而不回,则气一绝而不苏。上则夺舍,下则投胎。又下为无着之魂。仆痛惜愚惑之徒,谈道者千万,功成者一二。故并述为来者之戒。不揆轻泄,冒成此书。后之作者,得玩味披研,如对师资,如见君父,珍藏什袭,永为身宝。非人勿示,非人勿传。有违此语,先祸其身,后及九祖。坠沉无间,永无出期。时咸淳甲子秋望日,书于朱陵洞天。

大道歌

道不远,在身中,物即皆空性不空。性若不空神气住,气归元海寿无穷。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真精损筋骨。神御气,气留形,不须杂术自长生。术则易知道难遇,几人遇了不专行。

所以千人万人学,毕竟终无一二成。神若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如此朝朝与暮暮,自然赤子产真胎。金锁乃玄关处,玉匙即元气也。静坐之际,调鼻中之息。规守中扃,以得定处自然。神息绵绵,不可以一毫别念。待调息已匀,鼻中自觉无出入息。但存中去处,一念坚固。以元气呼吸,息纳于玄关。

忽觉一声,其关即开,当时自有所见之趣。工夫至此,中字方洞彻矣。

金鼎欲留砂里汞。金鼎是中字,又即鼎炉,中间欲留存。砂里汞,是元精也。玉池先下水中银。玉池是华池,水是神水也。金鼎中欲留其汞。静坐间先守中扃,中扃若守得定了,出入息自然微默。

微默之后,自觉息定,元气自在内藏呼吸。待身体自觉混融,恍不知有物、有自身、有天地后,如此,华池水自来。待得满口,一咽 然有声,就下以意送至中扃。中扃玄关处 然一声响,似开锁。

恁时,就闭目回照,顾己内境,自灵异景象,不可尽述之耳。

金丹问答

问曰∶如何谓之金液还丹?答曰∶金液者,金水也。金为水母,母隐子胎,因有还丹之号也。

前贤有曰∶丹者,丹田也。液者,肺液也。以肺液还于丹田,故曰金液还丹。

问曰∶何谓铅汞?答曰∶非凡黑锡水银也。真一子曰∶铅是天地之父母,阴阳之根基。盖圣人采天地父母之根而为大丹之基,采阴阳纯粹之精而为大丹之质,且非常物造作也。汞性好飞,遇铅乃结,以其子母相恋也。

问曰∶何谓火?答曰∶火者太阳真气,乃坎中之阳也。紫清真人曰∶坎中起火是也。

问曰∶何谓候?答曰∶五日为一候,是甲子一终也。日有十二时,五日六十时,终一甲子也。

紫阳曰∶一刻之工夫,自有一年之节,以起火之际,顷刻一周天是也。

问曰∶此火候如何?答曰∶年中用月,月中用日,日中用时,时中用刻也。

问曰∶何谓真一?答曰∶人能将自己天真安于天谷之内,乃守真一之道也。金洞主云∶真一者,在于北极大渊之中也。问曰∶何谓动静?答曰∶阳主动,阴主静。翠虚曰∶动中求静,静中有为,动静有作,口口传之。

问曰∶何谓九还?答曰∶金生四,成数九。还者,自上而还下,九乃老阳之数。阴真君曰∶从子至申为九还,亦顺也。问曰∶何谓七返?答曰∶火生二,成数七。返者,自下而返上也,七乃少阳之数。阴真君曰∶从寅至申为七返,逆行也。问曰,何谓炉?答曰∶上品丹法,以神为炉,以性为药,以定为水,以慧为火。中品丹法,以神为炉,以气为药,以日为火,以月为水。下品丹法,以身为炉,以气为药,以心为火,以肾为水。又有偃月炉。问曰∶何谓鼎?答曰∶鲍真人云∶金鼎近泥丸,黄帝铸九鼎是也。

问曰∶何谓药物?答曰∶即此药物,顺则成人,逆则成丹。五行颠倒,大地七宝。五行顺行,法界火坑。百姓日用而不知也。紫清曰∶采药物于不动之中是也。

问曰∶何谓神水华池?答曰∶李筌云∶还丹之要,在于神水华池。紫阳曰∶以铅入汞,名曰神水。以汞投铅,名曰华池。海蟾曰∶从来神水出高源。紫清曰∶华池正在气海内。问曰∶何谓三关?答曰∶头为天关,足为地关,手为人关。问曰∶何谓内三要?答曰∶第一要,大渊池也;第二要,绛宫也∶第三要,地户也。

问曰∶何谓外三要?答曰∶口之与鼻共窍,是神气往来之门户。下工之际,调鼻息,缄舌气,闭兑也。问曰∶何谓兑也?答曰∶真一子云∶兑,口也。问曰∶婴儿 女正在何处?答曰∶婴儿在肾,女在心。问曰∶肾属水为阴,婴儿属阳,心属火为阳,女属阴。何缘居此?答曰∶肾属坎,阴中有阳,乃真阳也。心属离,阳中有阴,乃真阴也。

问曰,泥丸宫正在何处?答曰∶头有九宫,中曰泥丸。问曰∶何谓金公?答曰∶金边着公,乃铅也。紫阳曰∶要能制伏觅金公。

问曰∶何谓黄婆?答曰∶黄乃土之色,位属坤,因取名焉。紫清曰∶金公无言 女死,黄婆不老犹怀胎。

问曰∶呼吸何如?答曰∶呼则出心与肺,吸则入肾与肝。呼则接天根,吸则接地根。呼则龙吟云起,吸则虎啸风生。呼吸风云,凝成金液。

问曰∶何谓琼浆玉液?答曰∶皆神水也。

问曰∶何谓神气?答曰∶神是火,火属心;气是药,药属身。神、气,子、母也。虚靖天师云∶气者,生之元。神者,生之制。持满驭神,专气抱一,神根据气住,相合乃可长生。三茅真君曰∶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若知行气主,便是得仙人。

问曰∶何谓十二重楼?答曰∶人之喉咙管有十二节是也。问曰∶何谓帘帏?答曰∶眼是也。下功之际,含光云房,曰闭户垂帘默默窥。

问曰∶何谓子午?答曰∶子午,乃天地之中也。在天为日月,在人为心肾,在时为子午,在卦为坎离,在方为南北。问曰∶何谓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答曰∶天地五十五数,故干得一九,合而成十。坤得四六,合而成十。巽兑得二八,合而成十。震艮得三七,合而成十。离得五,坎得十,坎离无偶,所以自合也。

以数言之,则得天地之中数。以爻言之,则得天地之中爻。以位言之,则得天地之中位。坎离不亦大乎。

问曰∶何谓五岳?答曰∶《五岳真形图》曰∶在人之头。紫清有巾藏五岳冠之句。

问曰∶何谓玄牝?答曰∶在上曰玄,在下曰牝。玄关一窍,左曰玄,右曰牝。

问曰∶何谓玄牝之门?答曰∶鼻通天气曰玄门,口通地气曰牝户。口鼻乃玄牝门户矣。

问曰∶何谓三男三女?答曰∶干道索坤,长男曰震,中男曰坎,少男曰艮。坤道索干,长女曰巽,中女曰离,少女曰兑。问曰∶何谓火龙水虎?答曰∶虎,西方金也。金生水,反藏形于水。龙,东方木也。木生火,反受克于火。太白真君曰∶五行不顺行,虎向水中生。五行颠倒术,龙从火里出,是也。问曰∶何谓分至?答曰∶子时象冬至,阴极而阳生;午时象夏至,阳极而阴生;卯时象春分,阳中含阴;酉时象秋分,阴中含阳。人身亦有分至。紫阳曰∶以身心分上下两弦,以神气别冬夏二至。

问曰∶何谓沐浴?答曰∶真气熏蒸,神水灌溉为沐浴。太上曰∶灌以甘泉,涤垢污,出自华池,后归坤户。杏林曰∶沐浴资神水是也。

问曰∶何谓抽添?答曰∶既抽铅于肘后,须添汞于中黄。《传道集》曰∶可抽之时不可添是也。

问曰∶何谓搬运?答曰∶搬金精于肘后,运玉液于泥丸。下手工夫,口诀存焉。

问曰∶何谓三田?答曰∶脑为上田,心为中田,气海为下田。若得斗柄之机,斡运则上下循环,如天河之流转也。问∶背后三关?答曰∶脑后曰玉沉关,夹脊曰辘轳关,水火之际曰尾闾关。

问曰∶何谓神室?答曰∶元神所居之室也。朗然子曰∶未明心室千般挠,达了心田万事闲。

问曰∶何谓三花聚顶?答曰∶神、气、精混而为一也。玄关一窍,乃神、气、精之聚也。

问∶五气朝元?答曰∶五脏真气上朝于天元也。

问∶和合四象?答曰∶眼不视而魂在肝,耳不闻而精在肾,舌不动而神在心,鼻不嗅而魄在肺。精、神、魂、魄聚于意土也。

问曰∶马牙、真主人神符、白雪?答曰∶皆铅汞之总名也。问曰∶河车?答曰∶北方正气名曰河车。左曰日轮,右曰月轮。搬运正气,运在元阳,应节顺行,下手无非此车之力。问∶老嫩何也?答曰∶采药之时,审其老嫩。彭鹤林曰∶嫩时须采老时枯。紫阳曰∶铅见癸生须急采,金逢望远不堪尝是也。

问∶浮沉?答曰∶铅浮而银沉也。

问∶清浊?答曰∶阴浊而阳清也。清者浮之于上,浊者沉之于下。修丹者,留清去浊属阴也。

问∶五行相克?答曰∶《金碧经》云∶金木相伐,水火相克。土旺金乡,三物俱丧,四海辐辏,以致太平,并由中宫土德之功也。

问曰∶往来何也?答曰∶子往午来。阴符阳火,自子进符至辰巳,自午退符至戌亥。始复终坤,皆以卦象则之。一消一长,一往一来,以成其变化。《易》曰∶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干。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也。问∶雌雄?答曰∶雌阴雄阳也。一阴一阳谓之道,孤阴寡阳不能自生。《参同契》曰∶雌雄相错,以类相求。注曰∶雄,金砂也。雌,火汞也。相须合吐,类聚生成,以为神药也。问曰∶防危?答曰∶防火候之差失,忌梦寐之昏迷。翠虚曰∶精生有时,时至神知,百刻之中,切忌昏迷。问∶交合?答曰∶磁石吸铁,隔碍潜通。

问∶有无?答曰∶《金碧经》云∶有无互相制,上有青龙居。两无宗一有,灵化妙难窥。

问∶刑德?答曰∶阳为德,德则出,万物生。阴为刑,刑则出,万物死。故二月阳中含阴而榆荚落,象金砂随阴气动静落在胎中,故曰归根也。八月阴中含阳而荠麦生,象金水随阳气滋液于鼎内,故卯酉乃刑德相负。阴阳两停,故息符火也。

问∶黑白?答曰∶《参同契》曰∶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白者金也,黑者水也,以金水之根而为药基矣。

问∶寒暑?答曰∶真一子云∶不应候,风雨不调,水旱相伐。或阳火过刻或阴符失节,凝冬变为大暑,盛夏反作浓霜。火候过差,灵汞飞走,运火之士,可不谨之?

问∶晦朔?答曰∶《参同契》曰∶晦朔之间,合符中行。乃金水符合之际也。

问∶固济?答曰∶太真云∶固济胎不泄,变化在须臾。言其水火既济,闭固神室而不可使之泄漏。

问∶圣胎?答曰∶无质生质,结成圣胎,辛勤保护。十月如幼女之初怀孕,似小龙养珠。盖神气始凝结,极易疏失也。问∶四正?答曰∶子午卯酉为四正。玄关一窍为四正宫也。问∶黄庭正在何处?答曰∶在膀胱之上、脾之下、肾之前、肝之左、肺之右也。

问∶金乌玉兔?答曰∶日中乌,比心中液也。月中兔,比肾中之气也。

问∶炼形?答曰∶炼形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合道也。金洞主曰∶以精炼形,非凡砂石。

问∶张紫阳曰心肾非坎离,何也?答曰∶心肾特坎离之体耳,有体有用。

问∶所有者,何也?答曰∶气乃心之用也,属离。形乃肾之用也,属坎。交媾之际,运用于此矣。

问∶功夫?答曰∶知时而交媾,进火而防危,阳生而野战,刑德而沐浴。以至温养成丹也。

问∶野战?答曰∶《龙虎上经》曰∶文以怀柔,武以讨叛。紫阳曰∶守城野战知凶吉,增得灵砂满鼎红。问∶温养?答曰∶杏林云∶温养象周星。毗陵曰∶金鼎常留汤用暖,玉炉不要火教寒是也。

问∶烹炼?答曰∶烹金鼎、炼玉炉。口诀存焉。

问∶赏罚?答曰∶春气发生谓之赏,乃巳前阳火之候也。秋气杀物谓之罚,乃午后阴符之候也。问∶守城?答曰∶抱元守一而凝神聚气也。问∶堤防?答曰∶驱除杂念而专心不二也。

问∶神庐者,何也?答曰∶鼻也。乃神气出入之门。《黄庭经》云∶神庐之中当修治,呼吸庐间入丹田。

问∶太一含真?答曰∶守真一于天谷,气入玄元,即达本来。天真答上曰∶真道养神,若能守我在死气之关,令七祖枯骨皆在生气。生我者道,活我者神。将神守道,以道养神,是也。

问∶三尸?答曰∶《中黄经》云∶一者上虫居脑中,二者中虫居明堂,三者下虫居腹胃,名曰彭琚、彭质、彭矫也。恶人进道。喜人退志,上田乃元神所居之宫,惟人不能开此关。被尸虫居之,生死轮回,无有了期。

若能握元神栖于本宫,则尸虫自灭,真息自定。所谓一窍开而百窍齐开,大关通百体尽通。则天真降灵,不神之神所以神也。

问∶胎息?答曰∶能守真一则息不往来,如在母胞胎之中,谓之大定也。问∶玉池?答曰∶口也。《黄庭经》云∶玉池清水灌灵根,是也。

问∶橐龠?答曰∶橐乃无底囊,龠乃三孔笛,又是铁匠手中所弄鼓风之物也。《老子》曰∶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升降论》曰∶人能效天地橐龠之用。开则气出,合则气入。出则如地气之上升,入则如天气之下降。一升一降,自可与天地齐长久矣。

问∶五芽?答曰∶乃五脏之真气。《中黄经》曰∶子能守之三虫弃,得见五芽九真气。

问∶屯蒙?答曰∶《道枢》云∶坎者水也,一变为水泽之节,再变为水雷之屯,其爻居寅。离者火也,一变为火山之旅,再变为火风之鼎,三变为山水之蒙,其爻居戌。抽添水火,在于寅戌,十二卦气,在于屯蒙运用也。

问∶采日精月华?答曰∶非外之日月也,采心中真液、肾中真气也。

问∶内外八卦?答曰∶头为干,足为坤,膀胱为艮,胆为巽,肾为坎,心为离,肝为震,肺为兑也。

问∶修炼待时,然后下手?答曰∶有时中之工夫,有刻中之工夫。毗陵曰∶炼丹不用寻冬至,心中自有一阳生。马自然曰∶不择时中分子午,无爻卦内别乾坤。此皆刻中之工夫也。问∶金丹形象如何?答曰∶形若弹丸,色同朱桔。抱朴子曰∶大如弹丸黄如桔,中有佳味甘如蜜。沙门得之即禅定,黄衣得之即超逸,审之行之天地毕。《元枢歌》曰∶君不见,一粒金丹何赫赫,大如弹子黄如桔。人人分上本圆成,夜夜灵光长满室。盖人人具足,个个圆成。当知非有形之物也,吕公曰∶还丹本质也。

问∶玄关一窍,正在何处?答曰∶在人之首。功夫容易见,下手的难寻。若不遇真师摩顶授记,皆妄为矣。

问∶真空?答曰∶返本还元为真空。杏林曰∶不知丹诀妙,终日玩真空。

问∶作用?答曰∶螟蛉咒子,传精送神。

问∶出神?答曰∶能守真一,真气自凝,阳神自聚。盖以一心运诸气,气住则神住。真积力久功行满,然后调神出壳也。问∶超脱?答曰∶超者,出也。脱者,换凡躯也。皆天门出。前圣有脱壳之验∶六祖七层宝塔出,钟吕七级红楼出,海蟾公鹤冲天门出。诗曰∶功成须是出神京,内院繁华勿累身。会取五仙超脱法,炼成仙质离凡尘。

6.2022大暑养生要点养生方法 篇六

大暑养生要点及养生方法

1、精神调养

注重“心静”,保持心情平和。

2、起居调养

大暑暑湿交蒸,避免烈日下暴晒,预防中暑;避免汗出后即吹冷风,寒邪侵袭而出现感冒、关节疼痛等疾病;注意休息,适当午睡,保持精神充沛和心情舒畅。

3、运动调养

可以选择早晨或傍晚在河边、花园里进行低强度运动,如瑜伽、散步等,避免运动后大汗淋漓。

4、饮食调养

宜进食温软食物,切忌任性进食寒冷食物、不知饥饱,可多喝热米汤、热粥、绿豆汤等养胃生津,益气消暑。

大暑节气吃什么消暑

1、应季的蔬菜水果:苦味的蔬菜比较适合在暑天吃,例如苦瓜、黄瓜、豆芽等等。水果方面常见的有西瓜、荔枝、哈密瓜、提子、桃子等等,帮你轻松度过大暑。

2、青草豆腐:指的是采用仙草、甘草、夏枯草与菊花、金银花等中草药煎制成豆腐形状、冷却后即可食之,清凉解毒,生津止渴。

3、饮消暑汤:主要是由老冬瓜、新鲜荷叶和赤小豆制成,喝了有清热解暑的功效。

4、喝暑羊:指的是羊肉汤的意思,人们认为羊肉在伏天吃营养程度最高。同时吃了容易大量出汗,可带走五脏积热,同时排出体内毒素,极有益健康。

大暑是什么意思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节气,在每年的阳历7月22日至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表示天气酷热,最炎热时期到来。这时气温最高,雷阵雨较多,在中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如何预防高温中暑

补充盐分和矿物质

对于暴露在烈日下的工作人员,由于汗液的大量排出,可以通过饮用盐开水或含有补充含有钾、镁等微量元素的运动型饮料补充盐分和矿物质。不用为了贪图一时凉快而饮用冰冻饮料,以免造成胃部痉挛;酒精性饮料和高糖分饮料会使人体失去更多水分,在高温时不宜饮用。

健康饮食增强营养

夏天为预防中暑应注意饮食,多吃清淡的食物少吃高油高脂食物,减少人体热量摄入。夏季的营养膳食应是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A、B1、B2和C。可多吃番茄汤、绿豆汤、豆浆、酸梅汤等。

7.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探究 篇七

健身气功是一种以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命整体观为理论基础,以自身形体活动结合呼吸吐纳和心理调节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1]。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在挖掘整理基础上,组织创编了健身气功·易筋经、健身气功·五禽戏、健身气功·六字诀、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四套功法[2],后并被国家体育总局列入为正式的体育运动竞赛项目[3]。健身气功的各功法通过调身、调息、调心,使全身气血运行流畅,肢体自然舒适;同时又能消除各种杂念和紧张、忧郁的情绪,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从而成为一种既能增强五脏六腑和全身组织的生理功能,又能调节人体的心理平衡的注重生理和心理双重修炼的养生保健术。

健身气功是在古代的养生思想和理论中孕育而成的,而古代的养生思想和理论又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深受中医学、道教、佛教、儒学、美学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探求传统养生的思想,不仅可以提炼和总结传统的养生思想和理论,有助于传统养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且还可以丰富和完善当代健身气功的理论。

2 中国传统养生的思想理论

中国古代养生思想和养生理论,是在中国古代文化的母体中孕育出来的。丰富而独特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形成了古代养生的“重人贵生”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心身统一”的生命观、“形神共养、性命双修”的养生观和“动静相宜”的运动观等。

2.1“重人贵生”的思想

重人贵生,这是道家、道教学说中最重要的思想。“生”指生命,它来源于自然,并与自然构成有机整体,是“精气之所集也”。老子强调“摄生”、“贵生”、“自爱”和“长生久视”。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吕氏春秋》指出“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等,都始终贯穿着“重人贵生”的思想传统。在古人看来,人的生命起源于宇宙的大生命,为宇宙进化过程中最高级产物,在宇宙的总系统中,人处在进化的端点,所以,对待生命就要“贵生”,应察天地变化之机,辨万物生长之利,以促进生命的发展,使其尽天命,颐养天年。

正是中国传统的“重人贵生”的思想观念造就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总体理性环境,给中国传统养生的文化生存繁衍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和气候,使传统养生始终以“重人贵生”为基点,并且孕育出各种养生功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了中国独特的养生学。中国传统养生始终以人为核心,努力探究人体生命的本质,人体生命内在的有机联系,人体与外界宇宙的和谐关系,人体存在的奥秘,从而运用这些规律,强化自身意识对生命的控制,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2.2“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基本观点之一,它是人类在一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总的认识或看法。人处在天地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要适应自然,并受阴阳五行法则的制约,因此要遵循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这种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关系,被传统养生学称为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天人观认为,人是受天地之间变化规律支配的,自然界中一切运动变化,必然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变化;同时人体的内环境系统与外部客观环境系统又是统一的。所以,古代养生家将人体养生活动置于一个大的系统环境中去考虑和认识,并按照自然的法则和规律来养护生命,从而构成养生思想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所以,《内经》道:“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4]。因此,各种养生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的变化,“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并要主动把握阴阳,利用自然变化的规律来进行养生实践活动。

传统养生从“天人合一”整体养生观出发,形成了天人大小宇宙的理论。认为人是一个小宇宙,天地是一个大宇宙,大宇宙与小宇宙是息息相关的统一整体,人体与宇宙自然是同构的,人的身体构造与宇宙的构造相应,共同组成天人结构的体系,这就是中国传统养生所特有的天人观。古代养生家根据天人大小宇宙的理论,从观察宏观的外在的宇宙入手,来指导探索人体内在微观宇宙。在练功的实践中,以人身小天地来体察、探索世界之究竟,体验天人合一,个体溶入到自然的心理境界,以追求人与自然之和谐,达到浑然一体。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天人观不只是“顺天”、“顺乎自然”,而是更注重自我生命,“我命在我不在天”,主张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生命与自然规律的关系,发挥人大主观能动性,以主动进取的精神去探索和追求人类的健康长寿,把握自身生命自由的途径,这成为中国传统养生的一个鲜明的思想特征。

2.3“心身统一”的生命观

“心”与“身”是构成人体生命的两大要素,缺一不可。中国传统养生观认为,心和身都应该全面健康,《管子》曰:“心全于中,形全于外”[5],这是人体生命的最佳状态。所谓“形全”就是在心的主导作用下,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通过经络把整体联系起来,使“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

“心”指的是“神”或“神明”本身,所谓神明即主宰人的一切精神心理活动,实际是指人的大脑功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古人认为,神又可分为“元神”和“识神”,“心全”的内涵就是如何使“元神”和“识神”之间充分协调,发挥其最高效益,从而达到益聪增智的目的。“心全”也包括从心理上修养自身,使精神和心理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

在人体生命的大系统中,心(神)、身(形)是构成人体生命的两大要素。形是神之宅,而神为形之主。形体是生命停留的房舍,神是生命是主宰。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所附,“心”与“身”,即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形的存灭,决定神的存灭,神只能依形而存,绝不能离形而生。另一方面,神的昌盛与否,也直接影响到形的盛衰存亡,所以,若欲健全形体必先养神,故“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对人体生命“心”与“身”统一的认识是我国古代人们对人体生命的整体观认识,它成为“形神共养,性命双修”的主要客观依据。

2.4“形神共养,性命双修”的炼养观

人的肉体生命与精神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和养生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唐代以前,主张“形神共养”;而唐宋以后,提倡和坚持“性命双修”的炼养观。

所谓“形神共养”,即不仅注重形体的养护,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调摄,使形体康健,精神健旺,主张身体和精神都要均衡发展。“形神共养”的养生观是在形神统一观的指导下产生的,它是建立在对人体的客观性和价值意义的肯定之上。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论述形神问题,多是从养生学角度而论的,先秦时庄子在养生上主张“养神而养形”,提出“形为神舍”,“神守形”,则“物将自壮”、“形乃长生”的神形观。较之庄子,荀子更明确地提出“形具而神生”,主张在“礼”指导下的“治气养心之术”。汉代《黄帝内经》从养生医学角度出发,建立了唯物主义形神观。“人始生,先成精”,形体的本源是精的化生,各种生命组织器官构成的形体,是生命存在的重要基础。神依赖于形,形又以神为生命的标志,“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6]“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主要保证。只有“形神共养”,形体和精神才能协调平衡,才能共同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益寿延年。

“性命双修”的“性”,一般是指人的心性、神、意识,而“命”则是指人的生命、形体等,所谓“性命双修”是指,在养生的实践过程中,重视精神与形体的同步炼养。宋金时是内丹家王重阳曾指出:“命无性不灵,性无命不立。”,从性命之学出发,古代养生家还提出“修身以立命”,“存心以养性”,并发展起了修性与修命的方法。在养生的修炼中,性功与命功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本一而用则二”。通过内功的修炼,一方面使自我作为生命载体的身体质量得到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又使在自我的精神中感受到全新的内在的体验和发展,使人的生命日臻完善和完整,获得生命的内在自由和生机。因而“性命双修”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内练体系,成为养生得道的必由之途。

2.5 动静相宜的运动观

动与静是事物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在中国哲学、养生学思想史上,动与静是一对十分突出的矛盾范畴。明清之际的王夫子说“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说明动与静是不可分割的,但“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亦即在绝对的运动包含着相对的静止;在相对的静止中又包含着绝对的运动,并由此形成了动静的相对平衡,从而促进生命体的运动、发展、变化。

生命体存在中“动与静”的变化,如阴精主静,是人体的营养根源;阳气主动,是人体的运动动力。形属阴之静,代表物质结构;气属阳之动,反映的是人体的生理功能,所以,人体的一切生理变化可用动静来概括。周述官在《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中说:“人身,阴阳也;阴阳,动静也。动静合一,气血和畅,百病不生,乃得尽天年”。古代养生家就是动静统一的观点认识生命体,并指导养生实践的。

“心神宜静,形体宜动”,是动静兼修的体现。养心调神,以静为主;形体养护,以动为主。动静相宜,才能“形与神俱”,达到养生的目的。《道德经·第十六章》提出:“致虚极,守静笃”,要求以“致虚”、“守静”的功夫,来达到心境的空明宁静状态。“静则神藏,燥则神亡”,“欲延生者,心神适恬静而无躁扰”。即人能养神,“神守则身强”;反之,神不藏而躁动不安,则劳神而致病。心神宜静的“精”不是绝对静止,而是“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身之道也”[7]。

形体宜动,“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清,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8]。说明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促进精气流通,使血气畅达,增强生命力。“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9]。古代养生家们积极主张通过各种身体活动,如导引、习武等来到达“一身动则一身强”的目的。总之,心神极欲精,形体极欲动,只有动静有常,才能心身健康。在中国养生思想史上有主动和主静的不同养生学派,老庄学派强调静以养生,重在养神;以《吕氏春秋》等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动以养生,重在养形。他们从不同方面对古代养生做出过贡献。实质上,在中国传统养生中,无论是“主动”还是“主静”都不是绝对的,而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适宜。所以,健身气功·易筋经、健身气功·五禽戏、健身气功·六字诀、健身气功·八段锦等,练功时都要求“动中有静,外动内静”,这样才有利于健康。

3 结语

传统养生术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国古人源于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关于人类生命的体质和自我养护、改善和发展的健身之术。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受到了中国传统哲学、医学以及儒、道、佛等各家思想的影响,并经过千百年的养生实践,构建成中国传统的养生学体系,形成了古代养生的“重人贵生”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心身统一”的生命观和“形神共养、性命双修”的养生观以及“动静相宜”的运动观等。这些都是当代健身气功的理论基石和文化母体。当代健身气功应积极汲取传统养生的思想和理论,使健身气功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有益于人们的健康。

摘要:文章以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传统养生思想和理论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传统养生的“重人贵生”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心身统一”的生命观,“形神共养、性命双修”的养生观,和“动静相宜”的运动观等特征,不仅提炼和总结了传统的养生思想和理论,有助于传统养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且丰富和完善了当代健身气功的理论。

8.养生思想 篇八

摘 要 传统意义上的养生术和现代体育思想在运动项目的选择、生命观与认识论价值取向、社会文化背景、体育项目、人文精神方面与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关键词 传统养生术 现代体育思想 区别和联系

现代体育思想是通过比赛和对抗来表现自己,为竞争和荣誉来实现某种目的,这种目的就是高效的身体机能展示及其自身存在方式的一种精神境界。传统意义的养生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精神与肉体的统一,赋予其的健身性、自娱性及伦理道德是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动项目的选择不同

从运动目的上看,前者表现为精神与身体、人和自然,通过身体活动达到身心层面的平和状态。后者则表现精神的潜在力量与作用,是运动技术与技能的完善,在体育运动中不断实现身心的超越。前者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重在健身、养生,是重在通过外在的形体锻炼而达到内在的精神修养,是内外俱练,形神兼顾;后者则表现出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统一,它讲究人格精神的崇扬,是人类自身毅力、意志和荣誉及人体体能的充分发挥。

二、生命观与认识论价值取向的差异

传统养生理论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整体观。把人体看成以腑脏为核心,以经络相通为一个整体,相互依赖以维护内环境的统一性和稳定性;(二)天人相应。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人体养生要顺应自然的变化,调节脏腑机能,人体才会健康。人体如果不能适应自然的变化,五脏六腑就会受损,就会引发疾病;(三)阴阳协调。人体阴阳的消涨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根本,《黄帝内经》指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说明人的生命现象是由有阴阳所构成;(四)形神合一。神与形是息息相关的,养神可以保形,保形可以安神,“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这里的“形”指人体,“神”指精神意识活动;(五)生命运动的恒动性。中医将“气化”运动形式归纳为“升、降、出、入”,这种运动形式是生命存在的先决条件。自然界的气交变化运动孕育了生物界,传统养生思想认为从事适量的身体运动是增进健康,延缓衰老的有效手段。现代体育思想是以竞技运动为基石,讲求强化体能,强调生命力的表现与超越,增强人的体质与体能,具有强烈的竞技性。所以说当代竞技体育思想是现代体育的核心。

三、社会文化背景不同

比较中西方文化所反映的不同观念和思想,试图从某一具体项目中找出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载体,确实有些牵强。中国的体育文化正如它的传统养生项目一样所体现的,比较含蓄、内敛、博大且精深。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变的、僵化的行为方式、社会准则、善恶标准等精神产品过多施加于现实生活之中,产生的体育思想是不言而喻的。

四、传统养生思想与现代体育思想的同构

(一)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的融合与互补

传统养生项目是将精神与肉体、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它讲求的是一种整体的、统一的把握。如传统体育养生术太极拳,它汇集了我国古代保健体操之精华,是“拳术、吐纳术、导引术”三者有机结合并创新的一种拳术。炼意、炼身、炼身紧密结合,全身内外协调运动。它不仅是骨骼、关节、肌肉的活动,而且要求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配合,从而使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得到良好发展,对健身劫病、增进健康有显著效果。

(二)不同社会背景下体育文化精神的同构

东方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有巨大的相通性,一个不分种族,不分国家的国际体育文化大家庭已经建立,东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与交流是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传统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西方体育文化虽然引领当代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但不能否认东方体育文化又是对这种文化的有益补充。还有,西方现代体育竞赛制度和各体育项目的会员制度的完善和合理性,如西甲、意甲足球联赛等比赛都是我们应该借鉴和学习的。

(三)传统体育精神与现代体育精神为人类所共享

传统武术中的刀、枪、棍、戟等器械都是古代人和平时用于养生和强身健体的手段,战时用于杀伤敌人取得胜利的武器,东西方在冷兵器时代的目的性是一致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所蕴含的生命观、健康观念是指导人们实际生活的准则。现代体育精神也就是奥林匹克精神,是运动员在拼搏中敢于向困难挑战,向自我挑战,向极限挑战,在竞争中展示自我和奋斗精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格言是“更高、更快、更强”。奥林匹克运动因此成为当今全世界人民最热爱与关注的体育文化盛事,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奥林匹克精神会更加圣洁、更加充满永恒的魅力。

五、结束语

我国的传统养生术是世界体育大家庭中一颗璀璨的珍珠,它的触角已延伸到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它的理念和思想包容性,同样能在西方现代体育的圣殿上找到她的缩影。无论从文化的透视精神还是逻辑的特征差异,都使得东西方文化产生多元化的互动与交流,铲除了文化误读与排斥。因此体育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化形态,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和他的社会背景文化有明显的差异与同构现象,这也是传统体育养生术扎根于现代体育土壤合二为一且大放异彩的理性和直觉的协调,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探索是当代体育思想的架构。现代体育的社会文化发展和人文精神构建又是与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从差异迥然的体育思想中我们总能找到她的契合点。

参考文献:

[1] 元阳真人.黄帝内经[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8-9.

上一篇:妇产科晋升述职报告下一篇:初中教师春季学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