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经济法专题研究复习范围及重点

2024-08-22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经济法专题研究复习范围及重点(精选6篇)

1.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经济法专题研究复习范围及重点 篇一

2014年安徽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

经济管理专业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管理的人本性:任何管理都要以人为中心,把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际关系、满足人的需求、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工作放在首位。

2、管理的创新性:管理本身是一种劳动,不仅能参与创造价值,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创造新的生产力。

3、管理主体:是管理活动中按一定规则建立起来,掌握并实施公共权力的国家机构体系。

4、管理的战略观念:指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从全局和长远出发,对管理客体和管理过程进行总体谋划的管理观念体系。包含全局性观念、综合性观念、长远性观念、创新性观念。

5、协调:指管理者对管理活动中各个要素之间的问题和关系进行协商和调节,使之相互配合,步调一致地实现管理目标的活动。

6、激励:指管理者通过各种方法去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迸发积极性和创造性,朝着组织确定的目标奋发努力的过程。

7、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8、金融监督:指中央银行对货币流通和资金融通状况的监测、预警和督导。

9、财政政策:指一国政府行为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10、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宏观调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及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11、“精神革命”:泰罗认为工人和雇主双方必须认识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双方都有利。为此要解决管理部门和工人的良好合作关系,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互相合作。

12、例外原则:是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而自己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如有关企业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人事任免权等。

13、行为科学:是指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管理领域中人的行为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研究人类行为产生的原因及人的行为动机的发展的变化规律,目的在于有效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推动人们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研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关系,目的在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14、非正式组织:以感情逻辑为标准,要求遵循人群关系中形成的不成文的非正式的行为准则,并强调它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对生产效率有很大影响。

15、公平理论: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侧重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认为对一个职工的激励是他的投入对报酬砼他了解的其他职工的投入对报酬的比率的函数。

16、“诱因”:是指组织为了补偿个人牺牲而提供的各种刺激,包括物质、社会(威望、权力、参与决策等)。“牺牲”:是指个人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提供服务、时间等。

17、系统: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层次性、整体性、环境适应性。

18、权变理论:是指以系统观点为依据,研究一个组织如何根据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可变因素的性质,在变化的条件下和特殊的情境中,采用适用的管理理论和技术,提出最适合于具体情境的组织设计和

管理活动的一种管理理论。

19、“经济人”:人是理性的动物,追求经济上的利益,会由于经济的激励而为达到组织的目标努力工作,同时自己也达到满足。

20、“社会人”:不仅是单纯追求经济收入的“经济人”,而且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敬等。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寻找提高工人劳动生产率的方法。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管理的目的性?

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制度,推进国际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其主动支配作用的条件。

①具有一定的权力,即支配权、职权、公共权力、影响权。

②具有一定的能力,即协调、控制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影响、号召能力。

③管理主体要在管理活动的各要素中处于主导地位。

3、管理客体的人的特性与作用。

管理客体的人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个性、社会性、能动性。

作用表现:是管理决策的参与者与执行者;反馈信息的原发者和传递者;管理文化的创造者和体现者。

4、经济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区别

重要区别是具有生产性,是生产物质产品、创造物质财富的系统。使生产为人民造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

5、权变思想在管理中的作用。

①有利于管理思想的不断更新

②有助于指导管理者的管理实践活动

③有利于管理理论的不断完善。

6、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党的十四大到十八大,都提出了要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种基本经济制度被界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我国经济之所以走得快,走得稳就是因为既有公有制又有非公有制这两条腿。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①为了弥补“市场缺陷”,有必要搞好宏观调控。

②为了维护市场秩序,有必要搞好宏观调控。

③为了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必要搞好宏观调控。

④为了维护公正分配和国家整体利益,有必要搞好宏观调控。政府的调控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市场的作用既要发挥,又要加以驾驭和调控。

8、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

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9、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因素

社会总供给水平、货币供应量、财政收支状况、价格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对未来经济发展和经济水平的预期。

10、经济周期中复苏阶段的主要特征

市场逐步活跃,生产持续恢复,物价稳步攀升,资本周转加快,利润不断增加,就业日益增多。

11、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主要特征

理论研究中充分吸收和运用了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及电子计算机。对于管理理论的研究不在局限于一些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或其他专家,形成了一只庞大的职业队伍。各类专家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角度对管理理论所形成的学派,说法和叫法不统一。

12、简述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①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②谋求取得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③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实行重大精神变革。

13、简述差别工资制度

包括3个方面内容:①通过对工时研究和分析,制定出一个标准定额。②采取一种“差别计件制”的刺激性报酬制度,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定额而采取不同的工资率。③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即根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作类别来支付工资,这样既可以克服磨洋工的现象,又可以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

14、简述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促进信息传递。影响非正式组织成员协作意愿,维护正式组织内部团结。保护个人人格和自尊心。

15、简述梅奥的人际关系论观点。

①工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是“社会人”,②在企业里,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非正式组织。③生产效率与工作条件、工作方法没有直接关系,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决定于人的工作态度即士气,士气越高生产效率越高。管理当局要通过对职工满足度的提高来激励职工的士气。

16、简述五项修炼基本内容

①自我超越,包括建立个人“愿景”、保持创造性张力、看清结构性冲突、诚实地面对真相、运用潜意识。②改善心智模式,③建立共同愿景,④团体学习,⑤系统思考。

17、简述制定企业经营目标的原则

可行性原则,关键性原则,激励性原则,④调节性原则。

18、简述企业经营管理基础工作的内涵及特点。

企业经营管理基础工作是指企业各项生产经营业务中最基本的记录、数据、标准和制度。特点: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前期性。

三、论述题

1、论述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

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为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②管理的主体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律规范、法定的程序进行管理,明确界定各级政府的职责与管理权限。③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

④管理目标和政策必须体现公众利益,并与公众的接受程度相适应。

⑤决策必须建立在民主化与科学化、法制化的基础上。

⑥宏观调控必须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⑦政府各系统、各部门、各要素之间要协调一致。

2、简述宏观经济运行规律

①组织构成的总体性。宏观经济具有复杂的组织构成。包括各个产业、部门、各经济单位;各个地区、各个城镇及经济单位;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包括国有集体、私有等各种经济成分;包括企业、市场、居民户、政府部门。

②经济总量的平衡性。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所谓总量平衡,主要是指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基本平衡。

③产业结构的比例性。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各个产业间及其内部各部门间生产规模的比例关系和投入产出的关系。一般包括一、二、三次产业的结构、产业间及各次产业内部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产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等。

④经济发展的周期波动性。宏观经济运行不可能总是保持高速增长或平稳运行,总会产业一定程度的周期波动。尽可能减少经济周期波动的震幅和损失,是政府应发挥的作用。

3、论述宏观调控服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核心职能是服务。宏观调控服务,是指国家政府为弥补市场缺陷、为促进市场发育、为维护市场秩序,为企业平等竞争,为尽可能地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从而提供安全、信息、科研、教育、公共产品、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调节、调控与服务。

4、论述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转变(为什么说在经济转变中,关键的转变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面临着许多重大的转变,其中包括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在这些诸多转变中,最关键的转变的政府职能的转变。

十二五规划指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强行政问责,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5、论述“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指出的战略内容要求。

①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②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③坚持吧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④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⑤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6、论述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①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营是指导和引导一个整体趋向一个目标,企业经营包括技术活动、营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管理只是其中一种,包含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②管理的一般原则:劳动分工、权力和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秩序、公平、稳定、创新、团结。

7、联系实际谈谈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实际意义。

答:

1、人员的团结。法约尔指出:团结就是力量、企业的领导人员应努力保持职工队伍的融洽和谐团结。

2、权力和责任。权力与责任应当对等,有了责任就必须给予权力,否则这项工作也难以顺利完成。

3、统一领导。未达到同一个目的,各项活动只能在一位领导和一项计划下进行,它是保证行动的统一,力量协调和集中努力方向的关键。

4、公平。法约尔把公平理解为亲切、友好和公正。用

这种态度对待职工,可以激励职工热忱地履行他们的职责。

5、首创精神。法约尔指出,企业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企业力量的源泉,必须鼓励职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8、结合实际分析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及管理对策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五种: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认为,人们需求是依次要求、依次满足的,是递级上升的。这种需要是按先后顺序发展的,满足了的需要不再是激励因素。以上五种需要,人们并不能都得到满足,往往是等级越低者越容易得到满足,等级越高者越不容易满足。马斯洛认为人们在特定时期总有某些个别的需要发挥特别作用,并处于主导地位,其他级别的需要处于从属地位。

9、论述巴纳德的组织平衡论(试用组织平衡理论论述企业深层发展的条件)

①组织的对内平衡。它是指通过把创造出来经济和非经济诱因有效地配给各个成员,保持各个成员的“诱因”和“牺牲”的平衡,从而确保成员协作积极性的过程。

②组织的对外平衡。它是指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不断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的过程。

③组织的对内平衡和对外平衡相辅相成。组织平衡时,组织才能生存和发展。否则,组织成员就会离开组织自寻出路,其结果将导致组织的瓦解。所以,组织平衡是组织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10、当前我国企业发展受到哪些突出矛盾的制约?基于这些矛盾,我国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实现哪些最主要的目标?

⑴制约:①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加深。②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综合成本上升导致传统优势迅速下降。⑵①通过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企业增长动力转型。改变以往主要依靠扩大要素投入和生产规模的粗放式增长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不断提高企业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②通过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形象和品牌建设、提高生产效率等途径,全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实现企业发展能力转型。

③通过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措施,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绿色发展的转型。

2.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经济法专题研究复习范围及重点 篇二

《市场营销学》教学实施计划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做为一门应用学科,市场营销管理学不仅仅在研究解决企业经营管理遇到的种种问题时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近年来,她也成为国内外在研究解决政府公共管理问题时的新宠儿。市场营销管理学的重要性是由她独特的研究路径和方式所决定并为无数实践证明了的。针对讲授对象的特点,本专题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规定如下:通过系统学习和重点研究,掌握《市场营销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了解现阶段国内外市场营销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重点问题和基本状况,并能在理论研究、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

二、教学方法

本课程总体教与学的方法采用“以自学为主,自学与讲授相结合”的方式。具体面授时贯彻“三个结合”的教学方法,即:

(一)系统研读与重点讲授相结合

学员首先必须系统研读指定教材等内容,面授时专题讲座将在此基础上突出重点进行讲授。

(二)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市场营销管理》是发达国家工商企业百年来市场实践成功经验的总结。要学好这门学科,必须结合企业经营和政府管理的实际,其中案例教学是关键。

(三)专题讲座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在专题讲座的同时,除了有目的地设计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外,还允许并鼓励学员就疑点、难点、重点问题随时进行提问和讨论,教与学互补。

三、教学时间

第五学期共安排120学时,其中面授8次,计32学时,课外自学88学时。

四、教学安排

第一讲 营销的基础:满足人类需要

1、介绍本学科研究体系、方法及动态;

2、什么是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的几个基本核心概念;

3、市场营销管理理念的演变;

第二讲 系统整合市场营销

1、为什么要系统整合市场营销?

2、系统整合市场营销的具体内容

(1)鉴定营销机会:市场营销调研、环境分析、SWOT工具。

(2)适应市场需求:购买者行为分析、顾客让渡价值理论、CS理论、CRM理论。

(3)进行合理选择:细分理论、定位理论、组合营销理论、产品整体概念、新产品开发与生命周期理论、市场战略理论

(4)开展影响活动:宣传和广告的一般内容。

(5)维持内外关系:公共关系理论、谈判技巧和公共礼仪。(6)不断开拓创新。企业创新的实质——满足需求,创造市场

第三讲 营销的精髓——满足顾客需求的实践

1、有关顾客至上的博弈

2、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认识

第四讲 营销理论在政府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1、政府营销管理的理论依据

2、市场营销理论在政府管理中的运用

3、我国政府管理需要市场营销

第五讲 当代营销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综述

1、理论发展:

(1)组合营销理论4Ps、4Cs、4Is、4Rs(2)网络营销。

2、实践发展: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国内外营销实践。

五、作业题

(一)名词解释:

1、需要、欲望和需求

2、产品、服务和体验

3、价值、满意和质量

4、交换、交易和关系

5、市场和目标市场

6、市场营销

7、营销管理

(二)简答题:

1、试述营销观念经历的几种演变。

2、略论营销环境分析的基本意义。

3、浅析营销调研与市场调研的区别与联系。

4、简述顾客让渡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5、市场细分的方法有几种?

6、市场定位的作用是什么? 7、4Ps具体指什么?

(三)论述题:

1、系统整合市场营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结合企业或政府管理的实际,举例说明有什么现实意义。

2、因纯粹市场营销观念的不足,学术界有关“顾客至上”的问题至今存在重大分歧,请结合政府或企业管理的实践,谈谈你对纯粹市场营销观念的认识。

六、思考题

1、请结合市场营销学的有关理论,谈谈你对“营销自我”的看法和认识。

2、现代政府负责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诸如路灯、基础设施等,通过学习“现代产品整体概念”的理论,你对建设服务型政府在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方面有什么样的认识?

3、在市场营销管理中,创新的内容十分广泛,该如何认识政府或企业创新问题?请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4、联系实际,阐述现代市场营销理论对建设服务型政府有什么帮助和作用?

5、如何理解“未来的竞争是附加价值的竞争”?

6、如何理解“销售是企业全体员工上下一致的努力”?

7、如何理解“凡是消费者认为是新的就是新产品”?

8、如何解释“营销与销售的区别”?

七、考核方法

本课程采取期末考试、作业、考勤相结合的考核办法。期末考试按照指定 内容撰写一篇3000至5000字的课程论文。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算,期末考试占80分,作业占10分,考勤占10分。

八、学习书目

1、必读书:《市场营销教程》,《营销管理》或《营销学原理》,菲利普·科特勒、加里·阿姆斯特朗等著。

2、参考书:

(1)《市场营销学通论》,郭国庆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市场学概论》,邝鸿编著,中央广电大学出版社。

(3)《国际营销学》,乔作因、张杰、刘洪祥编著,东北财大出版社。(4)《国际市场营销学》,洪质彬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

(5)《营销大未来——变革公共行为的方略》,菲利普·科特勒、埃迪尤阿多·罗伯特著,华夏出版社。

(6)《国家营销——创建国家财富的战略方法》,菲利普·科特勒著,华夏出版社。

(7)《服务营销》,克理斯托弗·H·洛夫洛克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8)《定位》,里斯、特劳特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9)《细分》,宝利嘉顾问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0)《市场学纲要》(Essential of Marketing)、《基础市场学》(Elements of Marketing)伊·杰·麦卡锡(E.J.Mccarthy)著。

3.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经济法专题研究复习范围及重点 篇三

(答案仅供参考,以老师答案为准)

细胞因子

:是指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它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具有调 节适应性和固有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的功能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

抗原提呈细胞

:是指具有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能将 抗原信息提呈给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

根据其功能可分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和非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前者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后者包括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上皮细胞和间皮细胞等。

抗原 :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 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免疫耐受

: 机体免疫系统对某种抗原刺激表现为免疫不应答(即:不能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胞或/和特异性抗体)的现象。

单克隆抗体

:是由识别一个抗原决定簇的B淋巴细胞杂交 瘤分裂而成的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的高度均

一、高度专一性的抗体。

白细胞分化抗原

: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

模式识别受体

: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表面能够识别病原体上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PAMP)的受体

抗原表位

: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集团称为抗原表位或抗原决定基

补体系统

: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 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称补体系统。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 是指由移植物中的特异性免疫细胞识别宿主组织抗原而产生的免疫应答,并引起组织损伤。主要见于骨髓移植。发生GVHR的条件包括宿主与移植物间组织相容性抗原不符;移植物中含有足够数量的免疫细胞,尤其是T细胞;移植受者处于免疫无能或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的状态。

Ig类别转换: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抗原激活B细胞后膜上表达的Ig和分泌的Ig类别从IgM转换为IgG、IgA、IgE等其他类别或亚类Ig的现象。

TD抗原: 胸腺依赖性抗原

是一类必须依赖Th细胞辅助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抗原。该抗原由T表位和B表位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类抗原为TD-Ag,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免疫佐剂

: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预先或同抗原一起注射到机体,能增强机体 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

超抗原 :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主要包括细菌和病毒的成分及其产物等。

自身免疫病

:正常情况下,对自身抗原应答的T及B细胞不活化。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些自身应答T及B细胞被活化,导致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性疾病。

肿瘤相关抗原: 是一类存在于肿瘤细胞表面的大分子,并非肿瘤细胞所特有,仅在细胞癌变时含量明显增加。由于带瘤宿主的免疫系统不能识别其为外来物,故其不具有免疫原性。

抗体: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简述补体旁路途径激活的过程。

是指不经C1、C4、C2活化,而是在B因子、D因子和P因子参与下,直接由C3b与激活物结合启动补体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以花粉症为例,试述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防治原则。

变应性鼻炎(花粉症)属于I型超敏反应,起发病机制如下:

⑴初次吸入花粉,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IgE;IgE吸附于肥大细胞表面,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⑵再次吸入花粉,花粉变应原与肥大细胞表面IgE结合,引起肥大细胞活化并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如组织胺等),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局部或全身发生过敏反应。

防治原则:通过询问病史和皮肤试验来确定花粉是否为变应原。如果症状不明显的,可考虑用药物治疗如苯海拉明、扑尔敏、糖皮质激素等。对已查明的花粉变应原,还可用小剂量变应原间隔一周左右反复皮下注射可防止疾病复发。(1、寻找变应原,避免接触。2脱敏注射和减敏治疗。3药物治疗)

简述补体经典途径激活的过程。

是指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刺激物,使补体固有成分以C1、C4、C2、C3、C5~C9顺序发生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简述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及提呈过程。内源性抗原被蛋白酶体降解为小分子抗原肽后,与TAP结合并转运至内质网,由MHC-I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 MHC-I类分子复合物,再经高尔基体转运至细胞膜,供CD8+T细胞识别的过程。

简述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时抗体产生的规律。答:再次应答与初次应答不同之处为:

⑴潜伏期短,大约为初次应答潜伏期时间的一半;⑵ 抗体浓度增加快;⑶ 到达平台期快,平台高,时间长;⑷下降期持久;⑸用较少量抗原刺激即可诱发二次应答;⑹二次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而初次应答中主要产生IgM;⑺ 抗体的亲和力高,且较均一。

抗体产生可分为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两个阶段。当抗原初次进入机体后,需经一定的潜伏朋,潜伏期长短与抗原的性质有关。疫苗经5~7天,类毒素则在2~3周后血液中才出现抗体,初次应答所产生的抗体量—般不多,持续时间也较短。

当第二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机体可出现再次反应,开始时抗体有所下降,这是因为原有抗体被再次进入的抗原结合所致。随后抗体量(主要为IgG)迅速增加,可以比初次产生的抗体量多几倍甚至几十倍,在体内留存时间也久。

了解这些规律,在医疗实践中有重要意义。例如预防接种时,二次或二次以上的接种比只按种—次的免疫效果好;在使用血清学试验诊断传染病时,常在疾病早期及相隔一定时间后,比较两次血清中抗体量变化,若第二次抗体量比第一次抗体量升高或升高4倍时,则具有诊断或确诊意义。

简述细胞因子的共性。

①细胞因子通常为低相对分子质量(15~30kD)的分泌性糖蛋白;②天然的细胞因子是由抗原、丝裂原或其他刺激物活化的细胞分泌;③多数细胞因子以单体形式存在,少数可为双体或三体形式;④细胞因子通常以非特异性方式发挥作用,也无MHC限制性;⑤细胞因子具有极强的生物学效应,极微量的细胞因子就可对靶细胞产生显著的生物学效应;⑥细胞因子的产生和作用具有多源性和多向性;⑦细胞因子作用时具有多效性、重叠性以及拮抗效应和协同效应,从而形成复杂的网络;⑧多以旁分泌和(或)自分泌及内分泌形式在局部或远处发挥作用。

①高效性:与受体有高亲和力,微量细胞因子即可对靶细胞产生显著的生物学作用。

②分泌性:大多以旁分泌、自分泌的形式,少数以内分泌的形式发挥作用。其分泌是一个短时自限的过程。

③多效性:一种细胞细胞因子可作用于多种靶细胞,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④重叠性:几种不同的细胞因子可作用于同一种靶细胞,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学效应。

⑤协同性:一种细胞因子强化另一种细胞因子的功能 ⑥拮抗性:一种细胞因子抑制其它细胞因子的功能 ⑦网络性:众多细胞因子形成复杂的细胞因子调节网络。比较T细胞对同种抗原的直接识别和间接识别机制。

简述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初次接触变应原 刺激机体产生IgE 靶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致敏靶细胞(致敏肥大细胞和致敏嗜碱粒细胞)再次接触变应原

变应原与致敏靶细胞表面的IgE桥联

脱颗粒和释放介质

储备的介质(组胺、激肽原酶激肽原缓激肽)新合成的介质(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前列腺素)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 试述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过程。

对TD-Ag应答的特点:需Th细胞辅助;可发生Ig类转换,产生各类抗体(IgM,IgG,IgA,IgE);具有免疫记忆 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一)B细胞对TD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BCR复合物是由SmIg和Igα/Ig β以非共价键结合而成;BCR识别的抗原无须APC细胞进行加工处理。

(二)第一活化信号由Igα/Ig β传导入胞内

BCR识别抗原为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由Igα/Ig β 将信号向胞内传导; CD32对第一活化信号转导的负调节作用

(三)B细胞活化辅助受体的作用 增强B细胞对抗原的敏感性

(四)BCR交联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二、TH细胞对B细胞应答的辅助作用

TH细胞的激活初次免疫应答由DC或巨噬细胞负责摄取处理抗原;再次免疫应答由B细胞内吞抗原,将抗原加工处理成小肽片段,以MHC-II—Peptide形式提呈给TH细胞。

TH细胞提供B细胞第二活化信号 活化的T细胞表达CD40L与B细胞表面CD40分子结合产生第二活化信号。

三、B细胞的增殖、分化

1、抗原特异性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2、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成熟

1)体细胞高频突变:每次分裂50%B细胞BCR突变

2)Ig亲和力成熟:抗体V区体细胞高频突变及阳性选择是抗体亲和力成熟的主要机制

3)抗原受体编辑:修正,清除自身反应性B细胞

4)抗体类别转换:可变区不变,重链类别发生改变

3、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转归

1)浆细胞(PC):细胞停止分裂,可高效合成、分泌抗体

简述APC对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及提呈的过程。外源性抗原是指来自细胞外的抗原。当外源性抗原进入机体后,大部分抗原被抗原提呈细胞以吞噬、吞饮及受体介导的胞吞方式摄入至细胞浆中,被内体及溶酶体中的蛋白酶水解为能与MHC-II类分子结合的抗原肽片段。在内质网中新合成的MHC-II类分子与抗原肽结合,形成稳定的抗原肽-MHC II类分子复合物,然后转运至细胞膜表面,提呈给CD4+ T细胞。

试述T细胞发育过程中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的过程及其意义。

阳性选择是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过程中经历的一个发育阶段。胸腺内CD4+、CD8+双阳性的T细胞与胸腺上皮细胞表达的自身肽-MHC-I或MHC-II类分子以适当亲和力结合。其中与MHC-I类分子结合的双阳性细胞CD8分子表达升高,而CD4分子表达下降;与MHC-II类分子结合的双阳性细胞CD4分子表达升高,而CD8分子表达下降,选择性发育分化为CD4+或CD8+的单阳性细胞。而未能与胸腺上皮细胞表达的自身肽-MHC-I或MHC-II类分子结合的或亲和力过高的双阳性的T细胞则发生凋亡。此过程称为阳性选择。阳性选择的结果,使双阳性T细胞发育为成熟单阳性T细胞时获得了MHC限制性。

在T细胞发育的阳性选择后,单阳性的T细胞与胸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表达的自身肽-MHC-I或MHC-II类分子发生高亲和力结合而被清除或不能活化。只有那些未能与胸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表达的自身肽-MHC-I或MHC-II类分子结合的T细胞才能发育分化为成熟的T细胞,此过程称为阴性选择。阴性选择清除了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是T细胞形成自身耐受的主要机制。简述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答:循环中可溶性抗原与相应IgG类抗体结合,可形成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即免疫复合物。免疫复合物形成的大小与抗原和抗体的比例有关:抗原与抗体比例适合时,可形成大分子免疫复合物,此种复合物易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抗原或抗体过剩时形成的小分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不易沉积,可通过肾小球滤出;二者均不能引起Ⅲ型超敏反应。只有当抗原(或抗体)量略多于抗体(或抗原)时形成的中分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才有可能随血液循环沉积在毛细血管基底膜上,并通过激活补体系统、中性粒细胞聚集活化、血小板活化聚集作用机制引起Ⅲ型超敏反应。

简述Th细胞的激活过程及其主要亚群Th1和Th2的生物学功能。

Th1细胞的主要效应功能是增强吞噬细胞介导的抗感染机制,特别是抗细胞内寄生菌感染。这些免疫功能与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有关。如,IFN-γ活化巨噬细胞,增强其杀伤已被吞噬的病原体的能力。IL-

2、IFN-γ和IL-12可增强NK细胞的杀伤能力。IL-2和IFN-γ共同刺激CTL的增生和分化。Th1细胞分泌的TNF既可诱导靶细胞凋亡,也可促进炎症反应。另外Th1细胞还参与迟发型超敏反应和某些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

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

4、IL-

5、IL-

6、IL-

9、IL-10及IL-13)可促进B细胞的增生、分化和抗体的生成,故Th2细胞的主要作用是增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Th2细胞在变态反应及抗寄生虫感染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比较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的异同点。

试述T细胞在胸腺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的主过程和意义。

阳性选择:在胸腺深皮质区,CD4+CD8+双阳性T细胞(DP)与胸腺皮质上皮细胞表面MHC分子发生有效结合时,就可被选择而继续发育分化为具有TCR 的CD4+ 或CD8+单阳性细胞(SP)。反之,则会发生细胞凋亡,此即为阳性选择过程。

通过阳性选择,CD4+ 或CD8+T细胞获得识别抗原肽-MHCⅡ类或Ⅰ类分子复合物的能力,即决定T细胞应答的MHC限制性。

阴性选择:单阳性细胞(SP)离开深皮质区迁移至胸腺皮髓质交界处,与该处的局部树突状细胞(DC)或巨噬细胞表面的自身肽-MHC分子复合物高亲和力结合,即被诱导凋亡或失能。反之,则继续分化、发育,成为仅能识别非己抗原的单阳性T细胞,此即为阴性选择过程。

通过阴性选择,使自身反应性T细胞被清除,此乃建立中枢性自身耐受的机制之一。

试述抗体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生物学功能。

基本结构: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借链间二硫键连接组成的也“Y”形四肽链结构。可分为可变区、恒定区、铰链区。主要生物学功能:

1、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

2、免疫调节。

3、超抗体活性,4激活补体。5.与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5.通过胎盘。

试述机体对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过程的异同点。

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有哪些?

1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分子量大小、结构复杂性、分子构象等;

2、宿主方面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等,3、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试比较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参与成分及简要发生机制。

I型超敏反应,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主要特征:出现快,消退也快;出现功能紊乱性疾病,IgE参与

II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超敏反应,是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III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是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和血小板、嗜碱性、嗜中性粒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Ⅳ型超敏反应,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发生较迟缓,一般在再次接触抗原后48~72小时发生

试述HIV致使机体CD4+T细胞数量减少的主要机制。

HIV通过损伤CD4+T细胞、使B细胞功能紊乱并缺乏T细胞辅助、使DC数量和功能下降、NK细胞和Mo/M功能下降而造成严重免疫缺陷。

a.CD4+T细胞:HIV直接杀伤靶细胞;HIV间接杀伤靶细胞;HIV诱导细胞凋亡。

b.B细胞:B细胞功能紊乱,抗体应答能力下降。c.巨噬细胞:抗原提呈能力下降。d.树突状细胞:数目减少,功能下降。

e.N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能力下降,介导ADCC效能下降。

比较MHCⅠ类分子和Ⅱ分子的基本结构特征。MHC—I类分子的基本结构:完整的MHC—I类分子含有两条多肽链:一条是α链,又称重链,另一条称β链,又称β2微球蛋白。

组织分布: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功能: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对CTL的识别起限制作用(I类分子将抗原肽提呈给CD8+T细胞)

MHC—Ⅱ类分子的基本结构:MHC—Ⅱ类分子是由两条非共价键相联的多肽链构成的:一条链长约230个氨基酸残基左右,另一条β链长度也在230个氨基酸残基左右。

组织分布:APC(DC,mø,B)、活化的T细胞

功能: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对Th的识别起限制作用(II类分子将抗原肽提呈给CD4+T细胞)

简述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攻击的主要机制。

(一)肿瘤细胞缺乏激发机体免疫系统所必需的成分,从而诱发免疫耐受:可溶性肿瘤抗原经抗原提呈细胞(APC)摄人后加工成短肽,然后经MHCⅡ类抗原提呈。肿瘤细胞表面的肿瘤抗原直接激活CD8+T细胞,必须将肿瘤抗原在细胞内加工为小肽后,然后经MHC I类分子提呈。

(1)肿瘤细胞抗原表达过少,抗原调变或免疫原性弱。

(2)MHC分子表达异常,降低或缺陷。

(3)肿瘤细胞表面“抗原覆盖”或被封闭。

(4)粘附分子及协同刺激分子的缺乏。

(二)免疫抑制作用:免疫抑制作用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直接侵犯免疫器官,或可释放免疫抑制因子或诱导体内抑制性细胞增多。(1)抑制性细胞的产生。

(2)淋巴因子产生异常(和IFN—γ和IL—2产生减少)与Th1/Th2漂移。(3)免疫抑制因子的产生: TDST、PEG2、TGF—β等免疫抑制物质;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

(4)各类效应细胞功能异常。

外周免疫器官不包括

A.胸腺 B.淋巴结 C.胃蛋白酶水解Ig后可得到的水解片段是

A.2个Fab 和1个 Fc C.2个Fab 和2个 Fc D.2

决定抗原与抗体反应特异性的是

A.载体 B.佐剂

受感染后机体最早产生的抗体类型是

A.IgA B.IgG

关于铰链区错误的描述是

A.位于CH1和CH2之间 B.C.易被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水解

在黏膜抗感染中起到重要作用的Ig是

A.IgA B.IgG C.IgM

可激活补体经典途径的分子是

A.IgG4与抗原的复合物

C.一个IgD与抗原的复合物 D.IgM

补体替代激活途径激活顺序是

A.C123456789 B.C1423456789 C.C124356789

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抗体类型是

A.IgA B.IgG

9.补体系统激活必须参加的成分是

A.C1s和C1r B.C4和C2 C.B脾脏 D.扁桃体 B.1个F(ab’)2 和pFc 条L链和2条H链

C.抗原表位 D.抗原的分子量 C.IgM D.IgE 含有丰富的脯氨酸,易伸展弯曲 D.五类Ig的铰链区均相同 D.SIgA B.一个IgG与抗原的复合物

与抗原的复合物

D.C356789 C.IgM D.IgE 因子和D因子

D.C3 C5~C9

既表达HLAⅠ类分子又表达HLAⅡ类分子的细胞是

A.胸腺上皮细胞 B.NK细胞

C.上皮细胞 D.胰岛β细胞

能活化初始T细胞的APC是

A.树突状细胞 B.巨噬细胞 C.B细胞 D.血管内皮细胞

T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是

A.CD5 B.CTLA-4 C.FcγRⅡ-B E.CD5

HLA复合体位于第()号染色体?

A.6 B.15 C.4 D.17

HLAⅠ类分子中与CD8结合的结构域是

A.α1 B.α2 C.α3

能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的是

A.NK细胞 B.CTL C.Th1细胞 D.Th2

FasL的作用是

A.靶细胞致敏 B.裂解靶细胞膜 C.靶细胞凋亡

T细胞分化成熟场所是

A.骨髓 B.胸腺 C.脾 D.下列哪种细胞辅助B活化

A.Th1细胞 B.Th2细胞 C.TDTH细胞 D.CTL

Th1细胞通过哪种细胞因子抑制Th2细胞的功能

A.IL-4 B.TNF-α C.IFN-γ D.TGF-

T细胞表面与其活化相关的笫二信号分子是

A.CD28 B.CD40L C.B7 D.CD40

属Ⅰ型超敏反应疾病

A.血清病 B.血清过敏性休克 C.传染性变态反应 D.Ⅲ型超敏反应的始动因子是

A.补体 B.抗体 C.细胞因子 D.D.β2m 细胞 调理作用 淋巴结 β 新生儿溶血症 免疫复合物 D.转导B细胞活化第一信号的是

A.BCR B.Igα/Igβ C.CD21 D.CD19

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通过哪种机制被排除?

A.阳性选择 B.阴性选择 C.免疫无能 D.免疫忽视

与自身免疫无关的是

A.隐蔽抗原释放 B.自身抗原改变 C.分子模拟 D.C3b调理吞噬

与病毒诱发肿瘤抗原特点无关的是

A.同一病毒诱发不同类型肿瘤 B.表达相同抗原 C.抗原性强 D.特异性差

补体参与的超敏反应

A.Ⅰ型和Ⅱ型 B.Ⅱ型和Ⅲ型 C.Ⅲ型和Ⅳ型 D.Ⅰ型和Ⅲ型

机体产生抗核抗体多见于

A.多发性骨髓瘤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重症肌无力 D.甲状腺肿大

不是直接识别引起的排斥反应特点的是

A.排斥反应强 B.急性排斥反应 C.CTL应答为主 D.对CSA不敏感

一般而言,免疫原性较强的是

A.多糖 B.核酸 C.类脂 D.蛋白质

胎儿宫内感染时脐带血中含量升高的是

A.IgA B.IgG C.IgM D.IgD

能通过胎盘的是

A.IgA B.IgG C.IgM D.IgD

Ig划分为五类的依据是

A.L链不同 B.H链不同 C.铰链区不同 D.V区不同

木瓜蛋白酶水解Ig后可得到的水解片段是 A.2个Fab 和1个 Fc B.1个 F(ab’)2 和pFc C.2个Fab 和2个 Fc D.2条L链和2条H链

MBL激活途径的激活物是

A.免疫复合物 B.脂多糖 C.聚合IgA D.甘露糖

血清中含量最高的是

A.IgA B.IgG C.IgM D.IgD

不表达HLA-Ⅰ类分子的细胞是

A.成熟红细胞 B.胰岛β细胞 C.直接参与溶菌作用的补体成分有

A.C1~C9 B.C3~C9 C.C5

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是

A.识别阶段 B.活化阶段 不是APC的是

A.巨噬细胞 B.DC C.T

与提呈外源性抗原无关的是

A.MHCⅠ类分子 B.MHCⅡ类分子 C.Fc

通常不表达HLA-Ⅱ类分子的细胞是

A.B细胞

B.血管内皮细胞

与强直性脊柱炎密切相关的是

A.HLA-A5 B.HLA-B8 C

HLA-Ⅱ类分子()和CD4结合

A.α1 B.α2

人类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场所是

A.骨髓 B.胸腺 C.Th1、Th2细胞共有的标志物是

单核吞噬细胞 D.~C9 D.C3,C5 C.膜攻击阶段 D.细胞 D.BγR D.C3bR C.巨噬细胞 .HLA-B7 C.β1 脾 D.树突状细胞 ~9 调节阶段

细胞 D.树突状细胞D.HLA-B27 D.β2

淋巴结

A.CD4 B.CD8 C.CD16 D.CD5

关于再次免疫应答错误的叙述是

A.Ig类别转换 B.IgG维持时间短 C.高亲和性抗体 D.潜伏期短

与MHC限制性无关的是

A.B细胞与T细胞 B.CTL与癌细胞 C.NK细胞与癌细 D.DC与Th细胞

T细胞特有的膜标志是

A.CD3 B.TCR C.CD28 D.CD4

B细胞的分类依据是

A.CD1 B.CD3 C.CD5 D.CD7

最易诱导免疫耐受的抗原刺激途径是

A.腹腔注射 B.皮下注射 C.静脉注射 D.肌肉注射

抗体参与的超敏反应有

A.Ⅰ型 B.Ⅰ、Ⅱ型 C.Ⅰ、Ⅱ、Ⅲ型 D.Ⅰ、Ⅱ、Ⅲ、Ⅳ型

属Ⅰ型超敏反应的是

A.新生儿溶血症 Ⅱ型 B.血清过敏性休克 C.血清病 III型 D.SLE III型

关于Ⅳ型超敏反应正确的叙述是

A.中粒为主炎症 B.经血清Ig被动转移 C.补体参与炎症 D.单核细胞浸润炎症反应

HIV主要通过gp120识别T细胞的

A.CD2 B.CD3 C.CD4 D.CD5

SLE的自身抗原是

A.精子 B.乙酰碱受体 C.核成分 D.自身变性IgG

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是

A.重症肌无力 B.多发性硬化症 C.SLE D.弥漫性甲状腺肿

关于癌胚抗原正确的叙述是

A.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表面 B.可作为肿瘤的特异性诊断标志 C.在所有的肿瘤中均可检测到 D.对宿主无免疫原性

4.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经济法专题研究复习范围及重点 篇四

2.企业的责任:对员工、对社区、对生态环境、对国家、对消费者

3.履行社会责任的对策:a.加强教育、培养理念、提高意识b.建立评价体系c.加强研究工作、完善法律制度、企业发展

4.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系统、分工、弹性、效益、激励、动态、创新、可持续

5.企业管理系统的特点:统一的生产经营目标、可分性、层次性、独立性

6.分工的好处:提高效率、减少损失、利于革新、利于管理

7.企业管理学的特点:一般性、多样性、历史性、实践性

8.西方管理理论的四个阶段:传统、科学、行为、现代

9.泰勒的管理思想和理论: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2.运用科学的方法代替旧的管理经验。3.核心问题是人在精神和思想上彻底变革。

10.管理的职能: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激励

11.梅奥人际关系学说: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提高士气是生产率的关键、存在非正式组织

12.马斯洛需要:生理、安全、感情、社会地位、自我实现

13.现代管理阶段的学派:管理过程、经验、系统管理、决策理论、管理科学、权变理论

14.决策影响因素:环境、过去决策、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组织文化、时间

15.计划编制的程序:收集材料、任务分解、结构分析、综合平衡、下达计划

16.组织的要素:共同的目标、人员与职责、协调关系、交流信息

17.组织高效化标准:管理效率高,层次合理、信息准,利于决策、人员任用合理、目标和计划分解有保障

18.组织设计的依据:战略、环境、技术、规模和发展阶段

19.组织设计的原则:因事与因人设职结合、权责对等、命令统一、有效管理幅度和层次、集权和分权结合20.组织结构的基本模式: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

21.扁平结构的特点:幅度大,层次少:信息传递快、信息准、下属主动积极

22.控制的过程:确立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

23.领导的作用、素养:指挥、协调、激励。品德、知识、能力、心理

24.激励方式:目标、参与、领导者、关心、公平、认同、奖励、惩罚

25.国企改革历程:扩权让利78-84、利改税84-86、承包制90、现代企业91-94

26.现代企业制度含义:企业制度的现实形式、若干具体制度构成(法人、产权、组织、管理)、法人制是基础、产权制是核心、公司制是主要形式

27.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领导、人事、财会、破产)

28.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利于政企分开、利于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利于国资保值增值、利于规范经营行为、利于走向国际市场

29.理想的公司治理结构标准:给企业家自主经营空间、从股东利益出发非私利、给投资者流动权利

30.公司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人,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

31.法人治理结构的内部制衡:股东和懂事委托、董事和经理委托、四者制衡

32.现代企业环境保证:完善市场体系(商品、金融、劳动力)、健全法律制度、社会保障、转变政府职能(直接管理变宏观调控、管理企业变管理市场、)

33.企业文化的内涵:1它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2.中心是人本文化3方式是软性管理4任务是增强凝聚

34.企业文化的特点:民族、客观、独立、综合、历史

35.企业文化结构: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观念层(观念决定其它层、制度是其它中介、物质层是体现

36.企业文化功能: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辐射

37.企业战略四要素:经营范围、资源配置、竞争优势、协调作用

38.企业战略特点:全局性、指导、长远、竞争、稳定、风险

39.企业战略的层次:公司战略、经营战略、职能战略

40.企业战略的管理过程:分析、选择与评价、实施与控制

41.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生产、产品、推销、市场营销、社会营销

42.选择目标市场的模式:单一市场集中化、有选择的专业化、产品专业化、市场专业化、完全覆盖

43.市场定位战略:特色、利益、用途、用户、竞争者、产品种类、质量

44.市场营销组合决策:产品、价格、分销(渠道)、促销(广告、销售促进、人员推销、公关)

45.生产过程的特征:生产技术(离散型和连续型)、产销关系(分离、结合)、产品与工艺的标准化程度

46.生产过程组织的客观要求:连续性、比例性、节奏性、适应性

47.清洁生产的意义: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丰富发展企业管理思想

48.生产能力的分类:设计、查定、有效的生产能力

49.影响生产能力的因素:固定资产的数量、有效工作时间、生产效率、技术工艺特征、生产与劳动组织

50.提高质量的意义:消费者权益的保障、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的战略因素

51.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质量检验20-40、统计质量管理50-60、全面质量管理60以后

52.质量管理的内容:确定方针和目标、建立质量体系、开展质量控制和保证、进行质量改进

53.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观点(TQC):持续改进、实现全过程质量管理、全员性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全面、用户第一、预防为主、一切用数据说话

54.全面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内容:设计试制过程的、制造过程的、使用过程的55.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程序:组织策划、总体设计、体系建立、文件编制、实施运行

56.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基础工作:质量教育、标准化、计量检定和质量监督、质量信息反馈、综合的机构、开质量管理展小组活动

57.物流的分类:社会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物流

58.物流管理:实体分销管理(PDM)、企业集成化管理(ILM)、供应链管理(SCM)

59.企业物流合理化的作用:降低物流费用,减少产品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加快资金周转、压缩库存,减少流动资金占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60.财务管理的内容:筹资、投资、营运资金、利润分配

61.财务管理的目标: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务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

62.企业筹资方式:协议方式、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发型商业本票、银行借款、商业信用、租赁

63.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分析工作、规划、人员招聘、培训、职业生涯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绩效评价

64.绩效考核的原则:客观公正、具体可衡量、反馈

65.绩效考核的作用:为薪酬,调配提供依据、为培训提供方向、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利于自我提升

66.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所有。

67.货币量的三个因素:商品数量、价格水平、流通速度

68.通货膨胀的三种类型: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结构性

69.价值规律的作用: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调节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和管理水平提高、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70.经济全球化的成因: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的确立、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

7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矛盾: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广大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7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7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

74、二战后经济危机的新特点:爆发周期缩短、阶段性模糊、冲击力减弱

75、商品资本转化为商业资本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社会分工,产业资本家专门负责商品生产,创造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家专门经营商品买卖,实现剩余价值。二是商业资本家必须有自己的独立投资。

7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种基本形式: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合为一体、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7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国家资本投入再生产、突破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更大范围展开竞争、提供有保障的国家市场

7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导致生产技术的停滞倾向、经济力量主要来自税收、经营管理不善效率低下、大量精力用于军事,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79、经济全球化的成因: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的确立、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

80、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各国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的实际需要、是国际经济调整的需要、现代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

8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经济一体

8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共同富裕

83、非公有制经济:个体所有制经济、私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84、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参加劳动作为获取消费品的前提、按劳分配的物质对象只是个人消费品、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

8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其他分配形式:个体劳动收入、劳动力价值收入、资本收入、风险收入和机会收入、技术信息房地产收入

8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5.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经济法专题研究复习范围及重点 篇五

一、“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之间的关系(P24-25)

“两个必然”思想的提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在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阶段,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这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前所未有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框架内实现的。这种以雇佣劳动剥削为基础的私人占有制,是私有制发展的最高和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化的大生产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发生了对抗性的矛盾。这一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对立;在生产上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正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恶性循环”的结果。这表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生产资料公有的社会主义所取代。

2、“两个决不会”思想的提出:1859年1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地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决不会”思想表明,新旧社会的更替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状况决定的,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决定的。“两个决不会”思想表明,社会主义不是暴力革命催生出来的,社会主义只有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了,暴力革命才能成为新社会的助产婆。

3、“两个必然”同“两个决不会”的统一。“两个必然”思想同“两个决不会”思想是统一的。“两个必然”论证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两个决不会”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实现所必须的条件。这两个著名的科学论断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剖析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论述?(P66-67)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相适应”和“相矛盾”,前者是基本的、主要的。但也不能忽视后者,因为不断改变这种“相矛盾”的状况,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毛泽东关于从思想上建设党的思想(P80)毛泽东关于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主张,科学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早在1929年,他就明确提出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原则。延安时期毛泽东又从理论上作了更加深入的阐述,特别是延安整风运动的成功实践,有力地证明了“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道路。如今,虽然时代不同了,党的地位和任务发生了变化,但是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思路并没有过时。因为,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封建的和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沉渣泛起,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甚嚣尘上,这必然要反映到党内来,使那些意志薄弱者理想淡化,信念动摇,甚至经受不住考验而走上腐化堕落的歧途。社会意识形态和党员队伍思想状况的复杂局势,迫切要求我们发扬延安优良传统,继续走“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道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员头脑,强固党的先进性。

四、毛泽东对党的作风建设的论述及其现实意义?(P82-83)

1、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毛泽东同志把它概括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以及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和作风。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特有的革命性质和战斗风格,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党的政治生活上和党群关系上的生动表现,是我们克敌制胜、永往直前的法宝.在今天,深入领会毛泽东同志关于党的作风建设重要理论,对于贯彻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从严治党“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全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2、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这些干部和领袖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党依靠着这些人而联系党员和群众,依靠着这些人对于群众的坚强领导而达到打倒敌人之目的。这些人

不要自私自利,不要个人英雄主义和风头主义,不要懒惰和消极性,不要自高自大的宗派主义,他们是大公无私的民族的阶级的英雄,这就是共产党员、党的干部、党的领袖应该有的性格和作风。

五、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P94-107)

毛泽东着重于从思想上建党,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强调共产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是基于对中国特殊历史条件和党内本质矛盾的科学分析,提出的党的建设的重要原则。毛泽东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特别强调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毛泽东关于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理论,经过实践在延安整风时期系统展开而达到成熟。根据党内矛盾的科学分析,毛泽东提出党的思想建设最根本的任务,是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按照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面貌改造每一个党员,解决共产党员思想入党的问题。共产党员要在思想上入党,说到底是要解决世界观问题。毛泽东不仅提出要着重从思想上建党,而且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

六、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63-64)

1、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毛泽东指出,要建立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这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共和国”

2、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3、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在今日,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文化。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所谓新民主主义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七、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党的生命线。P103 1.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党与群众关系中最基础、最根本、最重要的一条,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的领导机关和每个共产党员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

2.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一起依靠群众。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进行社会变革的主体和决定性力量;无产阶级只能自己解放自己。在中国七大上,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3.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做到“一起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认识路线和工作路线,是正确制定和实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保证。

八、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P111)改革开发前后的历史不能相互否定。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虽然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存在巨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前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后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重要条件,后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

九、全面社会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P127)

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

第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辨证统一的。

第三,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第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第五,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

十一、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解P166

十二、全面深化改革P171-176

十三、对混合所有制的理解。(P178)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P187

十五、贯彻依法治国方略(P188-191)

答: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把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结合起来的最佳形式。依法治国是依照法律去处理国家事物的治国方式和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状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当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一是依法治国需要内容好、体系完备的法律。二是依法治国需要推进依法行政。三是依法治国需要司法机关公正司法。

四是依法治国需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意义、内容 依法治国与坚持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

1、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

2、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和保证

3、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国(“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4、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十六、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及其遵循的原则P193-194

十七、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 P212-215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宗旨的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2、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

3、建设生态文明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4、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迫切需要

任务: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路径: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实现机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十八、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

十九、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P254

十八大报告八点

1、把社会各方面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会改变党的性质错误。判断一个党的性质,最主要的是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党要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取得成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把社会各方面的先进分子吸引到自己的旗帜下,并在党的熔炉中加以教育和训练,把他们锻造成为坚定的共产党人。只有这样,党才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始终成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把社会各阶层的先进分吸引到党内,党员成分发生了变化,并不会改变党的性质。党员的成分不能作为判断党的性质的标准。

二十、群众路线,如何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P258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1、落实从严治党责任。从严治党,必须增强管党治党意识、落实管党治党责任。

2、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

3、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

4、坚持从严管理干部。从严治党,重在从严管理干部。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

5、深入改进作风。“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不正之风离我们越远,群众就会离我们越近。

6、严明党的纪律。“道私者乱,道法者治。”纪律不严,从严治党就无从谈起。

7、发挥人民监督作用。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

8、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从严治党有其自身规律,对我们这样一个老党大党来说,从严治党更有其自身规律。二

十一、“四个全面”

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6.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经济法专题研究复习范围及重点 篇六

第六讲就业政策

主讲人:中央党校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长茂

促进就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之一。促进就业的各种措施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就业政策。

西方国家历来重视就业问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各国失业率上升,居高不下,政府更加重视就业问题,促进就业的政策力度明显加大。

一、就业水平的测定及失业的经济社会影响

(一)就业水平的测定

1、就业率。衡量就业率的具体指标有两个,即总人口就业率和适龄人口就业率。前者为就业人口与全部人口的比率,后者为就业人口与全部劳动适龄人口的比率。

2、失业率。失业率是失业人口占全部现实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二)失业的经济社会影响

1、不利影响

失业会直接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带来经济上的损失;使失业者及其家庭收入下降,影响失业者情绪;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政府威信。

2、有利影响

保持一定的失业率,有利于保持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避免社会生产成本过快增加,保持整个经济的活力。

二、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

(一)人口因素

1、人口总量。人口多少是劳动力供给量大小的基础。

2、人口结构。人口的年龄结构影响劳动力的供给结构,进而影响劳动力供给量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3、人口质量。人口质量越来越明显地成为影响劳动力供求关系的重要因素。

(二)经济因素

1、经济规模。一般来说,经济规模大,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就大,反之亦然。

2、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就大,反之亦然。

3、经济结构。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同,不同所有制结构不同,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就不同。

(三)教育因素

一国或一地区的教育水平,决定该国或地区人口的总体素质,进而决定劳动力的素质。而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影响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或结构急剧变动时期的整体就业水平。

(四)科技因素

科技进步的速度加快,意味着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的弹性较小。科技进步成为排挤劳动力的因素;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促进新产业形成,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五)收入因素

收入水平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是有层次的。在劳动者的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的阶段,劳动力的供给会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在劳动者的收入不仅能保证基本生活需求,而且能保证劳动者及其家庭有能力消费闲暇的阶段,是否增加劳动投入就取决于劳动者对工作和闲暇的选择,如何进行选择进而对劳动力产生何种影响,通常取决于收入水平提高的幅度;在劳动者的收入使劳动者及其家庭变得比较富裕时,一般来说,收入水平的变动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减弱。

三、我国就业形势与缓解就业压力的政策思路

(一)我国的就业形势

1、我国就业形势的判断

以失业率为一般标准来判断,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曾出现过两次失业高峰。

第一次出现于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待业人数56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4%。主要原因是知青集中返城。1962-1977年上山下乡知青累计达1700万人。

第二次高峰出现于本世纪初,2003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主要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大量职工下岗分流,1996-2002年下岗职工累计达2800万人。

第三次出现于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期间。2009年末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为近5年来最高。

2010年目标: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实际为4.1%。

2、分析和判断我国就业形势必须考虑的特殊因素

(1)失业率的内涵。

失业率是分析和判断就业形势的一般或基本标准,也是国际标准。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美国、欧盟的失业率为10%左右。2008年末我国失业率为4.2%,2009年为4.3%,2010年为4.1%。我国失业率长期低于发达国家。应该看到,我国目前失业率的内涵与西方国家失业率的内涵有较大差异。我国公布的“失业率”是:城镇、登记、特定年龄段、不包含下岗职工。

所以,分析和判断我国的就业形势,不能仅看失业率的高低。既要看到城镇失业问题,又要考虑农村劳动力过剩因素;既要考察失业本身,又要看到职工下岗的压力。

(2)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从就业人口结构的角度看我国的就业问题,必须特别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比较突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31.1万人。

“延长退休年龄”之争。涉及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运转和缓解就业压力的关系处理问题。

(3)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压力

大量农村过剩劳动力压力加大。

如何看待部分沿海地区“用工荒”问题。

影响因素:工资待遇及社会保障水平长期低下(甚至无保障)、三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后农业比较效益提高、中西部地区经济加速发展用工需求增加、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后对高技能工人需求增加、低技能岗位对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吸引力,等。

3、从劳动力供求变化趋势看我国就业形势

据预测,未来十年内我国劳动力人口将达到峰值10.1亿,到本世纪中叶仍有9亿,比欧美国家现有人口总和还多近2亿,我国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

“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将保持在2400万左右,而新增加就业和自然减员所能提供或腾出的就业岗位只有1200个左右。

需要特别关注的长期因素是:农村就业、农民工二代甚至三代就业问题。没有远虑,必有近忧。

结论:我国未来一个时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增加就业的任务艰巨。

(二)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政策思路

1、减少劳动力供给的政策

(1)控制人口增长

(2)延长劳动力受教育的时间

(3)扩大劳务出口

2、扩大劳动力需求的政策

(1)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3)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4)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5)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6)积极发展非正规就业

3、加快劳动力流动和转移的政策

(1)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建立职业培训体系

上一篇:方案设计题的分类解析下一篇:二年级第二学期下册全册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