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网络技术及应用学习总结

2024-08-16

现代网络技术及应用学习总结(11篇)

1.现代网络技术及应用学习总结 篇一

计算机网络及应用学习总结

缘于对计算机网络比较感兴趣再加上公选课还差1.5个学分就选了这门公选课,除了因为重修课而两节课请假,其余的课每次都到了,可惜由于对公选课的一贯忽视,前几节课没怎么听,后来有节课上用心听了老师所讲的课,发现老师讲的通俗易懂,贴近实际,觉得很好,甚至后悔前几节课没认真听,所以对于老师所讲的内容也记得不全了。但我深知知识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当今的信息社会,时不时需要与网络打交道,因此了解基本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尤为重要。

在本次《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公选课中,我学到了很多有关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很多以前有困惑的地方也弄明白了。例如IP地址分配等。具体学习到了以下诸多知识。

首先是计算机网络概论,网络的分类,它可以按拓扑结构分类,网络控制方式和作用范围等分类。例如按作用范围可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互联网(Internet)。接着是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其中主要有层次结构,网络协议,特别讲了TCP/IP体系结构,数据传输方式串行通信与并行通信数据通信方式,各种传输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IP技术中主要有IP地址的各字段含义和分类,IPv6;IPv6的特点;地址空间分配;地址类型;特殊IPv6地址;地址表示法。然后是无线局域网,局域网标准主要类型接入设备;配置方式;应用,再然后讲了计算机网络设备:服务器,调制解调器,传输协议,网卡,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则主要讲了防火墙的基本特征防火墙的主要功能。网络互连设备有中继器,网桥和网关。Internet组成部分,主要功能,逻辑结构,工作模式,提供的服务和接入技术以及网络连接测试。最后讲了网络系统集成、规划与设计。

在这么多知识点中,我对IP地址比较感兴趣,我以前只是以为ip地址就像一个网络区分的编码,真没想到它还有这么多意义,更没想到自己一直在用上午ip地址原来不是真实的地址。ip地址:互联网协议地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又译为网际协议地址),缩写为IP地址(IP Address)。IP地址是IP协议提供的一种统一的地址格式。IP地址是一个32位的二进制数,通常被分割为4个“8位二进制数”(也就是4个字节)。IP地址通常用“点分十进制”表示成(a.b.c.d)的形式,其中,a,b,c,d都是0~255之间的十进制整数。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很多实用的网络知识,还了解了与网络各层次相应的物理设备的基本作用。例如网络层的路由器,基本上每个寝室会有一个。

学习了知识,有了理论的基础,接下来就是如何去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相信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经常需要接触网络的是难免的,这样所学的知识就有了用武之地。例如当网络连接不上时,为了查找原因,可以通过ping这个命令来检查网络是否能够连通,用好它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分析判定网络故障。应用格式:Ping IP地址。该命令还可以加许多参数使用。通过ping还可以用来优化dns设置来提升网速。Ping还有许多其它的实用功能。感受到网络日益普及的趋势,以及对物联网的未来猜想,似乎整个世界都会变成一张大大的网,一切存在的都会将信息反映到网络世界,然后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换。如果把整个人类社会当作一个人体,那么网络就是人体的神经,当然网络所能做到的已经超过了神经之于人体的作用。就像云计算。总之,网络知识会越来越重要,因此学习网络知识也是必须的。

2.现代网络技术及应用学习总结 篇二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低视力者学习的辅助作用

传统课堂粉笔加黑板的模式, 即使经过放大, 也不能让低视力学习者轻松看到黑板的内容, 难以正确接收教师所要传达的信息, 阻碍低视力学习者的学习。网络化自主化个性化学习显示出了独特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这种新型学习方式走进了低视力者的生活, 为他们的网络学习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

(一) Windows系统自带辅助功能

低视力学习者最大的障碍便是最佳矫正视力较低, 看不清屏幕画面, 但较全盲学习者还有一定的优势, 可以通过外部辅助设备帮助他们了解或者是看到屏幕。计算机自带了一些辅助功能, 可以在控制面板中找到辅助功能选项, 按照向导的步骤来设置, 这个过程可以请视力正常的人帮忙完成需要的设置。通过设置, 可以改变系统的对比度, 通过色觉的改变使低视力者能够分辨出屏幕图像;可以改变光标的闪烁速度以及光标宽度, 帮助低视力者注意到光标的位置;还可以改变屏幕上项目的大小, 可以放大窗口标题和菜单或者应用Microsoft放大镜查看屏幕。但系统自带的放大镜有一些弊端, 如最大放大倍数只为9倍, 且在屏幕上显示放大内容的面积较小, 最大只可以占全屏的一半, 有一定的不便之处。在控制面板语音属性中, 可以进行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设置, 即通过锻炼让计算机识别操作者的语音来控制计算机操作及将文字合成语音读出, 但目前只有Office的一些软件支持语音识别功能。

(二) 第三方辅助功能软件

Window操作系统本身虽然带有一些视力补偿功能软件, 但仍需要一些第三方辅助功能软件为使用者提供帮助。

1. 屏幕放大软件

屏幕放大镜比较适合视力较好的低视力学习者, 以一款叫灵猫放大镜的软件为例来说明其功能。灵猫放大镜软件现在主要具有以下特性:可以放大屏幕上包括那些半透明的窗口在内的所有图像信息;可以自由设定放大倍率, 放大倍率在1.5-32倍之间可调;可以随时暂停和恢复屏幕放大功能;充分利用了显卡的硬件加速性能, 使软件可以占用极低的CPU资源;可以选择在鼠标光标、文本插入点、屏幕焦点对象的位置显示一个高亮提示符;可以在全屏放大模式和放大窗口模式之间方便切换。

2. 读屏软件

读屏软件适用于视力较差的低视力使用者, 通过数字键盘的切换操作, 以及大键盘上的几个功能键的切换, 就能够进行查找和处理文件, 对网上信息进行导航浏览、编辑和收发电子邮件。以永德读屏软件为例, 软件提供多语音库, 供广大用户自主选择喜欢的语音引擎操作电脑。它能够智能处理朗读的语气、语调, 可根据自己对语音质量、响应速度等不同的需要进行选择, 并提供语速、语调、音量多方面的调节。它全面支持微软公司办公自动化软件, 在这些软件中均支持全文朗读、逐行逐字朗读等各种朗读方式。低视力学习者利用这些办公自动化软件, 可进行文字编辑、排版、打印、制表、统计及其他复杂的操作。

该读屏软件提供了直接的网页浏览方式, 根据网页的具体结构特点, 设计了全新的网页浏览理念, 并支持多框架结构网页。在网页中, 可一键全文朗读, 并且光标跟随, 还可运用网页综述功能获取当前页面元素的数量。在朗读过程中, 可选择朗读方式, 并可以任意选择网页内容。遇到如链接等特殊的焦点, 会听到特殊的提示, 使用者可根据提示做相应的操作。在浏览某一页面时, 朗读到某一处, 按快捷键将该位置记下, 可将该页面最小化, 切换到其他窗口操作。当想继续浏览这个网页时, 直接切换到该窗口, 再按快捷键, 就可以从该标记处朗读。可直接按快捷键切换到表单并可继续按此快捷键在多个表单之间切换。也可跳过链接或表单而直接朗读正文内容。按光标键切换到网页中的表格时, 还可听读该单元格在当前表格中的行数和列数。在较熟悉的网页中, 还可“搜索”式朗读。通过查找关键字而直接跳转到需要朗读的内容处。切换链接时, 遇到如图形等没有文字提示的链接, 读屏会自动将该链接加序号, 以方便区别。

3. 输入法

使用者可以完全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输入法。每按字母, 均有语音提示并举例解释所输汉字, 还可以对某个字、词进行详细解释。除系统自带的输入法, 读屏软件也提供一系列输入法可供选择使用。

对于Windows系统本身, 低视力者通过读屏软件可无障碍进行操作, 包括桌面、任务栏、工具栏、窗口标题、菜单栏、列表、状态栏等等的内容, 可读出对话框、进度栏、组合框、可编辑文字、单选按钮、复选框内容及状态。

二、低视力群体网络学习习惯特点

视力相对较好的学习者在应用网络学习时, 一般使用屏幕放大软件即可满足要求, 但视力较低的学习者则需在读屏软件的帮助下实现网络应用学习。通过相关统计数据, 可以总结出低视力者在读屏软件辅助下浏览网页的应用习惯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通过观察低视力者应用读屏软件, 发现他们首先要做的事情便是调快语速, 调高音调。他们普遍认为默认的语速较慢, 语调较低。

(2) 他们喜欢使用的网站比较固定, 一旦锁定一些他们认为方便了解信息的网站就会经常使用, 且很少关注其他网站。为了方便找到常用的网站, 他们习惯将网页保存在收藏夹中。

(3) 喜欢略读网页内容, 因为他们如果像视力正常的用户那样一个个地点开链接查看内容, 则会用去很多时间, 他们需要尽可能快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许多用户只听网页元素的前几个字, 如果不相关就继续向下切换寻找。

(4) 视力较差的低视力者使用电脑上网, 一般依赖于快捷键操作, 如:习惯用tab键进行切换听取内容版块进行选择, 用Backspace键删除而不用Del键。一旦他们养成一种使用习惯, 是很难改变的。如果初期训练不当, 则会为他们将来的生活造成不便。

(5) 从低视力者情感方面来看, 相对于面对面的沟通交流, 在自己能力允许的条件下, 更喜欢通过网络和相同情况的人进行交流, 在这种非传统的交流方式中, 他们更能够敞开心扉地接受他人的建议, 更乐于将自己学习生活方面的一些经验与技巧与他人分享, 也更乐于参与到集体的讨论中, 虚拟环境让他们更有安全感, 更有成就感。中小学生从年龄阶段来看, 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 无论对于先天还是后天造成的低视力障碍, 处于这个敏感年龄阶段的学习者都需要及时的沟通和心理障碍的排除。

三、低视力者网络课程设计

(一) 课程设计

(1) 根据补偿理论, 人在某些感觉器官有障碍的时候, 其他知觉系统就会提供尽可能多的环境中的信息。低视力者对语速要求较高, 他们的声音辨别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都要比普通人强很多。因此, 在语音语调设计方面, 我们设置了高于普通人接受的几档选择, 使其更加适应学习者的接受水平。

(2) 在课程设计上更符合使用者的使用习惯, 通过语音提示等方式提供更多实用简洁概括的信息, 让使用者能够快速了解网页的基本信息, 快速筛选出有用信息, 有选择的进行阅读学习。

(3) 网络课程设计上多个模块支持语音控制, 更加智能化, 这样视力上存在一定困难的学习者就能更加轻松地使用软件辅助网络学习。

(4) 设计了更加简单的快捷键组合, 方便使用者记忆, 减轻记忆负担, 通过弹出对话框等方式提供及时的使用帮助说明, 能够帮助使用者解决常遇到的困难。

(二) 课程开发

我们在为低视力者提供网络学习平台的时候, 充分考虑到网页信息用户可达性, 能够让使用者方便快速地找到需要的知识内容, 使网页结构更加清晰明了。在课程开发中, 为了满足低视力者的特殊需要, 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1) 网页设计版块安排上更规范, 内容查找更方便, 使低视力者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查找想要的信息, 避免设计上的不合理导致应用的不充分。

(2) 语音提示方面, 为用户提供更多网页的基本信息, 学习者如果打开了相同的页面便能马上了解, 不必造成迷惑, 而且提供给用户网页的整体情况信息, 如有多少表格, 有多少链接, 多少版块等。我们还提供给用户出错信息, 避免用户犯错的帮助, 在用户找到所需信息的时候同时提供相应的反馈。

(3) 在网络学习模块开发方面, 根据使用者的具体需要对某些模块进行着重设计开发, 低视力者选择常使用网站的标准就是容易掌握版块, 能够轻松地获得想要的信息, 网页信息不会阻碍对网页的阅读理解, 还有就是信息量丰富, 能够一站式解决所有需要, 他们使用网站功能最多的就是收发邮件、下载音乐、浏览新闻、网上学习、交流谈论等。并且在学习者容易找到的地方设置收藏到文件夹选项, 以便下次浏览, 使学习者更容易养成课程使用习惯。学习课程内容安排方面尽可能精简、实用, 为他们的网络学习带来更多的便利与帮助。

(三) 低视力使用者网络课程使用培训

前面提到, 低视力学习者进行网络操作是需要一定训练的, 否则很难达到方便快捷地从网络中筛选自己想要内容的目的, 而且对于中小学低视力学习者, 正是处于打基础, 凡事开始学习的阶段, 习惯从此养成, 那么就需要正规的训练学习者正确的进行网络操作以及高效地使用网络课程, 能让他们在今后的使用中不会遇到因为初期学习训练不当造成的使用习惯方面的错误而带来难题。

随着教育公平进程的不断推进, 低视力者的受教育权利应该更好地得到满足。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教室、方便实用的现代化视力补偿软件、内容丰富功能齐全的网络学习平台、专业的特殊教育机构等都为低视力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支持, 让他们与视力正常人一样掌握一定的生存能力与专业技能, 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

参考文献

[1]徐洪妹.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视力缺陷补偿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00, (4) .

[2]郭戈.信息技术与视障教学整合的探索[J].中国特殊教育, 2003, (4) .

[3]孙静.网站可达性及视障用户读屏软件可用性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 2006.

[4]徐光, 孙素娟.论视力障碍病人的情感需求及其健康教育[J].疾病健康教育, 1999, (5) .

3.现代网络技术及应用学习总结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整合模式;特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0前言

将小学数学学习与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有效整合,是教育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给我们提出的新的课题[1]。通过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把其应用在数学教学中,更好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通过将小学数学学习与现代教育技术相整合,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足够的创新能力[2]。现代教育技术最突出的就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得学生能够更方便的得到各种信息,从而实现探究性和主动性学习,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1小学数学学习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模式探讨

小学数学学习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通常会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整合能够使得老师有了更好的教学方法,一种整合是使得学生有了更好的学习形式。

1.1关于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整合

小学数学学习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第一个方面是关于教学内容的整合。数学教学是一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学科。通过数学教学,是需要更好的反映教材的内容和现实生活的。而实际上,在现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很难把现实反应出来。数学教材的大纲编写,教材的选取等,都没有把数学的现实意义展现出来[3]。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是需要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和自己所接触的问题互相联系的,通过学习而得到一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就会更多的产生兴趣,把生活当中的数学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寻求答案。小学数学的学习应该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

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可以首先通过网络技术,查询相关的实际事件,结合数学知识,联系到一起,最后得到一个关于待讲解知识的“原型”。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通过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事情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比如在进行数据整理知识讲解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通过可行的途径,包括网络,整理相关的数据,在课堂进行时大家汇报结果[4]。实践证明,学生带来的资料很丰富,包括我国各个省份的面积,各个民族的人数,电视节目的收视率等等,这些数据有很强的说服力,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增长了知识,而且也学到了文化。在不断的将小学数学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相整合的过程中,更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1.2关于在教学形式方面的整合

小学数学与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形式方面的整合,对于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有重要意义。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技术,查阅相关的资料,丰富课堂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得到了开阔,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

1.3关于在教学方法方面的整合

小学数学与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方面的整合,能够促进学生的交互性学习。通过采用多媒体技术,使得学生更愿意认真听讲,对于多媒体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图像、图形、声音等,充满了好奇和不可知。现代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很多优势,通过使用现代的信息技术进行教育,能够更好的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的爱上数学,学好数学,更好的应用到实践当中。

2小学数学学习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模式的特点

小学数学学习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模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5]。首先,第一个特点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方面的整合。对于小学数学学习来说,教学内容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学方法是学习的关键,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现代技术的使用。合理把握好三者的关系,能够更好的实现小学数学教学。其次,另一个特点是教师和学生的整合。小学数学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需要合理的调整学生和老师的关系,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第三个特点是外部操作和内部思维并重的整合。教师不仅教会学生学习,还要在学生的心理方面予以指导,让学生能够从感性方面认识数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结束语

小学数学学习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从学生的方面考虑问题,通過现代的教学技术,比如多媒体等技术,把课程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媒体和课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因此,对于教师的教学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的掌握新的教育技术,更好的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张艳侠.漫谈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08).

[2]张育桂.小学数学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1.

[3]雷少玲.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插翅添翼——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思考[Z].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

[4]冯大宴.新课标下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J].南方论刊,2005,(11).

4.现代网络技术及应用学习总结 篇四

这个学期我选修了 《现代应用文书》 这门课程, 在没有上这门课程时, 我对应用文是什么 都不知道,只是觉得它是一门文学写作方面的课程,经过在刘老师的讲课中,我才知道应用 文是写一些行政文书、报告、请示、事务文书等,向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 人民群众办理公私事务、传播信息、表述意愿所使用的实用性文章,它非常的有实用性、简 明性、时效性、程序性,不像我们平常写的作文,时间长,内容的篇数长,内容没有按照一 定的程序来写,比较杂乱,让人看着不是很一目了然。

现代应用文书因为是学校开的公共选修课, 上的时间比较短, 都安排在星期三的晚上来学习,我是到后面才选上这门课的,前面的知识学的不是很精,虽然课程安排的时间很短,就 几个周的课,但在刘老师的讲课中,我对现代应用文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我们为什么要学 应用文?因为我们当今社会发展的速度很快,各种信息量就很大,管理部门或单位为了提高 处理日常业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就要提高和重视工作人员的应用文撰写能力,是否能心应 手地撰写应用文,就成为了衡量工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我们要学会对应用文的 写作。在学这门课程时, 老师给我们讲了它的应用文书的含义和它的结构, 因为时间的紧迫, 我们就学了行政公文和事务文书这两个章节,在一二周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行政公文这个 知识点,行政公文的种类有 13种:命令、议案、决定、意见、公告、通知、通告、通报、报 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它的结构老师也一一做了详细的讲解,如让我们了解公文 的格式结构有眉首部分、主体部分、版记,像上行文和下行文的书写格式,老师也细心的讲 授于我们,上行文是我们向一些上级的领导机关递交报告、请示等,下行文是上级写给下级 的一些决定、批复、通知、命令等,因为要熟悉它要写的公文格式,我们就必须要对它的结 构进行了解,只有了解它的结构,后面的公文才更容易的学会,为此,老师给我们抄看了它 的格式结构。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了报告和请示的概念,它们分别是上行文和下行文, 报告是汇报工作和反映情况,不要求批复,而请示是请求和指示,需要上级的批复。他们的 主送机关都是一个,还有我们的通知,它是一种指挥性、知照的下行文,在结构和写法上与 前面的请示和报告都不大一样, 要写时要在前面加

5.现代网络技术及应用学习总结 篇五

为贯彻执行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政策,提高本人教育技术水平,促进专业能力的发展,我参加了国家信息技术学习研修活动,通过学习研修,我深深感到现代教学技术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语文教学现代化的一种体现形式,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能培养中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体会发现的乐趣,体会探索的乐趣。

一、提高教学效益需要我们熟练掌握信息化教育技术

将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有助于教师整合教育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信息教育技术是新型的科学教育技术,能弥补陈旧教学中的不足,传统的教育手段费时费力,不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把握知识,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益。只有充分把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用于教学中,才能提高教学效益。

二、提高教学技能需要我们积极应用信息化教育技术

实践是学习的目标,也是提高应用能力的手段,教师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才能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不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中学习并提高自身教育技能。

本次培训很实用,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活动为中心、以讲授、研讨、自学、评价相结合、以理论相渗透、以技术为支撑,让学员充分感受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在学习体验中感悟了现代教育理念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魅力。

三、提高课件制作水平

掌握多媒体技术,熟悉多媒体软件的使用,了解多媒体课件制作流程已成为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制作课件既要讲究精美又要讲究实用。制作课件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优秀的课件应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于一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所以通过此次培训使我学会从网上等多种途径下载视频、图片、flash等资源,以及截取网页和视频等,并将它们整合到课件中等技术操作,从而制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终身学习是使自己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6.现代信息技术探讨及应用论文 篇六

因此我国必须迫切改变疾控中心中在疾病档案管理中的囧境,对档案管理的建设与管理模式的改变投入实施必要的举措。

本论文首先对我国疾控中心在现阶段对疾病档案管理的现状做了总体描述,分析了信息技术在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中的作用,对如何提高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提了几点建议,为疾控中心提高疾病档案的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应用

0前言

疾病档案是记录疾病发生过程中对疾病的特征、发生过程等进行实时记录的疾病资料,在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管控工作的开展中,可以提供疾病参考数据,有助于疾病的医治。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各种疾病诊断工具与方法的开发,确诊的疾病越来越多,各种疾病档案资料的数目也因此大幅增加,这给我国疾病防控中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然而我国在疾控中心中疾病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却严重滞后。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带动下,一大批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被应用到了疾控中心的档案监管工作中。

本论文首先对现阶段我国疾控中心疾病档案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如何缓解现状提出了几点对策,同时对如何提高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进行了讨论。

1我国疾控中心档案管理的现状

1.1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调查表明,各大疾病防控中心都对各级档案管理规定做了个性化的制定,然而档案管理机制却有待完善。

管理机制上的漏洞将很有可能导致某些档案的遗失,阻碍了疾病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无法对档案进行科学的归类和管理以及保存,因此疾病资料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了影响,阻碍了疾病研究工作的开展。

1.2管理模式落后

虽然近几年科技的发展带动了设备的研发,但在很多疾控中心依旧不对医疗设备进行更新,因此,只能使用传统的办法对材料进行收集。

而陈旧的资料采集方法比如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都存在很多弊端,比如对人力、物力的耗费非常巨大,操作也不灵活,而且常常出现漏洞,无法满足科研数据的精准性。

此外,对传统管理模式来说,最大的弊端就是无法及时更新数据,这对疾病研究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1.3管理意识浅薄

疾病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科学的档案管理有利于人们的健康和科研工作的发展。

薄弱的管理意识,将会在档案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带来种种问题,导致工作的失误,阻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主要体现在,人力物力被大量浪费,收集的数据资料其自身价值也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

档案管理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性非常强的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逐渐降低,因此档案管理的水平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2.1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档案的利用率

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员,而且由于档案资料是纸质的,因此需要巨大的空间来存储这些档案,不仅费时费力,关键的是成效还非常低。

然而信息技术的出现,给档案管理人员缓解了不少压力,他们不必再事事亲力亲为,通过利用机器,使工作量减少,缩短了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利用过程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少,因此提高了数据资料的准确性,从而提升了档案资源的利用率。

2.2加快信息收集速度简化管理过程

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了更新更快捷的获取知识的途径,突破了传统的区域界线。

在新型的档案管理模式中,工作人员只需要一台电脑、一个管理平台等一些最基本的硬件设备和软件条件,不管是身处何处,都可以对资料进行轻松高效的管理。

信息技术在疾病档案管理当中的应用,使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变得快捷简便,而且还能对管理平台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管理,从而保证数据的安全、稳定。

2.3节约空间,实现应用一体化

传统的纸质档案不仅占用空间大,而且时间一长,纸张容易受潮或者是水灾、火灾等天灾人祸的影响而导致资料损坏或者残缺,造成信息的丢失,这将阻碍了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此外,档案管理内容极其繁琐,资料查询也及极不方便。

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档案管理,将纸质载体换成了电脑硬盘或是平台,因此我们只需要确保硬盘的稳定、平台的安全就能保证档案管理的安全有序开展,最终使信息应用与管理实现一体化。

3全面提高档案人员素质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重管轻用”的陈旧管理理念,鼓励工作人员从被动式服务转变为主动式服务。

档案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目前,我国疾控中心的大部分档案管理人员都是非专业人员,对档案管理缺乏系统认识,在工作中只是按部就班,无法融入现代管理的概念。

因此,疾控中心要把重点放在档案管理专业人才的引进上,他们必须具备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同时也要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以及专业软件。

同时,单位要定期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参加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

此外,还必须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为提高管理水平准备人才队伍。

4总结

我国各级疾控中心档案管理的工作体制还有待完善,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僻地区。

总的来说,我们今后应该多认识到档案管理中的不足,从制度、人员、资金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善,从而促进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推动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档案管理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步尧.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医药科学,2O14,4(18):140-142.

[2]冯秀芳.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医疗装备,,28(2):56-58.

7.现代网络技术及应用学习总结 篇七

关键词:混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模式

0引言

近年来, 高校加快了信息化建设步伐, 开始建设各类网络课程, 试图将网络引入课堂教学中, 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听课、完成作业”环节缺少多样化活动现象。但是网络教学的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一些投入很多资金建设的网络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使得投入产出比例严重失调。张伟元还分析了网上教学的调查现状, 认为无论是西方还是亚洲国家, 都把网络课程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 甚至一些学校和机构试图完全通过网络进行教学, 但大多是失败的教训。研究者开始对纯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进行反思。研究人员发现传统课堂教学在社会性和互动性上有很大优势, 学生可以方便地交流和进行角色扮演, 如果将课堂学习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结合起来, 可以弥补纯网络学习的不足之处, 混合学习的理念由此兴起。混合学习是把网上学习的灵活性和课堂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 通过良好的整体设计形成的一种系统教学模式, 扩展个人学习的方式, 提高学习绩效。

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程的混合学习模式, 并用实验来研究它的可行性即其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绩效。笔者希望这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课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帮助, 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混合学习及其模式

对混合式学习最简单、直接的理解就是, 将E-Learning同传统的课堂学习相混合 (Miehae1.E.W., 2002:FrankJ.T., 2002) 。Kaye Thorne则认为混和学习是从e-learning发展而来的概念, 是将在线学习与更多的传统学习和开发方法混合起来。学者Michael Orey认为应该从学习者、教师或教学设计者以及教学管理者三者的角度进行定义。

李克东教授认为, “B-Learning是人们对网络学习 (E-Learning) 进行反思后, 出现在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技术领域中较为流行的一个术语, 其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 (Face to Face) 教学和在线 (online) 学习两种学习模式有机地整合, 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

尽管大家对于混合式学习的定义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但其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 只是定义的角度有所侧重和不同而已。根据Blended learning的各种描述与定义, 我们可以看出:混合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混合, 也是各种教学要素的混合, 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媒介、教学目标等要素, 以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

根据教学设计的原理和国内外专家关于混合式学习的内涵和设计等, 结合本校的特点, 提出运用于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课的混合式学习设计的一般模式。

图中的设计模式反映出了混合式学习在学习模式、媒体以及相适应的教学策略三方面的混合应用。学习模式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等确定的, 包括小组讨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社会实践、参观、表演等。媒体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各种媒体的特性, 还应考虑学校现有条件、学生个人拥有或使用媒体的条件和教师的媒体操作技能与熟练程度等因素。混合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学习。在开展混合学习的过程中, 如果没有与具体教学环境相适应的教学策略, 学习就会出现混乱, 教学效果不佳, 因此教师需要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 并及时根据教学反馈进行策略的调整。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 丰富的学习资源是支持混合学习顺利进行的因素。这些资源并不局限于文本, 也包括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

2 混合学习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课中的应用实验设计及分析

为了研究以上混合式学习模式对学习绩效的影响, 笔者采用实验的方法, 将被试分为采用传统学习的实验组, 和采用混合学习的控制组。通过调节控制组采用的学习模式和学习媒体, 研究其对学生的学习绩效的提高是否有预期的良性效果。学习绩效主要是从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结果方面来考虑。

实验步骤如下:

(1) 合理分组:选定华中师范大学选修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课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 发放前测问卷, 对他们的学习风格和初始能力水平等各方面进行测试, 经过测试结果分析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并根据初始能力水平将学生进行分组, 分组时采用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分组方式, 两组人数同为30人。这种分组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参与实验的学生的水平基本一致, 避免实验过程中其他客观因素的干扰;

(2) 把握实验中各种要素:在实验过程中, 控制组选用混合式学习模式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形式, 实验组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 学习内容选取了现代教育技术课中的基础知识理论。

实验组的传统教学就是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 控制组采用的混合学习则是将先前提出的混合学习模式应用到实际的实验教学中。这里我们主要是控制两个方面:采用的模式和学习媒体选择。在实验组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有传统学习, 还有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线上学习, 学习者无论在真实课堂中还是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都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案例探究等学习活动, 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活动。在实验中混合学习的关键在于如何将传统学习与在线学习紧密结合, 形成一个整体。试验中的具体做法是:对于以往每章节的课程, 实验组均分为传统和在线两个部分, 其总学时数与控制组相同。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提出本章节课程的学习目标和抛锚式问题, 以明确学习者在线学习的任务和小组讨论的话题;并对上一章节中学习者对于所提出的抛锚式问题的讨论情况或是在线学习中新产生的问题进行点评和组织再次深入讨论, 以此将学习者的思考引入更深的层次。在线学习中, 学习者根据学习目标围绕抛锚式问题进行知识性内容的学习, 并进行小组讨论或探究性学习活动。这样的安排既避免了课堂上教师对于知识性内容的枯燥性讲解, 学习者能够利用网络进行符合其思维方式的灵活性学习, 又使得学习者在自我学习和小组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并通过传统课堂中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对学习内容思考更为深入;

(3) 进行试验后测:实验后测包括两种测试方式, 一种试卷测试, 用于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考察, 为实验提供客观的实验数据支持定量分析;另一种为问卷调查及访谈, 调查问卷主要从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学习成绩等各方面进行测试, 从而了解两组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完成定性分析;

(4) 收集实验数据并作出分析:在收集数据的基础上, 我们首先对已得到的传统客观测试进行了分析, 如表1:

在上表中可以看到, 在两个组的测试当中, 每一个分数段的人数在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分布各不相同, 并且在相应的高分阶段, 实验组要高于对照组, 比如在80分~100分这个阶段;而在低分阶段实验组的人数相应的币控制组的要少一些;虽然在70~80分这个阶段的人数分布实验组要多一些, 但是这并没有对最后的平均成绩产生很大影响;可以看出最后实验组的平均成绩是87, 而控制组的成绩为84.5。

我们挑选了若干位被试者进行访谈, 在访谈的过程中, 在“混合学习对你的学习积极性有何影响”的问题上, 有同学表示:“混合学习比单纯的课堂学习更有趣, 不仅增加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还让我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变化, 以前上完课大家没有什么讨论就离开了, 现在同学们可以直接在网上组建学习小组, 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及时地进行交流了。”课堂指导老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表示满意:“以前有些比较枯燥的学习内容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老师就很难展开有效的教学, 而现在由于网上有很多有趣的学习资源, 不仅满足了学习需求, 也提高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进行课堂或者网络指导时也比较轻松。”

当被问及“在混合学习中, 你的学习成绩是否提高或者达到你的预计目标?”, 大家的回答各有不同。一位同学表示自己的成绩并没有提高, 基本与原来差不多, 而有的同学则表示自己的成绩明显得到提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发现, 学习成绩得到提高的被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也积极接受老师的指导, 与同学进行交流, 获取学习资源, 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强化;而成绩变化不大的被试虽然与大家一起接受混合学习, 但他仍然使用的是传统的良构知识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这也说明一个问题, 混合学习者要改变依赖传统学习方式的习惯, 在教师的指导下, 积极融入新的学习环境中, 提高学习活动的参与度和合作性。

同时在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后, 统计结果也表明, 在“混合学习是否能够提高理论修养;是否能够提高参与积极性;是否能够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等问题上, 被试者的给予肯定的比例人数占60%以上。在饼状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承认混合学习对学习兴趣有影响的就占了90%以上。

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试验确实达到了预计的目标和效果, 证明了我们的假设:混合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绩效。

3 结束语

我们通过实验的方式验证了所提出的混合学习模式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课中良好的应用效果, 并发现了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如:操作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实验过程的控制水平需要提高等。在后期我们会对学习模式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伟远, 吴廷坚.网上学习环境的建构与测评——“网上学习理念变革的国际研究”系列文章之二[J].中国远程教育杂志, 2006 (10)

[2]南国农.电化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

[3]Orey.M.Definition of Blended Learning[EB/OL].http://mikeo-rey.myweb.uga.edu/blendedLearning.

8.现代网络技术及应用学习总结 篇八

关键词:现代土地测量;测量技术;发展;应用

随着我国在综合国力、经济实力以及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社会各行业对于能源、地理资料等方面的要求也逐年提高。这为土地信息测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国将多项先进的测量、测绘技术应用于实际土地信息测量工作中去。为了更好的运用现代化测量技术,我们有必要对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实际应用中的各项重点进行详细讨论与分析。

一、土地信息测量纲要

土地信息测量是指对与土地相关的地理、空间、位置等信息进行实际勘测的活动。土地信息测量的结果,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经济活动和能源需求提供参考资料与依据。在当前信息产业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全球各国普遍开发出了实用用于土地信息测量与分析的专用计算机软件系统。这种计算机土地信息系统,通常具有收集、整理、分析、模拟及立体再现等功能。

二、土地信息测量技术的发展

(一)实测结合比例尺测量法

我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间,开展了全国地形测绘工作,在此项工作中得到了统一参考用1:1000地形图,这一版地形图成为今后测量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实际进行土地信息测量时,使用30m尺进行实地土地测量,结合比例尺于测绘版地形图上相应的位置上标示测量尺寸;最后把不规则的具体一宗地块划分为若干规则土地,计算得出具体一宗地块的面积。

(二)经纬仪测量法

经纬仪测量法主要是为解决不规则地块测量误差较大的问题而产生的。经纬仪测量法在原实测结合比例尺测量法的基础之上,使用纬仪进行校正。即在实际测量中,遇到不规则地块时,使用经纬仪进行测量,把经纬仪的固定架设在地块不规则国家级线的各个拐点上,实际测量不规则的角度,最后再结合实测结合比例尺测量法计算出具体整个地块的面积。

(三)全站仪测量法

为了解决经纬仪对拐点处地面环境的要求,全站仪应运而生。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地面建筑物日益增多,经纬仪的使用困难日益凸显出来,特别是在城市土地测量工作中,这一问题尤为突出。这此土地测量工作中采用了全站仪。全站仪具有面积测量功能,并且不需要在拐点处专门架设,还可以测量出原来无法测量的拐点坐标值。

(四)现代GPS测量技术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缩写为GPS,即全球定位系统,中文简称:球位系。目前这一测量技术已经被成熟的运用到了土地信息的测量工作中来。由于这一技术实现了土地信息的数字化搜集与管理,因此使得土地测量可以在计算机数据库的支持下,实现空间、位置的模拟再现以及数据计算、汇总与分析。

三、现代测量技术的优势

实测结合比例尺测量法的测量过程决定了这种测量方法的误差偏大,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过多。特别是遇到弧形、折线等地块不规则部分时易产生较大的误差。给如征地、区域划分等实际行政管理工作来到了极大的不便。

经纬仪测量法对于架设环境具有一定的要求,当拐点地面上有建筑物或过高植被覆盖时,架设点就需要适度的偏移调整,从而使得测量的准确度发生偏差,同时对于架设点地面上环境的要求也相对较高。

全站仪测量法依然存在受到森林、建筑物、天气以及人为因素等可干扰因素过多,实际测量效率较低等缺陷。

GPS测量技术不受季节气候、森林建筑物覆盖、可视困难等各因素的影响。其定位精度高,数据准确。在地面尚未设置测量站点的地区也可以快速的实现测量工作。GPS测量技术具有操作简便、使用便利,对作业条件要求较低等优势。

四、现代土地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应用概述

在地籍控制与测量中应用GPS,可避免工作站点选择的要求,不需具备站点间通视,突破了以往地籍控制站点设置方面的局限性。GPS的网状结构具有精度更高的优势。精度的影响也甚小。基于GPS的布点便捷、测量精度高、工作时效性长、速度快等优点,目前我国各省市、城镇等地籍测量控制工作中广泛使用此项技术。

采用GPS技术实施地籍控制与测量,突破了以往三角网铺设时的诸多限制。以往在近似等边与精度估算较低的时候,要进行加测对角线、增加起始边等工作,工作程序过于繁琐。而使用了GPS仪器后,只要将精度和等级控制实现精度匹配,注意控制点位选取时,符合GPS定点选择标准,就可满足地籍规程对于GPS网的精度要求。

(二)实际细部测量方面的应用

在土地信息测量中,细部测量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准定全部测量结果精准度的重要部分。细部测量的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分界线的施画、地块位置、地块形状等。城市、城镇中的街道界址点及街坊内显著界址点之间的允差为±10cm。城市、城镇中的街道界址点及街坊内非显著界址点间的允差为±15cm。采用了GPS技术后,这一测量精度标准可以得到完全实现。

(三)外部作业方面的应用

外部站点的设置应全面考虑实际测量需求及后续测量的可持续使用性,为了防止对于GPS的过度依赖及极端条件的影响,最后将站点设置为前后两站点间可通视。站点四周仰角15度以上不宜有障碍物及特殊材质建筑体,避免信号被屏蔽或阻挡;站点选址应远离大功率的无线电波发射源、高压电网、变电站、线路等,以减少电磁干扰;站点四周应具备视野开阔、交通便利、有扩展空间、利于设备保养等特点,以延长设备使用周期,降低保养损耗。站点确定后,要按照相关规定埋设标石,竖立标志,并填写站点记录。

参考文献:

[1]魏卫红.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今日科苑,2009,(13).

[2]王建兴.地市级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农学通报,2009,(20).

[3]莫文玲.土地信息系统及其设计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19).

[4]宗庆,杨留方.城市规划核实测绘的新方法[J].城市勘测,2010,(1).

9.现代网络技术及应用学习总结 篇九

陶瓷材料一般分为传统陶瓷和现代技术陶瓷两大类。传统陶瓷是指用天然硅酸盐粉末(如黏土、高岭土等)为原料生产的产品。因为原料的成分混杂和产品的性能波动大,仅用于餐具、日用容器、工艺品以及普通建筑材料(如地砖、水泥等),而不适用于工业用途。现代技术陶瓷是根据所要求的产品性能,通过严格的成份和生产工艺控制而制造出来的高性能材料,主要用于高温和腐蚀介质环境,是现代材料科学发展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下面对现代技术陶瓷3个主要领域:结构陶瓷、陶瓷基复合材料和功能陶瓷作一简单介绍。

一、结构陶瓷同金属材料相比,陶瓷的最大优点是优异的高温机械性能、耐化学腐蚀、耐高温氧化、耐磨损、比重小(约为金属的1/3),因而在许多场合逐渐取代昂贵的超高合金钢或被应用到金属材料根本无法胜任的场合,如发动机气缸套、轴瓦、密封圈、陶瓷切削刀具等。结构陶瓷可分为三大类:氧化物陶瓷、非氧化物陶瓷和玻璃陶瓷。

1、氧化物陶瓷主要包括氧化铝、氧化锆、莫来石和钛酸铝。氧化物陶瓷最突出优点是不存在氧化问题,原料价格低廉,生产工艺简单。氧化铝和氧化锆具有优异的室温机械性能,高硬度和耐化学腐蚀性,主要缺点是在1000℃以上高温蠕变速率高,机械性能显著降低。氧化铝和氧化锆主要应用于陶瓷切削刀具、陶瓷磨料球、高温炉管、密封圈和玻璃熔化池内衬等。莫来石室温强度属中等水平,但它在1400℃仍能保持这一强度水平,并且高温蠕变速率极低,因此被认为是陶瓷发动机的主要候选材料之一。上述三种氧化物也可制成泡沫或纤维状用于高温保温材料。钛酸铝陶瓷体内存在广泛的微裂纹,因而具有极低的热膨胀系数和热传导率。它的主要缺点是强度低,无法单独作为受力元件,所以一般用它加工内衬用作保温、耐热冲击元件,并已在陶瓷发动机上得到应用。

2、非氧化物陶瓷主要包括碳化硅、氮化硅和赛龙(SIALON)。同氧化物陶瓷不同,非氧化物陶瓷原子间主要是以共价键结合在一起,因而具有较高的硬度、模量、蠕变抗力,并且能把这些性能的大部分保持到高温,这是氧化物陶瓷无法比拟的。但它们的烧结非常困难,必须在极高温度(1500~2500℃)并有烧结助剂存在的情况下才能获得较高密度的产品,有时必须借助热压烧结法才能达到希望的密度(>95%),所以非氧化物陶瓷的生产成本一般比氧化物陶瓷高。这些含硅的非氧化物陶瓷还具有极佳的高温耐蚀性和抗氧化性,因此一直是陶瓷发动机的最重要材料,目前已经取代了许多超高合金钢部件。现有最佳超高合金钢的使用温度低于1100℃,而发动机燃料燃烧的温度在1300℃以上,因而普遍采用高压水强制制冷。待非氧化物陶瓷代替超高合金钢后,燃烧温度可提高到1400℃以上,并且不需要水冷系统,这在能源利用和环保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非氧化物陶瓷也广泛应用于陶瓷切削刀具。同氧化物陶瓷相比,其成本较高,但高温韧性、强度、硬度、蠕变抗力优异得多,并且刀具寿命长、允许切削速度高,因而在刀具市场占有日益重要地位。它的应用领域还包括轻质无润滑陶瓷轴承、密封件、窑具和磨球等。

3、玻璃陶瓷玻璃和陶瓷的主要区别在于结晶度,玻璃是非晶态而陶瓷是多晶材料。玻璃在远低于熔点以前存在明显的软化,而陶瓷的软化温度同熔点很接近,因而陶瓷的机械性能和使用温度要比玻璃高得多。玻璃的突出优点是可在玻璃软化温度和熔点之间进行各种成型,工艺简单而且成本低。玻璃陶瓷兼具玻璃的工艺性能和陶瓷的机械性能,它利用玻璃成型技术制造产品,然后高温结晶化处理获得陶瓷。工业玻璃陶瓷体系有镁-铝-硅酸盐、锂-镁-铝-硅酸盐和钙-镁-铝-硅酸盐系列,它们常被用来制造耐高温和热冲击产品,如炊具。此外它们作为建筑装饰材料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地板、装饰玻璃。

二、陶瓷基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是为了达到某些性能指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材料混合在一起制成的多相材料,它具有其中任何一相所不具备的综合性能。陶瓷材料的最大缺点是韧性低,使用时会产生不可预测的突然性断裂,陶瓷基复合材料主要是为了改善陶瓷韧性。基于提高韧性的陶瓷基复合材料主要有两类:氧化锆相变增韧和陶瓷纤维强化复合材料。氧化锆相变增韧复合材料是把部分稳定的氧化锆粉末同其他陶瓷粉末(如氧化铝、氮化硅或莫来石)混合后制成的高韧性材料,其断裂韧性可以达到10Mpam1/2以上,而一般陶瓷的韧性仅有3Mpam1/2左右。这类材料在陶瓷切削刀具方面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纤维强化被认为是提高陶瓷韧性最有效和最有前途的方法。纤维强度一般比基体高得多,所以它对基体具有强化作用;同时纤维具有显著阻碍裂纹扩展的能力,从而提高材料的韧性。目前韧性最高的陶瓷就是纤维强化的复合材料,例如碳化硅长纤维强化的碳化硅基复合材料韧性高达30Mpam1/2以上,比烧结碳化硅的韧性提高十倍。但因为这类材料价格昂贵,目前仅在军械和航空航天领域得到应用。另一引人注目的增强材料是陶瓷晶须。晶须是尺寸非常小但近乎完美的纤维状单晶体,其强度和模量接近材料的理论值,极适用于陶瓷的强化。目前这类材料在陶瓷切削刀具方面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主要体系有碳化硅晶须-氧化铝-氧化锆、碳化硅晶须-氧化铝和碳化硅晶须-氮化硅。

三、功能陶瓷功能陶瓷是具有光、电、热或磁特性的陶瓷,已经具有极高的产业化程度。下面根据性能对几类主要的功能陶瓷作一简介。

1、导电性能陶瓷材料具有非常广泛的导电区间,从绝缘体到半导体、超导体。大多数陶瓷具有优异的电绝缘性,因而被广泛用于电绝缘体。半导体分为电子型和离子型半导体。以晶体管集成电路为代表的是电子型半导体。离子型半导体仅对某些特殊的带电离子具有传导作用,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稳定氧化锆和β-氧化铝。稳定氧化锆仅对氧离子具有传导作用,主要产品有氧传感器(主要用来测定发动机的燃烧效率或钢水中氧浓度)、氧泵(从空气中获得纯氧)和燃料电池。β-氧化铝仅对钠离子具有传导作用,主要用来制造钠-硫电池,其特点是高效率、对环境无危害和可以反复充电。陶瓷超导体是近10年才发展起来的,它的临界超导转化温度在所有类超导体中最高,已经达到液氮温度以上。典型的陶瓷超导体为钇-钡-铜-氧系列材料,已经在计算机、精密仪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介电性能大多数陶瓷具有优异的介电性能,表现在其较高的介电常数和低介电损耗。介电陶瓷的主要应用之一是陶瓷电容器。现代电容器介电陶瓷主要是以钛酸钡为基体的材料。当钡或钛离子被其他金属原子置换后,会得到具有不同介电性能的电介质。钛酸钡基电介质的介电常数高达10000以上,而过去使用的云母小于10,所以用钛酸钡制成的电容器具有体积小、电储存能力高等特点。钛酸钡基电介质还具有优异的正电效应。当温度低于某一临界值时呈半导体导电状态,但当温度超过这一临界值时,电阻率突然增加到103~104倍成为绝缘体。利用这一效应的产品有电路限流元件和恒温电阻加热元件。许多陶瓷,如锆钛酸铅,具有显著压电效应。当在陶瓷上施加外力时,会产生一个相应的电信号,反之亦然,从而实现机械能和电能的相互转换。压电陶瓷用途极其广泛,产品有压力传感元件、超声波发生器等。

3、光学性能陶瓷在光学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光吸收陶瓷、透光陶瓷、陶瓷光信号发生器和光导纤维。利用陶瓷光吸收特性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涂料、陶瓷釉和珐琅。核工业中,利用含铅、钡等重离子陶瓷吸收和固定核辐射波在核废料处理方面应用非常广泛。陶瓷也可被制造用来透过不同波长的光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红外线透射陶瓷,它仅允许红外光线透过,被用来制造红外窗口,在武器、航空航天领域和高技术设备上得到广泛应用。这类材料的典型代表有硫化锌陶瓷和莫来石等。陶瓷还是固体激光发生器的重要材料,典型代表有红宝石激光器和钇榴石激光器。光导纤维是现代通讯信号的主要传输媒介,它是用高纯二氧化硅制成的,具有信号损耗低、高保真性、容量大等特性,是金属信号传输线无法比拟的。

10.学习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总结 篇十

我国教育的教学手段从上世纪九十年代逐步由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向多元化发展,其中比较突出的教学手段就是信息技术发展下的多媒体教学,而局域网环境下的教学则是从上世纪末开始在我国部分条件较好的学校中开展起来的。这种通过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教学手段的发展是对常规的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笔者认为今后的国内教育不论城市还是农村的教学手段都将趋于网络化,即在现有的局域网教学环境基础上加以广域网化、互联网化,这样才能跟上国际教育手段的发展趋势,让学生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接受最新的教学资源,使他们能跟随时代的潮流变化,迎接自身和国家的未来。

现在农村所普及的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基层的农村课堂教学中也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多媒体设备和信息技术逐步地被现代化教育教学所采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方便的教学手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深受广大师生的青睐。它不但能改善我们的教学环境,促进课堂的整体优化,而且对我们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巨大的贡献。作为科学教师应进一步从自己的学科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利用网络信息丰富、读取方便、交互强、画面性强等特性,激活教材,丰富教学形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持续和全面发展。

时代发展迅速我国早已进入信息化的时代,对于当代教师而言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知识和新的能力,光靠粉笔和黑板已经满足不了现有的教育需求。而小学科学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本身就对实验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一定要求。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学会多媒体教学,并能在教学中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不仅是在公开课中使用、更要在日常工作教学中普遍使用,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教师应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学习课件制作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自己处理信息和运用教育资源的能力。

课的环节中主要有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整理大量的相关资料,网络信息技术的使用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便捷的教学资源,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大大地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在上课环节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授课大大减少了板书的书写并且课件所包含的信息量是传统板书所不能比拟的。庞大而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轻松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完成。另外习题的讲授、作业的布置与检查、课外辅导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大大节约了时间和纸张的利用,实现高效课堂和个别辅导的教学。而在此过程中,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板书、拓展知识、评定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因此,科学教学需要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原本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逐步显现出了它在教学中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也是显著的,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技术对学生学习的方式是质的改变。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拥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因为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兴趣。而“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特别是科学教学中教师描述的对学生产生吸引力的事物更加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兴趣需求。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现在的许多教学方式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的思想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教室内,致使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得到满足。现在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有效地再现实物的可观属性,实物现实的真实性,使学生感知事物的艺术效果,在大脑中形成一幅活生生的画面,创设了一定的情景,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真正的进入角色,进行情感体验,从而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有利于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理清学习思路,更加深刻和信服所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了以往学生理解知识的单一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11.现代网络技术及应用学习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高层建筑;现代施工技术;逆作法;转换层

一、高层建筑及施工难题

超过一定层数或高度的建筑将成为高层建筑。高层建筑的起点高度或层数,各国规定不一,且多无绝对、严格的标准。在新《高规》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高层建筑-2002)里规定:10层及1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28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称为高层建筑结构。当建筑高度超过100m时,称为超高层建筑。在城市化进程中,高层建筑在不断发展,高层建筑最大的特点是高度大,当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为阿联酋的哈利法塔高达828米,这些高度在不断的挑战着工程的极限。高层建筑施工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1)作业空间的限制,施工设备使用率降低。高层建筑是采用垂直向上的方式建造的,低层建筑可以采用与底部面积同样的方式进行扩展,而高层建筑则采用逐级减小的方式进行建造,这样可以保证较大的作业面积。从而保证建筑施工的可行性,施工原材料的运输较为复杂,需要使用垂直升降机或者起重设备进行运输,同地面施工相比,运输方式较为复杂,严重影响施工进度。(2)工期时间长,受自然气候影响大。高层建筑施工量大,施工周期较长,工程作业要受到季节气候的影响,随着季节的变化,雨雪对高层建筑施工和人员安全的保证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高层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浇筑量大、钢筋使用量多,施工工序复杂。(3)高层建筑涉及范围广、专业多,并且科技含量高,需要的施工技术也有越来越高的要求。每一栋高层建筑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在每个专业、每个工序既要满足自身特定的作业空间和技术要求,又要满足施工项目中其空间位置所需的技术要求,甚至在每一条管线、预埋铁件及每一种机械设备上都有特定的要求,增加施工技术的工作难度,导致一些施工中出现的技术疑难问题。

二、高层建筑现代施工技术的应用

(一)高层建筑的地基和测量技术

1、我国各地地质环境不同,高层建筑的基础要因地而异,采取不同措施。当地基土质比较复杂,持力层较深,地下室埋置深度不大时,需要采用桩基础。预制桩的质量好,鉴别承载力的方法较为明确,使用的预应力空心管桩也有较大的承载力,在高地下水位地区可使用预制桩,但预制桩造价比较高,耗钢量比较大,截桩困难,施工噪音大,因此,可采用现浇桩对地基进行施工,现浇桩的造价较低,适应性强,噪音小,可作为发展的重点。当基础埋置较深时,施工技术较为困难,难以保证施工安全,应采用沉箱法或沉井法施工。

2、在工程开工前应制定好施测方案,并确定测量仪器,建立施工控制网,及时将控制轴线投影到建筑层面上,根据控制轴线做柱列线等放样。高层建筑施工测量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并且一定要经过复核和校对,确保测量的正确性。

(二)逆作法

逆作法是指先沿建筑物地下室轴线或周围施工地下连续墙或其他支护结构,同时建筑物内部的有关位置浇筑或打下中间支承桩和柱,作为施工期间于底板封底之前承受上部结构自重和施工荷载的支撑。然后施工地面一层的梁板楼面结构,作为地下连续墙刚度很大的支撑,随后逐层向下开挖土方和浇筑各层地下结构,直至底板封底。同时,由于地面一层的楼面结构已完成,为上部结构施工创造了条件,所以可以同时向上逐层进行地上结构的施工。如此地面上、下同时进行施工,直至工程结束。逆作法可使建筑物上部结构的施工和地下基础结构施工平行立体作业,在建筑规模大、上下层次多时,大约可节省工时1/3;受力良好合理,围护结构变形量小,因而对邻近建筑的影响亦小;一层结构平面可作为工作平台,不必另外架设开挖工作平台与内撑,这样大幅度削减了支撑和工作平台等大型临时设施,减少了施工费用。逆作法存在的不足,如逆作法支撑位置受地下室层高的限制,无法调整高度,如遇较大层高的地下室,有时需另设临时水平支撑或加大围护墙的断面及配筋。由于挖土是在顶部封闭状态下进行,基坑中还分布有一定数量的中间支承柱和降水用井点管,尚缺乏小型、灵活、高效的小型挖土机械,使挖土的难度增大。但这些技术问题相信很快会得到解决。

(三)新预制混凝土构件技术

1、新型装配式楼盖结构

采用革新的预应力空心板,按预制装配式楼盖设计,以保持施工安装快速的优点,同时在楼板找平层中加配钢筋网片,使之具有相当于叠合楼板的整体性,捉高结构的抗震性能;用高强预应力钢丝作预应力主筋,提高构件的延性;提高构件的质量标准(高于现行的国标),以促使构件生产工艺和模具水平的提高,使构件生产集中于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预制构件厂,以保证构件的高质量;通过改进后的板侧面设计与灌缝材料,增强板缝间的抗剪能力;通过上述几项措施并可解决当前困扰民用建筑开发商的频频引发争议的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问题。

2、预制轻混凝土内、外墙板和复合外墙板

与框架结构的结合,可逐步取代现有的砖混结构,从而实现民用建筑基本不用粘土砖的节地要求。预制外墙板、新型装配式楼盖与框架结构及已有的各种轻质内墙相结合,可形成框架现浇或预制梁、柱装配整体,其余均为预制装配的新型建筑体系。

3、叠合楼盖结构

以中、高强预应力钢丝作预应力主筋的预应力平板、带肋平板、空心板作预制板,与现浇混凝土叠合层组成叠合楼盖。减少了现场的支模施工工序和钢筋工程的工作量,具有很好的整体性,尤其适用于大开间民用建筑。

(四)转换层结构施工

随着近年来国内高层建筑的不断发展,带有转换层的框支剪力墙高层建筑愈来愈多,在高层建筑结构的底部,当上部楼层部分竖向构件(剪力墙、框架柱)不能直接连续贯通落地时,应设置转换层。由于高层建筑下部结构受力较大,上部结构受力较小,正常合理的布置应是下部柱网密、墙多,上部柱网疏、墙少。这样建筑功能要求就与常规结构布置之间产生了矛盾。为了满足建筑多功能的要求,就必须在结构中设置转换结构构件,以实现自上而下结构形式,轴线布置的自然过渡。转换结构构件所在的楼层就是转换层。为了实现转换层结构优良性能的发挥,不因其影响到高层建筑主体的质量,就要根据这些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施工,在其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支撑模板的施工要注重转换层及上层建筑的荷载

由于转换板自身的重量,还有上层结构的荷载,二者加到一起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因此支撑模板的施工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施工方案,其支撑体系的设计还要符合转换板的结构特点。

2、注意大体积混凝土转换层施工

混凝土施工受湿度与温度及周围的环境影响较大,转换层的混凝土施工多是大面積大体积的施工,由于其所在位置与功能的重要性,更要考虑这种大体积混凝士在施工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温度裂缝和收缩裂缝的问题出现。可以施工过程中,采取减小混凝土温度差、温化以及混凝土收缩徐变的措施来进行预防。

3、转换层中钢筋骨架的施工

由于转换层要承受罗大的荷载,因此,施工时会在转换板中增加很多的钢筋,这些钢筋的高度较高,为了保证转换层的施工质量,一定要保证钢筋骨架的稳定性。

4、监测转换层施工过程中质量的控制

影响转换层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有很多影响会在施工过程中就会显现出来,例如转换板会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变形,混凝土出现裂缝等。为了保证转换层的施工质量,就应监控整个施工进程,如果发现影响转换层质量的问题出现,及时的进行纠正,避免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许鹏.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措施的探讨[J].现代物业.2010(1).

上一篇:同意书怎么写下一篇:馆长岗位职责(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