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故城导游词(精选3篇)
1.高昌故城导游词 篇一
高昌故城为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昌故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东面40公里的火焰山脚下,是新疆境内最大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高昌城滥觞于西汉时期的屯垦戍堡,从军事据点发展为郡县级城市和地方政权的都城(间或为中央政权辖属的州县),大致经历了高昌壁、高昌郡城、高昌国都、唐西州城、回鹘高昌及高昌回鹘国都五个历史时期。至明初城址废弃,历经1400余年。公元前48年,西汉政府始于吐鲁番“置戊己校尉,使屯田车师故地”,于高昌设据点,称“高昌壁”。东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0__年),改名为“高昌垒”,隶属凉州敦煌郡。公元320__年西晋亡后,高昌为前凉领地。建兴十五年(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0__年),在该地设高昌郡。公元376年之后,高昌先后隶属于十六国的前秦、后凉、段氏北凉、西凉、沮渠氏北凉政权。公元442年9月,沮渠氏北凉政权统一了高昌地区,据高昌为政治中心。公元460年,高昌独立建国,高昌城正式成为国都。公元640年,唐灭高昌国,以其地置西州,高昌为西州治所,同时亦为高昌县治所。公元792年,西州陷于吐蕃。公元866年,北庭回鹘首领仆固俊攻占西州并在其地立国建都,史称“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公元十二世纪时,高昌回鹘一度处在西辽统治定;十三世纪初又成为元朝附庸国。公元1283年前后,高昌回鹘王室被元朝东迁至甘肃永昌,亦都护高昌王名义上仍保持对高昌地区的统领权,但高昌城从此逐渐失去了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公元1383年,黑的儿火者即位为别失八里察合台汗,率军对吐鲁番地区进行“圣战”,强迫当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高昌城因此毁于战火。
高昌故城现存有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城墙的遗址。
外城城墙:平面轮廓呈不规则方形。周长约5440米(北墙1320米、西墙1370米、南墙1420米、东墙1320米),围合面积198公顷(以城墙外缘计)。各面城墙保存状况不一,约有一半以上的墙体残损严重,墙体普遍存在裂隙。墙体大多残缺,可见多次修补贴筑痕迹,上部多处以土坯补砌。残存的墙基厚9~12米,墙体最高约达10余米。墙体以夯土筑成,夯层厚8~12厘米,留有上下数层絍木孔,孔内衬土坯,呈方孔状。墙体外附墩台、马面,做法与城墙相同。
内城城墙:东墙缺失;西墙北段仅存数段残墙;南段有墩台状遗址,残高约8米,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墙体掏挖、穿行现象严重;南墙西段残缺,中段与东段仅余缺损严重的墙体残段;北墙残存西端及中段,周长约3420米,围合面积约80公顷;残存的墙基厚10~11米,高度不等。墙体夯土筑成,可见上下数层絍木孔痕迹。墙体残损严重,表面普遍存在裂隙。
宫城城墙:现状仅存南、北、西三面,东墙缺失,规模不详。墙体均为夯土,可见絍木孔痕迹,残高6~8米。
高昌故城遗址座落在吐鲁番盆地北缘与火焰山南麓戈壁滩接壤的冲积平原地带,周围地势平展。气候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荒漠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稀少,极端干燥。全年平均气温14.1℃;年平均日照3049.5小时;高温期长;温差大,平均温差14~15℃; 极端最高气温47.7℃;无霜期在220天左右;年降水16.6毫米,蒸发量在2800毫米以上,空气湿度30%左右。
2.高昌故城现状及病害因素分析 篇二
关键词:土遗址;高昌故城;病害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06(2009)03-0107-03
一高昌故城现存概况
现存高昌故城,总面积约220万平方米,平面略呈方形,墙体夯筑。城外的东、西、南三面均为农田,北部、西北部为三堡乡居民区。城墙北侧为东西向二级公路,东、西两侧墙外有南北向的乡间土路。
城内建筑布局可以分为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北部为宫城,内城位于外城正中、宫城的南部。外城,外环护城壕(图版25)。
1、城墙及城门
现存外城城墙轮廓基本完整,周长约5440米,面积198公顷。墙体夯层厚8—12厘米,间杂少量的土坯,有极清晰的夹棍眼。墙体普遍存在裂隙,约有一半以上残损严重。部分墙体保存完好,外附墩台、马面。带瓮城的西城门为该城现存唯一的城门遗迹,位于西墙中部。
内城周长约3500米,面积约80公顷。墙体可见上下数层桁木痕迹。东墙已毁,仅存东南角的一个土台基;西墙北段仅存数段残墙,南段存墩台,残高约8米;南墙西段残缺,中段与东段仅余缺损严重的墙体;北墙残存两端及中段,残存的墙基厚10-11米,高度不等。残存墙体表面普遍存在裂隙。
宫城城墙呈长方形,周長约700米,现仅存南、北、西三面墙体,西墙仅存几处残基。墙体可见桁木孔痕迹,残高6—8米。
2、建筑
外城北部建筑基址较密集但损毁严重,残高不足2米。西北部仅存少量土台基址遗迹。西南部有一座东西130米、南北80米的寺院遗址,平面布局相对完整,中心建筑遗迹残高约10米,部分墙体残高达4—5米。寺院东南部有三处排房基址,残高约4米。外城东南角有一南向塔殿遗址,前殿后塔,相对完整;东部仅有零星地表遗存。
内城西北部尚存较多建筑基址,其中较显著的有高台及上部塔式建筑遗迹,位于宫城西侧,残高约12米。靠近西墙有方锥形高台式建筑遗迹,残高约7米。南部是故城中地表建筑基址残留最少的区域。中部与西北角隐约可辨较大规模的建筑基址,残高大都不足半米。
宫城北部有土台,上有夯筑塔形建筑遗迹,残高约10米。西侧有下沉式庭院遗迹,深约3米,其正中和西北角有台阶。南侧有大片建筑残址,布局已不可辨。
二高昌故城主要病害类型及特征
1、表面严重风蚀
在故城中,典型的风蚀破坏使墙体表面呈蜂窝状。一些墙体根部由于酥碱作用,结构疏松,在风力作用下被掏蚀凹进(图版26);有的墙体甚至被风蚀作蘑菇状(图版27)。
2、裂隙发育
在长期内外营力作用下,故城建筑物裂隙密布,主要表现形式是卸荷裂隙和建筑工艺裂隙(图版28、29)。如果存在临空面,依照优势结构面理论,此类裂隙就会迅速贯通,导致小型块运动,形成巨大座落体。
3、基础掏蚀凹进
吐鲁番地区气温较高,地下水含量丰富,蒸发量很高。由于建筑墙体直接开挖于生土上或夯筑于生土上,土体中含有较多的易溶盐,在水的作用下,可溶盐迁移,富集于墙基、墙根及墙体中部。土体中的可溶盐,尤其是Na2SO4,随着温度、水分的变化发生周期性的溶解收缩一结晶膨胀一再溶解收缩,从而破坏了土颗粒骨架,导致土体结构松散、黏聚力急剧下降、强度降低。在风、雨等外力作用下,疏松的墙基及墙体中部不断被掏蚀凹进,最严重处凹进1米多深,造成临空面,致使整个墙体有随时坍塌的可能(图版30)。
4、表面雨蚀
吐鲁番地区虽然干旱少雨,但是往往降雨集中,降雨强度大。高昌故城的雨蚀病害主要有两种情况:低洼区浸水、冲沟。低洼区浸水主要发育在一些地势低洼的街巷和房屋。冲沟主要发育在一些建筑物有优势结构面形成的软弱地带。对于夯土或土坯砌筑的遗址来说,偶遇暴雨或连续降雨就可以对表面造成冲击和侵蚀。
5、泥皮片状剥落
泥皮剥落主要由雨蚀、风蚀等造成,对遗址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主要影响文物的完整性。
故城所在地区大风和沙暴频繁,大风携带沙粒年复一年地对遗址的磨蚀破坏非常严重,加之雨蚀,遗址墙体被剥蚀得凸凹不平呈蜂窝状,有的呈鳞片状龟裂剥离,墙面上形成许多龟裂和即将剥离的小块,其中以迎风面墙体最为严重。
吐鲁番地区集中式降水后便是强烈的蒸发作用,使得在雨水中软化的墙体急剧变干。在这种强烈的干、湿作用下,墙(台)表面土形成片状硬壳附着在墙体上,与外界接触的表面土体强度越来越低。在重力及外界其他力的作用下,松散的表层部分就会自然剥落。由于泥皮和内部夯土在变形、抗冻胀能力、耐盐碱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在外界条件循环变换的情况下,外层表面的泥皮常常会在其受力薄弱的部位发生碎裂(图版31)。尤其含沙量较高的生土挖造和板筑建造而成的建筑,最易发育这类病害。
6、生物破坏
故城发育的生物病害主要有两大类型:第一类是生物巢穴病害,主要有鸟巢、鼠洞、蜂巢,多见于建筑基础生土部分;第二类是生物粪便污染病害,多见于靠近建筑物顶端生物巢穴附近。
7、人为破坏
高昌城废弃后,故城周边仍有居民生活。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尤其是大规模开垦农田对故城遗址造成极大的破坏。另外,游人随意攀登、刻划、掏挖、抛撒垃圾等对故城遗址也造成较大的损害。
8、坍塌
坍塌是土遗址破坏的主要表现形式。
高昌故城坍塌病害中主要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坍塌:第一类是由优势结构面导致的坍塌,包括建筑原洞的坍塌、墙体大型坍塌、建筑物的小规模坍塌;第二类由重力作用和掏蚀、酥碱作用共同组合形成的坍塌。
三主要的破坏因素
1、自然因素
(1)风蚀
这是造成高昌故城建筑遗址毁坏的主要破坏因素。风蚀不仅剥蚀地表,使地面建筑遗迹的外表逐渐颓平,同时也可能造成建筑物的坍毁。
(2)雨侵
据史籍记载,历史上当地“雨及五寸,即庐舍多坏”近年来,吐鲁番地区降水量有逐年递增的趋势。雨水冲刷不但可加剧裂隙的发育,而且还可造成墙体坍塌。
(3)水融
在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土建筑的表层在水分作用下融化,干燥后结成脆弱的薄片。在践踏、触碰或热胀冷缩时,便会出现大面积剥落。
(4)温差
吐鲁番地区的地面昼夜温差大,夏季日平均温差达15℃以上,导致遗址墙体频繁涨缩。在风蚀、雨侵的共同作用下,极易造成墙体开裂、裂隙产生、泥皮脱落等破坏现象。
2、人为因素
(1)农田水利
高昌故城内曾进行过大面积的农田水利建设。农田的耕作与灌溉直接对故城的外城墙造成危害,致使西墙南段的马面、墩台出现严重的滑
坡、塌方,其它城内的一些建筑也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
(2)日常穿行
当地居民及机动车因农业生产活动而往返穿行于高昌故城,致使城墙形成道路通行的缺口。
(3)取土与掏洞
居民多年来掏挖城墙墙基、建筑基址取土肥田,是故城外城墙基下部缺损的主要原因,故城内大量建筑基址的消失也主要与此相关。
(4)搭建临时建筑
由于故城北侧有东西向公路,一直存在着利用故城北墙或在城墙缺口处搭建l临时性建筑的情况。
(6)盗掘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多支外国考古探险队在故城建筑基址中大肆盗掘、盗揭,对故城造成巨大破坏。
(7)攀登与践踏
由于缺乏管理,一段时期里旅游者在故城中随意攀登城墙随意践踏建筑基址。
(8)修缮失当
当地文物部门曾对故城中的部分建筑基址进行了修缮。受当时文物保护理念和工艺技术手段的限制,在修缮过程中對于遗址原状所包含历史信息的处理,有些过于简单化,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失。
四结论
高昌故城规模大、遗迹多,保存程度较差,急需保护。高昌故城的病害类型多样,这些病害产生因素复杂,主要病害有风蚀、雨蚀和人为破坏等。
参考文献:
[1]张景科,谌文武,李最雄,等,交河故城东北佛寺墙体裂隙程度发育反演研究[J],敦煌研究,2007(5)
[2]张山清,等,近45年吐鲁番地区气候变化趋势[J],新疆气象,2001(3)
[3]程乾,等,吐鲁番一日最大降水量年极值频率分布[J],新疆气象,1998(1)
[4]郑乐娟,等,吐鲁番盆地近30年沙尘天气分布特征[J],新疆气象,2003(2)
[5]孙满利,李最雄,王旭东,等,干旱区土遗址病害的分类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7(6)
[6]赵海英,李最雄,韩文峰,等,西北干旱区土遗址的主要病害及成因[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增2)
[7]郑乐娟,等,吐鲁番地区一次强沙尘暴天气分析[J],新疆气象,2002(3)
[8]脱脱,等,宋史·高昌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4112
[9]丁洪军,于明,谈辐射侵蚀和水融侵蚀[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5(2)
3.新疆交河故城导游词 篇三
大家好!
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以西13公里的一座岛形台地上。因河水分流绕城下,故称交河,最早是西域36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的都城。
交河城址,位于吐鲁番市以西约13公里的亚尔乡,吐鲁番市西郊10公里牙尔乃孜沟两条河交汇处30米高的黄土台上,长约1650米,两端窄,中间最宽处约300米,呈柳叶形半岛。这里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城郭诸国之一的车师前国都城,是该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