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创新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初探论文

2024-09-13

艺术设计专业创新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初探论文(共11篇)

1.艺术设计专业创新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初探论文 篇一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发展初探论文

目前,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虽然很大,但是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也非常高,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缺少自主创新的思维模式,这使得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质量达不到社会企业的要求,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就存在一定的难处,所以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使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息息相关。首先,学生会选择就读高职院校,最主要的原因是高考成绩不理想,也就是说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差,而且在学习上也不够努力,一些从高中毕业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经过了高中三年“痛苦”的学习后,很让自己处于一个放松的状态,特别是高职时期并不会像高中一样有老师管着、家长陪着,学生在学习上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状态,并且经常会出现逃课的现象;第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知识认识不够,随着经济的发展,计算机在普通家庭中也随处可见,大部分学生都懂一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可是要系统的掌握好计算机专业知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加上计算机理论课是比较枯燥的,学生想学知识,可是却又不知道从哪学起。另外,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的学生在学历上还是有区别的,从学生的心理方面进行分析,有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心理上多少会有一点自卑,特别是对那些高中成绩优秀,只是高考中未发挥好的学生来说,他们有较强的思维逻辑,可是常常会因为自己是一个高职生,心理状态常常不够好,从而影响到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发展的现状

随着教育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已经在一些高职院校中被使用,但是目前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发展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虽然我国在大力的倡导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却对此还没有重视起来,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落实好,在平时的教育中,只是在表面上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宣传,或者是单独设置一门课程,以听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没有将这种教育模式与计算机教学活动融合起来,缺少系统的教学活动;第二,教师与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了解不够深刻,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往往只在课堂上对创新创业的相关理论知识讲给学生听,并没有鼓励学生自主去进行实践,也就是说“纸上谈兵”,学生对知识点也缺少系统的了解,对实际就业中并没有什么帮助;第三,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发展是为了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是高职院校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有的学校只是让学生自愿去参加创业培训,而且并没有将培训的目的告知学生,没有对培训进行宣传,对这方面不懂或者不感兴趣的学生就失去了去进行创业培训的机会,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要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中更好的落实,首先,应该要注重理念的发展,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新理念,随着科技的发展,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单单掌握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具备动手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可以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在计算机的教学中,要系统的融入创新创业教学理念,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创业以及发散思维作为教学目的。第二,结合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课堂中就接触创新创业思想,课堂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除了理论课外,学校还应为学生设置实践课,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本身就非常注重动手能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的是技术,技术除了要建立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外,还需要从不断的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技术。在课堂中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动手中了解计算机的构造,让学生通过动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还能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另外,为学生创造一个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落实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重点,计算机技术运用是非常广的,学生要创新创业就需要一个平台,学校可以建立一些与计算机有关的工作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也可以与一些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进企业去了解计算机专业的工作性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问题,还可以组织一些相关的比赛,例如:软件设计、网站开发、动漫制作等,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设计领域的广泛,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更好的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四、结语

随着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就业难是很多毕业生面临的一个问题,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虽然比较广泛,但是也要求学生具有比较强的综合实力,除了掌握好计算机专业的理论知识外,实践能力也非常重要,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好的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应聘中脱颖而出。

2.艺术设计专业创新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初探论文 篇二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和探索方法

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三个突出”: (1) 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 突出创新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3) 突出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度的教学目标。 机电一体化专业综合性较强, 跟数学、 物理及电路等相关课程联系精密, 需要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控制、 电子电器和机械等相关专业。 中学生基础相对薄弱, 在学习较难科目的过程中会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即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 在课堂教学、实际生活和职业实践中总结教学问题, 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在教学过程中, 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 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 共同寻找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

二、确立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和目的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培养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使用和技术管理工作的中初级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 要培养出符合科学技术进步的创新型人才, 必须确立先进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的目标。 目前我国教育一直注重知识的传授, 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 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 忽视学生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种顺应时代的培养模式, 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指导”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以“培养什么样的创新人才? 怎样培养创新人才? ”为指导思想, 以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培养机电行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三、培养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的有效策略

1.合理设置课时教材, 优化课时目标。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课时被缩减, 由于课程综合了多门学科, 所涉及的概念、专业名词多, 并且内容抽象, 学生很难在短短的几十个课时内掌握。 而且课程使用理论教材内容比较多, 各个章节所覆盖的是不同学科的内容, 比如前一章是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 后一章是机电一体化检测系统, 再下一章又变成计算机控制及接口技术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将各个章节的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 课时目标的设计要遵循具体性、可操作性、完整性和层次性原则, 要求教师在观念上要树立为获取信息而阅读的思想, 方法和原则必须对教材进行整体教学, 以此带动学生深入教材中的理论学习, 掌握课文内容, 全面提高专业素质。

2.改变课堂教学方法, 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在机电一体化课堂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 即忠于教材, 照本宣科, 在一堂课上教师从头到尾都讲理论知识, 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使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 可以从创新教学方法入手, 运用行动导向法进行课堂教学。 这种方法要求教师首先要进行角色转变, 以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习。 首先, 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采取第一堂课与第二堂课相结合、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方法, 一方面围绕课本设置相关课程, 实验实训室开放式管理, 为学生提供课内课外两位一体的学习资源, 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各种兴趣小组活动、专项集训活动, 以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3.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让学生掌握知识、积累经验。

大多数学校的课堂教学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教师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 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理论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 将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技能训练, 在训练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要为每一个教学单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以实际的例子导入, 指导学生设法解决有关知识问题,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同时积累经验。 如对于金工实习, 应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上立足专业实际, 在具体操作中以车工、钳工、焊接等工种的操作为基础, 紧紧围绕机电工程技术专业实施, 特别要普通车、铣床与简易数控机床操作上多下工夫, 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积累经验。

对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索, 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结合中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实际情况, 从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际出发, 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为提高和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创新、一种尝试, 要全体机电专业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懈努力探索, 不断地充实完善。

参考文献

[1]高亮.浅谈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2]吴艳芳.信息技术与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

[3]胡长城.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探析[J].统计与管理, 2015.

[4]蔡红琴.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机械管理开发, 2013.

3.艺术设计专业创新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初探论文 篇三

关键词:乌克兰 教学理念 钢琴教学

一、乌克兰钢琴教学理念

乌克兰钢琴教学理念明确指出学习钢琴的目的是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心灵、真善美以及精神需要为立足点,必须摒弃以出名成家为目的的教育方式。通过学习钢琴可以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锻炼学生的品格,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学习音乐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通过音乐净化心灵,感悟人生。

在乌克兰教学理念中,最珍贵的是爱心,爱每一个学生,清楚地知道各个学生的优缺点,而在眼中学生的缺点也是一种可爱。另外,还教育学生首先要爱祖国,爱舞台,爱观众,才能够做到爱艺术,爱音乐,爱钢琴。

二、乌克兰钢琴教学理念的应用

(一)引入自制课程

在钢琴的教学课程中,引入自制课程。所谓的自制课程就是老师根据时代发展以及学术发展,制定传统课程中没有触及的领域,或是将前沿学科中新的理念加入实践性的解释,并通过讨论的形式使学生建立探索音乐前沿学科的信心。这个课程的特点就是老师将一些书定为教材,针对相关内容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进行解答,进而掌握基本概念,实际运用相关知识。另外,在器乐类的自制课程中还要有意识地加入一些作曲类的课程,以便学生掌握作品的风格特点,进一步了解作品的内涵。

(二)加入自然与社会体验的课程

在钢琴的教学课程中,可以加入课外自然与社会体验的课程。但在教导学生演奏《黄河》时,就要求学生亲自到南京,到黄河,去感受历史,感受自然。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令学生亲身获得丰富的内心情感,进而迸发艺术表现的构思。学生能够透过体验社会与自然,培养自身的艺术修养,成就艺术的魅力。

(三)引入歌唱类课程

可以将歌唱类课程引入钢琴的教学课程。但认为只有实际把歌唱出来,才能感受到旋律的起伏,才能理解音程的跨度。把钢琴音乐的教学重点就放在了歌唱上面,这是因为乐曲在音乐的表达过程中只是起到了辅助的作用,而歌声才能真正传达音乐。但在钢琴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事物,并将这种精神运用到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上。

(四)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乌克兰在学生,特别是指导学生比赛时,有一个秘诀,即递纸条。在比赛之前,收到老师的纸条,就如同收到锦囊妙计一般。即使纸条上面只有一两句话也能使学生们信心倍增,在比赛中正常发挥,甚至是超常发挥。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在关键时刻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方式,表达给予学生精神上的支持。诚然,这种递纸条的心理暗示能够给学生鼓励。但是究其根本,这是长期以来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来的信任。只有师生间真正存在这种信任,这个纸条才能传达力量,发挥作用。

(五)加入“养育”的概念

在课程中加入养育的教育学原理。教育就是指教学和养育的活动,具体是说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实践活动,它存在与老师、家长等和孩子在一起的方式中。纵观但的钢琴教育,我们不难发现的教育十分接近现象学教育学原理。具体来说,音乐现象学教育学是通过音乐的方式,在音乐中生存和养成的音乐教育学。

在乌克兰的教育学中的养育不是单靠家长的养育,也不是教条式的圈养,其中包含三个方面。首先,养育是要全方位调动学生、家庭、老师、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机遇,这样才能令一个情景有教育意义。成功并不能单靠一个人的努力,它只能是也只会是以上几个关系的最佳组合。其次,养育必须用爱心。为了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学生与老师或是学生与家长的关系中,必须看重言传身教的作用。只有用爱心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最后,最为有效的养育的方法就是老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每个学生的领悟能力、思想品格、演奏特点等,才能因材施教,挖掘出每个学生的音乐特点,进而培养每个学生的艺术个性。

三、乌克兰钢琴教学理念对我国钢琴教育改革的启示

乌克兰用其独特的教学理念,文化精神教育出多位世界一流的钢琴家。比起钢琴技术的传授,更加注重人格和人文的教育。在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理念中,我们能够确实体会到音乐教育与我国传统的文化精神的结合,是一种具备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品质的音乐教学实践。正如全球知名钢琴家安杰伊所提到的,乌克兰的钢琴教学理念值得在钢琴教育界广泛推广,其教育理念具有极高的价值,因此将其钢琴教育理念应用到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意义重大。

从该校将乌克兰的钢琴教育理念应用到实践教学课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来看,运用乌克兰的钢琴教育理念后,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尤其是将自制课程的引入,学生主动去搜集前沿学科的相关资料,了解相关前沿动态,这样积极主动的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反应能力,这些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在课程中加入养育的概念,则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和家庭、老师、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此外,学生与老师、家长之间还能够建立信任关系,挖掘出每个学生的特长,进而培养每学生的艺术特色。

在钢琴教学课程中加入自然与社会体验的课程,引入歌唱类课程以及在比赛等关键时刻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等,不仅仅是使学生的课程得到了多样化的改善,还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另外,更为重要的是,乌克兰的钢琴教学理念能够体现中华名族的文化价值的核心,传扬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底蕴,并促进了这种精神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传承,使我们的文化能够可持续发展,永葆动力。

四、结语

经过教学实践观察,引入乌克兰钢琴教学理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反应能力,整体上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4年立项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的研究论文,项目编号:14YB088。

参考文献:

[1]申新.奥尔夫教学理念在少儿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音乐大观,2013,(07).

[2]王九彤.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钢琴教学理论的对外借鉴[J].音乐研究,2011,(11).

[3]李思囡,陶亚兵.试析中国近现代钢琴教学技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7).

[4]赵磊.当前提高音乐学院钢琴教学有效性的对策探析[J].时代教育,2013,(09).

4.艺术设计专业创新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初探论文 篇四

促进高校艺术教育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制定艺术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将具体的人才培养步骤以教学大纲的形式呈现出来,充分地重视艺术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其次,要定时召开创新人才培养的研讨会,围绕着创新人才培养进度和方案进行讨论,并定时跟踪人才培养进度,以此来从根本上提升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度,从而让培养计划得以顺利地执行下去。要想让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得以顺利地实施,就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并将其深入地贯彻下去,从而为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2)实现特色化的专业课程设置。

实现特色化的专业课程设置。对于高校艺术教育专业培养而言,必须要加强学科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树立品牌与特色意识,这是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第一,要根据自己的角色及地方区域特色准确定位,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的设置,使之适应市场的需求,整合学科专业优势,优化课程布局,尝试学分制,建立评价体系,不断探索新的艺术教学管理模式。其次,每个大学应当根据自己的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有所侧重,突出艺术教育的特色,树立与众不同的品牌形象。只有从教学体系创新做起,才能够从根本上激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断地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3)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是督促学生创新能力得以提升的关键所在。首先,建立起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培养模式,使学院教育更好地融入经济环境中。艺术教育应该加强同区域经济之间的横向联系,当艺术教育对自己的服务对象有了很清晰的认识以后,就应该与这种经济建立很密切的横向联系,及时地转化为经济成果。其次,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社会实践机会,不断为学生安排实习工作,这样让他们能够对自身有了更加清楚的认知,启发他们自觉地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这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而言是十分有帮助的。

(4)构建科学、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

构建科学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是实现艺术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一步。首先,对于高校艺术教育专业教学评价而言,应该实现对于学生综合的评价,全面衡量他们平时的表现、临场发挥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因素,从而来建立综合的考评机制。其次,应该增设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多元化的评价环节,这样不仅仅可以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同时还能够让他们将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反馈给老师,以便于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必会得到较大的提升,他们的思维会变得更加活跃,从而促进个人更好地发展。

4结语

5.艺术设计专业创新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初探论文 篇五

关键词: 任务驱动人才培养模式 秘书专业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秘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以传统学科体系课程体系为基础的纯知识型的秘书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秘书人才难以适应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社会要求。二是近期出现的以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职业培训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又阻碍了高职院校秘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要从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对现代秘书需具备的技能结构进行剖析,根据学生受教育的基础及企业用工的需求,建构全新的高职院校秘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任务驱动式”模式。

一、高职院校的秘书专业采用“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是由其教学特性决定的。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构建科学的、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高职院校秘书专业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秘书人才的关键。独具特色的“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其独特的内涵,对其进行探索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将会使秘书专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从而保障高职院校秘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得良好的办学效果。

“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指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科学设计和选择任务,以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教学方案,按照一个完整的任务的操作流程组织实施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实施“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使培养的人才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高职秘书专业教学的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职业性和实践性。因而,高职秘书专业人才培养要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是真实的问题,要求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的是真实的工作情境,执行的是完整的作业流程。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学习任务的主要完成者,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和掌握方法,从而促进个性全面健康的发展。学习任务是完成有一定难度的行动任务,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情境与实际工作情境一致,要求学生用新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独立完成任务中发现学习,在社会交往中合作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秘书职业关键能力。

二、高职院校的秘书专业 “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在“任务驱动式”培养模式中除有一套完整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外,根据“懂专业、高素质”的应用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还要确立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实践实训体系,用于培养高职院校秘书专业人才。

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总规,它反映了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也折射了专业的办学特色。秘书专业要建立了以企业、行业专家为主体的专业指导委员会,针对企业和市场需求,从社会、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群职责任务分析入手,按照“毕业就能上岗”的要求,进行社会调研、开展研讨、不断论证,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建立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确定了人才的培养规格。制订定位准确、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的秘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任务驱动式”课程体系的建构

在高职院校秘书专业“任务驱动式” 课程体系的建构中,我们要从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知识技术实用、够用为原则”将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重新建构成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宝塔型课程模式——任务驱动课程体系。

任务驱动课程模式是以职业活动的开展为主线,以岗位职业标准为主要依据,校企双方要紧紧围绕企业的实际对人才的需求,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对专业进行职业岗位工作分析,确定课程结构。将为完成某一职业领域的工作任务所需具备的诸多学科知识、技术、能力和态度的集合,将知识和技术的整合、学习领域课程的设置和职业水平的提高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将企业最需要的知识、最关键的技能、最重要的素质提炼出来融入课程之中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以秘书实务综合实训中心为平台,融经济、营销、管理于一体的课程体系。从开设的课程体系中挑选与学生将来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课程,如秘书实务、档案管理实务、秘书应用文写作等,作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推行课证结合。同时辅以整合后的通用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职业个性课程,按照从必备的基础知识到专业技能再到个性发展方向的顺序对课程进行排序,构成一个宝塔型结构,建构了全新的任务驱动课程模式。

3、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秘书专业教学中,要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岗位能力,就要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导向组织教学,突出实践环节。综合技能的培养应由行业相关企业制定计划并进行培训与指导,把专业知积、技能、应用串为一体,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技能和职业素质。

秘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以培养适应中小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为主线,以面向的专业岗位群职业能力为目标来确定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优化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强化实践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结合,以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

在实践教学体系计划制定过程中,校企双方要根据细分的职业能力、素质结构的分析来制定。确定实践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中小企业中从事前台接待、办公室文员、经理助理等领域实际工作的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具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内教学——企业实训(或校内仿真实训)等实践性活动,加大实际演练、真实实践、操作的比重,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实际工作领域,从事具体岗位的工作,让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拓展,管理技能得到提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通过“工学结合”参加企业的秘书工作,掌握整个秘书工作的全过程,收集相关的资料,了解企业文化及企业工作流程,学会沟通,妥善处理

人际关系。从而缩小了高职院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创造良好实践机会。

三、高职院校秘书专业“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一系列的配套工程,包括师资队伍的建设、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改革等。这一工程的具体实施是高职秘书专业“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落实的基本保障。

1.建设一支校企双方合作的具有“双师型”素质的专兼职教学团队。

任务驱动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有比较全面的知识和综合能力,这与他们习惯的工作要求差距较大。因此,培养能担任通用基础课程的通用型教师、由担任传统专业课程转型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非常关键。同时要不断促进学校与企业在各个层次上的沟通与交流,实现知识共享和行动协同的团队工作模式,调整并优化学校教师的合理结构。

一是聘请企业、行业人员或外校相关专业教师为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或为学生举办学术讲座。企业、行业人员的工作实践、经历、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对职业教育学生来说是都是最新鲜、最实用、最有价值,也是最渴望学到的东西。二是在实习、实训的教学环节上,实行双导师制,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行业导师为主导,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实习、实训计划。在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实习、实训,通过实施项目的驱动,企业行业导师的精心指导,工作经验、经历的传帮带,使学生获得各项技能。在企业现场的实训,使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感受了企业的环境与文化,了解了企业,为今后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企业行业的实习、实训,也使企业了解了学生,为企业招收毕业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是毕业实习报告推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学生到企业、行业开展实习活动,深入社会了解企业、行业特点,写作毕业实习报告。学校聘请专业人员作为学生毕业实习的指导教师与校内的指导老师一道,全程参与毕业实习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指导学生到相应的企业、行业调查研究,收集有关的各种技术资料,参与毕业实习报告的评阅与答辩工作等。

2.灵活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课程模式倡导以技能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因此要大力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教学“任务”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掌握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其中,任务意识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任务驱动来推进教学过程。所谓任务驱动具有两层含义:(1)每个任务之间是有联系的。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将其分解为多个单项技能(或多个任务)来讲练,他们或是并列关系,或是递进关系,最后一个任务应该是各项技能的综合运用——学生能够做成一件事。(2)分解成的每个任务又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任务结束前,教师要作考量,确保每个学生或绝大多数学生完成这个任务后才能进入下一个任务的讲练,直至综合应用能力任务的完成。既然冠名为“任务”,就是暗示你要“完成”,否则你设计的“任务1、任务2”与传统教学中的“步骤1、步骤2”就没有什么区别。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出发点,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

互作用,灵活地运用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独立钻研和集思广益,合作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材编写要跟进

在任务驱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材的编写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在专业教材建设上,除了采用获得广泛认可的优秀的高职高专教材外,还要积极与企业合作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能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教材或讲义,特别是专业实训教材,如《现代办公应用技术实训》、《秘书实务模拟实战》等教材,使教学内容能反映时代特征,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教材的编写,一要体现以任务为中心的课程思想,以知识技术实用、够用为原则,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二要体现适应不同层面学生的不同个性发展,以最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能力为目的;三要体现可根据市场人才供需变化及时增减、调整内容,有利于弹性选课的推行。

4.构建对知识、能力、素质全面进行评价的考核体系。

毕业前夕,可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人员参加,成立考核评价工作小组,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验收。具体方法是:以每学期期末学生校内课程和实训实习成绩为主要依据,结合在校期间表现和企业实习表现进行综合评定。为此,应制定详尽的考核细则,确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可采取以能力素质为主要内容、以“多证”制为主要形式的考评体系,实行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考评小组一要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从事秘书职业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二要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从事秘书工作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三要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从事秘书工作的实际操作技能,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做出全面、客观、公正的测试和评价。

目前关于高职院校秘书专业“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还只停留在理论探索的时期,要真正把它落到实处,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做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章振周 唐成棉.职业教育任务驱动课程模式的建构.[J].教育论坛 2007年4月下

姜大源.“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突破[J].职教论坛,2004.8下.张伟玲,尹印栓.项目教学式课程体系及其构建.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2月

杨群欢.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高职文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商场现代化》2005年11月(中)总第449期

作者简介:

廖梦云: 女,1973年生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高职院校秘书专业建设研究。

6.艺术设计专业创新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初探论文 篇六

一、高校艺术设计类学生创业的优势

1. 性格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艺术设计类学生一般思维比较活跃, 具有相当明显的个性, 利于创新。在专业学习和社会生活中, 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 也能大胆实践, 敢于冒险。相对其他专业的学生, 艺术设计类学生个性鲜明, 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强, 社会接触也多, 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 创业意愿明显, 也敢于通过社会实践实现自身价值。艺术设计类学生的鲜明性格特点是优秀创业者所需要的, 在离校创业实践中具有一些优势, 对自身创业活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 专业自身方面的优势。

高校艺术设计类学生在进行创业中, 他们通常会选取自己最擅长的某一项目进行强化或者运用自己在大学期间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中, 像室内设计、平面设计等, 这些项目内容都与创意产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此外, 与其他学科专业的大学生创业相比较而言,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创业的首选是设计公司, 设计公司对设计师的创意要求较为严格, 即必须具有独特的创新思维才能设计出符合顾客需求的产品。这种设计公司由于是靠设计师的创意去设计产品, 因而在投资上花费较少, 而且不需要较大的办公场地, 可在短时间内获取较大的收益。

二、高校艺术设计类学生创业教育所面临的难题

1. 创业教育重视程度欠缺。

纵观各大高校我们发现很多学校在人才的培养上只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 而对于创业教育这一板块却重视度较为欠缺。在开展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其进行合理的规范, 使得创业教育只是流于表面形式, 有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并没有涉及相关创业方面的内容, 这使得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的提升受到严重的阻碍。

2. 创业教育教学模式过于落伍。

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中, 大都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 即教师在课堂上将一些理论知识满堂灌, 学生去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没有进行适当的实践锻炼, 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得到有效的应用, 长时间下去很容易遗忘, 创业教育的真正作用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高校的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 使得各个学科课程之间彼此孤立, 学科内容与实践课程之间出现了脱节现象。

3. 学生自身的实践经历欠缺。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特征在于重实践, 轻理论, 在很多课程内容中都将实践作业作为课堂的重点。但是现在很多高校大都采取的是在课堂中教师发挥着主体作用,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长此下去学生只是对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而让其根据实际情况去实践探究则困难重重。

三、开展行之有效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就业工作

1. 开设创新创业类板块的课程内容:

高校在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中要引入创新创业这一板块, 将其贯穿到大学生涯始终。例如高校可开设创业基础、如何进行企业管理等相关课程, 将经营管理、商业计划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强化, 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 以便在毕业之后能更快地融入到创业的团队中。

2. 增设课内创新内容的学习:

高校在课程的设置上要增添一些创新性的内容, 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艺术设计相关课程中, 实践课程要占到一定的比例, 而且还要制定出相应的考核细则, 对在学期内考核优秀的学生给以一定的学分并进行奖励, 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高校在开设艺术设计课程中也要根据每个学生学习状况, 开设适当的选修课程, 例如与创业创新相关的简历制作、墙体彩绘设计、POP海报设计等。

3. 在对艺术类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中, 一方面要给大学生讲解创业方面的一些理论知识, 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征, 开展行之有效的创新与实践教学活动。

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学作风,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将创业教育教学活学活用。高校还应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教学开设专门的工作室, 并由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进行管理, 在平常的创新实践活动中, 专业教师可协助大学生共同完成某一设计项目工作, 大学生在亲身实践后也能积累丰富的创业知识。在创业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 定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像创业设计大赛, 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 让学生将自己的才能充分显现出来, 全方位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此外, 高校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邀请一些企业中的一些优秀设计师等到校为学生进行知识讲座,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 从而充满斗志地迎接一切困难。

四、结语

设计艺术学理论家曾经讲道:“现代设计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艺术, 它是集多类学科相交融的综合类艺术设计。”这点也充分说明了对设计专业的大学生来说, 掌握本专业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在平常的学习中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 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 还要对其他领域有所涉及。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 现代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只有具备高素养、综合能力强、创新型的人才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因此, 我们必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走创新发展之路, 不断强化大学生的能力, 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优秀人才。

摘要:艺术设计专业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是教育改革的桥头堡。当前, 我国各类高校都在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理念的更新换代, 这些都使得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具有新颖的逻辑思维方式, 还具有一定的独立创业能力。这将大大促进本专业毕业生的社会生存能力的提升, 迅速改善当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端文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04) .

[2]陈艳梅.艺术设计教学中创业路径浅探[J].艺术与设计, 2013, (05) .

7.艺术设计专业创新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初探论文 篇七

关键词: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能力

0 引言

在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进行培养,是每一个地方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主要职责。从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在设计时所展现出的原创性就是所谓的创新能力。[1]艺术设计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必须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而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艺术设计的基础来源于创新能力。我国艺术设计事业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虽起步较晚,但是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数量逐渐增多,不过在整体质量上,特别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上,依旧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和思路进行不断探索和研究,对当下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完善和设计类人才质量的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建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模式

1.1 对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中的教育观念和办学指导思想进行培养

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主要还是得依赖于地方学校对教育观念和办学指导思想的定位,只有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才能让这一目标得以实现。艺术设计类学院只有从创新精神、教育观念和办学指导思想上进行创新能力的第一步培养工作,才能推动教学目标、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过程、方式等得到全方位改革。因此,地方高校应该将培育具备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学生理念作为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形成统一的共识,在教学和管理等各个方面中落实贯彻。

1.2 对创新能力相关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进行培养

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该将创新型设计人才的培养工作当做主要目标,适当调整高校课程。在当下很多高校课程中,由于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比例差距过大,专业课程只占总课程很少的一部分,从而也就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一定影响。[2]因此,高校应该针对这种情况,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以计算机软件为主要方法,增加计算机辅助课程的课时数,并在计算机课程中融入平面设计、立体构成等课程,不断加强艺术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力度。

2 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平台

2.1 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想要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提高,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不断强化,使创新设计教育模式得到有效实施,并将创新情境及时塑造出来,促使学生能够融入创造角色中,其创造能力得到激发与提升,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教师应该倡导学生勇于发出疑问,鼓励学生多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从而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形成。教师应该严格遵循素质教育的“两全”方针,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身原有基础上获得显著进步。这样,不但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独立学习和创新的自信心得以有效树立,从而让其创新思维能够得到有效培养。

2.2 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教学水平

想要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教学能力,这是保障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的重要基础。简单而言,只有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4]要将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的过程,首先,教师应该放下自身的教师身段,倡导学生进行自由思考、自主研究,重点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其次,要将传统的强制性的统一思想、语言以及行动果断撇弃点,提倡个性化和独特性,对学生所具备的艺术创新设计思路以及敢于人先的勇气进行鼓励和表扬。

3 构建出能够让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展现的平台

3.1 为学生的创新构建出创新平台

地方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及时构建创新平台,并通过建立专门的中介机构和咨询公司,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保障,使其创新观点得到完善,创新资金得到筹集。同时,学校还应该设立第二课堂,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对相关教育和学习活动进行自主参与和组织,这样的学习才能让学生充满激情和乐趣,从而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此外,地方高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帮助学生设计工作室、设计公司以及设计创业园,进而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实践创新平台。

3.2 为学生创新学习环境拓展创新渠道

为了让学生的创新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地方高校应该将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塑造出来,不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载体和渠道,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使最适宜学生成人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得以逐渐构建出来,从而让学生参与意识、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能够充分调动。[5]例如,地方高校可以开展校园创意设计大赛,对学生的创新作品给予肯定和奖励,并将其中优秀作品作为学校代表作品与其他高校作品进行交流,促使学生能够认识和发现自身作品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使其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4 总结

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还需要学生和地方高校的共同努力。只有当地方高校逐渐认识到创新能力对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并对其高度重视,在课程安排和设计等各个方面紧密结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并运用严格的制度性建设来让其具体实施得到保障,才能为当下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伟,吴灿.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湖南商学院艺术设计工作室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0(07):51+55.

[2] 侯建军.基于就业视角的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贺州学院人才培养为例[J].大众文艺,2014(05):254-255.

[3] 刘岩,王志忠.提升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社会实践路径探究[J].大众文艺,2014(10): 224-225.

[4] 张剑,刘清伟.如何提高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兼评《高校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创造力培養创新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02):9.

8.艺术设计专业创新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初探论文 篇八

摘要:集成电路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促进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创新型人才是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集成电路工程相关人员需求的日益增加,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集成电路相关专业。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根据本专业的特点,从创新人才的基本内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等方面论述了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集成电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集成电路的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迅速。2004年,我国集成电路产量为211亿块,销售额为545.3亿元。2011年一季度,我国集成电路总产量达到191亿块,销售额达348.4亿元,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四业(设计业、制造业、封装业和测试业)并举协同发展、四个相对集中的产业集群(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京津地区)和多个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随着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突飞猛进地发展、繁荣,对集成电路相关人员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但是现在教学模式下培养的高校毕业生很难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弱,难以满足社会要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创新人才的基本内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等方面分析了集成电路工程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集成电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探索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基本内涵

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超常的创新理念、敏锐的创新思维、基本的创新技能和优秀的创新人格。扎实的理论基础是指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大学生应具有厚实的数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方面的知识,具有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知识和逻辑思维方法。扎实的基础理论是科技发展和创新的源泉、先导和后盾,也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和依托。创新理念包括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创新意识和敢于

质疑、勇于挑战权威的创新精神。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和创新精神激励下,理科大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因此,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和动力。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它具有区别于一般性思维的五个基本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多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灵活的灵感。创新思维贯穿创新活动的始终,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素质。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主题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主要包括对创新主题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和操作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它是创新思想获得表现的载体,因而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创新人格是接受长期的创新教育和自我训练后所形成的稳定而持久的创新个性特征,包括好奇心、坚毅、独立性强、自信、有恒心、严谨等,这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

二、科学的集成电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

(一)确定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为21世纪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教学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同时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向研究型人才发展,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集成电路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国际竞争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人才。通过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既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科学素质,又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具有丰富的集成电路开发、设计和工程管理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通过几年的学习,使得集成电路专业学生毕业后掌握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具有深厚的理论修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开阔的视野和高尚的职业素养。

2.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对全世界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动态有敏锐的观察力。

3.具有工程推理与判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和开发应用实际的项目。

4.具有良好的沟通、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的能力。

5.能够掌握集成电路的基本设计原理,熟悉制造工艺,能从事或参与集成领域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测试、应用、销售和管理工作。

(二)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课程结构,是教学思想、教育理念的具体化,也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的保证。课程设置是否科学,教学内容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建立由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和工程实践四大模块组成的集成电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基础课程的理论性太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和“量子力学”是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性较强,公式推导较多,并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然而,一般来说,学生都比较厌烦复杂的理论分析和繁琐的公式推导,特别是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再加上较强的数学基础要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极大打击。此外,部分高校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课时量较少,学生不能全面、深入地学习,进一步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讲授“固体物理”和“量子力学”等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基础课时,应该尽量避免冗长的公式及繁琐的推导,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适当减少理论教学中复杂的公式推导,而着重半导体器件工作原理和特性的物理意义的学习,既可使学生容易接受又有利于后续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在加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同时,专业课方面应该多设置一些工程上用的多的课程,如模拟CMOS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VHDL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HDL、EDA技术及应用。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集成电路工程的教师应该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教育方法上力求做到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相结合,个人学习与团队合作学习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学习。将案例教学引入到课堂中,采用“探究式”的授课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分组进行讨论,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创造实验环境去验证方法的可行性。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或企业工程管理人才为学生做专题讲座,进行辅导与授课,并定期派学生到企业去学习与实践锻炼。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能力。为教师提供去国外或者企业学习与交流的机会,让教师亲自参与到项目实训中,通过与企业项目工程师学习与合作提高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聘请集成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的项目经理、工程管理人员、工程设计人员,与本专业教师共同组建一支“多样性、复合型、高精端、产学研”的师资队伍,一起承担集成电路专业的人才培养任务。

实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增加实验教学的课时量。通过实验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和优化由课程设计、课程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构成的专业实习实践教学体系。该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具备分级教学和多层次教学的特点,对集成电路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其中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

力。在这两个环节中,选题是关键,也是难点。选题既要具有一定的工程背景又要让学生感兴趣,从而不但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而且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实践创新能力。针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差,我们应该加大EDA设计能力的培养。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c,EDA)是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的必备基础手段。集成电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必须掌握一些常用的EDA工具,对将来工作和继续深造学习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同过举办各种电子设计竞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电子设计竞赛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竞赛来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围绕指定的竞赛题目,或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选择的题目,让学生进行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将所选题目进行产品化。通过构思,分析客户的需求,预估产品的功能,设计技术方案,制定技术程序,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细化每个成员的任务。设计的任务主要包括产品的规划、原理设计、技术方案等。以构思和设计为基础,将最终的设计方案转变成实际产品,并对产品进行测试的过程即为产品的实施过程。对产品的运作主要包括对产品的前期程序调试,对系统功能进行改进。通过电子设计竞赛,将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充分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

(三)强化实践环节

创新能力是在创新活动中培养出来的,而创新能力的获得与提高,要通过后天的勤奋、刻苦和严格训练才能达到目的。创新能力一般是动手能力的发展、升华和综合体现,所以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必须注重以知识的综合应用为目的,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我们把实践教学环节分为基础性实验教学环节和专业性实践教学环节两大类。基础性实验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集成电路工艺实验、集成电路测试实验和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实验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专业性实践教学环节是指专业性较强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它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认识实习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专业学习兴趣,激发求知、创新的欲望。为此,我们探索了一条“走出去,请进来,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以学校科研基地为补充”的实习模式。生产实习是学生接触社会,增长才干的重要窗口,我们采取“以分散为主,集中为辅,严格实习过程质量监控体系”的教学模式,以3-5人为一组,深入实习单位基层岗位,自主完成实习任务,指导教师则通过完善实习过程监控体系,保证实习质量。毕业设计是大学教育期间一个重要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关键性实践环节,我们通过强化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和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和学生的创新技能。

通过开展大型科技活动,激发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培养创新意识、增强专业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科技的熏陶下不断充实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其它人文知识。我们每学期主办6场以上的专家教授讲座、举办科技活动周、开展学术研讨、科技作品设计竞赛等活动,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学生参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科技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形成了热爱科学、追求创新的学术风气。

建立相对稳定的科技创新基地。建立科技创新基地的目的是激励广大学生刻苦钻研,提高素质,勇于创新,多出成果,培养出一大批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勤奋学习、锐意创新的新世纪优秀理科人才。我们可以成立“集成电路设计科研小组”,“集成电路工艺科研小组”,这些均由学生自主组织、自主管理、自主创新。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力,各科研小组成员由学生自己根据兴趣报名,这样可保证学生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协同合作精神,极大丰富学生们的校园生活、活跃第二课堂及校园学术气氛,各科研小组均在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学校还专门为选题较新、技术可行的项目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保证科研活动的持续有效开展。

增加就业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据相关部门统计,少数集成电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会从事集成电路设计方向相关工作,多数选择改行或继续学习深造。这是因为基本知识储备不够,实际工作能力差。然而,集成电路版图、集成电路工艺以及集成电路测试等与集成电路相关的工作岗位对集成电路设计知识的要求较低。从事上述几个工作岗位若干年将有助于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工作。因此,就个人的长远发展而言,集成电路版图、集成电路工艺以及集成电路测试等工作岗位对于一般毕业生而言更具有竞争力。因而,教师在讲授集成电路设计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应有重点地讲授基本的集成电路版图、集成电路工艺流程、芯片测试等相关内容。再者,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会,让学生了解集成电路产业的最新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集成电路产业的市场需求,了解集成电路及相关人才市场需求,了解集成电路专业就业前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集成电路(IC)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核心与基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支撑,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拥有强大的集成电路技术和产业,是迈向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创新型人才是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关键。因而,大力推进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必须提高集成电路人才的培养质量。本文根据分析目前集成电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提出了几项改革措施,但远没有涉及集成电路设计本

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诸多方面。但是,可以预测,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相关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我国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定会逐步走向成熟,最终建立完善的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岳亚杰,杨慧晶,张宏国.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

评估),2013,(3).[2]何德文,柴立元,彭 兵,王云燕.特色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学

9.艺术设计专业创新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初探论文 篇九

地方农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地方农业本科院校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将制约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不断调整和改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内涵,扩大专业外延,整合专业内容,拓展专业方向,构建外向型、多样化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 者:李凤梅 孙京新 Li Fengmei Sun Jingxin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山东,青岛,266109刊 名:高等农业教育英文刊名: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年,卷(期):“”(4)分类号:G640关键词:地方农业本科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10.艺术设计专业创新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初探论文 篇十

摘要:艺术设计学科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产生重要影响,也决定着整个创意设计行业未来的发展。高职艺术类学生具备鲜明的缺点与优点,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因材施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挖掘其潜能,强化他们的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力争培养出具有综合素养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艺术设计;高职学生特点;素质教育

21世纪高速发展的艺术设计创意产业美化了我们的生活,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近年来艺术设计教育在中国飞速发展,而艺术设计学生的培养也成为中国高校所面临的新的挑战。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边缘学科,融合了绘画、人文、心理学、营销等众多学科。艺术设计学科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产生重要影响,也决定着整个创意设计行业未来的发展。

随着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各个层次人才的需求加大,非艺术类学校也逐渐开设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在校艺术类学生数量也在大幅度增长。艺术设计类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学科,艺术设计教育应坚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培养高素质的创意设计人才,这是目前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并迫切需要实施的重要课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作为一线的创意设计制作人員,他们的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因材施教,针对高职艺术类学生特点开展教育工作。

1高职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1.1文化基础差,专业课基础不扎实,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要求不严格,自律意识差

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这类学生底子薄,偏科严重,奔着艺术类专业文化课要求分数低,专业要求低,而选择报考艺术类高职。究其原因,除少数特殊情况外,大都是不会学习,不爱学习,在中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没有打牢基础的缘故。因此,高职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自主性,学习兴趣不高,没有良好的学习风气。部分学生平时自由散漫、不守纪律,甚至沾染上不良习惯,没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只是在老师和家长“逼迫”下进行学习。这是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缺点,这需要学校老师慢慢去引导,让学生们理解现在所学的知识是支撑他的职业能力提高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把基础知识学好才能提高综合能力。

1.2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普遍头脑灵活,见识多,兴趣爱好广泛,动手、实践能力强

考入高职的学生文化课分数尽管不高,但经过多年观察,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拥有着较高的智商,只是他们对某些文化课的兴趣不高,成绩不太理想。但是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还是很投入的,头脑灵活、想法多,稍加指导他们就可以做出很多好的创意作品。创意产业发展所匮乏的就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我国未来创意产业获得发展的前提。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加强良好的思维习惯的培养,让他们学会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自身创新能力。艺术设计类专业技能强调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这正是高职学生的强项,需要有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实践操练。

2高职艺术类学生素质培养思路

2.1教学中注意全方位激发学生对艺术设计的兴趣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调动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热爱,把艺术创作当作是一种乐趣。学生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有创新的动力,必须从设计具体项目开始,以任务激发创意,调动思维进入到创造性设计的“角色”之中,把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开发有机地统一起来。设计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注意观察,让学生多从生活的点滴中发现美、寻找设计灵感。

2.2注重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现象,是建立在人文基础之上的,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财富;而设计作为一种独特的造物活动,是人类几千年文化传承的产物。专业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注重加强学生美术史论、设计理论、文史知识等方面的学习,只有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知识功底,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才有可发挥的空间、才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要想设计出创意新颖的作品,就必须扎根于丰厚的文化土壤中。另外,多去美术馆、国家博物馆、中华世纪坛和798艺术区等参观艺术展览,看的多了无形之中就能增强自身的艺术审美能力。

2.3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为学生参与项目的教学模式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该多采取案例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多看一些成功的案例,充分理解成功的设计作品的设计思路和理念。把具体的小的设计项目任务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分小组去做项目设计,教师以“客户”的身份去跟项目小组成员沟通,双方意见达成一致后,再让学生把项目创意设计实施完成。这样的教学模式既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意空间,又让学生面对自己完成的项目有一定的成就感,也锻炼了学生的策划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2.4鼓励学生多参加设计竞赛,以带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学校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设计比赛的信息,让教师分组指导学生进行比赛准备和设计,多让学生参加社会上各种设计大赛,一方面可以感受一下大赛的正规的设计标准和流程,另一方面学生能从比赛过程中得到锻炼,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艺术的世界里发挥想象力,激发艺术感染力和艺术潜能,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艺术作品里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有生命的艺术作品才有感染力。

2.5按学年分阶段细化培养

艺术设计专业有过硬的基本功非常关键,高职学生在校时间只有短短三年时间,如何充分利用这短短的时间培养出真正技术过硬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需要学校合理安排教学计划,让这三年的教育能最大化地发挥效能。所以大一学年的培养主要从美术基础、艺术理论、审美能力、设计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提高入手,让大一学生踏踏实实的把绘画基本功和各种综合的设计素质打牢。大二学年的培养转向专业方向的深层次的教育,专业的核心课、软件课和一些专业的实训课程加强,让他认知专业方向面对的设计工作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带他们到企业实地参观学习,真正了解和熟悉以后所从事行业的工作环境和流程。大三学年就是顶岗实习阶段,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协助学生找一些对口实习单位,深入企业一线,亲身实践体会创意设计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意产品,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为就业打好基础。

总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会成为一线的创意设计制作人员,他们的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尤为重要,我们应因材施教,加强其综合素质,培养出具有综合素养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专业人才,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任轩.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思考[J].时代人物,2008(8).

[2] 田君.引领创意中国—对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当代中国设计教育的思考[J]. 艺术百家,设计教育,2007(3).

11.艺术设计专业创新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初探论文 篇十一

首先, 思维创新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专业核心问题。尤其是在我国“十二五规划”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时期, 中国经济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教育体制面临新的国内就业环境与国际竞争环境。那么, 一种兼具“思维创新性”与“技术应用性”的艺术设计双优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迎接未来, 服务社会, 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

其次, 数十年的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实践已经证明, 创新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在传统单纯注重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是无法得到全面解决的。而只有在新的教学观念统摄下, 立足创新性应用型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以全面构建创新型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思路、课程设置、教学环境、教师结构、教学管理、教学评估等各个方面为综合维度, 通过科学系统的理论研究, 反复客观的教学论证, 才有可能最终获得建设与改革的完整思路。因此, 围绕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改革问题成为高职艺术教育创新研究与探索解决的核心内容。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标

创新学是关于创新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是关于创新的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根据社会发展与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发展需要, 将创新理论应用于高职教育管理环境中, 重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目标体系与资源结构, 调整高职设计教育与社会产业发展的生态运行机制, 带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管理模式、科研组织方式、教学创新体系建设、职业创新生态环境培育等方面的变革。通过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研究, 坚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战略眼光, 以职业教育为导向, 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 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 创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1. 近期目标:

通过教学实验初步论证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探索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思维创新与技术应用双优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规律。

2. 中期目标:

对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中各要素进行操作性研究论证, 在教学实践中归纳创新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设策略与规划, 具体内容包括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师资定位、教学内容定位、教学模式位及教学管理定位等。

3. 远期目标:

科学结合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有研究成果, 合理预见未来艺术设计产业环境发展趋向, 不断研究和完善创新型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体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体系。

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内容与方法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知识培养上应注重知识的综合化、系统化, 使学生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较深的专业研究能力, 成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在能力培养上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做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依据创新科技时代艺术内涵的延展、岗位的细分, 建立以职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思维创新型、技术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现代设计教育的核心就是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是在具体的设计教育过程中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从专业基础课程到专业设计课程, 到设计实践课程, 我们都实施以课题为中心的创新设计教育模式, 重点培养创造性思维, 讲授创造方法, 营造创造情境, 围绕课题展开教学, 引导学生进入创造角色, 激发创造激情, 增长创造能力。同时, 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在校外与多个企业建立实践基地安排实践教学, 以专业考察、见习、实习一条龙的市场实践课程, 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交替渗透, 使学生贴近专业、贴近市场、贴近社会, 增强实战能力。

2. 依据创新科技时代艺术设计“科学技术”与“艺术创意”结合的特点, 培养“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师, 建立“行业专家”与“教师”结合的“双师型”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同时, 根据教学内容定位与信息时代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要求, 建立艺术设计专业以“导师工作室制”为主的“实题实做”与“虚题实作”实践型教学模式, 让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项目操作。

3. 依据科技创新时代下, 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创新型就业市场的形成, 探索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艺术专业的多维化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首先对岗位职责进行分析, 明确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其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 乃是高职专业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为此, 设计专业课程项目组应邀请地方品牌化的大型公司和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士, 其中包括业务经理、资深的设计师、策划师等, 由其担任主角, 根据各自的具体业务, 就各大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提出具体的范围和要求, 并与本专业的骨干专业教师共同对各项工作能力进行分析归类, 将其作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开发的重要客观依据。

四、结语

我们希望通过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研究, 坚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战略眼光, 以职业教育为导向, 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 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 创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袁承志.新经济时代中国高等设计教育改革的前瞻性思考[J]装饰, 2004 (01) .

[2]华健心.艺术设计教学的限制与突破[J]装饰, 2004 (09) .

上一篇:2018年华夏银行贵阳分行一季度人力资源部(党委办公室)招聘下一篇:《朝花夕拾读后感》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