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创新激励体制

2024-06-26

中国移动创新激励体制(精选8篇)

1.中国移动创新激励体制 篇一

《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与体制演进》读书报告

60多年前,我国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十分低下,综合实力弱小。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有679亿元,人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特定历史时期实施的计划经济构筑了我国工业基本框架,推动了我国经济总量增长,到1978年,我国GDP增加到3645亿元。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市场逐步发挥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我国经济逐步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经济总量迅猛扩张,2008年的经济总量比1952年增长了77倍,2008年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现如今我国经济已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这一切都得益于我国的经济体制建设。

在这学期我深入学习了政治经济学课程《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与体制演进》,本书是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与公共经济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戴文标所著,由八个章节组成,从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和经济体制变革和完善做了系统的阐述,是一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再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际,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科学著作。通过学习,我系统地回顾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演进,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中国特色”,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本书从八个角度做重点叙述,每个章节丝丝入扣,有条有理,共同组成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五小节,主要叙述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理论基础及变化。此外我还了解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以来的理论创新,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混合所有制形式、性质和作用。

第二章讲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现代发展过程中成出现过计划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体制,事实证明,正如邓小平说所说:“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无论计划还是市场,都只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功最直观的体现。通过这章的学习,我充分了解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整的基本架构。

第三章是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英语里有句谚语:每枚硬币都有两面,正如每件事也一样。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但市场经济也有其局限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存在局限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政府通过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对经济发展进行干预和调节,充分发挥“有形手”的作用。

第四章是国有企业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国有企业在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在改革开放后迎来了历史性的变革,国有企业在国家资本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指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通过这章的学习,我懂得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第五章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工业革命之后的几百年时间里,西方国家发展模式是“先污染后治理”,这样的的发展模式缺陷很明显。而中国拥有着世界第一的人口基数,人均资源占有率却远远落后发达国家,这说明我国的环境承载能力十分脆弱,我们没有能力走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的路子,故发展必须坚定不移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本章学习使我明白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与对策,以及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

第六章分配理论的发展与分配关系的调整改革开放后农民收入与农业发展关系的演变以及当前我国增加农民收入与发展农业面临的矛盾

第七章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从提出到逐步建立与完善走过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虽然较之以往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因此我们应该运用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选择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开创性地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八章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这章的内容涉及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医疗制度改革等方面学习的过程中我感触颇多也看到了我党在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尝试的种种努力与积极探索。

在学习《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与体制演进》的过程中课程知识让我联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进行了简单的思考与归纳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些年在现实生活中我发现了一个很奇特的现象那就是有的地方的房子造了很多超过了人们的购买能力可是房价却还是居高不下甚至还屡创新高。按经济学的理论来说当供过于求的时候价格就会下跌那为什么房地产市场会有如此奇怪的现象呢通过学习我才知道原来是地方利益在作祟。长期在GDP增长论的影响下有的地方官员把房地产市场看做是救命稻草大批大批的房产项目上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地王”甚至催生了所谓的“楼市泡沫经济”使得经济发展不能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我们知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的是主导作用但是它又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缺陷主要表现在局限性、盲目性和滞后性上。因此这个时候政府只“看不见”的手就会采取行动这就有了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克服市场自身的缺陷使得经济得以正常、健康运转。当中央政府看到楼市的怪相以后相继颁布了新旧“国八条”通过“限购令”征收房产税以及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措施对房地产进行宏观调控。由此我知道了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控的一些知识。宏观调控就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简而言之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

我对分配关系的调整比较有感触。我觉得一个健康社会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呈“橄榄球型”的那就是中产阶层占大部分富裕和贫困阶层各占一小部分。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后指出“允许一部分人通过合法劳动先富起来先富帮助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原先的设想已经实现了一部分但是还远没有达到要求分配关系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可喜的是政府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收入分配关系的不合理之处并进行了积极地探索改革与引导。通过政府的一些政策我们可以发现政府正在努力把收入作为民生之源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切实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例如继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幅度不低于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逐步提高基本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等各类社会保障标准增加居民转移性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人力资本参与初次分配的比重鼓励劳动者以资本、技术、专利和管理等参与分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鼓励民间投资和创业致富拓宽经营性收入来源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积极落实国家税收改革政策推动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建立国有土地等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全民共享机制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公共服务支出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扩大国有资本收益上交范围提高上交比例统一纳入公共财政控制垄断行业工资水平完善公务员工资正常调整机制等等一系列措施正在把收入分配调整到健康发展的运行轨道上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共同富裕的目标一定是可以实现的。

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说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因此我也很感兴趣。通过理论学习我结合现实社保制度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率低的问题进行了简单思考。现在的社保制度在当初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就业的非正规性。社保改革的起因之一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传统的企业保险是不适应改革的必须改为社会保险所以当时设计的统账结合制度及其缴费公式和记发公式等都适用于国企等正规企业的参保。到目前为止正规部门基本都实现了应保尽保或者说被社保制度覆盖的绝大部分群体都是正规部门的就业人员而国内外的就业大趋势是多样化、多元化、小型化、家庭化并且流动性很强所以大量的灵活就业人员众多的流动人口2.3亿农民工都难以加入进来。这部分人口慢慢就成了社会上改革开放成果分享最少、收入最低、最脆弱、面临外部风险最大、最应该受到保护的群体。可正是这部分最该受到保护的群体却没有加入进来。覆盖面难以一下子达到应保尽保个人、群体的短视心理很普遍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从他们个体来讲也有客观原因。对相当一部分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来讲他们的收入本来就不高上有老下有小他们面临的最大压力是当期的消费问题。几十年后个人的养老问题毕竟没有当前的生存压力更大。再加上短视和侥幸心理这些群体要加入社保在个人主观意愿上就有这么多障碍。反过来说是不是他们不需要不是他们恰恰是最需要的群体。而那些没有参加改革的事业单位职工相对于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来讲其实是不需要保险的比如一些中央的事业单位“被加入”了失业保险但是这个群体基本是不能失业的他们基本还是旧体制下的大锅饭体制只能进、不能出只能上、不能下可这部分人却“被”失业保险了。现在很多地方的一些事业单位都已经加入了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但事实上地方上这部分群体也基本是不需要加入失业保险的但是这些部门好管理单位就给代扣代缴了。而最急迫、最需要社会保险的农民工、灵活就业群体他们一盘散沙各自为政要是社保没有相当的吸引力他们很难“自愿”加入进来。所以说除了农民工、灵活就业群体的消费特征、收入特征、短视特征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社保制度吸引力不足。

《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与体制演进》知识很重要值得我们加以研读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经济科学门类众多在经济科学中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分配、消费规律的科学为其他各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对经济学科中的其他各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政治经济学所阐明的一些基本原理如商品、价值、货币、工资的运动等基本原理对经济科学中的其他学科的研究也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他学科也只有在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取得应有的研究成果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也为政治经济学提供了丰富的科学材料从而对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也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与体制演进》这本书是戴文标老师的呕心沥血之作是戴文标老师总结了我国三十多年改革实践围绕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写出了既有历史回顾的又有理论创新的一本好书。其观点独特、理论新颖、文理清晰、思想强烈。学习完有种站在巨人肩膀之上的感觉身体充满能量对社会认识更加清晰对祖国的关心和热爱油然而生相信我们祖国的强大和复兴将更加辉煌。

2.中国移动创新激励体制 篇二

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化学会理事长白春礼院士在致辞中表示, 近年来, 我国的化学学科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基础研究更扎实、深入, 研发工作重点更注重可持续发展, 原创性成果不断涌现, 学术交流更加广泛。相信大会颁发的各项奖项将会进一步鼓励中国化学家的创新性研究和开发工作。

同标准, 设立了中国化学会-约翰威立出版公司青年化学论文奖、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知识创新奖、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中国化学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等多项奖项。

“中国化学会-约翰威立出版公司青年化学论文奖”自2005年起由约翰威立公司与中国化学会一起共同在中国设立, 用于鼓励中国青年科研工作者开拓创新的科学研究工作, 提倡撰写优秀的学术论文。奖励在传统学科、材料、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中遴选, 凡从事化学及其相关领域研究工作的, 年龄在三十五周岁以下优秀的青年科学家。

“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知识创新奖”用于鼓励中国青年科研工作者开拓创新的科学研究工作。奖励从事石油化工、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天然产物及有机合成、表面及胶体化学、生物工程 (农作物保护剂、饲料添加剂) 的研究工作, 年龄在四十五周岁以下的优秀的青年科学家。

“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是由英国皇家化学会与中国化学会共同在中国设立, 用于鼓励中国青年科研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中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奖励范围涵盖化学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诸领域, 年龄在四十周岁以下的优秀的青年科学家。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是鼓励青年化学工作者的重要奖项, 设立于1983年, 旨在表彰在基础化学、应用化学和化学教育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年化学工作者。侯选人由化学会常务理事、各省市化学或化学化工学会和团体会员单位推荐, 经过权威专家严格的初选和复审, 评选出不超过10名35岁以下的青年化学工作者, 并于每年年底公布评选结果。青年化学奖具有广泛影响, 至今已有200多人获此殊荣, 许多获奖者都已成为学科或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业务骨干。

“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设立于2009年, 以鼓励和表彰中国化学科研工作者在涂料及精细化学品, 高分子合成, 高分子物理, 高分子材料表征, 胶体化学, 绿色化学, 新型材料科学, 及其它与涂料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具有开拓创新的科学研究工作。

“中国化学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由中国化学会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于2008年共同设立。目的是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事业的发展, 表彰在化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以及人才培养做出杰出贡献者。

3.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激励体制研究 篇三

摘要:基于产业创新的重要性,文章从产业创新的激励主客体以及内外部激励方式分析,建立了一套产业创新平台创新激励体制。

关键词:产业创新平台;激励体制;激励方式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6-0084-01

在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内的创新,需要有特别的有效的激励体制。文章将从激励主体、客体、以及内外部激励方式来分析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激励体制的建设。

1激励主客体分析

①激励主体分析。根据产业创新平台的主导机构的不同,可以把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激励体制的主体分为以下四类:政府、产业内核心企业、产业内产业联合会和高校及科研机构。由于上述机构在运作模式中处于主导地位,那么激励方式的确定,采用都应该由这些主导机构来想办法实现。②激励客体分析。文章根据技术创新平台的特殊性,将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激励客体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参加技术创新平台的企业个体及其内部的自主创新激励,主要激励对象是企业的经营者,知识员工、企业科技人才等。由于企业的经营者是自主创新的主导者与支持者,其态度直接决定平台建设活动的展开。而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技术人才,因此,企业内部的技术工人和科技人才也应该是激励对象。

第二个层次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中各个节点机构企业的创新合作激励。激励对象是企业群体。包括高校、科研机构、产业联合会等,他们之间是否相互合作是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关键,因此,要把这些企业群体管理好,创建一种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2激励方式分析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可采用的激励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产权激励、市场激励、企业激励、政府激励。文章将这四种激励方式以单个企业为标准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类:外部激励主要有产权激励、市场激励和政府激励。而内部激励主要是企业内激励。

2.1外部激励方式

①产权激励。产权激励是指通过确定创新者与创新成果的所有权关系来推动创新者的创新活动。产权激励是最有效的激励方式,因为技术创新活动时一种要发挥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创造活动,是人们内在动力作用的结果。企业愿不愿意创新是与创新收益直接关联的。而创新收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主体与创新成果的产权关系。由于技术创新平台推出新的技术和工艺时,其技术内涵就暴露出来,各个参与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的企业可以共享产权,给参与企业以收益,这样可以有效的激励产业内企业参与到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中来。

②市场激励。市场激励方式的主要激励是根据市场的优胜劣汰规则来对激励客体进行激励。竞争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市场经济对企业的要求就是优胜劣汰,一旦企业的素质和竞争力处于劣势,就会被淘汰出局,这种惩罚的后果是致命的。

③政府激励。技术创新活动不单单是一种经济活动,同样也具有社会性。由于技术创新本身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面临着高额的成本支出和很大的不确定性。那么,技术创新平台的主导者可以通过政府创新政策来吸引产业内企业参与平台的建设,减少了创新阻碍,同时也有利于平台内建立良好的制度和文化氛围。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主导机构要充分利用政府政策的便利和影响力,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与基础。

2.2内部激励方式

产业内的企业是技术创新平台的主要参与者,而每个企业自身创新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该产业技术创新水平的高低,而单个企业的创新能力的大小由企业自身对于创新激励水平决定的。在企业内,企业技术员工和研发人员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题,现有的激励体制强调的是管理者单方面施加于研发人员的激励,依靠的是相互独立的激励措施,这是一种单向运行过程。而企业创新的良性发展要求激励体制充分调动管理者和研发人员两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企业管理者和研发人员之间利益是相互联系的,因此,要求加强管理者与研发人员之间双向信息交流,双方行为互动的过程。

3结语

4.企业管理四大激励体制 篇四

要加大物质激励力度,形成良好的动力,激发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力。要打破薪酬分配和奖励中的平均主义,建立以绩效为依据的分配制度,员工凭能力竞争上岗,靠贡献领取报酬,形成一个向能力倾斜、向贡献倾斜的分配机制,提高奖励占员工收入的比重,更好地体现“收入靠贡献”和“多劳多得”的原则,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注重长期激励机制和短期激励机制的结合。在员工超额完成目标的前提下,企业出资人或董事会既要考虑给予提高基本薪金和奖金的短期激励,有条件的企业同时也可考虑给予股票期权、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等完善员工保障机制的长期激励,可以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树立与企业荣辱与共的意识。

要注重精神激励机制作用,以精神因素鼓励员工。建立精神激励机制要尊重员工的人格、尊重员工的意见、尊重员工的个人利益和发展需要,为员工营造良好的事业发展机会,创造舒心的氛围、平等竞争的环境、良好沟通的风气,并善于发现和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使员工随着企业的成长而成长,增强员工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

是要注重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约束与激励是有机结合、缺一不可的,约束机制包括系统、科学的规章制度、完善的责任制度和严格规范的业绩考核制度等。要通过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实行优胜劣汰,提倡竞争上岗,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人才的有序流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形成职业竞争压力。

5.中国移动创新激励体制 篇五

餐饮企业是用工需求量大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也是人才之间的竞争,激励体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式,关系到餐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经营者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鼓励和激发员工创造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当员工预期自己可以达到某个目标的时候,就会被激励起来是努力实现这个目标,餐饮企业激励员工,不但可以更好的吸引员工,留住人才,并根据激励对象的需求差异化,多样化地实施激励策略,接收有效的评价和反馈。

一、激励体制存在的问题

1、餐饮企业员工离职率较高,大多数员工没有企业归属感,并没有长期在一家餐饮企业久做的打算,企业与员工之间也没有感情交流,只是一味地通过物资利益对员工进行激励,并没有精神激励;

2、在大多餐饮企业管理中都存在着员工关系过于紧张的问题,在员工培训上不愿过多投入,或者只注重新人培训,忽略了老员工,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最严重的导致员工与管理层冲突不断,也抑制了餐饮企业的竞争性;

3、我国大多数餐饮企业的决策和管理都是独权制,不理睬员工积极、合理的建议,这严重挫伤了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

4、餐饮企业员工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于物资激励更加关心,对于自己的存在价值是用得到的薪酬来衡量,当员工对于薪酬不满足的时候,就会采取辞职、降低责任心等方式消极应对;

二、激励的解决办法

1、为了让员工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提高员工满意度,增加基本薪酬和保险福利待遇的构成比例,缩小绩效薪酬的比例,在制定激励体制的时候,要明确、统一和规范绩效考核指标,包括顾客满意度和劳动时间,为了留住人才,降低员工流失率,餐饮企业可以采用员工持股等长期有效的激励制度;

2、餐饮企业管理者应为员工统一制定服务标准作为考核目标,经常赞誉和鼓励员工,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多与员工进行交谈,让员工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进行轮岗的方式,让员工尝试新的岗位,找到工作乐趣,提高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3、重视员工培训,不仅要重视企业技能知识的培训,也要强调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训,给予员工基本的尊重,让员工实现自我,产生心理满足感;

4、餐饮企业管理者应建立公平、公正和公开的选人机制,提供内外人员平等的竞争机会,让员工对其职业生涯有所规划;

6.创新体制 破除瓶颈 篇六

全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武冈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简介

中共武冈市委 武冈市人民政府

2011年8月

在欠发达地区如何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对接两型社会建设是各级党政关注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武冈市把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土地流转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来抓,有效地构建了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桥梁,全面促进了农村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转轨,为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体制创新探索出一条新路,成为新时期两型社会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被誉为“两型社会的加速器、农村社会的稳压器、现代农业的整合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证器”。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11年6月,武冈市共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46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278个、专业协会68个,拥有成员2.91万人,带动非成员48621户,其中2011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3个,;全市家庭承包耕地面积共62.8万亩,涉及农户18.4万户,全市已流转耕地20.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5%,拥有流转耕地500亩以上的大户165,其中2010年至今流转耕地4.6万亩,新发展流转耕地500亩以上的规模业主4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规模土地流转企业已涵盖全市粮食、水果、药材、铜鹅、生猪、牛羊、卤菜等特色产业和农机农技服务各个领域,承担起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建设两型社会排头兵重任。

二、主要成效

农村土地流转使农村土地成为可有效配臵和流动的资源,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变了一家一户零散的生产经营方式,为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现代农业准备了强有力的组织基础,成为了新时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擎。

一是创新经济发展机制,成为两型社会的“加速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土地流转的全面发展,创新了农村经济发展体制,符合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从而全面促进了两型社会建设。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规模土地流转的推进,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单位土地生产投入,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创造了条件。据统计,土地规模流转后土地产出率较未流转前一般增加了3-5倍,而单位生产成本随着流转后的土地规模经营也大幅下降50%左右。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土地规模流转都以专业化生产减少了农村从业人员,有效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减少了人为的生态环境破坏,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造了条件。据统计,2010年武冈市新增常居城镇人口1.54万人,因规模化、集约经营减少化肥使用量850吨、农药使用量96吨,减少林地破坏420公顷,新造林720公顷、改造现代农园20余处240公顷,有效地美化了环境,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创造了样板。

二是引领农村经济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的“整合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土地规模流转能够有效地整合农村土地、涉农资金、生产科技、农业品牌等资源,极大地刺激了社会资金、社会科技投入农业生产基地、加工、营销的积极性,有效地改观了农业基础设施、生产科研水平和品牌营销状况,彻底改变大而散、小而全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为现代农业发展插上了翅膀,引领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发展。目前我市形成了优质稻、生猪、果蔬、药材、卤菜等五大特色支柱产业,发展模式也从原来的大而散、小而全变化为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产供销一体化,采取统一作物布局、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销售、农业资源综合利

用,领跑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为全市乃至全省农业生产集约化创造了示范样板。市丰收粮食专业合作社在邓元泰镇流转成片耕地8000余亩后,共整合资金6000余万元,将该基地建设成全省内有名的土地流转示范片、全程机械化示范片、有机农业示范片。省政协主席胡彪在视察时给予高度评价:“项目做得好,要向全省推广”。

三是为推行绿色农产品生产提供了强有力保障,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证器”。新时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入提出了具体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土地规模流转,为标准化施药施肥、标准化生产提供了规模作业单元,减少了大量农药化肥的施用和农产品农药残留,同时也为质量安全源头追溯提供了责任业主,使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了承载主体。从实践上看,只有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才能有组织地制订技术规程、建立用肥用药档案、严格按规定标准、规定程序生产,杜绝违规用药用肥用种现象发生,创建绿色食品品牌。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规模土地流转业主的带动下,我市现已创建省技术监督部门备案《武冈市无公害生猪生产技术规程》等8个技术规程,粮食、生猪、脐橙、铜鹅、药材、蔬菜均通过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华鹏卤菜、菁芗大米、鸿鹄生猪、和鑫粉丝、圣奇士脐橙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四是大幅增加了农民收入,消除了农田水利建设及农业生产矛盾,成为农村社会的“稳压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土地规模流转,一方面,分散的土地得以规模经营,从源头上消除了农业生产矛盾;另一方面全面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大幅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农村生活水准全面提高、农民素养全面提升,使农村社会迈向了和谐稳定。据测算,当地农民在其土地流出后,不仅可得到流转收益和国家政策补贴外,还可优先应聘企业用工或外出打工,其收益较其流出前增长可达2-10倍。

三、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工作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余孝武任组长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在市农村经济管理局下设办公室,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土地流转的总体协调、全面监管、政策制定和业务指导。近一年来,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就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规模流转的组织实施认真研究和精心安排。同时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专项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办法,把这项工作纳入到各乡镇办事处及市直相关单位文明考核内容,严格奖罚,增加了压力,强化了责任,全面促进农村土地流转走上规模化、制度化轨道。

二是强化服务指导。2009年5月,我市在湘西南率先组建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土地流转指导中心,强化了“规划先行、信息传播、机制规范、评估竞价、合同指导”六项服务。规划服务上,对全市农村特色支柱产业和规模农村土地进行了全面摸底,并依据本地资源优势,制订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规模流转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指导各专业合作社和规模土地流转企业确定三年计划、五年规划,为全市农村土地流转业主提供了发展前景;信息服务上,利用指导中心电子屏和触摸屏和武冈农经信息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流转网络信息平台,及时公布农民专业合作社产销信息、土地流转招商信息和农村土地流转使用权拍卖信息。机制规范上,在武冈农经信息网站设立政策咨询专栏,开展政策咨询互动,在指导中心设立政策咨询岗,专门负责向群众宣讲政策、解惑悉疑。评估竞价和合同指导上,指导中心对所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规模达到500亩以上的农村土地流转承担组建注册指导、土地经营权价格评估、竞价组织和合同鉴证全程服务。

三是注重政策推动。2007年、2009年,我市相继在湘西南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的意见》,出台系列倾斜政策,致力打造洼地效应。首先,建立专项发展资金。去年、今年市财政分别安排120万元、1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规模流转以奖代投,每年安排30万元作为市农村经济管理局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流转的工作经费。其次,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规模土地流转业主给予八个方面的倾斜政策,即享受各项政策补贴、前三年实行“零费用、高奖励、低税收”和适当贴息、享受财政性以奖代补和政策保险、优先承担农业项目、优先发放贷款、允许占用流转面积0.5%-1.5%的土地建造农业生产配套设施、对规模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流转企业实施挂牌保护,全面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规模土地流转业主的热情。

7.新体制下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研究 篇七

1 科研激励的理论基础

激励的目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发挥人的潜力。激励的方式有多种, 有以金钱为代表的物质激励, 也有满足人的内心需求、实现人的愿望的精神激励。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1]。他认为, 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需要, 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人总是从低层次需求向高层次需求发展。越是低级的需要, 对个体的重要性越强, 获得满足的驱动力越大;同时只有第一级的要求被满足时, 才能向高一级要求转化。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戴维·麦克莱兰德倡导成就需要理论[1]。他认为成就需要是指追求卓越, 实现目标, 争取成功的需要, 他们追求的是个人成就而不是成功的报酬本身。成就动机是重要的激励心理依据。

2 国家科研财政新举措

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出台了“2011计划”, 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高校协同创新是新时期各大高校面临的重大机遇, 是中央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次高校战略大布署。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 2014年3月,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等。这些文件和举措集中体现出以下精神。

1) 坚持激励导向。以尊重科研活动规律、发挥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为出发点, 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科研热情和创造活力。规定对科研项目实施分类管理, 优化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流程, 减轻科研人员负担, 完善间接费用和绩效支出政策,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推进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改革。

2) 简政放权、信息公开。遵循科研活动规律和特点, 进一步下放预算调整审批权限, 赋予科研单位和人员更大的自主权;又要强化监管力度, 划定违规违纪“红线”, 实施科研项目资金“公务卡”结算制度, 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 把该管的管住、管好。

3) 实行科研项目分类管理, 强调协同创新, 突出国家目标和重大战略需求、解决重大关键问题。对优秀团队给予持续稳定的支持, 让科研人员潜心研究,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3 目前高校科研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面对新形势下的科研新政, 部分高校的科研激励机制没有完全适应, 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激励措施还没有落实到位, 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某些地方高校是参照其他重点高校制定的激励机制, 不符合本校实际情况, 同时在科技发展和国家科技体制变革的状况下, 很多高校的激励机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1) 激励政策不均衡, 没有激励大多数人的成就需要。我国科研新政的宗旨是激发大多数人的科研积极性。现行的高校科研激励主要体现在科研项目配套经费支持、科研成果奖励方面。一所高校各学科之间发展是不平衡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的优势学科, 发展态势良好, 而一些基础学科或公共科目却难以得到较快提升。其次是年龄层次发展不均衡。科研成果更多地集中在高、中级职称教师, 其他的低职称科研人员论文发表不易。激励政策不均衡又会导致科研人员行为的偏向, 如过重强调论文成果的奖励会引导老师专注发文章而忽视科学研究本身。

2) 激励方式单一, 没有满足科研人员的多重需求。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 高智商的科研人员更是如此。除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外, 他们更追求尊重需求和更高级的自我实现的需求。高校教师的绩效工资、地位、分房等许多切身利益都是与职称挂钩, 职称对高校教师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而职称的评定是由科研成果支撑的, 职称的评定成了激励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最大动力。但是不管是职称, 还是职称背后的各种待遇, 这些激励都停留在物质激励上, 属于满足教师低级需要的激励。高校教师对物质的需要一般都能满足, 更多的是追求个人成就的需要。因此, 要真正调动高校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内在动力, 就不能只重视物质激励, 更应重视精神激励。

3) 注重个人激励, 忽略团队激励。2011年国家制定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强调了团队协同创新的必要性, 指出协同科研创新是高校科研的必经之路。而当前的高校激励机制主要强调第一负责人制, 在职称评定、导师遴选等方面都注重项目负责人、独著、第一作者等, 侧重个人评价, 忽略团队作用, 导致科研力量分散化、小型化、个体化, 难以实现重大的科研突破。

4) 对青年教师的激励不够。高校青年教师无论职称、资历、科研成果都比较薄弱, 无法与高级教授或专家相比, 往往在项目申报、成果申报等方面难以获准, 而大部分高校现有科研激励政策都是一刀切, 科研奖励和科研绩效一个标准, 没有细化, 对青年教师不但没有激励作用, 有时甚至造成负面作用。

4 科研激励机制探索

从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战略部署看来, 在国家科技创新体制全面改革新时期, 高校迎来了科技发展的大好时机, 如何面对机遇、迎接挑战, 提升自身创新能力?这是高校科技管理部门面对的问题。为调动科研人员内在动力, 充分激发科研人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本人提出如下见解。

1) 完善激励政策, 满足不同层次的科研人员的多重需要。首先, 根据学校自身校情来制定激励政策, 不能因为科研而影响教学, 也不能因为教学而影响科研。许多一般高校都参照科研水平很高的重点大学来制定激励政策, 没有考虑自身的财政支撑、科研能力、师资水平、学科地位等诸多因素, 一味强调科研奖励, 迫使学校把过多的资金用于科研奖励, 影响了学校的综合发展。另外, 制定实事求是的激励奖励政策, 制定让不同的科研人员通过奋斗能够达到的考核目标, 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考虑以上因素, 结合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新举措, 制定满足低级职称、中级职称、高级职称的激励措施, 使不同层次的科研人员都能实现自己的需要。

2) 建立多种方式激励机制, 包括精神激励、薪酬激励、荣誉激励、工作激励等。目前, 高校实行绩效工资, 其中明确了各职称、级别阶段教师要完成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只有完成了任务才能拿到与该职称级别相应的工资待遇, 给高校教师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 促使许多老师为达到目标积极争取项目, 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 一方面是激发了教师的主动性, 但从实质来讲, 这只是一种外在的物质激励, 不是真正调动了教师内在从事科研的能动性, 即使完成了任务, 也不能满足高校教师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即获得自我实现需要。因此, 科研激励机制还应该包括精神激励、荣誉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 比如树立科研榜样:对近年来获得较大科研成果的团队和老师, 学校不仅要从物质上奖励, 更多应该宣传表彰, 以这些人为榜样, 作为学校科研人员的标杆, 以使他们获得成就感。

3) 加大团队激励, 鼓励协同创新, 实现科研精英的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高级需要。国家科研新政从2011年开始制定了协同创新的科研战略, 其宗旨就是强调团队的精神, 组成强大的团队解决重大的科研问题, 为团队设定一个共同的目标, 对团队成员做出的贡献应该正确公平评估, 不能只奖励团队负责人, 而忽略为团队付出更多努力的科研人员。

4) 加大青年教师的科研激励力度, 提高其科研水平, 形成人才梯队, 满足青年教师的成就需要。青年教师是学校科研工作的后备力量, 一般都有很强的成功欲望, 应该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激励力度。虽然目前也有对青年教师的激励政策, 但是力度不够。青年教师由于踏入工作不久, 从事科研时间不长, 科研积累少, 职称相对低, 要想获准省部级或国际级项目难, 获得科研经费资助难, 学校应该从多方面激励青年教师的科研热情, 除了在子女就读、住宿条件、生活上关心外, 还应提供外出培训学习机会, 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支持访问学者, 使青年教师获得知识提升同时, 获得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5 总结

科研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高校科研管理的重要任务。科研激励应随着科技发展不断修改完善, 随着国家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 同时结合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学校科研水平, 制定相适应的激励政策, 真正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和创新能动性。

摘要: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 高校教师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激发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动性势在必行。本文以需要层次理论和成就需要理论为理论基础, 结合国家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新举措, 分析高校科研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探索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科研激励,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景怀斌.管理心理学.科学出版社, 2008:102, 106.

8.中国移动创新激励体制 篇八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本产权论;人力产权;人本产权型市场经济体制;马克思人类异化复归规律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6)06-0013-06

一、研究的时代背景和中国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特色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标志着社会主义建设,由公有单一型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过分依赖公有产权利益动力机制,向公主私辅型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依赖多元利益动力机制的转变。①其历史功绩,是长达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而赢得“中国模式”殊荣的同时也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如果说资源环境超负荷、严重污染所致发展不可持续以及“世界打工仔”地位等问题严重,那么更为严重也更令人痛心的是过度私有化雇佣劳动关系发展所致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缺失、贫富分化等问题,对当前乃至今后深化改革产生不良影响。前苏联亡党亡国亡社会主义等国际转型镜鉴告诉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大力巩固发展公有经济确保其主体地位。由此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等全面深化改革精神,②可以说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由过度依赖经济利益驱动向以人为本主导经济利益驱动转变,或者,由过度依赖物力(物质资本)产权当家作主向依赖人力产权当家作主而更加向以人为本转变。

应该肯定,中国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特色,只能是人民当家作主或人本产权论术语表述的人力产权当家作主。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上的根本分野是人民当家作主或人力产权当家作主而以人为本,还是资本当家作主或物力产权当家作主而以物为本。基于这一根本分野,我们把前者界定为人本产权型市场经济体制,把后者界定为物本产权型市场经济体制,并认为,人本产权型取代物本产权型具有历史必然性。目前,这种必然性既表现为马克思主义③在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凸显的当代价值和新自由主义的破产,更表现为全面深化改革“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恢弘实践和“资本主义可能很快要崩溃”④的历史趋势。

需要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动力机制更加向以人为本转变的“标志”——人民当家作主,中央已经强调到新的政治和历史高度。习近平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⑤“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⑦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又是一个重大实践命题。”⑧2016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又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⑨如此等等中央精神,表明了中国特色人民当家作主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成熟定型的方向和任重道远的责任,也表明了全面深化改革解决偏离人民当家作主不良现象的决心和信心。因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必将更加受到关注。

综观关于人民当家作主的研究,成果可谓浩如烟海。但是,基于马克思人类异化复归规律的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制度研究,尤其是能够用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成套或成体系性的研究成果甚少,也不到位。即便较有建树的经济学家李炳炎,对现代企业制度由资本雇佣劳动的资本主导型向劳动雇佣资本的劳动主导型转型等的创新研究,有人本意向,但缺乏人本定位。即依然着眼于物(资本)而囿于物力产权实现窠臼,而没有着眼于人,缺乏人的基本生存直至全面自由发展权利实现视野。⑩由此足见人本产权论对此的破解研究意义斐然。

所谓人本产权论,即由人力产权与物力产权、人本产权型与物本产权型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等或可称为范畴体系的范畴群所构成的,基于马克思人类异化复归规律,旨在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制度建构完善的人力产权实现理论。马克思的全部学说,可谓表现为“资本论”{11}的人本论,“核心是人”是“围绕人类发展展开的”“人的逻辑”,揭示的是人类异化复归规律,否定的是包括亚当·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在内的物本论。物本论的“核心是财富‘增值”,是围绕价值增值展开的“物的逻辑”。{12}人本产权论传承发展马克思的“人的逻辑”研究,立足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成熟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市场经济体制,是旨在发展完善当代制度的物本论否定理论,因而,其全称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本产权论。

二、人本产权论:中国特色人民当家作主市场经济体制新理论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弘实践是马克思人类异化复归规律决定的人类日益以人为本历史趋势的当代历史形式。因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尤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其研究焦点应该甚至必须由“资本论”向“人本论”转变。或者反过来说,当代中国恢弘实践呼唤人本产权论诞生而为之奠定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人本产权论植根于马克思人类异化复归规律

“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人自身。”{13}即人类社会的一切发展,归根到底都要表现为人的发展。人本产权论对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恢弘实践成果“回归人自身”的制度研究,即关于成熟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市场经济体制的研究,基于并深化拓展了马克思人类异化复归规律理论。何谓马克思人类异化复归规律理论,这是首先必须研究的。

马克思人类异化复归规律,即马克思揭示的私有制“否定的否定”与人类异化复归共同实现规律。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14}对于这一“否定的否定”过程中,私有制尤其资本主义私有制使人异化的严重性和异化复归的必然性以及轨迹,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社会“人已经不再是人的奴隶,而变成了物的奴隶;人的关系的颠倒完成了;……”“它必然要在自身内部崩溃并让位给合乎人性、合乎理性的制度”,实现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并指出由于“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随着一方衰亡,另一方也必然衰亡”。{15}这就是说,私有制“否定的否定”必然历史过程,同时也就是人类由异化而复归——“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的“否定的否定”必然历史过程。“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人自身”。马克思经济社会发展“否定的否定”规律“回归人自身”就表现为人类异化复归规律,故可简称为人类异化复归规律。当然,人的异化与人类异化不完全是一回事,人类异化是人的异化普遍化到顶点。人的异化是向整个人类异化的演进,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结果。“否定的否定”、“让位给合乎人性、合乎理性的制度”,即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整个制度而让位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表现为公主私辅型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使人为物奴的异化得以复归为人是物的和自身的主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必然历史过程用人本产权论术语表述,即人力产权由异化而复归主体自主实现。由此追溯前瞻人类发展史,可以说马克思《资本论》及其全部学说就是一部揭示人类异化复归史的人类异化复归规律说。{16}用人本产权论术语表述,即揭示人力产权实现方式变迁史的人力产权异化复归规律说。{17}

马克思人类异化复归规律作用于人类发展,具体表现在当今中国,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全面深化改革。当然,这就决定了“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特征和历史本质,也决定了其创新发展的研究焦点,亟需由“资本论”向“人本论”转变而聚焦于人的发展。强调经济学研究聚焦于人的发展,还在于改革开放指导思想一直受新自由主义等西方物本产权论干扰直至当下一再危及改革方向,{18}尤其在于这种干扰当下已经迫使中央一再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就是说,传承发展马克思“人的逻辑”研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民当家作主理论形成人本产权论,聚焦于人的发展研究,既是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恢弘实践所亟需,也是消除西方新自由主义等物本产权论不良影响,保证我国在资本主义全球化条件下的意识形态主导权所亟需。或者说,创立并不断完善人本产权论,是人类发展至今赋予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二)人本产权论要旨和人力产权范畴的内涵及其实现规律

何谓人力产权?首先应该明确,人本产权论的人力产权范畴不同于法学的人力产权范畴,也与西方人力资本及其产权等类似范畴存在本质区别。法学的人力产权范畴有人界定为“自然人依法享有的自由支配其人身资源,并排斥他人干涉的专有财产权利。”{19}这一界定肯定了自然人对自身人力的所有权和自主支配权,揭示了人力产权当家作主自主实现的客观本质,但却把人力产权权利仅仅归结为财产权利而自我否定了。再从“中国知网”对人力产权的界定——“个人凭借人力资本享有的企业产权”看,这一界定其囿于西方产权理论以私有制为既定研究前提的物本窠臼就更加明显。这些界定与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对人类异化复归规律的揭示,所凸显的宏大、深刻且富有历史远见的理论特质相比,实难望其项背。当然,马克思没有使用也没有提出人力产权范畴,即便对产权范畴的使用也十分谨慎。但是,这并不影响马克思作为社会科学史上第一位创立科学产权理论的社会科学家地位,{20}因为其劳动力理论以及旨在实现人类异化复归的整个理论,就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人力产权理论体系。传承发展马克思产权理论人类异化复归宏旨内核的人本产权论,赋予人力产权范畴包括享有经济、社会治理等多种权利在内的丰富深邃内涵,也超越了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物本窠臼。{21}

还应明确,人本产权论的人力产权范畴不是一个单独范畴,而是把经济中人的要素产权和物的要素产权分别界定为人力产权和物力产权而使之成为范畴对子。当然,物力产权范畴在内涵上与特指物的要素产权的“资本产权”范畴并无二致。但问题是西方经济学语境中的“资本”、“资本产权”范畴,把人的要素产权与物的要素产权混为一谈,具有把人(雇佣劳动者)贬为物的视人为物的物本性质。{22}因而,人本产权论只在特指物的要素时使用,“资本”、“资本产权”范畴而一般不使用,以摒弃其物本性质。当然,赋予人力产权范畴更为丰富深邃的内涵,包括确立物力产权范畴与之成为对子,其意义远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努力为人类日趋以人为本的当代和未来研究人类异化复归直至自由全面发展制度,包括研究人的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和历史地位,提供更为充分的范畴体系支持。

上一篇:22寸广告机尺寸标准下一篇:水平一跳跃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