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24-08-04

浅议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共8篇)

1.浅议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篇一

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例谈

党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指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个大课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都要朝着均衡方向发展。我校是一所农村乡镇中心小学,辖区内有2所完小,4所初小,1个教学点。学校存在当前农村小学教育普遍性的问题,与城区学校相比,优质教育资源缺乏,师资水平与教育发展不相适应,即使是校内各所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也不均衡,各校发展不平衡。面对这些问题,几年来,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我校务实探索、拓展整合、在促进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一、立足校本,整合校内教育资源

当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从中心学校内部来说,主要体现在教师个体素质和教学水平的差异,不同类型学校师资的调配,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料的配备、教学管理等方面。我校结合学校的客观实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优化整合,有效促进了校内资源最大限度的均衡。

(一)、调整布局,撤并整合

针对中心小学学校发展不平衡、学校布点分散的特点,我们制订了近、中、远期学校布局调整的规划,近期内,我们首先已经把坪路、万石溪、月港等初小学校中高年级的年段就近撤并到希望、江亩坑两所教育资源相对比较优质的完小学校,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初步体现了比较好的成效。中期,我们将利用已经在投建的江亩坑小学寄宿制学校的落成,撤并三林教学点,保留4所初小的低年级教学班,让中高年级学生全部并入完小寄宿学习。远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寄宿制学校的相关师资管理配备的逐步完善,我们计划撤并所有初小,做大做强两所完小,力图让全体青少年共享均衡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合理调配,共享师资

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对全体教师个体素质和教学水平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我们合理调配师资,一是采取从补贴、评优评先等方面政策倾斜,保留薄弱初小的教学骨干力量,做到“校校有骨干”,力图均衡教师资源的配置;二是建立流通轮岗制度,骨干教师轮换薄弱初小任教;三是跨校兼课制度,每个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是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的教育质量的保证,这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底线;针对音、体、美等学科师资缺乏的现状,全中心统筹调配,合理调整课时,让音、体、美等学科骨干教师跨校兼课,有效保障了课时的开齐开足;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最大限度做到了校内优质师资的均衡共享。

二、携手共建,共享城乡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主要还体现在城乡之间的差距,尤其是我们这样的山区中心小学,与城区学校相比,无论是教育资源还是管理水平,差距相当大。对此,我们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利用漳州市“百校千师送教下乡”和“百校携手共建”的有利时机,我校与诏安县南诏中心城内小学签定了“携手共建”协议,建立了健全的帮扶机制,从以下几方面实现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

(一)、“送教下乡”

南诏中心城内小学精选了几位教学名师,结合我校教学教学实际,精心准备了“五个一”,即上一节观摩示范课,做好一次课改专题讲座,指导一位结对教师写一篇有水平的教案,上好一节有质量的课,完成一篇教学随笔或反思。通过送教下乡的一系列活动,有效提高了农村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城区教师的优质课也让农村的孩子获得教益,实现了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与农村学校共享。

(二)、“结对帮扶” 我校与诏安县南诏中心城内小学签定了“携手共建”协议,其中一个重要的条款就是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双方分别选择五位教师结成对子,并且任教班级建立友好班级,让五对教师之间从备课、上课、班级活动、教研等教育常规项目和环节进行交流帮扶,农村山区的教师向城镇教师获取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和钻研精神,城镇教师在帮扶过程中也从农村山区的教师身上感受农村教师的艰辛和奉献精神,再一次获得深刻的师德教育。友好班级的活动让城乡的孩子“主题互动”,合作开展主题班队活动,比如“书画联展”、“标本制作”等活动,让城乡的孩子在活动中携手成长。“结对帮扶”既让教师专业水平得到发展,职业精神得到升华。又让城乡的孩子,真正实现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教育资源的美好愿景。

三、做实“农远”,统整网络教育资源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我校结合“农远”项目的实施,本着“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的原则,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做实“农远”项目的落实和实施。

(一)、多方筹措,确保“农远”配套的到位

根据县教育局的规划,中心小学三所小学将配备“农远”设备,对这项工作我们十分重视,在中心校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除了节约办公经费投入之外,我们争取乡政府和村委会的支持,发动关心支持教育的企业和有识之士捐献爱心,取得兄弟学校的帮助,筹措资金和物资,完善了三所小学媒体播放室、光盘播放点和和卫星接受教室等“农远”专用教室的防盗网、窗帘、课桌椅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为确保了“农远”项目的顺利落实和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强化培训,提高“农远”技术的水平

对于“农远”项目的实施,中心校班子认识到位,把“农远”运用技术的培训摆上重要的位置,把培训情况作为学校中心工作纳入“常规管理”范畴,与教师量化管理制度挂钩,通过县、中心、小学三级培训,做到人人受训,“农远” 运用技术已经成为所有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为确保 “农远”的实施提供了坚强的师资保障。

(三)、建立制度,保障“农远”课程的落实

“农远”设备配备完成后,中心校及时制定了几项制度,确保充分发挥和利用“农远”设备在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整合了来自广阔空间——“天网”和“地网”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实现了让乡村的孩子与城市孩子共享教育公平的美好愿望。一是课时保障制度,结合学校实际,我们规定每位教师每周要上好两节运用“农远”资源的学科课;二是专人负责管理制度,指定骨干教师负责全中心的资源下载和整合,为教师的运用提供帮助;三是检查管理制度,把教师运用农远设备的使用日志、考勤的检查纳入正常的学校常规管理轨道,逐项量分,计入教师业绩,与评优评先、奖金、福利、职称评聘挂钩;四是课堂评优推动,通过“农远优质课”评比的推动,促进教师拓宽渠道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几项制度的有效执行,对于保“农远”课程的落实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大课题,也是牵涉的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统筹规划,分步推进,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才可能成为现实。我们中心校从自身实际出发,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发挥自身职能,从学校布局调整、师资调配、拓宽渠道整合利用有效资源方面进行了稚嫩的尝试,路还长,有待继续探索,让城乡的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教育资源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

2.浅议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篇二

一、不均衡的表现及其原因

1.重点学校尽领风骚

俗话说:“一支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要实现教育的健康发展, 需要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努力, 真正实施全民教育, 做到“有教无类”。在教师的配备和资金的投入上, 一视同仁, 让所有的受教育者享受到均衡的教育资源。只有这样, 才会真正意义上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体现教育公平, 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健康地发展教育。但现实情况却是近年来县城内重点学校的发展, 明显优于一般学校、农村学校。无论是资金的投入, 还是师资的配备;无论是领导的关注, 还是生源的选择, 他们都处于强势, 快速地进入了“良性发展”的循环轨道。这种不公平竞争的背后是一些农村学校的教师整体素质较差, 教学状态不佳, 人心不稳, 每每思动;教学成绩明显落后于县城及一些重点学校;学生数量日趋减少, 办学举步维艰。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前几年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又急于要把教育办好的情况下, 实施的名校效应。鼓励部分有条件、有优势的学校先办出特色, 办出成绩, 办出名气, 使之成为本地区的代表学校, 成为当地政府对外展示教育发展成就的名片和窗口。面对有限的教育资源, 政府的投入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对优质学校的“锦上添花”, 而不是对薄弱学校的“雪中送炭”。

2.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基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 农村各学校的基本建设得到了有效提高和发展, 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但由于部分学校领导教育理念的相对滞后, 致使学校基础设施、电教设备、仪器、图书大量闲置, 成了名副其实的“迎检储备库”, 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白白浪费了国家的资金和财产;课程开设不全面、不足时, 尽管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 并制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 开学初检查、开学期间常检查, 但作为教育主要实施者的学校, 在考核教育质量的文化课考试和升学率面前, 在应试教育的阴影还没有彻底消除的今天, 我们的学校领导者和教师还是把文化课的分数、学生的升学率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所以, 在农村中小学, 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做实验不如讲实验, 讲实验不如做习题”。他们把大量的设施、仪器、图书闲置, 专心致志地做文化课的教育工作, 自认为这样就能够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注意, 吸引生源, 殊不知, 正是这些教师们的兢兢业业, 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3.教师队伍发展失衡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资力量的合理配备, 是健康发展教育的先决条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教师队伍管理不规范, 在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组建上存在着几个较突出的问题, 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一是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在城乡分布失衡, 总体上优质资源集中于县城, 县城内教师超编, 乡镇、农村和偏僻学校缺编且教师整体素质明显偏低, 更有部分教师学历没有达标。音乐、体育、美术、综合课、社会实践课等专任教师紧缺, 多数由其他文化科目教师兼任。二是教师流动的失衡。主要表现在优秀教师由农村流向乡镇, 从乡镇流向县城, 由基础差的学校流向基础好的学校, 而后一个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前一问题的严重性。三是学校内部尚未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 教师的报酬还不能做到与业绩挂钩, 未能实现优劳优酬, 吃大锅饭的现象依然存在, 不能胜任工作的人员又很难辞退。四是部分学校教师专业水平不高, 敬业精神不强。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 固守着八九十年代的知识资本, 坚持延续着传统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 不思进取, 不参加培训学习, 缺乏教学创新,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现代教育的健康发展。五是教师队伍补充更新难。现有的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 影响着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合格的师范毕业生, 很难得到安排, 致使个别学校的教师队伍呈现老龄化, 整体存在新老教师断层的隐患。

二、推进均衡教育的对策

1.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1) 通过改革,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近年来, 各级政府对教育重视程度不断加强, 农村中小学的基本建设得到了很好改善, 但仍难得到社会的认可, 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师队伍素质与重点学校相比仍有较大的差异。要改变这一现状, 我们首先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实现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

教师队伍的素质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学校快速高效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应在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两个方面下工夫。具体来说, 一是规范教师聘任制度。各学校要按照核定的编制数和教师职务结构比例合理地设置各类岗位, 明确岗位职责, 实行校长负责下的教师聘任制。以公开、公正、公平的招聘原则, 在具有教师资格的人中择优录用, 吸收和聘任一些新毕业的师范类大学生,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二是严格合同管理, 实施科学考核。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依法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量化考核办法及评价标准, 本着奖优罚劣的原则, 鼓励和重奖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和对教育教学有特殊贡献的优秀教师, 对于不适合教师工作的人员, 要坚决清理出教师队伍, 打破教师队伍中的“铁饭碗”。三是加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 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近几年的学历达标、学历提高培训, 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有了很大提高, 但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际教学水平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 他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学创新等方面综合素质, 还有待进一步更新和提高。这就需要一方面加强校本培训, 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研讨氛围和环境。另一方面,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进修培训, 加强培训基地即县教师进修学校建设, 选拔一些思想进步、业务精良、教学理念先进、有创新精神 (第一学历为本科及以上学历) 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到教师进修学校任教。进修学校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优秀教师队伍, 集培训、教研、电教于一体, 要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和教育手段。通过培训使每位教师都树立起现代教育价值观, 并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 具有教育公平的理念, 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具有因材施教的能力, 具有教育创新的思维。四是建立教师定期轮岗制度以及优秀教师共享制, 在教师队伍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由教育局提名或教师自愿报名, 鼓励优质学校的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1~3年, 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有在农村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同时, 可选拔确定一批优秀教师组成名师团, 在全县范围内巡回讲课, 对农村薄弱学校进行重点扶持, 引领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定一位教师在一个学校连续工作超过一定年限后, 必须轮换调整。通过师资轮换调整, 可保证各校间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相对平衡。五是建立政策倾斜机制, 在评优评先、福利待遇上向农村学校的教师倾斜, 淡化教师因经济原因而出现流动, 鼓励优秀的教师到农村任教。

(2) 建立一支适合现代教育要求的、高素质的校长队伍。

和教师相比, 校长对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教育方针、政策、法律要通过他们去贯彻执行, 学校各方面工作需要他们去规划、实施, 师生员工要靠他们去组织领导, 学校的校风要靠他们去培养。可以说, 一个好的校长可以带出一所好学校。所以, 要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 首先要解决好校长的选拔、使用和管理, 改革、完善校长人事制度。考虑到校长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应建立起一套独立的校长人事制度, 并在三个方面有所突破:首先, 应进一步明确校长职业资格标准, 实行公开聘任基础上的校长聘任制。应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学校出台具体的校长任职标准, 建立合理的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 实现校长的公开竞争选拔, 切实做到任人唯贤, 并签订聘任合同, 明确校长的任职年限、职责、职权、待遇和奖惩要求, 取消校长终身制。其次, 实行校长职级制。要取消校长的行政级别, 统一纳入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同时也要将校长从一般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独立出来, 建立一套符合当地实际的校长职级评定体系, 根据校长职级的高低, 确定校长的薪酬标准。第三, 建立校长定期交流制度, 实现同一地区不同层次的学校 (主要指薄弱学校和名校) 之间校长的定期交流, 从而实现均衡发展。

2.严格执行划片招生, 实现学生生源的均衡

应该说,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对我国家庭的影响远未消除, 这就导致了教育资源中教育对象这一类资源的无序流动, 大批学生涌向优质学校, 薄弱学校因招不到足够的学生, 而导致大量教育设施 (固定资产) 和大批教师闲置而形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优质学校因教学规模的扩大超出了学校现有的承受能力, 从而导致教育质量的降低。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是对优秀人才的扼杀, 是对国家教育的不负责。严格执行划片招生, 实行学生就近入学, 使每所学校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可以有效控制这种事态的发展。对此, 我们应做如下几方面的努力:一是教育主管部门要有计划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招生、升学政策, 严格区域划分和实行计划内招生, 从经济上、学生奖励上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二是加快教师均衡发展的进程, 用事实赢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三是加强薄弱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 学生就近入学, 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 得到健康的全面发展, 既减轻了家庭的负担, 又减轻了学生、家长、学校的压力, 家长又何乐而不为呢?

3.搭建交互平台, 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3.浅议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篇三

关键词:学校管理;农村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中小学教育不仅是我国的基础教育,还是我国义务教育的主体部分。只有农村中小学教育得到均衡发展,才有可能实现我国教育的公平性价值。教育均衡不仅仅是指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上得到充分的全面发展,还指教育资源在各区域之间、城市与乡镇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得到均衡的配置。

一、农村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目标

第一,提高教学质量。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人人都能上学,人们由先前的教育公平的关注重点放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上,提高教学质量就是推动农村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要求。从这一点上来说,这就要求农村中小学学校根据教育的实质,发展素质教育,对教学的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手段等进行新的改革,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真正的全面发展。

第二,缩小城乡差距。农村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最大的矛盾就是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因此,为了尽快在城乡教育上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就要大力加强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支持。

第三,建立长效的教育机制。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要想真正打破学校与学校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教育资源分割情况,就必须在各区域、各城乡、各学校之间建立一个共同的、长效的教育机制,共同推动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

二、学校管理措施

1、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虽然比起过去,农村的办学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和进步,但是由于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小学教育具有基础差、底子薄的特征。政府的财政投资总体规模不够,只能满足农村孩子上得起学的要求,对于教学设施、教学人员等教育资源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在农村中小学学校,学校规模小,教室和宿舍环境都非常简陋,没有相应的图书室、音乐教室、实验室、塑胶操场等硬件资源。因此,改善农村中小学学校的办学条件是当务之急。

第一,学校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加大学校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优先购入教学设备,建设好学校教学的基础设施。第二,学校自身开辟资金来源。农村学校的办学不能只依赖政府的资金支持,学校管理人员要解放思想,开辟更多的渠道和方式吸引助学团体和企业,从而吸引这些团体和企业广泛支持农村教育事业,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2、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在农村中小学校,老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以及待遇都比较差,这些因素也极易导致人才的流失,致使农村学校的教师数量不充足,整体教学水平也较低。教师队伍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要有足够的重视。学校要多为老师创造更多的培训条件和培训机会,可以邀请城里优秀的老师到农村学校进行交流或轮岗,也可以利用网络教育让老师接受培训。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培训,农村中小学的老师才能与时俱进,了解到最新的教学理论,掌握最高效的教学方法和最现代的教学手段,提高老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通过学习和培训,老师之间的交流增多,老师对自身职业有更深的认识,有利于增强老师的教育责任感,从而促进老师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农村中小学要加强自身与乡镇中心学校的紧密结合,多挖掘乡镇中心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农村中小学可以让本校老师积极参与到中心学校开展的各类教研活动中,增加老师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让农村老师通过走出去的方式,感受更加先进的课程理念,为老师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4、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在我国,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许多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打工,农村里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儿童。因此,在家庭教育上,农村的孩子与父母缺乏沟通和交流,年迈的老人大多不能对儿童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教育。因此,学校要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加强学校对寄宿学生的管理。

第一,学校建立完善的寄宿管理体制。坚持“以学生为主、全面发展”的原则,提高学校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强化学校内部的管理,建立一套既符合学校情况,又能满足农村寄宿学生需要的管理服务制度。第二,学校要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对于寄宿学生来说,吃饭问题和住宿环境都非常重要。因此,学校要重视食堂建设和住宿条件改善。第三,学校对寄宿学生的管理任务不能只放在老师的身上,学校要聘请相应的安保人员和服务人员。这样不仅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还能使学生得到更专业的照顾和管理,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得到相应的照顾,为其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提高农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身心与强健的体魄。

5、加强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众所周知,要想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关键在于对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知识的扩散,以此进行教学活动。加强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农村教育因资金不足所带来的局限性。其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能够丰富农村中小学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使农村中小学教育取得质的进步。

第一,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和采取措施,加强学校青年教师以及中年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工作,除了重点放在老师专业知识水平的学习,以及教学业务能力上,还要重点放在对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上。第二,学校还要组建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研究室,在老师中间发挥合作的作用,面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结合城市里优秀老师的经验,制定出新的、行之有效的、符合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方式。

总而言之,提升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符合我国当前教育的发展战略。但是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老师、学校、教育部门、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配合,才能使其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郭清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薄弱学校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1:161-168.

4.浅议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篇四

省政协副主席、民进四川省委主委 苟建丽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满足农村教育需求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根据省政协的工作安排和我们接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课题,今年3月,教育委员会与民盟四川省委、民进四川省委、省教育厅一起,就加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解决农民子女读书难问题赴广安、达州、南充市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的主要情况作一简单汇报。

一、我省农村义务教育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省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狠抓了教师工资发放、学校正常运转、危房改造三个关键环节,积极实施民族教育十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省农村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初步实现了“两基”目标。到2005年,我省181个县(市、区),经省政府“普九”评估验收的159个县,人口覆盖率达到97.7%,有22个县未“普九”(全在三州)。

今春以来,国家实施了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免除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据统计,四川免收学杂费人数974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人数的90%以上;免费提供教科书的学生250万人,补助住校生活费的学生85万人。农民群众普遍称赞实施新机制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阳光工程,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民子

女的关怀,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从源头上治理了中小学乱收费,非常拥护和欢迎。

二、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农村教育一直是我省教育的薄弱环节。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城乡义务教育在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农村学校“普九”负债量大面广,几乎校校欠债;学校收入减少,运转困难,教师待遇普遍下降;教学及校舍建设、危房改造资金不足;教育资源不均衡,县城学校教育资源紧缺,“大班额”现象突出,而部分农村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教师编制不足,师资力量薄弱,代课教师普遍,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留守学生”占农村学生的40%—70%,隔代管理,孩子身心健康令人忧虑。

三、加快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9月1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开始实施,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的责任主要在政府。政府应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现在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教育发展的重点,按照国家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的规定,加强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建设,重点是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加大政策和投入倾斜,努力办好义务教育阶段每一所学校,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体现教育公平。

(二)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全面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鉴于我省实际,建议地方部分财政投入应以省、市为主。在实施“两免一补”的同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和经费管理水平,逐步建立起农村中小学经费预算机制,增加透明度,强化监督机制,确保资金及时落实到位。

(三)继续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打好民族地区“两基”攻坚战

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领导,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快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和项目建设,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推进现代远程教育,规范管理,提高师资水平,加强教育对口支援,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使民族教育健康、持续的向前发展。

(四)尽快解决校舍危劣房问题,保障农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安全要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推动形成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一是按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规定,根据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和校舍生均面积、使用年限、单位造价等因素,严格测算每年所需校舍维修资金,并按照中央和省规定的比例,由各级财政负责全额落实到位;二是严格按规定

程序进行项目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益;三是由省统筹资金,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的投入力度和转移支付力度,力争一年内在我省全面消除D级危房,逐步进行危劣房改造,使农村学校师生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

(五)尽快建立化解学校债务新机制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大面积负债,直接关系到学校的运转、农村教育未来的发展乃至农村的稳定。我省市县财力普遍较弱,靠有限的财政积累分期偿付,无力在短期内化解学校负债问题。建议加大省级以上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化解债务,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全面解决这一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六)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切实依照相关法规,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进入城镇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严格执行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的政策,保障农民子女受教育的权利。

对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政府、学校和社会都应承担起责任。一是在镇(乡)政府建立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加强教育、民政、团委、妇联的合作,协调本地区的相关工作;二是建立本地农民外出务工的登记、指导、分析和培训制度;三是各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农村“留守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纳入素质教育,作为安排、指导、检查、考评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四是政府要从政策、制度、资金和师资等方面给予本地农村中小学校积极地支持和保障。在学校教

育经费划拨中将“留守学生”管理教育纳入预算项目,为学校开展有关工作提供条件和支持;五是要组织开展“留守学生”教研活动,帮助老师探讨并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艺术水平。同时要及时总结和推广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六是在社会各界中广泛提倡为“留守学生”做实事,倾力帮扶,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农村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

5.浅议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篇五

关于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作者:李英剑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年第05期

一直以来,关于农村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就被各级地方政府重视,尤其是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这是农村教育的又一个春天。农村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主体,而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寻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良策,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我国教育公平的价值理念。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多年工作在农村学校,使得我在工作中也多了些思考:

一、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近年来为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做出了各种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必须看到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它们制约着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影响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平稳发展。

1.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义务教育环境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使得农村的教育环境与城市相差极大。一方面,农村学校的教学环境、图书资料、教学仪器等都不及城市学校;另一方面,学校没有互联网,没有电脑教室,无法开设信息技术课;学校没有图书馆,不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课外阅读和学习资料。由于信息的闭塞,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学校管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还处于传统阶段。

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没有工作动力,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在这里成长起来的学生,在许多方面都不及城市学生,使得农村学生在起点上就输给了城市学生,造成了教育的不均衡发展。

2.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一方面,农村的办学条件差,工资待遇低,许多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任教。而农村的一些优秀教师也想方设法涌入到城市学校,因为那里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工资待遇高,而且拥有能够促进专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经费不足,政府无经费招聘新教师。即使有的大学生想进农村中小学校,也进不去。很多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偏大、教育理念陈旧、学科结构不齐、整体素质偏低,而且由于缺教师,有的教师成了全职教师,什么科目都教,教育的质量可想而知。

3.农村教育经费不足,阻碍了义务教育的发展。虽然我国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长,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且大多数资金都投入到了高等教育和城市学校,到了农村学校则所剩无几了。国家实行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也使得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较城市学校要少得多。农村的教育经费不足,难以维持正常的发展,甚至有的学校出现了教师工资难以足额及时发放等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二、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建议

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素质教育,必须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我认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1.要不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要使教育制度向农村倾斜,就必须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保证其能够稳定正常的发展。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较低,使得农村中小学生获得义务教育的机会不平等,而且获得义务教育的服务质量也不公平。学生们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教育质量。所以,要对农村义务教育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扶持,帮助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各方面的差距。

2.要整合城市教育资源,帮助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环境。建立城乡学校“手拉手”政策,对农村中小学缺少的教育教学设备、器材、图书等,广泛动员城市中小学以量力的原则进行捐赠,当然也要本着适用的原则。国家也要相应地加大教育投入,制定政策合理的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6.浅议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篇六

——忠县农村教育现状与发展思考

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发展教育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形势下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为了更好地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促进我县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我委组织人员深入我县农村各类学校采取听取汇报、座谈交流、征求意见等形式,开展了解农村教育现状、学校布局、办学条件、师资建设、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效益及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幼儿园79所,在园幼儿8735人。其中:公办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513人;民办幼儿园78所,在园幼儿8222人。另小学附设幼儿13319人(含民办小学附设幼儿393人)。园点布局基本满足幼儿教育的社会需求,学前1年和3年幼儿受教育率分别达到100%和85.1%。

——全县现有小学71 所,小学生53852 人(含民办学校7所,小学生862人),校均学生758人。其中:城区小学7所,学生13028人;乡镇驻地小学27所,学生26227人;农村小学37所,学生14597人。全县小学达到现代化办学纲要标准的25 所,学生数少于300人的5所。小学正常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全县现有初中22所,学生23857人,校均学生1085人。其中:城区3所,学生4629人;乡镇驻地17所,学生18102人;农村2所,学生1126人。另小学附设初中班学生1946人,高中附设初中学生10030人。全县初中达到现代化办学纲要标准的6所,12个班以下的5所。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14.82%以上。

——全县现有普通高中8所,学生18954人。普通高中达到市级重点学校3所,在校学生12879人。职业教育学校1所(市级重点职业中心),学生1387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85%以上,基本解除高中教育发展“瓶颈”制约。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结构比例逐渐相当,基本上实现高中阶段教育均衡发展。

——全县现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学生85人,其中:小学生60人,初中生25人。另白公路小学附设特教班小学生20人。乡镇成人学校28所。青少年体校1所。特殊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7.26%以上,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对特殊教育的需求。

二、我县教育资源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的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县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2004重庆市两基复查验收以来,全县教育教学工作得到较大改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在教育资源整合上,我县仍局限或停留于教学 点撤并工作上。尤其是面临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成为发展均势的新情况,出现农村偏远学校生源不足造成教育资源浪费,而城镇学校学生人满为患教育资源不足,形成教育发展不均衡,学校布局不合理的新问题,导致教育经费、师资的使用效益不高,大部分学校村级小学规模小,学生人数少,师生比例失调,一些农村教学点办学条件仍比较简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校管理模式滞后,教育教学质量不高。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大。近年来,我委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积极落实城乡薄弱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措施,将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捆绑发展,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共同进步,逐步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提高了教育整体水平。但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办学水平等方面差距较大,存在两极分化倾向,使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影响教育一体化的推进。

二是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偏小。我委积极推进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制度,启动了“内引外联、嫁接办学”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实验,探索建立了1所城区优质学校帮扶1所或多所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的机制。扎实开展“百校牵手”活动,部分中小学与重庆名校结为友好帮扶对子,实现“捆绑发展”。截止目前,全县现有县级特色合格学校5所、特色示范校2所;重庆市绿色学校1所、县级绿色学校3所;市级文明礼仪示范学校1所、县级文明 礼仪示范学校3所、达标学校5所。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办学特色不鲜明,缺乏较强的竞争力,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三是校点布局有所失衡。我委认真着眼于优化教育资源配臵,促进优质资源不断再生和扩张,以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为突破点,通过“撤、并、建”等措施,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结构。2010年,将4所完全小学改为基点校,撤并3所镇中。但由于城镇化建设进度的加快,农村学校生源逐年萎缩,校产闲臵、教育资源浪费现象突出。同时,大量务工农民子女随迁涌向城镇,而城镇学校规划建设又相对滞后,学校扩容建设推进缓慢,导致学校占地面积不达标,校舍容量严重不足,大班额比较突出。

四是教育设备陈旧落后。通过专项资金、引进投资主体等方式,多方筹集教育经费,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满足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需要。但由于教育历来是国家财政投资大户,硬件环境的改善、软件环境的营造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实施新机制过后,虽然公用经费标准逐年提高,但学校在保运转的同时,还要化解历史债务,无力顾及教育设备设施的添臵更新,致使大部分学校教育设备陈旧落后,配备数量不足,难以满足日常教学需求,严重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五是家长“择校择班”之风盛行。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规定,对同一乡镇内有2所及以 上中学的小学毕业生采用免试就近入学与微机抽录相结合的招生办法分配生源,严格执行学籍管理程序,全力化解“大班额”。推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招生制度,维护公平、公正的招生秩序,着力打造公平教育。但受地域条件限制,乡镇学校在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等方面确还存在一定差距,教育发展仍不均衡。为让子女接受优质教育,一些家长舍近求远,盲目择校择班,造成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学生人数悬殊。

六是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建立教师城乡互派机制,出台评优选模、晋级升职优先考虑和经济适当补偿的支教优惠政策,每年面向社会择优录用一批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偏远学校任教,从数量、年龄、学历等方面满足了农村学校的需求。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农村学校均普遍较缺乏专职的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专业教师,在不少学校尤其是村完小、教学点,有的教师不得不兼上几个学科的课程来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农村教师的结构性缺编,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

七是教育管理体制不灵活。建构统筹城乡教育互动运行与管理机制,形成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层层相扣又层层职责明确、工作方式分明、考评指标分明的高效管理系统。但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束缚,学校在创新办学方面思考不深,动作不大,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存在重智育、轻德 育,重应试、轻能力的现象。

八是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我县以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统筹推进中小学校安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加大学生宿舍、食堂和厕所新建改建力度,大力改善了农村学生和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条件。由于学校分布点多面广,使国家下拨的专项资金得不到集中投入使用,在校舍的维修、危房改造等中央专项资金不得不分散安排,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经费的使用效益低,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落后的办学条件。同时,由于学校规模小公用经费少,投入校舍维修资金十分有限。2006年以来,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虽然能有效地缓解了农村中小学经费紧张的问题,但是由于公用经费是按生均或人头拨付的,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学校,公用经费尽管得到有效保障,但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校舍维修的经费几乎为零。如:我县中、小学虽于2004年通过了重庆市“两基”复查评估验收,但大部分的村小校舍还是没能得到根本上改善,有的校舍已变成了危房,辅助用房严重短缺,大部分农村学校只能维持学校最低限度的运转和教育教学活动最基本的需求。

九是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管教。在全县中、小学在校学生中,共有“留守儿童”46850人,占在校生的52.2%,其中小学生29145人,占在校生小学生总数的54.0%;初中生17705人,占在校初中生总数的49.4%。在“留守儿童”学生中,“隔代抚养”、“亲属寄养”的现象非常突出,他们一般都由祖父母或 其他亲属监护,由于祖孙年龄差异大,监护人本身文化低,平时对“留守学生”监管不力、监护不到位,只能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无法了解他们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导致“留守学生”在缺乏父母亲情关爱的环境中成长,他们时常会感到失落和孤独。甚至会变得自我压抑和封闭,产生无奈和自卑心理。有的“留守学生”产生逃学、打架等不良生活习惯的行为。

十是学前教育发展滞后。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学前教育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县乡镇一级,基本没有设立公办的中心幼儿园,也没有专业的幼教师资,出现了农村小学生源不足,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匮乏、发展滞后。

三、我县教育资源整合的进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教育加快发展,推动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在全国基教工作会议精神的推动下,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能得到较好发展,基础教育稳步推进,高中教育规模逐年扩大,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初步形成由学前教育到高(职)中等教育相衔接,结构比较合理的教育体系。

近年来,财政共投入上亿元优化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新建校舍面积4.3 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12万平方米,中小学校容校貌明显改观,教学仪器设备、体育设施等方面得到较大改善,图书馆资料不断充实。据2010年初报统计,现有公办学校 98所,其中完全中学8所、职中1所、初级中学22 所、完全小学64所,教师进修校、特殊教育学校、忠州幼儿园各1所;拥有公办学校教师7253人,民办学校教师598人。中小学校园占地面积2389564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45102万平方米,其中图书室0.25万平方米,藏书量75.3万册,实验室0.32万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93.21万元;微机室1.4万平方米,计算机1.54万台;体育运动场地2.54万平方米。根据全县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撤并村小428所、小学附设初中22所,合并完小12所、乡镇初中8所,农村资源整合平稳运行。

我县在2008年全面实施“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强化政府对教育统筹权,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在办学体制改革方面,积极推行“公办民助”、“民办公助”、“企校联合办学”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社会力量办学发展较快。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从“两基”验收以来,全县通过实施名师工程,加强在职教师培训和高学历师资培养工作,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四、我县教育资源整合的对策建议

教育是国家和整个民族的未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是赢得未来的关键。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直接关系关系到我县教育优质、高效、公平、均衡、科学、和谐发展的目标,抓好这项工作对于科学调整学校布局,集中力量办学,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摊子大、基础差、生源少、效益低的 8 问题,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有着十分重要意义。为此,对进一步抓好这项工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切实转变观念,科学制定规划。全县各级领导干部要从优化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县”的战略高度,提高对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教育、财政、人事、发改、建设等部门共同配合下组织实施。县府成立以主要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层层建立工作机制,认真制定整合优化教育资源的规划和目标,做到统筹协调、科学规划、规范管理、运作有序,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其次要认真研究出台我县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的有关政策,积极探讨解决我县教育管理体制、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和问题,为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三是推进农村教育布局结构改革。要根据适龄入学人口规模和学校发展现状,结合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实际,统筹规划、整合校舍安全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项目,按照“合理整合、相对集中、分布实施、均衡发展”的原则,将农村小学布点过多、班额过小、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质量低、办学效益低的学校列入整合范围,合理调整城乡学校布局,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臵。可根据各乡(镇)、村 的地理环境、人口状况、分布及增长情况、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群众承受能力,采取集中办学、分片办学、联合办学等多种模式和其它灵活的方式进行撤并整合,分布实施,稳步推进。对人口规模、幅员面积较小的乡(镇)初中要并入大乡(镇)或县域初中,村级小学要并入乡、镇中心小学,一个乡镇保留一所中心小学。乡镇、村闲臵校产应主要用于举办农村寄宿制小学、成人学校、社区幼儿园。

三是推进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改革。要探索建立城乡教育信息化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机制,加强城乡教育信息化硬件、远程教育、教育信息资源三大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扩大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覆盖面,努力实现“班班通、堂堂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强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实验室、图书室、计算机室等功能用房建设,提高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的装备水平和使用效益。城乡学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和交流教学过程与手段,改进和创新教育科研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系统资源的深度开发应用,通过现代化信息手段猎取新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和载体。

四是推进农村基础教育改革。要根据《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大力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设施设备改造等工程,有效解决中心镇学校容 量不足、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不配套、农村学校校舍陈旧、条件简陋等问题,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切实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劳动教育等设备设施不齐和教学仪器陈旧等问题。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设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生产活动的结合。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完善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制度,高中招生实行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综合评价相结合、指标到校与划片招生相结合的招生考试办法,合理配臵高中生源。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建立教育评估机构,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教师、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探索有效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手段和方法。设立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构建质量保障与监控机制,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测和指导。

五是推进教师管理体制改革。要依法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精神,加大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权限,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人事调配、招聘录用、职务评聘、继续教育、技能培训、考试考核等实行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归口管理,由编制部门核定全县教职工编制总数,县教育行政部门在编制总额内负责分解到校,负责教育系统编制工作的日常管理。探索城乡学校教师编制制度改革,城乡学校教师编制实行同一标准,在岗位设臵、职称评审中适当提高农村学校中、高级比例。要按规定足额配备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小教职工,完 小及以上学校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配备专职教师,增设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岗位,寄宿制学校配备生活管理、安全保卫、卫生保健等工作人员。建立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用人学校到高校选拔人才的机制。加强农村缺编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支教制度,推进教师双向交流,引导城镇学校、超编学校教师到农村缺编学校工作。

六是推进教育帮扶机制改革。继续建立城乡教育帮扶制度和优质教育资源延伸机制,实行1所城区(中心场镇)优质学校结对帮扶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不断创新和完善“捆绑发展”、“百校牵手”等帮扶形式及绩效评估机制。同时,打破学校体制、类别和学区界限,在城区内划分若干个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区,按照互惠互利原则,通过开放课堂、开放管理、网上集体备课、跨校学术交流、跨校师徒结对等方式,促进学校课程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等在优质资源校和薄弱校之间的流动。要认真落实国家“免、补”政策,成立政府教育助学基金会,倡导“一帮一”帮扶等手段,建立健全长效的助学机制。建立和完善学生资助办法,完善普通高中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制度,鼓励企业、社团和个人捐资助学,帮助农村家庭经济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七是推进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要进一步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推进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加大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逐年提高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完善“校财局管”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协调规 范我县教育转移支付运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下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协调落实城市建设配套费、城市维护费按一定比例用于教育和社会捐赠用于教育等已出台的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项目,促进城乡学校教育资源、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差距逐步缩小,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化。积极拓展教育融资渠道,探索建立教育发展公司,稳妥推进非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新模式。完善学校建设贷款管理办法,积极探索以“挂账停息”等方式帮助学校化解债务。完善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保障机制,按照中央、市委统一部署落实并规范教师绩效工资和政策性津补贴,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和安居工程试点。

八是充分发挥特色学校引领作用。要按照“一校一品”的要求,积极规划、探索错位发展,在挖掘学校文化内涵上下功夫,在打造学校品牌上做文章,在提升师生精气神上动脑筋,规模大的学校要在“大”字上下功夫,打造得气势磅礴;中等规模的学校要在“强”字上下功夫,打造得处处书香;规模小的学校要在“精”字上下功夫,打造得巧夺天工。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忠县特色学校创建规划》部署,着眼长远,立足当前,针对自我特点,确立办学特色。坚持“靠发展成优势、以优势促发展”的原则,按照“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教师有特点”的特色 学校建设要求,对教师注重全面发展特长优势,对学生着眼特长发展,形成特色办学的思路与格局。

九是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要大力宣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加大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政府的执法力度,保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的责任。加强学籍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强化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流动的监测和控制。要积极推进高中课程改革,从有条件的、有把握的学科开始,由点到面循序渐进依次推开。大力开展与西南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重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和重庆市教科院等机构合作,组织开展高中新课程“通识培训”和“学科教材培训”,切实增强高中教师对新课程的驾驭能力。要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创办乡镇中心合格幼儿园。完善幼儿园园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学前教育质量考核方案,加强幼儿教育实验、科研管理与指导,提高幼儿园规范化办园水平。关心特殊教育,做好“三残”儿童、少年的鉴定工作,广泛组织和动员“三残”儿童、少年入学,提高盲、弱智儿童随班就读、聋哑儿童进入县特殊学校学习的比例。

7.浅议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篇七

一、农村儿童入学准备的现状

入学准备, 是指学龄前儿童为了能够从即将开始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2]目前我国对儿童入学准备状态的评定研究还很薄弱, 具体的操作方法仍是沿用美国N EGP模型中的五领域结构来描述儿童入学准备的状态。国外关于儿童入学准备的研究已呈现出一种生态化的研究趋势, 即在自然的环境和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探讨影响儿童入学准备的各种环境因素。[3]因此, 在关注儿童对学校的准备的同时, 也应该意识到学校、家庭和学前教育的准备对儿童发展的重要影响。

1. 小学环境的准备

美国幼儿教育协会 (NAEYC) 在1995年的教育法案中指出:“当儿童进入学校时, 学校有责任满足儿童的需要, 并以最宽松的环境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所有服务, 以帮助每一个儿童都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为了帮助儿童进入小学后能最大程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学校应该为儿童提供符合标准的硬件与软件条件。虽然我国农村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 但大批不规范的小学仍继续存在, 师资水平力量匮乏, 这将影响到儿童接受正规教育的质量。

当前, 农村学校尤其是村办小学, 校舍简陋, 内部设施只有基本的课桌椅和黑板等, 这些设备往往非常陈旧, 而且不配套。学校还缺乏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技术设备, 学生无法享用到城市学生所享用的幻灯器、投影仪和计算机等先进的多媒体学设备。此外, 危房危楼居多, 大多数学校没有配备安全设施。

师资薄弱, 农村教师不配套现象严重。一方面, 不少学校聘请临时代课教师, 无法保障正常开课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 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较差人员进入教师队伍, 导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教师队伍难以适应实际需要。幼儿园与小学缺少联系, 这些小学教师没经过专门的训练, 不了解幼儿园的教学方式, 被动地等待幼儿园靠上来, 对刚进入小学的儿童缺少耐心。新生入学后立即面临新的作息时间、陌生的课堂环境、还有许多硬性要求的行为规范、学习上的许多规则。由于这些教师对入学准备没有一个客观而清醒的认识, 也没有将这一工作视为影响其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 使儿童进入小学后出现了很多不适应的状况。

2. 家庭环境的准备

家庭环境是儿童成长的主要环境, 在儿童入学准备的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受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养态度的影响, 许多家长只重视儿童知识积累, 而不注意儿童兴趣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很多农民的教育观念呈现出“功利性”, 他们对孩子的学历和职业抱有向上升的期待;要想走出贫穷上向流动, 只有通过考试沿教育阶梯拾级而上, 这样可以摆脱农民身份。幼儿园应该教孩子们将来有利于考大学的“有用知识”也就成了农村家长的共同心愿。当前激烈的学业竞争必然带来激烈的学习竞争, 也就不可避免地殃及农村幼儿园的孩子。

在对农村家长的调查中, 78.9%的家长认为孩子上幼儿园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 而所谓“文化知识”是指识字 (62.7%) 、数数 (52.8%) 、讲故事 (49.2%) 、唱歌 (36.9%) 。[4]在他们看来, 幼儿教育主要为孩子将来升学作准备。

家长素养偏低、错误的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 会导致孩子心理上的畸形发展, 无形中提高了儿童适应障碍的发生率。有一些文化的农村家长甚至急于求成而超前训练, 竟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交给幼儿掌握。很多幼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初感觉学习很轻松, 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 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 “储备知识”用完了, 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 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 出现了适应困难。[5]有不少家长也懂得一些心理学知识, 知道要让孩子从心理上往“小学生”靠拢, 就不断地给孩子增强大人意识。但有时强化过头, 反而让孩子产生一种恐惧感。

3. 学前教育环境的准备

良好的学前教育经验是儿童做好入学准备的必要条件。因此, 学前教育机构应该为儿童提供适宜发展的教育环境。而学前教育环境应该满足儿童五个方面的发展需求, 即满足儿童在身体健康与动作技能方面、情绪与社会性方面、学习态度方面、言语发展方面、认知发展方面的发展的需要, 为儿童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 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 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 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然而, 有些农村幼儿园严重忽略这一指导纲要, 其课程内容也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体、智、德、美四育中, 重视“智”的衔接, 忽视体、德、美的衔接, 特别是忽视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在智育中, 重视知识, 特别是数学、语文知识的衔接, 忽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56.2%的农村幼儿园以识字、写字作为幼儿学习的主要内容, 课堂教学是幼儿学习的唯一方式。[6]

我国的一项调查研究还发现, 农村儿童除动作技能领域略占优势外, 在入学准备的其他四个领域上均显著落后于城市儿童。更为重要的是, 由于环境刺激的贫乏使农村儿童不但在知识掌握方面显著落后于城市儿童, 而且农村儿童的能力发展也低于城市儿童。例如在倒背数字的项目上, 78.7%的城市儿童可以完成倒背三位数字的任务, 而农村儿童的正确率只有48.3%。[7]

二、农村儿童入学准备存在问题的成因

1. 农村基础教育与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我国目前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不足4%, 而这部分有限的投入又偏重于城市和高等教育。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 义务教育的经费实际上就是由乡、县政府来负担, 但农村的乡、县政府大多财力薄弱, 却要承担绝大部分的教育经费。这种政府财力与义务教育事权责任的不对称导致农村小学教育质量不高, 儿童入学准备更是无法得到满足。

根据我国教育经费统计报告, 幼儿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比例在逐步提高, 但经费的投入极不平衡。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的主要是教育部门举办的幼儿园, 政府对幼儿教育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城镇幼儿园。而幼儿人数最多、最缺乏经费的乡村, 政府经费投入最少。在现行的财政体制下, 农村幼儿教育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县财政和幼儿园收取的学杂费。而像诸多贫困农村地区, 长期以来经济落后, 地方财政薄弱, 农村幼儿教育经费更是没有稳定来源, 经济滞后也使社会多渠道筹措经费困难重重, 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可以说是举步维艰。[8]一方面, 投入不足导致学前教育机构短缺, 大批幼儿被拒之于幼儿园大门之外, 不能拥有规范的学前教育经历;另一方面, 经费的短缺又使得办园条件简陋, 无力为幼儿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与教育设施, 因此不能为儿童入学准备提供有利的条件。

2. 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农民的教育观念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期实行户籍制度以来, 人为地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体系。其基本特征是城乡分割和城乡不平等, 城乡人口在劳动条件、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有着天壤之别;同时城乡分离也限定了农民的社会流动, 把农民牢牢地拴在土地上。[9]家长教育程度和工作状况对儿童入学准备会产生间接的影响, 拉佛斯 (Rafoth) 研究发现, 在低收入家庭, 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与父亲的职业对儿童入学准备有较大影响, 但是在高收入家庭中二者未起到主要作用。[10]农村儿童的家庭一般属于低收入家庭, 父母受教育程度低, 对儿童入学准备的认识不足。客观上, 没有能力为孩子提供在学校之外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主观认识不足, 家长本人很少参与到儿童的学习当中, 与孩子进行亲子交流。

3. 农村幼儿教师的职业态度与发展

农村幼儿教师时常陷入一种矛盾的心态, 一方面, 农村幼儿教师工资低, 待遇差, 没有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 在贫困地区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严重影响了幼儿教师的工作的积极性和稳定性。他们时刻想摆脱农村生活去城市寻找机会。但其自身的成长经历和朴素的职业责任感又促使他们希望帮助农村孩子走出贫瘠, 走向城市, 这又使他们愿意积极工作, 希望孩子们能多学“知识”——学识字、写字和做数学题等, 为以后实现向上流动储备“资源”。另一方面, 教师教育使农村幼儿教师初步了解了幼儿的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形式, 但这与家长强烈要求学习“有用知识”的需求产生矛盾, 因此迫于生存的压力, 农村幼儿教师也不得不以教授识字、算术等为主要教学内容。农村幼儿教师的这种两难处境不仅会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 而且会严重影响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

农村幼儿教师很少有机会接受在职训练, 对于新形势下自己从事幼儿教育到底需要增添哪些方面的知识, 提高哪些方面的能力, 也很少去思考, 因此也就谈不上提高业务水平, 对入学准备的认识不足, 这势必影响到儿童的入学准备。

4. 农村幼小衔接工作走入误区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相邻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互相连接。此时恰好是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正规小学教育的初期, 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 可以提高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 从而使他们很快适应小学生活。

农村幼儿园、学前班条件相对比较简陋, 缺少专门的活动场地和器材, 不能为幼儿的发展提供硬件设施;设置在小学中的学前班, 其管理方式通常沿用小学的做法, 为了适应和迎合小学管理的需要, 把小学的部分教学内容下放给学前班, 教学方式大多沿用课堂教学。

有的幼儿园没有专门的学前班教师, 很多教师都是从幼儿园小班带起, 直至中班、大班、学前班。而在这每一个阶段进行的教育教学实验、改革, 也只能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每一个阶段都要教师从新学起, 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确是弊大于利。解决好了经验交流的问题, 才能避免各个教育单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呈现出来的单打独斗的现象, 有利于成果共享。这样, 教师才可能在掌握了别人已经实验出、研究出的最新成果之后, 充分发挥主动性、创新性, 更好地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

三、农村儿童入学准备充分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布卢姆在重新分析学生过去学业时指出, 中等教育结束前用传统的智力测验所得出的成绩, 其差别在一半以上可以用6岁时 (即正规教育开始时) 验明的一些差别来解释。在某一社会阶层中, 儿童之间的这些差别具有更明显的稳定性。这就意味着, 在形成儿童智力差异方面, 如果说环境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 智力差异多半在儿童进小学时就已经存在。[11]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当前教育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但是, 当面对一大批由于早期教育机会不均等而造成的在入学准备上存在明显差异的新生时, 义务教育的巩固、质量的提高又将从何处着手呢?如果学校的生源从一开始就有一系列的差异, 入学准备不足,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仅靠改善小学自身的办学条件又怎么能实现呢?[12]从长远角度来考虑, 农村儿童在入学准备上的不利地位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条件的局限相叠加, 将使农村儿童的发展造面临严重的障碍。因此, 提高农村儿童入学准备水平大有必要。

1. 树立全面入学准备的教育观念

树立全面入学准备的教育观念, 就是要关注处境不利儿童的入学准备问题, 增强家庭教育指导, 改善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 提高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技能, 缩小城乡家庭教育方面的差距。提高小学对初入学儿童提供差异化教育服务的质量。小学教师、家长与幼儿园教师要提高入学准备的认识, 更正错误观念, 采取措施努力减小儿童在入学准备上的差异, 使每一个儿童都能得到较好的关怀。

2. 从弱势补偿的原则出发增加投入

农村儿童由于没有接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导致入学准备不充分, 这些儿童比其他人更可能发生学校适应问题。因此政府应从弱势补偿原则出发, 在财政投入方面划拨专款用于提高农村儿童学前教育质量。现有的经济条件普及农村幼儿教育还不现实, 但可以考虑把农村学前一年教育纳入国家教育经费保障体系, 先提高农村学前一年教育的质量, 逐步缩小城乡儿童入学准备的差距。[13]

3. 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

幼小衔接是为了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为了更好地衔接, 幼儿园的教师和小学的教师要相互深入了解双方教育的任务和特点, 尤其是双方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幼儿园的教师可以担任小学一、二年级课程, 小学一、二年级教师也可担任幼儿园的工作。幼儿园与小学应从促进儿童身心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 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 建立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平等合作关系, 共同搞好幼小衔接工作, 使儿童顺利向小学过渡, 从而减少入学准备的问题。

参考文献

[1][12]冯晓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儿童入学准备[J].幼儿教育, 2008, (9) .

[2]盖笑松, 张向葵.儿童入学准备状态的理论模型与干预途径[J].心理科学进展, 2005, (5) .

[3]孙蕾, 吕正欣.国外儿童入学准备教育实践的生态化取向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 2007, (5) .

[4]郑名, 孙爱琴.西北农村幼儿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挑战[J]早期教育, 2004, (12) .

[5]庞威, 赵月娥.我国幼小衔接的现状透析[J]内蒙古教育, 2008, (5) .

[6][10]郑名.社会分层、社会流动-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J].学前教育研究, 2005, (4) .

[7]盖笑松, 杨世君, 孙蕾.中国儿童的入学准备:问题分析与促进途径[J].东北师大学报, 2008, (6) .

[8][9]何必.中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 2007, (1) .

[11]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77.

8.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办学策略 篇八

一、端正农村教育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意识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农村小学教育健康快步发展,更新意识是关键。我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入到教师、家长的心田,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小学教育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对孩子发展的必要性,认识到为高等教育输送新生不应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惟一目标。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会生存打基础,这应该成为小学教育的重心。这样与大家形成教育共识,凝聚合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实施布局调整,提高办学效益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镇小学布局不够合理,教育资源少,学校分散。按照教师编制配备教师,远远满足不了学校教育的需要。实施布局调整,整合教育资源势在必行。我依照县教育局布局调整指导意见,确定了布局调整的目标和步骤,提出有效的措施,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骆湖镇小学布局调整实施方案》,并赋予实施。2007年秋季,将面上7间小学六年级学生撤并至中心小学就读,今年秋季,又将以上学校三至五年级学生撤并至中心小学就读。为了让孩子学得舒心,让家长多一份放心,中心小学实行寄宿制的管理方式,配备生活老师专职管理,这样,不但加强了内宿生的管理力度,又为“留守儿童”填补了家庭教育的空缺。

三、完善学校管理,缩小校际差距

1. 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坚持“团结、开拓、求实、民主”的领导作风,要求学校领导“善学习,重实践、高标准、严要求、能力强、高效率、多奉献、少索取、高素质、好榜样”。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把“以人为本”的情感管理与动态发展的常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以求真、求实、求美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指导一切工作。同时,我针对农村部分家长观念落后、保守问题,在安排学校主要领导方面,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选用本村教师担任主要领导。为什么呢?一是现在的家长特别是农村学生的家长,认为孩子到了学校就是老师的事,教育得好不好也是老师的问题;二是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比较顽固、调皮。而这个学校的教师有可能都是这些孩子父母的老师,所以在与学生家长沟通方面会做得更好。这样,保证了学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 扎实抓好教师培训工作,尽快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我镇小学教师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大部分学历水平较低,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方式落后,多年来只依据日常积累的教学经验在任教,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对此,我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一是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函授、自考提高学历,二是通过政治、业务学习、业务培训、外出参观学习等方式,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帮助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努力实现教育理念、教师角色、教育能力、教育评价的全面转变。三是举办各类培训班,对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去年,我镇邀请了河职院教授作《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专题讲座,今年,又邀请了进修学校老师作《低年级识字、写字、写话教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专题讲座。四是制订《教师综合素质考核方案》,加大教师考评力度,激发教师们的竞争意识,真正做到奖优罚劣。对好的要给荣誉给待遇,对确实差的要教育要激励,提高其从教素质。通过以上措施,促使全体小学教师不断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树立教育创新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完善现代教育行为。

3. 狠抓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教学工作,要求领导、教师树立质量意识,以常规管理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重点,扎实开展课题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效率效果,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学校德育工作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日常行为养成为基础,以礼仪教育为特点,以师德教育为保证。并制订《学生日常行为量化考核制度》,强抓学生纪律建设,以严格的要求规范学生;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学生;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以优美的环境陶冶学生;以崇高的典范激励学生;以扎实的课程发展学生;以现代化的观念武装学生。

上一篇:仙人掌的至理语句下一篇:重阳节登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