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本科生必读书目(汉语言文学专业)

2024-08-30

文学院本科生必读书目(汉语言文学专业)(共12篇)

1.文学院本科生必读书目(汉语言文学专业) 篇一

一、文学史

1.《中国新文学史稿》,王瑶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2.《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中国现代小说史》,杨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7.《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陈平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8.《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温儒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二、研究著作、综合资料

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四卷),王晓明主编,东方出版中心1997 2.《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两卷),王晓明主编,东方出版中心2003 3.《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周作人著,4.《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 5.《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王瑶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7.《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李欧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王德威著,北京三联书店1998 9.《中国文学与现代性十讲》,李欧梵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0.《现代中国小说十讲》,王德威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1.《中国现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陈思和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2.《当代文学关键词》,孟繁华、洪子诚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洪子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14.《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洪子诚著,北京三联书店2002 15.《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选(1948—1975)》,谢冕、洪子诚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6.《鲁迅作品十五讲》,钱理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7.《中国现当代文学十五讲》,陈思和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8.《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王晓明著,19.《心灵的探寻》,钱理群著,20.《与鲁迅相遇》,钱理群著,21.《1948:天地玄黄》,钱理群著,22.《周作人传》,钱理群著,23.《陈平原自选集》,陈平原著,24.《陈思和自选集》,陈思和著,25.《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陈平原著,26.《小说史:理论与实践》,陈平原著,27.《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著,28.《陈平原小说史论集》,陈平原著,29.《中国乡土小说史论》,丁帆著,30.《重回五四起跑线》,丁帆著,31.《1956:百花时代》,洪子诚著,32.《王晓明自选集》,王晓明著,33.《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王德威著,34.《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两卷),洪子诚编,三、作品

(一)小说 1.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3.王鲁彦《柚子》、《菊英的出嫁》 4.彭家煌《怂恿》 5.台静农《天二哥》 6.蹇先艾《水葬》 7.许杰《惨雾》

8.郁达夫《沉沦》、《迟桂花》 9.庐隐《海滨故人》 10.废名《竹林的故事》 11.许地山《缀网劳蛛》 12.凌淑华《绣枕》、《酒后》

13.茅盾《子夜》、《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霜叶红似二月花》 14.老舍《骆驼祥子》、《月牙儿》、《微神》、《离婚》、《四世同堂》、《正红旗下》

15.巴金《家》、《寒夜》、《憩园》 16.沈从文《边城》、《长河》 17.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18.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在医院中》、《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9.张天翼《包氏父子》、《华威先生》 20.沙汀《在祠堂里》、《在其香居茶馆里》 21.吴组湘《菉竹山房》 22.叶紫《丰收》 23.艾芜《南行记》 24.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25.萧军《八月的乡村》 26.端木蕻良《鴜鹭湖的忧郁》 27.林徽因《九十九度中》 28.李劼人《死水微澜》 29.叶灵凤《鸠绿媚》 30.施蛰存《梅雨之夕》 31.《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32.刘呐鸥《都市风景线》

33.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34.钱钟书《围城》

35.路翎《饥饿的郭素娥》、《财主的儿女们》 36.师陀《果园城记》 37.骆宾基《北望园的春天》

38.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半生缘》

39.苏青《结婚十年》

40.梅娘“水族三部曲”(《鱼》、《蟹》《蚌》)41.徐訏《鬼恋》、《风萧萧》

42.无名氏(卜乃夫)《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无名书初稿”(《野兽、野兽、野兽》、《海艳》、《金色的蛇夜》、《死的岩层》、《开花在星云以外》、《创世纪大菩提》)

43.孙犁《荷花淀》 44.康濯《我的两家房东》 45.周立波《暴风骤雨》 46.《我们夫妇之间》,萧也牧著,47.《洼地上的“战役”》,路翎著,48.《红日》,吴强著,49.《红岩》,罗广斌、杨益言著,50.《红旗谱》,梁斌著,51.《创业史》,柳青著,52.《青春之歌》,杨沫著,54.《山乡巨变》,周立波著,55.《保卫延安》,杜鹏程著,56.《林海雪原》,曲波著,57.《在悬崖上》,邓友梅著,58.《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著,59.《小巷深处》,陆文夫著,60.《红豆》,宗璞著,61.《百合花》,茹志鹃著,62.《达吉和她的父亲》,高缨著,63.《“锻炼锻炼”》,赵树理著,64.《我的第一个上级》,马烽著,65.《三家巷》,欧阳山著,66.《李双双小传》,李准著,67.《陶渊明写挽歌》,陈翔鹤著,68.《广陵散》,陈翔鹤著,69.《艳阳天》,浩然著,70.《班主任》,刘心武著,71.《伤痕》,卢新华著,72.《神圣的使命》,王亚平著,73.《枫》,郑义著,74.《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著 75.《内奸》,方之著

76.《乔厂长上任记》,蒋子龙著 77.《天云山传奇》,鲁彦周著 78.《李顺大造屋》,高晓声著 79.《第二次握手》,张扬著 80.《爱,是不能忘记的》,张洁著 81.《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著 82.《人到中年》,谌容著 83.《晚霞消失的时候》,礼平著 84.《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 85.《公开的情书》,靳凡著 86.《陈焕生上城》,高晓声著 87.《春之声》,王蒙著 88.《灵与肉》,张贤亮著 89.《受戒》,汪曾淇著 90.《人啊!人》,戴厚英著 91.《芙蓉镇》,古华著

92.《冬天里的春天》,李国文著 93.《沉重的翅膀》,张洁著 94.《方舟》,张洁著 95.《人生》,路遥著 96.《平凡的世界》,路遥著 97.《哦,香雪》,铁凝著

98.《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著 99.《命若琴弦》,史铁生著 100.《务虚笔记》,史铁生著 101.《美食家》,陆文夫著 102.《烟壶》,邓友梅著 103.《那五》,邓友梅著 104.《北方的河》,张承志著 105.《黑骏马》,张承志著 106.《心灵史》,张承志著 107.《绿化树》,张贤亮著

108.《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张贤亮著 109.《棋王》,阿城著 110.《钟鼓楼》,刘心武著 111.《冈底斯的诱惑》,马原著 112.《你别无选择》,刘索拉著 113.《小鲍庄》,王安忆著 114.《长恨歌》,王安忆著 115.《透明的红萝卜》,莫言著 116.《红高粱》,莫言著 117.《爸爸爸》,韩少功著 118.《马桥词典》,韩少功著 119.《山上的小屋》,残雪著 120.《活动变人形》,王蒙著

121.《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王安忆著 122.《叔叔的故事》,王安忆著 123.《岗上的世纪》,王安忆著 124.《纪实与虚构》,王安忆著 125.《古船》,张炜著 126.《死》,陈村著

127.《麦秸垛》、《棉花垛》,铁凝著 128.《大浴女》,铁凝著 129.《玫瑰门》,铁凝著 130.《狗日的粮食》,刘恒著 131.《伏羲伏羲》,刘恒著 132.《苍河白日梦》,刘恒著 133.《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著 134.《现实一种》,余华著 135.《活着》,余华著

136.《许三观卖血记》,余华著 137.《在细雨中呼喊》,余华著 138.《烦恼人生》,池莉著 139.《信使之函》,孙甘露著 140.《请女人猜谜》,孙甘露著 141.《浮躁》,贾平凹著 142.《废都》,贾平凹著 143.《秦腔》,贾平凹著 144.《迷舟》,格非著 145.《褐色鸟群》,格非著 146.《我是少年酒坛子》,苏童著 147.《我的帝王生涯》,苏童著 148.《妻妾成群》,苏童著 149.《洗澡》,杨绛著

150.《穆斯林的葬礼》,霍达著 151.《艳歌》,叶兆言著 152.《一地鸡毛》,刘震云著 153.《单位》,刘震云著

154.《故乡天下黄花》,刘震云著 155.《白鹿原》,陈忠实著 156.《施洗的河》,北村著 157.《一个人的战争》,林白著 158.《私人生活》,陈染著

(二)诗歌

1. 郭沫若《女神》(诗集)(选读)2. 胡适《尝试集》(选读)3. 沈尹默《月夜》

4. 冰心《繁星》(诗集)、《春水》(诗集)(选读)5. 冯至《蛇》、《蚕马》、《十四行集》 6. 闻一多《死水》

7.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消息》、《我不知道风在往哪个方向吹》、《偶然》、《再别康桥》 8. 朱湘《采莲曲》 9. 李金发《弃妇》 10. 臧克家《老马》 11. 陈梦家《一朵野花》 12.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13. 戴望舒《雨巷》、《乐园鸟》、《我的记忆》、《印象》、《我用残损的手掌》

14. 卞之琳《断章》

15.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16. 何其芳《预言》

17. 穆旦《赞美》、《诗八章》 18. 陈敬容《窗》 19. 郑敏《金黄的稻束》 20. 闻捷《吐鲁番情歌》

21. 艾青《在智利的海岬上》、《礁石》、《鱼化石》 22. 郭小川《望星空》、《团泊洼的秋天》 23. 郭小川《青纱帐——甘蔗林》 24. 闻捷《复仇的火焰》 25. 昌耀《鹿的角枝》 26. 穆旦《冬》、《葬歌》 27. 流沙河《草木篇》 28. 蔡其矫《雾中汉水》 29. 曾卓《悬崖边的树》

30. 绿原《重读<圣经>》、《又一名哥伦布》 31. 贺敬之《桂林山水歌》

32. 食指《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33. 牛汉《半棵树》

34. 黄翔《我》、《独唱》、《野兽》、《嚎啕》《出生》 35. 北岛《回答》

36. 舒婷《致橡树》、《神女峰》 37. 顾城《弧线》、《生命幻想曲》 38. 杨炼《诺日朗》、《大雁塔》

39. 海子《亚洲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最后一夜和第一日的献诗》

40. 韩东《有关大雁塔》 41. 于坚《尚义街六号》 42. 翟永明《母亲》 43. 欧阳江河《英汉之间》 44. 西川《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45. 王家新《帕斯捷尔纳克》 46. 郑愁予《错误》 47. 余光中《乡愁》

三、散文

1.鲁迅的杂文(选读)、《野草》

2.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知堂回想录》(选读)3.俞平伯《陶然亭的雪》 4.冰心《寄小读者》(选读)

5.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6.丰子恺《缘缘堂随笔》(选读)7.梁遇春《春醪(lao)集》、《泪与笑》(选读)8.许地山《空山灵雨》(选读)

9.郁达夫《屐痕处处》、《达夫游记》(选读)10.林语堂《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选读)

11.徐志摩《北戴河海滨的幻想》、《翡冷翠山居闲话》、《我所知道的康桥》

12.何其芳《画梦录》(选读)13.李广田《画廊集》(选读)14.吴伯萧《羽书》(选读)

15.沈从文《湘行散记》、《湘西》(选读)16.丽尼《黄昏之献》、《鹰之歌》(选读)17.夏丏尊《白马湖之冬》)18.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19.梁实秋《雅舍小品》(选读)20.张爱玲《流言》(选读)21.沈从文《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 22.碧野《天山景物记》 23.刘白羽《长江三日》 24.秦牧《社稷坛抒情》 25.杨朔《雪浪花》

26.傅雷《傅雷家书》(选读)27.张中晓《无梦楼随笔》(选读)28.巴人《况钟的笔》 29.孙犁《黄鹂》 30.黄裳《放翁诗》 31.巴金《怀念萧珊》 32.张洁《捡麦穗》 33.汪曾祺《随遇而安》 34.周涛《巩乃斯的马》

35.贾平凹《秦腔》、《一棵小桃树》 36.史铁生《我与地坛》 37.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38.张炜《融入野地》 39.扎西达娃《聆听西藏》 40.韦岸《大地上的事情》

41.余秋雨《废墟》、《风雨天一阁》

42.梁衡《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 43.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四、戏剧

1.胡适《终身大事》

2.欧阳予倩《泼妇》《忠王李秀成》 3.洪深《赵阎王》、《农村三部曲》

4.田汉《名优之死》、《南归》、《苏州夜话》、《获虎之夜》、《丽人行》

5.丁西林《一只马蜂》、《三块钱国币》、《压迫》 6.郭沫若《屈原》、《三个叛逆的女性》

7.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8.白薇《打出幽灵塔》

9.夏衍《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 10.李健吾《这不过是春天》、《以身作则》 11.袁牧之《一个女人和一条狗》 12.宋之的《武则天》、《祖国在召唤》

13.陈白尘《金田村》、《岁寒图》、《升官图》 14.崔嵬等《放下你的鞭子》 15.新秧歌剧《兄妹开荒》 16.马可《夫妻识字》 17.贺敬之、丁毅《白毛女》 18.阳翰笙《天国春秋》 19.阿英《洪宣娇》 20.袁俊《万世师表》 21.于伶《长夜行》 22.吴祖光《风雪夜归人》 23.路翎《云雀》

24.杨绛《称心如意》、《弄假成真》 25.老舍《茶馆》

26.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 27.海默《洞箫横吹》 28.郭沫若《蔡文姬》 29.田汉《关汉卿》 30.高行健《车站》

31.高行健、刘会远《绝对信号》

2.文学院本科生必读书目(汉语言文学专业) 篇二

陕西省目前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高校有三十余所。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曾指出当前陕西高等教育存在“办学思路功利化、学科设置同质化、管理方式行政化”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亦不例外,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同质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新的形势, 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转型发展,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否则汉语言文学专业生存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

为切实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实现地方院校的有效转型,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一线教师, 笔者认为, 在高校转型发展态势下,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与管理工作需要思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认真领会转型精神, 积极主动探索转型思路

教育部出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意见,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许多高校恐惧不安, 认为转型是将本科院校降级为职业院校或专科层次的技术院校。2014年6月, 互联网上突现“XX省本科降为职业学院名单”的帖子, 众人争相转发, 一度引起社会热议。其中“陕西本科将为职业学院名单”的帖子广为流传, 相关院校的师生和学生家长惶恐不安, 四处辟谣。为此, 陕西省教育厅官网也特意发文辟谣。可见, 许多人将高校转型发展简单地理解为“降级”。实际上, 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我们必须走出这个误区。笔者认为,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最关键是观念的转型, 需要让大多数人意识到转型不等于放弃, 转型不是全盘否定, 转型不是简单的本科降级为专科;转型的重点是突出应用性;转型的目的旨在改变“重理论, 轻实践”的传统模式。因此, 当前需要学校教务部门组织相关人员认真研读教育管理部门的精神内涵, 并将其广泛传播, 借助新闻媒介等, 让广大师生和亿万群众认识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目的与实质。同时, 国家和省级教育管理部门应鼓励更多院校结合自身实力, 积极探索转型的思路与方法。地方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当主动探索转型的思路, 助力于高校转型发展。

依托地方文化资源优势, 重新进行专业定位

陕西各地市都有独特的资源优势,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结合地域文化优势, 选择合适的定位, 建立与地方政府全方位的协同机制, 实现各高校专业间的错位发展。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面向基础教育、面向师范生、强化师范生技能培养;综合性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分层次, 分方向加强学生技能培养, 大一、大二年级着眼于专业基础知识教育, 大三、大四年级可以分若干个层次、多个方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非一味“求全”“求大”、追求“宽口径”和“广适应”。

大学应肩负起服务社会的责任和使命, 地方高校应该为区域经济、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应助力于地方政府提升文化软实力。近年来, 依托中文学科组建的陕西 (高校) 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极大地提升了中文学科的综合实力, 有效地促进了地方文化研究。鉴于此, 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定位应与地方文化建设紧密联系, 着力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 培养地方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承者。陕西省历史悠久, 文化积淀丰厚, 陕南、关中、陕北之间存在文化共性, 也存在文化个体差异。各地方院校可以结合所在地的文化资源, 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紧密结合, 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定位与课程设置等。例如, 陕西理工学院侧重汉水文化研究、安康学院侧重秦巴文化研究、商洛学院侧重商洛文化研究、渭南师范学院侧重秦东文化研究、榆林学院侧重陕北文化研究、咸阳师范学院侧重长安文化研究、宝鸡文理学院侧重关陇文化研究等。高校将地方文化研究与中文学科建设紧密联系, 把地方文化研究成果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建设, 培养一批扎根西部, 面向基层, 致力于当地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承者。

加大专业实践课程比重, 着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目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遍存在“重理论, 轻实践”的倾向。许多毕业生“高分低能”, 动手能力差、适应社会能力弱, 与社会期望值相距甚大。专业转型和改革的落脚点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质量的灵魂是学生的创新能力。鉴于此, 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转型发展, 必须审视存在的问题, 重新定位, 必须重视培养的过程与质量。以师范专业为例, 第一, 应该夯实专业基础, 做到“量”与“质”的统一。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自学的能力和积极性与985、211高校不能同日而语, 地方高校应根据生源状况, 因材施教, 制定一系列措施, “逼”学生成才。如规定必读书目、划定背诵篇目等, 定期检查, 及时督促。第二, 加大师范生技能培训。强化学生的“三笔字”、普通话训练, 开设绘画、音乐理论等艺术素养类课程, 开设多媒体课件与制作等教育技术类课程, 围绕这些课程, 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 如讲课和说课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三笔字”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演讲和辩论比赛等, 以活动促教学, 以教学带活动, 共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第三, 改变单一的理论课程, 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努力探索课堂训练、校内实训、校外短期和长期实训等相结合的“三大课堂”联动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 在实践中提高自我。第四, 切实落实师范生到中小学教育实践不少于一学期制度。

更新专业培养模式, 改变传统评价考核方式

专业建设必须注重培养方式和培养过程。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 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更新固有的培养模式。师范专业可聘请中学一线教师参与本科生培养工作, 尝试双导师制, 实现“校校对接”;综合性专业可聘请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参与培养, 实现“校地对接”。彻底终结“教师一支粉笔、一本教案讲授一生”的历史;让“学生几本教材、几支钢笔, 上课记记、考试背背的时代”寿终正寝。地方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负责人必须加强培养过程的监管, 重视培养质量的落实。

专业定位决定了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有赖于考核评价方式。汉语言文学专业固有的考核方式, 造成学生平时不学习, 考试前熬夜突击, 狂背数日便轻松过关, 于是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生不学习的风气。如果不根除这种风气, 那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质量令人堪忧。因此, 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 不能再唯试卷成绩论, 应该结合课程的特点, 设计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不能再唯期末考试定胜负, 应该根据课程需要, 开展多次形式多样的测试, 综合考量学生的成绩。通过考评方式,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考评机制, 迫使学生重视实践课程, 加强专业技能的习得。

3.文学院本科生必读书目(汉语言文学专业) 篇三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复合应用型人才;实训实习

汉语言文学专业曾被誉为“万金油”,是一种应用广泛,就业开阔的专业。然而,随着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新闻、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的出现,其就业门路不断被蚕食。如今的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几乎成为了中小学语文教师、办公室文秘、公务员以及科研预备人才的专用摇篮。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门径又燃起了新的希望。市场上出现了相当一部分就业空白和缺口。比如,对编辑和计算机应用有双重要求的互联网新闻编辑,比如能编辑会制作的现代广告人,专业影视编剧人,漫画绘本的文字创作者,甚至流行歌曲填词人等,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可由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来填补和抢占。然而,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目前的培养模式,绝难培养出相应的人才。如何调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当下的市场新变?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总结一些高校汉语言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的尝试、调整以及个人的实验项目结果,大体来说,汉语言人才培养可以尝试走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之路。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又称为综合型人才和交叉型人才。[1]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复合型与综合性特征的技术(包括经验技术和理论技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专业的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2]总体而言,汉语言文学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有以下着手之处: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扩充

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养,应顺应市场需求,倾向于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跨学科素质。因此,除了培养传统的教学人才,事业机关单位的文员、功底扎实的传统新闻编辑之外。我们可以抓住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文学与语言文字方面的优势,为学生补充相关的知识,从而使其可以进入其他领域,迅速上手,乃至可以成为多种自由职业者。经市场调研,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归纳为下:

(一)培养具备扎实的文学写作功底,能够从事自由文字创作的文学写作人才。如网络原创,剧本写作,剧本改编人。

(二)培养具备较深厚的相关专业知识,并能够从事相关文学文字创作的人才。如绘本文字写作,歌词写作,旅游景点介绍写作等才华的人才。

(三)培养具备扎实的应用写作功底,能够熟练从事各类公文写作,并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如:企业策划写作、广告文案写作、公务公文写作等人才。

(四)培养具备深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中国文化知识和较强实践教学能力的教育型人才。

二、理论课程设置的调整

目前部分院校在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和校级公选课之外,也设置了少量跨学科专业课。如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多设立了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之类课程。综合性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的开设了部分新闻专业课,有的开设了公文写作课。根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在课程体系上尝试小班上课,细分方向。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明确学生的选择方向。从大二开始开设系列专业知识方向课。如旅游专业的基本知识类课程,广告策划类的基本知识、企业文化、政务知识等相关课程。当然,现实情况是,有可能出现教学资源有限和学生选课不足的情况,导致无法开课或开课成本太大。那么更简单有效的办法是通过跨学科听课并参与考核计入学分的方式来获得教育效果。比如,让中文专业的学生插班去听旅游类、艺术类、新闻类、政治类、计算机类等相关专业课程,并将其学习成绩正式计入学分。当然,中文专业的课程也可以对其他系学生开放,并相应的给予学分。这个问题涉及到的时间安排较为复杂,因此最好在新生入校后即进行方向选定,并根据其他专业的课程情况来进行本专业课程的协调和安排。实在无法协调的课程,还可以应用网络课程学习的方式弥补。因此,在实践操作上,这种方法是具备一定可行性。

三、实训实习项目的强化

在目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习实训大多处于短板状态。要培养学生较好的应用能力,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各种资源,组织各种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练手机会。另一方面要积极开掘社会资源,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机会。

就校内而言,单纯依赖课下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各种实际写作能力远远不够,可以考虑多搭建跨学科学生合作的平台。比如,通过系部协商,由广告社会专业的学生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组建小组,合作创作完整的广告产品。由广播电视编辑专业的学生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组建小组,合作创作完整的微电影微电视剧。由动漫制作、美术专业的学生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组建小组,合作创作完整的漫画图册、绘本、动漫剧的完整制作。由旅游专业的学生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组建小组,合作完成地方旅游景点的宣传定位、策划包装的项目设定。由新闻专业、计算机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组建小组,完成小型新闻网站建设及网络新闻发布的工作等,如此类推。这种合作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小组合作的成果还可以作为学生的能力验证,增加其就业筹码,运气好的话,或许可以实现小组成员的团体就业。此外,这种实践方式另一显著好处就是可以通过项目实践,会倒逼学生主动加强理论学习,补充和完善知识,以应对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就校外而言,系部要积极开拓多种渠道,借助各种社会关系,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可能就业的各类别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尽可能多的拓宽实习渠道。例如,通过网络搜索,直接电话联系对方单位洽谈实习基地建立问题;和创业校友的自创公司建立实习关系;通过往届毕业生联系其就业单位;通过其他院系的相关实习单位,搭载本专业学生进行实习等等。

四、教学体制和考核体制的改革

为适应理论课程的调整和实习实训的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体制和考核体制方面也须大刀阔斧地改革,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应更加灵活。

一方面,不能一味死守课堂教学,要重视和提高课外教学质量。通过多样化教学实现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既可以在经费、师资、教学时间有限的前提下,充分借助网络教育平台来弥补正常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也可以通过促成跨学科学生合作实践项目,开拓多种实习单位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实现差别化人才培养。同时,这些课堂外教学必须纳入正常的考核范围。比如,通过承认学分,发放奖励证书,抵消相关课堂考试等方式认可学生的课外学习。

另一方面,课堂教学的教学和考核模式也应更加灵活。课堂教学中可适当加入学生讨论、发言、讲课、自由辩答的环节。考核方面,除了传统的作业成绩,考试成绩,课程论文成绩,还可以将学生的讲课表现、辩答表现、发言讲课等环节都算作一定的分数比例,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课下努力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魏 晓.高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黑龙江教育.2008(11).

4.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阅读书目 篇四

一、中国现代、当代文学部分

1、鲁迅:《鲁迅选集》、《中国小说史略》。

2、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

3、沈从文:《边城》、《长河》。

4、张爱玲:《传奇》、《流言》、《十八春》。

5、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围城》。

6、茅盾:《子夜》。

7、巴金:《家》、《寒夜》。

8、徐志摩:《徐志摩诗全编》。

9、戴望舒:《戴望舒诗全编》。

10、卞之琳:《卞之琳文集》。

11、何其芳:《画梦录》。

12、穆旦:《穆旦诗选》。

13、周作人:《周作人散文选集》、《知堂回想录》。

14、曹禺:《雷雨》、《日出》、《北京人》。

15、北岛:《北岛诗选》。

16、阎月君等编:《朦胧诗选》、《后朦胧诗选》。

17、海子:《海子的诗》。

18、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

19、陈映真:《将军族》。

20、白先勇:《台北人》、《孽子》。

21、刘以鬯:《酒徒》。

22、金庸:《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天龙八部》、《鹿鼎记》。

23、梁羽生:《萍踪侠影》。

24、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

25、余光中:《余光中诗选》。

26、洛夫:《洛夫精品》。

27、韩少功:《马桥词典》。

28、陈忠实:《白鹿原》。

29、张承志:《心灵史》。

30、王安忆:《叔叔的故事》、《长恨歌》。

31、莫言:《红高粱》。

32、汪曾祺:《汪曾祺文集》。

二、外国文学部分

1、《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2、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3、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4、欧里庇得斯:《美狄亚》。

5、但丁:《神曲》。

6、薄迦丘:《十日谈》。

7、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李尔王》、《罗蜜欧与朱丽叶》。

8、歌德:《浮士德》。

9、司汤达:《红与黑》。

10、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11、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12、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13、屠格涅夫:《父与子》、《罗亭》、《猎人笔记》。

14、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妮娜》。

15、陀斯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卡拉玛佐夫兄弟》、《白痴》。

16、高尔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17、萧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18、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

19、海明威:《永别了,武器》、《太阳照样升起》、《老人与海》。

20、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21、雷马克:《西线无战事》。

22、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23、伍尔芙:《到灯塔去》、《达罗卫夫人》。

24、加缪:《局外人》、《鼠疫》。

25、川端康成:《雪国》、《千只鹤》、《古都》、《伊豆的舞女》。

26、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27、卡夫卡:《变形记》、《城堡》、《审判》。

28、托马斯·艾略特:《荒原》。

29、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30、梭罗:《瓦尔登湖》。

1、《诗经选》,余冠英注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史记选》,王伯祥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4、《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撰,中华书局1983年版。

5、《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6、《陶渊明集》,王瑶编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7、《唐诗选》,马茂元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8、《唐宋传奇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9、《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10、《唐宋词选释》,俞平伯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11、《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圭璋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2、《元人杂剧选》,顾学颉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14、《水浒全传》,施耐庵、罗贯中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5、《儒林外史》,吴敬梓著,中华书局1999年版。

16、《红楼梦》,曹雪芹著,俞平伯校,启功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西厢记新注》,王实甫著,张燕瑾等校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8、《牡丹亭》,汤显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19、《桃花扇》,孔尚任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20、《长生殿》,洪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21、《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中华书局1963年版。

22、《历代诗话》,何文焕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

23、《沧浪诗话校释》,郭绍虞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24、《唐才子传》,辛文房撰,舒宝璋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5、《唐诗纪事》,计有功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今古文尚书全译》,江灏、钱宗武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礼记集解》,孙希旦撰,中华书局1989年版。

3、《周易译注》,黄寿祺、张善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4、《左传译文》,沈玉成译,中华书局1981年版。

5、《四书集注》,朱熹撰,中华书局1983年版。

6、《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7、《帛书老子校注》,高明撰,中华书局1996年版。

8、《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

9、《史记》,司马迁著,中华书局1982年版。

10、《汉书》,班固著,中华书局1962年版。

11、《后汉书》,范晔著,中华书局1965年版。

12、《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版。

13、《坛经校释》,慧能著,郭朋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

14、《中国文学论丛》,钱穆著,三联书店2002年版。

15、《国学概论》,钱穆著,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6、《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著,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7、《中国哲学史新编》,冯友兰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18、《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英]李约瑟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9、《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20、《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王国维著,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1、《读通鉴论》,王夫之著,中华书局1975年版。

22、《廿二史札记》,赵翼著,中华书局1987年版。

23、《寒柳堂集》,陈寅恪著,三联书店2001年版。

24、《谈艺录》,钱钟书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

25、《管锥编》,钱钟书著,中华书局1991年版。

五、西方文化部分

1、《诗学诗艺》,亚里斯多德、贺拉斯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2、《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3、《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4、《西方哲学史》,伯特兰·罗素著,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5、《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6、《美学》,黑格尔著,7、《社会契约论》,卢梭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8、《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勃兰兑斯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9、《艺术哲学》,丹纳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10、《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丹尼尔·贝尔著,三联书店1989年版。

11、《人论》,恩斯特·卡西尔著,三联书店1988年版。

12、《小说理论》,巴赫金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3、《思想录》,帕斯卡尔著,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4、《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著。

15、《存在与虚无》,萨特著。

16、《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著。

17、《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著。

18、《哲学史讲演录》,黑格尔著。

19、《西方的没落》,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

5.汉语言文学专业(开放本科) 篇五

《古代汉语专题》教学实施方案

一、课程概况

“古代汉语专题”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课程。本课程是“古代汉语”的一门后续课,在学生学习“古代汉语”课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介绍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其目的是使学习者了解古代汉语中的有关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基本理论及古人对此的论述,要求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理论及能够在现实中应用,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古书以及运用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古代汉语语言现象的能力。

二、课程教材

本课程以《基础汉字学教程》作为基本教材,要求学生熟悉《基础汉字学教程》中讲授的所有基础知识所属的章节;能够理解《基础汉字学教程》中讲授的所有基本理论问题,并能够简要、全面回答相关的问题。能够运用《基础汉字学教程》相关的知识分析、解释汉字形音义的问题。

三、教学特点

“古代汉语专题”是“古代汉语”的后续课程,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学习者在学习中既应当掌握基本的概念和基本知识,又要避免为了应试硬性记忆。本课程要求学习者应当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基础,具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还应当具备其他一些语言学方面的相关知识,特别是现代汉语和语言学理论方面的知识。在学习中应当将几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特别是应当注重理解,提倡把所学的知识同阅读古书的实践结合起来,在阅读中认识古代汉语中的各种语言现象。

四、学时安排和教学进度

1、统一安排4次书面作业,由中央电大编辑部负责下发,平时作业成绩以50%进入期末总成绩。

2、利用论坛进行网上讨论,解答学生的问题,对学生个别化学习进行辅导,同时通过讨论了解各地教学情况,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3、网上实时讨论:安排1次,讨论教学疑难问题,包括本课程涉及到的一些热点问题、期末网上专项练习和自测练习等内容。

五、考核要求

1.考核依据

考本课程考核说明是依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文字教材《基础汉字学教程》(连登岗撰写,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制定的。本课程考核说明是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

6.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篇六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学生姓名 ***

所在院(系)文学院 专业 汉语言文学

论文题目:一曲启蒙主义者的生命悲歌——魏连殳形象及其文化价值探析

课题研究意义:通过对《孤独者》中主人公魏连殳形象及其文化价值的分析,探究时代、性格、周围环境等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并从中揭示特殊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的变化规律。

文献综述:《孤独者》作于1925年,自它诞生之日起,学界就对它作了很多研究,概括一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小说的复调性。持这种观点的有北大的钱理群教授,他在《与鲁迅相遇》中作了专门讲解。另外还有西南师范大学的李铮,她在《欲将沉醉化悲凉》一文中写道:小说不只出现“我”1个叙述者,具体来说,《孤独者》中出现的叙述者有:“我”、魏连殳、房东老太太。这种结构清晰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孤独的世界,孤独的灵魂。二,主题上,以“复仇”悲剧最为突出。钱理群先生在《心灵的探寻》一书中有过表述:面对着不被人民理解的命运,历来的中国文人(从屈原始)只是自怨自艾,痛苦不已,惟有鲁迅彻底摆脱了对人民的盲目崇拜。于是有了鲁迅式的愤

怒与复仇!钱理群教授的这句话用在魏连殳身上也合适。三,人物关系复杂化。持这种观点的是延边大学的于淑娟,她在《封闭的空间 孤独的灵魂》中从人物关系的角度出发,进而剖析个体最终以自戕式的复仇来摆脱这一空间的孤独命运。四,人物形象。关于这点,学者们在对魏连殳这一形象进行分析研究时,多将他与鲁迅笔下的孤独者谱系中的人物进行对比,尤其喜欢与《在酒楼上》的吕纬甫进行对比,因为他们都被归于失落的孤独者,两人所不同的是,同样在失掉理想与奋斗的勇气后,吕纬甫选择了在现实生活里做一些空虚、无聊的事情,而魏连殳则进行了反戈、复仇。我这篇论文也是对其进行人物形象的论述,与前人不同的是在分析其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又对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做了一番探析,从而找出了造成魏连殳悲剧的根本原因,并以魏连殳为参照物,对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一般变化规律作了一番分析。

主要内容:鲁迅先生笔下的魏连殳是一个具有启蒙主义思想的觉醒者形象,他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积极寻找一条光明之路。然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魏连殳的寻路历程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他整个的寻路历程我们分为三个阶段:一,积极的寻路者。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以一个知识分子和反封建的民主战士的形象出现。他有尖锐的洞察力,能够观察出当时中国现实的黑暗,并发出一些毫无顾忌的议论。在对封建制度的反抗上,他与顽固的封建势力做决绝的斗争,是一个独

战多数的英雄形象。二,潦倒的失路者。社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每个人分属一定的群体,群体中的个人有共同的集体意识,当一个人与大多数人态度不一致的时候,他必然会感受到极大的压力,这种从众的压力甚至足以使之改变自己的观点,迎合多数。尽管此时的魏连殳还没有抛弃他的进化论思想和启蒙主义观点,但他却以社会偏离者的身份遭到了排挤与惩罚。他的生活陷入极其困顿之中。三,绝望的毁路者。鲁迅先生常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魏连殳在遭到一系列的打击之后,终于看清眼前的现实,他开始“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他成了一个复仇主义者,但从某种程度来讲,魏连殳只不过又成了强大的封建制度下的一个自觉的牺牲品而已。

魏连殳形象的文化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自我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自我剖析,予人光明。据胡风回忆,鲁迅当年在谈到《孤独者》这篇小说时,曾直言不讳地对他说:“那是写我自己的”,的确,从魏连殳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的影子。二,对启蒙主义知识分子命运的观照。魏连殳可看作为当时社会转型时期里出现的一个思想已经觉醒但个性却过于软弱的小知识分子的代表,这类知识分子出现在当时的社会里是不可避免的。三,对国民性的批判。这篇小说似乎只是简单地描述了一个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悲剧性的一生,文中没有如之前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那样去明显地批判国民性,但是我们对魏连殳的命运进行再思考,不难发现他的沦落与他周围的环境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总之,魏连殳这一形象正是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鲁迅先生通过这一形象为我们再现了那个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揭示了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是我们了解当时社会、当时人情的有力依据。

研究方法:分析法、对比法、归纳法。

进度计划:

1、选题(第7学期第8周)

2、填写毕业论文任务书、开题报告(第7学期第9周至第12周)

3、撰写毕业论文第一稿,并提交指导教师提出修改意见。(第7学期第13周至第8学期第4周)

4、指导教师对提交的论文第一稿提出修改意见,指导学生修改毕业论文第一稿,并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第二稿。(第8学期第5-7周)

5、指导教师对提交的论文第二稿提出修改意见,指导学生修改毕业论文第二稿,并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第三稿。(第8学期第8-11周)

7.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讨 篇七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教学探讨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 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 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 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 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 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 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为此,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 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 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 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 教学实用主义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而言, 也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 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 积极和社会接轨。

二、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给出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 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 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 但同时, 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 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从现实意义来看, 从实用性的角度指导教学应注意:

(1) 优化课程, 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 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 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 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 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 避免内容交叉重复, 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2) 强化课程应用性, 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

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 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 必须加以强化。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 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能力, 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 安排教学内容, 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 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 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 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 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三、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 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思维创新等。本文强调:

(1) 突破专业限制, 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 但往往不精, 竞争力上不如其他专业学生。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 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分拘泥于语言与文学本身, 而可以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 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很多新专业如新闻、广告、文秘, 甚至公共管理基本上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发展而来的。因此, 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前提下, 应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 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如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社区文化管理、广告文案等等都可以设计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模块, 学生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获得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

(2) 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 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 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 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首先, 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 思想上要勇于开拓, 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 行为上善于探索, 潜心实验, 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 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 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如博客, 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 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 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 给学生以震撼, 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 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的个性, 只有言行结合, 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 更有思考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2008, (11) :204-205。

[2]陈吉猛:《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中国电力教育》, 2008, (9) :74-76。

8.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篇八

【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一、引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中文系中最常设的一个专业,也被誉为文科的万能专业,毕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可以从事社会人文领域的很多工作。但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专业的细化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才市场开始倾斜。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本身原因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应用性的缺陷,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一大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重纯文学,然而经济、政治、哲学、法律内容偏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集中的问题。

2.1培养目标不清晰

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一度非常辉煌,学生能够拥有稳定的职业,一度拥有很强的文化优越感与专业自豪感,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失去了过去的专业优势。

再加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很多高校依然抱着传统优势专业意识,未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找准定位,更没有考虑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反差。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优势专业成为了劣势专业。

2.2教学内容重纯文学轻社会学

教学内容是对教学计划的具体落实,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步骤。因而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然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大多是文学史、文学概论、文学作品等,教学内容脱离了社会,远离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社会学科,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与社会格格不入,脱离实际,只会做文字游戏。

教师所教、学生所学,都是闭门造车,对于热点的生活,广阔的实践,基本没有接触。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都陈旧落后,极大地约束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顺应时代和就业的需求,把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综合应用型现代化人才上。当代社会各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单纯的汉语言文学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部门和行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重应用,对专业进行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另外随着现代化媒体技术的发展,熟练运用现代媒体,也是不可或缺的。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要有过硬的写、说能力,还懂得编辑与制作,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融会贯通,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四、汉语言文学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行厚基础、多方向、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建立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新体系,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调整。

4.1基础课程

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科研的能力,是一个应用型模块。主要开设语言教育提高系列课程,设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师发展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语文课件制作、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材篇目研究与教学设计、现代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等课程。

4.2提升课程

主要提升专业理论,训练科研能力,着眼于学生升造。可开设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逻辑学、汉语语法学史、中国语言学史、国外汉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影视艺术欣赏、杂文创作艺术论、外国文学专题等类课程。

4.3应用行文课程

开设应用行文相关的理论、实务、实践系列课程,培养学生从事机关文员工作能力。主要设置了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编辑与采访、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学、办公室礼仪等课程。 五、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5.1全程辅助职业生涯规划

在大学一年级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契机向学生灌输职业规划的理念,介绍就业工作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指导学生制订大学四年规划。对二年级则进一步深化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夯实基础。大三这个年级阶段我们应注重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几种职业去向,是深造读研,当公务员还是企事业单位工作者,或是自己创业?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个别辅导等形式集中资源优势进行分类指导。到了大四进行考研与就业分流,对考研学生重点进行学科纵深教育,对准备就业学生重点学习就业相关课程和参加专业技能实践。

5.2增加实践环节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除了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各门课程都要围绕这一主旨有重点地训练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外,最重要的就是强化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充分锻炼,增强能力,以适应、胜任未来的工作。

从大三开始分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将来的就业意向,在所开设的课程中添加实践内容。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落实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如公务员、教师方向的,其秘书学、行政管理学、中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的教学,设置三分之一的实训课程,主讲教师一边讲理论,一边带学生到实习基地观摩、见习、实习,从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见习、实习让学生查找理论学生中的不足,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加以弥补。

依托实验室优势,强化学生办公、制作等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做”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每一个实验中去。进一步强化学生办公技术和制作等方面的动手能力。(作者单位:湖北孝感市河口镇小学)

【参考文献】

[1]刘聪颖.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策略[J].毕节学院学报. 2009,27(11).

9.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自荐信 篇九

您好!

诚地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浏览这份求职材料。在即将毕业之际,我怀着对贵公司的无比信任与仰慕,斗胆投石问路,希望能成为贵公司的一员。贵公司的前台文员岗位深深的吸引了我,坚信我所学的知识能够胜任贵公司的职位。

我叫大学生个人简历网,是长沙人,身高1米62,20XX年毕业于四川省内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我受过正规的行政商务培训,已获得国家秘书从业资格。我有媒体从业经验,在报社从事了近一年的文字编辑。我普通话标准,计算机掌握得较为熟练,可以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软件;中文系毕业和报社文字编辑的从业经验,提高了我的文字功底。我归纳总结能力较强,能抓住要点,懂得速记,会使用办公室设备。

技能方面,我已获得普通话二级甲等,国家计算机一级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英语水平良好。另外,我有过类似行政实践经验。大学期间我曾担任过班级试讲组的组长工作,工作内容包括提前预约试讲教室,协调指导老师听课和小组成员时间等,这项工作培养了我的协调能力。教育实习阶段,除了做好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之外,我还协助年级组长申请和发放办公室办公用品、通知学校布置的有关工作等等。

性格及学习能力方面:本人性格开朗,具有良好的`待人接物能力、亲和力,愿意与别人合作,注重团队合作精神。我喜欢接受新事物,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多次获得的学校奖学金可以证明我的学习能力。我力求从一切事情中吸收到到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并加以运用到工作生活中去,使自己不断进步。我注重细节,做事谨慎负责、有耐心,能服从上级领导安排,协助公司各项事务的顺利开展。

最后祝贵公司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此致

敬礼

10.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规范 篇十

毕业论文规范包含的内容:

 格式项目齐备:题目,作者,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题目、作者、摘要及关键词,论文主体,参考文献,致谢,附件(选)(字数:8000以上) 各个项目写作符合要求

 其他方面(字体、字号、参考文献格式等)符合四川农业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要求

1.题目:一般不超过20字;可以有副标题;三号黑体。

2.作者:小四号宋体

张三/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级1班/200910

指导老师:× × ×讲师

3.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摘要概括反映论文主要内容,不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信息。包含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结论等。200字左右。

关键词:3—5个

小四楷体

4.英文题目、作者、摘要及关键词

5.论文主体

(1)前言(或绪论、引言):起着引出正文、便于读者阅读全文的作用。

写法:缘起目的(选题意义);综合评述前人相关研究工作;研究方法、技术方案、(拟解决的问题或达到的预期目标)

言简意赅,不超过主体的1/3

(2)正文

(3)结论:是从正文全部材料出发,经过判断、推理、归纳等过程而得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如:找到了事物的什么本质和规律;解决了什么理论或实际问题;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注意: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而是更深一步的认识

(4)论文主体的文面格式 :层次序数(顶格)编排及字体、字号:0 前言(小三宋体加粗)×××(小三宋体加粗)

1.1 ××××(四号宋体加粗)

1.1.1 ××××(小四号宋体加粗)

内容:小四宋体

6.参考文献

20条以上,用[1][2]等标;

排列:参考文献可按作者或书名的音序排列,也可按时间顺序排列;同一作者的不同著作按出版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其著作一律排在论文前。当文献信息超过一行时,从第二行起,缩进一个汉字的距离;

参考文献的标识代码:普通图书M、期刊文献J、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纸N、标准S、字典词典Z等。

参考文献著录方法:

普通图书:[1] 赵凯华,罗蔚茵.新概念物理力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期刊文献:[2]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学位论文:[3] 孙玉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08.论文集:[5] 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C]//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报纸中析出的文献:[6]丁文祥.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7.致谢

8.附件(选)

9.注释问题

脚注;每页重新编号,编号用①、②、…,其位置放在引号或所注字、词、句之后的右上角;用小5号宋体;著录方法同参考文献,只是需在后加上起止页码,如:

①赵凯华,罗蔚茵.新概念物理力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P13.②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P169—173.10.其他要求

论文一律用 A4纸打印并装订(左装订)成册。

版面页边距上空2.5cm,下空2cm,左空2.5cm,右空2cm。

页码位于页面底端,居中对齐,首页显示页码。

行距为1.5倍行距,字符间距为标准。

11.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思考

【分类号】H19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说是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被带动了起来。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培养汉语方面的专业人才,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汉语言文学教学方面出现了种种问题,需要重视。为了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性人才,必须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长远发展。以下通过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就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进行一些思考。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1、发展历史悠久,教学内容固定

在我国,高等院校自建校初期就开设了中文专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已经固定下来,教学方法也在一直得到延续。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2003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中,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设的课程安排基本上没有进行改变,在数量上,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都是包括古代文学、现代汉语、现当代文学等十三门基础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专业中最具底蕴的一个学科,在高等院校专业体系中比较稳定。汉语言文学本身就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2、汉语言文学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专业性文学人才

在人们的记忆中,那些有名的作家基本上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或者也可以说是中文系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多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作家和文学知识分子,为我国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但从社会和经济层面考虑,这些职业并不算是社会职业类型,在应用发面,就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如果作家写出了优秀的文章,会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人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从现实生活中可以发现,在众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写出优秀的作品的。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许多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文秘学、新闻传播学、国际汉语、报刊编辑学、演讲学等相关课程,提高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为社会培养出相关行业的应用性人才。

但从近几年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率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从实际就业情况方面来看,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需求并不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在社会上也没有得到太大的认可。

3、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性不强

从社会企业招聘的情况来看,企业需要的人才一般都要求有工作经验或是实践经验,对于工程机械这些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来说,学生的就业率就比较高。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这一类理论知识比较多、实践比较少的专业来说,由于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在理论知识方面、写作创造方面,缺少实际运用的课程,因此在就业方面没有那些实践性强的专业就业率高。

二、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思考

1、更新教学方式,改变教学策略

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不利于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应用。因此,应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更新教学方法,注重课程的实践性。要开设一些实践性的课程,让学生多参与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人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可以适应社会职业的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在新闻采访的课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参与实际的采访,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布置不同的采访任务,让学生在采访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采访水平以及团队合作技巧。

2、提高學生专业知识水平

首先,应当立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构建坚实的基础。注重传统中文基础和现代实用中文基础的统一。古代文学史、古代和现代汉语、文学理论三大课程体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中文基础,但是,实践发现,单靠这些基础性的学科,对于学生向社会以后,在工作中并没有太大的帮助,这样并不能让学生适应社会的生活。因此,教师应在传统专业的基础上给学生教授一些实用性的知识,例如在教公文写作的时候,教师讲过理论方面的知识之后,应及时让学生进行写作方面上的练习,让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能通过实际的训练掌握公文的写作技巧。

其次,要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写作方面应当有一定的优势,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些非中文系的学生在写作方面的技能不比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差。针对这一问题,在招收学生的时候就应制定严格的写作培训方案,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创作量。可以给学生一定的主题,让学生就同一主题进行创作,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写出比较有自己特色的文章。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评论方面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学会自主分析、评论文章。

还应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教师应给学生布置一些阅读任务,并让学生阅读之后写出评论性的文章。之后,教师对学生写的评论进行指导,指出评论的不足方面,并加以改正。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阅读与鉴赏能力,还能让学生把握文本的整体内容和思路,理清文章要点,感受作者通过文章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能以积极的鉴赏态度去品味文章,感受文中主人公的形象,品味优美、具有深意的语言,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学习作家的写作技巧,将那些优秀的地方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之中。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比较缺少的就是实践经验。因此,学校应加强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在用人单位方面而言,更倾向于招聘那些有经验的人员,因此,实践经验是十分重要的。

结束语

总之,面对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高等教育还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改革和完善,在教学实践方面应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广大教师要担负起教学的重任,为社会培养专业实践性较强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罗义华.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分析与思考[J].才智,2015,(3).

[2]张爱明,宗瑞.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分析[J].大众文艺,2011,(8).

12.新时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创新研究 篇十二

一、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缺陷的分析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能被很好地开发、锻炼,其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听老师讲解,没有独立思考时间,灵感的产生仅仅是一瞬间。可是,学生在课堂上还要听老师讲解,在这一过程中,灵感磨灭了。此外,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只是讲解书本上的文学常识,让学生对这些文学常识进行记录,学生只是了解作家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却没有对这些作品进行细细品读,在考试阶段,老师也是让学生将书本上的文学常识背诵下来,并没有涉及到阅读鉴赏之类的考试内容。这样,学生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就只是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而对文学作品却没有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上,学生与老师不能良好的沟通,老师只是滔滔不绝地讲授,学生只是忙碌地做笔记,老师和学生之间不能够在沟通中学习。

二、新时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创新

(一)在新时期,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应该实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

在原有的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总是滔滔不绝,总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但是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学生在面对庞大的知识体系时,不能接受那么多的知识,很多知识在课堂上不能得到消化和吸收,而且,师生之间也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老师与学生在课下也没有针对一些问题进行沟通,老师下课就不会与学生沟通了。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只是记忆,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课堂上也不能畅所欲言,时间长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就会比较倦怠,不会在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而是盲目地接受。在新时期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老师应该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通过在课堂上发现,充分开发自己的思维,使自己的思维能够得到发散性的发展。

(二)在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在课堂上应该形成良性的自主探究模式,增强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老师间的沟通。

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会将大量的文学常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记忆,在考试中也重点考查这些文学常识,这些基础知识在课堂上占用了很多时间,学生在记忆这些文学常识的时候,没有以具体的课文为依托,导致了他们在记忆这些文学常识的时候都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不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这种学习方式在考试中能够获得好的效果,可是考试一过,学生就把所学的知识都遗忘了。有的学生甚至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产生了逆反心理,将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当作负担,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文学常识可以不做为课堂的重点来讲授,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通过去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学常识,而在课堂上,主要是以课本的探究为主,老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对文学作品的看法,从而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在听取他人的发言后,也可以获取很多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将被动地传输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究,使课堂更加有活力。

三、结语

上一篇:小学国旗下讲话《珍爱生命,安全第一》下一篇:读习惯的力量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