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育人,以情动人

2024-07-10

以心育人,以情动人(精选9篇)

1.以心育人,以情动人 篇一

以心换心,真心育人

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爱它高雅、神圣、博大,爱它是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延续,是中华民族兴衰的载体,是知识、经济腾飞的使者,是浇灌爱心的一方沃土。我为选择教书育人这个职业而无悔。

当上老师后,我认真地思索作为一名老师应该怎么做,我绝不能让我的学生因为我的作法而引发他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反感。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逐渐摸索出教育学生的“三心”规则,即“爱心、信心、耐心”。爱心就是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爱护她们,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信心就是教师要有信心教育好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耐心就是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厌其烦。

认真抓好切入点,播撒一份爱心

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既是师德的集中体现,又是教师育人的动力源泉;既是感化学生的基石,又是教育学生的催化剂。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爱护她们,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才可以教育好学生。孙艳是我曾教过的一个女孩子,身材不高,性格内向,不善言语。开学两个星期,她没有举过一次手。经过了解我知道,孙艳的学习成绩很差,升级考试语、数两科成绩都不理想。爸爸由于身患尿毒症,需要每周到医院进行透析,虽可以报消一些,但毕竟太少,导致家庭经济很困难。由于这两重压力,使小小的她,过多地封闭了自己。了解了这些情况以后,我主动找她谈心,告诉她老师已经知道了她的情况,知道她很不容易,老师愿伸出手帮助她,让她和别人一起健康成长。孙艳似信非信地看着我,当看到我诚恳地眼神时,她点了点头。于是,从这以后,每天中午吃完饭,她都拿着书主动到办公室找我补课,天天不落。一段时间以后,孙艳变了,变得爱说爱笑了。在班上,打扫卫生总是很认真很积极,同学们都觉得孙艳象变了个人一样。春节的时候,她拿了74分的好成绩回家去报喜。就这样,我努力抓住教育的切入点,在学生的心田里撒播了一片爱心。

及时捕捉闪光点,树立一份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学生心理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前进的潜在的力量,是学生前进的动力和向上的源泉。” 我班的张家瑞同学,思想活跃,课堂纪律差、文化成绩也差,但体育成绩突出,在运动会上,他为班级争得荣誉。于是我抓住这一点在班上对他进行表扬,让学生们在这一方面向他学习,也让学生们明白“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要善于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为此,我还专门组织了一次班会,主题就是“找优点,找长处”,让学生们互相找对方身上的优点、长处,使很多原来自卑感很强的学生认识到自己也有长处和优点,从而产生赶上先进的勇气。

坚持抓住转化点,多留一点耐心

我们班这些男孩子特别好动,平时小打小闹不断,一进教室门学生总是告状纷纷。为此,我曾很是苦恼,但慢慢地发现,帮助学生解决他们之间的问题,只要留一点耐心,就会收到很好地效果。姜川是我班的一个男孩子,习惯极差。一节课四十分钟,他不能静下心来坐五分钟。任凭我苦口婆心地劝说,他照样我行我素。一次活动课,老师让学生说出你的烦恼是什么?很多同学说得都是“我最大的烦恼是姜川经常„打‟我。”“打”其实指的是他爱东一下西一下地与同学闹。听到任课老师反映的这一消息,我知道机会来了。我把他叫到办公室,问他上节课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他似乎很有感触,心里看来也很不好受。我于是趁热打铁,耐心地给他讲养成良好地习惯对人一生的意义,并与他约定,从现在开始,如果第一天,每节课能静下心来听十分钟,第二天,能静下心来听12分钟,依此类推,一周一总结,如果每天都能做到,就给他在“勤奋的小蜜蜂”加一枚章。在我的耐心教育下,姜川上课的自律性有了很大的改进。

“用心去理解、用心去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昂起头来走路。”这是我对教育事业的庄严承诺!它时刻激励着我把全部的热情和精力,把所有的智慧和爱心,无私地献给我的“孩子们”。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正是要用“真心”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心灵。

心理置换,让微笑伴学生成长

做老师板面孔好吗?不好!因为总板面孔对自己身心健康有影响,对别人也是一种不尊重,更何况每天面对的都是有美好幻想的未成年人,他们会很不喜欢。因此我总是多展示微笑,因为微笑可以创造和谐的交流环境。通过微笑可以把教师的美好心灵展示出来,学生看到老师的微笑,心理得到了某种满足,他也会把微笑传给别人,所以微笑是看不见的教育,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交流方式之一。

如果当一个学生无意识犯错误时,教师给他一个无声的微笑,他的自责心理要比劈头盖脑的训斥沉重的多,这种尝试我常有。

教学实践让我明白,微笑是一种教育,一种爱的教育:

当孩子表现出色的时候,老师的微笑就是由衷的赞扬,能够给孩子快乐;

当孩子缺乏自信的时候,老师的微笑就是最好的鼓励,能给孩子信心;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老师的微笑就是无限的温暖;

甚至当孩子调皮的时候,老师的微笑就是无声的批评和无形的约束。

作为班主任,我能弯下腰听学生讲话。现在的学生思想十分活跃,表现欲十分强烈,敢想敢说。作为老师,能听进学生讲话本身也是尊重,尽可能在他讲话的时候,眼睛看着他,边听边分析,中途不打断他的讲话。而且敢于向学生认错。作为班主任,难免在处理学生之间问题时,有时可能处理的结果出错。每当知道了自己出了差错,我都及时向学生道歉。

冰心老人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于是,我采取角色换位、感情换位,多设想几个如果::如果我是他,如果老师不信任我,如果我无人关心,如果我被用人欺负,如果我受到挫折……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上“因材施教”,用师爱建立了与学生间高尚、无私、美丽的情感,以爱心走进孩子们的童心世界。

终于,我体会到了何以为“师”: 以心换心,真心育人。

为人师是我的骄傲,是我的快乐,所以我会为做一个称职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不懈努力的。

2.以心育人,以情动人 篇二

二十年的工作实践告诉我, 只要我们坚持以“以情动人, 以心换心, 以理服人”的工作心理与姿态不动摇, 就能使师生融洽, 学生心气平和, 班集体和谐上进。

一、因势利导, 以情动人, 点燃激情

因势, 将着眼点放在国情、生情两点上。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利用各种传媒渠道让学生广泛深入了解国情, 认识国情, 理解国情。国情教育常抓不懈, 特别在高三学生中进行一次不少于十课时的国情教育, 系统介绍国情的空间结构, 民情民意, 国情的历史发展;重点突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分析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状况, 政治状况, 文化状况等。强调构建和谐社会, 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 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通过国情教育, 帮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中获得正确的启示。通过对比教育, 增强爱国观念;通过爱家乡教育, 增强爱国情感;通过名人事迹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行动。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新时期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树立强国理想, 勇于探索实践, 开创性的进行创新型学习, 增强将自己培养成创造型人才的紧迫感。

江泽民早已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 一个地区, 一个国家的灵魂, 培养创造型人才理应成为现阶段德育教育的核心、动力和方向。

明确方向, 有了动力, 再把要求和应具备的能力明确的交待给学生。对创造型人才有如下要求:

(1) 有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 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2) 有献身精神, 坚忍不拔, 锲而不舍, 立志为实现伟大复兴贡献一切。 (3) 有宽阔的知识面, 厚实的理论基础, 较强的工作适应性。 (4) 有创新的意识, 能独立开拓新的科学领域, 创造新的科学成绩。 (5) 有开阔的思路, 思维敏捷, 观察力丰富, 富于战略眼光和预测性。

创造型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1) 接受能力。德育是从“知”开始转化为“行”的。必须有广泛学习知识, 接受新信息的能力。 (2) 识别能力。为了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形势的需要, 必须培养他们对是非、真伪、善恶的识别能力。 (3) 抵御能力。就是经得起不正确思想意识的冲击, 坚持真善美, 摒除假恶丑的能力。 (4) 应变能力。这实际上是一种竞争能力, 它区别于单纯适应力就在于是有目标的运动, 教育学生遇到问题时, 应该从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来寻求应变的办法。在某些时候, 应变能力往往是改革精神的表现。 (5) 创新能力。就是树立创新思想和志向, 敢于破除迷信, 勇于探索, 有所创造的能力。

二、以心换心, 形成团队, 抗击“风险”

方向、目标既已明确, 动力有了, 该启航了。拿汽车来说, “速度”跟“风险”成正比例。

“亲其师, 信其道”。师生感情是建立在尊重与理解基础上的。

要提高德育实效, 就不能放松研究学生的需要。

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的原理, 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心理发展水平, 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动机, 不断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 将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 促进学生思想矛盾的斗争与能力, 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正确对待学生需要:

(1) 观察了解学生正确的需要和不合理、错误的需要, 研究学生动机, 从而了解他们的思想情况, 及时发现思想苗头, 主动开展教育工作。

学生不合理、错误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比如, 过分追求消费, 考试作弊、骗取好分数来满足虚荣心, 片面追求极端民主等。

学生合理、正确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有精神的, 如要求解放思想, 实行改革;渴求进步。还有学习的, 物质的、兴趣的、爱好需要等。

3.生本为先 以心育人 篇三

关键词:师爱;宽容;激励;疏导;真诚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5-007-2

钥匙之所以能打开锁,是因为它懂得锁的心。在教育中,教师也只有懂得学生的心理,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才能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真正提高教育实效。

一、爱心倾注——下自成蹊

没有爱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缺乏爱心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教师。在多年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我们一直倡导教师要给每个学生以母爱的仁慈、父爱的严格、兄弟姐妹般的平等与尊重。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真诚地关心爱护每个学生,时刻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随时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一个个应试教育的受挫者进入爱的乐园,快乐成长。比如,我做班主任时,有一女生晚上喝醉酒,跌跌撞撞地来到我的宿舍,吐了满地脏物,我把她扶到床上休息,默默地把地上的脏物清除,然后趴在床边守护着她,等她醒来我高兴的说:“你终于醒了,你知道我有多担心吗!以后可不能这样了,喝酒伤身的。”她感动地哭了,对我说:“老师,你以后就看我的表现吧。”就这样她由一个我行我素、成绩一般的学生变成一个品学兼优的三好生。

二、宽容尊重——心悦诚服

众所周知,职校学生较为集中地存在着心理失衡和行为偏差等现象。挫败、自卑、迷茫、动力缺乏症及各种不健康情绪使不少学生大失青春少年应有的色彩。面对这群“迷途羔羊”,我们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宽容,要蹲下来看学生,理解他们成长是一种痛,他们就是在不断犯错中长大。对于学生的缺点错误不要盲目批评指责,我们要站在理解的立场适时的给与疏导,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改错的空间。特别是批评的话变为关心的话,效果显著。比如,有一次晚10点我到女生宿舍检查,发现少了一个女生,经了解这名女生在网吧准备包夜。我拨通了她的号码关切地说:“一个女孩在外我们都非常担心。”她回来后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老师,让你担心了。”我说:“回来就好,天不早了,赶快休息吧!”我准备明天再找她谈谈。没想到第二天早晨六点她就出现在我的办公室,愧疚而又诚恳地承认了错误,并保证以后再也不会去包夜了。她说是我的宽容与关爱感动了她。如果当时我在电话里责备她,也许她就不回来了。

宽容需要技巧,给一次机会并不是纵容,不是免除学生应该承担的责任,而是让学生以后更好地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做准备。

三、借分激励——魅力无限

打击和责难足以使一个原本坚强的人变得灰心丧气,使一个本来很软弱的人更加怯懦自卑。一切打击和轻蔑的评语都会使人产生反感而自暴自弃。面对职校生这个特殊群体,我们要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要多一些喝彩,少一些漠然;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不经意的夸奖,对学生来说都会产生巨大的动力。比如某次期中考试,我任教的学科只有一名学生不及格,这位学生平时学习态度认真,如果如实公布成绩,会打击该生的自尊。于是我决定借分给她。我把她找到办公室,先分析这次考试失误的原因,然后悄悄做一笔交易,如果她愿意我可以借分给她,但要收“利息”,而且是“高利贷”,期末要加倍奉还。她不仅乐意还非常感激,并表示一定会加倍努力。果然,期末她考了89分,期中她的成绩是56分,我只借了6分,这真是“暴利”。后来我又尝试了几次,“利润”都很丰厚。所以对生性善良、希望上进的学生,我们一定要多加鼓励。就让我们记住这样一句话:凡是鼓励办不到的事,批评责骂往往更办不到。打击一个人的自信是天下最残忍的事。

四、真诚帮助——事半功倍

职校生正值青春期,冲动、迷茫、自控力差,难免会染上不良习惯。这就需要教师给以矫正,真诚地提供帮助。如有的学生抽烟,经谈话了解,有的学生烟龄已达7年,但有戒烟的愿望。于是我和他们共同制定戒烟计划,逐渐减少吸烟的次数,每次进步我都给以鼓励,就这样他们以坚强的毅力战胜了烟瘾。假如当初发现他们抽烟,就处罚批评,对于他们的不良行为只会起到负强化的作用,不仅无济于事,还会促使他们转入地下。

再如对有网隐的同学,我们组织学生辩论“网络交友利与弊”,主题班会“互联网——想说爱你不容易”、个别访谈、案例教育等。同时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又针对学生对网络的兴趣,进行知识迁移,组织“电脑平面设计”、“动漫设计”等兴趣小组,学生热情高涨,踊跃参加,活动效果很好。同时我们还适当布置一些网络作业,引导学生合理健康利用网络,把他们引人知识的殿堂,让他们做“绿色”网民。

五、故事引导——深入浅出

用故事引导没有明显的说教痕迹,学生易于接受,有助于学生明辨是非,改正缺点,形成良好品德,丰富知识。所以我们针对学生具体的不良行为选择合适的小故事给以引导。比如有一次晚上检查宿舍时,发现两间宿舍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行为诡秘,看到我立即散开,我立刻嗅出浓烈的火药味,当即进行调查,原来是女生要打群架,迅速找出双方主谋,分别引导她们倾诉,了解矛盾原因,让双方各自反省,并思考如何才能避免这次矛盾。第二天,学生冷静下来后,召开了女生座谈会,我给她们讲了《钉子》和《火山爆发》的故事。告诉学生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火山,不理智的人心中是一座蠢蠢欲动的活火山,而理智的人心中是一座沉睡的眠火山,同样是火山,但活火山只有荒凉一片,而眠火山周围是一片绿荫。同时还教给学生控制情绪和化解矛盾的方法。于是学生解开了心结,矛盾双方握手言和,后来还成为好朋友。当班级缺乏凝聚力的时候,给他们讲《龟兔赛跑》的续集,让他们增强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当他们缺乏信心、自暴自弃、迷茫徘徊时,给他们讲成功人士的艰难起步。激励他们永不言弃讲《狮子和羚羊的家教》等等。通过故事感染,学生学会了控制情绪,明白了做人的道理,知道了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正义感和责任感。这也是故事教育的最高目标。

六、沟通交流——开启心灵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怎样才能不辜负这一光荣而伟大的称号,教师就要善于开启学生的心灵,而与学生交流沟通是“塑心”的有效方法。这样有利于教师给学生“把脉”,找到“塑心”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有利于“对症下药”。为此我们开通倾诉热线,搭建了师生交流的平台,我们把教师的号码、邮箱告诉学生,以便随时与老师交流。在晨会上又发起了《青葱岁月,让老师聆听你的心声》倡议。

通过倾听、交流、谈话,教师适时指导,解却了学生的愁绪,化解了学生的心结,让学生不再困惑……

有人说过:疼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对学生就需要这样一种神圣的爱,不求回报,严慈相济,这种爱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因为,一旦教师把爱种在学生心理,就会“亲其师”,然后“信其道”,这样教育才能实现其根本的功能。对后进生,教师更要多加关爱,使他们在这温暖的大家庭里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班华主编.心育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2]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01).

[3]王玉强主编.智慧背囊.南方出版社,2003(07).

4.以心育人,以情动人 篇四

竹溪县延坝中学 肖高峰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并把它摆到了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等重要的地位。随后,中共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使“以德治国”方略进一步走向落实。如何使“以德治国”这一宏观战略在学校教育中得到落实。通过观看《师德启思录》,我认为应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在以德治校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强化道德规范以及利用他们的教育理念,人格魅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共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使校园真正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一、教师要以德修身

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他们的教育思想,道德修养,言行举止,仪表风范等都直接影响着德育工作的实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如张再昌老师自身对农业技术的热爱与执着,终于培养出像高才这样的一批农业专家。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教师以德修身,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规范正面地影响学生。必须严格遵循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持重、明达、和善、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及道德素质的典范。

那么教师如何做到以德修身呢?我认为抛开学识等因素不谈,教师必须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集大成者,忠、孝、仁、义、礼,一样不能少,忠于家庭,忠于祖国,忠于教育事业,忠于心灵的感受,真正要做到“要正人,先正己”。孝敬父母、尊重别人、谦虚恭谨、彬彬有礼、言行一致。试想,一个朝三暮四对工作缺乏忠诚的教师怎么能提供给学生一个可以效仿的榜样呢?如北京第五中学的一名女教师,班上有个学生在教室里玩青蛙,引起了同学们的围观,差点影响了英语课,这位教师不是施以体罚,而是很尊重这位同学的兴趣。用一只盒子装上这只青蛙,放学后让这位学生带回家,做蚂蚁斗青蛙的实验,并写好观察日记。结果,这位学生不仅写好了观察日记,而且还做好当天的作业。由此可见,当教师在学生心中种下这些善花再加以爱的灌溉培养,结出的将是多么丰硕的德育之果啊!

以德修身还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超凡的人格魅力,这些魅力包括爱,爱每一个学生,爱他们的优点和缺点,爱他们的天真,也爱他们的调皮捣蛋,如在第三集中的李忠义老师从教十八年来找回三百多名流失学生。如果都象她一样,以崇高的道德情操关爱每一个学生,让父母般的爱充溢于自己的心胸时,便会少一些责骂,讥讽,冷漠,多一些温柔和笑脸。也包括尊重、尊重我们的学生,尊重每一个人,无论老幼病残,以平等礼貌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人。遇到学生问一声好,上课时要讲究课堂礼仪;自己出错后,要真诚道歉……长此以往,道德的感召力将不言而喻。这些远比条条框框的约束要“美丽”。

二、学生要以德立身

学生是一棵棵稚嫩的幼苗,要长成参天大树光有阳光雨露及良好的土壤环境还不够,还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我能行”、“我要成才”的强烈欲望,经过不断学习,最终达到枝繁叶茂,这就要求学生从小明白要以德立身。树立德育的典范,让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教师要鼓励他们从身边做起,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哪怕是帮助一次老人,孝敬一回父母,做一次礼貌待人的好孩子,这些都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快乐并享受被尊重的乐趣。这种精神需要,他们便会主动地心甘情愿地做德育要求他们做的事。以德立身必须要做到诚信为本。在当今中国,坚守诚信这一做人的基本原则,应从儿童抓起,教育学生要诚实地面对知识,面对生活,面对他人,面对社会的一切;只有这样,人生之路才不致偏差,只有坚守信用,一诺千金,“言必行,行必果”以诚信待人,我们才有希望。

三、教师要以情育人

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家指出,人的成功,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不是取决于智力因素,也就是说不是智商起主要作用,而是情商和心商起主要作用。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情商和心商呢?除了家庭教育和学生自我提高外,最重要的就是老师如何把提高学生的情商和心商放在首位,也就是教师把情感教育融洽到教育教学中去。

中国近代教育家夏丐曾说过:“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想让学生学习好,就必须使他们在课堂上心情好,对学习有兴趣,学习时注意力集中;这就要求教师把情感教育融合在课堂上。如教师每节课面带笑容,课前向学生们问好,谈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教授新课时,方法灵活多样,在训练时要采用适当的游戏,这样,学生有兴趣,学得快。又如:学生无论回答对错,都要给予肯定,以鼓励为主,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要使他们有信心,让他感觉到成功不是那么难,以后他会下功夫做得更好。

5.以心育人,以情动人 篇五

一、创设典型的情境, 激起学生情绪

陶行知先生说:“盖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 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 则成效愈著。”因此, 我们要想尽办法, 让学生们对于英语课充满好奇, 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 让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也真正地爱上这门学科。我在教学中, 会根据课文内容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图片、模型、录音机等, 为学生创设典型的情境。让学生们在情境中学习英语, 他们会更感兴趣。

例如:在教7B Unit 1 My dream home时, 我在课前做了课件。上课时, 我让学生们看看“我的梦想家园”的图片, 当他们在看我的梦想家园时, 都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 觉得老师的梦想家园太漂亮。然后, 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们用英语描述一下自己的梦想家园是怎样的, 学生们的热情立刻被点燃了, 他们在说的时候, 都努力地用自己学到的词汇及句型进行描述, 整个课堂气氛因此而活跃起来, 学生们的积极性也相当的高。这样的设计, 虽然简单, 但是能很快地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 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应用多种形式, 激发参与欲望

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只是教师一味地讲, 学生坐在那儿就像木雕。如果总是这样, 学生会感到厌烦。因此, 我们在课上要学会运用多种形式, 如小组讨论、角色表演、游戏、唱英文歌曲等, 用大量生动的、有趣的教学形式来刺激学生的神经,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创造性。

例如:在教7B Unit 3 Finding your way时, 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迷路、问路几个情境, 然后提问:如果是你迷路了, 你会怎样去问路呢?如果是你遇到迷路的行人, 你又会怎样去帮助他呢?之后, 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 进行对话练习, 在他们充分练习之后, 让他们到讲台上来展示表演。当你看到学生们惟妙惟肖的表演时, 你会感叹于学生们的创造力, 他们会说出许多你都不曾想到的单词和句型。这样的活动,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 还能促进同学之间的互助精神, 并可以较好地锤炼他们的创造能力。

三、实施情感教学, 营造宽松氛围

教师的微笑, 最具有感染力。如果我们记得把微笑带进课堂, 学生们会感到温馨, 有安全感。如果我们总是冷冷的, 对学生漠不关心, 学生们必然会因此而心情烦躁、紧张、焦虑, 这样就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 要精神饱满, 充满激情, 把更多的情感注入到学习中, 以情动人, 感染学生, 不断激起他们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

例如:在教7B Unit 1 My dream home时, 我让学生们说一说自己的梦想家园, 有一位女同学就一直坐在那里, 默不作声, 一副忧愁的样子。我知道她是因为父母离异, 自己和爷爷、奶奶住, 所以说到这个话题, 就会特别感伤。我为了让她情绪稳定, 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我走到她面前, 笑着对她说:“怎么了, 又想到不开心的事了吗?”她点了点头。我又接着说:“不要想太多, 你不仅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还有那么多爱你的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都关心你呢!你也可以说说自己的梦想, 或许你的未来家园, 在你的努力建设下, 会更美、更温馨。”她是个懂事的孩子, 看着关心她的老师, 和正在等待她的同学们, 很快就平复了自己的心情, 投入到学习中。

四、表露真诚之爱, 陶冶学生情操

对于学生来说, 只有对某样东西具有积极的情感, 他才有动力去完成它, 同样英语学习也是如此。因此, 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要特别关注学生们的情感, 如果我们的语言亲切、简练, 态度和蔼可亲, 学生从我们的目光里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那么他们会因此而兴奋, 并感到幸福, 学习的动力也会随之增强。

在平常的教学中, 我十分尊重学生, 尤其是学困生的人格和情感, 我会把更多的关爱无私地奉献给这些学生们。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 在学习上有困难, 我经常与他们谈心, 共同探讨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给予他们帮助。虽然有些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但是我不气馁、不放弃, 通过各种方法来缩短与他们的心理距离, 真正地打动他们, 让他们为我的真情所动, 将教师给予的期望逐渐转化为他们个人的需要和追求, 并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

6.以情动人,以情育人 篇六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情感渗透

G633.951

爱因斯坦说过,感情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的背后动力。传统教育中的“理性偏颇”行为,让获得知识与智能训练成为教育的核心,将学生变成了学习的工具,学习过程机械、僵硬,缺少积极情感与动力,学生能力片面化问题突出。所以近年来,情感教育倍受关注。音乐是人类表达情感、释放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之中富含着人类潜在的、夸张的、热烈的多种情感,对于这种具有丰富情感特征的课程,新课标认为,教育者应用情感架构起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将情感渗透于教学中的每个细节,同时擅于挖掘音乐作品中、课程教学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巧妙引导,合理施教,发挥音乐对学生启迪教化、激励感染的作用,从而达到“以情动人、以情育人”的目标,让音乐教学成为一场轻松愉悦、学有所得的视听盛宴。本文通过教学实例,探讨了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施情感渗透。

一、为课堂教学注入艺术情感

用情感艺术来形容音乐非常贴切,情感是一种非常活跃且积极的心理因素,它既是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美的一种源动力,同样也是用音乐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方法之一。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育者要把握好情感这条主线,在向学生们展现音乐知识的基础上,注入艺术情感,引发共鸣,擦出火花。如在“丝路驼铃”一课中,怎样让学生们对距离他们现实生活比较遥远的西北民族音乐产生兴趣,并积极的去探索关于“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教师可以从新疆独特的乐器“冬不拉”为切入点,用一个美丽的故事,充满感情的向学生们介绍这种具有西北风情和民族特色的弹拨乐器:勇敢而英俊的青年向自己心爱的姑娘去求婚,而姑娘却调皮的给他出了个难题,她说如果小伙子能够让身边的青松替他开口求婚,她就会嫁给他。小伙子十分惆怅和郁闷,他围着树林散步,而这时松树上挂着几条已经晒干并崩紧的羊肠在风中仿佛发出了颤抖的声音,小伙子上前轻轻拨动了几下羊肠,惊奇的发现有一种以前从未听过的美妙声音传了出来,他突然明白了,原来青松就是这样来唱歌的,心灵手巧的小伙子将羊肠与青松做成了一种乐器,取名为“冬不拉”,意思是指“会唱歌的树”。小伙子拿着这把乐器,终于娶到了心爱的姑娘。在教师充满感情的讲述中,学生们被故事的情节深深打动,他们强烈的想弹奏下这种“神奇”的乐器,去探索一个陌生而又新奇的音乐领域。

二、用民族音乐激发学生情感

我国的音乐文化发展源远流长,数千年来创造、积累和传承了大量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将民族音乐作为一个切入点来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激发他们学习情感的重要举措。让初中生接受民族音乐,并对其产生深厚的兴趣并非朝夕之功,教师要采取多种丰富的形式,在课堂内外进行自然渗透。当学生们在课堂上对民族音乐的背景,对那些民族风情浓烈的歌曲产生好奇之心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自己在课下搜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拿到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大家一起分享,让学生们将对民族音乐的关注成为一种习惯。而在课堂中结合多媒体让他们欣赏到更多原始的、优秀的民族音乐,给他们带来无比精彩的视听盛宴,让他们一边体验一边享受,渐渐的对民族音乐越来越熟悉,越来越喜欢,从被动听到主动的学,则是培养他们音乐情感的有效方式。同时,针对初中生的认知特点,为他们提供一些简单的、易操作的以及民族特点显著的小乐器,再教给他们一些简单的民族舞蹈动作,让他们可以边演奏边唱边跳,通过音乐欣赏与即兴表演相结合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只有当学生们是发自内心的去关注民族音乐,才能使他们真正的从民族音乐的欣赏中体验到民族文化的精髓,继而对民族音乐产生深厚的情感。

三、通过课外活动培养音乐情感

音乐审美的能力低,审美趣味容易出现偏颇是初中生的特点,为什么有很多学生会对音乐课产生反感,就在于他们缺乏这方面的听觉积累,所以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多积累一些听觉素材。但反观当前的课堂教育模式,受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除了音乐教材之外,能够提供给学生们欣赏的音乐素材并不多。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带领学生们去大自然里,倾听那些带着乡土气息的、最普通劳动人民田间地头的自然吟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带学生们去参与当地的一些音乐活动,访问民间的音乐团体,去体验那些老说唱艺人传统的、独特的表演方式和唱法,体验被广大群众保存下来的优秀的歌曲素材。同时,还可以请一些优秀歌者或者团队请到学校,从初中生能够接纳的角度去给他们介绍、讲解音乐与文化的起源、背景、特点等等,帮助他们积累大量的听觉经验,让他们更多的了解音乐、发现音乐的魅力,对培养他们的音乐情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语:最好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最动听的教育语言就是情感的呼唤,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每一个一线教师都应当能将这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并有效施之于初中音乐教学之中,用“爱”与“乐”的共舞,点燃初中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热情。

参考文献:

[1] 刘亚洲. 充分渗透情感元素 努力增强教学互动——浅谈互动环节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 快乐阅读旬刊, 2012(15):80-80.

7.以美育人以情育人 篇七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学情感;育人;德育渗透

著名美术理论家和批评家美国的费德门教授提出的美术鉴赏(欣赏)的程序是:描述、分析、解释、价值判断。描述、分析、解释、判断是鉴赏的四个层面,同时又可以作为教学的进行过程。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引导学生适当从这四个层面进行欣赏,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德育渗透,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一、通过感受和描述作品唤起审美愉悦,发掘德育元素

美的元素往往也蕴含着德育元素,由视觉冲击能引起审美愉悦,有效利用这些元素,可以到达很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欣赏课教学中,老师要善于钻研教材,挖掘作品中的德育元素,让学生感受和描述作品的过程中,产生审美愉悦,以激发情感带动德育渗透。如四年级《大地与江河的乐章》单元,在欣赏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与作品相关的大自然景观,启发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爱大自然、爱家乡的情感。

又如,二年级《画家眼中的儿童》一课。课本作品中有着画家笔下的儿童形象,有着不同的画种和题材:北宋苏汉臣所画的《小庭婴戏图》、李可染的中国画《牧牛图》、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哺育》等等。在这些“美”的作品中,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作品、描述画面形象时,很多德育的元素可顺手拈来:《小庭婴戏图》中古代儿童玩乐时的欢乐祥和显示出儿童间的和睦;《牧牛图》中微笑的牧童置身于优美的大自然中唤起对大自然的热爱;《哺育》是母亲给小孩喂食的温馨场面。

二、分析作品“形式美”,激发情感共鸣

形式总是跟内涵相随的。前文所述的《画家眼中的儿童》一课中,《小庭婴戏图》用的是工笔画法,描画细致,突出了温文有礼的儿童形象;《牧牛图》通过浓淡相宜的笔墨、粗犷的笔法展现了牧童置身于美好的大自然中,给人轻松的感觉,更突显了对大自然的歌颂。这里所说的形式美是指作品中点线面、色彩、空间、构图、质材等形式因素的组合构成的审美特性。欣赏时,可以通过分析造型、线条力度、色彩氛围、构图特点等方面来体会作品蕴含的感情和情绪。老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形式美感中“听出”作品的“画外音”。比如,在欣赏罗丹雕塑作品《加莱义民》时,可以引导学生从造型美感中看人物的品格,先让学生尝试模仿姿态、表情和神态,接着尝试理解当时人物的心情:

老师说:“猜猜当时这些人物什么心情?”学生们说:“恐惧、激动、害怕……”老师:“但为了整个城市人民的生命,他们即将被剥夺的生命是有价值的。所以最终我们看都这个人物的神态是怎样的?”学生回答:“身体挺直,眼看前方,嘴角肌肉绷紧。”老师说:“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学生们说:“坚毅!”

作品中的人物造型让学生产生了情感共鸣。当老师说出了英国国王最后是被这几位义民所感动而释放了他们时,学生们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这是因为孩子们在欣赏作品过程中投入了情感。

在引导学生欣赏《在激流中前进》(广东版四年级《高山大海江河》)这幅画时,笔者就从色彩这方面来切入。

老师展示作品与真实的黄河进行对比,问“黄河的气势在画里体现在哪里?”学生回答:“水流很急。”老师说:“画家是怎样画出激流的感觉?”学生“线条。”老师说:“这些线条有什么特点?我们再看画家的草图,是怎样的线条?”老师说:“请大家想象,当时船在激流中艰难地前进,如果你来定这个构图,你会把船放在这个位置?为什么?画家把构图放在这个偏高的位置上,想表达什么呢?”学生在讨论后,纷纷给出了一些答案:为了显示水流急;为了突出人的力量;突出船夫不畏困难与水流抗击……

以上案例,正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逐步体会作品的形式美感,感悟作品内涵,渗透思想教育和价值观的教育。在分析这些形式美感的过程中,先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探究作品背景,巧妙进行德育渗透

可以巧用“艺术家的故事”进行德育渗透。很多中外艺术大师都有着勤奋好学、艰苦奋斗的经历。欣赏作品时的“解释”程序,可以有效利用这些作品资源。老师可以介绍艺术家的生平故事,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陶冶情操。如,在欣赏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时,可以跟学生讲其生平故事,也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其生平资料:出身贫寒,作过农活,当过木匠,后以民间画工为生。57岁时,齐白石到达北京,住在法源寺,以卖画度日,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十载关门”,大胆突破,艰难探索,终于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直到晚年被徐悲鸿慧眼识珠,提携才成名。引导学生赏析作品的同时,也了解画家这些生平事迹,就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

还可以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德育渗透。五年级《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一课中,课本上展示了经典作品《流民图》,在展示了艺术的魅力,也提供了一个德育渗透的重要时机。蒋兆和的这件作品中,人物众多,千姿百态,人物情感各具特色。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的几点:

人物通过什么表现出情感?为什么人物流露出这样的神态与动作?作品描绘的时代是什么?当时是怎样的一个社会环境?

通过这些问题,自然会让学生从作品联系到时代背景,从而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在产生直观感受和分析之后,老师需要更进一步去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的学习理解,理解体会过程,也是渗透思想教育的过程。

四、评价与分享情感,使德育渗透升华

面对小学生,在要求其评价一件作品时,他们大多数会说“喜欢”或者“不喜欢”,老师要引导他们说出原因。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及时地对孩子的发言进行表扬和鼓励,德育与美育的教育相交融,使课堂最终达到以美育人,以情育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8.以情育人 情知交融 篇八

一、构建互动课堂,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就是师生关系。在这个统一体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也该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构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课堂。所以,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进行角色的彻底转变,从传统的权威讲坛上退下来,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互动课堂上的教师还应该作为统一体的一员参加学生的所有活动,而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权威。如学生交流,教师不应该袖手旁观,而应该走到学生中去,跟学生一起讨论、共同探究;如果学生开始辩论,教师又何妨参加其中的一方,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让学生时时感到教师的亲切随和。例如:在教学《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一课时,就组织学生辩论。正方的观点是:管得越多越是好政府。反方的观点是:管得越少越是好政府。为了与学生互动,我作为正方的一员参加了辩论。通过辩论,大家逐渐统一了认识:政府应该在法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利,既不“越位”,也不“虚位”。教师的参与能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这种情感的和谐为学生的认真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情境情感化,真正做到以情育人

高中政治课很多时候成为学生的催眠课。改变这一惨状的重要途径是教师要用心创设富有情感化的教学情境,富有情感化的教学情境能够起到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功效,能够营造一个生机勃勃的课堂。例如:在教学《什么是正确的消费观》时,不妨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电影《购物狂》的片段,然后让学生组成正方和反方对“购物狂”进行讨论。学生们通过激烈的讨论,就会越来越能分辨何为正确的何为错误的消费观,越来越能树立“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正确消费观。教师在这个情境创设中使用了多媒体和辩论会两种手段,这些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产生痛斥过度消费的消极情感,极大地鼓励学生产生理性消费的积极情感。又如在教学《社会救济》时,可以通过图片展示自然灾害发生后灾区人民衣食住行的惨状,展示失业后民不聊生的窘状,展示孤寡病残的无奈和痛楚。那些触目惊心的图片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社会救济内容的理解,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同情之情和怜爱之情,真可谓理智教育和情感教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三、注重耐心教导,使师生获得情感共鸣

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循循善诱,一步一步让学生走向成功。例如:在教学《价格是由谁决定》时,用了提问的方法,目的是引起同学们的注意。于是就让坐在第一组的最后一桌同学回答。他站了起来,用手摸了摸后脑勺。我发现他不知如何回答,就及时地给他重复了一次问题,因为发现他刚才开小差,我才用提问来提醒他的,如果不重复题目的话,深信他不懂我问的是什么。他给我一个微笑,并且正确地回答了问题。为了引起大家进一步的重视,于是问第二组他旁边的另一个同学,这个站起来笑了笑说:“我的观点与他的一样。”“好!坐下。”为了加深他们的印象,我换了另一种提问方式——“刚才都是问后面的同学,可能前面的同学会有意见啦!干嘛不问问我们前面的同学呢?”这么一说,全班的同学可来劲啦——比刚才更认真了,课堂的师生互动也更好了。当然,在耐心的同时,还注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尽量做到以情动人,在“活”字上下工夫。除了课本上的实例外,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现实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讲清道理,使学生感觉学习既不枯燥也不神秘。课堂“活”了起来,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情感共鸣就容易产生。

四、教师寓教于乐,实现情知交融的教学过程

如果教师寓教于乐,就会有力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产生乐学心理,特别能为学生的智能发展提供更多的实践活动机会,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情知交融、师生交汇。具体来说包括:首先态度随和,语言幽默。政治教师的态度随和、和蔼可亲,能够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教师语言绘声绘色、幽默风趣,能够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其次要因势利导,巧遇点拨。教学不仅是一种复杂的劳动,又是一门艺术。政治教师如果能及时地捕捉时机,灵活又有分寸地因势利导,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最后是由浅入深,深入浅出。教学中如果能选用学生比较熟悉又富有情趣的事物作比喻,可以把教学内容由抽象化为具体、变深奥为简明、转微观为宏观,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进而激发他们想解决问题的欲望。

摘要:高中政治教学能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是终身发展并奠定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基础的课程,是德育实施的主渠道。其有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关键就是要看是否实现了构建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关键词:高中政治,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杨春光.上好高中政治课的几点体会[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

[2]孟静.生命视角下思想品德教学实践性探索[J].思想品德课教学,2010(1).

9.以心育人,以情动人 篇九

一、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定位

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够取得好成绩,能够得到学生和领导的认可,有时显得有些急于求成,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对学生期望值太高,其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对自己的教学定位不够准确。

当然对学生期望值高点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因此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范围,不仅不会取得所期望的教学效果,反而会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下降,甚至厌学。原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即“主张教学要建立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要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现有水平,要让他们“跳一跳”就能够接受,而我们有些教师的教学却正好与之相反。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重新定位,调整自己的教学心态与期望值。我认为职高语文教学首先应该定位在它是一门“为专业课服务”的基础课程,其次是一门“培养职高学生基本文化素养”的课程。之所以这样定位,原因之一是学生毕竟要在三年之后凭所学专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求得生存,原因之二是学生三年后绝大多数已没有了一个大学文化氛围熏陶的过程,因此有必要进行基本的文化素养的培养,可见他们是一群特殊的群体,特殊的群体当然要特殊对待。我经常教育学生:语文基础课与专业课有着许许多多的内在联系,摆正基础课的位置,正确对待基础课的学习有其重要的意义,一些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之所以常常不理解、甚至错误地理解学习内容,就是因为缺乏语文知识,正如建造一栋楼房,不打好地基,是不可能修好上面的房子的。经过一年的这种潜移默化、和风细雨的引导,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渐渐地由最初入学时的被迫学习变到后来的自发学习直到最后的自觉学习。

二、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人品素质教育

清华校训说:“先做人,后做学问。”十余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常对学生说:“一个人学习不好,这可能跟他的智力以及生活环境、经历有关,没关系,我们看到许多有成就的人包括一些国家的元首都有辍学的经历,但这不影响他们在其它方面的成就,但一个人一定要有好的品行、好的人品。”怎样才能让学生养成好的品行?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一方面,语文教师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好榜样,当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比如,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就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就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要光大天人全一的精神,就要求学生爱护环境,和谐自然;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理念,就要求学生珍爱生命,崇尚文明,破除迷信,反对邪教,拒绝毒品;要正道直行,爱国爱家,就要求学生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的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

三、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情育人,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

在接触学生的时候,我常讲的话就是:“你们现在是职高学生,文化学习成绩已不是评定你们是好是坏的唯一标准。”并且通过各种方式重视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重新肯定自己、认可自己。一次,我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在一次记者会上,一名记者对美国总统布什说:“听说总统小时候学习很不好,经常被老师批评,是这样吗?如果是,那您怎么可能成了总统?”布什回答说:“是的,我是智商低,但是我情商高,正因为我情商高,所以我做了总统,而智商高的人做了记者。”那怎样才会有高的情商呢?正确的审美教育就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是美育工作的基本力量,学校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场所,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塑造完善人格的有效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形象和情感,也就没有审美教育。因此,我在教学中第一步先突出美育的形象性。例如讲授《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是为了让刘和珍的形象初步浮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形成一个总的印象。一开始我就用“破其卷而取其神”的教学方法,先把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列表格分成三方面:“平日表现”、“对敌斗争”和“死难情形”,要求学生按照表格的具体要求阅读课文,逐项解答,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把重点字词一一写在黑板上,使刘和珍的形象立起来,让学生形成一个审美知觉,获得愉目悦耳的美感。第二步,引导学生激发感情,进入意境。为了进一步使学生形成审美意象,我回过头来在“平日表现”这项中,重点分析“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的全年”这句话。这是一句动情显神之语,是“披文入情”的最好切入口。“生活艰难”这四个字看来虽然平平常常,可是一经插入刘和珍简历的介绍,加上语调沉重、为之动容的讲解,感觉就完全不同了。刘和珍生于1904年,1919年考入南昌省立女子师范学校,那年她父亲病故,家境贫寒,不久她的祖母、一弟一妹均因无钱就医相继死亡,1923年她考入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经过如此动情的渲染,学生好像得到了一把打开情感大门的钥匙:四个字的确是字字泪、声声血,“生活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尤其是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生活知识,把旧表象进行加工,重新组合,用自己的整个心灵去展开丰富的想象,去体验、丰富和补充课文中的形象。抓住这个契机,我结合板书内容“毅然—黯然—欣然—奋然”去启发、去点拨,增强了学生审美情感的强烈程度,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这样,学生不但看到了刘和珍在“生活艰难”的情况下,在被无辜开除的逆境中“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乐观、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而且看到了她之所以在对敌斗争中“欣然前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真猛士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她的牺牲对“真的猛士,将奋然而前行”的深远影响,对刘和珍等死难烈士的悲痛和歌颂的繁复心绪的自然流露。“披文入情”的讲授拨开了含蓄的语气文字的表层,使学生溶进了情感的海洋,登上了精神的殿堂,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摆脱了一切低级趣味的东西,从而满怀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上一篇:从今天开始改变自我下一篇:诗朗诵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