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教学设计

2024-06-23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1.《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教学设计 篇一

关于气压、风、气压带、风带的教学

九年义务教材初一地理第一册第四章第二节“气压、风、气压带、风带”一节的教学,从本人多年教学情 况来看,发现该节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它对以后的教学内容涉及较广,尤其是在气候方面的影响最大。对 于该节的教学如果教师不能教好,学生不能学好的话,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涉及有关知识那就更难掌握。从笔 者所在学校情况来看,学校为了提高总体素质,所以在安排教学任务时都采用同一学科多个教师担任教学任务 ,同一年级同一学科至少安排4个科任教师, 这样就形成了较有挑战性的竞争机制,因此也就激发每个教师的 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各显神通。针对该节的教学,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不是很好的利用地图逐层分析 ,而是一次性地把全部内容板书黑板并要求学生一定背得的填鸭式办法,这种方法就算学生能够记住,但这种 死记硬背的时间不会持久,而且还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认的反感。

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学好、记牢,不能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而应该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知 识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在有地图的章节,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地图,并在地图的基础上逐层分析,逐步掌握,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笔者在上此节时分如下两大步骤,教学效果较好。

1 气压、气压带的确定

1.1 在黑板中央画出大圆,然后在相应位置标出赤道;南、 北纬30°(或30°N,S);南、北纬60°( 或60°N,S);南、北极90°(或90°N,S)。

1.2 按照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原理和气压的高低与气温的高低成反比的关系来确定气压的高低。虽 然教材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如何用气温的高低来确定气压的高低,但我们可以根据前节或本节有关知识推出。同 时我们可以把赤道与南、北纬30°为一组用气温相互之间的高低推出气压的高低;再把南、北纬60°与南、北 纬90°作为一组进行气温高低的比较而推出气压的高低。大家知道,赤道附近全年高温,那么按气温高低与气 压高低成反比的关系,得出赤道附近应是低气压带。而南、北纬30°附近的气温比赤道附近低些,所以应是高 气压带,因为南、北纬30°它靠近热带但又不是热带,所以在此称之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60°附近气 温比南、北极90°气温高些,所以它的.气压应是低气压带,因为它靠近极地而不是极地,所以在此标出副极地 低气压带。而南、北极90°附近气温全年很低所以应是高气压带,由此称之为极地高气压带(详图见教材P50在 此不必画出)。

1.3 得出气压带名称及分布之后, 再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分布规律。在图上发现:地图上南北半球纬度 相同的地方,气压带名称完全一样。同时还发现气压带的分布规律不论从两极还是从赤道数起它们都是一高一 低的间隔分布。即“高低相间”的分布规律。在全球七个气压带中有3个低气压带(赤道、南、北纬60°附近) ,4个高气压带,并且有4个气压带还带有“副”字,然后在图上指出它们的名称及分布规律。最后留出2~5分 钟时间让学生消化,以便加深记忆。

2 风、风向的确定

2.1 风的箭头应指什么方向, 同学们都知道水是由高处向低处流,那么风的原理也是这样,风是空气的 水平运动,空气的运动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就形成了风,根据这些就可知道地球上不同纬度间的风向(箭头) 吹到何处,一句话在气压带图上凡是标有低气压带的地方就是风向(箭头)指向的地方。

2.2 风向的偏向问题。 按照风从高气压吹到低气压而得出箭头要指的地方,凡是标有低气压的地方都是 箭头所指方向。但在图上却发现那些箭头有偏左或偏右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在此可以告诉学生由于地球是个 球体而且不停的自西向东地自转,所以风向就有向左或向右偏了。同时让学生记住一句话:“北半球向右,南 半球向左”的原理,那么风向也就容易掌握了(至于它的原因不必详细介绍,因为它是高中知识的下放,否则 就会使所学内容更加

[1] [2]

 

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教学设计 篇二

【问题背景】

高一地理上册内容抽象、难度较大, 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高一的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 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高。高一地理教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普遍感觉比较困难。如何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地理知识, 这是地理教育工作者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跳出传统教学的视野, 打破旧观念, 不断在教学中创新, 在创新中求发展。

【理论依据】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充分利用各科学习资源, 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从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可知:认知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紧密联系的。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感、气质、性格、思想、世界观、认知方式) 对学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人的需要是个性积极的源泉, 需要促进动机的形成,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1.肢体语言的运用化抽象为形象;

2.设问贯穿始终:以设问设景作为导入, 激发学生兴趣;不同形式的设问作为教学的方式;

3.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全球环流图, 帮助学生记忆并且可以举一反三;

4.拓展延伸, 为后面的教学内容作好铺垫;

5.多媒体的使用, 形象的动画设计, 化抽象为形象。

【教学目标的实现和重难点的突破】

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 并以此为基础, 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全球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理解它们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 一是大气热力环流, 一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近地面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因此我们既要运用前一节的内容作为基础, 又要帮助学生将比较抽象的大气运动变成可以看得见可表演的形式。

【教学过程】

一、设景导入

二战期间, 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 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 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 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学习了这节课以后, 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设计思路:设问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 三圈环流

1.单圈环流

设计思路:由学生根据热力环流画出单圈环流, 然后引导学生推出单圈环流存在的假设条件。

假设: (1) 地球不自转

(2) 地表均一

那现在我们来将假设条件一一否定, 看一下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2.低纬环流、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

否定假设条件一:地球会自转, 那么

(1) 低纬环流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 (画箭头①) , 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 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 (南风) ,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 (画箭头②) , 到30°N附近上空时, 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 变成了西风。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 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 又不能继续北进, 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积, 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 (画箭头③) , 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 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低空, 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 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 形成了东北信风 (画箭头④) 。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2) 中纬环流 (板书)

近地面, 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 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 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 也叫盛行西风 (画箭头⑤) 。与此同时, 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 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 又叫极地东风 (画箭头⑥) 。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 在60°N附近相遇, 形成上升气流, 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 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 (画箭头⑦) 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 (画箭头⑧) , 这样在30°N与60°N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

(3) 高纬环流 (板书)

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 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 (画箭头⑨) , 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 (箭头⑩) 。这样在60°N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

[师]在南半球, 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那么我请一位同学画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图。相应的标出气压带和风带。

(学生画图时提示南半球地转偏向力与北半球是不是相同的。)

[师]我们一起看一下这幅图对不对, (点评后继续进行) 。那么大家看完整的环流图, 大家注意到没有, 在近地面, 全球共形成几个气压带和几个风带。

[板书]3.地球上的气压带风带

[师]这样, 在近地面, 全球共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二) 引导学生记忆理解7 个气压带和风带

自行绘出气压带、风带示意图, 在此过程中请注意:

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 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 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 画出 7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 个风带。

请同学们想一想:

地表气流上升区位于什么地方?下沉区位于什么地方?

上升区与下沉区的降雨量有什么不同?

(根据学生的讨论得出结论:流上升区为多雨带, 下沉区为少雨带, 为以后的天气和气候作准备)

二、游戏

好, 我们已对三圈环流作了一个系统的学习, 现在我们再以此为基础作一个游戏。游戏规则如下:大家都知道高压处为下沉气流, 低压处为上升气流, 高压你就站立低压你就蹲。

三、设计思路

1.先进行几个简单的, 然后再把难度加大, 只说纬度。

2.把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都表演出来, 然后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特点, 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四、联系实际

联系至此, 我们完全能够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

案例一:二战期间, 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 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 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 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有没有同学主动来帮老师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噢, 原来是这么回事:日本使用定时装置携带燃烧弹顺着高空强西风飘到美国后降落, 使得美国森林大火此起彼伏。回答得非常好!

案例二:日本的核泄漏会不会影响太平洋彼岸的美国?理由?会, 因为日本和美国都处在西风带上。

综上, 本节课我们先讲了单圈环流, 并分析了在加入地球运动因素之后全球大气环流模式 (三圈环流) , 这节课有一定的难度, 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认真总结消化。

【教学后记】

3.气压带和风带解题规律研究 篇三

图表的阅读分析能力直接影响着大家的考试成绩,所以在学习中,应该重视地图、图表、图文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转化,尤其要结合地理图表来提高大家的读图、识图、填图、绘图、用图、析图的能力。本文根据教材原型,深挖问题,再结合气压带和风带常考变式图,从中寻找共性、特点,最后规律总结,达到提升的目的。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性质及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就北半球而言,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2.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1)全年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征:

[气候类型 \&成因 \&气候特征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湿润\&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终年炎热干燥\&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

(2)受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征:

[气候类型\&成因\&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旱季时受信风带控制,雨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可分干湿两季 \&热带季风气候\&干季时受东北季风控制,湿季时受西南季风的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可分为旱雨两季\&]

[甲乙][地面]例1 右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读后完成(1)~(2)题。

(1)若该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 )

A. 该环流圈为高纬环流

B. 该环流圈为低纬环流

C. 近地面,甲、乙之间盛行风向为西北风

D. 近地面,甲、乙之间盛行风向为西南风

(2)若该图表示全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处于大陆西岸,则甲地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

A. 热带草原气候 B. 热带季风气候

C. 温带海洋性气候 D. 地中海气候

解析 (1)从题干中可知,甲地纬度较乙地低,且该大气环流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所以,图中从甲地向乙地的空气运动,应是从低纬向高纬流,故应为西风带。因此,该环流应为中纬环流,近地面风向应为西北风。(2)从题干中可知,甲地受高压带控制,并且位于大陆的西岸,若该气压带为极地高气压带,那么,甲地气候有可能是极地气候,若该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则甲地就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或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其气候类型有可能是地中海气候或热带沙漠气候。

答案 (1)C (2)D

例2 读部分纬度大气环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纬度][南北][A B C D][60° 50 ° 40° 30° 20° 10° 0° 10°][a][b]

(1)图中字母表示的气压带名称:A ,B ,C ,D 。

(2)a、b两地的风向:a ,b 。

(3)A处的降水以 雨为主,C处的降水以 雨为主。

(4)a处大陆东西两岸相比,降水比较丰富的是 ,原因是 。

(5)D处降水少,但气候比较湿润,原因是 。

解析 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对气候产生的影响。解答此题关键抓住以下几点:

(1)由纬度位置及气流特征判读气压带、风带。(2)明确气候分布特征,尤其是20°S~30°S之间大陆东西两岸的情况。(3)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4)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5)不同季节我国的气候特征。

答案 (1)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2)东南风、 西北方 (3)对流、 锋面

(4)大陆东岸、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

(5)气温低,蒸发弱

二、季风的形成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1月份在北纬60°附近,由于亚欧大陆冷却快,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又称亚洲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亚洲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低压中心和北大西洋上的低压中心。这时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等影响,大气由亚洲高压吹向阿留申低压和赤道低压,在东亚季风区表现为西北季风,在南亚季风区表现为东北季风,如下图。

[副极地低气压带][冰岛低压][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冬季,大陆出现冷高压中心,将大陆上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在海洋上保留下来,并由带状分布变为低压中心][图例:][风向][1月份北半球气压中心和冬季风]

7月份,在北纬30°附近,由于亚欧大陆受热快,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印度低压(又称亚洲低压)最为突出,使分布在此处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印度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高压中心和北大西洋上的高压中心,这时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及地转偏向力影响,大气由北太平洋的高压中心吹向亚洲大陆,在东亚季风区表现为东南季风。对于南亚地区来说,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北移,位于赤道以南的东南信风跨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形成西南季风,如下图。

[夏威夷高压][图例:][风向][7月份北半球气压中心和夏季风][副热带高气压带][夏季,大陆出现热低压中心,将大陆上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副热带高压带在海洋上保留下来,并由带状分布变为高压中心][亚速尔高压][亚洲低压]

例3 讀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为 (1或7)月气压分布状况。

(2)A气压中心的名称是 ,形成原因是 ,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

(3)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处盛行 风,D处盛行 风。

(4)夏季,D处盛行 风,形成原因是 。

解析 第(l)题,分析等压线分布图,可知亚欧大陆被高压控制,判新出此图所示的堤北半球冬季,代表月份是l月。第(2)题,冬季亚欧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形成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第(3)、(4)题,C地位于亚洲东部,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D地位于亚洲南部,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其成因为夏季赤道低气压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成西南风。

4.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说明 篇四

————袁记飞作业

课程标准: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解读课程标准,确定学习目标:

1.叙述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

2.在图上标出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位置,并描述其分布规律。3.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及原因。

确定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学习内容:

复习旧知识,导出新课: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及热力环流

要求:

(1)写出A、B两点地面及高空的高低气压状况,并画出A、B两点间高空及地面的风向

(2)分别画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A点的风向。画完后请学生回答: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是什么?在运动的地球上南北半球风向偏转的规律是什么?

进行新课

一、大气环流及其意义

通过学生自学探究学习知识,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验证学生是否完成学习目标。

【自学探究】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思考: 1.什么是大气环流? 2.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

二、单圈环流

同学之间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每组推选代表到讲台上展示自己探究的成果,依此

鉴定学生是否完成学习目标。

【合作探究】

假设地球表面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太阳直射赤道,形成单圈环流。画图: 三、三圈环流

通过假设条件,从简单入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大气环流,然后逐步去除假设条件,由浅入深,让学生研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最后各小组推选成员上台展示,依此判断学生是否达成学习目标。

【合作探究】

假设地球表面均匀,太阳直射赤道,当考虑地球自转时,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三圈环流。【小组活动】

用地球仪和硬纸条制作三圈环流模型: 画图标出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四、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通过学生读图探究,研究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并分析原因,然后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问题。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判断学生是否完成学习目标。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读图2.11,讨论此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分析形成原因。【合作探究】

【课后练习】

通过练习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此来巩固对学习目标的完成效果。

右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读图回答1~2题。

1.若该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

A.该环流是高纬环流 面为低纬信风带

2.若甲、乙分别为南半球的陆地和海洋,则此季节 A.全球海洋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C.亚热带大陆西岸干热少雨

B.亚洲高压处于强盛时期 D.我国山区泥石流、滑坡频发

B.该环流是低纬环流

D.甲、乙之间近地 C.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中纬西风带

3.北半球信风带的风向是 A.东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4.以北极为中心吹向四周的盛行风为

A.逆时针方向的极地东风 B.顺时针方向的极地东风 C.逆时针方向的极地西风 D.顺时针方向的极地西风 5.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点位于30°N附近

C.①是冷性气流

7.节日里,人们常常用放气球的形式庆祝。如果用相同的氢气球在不同的纬度进行施放,上升最快的地区是

A.极地地区

B.副极地地区

C.副热带地区

D.赤道地区

8.氢气球在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时便会破裂,其主要原因是

A.高空有强烈的太阳辐射

B.高空空气稀薄,气压低,气球因膨胀破裂

C.升空后由于气温上升导致膨胀破裂

D.上升后由于气温下降,低温使气球爆炸

9.下列关于大气运动简图中的数码表示的内容正确的是:

A.①极地高气压带

B.②副极地低气压带

C.③东北信风带

D.④多雨带

B.乙点位于30°N D.②盛行西南风

5.《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教学设计 篇五

【问题背景】

高一地理上册内容抽象、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高一的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高。高一地理教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普遍感觉比较困难。如何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地理知识,这是地理教育工作者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跳出传统教学的视野,打破旧观念,不断在教学中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理论依据】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科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从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可知:认知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紧密联系的。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感、气质、性格、思想、世界观、认知方式)对学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人的需要是个性积极的源泉,需要促进动机的形成,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1.肢体语言的运用化抽象为形象;

2.设问贯穿始终:以设问设景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不同形式的设问作为教学的方式;

3.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全球环流图,帮助学生记忆并且可以举一反三;

4.拓展延伸,为后面的教学内容作好铺垫;

5.多媒体的使用,形象的动画设计,化抽象为形象。【教学目标的实现和重难点的突破】

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并以此为基础,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全球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理解它们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一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因此我们既要运用前一节的内容作为基础,又要帮助学生将比较抽象的大气运动变成可以看得见可表演的形式。【教学过程】

一、设景导入

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设计思路:设问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三圈环流

1.单圈环流

设计思路:由学生根据热力环流画出单圈环流,然后引导学生推出单圈环流存在的假设条件。

假设:(1)地球不自转

(2)地表均一

那现在我们来将假设条件一一否定,看一下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2.低纬环流、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

否定假设条件一:地球会自转,那么

(1)低纬环流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画箭头①),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画箭头②),到30°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画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低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画箭头④)。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2)中纬环流(板书)

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流圈。(3)高纬环流(板书)

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箭头⑩)。这样在60°N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

[师]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那么我请一位同学画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图。相应的标出气压带和风带。

(学生画图时提示南半球地转偏向力与北半球是不是相同的。)

[师]我们一起看一下这幅图对不对,(点评后继续进行)。那么大家看完整的环流图,大家注意到没有,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几个气压带和几个风带。

[板书]3.地球上的气压带风带

[师]这样,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二)引导学生记忆理解7个气压带和风带

自行绘出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在此过程中请注意:

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个风带。

请同学们想一想:

●地表气流上升区位于什么地方?下沉区位于什么地方?

●上升区与下沉区的降雨量有什么不同?

(根据学生的讨论得出结论:流上升区为多雨带,下沉区为少雨带,为以后的天气和气候作准备)

二、游戏

好,我们已对三圈环流作了一个系统的学习,现在我们再以此为基础作一个游戏。游戏规则如下:大家都知道高压处为下沉气流,低压处为上升气流,高压你就站立低压你就蹲。

三、设计思路

1.先进行几个简单的,然后再把难度加大,只说纬度。

2.把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都表演出来,然后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特点,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四、联系实际

联系至此,我们完全能够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

案例一: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有没有同学主动来帮老师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噢,原来是这么回事:日本使用定时装置携带燃烧弹顺着高空强西风飘到美国后降落,使得美国森林大火此起彼伏。回答得非常好!

案例二:日本的核泄漏会不会影响太平洋彼岸的美国?理由?

会,因为日本和美国都处在西风带上。

综上,本节课我们先讲了单圈环流,并分析了在加入地球运动因素之后全球大气环流模式(三圈环流),这节课有一定的难度,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认真总结消化。

【教学后记】

6.关于气压带风带的知识点 篇六

(1)大气环流:

①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②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份和热量分布-直接控制各地气候类型的形成。

(2)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①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②情况: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

③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

④三圈环流(垂直分布)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循环图

⑤气压带、风带(水平分布)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北撇南捺”)

⑥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窗口要避开东南方向;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窗口要避开东北方向。

(3)气压带与风带影响下的世界降水的地区差异

(4)由于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学好高中地理的八种方法

一、字头记忆法

【释义】即从同类地理知识中分别提取字头,编成简短话语进行记忆,这种字头法,简化知识,利于增强记忆。

二、综合法

【释义】认识地理特点的过程,绝大多数情况下,要在分析要素特征和各部分联系的基础上加以综合。

三、用地图学地理法

【做法】首先,要利用好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挂图。教师指图讲课时,学生一定要注意看图,不要自己看书,或是做别的事情。教师指图讲课,事先是经过充分备课的。他会把图中的知识直接指给学生,避免学生费时间走弯路地自己去查找。

四、谐音记忆法

【释义】即把枯燥的数据换成有趣的文字加以记忆。

五、识图记忆法

【释义】即通过看图、填图、用图来记忆地理知识。首先要掌握地图知识技巧,如辨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地势高低、熟悉主要图例、了解经纬网等,练好看图的基本功。

六、简化地图法

【释义】简化地图法是根据学习的需要,把地图作简化处理,删去大量繁杂的图例,只保留有关知识的信息的方法。通过简化图的构思设计,达到突出重点、有利记忆和反映动态、易于理解的目的,并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

七、归类记忆法

【释义】纷乱的无条理的事物是不容易记忆的。我们把事物做一点理顺和归类,记忆起来就比较方便。如山脉、河流、岛屿、湖泊等分别归类在一起,再进行记忆就比较容易。

八、比较法

7.《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的教案 篇七

东南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南风,1月份吹西北风,打乱了原来的风带格局。南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1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北季风,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西南季风。 东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1月份季风图中吹西北季风,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南季风。

在东亚,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了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形成近地面的季风环流。由于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洲,太平洋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最显著,因而东亚的季风环流最典型。冬季,在强大的亚洲高压与赤道低压、太平洋低压之间,形成了势力强大、干燥寒冷的偏北风,即冬季风。 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就沿着北太平洋高压的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即东亚的东风季风。

阅读P38图2.15“东亚季风图”,回答:

(1)东亚冬季和夏季各盛行什么风?形成原因是什么?

(2)东亚的冬季风和夏季风在冷暖、干湿性质上有什么不同?判断理由是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

冬季,东亚盛行来自内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和多雨。判断理由:海陆热力差异。

【教师总结】

形成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

夏季风

风向

东南季风

性质

暖湿

源地

太平洋为主

冬季风

风向

西北季风

性质

干冷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分布地区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8.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教案 篇八

南阳市八中

张园园

一、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中相应于这部分内容的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对本条标准的理解应把握以下方面。全球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环流,二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标准”关注的是地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对于三圈环流中高空的气压和风向不作要求。三圈环流是在假设地球表面均匀的理想模式。我们可以把假想由简入繁的提出,更有助于学生于理解。使学生能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画出三圈环流和近地面的气压带的风带。最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的编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前后呼应。在学习本堂课内容之前已经在前面学习了大气的垂直分布、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形成与大气的水平运动,为学生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思考三圈环流的形成,并指导他们合作画出环流和近地面气压带与风带。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并能画出三圈环流和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

2、了解气压带形成的动力原因和热力原因。

3、了解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画图和对大气运动图的理解能力。

5、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深入分析问题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方法

1、分小组活动探究法。

2、用多媒体PPT课件直观演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热力环流”,提问学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问:全球表面冷热也不均匀,会形成一个热力环流吗?引入今天所学新课“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二)教学环节

1、提出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匀;地球不自转,无地转偏向力;太阳一直直射赤道。地球表面和高空之间大气是怎样运动的?

让学生思考一分钟左右,由学生代表描述大气在全球近地面和高空之间的运动状况,得出单圈环流的结论。最后教师用PPT课件展示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

2、提出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匀;地球自转,有地转偏向力。地球表面和高空之间大气是怎样运动的?

让学生阅读教材P50—51内容,通过组内合作探究画出近地面与高空的大气运动,并指出近地面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这部分内容难度较大,尤其是让学生把下理解的内容用图的形成表达出来,所以给的时间会略长,大约十分钟左右。

学生经过自学教材和组内合作画出了大气在全球近地面和高空之间的运动状况,分别由小组代表到黑板上画出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大气运动状况,并用语言描述所画大气的运动情况,指出近地面风带和气压带。然后由其它同学提出质疑并给予补充纠正。最后老师指出学生在理解上的偏差和错误,重点进行引导讲解。得出三圈环流的结论。

老师用PPT课件换一种图为学生呈现三圈环流及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近地面所形成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3、指导学生阅读P50第二、三段,理解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判断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成因。进一步使学生学会区分气压带形成的动力原因和热力原因。

4、提出问题:高压(下沉)、低压(上升)、风(高纬到低纬)、风(低纬到高纬)天气是睛朗还是阴雨?指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物理知识来思考这些问题。最后引导学生理解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9.《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教学设计 篇九

考向一 全球性大气环流

(2014·高考福建卷)下图示意1月、7月北半球纬向风的平均风向及风速(单位:m/s)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风向和风速季节变化最大的点是()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地理现象与图中风向、风速纬度分布规律相似的是()A.气温分布 B.降水分布 C.地势起伏 D.洋流分布

解析:首先看清图中的各项信息,图中横坐标为纬度,纵坐标为海拔,横坐标以0°为界,左侧为7月的风速和风向分布情况,右侧为1月的风速和风向分布情况,从图中可以读取某纬度某海拔某点的风向(实线或虚线)及风速。第1题,就本题而言,所谓季节变化可以对比1月和7月的风向和风速,图中风向只有东风和西风两种,风速可以直接读出,任何一点,只要1月和7月风向相同就可以排除。根据上述分析,①(约60°N,海拔约7 km)和④(约49°N,海拔约7 km)两点的1月、7月均为西风,排除;③点(约4°N,海拔约7 km)1月无风,7月东风,但风速很低,变化不大,排除;②点(约17°N,海拔约8 km)7月为东风,风速5,1月为西风,风速10,变化最大,故选B。第2题,盛行风是海洋表层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因此洋流与盛行风密切相关,其分布也与风速、风向分布规律相类似。

答案:1.B 2.D 3.(2014·高考安徽卷)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图a)的影响,图b所示地区()

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 B.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 C.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 D.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

解析:选A。图中所示地区位于东亚季风区内,而东亚季风区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并且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这也可以从沙山临湖一侧垄槽延伸的方向得以证明。故A项正确。

考向二 大气环流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4.(2014·高考上海卷)非洲大陆有甲、乙、丙三个气象测站,三地纬度大致相当,气

候类型相同,但由于所处海拔高度、离海洋远近不同,温度与降水量却存在一定差异。三个测站部分月份降水较多,其主要原因是受到某一气压带或风带的影响。该气压或风带是()

A.赤道低气压带 B.东南信风带 C.西风带 D.东北信风带

解析:选A。据图可知该大陆三个测站为南半球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故受东南信风带和赤道低气压带共同影响。在东南信风带影响下降水少,在赤道低气压带影响下降水多。故A项正确。

5.(2014·高考重庆卷)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洛杉矶及周边地区晴天较多,海滩、沙漠等多样的景观为电影拍摄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图1是该地区盛行风作用下形成的某一新月形沙丘局部图,图2是沙丘所在地风频图。

(1)从洋流和大气环流分析该地区晴天较多的原因。(2)结合图2,判断图1中箭头所指方向并说明理由。

解析:(1)该地区有沙漠,且为大洋东岸的洛杉矶,从而判断该地沿岸有加利福尼亚寒流经过,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大气稳定。联系洛杉矶的位置及该地主导风向为西风,确定其为地中海气候,从而判断夏季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晴天多。(2)联系沙丘的坡度与风向的关系分析,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结合图1中的箭头加以分析。

答案:(1)沿岸有加利福尼亚寒流经过,近地面降温,大气稳定。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2)方向:南(偏南)。理由:盛行风向为西风(偏西风),沙丘缓坡为迎风坡(沙丘两翼顺着风向延伸),缓坡坡向为西(偏西)。

6.(2014·高考四川卷)下图中M、N海域均是世界优良渔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从大气环流对天气的影响分析,比较M、N两渔场捕捞作业的天气条件。

解析:从M、N所处的位置看,M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区域,冬、夏季气候特点不同,N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的天气状况下降水、风浪等对渔场捕捞作业的影响。

10.《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的教案 篇十

【教师总结】

1.南半球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明显;北半球气压带断裂,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2. 冬季,大陆上气温低,形成高气压,在北纬60°附近亚欧大陆上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切断了随太阳直射点南移而来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残余部分退到海洋上,在太平洋上的叫阿留申低压。

夏季,大陆上气温高,形成低气压,在北纬30°附近,亚欧大陆上的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切断了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而来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残余部分退到海洋上,在太平洋上的叫北太平洋高压(夏威夷高压),在大西洋上的叫亚速尔高压。

【板书】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以北半球为例:

夏季:大陆上形成的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冬季:大陆上形成的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总结】

亚洲大陆

太平洋

北美大陆

大西洋

一月

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高压

冰岛低压

七月

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低压

亚速尔高压

【转折讲解】

【板书】3.季风环流

上一篇:东营市“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下一篇:在镇党代会安排部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