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基础知识

2024-07-28

中国共产党的基础知识(共8篇)

1.中国共产党的基础知识 篇一

对中国共产党的基础认识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对党的认识内容对党的认识,欢迎参阅。

篇一

敬爱的党组织:

大概从我刚刚懂事的时候,我就非常向往那枚别在军帽上的红五星,梦想有一天能够戴上她,拥有她.。但是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她有什么意义,我不太清楚,只是觉得很神气。上了小学加入了少先队,上了中学加入了共青团,我慢慢明白了那颗红五星的意义,原来从小到大我都一直追求着她--中国共产党,并且渴望加入到她的行列中。为此我在中学时便积极要求入党,努力学习党的有关理论和章程。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九十年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她的诞生,就象黑夜里的一束火把,把当时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主入党申请书范文义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国人民唤醒,给他们希望给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和途径: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用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以及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去打碎旧社会的枷锁,解放全中国人民。

在______统治下的白色恐怖里,共产党人英勇不屈,用他们的鲜血和热情唤醒了穷苦百姓;在抗日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他们更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尊严拼命杀敌,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用血肉之躯铸造了一道钢铁长城,捍卫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沃土,保卫着四亿中国人的家园。

送走了枪林弹雨,迎来了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期间。共产党的身影又活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沿战线,他们中既有时传祥、雷锋这样的普通人,又有焦裕禄、孔繁森这样的好干部,更有王汝昌、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强大贡献自己的每一份光和热,希望早日看到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读着那一串串名字,听着那一件件感人肺腑的事迹,我怎能不心潮澎湃,这更加坚定了我早日加入党组织的决心。但我深知这条路很长,也很艰辛,它必须要付出辛勤的汗水以及我全部的精力。但是,我决定要走到终点,实现我的追求和理想。

光凭热情是不够的,我还在党课中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丰富了我的思想以及扩展了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我对党的性质有了新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理想,维护着最广泛的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就这一点而言,她决不是一个类似于国外某些代表某个阶级利益的团体,可以说她是为全中国人民谋求福利的,而不是统治人民的。这也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公仆”这一角色。任何妄想统治人民、贬低人民的行为和个人都应该受到严厉的惩罚。所以说成为党员并不是要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入党更不是为了谋取私利。这一点我体会最深,以前的想法还很幼稚,认为成为党员仅仅是让自己在别人面前有优越感和自豪感,这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不符合的。

有人说榜样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一石激起千层浪,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某些党员的党性开始变质,出现了王宝森这样的蛀虫,人民深恶痛疾,有些人不免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不信任感。在一段时间里我也曾出现了类似的想法,可是通过党课的学习,我发现了我的认识有偏差。

从历史角度来讲,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秀的政党,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国家,能够使全中国老百姓过上温饱生活,甚至很多地区过上了小康生活,这个成绩相当了不起,这其中党员的贡献使无庸质疑的。他们中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数不胜数。单凭一两个极个别的败类就抹杀全体党员的功绩是不公平的,同时这也反映出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共产党员的形象是何等纯洁,他们不希望让她的纯洁遭受一点点侮辱,任何有损共产党员形象的行为都会遭到人们的唾弃。

这也提醒了我,要主动向身边优秀的共产党员学习,学习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并且努力让自己也具备那些品质,这样才能坚定我对党的忠诚,对党的事业的忠诚。

总之,通过党课的学习,我对党的认识又深入了一层。我为此感到欣慰,同时也对我的未来充满信心,我要为早日加入党组织而努力奋斗,努力学习。我期待那一刻。

篇二

敬爱的党组织:

这次的党课学习加固了我对党的认识,让我深入了解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令我更加深刻地明白了党所代表的深层内涵,使我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也让我的思想时刻追随党的精神,入党动机得到了进一步的端正,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时代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

在党课上,王莉老师为我们讲授党的性质时,首先从总体上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即一个核心、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充分地为我们阐释了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接着,老师又为我们讲解了性质的更深层次内涵,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是党的本质和生命。它关系到党的指导思想、宗旨的确定和贯彻,关系到党的纲领、路线的制定和实现,关系到党的领导地位的确定、领导作用的发挥,也关系到一个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如今党的蓬勃发展,党经历过了无数艰难的考验,而如今党的性质正是在这种过程中慢慢确立与发展起来的,它表明了党所代表的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一个最为无私的政党。历史证明,只有真正落实“三个代表”,党才能真正的永葆先进性,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一名对党报有痴痴热情的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动力,我们必须坚持党的性质,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实践者,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对党的事业的忠诚。

紧接着,我们又进入了对党的根本宗旨和指导思想的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人为民服务。这个宗旨是由我们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的。工人阶级的利益同社会发展方向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工人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必须同时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一规律决定了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的共产党,在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同时必须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

另外,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从“一大”时党的指导思想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到今天更为完善的指导思想体系,党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在磨练中不断成长,在面对挑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并且形成了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扬着先进之帆驰骋在历史的浪潮中,国际公认的“世界奇迹”比比皆是。今年来的天灾人祸接踵而来,令人恐慌的非典,刺骨的雪灾,震惊世界的地震,每一次都让人伤痛万分,但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坚强地度过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在磨练中成长,学会勇敢面对未来的生活。这所有的一切都证明了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性。

而在观看了《_》这部电影之后,我对党的宗旨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影片的最后,当田震英的孙子提到,田震英费尽千辛万苦才完成对_的布置,可到最后却连毛主席的手都没碰到,问他是否遗憾,田震英回答:“可是我们的灯笼在上面挂了六十年。”这充分体现了他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在乎自己得到多少,只要所付出的能够有价值,那么便已足够。

这次学习对于我来讲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在不断的学习成长中,我也应该树立起更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也是社会和谐发展,不断进步的必然要求。不管是普通学生还是党员都应该牢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且认真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专业学习上有所建树。

汇报人:

__年__月__日

篇三

敬爱的党组织: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有幸参加了我们数统学院第三十七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在与党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中,我如同一棵新生的幼芽,生长在我们党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积极汲取我们党八十多年来总结积淀下来的先进思想,渴望茁壮成长!

富兰克林曾说过“思考应当走到众人前面去,愿望不妨留在后面”.生活是由思想堆积而成的,没有进行思考,没有先进思想,无疑就像一台缺少CPU的计算机,无论你别的配置有多好,最多只能成为一个摆设而已。而党校正是先进思想的源泉!

培训班的第一堂课中,李端阳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党的性质。中国___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___理论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戊戌变法风烟未逝,新____动硕果被夺,所有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都在思考,到底怎样的政党才能带领我们__压在肩头的三座大山,走向独立,走向辉煌?中国___当仁不让的站出来向世人宣布,我--中国___有信心,也有能力来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复兴之路。联合抗日、土地改革、改革开放。中国___一步一步的带领我们走出困境,走向繁荣!如今,“三个代表”保证了我党能坚持与时俱进、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执政为民,永葆___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永远与人民群众心连心!

正是有了对我党的正确认识和深入了解,更加坚定了我想加入中国___的信念,这一次党课,对我们这一期的学员来说,都会如同细水长流,让我们受益终生!

篇四

尊敬的党组织:

我自_年5月18日经党组织批准成为中国共产党这一伟大组织中的一名预备党员开始,我更加努力学习各门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党建知识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各种精神,按党章要求办事。在思想上与党组织保持一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这一段时间以来,本人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向党组织作简要的汇报。

一、我一直在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努力为车间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尽职尽责、踏踏实实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机械维修工作纷繁复杂,突发工作比较多,这些都要求我要对设备的现状和结构情况,有较为熟悉的了解与掌握,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

通过这两年来的工作实践,我十分注意对整个设备的结构和原理的积累与总结,我想自己的工作经验一方面是自己工作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自己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有这样的工作机会,是大家的信任和支持的结果。正因如此,我将更加珍视自己的岗位,以无比的热情与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我想自己在政治思想上进步、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自己在工作期间从一名普通职工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我的转变与进步,是车间领导的培养、同事们的帮助与支持和自身的努力才取得的。我清楚自己要入党,还有很多方面(政治思想、理论知识、工作水平)等需要不断的学习,注意加强政治修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党性认识。我也希望领导和同事们一如既往的给与我指导和帮助,我也将加倍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二、工作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向身边的党员模范学习,起相应模范带头作用。我在平时工作中,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车间的各项规章制度,力求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有条不紊地做好各项工作,努力起的表率作用,协助班组开展各项工作。我认真坚持学习制度,积极参加党小组开展的各项活动和党课学习,在政治思想觉悟和对党的认识上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通过系列的学习与批评和自我批评活动,我的思想得到了净化,工作的责任心得到了加强。

三、缺点与不足我也很清楚自己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与缺点,自我的总结和领导同志们的批评和指导,对我今后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我的缺点与不足具体表现:(1)和同事们的联系不够,缺乏交流;(2)工作中对同事们的关心不够。我这方面的缺点,同志们曾给我指出过,所以我还需进一步努力改进。以上是我对这段时间以来自已思想、工作情况的总结,不全面和不准确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我也将加倍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篇五

大概从我刚刚懂事的时候,我就非常向往那枚别在军帽上的红五星,梦想有一天能够戴上她,拥有她但是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她有什么意义,我不太清楚,只是觉得很神气。上了小学加入了少先队,上了中学加入了共青团,我慢慢明白了那颗红五星的意义,原来从小到大我都一直追求着她--中国共产党,并且渴望加入到她的行列中。为此我在中学时便积极要求入党,努力学习党的有关理论和章程。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九十年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她的诞生,就象黑夜里的一束火把,把当时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主入党申请书范文义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国人民唤醒,给他们希望给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和途径: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用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以及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去打碎旧社会的枷锁,解放全中国人民。

在______统治下的白色恐怖里,共产党人英勇不屈,用他们的鲜血和热情唤醒了穷苦百姓;在抗日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他们更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尊严拼命杀敌,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用血肉之躯铸造了一道钢铁长城,扞卫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沃土,保卫着四亿中国人的家园。

送走了枪林弹雨,迎来了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期间。共产党的身影又活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沿战线,他们中既有时传祥、雷锋这样的普通人,又有焦裕禄、孔繁森这样的好干部,更有王汝昌、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强大贡献自己的每一份光和热,希望早日看到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读着那一串串名字,听着那一件件感人肺腑的事迹,我怎能不心潮澎湃,这更加坚定了我早日加入党组织的决心。但我深知这条路很长,也很艰辛,它必须要付出辛勤的汗水以及我全部的精力。但是,我决定要走到终点,实现我的追求和理想。

光凭热情是不够的,我还在党课中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丰富了我的思想以及扩展了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我对党的性质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理想,维护着最广泛的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这一点而言,她决不是一个类似于国外某些代表某个阶级利益的团体,可以说她是为全中国人民谋求福利的,新农合实习日记,而不是统治人民的。这也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公仆”这一角色。任何妄想统治人民、贬低人民的行为和个人都应该受到严厉的惩罚。所以说成为党员并不是要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入党更不是为了谋取私利。这一点我体会最深,以前的想法还很幼稚,认为成为党员仅仅是让自己在别人面前有优越感和自豪感,这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不符合的。

2.中国共产党的基础知识 篇二

为什么说诗是中国文学的基础文类呢?我们可以从诗的作用以及诗对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的影响来论述诗是中国文学的基础文类。

一、诗缘情和诗言志

情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 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 人区别于动物的表现。人的天生情感需要表现, 而把情感表现出来的方式就是诗歌。所以, 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诗的起源不是一个历史问题, 而是一个心理学问题。” (朱光潜《诗论》)

诗是情感的外现, 中国古典文艺学有“诗缘情”说。“诗缘情”是从诗的特征上强调了诗的艺术本质。此语出于西晋陆机《文赋》。陆机认为, “诗缘情而绮靡”。意为, 诗歌因情而生, 所以要求文词美丽, 这是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明确地提出, 诗是主情的。“情发于声, 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声安以乐, 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 其民困。” (《毛诗序》) 这里说明诗歌是人们思想情感的体现, 作为诗歌的经典文集《诗经》就是情感的产物, 它的创作初衷即是缘情而发, 它以现实生活为表现对象, 在对生活的反映中表达了人的喜悦、怨恨、悲哀、愁苦。在创作诗的过程中这种情感性就有明确的认识, 如:“维是褊心, 是以为刺” (《诗经·魏风·葛屦》) , “夫也不良, 歌以讯之” (《诗经·陈风·墓门》) , “君子作歌, 维以告哀” (《诗经·小雅·四月》) 。这些都是诗人通过自己之口说出诗是表达自我情感的。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学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这表明诗的一大作用是用来言志的。“诗者, 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 而形于言;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毛诗序》) 这是主抒情的, 而《左传》所谓“诗以言志”意思是“赋诗言志”, 指借用或引申《诗经》中的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的某种政教怀抱。《尚书·尧典》的“诗言志”, 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里的“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而庄子“诗以道志”的“志”则是指一般意义上人的思想、意愿和情感。《离骚》中所说“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弭节”, 这个“志”的内容虽然仍然以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负为主, 但显然也包括了因政治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愤激之情及对谗佞小人的痛恨之情在内。至于他在《怀沙》中所说“抚情效志兮, 冤屈而志抑”, “定心广志, 余何畏惧兮?”这里的“志”实际上指的是他内心的整个思想、意愿、感情。因此, 我们可以看到先秦“诗言志”的内容是有发展变化的。

由于“志”本身内容的丰富和各人理解、取舍的侧重点不一, 导致了后代诗论中“言志”与“缘情”的对立。“诗言志”的理论从而衍化出重理和重情两派。重理派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 而往往忽略文学的艺术特点;重情派与之相反, 强调诗歌的抒情特点, 重视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然而, 检阅文学史, 对“诗言志”中“志”的内涵的理解的主流却是情志并重。从《毛诗序》到刘勰、孔颖达、白居易, 直至清代的叶燮、王夫之, 都是如此。他们强调诗歌既应反映现实, 为教化服务, 重视其社会作用;又应感物吟志, 情物交融, 突出其抒情性, 情志并重, 功利性与艺术性两不偏废。应该说, 对“诗言志”的这种理解比较符合诗的本质特征和实际作用, 因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无论是抒情还是言志都是人天然需要的, 而诗歌正适合了人的这种需要。同时诗的这些基本特征, 又为各种文学艺术形式所共有。

二、诗与史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孔子提出诗可以兴、观、群、怨, 且说“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经其倡导, 《诗经》在当时社会交际、文学著作中被广泛运用。先秦历史散文中最有史料价值且文采斐然的当属《春秋左氏传》了, 而其中大量引用了《诗经》的诗篇。朱光潜先生统计:“《左传》所记赋诗见于今本《诗经》的共五十三篇, 《国风》二十五, 《小雅》二十六, 《大雅》一, 《颂》一。引诗共八十四篇, 《国风》二十六, 《大雅》十八, 《颂》十七, 重见者不计, 再将两项合计, 去其重复共一百二十三篇, 《国风》四十六, 《小雅》四十一, 《大雅》十九, 《颂》十七, 占全诗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诗与史的关系非常密切。” (朱光潜《诗论》)

以《诗》为证、以《诗》为用是《左传》的鲜明特点。例如《左传·闵公元年》:狄人伐刑。管敬仲言于齐侯曰:“戎狄豺狼, 不可厌也。诸夏亲昵, 不可弃也。宴安鸩毒, 不可怀也。《诗》云:‘岂不怀归, 畏此简书。’简书, 同恶相恤之谓也。请救邢以从简书。”齐人救邢。再例如《左传·隐公三年》: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 曰庄姜, 美而无子, 卫人所为赋《硕人》也。《硕人》见于《诗经·卫风》, 诗中描绘硕人之美历历可见而以此来表现庄姜的美。可见, 在远古人看来诗与史是对应的, 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解释。又如《左传·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衰之, 为之赋《黄鸟》。君子曰:“秦穆之不为盟主也, 宜哉。死而弃民。先王违世, 犹诒之法, 而况夺之善人乎!《诗》曰:‘人之云亡, 邦国殄瘁。’无善人之谓。若之何夺之?”《黄鸟》之诗见于《诗·秦风》, 从其所描述的内容来看与《左传》所记完全相符。在这里诗与史达到完全的印证。不仅《左传》对《诗》非常重视, 《诗》在当时更是一个真理性的文本, 是人们言说的依据, 言必称《诗》更是成为一种风尚。

三、诗与楚辞

楚辞宽泛地来讲也是诗歌, 它是中原诗文化与楚地方言、风俗文化的结合。在此笔者是把诗看作文学本体来看待楚辞的。楚辞的代表当推楚国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所创的《离骚》了。“离骚者, 犹罹忧也” (司马迁《史记》) , 是诗人在遭受悲痛、忧愁、困苦, 心中有所郁结而不得不发之作。在这里诗的抒情作用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也成为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另外在《离骚》中屈原首创了以香草美人喻君子, 以恶草山鬼比小人的比兴手法。楚辞在这里提高了诗的格调, 把诗高雅化、个性化了。从群体创作演变为个人创作注重个人的情感抒发, 但诗作为它的本体是没有变的, 这正说明诗歌是一种倾向于使个人感情流露的文体。

四、诗与赋

首先, 诗先于赋产生, 这是毋庸置疑的。赋、比、兴, 是《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赋在这里的意思是铺陈、描摹、叙述。赋作为一种文体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 到了汉朝赋兴盛一时。

其次, 赋是源于诗的, 它受《诗经》、楚辞的影响很大。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诗》有六义, 其二曰赋。赋者, 铺也;铺采摛文, 体物写志也……赋也者, 受命于诗人, 拓宇于楚辞也。于是荀况《礼》《智》, 宋玉《风》《钓》, 爰锡名号, 与《诗》画境, 六义附庸, 蔚成大国。”清人章学诚说:“古之赋家者流, 原本诗、骚, 出入战国诸子。”诗是赋的渊源, 楚辞是赋的近源。

再次, 诗对赋体制上的影响。赋的特点之一是形式上的排偶, 而诗在古代就有对句, 到赋产生之时诗的对句已经在很多的诗篇中出现, 并趋于成熟。赋正是借用了这个诗歌的特点, 并把这种形式发展到极致。赋有意地追求这种排偶的形式。枚乘的《七发》、班固的《两都赋》、左思的《三都赋》等, 都是刻意的多用骈句少用散句。

五、诗与词、曲

诗到唐朝已经发展到巅峰, 这是公认的事实。宋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自辟蹊径又遭人诟病。自知前人无法超越, 于是转而向词。因此词虽生于唐朝, 其成熟鼎盛却在宋朝。笔者在此所说的词指的就是宋词。

诗孕育了词, 是词的母体。首先, 从词的称谓中可以看出词是源于诗的, 词又叫诗的别体、诗余。可见词是诗的衍生物, 只是词的体制要比诗复杂。词的句式长短相杂, 多少不一, 比诗要灵活多样, 更适合吟唱。同时词也继承了诗的押韵、平仄以及讲究练字。

其次, 词继承了诗歌的抒情特征, 同时也善于营造意境、融情于景, 这点与诗无二, 如诗无二。如诗有:“微云澹河汉, 疏雨滴梧桐” (孟浩然) , 词有:“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 都是写诗 (词) 人的情思与细雨梧桐的自然景象交织在一起。诗有:“渺邈天外影, 支离塞中莺” (鲍溶《归雁》) , 词有:“不忍登高临远, 望故乡渺邈” (柳永《八声甘州》) , 都是表达作者思念故乡而又缥缈难觅不得见的愁苦心情。诗有:“早知潮有信, 嫁于弄潮儿” (李益《江南曲》) , 词也有:“沉恨相思, 不如挑杏, 犹嫁解东风” (张先《一丛花》) , 这里词人、诗客声声相应, 描写闺中女子的离愁别恨。又如众所周知的名句:“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 是化自唐诗:“青天明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李白《把酒问月》) , 同样都是借酒问月, 诗人的飘逸之姿, 词人的豪放之态都露于笔端。姜燮的《扬州慢》描写扬州遭到金兵的摧残, 珠帘十里的名都, 顿成荠麦丛生的空城。千岩老人 (宋·萧德藻) 看后以为有《诗经·王风·黎离》之悲。词中的名句:“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 亦是化自唐诗:“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 纵观诗、词, 多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而诗对词的影响可见一斑。

说词异于诗只是形式的不同, 就其本质而言词也属于诗的范畴, 诗是词的本源。推而广之, 元朝的曲也受诗的影响。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 因其与音乐关系比乐府、诗词更加的密切, 是韵文学发展的极致, 故能独得乐曲之名。同时元曲也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 把诗词之美融入乐声中而风行。如王实甫的《西厢记》:“碧云天, 黄叶地, 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出自北宋词人范仲淹的词《苏幕遮》:“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含烟翠。”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不难看出此曲汇集了很多诗化了的意像, 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由此可见, 元曲虽称为曲与乐联系紧密, 但内容是对诗句的继承。

诗作为一种艺术形态, 还隐涵了意境、气象、风骨、神韵等文学特质, 并为其他艺术形式所借鉴。

3.经济增长的中国基础 篇三

不妨认真衡量一下这个解释。我提出的问题是:要是巨量的廉价劳力真可以解释中国经济在全球的竞争优势,那么在中国劳力更为廉价的年代,为什么既看不到“中国制造”,也看不到“世界工厂”,更没有谁对“中国价格”感到忧心忡忡?以1978年为例,中国工人的平均工资尚不到欧美日本工人工资的1%,而那时9亿中国农民的人均年纯收入更只有区区134元人民币——那显然更为廉价的劳力,为什么就没有能够形成“成本优势”?而那年的中国出口还不足100亿美元,只及2007年中国出口的0.8%?!

答案是这样的:劳力和其他生产要素都不能直接变成产品。所以,廉价劳力的优势也不能直接转化为产品的竞争优势。要把生产要素转变为产品,非经过经济组织和经济制度不可。如果要素成本极其低廉,但生产的组织成本或体制运行成本极其昂贵,那么再廉价的要素也不可能转化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因此,组织成本(organization cost)和制度成本(institutionalcost),或者如阿罗教授在1969年定义的“经济体制运行的成本”(the costs of running the economic system),才是理解经济增长的关键。正是改革开放大幅度降低了中国经济制度的运行成本,降低了各类企业的组织成本,才激发了人们的劳动、技术改进与创新、管理以及创业的热情,才激励人口众多的中国得以在全球舞台上发挥自己的综合成本竞争优势。在这里我想说,大幅度降低经济体制的运行成本,是中国经济奇迹的秘诀所在。

在实践上,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绝不容易。传统的中央计划经济,其实是把一个内部严格执行计划和命令的公司扩展到整个国民经济,形成了一个由国家控制一切资源,靠行政命令来组织国民经济的“超级国家公司”。怎样降低这个超级公司过高的运行成本,是中国改革的现实出发点。中国的经验是通过超级国家公司的权力下放,重新界定财产权利,而随着分立的、特别是私人的产权重新得到社会与国家的承认,中国逐渐形成了多种产权并存的新局面。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在法律上依然存在,但其组织形式、营运方式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先不为社会主义制度所容的非公经济,包括私人财产、个体户、私人企业与外资,则在国民经济许多领域争得了一席之地,今天已占全部产出的50%,以及全部就业的75%。更重要的是,不同所有制的资源可以合股组建新企业,以适应环境的不确定变化。这一切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所不能允许的制度变化,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中国在开放的方针下对内改革,也推动中国经济卷入全球市场竞争。出乎预料的是,对全球化竞争没有完全做好准备的,可不单单只有中国自己。由于中国、前苏联东欧国家以及印度等国的陆续开放,二战以来形成的全球经济秩序,根本不可能一成不变地继续维系。旧有平衡已经打破,新的平衡有待建立。我认为,这是发生当下全球经济所谓“失衡”问题的广阔舞台。

最严重的冲击来自两个基点。在微观上,人工与其他要素成本相差极其悬殊的不同国家的产品,在开放中集合到同一个全球市场上交易,引发了前所没有的生产替代、投资转移与结构重组。特别是当全球经济舞台上的后起之秀逐渐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曲线、改进了自己产品质量的时候,先进国家高昂的人工成本就难免受到某些冲击。道理很简单,如果年薪3000美元的工人也可以制造年薪8万美元的工人才能生产出来的汽车,那么在开放的条件下,后者就不能不面临严峻的挑战。在逻辑上,他们有三条路可以选择:或转向生产前者还不会制造的产品,或下调已达到的高工资和高福利,或借助于贸易保护把竞争对手挡在国门之外。我想,我们可能都赞成第一项选择,希望但不那么敢相信第二项选择的现实性,并比较一致地反对第三项选择。但是,对于当事人而言,有利于一国消费者的事,对所在国的所有生产者并不一定都是福音。

在宏观上,美元作为国别货币又充当全球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的架构,也因为中国、印度和前苏联东欧国家深度卷入全球化贸易而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因为,战后确立的美元地位包含了一个内生的矛盾,即世界贸易越繁荣,各国对美元储备的需求越旺盛,美国的逆差就必须越严重,而美元的币值也就越难以稳定(这是“特里芬困境”(Teriffin Dilemma)揭示过的)。二战结束以来,随着欧洲复兴与日本重建,美元一身两任的矛盾不断激化。其间,美元金本位的结束、浮动汇率的兴起、欧元诞生并形成对美元地位的部分“分担”等等,曾经部分化解了全球货币制度的危机。但是,轮到中国、前苏联东欧国家和印度等国登场,一方面全球贸易以远高于全球GDP增长一倍以上的速度高歌猛进,另一方面日益繁荣的全球贸易给美元作为全球货币的框架带来更难以应付的冲击。

应对上述冲击也分两个方向。其一是发达国家加快创新活动,在更高生产率的基础上保持高品质的生活水准;新兴国家则要加快收入分配的调整,也在生产率提升的基础上增加本国居民收入、充实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基础。其二是重建全球货币框架,为全球贸易的进一步繁荣奠定可靠的货币制度基础。这方面可讨论的选择很多,包括沿着欧元的道路继续前进,直到形成若干个彼此竞争、以浮动汇率连接起来的区域货币(其中也包括亚洲或人民币货币区),共同为全球市场服务;也包括重新举起凯恩斯当年的建议,促成一个更为理想主义的全球货币。无论何种应对,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单独完成。因此,全球眼光与意识,不同国家利益之间的理解与协商,各国学者不同的理论与政策主张的交流切磋,对重建全球经济秩序都是重要的。

4.中国共产党的基础知识 篇四

一、选择题(10题)

1.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几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B)A、4个月 B、6个月 C、8个月 D、10个月

2、留党查看是党的纪律处分的一种。《党章》对党员留党查看时间作了具体的规定,其最长不超过几年?(C)A、半年 B、1年 C、2年 D、3年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什么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A)

A、作风建设B、政治建设C、理论建设D、廉政建设

4、当前,中央提出从严治党的方针,这一方针包括下列哪项内容?(C)

A、要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严格要求,讲党性 B、要在党内生活中讲原则,严格监督

C、要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标准发展党员,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 D、要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

5、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什么?(B)

A、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B、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C、理论联系实际 ; D、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6、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A),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A.密切联系群众 B.加强作风建设 C.反对“四风”

7、“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这是指(A)A、作风建设 B、思想建设 C、制度建设 D、组织建设

8、党在任何时候都把(B)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A.改进作风 B.群众利益 C.人民福祉

9、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整顿工作作风八措施规定,要改进(B),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A、工作作风 B、调查研究 C、会风 D、文风

10、加强作风建设的现实切入点是(C)A.加大反腐败力度 B.建立直接服务群众制度 C.贯彻落实八项规定 D.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 A、工作作风 B、调查研究 C、会风 D、文风

二、判断题(3题)

1、党员的党龄,从支部大会通过他为预备党员之日算起。(╳)正确答案:党章第1章第7条,党员的党龄,从预备期满转为正式党员之日算起。

2、预备党员的义务同正式党员一样,预备党员的权利,除了没有表决权外,也同正式党员一样。(╳)

正确答案:预备党员的权利,除了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外,也同正式党员一样。

3、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三、简答题(13题)

1、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方针是什么? 答: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2、党的组织原则是什么? 答:民主集中制。

3、入党的主要程序有哪些?

答:主要程序有:申请入党的人,要填写人党志愿书,要有两名正式党员作介绍人,要经过支部大会通过和上级党组织批准,并且经过预备期的考察,才能成为正式党员。

4、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指的是什么? 答: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5、党在长期的斗争中,形成的三大作风是什么?

答:三大作风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

6、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是什么? 答:立党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提高“三力”,具体指什么? 答: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8、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什么? 答:密切联系群众。

9、三严三实是什么意思 ?三严三实的具体内容 ?三严三实的重要意义? 2014年3月9日,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谈三严三实,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论述,称为“三严三实”讲话。

具体内容:

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

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

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

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

创业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做人要实,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

重要意义:“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质朴凝练、内涵深刻,是党的领导干部的为官之道和行为准则,是对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对作风建设一系列规定要求的提炼和概括,是既符合实际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具有重大现实针对性和深远历史意义,为加强党风政风作风建设提供了指南。

10、“三会一课”的内容是什么?

“三会”是指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一课”是指党课。

“三会一课”是健全党内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对于加强支部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党支部要定期召开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党课。一般情况下,支部党员每季度召开一次,支部委员会和党小组会每月召开一次,每季度上一次党课。坚持这一制度,要注重质量,避免流于形式,要做到制度化,经常化。

11、什么是四个全面?

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重要意义: “四个全面”的提出,更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这对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力保障。

12、中心组学习制度

坚持中心组学习,是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需要,是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的需要。党委中心组由全体领导班子成员组成,参学人员为党委中心组全体成员,可吸收相关人员列席。

13、党的“三大法宝”是什么? 答: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撰写《〈共产党人〉发刊词》、论述新民主主义理论时,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14、什么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答:三大优良作风是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它是毛泽东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总结概括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特别是延安整风运动中形成的全党统一的优良作风,是我们党同其他政党相区别的显著标志。所谓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作风。所谓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是指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和党内外的群众结合在一起,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一切为了群众,一刻也不脱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正确处理和有效地解决党内矛盾,克服缺点,纠正错误的科学方法。)

15、党内支部表决制度

一、主要形式有:口头表决、举手表决、记名表决和无记名表决等。

二、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三、表决时,每个表决者不论赞成或是反对,实行一人一票表决制。

16、民主生活会制度

民主生活会,是指党员在党组织内部以交流思想、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为主要形式的组织活动制度。是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通过民主生活会,可以促进同志间的团结以及党的廉政建设,防止腐败和避免腐败现象发生,进一步促进工作的有力措施。

17、党内监督制度是什么?

5.永远的中国文化知识 篇五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经济科技交往日趋频繁不同文化也在不停地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情况中国文化带着五千年的韵味走向世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认同,中国的饮食、服装节日文化开始遍布全球,而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文化消费市场”,也给中国传统在本地带来了冲击,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过洋节,过洋味儿生活,却淡忘了一些中国传统。

11月14日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告终,这实在是中国传统的彷徨,自此许多人开始担忧:中国文化是否开始丧失活力?中国青少年淡忘民族文化,中国像是被这个世界同化了似的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在世界的舞台上,我们越来越多地为自己的身份而焦虑不安。

但我们也应认识到:中国文化早已作为一种精神刻在了没一个中国人骨子里,永不磨灭!传统的彷徨绝不是文化的失落。我们应对自己有信心,对中国文化有信心。这种千年积淀早已被狠狠的敲进我们的骨髓里,融进了我们的灵魂中,化作我们的血肉,并不断地内化为一种精神力量支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就像古代君子所追求的“忠义诚信”,只不过换了个说法,化作了广泛的道德和内心的品格。这绝不是一两句时尚评论、一两卷美国胶卷就能掩盖的。其实,在每一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份深深的中国情结,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自觉地继承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中国文化在我们幼时就深深地植根在我们心中。

同时,中国文化在不停地发展,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自己新的内涵。其实,我们看到的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就是表达形式、表达技巧不断进步的过程。随着岁月的流走,随着朝代的更迭,我们也有了自己富有历史层累性的中国文化之路。像文学形式从诗经到律诗再到词到曲。这是什么?这是一种进步,一种时尚!

我们追求时尚、追求个性、寻求突破。这本身就是对中国文化进步精神的`继承与弘扬。在新的时代我们有新的表达方式、新的时尚新的富有个性的中国文化!

我们可以看到,像我们所熟悉的周杰伦,他做为一个天才歌手,一个时尚名人。在音乐方面,他应当可以代表一种时尚潮流。于是,我们听到许多带有中国韵味的曲调,如青花瓷,兰亭序等诸多歌曲。这样的歌曲恰恰是对古老中国诗词歌赋的继承、延续,是这种略显忧伤却沁人心脾的悠扬曲调的千年跨越。这些流行歌儿为我们编织了一幅幅美妙的画面,是清雅的江南小城,是隽秀的行书。这些不就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吗?这就是中国人永远的精神故乡。

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有中国文化的延伸,中国文化把世界织成锦缎,上面绣着中国古老而富有中国特色的图腾!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以及其本身的发展,都应使我们欣喜。我们都为身为一个中国人,拥有这样的文化而自豪!

6.中国共产党的基础知识 篇六

当下的中国,经济上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和现代化建设;政治上加大反腐惩治力度,增强政治透明度和人民参与度,不断塑造权威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模式;文化上积极倡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的社会主义文化新发展,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社会上加强管理创新和民生保障,增加就业和稳定物价,努力提升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生态文明上坚持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强化污染治理和资源保护,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的发展体现在方方面面,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发展是第一要义,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当今中国最热门的“新宠儿”。那么,“发展”一词在这哲学中到底是什么呢?

一、知识介绍(一)发展的含义

发展是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的运动。在这里就需要注意两点:第一,发展和运动变化的区别。运动和变化可以是上升的也可以是下降的,而发展一定是上升的、前进的。第二,发展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就是含义里出现的三组词,这可以作为单选或多选形式出现考题,询问以下哪项属于或者不属于发展的表现形式。

(二)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那么,什么叫作新事物,什么又叫旧事物呢?是不是以出现的时间早晚来判断呢?显然不是。新事物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事物。

因此,新旧事物区分的标志是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并不是出现时间的先后。这里可以介绍个顺口溜:刚出现的未必是新事物,出现很久的未必是旧事物。比如,电信诈骗是最近几年出现的,但我们正在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种违法犯罪行为,给人民大众带来了财产的损失,因此电信诈骗是不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是旧事物。再比如,西方说过这么一句话“光荣属于古希腊,伟大属于古罗马”。古希腊的哲学对后人影响深远,哲学出现了这么久,哲学是不是旧事物呢?不是的,哲学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是新事物。古罗马的民主制度同样对后人影响深远,民主制度是不是旧事物呢?也显然不是的,它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也是新事物。

(三)发展的方法论意义

说了这么多,那么哲学中的“发展”,到底能给我们什么方法论意义呢?总的来说,就是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具体来说:

1.要如实地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明确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比如我们常说的“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浪子回头金不换”等,这些都是体现了发展的方法论意义,即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二、真题展示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发展变化的观点 C.全面的观点

D.整体决定部分的观点 答案:B 解析:整首诗大体意思是,小时候离开家乡,等老了回来,因为容颜变老了,被家乡的儿童误认为是外来的客人,体现了事物的发展。选B。

2.事物发展不是()的运动和变化。A.从简单到复杂 B.从低级到高级 C.从无序到有序 D.从旧事物到新事物 答案:D 解析:考查发展的三种具体表现形式,选D。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原因在于()。A.新事物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 B.新事物是和旧事物相比较而言的 C.物质是客观实在,是永不消亡的

D.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因而发展也是无条件的 答案:A 解析:新事物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小草”不会被野火烧尽,来年春天一到就会再生,体现了新事物的强大生命力。A符合题意,选A。

三、考查形式

7.浅谈中国体育的群众基础问题 篇七

1 现阶段中国体育的群众基础

体育项目的强弱虽然不能完全体现我国的国际地位, 但是体育发展的强大却会让我国以及我国人民彻底的扬眉吐气。在解放前, 中国人就已被冠以“东亚病夫”这一耻辱的称号。解放后直到现在, 虽然中国人已经成功地摆脱了“东亚病夫”的称号, 但是仍有许多国家认为中国还是中国, 虽然发展迅速, 但仍旧无法改变“病夫”的事实。然而, 从雅典奥运会到北京奥运会中国人的表现来看, 确实已经改变了国际体育协会对中国人在体育能力上的看法。体育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新中国发展的一面镜子。

1.1 中国体育项目的发展史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其早在一百多万年以前, 人类就已经为了求食与攻防发展了走、跑、跳、投、浮水等基本生存技能。在人类发展过程中, 大概四万多年以前,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已经在各种采食过程中用上了“飞石索”工具。而在28 000年以前的弓箭的发明, 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发明, 也就在那个时候, 体育的初步雏形已经形成, 并开始迅速萌芽发展。

在我国发展到夏商周以及春秋时代时, 历史进入了奴隶社会。奴隶主为了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就需要不断地发动战争, 而也怡怡促使了对军事的发展和对人们身体训练的重视。在这个战乱的时间, 还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及思想家, 他们的这些思想不断地在体育中加以实践, 对这一时期的体育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例如我国史上不朽的军事经典《孙子兵法》中, 就有很多关于身体技能与训练的内容。而孔子在兴办私学教育中, 也极力主张学生们进行交游和游泳。

到了汉代体育, 由于这一时期汉代的政策的宽松, 使人们得以休养生息, 而政治上的巩固, 也使经济文化的发展得以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 为了击退外来侵袭, 就必须要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使人们强身去病, 这些社会的需要都大大地促使了体育在今后历史上的发展。除此, 由于这一时期国太民安, 促使各种宫廷和民间的娱乐性体育发展迅速, 如舞蹈、秋千、耍狮、高跷等体育活动, 这些活动有些已经延续至今, 成为了人们喜爱的节假日期间的传统性娱乐项目。

历史发展到了封建社会中的隋、唐、五代时期, 尤其是到了唐朝由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的“贞观之治”到唐玄宗当权时的“开元盛世”共百余年期间, 全国统一, 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也都已达到了一个鼎盛的时期。在这种安祥的社会条件下, 体育的发展一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而这一时期体育最大的特点就是范围广泛、规模大, 可以说是全民参民的娱乐活动。同时, 这一时期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也促进了体育活动场地和体育活动项目器材的改进, 如充气的足球和球门、用燃料浇注的足球场地等。

历史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宋、元、明、清时期。体育又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发生了变化。北宋时期的武举制政策、王安石的变法等, 都是体现了富国强兵的思想, 这对体育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一时期的武术及体育上的发展又到了一个历史上新的高潮期。然而好景不长, 乾隆之后, 由于管治不利, 使政治日益腐败, 民不聊生, 从而使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尤其是清朝中后期, 大量鸦片的输入, 残害了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 再加之清政府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特发出“禁民习武”的民间通告。使民族体质日衰, 导致出现了国力弱, 武风不振的现象, 中国也因此被辱为“东亚病夫”, 体育事业也因此一蹶不振。

新中国成立以后, 尽管人们经历了社会的动乱时期, 使人们的身心饱受沧桑, 但是体育的内涵和内容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体育也因这一转折点而得以重回历史舞台。

1.2 中国体育的群众基础问题

虽然中国的体育在世界舞台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但是, 就目前来说体育在中国的群众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

1.2.1 中国体育的群众基础现状分析

首先, 现阶段国人普遍认为国太民安, 无需再用体力维护生存。因此, 大部分的人都把精力着重放在脑力活动上。尤其是新中国的孩子们, 从上学开始所受到的教育就是以考大学为最终的学习目标, 学校内的体育课教师也只是象征性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 就连每年的体育必修考试, 又有多少学生连八百米都跑不下来的?这不得不让教育局为此而担忧。其次, 现在的学生都是以文化课为主要的学习目标, 只有那些文化课实在差劲的学生才会去考体校, 而通过几年的学习毕业后, 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地考到体育教练资格证呢?就算是考到了资格证, 没有经过从小专业训练的他们, 能否教好下一代的体育呢?再次, 由于现在我国是以老龄化人群居多, 一家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占全国比例的2/3, “421”的家庭模式已经在我国越来越普遍, 因此, 家长们大都不会舍得让孩子从小接受体育项目的超强度训练, 导致我国体育项目的运动员选拨资源有限。

1.2.2 体育资源不完善对体育发展的影响

以中小学为例, 针对于各中小学的体育设施建设我国有专人对其进行了普查, 结果发现, 我们有近80%的学校体育设施建设不完善, 有些中小学甚至安放的体良设施已经年久生锈, 这不得不让人们产生怀疑, 难道中小学里所谓的体育课并没真正的体育吗?还有些学校可以看到, 虽然足球篮球场地建设十分完善, 但是场地内却并不见有人进行相关的体育活动, 这难道不是中国体育发展的一个重大的失误吗?对于体育的教育方面, 许多体育教师虽持有教师资格证, 但多数也都是在体育方面优于普遍人群的少数人, 而非具备专业特性的人。甚至有些小学体育教师毕业于其他的专业, 而实在本专业不缺人才又调到体育专口。除此之外, 有些学生进行体育达标考试的时候。由于平时缺乏相关的锻炼坚持不下来整场考试或是考试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的也不在少数, 还有些学生为了考取一个好一些的学校而通过关系向学校要求将体育考试分数做修改等等, 这些可以说是教育的弊端, 同时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体育在群众中的基础建设。

2 中国体育在群众基础上的改进目标

要想我国的体育事业保持强劲的发展动力, 就需要夯实群众基础, 使得我们在运动员选拨时有足够的“好苗子”。以足球为例, 人口不过千万的葡萄牙注册足球运动员便有7.7万多人, 而在中国, 这一数据不过5万多, 这其中的差距何止一点点。事实上在中国大部分城市里基本看不到有人在踢足球, 足球设施稀缺及人们的关注度低等都是导致中国足球群众基础差的原因。以学校为例, 要想中国体育再次达到一个高峰时期, 就需要国家体育教育部门制定出一个完整的体制规划和措施, 并将这种有效的措施下发到各地市的中小学校中, 使其将体育教育变成学生课业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2.1 中国体育发展对学校的要求

首先针对现代学生们缺乏体育锻炼的现实, 学校要把体育课纳入到真正的学习范围中, 要让学生们感受到真正的体育所带给他们的快乐, 从小培养学生们对体育项目的热爱。并且要求学生们从入小学开始学习体育的各种项目技能, 并且对每年的小升初, 初升高在体育考试中提出要求, 要求体育考试做为一项重要的评估考核, 一定要纳入升学录取总分之中。另外, 对高考学生来说, 体育也要做为一项重要的考试成绩纳入总考分当中, 以此来减少各大高校“头脑灵活、四肢不发达”的学生。学校要以达成综合素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 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体育及文人化课人才。另外, 对于专业的体校来讲, 其目标就更加明确, 除了要引进专业的专项教师以外, 还要对其各专项培训的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 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 要从基础的知识开始学习练起, 一步一个脚印, 并要按期进行考核筛选, 对于那些专业性能差且无天分的学生, 要及时进行清理。另外, 体校的学生要从小进行选择和筛选, 尤其像体操、跳水、田径等项目的学生, 必须要从学龄前开始进行训练, 以确保体育专科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可以成为奥运会的候选人才。

2.2 中国体育发展对师资的要求

上面我们已经说到学校中对于体育设施建设的不足以及教师的不足, 针对这一现象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提出相关的政策要求, 首先要对各地市的校园体育设施进行检查, 对于那些年久或松动的体育器材要急时进行更新, 以确保学生们在体育运动时不会有危险发生。另外, 学校要配备齐全的体育运动设施, 如篮球架、足球场地、田径场地、游泳池等等, 并且要有专人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 以确保这些体育设施都可以正常使用。其次, 对于教师方面要做出明确的要求, 要对体育教师进行入职前的专业培训, 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能力完成体育教育的工作。另外, 要对体育教师进行季度考核, 只有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升, 才会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

除此之外, 对于专业性体校教育部门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求体校的训练场地足够大, 能够将各体育项目的设施完全建设其中, 并要求设有专项训练场地。对于教师方面来说, 其标准要求更为严格, 体校教师均需具有省级或以上专科教练资格证书, 且专业性技能要达到国家所规定的技能标准。另外, 体校的教师要定期去国家队进行专业的技能学习, 以完善自身的水平。

3 结语

要想国强, 则必须民强。要想民强, 则发展体育事业是势在必行的任务和目标。综上所述, 我国体育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高潮期、衰弱期、再发展期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 国家体育发展的好坏直接取决于中国体育的群众基础, 因此, 只有全民总动员, 从小孩子打好体育基础, 才能使整个国家的体育处于国际的领先地位, 也才能彻底推翻世界对中国的不良认知, 同时也为国家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近年来, 我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已成为世界体育强国。这些成就通过奥运会等体育大赛已得到证实, 但我们需要正视的是我国在一些体育项目上还处于劣势。中国体育的发展目标是要做到全面的发展, 要做到中国体育的全面发展, 就必须要做到全民参与, 要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真正成为体育大国与强国。基于此, 主要以学校为例, 研究中国体育的群众基础问题, 以期为中国体育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体育发展,群众基础,影响力,体育教育

参考文献

[1]叶茂盛.从体育的发展趋势看我国体育社团的未来[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9 (6) .

[2]王凌菲.我国东部沿海七省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2010..

[3]乔艳春, 林勇虎, 王丽娟.民族主义与中国体育的发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5 (1) .

8.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出路 篇八

中文系出身,洋溢着才气豪情是他们为受众青睐的重要原因。然而一概认为他们只是以文采来赢得喝彩,那也有失公允。他们有自己对人生和文学的思考、有关于人道、自由和知识分子精神出路的生命体验和思想探索。在这些随笔作家中,摩罗最富有生命的激情。

看过摩罗新著《因幸福而哭泣》后,我更加加深了自己的这一判断。尽管像他以前的《耻辱者手记》、《自由的歌谣》一样,书中同样表达了一个人道主义者对我们民族每个个体巨大的关爱、悲悯和尊重,但在本书中,无论是对人物、故事、文章、书的评述,还是对某一地方、某一历史现象的感慨,都是那么的独特和真实,不是在为说理而说理,而是情理相融。这里有激越、有沉醉、有软弱、有无奈,这里有仁慈、有善良、有赞美、有祈盼,一切情感都是那么强烈、那么撼人心魄,这是真正来自深层的生命激情,这是真正经过炼狱考验的对理想的执著。也许,在最后的较量中,真正成就一个作家的东西是他的个性和经历。摩罗的出身、经历、个性和他滴着血和泪的文字成就了他。

摩罗是思想随笔作家中为数不多的自我更新、自我否定、不断创造和蜕变的作家。他的每部作品,都有所超越和转变。本书无论是思想主题还是文风文笔,与《耻辱者手记》、《自由的歌谣》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这是摩罗不断探索和思考的结果。相比起以前作品中的言说常识和言说八十年代话语,今天是否有更值得言说更有创造力的新思想新话语?这是摩罗思考的理论问题。

面对现代人岌岌可危的精神世界,人文知识分子足以支撑和维系自己的立场、理念甚至日常举止的精神资源和出路又在那里呢?这是摩罗一直在追问的信仰问题。

如何使自由、平等、博爱、信仰等美好理念生根发芽;一味的反叛传统、批判、颠覆、控诉、冷嘲热讽是否就能解决问题?难道八十年代的破坏和叛逆传统就不值得反思吗?这是摩罗需要探索的方法论问题。这个因言说八十年代话语而在九十年代大为走红的思想者,开始了对给他带来荣誉的东西的反省。

在本书中,摩罗似乎为他的诸多问题找到了答案,为当代知识分子的区别于五四和八十年代的独特性,为当代知识分子和中国人的精神出路,也为他自己的困惑和追寻找到了答案。他说:相比五四一代,我觉的我们能提出来的新东西就是信仰。他后记中写道:“我不断地言说爱、宽容、信仰、和平,言说甘地、托尔斯泰、马丁·路德·金、德兰修女等等,我希望用这些光明的东西构成一个氛围,好让我的精神在这样的氛围里得到喘息,好让一些温馨的东西在我心中慢慢滋长和发育。”是的,摩罗的答案就是爱和信仰。爱可以使我们的内心重见光明和希望,爱可以使黑暗消退,爱可以化解仇恨,感化罪人。我们需要学习爱、体验爱直至永远。

摩罗写道:“无论他(上帝)看到多少丑恶,无论他看到多少黑暗,他都不会只作简单的反应,因为他知道,一切丑恶和黑暗都是与自己融为一体的,那里面有我,有自己,有我们人性的缺陷和不幸。甚至可以说,一切丑恶和黑暗都是从人性内部生长出来的,它们本来就是我们共同的人性苦难的一部分。一个人爱世界,爱人类,爱人,就意味着必定会对人类精神内部的黑暗投之以广博的悲悯,施之以温暖的抚慰。”这种认识是基于对人的有限性的深刻认识、基于对与黑暗斗争的理智总结、基于对人性根本的考虑的。这种清醒的认识终于使那个咀嚼耻辱的摩罗蜕变为言说光明、呼吁爱和信仰,祈盼和平和拯救的新摩罗。

其实摩罗的新思想在他的《自由的歌谣》一书中已有所萌芽,他在《面对黑暗的几种方式——从鲁迅到张中晓》这篇文章里写到鲁迅的境界局限和他人的超越时指出:索尔仁尼琴、哈维尔、甘地与托尔斯泰等“不以恶抗恶的思想、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都是最深刻地体现了人性高贵的一面的思想”。释迦牟尼、耶稣也是富于牺牲精神、矢志要将人类从苦难中救出的伟人,他们是用内心光明、耐心行动、勇敢牺牲担当人类苦难的英雄是超出了鲁迅境界的“耶稣”。事实上,当叛逆者们终于发现自己竟然用与黑暗传统共同的逻辑去反抗黑暗时,震惊之余的反思是十分必要的。以血还血,血会流得更多;以暴易暴,得胜的仍然是暴力。只有打破这种历史的循环,走出一条新路,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志向和憧憬。

摩罗对非暴力和平运动的领袖们充满了无比的敬仰和慕颂。对于这些人类精神上的导师,摩罗的字里行间,渗透着因言说而产生的快感、希望和兴奋:“当我们用爱的态度、用悲悯态度凝望我们不幸的民族、不幸的民人时,我们实际上就是隐隐约约地表达了我们对于爱的信奉、对于人道主义与和平主义的信奉”。从鲁迅到耶稣,从批判到怜爱,这绝不是倒退,相反,它昭示了这一代人将更加理性,更具超越的信心。

摩罗说:“我们要把信仰从遮蔽之中打捞出来,把它提供给中国文化界,也提供给中国历史。”他还说:“这个民族在长期的苦难折磨之下,已经丧失了爱的体验和爱的能力,我们确实需要将爱的血液注入它的苍老的肌体之中。”我们惟有从自己做起,从破坏者成为一个建设者,我们的民族才能真正获得新生。

上一篇:精选秋瑾的名言下一篇:秧歌舞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