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半年工作总结(精选7篇)
1.蚕桑半年工作总结 篇一
我县2011 年蚕桑生产成效喜人
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蚕桑技术干部的精心指导下,蚕桑产业的重点工作得到强力推进,广大蚕农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技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蚕桑生产出现喜人成效。具体做法是:
一、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发展蚕桑产业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发展信心。今年年初,我们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县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县政府召开全县蚕桑工作会,及早安排部署蚕桑生产工作。并对蚕桑生产先进镇、先进村和重点户给予表彰奖励,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广大蚕农抢抓茧丝绸价格大幅度回升这一有利机遇,多养蚕、养好蚕,有力的推动了蚕桑各项生产工作。
2、扎实安排,夯实责任。为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县蚕桑站实行领导包片、干部包乡镇的工作机制。并与包乡镇干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从而层层夯实了工作责任。各乡镇、村组技术干部紧密配合,积极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实行面对面、手把手现场指导。各级领导积极做好协调、督促和检查工作,从而确保了上半年各项生产任务的全面完成。
3、加强技术推广,提高栽桑养蚕技术水平。县蚕桑站狠抓技术推广工作,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生产时期,举办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播放技术宣传影视、现场示范等形式,有效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活动。一是针对桑园管理中存在的重栽轻管问题,通过 参观生产示范园、与蚕农一起进行桑园效益分析、对比等办法,引导蚕农自觉应用修剪、浅耕、除草、培土、扩盘、剪干梢、施肥、防虫等科管技术措施,帮助群众增强科管意识,提高桑园效益。二是经常与九州公司密切配合,首先抓好春、夏、秋三个不同饲养阶段的技术指导工作,并及时组织蚕农现场培训;其次着重加强了对小蚕共育人员的培养,选用有技术有服务意识的优秀蚕农,由他们在日常的生产实践中向蚕农传授实用技术;最后结合千户养蚕示范工程的实施,不断推广新技术、新蚕具的应用,有力促进了我县蚕桑产业快速、稳步发展。
4、抓好蚕桑产业链的延伸。为增加蚕农收入,充分调动广大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促进蚕桑产业稳步、健康发展,今年县委、县政府决定,投入40万元扶持蚕农购置食用菌加工机械,计划扶持100个蚕桑重点村,发展桑枝加工食用菌生产100万袋。县蚕桑办积极组织实施,确定专人负责,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并聘请2名专职食用菌生产技术员,从粉碎、装袋、灭菌、接种、发菌管理、出菇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全程技术指导,确保桑枝食用菌加工这一产业链取得实效。
5、抓点示范,辐射带动。在蚕桑产业发展中,我们始终把抓点示范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一手抓建园一手抓养蚕示范户建设。特别是今春的良桑建园方面,以永丰李村、四浩营房村为重点,以春季造林现场会为契机,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良桑建园500亩,极大的推动了全县良桑示范园的建设步伐。
二、工作到位,成效显著 由于我们采取得力措施,蚕桑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一是良桑建园7426亩,完成春季建园任务的74.26%。二是进行桑园科管21500亩,完成全年任务的107.5%。三是落实千户养蚕示范户1500户,占全年任务的75%。四是春季共发种2100张,较去年同期增长了40%。五是上半年共修建专用蚕室1000间,有效的改善了蚕农养蚕基础设施差的状况,为提高养蚕经济效益打下坚实基础。六是不断提高蚕桑产业的综合效益,先后在永丰、卫东、景村、古城、三要、高耀、灵口等镇开展桑枝食用菌加工,共发展桑枝食用菌专业村102个,发展桑枝食用菌加工户285户,共装袋100万袋,预计收入500万元。七是举办建园、科管、养蚕、食用菌加工等技术培训会115场次,受训人员达5300人以上。
2.蚕桑半年工作总结 篇二
关键词:科技扶贫,工作措施,蚕桑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为了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 安徽省农科院蚕桑所依托产学研结合促进年活动、科技特派员试点及推进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工作, 精心组织, 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蚕桑研究所全体职工积极为“三农”服务, 认真做好蚕桑生产示范基地的各项服务, 多次参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安徽省省农村广播电台的现场直播以及省直部门组织的送科技下乡活动[1,2]。另外, 蚕桑所还积极参与到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加大皖北帮扶的重大战略中去, 范涛所长、李兴副所长分别担任省农科院对口帮扶濉溪、利辛两县专家组长, 2位组长多次带领小组专家深入帮扶地区, 提出了因地制宜帮扶思路, 并积极联系安徽省农科院其他研究所专家联合服务帮扶地区。目前, 帮扶效果初步显现, 获得政府部门、企业、蚕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1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简介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成立于1960年, 主要从事蚕桑品种选育、桑树高产栽培、养蚕配套技术、蚕桑病虫害防治技术、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经济昆虫 (蜂) 等应用与基础研究。全所现有在职职工47人, 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 后备人选2人, 其中研究员4人, 副研究员9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 硕士学位15人, 在读博士2人。蚕桑所共获得50余项科研成果, 其中国家级奖项5个, 省、部级奖项15个, 厅 (市、院) 级奖项28个。拥有国家发明专利11项, 实用新型专利2项。建所以来, 通过多年的建设,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研、生产、推广为一体的蚕桑生产体系。在蚕、桑品种选育、家蚕病理学研究、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桑树栽培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开发;在蚕桑品种、蚕病综合防治、综合利用等领域起着全省性技术指导的作用;尤其在家蚕饲养、桑树栽培等领域, 推广成绩斐然, 经济效益显著, 受到当地政府和农民的一致好评。
2 科技帮扶采取的措施
2.1 当好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参谋
蚕桑研究所科技人员每年下乡200余人次、培训农民2 000人次以上, 向基层干部和农民提供科研信息与市场信息。如2012年仅在科技周活动中, 就向农业科技部门提供信息、资讯达300余次, 发放科技资料2万余份、图书100册、光盘300张, 内容主要包括家蚕彩色茧的饲养技术、桑蚕综合利用技术、桑蚕新品种简介、新型蚕药的使用等, 及时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2010—2014年, 蚕桑研究所积极参加农民培训计划, 共培训合作社社员1万余人, 制作并免费发放DVD光盘2万盘;印制《蚕桑生产技术》2万份明白纸、编写《茶叶与蚕桑》2 000本, 《蚕桑生产实用技术》《桑叶茶与桑叶食品加工技术》《桑园间作套种》3万册, 免费发给每个参加培训的人员。
2014年, 继续支持霍山县茧丝办相关生产资料, 截至目前, 蚕桑所共支持霍山县茧丝办桑园相关蚕桑生产物资以及约10 t的专用复合肥。4月3—4日, 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省农科院蚕桑所养蚕育种室主任陈复生研究员前往金寨、霍山指导蚕桑生产, 特别是对春季开展饲养的全丝胶蚕进行技术培训。4月9—11日, 蚕桑所养蚕与育种功能实验室主任黄德辉副研究员、张景源主任、秦凤等前往青阳、黟县、歙县、泾县现场指导春季蚕桑生产, 对家蚕品种饲养进行了指导与安排, 特别是对抗病品种春季饲养进行了技术指导, 并下发技术资料2 000余份。10月23日, 黄德辉副研究员在肥西给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蚕桑) 。11月3—4日, 省蚕桑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所长范涛研究员以及黄德辉副研究员、阜阳市农委蚕桑科科长孟庆杰等专家, 在阜南县为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蚕桑培训, 来自全县涉及蚕桑生产的13个乡镇符合条件的53名蚕桑种养大户和县蚕桑办全体人员参加了培训。11月6日, 范涛研究员在肥西县为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了蚕桑培训。
2.2 帮助基层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安徽省蚕业生产多集中在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及江淮分水岭地区, 服务对象多在偏远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 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复杂、自然灾害频繁, 每当灾情出现, 蚕桑研究所科研人员都能及时进行灾后自救。近年来, 安徽省蚕区多次暴发蚕病, 蚕桑研究所科研人员不但深入到生产第一线指导蚕病的综合防治, 并义务为蚕农做了多批蚕病的检测, 为减少蚕农的经济损失提供了必要技术支持, 同时化解了多起蚕农与供种单位的矛盾冲突。
2014年秋季, 歙县部分地区出现蚕病, 蚕农与乡镇干部反映发病原因是蚕种问题。鉴于此, 2014年10月17日范涛研究员组织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省农委蚕桑服务站、黄山市蚕桑技术指导站专家一行4人应邀至歙县蚕病发生地区, 经现场走访及专家座谈, 在调查取样、病蚕实验室解剖观察的基础上, 进行综合分析, 形成了调查意见。由于该蚕区中、晚秋连续饲养, 病原积累且新鲜, 致病力强, 在消毒不够彻底的情况下, 恰遇蚕期气温激变, 昼夜温差大, 4~5龄经过延长, 致使蚕体抗病力下降, 易感染该病。其次, 由于2014年秋季雨水明显偏多, 桑叶光照不足, 叶质不充实, 营养差;加之桑园又大面积遭受桑螟、褐斑病的危害, 桑叶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加剧了病原的交叉感染和蚕病发生机率。因此, 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消毒措施不到位、极端气候环境冲击、桑树病虫害暴发, 与蚕种质量无关。该意见消除了蚕农与乡镇干部的误解, 为2015年的蚕桑生产提出了建议, 对稳定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了解决农村小蚕饲养过程中的切桑叶劳动强度过大、效率过低的问题, 目前由安徽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阜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阜阳市颍州区得天机蚕用设备经营中心联合研制的手动、电动两用小型切桑机经现场试验获得成功。该机针对家庭、大户养蚕规模在单季20张左右蚕种的饲养户开发的省力高效机具, 在电力不足的情况下, 手动也可达到满意的效果。除了切条状叶外, 还可以切片状叶, 完全可以满足1~3龄蚕的饲养。此外, 该机还兼具蔬菜、肉制品切片、切条的作用, 可广泛应用于小型食品加工、咸菜腌制等企业。该机的研制成功, 填补了安徽省小型多功能切桑机的空白。
2.3 为科技扶贫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安徽省农科院蚕桑所多年来与安徽源牌集团、安徽京九丝绸股份公司、安徽三利丝绸集团有限公司、安徽联丰制丝有限公司、安徽丝路花雨家纺有限公司、青阳县九华制种有限责任公司、六安市太平丝绵有限公司等多家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合作, 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
蚕桑研究所的科研成果转让给安徽源牌实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使用, 并获得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支持, 为该公司承担的“东桑西移”工程制定了规划, 并使其得到了资金扶持。根据桑园土壤的各项理化指标, 结合桑园生产的实际情况, 向多个蚕区提供配方施肥方案, 企业组织生产桑园专用肥, 以返利形式发放给蚕农, 增加了产量, 减少了生产投入。
2.4 建立试验示范点
为科技专家大院提供技术支持, 蚕桑研究所在全省养蚕大县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蚕桑生产服务体系, 特别是以蚕桑研究所为建设依托单位的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和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 带动霍山、岳西、潜山、青阳、金安区5个基地示范县以及黄山、安庆、阜阳、金寨、泾县、青阳、岳西7个省级综合试验站建设, 开展产业技术的集成和试验示范, 培训技术推广人员和科技示范户, 调查收集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信息, 处理生产上出现的应急问题等。
2014年9月17日, 范涛研究员等一行5人在对颍上、阜南2县进行调研的过程中, 针对当地部分桑园美国白蛾发生严重的现状, 提出了人工捕捉后集中焚烧, 不留活口;秋冬后抓紧防治关门虫、冬前伐条焚烧、冬季桑园田间深松耕并撒毒土等防治方法, 减少虫口基数, 防止扩散危害。同时, 建议县农委蚕桑办主动配合林业、植保部门积极开展美国白蛾防治工作, 减少对桑园的危害, 对减少因美国白蛾引起的经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3,4,5]。
2.5 下派干部帮助工作
蚕桑研究所向国家级贫困县岳西下派2任科技副县长, 江淮分水岭联络人2人。先后有3人6次获得国家科委振华科技扶贫奖, 1人获安徽省“十大扶贫状元”“省先进工作者”“安徽省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 1人获2003年度农业部科技下乡先进个人表彰, 1人获得全国茧丝绸协会终身成就奖。科技扶贫遍及安徽省大别山、皖南山区及江淮丘陵等蚕桑生产主产区, 为安徽省农科院获省“科技扶贫先进集体”“江淮分水岭帮扶先进单位”称号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安徽省蚕桑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做出了突出成就。蚕桑所副研究员田善富自2014年春以来, 驻点霍邱县金日盛矿业集团采矿塌陷区, 帮助开展塌陷区农业生态恢复, 协助制定修复规划。
参考文献
[1]席建国.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对口帮扶效应研究[J].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1, 31 (4) :119-124.
[2]席建国.基于随机前沿分析的地区对口帮扶效应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6 (9) :103-105, 197.
[3]陈尚平, 傅岳平.搭建科技平台帮扶贫困地区[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2012 (4) :54.
[4]吴文翠.广西喀斯特地区科技扶贫开发对策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下半月, 2014 (8) :14-16.
3.蚕桑工作总结 篇三
20xx年主要工作
一、抓生产、促发展,全力实施蚕桑“百万工程”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实施蚕桑“百万工程”的意见》要求,重点抓好发种产茧、育苗栽桑、桑树嫁接改造和养蚕设施设备改造添制等工作。
(一)狠抓发展产茧。20xx年全县发种24500张,产茧800吨,分别完成市上下达任务的%和%。农民蚕桑生产收入2500多万元(含附产物),全县农民人均增收42元,蚕桑基地乡镇农民人均增收188元。
(二)狠抓育苗栽桑。全县调运桑种200斤(其中良种桑桂特优2号10斤),采取“三集中”、“三统一”的办法在双溪、回龙、清水3个市级基地乡镇和增产、灵鹫、带河等17个县级基地乡镇指导育苗XX床,栽桑21000亩,分别完成市上下达任务的%和140%,全县桑园面积达到69900亩。在灵鹫镇、福源乡建立了XX亩蚕桑科技示范园,在清水乡顶子村建立了蚕桑产业路5公里,桑园面积达1000亩。今年的育苗栽桑工作名列全市第一,受到了市委市府检查验收组的好评。
(三)实施新桑嫁接。组织蚕业科技人员、蚕桑干部,深入乡镇村社,采取“县培训到乡、乡培训到村、村培训到人、合格上岗”的办法,扎实抓好嫁接技术人员培训和嫁接工作,全县良桑率达到60%以上。
(四)建好养蚕设施。
一是抓好小蚕共育室建设。今年在双溪、清水、回龙3个市级蚕桑基地乡镇采取土地优惠(按临时用地)、林木优惠等政策,鼓励建设了小蚕共育室14个,其他乡镇在养蚕零星分散的地方适当采用了发放蚁蚕的办法,全县共育面达38%。
二是大力推广大蚕省力化蚕台育。动员业主、专重大户添制了一批能适应养蚕需要的省力化、低成本、易操作、抗病好养、单产高、质量优的大蚕室外蚕台,截止12月底,全县蚕台已达9000多套。
三是大力推广纸板方格簇。采取县财政补助一点、蚕茧收购企业承担一点、养蚕农户负担一点的“三个一点”办法筹集资金万元,购买方格簇万片,在双溪、清水、灵鹫、青山4个乡镇进行集中推广。
(五)推进机制创新。
一是引导龙头企业建基地。今年秋季,按照国办发[XX]44号文件精神,引导英华蚕业有限公司与蚕农签订了收购合同,承诺实行全额收购和保护价收购,明确方格簇蚕茧最低保护价为18元/公斤,对农民育苗、栽桑、嫁接、共育、设施建设、优良簇具推广等方面给予扶持。
二是大力培育蚕桑业大户。引导本地“有劳力、有技术”的养蚕能手、农村能人,采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方式,将3000多亩无人管理、不养蚕的桑园流转给养蚕大户。同时鼓励蚕桑专业技术人员、外来工商业主等承包土地,投资蚕业生产,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经营。目前,全县业主大户已达150多个。
三是大力培育蚕业合作社。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村能人领办创办蚕业合作社。通过建立紧密型、松散型、指导型等多种类型的蚕业专合组织,按照合作经营、二次返利、入股分红等方式,为蚕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全县现有县级蚕业协会1个,乡级蚕业合作社4个,县级蚕业协会理事任正明被国家财政部、国家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工作带头人”(获得奖金5万元)。
(六)大力推广蚕业科技。
一是狠抓养蚕技术培训。全年共培训蚕农15000人(次),基地乡镇蚕农人均培训达1次以上,做到每个养蚕户有一个明白人,每个养蚕户有一张明白纸,达到单产平均提高5%以上。
二是大力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针对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实际,大力推广“统防统消,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自动上簇”等配套技术,加大科技栽桑养蚕配套技术的推广力度,实现了蚕茧单产、质量、效益三提高。
三是大力推行蚕业科技承包。支持鼓励蚕业科技人员到基地乡镇进行技术承包,向基地乡镇、村社提供技术服务,使先进的栽桑养蚕、防病、治虫技术到村、到社、到户、到人。
四是搞好蚕桑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提高桑园综合经济效益。今年与成都晶宝公司合作,帮助蚕农销售干桑叶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
二、保稳定、促和谐、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一)抓好招商引资。争取蚕桑富民工程建设专项资金40万元,蚕桑“百万工程”建设资金万元,还有部份资金将在明年初到位。
(二)组织非税收入。完成财政预算外收入万元,调控3万元。
(三)抓好信访稳定。信访稳定是我局的一项重要工作,花去了全局8名在职职工大量的人力、精力和时间。但由于采取许多过细的、大量的、有效的措施,使200多人的维稳任务得以顺利完成,没有出现到市及以上的人员,也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
(四)抓好党建工作。切实抓好局机关党组织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党风党纪廉洁从政和艰苦奋斗教育,全年共召开民主生活会4次,上党课3次,开展警示教育活动5次,对党员干部进行正反典型教育4次,报送纪检监督信息12期,调研文章2篇。进一步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全局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我局继续保持县级最佳文明单位。
(五)抓好安全工作。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教育,树立安全生产意识,全年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六)抓好计生“三结合”及联系乡镇工作。对双溪乡顾家村(新增3户,联系6户,帮带20户)的计生“三结合”户,提供项目、资金、信息、培训、政策等帮助,做到了“三落实、三到位”,同时督促、协助双溪乡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蚕农栽桑养蚕积极性不高。受劳力、技术、蚕茧价格等因素影响,蚕农栽桑养蚕积极性不高,不愿或不敢进行生产发展。
二、收购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收购企业参与原料基地建设不够,注重眼前利益,与蚕农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
三、蚕桑科技推广程度低。蚕桑生产技术力量缺乏,养蚕设施较差,人蚕共居、口袋蚕房等落后养蚕技术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四、蚕桑生产投入太少。
20xx年工作要点
一、目标任务
20xx年全县计划嫁接3000亩,全年发种25000张,产茧75万公斤,推广纸板方格簇20万片,培育蚕桑业主大户600户。
二、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夯实蚕业发展基础。
一是不断优化区域布局。重点打造“灵鹫——带河——双溪——骆市——东升”和“增产——回龙——清水——福源——青山”两个蚕桑产业带,力争使每个产业带桑园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20xx年全面完成栽植桑树改良和养蚕设施改造,20xx年实现全面投产,养蚕量占到全县的60%以上。
二是积极培育蚕桑大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有效形式,促进蚕桑资源向业主大户集中,解决单家独户养蚕缺劳力、缺技术等问题,对全县基地乡镇、业主大户给予项目、资金等优惠扶持。
三是切实改善基础条件。加快蚕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省力化蚕台。20xx年新建共育室85个、简易蚕房700个、消毒池700个,切实改善养蚕环境和基础条件。
(二)进一步培育产业带动主体。
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现有丝绸企业,鼓励和引进有竞争实力的企业参与xx蚕业资源的整合,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努力建设川东北一流的生丝出口创汇基地。
二是发展专合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进一步鼓励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和完善现有蚕业协会和蚕业合作社,在条件成熟的乡镇及村社新建一批蚕桑专合组织,并参与蚕茧生产和收购。以乡(镇)、村、社、业主(大户)、乡村蚕桑技术能人和企业为重点,逐步建立起具有法人资质的经济实体,为蚕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和销售服务,把分散经营的蚕农组织起来,提高蚕农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是完善市场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和引进1—2家有实力、有资质的企业,参与蚕茧收购,通过有序竞争,带动全县蚕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蚕茧收购许可证”年审制度,加强蚕茧收购站点管理,凡不符合条件的,一律不予上报审批。
(三)进一步增加蚕业科技含量。
一是积极推进桑树嫁接改良。加速劣桑改良和桑树新品种的推广,大力推广免嫁接新桑品种,20xx年计划改良桑树3000亩,使全县良桑率达到60%以上。
二是大力推广纸板方格簇技术。20xx年计划推广20万片,市级蚕桑基地乡镇力争推广面达到70%以上,县级蚕桑基地乡镇推广面达30%以上。
三是实施蚕桑科技入户工程。大力推广肥团育苗,小苗一步成园,小蚕薄膜覆盖育,大蚕蚕台育,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械化作业等稳产高产技术,把蚕业标准化工作具体落实到桑园建设、养育管理各个环节。
(四)进一步强化蚕桑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同时,引导龙头企业通过业务补贴等形式,增加对蚕桑产业的先期投入。
二是建立蚕茧收购风险基金。按照“企业提取、财政配套、订单收购、盈取亏补”的原则,建立蚕茧收购风险基金,抵御市场风险、确保企业和蚕农“双赢”。
4.2011年蚕桑工作总结 篇四
2011年,我镇蚕桑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蚕桑局的直接指导和支持下,以强村大户为战略,狠抓桑园建设与管理,加大综合开发利用力度,各项工作稳步推进,蚕桑产业作为我镇优势传统产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现将我镇2011年蚕桑工作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效
全年共发放蚕种7602张,产茧342吨,邀请县蚕桑局技术人员培训蚕桑技术19次、外出参观学习一次,共计904人次。落实标准化蚕室48个,新修2处小蚕共育室,小蚕共育222.5张,桑枝食用菌111万袋,桑园套种1725.5亩,从水利局、蚕桑局调运桑苗新栽桑园624.6亩,补植570.5亩,建立黑沟河、长安、中坝两个蚕桑示范点。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户10户,全年共流转土地4142.2亩,其中桑园流转352亩。共推广桑园微耕机9台,蚕室消毒机27台,桑园伐条机4台,切桑机2台。
二、工作措施
(一)科学制定方案为蚕桑产业发展做指导。结合各村桑园资源、地理位置和发展基础,立足于我镇蚕桑产业长远发展,精心编制《后柳镇2011年蚕桑产业建设方案》,进一步明确了黑沟河、长安和中坝等3个村为蚕桑产业发展强村;同时努力延伸蚕桑产业发展链条,增强蚕桑产业综合效益,在各村大力推广桑园地膜套种、桑枝食用菌和桑园养鸡;另外在全镇新培育的155户养蚕大户和40间标准化蚕室建设任务细化量化到村,落实到户。
(二)加强培训力度为蚕桑产业发展做支撑。为切实提高科学养蚕水平,提高养蚕质量,增加张产量,实现蚕农依靠养蚕增收目标。积极与蚕桑局衔接,与蚕桑技术辅导员深入各村开展养蚕技术培训19场4000余人次,通过狠抓技术培训,大幅提升了广大蚕农养蚕技术水平,加之普及高压消毒机、桑树伐条机、土壤旋耕机、切桑机,推广方格簇8万片,使我镇蚕茧产量大幅提升,蚕农经济效益明显增强,提高了蚕桑产业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例。
(三)专业合作社为蚕桑产业发展做保障。充分发挥蚕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努力提高抗拒市场风险的能力。一是合作社成立专门蚕具、蚕药销售点,为广大蚕农提供价格优惠、质量放心的蚕具、蚕药,切实维护好蚕农利益。二是合理引导,健全销售监督机制,蚕茧收购期间,安排专人值守,确保蚕茧价格执行不走样,切实保护蚕农经济效益。
(四)共育小蚕为蚕桑产业发展做基础。“养好小蚕一半收”,为了减少蚕病的发生,继续做好小蚕共育,严格推行“小蚕两回育和大蚕三回育”省力化养蚕新技术,长安、柏桥两村养蚕户小蚕共育率达到90%。确保大蚕饲养期间发病率低、上簇早,蚕茧产量高、质量优、效益好。
(五)优惠政策为蚕桑产业发展做催化。镇党委政府制定印发了《后柳镇蚕桑产业发展奖励办法》,新修蚕室经县蚕桑局验收合格后,镇上每平方米另奖补30元,园室配套的,另奖补50元;养蚕20张以上的大户,免交蚕种款,养蚕10张以上的大户,蚕种款优惠50%。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行,解除了蚕农的后顾之忧,减轻了蚕农的经济负担,提高了蚕农修建蚕室的积极性。
5.2001年蚕桑生产总结 篇五
今年我县的蚕桑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蚕桑生产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经过全县广大蚕农和蚕桑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县5000亩投产桑园饲养蚕种10644张,生产蚕茧8185担,蚕茧产值668万元。全县培育湖桑苗木230万株,出圃实生桑苗1000万株以上。
我县今年蚕桑生产的特点可概括为“一稳”、“二高”。“一稳”即蚕桑生产稳定。从春蚕到晚秋蚕生产,蚕茧收购价格保持在7.3-8.3元/斤茧间,价格波幅小,蚕农收益增,积极性高,全县蚕桑生产稳定。“二高”即蚕茧单产高和经济效益高。今年全县平均张单产达78斤左右,是历史上少有的高产年份,比一般年份高6-8斤;蚕桑效益高。在饲养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全县蚕茧总量比去年增加了1300担,提高收益近1000万元。
总结我县今年的蚕桑生产,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调整养蚕布局
由于中种蚕频繁受到农药污染,造成了家蚕农药中毒,产量低、效益差,调整养蚕布局已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借鉴如东县和盐都县饲养续春蚕的经验,大力宣传续春蚕技术,并在郭树、新沟两镇举办了专题培训讲座,起到了如期的效果。两镇饲养续春蚕382张,占全县总量的90%。续春蚕茧张单产达70多斤,茧价达700元/担,农民非常满意;且秋季桑园长势喜人,又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大养续春蚕的决心。
二、制蚕桑生产规划
今年以来,蚕茧价格平稳,养蚕收入在农业收入的比重增加,蚕农生产积极性高。各地积极引导,提出了发展蚕桑生产的设想,并拿出了规划方案。在此基础上,我们及时因势利导,认真做好全县冬春拓桑规划。全县共规划蚕桑生产有基础的5个镇、34个村新拓桑园5000亩。在规划中我们积极宣传“依桑拓桑,连片栽植,规模发展”的原则,坚持高标准,同时做好规划的进一步落实工作。一是大力宣传发展蚕桑生产的优越性;二是加大拓桑工作的督查力度;三是积极提供技术、种苗服务工作,并形成了“三个一”:一份县(镇)政府关于拓桑的红头文件,一张任务分解到村图,一张全县新拓桑园规划图,狠抓规划与任务落实的衔接工作。通过宣传,一些乡镇重新认识了蚕桑生产。县蚕桑规划中没有羊寨镇,但该镇自订规划300亩,并已付以实施;县规划郭树镇3000亩,该镇根据调查规划了新拓桑园5000亩。
三、搞好催青室改造
我县的催青条件仍旧处在“电器调温、火缸保温、人工补湿”
落后状态,这对提高催青质量带来一定的难度。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积极申报项目,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到催青室改造项目资金10余万元。今年,我们抓紧时间,对整个催青室的线路、墙体、屋顶等进行了全面改造、装璜和装修,购置了空调、补湿器材、感光设备等,从硬件上改善了催青的设备条件,蚕种催青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根据调查,全年蚕种一日孵化率达98%以上,较以前提高了近三个百分点,并受到了广大蚕农的赞扬。
四、做好常规服务工作
(1)加强桑园管理。重点抓好桑园的施肥和治虫工作。在桑园施肥上,采取施全肥、施足肥,N、P、K同施,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重施春肥和夏伐肥。春期桑园平均每亩施尿素150斤或碳铵250斤,磷钾肥100斤,桑叶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春季桑园亩产桑叶达1600-2000斤。在桑园治虫上,我们在调查桑园虫情的基础上,发布情报三期;同时深入镇村重点指导夏伐后桑园的治虫工作。据了解农户普遍治虫2次,不少户达到3次。由于防治工作抓得及时,有效地扑杀了桑园害虫,全县未发生任何大的桑园病虫危害。
(2)搞好技术辅导。养蚕期间,县、镇蚕技人员都能经常深入村组农户,查看家蚕饲养情况,辅导农民消毒、防病、养蚕。由于加强了巡视,全县小蚕共育室未发生中毒事故,家蚕发病率
明显下降,蚕茧张单产达78斤以上,比常年提高了8%以上。全县今年共编写、发表各类技术稿件15篇,发放材料1500多份,举办各类培训班12期,受训人数达1000多人次。
(3)抓好种药服务。做到“优质服务,服务上门”。一是种款收交服务上门。蚕技人员挨门挨户收交蚕种款,并指导蚕农巧订、订足蚕种,同时宣传续春蚕的饲养新方法;二是蚕药供应服务上门。东沟、新沟等镇蚕药供应站一改在家坐等的服务方式,主动到重点村摆滩设点,送药送具,并向蚕农认真讲解和做好示范,有力地杜绝了假劣蚕药坑农事件的发生,受到了蚕农的欢迎。东沟镇王台村三组28户蚕农今年共购买方格簇1800片;新沟镇南湾村也购买了4000片,秋蚕期平均张种用药达15元左右,且蚕病发生比上年明显降低,蚕茧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蚕农们都说:这是占了真药好具的光。
存在问题
(1)总量小,发展不平衡。全县桑园面积10000亩,实际投产面积不到5000亩,面积最多的郭树镇桑园总面积也仅2000亩,不足耕地面积的3%。各地管桑水平不一,桑园效益总体水平较低,且规模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蚕桑生产的发展。
(2)体制、经费制约。前几年聘干的蚕技人员待遇未落实,今年乡镇林蚕站又并入“农服中心”,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蚕桑生
产的力量,蚕技人员又面临着下岗、待聘等新的问题,蚕桑改进费整年整月不见分文,他们怎能专心从事蚕桑生产?积极性又怎能提高?
(3)拓桑进展缓慢。全县蚕桑生产规划虽然已经形成,但各相关乡镇的进展比计划要慢得多,有些乡镇仍停留在图纸上,并没有采取相关的得力措施付以落实;有些乡镇“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
明年的工作目标和措施:
目标是新拓桑园5000亩,其中一步成园1000亩,饲养蚕种12000张,生产蚕茧10000担。具体措施是:
(1)继续做好养蚕布局调整,大力宣传续春蚕,二季春蚕饲养总是力争达6000张,二季秋蚕达6000张。
(2)实施科技兴蚕,在力推广方格簇、斜面育和室外育技术,全年方格簇销量达10000片。
(3)加强桑病虫测报,搞好病虫防治工作,努力提高桑叶产量、质量,亩平发种力争2.6种。
6.蚕桑半年工作总结 篇六
1 选准目标, 坚定信心
农村发展经济的项目多、门路广, 但具体到每个农户来说, 不可能样样都去搞, 也不可能大家都盲目地去搞同一个产业, 每个农户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条件, 因地制宜地选择1~2个骨干产业。张仲逊就是在众多产业中选择了蚕桑产业作为发家致富的骨干产业。张仲逊认为, 发展蚕桑风险小、投入少、国家有扶持、收入有保证。自从2007年承包土地发展蚕桑以后, 尽管茧价行情时高时低, 但他始终坚持不懈, 朝着认准了的蚕桑目标奋力向前冲刺, 不打退堂鼓, 不走回头路。张仲逊说:“市场经济一起一伏很正常, 如果因为价格因素而‘朝三暮四’, 那什么事情都干不成!”
2政府重视, 部门支持
发展培育蚕桑大户是“转变蚕桑发展方式”的具体体现。裕华镇党委政府对其发展蚕桑非常重视和关注, 在建蚕房用地给予了优惠政策, 在养蚕安电积极协调各方关系, 减轻蚕桑大户的负担。作为蚕桑业务部门的阆中市蚕桑局对其发展蚕桑更是积极主动、全力以赴地给以支持和帮助, 从思想上予以鼓励, 从技术上给予指导, 从物质上尽力满足, 从资金上扶持到位。关心大户发展动态, 解决大户实际困难, 使蚕桑大户不再感到孤军作战, 而是体会到在发展蚕桑的全过程都有政府和业务部门的双重呵护, 因而信心更足, 干劲更大。
3 学习技术, 科学养蚕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发展蚕桑, 不仅要有量的扩张, 更要有质的提升。换句话说, 那就是在发展现代蚕业中要充分体现蚕桑科技含量, 发挥蚕桑科技的重要作用。张仲逊在发展蚕桑方面认真学习栽桑养蚕技术, 向书本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实践学习, 把最新蚕桑实用技术贯彻落实到实际生产中,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仅以养蚕单产为例, 过去一般在23~25kg, 而近三年却保持在32~35㎏。蚕桑发展水平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使用自动升温补湿器饲养小蚕, 使用省力化蚕台饲养大蚕, 使用纸板方格蔟自动上蔟, 使用切桑机切桑叶, 使用气动桑剪修剪枝条等处处都体现了蚕桑发展的科技含量。
4 自力更生, 不等不靠
7.蚕桑产业发展工作汇报 篇七
一、基本情况 2008年,上级规划我镇新植蚕桑11500亩,在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全镇干部群众真抓实干,艰苦奋斗,组织、购进桑苗1155.87万株,截止5月10日已全部移栽结束。
二、主要做法 2008年是我镇蚕桑产业发展任务最为艰巨的一年,主要是因为之前绝大部份山地已种植了蚕桑,今年85%以上的蚕桑都要种植在水田上,而我镇农户“有粮心不慌,无米睡不安”的思想极其突出。鉴于此,我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二是高位推动,强势推进。根据《土地承包法》和《云南省农村工作守则》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不能强行要求农户种植蚕桑,但是,2008年我镇的发展任务重,同时,蚕桑产业的发展也有其特殊性,最主要是防止药害,必须连片种植。镇党委、政府经过反复调研认为,只有产业发展了,绝大多数群众增收致富了,才是最好的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社会也才能和谐,而不能片面地理解以人为本,片面地理解和谐。于是,我镇统一以村“两委”提出规划,通过“一事一议”的形式,确定塘图,连片推进,使想种的群众放心种,犹豫的群众跟着种,困难的群众大家在后推着种。为使工作得到落实,我镇领导班子成员都一一挂村,副主任科员以上在职干部也挂村,每个村都派出工作队员,每个队员都挂到塘图;同时,加大奖惩力度,书记、镇长责任制押金每人4000元,副职(含副主任科员)每人2000元,工作队员每人1000元,完成任务退还押金,同时等额奖励,完不成任务则不退还押金。三是加大扶持提质增效。一方面是小额信贷资金扶持,解决群众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是技术扶持,从种植规范、中耕管理到蚕房建盖等都有辅导员全程指导,如结合多年的种植经验,我镇推行了宽行窄株的种植模式,每亩种植1300—1400株,蚕房标准上,要求新建蚕房都要建地火龙等,以促蚕桑产业迅速提质增效。
三、存在困难的问题
1、群众的产业投入能力低,抵御风险的能力低,阻碍产业的迅速发展;
2、种养技术水平低,影响产业效益的提升;
3、物价、工价上涨幅度较大,种桑养蚕的比较优势不如前些年明显;
4、各级干部敢于为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负责的信念亟待树立和加强。
四、今后打算
1、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投入提升产业效益;
2、创新工作,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契机,找到激发党员的自豪感,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着力点;建立充分发挥党领导下的青年、妇女、老协等组织作用的工作机制,形成聚精会神谋发展的氛围;探索新时期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行之有效的路子,为蚕桑产业规模化打下基础;
3、进一步健全细化责任制,在广大基层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强化勇于、敢于为xx经济社会发展负责的信念;
4、发展节水农业,支持工业园区建设;
5、在未来5年,将xx打造成全县依靠农业产业增加群众收入第一镇。
[蚕桑产业发展工作汇报(共2篇)]篇一:蚕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蚕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调研组
2011年10月14日
为全面了解我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找准存在困难和问题,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政策、措施,培养壮大龙头企业,促进蚕桑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不断提升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经济板块”,根据县委的安排部署,2011年10月13日至14日,县委办、县委政研室、县蚕桑办和相关单位组成课题调研组,以听取汇报、交流座谈、现场走访等方式深入部分乡镇和企业开展调查研究。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2008年以来,我县紧紧抓住被列为“云南省蚕茧核心基地县”的战略机遇,严格按照“围绕市场建基地、突出规模抓重点、集中连片上水平、依托龙头带农户、创新技术求突破”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种养质量,不断巩固提升老桑园,稳步拓展新桑园,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持续推动蚕桑产业健康发展。
(一)蚕桑产业发展情况
2011年,全县累计种植桑园面积****亩,涉及****个乡镇****个村民委员会****个村民小组****户农户;累计新建大蚕房**** —1—
座****平方米,改建大蚕房****座****平方米,新建小蚕房****3座****平方米;累计开展技术培训2*******场次****人次,发放资料121827份;率先实现生产技术“四个100%”,即100%栽植嫁接苗和地膜覆盖,100%实现黑暗袋收蚁,100%实现小蚕共育,100%使用纸板方格蔟具上蔟;预计全年可完成养蚕****张,实现产茧量****吨,实现农业产业****万元。其中分发展情况为: 2008年,全县计划新植面积****亩,产茧量151.5吨;实际完成种植面积11190亩、占计划任务的111.9%,累计养蚕2503张、实现产茧量95.46吨、占计划任务的63.01%,蚕茧综合均价达20.31元/公斤,实现农业产值1****万元。
2009年,全县计划新植面****亩,产茧量267吨;实际完成种植面积25036亩、占计划任务的100.14%,累计养蚕4504张、实现产茧量158吨、占计划任务的58.18%,蚕茧综合均价达20.82元/公斤、比上年增加0.51元/公斤、同比增长2.51%,实现农业产值****万元。
2010年,全县计划新植面积****亩,低改面积****亩,产茧量****吨;实际完成新植桑园****亩、占计划任务的125.27%,完成低产桑园改造****亩、占计划任务的105.3%,累计养蚕9127.66张,实现产茧316.8吨、占计划任务的52.8%,蚕茧综合均价达24.06元/公斤、比上年增加3.24元/公斤、同比增长15.56%,实现农业产值****万元。
2011年,全县计划新植面积****亩,低改面积****亩,产茧 —2—
****吨;实际完成新植桑园面积****亩、占计划任务的99.26%,完成低产桑园改造4038亩、占计划任务的100.95%,预计可100%完成计划产茧任务。截止目前,已完成养蚕12170.66张,收购蚕茧403.13吨,实现农业产值1390.17万元。其中,实现张产茧****公斤,张产值达****元,上茧均价****元/公斤。
(二)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欣盛恒茧丝有限公司是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东桑西移”、“浙商入滇”等发展战略背景下,到我县投资开发建设蚕桑基地和丝绸加工业的首家股份制企业,是一家集蚕种繁育、蚕桑生产、蚕茧收烘、茧丝绸加工销售一体化、全县唯一具有鲜茧收购资格的公司。该公司位于****,于2008年7月22日正式注册成立,其前身为2007年11月26日成立的云南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驻****办事处,公司注册资本金达200万元,在册股东2人,其中,自然人股东****,现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法人股东为****有限公司。公司下设办公室、质检部、采购部、销售部、财务部和生产技术部,拥有蚕桑基地5.05万亩,职工70人,建成中心茧站1座,占地面积9330.36㎡,建筑面积7500㎡,建成投产自动烘茧设备1套。
该公司自成立以来,不断探索企农“风险共担、利益均占”的利益联结机制,尤其是在鲜茧收购过程中,严格执行“随行就市、优质优价、劣质低价、不打白条”的收购政策,认真与农户签订《蚕茧生产收购合同》,明确蚕茧收购最低保护价为每公斤鲜 —3—
上茧23元,有效保障蚕农的实际利益。2010年,鲜上茧实际收购价为26.20元/公斤;2011年,春茧实际收购价为36元/公斤。
(三)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
按照“重点建设蚕桑核心乡镇、走蚕桑生产专业化道路”的发展原则,2011年,全县共打造****个蚕桑生产核心乡镇,建设****等蚕桑生产重点村28个,成立****酒药蚕桑专业合作社等蚕桑专业合作社6个,建立蚕桑生产记账户28户。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我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由高渐低,形成山坝南北纵列、高山坝谷相间的地貌状态,山区面积97.05%,境内年平均气温14.9℃,极端最高气温40.4℃,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滞后,大部分桑园都建在坡陡谷深的山地中,生产、灌溉等基础条件较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高优桑园基地建设难度较大。
二是产业矛盾突出。一方面,由于各乡镇产业较多,产业生产时间、生产要素大体趋同,导致产业之间互相争地、争劳力情况现象十分突出。产业规划布局未能较好落实,桑园新植时间与小春种植时间冲突,多数桑园只能向“两荒三边”、山边水尾地块发展,连片种植规划难,种桑不养蚕的农户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由于蚕桑产业一次性投入成本较大,群众普遍难以承受。以2011年为例,农户每新植1亩桑园,当年投入成本大约需700元,而每亩养蚕可产生效益1000元,扣除成本后直接收入仅300元,虽 —4—
然以后的投入成本逐步减少、效益逐年上升,但由于当年的对比效益不明显,群众积极性普遍不高。
三是桑园面积不实。老桑园统计面积与养蚕面积差距较大,养蚕户与种植户不配套,部分地块有效桑株严重不足,所有乡镇都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挖桑弃管现象。实际调研中发现,全县统计面积43710.8亩,现存有效面积26800.4亩,仅占61.3%;养蚕面积为22268.7亩,占50.9%;低产桑园10103.4亩,占23.1%;不养蚕及毁桑面积面积16910.4亩,占38.7%。
四是桑园管理不到位。部分蚕农对桑园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重视桑树修剪、肥培和病虫害防治,只求产出、不重管理的现象较为严重,各乡镇都不同程度发生褐斑病,还有部分乡镇发生红蜘蛛病,导致桑园桑树长势差、产叶量低、质量差,影响养蚕量的增长。根据专家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施肥不当,偏施氮肥,少施磷钾肥,以及修剪不及时、枝条过密等管理措施不到位。
五是科技措施不力。部分蚕农的科技意识、质量意识淡薄,技术落实不到位,养蚕批次较密、消毒意识差、重治不重防、消毒不彻底等现象较为普遍,导致蚕的抗病能力较弱、蚕病发生严重,蚕茧产量低、质量差,经济效益不高。公司所聘请的技术人员没有经过专[蚕桑产业发展工作汇报(共2篇)]业化培训,大多是半路出家,培训学习的机会少,技术更新缓慢,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很难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六是基础建设滞后。由于大蚕房建设一次性投资较大,导致农户投入严重不足,标准化程度较低,普遍缺乏地火龙、对流窗 —5—
下页 余下全文篇二:关于蚕桑茧丝绸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中共宜宾市委宜宾市人民政府
关于蚕桑茧丝绸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多年来,在各级党政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行业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宜宾蚕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区域优势、质量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正在逐步显现,发展势头良好。现将有关情况:
一、我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蚕桑产业一直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重要特色产业,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每年以市政府名义分别召开生产、收购会议,分管市长、各区县分管区县长、农业、农办、经贸、科技、工商、物价、质监、企业负责人及市级相关部门领导参加会议,布置生产目标任务,明确蚕茧收购政策。尤其是近年来市上出台了各项政策措施:蚕业发展被列入全市“十二五”发展现代农业的“145”工程建设规划,2011年,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宜宾市10万亩蚕桑循环经济产业带工作方案》,每年配套安排蚕桑发展专项资金,正式启动了高效蚕桑示范基地建设。同时,从2009年以来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每年均出台了蚕业生产考核目标的文件,对各区县政府、市级相关管理部门、茧丝绸龙头企业实行单项目标管理考核。各区县政府尤其是产业重点县如高县、珙县、兴文县等把蚕桑生产发展列入了全县农业工作的重要议程,强化领导,落实措施,根据实际安排一定资金用于生产发展和培
育壮大产业。这些政策有力地推进了我市蚕桑产业的良性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生产稳定发展。2011年,全市发放蚕种35万张,产茧24.76万担,发种产茧量与上年基本持平,仍位居全省
投入力度,在产业带公路、水利、人行便道、沼气池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新的进展,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带建设,10万亩高效循环蚕桑产业带初步形成,极大的提高了我市蚕桑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水平。
二、我市蚕桑产业发展的规划目标
按照“把蚕桑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带动全市蚕桑茧丝绸产业发展,努力打造蚕业强市”的发展思路,围绕“桑蚕种主产业良性发展、桑蚕茧附产物利用开发和桑园种养殖立体开发”三大循环开发内容;着力于夯实川南茧丝绸原料基地的基础,抓好生丝出口基地建设,全面推进茧丝绸产品综合利用,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茧丝绸深加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创建知名品牌,拓展市场空间。到十二五末,全市实现年产茧40万担,蚕桑丝绸行业综合产值达35亿元以上;蚕农售茧收入4.5亿元,丝类产品产量1500吨,丝织品产量200万米,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打造20万亩高效循环蚕桑示范基地,其中重点配套完善高县、珙县“10万亩高效循环蚕桑产业带”建设,夯实蚕桑蚕茧生产基础,全面提升蚕茧质量;丝绸工业质、量并举,推进品牌建设;扩展国内外市场,实现外贸内销齐头并进;努力把我市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桑蚕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示范基地,川南最大的茧丝绸加工、贸易与现代茧丝绸文化交流中心,蚕桑产业整体势力确保川南
全省
拓上做文章,努力实现我市蚕桑产业高效循环可持续发展。
四是抓好龙头壮大。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市场调整,实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与联合,进一步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打造产业“排头兵”。打造企业品牌,拓展国内外市场,促进企业效益提高和产业结构升级。
五是抓好行业管理。坚持行业管理和生产管理紧密结合,依法依规强化蚕种供应和鲜茧收购管理,优化服务。要加强对取得蚕种供应、蚕茧收购资格的持证单位的管理和监督,提高依法从业意识,切实维护好蚕农和企业的合法利益,特别是蚕农的利益。
六是抓好政策扶持。市、县两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蚕桑产业工作的领导,加大管理、考核奖惩和政策支持力度,认真做好产业发展项目包装和争取,用好、用够各级各部门对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集中力量重点推进现代蚕桑产业基地建设。市、区县财政用于扶持产业发展和龙头企业的资金,要继续按照有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确保资金渠道、性质、用途不变,突出“两个带动”,有效整合使用,既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企业、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
四、重点建设项目
(一)标准化蚕桑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按照宜宾市蚕桑生产技术规范地方标准,重点落实“栽桑一步成园化,小蚕共育化,大蚕室外省力化,上簇纸板方格簇自动化,消毒防
【蚕桑半年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2022年蚕桑生产工作计划08-04
高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11-07
上半年工作小结及下半年工作思路09-17
防汛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计划10-24
乡镇的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07-18
乡镇上半年总结及下半年计划08-07
乡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07-21
铁路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安排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