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习论文

2024-09-14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习论文(通用20篇)

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习论文 篇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前预习暑期的培训心得

所谓预习,是指学生在老师讲课之前,先自己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它将直接影响到听课的效果。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学习语文要预习”,反对“不教学生预习”、“一切预习事项由教师代劳”的做法,足见预习的重要性。

一、预习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

(一)预习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预习—研习—复习。通常我们更重视课堂讲解和课后巩固练习,却忽略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先课前预习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如鱼得水,发挥自如。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一点即通,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节省了教学时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里,笔者认为,即使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在课外预习,教师也应该留半节课甚至一节课给学生,千万不要认为这浪费了课堂时间,影响了教学计划,有句话叫“磨刀不误砍柴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预习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

《新课程标准》提出:“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而预习则正是学生主体意识得以体现的过程。老师对问题的设置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比泛泛而读、走马观花更有目的性。预习过程中,简单的问题学生能独立思考、自行解决,难一点的则需要学生之间彼此交流、互相讨论,才能得出结论。

比如学生预习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可以设置以下问题:1、课文写了哪些自然之景,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如何?2、用一两句话概括全文表现的情思。3、本文和《荷塘月色》在比喻的运用各有什么特点?这三个问题分别涉及到了课文内容、情感和艺术特点等方面的知识。对课文内容学生很好理解,只要熟读文本,就能独立完成。但对作者情思的理解和艺术特点的分析则需要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合作讨论,才能得出较完整的答案。这个过程既能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又能体验与他人合作的乐趣,是形成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

(三)预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但长期的“填鸭式”教育已经让学生惯于接受,死记硬背,照本宣科,学习起来既费力效率又不高,而预习则正好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供了一个机会。在学生没有形成一定的学习规律之前,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设置预习问题从易到难,从浅显到深奥,就像挂在树上的苹果,不会太低,但只要跳起来,努力伸一伸手,是可以摘到的。

在教学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时,我主要设置了两个问题:1、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如何用现代观念评价孟子的主张。学生在疏通文意后,第一个问题迎刃而解;第二个问题是对第一个问题的拓展,学生只要结合相关知识联系实际也能回答。这两个问题既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情况,又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长期坚持课前预习,学生就会养成主动阅读、积极思考的好习惯,慢慢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甚至爱上学习。孔子曰:“好学不如善学,善学不如乐学,”把学习变成一种乐趣,一种习惯,学习自然就会变得轻松。

二、教师要重视课前预习的“三动”

“三动”,即动口、动手、动脑。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要设计者,一定要做好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工作,要求学生做到以下五步:一读(读课文)、二查(查字词典)、三思(思考课后练习)、四划(划出重点语句)、五问(提出不懂的问题)。

(一)“动口”

即朗读课文,朗读是一种情感再现,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尤其是诗歌和文言文。

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毛泽东写《沁园春.长沙》时的壮志豪情,闻一多在《死水》中表现的对黑暗社会的憎恶,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对幸福的渴望,舒婷通过《致橡树》表达的现代爱情价值观念,都会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表现出来。

文言文艰涩难懂,反复的朗读会使文言词句变得明白晓畅;散文中优美的文字、深刻的哲理要读得舒缓;记叙文中真挚的情感要读得深情;议论文中有力的论证要读得干净利落。课前,教师要从字音、停顿、感情色彩等方面指导学生的朗读,力求“音准情到”。

(二)“动手”

要求学生做到三个方面:一是结合注释,查找工具书,排除阅读障碍。如学习文言文,学生如果借助古汉语字词典,疏通文意,并弄清楚重要实词、常见虚词的意义,这对文言的积累是很有帮助的;二是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作者及相关信息。如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课前布置学生去阅读他的《合欢树》、《秋天的怀念》,既能让学生对作者的生命历程有深刻的了解,又能体会母亲那颗慈爱宽容的心,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如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前要求学生结合历史知识了解马克思一生的革命工作,课上学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恩格斯会对马克思有那么高的评价;三是划出重点词句,给课文作批注。如抓关键句子,理出课文整体思路;找出运用修辞的语句(比喻、排比、拟人、等),体会它们的好处。

在“动手”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并监督,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养成动手拿笔的好习惯。

(三)“动脑”

即学生学会思考。这里要求教师设置问题一定要到位,记叙类(如小说)要侧重于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诗歌类要充分体会诗人的情感;论说文则要体现作者严谨的说理过程。预习不能要求学生面面俱到,可根据学习的不同程度能想几点就是几点。重要的是,学生要善于质疑,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有位同学提出“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为什么用的是比喻而不是拟人,这可能是大多数学生都弄不清楚的问题,对此,我给他们从概念到实例对这两种修辞进行了分析区别,使学生对此类问题不再感到疑惑。

这里还须提出的是,千万不能忽略对课后练习的思考,课后练习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理解课文各方面内容的题目,对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中心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前,先布置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填写表格,并回答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结合4、5、6自然段,既抓住了课文学习的重点,又能体会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又如史怀哲的《我的呼吁》,学生通过思考课后的两道练习,就基本上理解了课文的主题思想。

总之,预习作为教学环节的第一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阶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经过长期的思考、归纳、揣摩、体会,自会形成一种悟性,这不仅对语文学习,对学生其他的学习也都是极有帮助的。所以,教师抓好了课前预习的指导工作,也就意味着课堂教学成功了一半。

2.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习论文 篇二

预习的作用在于, 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为掌握新知识做好知识和心理方面的准备。熟悉一下老师要讲的内容, 找出疑点和难点, 带着问题听课, 使听课更具针对性。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预习观

可以将预习观分为传统的和新的两种。所谓传统的预习观就是课前能把课堂上将要学习的教材看一看, 上课时能有效的听老师讲课。这种传统的预习观虽说有很多的缺点, 但也有值得提倡的地方, 至少它能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新的预习观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布置预习任务, 要把预习看做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例如, 查看家里的水电记录;去超市购物时研究商品的折扣;计算银行的利率等等。这可以说是新课程理念支配下的预习观。这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的, 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而这些体验和感受能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还能使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的更紧密, 让学生不会只局限于教材。这样的预习不仅完成了预习的任务, 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可能会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 我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 并思考它的科学根据。在列举日常生活中三角形物体或有三角形面的物体时, 学生列举了校内外很多例子, 十分丰富。令我意想不到的是, 学生对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的应用也说得头头是道, 除了知道书上介绍的电线杆的支架、房架制成三角形是利用了这一稳定性外, 还举例晾衣架、机关枪前的支架、斜拉桥、房梁等都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并且知道利用这一稳定性可以修摇晃的桌椅等。由于学生课前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思考并在生活中进行了观察, 所以才会有如此精彩的事例在课上交流,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高了。通过预习,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 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表面上看, 预习将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 似乎与“减负”背道而驰。但从长远看, 一旦养成正确的预习观, 学生反而学得主动, 学得轻松。作为教师, 一定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标, 教给预习的方法。放眼21世纪, 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 这就更要让学生主动地收集与处理学习内容, 学会思考, 学会创新, 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二、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

成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 要上好一节课, 教师必须吃透“两头”:学生与教材。现在学生经过预习活动, 学生一头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预习学生新的知识生长点在哪儿?他们已经掌握了什么?还有什么具体的困难?又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或分歧?这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教师在正式上课前做到心中有数。为方便学情调查, 我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了一种预习方案:

第一步:初读教材, 了解主要内容。如六年级“圆的认识”概念多, 课堂教学普遍感到时间紧, 则可让学生课前直接阅读课本, 大致了解涉及圆的有关知识和思考相关问题。阅读时, 学生要从教材的情境图中发现数学信息, 试着回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 从整体上了解新知识, 读懂教材上的结论, 把重要的概念、结论画出来。

第二步:细读教材, 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 理解例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例如:“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可让学生尝试计算“73-28=?”想一想, 你是怎样计算的?在看一看书上是怎么计算的?或者与同学、家长交流一下, 你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了解了当天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后, 消化、吸收这些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

第三步:精读难点内容, 思考、标注疑点。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预习不等于自学, 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 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 努力去理解知识, 不一定要在预习时解决, 发现问题应该及时记下来。

第四步:尝试练习, 检验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经过预习, 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 可以检验预习效果。这样既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 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较集中的问题, 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三、精心设计预习作业提高预习效果

预习是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如何发挥好预习的作用, 预习作业的设计是个关键。预习作业设计得好, 不但能提高学生预习的质量, 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预习的内容是学生尚未学习的新知识, 而且是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因此, 设计的问题不宜“大”, 要“小”, 一大则思维度也相应增大, 不利于自学。要深入浅出, 体现“点拨性”, 通过点拨使学生能顺利的完成预习任务, 收到预习的自学效果。例如, 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这部分知识时, 根据图上的内容, 可提出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1) 2, 1各表示什么? (2) 2+1表示什么? (3) 2+1=3这个算式如何读? (4) 你是怎样计算2+1的?这样学生就能较具体深入地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

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预习, 认为“在指导以前, 得先令学生预习”“非教他们预习不可”。真正有质量的预习, 不仅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而且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也就是说, 只有教师正确地引导和组织学生预习, 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展, 才能减轻教师负担, 提高教学成绩。

3.预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A-

0019-01

课前预习、教学听课和课后复习是整体教学模式中的三大活动环节,预习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预习的主要任务是复习和巩固已学知识,并利用已有知识初步感知新学内容,找出其中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除障碍。本文立足于小学语文教学,试对预习的方法进行探究。

一、课前预习的基本方法

语文预习可分为学期预习、单元预习和课文预习三种类型。本文着重探讨课文预习这一形式。小学生开展语文预习的自主学习活动,具体步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阅读预习。阅读预习就是让学生从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或语段,理清文本的结构脉络,初步把握文本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较快进入学习状态。二是查阅预习。对于一篇新课中的生字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眼、手、脑并用,在课前阅读时把生字词句标注出来,然后通过查阅工具书弄清疑难问题。如果实在理解不了,就留到课堂教学中听教师讲解。三是思考预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预习活动中根据课文后的提示内容和思考题进行自主阅读与思考,也可以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尽量自行解决,如果无法解决的,也可以在课堂上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二、对预习指导的初步实践

小学生天生好奇心重、好胜心强,并且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可塑性,教师要善于引领、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预习能力和习惯。

(一)抓住课文题目指导预习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住了文章的题目往往就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尤其是那些趣味性较强的文题,对小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教师只要稍加解析,就能激发学生乐于预习的兴趣。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九册课文《嫦娥奔月》前,教师可针对课文题目引导学生预习思考:“年轻美貌的嫦娥为什么要离开心爱的丈夫,飞奔到那孤寂无人的月亮上去呢?”再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九册课文《变色龙》前,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题思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奇异动物,它难道真的会变色吗?它们还有其他的特异功能吗?”还有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课文《山谷中的谜底》前,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预习思考:“山谷中隐藏着什么样的谜面?它的谜底究竟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题目进行预习,激发了学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让他们自觉投入到预习活动中去。

(二)抓住文中的人物故事引导预习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往往喜爱阅读有趣味的人物故事。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兴趣心理,引导他们自主预习。如苏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文《七律·长征》中包含着红军在长征途中发生的几大悲壮惨烈的历史故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前观看以长征为题材的电影,初步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体会作者的豪迈情怀。再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搜集红军长征途中爬雪山、过草地的感人故事,引导他们思考“彭德怀深深爱着大黑骡子,却又枪杀大黑骡子”的矛盾心态。还有在预习苏教版语文第九册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前,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林冲一生行侠仗义,他为什么要棒打洪教头?结果谁胜谁败”等。

(三)抓住课文的情感事理引导预习

情感事理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也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文本中提炼出一些富有情感性和启迪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认真思考,在思考中自主预习,从而指导和强化他们的预习行为。如针对《郑成功》《詹天佑》《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文章,教师可以提出预习思考:“文章表达了主人翁怎样的爱国情怀?”再如对《诺贝尔》《天火之谜》《坐在轮椅上的霍金》等文章,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预习:“文章如何体现主人翁无比热爱科学、造福人类的精神行为?”还有对于诗歌《观书有感》《游园不值》《石灰吟》《墨梅》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诗中蕴涵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教师抓住文章的表达情感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能够使学生取得事半功倍的预习效果。

预习活动的形式还有许多,如熟悉作者、辨别题材和了解文章背景等。相对于教师的备课环节而言,课前预习能够让学生对新学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只要善于思考,认真指导学生进行课文预习,就能够有效地把握教学主动权,合理掌握课堂教学时间,还能减少教学的盲目性,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效性。

4.小学语文三年级语文预习 篇四

要达到这一目的,并非一定要对新教材的每一字、每一句都精研细读,只需浏览教材醒目的字句和每段的首尾概括句。这样,学生在几分钟内就可将这一工作完成。

第二、联系旧知,质疑设问。

知识是一个系统。新旧知识间总是有联系的。因而我要求学生在预习新知识的时候,应将相关联的旧知识进行联想、回忆。对新知识以及新旧知识的联系处,要大胆地质疑,提出问题。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得长进”。对提出的问题,可用铅笔写在相关的教材空白处,以便进一步学习

第三、查阅资料,思考讨论。

发现问题后应积极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前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首先需要老师教给学生利用工具书、网络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年级语文预习要求

1、读课文3次,标自然段。

2、用圆点标出词语表里的生字并注音。

3、口述课文主要内容,尝试解决课后问题。

4、查找与课文的作者、故事人物、故事背景等相关的资料。

5、标段-读书-找出四字词、五个字短语-找出中心句、比喻句、拟人句。

6、生字标音、描红部首、找出多音字。

7、思考课后练习。

5.小学语文预习的技巧 篇五

2、解决文章中的生字、新词、重点语句和对文章层次段落作批注。预习一篇阅读课文,字词句篇是基础,课前的预习可以从读、圈、查、划、抄入手,循序渐进。

(1)读。反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体会语言美,品味句式美,把优美的词句储备在自己的口语语库中,丰富自己的词汇。

(2)圈。课前预习课文时,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用醒目的符号圈出来。

(3)查。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

(4)划。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在理清课文思路之后,可以用“//”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对各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批注。

(5)抄。对于课文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或者优美的语句等抄写在积累本上,巩固记忆。抄写的过程中数量可以自己决定。

3、解决课后思考题。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我们根据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可以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这样,当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同学们也就容易心领神会了。

(二)自读课文 每个教学单元均会安排“自读课文”的学习。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在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里,像这样较长篇幅的课文,通读一遍即会占用小半节课,要做好充分地课前预习,才能及时完成教学任务。

1、阅读“自读提示”。心中明白文章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带着问题,通读全文,解决字词。

2、理清文章的脉络。深入分析文章的重点段落,进行细致研读,在读文的过程中总结并作批注,理清文章表达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这样的预习已经是比较充分的了。

6.小学三年级语文怎么预习 篇六

1、明确目的。开始时给学生布置预习的范围,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以后逐步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心理学研究证明:带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就是得边读边思考,从书上找答案,这种学习主动积极,效果当然高了。

2、鼓励质疑问难,学做预习笔记。学生预习时,除了抄写课文的语句,重点,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弄不懂得问题记下来,为上课时弄懂这些问题做好思想准备。

3、教给“圈、点、批、注”的预习方法。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训,首先要学会对书圈、点、批、注把看了书的感想、想到的问题批、注在书上。

7.浅析小学语文有效预习策略 篇七

一、小学语文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一段时间的走访和调查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提前布置了预习的任务,但实际上,预习并没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在语文预习的过程中会出现以下现象:

(一)学生独立性和主动性差。

一些学生从不重视预习,只是为了应付和敷衍老师的检查,划划段落,把重点字圈出来,生疏的汉字标注一下拼音就结束预习,不去发现问题,动脑思考问题,按着资料书上的重难点在课本上简单标注就完事。

(二)预习任务不清晰。

老师只是要求学生预习将要学习的课文,但没要求学生预习什么,怎样去预习,通过预习能理解一些什么样的知识点,学生更不明白预习的目的是什么,学生也只能按着自己的意愿去预习,这样的预习效果可想而知。

(三)对于预习这样的课外作业,老师检查的几率很小,造成了学生预习敷衍了事。

老师不检查预习效果,当然也就不知道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还是得不到解决,就大大降低了预习的兴趣。

二、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预习有效性

(一)建立良好的预习习惯标准。

以二年级为例,这个年级的学生已经过了一年级对语文的懵懂时期,已经具备预习的能力,在上二年级语文的第一节课时,就应该规范出预习的标准和内容。预习生字音节时,首先要会读,读准,在文中找出并标出,如果在文中遇到不会读的字,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来,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读,在重点字时,一定要先根据资料书上的笔顺写,当老师在课堂中在讲生字笔顺时,一方面要认真检查是否与资料书上的笔顺一致,不一致时应及时请教老师。其次熟读课文、词语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课文,不只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读的过程中一边加深课文的熟悉程度,一边深入理解课文。在熟读课文后,有些问题就会浮现,有的问题能自己解决,当有些问题不能解决时,应打上标记,等待老师的讲解,这也对培养读书动脑的习惯提供了帮助。通过这些预习步骤,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会更好起到预习的效果。

(二)检查预习的效果,落实预习的任务。

小学生的作业每天都要落实到位,从小养成学习的好习惯,预习更是不能置之度外。只布置预习作业,不检查,促进不了学生的进步,教师应在上课之前检查学生预习的书面情况,在课堂中通过提问或抽查的形式检查学生在预习时是否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是否已经解决了问题,对在预习中通过仔细思考提出问题的学生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预习效果不明显的同学,应积极鼓励,不应打消他们预习的积极性。

(三)不同年级的预习标准要有所不同,要根据年级的变化制定不同的预习内容,一二年级的预习,主要在熟读课文和生字组词上下功夫,将生字在课文中标出并组词,再在拼音本上组词抄写几遍。三四年级则注重在文章的段落大意,能根据通读文章,能把文章划分为几个大段落,仔细阅读段落大意,再找出每个段落的中心句,思考这个段落是不是围绕这句话来讲的,再把这句话画出来标注为中心句。随着年级的升高,预习要求也要相应提高,才能使学生不断提高预习的水平,达到预习理想的效果。

课前预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项学用相结合,温故知新的实践性工作,既需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些和认真度,也需要老师的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预习策略和标准,所以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要保持认真的学习态度,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按照老师预习的要求来预习,长期坚持下去,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受益终生。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预习的标准要有针对性、系统性和层次性,让学生明白预习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改掉以前那种预习不明确的坏习惯。

8.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前预习 篇八

教也茫茫,学茫茫是过去教育的普遍现象,然而课前预习却使之得以改变。因为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的新知识处于有准备的心理状态,老师上课上什么内容,自己通过预习可以了解在哪些方面还弄不懂,这样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去听课,效果明显会增加。课前预习目前符合综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它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探究,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不再感到学习很枯燥、很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做学习的小主人。

一、教给学生数学课前预习的方法

学生一旦养成了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尝到了课前预习的甜头,他们自然就会喜欢上课前预习这一环节。不过,教师必须交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而且在开始时要分类引导:如果课前预习的内容是数的运算,就教他们在预习的时候注重计算过程与法则,并注意验算。如果课前预习的内容是数学定义、性质,就教他们根据教材上的实例进行理解,并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用铅笔描出自己没有理解的地方。如果课前预习的内容是问题解决,就叫学生认真读题,获取数学信息,理清解题思路,再列式解答,有些问题有一题多解时,一定让学生尽量想一想,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哪种方法更简便易懂。如果课前预习的内容是几何图形,就得教学生该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算一算的,就得让学生在家进行量、比、画、剪、拼、算,使他们的手、眼、脑都充分地动起来。

二、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1、课前预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性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书本上要新授的内容基本熟悉,有的学生会因为前面的知识还没有完全理解再学习后面的知识,感觉难度很大,而逐渐失去兴趣。要求课前预习以后,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理解,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些成功感,教师可直接以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就能精讲多练,拓展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从而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地挖掘教材资源,适当的拓展知识面。同时便于教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2、数学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集思广益。

我们的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对一些数学问题的思考,有时还远远出乎老师的预料,对一些一题多解的方法又多又好,孩子们在课堂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如在教学“圆面积”求阴影部分面积的习题时,有的学生用数学书上的解法,有的学生是添加辅助线,有的学生是用割补法,有的学生是把原来图形进行旋转或平移等,每当这样的场景出现时,教室里会会不由自主地爆发出阵阵掌声。最后选择易懂又简便的方法完成作业。

三、课前预习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

“先学”是指学生在教师讲授课程内容前先进行自主的学习。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展示学习的目标、范围、要求和自学途径,而且要为他们制作出详细的导学方案,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会计算梯形的面积。于是,为了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我给学生发放了预习方案,在其中罗列了课程内容、要求和注意的事项:进一步认识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渗透梯形方法、(你能不能把梯形转化成前面学过的图形,需要用笔、直尺、画一画。)等腰、直角、每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有一般)、剪刀等,让学生在家里先阅读教材,再动手剪一剪,拼一拼,让学生感知我们是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形成形式多样的感性认识,教师要不断进行观察和指导,关注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差生的自学状况,整理及明白学生遇到的难题,从而使教师的“后教”做到精简和有的放矢。

四、后教是对课前预习释疑解惑的必要保证

教师的“后教”是针对学生“先学”的一种应对方案,重点在于解决和梳理学生在“先学”中遇到的难题,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后教”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所讲授的内容要符合学生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规范学生不准确的表达方式,纠正其对课程内容的错误理解;第二,教学方式不是流水式的讲授,而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指引,引导他们自己纠正错误,完善不足之处;第三,教学要求要与课程目标联系紧密,不能仅靠问题找寻答案,而是要寻找出事物的规律所在,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的推导过程中如下:

1、自主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1)小组讨论交流课前预习成果,教师巡视了解。

(2)展示、汇报交流:把梯形分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在一起,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长方形。

(3)师汇总:课件演示学生汇报的情况并分析。

2、探究操作,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成果交流,质疑解难: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下底),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就是梯形的(上底+下底)乘高除以2。

梯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

梯形面积=底×高÷2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4.学习字母表达式:

谈话:谁能用字母表示?说说每个字母分别表示什么?

师:S=(a+b)×h÷2(板书)

9.小学三年级语文预习要求 篇九

2、在课文中用——标出生词; 3、标自然段。

二读:1、读勾画的词语3遍。

2、读课文至少三遍。要求读通顺,不错字、添字、掉字;

三查:查的范围包括查字典、词典、背景资料、作者生平等。查可以读前查,可以读后查,也可以边读边查。要根据预习的实际情况而定。

1、借助工具书或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形式,理解课文中重点或不懂的词语。并把意思写在书中相应的地方。

2、针对课文内容,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查找相关知识,并能通过阅读,在头脑中留下一两点信息。如有必要可以抄下摘要或打印。

四思: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大声说给家长听;

2、思考课文后面练习,针对本文提一个问题,可以是自己不理解的,也可以是考考大家的!

10.小学一年级语文怎么预习 篇十

2、标(标小节,即我们说的自然段有几个,具体的从第4课才开始有呢)

3、圈(把田字格中的生字在课文中圈出,当然圈字的同时,字音和课文中的词也就明了了)

4、找(找生字中易错易混的读音,包括绿线内的二类字。易错的无非是前后鼻音的区别、n、l的区别、平舌翘舌的区别,孩子找到了,自然也能分辨了)

5、书(用手在空中边写生字边说出每个笔画,笔画名称知道了,笔顺也练啦!)

6、描(生字描红,水到渠成,当然要写啦)

7、扩(给生字组词,至少2个,尽量用学过的字。拓展了孩子的知识面,变相的生字也至少写了两遍了吧)。

11.浅谈小学美术课中的预习 篇十一

一、预习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加强了学科内各领域及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更加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美术课中的预习因教学内容不同而形式多样,收集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是一种形式。例如,三年级《面具》一课,可以让孩子一起欣赏祖国不同地域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古迹,了解更多的历史、地理知识,通过认识地方戏曲人物形象,来感受祖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艺术表现形式,感受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灿烂。这样将不同学科有机综合在一起,实现了学科的整合。

二、预习能使学生充分地收集材料,使美术作品更具创新性和个性

如果不了解学习内容,只按老师的布置去准备学具,学生会很被动,收集的材料受到局限,影响课堂创作。我在讲三年级美术课《机器人》时,遇到了这种情况,做作业时大多数学生都按书中的要求用绘画或折纸的方法进行造型表现,只有一个女孩的作业让我感到眼前一亮,她做了一个体态魁梧的机器人,是用晾衣夹组合在一起的,还用橡皮泥做了眼睛和嘴,我欣喜地问她:“为什么这么设计?”她说:“昨天放学回家帮妈妈收拾衣服的时候,脑子里想着美术书上机器人这一课,看到晾衣夹突然灵机一动,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就做了起来。”这不禁使我感慨:不预习,怎么会有这么巧妙的创作?

三、預习使课堂教学有滋有味,更加顺利走向成功

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预习会给每一节美术课增色添彩。例如,小学一年级美术《花点心》一课,在学生用彩泥捏塑出一盘盘形美色佳的“花点心”之后,我设计了“糕点店”的模拟游戏,各小组同学分角色表演,由于课前布置了这个游戏,学生合作默契,表演得自然大方,使游戏仿真性更强,学生参与热情更高,同时锻炼了孩子们的综合能力。

总之,在高效课堂理念下,采取适当的形式,布置合适的预习内容,会使美术课达到妙趣横生、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

12.有效预习演绎高效小学语文课堂 篇十二

一、有效预习的一般策略———有别、有异、有评

(一) 有别:因人而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为身心发展和基础能力的不同, 导致他们学习状态的千差万别。为此我们在安排预习任务时, 应当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因材施教, 布置有梯度、有选择余地的作业, 令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品尝自学的快乐。如同为生字的预习, 待进的学生只要读准字音, 认清字形, 借助字典了解字义即可。而基础好点的学生则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寻找形近字, 同音字, 想出办法区分他们的意思, 并能正确使用这些汉字。学生面对不同层次的要求都有挑战成功的可能, 因此就不觉得枯燥无趣。

(二) 有异:灵活多样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交给学生的只是一些常规的预习方法:读通句子, 读通课文, 对于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 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段;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 尝试解答课文的疑难点。然而这种一层不变的预习内容及方法久而久之只会消磨学生自学的热情, 让预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因此课前预习, 还应该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归类式预习、合作式预习、开放式预习等灵活多样的预习方式来调动学生自学的兴趣。这样层出不穷的预习形式, 活跃了预习过程, 学生在愉悦心境下习得新知, 锻炼能力。

(三) 有评:检查督促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功能。”只有及时反馈, 贵在坚持的评价体系才是将预习进行到底的法宝。美国著名专家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 才能发生学习兴趣。”我们应该及时了解预习结果, 相应做出科学规范的评价,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掌握的知识情况。当然反馈最好在当堂, 教师必须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 及时调整授课重难点, 及时到位地评价学生预习的亮点与不足, 以表扬先进激励后进, 以成果展示鞭策学生更有效地预习。

二、有效预习的基本原则———激发主体意识, 细化要求

预习不是一句空话, 更不是一种形式, 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过程。这个过程直接影响着教与学的成败, 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制定课前预习, 内容必须“具体化”、“精思化”。所谓“具体化”, 不是指翻书式的预习, 而是指预习内容要有可操作性, 教师要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提示, 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口、手等器官。所谓“精思化”, 是指课前预习的过程中, 学生不是为了预习而预习, 而是要学会思考, 学会质疑, 让大脑充分运转, 使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以下内容将是学生预习必须要达到的目标。

(一) 明确文本目标

不同题材、不同单元、不同年段的文章有着不同的学习目标。即使同为写人的文章, 他们的预习目标也不尽相同。如《最后的姿势》和《船长》同为赞颂人物恪尽职守、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的美文, 而学习目标也各有侧重, 前者需要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和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感受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而后者则需要学生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学生在预习中如能领悟每篇文章预习的重难点, 就会少走弯路, 听课自然也就有了方向。

(二) 习得生字新词

了解并基本掌握文章中的生字新词, 为阅读理解文本扫除“拦路虎”, 是完成课前预习任务的底线。然而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完成过这一看似简单的任务呢?翻看学生课后的生字表, 的确可以看到每个生字旁都写上了该字音序、部首, 以及少得不能再少的几个组词。试问他们真正了解这些汉字的意思吗?他们不了解, 他们只是在完成誊抄资料而已。其实每个汉字都有它独特的内涵, 它们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如“篾”、“邦”、“奴”等许多汉字经历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犁”、“镰”、“蛛”等汉字我们望文就能生义, 因为这些汉字的构造与它们的意义是相连的, 所以我们预习生字新词不仅要关注它的音、形、义, 更要关注它的历史、演变、构造, 从而真正意义上了解它们, 记住它们, 记牢它们。

(三) 通读文章内容

“不熟读课文不开讲。”这是《小学语文》主编张庆生数十年语文教学经验之谈。的确, 课前学生不能熟读课文, 教师的开讲, 岂不是“隔靴搔痒”。即使教师讲得再精彩, 学生都不能深刻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精神内涵。因此课前预习, 做到熟读课文很有必要。那么如何做到熟读?记住古人的话“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课前必须做到朗读课文三遍以上。一遍试读,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二遍通读, 厘清各人物关系或事件的联系;三遍细读,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熟读深思子自知”, 只有学生在预习中反复朗读课文, 才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 读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读出自己的疑惑。

(四) 记录疑难问题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预习就是一个寻疑的过程。实践证明, 带着问题来学习的学生, 好奇心、求知欲就会更强烈, 课堂注意力会更集中, 收获会更大。因为经历课前预习, 他们思维触角伸向新知识的重点和疑点, 伸向知识的深处, 古人云:“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对于处于愤悱之间的学生, 教师的点拨会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与快感。

13.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预习 篇十三

当前,许多学校大力提倡学生课前预习,但课前预习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以后,教师仍然要在课堂上从头教起,无形中增加了学生负担。笔者认为,指导学生有效预习要做到以下五点。

激发兴趣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因为目的是与兴趣相互贯通、相互迁移的,兴趣孕育出目的,目的能够激发起兴趣。其次,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教师对学生预习作业中一些有价值的思考要给予赞许,把学生预习语文的兴趣在成功的愉悦中激发出来。

课堂检查 教师在课堂教学第一环节安排学生进行字词的听写检查,字词听写根据课时来确定。第一课时,一般采取教师报、学生写、集体评;第二课时,采取同学之间互改互评。一直坚持这样安排,学生习惯于这样的教学,课前就会认真预习字词。学生既可以充分巩固所预习的字词,又可以节约时间,有的放矢地开展下一环节的教学,字词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过程渗透 造句、句型变换等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常见的形式,在设计预习题目时,往往有所涉及。如果一味地通过预习检查来进行,一次两次,学生不会觉得乏味,但时间长了,学生对这样的预习检查就会失去兴趣,甚至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为此,笔者将这样的预习题目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不单独进行检查。教学中,学生遇到这样的训练,感到“我已经预习过”,不会显得陌生,学习积极性会高涨,巩固的效果就会更好。

适当指导 不少学生预习仍停留在教师设计的预习题目的层面上,学生预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创造性也不强。为提高学生预习兴趣,增强巩固效果,笔者注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内容的设计。在指导预习内容设计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题数控制在3个,题型为读课文、预习词语、句型变换、造句、按课文内容填空、成语填空、组词等,指导学生预习时在其中选3项,自行设计预习题目进行预习。预习设计的内容一般提前进行,设计后,同桌之间互换预习内容开展预习。这样做,学生设计预习内容时会很认真,也会很自信。

14.小学语文中国结预习教案 篇十四

1?同学们,我的一位外国朋友要我给他寄去一件最能代表中国特色的礼物,你们猜我寄去了什么呢?(可能:京剧脸谱、唐装、中国结……)让生说说为什么。

“一缕红丝线,交错结龙凤。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大家猜猜是什么?

出示中国结,然后板书:中国结。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中国结的课文。

你对中国结有哪些了解?还想对它了解些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可能是:中国结的历史、中国结的特征、种类、作用、为什么喜欢中国结)

同学们想了解的内容真不少,现在大家读一读课文,看看读完课文后,你对中国结有什么新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自读课文,随文认读生字词。

2?同桌互相检查认读课文情况。

3?说一说读完课文后对“中国结”又了解到了些什么?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随学生的回答,学习各段。

1?中国结的由来。什么叫“结绳记事”。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练习朗读。

2?中国结的种类。实物(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中国结,结合学习第3段。

3?中国结的寓意。了解“寿桃结”“同心结”蕴含的寓意。随机理解:“含蓄”“贴切”。现在在很多的家庭中都挂着中国结,这有什么寓意?你还看见哪里挂着中国结,它有什么不同的寓意?体会为什么这些美丽的结绳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结”(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为什么说“中国结”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

4?看着这些做工精巧、寓意贴切的各式绳结,你想说点什么?为什么说“中国结”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结合第3段“心灵手巧的中国人,运用丝绳不同的颜色、粗细与柔软度,来往穿梭,编织成各式各样的绳结……”。练读第4段,读出敬佩、骄傲、自豪的语气。

5?如果中国结挂在外国的朋友家中,有什么寓意?学习第5段。

四、美读练习

你喜欢中国结吗?为什么?从课文中找一找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五、作业

1?摘录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15.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的重要性探讨 篇十五

一、明确预习目标

在布置作业时不能仅仅告诉学生:“下节课我们要学哪篇课文, 课下预习”, 学生听后却无从下手, 应该给学生制定明确的预习目标:预习什么?怎么预习?达到怎样的预习效果?等等。这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预习的重要性。

二、课前预习的操作程序

(一) 对学生的要求

1.活动方式: (1) 集中式:课下预习以学生居住地较集中, 结成小组, 选出一名责任心强、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任组长。教师提出预习方法由组长组织同学搞好预习。 (2) 分散式:分散居住的学生可在家中独自预习。

2.预习时间: (1) 短期预习:在讲授新课文、新知识前二至三天进行。提前对新知识进行整体感知。 (2) 常规预习:在本学期内, 凡未讲授的课本内容 (以课文为主) 只要有时间, 学生可有计划地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预习。

3.预习要求: (1) 常规性预习内容及要求。学生预习时必须做到, 身边必备课本和字、词典、笔、本等学习工具。同时利用现代网络查找相关资料。课本是预习内容的依据, 要认真的按课本后面要求做好预习。标准是基本做到对问题能理解和回答, 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课文能力。例如, 在准备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时, 我想学生在预习初读时会遇到对情节不能完全理解的情况。由于故事背景距离学生们比较远, 对当时的背景、作者的身份等并不了解。我提醒学生通过网络、资料书查找收集有关军阀割据及李大钊生平的资料等。课上把自己查找的资料整理总结后带到课堂上介绍给大家。 (2) 短期性预习内容及要求。短期性的预习, 相对于常规性预习来说, 预习的是课文的重点, 即课堂讲授时所要着力解决的主要内容。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是说, 经过多遍认真地阅读文章, 就能由浅入深地了解文章表述的宗旨, 掌握文章的精髓, 深入地联想有关问题, 从而收到教益和领悟, 可见阅读是多么的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就是要阅读单元内容说明、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或自读提示, 阅读文本教材, 阅读课文的注释, 阅读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客观上讲, 如果对小学生这样要求未免过高不现实。那么我们要求课前预习时阅读不少于三遍或力争五遍还是可行的。因此在阅读质量上, 教师需要提出要求。

第一遍:带着学习工具阅读。借助工具书在扫清文章内的生僻字与费解的词语障碍的基础上, 能够较顺畅地朗读课文, 并能基本上理解课文所说的内容。

第二遍: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结合教师的提示 (引导、点拨性提示) 以及正文后的思考题进行阅读。阅读速度要慢, 思考问题要细, 对文章重点词语、段落, 要反复多看、多思几遍。同时要求学生能够流畅的复述课文内容梗概。

第三遍:阅读时要对重点和难点集中精力深入思考, 对解决不了的、记不下来的带到课堂上解决, 同时要求学生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要求背诵的做到能顺畅背诵。

(二) 对教师要求

1.认真备课。教师既是课前的推动者、引导者, 更是先行者。教师在提前做好精心设计的基础上, 同时给学生提前出示课前预习提纲。例如在教学《掌声》时, 因是小学三年级的课文, 学生年龄尚小, 要让他们真正理解文中一个自卑犹豫的残疾小姑娘的内心世界, 文中以两次掌声为主线, 学生虽然很熟悉这样的事件, 但其中的内涵学生不好理解。在预习时安排了以下的问题 (1) 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 联系上下文及关键词语来理解。 (2) 想一想这两次掌声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 (3) 两次掌声的意义分别是什么?牢牢抓住文章主线, 学生会回答出提出的问题, 对课文的理解也到位了。

为了能够立体体现文章内容, 调动学生对所学文章的兴趣, 采用了把课文内容情景再现直观的方法, 预习时可以安排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的人物表演故事的情节。例如, 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 在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后, 让学生试着扮演课文中的陶罐和铁罐, 由学生通过对话、扮演, 体会铁罐是怎样一步一步奚落、嘲笑甚至到狂吼陶罐的, 而陶罐并不因铁罐的无理而发怒, 体现了陶罐的宽广胸怀与高尚品德, 不仅使孩子们从成长中受到了深刻启迪而且也对课文的内容理解有了具体生动深刻的印象, 同时也增添了搞好课前预习的乐趣。

2.课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小学生培养成自觉搞好课前预习的习惯是需要经历由适应渐进再到自觉这一个过程的, 能否达到预习效果, 要贵在有恒。因此, 需要教师做好对学生的检查、情况了解的工作。原则是, 有布置就有检查, 好习惯是在不懈坚持中养成的。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可采取课前追踪, 课上检查方法进行。

(1) 课前追踪。抽查某个预习小组成员或独立活动的学生, 向他们询问活动情况。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掌握情况如何, 对教师出示的阅读提示, 对学生的帮助效果如何。此举既帮助了教师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掌握的程度, 同时也能起到帮助教师修正完善教学方案的作用。 (2) 课堂检查:这是一种隐秘性的检查。授课时, 教师灵活地、有目的地选择平时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提问, 难度视学生能否回答灵活性地决定。此举一方面检查了学生与预习的真实情况, 也验证了教师的点拨、引导得效果。 (3) 学生检查:教师如果时间紧张, 可以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互查, 让学生通过互查, 既了解学习小组间各组员的预习完成情况, 同时通过检查他人的作业对预习内容有了二度的接触、熟悉。这样的检查, 用时少、反馈快、效率高, 老师轻松, 学生又学会了评价, 一举两得。等学生养成习惯后, 不仅检查的效率提高了, 预习的效果则会事半功倍。

出示语文课前预习提纲:在授课前二、三天内, 对学生容易理解的一般性课文, 教师可提前向学生口头布置。对篇幅长理解难度大的课文, 应出示引导提纲, 教师可用文字通知学生。

16.浅谈小学语文预习 篇十六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前预习 意义 方法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在预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的知识,竭力地运用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去了解、分析和吸收这些新知识,勾联和融汇就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一则有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和复习,乃至运用;二则有利于培养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自觉养成预习的习惯,实际上是学会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将受益终生。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语文课的预习,语文课预习有哪些方法,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就这些问题我来浅谈一谈我的观点。

一、語文预习的意义

1.强化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维;在听课的时候,自己到底解答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解答如何评价,一股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课。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学生只要有了动机,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从而执着追求。

2. 自我探索,打好了有意注意定向的基础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有意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

3. 人人获得练习机会,提高学习能力

如果不安排学生预习,直接进行讲读分析,课堂上往往只有几个好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听长”。一些中下生还未思考成熟,优等生早已举手发言,把正确的答案告诉了大家;还有一些懒惰的学生根本没有动脑,学习能力如何能提高呢?进行了预习,学生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学提纲,自己动脑动手练习。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学习的素质得到相应提高。

4. 培养阅读兴趣,丰富课外知识

由于学生在预习中逐步养成了边读边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在预习课文中将会发现很多疑问,这些疑问,通过教学有的可能解决了,有的可能没有解决或没有彻底解决,少年儿童的求知欲是很旺盛的,很自然会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愿望;如果教师因势利导,适当加以启发与指点,学生就会产生阅读能力,他们将投入到科普读物的阅读中去,这样,预习就起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二、语文预习的方法

平时,许多同学一听老师说要预习,就把课文看一遍了事,他们认为这就是预习了。那么这算不算预习呢?我想,这仅仅是预习的一个步骤,但还不够。那么到底怎样才算是预习呢?怎样预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呢?

1. 阅读

阅读就是要阅读单元内容说明、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或自读提示,阅读文本教材,阅读课文的注释,阅读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

2.查阅

查阅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过字词关。一篇文章里,必定或多或少有些同学们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好理解的语句。那么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就要眼、脑、手并用,将预习时遇到的这些问题用笔划出来。如果这些问题书上有注解,那么阅读时可以对照注释,自己弄懂它的意思;书上没有注释的问题,那么就要利用工具书,查一查字典,特别是不要放过那些模糊的字词,似懂非懂的句子。

3.思考

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我们根据提示、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是否能够回答等。当同学们阅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并做必要的眉批。同时也可以将你认为作者写得比较好的地方,或你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在书的边角上做记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等符号。这样,当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同学们也就容易心领神会。

4.做笔记

在前面阅读、查阅、思考的三个环节中做好笔记。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强调的就是动笔对读书的重要性。当然,做预习笔记的形式有多种,可在书上做标记、眉批、尾批等,也可准备一本预习笔记本。

在书上做的预习笔记要边读边进行,以在教材上圈点勾划为主。所圈点勾划的应该是教材的段落层次,每部分的要点,以及一些生僻的字句。同时,也可以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眉批,写上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写上自己没读懂的问题。在笔记本上做的预习笔记既可以边读边做,也可以在阅读教材后再做整理。整理的内容包括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部分的摘抄及心得体会;还可以在本子上设新词栏等等。

三、语文预习应注意的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四个重要的环节,即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四个环节之间既是相对独立,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对预习和复习要有个合理的安排,不能一味预习只求往前赶而忽视了对前面所学过的知识的复习,因此,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应科学地安排好预习时间的长短。

再者,预习时切忌先入为主,钻牛角尖,偏执地坚持自己预习时的错误理解,而听不进老师的讲解,甚至对老师讲课的精华听而不闻,这样就失去了预习的意义。

另外,预习也不能搞千篇一律,要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抓住预习的重点,选择不同的预习方法。

学生要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自学能力,就得掌握自学的方法,特别是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对培养我们勤于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一个学生能坚持进行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听讲,那么不仅能提高听课效率,更能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对智力的开发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上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三才教育网

[2]《预习的重要性》石小语文教研网

[3]《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与适用技巧》

[4]《预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7.小学语文预习随笔:先学后教 篇十七

上语文课,要不要让学生预习,这在今天似乎已经不算是什么问题。谁说不需要预习呢?恐怕很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事实上,也真是大多数教师都在布置学生预习;学生也都知道上新课之前都要先预习一下。然而,很遗憾,要是果真按照“预习”工作最早也最热心的倡导者之一叶圣陶的观点和要求来考察、来衡量,我们中间很多人的做法恐怕只是徒具形式而已,效果总不见佳,那是必然的事。传统预习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回家看看即将学习的内容,无非是减少一些“拦路虎”而已。这样做法的根本缺陷在于使学生的视野局限于现成的知识,忽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忽视了在预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呈现为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

那么,怎样使预习变得有趣,好玩,充满乐趣,甚至在无形中,就接受了,感悟了,积累了?身为教育一线老师,我寻寻觅觅,“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一、让学生“动”起来。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话转换成教育观念就是:“知识灌输”不如“方法传授”。所以语文预习必须应该讲究方法策略。

1.鼓励学生自主预习。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之时,将单调乏味的语言化为鼓励的话语,多一份亲切,多一份商量,对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自觉地有意识地去学习,将大有帮助。如在教学《西门豹》的朗读预习布置时,教师可充满感情地问大家:“同学们知道诸葛亮吗?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一个跟诸葛亮一样聪明的人——西门豹,今天放学后就请大家试着去读一读,感受感受,明天来校后,请把你最拿手的一段读给大家欣赏,咱们比一比,到底班上谁能荣膺朗读大王的称号,好吗?”

2.设计弹性的预习作业。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兴趣爱好等等都各不相同,学生之间自然会存在一些差异。教师应正视这些差异,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增加弹性,让学生摆脱不必要的束缚,自由地去探索,去发现吧!如:哪几节你最喜欢读?为什么?课文中哪些词语你觉得好,把它摘录下来,想一想,这些词语可不可以换成其他词语?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在这样不同的预习题面前学生的心境将是无拘无束,轻松而快乐的,在这样的预习题面前,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从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3.合作与竞争并存。合作与竞争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作中,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竞争时,谁说天生我就不如你。教学实践中可曾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就各自的预习结果进行交流、讨论、合作、创新。根据事先制定的一套切实可行的奖励制度,小组交流中学生自评得出两位表现出色的学生可适当加分。通查全班同学的预习情况后,两到四个优胜小组也可进行加分。到了课堂交流时,老师若发现有同学的预习成果特别出彩,也可为其个人和所在小组进行适当加分。每隔几周,教师再为学生个人竞争与团体竞争进行总结表彰。学生既在小组中学会了合作,提高了自己,还在进步必奖的制度中获取了更大的兴趣与动力。

二、让学生“活”起来。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创新预习方法,不断给学生以新面孔,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课文,巧设预习题目,采取不同的预习形式,便可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进而各显神通。

1.巧用字谜

根据小学生喜玩好动爱动脑筋的特点,新课前,我让学生为新课生字创作谜面来让老师和同学猜,为了能创作出最好的字谜考考老师和同学,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入手分析,这样一来,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就牢牢记住了生字的读音和写法,既避免了吃力不讨好的重复机械抄写,又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潜能,正是一举多得。

2.日积月累

有些文章,或语句优美或重点句集中突出。预习这样的文章,可以试着让学生进行摘抄并赏析,再辅之以美读。既让学生在预习中,选择自己认为生动优美的或自己认为重要关键的句子,将其摘录下来,并对其中的妙处关键处加以点评赏析,最后以美读终结。这样是否为理解课文打下了很好的埋伏呢?

3.海阔天空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值得发散,如预习《赤壁之战》布置阅读《三国演义》,预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布置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从预习作业中走出去,语文的世界将更精彩,阅读的天地将更广阔。

4.学贵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平时我常鼓励学生在预习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觉地在学习中问,在问中学,课堂上向老师和同学质疑,“要想得到聪明的答案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从敢问到善问是一个质的飞跃,质疑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在老师的引导下,日积月累,学生定会提高质疑能力,点燃思维的火花。

5.风采展示

18.小学三年级语文预习要求 篇十八

1、二会字:注音、组词;2、四会字:注音、组词,写音序、部首,多音字、形近字组词。

二、生词:

1、用(双——)画出课文中的生词;2、用(双波浪线)画出四字词、特殊的三字词;

三、段落:

1、标出自然段;2、按意义分大段,说段意;

四、句子:

1、用(单波浪线)画出比喻句、拟人句,

2、用(单横线线)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字,有感想的句子,写批注。

五、篇章:

1、大声通读课文3遍;2、找出有疑问的地方记下来,课上与同学交流;

19.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习论文 篇十九

1. 提升英语预习质量的有效教学策略

1.1 提升学生的英语预习兴趣

在以往的教学中,英语教师只是单纯地布置一些预习作业,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将它作为一项作业来对待,从而不容易发现英语预习的乐趣。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会降低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最终会影响到他们的英语成绩。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提升学生的英语预习兴趣,让他们在预习中感受到英语知识的魅力。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首先应保证预习内容难度适中。对于小学生来说,英语相对较难,再加上没有相应的学习环境,导致他们的预习难度加大。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稍微降低难度,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从而实现预习的目标。同时教师还要明确预习的操作步骤和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为以后的英语学习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给予更多的鼓励,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在预习过程中及时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学生的进步,肯定他们的预习效果,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最后教师要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竞争中感受英语的魅力。通常情况下小学生的争胜心比较强,英语教师在进行预习教学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他们自己去学习更多英语知识,从而达到英语预习目标。

1.2 加强师生之间交流

小学生在以往的英语学习中与教师的交流比较少,这样就导致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同时教师也不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降低英语课堂的教学水平。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应增强与学生的联系,培养良好的情感,让学生敢于与教师交流,说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最终达到教学目标。比如教师在讲解Myfriends这一话题时,孩子们通常会有许多想法,但是在转化成英语时难度加大,这样会降低他们发言的积极性。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可以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让他们敢于在课堂上进行相关表达。如“Mybest friend is.... He/She is beautiful/outgoing...”等句子,能够让他们更好地认识英语,同时在预习中也可以找到与自己表达相关的单词或者语句,增强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英语教学目标。

1.3 丰富学生的预习形式

小学教师在以往的英语预习中只是让学生预习英语单词和课文,长此以往他们会逐渐失去英语学习兴趣,最终会降低学习质量。所以教师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应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给予学生更多的英语学习空间,丰富他们的英语预习形式,这样才能够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他们以后英语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比如教师可以采用竞赛的预习方式,为学生举办一次“英语电影台词大擂台”比赛活动,让学生每人观看英语动画片或者英语电影,然后将其中自己喜欢的台词记下来,比一比看谁记得台词多,从而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为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让学生在课下学习相关知识,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同时还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英语语感,最终达到英语预习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4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当前小学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比较多,小学英语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也可以增强对英语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电影、电视剧以及新闻等来学习英语,不仅能够给他们视觉上的冲击,同时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英语口语能力,提高听力水平,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英语知识,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在不同形式中感受到英语的魅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状况,并在网络上给予他们相应的指导,为他们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从而达到英语教学目标。

2. 总结

20.浅谈小学语文教学预习策略 篇二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而课前预习正是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预习是学生学习新课一个起点,也可以是一个支点。预习的过程是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以有的知识和技能,独立地、尝试性地去学习新课文,进行听说读写的自我实践。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也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它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凭借,由此激发学生调动多方面的感官体验,调动情绪活动,挖掘和展示他们的潜能,还可以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情绪体验。所以,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环。

二、语文预习的新举措

基于这一认识,我从四年级上册开始,在班级中推行自主预习·分层管理的“自主预习作业本”。这是一种由学生自主出题,老师进行逐级指导的预习模式。经过一年半的实践,期间又根据情况,不断完善和改进方法。现在已使这项作业成为一项学生乐于接受的常规作业,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口头与书面作业相结合的形式,使检测有保障,更是教学的凭借。自主预习作业本是学生自学课文后的原始经验的体现。从学生的预习作业中,老师可以看到很多信息,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比如:学生提出的问题,课堂上可以解决;出现的错字可以及时纠正;理解到位的内容,课堂上就不必多讲;理解有偏差或不懂的内容,应该作为重点来讲等。学生搜集的资料还为老师的备课补充了信息。有效整合了多项语文作业,使预习成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一本自主预习作业本将过去的生字抄写,扩词,理解词义,了解课文大意、中心、结构,课后补充练习、资料积累等作业整合起来,内容上可谓“包罗万象”。不仅可以减少其他名目繁多的语文作业种类,减去了机械、重复的作业,还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了学生预习课文的兴趣,培养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和习惯。经过问卷调查,我们知道全班99%的同学都觉得做这个作业很有必要,有42%的学生非常喜欢做这项作业。调查表明:学生喜欢做这个作业,表现出少有的兴趣。

目前,“自主预习·分层管理”的预习模式初步成形。反思一年多的实践,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条提高预习有效性的策略:

(一)自主出题,展示个性

自主预习即学生根据自学情况,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自己的能力特点进行自主出题,自问自答。我引导学生模仿课堂作业本或考试出题,内容丰富。有读音方面的练习,如:多音字组词,辨别读音,难读字注音;有识字方面的练习,如:写字小提示,练字场,形近字、同音字组词,查字典;有词语方面的练习,如:词语搭配,找近义词、反义词,分类积累、抄写,造句;还有各种句子练习,提出自己的疑问,写写读后的感想、小练笔,画画文中的情景,和老师比一比……学生从每一篇课文的预习中,不断积累,不断创新,作业的类型也不断增加,可谓“包罗万象”。学生还在作业中画上一些小插图,使这本作业更加的美观了。虽然仅仅是题目形式的变化,但增加了不少趣味性,也体现出学生非凡的创造力,呈现出一派“万紫千红总是春”的面貌。

(二)分层要求,指导方法

我先教给学生一个预习课文的四字口诀:一读、二记、三查、四写,让每个人记住预习的基本步骤;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自觉性制定不同的预习指南,请学生写在预习本的第一页上。这样使学生在平时的预习时有法可依。另外,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我也适时进行指导,让学生知道可以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预习方法,对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预习要求也有所不同。

在此基础上,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我将预习作业分为A、B、C三级。A级作业是针对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的同学,要求略低于普通水平,侧重于读书、认字、查字典;B级作业针对学习水平中等的同学,意在巩固基础,激发兴趣;C级作业则是针对学有余力和自觉性较强的学生,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进行个性化的探究。随着这项作业的深入开展,级别也在不断增加。在具体的要求上,将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出题进行整合,通过必做题和选做题的结合,使预习更大程度的体现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三)自动晋级,鼓励进步。

为了保持学生对这项作业持续的热情,分级预习还鼓励学生通过竞争,不断晋级。我规定了凡连续得到五个优,得到老师允许就可以自动晋级,这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前进的动力。平时有出得好的题型,有完成得好的作业,甚至是有进步的作业,我都及时表扬,在全班推广。这样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目前,有些同学已晋级到E级,大有“百舸争流不回头”的气势。

上一篇: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案例下一篇:描绘爱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