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和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的学科论文(精选8篇)
1.在艺术和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的学科论文 篇一
在美术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幼儿往往是通过看、摸、听、嗅等一些初级认识手段来了解事物,了解世界的。幼儿天生有美术创作的欲望,他们有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一个开放性的美术空间对幼儿来说就显得很重要,他们的美术表现得更轻松,更自在,更投入。因此,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力求做到为幼儿提供开放性美术活动空间,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幼儿不像成人,对物体的理解可深入体会,他们看到的只能是表象,也只能从表象上去理解。我们对幼儿的要求不能像成人一样去要求他们,这样反而会阻碍他们的发展。
美术活动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它是指在美术领域中通过开展创造性活动激发幼儿自主的进行学习、创作,用自己创造的图式表现对事物的认识与情感,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培养探索发现的积极性,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为培养独立的、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
那么,在美术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呢?我觉得主要有一下两点:
一、内容的多样性。内容是为目标服务的。有了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目标,那么选择内容显得极为重要。如果说老师给幼儿的创作内容,所提的要求限制了幼儿可能有的想象和自主的创作,幼儿的创造力便无从发挥。比如,剪贴画的美术活动中,可以
二、表现方法的多样性
美术创作离不开造型、构图和色彩等表现方法。以往美术活动衡量的标准是以幼儿模仿作品的效果为基准,即在造型、构图、色彩上与老师一致。其弊端在于片面地强调了技巧,封闭了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扼杀了幼儿创造力的发挥。而自主性美术活动打破了这一死板的教学模式,强调表现方法的多样性,即任何一个物体都可以用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构图来表现,促进了幼儿自主性学习、思维的发展,使幼儿创作更有童趣,更有灵性,更富有个性。
——再以《叶子拼贴》为例,在活动前,老师和幼儿共同搜集有关叶子的标本、叶子的照片、采集各种各样的树叶,叶子的图书,激发幼儿对叶子的喜爱。在听听、看看,说说中孩子们了解了叶子的各种形状特征:有尖尖的、长长的、像手形状的、像尾巴形状的等等,幼儿创作的形态活泼可爱,富有灵气,连大人都惊叹孩子竟有如此创造的意象,令成人望尘莫及。
2.在艺术和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的学科论文 篇二
新《纲要》指出:“教师要提供给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 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尊重每个幼儿的想象和创造, 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 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儿童的发展, 他强调解放儿童, 教育工作者“应化为儿童”, 加入儿童的生活中去, 发现儿童的想象力, 而后进一步将想象力挖掘出来, 让孩子自由、主动地学习和创造。因此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 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提高其艺术修养, 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那么, 怎样才能在美术活动中更好地促进幼儿审美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呢?
1 挖掘美术活动的审美源泉
1.1 让大自然成为孩子创造、想象的源泉
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 获取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创造力。因此, 教师应常常带孩子走出活动室, 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等, 这样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 创造也就随之迸发。例如:要孩子画树林的时候, 就可以引领孩子们走到户外观察各种各样的树木, 然后请幼儿自由讲述他们看到了一些什么样的树, 怎样的树干、怎样的树叶、怎样的树枝……通过幼儿的回忆再现观察的物体, 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片、幻灯片、录像等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手段再总结归纳, 并与几何图形、夸张变形等相联系, 使孩子了解到各式各样的树木之间的不同, 但又有着共同的规律。利用美术活动, 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们按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幅关于树林的作品。如引导幼儿模仿波罗克的泼画, 产生偶然出现的艺术效果, 激发和唤起幼儿的创造兴趣。结果教师将会发现, 孩子们画出了千奇百怪的树木, 可能有人会说“怎么会有这样的树木”。那又怎样!不是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嘛: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在这基础上, 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在画的这片树林里进行添画, 孩子们会更加兴致勃勃。动态的情景也可以是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的———动物园里机灵的猴子、威猛的狮子老虎、美丽的孔雀也都是我们的活教材, 看到这些可爱的动物, 孩子们对它们形象的表现更为主动。
在大自然中孩子们主动探索知识、积极参与活动, 可见大自然不仅增添了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 也促进了他们智慧发展, 丰富了孩子们的整个精神世界。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也有一句名言:“自然总是美的”。自然界的景物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纷繁变换、美不胜收。大自然是幼儿绘画活动的最好课堂, 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为幼儿开启了想象的大门, 发现了美、创造了美。
1.2 通过作品欣赏, 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 其中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观摩的部分, 从中可以激发起幼儿另外的想象力、创造潜能, 因此教师应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向同伴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的做法:及时地介绍幼儿有创意的表现, 引导幼儿在学习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在幼儿完成作品后, 教师可把幼儿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 引导幼儿乐于观赏, 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
欣赏、观摩大师的作品也是幼儿绘画的常用形式, 让幼儿从小就接触经典, 与大师直接对话, 使幼儿有高的起点, 眼界开阔, 对美的知觉和选择也会更敏感。与此同时, 还能使幼儿吸收艺术大师们的构图, 线条, 作画方式, 对色彩的运用, 画面的总体感觉, 甚至某些艺术语言, 激发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凡·高、毕加索、莫奈等大师的作品应该常出现在幼儿教室的各个角落, 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能力。当然现在是21世纪, 飞速发展的苏州充满了机遇, 这座现代化的古城有着各种各样的活动最常见的就为美术展览, 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机会组织幼儿前往参观, 或者请家长带领幼儿前往参观, 让幼儿到艺术的海洋里寻找、发现, 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激发想象。
2 建构美术活动的审美方式
2.1 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幼儿的想象意识
想是动词, 就是动脑筋, 头脑用力去想;象, 就是图像、形象或画面。想象就是灵视, 是主观灵性的东西, 想象的空间具有无限性。想象是不受自然知识、科学定律、规则制度等的限制, 也可以打破现实物象中的真实限制, 绝不是现实的机械翻版, 教师的引导很重要, 教师不能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的作品。孩子的作品中想象成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评价。教师这次以像不像为标准, 下次孩子们的画就都会向“像”靠拢, 丧失了想象力。
在新《纲要》中提到:“要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 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教师在绘画活动中, 就可尝试提出疑问让幼儿改变思路肯定幼儿的想象, 以避免形成一种僵化、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例如:在画太阳这个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提出疑问“太阳都是红色的吗?”让幼儿知道太阳光有七种颜色;用不同的墨镜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太阳。当幼儿了解、尝试了的时候, 教师及时的加以肯定, 就会发现幼儿选用了不同的颜色画出了不同的太阳。随即教师还可以提出疑问:“太阳一直是圆圆的脸吗?”孩子们就会对太阳的外形进行装饰:圆脸、长脸、三角脸、梯形脸、花型脸、长头发、短头发、卷头发———通过教师对幼儿进行一些提问, 幼儿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并画出了夸张、与众不同的物象。教师肯定孩子的想象部分, 孩子就一定会更加夸张, 想象会随之出现更加扩张。所以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多提问、多肯定幼儿, 引导他们将现实的物象任意夸张、错位、变形、组合、打乱、改动———从而萌发每个孩子的想象意识。幼儿的想象潜力是巨大的, 他们天真的童趣, 独特的想法往往给人新的启迪, 因此, 为幼儿创设自由表现的宽松环境, 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审美感知力和表现技能, 而且将培养幼儿审美创造力。
2.2 调动各种感官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要培养他们的具体感, 所谓具体感就是将模糊的稍纵即逝的表象、幻想, 变成清晰的、具体的、永久保存的图像, 就是要把头脑的想象具体的表现出来。怎么表现?也就是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因此, 教师就可以组织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活动, 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系统。
人大脑信息百分之八十源于视觉, “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美术活动中观察是极其重要的, 通过观察物象、再现物象、添画、装饰、想象、涂色, 使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让孩子闭上眼睛闻各种各样的气味, 边闻边想象, 刺激孩子的嗅觉系统, 然后通过交流, 用各种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放上不同质地的、不同规则的物体, 让孩子摸一摸, 刺激他们的触觉系统, 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大胆的描绘。放一段音乐, 让孩子们仔细倾听, 刺激他们的听觉系统, 让孩子们用手上的绘画工具表示听到音乐后的感受……这些尝试将取得很好的效果, 会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积极性、探索欲望, 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儿童艺术教育加德纳博士所认定的“教师的人物基本上是为自然出现的那些发展提供前期和后期给予更多的积极干预, 在学习某种艺术技巧和技术时给予更多的训练和指导”。因此, 教师要以正确的教育思想为基础, 充分体现尊重孩子的意愿, 充分体现孩子的自主意识, 提供给幼儿学习的场所, 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 提供给他们各自喜欢的材料, 帮助他们了解学习的过程。因势利导, 激发幼儿学习美术兴趣, 积极发挥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 就能大大提高幼儿的绘画水平和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只有尊重每个幼儿的感受、想法和创造, 肯定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和表现方法, 一同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才能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充分激发幼儿自主创新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侯杰.廓清幼儿审美教育与艺术创造教育的关系[J].美育学刊, 2011, 9 (3) .
[2]边仕英.幼儿审美心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策略[J].西昌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
[3]毕圣男.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资源在幼儿审美教育中的运用[J].艺术教育, 2011 (12) .
[4]方琛.利用乡土美术资源培养幼儿审美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5) .
[5]武菊霞.在绘画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J].学周刊, 2013 (14) .
3.在艺术和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的学科论文 篇三
首先,一般来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词是人在社会历史实践中约定俗成的一种信号,它代表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和规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思维乃是语言的思维,发展儿童的语言也就促进了儿童的思维发展。
其次,从人类语言的一般规律来看,幼儿时期又是人一生中语言发展的最快时期,词汇量迅速增加。同时,语言的发展也使儿童的心理品质开始形成,心理反应内容大大丰富。因此,要训练、培养和发展幼儿思维能力,也首先应该抓住幼儿语言发展这个关键期。
再次,几乎所有的语言都代表了一类事物,其概括性决定它是概念的表现形式。而概念内涵与外延的两个特征中,外延是极为丰富的,它可以起到调动幼儿的思维积极性,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表达语言、运用语言的作用。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语言活动作为以发展幼儿语言为目的的教育行为,可以在一点程度上承担起发展创造性思维的任务,从而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打好基础。
那么,怎样组织语言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利用语言活动的各种形式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是创造性的一个显著特点,而发散性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和主要形式。它是一种寻求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活动,往往表现为敢于突破常规,从多方面、多角度想问题,追求新颖独特。在这种学习中幼儿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善意灵活的掌握和运用知识。
在语言在活动中,让幼儿换角度去想问题,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一贯注重保护幼儿的别出心裁,起于寻常的思维积极性,也设法调动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
有人说,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关键是教育理念的问题,只有具备现代教育理念,才能具备培养现代型人才的素质。
二、在一日常规活动中注意组织语言活动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除了幼儿常规教学活动之外,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环境、活动等条件,不失时机地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教师应为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提供给幼儿广泛想象和思维的空间
这种环境应具备如下特点:
1.对孩子积极参与的活动。不应加以时间的限制。
2.建立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气氛,以鼓励孩子自由自在地表现。
3.允许孩子之间的相互交流,并刺激另一同伴的思考。
4.消除环境中的压力、焦虑等不良条件。
那么怎样的环境比较适合幼儿创造性活动的开展呢?
幼儿活动的环境,可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以上所提到的是环境系指前者。而硬环境则指包括室内环境的布置,这些环境,应为幼儿展开想象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另外,幼儿早期学习的环境应是舒适的,色彩鲜艳的。并为诸如“创造性思维”一类的小活动提供宽松的空间,可以使用活动墙报或分割板面,为个别指导活动或安静的个人及小组活动提供小的空间。在一个重视和增进孩子个性创造潜力发展的环境中,孩子会自我感觉良好地体会很多解决问题乐趣,教师也会从与孩子的密切交往中获得快乐,帮助孩子认识他们的全部潜能。
(二)利用一日常规活动,适时进行相应的培养与开发
在一日活动中,可以利用很多零散时间,组织一些活动。
1.开展“每日谈话活动”利用早饭前的闲暇时间,组织此项活动。其内容可以灵活多样,如“我最稀罕的事”“你昨天做了什么”“我的问题与发现”等等。
2.开展“讲故事”活动,教师可以制作故事开头卡片或者视频,引导幼儿续编故事。
三、在主题活动中,教师注意引导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如,利用主题活动“手的用途”对幼儿进行语义测验活动,一方面可以了解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同时也可以激发幼儿大胆想象和思维的习惯。
四、在其地活动中注意通过语言来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只要我们教师注意发掘,就可以发现,幼儿身边到处都有接受教育的土壤。例如,在游园中,教师可以和幼儿细心观察五颜六色的花,然后引导幼儿尝试找出与“五颜六色”相近的词语。通过观察“蚂蚁搬家”,联想到下雨前各种动物的活动情况,之后尝试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等等。
游戏是幼儿生活和学习中的主要内容。教师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适时地组织一些适合于儿童的创造性提问。例如:如果你会飞,将会发生什么?如果世界上所有的树木都是蓝色的,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此类的提问,以其一定的趣味性、竞争性,可以较好地调动起幼儿的想象,展开发散性思维,并且一样的问题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答案,从而可以“常问常新”,不断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创造性思维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方法。幼儿期形成的最初的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正是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的基础。让我们保护它,精心地培植它,用我们的爱心,我们的智慧,帮助他们走过人生中智慧成长最快的这一程。
(作者单位 辽宁省阜新市蒙古族幼儿园
4.在艺术和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的学科论文 篇四
绘画活动是发展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的最有效的活动之一。教师做好绘画活动的指导对幼儿的一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过程
(一)在日常生活中创设有利于幼儿主动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形成的环境。
1、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环境,有利于幼儿主动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2、提供能满足幼儿创作需要的、丰富的美术活动材料,有利于幼儿主动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3、培养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的形成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选择活动。
(二)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的形成。
1、好奇心是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形成的源泉。
2、质疑是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形成的动力。
3、坚持性是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养成的必备能力。
4、团结协作、相互帮助是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形成的新要素。
(三)在评价过程中培养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的养成。
1、,教师鼓励幼儿在自评中说出自己的绘画思路,有助于幼儿的主动学习得以二次升华。
2、教师评价幼儿作品时的正强化行为有助于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的养成。
3、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要注重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以保护和激发幼儿的主动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三、研究结果
实验证明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的习惯养成是很有效果的希望我的研究能够让更多的幼儿在绘画活动中逐渐形成主动动手动脑学习的习惯。也希望这种主动学习的能力能够陪伴幼儿终身!
绘画活动是幼儿园最常见的一种美术活动形式,是发展幼儿主动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的最有效果的活动之一。教师做好绘画活动的指导对幼儿的一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那么如何在大班的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呢?在平时的工作研究中,我总结了以下的经验。
一、研究背景
我国已经进入了21世纪,会学、乐学、主动学习是一切人材追求的目标,是孩子未来必须具备的能力。大量研究表明:3-6岁的幼儿正处于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们最具有可塑性。这就使幼儿期成为了主动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形成的黄金时期。所以抓住这个关键期,培养幼儿主动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的形成也就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二、研究过程
(一)在日常生活中创设有利于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形成的环境
1、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教育环境,让幼儿拥有自由选择和主动学习的权利和时间,激发幼儿主动地探索,质疑的兴趣。有利于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的形成。
要想培养幼儿的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就必须要有有利于幼儿主动学习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有安全感、自由感和自信心。
如:在活动中,如果有个别幼儿对主题不感兴趣,教师就应该酌情鼓励幼儿在其他感兴趣的主题上进行表现。这样就使孩子们有了选择的自由。而且创作自己比较有信心的作品,也能够使孩子们主动学习的习惯得以表现。其次,当幼儿的选择得到了老师的理解与尊重的同时,孩子们的安全感也会油然而生。
2、提供能满足幼儿创作需要的丰富的美术活动材料。
在为幼儿提供美术活动材料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同,为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玩具材料;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变换以及美术活动的进程,为幼儿提供递进性的玩具材料;玩具材料要全面,照顾到个别幼儿的需要。这样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满足每个幼儿的兴趣和表现需要,有利于幼儿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学习经验与方法。
3、培养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的习惯要结合幼儿的兴趣,选择幼儿喜欢主动探索的活动。
教师要用一颗有创造力的心和充满童心的眼睛去观察幼儿的表现,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幼儿活动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教师要想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主动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首先得细心的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然后再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去选择教育内容,这样才能使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主动动手动脑探索、质疑和对活动的兴趣,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习惯。所以结合幼儿的兴趣选择教育内容,就成为了教师设计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
如:有一次,我在幼儿的户外活动中,发现孩子们在观察一只被捉住的蝴蝶。他们很喜欢蝴蝶美丽的翅膀。于是我就因此而设计了活动:《美丽的蝴蝶翅膀》。这次活动中,孩子们主动观察蝴蝶,细心的为心爱的蝴蝶设计了各种美丽的 “衣裳”。
(二)在绘画活动中激发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的习惯。
1、好奇心是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形成的源泉
“这朵花真好看,我想看看他是怎么长的?” “那个小朋友的衣服真好看,我要仔细瞧瞧。”“这幅画中的小女孩为什么哭呢?找不到家了吗?”鼓励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多问为什么,并把得出的结论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使其养成爱问为什么、喜欢用绘画形式记录好奇心及其答案的习惯。
2、质疑是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形成的途径。
“我觉得我画的不对,小宇画的对,我要改一下”“我觉得侧面人的眼睛不是老师画的那个样子的,应该是……”鼓励幼儿通过仔细观察,否定以往错误的经验。有助于幼儿养成质疑的习惯。
3、坚持性是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养成的必备能力。
“我要画一幅最棒的画,再辛苦我也不怕!”“一条线还能画出什么画来?让我再好好想想。”鼓励幼儿不怕困难,坚持到底。有毅力,才能把事情有始有终地做好。
4、团结协作、相互帮助是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形成的新要素。未来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有时候,光靠自己一个人努力是
不行的,这就需要人们团结协作、相互帮助。而这一点的重要性也应该使孩子们认识到。作为教师应该在绘画活动过程中鼓励幼儿多合作、多互相帮助、讲出自己的新发现、及时告诉别的小朋友自己犯的错误以免别的小朋友们多走弯路。逐渐养成好问、好些别人的经验、喜欢共同交流共同进步的习惯。
(三)在评价过程中培养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的养成1、教师鼓励幼儿绘画完毕后,自评自画,有助于别人对其画的理解。同时也使幼儿对自己的话有了进一步的质疑的空间,使幼儿的主动学习、探索得以二次升华。
如:在一次绘画《我要上月球》中,小洁在画画之前,对我说:她要画月亮上的小白兔。可是在她画完后,画面上又多了很多东西。于是他给我讲起了故事:“小白兔找不到嫦娥了,我帮他去找嫦娥姐姐……”我问他:“那你想一想,在月亮上人们要穿什么样的衣服?”于是小洁的创作又开始了……
2、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的正强化行为有助于幼儿主动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孩子主动动手动脑学习的形成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之间,需要老师不断地给予鼓励、诱导,用一种正强化手段帮助其体会主动学习带来的快乐,久而久之,有助于幼儿养成主动学习、探索、创新的习惯。
如:大班幼儿娇娇特别喜欢画漂亮的花纹。这是源于在一次绘画评价中,老师对她说:“你画的花纹好看又独特,我们大家都很喜欢。你画这些花纹的时候,一定也特别高兴吧?因为这些花纹都是你自己想出来的,是属于你自己的,对吗?”从此以后,娇娇每次画画的时候,都会为画面创造一些不同的花纹。有的画在人物的衣服上,有的当花边……
3、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要注重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以保护和激发幼儿的主动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三、研究结果
在大班的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的形成是我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及收获。在研究的过程中,参与研究的大班幼儿在主动学习方面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学年初和学年末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到实验班幼儿的进步是很明显的。(调查问卷见附表,附表分A、B、C、D四项。从A到D难度依次加深。)
5.在艺术和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的学科论文 篇五
【摘要】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游戏活动时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幼儿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游戏活动也是最为常用的形式,因此每一个孩子都喜欢游戏活动。通过多年的幼儿教育事业,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各种能力的提高、经验产生、创造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游戏活动,尤其是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上。【关键词】幼儿;创造力;游戏
幼儿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常常会幻想自己是奥特曼、是英勇的警察……而独创、奇特、新颖是创造性想象的本质要求。作为幼儿教师,面对幼儿的好奇心、奇思妙想,应当将质疑作为突破口,善于抓住幼儿“智慧火花”,给予其一定的肯定和鼓励,如此,才能够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拥有勇于创新的胆识。
一、游戏活动开展的前提——良好的游戏环境
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主要手段是轻松、自由环境的创设。每一位幼儿教师都应当拥有一颗“幼儿之心”,要以平等的心态与沟通、去了解,充分的尊重幼儿的个性、年龄特点。在幼儿活动之中,我们应当遵守五香自主原则:幼儿自主的选择游戏的材料、场地、玩伴、方式和主体。让幼儿按照自身所想去做;鼓励幼儿自行去探索、去发现;根据自己的计划和安排来活动;尊重幼儿自身的判断和选择。在如此宽松的环境中,幼儿就不会存在太多的顾及,能够充分地展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想象,如此,对于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在开辟幼儿创造力渠道中,我们可以从三种自由入手,即:器械自由、玩法自由、时间自由。在这三种自由活动中,我们需要打破传统模式下的单调活动形式,让幼儿自由、自主地参加多元化的活动,能够在活动当中提升创造力。
(一)器械自由
传统模式下,沙包、球、绳等器械是最常用的设施,但是这样会局限幼儿活动所使用的器械范围。因此,我们要懂得在幼儿生活中挖掘各种各样的运动器械。例如:可以利用泡沫拼板进行跳、爬、钻等练习;也可以利用掸尘的羽毛来进行吹高、抛远等小比赛。这些带有生活气息的器械,不仅能让学生对活动产生兴趣,也能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二)玩法自由
玩法自由主要是幼儿能够根据自身的能力以及器械特点等,对身体动作、器械使用进行变通运用,从而创设出具有鲜明特点的新颖玩法,也就是“一物多玩,一动多式”。例如: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报纸,我们可以将其团成一个球来进行抛接;也可以将几张报纸连接在一起,组成一到“墙”,让学生来“突破”等等方式。
(三)时间自由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活动中,创造都是时刻存在的。所以,我们应当提供给幼儿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以及充分活动的时间。例如:改变以往传统模式下的集中交流,尽可能转变成分散活动,在课间活动、区域活动以及户外活动中,都可以安排一部分体育活动(以娱乐为主,尽量避免正式),让幼儿拥有足够的探索时间,能够充分地表现自己。
二、创造性游戏活动前提——激发幼儿体育游戏的兴趣
在幼儿的学习与探索中,兴趣才是最持久、最基本的源动力,也是幼儿能力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如果幼儿对一项游戏活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那么他们就会玩得很开心,能够增大活动量,反之,缺少必要的运动,游戏活动的目的也就无法完成。所以,在游戏活动前,教师需要充分了利用“天地”课堂、“万物”教材这两种优势,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多多探索生活中的小秘密,激发参与动机,提升游戏兴趣。对游戏产生兴趣,才能够融入到游戏活动中去,才能够玩出自我、玩出创造、玩出自信。
三、创造力发展的基础——激活幼儿的创新思维
在丰富的感性实践基础上,才能够形成幼儿创新思维,在日常的游戏活动中,教师应当让“快乐之花”在幼儿的心中绽放,让幼儿感受、体验快乐,从而在愉快的氛围中插上梦想的翅膀、开启智慧的大门,从而在游戏的天空中飞翔。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也能够感受到活动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需要朋友的帮助、支持来配合自己,才能够完成。在幼儿尝试到游戏活动带来的甜头之后,才会逐渐地提升创新能力,将新的生机融入到游戏中去。抓住丰富幼儿感性经验这一特点,尽可能地万巨额幼儿内心的创造潜能。“大社会、大自然是我们的活教材。”这是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名言,为了让幼儿接触到游戏素材、了解游戏素材,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其一,尽可能提供一些幻想色彩丰富的书籍给幼 例如:童话、寓言等久是很好的素材。这一些书 都能够为幼儿的创新提供帮助,也有助于幼儿知识经验的积累;其二,提供半成品的游戏材料给幼儿,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半成品游戏材料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拼装、重组成为新的物品,能够让幼儿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来拼装,这样也能够不断地触动幼儿的神经,擦出创新的火花,让幼儿愿意尝试创新、勇于创新。例如:当我们在玩“转圈圈”的游戏时,我们可以先将幼儿分散在场地的四周,当教师说:“小朋友,转呀转,看谁转得最好看”,这时,幼儿就闭上眼睛原地转动,当发出双人转的信号时,就两两小朋友相互牵手转。等游戏耍到中途时,就让学生尝试进行改变,此时,我们也能够看到,三人转、五人转出现在我们面前,也有“小风车”、“小陀螺”等游戏形式的出现。
四、结语
创造力是人类智力因素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无论社会的发展处于何种阶段,都离不开创造二字。因此,我们需要从幼儿抓住,从小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这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相信,通过各位幼教工作者的努力,也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多、更新、更丰富的幼儿游戏活动,从而为了幼儿的创造力培养而服务,让幼儿能够在愉快、舒适的环境下快乐的成长。参考文献:
6.在艺术和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的学科论文 篇六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性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学生如果能具备自主性,那么,他们在以后的成长中就会收获更多。在语言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在传统的语言活动教学中,教师没有突出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没有把幼儿当成是学习的主体,而是把自己放在了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好像课堂是他自己的,而幼儿只是处于从属地位,学生的主体发展能动性不足,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没有得到重视,在语言教学中,只是一味地教,而很少关注幼儿的语言需要,这样一来,幼儿就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大容器。所以,在语言教学中,只有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才能让语言的发展更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才能有效提高语言能力。
一、创设良好的语言情境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语言学习的情境
对幼儿进行简单的说教,幼儿不会产生学习兴趣,在一些说教中,幼儿根本就听不懂,更不会去实践与运用,而运用多媒体的优势,给幼儿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多媒体里有丰富 的知识,而教学方式更符合幼儿的思维习惯,幼儿在学习中容易与多媒体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对语言活动的兴趣。多媒体画面鲜艳的色彩,能动、静结合,有利于制造有趣的活动情节,特别是紧张的情节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目光,从而引导他们进入自觉的学习状态。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更加繁多而丰富,而且都是学生所关注的、所感兴趣的。比如,在教学《田鼠太太的项链》时,我把故事的情节制作成了动画,把故事中的文字加入动画中,从而让故事动了起来,利用特殊的方法对故事进行了多方面的加式,使文字、图像、语言、实物等多种元素综合起来,所展示给幼儿的是含有丰富内容的知识,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从而大胆地去表达,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运用语言说出来。
(二)在表演中创设语言实践情境
幼儿喜欢动,也喜欢表现自己,而且表演时不怕出丑,这正是幼儿学习表演的优势。所以,我们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给他们表演的机会,满足他们表演的欲望,把角色学习带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表演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游戏,也是一种玩,而对于老师来说,这正是幼儿学习的好方法,可以让幼儿在玩中体验与学习。这样做可以使内容更加具体化,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感悟其中的道理,更好地理解知识,达到润物无声的学习效果。
比如,我们在故事的教学之前,一般采用与内容有关的情境表演,幼儿先对情境表演进行感受,在观看中了解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知识,在表演中已经把幼儿引入到了学习的情境之中,让他们对故事产生兴趣,在学习故事?r就会更加容易,从而对故事中的对话、人物、情节等更加熟悉,学习起来就会更加轻松愉快。
二、创设语言想象空间培养语言创造能力
创造性是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探索和求新是创造性的特征,创造性是一个人的最高层次,也是人的主体性的灵魂。但幼儿语言活动中的创造性又不同于其它的创造性,语言创造性有着特殊的要求与特点,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的联想、想象,可以运用儿歌、诗歌、散文等表现出来,实际上这也是语言的一种。在语言教学中,不仅看教会了幼儿多少首诗歌,看他学会了说什么样的语言,更重要的是看教会了他什么样的方法,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他能把学会的儿歌进行举一反三的运用,比如可以根据这首儿歌写出与之相似的儿歌,还可以运用儿歌编出一个小故事,还能把这首儿歌教给别人等。
爱因斯坦曾提出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的名言,事实上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没有了想象力,知识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幼儿天生就会想象,幼儿也不能没有想象,幼儿的思维方式很简单,会带有幻想色彩,他们的想象更自然,更逼真。在幼儿的语言教育中,我们所选用的文学作品大多具有丰富、生动、优美的想象和幻想,这些想象都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也特别容易引幼儿的语言兴趣。我们在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时,要抓住幼儿的心理需要,对他进行启发,比如,经常会问“它像什么?”“还像什么?”还可以对他们进行提示,让他们更好的想象,而且有自己独特的想象,这样,幼?旱乃嘉?就会更加活跃,想象力也更加丰富。比如:有一天,老师发给幼儿每人一根自制的魔法棒时,给他讲一个与之有关的故事,之后,幼儿感觉到了“魔法棒”的神奇,由于老师启发幼儿想象,如果你手中的魔法棒是真的,你想让它帮你实现什么样的愿望?幼儿可能会想到自己去乘坐魔法棒去天空旅行,有的想要一个自己喜欢的礼物,有的想为爸爸、妈妈变需要的东西等等。教师再进行启发,你的这些愿望中哪些是有意义的,如果没有,你能不能想出一件有意义的呢?在老师的进一步启发下,幼儿的想象更进了一步,他们的创造力更在进一步实现。
三、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老师与幼儿的和谐关系可以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搞好老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 不是对幼儿放松要求,也不是与幼儿随意的交往,这种摆花架子不但不能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反而起到阻碍的作用,应该在组织语言活动时要注意游戏性和趣味性,以激励的语言去引导孩子积极的探究学习,在老师与幼儿交往中处处展示着正能量,让幼儿产生积极学习的热情。幼儿在老师的鼓励下感受到了自己的学习主体性,幼儿自己就想去看、去想、去说、去体验、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学习动力是发自内心的,是老师与幼儿和谐相处的结果。
7.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潜能 篇七
一、在绘画活动中要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和主观意愿, 使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根据幼儿年龄的不断增长, 在绘画发展进程中就呈现出一种随年龄而发生变化的阶段性:如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写实期等。绘画活动的内容也要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来进行不同的、适宜性的选择, 同时, 还要在绘画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 尊重幼儿的主动性、自发性, 尊重幼儿的游戏性, 既要引导幼儿有主题地进行绘画, 又要给幼儿的想象和创造留有足够的空间, 使幼儿自身的情感、亲身体验和想象得以充分的表现, 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例如:小班的绘画课应引导幼儿在涂鸦期画线的基础上, 通过各种图形与线条的组合, 来表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并充分利用这一阶段幼儿思维拟人化的特点, 通过外形特征简单的事物, 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利用主题意愿画, 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大胆组织画面, 表现出一定的主题故事情节, 促使孩子自主意愿的发展。
二、在绘画活动中要不断提高幼儿绘画技能, 为幼儿进行自由绘画创造奠定基础
幼儿画好一幅画的前提之一, 就是头脑中要有丰富的表象和对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 要对事物有比较完整、清晰的认识, 这样, 才能在绘画活动中自如地展现各种形象, 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和想象。而这些大量、丰富的表象、经验和认识, 都来自幼儿对客观事物主要组成部分的颜色、外形特征、基本结构等变化的规律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等绘画要素的观察与概括, 在这个基础上, 再引导幼儿通过图形的不同组合及方位的不同变化, 自由进行绘画
三、在绘画活动中要善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
幼儿的绘画活动, 不仅是绘画技能的培养, 更重要的是通过绘画手段来激活思维, 发展幼儿的想象, 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和情趣。首先, 绘画活动的名称要具有可塑性、开放性、超前性, 使幼儿的想象思维活跃起来。其次, 教师的指导语言要富有开放性和鼓动性, 激发幼儿的艺术直觉和创造潜能。通过教师积极的、恰当的、富有实效性的指导语言, 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进行观察, 发现事物的规律;研究更多的画法, 鼓励和支持幼儿大胆创新画法, 为幼儿提供一个不受拘束、自由想象和创作的空间, 在幼儿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绘画表现方法后, 引导幼儿利用事物外形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不断创造出新的绘画形象, 充分体验审美的愉悦和创造的快乐, 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四、以绘画活动为主线, 将各领域教育相互渗透, 有机结合, 达到教育的整合, 使幼儿的创造潜能得到更大的发展和提高
把绘画活动与幼儿各领域的教育目标有机结合, 在优化教育过程的同时, 可以使幼儿对事物获得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 更有利于幼儿表达、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 自由表现自己的探索和发现、想象和创造, 使幼儿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同时, 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发展他们想象思维、创造思维的过程, 也是他们自己尝试、探索、获得绘画经验的过程。
8.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篇八
一、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幼儿期就开始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具有重要性、可能性
幼儿自身是具潜在创造力的,三至六岁的幼儿精神世界充满着好奇,探索和幻想,他们的思维往往不受习惯的约束,能根据问题的要求使用一种新的、非同寻常的方法去寻求答案。另外,据心理学研究测试,四至四岁半是发散能力的一个飞跃变化时期,这个时期对发展幼儿能力和创造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要抓紧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要让他们错过了这个重要时期。
(二)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关系,同为智力与创造力的重要因素
人们为什么能通过交谈、通信等语言活动来交流思想呢?就是语言和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语言活动离不开思维,语言不是空洞的声音或字形集合,而是有确定意义的心理现象。语言的意义不是别的,正是思维的内容或结果,思维的水平,往往影响着语言的水平。语言又是思维的工具,思维之所以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念存在于词当中,抽象逻辑思维的进行或最后的结果都必须以词作为它的工具、它的承担者。所以有人把语言称为思维的最合适的“物质外壳”。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思维的发展,能促进语言构思能力、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而教师在向幼儿进行语言教学时,指导幼儿从各个角度去认识事物、描述事物,鼓励他们去构想不同的答案,语言内容也就新颖、奇特、表达生动,促使幼儿的思维活动呈现多向性、独特性、变通性,提高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叶圣陶所说:“语言是思维的定型,思维是语言的基础”。由此可见,发展语言能力就是发展思维能力,而发展思维能力正是发展智力的核心。
(三)幼儿语言教育现状与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在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传统教学中,有不少好的经验,其中也不乏创造性教育,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实际上注入式多,定向思维多。在故事教学中,常见的是教师讲,幼儿听,然后提几个问题,在老师指点的范围内学习词句、记忆情节。在诗歌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是机械地让小朋友一遍一遍地读,直到能背诵为止。有些本来是属于创造性讲述范畴的课型,如续编故事、生活经验讲述等,也被束缚在教师所规定的范围里,因而限制了幼儿的思维。
产生这些现象,往往是由于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幼儿积极性、创造性的特点。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幼儿思维活动的定向性,转变为多向性、变通性,为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实施过程
营造幼儿语言活动中的宽松氛围,鼓励幼儿敢说在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首先要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
有了宽松、愉快的气氛,孩子才想说、敢说,并且感受说的快乐。当然,宽松并不就是让幼儿随意自由发言,而是让孩子感到没有压力、不强调对错与好坏,教师要坚持“理解接纳,支持鼓励”。
(1)允许并接受孩子的语言特点在进行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支持、少反对;多欣赏、少讽刺;多启发引导、少消极灌输。受生活经验、词汇量和思维特点的限制,以成人的标准来说,有时幼儿的语言表达的意思不一定准确或恰当,在讲述时小班幼儿往往有些词还不会用,有的孩子就会用方言来表达。尽管这样,这时我除了引导幼儿准确地表达,还极力地鼓励与表扬幼儿,因为他们能使用语言解决问题比正确地造句更为重要。
(2)耐心满足孩子语言交往的需要以前在集体语言教育活动时,当有个别孩子把问题答的与教师设想的大致符合时,教师马上就此小结了,迅速进展下一个问题,这样往往容易在幼儿之间形成一个思维定势。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幼儿突破定势,激发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
(3)减轻孩子语言发展的压力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竞争来刺激孩子发展,比如在语言活动中,也有比比谁想得快、说得多之类的内容,结果举手的总是那么几个语言发展好的孩子,语言水平稍弱的孩子就干脆不举手了,以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老师总是表扬他们说得好”。其实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同,学习优势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要承认差异,并重视差异,不要总是一概以“说得完整”、“用词丰富”这些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孩子,而可以用不同层次的评价来对待语言水平不一的孩子。例如对稍滞的孩子,可用“你能勇敢地说了,真好!”来鼓励、强调个体间的纵向比较,而淡化群体间的横向比较,让那些滞后的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而减轻语言发展的压力,从而让所有的孩子在真正宽松的语言氛围中敢说。
(4)掌握提问技巧,开阔幼儿思路在集体语言活动中,常通过提问来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通过提问来完成我们的教育目标。
【在艺术和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的学科论文】推荐阅读: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论文06-22
艺术教育中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08-03
毕业论文-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10-09
艺术的语言06-28
美术的艺术语言07-17
浅议高职语文教学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论文07-27
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09-02
社交语言的艺术技巧10-12
英语课堂语言的艺术性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