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叙事作文

2024-07-30

元宵节的叙事作文(共13篇)

1.元宵节的叙事作文 篇一

正月十五,是我们中国的一个重要节日——元宵佳节。按民间的传统,在这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在一起吃着香喷喷的饺子和甜甜的元宵,赏着外面的烟花美景,是那么的温馨和热闹。

记得我小时候的元宵节,那个时候还没有禁放烟花爆竹,早早吃完晚饭大人会领着小孩子们在大街上闲逛,边逛边看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漂亮花灯,有时候爸爸妈妈还会给我们选一盏漂亮的灯笼,再买上一堆小烟花和摔炮,然后我就会约上要好的伙伴们,你拿点,我拿点,他拿点,一溜烟儿就跑出去玩了,根本就听不到父母们嘱咐“注意安全”的啰嗦声。我们跑到一片有点土的空地,先玩会儿摔炮,享受着那噼里啪啦的声响,一直摔到胳膊酸痛却仍然不亦乐乎。我们还会把各自喜欢的烟花摆成一个漂亮的图案,一起点火,看着漂亮的花火在夜空中绽放出五颜六色的光,高兴极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些胆大的同学还会放起“冲天炮”和“万花筒”,那样的五光十色,又那样的五震耳欲聋,真是太好看太好玩啦!

有时趁着爸爸妈妈包饺子和元宵,我们还会拿几个饺子皮,包点芥末馅和红糖馅,让爸爸妈妈和其他饺子混在一起,等饺子煮好后,就看谁有这个“好运”能吃到这特别的饺子了。等到看完灯展和烟花,再回家看完央视的元宵晚会,这美妙而热闹的一天才算结束。

回想小时候,再看看现在的元宵节,真就感觉缺少了那么一点点“年味儿”,真的好怀念小时候的元宵节啊。

2.元宵节的叙事作文 篇二

作文题目蕴含着特定的命题意图, 或暗含做人的道理, 或蕴藏积极的情感, 或指明远大的立志方向。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把握命题者的意图, 让文章有意义。笔者所说的“有意义”包含两个方面: (1) 力求意义真、新、深; (2) 要通过某种方式准确无误地传达给读者。

如徐州市2008年中考以“成长回眸”为题作文。根据题目我们就可以知道命题用意:记录成长历程, 展望美好未来。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影响自己一生的人、事、物, 我们回眸过去就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 让过去的经历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最光亮的一笔, 所以写这个题目一定要注意文章的积极意义。如我们可以以时间节点为序, 回眸逐渐成长的过程:7岁时, 爱看《西游记》, 孙悟空顶天立地迎难而上;10岁时, 迷上《三国演义》, 学会了坚强;13岁时, 《名人传》让我孤傲的心渐成一泓清泉;今年15岁了, 回眸成长, 懂得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你还要在文章中把你所要表达的意义准确无误地传递给读者。一般在文章的结尾处, 以议论或抒情的方式表达, 文字不必过多, 但要切中关键之处, 做到锦上添花。

二几种作文形式的审题构思对策

1. 命题作文, 要抓住题目的关键词

示例:《那一刻, 我笑了》

“那一刻”要抓住特定的时间、场景;“我”, 要书写文中的自己;“笑了”表明所写的事情蕴含健康的道理、情趣、智慧等, “我”能心领神会。

生活类选材示例:家中气氛“异样”→父母相互斗气→插叙其中原因→我做“和事佬”:互相尊重, 遇事商量处理→父母和好如初→表扬我长大了, 学会做事→我笑了。那一刻, 就是父母和好并表扬我的一刻。包含三重含义: (1) 相互尊重、理解; (2) 家庭的育人环境应和谐; (2) 在父母的称赞中感受到自己成长起来, 这都是笑的主因。切记:点明或是含蓄点明非常重要, 这是文章的“命门”。

2. 半命题作文, 就需要你有“七十二变”的本领

你要在命题者留下的横线上慎重地填入你将“变化”进去的内容。当然, 你能变得越小越好, “以小见大”吗?

示例:《与____相伴》

审题注意:相伴是一个过程, 可长可短, 可以是一生, 也可能是一段。如与同学相伴只是三年, 但是从他那里学到的“善于理解他人”的思想却可以终生相伴。这就是审题中的难点部分。

添加词语忌讳“大、空”, 如加入“理解、挫折、母爱、感恩、自然”都太大。我们要通过小添加, 反映上面的大主题, 如《与善良的你相伴》 (写善良的你理解人的事情, 由此引发自己人生如何去对待别人) ;《与30分相伴》 (它教会我如何面对挫折, 如何吸取教训) ;《与一碗清汤面相伴》 (母亲每天为我做一碗清汤面→一次特殊的清汤面→感受、理解母爱→自己也做一碗清汤面, 回馈母亲, 懂得感恩。反映“母爱”、“感恩”两个互补的主题) ;《与秋叶相伴》知秋去冬来, 逝者如斯;《与落红相伴》知化泥护花, 鞠躬奉献;《与残荷相伴》乃悟出淤泥不染;《与书香相伴》而明“腹有诗书气自华”。文章千秋远, 立意万代长!

3. 话题作文应注意的问题

话题作文, 你将获得“天马行空”的机会, 选择自己最拿手的文体, 大胆作文吧!首先你要拟一个漂亮的标题。

示例:以“真情”为话题作文

拟题引导: (1) 添加修饰语:《回味真情》、《窗外, 有真情在等待》、《牵手真情》、《真情, 不差钱》、《忽悠真情, 蹉跎人生》。 (2) 隐含真情:《谢谢你, 我懂了》、《温柔的教诲》、《因为严, 所以爱》、《抓紧·放手》、《白纸红字》 (写给阅卷老师, 表达真挚的感激之情, 可以采用书信体) 、《不能说的秘密》 (真情自在心中) ;《独上西楼》 (李煜的真情) 、《你的香肩扛着谁》 (黛玉的真情) 、《南山种豆, 东篱采菊》 (陶渊明的真情) 。

三落笔前要先“折腾”

把一件事写完整、写生动是学生基本能力的体现。记住:写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要强求“是我亲身经历的”, 要明确作文其实就是一种“艺术的加工”, 是“来源于生活的创作”。那么, 一件事情如何展开呢?首先要选择一件事的精彩之处, 细加推敲;其次对于选择好的材料, 要善于“胡思乱想”, 放胆“折腾”。再次, 注意结尾扣题。

例如作文题《凝视你的双眼》, 可这样来打开思路:

第一步:解决“写谁”的问题, 即选材。

生活写实: (1) 熟悉类:父母→亲属→老师→同学→朋友等。 (2) 偶然见到类:商场购物时营业员→走过大街时乞讨者→路遇无助的孩子→街道卖货的人等。

自然写实: (1) 鸟类:麻雀、鹦鹉、八哥等。 (2) 鱼类:常见的金鱼等。 (3) 其他小动物:小狗、小猫、小鸡等。

写虚材料: (1) 历史人物:屈原凝望江水的双眼→王昭君回望故乡的双眼→李清照写菊花诗时的双眼→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双眼。 (2) 文学作品和影视中人物的双眼:黛玉葬花时的双眼→林冲忍辱负重的双眼。

第二步:解决写什么“事情”的问题!解决“为什么凝望” (哪些应详写, 哪些应略写, 人物描写重点刻画什么?)

情节构思:一次考试, 自己没考好向母亲说出实情, 母亲内心的苦痛、酸楚、无奈、无助之情涌满双眼。凝望母亲的双眼, 读懂母亲望子 (女) 成龙 (凤) 的心, 也读懂了母亲的怅惘!作为人子, 面对这双眼睛——愧疚、反省一起涌上心头!母亲为花浇水, 借以鞭策我!凝望母亲的双眼, 我的心也阳光般灿烂起来 (示例也可以写成功后父母“奖励”我的温柔喜悦的眼光) 。

对母亲的动作、神态、外貌要细细刻画, 尤其是眼神要富于变化, 赋予动态感。经典语言: (1) 我知道你没考好! (2) 我清楚你没用功! (3) 我原谅你过去的失败, 希望你从头再来! (4) 花和人一样, 花不浇水, 就会死亡;人不努力, 就会失败!

第三步:解决放在什么“环境”中写的问题。

如开头营造具体环境:春末, 花落, 风轻吹;残阳, 倦鸟, 步徘徊。

母子对话时的景物选择:客厅中久未浇水的几盆海棠花, 耷拉着叶子, 枯萎着花瓣——情景结合, 暗示苦果都是自己没有用功造成的, 为后文写母亲浇花教育我埋下伏笔。

第四步:解决表达什么主题的问题。

主题:母爱、母亲的理解与教育对我激励很大, 我也要奋起, 不负母亲期盼的眼睛。

第五步:解决采用什么结构的问题: (1) 小标题式 (可以直接用诗词做标题, 也可以自己拟, 如:一场考试, 一场寒;一番话语, 一番暖;一双聪慧眼, 一片灿烂天) ; (2) “三”字结构, 按时间发展顺序写作, 可以采用递进结构; (3) 书信类结构; (4) 镜头式结构; (5) 总分总结构; (6) 中心句引领的结构; (7) 悬念设计结构; (8) 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创作。

第六步:解决“首、尾或者尾与题目”的照应问题 (精彩的开头与结尾的预设) 。

开头的预设 (首) :春末, 花落, 风轻吹;残阳, 倦鸟, 步徘徊。两种写作内容任选, 用情境引入正文, 先抑, 与后文的主题提升形成对比。

结尾的预设:妈妈, 凝视你的双眼 (扣住文题) , 我知道:春末, 花虽陨落 (扣住开头, 首尾呼应) , 但秋的果实正在含苞 (含蓄地提升主题思想) 。

第七步:解决融入什么样的诗词、名言, 在什么地方融入的问题。但不要牵强, 如:预计融入诗词, 体现没考好的心情: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剪不断, 理还乱;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

3.一则叙事性材料作文的写作 篇三

两个孩子得到一个橙子,他们争来争去。最终达成协议,一个孩子负责切橙子,另一个可以先选择切好的橙子。他们按照商定好的办法各自取得一半橙子,高高兴兴地拿回家去了。一个孩子回家后,把半个橙子的皮剥掉扔了,把果肉榨成汁喝。另一个孩子回到家,把果肉挖出扔了,把皮留下来磨碎,将其混在面粉里烤蛋糕吃。

上述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审题

1.细读材料

这则材料说的是两个小孩合作分橙子,经过合作,一人得到了一半橙子,在得到橙子之后,都只用了自己需要的那部分,而把剩下的部分扔掉了,而扔掉的部分又恰好是对方需要的,这样看来,其实是很大的浪费。这是我们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那么如何确定立意呢?对于叙事性材料,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以果溯因”的方法去审题立意。

2.以果溯因

很多同学在审题的时候看到了这种浪费的结果,就围绕着资源互补,充分利用资源,或者谈各取所需等,这些道理不用说大家也都清楚,关键是从材料出发谈如何做到各取所需。

所以围绕着浪费,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做到不浪费或者造成浪费的原因是什么?有一部分同学思考到了这一点,思考的过程是对的,但是仍然没有结合材料把握住重点,有同学认为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解决浪费问题:

①不将肉和皮扔掉,分别榨成汁和做成面包再卖给对方(带着主观意愿去审题,游离材料之外)

②分工、合作(材料中两小孩已经通过合作分了橙子)

③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两小孩肯定是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否则不会去争抢橙子)

……

以上观点都是没有紧扣材料分析,都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经过思考,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事先的沟通交流。

二、写作重点提示

1.材料作文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点材料,可以先由材料引入观点,一下列举由材料引入观点的方式:

(1)理性分析式:两小孩都需要橙子而共分一个橙子,在平均分配之后又浪费了一部分,而浪费的部分正式对方需要的,这让我们觉得可惜和遗憾。我们由于有着共同的利益而需要合作,但合作前,彼此应该有充分的沟通交流,明白各自需要的是什么,怎么才能使各自的利益得到充分满足。

(2)假设式:倘若他们事先说明各自的想法,也许橙子就不会被浪费了,从而使整个橙子发挥了最大的作用。

(3)设问式:两个小孩各自取走了一半橙子,并且各自只用了自己需要的那部分,其它的扔掉了,造成了浪费,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这说明了他们没有在分橙子之前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

2.这则材料作文不容易写好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们平时积累的素材很难用到作文中去,只有关注现实生活的同学才能写出真正的好作文。下面列举一些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用到的好材料:

①哥本哈根会议②建国初中非关系③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资源互补,如美国的钢材和澳大利亚的羊毛④港澳两地,“一国两制”⑤两只刺猬互相取暖的故事⑥鳄鱼和牙签鸟的故事

【佳作示例】

沟通交流促双赢

两个男孩,一个橙子,通过协议,他们满意地分配了橙子,一人一半,相等的两份,可对于自己的一半橙子,他们各利用了一部分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对于剩余的部分又都弃之不用,这不能不让人深思:这真的是完美的结局吗?

在现代社会中,合作无疑是最高效便捷的做事方式,它能让人达到各自的目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故事中的男孩在协商的情况下进行了合作,成功地分配了橙子,但都没有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最后被弃而不用的部分原本也是可能被利用的,是什么导致资源被浪费了呢?

在分橙子的过程中,看似公平协商,其实却缺乏了充分有效的沟通,两个男孩都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但却没有告诉对方,缺乏充分的沟通交流,结果没有完全得到自己可能得到的东西,浪费了资源。

这无疑启示我们:合作固然重要,但合作中有效地沟通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商场如战场的今天,商家之间的合作是必须的也是经常的,如果要实现真正的双赢,在合作前双方必定进行有效的协商交流,说出自己的需求,然后双方各取所需,物尽其用,这是十分和谐的结果。不仅在商场,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不仅关注专业是否对口,还要和应聘者进行适时有效的交流,掌握更为全面的信息,使决策更加地合理,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优化。

这些无疑是沟通促进了,但现实中并不是任何事情都能获此益处。在当前环保形势日趋严峻之际,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应与发展中国家加强沟通与合作,互相帮助,维护地球母亲的健康,但双方并非如此,只是互相指责推诿,导致一系列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充分的沟通时合作的前提,只有事前充分的沟通,才能实现更好的合作,要想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就必须进行有效的沟通,向对方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下一次,当你面临类似“分橙子”的事情时,你将会怎么做呢?

【点评】这篇作文紧紧围绕“有效沟通”和“双赢”来说,中心突出。行文思路严密,首先由材料引入,提出问题,亮明观点,接着举例论证,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所举的事例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并且能够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比较充分。文章结尾也耐人寻味。唯一遗憾的是,作者的语言功力还不是很强,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使语言更具感染力。

4.元宵节叙事作文 篇四

相传古时,天帝想要放一把火把人间万物全烧了,于是天帝的女儿就让人们在正月十五日前后点上花灯,让天地以为人间万物已经被完全烧掉了,虽然这个传说本身是真是假,早已经无法考证,但是点花灯的习俗从此流传了下来。

南京的元宵节也少不了花灯的影子,十里秦淮的两岸乃至元宵节,便是早早就准备上了花灯,等到了正月十五那里必定是人流如潮,秦淮河边夫子庙内准备上的花灯就全打开了,最引人注目的一定是最大最亮那盏生肖灯,龙年里的龙灯气壮山河,而兔年的兔子灯则小巧可爱,虎年的老虎灯又威风凛凛……

秦淮河上燃灯后,夜晚如白昼,正向开头那句诗中所说:“花市灯如昼”在那样的一种氛围里,怎能不为灯光所惊艳呢?两岸的店铺里摆出的各式各样的灯光与石拱桥下的河水相呼应,河上的画舫开过,画舫两侧也挂上了一盏盏大红宫灯,把水面照的亮如白日。

灯会上的另一大元素就是元宵了,一家家买饰品的小店的店里感受着汤圆,一锅又一锅的煮着。

5.元宵节的叙事作文 篇五

元宵节是正月十五上元节日,习俗有搓面粉,放烟花,猜灯谜等,寓意为团团圆圆,这次爷爷来教我,就来搓元宵。

首先,我拿了一个比脸盆大一圈的铁盆。接着我拿了一大袋低筋面粉,拖到地上,拿的汤勺把面粉一勺一勺挖到了大盆里面。大盆里立刻雪花飞舞,不久便“大雪皑皑”,把盘底给埋住了,到底是白花花的`雪,还有一些调皮的雪飞到了大盆,来了三百六十度,托马斯大旋转和稳稳的落在地上,很快,盆里盆外到处白雪皑皑,我深感力不从心,对桌面一吹,顿时尘土飞扬,等尘土散去之后,我脸上也变得“白雪皑皑”了,爷爷在旁边细致观察和捧腹大笑,我望望他,再一摸自己的脸也跟着笑了起来。

接下来,爷爷就亲自教我做元宵了,只见他拿了一双筷子在面粉里均匀的搅拌着,一边命令我加水。“对,再多一点,好了。”我按照他的话一字不漏地做了起来,慢慢的面粉将逐渐成形,像极了浸过水的橡皮泥,我爷爷也搅得更加卖力了,他眼睛紧紧的盯着面粉,将鼻尖已经渗出了细小的汗珠,嘴唇紧紧抿着,右手轻轻抱起,卖力地搅拌成面粉,面粉浆越来越难搅拌,豆大的汗珠从爷爷的鬓间垂下,终于爷爷放下筷子用手开始揉面粉,只见他手按住面粉中央还绕一圈,把它搓成了一个团之后再把它按扁,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着,他挥汗如雨,把团子搓得越来越紧促,最终搓好了。

6.在元宵节煮汤圆叙事作文300字 篇六

记得正月十四元宵节那天,我们家吃汤圆。我对妈妈说:“今天我来煮汤圆。”妈妈说:“好哇!”等水烧开了,我来教你。”“这还等教!煮汤圆不就跟煮方便面一样?小菜一碟。妈妈听了,说你别吹了!”“你不信?我烧给你看!”水烧开了,我掀开锅盖,就往锅里倒汤圆,结果把开水溅到脸上,烫得我哇哇大叫。

这时,妈妈走过来,说:“我说你吹牛,现在认输了吧!”妈妈说:“放汤圆的时候,要把汤圆顺着锅边往下滚。”我照妈妈说的方法去做,果然不溅水了,放好汤圆,盖好锅盖,开始煮了,烧了一会儿我揭开锅盖看一看,有没有熟了,妈妈说:”要等汤圆全部浮起来就熟了。”又过了一会儿,我揭开锅盖一看,哇!汤圆全部浮起来了,白白胖胖的,我高兴地喊:”妈妈,汤圆熟了!”

我连忙盛了一碗吃,啊!真香,我终于学会了煮汤圆。

7.写好叙事作文四步曲 篇七

(1) 主题明确。有了主题以后, 进而才能依据文章中心来选材, 选取恰当的事例。例如, 四年级的课文《第一次抱母亲》, 作者把赞扬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作为主题, 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 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 才察觉母亲的身体竟然那么轻, 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 心里很难过, 也很愧疚。于是, 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 “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课文重点叙述了“我”与护士、与母亲的对话, 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这里却是举轻若重, 激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从内心深处涌起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

(2) 条理清楚。记叙一件事情, 在选定材料以后, 要把材料排排队, 确定先写什么, 后说什么, 一层意思说完了, 再说另一层意思, 使文章条理清楚, 错落有致。我们可以细心揣摩课文《大江保卫战》的写法。这是一篇通讯, 背景广阔, 人物众多, 充满战斗气息, 既是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的真实写照, 也是沿江整个抗洪战斗的缩影。第二段着重写人物众多的群体场面, 四百多名官兵齐心协力, 打了一场保卫大堤的大决战, 惊心动魄, 气贯长虹;接着以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作为过渡, 在第四段突出连长黄晓文的典型事迹, 写一个人, 代表的却是整体, 反映了整个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这样点面结合, 既有整体的鸟瞰, 又有个体的特写, 能全面具体反映事情的真相, 生动表现出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气概。

(3) 要素具备。叙事, 还必须注意事情的完整性。当然, 一篇文章中不一定都要具备六要素, 只要能保持故事的完整性, 把有关情况交代清楚就行了。例如, 《第一次抱母亲》中, 写母亲病了, 住在医院里, 我们兄弟姐妹轮流去守护, “我”为了配合护士换洗母亲的床单, 而自然地抱起母亲, 接着与母亲、护士的系列对话, 情感发轫, 突发奇想, 抱母亲睡觉, 结果母亲也很感动, 静静地流下两行热泪。这个故事中, 具备了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但却没有具体的时间, 然而, 并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8.浅谈小学叙事作文教学 篇八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小学语文课堂作文教学,以写记叙文为主。主要是教会学生写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章,今天我就浅谈一下自己在课堂上是怎样对叙事类的文章进行教学的?

一、吐真言。

把握情境,真实地叙事,让学生的口语交际有得以展现的舞台,这是学生写作文的第一手宝贵资料。叙事指叙述各类事件,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表达内容。事,必须有具体的情节,情节是指事件的变化和发展经过,是构成记叙文的基本内容。一个完整的情节就应有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写作应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感悟。那么学生作文就应该说真话,抒真情;应该打开心灵的窗户,说自己想说的话,就是说心里话,不说违心的话,真实地再现生活,真诚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本色,这样的文章才有味道,才能感人。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们在讨论会上发言,干巴巴,疙疙瘩瘩,远远不如聊天说得通顺、生动活泼。为什么呢?原因可能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恐怕就是聊天无所顾忌,说的是自己想说的话,而讨论会上,不免有所顾忌。如今作文没有了统一化的标准,没有划分的“雷区”,就应让学生敢于直面社会、直面人生、直面自我,甚至是阴暗面。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夸大其词,不粉饰包装。那么,学生的作文也就自然地回到了说真话、抒真情的本色了。

二、写真事。

“以小见大”,挖掘深远取材虽然是身边的一些小事,但生发出的意义应是深远的,这就是“以小见大”。让学生学会体验,提高心智。人们常说“言为心声”。文章是表情达意的载体,只有感情的闸门启动了,语言的流水才能奔泄而出。问题的关键是启动情感的闸门的契机是什么?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丰富的情感来源于深刻的体验。而且作文本是富有情感具有情意的心智活动。可是,现在不少学生对周围世界漠不关心,思想触角迟钝,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真善美。下笔时也就被“无米之炊”所困扰,写出来的文章便是勉强为之,敷衍成篇,内容缺乏,思想干瘪,情味欠缺,导致“千文一面”。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7如果说文章一棵大树,体验便是树根,“根深”才能“叶茂”。为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留心身边琐事,关注街坊邻里,深入体验生活,丰富精神世界,培养高尚的情操。并且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只要印象深刻,就把它记录下来,这样就学会了体验,情意心智也提高了,文章就“水到渠成”的有了充实的内容和真情实感。

三、设计好题目。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积极探究某事物或进行某项活动的认识倾向。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手段很多,设计好作文题仅是其中之一。好的作文题要求“实”与“活”。“实”就是实实在在,可以让学生自己感受的东西:“活”就是不求千篇一律,让每个学生说他们最想说的话,写最想写的事,设计好题目,让他们的心理比较贴近,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使其自觉地投入其中,敞开心扉,展露真纯,写出原汁原味、充满真情的好文章。我班杨华宇同学把冬天下矿、满身是汗的父亲从矿上下班后骑摩托车到家的过程写了一个作文题目挺感人,他从《三国演义》描写赵云的一句“血染征袍透甲红”中受到了启示,写了一篇“汗浸冬袍透甲冰”的感恩作文,在全班读完后,同学们啜泣声一片,震撼了老师和学生的心灵。

四、开头引入、渲染、铺垫。结尾引出、照应、升华。提倡“龙头豹尾”。

开头引入的要求是切题,“美”,吸引读者,不但字美而且文美。结尾要引出、照应、升华,就是把读者从具体的事件、人物中引出,使记叙完整,并把读者引回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中,引向更为深远的境界。我时常从网上摘录一些精彩的名言名段,每人两份,给学生做开头和结尾,并让学生背下来,背诵这种笨方法往往却成为提高作文水平的好方法。告诉学生写文章也应注意用“回顾之笔,兜裹全篇”,首尾一体。

五、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写作文先读书。我就是觉得我们老师应该教会学生长远的、对他一生都有影响的东西,那就是多读书。我记得温总理曾说过:“读书不仅仅是学生的事,也是每个公民的事,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事,一个不读书的人,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所以我让学生进行经典诵读,背唐诗宋词,积文化底蕴,诵传世经典,品千古美文。黑格尔说过:“没有量的积累,就达不到质的飞跃,积攒这些金子,想啥时用就啥时用,没有输入哪里有输出?于是,我就和学生一起读书,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我让学生早晨背《论语》《名诗名句三百首》《传世经典》《中学生必背古诗词500首》。中午午休,让学生读四大名著,晚上写读书心得,我天天亲自过关检查,总算坚持下来了。通过读书,学生写的作文更是笔下生花,富于创新。隋国新同学写的《诱惑》一文,发人深思:文章主要内容写的是刘、关、张三人和曹操在改革开放后经商,关、张二人面对金钱诱惑,弃刘投曹,把“桃园三结义”的誓言抛到九霄云外的事,真是耐人寻味。我个人认为,只要老师把学生的内在潜力挖掘出来,就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奇迹往往在读书中诞生,你培养的不仅仅是一代人,它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存亡。我告诉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读好书,好读书。特别是利用好假期非常长的时间进行有效背诵积累,增加文学积淀。

9.的闹元宵叙事作文 篇九

今天,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我们在学校里组织做元宵。

到了中午,同学们纷纷把五颜六色的灯笼高高挂起,一会儿,教室就变得琳琅满目。我们先猜灯谜,各种各样的灯谜数不胜数。同学们绞尽脑汁,纷纷议论。然后开始做元宵了,我们先准备糯米粉和各式各样的馅料,有豆沙,有芝麻……妈妈们先把糯米团放在手掌心里搓圆,再用大拇指在面团里面摁,用四个手指旋转面团,再放一小勺馅料,捏紧,把它搓成球状,一个可爱的小汤圆就做好了!同学们按照妈妈们的方法一个紧接一个,速度很快,不一会儿,一大团面团就被用完了。下元宵时,只见一个个元宵像白胖的小姑娘在“泳池里”戏水,热闹极了!

吃完了元宵,我想再次对妈妈们说:“谢谢你们的辛苦和勤劳!”

10.二年级叙事作文:快乐元宵 篇十

早上,爸爸和妈妈早早的起来煮好了汤圆。我端起了汤圆津津有味地吃着,享受着过大年的感觉。津津有味地吃着汤圆让我就感觉到了浓浓的元宵节气氛。因为在每一个元宵节的早上,大人们都要吃那美味的汤圆。只要过了元宵节之后,过年就算是过完了。人们又要开始辛苦地劳动了。

晚上为了结束过大年这一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买了烟花火炮。我的爸爸先点燃了一根烟花,我拿在手上朝天上举。烟花一下子冲了出来,冲上天空,“崩”的一声爆出了那美丽的烟花,真好看。烟花五颜六色的、有红色的、有黄色的、有绿色的、有蓝色的……。看得我心里无比的高兴、无比的激动。那美丽的烟花像是漆黑的天空中的一盏灯,照亮了天空。黑夜变成了白昼。烟花发出的声响,好象龙在轰鸣,惊天动地。又仿佛千万辆坦克发出的声响,山崩地裂。我望着天空,五彩缤纷,绚丽多姿,我深深地被这美景吸引了、陶醉了。

11.元宵节的叙事作文 篇十一

叙事作文中常常出现不少景物描写。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叙事作文里写景往往会对全文起到交代背景、烘托心情、推升情节、揭示中心等作用。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以唯美、明亮、动情的文字触动、感染着每一位读者,继而产生共鸣,传达能量。

解密大叔:

孩子们,快睁大眼睛,来认识一下叙事作文里的几种“写景”形式吧!记住,只有牢记于心,才不会让任何“写景迷阵”从眼皮底下逃走!你准备好了吗?

“山门阵”

特点:最先出来“叫阵”的就是它了

作用:交代背景,表明环境

阵法示范:

夜深了,星稀月皎,人静露凉。

夜深了,跟往常一样,老师埋头灯下,将学生写的蚯蚓般的数字,一个一个端详,一笔一笔改正。

《夜访》节选

叙事作文往往少不了要写清事件是在“何时”“何地”发生的,这便是叙事文“六要素”中的“时间”“地点”。这里写景就是起到了“交代时间(背景)”的作用,同时也衬托出老师工作的辛苦。

“隐形阵”

特点:分几处藏在作文中间

作用:侧面描写,烘托心情

阵法示范:步入赛场,看着摆在面前的稿纸,心里升腾起莫名的害怕……其他参赛选手已经纷纷埋头“苦”写,而我却还未理清凌乱的思绪。窗外,春日的雨果真害羞似的,滴滴答答个不停,每一滴都落在我心间最脆弱的地方,我的心更乱了,几乎到了崩毁的地步。

《至少我追求过》节选

通过刻画他人、描写环境等间接描写,往往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俗语讲“绿叶衬红花”,景物描写无疑就是那片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的“绿叶”。

“告别之阵”

特点:把文章最后要说的告诉了你

作用:揭示中心,延伸意境

阵法示范:八月,成功的“喜悦”眷顾了我,因为我顺利地通过了音乐学院的青少年钢琴舞台赛初选,同时也获得了“钢琴十级证书”。

秒针追逐着分针、时针,超越了一圈又一圈。

《像秒针那样》节选

在文末运用景物描写,往往能够余音袅袅,“柔和地”留住读者的心灵,使之回味无穷,不忍弃之。同时,首尾呼应的景物描写,也能起到揭示中心、点明主题的作用。

“灵魂之阵”

特点:像是一根线把文章串了起来

作用:线索贯穿,联通全篇

阵法示范:那株默默的蟹爪兰,静静的,静静的……

终于挨到了晚上放学,我三步并作两步跑回了家……那诱人的粉变得晶莹,变得妩媚。无意间,我又瞥见了那株蟹爪兰,它仿佛在说……我凝住神,恍然大悟:蟹爪兰顽强地战胜了炎热和干燥……

如今……总会想起一旁静静伫(zhù)立的蟹爪兰。

《蟹爪兰给我的启示》节选

12.越轨理论视野下元宵节的狂欢性 篇十二

关键词:越轨,元宵节,狂欢

越轨理论是20世纪美国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家默顿在失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后来又经过了不断发的展和完善。所谓社会越轨, 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 是指社会成员 (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1]我国民俗学者乌丙安先生认为“越轨又可解作‘违规’, 凡是不遵守或破坏俗民群体习俗规范的行为都叫做‘越轨’”。[2]可见, 越轨就是对现有秩序的颠覆, 是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元宵节被认为是我国的狂欢节, 大概出于“闹”字上。对于元宵节, 前人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它的起源以及文化内涵, 但本文选取越轨理论作为切入点, 认为元宵节的这种狂欢实质上是一种越轨。文章试图从活动时间、活动范围、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四个方面来分析元宵节狂欢性的越轨表现, 然后阐述这种越轨的情感宣泄、社会整合功能。

一、元宵节狂欢性的越轨表现

元宵节是春节系列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高潮环节。从隋朝开始, 元宵节就已经有了众多的习俗活动。后来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 其活动更加异彩纷呈。是夜, 万家灯火通明, 人们纷纷走出家门, 舞龙灯、猜灯谜、唱小戏、放烟花、扭秧歌等, 从而使元宵节发展成我国众多传统节日中最热闹的一个, 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狂欢节。元宵节的这种狂欢打破了日常生活的秩序和规范, 使社会呈现出一种超越于既存现实的失序状态, 从社会学越轨理论的层面上看, 这种狂欢违反了社会规范, 其性质就是越轨。而这种狂欢性越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活动时间:对“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生活习惯的颠覆

自然的日昼夜交替, 给民众生活安排了一个基本的生活秩序:白天是劳动交易的时间, 晚上是安居休息的时间, 因而“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是我国传统社会人们正常的生活作息习惯。但是, 一方面, “宵”, 夜也, 一个“宵”字道出了元宵节的时间特征;另一方面, 元宵节也叫灯节, 说明灯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花灯只有在晚上点燃才能显示它的魅力。所以, 老百姓只有改变日常的作息习惯, 才能参加元宵节的各项活动。

另外, 朝廷对此也十分支持, 主要是宵禁制度的解除。自从汉代开始, 平时严格“禁民夜行”的宫城守将执金吾, 在元宵节期间放夜, 允许百姓在街上自由行走。汉代刘歆《西京杂记》记载:“西都京城街衢, 有执金吾晓夜传呼, 以禁止夜行, 惟正月十五敕金吾弛禁, 前后各一日, 谓之放夜。”后代一直延续这种做法, 从而使元宵节独享了“金吾不禁”的待遇。

唐朝诗人苏道味《正月十五夜》云:“火树银花合, 星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 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 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 玉漏莫相催。”诗中描写了元宵不禁夜, 百姓倾城出动彻夜观灯的盛况。可见当时的百姓只知不停地作, 而不知息。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元夕》中进一步描述了这种情景“至夜阑则有持小灯照路拾遗者, 谓之扫街。遗钿坠珥, 往往得之, 亦东都遗风也”, 生动形象地记载了元宵夜男女老幼欢歌达旦的盛况。

因此, 元宵节期间, 人们这种白天黑夜颠倒的做法, 彻夜狂欢到天明的行为, 极大地颠覆了传统的生活作息时间。可以说, 这种夜间的聚会是“一种对秩序的逃逸, 是一种对控制的反叛, 它激起长期单调生活中的人对越轨行为的好奇”。[3]

(二) 活动范围:居民生活空间由私人空间向公共空间转变

宵禁制度“将人们的生活世界割裂为两个完全不同的时空, 白天可以随意活动的区域随着夜晚的降临而成为禁地。对于民间社会来说, 他们只能拥有白天, 他们的夜晚被剥夺”。[4]这种情况下, 百姓白天外出劳作, 晚上回到自己家里。可是元宵节期间, 由于朝廷取消了宵禁制度, 使人们有了更大的自由。《帝京景物略》一书记载了明代元宵节, 有灯, 有市, 其中“妇女相率宵行, 以消疾病, 曰走百病, 又曰走桥”。[5]

再加上元宵节众多的节目活动都在晚上, 鼓乐震天, 灯光如昼;杂耍百戏, 奇装异相, 任谁都忍不住要出门去凑个热闹。所以老百姓的活动范围不得不从私人空间转向了公共空间。这样本来应该回归的场所——家, 却成了离开的地方, 而应该离开的场所却成了回归的地方。唐朝诗人崔液一首《上元夜》淋漓尽致地描述了元宵夜人们那种耐不住寂寞的情景, “玉漏铜壶且莫催, 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 何处闻灯不看来。”另有, 《东京梦华录》记载元宵节, “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 开封府绞缚山棚, 立木正对宣德楼, 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骑术异能, 歌舞百戏, 鳞鳞相切, 乐声嘈杂十余里, 击丸蹴鞠, 踏缩上竿。”[6]另有宋徽宗时, 君主为了粉饰太平, 提出所谓的“与民同乐”, 元宵夜要在宣德楼上观灯。对君主有无比崇敬和畏惧的百姓怎可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 一睹龙颜。

所以, 元宵节期间, 百姓们不由自走主地走出家庭这个私人空间, 来到灯火通明的闹市, 共同参与到元宵夜的狂欢中。活动空间的置换颠覆了日常生活的秩序, 为单调、刻板的生活提供了空间性舞台, 进而为实现由浅层越轨到深层越轨提供了可能。

(三) 伦理道德: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暂时性缺位

随着封建社会的建立, 其伦理道德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深深束缚着人的思想与行为。而在元宵节这天, 封建伦理道德却发生了暂时性缺位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男女之间可以自由交往。元宵节期间, 男子可以不醉不归, 平时足不出户的女子可以走出家门, 无所顾忌, 借赏灯之名为自己物色对象。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 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娥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元宵狂欢之夜, 情人急于约会, 焦急等待, 突然出现的欣喜场面。

另一方面, 在北朝时, 元宵节有一种“偷俗”, 人们以偷他人东西为快, 后来发展为偷菜或偷人。例如在台湾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的习俗, 俗谚有“偷挽菜, 嫁好婿”, 未结婚的少女以偷他人的葱为吉利, 以此祈求婚姻美满。目前贵州黄平一带的苗族还在流行偷菜节, 元宵节期间, 姑娘们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 不偷本家族的, 也不偷同性朋友家的, 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帝京景物略》还记载了金元时期的偷人习俗, “金元时, 三日放偷, 偷至, 笑遣之, 虽窃至妻女不加罪。”[5]

因此, 不管是男女同游, 相互约会, 还是年轻姑娘的偷菜习俗, 作为行事主体的他们在元宵节期间, 冲破封建伦理道德的藩篱。他们在一反常轨的行为中, 尽情享受着从来未有过的自由, 这些都是对封建礼教法度的背离与反讽。

(四) 等级秩序:封建等级秩序的自动失效

我国自古等级秩序森严, 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之间很少有接触的机会。而在元宵节期间, 由于宵禁制度的取消, 平民百姓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城中自由行走。节日的欢乐气氛吸引无数人不约而同地来到活动的场所, 上至大官贵人, 下至贩夫走卒, 无不外出赏灯。

唐代刘肃《大唐新语》载:“神龙 (唐中宗年号) 之际, 京城正月望日 (即正月十五) , 盛饰灯影之会, 金吾弛禁, 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 无不夜游。车马喧阗, 人不得顾。王、主之家, 马上作乐, 以相竞夸……文士皆赋诗一章, 以记其事。”[7]失控的人们在欢乐之中, 完全不顾及身份, 尽情狂欢, 进而消弭了等级中贵贱的差别。又《帝京景物略》记述了明朝京师从正月八日到十八日, 东华门外的灯市上, “贵贱相还, 丰富相贸, 人物齐亦”的情境。

总之, 元宵节期间, “百姓在‘不夜城’里以点灯为名或在‘观灯’之余, 逾越各种‘礼典’与‘法度’, 并颠覆日常生活所预设规律的、惯性的时空秩序——从日夜之差、城乡之隔、男女之防到贵贱之别。事实上对礼教规范与法律秩序的挑衅与嘲弄, 正是元宵民俗各类活动游戏规则的主轴。”[8]一切的日常生活秩序在此时就好比是一个失控的阀门, 处于失序与断裂的状态。人们也无法自控, 好像又回到了那个没有等级, 没有伦理, 无日无夜的原始时代。

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 元宵节期间, 人们百无禁忌, 恣意狂欢, 这些反常的行为都极大地颠覆了封建社会的生活准则。

二、元宵节狂欢性越轨的功能

元宵节期间, 人们超越各种封建社会规范和习俗的限制, 尽情地沐浴在元宵节狂欢的氛围中。他们的种种狂欢性越轨从某种角度来说, 具有重要的功能,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情感宣泄功能

默顿在价值上将社会结构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目标, 一类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当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的时候, 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应, 就是越轨行为, 即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1]也就是说在社会结构发生紧张的状态系下, 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失衡, 人们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或压迫感。

人类生来就是感性的动物, 充满可各种各样的情感, 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人们的许多情感都得不到发泄。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 这种情感压迫就更为严重, 正如巴赫金所说:“在阶级文化中, 严肃性是官方的、是专横的, 是与暴力、禁令、限制结合在一起的。这种严肃性中, 总是有恐惧和威吓的成分。”[9]确实, 封建时代的人们不仅忍受着物质匮乏所带来的身体上的煎熬, 还要深受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这与他们内心要求平等、自由和幸福形成了强烈的不平衡, 而这种感情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就需要寻找发泄的渠道。

“节庆总是相对日常生活而言的, 它把日常生活的节奏与意义纳入新的时空, 刷新了人们趋于麻木与疲惫的感觉, 把被重复生活压抑的情绪和精神释放出来”, [10]元宵节作为我国古代一个狂欢性的节日, 为人们平常所累提供了一个宣泄的舞台。皎洁如轮的圆月, 琳琅满目的花灯, 异彩纷呈的烟火, 此起彼伏的炮竹声、锣鼓声, 这一切不仅让人们随着节日的动感舒展内心的忧愁, 而且未婚男女以此为遮掩物色对象, 使平常因不能自由恋爱而产生的剥夺感得到暂时性的宣泄和满足。正如宋时女词人朱淑真《元夜》里说:“但愿暂成人缱绻, 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那得功夫醉, 未必明年此会同。”表达了对于元宵节的留恋与不舍。

因此, 从个人层面来讲, “元宵节不仅仅是月亮、灯火、歌舞和游人, 其真正的魅力其实在于人们对循规蹈矩日常生活的暂时释放, 在于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和追逐”。[11]人民大众在反常的行为中, 舒展着长期压迫所积累的疲劳与抑郁, 通过逾矩的逾越和越轨的狂欢, 人的自我意识也得到了适当的补偿和慰藉。这无疑给单调、刻板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一剂调剂品。

(二) 社会整合功能

节日文化作为一种维系社会团结的力量, 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尤其是在封建社会, 人们的思想深受封建道德的束缚, 社会交往也受局限, 元宵节正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情感发泄、自由交往的机会。节日期间, 人们逾越各种礼制, 尽情地狂欢, 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们的感情得以维系, 社会也得以整合。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的:

第一, 民众思想情感得以补偿。弗洛伊德认为, 人们之所以会产生越轨行为, 在于“人格中的超我和自我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破坏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使本我得不到应有的控制。”[1]而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民大众受封建思想的禁锢, 不仅自我内心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还要承受来自外在的压力。每个人都有一个本能情感的存储器, 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爆发, 在此之前完全可以用一种不那么伤害人的方式将这种能量宣泄出来。元宵节时, 人们尽情地大笑、嬉戏, 发泄内心的愤怒、失落和伤感, 此时的元宵节缓解了人们的压力。人们的情感压力得以缓解, 而后对社会进行侵犯的可能性就变小了, 从而降低了社会的危机度。

第二, 民众自由交往得到满足。人都有与他人进行亲和的需求, 如果这种亲和动机得不到满足, 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而亲和就需要交往。元宵节期间人们交往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拓展, 乡里人能够涌入城内, 城里人放下他们平时高傲的姿态, 自愿与他们挤作一团。唐代张祜《正月十五夜灯》里“千门开锁万灯明, 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时天上著词声”, 这种节日的狂欢, 使人们体验到了特有的群体团结和归属感。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男女的交往在此时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就有太平公主在元宵夜遇见初恋情人的情节。所以, 交往的扩大一方面满足了人的亲和动机, 另一方面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人们的交往得以实现, 个体的存在感得以凸显。

总之, 丰富多彩的活动调节了人们内心的情感, 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交往, 在一定程度上不仅缓解了人们对抗社会的勇气和信心, 而且从反面促使人们更加愿意遵守社会制度规范。这样, 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三、小结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体现了我们中国人独特的狂欢精神, 人们逾越各种社会制度规范和习俗惯制, 本能地释放着自我意识, 因而具有越轨性。但是这种短暂的越轨宣泄了人们内心长期积郁的复杂情感, 从而有利于增强人们之间的感情和维护社会有机团结。即使在现代社会生活中,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 元宵节作为古代的狂欢节在现代仍然具有生存的土壤, 这不仅是调节个人思想情感的必要, 更是传承传统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

参考文献

[1]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 (精编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3) :274;276;277

[2]乌丙安.民俗学原理[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 (1) :138

[3]葛兆光.严昏晓之节—古代中国关于白天与夜晚观念的思想史分析[J].台大历史学报.2003, (32)

[4]彭恒礼.狂欢的元宵—宋代元宵节的文化研究[J].开封大学学报.2006, 20 (3)

[5] (明) 刘侗, 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58

[6]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M].山东: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18

[7] (唐) 刘肃.大唐新语·卷之八[M].丛书集成初编本:91

[8]陈熙远.中国夜未眠—明清时期的元宵、夜禁与狂欢[A].中国日常生活的论述与实践[C].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 2002

[9] (俄) 巴赫金.拉伯雷研究[M].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05.

[10]詹丹, 张瑞.城市娱乐和<金瓶梅>中的元宵节庆[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7 (5)

13.闹元宵优秀叙事作文1500字 篇十三

我们村的元宵日是正月十四。

凌晨二、三点,天还没有亮,大家就起来了。家家户户都忙个不停。杀鸡鸭的,买猪肉的,反正要做好一切招待客人的准备工作。就是大年三十都没有这么热闹。今天也是村中各家各户来亲戚朋友最多的日子!

九点钟左右,各家各户陆陆续续地抬出一张桌子,到学校的大操场找个显眼的摆着。再把早已准备好的鸡、猪肉、水果、米饭、茶酒摆在桌子上面。然后把红蜡烛和香点燃。这就是每年仅此一次的大型祭祀活动——“供饭”。

操场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人声鼎沸。村中的人到齐后,就抬着“亚公”出游了。人们用大轿子抬着“亚公”走在最前面,后面有人捧着香炉,有人拿着大刀,有人杠着红樱枪,有人打鼓敲锣,有人舞动醒狮。沿途的人们,则把蜡烛、纸宝和香放进香炉里烧,来祭拜拜亚公,求他们保佑我们的子孙平安富贵。

精彩的时刻到了!我们村的醒狮队开始舞狮表演。人们纷纷拿起相机、手机拍照。先是表演狮子出世,再是模拟狮子刷牙洗脸,最后是狮子在七张长凳上游走……

放鞭炮的时间到了,人们便把鞭炮一字排放好,连接在一起竟然有几十米长。鞭炮点燃后,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弥漫着呛人的硝烟。人们是何其欢乐啊!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甜蜜的微笑。

中午,每家每户都散发出一股诱人的香味,让人们的口水都流了出来。那是家家户户都做好了饭菜。这些饭菜主要是用来招待客人的,这也是我们吃得最开心的一顿饭。因为亲朋好友都欢聚一堂,互相都说好听的吉利话。

晚上,人们开始放烟花了。只听一声巨响,脚下的大地在颤抖,一团团火球直冲夜空,随之在人们头顶上炸开了。夜空中,一派雄伟壮观的景象,无数个闪亮的小球化成了一把把撑开的绿色“大伞”,而每个小球又炸出了无数金黄色的“珍珠”,像一棵棵绿树开满着黄花,真是美丽极了。我赶紧拿起手机拍下这些美丽的场面,哥哥也在不停地拍。再看耶边,又见一颗颗五彩缤纷的“珍珠”,飞得高高的,发出尖叫声在空中钻来钻去,像要划破夜空。有多种多样烟花,看得眼花了。有的转着圈,像一条条蝌蚪在找妈妈;有的头朝下,像一只只小鸟在觅食;有趣极了。与此同时,有一簇礼花直入云霄,炸开了,红的,黄的,蓝的,粉的……把天空映得五颜六色。这与低空的烟花相呼应,形成一幅“百鸟朝凤”的美丽图画。它把晚会推向了高潮。突然,一串串紫里透黄的“葡萄”从天而降,令人垂涎欲滴。

这时,皎洁的月亮也钻出云层,像要欣赏我这人间奇景;忽而又迅速躲起来,大概是害怕人们笑话它此时的暗淡无光吧。

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哥哥把我拍在手机里的烟花图片,都发送到他的手机里,大概是他拍的没有我拍的漂亮吧。我回头问爸爸:“为什么要用这么多钱来买烟花呢?”爸爸笑着说:“现在,我们富啦。这是在祝贺我们昨天的收获,也是祝愿我们的明天像烟花一样美好。”

我在心里默默祝愿:“家乡啊,祝您前程似锦,盛世如花!”

啊!正月十四,我喜欢你!

上一篇: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报告下一篇:【案例】“红藤”党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