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课题研究

2024-07-15

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课题研究(8篇)

1.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课题研究 篇一

“双减”背景下数学优化作业设计的策略研究

在数学作业上创新,首先要消除传统作业布置的单一、枯燥的题海战术作业模式化,重新架构一种知识和能力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在符合“双减”政策下,能够落实到实处,让学生真正减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内容优化

学生的作业不是多多益善,而是在于提高学生作业的质量。需要在布置作业时能够结合课堂所讲内容精心挑选,尽量兼顾作业的典型性、全面性,在作业的选择上由简到难、循序渐进。控制作业的量,一般来说三年级学生数学课后布置30分钟左右的作业量较为适宜,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练习。

2.形式创新

数学作业一般都是计算或者应用题,比较单调乏味。因此需要在作业的形式上进行创新,让学生通过做作业来体验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例如,课本上“阅读材料”的整理、数学手抄报、每天由不同的同学设计作业等等,增强趣味性。

3.因材施教

在备课时,划出作业中的必答题与选做题,以不同的记号标明,选做题不作统一要求。这样就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使差生缓解原有的心理压力,也使优等生提高探求能力,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养成从容一致的作业心态。

创新作业设计:

以千克和克这一单元内容来说,本单元注重学生理解千克和克,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估计。

1.布置实践型作业

让学生走进超市、商场,自己体验一下不同物品的重量,比如设计一份调查报告:

一个苹果约()

一袋洗衣粉约()

一袋大米约重()

一袋面粉约重()

物品

估计重量

实际重量

通过以上形式让学生感知物体有多重,通过实践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2.数学小日记

在走进生活,完成实践性作业之后,完成一篇关于本次调查小报告的数学小日记。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能够加深他们对于本次实践的记忆。

3.我来考考你

学生以两人或四人为小组的形式给小组成员出一份题目作业,相互之间考一考彼此,比如说,1000克=()千克,一个鸡蛋约重(),以优生带动后进生,提高他们学习的乐趣。

操作效果:

学生对于走进超市做实践性作业比较感兴趣,自己填出来各种物品类型丰富,但是学生不太爱进行日记的写作,存在拖欠不写的情况。让学生相互考一考出现的题目参差不齐,效果不太好需要进行调整。

2.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课题研究 篇二

关键词: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业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之一,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评价、改进教和学的重要依据。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业的改革与新课程的研究和教学研究相比较而言, 力度很小。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了执教地区的教师以及学生,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总结了以下几点:

1. 作业中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落实不到位。

2. 作业的形式单一;统一性的作业多,选择性的作业少;封闭性的作业多,开放性的作业少;书面性的作业多,实践性的作业少。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先进的教育理论是指导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本文将以下理论引入化学作业研究,这些先进的理论对于建构新型的作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认知迁移理论。

罗耶 (J.M.Royer)提出了认知迁移理论。在帮助学生建立抽象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图式时,应给学生呈现最大范围的实例和这些知识的应用情景,以使学生了解课堂中习得的知识是如何应用的。而且,这些例子最好与真实的生活背景相联系,因为最终来说,几乎在校学到的一切知识的价值都要以在校外世界中的应用价值这一标准来衡量。

2.杜威“做中学”理论。

杜威提出:“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是一种较好的方法。”通过“从做中学”, 儿童“在观察他的行动怎样改变他周围世界的时候,他认识到他自己的力量的意义和他的目的必须考虑事物的方法。 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自身活动中去学习。

三、作业设计的基本模式

作业贯穿着教学活动的始终,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作业的陪伴。作业对学生发展极其重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包含作业设计。

1.作业涵盖知识内容及深广度设计。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然会考虑到课程标准涉及到的教学目标,对于所授课要清楚本课时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达到什么样的要求,要落实什么样的知识, 训练什么样的技能,学生需要掌握哪些方法,如何去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

2.作业难度设计。

难度是指作业对于学生现有实际能力水平的难易程度。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他们所面对的各类问题,在作业中可以对知识的呈现形式作相应设计,以保证作业难度上的适宜性。

3.作业形式设计。

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依据内容和其他具体情况,可以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形式:

(1)阅读作业。

新教材结合教学内容 ,提供了较多的“ 科学史话”和“科学视野”等阅读材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口头作业。

可以借鉴文科常用的“复述课文”的口头作业形式,设计一些课前几分钟完成的作业。学生在准备和口答这种作业时,必须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和语言组织,能很好地培养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活动性作业。

让学生从书本中跳出来,从题海中跳出来,走向社会,走近生活。学校与教师可充分利用资源,举行课外活动(兴趣学习小组、竞赛指导活动)、社会调查(如测定酸雨的p H值、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的调查、吸烟的害处等等。)

(4)开放性作业

化学开放性问题是把常规化学问题的条件、内容和结论进行拓展,它具有“答案不固定”“条件不完备或多余”以及“解题方法不唯一”等特点。解答化学开放性作业要求学生对题目内容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和审视,因而可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反映出不同的能力层次。

4.作业完成方式设计。

(1)独立型作业。

独立型作业要求学生自己完成,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合作型作业。

合作学习是这次课改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应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结合学习中的问题,就以下几方面考虑:1便于学生讨论解答的问题。讨论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一般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无法完成或无法较好地完成, 而合作学习小组通过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讨论、相互交流能够完成或更好地完成。 2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分析研究解决的问题。3社会调查活动。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应该是属于“疑难问题——研讨探究”、“知识内容———辨析理解”性质。必须具有思考性、开放性。

3.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课题研究 篇三

关键词:高效课堂;化学作业;有效设计;层次性;开放性;实践性

随着高效课堂的推进,教师越来越注重课堂教学的创新,形式多样的教学让人耳目一新,而作为教学的另一重要环节——作业的设计,却没有得到更多教师的重视。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实现作业设计的有效性,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业。笔者结合自己高效课堂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高效课堂背景下要注重学生作业的层次性

1.作业内容要分层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能力强弱以及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基本要求是:做你喜欢做的作业(目的是体验喜悦,激发做作业的内驱力);做你认为自己真正需要做的作业(目的是体验不同的自我需求);做你能够胜任的作业(目的是体验成功,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

2.作业要求要分层

对于学习能力强、态度认真、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可减少单纯知识型的作业,要求做一些应用型或探究型的作业,如,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探究;对于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学生,要求做一些基础型、识记型的作业,如,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记忆。

3.作业评价要分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这段话告诉我们,评价没有“一定之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所以在分层作业时还要分层评价,尽管完成的层次不一样,但只要尽力去做了,质量都很高,就可以都是优秀。这样可以给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以鼓励,也能够使那些能力较强的学生不满足于现状。

二、高效课堂背景下要注重学生作业的开放性

1.让学生自己出题目

如,学习了“溶质的质量分数”后,让学生根据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变形出题。学生顿时兴趣高涨,觉得自己了不起可以出题目难倒对方,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进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加强一题多解练习

如,学习了“空气”后,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评分依据是:“一种措施得一分,多写一种加一分”,以此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锐意进取。

3.加强归纳、对比练习

化学知识杂而零碎,缺乏连贯性,归纳、对比显得尤为重要。每学完一章,让学生归纳、对比该章的知识要点;几章学完后,让学生归纳、对比章与章之间的知识要点。如,让学生比较“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气体”的优缺点;比较“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异同等。学生通过列表法、叙述法、图示法等,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很容易理清相应的关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加强学生的口头作业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教师对学生应设计适量的口头作业,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做精彩演讲,也可在课余时间生生口头交流、师生口头交流等,实现师生双边互动,拉近师生情感,形成合力,教学相长。如,在新课前让学生复述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复述一下演示实验中的重点现象;学生实验之前让学生介绍实验仪器、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汇报实验数据和结论;一章结束后让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讲述化学家的小故事等。

三、高效课堂背景下要注重学生作业的课外实践性

1.查阅型课外作业

不妨让学生去电子阅览室查阅资料,那里是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令学生兴奋不已。如,查找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特性,如何除去衣服上的油渍?切开的苹果过一会儿表面为什么会变黑等问题。通过查阅型作业的设计既可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又可以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

2.调查型课外作业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或暑寒假,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调研生活、生产中有价值的某一现象或问题,然后用所学的知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写出简单的调查报告、小论文或倡议书。如,学习了“碳和碳的氧化物”后,可让学生写一篇《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倡议书等。这种变固定课堂为流动课堂,变小课堂为大课堂,必将会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自主性,还能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3.设计型课外作业

设计的途径可以通过小制作、小鉴别等。如,学习了“粉尘爆炸实验”后,由于学校化学实验室没有现成的教具可直接利用,教师鼓励学生制作其装置,然后统一收集起来,进行展评、交流、实验,对其制作精巧、实用的教具给予表彰奖励;学习了“化学肥料”后,首先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几种氮肥的简易鉴别”的实验步骤,然后利用空闲时间,在教师的参与下,共同走进化学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验证设计的合理性。

总之,高效课堂背景下对作业的设计,广大教师应该突破传统作业的框架,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发展状况,设计形式多样的有效作业,必将提高教学质量。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规划课题《高效课堂背景下初中化学作业有效设计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3]GHB1034)。

(作者单位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景家店学校)

4.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课题研究 篇四

摘要:

从现行的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和各级部门要求的课时安排来看,化学教学面临着教学时间不足、教学内容较多、课程进度过快、作业过多的问题。为了将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尤其是作业负担中解脱出来,笔者认为就要进行作业设计的思考。具体做法: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将整体的作业分散处理,这既保证了作业量,又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减负增效

分散作业

解决方案

一、减负增效作业设计思考的原因

近年来,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切实要求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尤其是减少学生作业量。而作业具有落实和巩固知识目标、延伸课堂、提升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等功能,在学生学习中所占有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就目前我市的初中化学教学总体情况来看,在规范教学行为的要求下,化学教学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按照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化学课在九年级为每周3课时,而就人教版教材来讲,上下册12单元,按照上学期18周、下学期16周的安排,还需要安排近8周的复习时间,总的新课教学时间大致为26周。因此,学生的作业量,可想而知。而中考的竞争日趋激烈,按照要求,初中生每天课外作业总量不超过1.5小时。对于九年级学生,化学学科每天作业大致要求在10—13分钟左右。这种情况下,如何能让学生减负增效,真正将学生的负担减下来,就成为了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

二、初中化学个性化作业类型

(一)记忆性作业

因为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所以基本的化学知识如九年级化学课本中的元素周期表、一些重要的化学概念、化合价等知识点都要求学生记住,然后去运用。但是,一味死记硬背是不可行的,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兴趣。于是我引导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点归纳成顺口溜形式,来帮助学生记忆。在检查这种记忆型作业中,既能够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在背记的过程中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基本表达能力、概括能力。

(二)阅读型作业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更体现出时代性、实用性。新教材中提供了很多“阅读材料”和“选学内容”。例如,课本中“空气质量日报”“绿色化学”;“水的组成揭秘”“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一些措施”等等。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去阅读学习相关的内容在扩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理解,感受化学学科的魅力所在,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

(三)实验型作业

这种类型作业主要以教材后面的“课外实验为主”。事实上大量的化学结论都是需要在实践中得来的,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可以把抽象的结论和化学公式具体化、形象化,进而化繁为简,加深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达到提升兴趣和锻炼学初中化学

三、具体作业设计解决方案

目前,作业改革也是课堂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我校依托《课堂自主学习单》应用的“125一模多样”高效课堂改革,一个主体,20分钟左右自主学习,“导、学、展、点、练”五环节教学,深入研究课堂,研究作业,提高教育教学绩效。结合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于学生的作业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让学生吃饱、吃好而又不显著增加学生负担,达到了“少食多餐,便于消化”的目的。

第一部分,课前作业。

《课堂自主学习单》是我校使用的用于学生当堂完成的辅助教学资料,由教师设计,学校印刷,供学生上课使用。内容大致包括知识点回顾、预习导学、探究新知、当堂检测几个部分。前两部分用于学生课前作业的准备,主要以填空的形式,设计完成时间课堂前3分钟,用于引入新课。设计内容为上一课时的知识要点、基础概念和重要实验操作。预习导学为本课时要点,一般设计为填空或者简答,题量设计在5分钟以内,供学生课前的预习新课使用,学生于课前预备时间完成,也可以前一天预习完成。这一部分结合我校“125一模多样”课堂实施的五环节中的“导”部分。

第二部分,课堂作业。学生的课堂作业主要由《课堂自主学习单》的探究新知和当堂检测构成。探究新知一般按照教学内容不同分为知识、理论性内容和探究实验性内容两部分。如涉及到《原子的结构》《元素》等化学基础理论的课题,设计为以自主学习和合作研讨为主的知识点整理。通过自学课本、提出问题、组内研讨等环节完成这一部分的学习。如涉及内容为《空气》《氧气》等化学基础实验或者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则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利用教师准备的分组实验或者演示实验器材进行合作探究,记录现象,总结结论。在教学环节中,具体实施为五环节中的“学”部分。结合教学在五环节中的“练”部分,完成另一部分课堂作业——当堂检测部分。当堂检测依托中考题型,设计为选择、填空或者简答,个别课时出现计算题型。设计题量不超过5分钟,由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中实施,要求当堂完成,当堂反馈结果,当堂纠错,针对重点、难点、考点,强化练习。

第三部分,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的设计,在于精选。我们要摒弃重复的机械化的作业题,结合课前作业、课堂作业内容整体考虑课后作业的设计,既要突出重点,强化考点,又

复。

我校

使

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的作业手册来实施。作业手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精心设计。

1.适量原则

要落实减负,要控制作业时间,作业量是关键。按照要求,整体作业量的设计以中等学生10分钟左右完成为宜,题型以选择、填空、简答为主,习在《元素》《溶液的浓度》等课题中出现计算。一般设计总题数包括选择在内10个小题左右。

2.目标指向明确

以中考为导向,以突出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标设计作业题。从目前我市中考化学题目设计整体情况来看,现在的题目设计紧扣课程标准,近些年来从未有一道偏、难、怪题出现。所以,作业题目设计符合中考题型和难度。我们应把握好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突出文字描述性习题的设计和知识迁移性习题的设计,强化知识的灵活应用。

3.兼顾分层

作业设计中,分为基础类作业和提高类作业两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按照学生的层次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学困生,应设计基础类作业,以整理知识点和完成经典习题为主,有意识地强化识记,设置梯度,逐渐提高;对于层次较好的学生,要求他们完成提高类作业,注重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对于拔尖的学生,以探究性作业为主,以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总之,作业设计的目标是为了强化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没有一定量的练习,学生的学习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繁重的作业却会使学生苦不堪言。对此,教师应进行大量的“备课”和研究,尝试分散式的作业设计,将学生从作业负担中解脱出来。

参考文献:

[1]童宝康,张于君.新课程理念下化学作业布置的功能与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6):17-18.[2]孔颖.与化学新课程相适应的学生作业设计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4).[3]于志敏.初中化学探究性作业设计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3).兰州市“十二五”2014省级规划课题《九年级化学课程作业设计与实践》成果论文。

《减负增效背景下优化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策略》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必要性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从目前作业的现状来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仍存在着很多问题。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将其概括为三点:“第一,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把语文课变成了纯技术的训练。第二,教学程式化、刻板化,枯燥乏味。第三,题海战术,学生苦不堪言。结果是,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负担过重,教学效率低下。”中小学生作业负担过重已引起了国家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减负”已成了教育界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2009年11月常州市教育局韩涛局长在常州市中小学深入推进减负增效工作会议上作了《深入推进减负增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积极开展教育创新工作》的重要讲话。因此,我们确定了“减负增效背景下优化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策略”的课题,旨在通过优化作业设计,转变过去那种机械、枯燥、重复的作业形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作业的乐趣,把作业过程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结合起来,改变学生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二)、课题提出的必要性

1、是改变传统作业设计弊端的需要。

在传统教育思想指导下,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语文作业的设计往往局限在再现式的范畴内,作业内容大多是机械抄记、重复套用,既没有什么思维训练价值,也谈不上什么创新、人文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试训练色彩浓厚。这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缺陷主要表现在:作业(问题)提出的单向性、问题答案的绝对性、作业形式的单一性、作业内容的重复机械性、作业完成的封闭性等诸多方面。

2、是全面落实语文新课程理念的需要。

语文新课程理念需要教师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语文作业观。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依据,以学生为本,设计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语文作业,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新课程实验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3、是全面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语文作业的设计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旨是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形成的这种教学观、学生观在学生作业这一环节如何体现,如何通过学生作业内容和形式的改革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

4、是提高语文教师教科研水平的需要。

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师必须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教师作业布置的水平、作业批改的质量、作业评价的策略直接反映教师的业务水平、事业热情和创新能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不断提高我校语文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概念限定

课题中的“减负增效”指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但同时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课题中的语文作业(包括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是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优化是指“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优化”不等于“理想”,它是特指一定条件下的最优。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具体的所需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

课题中的策略是指语文教师为了建构适应减负背景下的语文作业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原则和方式方法。

课题中下优化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之策略,是指语文教师在减负增效背景下根据语文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改变将作业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的片面思想,而根据初中学生身心特点及个性特点,遵循教学规律来设计语文作业,使语文作业趣味化、艺术化、生活化、个性化、科学化,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党和国家政策法规为依据,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国家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中指出:“近年来,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仍没有从根本上遏制”。陈至立部长在教育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当前素质教育的紧追任务就是要坚决地把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各级教育部门都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增强做好减负增效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这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实事,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重点之一,一定要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国务院《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及国家教育方针都为我们开展此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政策依据。

2、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学生应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它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与其天赋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并通过让学生发起并完成自选的主题设计来培养自发的学习技能,为学生提供发展多元智力的机会。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学生观是一种积极的学生观,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展现各种才能的情境。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本,改变传统的作业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作业新形式,使学生能较好的发展自己的潜力。

3、新课程的理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课改为小学语文作业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在语文作业设计中,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改革语文作业,更是教师转变教育理念的体现。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生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学生就能真正成为作业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语文素质就能得到全面提高。

4、素质教育的理论。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特征的教育。初中语文是一门主要的基础学科,获取更多的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重要的意义。

5、科学的理论和经验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

课题组组织教师学习《常州市推进减负增效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学校教育科研的几个问题》、《教师如何开展教育科研》、《教师如何撰写科研论文》等二十多篇文章,用科学的理论和经验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同时通过每年至少写关于本课题的论文把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新观点进行总结,将各种先进理论和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帮助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转变语文作业设计观念,做到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树立适应语文新课程理念的作业观,构建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作业设计体系,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让语文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一座桥梁。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统一走向多元,在完成不同类型的作业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并在作业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学以致用,学会在实践活动中检验知识,获得全面、主动的发展,最终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在减负增效背景下对语文作业的形成性和发展性研究,优化语文作业的设计功能,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优化语文作业的深化和提高功能,侧重于过程与方法方面;优化语文作业的体验和发展功能,侧重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整合方面。

2、在减负增效背景下对语文作业的开放性和探究性研究,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内容。

语文教师除了保留部分传统型作业外,大部分作业的内容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也就是学生解答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作业的答案要有一定的迁移性、开放性甚至不确定性。

3、在减负增效背景下对语文作业的新颖性和多样性研究,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形式。

语文作业可以是文字式的、操作式、实物式和口头式的语文作业;可以是课堂内完成和课外完成相结合的语文作业;可以是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也可以是同学甚至学生本人拟订的语文作业;可以是由个人独立完成的,也可以是由学习小组合作来完成的,甚至可以是学生与教师、家长来共同完成的语文作业。

4、在减负增效背景下对语文作业的量力性和差异性研究,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容量。

语文老师布置作业更多关注的是作业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既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能尽可能发挥学生潜能;要有差异性,做到作业量分层、作业难度分层、完成作业时间分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有困难,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既感到轻松愉快,又扎实掌握了知识技能。

5、在减负增效背景下对语文作业的渗透性和交叉性研究,优化语文作业设计多种学科的整合。

语文教师在作业设计中,把美术、音乐、思品、英语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科与语文学习整合起来,使语文作业有机渗透其他学科的内容,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拟用三年时间完成,即完成时间为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方案准备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6月)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制定和论证课题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方案实施阶段:(2010年7月——2012年1月)

课题研究的分层、分类指导工作,收集材料,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成果,撰写研究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和结题阶段:(2012年2月——2012年12月)

整理课题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深入分析研究,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课题组成员上公开课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我们对课题的研究分调查分析、行动研究、经验总结等几个阶段进行,从教学实践出发,着眼于教学一线,扎根于教学一线,让更多的师生从本课题中受益。

方法:

1、文献检索法:课题实施启动以前:学习相关理论,搜寻各项资料,借鉴成功经验,提出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课题实施启动初期,比照新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内容,明确新课程目标,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当前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找准研究的最佳切入口和有效途径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3、行动研究法:在语文作业设计的实践中采用观察、发现、调整、分析获取自然真实有价值的研究信息和资料,通过对语文教学效果的检测,不断修改和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寻求最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4、经验总结法。将课题研究内容、过程加以归纳,进行综述,撰写相关的阶段性小结,及时肯定实验成果,修正实验方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或滚动实施,或加以推广。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研究方案、阶段性工作小结、结题报告、论文汇编、理论学习材料汇编、相关图片资料等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负责人:李学东(副校长)

主持人:耿忠良(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调查问卷)

组员:唐淑云(制定和论证课题实验方案)张文玲、黄艳(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撰写研究论文等)陈嫄(课题研究的分层、分类指导工作,收集材料)王婷、李瑞兰(课题组成员上公开课展示课题研究成果)林永佑、李国斌(整理课题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深入分析研究,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

九、保障措施

本课题从构思到申报都一直备受学校领导的重视,学校大力支持课题研究推进教学改革,从而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经费上,学校从义务教育经费中适量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各阶段研究开支。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策略

一、目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教学资源农村的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学校的教学资源匮乏,学生的阅读面偏窄,学生的语文学习仅靠一本语文课本,严重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2.学生语文基础薄弱

农村教师大都是代课教师,导致学生的汉语基础知识特别薄弱,甚至有些初中生都搞不清基本的拼音规律。

3.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在很多农村的中学语文教学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的语文课学生学习缺乏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不佳。

二、实现“减负增效”的策略研究

1.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学习是学生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一切教学行为只有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进行,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否则,无论教师多么优秀、教学多么努力,也无法使教学效率最大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投入得越多,就越有动力。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学得有趣,教师教得轻松,那么教学效果也就越佳。

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通过合作可以博采众长。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学资源匮乏,合作学习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合作是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来答疑解惑,这样就可以集中集体的智慧了。通过自主合作学习,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学生们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恰当地进行课后辅导

农村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有针对性的课后辅导能够实现培优补差的目的。首先,课后辅导对象要有针对性,把辅导的重点放在帮助其树立远大理想的角度,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动力,这样远比做几篇阅读要有效得多。其次,在进行辅导时,主要是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最后,语文教师要让学生互助,差优辅困,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更容易接受。总之,课后辅导要重实效,切不可走形式,表面热闹,实际上学生却一无所获。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种方法外,还有许多减负增效的措施,这还需要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研究。在这里我抛砖引玉,期待更多同仁共同努力,把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减负增效”工作进行到底。

第三篇:优化作业设计

减负增效

构建高效课堂

四校联动“优化作业设计

减负增效

构建高效课堂”

观摩课活动

“优化作业设计

减负增效

构建高效课堂”是2011年兴庆区教育局教研室为贯彻落实自治区教育质量提升年,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所主抓的重点工作之一。为了推进这项工作,2011年11月16日上午,在兴庆区第二十三小学举行了一次四校联合“优化作业设计

减负增效

构建高效课堂”的阅读观摩课活动。四小、七小、高台逸夫和二十三小的领导及语文老师都参加了此次活动。承担此次做课的是七小的拜少宁老师。拜老师的课堂给大家呈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当堂训练,追求实效”的教学理念。课后老师们进行了议课、评课活动,气氛十分热烈。大家围绕“优化作业设计,减负增效”进行了交流,评议了本节课的“高效”所在,同时也引发了大家的新思考:课堂练什么?如何顾及到全体学生等。

此次活动对于引领我们语文老师真正实践如何“优化作业设计,增效减负,构建高效课堂”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使我们受益匪浅。

(兴庆四小周学彪)

第四篇:优化初中语文作业设计

优化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之我见

以往,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更偏向于布置一些抄写和巩固的作业,而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降低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变薄弱了,因此,我们需要对语文作文的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语文作业中也应该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对新课程下的语文作业改革做了一点尝试。在实践中,需要遵循以下几条要求:

一、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性”

在作业设计方面,所谓“层次性”,是指作业的难度要有不同层次,对学生的能力有不同的要求。初中阶段,阅读方面学生要继续培养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另外,学生还有一个扩大语言积累的重要任务:要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所以语文作业可分为四大层次:积累型作业、理解型作业、欣赏评价型作业、片段写作型作业。

积累型作业主要是在每学完一篇课文后对字词、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和各种表现手法及技巧等基础知识进行积累。

理解层次的作业主要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故乡》上完第一课时,可布置学生归纳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的什么变化,从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对于略读课文,可较多布置这类作业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欣赏评价层次的作业的答案一般是开放性的,重在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这个层次的作业有对一个词

语、一个句子、一段精彩文字的品味赏析,或对一篇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的理解或者评价,也可以对课文的某个重点进行综合性、探索性的研究。如学完《故乡》,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的内涵;并结合社会和人生,以这句话为话题,写2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又如学完《出师表》,我设计了这样的选做题:搜集和诸葛亮有关的资料,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主题,写一段话。

欣赏评价层次的作业能有效地弥补课堂教学容量的不足。该层次的作业还有助于落实课程标准中“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①„„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要求。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难以堂堂课都实现教师和全体学生、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而且由于学生个性的不同,有些学生不习惯于口头交流。所以该层次的作业给予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让学生表达他的独特思考,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二、作业设计要有“目的性”

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强调要提高教学的效率要注意“精讲精练”。②所谓“精讲”,是指在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程度的前提下,精选教学内容,加大传授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所谓“精练”,是指要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去做最必要的和最需要的练习。课时作业要遵循“目标小而明确,题量少而精要”的原则设题,既让学生落实了教材要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又能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减少无用功。

语文作业要有助于落实课文的重要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言语技能。“在中学阶段,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特别是他们的写作能力来说,言语技能是一个关键性因素。”

初中的学生已经开始追求语言的形式美,希望能锤炼自己的语言,他们会首先注意到句式的对称和排比。为了帮助学生锤炼具有对称美的语言,可以结合课文设计对联类的作业,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学习《世说新语》两则后,就《陈太丘与友期》这个小故事出一上联:陈元方严词拒友显少年智慧。这个上联较长,难度较大,但还是有学生在作业中对出了不错的下联,如:

司马光砸缸救友彰英才胆略

谢道韫拟雪为絮见才女风采

三、作业设计要有“开放性”

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语文作业要有助于学生提高对语文的兴趣,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养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好习惯,最终达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理想境界。

语文作业要向当代社会生活开放。教师应积极利用报刊、电影、电视、网络、戏剧、广告、民俗风情等资源来设计作业。例如可发动学生搜集优秀的广告语、校园流行语、经典的商店匾额分别编成“集锦”,对街头不规范用语、荧屏错别字、报刊病句、低劣广告等也编成“举隅”,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设计富有时代气息的话语实践类作业,如学完《小石潭记》,让学生结合课文的语句,给小石潭设计景点名称和广告语等。

语文作业要向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开放。民俗风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宝库,蕴含了深厚的民族心理和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但学生往往习而不察。在端午、中秋、重阳、春节、元宵节等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来临之际,可发动学生搜集有关节日的诗词、灯谜、对联、传说等,配上插图、解说等编成一本本小册子,从而引导学生感悟民俗文化,学会欣赏民俗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5.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课题研究 篇五

镇安县第三小学省级教学名师朱允芳老师为我们带来的“‘双减’,我们怎么做”的讲座,为我们拨开了迷雾。朱老师在讲座中,解读了“双减”的具体内容;如何进行“双减”;如何参与“双减”,让我们对“双减”政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除了对“双减”政策的解读,朱老师着重向我们展示了镇安县三小在“双减”教学中实施的一些具体措施:夯实教研,推进“双减”生根;搞好培训,提升教师能力;确保服务,落实“双减”政策。其中,令人感触最深的,莫属富有童趣的作业设计,自己活力四射的社团活动了。朱老师通过多媒体向我们展示了学生们形式多样的成品作业,一张张富有设计感的作业,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而不止是机械地死记硬背,一次次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发展了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开阔了学生的眼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的,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朱老师声情并茂的演讲,使人醍醐灌顶,让人不禁陷入深思:该如何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学习效果最优化。

合影留念:此次活动中,让我受益最深的或许就是:在汇报课的准备、上课、反思等环节中所感悟到的心得体会。在得知要上汇报课时,内心有些许忐忑不安,既兴奋于能够在活动中提升自我,又惶恐于和名师同讲的压力。但是,这样的机会实属难得,倾其全力去准备,便能从中汲取滋润灵魂的甘露。

考虑再三,最终选择了上过的旧课。在曾备过的英语课中,我认为这是自己最拿手的一节课,也自认为这是一节教学环节设计最好的一节,于是,便想从不断的磨课当中寻找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类问题,从而提升自身在课堂中的掌控能力。在正式上课之前,进行了两次磨课,果然,不同的班级,出现了不同的问题。在第一个班上课后,发现学生兴趣不高,配合不够,导致了整个课堂死板不活跃,于是,我便思考,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改进了自身的课堂表现力后,在第二个班中又发现了不一样的问题,整堂课的气氛活跃,但是教学效果却不显著,于是,只能再次进行调整。

终于,到了活动日,我满怀期待地站上了讲台,不慌不忙的完成了整堂课。然而,在课后,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怎么说心中的感觉呢,就好像一碗饭吃饱了,却吃得不开心,总感觉没有达到心目中的课堂氛围。怀着失望的心情,进入了王京老师的第二堂课,由于失误,王京老师的课件出了问题,在铃声响了五分钟后才进入课堂。然而,王老师却没有因为这些突发事故受到影响,依旧精神饱满的进入了课堂,我想,这也许就是名师异于常人的强大的心理素质。课堂初始,孩子们并没有进入状态,老师提的问题听不懂,课堂氛围并不活跃,于是,心想:哎!原来名师上课,孩子们也不配合啊。可是,随着王京老师适时的引导及极强的课堂把控能力,使课堂气氛逐渐变得活跃,终于,在角色扮演的环节,孩子们给我们带来了惊喜,整节课堂进入了高潮。孩子们犹如一只只蚕茧一般,在“养蚕人”的呵护下,经过蜕变,终于破茧成蝶,成为了最美的自己。

原来,自以为课堂设计还不错的一节课,通过和名师课堂对比以后,才发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使我感触最深的便是:名师的课堂不仅教会了学生知识,更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而自己一直以来却只是为了完成教案所设定的各个环节去完成一节课。我想:这也许就是名师之所以能成为名师的原因了。若有所思的我,在听了教研室周小荣老师的讲座后,恍然大悟。周老师主要为我们讲解了逆向设计过程的思路,以及激发小学英语课堂活力的六要素:情与境,思与学,品与用。通过反思自己的课,结合周老师深入浅出的讲座,便产生了一些想法:在“双减”政策下该如何上好一节英语课。

一、创设情境:

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节控制者,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上课的内容,才能产生探究的欲望。整节课堂应由一条情境线和一条德育线串联,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取知识与技能,在德育中提升思想道德认识。而一直以来,我却没有将情境由一条线串联起来,将情境设置割裂成几块,影响了整堂课的完整性,在今后设计课堂时,应适时考虑,该如何用一条主线串联起本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创设适当的情境将学生带进课堂,从而达到“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激发兴趣:

孔子曰:“好之者不如善之者,善之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潜力的关键,尤其是在“双减”形势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成为了重中之重。我发现:在英语课堂中融入音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从而让他们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得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让孩子们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如何在课堂中设置合理的游戏,使课堂趣味盎然,让学生学而不厌学便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培养能力:

6.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课题研究 篇六

有什么样的教学便有什么样的作业。当代语文教学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即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因而语文作业也应该随之发生转变。这种转变本来是渐进的,由于“双减”政策的推行,作业的变革变得更加紧迫和迅猛,作业改革反过来亦可以成为倒逼教学改革的力量。换言之,语文作业变革不仅是素养本位教学的必然要求,同时这场变革还将引发语文教学系统性的更新。如果我们用“核心素养”的视角来审视作业应然的变革,将会看到语文作业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对传统作业的超越与创新。

一、作业的内涵及其价值追求

什么是作业?作业的内涵是什么?“作业”本来是个动词,《辞海》解释为“为完成学习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回到学校教育的语境中,《教育大辞典》则把完成学习任务的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两大类:课堂作业是教师在上课时布置学生当堂进行检测的各种练习,而课外作业是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检测学生是否学会了课堂上所学知识的一种方法,一般都是家庭作业。从《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来看,作业在形式上表现为练习题,在功能上则为了检测学生是否学会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今天看来,这样理解“作业”是传统的,也是狭隘的。作业是什么?笔者认为:作业就是由教学引发且由教师布置的需要学生自主完成的学习任务。“教学引发”指作业要围绕课文或单元的学习主题和目标而设计生成;“教师布置”指作业由教师选择并指导实施;“学生自主完成”指作业必然由学生自觉自为地完成,他人不可替代;“学习任务”指作业是学习的一部分,是学习本身的有机构成,而不是一般的工作、做工和生产劳动,并且它是一项“任务”,非完成不可,完成它才是完成了某一项目或某一阶段的学习。这一概念赋予了作业以下几项内涵:作业的课程制约性——作业是围绕课程教学计划而展开的,是课程与教学的连续体;学生完成作业的自主性——作业属于个体劳动,需要自主完成;作业本身的学习性——作业是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这里须要强调的是,作业是完成课程学习必不可少的学习实践活动,而这个活动是有目标、有指标的学习任务。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讨论语文作业的价值追求。语文作业的价值追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和深化,是由学而习、由习而得的内化过程。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的有机构成,而不是教学的附属物和副产品。基于语文学科的生活性、实践性、综合性特征,作业更易于也更有必要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通过完成作业的过程让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回归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作业更易于也更能够通向实践,让学生通过作业实践对知识加深理解,并尝试运用;作业更易于与其他学科连接,发挥语文学科跨学科学习的优势。由此可见,语文作业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强化和转化,更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延展和深化。因此,作业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价值都特别重要,如果说教学是培植一棵果树,作业便是这棵果树的花与果,轻视作业会造成教学上的“虎头蛇尾”,使所有课堂上的教学努力折损大半;舍弃了作业,会导致教学上的“烂尾工程”,其教学成效必会功亏一篑。

第二,作业完成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合作分享、交流互助的过程,通过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分享能力。课堂教学当然具有自主学习、合作分享的可能性,但是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和同伴互学助学,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能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一方面,完成作业的过程是完成具体学习任务的过程,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作业又可以突破课堂时空的限制,赋予更大的交往空间,以作业为纽带可以建立学习共同体和互学助学小组,由此达到同学之间、学习伙伴之间的深度交往,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共进意识和协作分享能力。

第三,作业可以培养学生联系社会与生活,解决真实情境下的问题的能力。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学科本身的逻辑结构,课堂教学也更多是符号化的学习、间接经验的学习,这是课堂教学的特点和优势,但也是局限。作业是对课堂教学局限的突破,它可以也应该建立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生活情境的关联,引导学生把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引向真实情境,用以解决具体的现实的问题,完成作业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迁移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

第四,作业既有知识内化、能力训练、思维优化、习惯养成的功能,更有自我教育的功能。作业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不仅起到巩固、消化、强化知识的作用,还能起到化知识为能力的作用。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知识发展思维以及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养成,必须经由完成作业的过程来实现。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程应该构成素质发展

不可断缺的“链环”,即转知成智、积智成德,这便实现了作业的自我教育的核心价值。

以上价值功能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基于新的作业价值观和质量观的作业设计。

二、作业质量观的更新与重建

这里的“作业质量”不是指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而是指教师设计作业、布置作业的质量。换言之,这里讨论的是“什么是好的作业设计和作业布置”。我们说作业重要,有其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但不是越多越好,好的作业应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大体符合以下几条标准。

第一,精优与适切。精优,指作业是精心设计、精心选择的优质精品,而非随意的、低劣的、粗滥的重复。对于作业设计,教师常常没有对待教学设计那样花费心力,这是一种失误。作业的重要性绝不亚于课堂教学本身,有时会更加重要,没有作业或作业安排不当,课堂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教学效果难有保证。由于语文课程知识体系性、层次性不像理科课程那样清晰,语文的作业布置很容易出现重复,甚至随便袭用大量的教辅习题,这是教师没有尽职尽责的表现,也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作业,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精心选择、精心加工,让学生过好高品质的语文生活,享有高质量的语文实践,而不是在荒芜、混沌的语文题海中挣扎。适切,指教师设计、选择的作业要切合学生的经验水平,切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当下所学。一方面,适应学情,根据学生学习程度而设计作业;另一方面,根据课堂学习的知识类型和需要达到的目标而设计作业,不同类型的知识和不同的学习目标,应该配以相应的作业。作业只有与所学的知识和内容相匹配——学练合一,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毫无效益,这也是语文学习高耗低效的原因之一。

第二,分层与进阶。如果说前述“适切”重在讨论作业分类问题,这里谈论的则是作业分层问题。分层设计与分层布置,是解决作业重复和作业低效的优选项。分层,就是从难易程度或功能有别上把作业分为若干个层次,以满足不同基础、不同特点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要。教学内容分层困难很大,但作业分层是可行的,不同层次的作业可以分配给不同程度的学生,从而真正实现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训练和指导。分层不仅仅是针对有不同需要的学生而言,也是指向所有学生的作业设计理念,即作业设计和布置不是以多取胜,以处处撒网见长,而是用作业为学生能力、思维、情感、人格的发展铺设台阶,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是知识、能力、人格拾级而上的过程。也就是说,作业要努力为学生发展铺好进阶的基石和通道。这才是落实进阶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具体举措。如有学者把阅读教学划分为基础层、核心层、高阶层三个层级,每一层都对应着学生阅读能力的不同阶段,那么作业设计就可以按照这三个层级来进行,从而促成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逐级进阶。[1]

第三,选择与挑战。作业可以理解为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但这个学习任务不应像课堂教学内容那样是统一的,而应该是分层的、多样化的。学生对作业系统,应该是可选择的。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不单单在于作业过多,而在于作业要求过于僵化,要求每题必做、每做必对。事实上作业丰富一些、多样一些理应是好事,关键问题在于推送到学生面前的大量作业是否丰富多样,是否可以选择。只有丰富多样,才有选择的空间;只有选择自由,大量的作业才不至于成为过重的学业负担。当然,在倡导并指导学生选择作业时,应该关注另一个问题,即选择不是偷懒,不是选择那些最简单、完成用时最少的习题,而是选择自己最需要、对自己最有价值的练习,特别是要勇敢地选择那些对思维、智慧具有挑战性的作业。教师要指导学生的作业选择能够构成进级的阶梯,构成由基本训练到高阶训练的逻辑链条,让学生能够体验到自己努力的程度、智力的高峰和智慧的硕果。

三、作业形式拓新与方式重构

在作业命题形式、呈现方式、布置方式、成果展示上,曾有单一化、教条化、机械化的倾向。比如,只要说到作业,我们自然想到的是“书面作业”和“习题”,事实上,作业的范畴比这大得多,不仅有书面的,也有口头的;不仅有纸笔的,也有手工的;不仅有室内的,也有室外的;不仅有独自完成的,也有合作完成的;不仅有源自课本的,也有来自实践的,等等。作业呈现形式、实施路径、评价方式都有待深入研讨与改进。在“双减”政策推行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减少传统的、单面的、机械的作业,努力拓展作业的新形式,重构作业的新方式,革新作业实践的新路径。

第一,减少纸笔性作业,增加具身性作业;减少知识性作业,增加能力性作业。语文学习的核心是训练能力,而有些语文能力是通过书写训练出来的,但大部分语文能力不能通过书写来形成。因此,语文作业设计应该突出活动性、实践性和交际性,如设计一些讨论、论辩、交流、探查、扮演等活动性作业,让语文作业生动活泼地展开,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动心去完成学习任务。这类作业更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也更接近语文学习的本质。当前,语文作业最大的问题是知识性作业过多,这也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

第二,减少单一性作业,增加综合性作业;减少单科性作业,增加跨科性作业。作业的单一性,是教师设计作业的一大弊端,这类作业只关注知识,只关注本学科,甚至只关注刚刚教学过的那点儿内容,这样的作业练习尽管有巩固强化的功能,但同时也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固化和偏执,甚至会因为对某一知识的过度学习而导致认知偏差。这种情形下,作业非但没有促进学习的功能,反而成为能力发展和思维进阶的障碍。因此,素养本位的作业设计要关注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突破“学科本位”的壁障,通过作业为学生织好知识网络、铺设学科之间连接的通道,激活知识的横向运用。

第三,减少解题性作业,增加发现性作业;减少标准化作业,增加探索性作业。传统作业的价值主要指向学生解题,即让学生会解题常常是布置作业的唯一价值期待,而是否会解题又以是否符合标准答案为唯一评判依据。在这样固化的作业价值观指导下,作业的设计、布置、完成都走进了误区。对此,我们更应注重设计发现性作业和探索性作业,这类作业不要求给出标准答案,不预设结论和对错,既是开放的,也是自我生成的。通过这类作业的引导,学生可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重演知识生产、加工、运用的过程,体验知识的奥妙和价值。

第四,减少短时性作业,增加长时性作业;减少个体性作业,增加合作性作业。为让教学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师布置作业时常常要求即时完成,短时完成。即时完成、短时完成自有它的道理,可以起到及时巩固的作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但是,除短时作业之外,还应该有长时作业,即布置一些一周完成、一月完成、一学期完成的作业,这类作业相当于一个学习项目、一个专题研究,具有课题性和研究性,作业所涉及的知识、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它更适合学生建立“课题小组”或“研究小组”来合作探究,从而形成学习共同体来协同完成作业。通过长时性作业和合作性作业,学生可以培养探究能力、合作精神,也可凭此进行有一定深度、广度的综合性学习和跨学科学习。

四、作业管理的强化与优化

在传统的作业系统中,管理环节非常薄弱,常常是教师布置、学生完成、教师批改、学生订正等几个环节。作业管理不够科学和精细,使作业的教育功能大打折扣。语文作业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严控总量和难度,统筹协调治理。布置大量的作业曾经是学科教师争夺学生学习时间的法宝。各科都来布置作业,且贪多失控,必然导致学生在作业题海中挣扎。为什么各科教师都要争夺学生课外学习时间?因为他们只关心本学科的成绩。为什么只关心本学科?因为学校评价教师以本学科成绩为唯一依据。因此,必须严控作业总量,将作业总量和难度控制在适度范围之内。这就要求作业管理做到统筹协调,由学科教研组、年级组统筹规划,切实落实作业管理的主体责任,强化年级组、学科组在学科作业中的规划管理功能,合理确定各学科作业比例结构,建立作业总量统筹审核和质量定期评价制度。

第二,开展作业专题研讨,把作业纳入教研体系。对待作业设计与布置要像对待研课、磨课那样深入精细,也要像集体研究公开教学那样群策群力、协同作战。在教研活动中,作业研讨应该成为常规,成为专题和重点。长期以来,我们对待作业有随意化、边缘化的倾向,没有将其纳入教研的视野,也就没有对作业设计的质量和完成的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导致学生在作业上付出过多的时间成本而与收效远不匹配。落实“双减”、提质增效的语文作业,特别是语文素养本位的作业,理应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从而确保作业是精心设计的、精心选择的、适度适切的,让作业实践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第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作业管理,让作业管理过程成为促进学习的过程。借助现代作业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可以创建作业分层推送、进程追踪、及时反馈等作业管理新模式。如在分层推送方面,“教师一般根据作业的难度,将作业分为三类,即基础作业、培优作业和拓展作业,也可理解为基础难度题、提升难度题和挑战难度题,并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平台历史数据建议等设置三者的比例”[2]。再如,大数据平台根据学生的作业分析数据推送不同数量和难度的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时通过分析单个学生和全体学生的作业量、作业完成时间等指标,教研组或教师可以对学科作业量进行调控,让学优生“吃饱”,让学困生“吃好”。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可以做到统一性、分层化、个性化管理,而且可以根据学生作业进行学情分析,通过历史记录、问题分类、数据分析来诊断学生的学业状况,从而收到“管理即教育”的效果。

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积累性以及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性,决定着语文作业极其重要,没有语文作业或者说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训练,语文是不可能学好的;但另一方面,语文学习又具有长期性、综合性以及学习成效的隐蔽性,这又容易导致语文作业缺乏阶梯性和精准性,容易让学生陷入不当无用的作业泥淖中而不自审、不自知,以致高耗低效的问题长期未能得到真正解决。解决语文作业的问题可能正是解决这一语文老大难问题的“临门一脚”。

双减下,语文素养导向的任务设计要义

“双减”政策的根本宗旨在于让教育回归学校,让教学回归课堂,让学习回归生活。常态的语文课堂教学,尚未真正解决高耗低效的顽症,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教得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面面俱到,散点拼装,没有结构性,缺乏针对性。二是用得少。应试化的题目做得多,生活化的问题解决得少,不接地气,缺乏实践性。三是学得被动。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按照流程齐步走,缺乏主动性。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取决于高水平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转变设计思路,从设计“教”转向设计“学”,以学习任务驱动有效学习,将学习时间和锻炼机会还给每一个学生,以达到“少教多学”“提质增效”的“双减”预期。

一、教人“做事”的设计理念

我们常说的“备课”,备的内容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教什么”及“怎么教”。围绕“课文”发掘相关的语文知识、设计相应的问题与练习,折射出“知识为纲”的教人“做题”的设计理念,实际上是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教”的是“书”,做的是“题”,为的是“分”。现代教学观倡导以“学为中心”,为的是“人”,做的是“事”,“教”的是“学”,“学”的是“用语文做事”。真正的“备课”,备的应该是学生在课堂上“要做什么事”及“如何做成事”,围绕“学习”整合知识、方法、资源及技术,设计任务情境,设置系列活动,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提升语文素养,这是“素养为纲”的教人“做事”的设计理念。崔允漷教授在《素养时代的学习评价》中指出:通俗地讲,核心素养就是能做事,“关键能力”指能做成事,“必备品格”指习惯做正确的事,“价值观念”指坚持把事做正确。简单地说,用语文“做成事”的过程,就是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素养导向的语文学习任务设计,就是要从“书中学”转向“做中学”,变教师“教书”为学生“做事”,让学生人人想做事、个个会做事、事事都做成。

从教人“做题”转向教人“做事”,是设计理念的一次迭代,也是对症高耗低效的一剂良药。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做题”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单向度训练,犹如在岸上学游泳,“做事”就是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性实践,犹如到河里去救人。“做题”与“做事”,看似学生都在“做”,都在“忙”,但“做”的意义与“忙”的价值却截然不同:首先,“做题”做的是“别人的事”,是老师布置的作业,难免消极被动;“做事”做的是“自己的事”,是自己选择的任务,增强了学习的责任感与主动性。其次,“做题”做的是书本知识的搬运工,始于记忆,止于技能;“做事”做的是生活问题的解决者,让碎片化的书本知识在实践运用中整合了、活化了,内化为语文能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与创造力。最后,“做题”是不完整的“教”,也是不完整的“学”;“做事”则需要投入整个身心才能完成,是完整的“全人学习”。“事”做成了,“人”也做好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学做合一”,“做”是核心,“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人“做事”的设计,正是循着“做事”的法子,设计出“学”的法子与“教”的法子,构成完整的“教”与“学”。

二、任务设计的逻辑起点

教人“做事”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任务。“做事”需要回答三个问题:为什么做?怎么做?做了又怎样?任务设计也需要确定三个逻辑起点。

一是从需要出发。

想“做事”才能想方设法“做成事”,任务设计的起点便在于学生的学习需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和求知欲,在学习情境中设计不同的角色,并赋予角色相应的使命与任务。学生一旦选择特定的角色,就自然产生内在的学习需要,自觉担负起角色赋予的学习任务。比如,教学生做“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这件事,可以设计三种角色:第一种是“竞赛者”,设置“比谁认得快、读得熟”的角色任务,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第二种是“小老师”,设置“谁能教大家读”的角色任务,能激发学生渴望主导的心理需求;第三种是“收藏家”,设置“谁能把这些字词归类收藏”的角色任务,能激起学生梳理与探究的欲望。说到底,任务设计的是“角色的成长故事”,满足了学生角色代入的需求,使其“在角色中成长”。

二是以结果为导向。

“做事”的人对结果都怀有美好的期待,这是一种自我激励。任务设计之初就要设定可预见的“成事”结果,比如生活问题的解决,行为态度的改变,或者完成的言语作品等。以结果为导向的任务设计,是一种逆向设计,由结果倒推任务必须经历的关键事件,以此更加科学地设置任务的学习台阶。以结果为导向,既可以激励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努力,也可以让学生借此自我评价,以增强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三是向管理要效率。

课堂教学是在教一群人“做事”。没有组织,“事”就无法落地;没有管理,“做”就没有效率。课堂管理不是简单的管纪律,而是通过行为约定和活动指令,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任务设计必须细化三项课堂管理:一是时间管理。可采用计时器这一管理工具,限定每个学习任务完成的活动时间,将整块的学习时间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既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又能保持适度的紧张状态。二是指令管理。管建刚老师在课堂上创造了一系列口令和手势,比如“时间不到,读书不停”“任务单,拿出来”“说看黑板,就看黑板”等简短有力的口令,以及无声胜有声的手势,改掉了学生的小动作,提振了班级的精气神,帮助学生养成专注的好习惯,增强学习执行力。三是分合管理。哪些任务要独立学习,哪些任务要合作探究,哪些任务要交流对话,都要作出合理的划分与有序的组织,以做到个体学习与群体学习的深度交互。

三、有效任务的设计要义

“事”就是“任务”,一个完整的学习任务包括学习情境、学习角色、学习对象、学习目标、学习事件以及学习资源等诸多要素。有效的任务设计,必须遵循学习逻辑、学科逻辑及生活逻辑,整合设计要素,将每一个任务设计成学生向往的“语文

生活”。

1.以角色代入,凸显真实性

真实的任务情境,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才是真学习。这里的真实情境,有三种形式。一是现实的真实,就是学生真实生活的世界。真实的情境任务设计,就是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真人、真事、真场合。比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让学生做调查员,到社区作一项“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的实地调查,给地方政府写一份关于实施雨污分流工程的建议书,给当地居民写几条节约用水的宣传标语。二是可能的真实,就是在生活中有可能发生的事件,学生有可能遇到的问题,任务的对象是真的。比如,《鞋匠的儿子》中,林肯面对参议员的羞辱,不卑不亢,用三段话化解了羞辱,赢得了别人的尊重。“用话语来化解羞辱”,这是真实生活的交际需要,是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的事情。教师可让学生做“小林肯”,设计一个“竞选班干部时,一位同学对他说:‘你成绩这么差,还想当班干部’”的情境,如何扭转这一尴尬局面,考验的是学生的话语水平和品格素养。三是虚拟的真实,课文故事里的人物和场景是虚拟的,但是扮演其中的角色,进入场景,就成了真实的。学生能够在角色代入中获得真实的体验。比如,学习《风娃娃》时,让学生做一回“风娃娃”,按照“来到哪里,看到什么,怎么做,结果怎么样”的故事结构,创造性地讲述“风娃娃”为别人做的好事:吹散大雾,方便人们出行;吹动风车,为人们发电……虚拟的情境设计,能够激发真实的情感体验。

2.不确定的“剧情”,具有挑战性

“做题”犹如在设定的迷宫里探路,“剧情”是确定的,总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做事”就像在复杂的丛林里探险,“剧情”是不确定的,充满了风险和可能。挑战性学习任务,就是设计不确定的“剧情”,以复杂的问题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子”。一是提出“非常”问题,切准学生学习中的盲点,“无中生有”,设计非常规的问题,以此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比如,学习《跳水》一文时,学生对“故事”并不陌生,但对“情节推动”的构思模式“不得其门而入”。教师不妨让学生做“侦探”来破案:是谁把孩子推入险境的?水手的“笑”、猴子的“逗”、孩子的“气”,帽子里的“面子”……单个看都没错,“错”的是人物之间的“多重锁链”,正如“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这样的发现式任务,极富思维的挑战性。二是多设几道“关卡”,针对学生学习中的关键节点,设计多个学习任务,以延长学生积极思维的长度,促进深度学习。比如,学习《慈母情深》时,学生对慈母之“爱”流于肤浅的理解,有必要让学生做一次“穿越者”,回到那个穷苦的年代,对“一元五毛钱”连作三次探讨:一议,是多还是少?二议,是重还是轻?三议,是甜还是酸?“好鼓还须重锤敲”,思维就像鼓面,没有这三次“议”来敲,又哪来学生对爱的深刻体认?三是设置多条“岔路”,在复杂多变的情境问题中,激励学生“摸着石头过河”,锤炼独立思辨的能力,找到学习的最佳路径。比如,学习《珍珠鸟》时,在梳理出关于小鸟的七个事件后,让学生做“接线员”:找到穿起七件事的线是什么。是时间线?地点线?胆子线?信赖线?还是情感线……“条条大道通罗马”,学生从多条“岔路”中,找到了散文的抒情秘诀:明线与暗线交织,时间分先后、地点看远近、感情有亲疏。挑战性的任务,能生长出学习的智慧。

3.用语文做事,回归学科性

语文学习任务设计要体现语文的学科特质,要做语文的事,用语文的方式做事,应该突出两个方面。一是语文学习任务的“内核”是语文核心知识。完整的语文核心知识,应该包含三层内容:第一层是定义和概念,第二层是定义和概念背后的思维与逻辑,第三层是思维与逻辑背后的思想、信念与情感。浅层的知识多而碎,难以解决复杂问题;深层的知识少而精,才能改变人的心智模式。没有语文核心知识支撑的语文学习任务,就没有语文性。二是以“典型”的语文学习方式学语文。听、说、读、写是运用语言的四种基本方式,以此构成了语文学科三种典型的任务学习活动。第一,阅读与鉴赏,前提是“读”。“书不读三遍就没有发言权”,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到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揣摩其中的秘妙。第二,表达与交流,核心是“议”。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有思想的交流与观点的碰撞,想得透才能说得清。第三,梳理与探究,关键是“做”。将所学的语言材料与语文知识进行归类,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与实践,建构起具有个人风格的话语系统。比如,学习丰子恺的《手指》时,可让学生做一回“小裁判”,借用“比较”的方式,设计饶有情趣的“读一读、比一比、写一写”任务群:一比五根手指谁最美?从姿态描述中读出美丑;二比五根手指谁最强?从干活举例中分出强弱;三比五根手指谁最可爱?从性格描写中看出褒贬;四比五根手指的写法有何异同?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了丰子恺幽默背后独特的表达模式:“夸大特点举例写”与“夸大特点拟人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做一回“代言人”,模仿丰子恺的写法,用幽默的话语写一写“五官争功”,为自己的“五官”代言。“读、比、写”都是语文的方式,“善良的夸张”则是深层的语文知识,这样的任务群就蛮有语文的味道。

4.连成任务群,突出整体性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核心素养的这四个方面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融合在学生的语文经验与生活经验中,是在经验的土壤里生长与拔节的。“做事”就是“长经验”的过程,就是语文素养的“内生”过程。教人做事与发展素养具有内在统一性。素养贵在积淀,做事贵在坚持,任务设计贵在将一个个的任务连成任务群,让学生在连续的任务学习中拾级而上。比如,学习《哪吒闹海》时,可以让学生代入不同的角色,挑战阶梯式的学习任务。首先,做“推荐者”,简要复述故事,把一个故事讲成三句话;其次,做“故事大王”,生动讲述故事,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一句话讲成三句话;再其次,做“转述者”,以“哪吒向父亲解释”及“龙王向玉帝告状”的方式,变换角色分别讲述;最后,做“小小思想家”,将编者讲述的故事、哪吒讲述的故事、龙王讲述的故事与《封神演义》中的故事进行比较,思考一个故事为何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经过思辨性学习,学生解开了“目的不同,说法不同”的表达秘密,改造了自己的读书观:读书不是要学会相信,而是要学会思考。四个学习角色的递次扮演,让学生经历了概述、讲述、转述、评述四个连续性的任务学习,在语言建构与运用中学会了审美性想象、审辨式思维,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阅读,促进了语文素养的发展。可见,任务与任务之间,唯有以素养为主线,建立内在关联,才能形成完整的任务群,产生任务学习的整体效应。

5.用工具撬动,落实参与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是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效率。任务设计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一个学生公平的学习机会,人人都有任务要完成,个个都有时间完成。为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任务学习,我们开发了“九宫学习任务单”这一便教利学的工具(见图1)。将一张白纸均分为九格,中间呈现学习目标,周围分列学习任务。每一个任务的学习都有三定:一是定时间,用计时器限定该任务的学习时间,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同样的整块学习时间。二是定步骤,将每个学习任务分为读、议、写三个基本活动步骤,先熟读,再议透,最后写清楚。用学习指令统一读、议、写的学习行为,确保每个步骤都能做到位。三是定成果,每个学习任务都以最后的“写”为结果呈现方式,要求每一个学生将任务学习的收获用文字表达出来,可以是思维地图,可以是思想观念,可以是仿写作品,也可以是质疑批注等。这样“画出来”与“写出来”的作品,真实地记录了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发展水平,为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了“证据”。

7.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课题研究 篇七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 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设计要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 以“广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有效巩固并拓展知识”为导向, 这就给教育者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怎样的作业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实践证明:作业须以“趣”为基础, 以“精”为根本, 以“活”为原则, 以“创”为追求。

一、趣:作业设计之基础

笔者认为“百学趣当先”。尤其是对于小学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约束, 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有强烈的学习动力。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 那么, 作业无论从内容、形式和结论表述上都应体现一个“趣”字,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作业, 既增长了知识, 又发展了智能。

1. 趣在内容

作业应从学生中来, 贴近生活, 语言儿童化, 尽量丰富多彩。如除书上的内容, 还可选择课外的内容;可教师选择作业, 也可学生设计或选择作业。

2. 趣在形式

作业可设计求同练习与求异练习, 顺向练习与逆向练习, 操作练习等等, 还可以设计猜谜语、讲故事、摘取智慧星、做游戏、各类小竞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作业形式。

3. 趣在结论

针对以往只求一解的模式, 作业设计应考虑学生个性, 尽量允许有多元的答案, 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不盲目求同。

【课例】《三袋麦子》 (三年级)

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 对话描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我引导学生自由选择角色, 自由选择表演伙伴, 制作简单的道具, 组织表演小组,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再加上合理想象, 并配上一些动作、表情, 让全班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练习。最后由学生评出最佳创意、最佳演员、最佳合作、最佳编剧等奖项, 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在表演的时候, 学生的情绪高涨, 准备工作也做得相当充分, 有些同学化了妆, 有些小组用纸做小猴、小猪、小牛的头饰, 有些小组甚至把家长的睡袍当成土地爷爷的服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有强烈的学习动力。学生天性好奇、好动、好胜, 我们的作业无论从内容、形式和结论表述上都应体现一个“趣”字。学生在角色表演活动中, 把所有的感觉、情绪、智慧都投入到表演中, 这样就很容易入戏 (理解课文) 了。它不仅使学生内化了课文, 实现了由语言的习得—积累—运用—再理解的转换, 而且唤醒了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这样的作业真正成了创新实践的阵地。

二、精:作业设计之根本

作业设计之根本不是搞题海战术, 而是让学生更多地品尝学习的乐趣, 在趣味盎然中获取知识, 在微笑中迸发思维的火花。这里的“精”, 首先是作业的量要少而精, 不可平添学生负担;其次, 作业的内容要几经思量, 实而不华;第三就是作业的难度要分层可供选择。

【课例】《古诗两首》 (三年级)

A类作业: (1) 在理解两首诗词的基础上, 选择其中的一首创作一篇“文包诗”。 (2) 搜集两首描写春天的诗, 有感情地背诵, 并写成一幅书法作品。

B类作业: (1) 从课文的两首古诗词中, 选择一首画一幅画, 并配上相应的古诗。 (2) 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诗词, 有感情地背诵。

C类作业: (1) 正确流利地背出课文中的两首古诗词, 理解诗词意思。 (2) 从两首古诗词中任选一首, 用自己的话说说它所描述的景象。

A类作业适合于班里的优等生, 要求高于课标的难度要求。B类作业适合班里的大多数学生, 体会“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意境。C类作业面对基础较弱的学生, 侧重点在于进行课堂知识的巩固。分层作业, 分类评价学生的作业, 为每个学生创设了“天天向上”的机会, 有利于不同层面的学生充分发展, 使各层面的学生都形成了积极进取的心态, 提高了教学质量。事实证明, 一旦找准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辅以一定量的针对性的作业, 他们的语文能力就能有效发展, 同时也提高了作业质量, 让学生的负担停留在适当的位置上。

三、活:作业设计之原则

小学生爱幻想, 富有挑战性, 因而他们往往反感机械单一的作业, 产生消极应对情绪, 如此一来对学习注意的时间会越来越短。这就要求作业题型灵活多样, 具有挑战性, 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满足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要求作业的答案自主灵活, 具有多元性, 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的张扬。

【课例】《每逢佳节倍思亲》 (三年级)

文章主要讲述了王维在重阳节这天, 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 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文章。情感是需要互动的, 情感的体验也不能仅仅体现在课堂上, 更要落实在行动中。我要求学生回家给母亲洗一次脚, 或者洗一次头, 设计一张爱心卡, 让学生和他们的母亲分别在上面写上活动的感受。我把他们制作的爱心卡贴在《百花园》, 课间时, 大家去看, 尽管家长们的心声缺少语言魅力, 但是这一句句朴实的话语对学生心灵的震撼远远超过了平时的“千叮咛万嘱咐”。事后, 家长反映学生比过去听话、懂事了。这样的作业架起了学生与家长心灵之间的桥梁, 成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内驱力。

四、创:作业设计之追求

“创”可理解为创新, 有创意, 还可理解为创造力。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作业创新的理念可渗透于作业设计的形式, 可以变原来的单项练习为综合练习, 变纯科学练习为学科间融合;作业题的语言表述可变枯燥乏味为闪现人文关怀;完成作业可变个人独自承担为小组合作;作业评价可变清晰为模糊……总之, 要让练习富有创意, 让学生有创意地练习。

【课例】《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四年级)

这是一篇介绍现代高科技的说明文, 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学生对文中描述的互联网很感兴趣。我适时地鼓励学生去查、去问, 去了解身边的各种网络电器或者通讯设备日新月异的变化, 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 或者改变人称, 以第一人称的方法介绍一种电器或者通讯设备的变化过程, 也可以设计一样新颖的电器。

8.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课题研究 篇八

关键词:从严治院;心理疏导;对策研究

一、在“从严治院”背景下的学生心理疏导对策的研究的重要性

1、社会与时代的需要。当今社会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显得日益重要。从本质上讲,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只是在国家实力上,更多的是在人才的竞争上。国家的实力是暂时性的,而人才给国家带来的竞争力却是长久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创新能力在此阶段是非常关键的。为了使我国向创新型国家转变,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升学压力和就业压力都很大,而学生正处于提高培养缓解压力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学生阶段对“从严治院”背景下的心理疏导对策的研究是适应社会与时代的需要。

2、“从严治院”背景下的学生心理疏导在新时期改革的需要。培养具有心理疏导能力的新时期学生是我国现阶段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在“从严治院”背景下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是一个基础阶段,因此教师要在“从严治院”背景下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教育与培养。而“从严治院”下的学生是适应我国现代化和党的宗旨原则。因此,为了适应教育在新时期改革的需要我国应重视在“从严治院”的理念下,加强对学生心理疏导理念的培养。

3、培养学生心理疏导理念的必然选择。我国地大物博,人才济济,可具有自主心理疏导能力的新时期人才是我国目前比较缺乏的。并且当今社会就业竞争压力大,怎样找到一份逞心如意的工作已经是一大社会问题。因而提高心理疏导能力,培养自身的排压能力是当代学生的必经之路。而学生阶段是最关键的时期,所以培养学生心理疏导理念是学生阶段的必然选择。

4、心理疏导理念是提高学生抗压能力的催化剂,是“从严治院”的强心针。在学生阶段,心理疏导是唯一一个可以真正培养和锻炼学生抗压能力的理念。心理疏导可以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通过这一心理理念学生的能力可以得到提升与改进,使学生的心理可以不断增强,理念愈来愈强化,而“从严治院”是新时期最值得学生注意的前提。因此心理疏导理念是提高学生抗压能力的催化剂,是“从严治院”的强心针。所以在学生阶段老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理念的培养,使其尽早拥有抗压的能力。

二、探索“从严治院”背景下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对策

1、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营造良好的心理疏导氛围。对待学生教育要注重因材施教,而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也要注重学生的个人特点,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从“从严治院”的大环境下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而心理疏导是在正确的心理认知的前提下进行的。良好的心理疏导氛围,可以保证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心理出发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认知,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疏导能力。

2、加强学院的“从严治院”建设与管理,培养学生的心理疏导能力。学生心理疏导能力的培养要在“从严治院”的前提下进行,“从严治院”可以把学校的整体氛围调试为适应我国国情,适应我党的需求。这样就可以保证学校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正确价值观树立的背景环境。在正确的大背景下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能力的培养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所以在学校建设与管理的时候要注重“从严治院”,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能力进行合理的培养。

3、优化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谐的学校氛围。学校氛围是学校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们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它们具有引导,评价和规范的作用。加强对学校的文化氛围建设,营造和谐,健康的文化氛围,可以起到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这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能力的培养起到基础的作用。

4、积极搭建平台,建立学生的心理咨询机制。学生在学校进行学习的时候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外加学习压力与升学压力,学生会承受许多压力,在这些压力下,有些学生会禁不住压力产生许多的不良影响,严重者还会产生心理疾病。因此,学校设立一个心理咨询室,为学生倾诉不快,缓解压力提供一个很好的环境,帮助学生培养心理疏导能力。并且,在“从严治院”的背景下,我国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全方位培养。

5、拓展朋辈群体疏导,构建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大事。而构建社会支持系统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校本身,学校要建设和谐的环境,以“从严治院”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疏导氛围,充分利用朋辈群体引导同学,让同学之间相互了解,这样如果同学之间有发生心理的疑问的可以尽早及时的发现。二是,家庭的配合,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所以家长在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也有一定的职责,如果家长可以在心理教育方面对学生进行辅导,这对培养学生的心理疏导能力具有一定的帮助。三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他们在构建社会支持系统方面有很大的作用,我国学生的心理教育要以国家为中心,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可以推动“从严治院”这一理念在高校的传播。

三、在“从严治院”的背景下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几个思考点

1、完善心理咨询系统。在构建心理咨询系统时要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查时要注重从学生的言行举止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调查,放松学生的心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心态环境,让学生有一个可以放松压力的学习氛围。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现如今,由于升学压力,许多学校都不太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因此学校应该多举办组织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讲座或者一些课外互动,让学生在无压力的情况下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注入资源。

3、健全心理干预机制,及时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学校应该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干预,以尽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行及时的消除。但学校也要注重建立完善预警体制。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心理疏导之一理念可以说已经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处于学生阶段学生还是已经工作的工作者,他们对心理疏导能力的需求都是非常必要的。在学生阶段,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能力的有意识培养可以提高他们抗压的能力;在工作阶段,上级领导对员工的心理疏导能力培养也可以对员工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使员工在应对的工作时可以有很好的理解与处理方法。所以说,无论人类处于何种阶段时期,他对于心理疏导能力都是有一定需求的,都可以对人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提高人的积极性,使其充满活力。所以说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应该受到重视的。

学生是很容易被激发兴趣,增强好奇心,开拓思维的阶段,所以说,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的工程对心理疏导能力进行培养,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长大后可以成为一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艳红. 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意义及对策[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06:30-33.

[2] 沈琴. 当前医科院校学生面对的主要压力与心理疏导对策[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134-136.

[3] 唐芳. 加强高职学生党员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思考与对策[J]. 科技展望,2014,18:257.

[4] 陈丽香. 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及对策研究[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05:73-75.

[5] 许峥嵘,郑文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探索[J]. 校园心理,2014,01:36-38.

上一篇:走进绳圈下一篇:利剑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