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文预习

2024-10-19

初中语文课文预习(共12篇)

1.初中语文课文预习 篇一

【类文品读】

春风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其实,意思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在于春风,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的名句是老窖名酒,色香味俱全①。这四句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着大地,像柳丝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滋润。这才草、花鸟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到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我下乡的好处。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冷森森。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会…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原野,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水开裂了吧;是碗口粗的病枝乱折了吧。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关节挨个嘎吧嘎吧松动。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拱苞了。清早,人们穿着老羊皮背心,用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梯田。春风呼唯呼呼地,帮助呼哧呼呼的人们,把粪肥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得喜欢得不行时,连捎来的粗暴,也只觉得解气。要不,猜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积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星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1、解释下列词语并选择其中两个造句。

⑴飘拂 ⑵体贴

⑶滋润 ⑷呼啸

造句:

2.文中多处使用象声词,颇为生动,请列出五个以上。

3.第一段中的“春脖子短”中“脖子”的含义是什么?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4.第三段中的“景象”指什么而言?其中的“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一句中的“不像”指哪些内容?“褒贬”一词具体的意思又是什么?

5.划线句①中的“这样”指代什么?这句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色香味”指什么?

6.本文多处使用拟人修辞手法。试找出两句并谈谈其作用。

7.作者为何怀念北国的春风?

参考答案:

1.⑴轻轻飘动。⑵细心忖度别人的心情和处境,给予关切照顾。⑶含水分多,不干燥(增添水分,便不干枯)。⑷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2.呜呜、哄哄、格拉拉、嘎吧嘎吧、呼哧呼哧

3.持续的时间。比喻。

4、起风,刮土;北京的春天时间短,且“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桌子一天擦一百遍。”南方的春天时间长,“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草长,花开莺飞,”这就是“不像”的具体内容。贬的意思。

5.指代“江春三月…群莺乱飞”。比喻。指“老窖名酒”而言。

6.⑴“江南的春风抚摸着大地…像细雨滋润。”写出其温暖和柔情。⑵“春风呼哧呼哧地,……好不痛快人也。”写出其热情和有力。

7.因为“我”下乡到京西的大山里,是:北国的春风及时送走了坚冰霜雪,伴随“我”经历了艰苦的岁月,所以怀念之感油然而生。

2.初中语文课文预习 篇二

所谓“预习”,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进行的有明确目标的独立的阅读实践活动。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 古人说“预则立, 不预则废”, 预习了才知道难点、重点是什么, 不懂的地方在哪里, 心中有数, 听讲才能主动, 才能容易与教师产生共鸣, 课堂效率才能提高。同时, 预习过程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 也是肯定其学习方法 (经验) 的过程;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场所。预习是自学形式之一, 是课堂教学的前导,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或许由于教师的不重视, 或许因为学生预习方法的不恰当, 总之, 初中语文预习这个老话题很多时候仍然是徒有虚表、形同虚设, 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针对目前这种语文学习现状, 笔者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对学生在语文预习这个方面比较重视, 并从事课题研究, 下面就预习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一、语文预习的重要性

古人常说: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无准备的战争打起来胜算不大, 对于学生来说, 学习如同一场“战争”, 而预习则是对“敌方”的了解。只有了解“敌方”的情况, 才能在课堂这个“战场”上大获全胜。可见, 预习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1.预习有利于提高听课的效率

学生要掌握好教师所教的知识, 就必须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有些学生, 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绘声绘色、生动感人, 他们在台下却不知所云。这些学生, 因为没有做好课前的预习, 因此听课效果极差。相反, 有些学生课前预习做得好, 在课堂上就能质疑问难, 大胆发言, 积极参与。这样, 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听课效果就能达到最佳状态。

2.预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一般是学生自己独立地首次接受新知识, 要独立地阅读、独立地思考, 因此, 课前预习实际上是课前自学。而自学能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 学生如果能培养这种能力, 不单会大大地提高学习成绩, 对以后走入社会也有帮助, 离开老师, 自己能够独立学习,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面, 扩大自己的眼界, 能更好地去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 真正做到“活到老, 学到老”。

3.预习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预习过程中, 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去探索, 强烈的求知欲会促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考, 在听课时, 对于弄懂的问题, 会产生一种自豪感, 而对于不懂的问题, 强烈的求知欲又会促使他们去听老师和同学的讲解。在学习中, 他们有了目标, 就会有动力, 学习就不再盲目, 就会有积极性, 那么, 就会使学习逐步转为主动, 学习成绩也会因此上升。

4.预习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学生预习时看过课本, 所以老师讲的内容及教师板书, 书上有没有, 心里一清二楚。凡是书上有的, 上课可以不记或少记, 也可留下空白待课后记。上课时, 可以引导学生着重记书上没有的或自己不太清楚的部分, 以及老师反复提醒的关键问题。这样做, 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理解问题上, 长期坚持预习, 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 教师重视学生的预习, 并非是浪费学生的时间, 它可以避免教师在课堂上“一言谈”的尴尬局面, 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利大于弊, 它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语文预习的种类

初中语文预习通常可以分成学期预习、单元预习和每一篇课文的课前预习三类。它们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的, 学生应该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进行合理预习。

1.学期预习

学期预习指在假期中预习下学期的内容, 一般为全册预习, 从整体上了解和熟悉全册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首先, 通读教材, 清楚教材中每一单元的课文, 然后明确教材的课文按什么要求分类, 明确课文任务、要求、重点和难点等, 从客观上把握教材;同时做好预习笔记, 搜集参考用书, 试做有关练习, 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

2.单元预习

单元预习是指对一个单元进行预习。初中语文每一单元的课文有的是按体裁来分, 有的是按内容来分, 总之, 有一定的规律, 在学习新的单元课文之前, 要用比较完整的时间预习, 从整体上了解学习内容, 明确单元学习的目标和重点, 思考学习的方法。单元预习一般利用晚上的自由学习时间和节假日进行。如小说单元的文章, 就可以事先收集有关小说的知识点, 明确小说学习的重点。

3.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指针对即将学习的课文进行预习, 这种预习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使用的频率也是最高的。对新课文的预习要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 查阅自读提示、注释, 诵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思考课后练习, 理解课文内容, 概括主题中心, 划分段落层次, 归纳段意, 了解写作特色, 欣赏品析佳句, 质疑问难, 查找资料, 阅读相关文章等。预习时不必面面俱到, 但应视具体文章、据教学要求和训练重点安排预习内容。

三、语文预习的方法

语文课多是由一篇一篇内容上不相关联的文章组成, 其中知识的连续性主要表现在字、词、句的含义和语法上。笔者在平时的预习教学中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

1.在阅读中感知文章

阅读内容包括单元内容说明、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或自读提示、文本教材、课文注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 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 要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 通读单元各篇课文, 在这过程中初步看出各篇课文的共性和各自不同的个性。当具体预习每篇课文时, 课前的提示及课后的练习均要去读一读,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 当然, 重点读的还是文本教材。通过阅读, 感知课文、弄清文体。

2.在勾画中掌握字词句

勾画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 将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勾画出来。首先, 勾画出文中难写的、意思不明白的字词或者是自己认为运用较好的字词, 查阅工具书, 从而达到积累的目的。其次, 就是勾画语句。初中阶段, 学生接触到的主要有三种文体, 即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虽然新教材已经淡化了文体的讲解, 但是作为常识性的知识, 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因此在勾画的时候一定要因文而异, 不同的文体勾画的重点是不同的。例如, 在阅读说明文的时候, 着重勾画一些提纲挈领的语句, 特别是能够概括文段中心的句子, 勾画一些自己认为比较优美的、重要的或者是不理解的语句, 并进行简单的思考, 如果不理解, 可以留待课堂上去解决。

3.在查阅中拓展知识面

结合课文的注释和一些工具书, 扫清阅读障碍, 过字词关。学生可以将查出来的字音词意写在上面, 便于以后复习。另外学生还要将课文中出现的而“读一读, 写一写”里没有列出来的比较重要的生字词补充出来, 这样就更加完善了。

除了生字词, 如果条件许可, 学生还可以自主查阅有关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 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如笔者在讲授九年级上册的小说单元时, 事先就布置学生上网或去书店查阅有关四大古典名著及其作者的资料。通过查阅资料, 不单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更加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4.在探究中提高兴趣

学生在常规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读, 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书面的形式写出来, 问题不一定面面俱到, 但一定要写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实践证明, 学生发现的问题越多, 学习气氛就越浓厚, 教学效果就越明显。如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一文中, 面对范进中了举反而发疯这个事实, 很多学生无法理解, 在课堂上由此而引发了一番讨论, 学生想到此便会进一步关注课文所要揭示的主题。诸如此类的问题, 如果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能够发现并深入思考, 那么在课堂上必定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碰撞出更多思维的火花, 课堂就会愈加精彩, 学生的收获也会更多。

总之, 语文的预习方法会因为课型的不同, 学生的主体差异等而有所不同, 学无定法, 这就需要师生共同去摸索、去探讨。

3.初中语文预习摭谈 篇三

一、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从预习中体会到乐趣,把预习当做一件乐事的时候,良好的预习习惯就不愁难以养成了。

1分层布置预习作业

布置预习作业,就是要让学生带着目的去看书,同时了解相关资料,思考关键问题,提出疑难之处。教师要对预习作业有检测和反馈,让学生体验到预习的必要性,尝到预习的甜头,收到预习的效果,从而乐于预习。

考虑到义务教育取消留级的实际情况,布置预习作业要分层进行。分层布置作业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它可以使优等生充满竞争意识去不断探究学习,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它可以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增强学习的毅力,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它可以让中等生在感受到成功喜悦的同时,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大的潜力有待开发。

例如,学习《背影》时,笔者布置了预习分层作业。层次一有三个问题。

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

差使chāi,交卸xiè,奔丧bēnsāng,狼藉jí,簌簌sùsu,踌躇chóuchú,妥帖tuǒtiē,迂yū,拭shì,蹒跚pánshān,颓唐tuí,琐屑xiè,举箸zhù。

查词典,解释词语。

交卸(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踌躇(犹豫不定;迂腐:拘泥保守);蹒跚(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颓唐(精神委靡,意气消沉);琐屑(指细小繁杂的事)。

根据一句话的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

奔赴亲人的丧事(奔丧);乱七八糟的样子(狼藉);有了空闲的时间,指失业在家(赋闲);衰颓败落(颓唐);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细小而繁多的事(琐屑);犹豫,拿不定主意(踌躇)。

层次二比层次一增加了一题:阅读胡适的《我的母亲》,写出读后感。

层次三主要是引发学生思考三个问题:①文中共几次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到的?②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生动?③文中反复的写到背影,各有什么作用?

当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需要布置预习作业,有时可让学生自己阅读、感悟。

2预习的形式多样化

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体裁不尽相同,训练重点各有侧重。因此,设计预习作业要从课文的特点出发,围绕重点安排学生预习。对于难度不大的讲读课文,如散文、小说和文字障碍不多的文言文等,预习时强调温故知新,要求学生独立地解决一些字、词、句和文章结构上的问题;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如杂文、阅读障碍较大的文言文等,预习时注重培养学生在自读中善于察疑、质疑的能力;对于与苏教版配套的语文课外自读课本,预习时要求学生先阅读《预习提示》,或《阅读提示》、《自读提示》等,然后带着“提示”中的问题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把阅读时的感想和想到的问题等批注在书上,然后借助工具书、网络等手段尽量自行解决相关问题。

3鼓励学生预习

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习惯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促进进步、催化内在发展的作用。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时,应更多的给予表扬和鼓励,充分肯定学生在预习中取得的成绩。教师善于抓住学生预习中的闪光点,加以放大,让学生感受到预习的乐趣与成功。

学生在预习中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疑问,他们甚至会对文章提出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和质疑,尽量让其他同学来帮助解决。

例如,在预习《社戏》时,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对此,笔者让其他同学来回答。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帮助这个学生,概况起来有四条理由:第一,“我”在这里得到优待;第二,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不用读书了;第三,很自由,没有封建礼教的束缚,即使吵闹,也不会想出“犯上”两个字来;第四,可以和小朋友们一起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看戏等。

让学生互相帮助,可使助人者感到成功,并刺激受助者在预习中多动脑筋,广开思路。

二、加强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预习质量的高低,影响着课堂学习。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是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的条件,加强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有一个科学合理的预习方法,则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预习习惯的保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教学生语文课文预习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第一,结合《阅读提示》,把课文粗读一遍,感知课文的体裁,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对于记叙文,知道写了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对于说明文,知道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对于议论文,知道论点是什么,有哪些论据。第二,借助工具书和网络,理解课文的生字词。初步了解作者的一些情况和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用各种记号进行阅读标注,以便在课堂学习中交流、倾听、提出质疑。第三,结合已有的资料对课文进行细读理解,弄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的结构层次。对于记叙文,能够说出记叙的顺序和线索。对于说明文,能够说出说明的顺序和方法。对于议论文,能够说出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等。第四,完成预习作业,包括书面的和口头的。总之,要写好预习笔记,记录下困惑和需要质疑的材料。

三、注重预习督查

我们提倡学生课前预习,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预习作业有书面的,但更多的是口头的。因此,我们要对预习作业进行督查,使学生预习切实地落实到位。

例如,在预习魏巍的《我的老师》后,我们要检查学生必须知道的几件事:第一,“我的老师”是谁;第二,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第三,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方法是什么,这篇课文写了几件事;第四,文章渗透着“我”怎样的情感。对这些问题,学生未必回答得完整,但这不是主要的,我们更需要的是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预习的程度。

不要按照“预习作业”逐项检查,督查也不全部由老师实行。督查是手段,通过督查,学生可以养成认真仔细阅读和遇事多思考的习惯,从而不断提高预习质量、水平和能力。

4.初中语文课文预习 篇四

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诵读鉴赏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①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②生齐读,熟悉内容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①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②理清思路:(见预习提示)

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③初步概括形象特征:(外观其行,内察其心)

明确: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④自由朗读,试行背诵。(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

检查背诵,若不能背,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3、鉴赏评价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见P171注释①背景说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参见练习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

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

B、“怅”、“问”直抒胸臆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

朗读提示:要读出深思。

C、“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5.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文预习作业 篇五

dōnɡ wú bāo hán chuānɡ hù xiānɡ lú xī lǐnɡ mínɡ jiào

( ) ( ) ( ) ( ) ( ) ( )

jué jù yín hé yān wù tínɡ bó hé liú liǔ shù

( ) ( ) ( ) ( ) ( ) ( )

二、默写古诗

1、绝句

两个黄鹂____________,_____白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庐山瀑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遥看瀑布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1、《绝句》是( )朝诗人( )写的。诗中一共描写了六种景物:( )、( )、( )、( )、( )、( )。提到了四种颜色,分别是( )、( )、( )、( )。我还知道《 》、《 》也是他写的。

2、《望庐山瀑布》是( )朝诗人( )写的,这首诗是作者看到( )时写的。我还知道《 》、《 》也是他写的。

四、根据不同的环境运用诗句。

1、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看瀑布。当我看到长长的瀑布从山顶飞快地直泻下来,那么壮观,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诗:“ , 。”

2、春天来了,我看到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快地歌唱,这时,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诗:“ , 。”

五、实践题

6.初中语文课文预习 篇六

1.积累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抓住记叙文六要素,把握文本内容,品味细腻优美的语言;

3.体会温馨和美的亲情,联系生活发现爱、体验爱、表达爱。

教学重难点:

明确记叙文六要素;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感受作品中的浓浓亲情。

教学方法:

朗读悟情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音乐《让爱住我家》。

家是我们永远的港湾,家人之间无私的亲情关爱最容易打动人心。这种爱,并不华丽,往往在我们不经意的生活点滴中盛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怀戚的《散步》来品尝这美好的爱。

二、预习检测

信服:相信并佩服。

分歧(qí):不一致,有差别。

霎(shà)时:极短时间。

水波粼粼(lín):形容水的明净。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三、听读《散步》 感受亲情

老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听文感知。

(一) 找出散步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初春 田野 我 母亲 妻子 儿子

(二)“我”为什么要散步?散步时出现了什么矛盾?最后是如何解决的?

把握情节的波折

明确: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赏读《散步》 品味亲情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心情,揣摩语气,力争读出感情。思考:文中给你触动最深的细节在哪里?为什么,说说出你的想法。(抓关键词句,品读,讨论)

明确:本文感情浓烈,亲情浓厚,每句言语,每个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一家人之间的母子情、父子情、祖孙情、夫妻情。

(二)课堂小结:莫怀戚先生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抓住了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散步,写出了一家三代之间真挚而深沉的爱。通过优美凝练的语言,将和美温馨的亲情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像美酒一般的醇香醉人,像橄榄一般的有滋有味。就让我们一起在成长中解读亲情,我们在成熟中品味亲情,传递亲情。

五、美读《散步》 赞颂亲情

(一)用心发现爱: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为我们和家庭做过哪些事情,你如何理解他们这种深沉、细腻的爱呢?

(二)大声说出爱:在实际家庭生活里,作为儿孙的我们应该怎么做?

(三)齐读课文。

六、作业

7.初中语文课文预习 篇七

一语文预习效果低下的原因

对比其他科目的预习活动可知, 造成学生不喜欢花时间去完成语文预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 语文的预习既没有可以检测的材料, 也没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更没有灵活多样的形式。当预习变成是教师的例行程式, 学生应付了事的时候, 收效又怎会大呢?其次, 有的教师嘴上喊预习课文, 事实上却对学生该预习什么和怎么预习并没有进行指导。要知道语文课本是根据不同年龄段来编制的, 当字词已经不是重点, 而情感价值观又难以在初读中把握时, 学生怎么会喜欢这种早已经滞后了的学习方式呢?再次, 看教材看到什么程度, 教师没有进行硬性要求, 有时连学生是否预习、预习质量如何, 也没有办法在课堂上落实和检验。最后, 一些预习了的学生课堂上无法将预习成果进行积极的反馈, 积极性也就慢慢降低, 甚至不再有兴趣去了解更深更新的知识。

二提升语文预习有效性的原则

1. 整体性和一致性

传统教学方法中, 教师在预习作业中提出很多天马行空的小问题让学生思考, 这其实是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片面地机械地肢解了课文, 而忽视了文章的整体性。课前预习作业忌“脱节”宜“联系”, 要有点拨性, 在问题的设置上应深入浅出, 在原有经验和新知之间搭建起桥梁, 同时紧扣注意单元的性质和单元目标, 与其保持一致性, 使预习与已掌握的或重要的知识点相联系;另外, 预习中设计的问题在课堂实际教学中不能缺少了课堂展示和课堂答疑环节, 以免预习与课堂脱节。

所以, 预习设计第一要紧的就是整体性原则, 从章节目录的大小标题中, 大致了解全书或某章节的内容, 紧扣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与不同来设计预习的问题。同时, 课前预习是课堂互动的基础, 课堂展示是课堂互动的关键, 要注重预习的知识与课堂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2. 丰富性与激趣性

初中生大多不喜欢循规蹈矩, 不喜欢重复做同样的事情, 步骤和形式的大同小异让他们的预习兴趣越降越低。所以预习作业应求“大同”存“小异”。大同, 即预习目标不可变而程序保持具体可操作。小异, 更多是指鼓励学生预习作业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显示预习结果, 以此来汇集多种方法并激起学生读书和预习的兴趣, 激发他们探索文章内涵的好奇心。

笔者见过一位中学教师的课堂设计——在讲《孔乙己》前, 先是给学生画了一幅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酒, 排九文大钱的简笔画, 然后让学生课下去读课文, 解释这个画面写的故事及反映的人物性格。将问题通过漫画提出来, 再让学生解释漫画, 就充分利用了他们的好奇心, 激发了他们的“猎奇”心理。后来在课堂上, 同学们各抒己见, 讨论十分活跃, 有的学生甚至也画了有关孔乙己的其他漫画。真是印证了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 激发兴趣是走好语文教学之路的关键一步。

3. 指导性和检测性

指导包括指导预习的方法和技术, 其中两个关键技术需要教给学生, 一个是知识回顾, 一个是假设联想。中学学习的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很强, 往往以前学习的知识就是新知识的基础, 所以, 在预习的时候, 不要一开始就看新知识的具体内容, 而要先看看新内容的题目, 然后回顾一下以前的相关知识。指导包括指导预习的重难点, 从主题、写作背景、主题和感情、结构和语言、人物形象分析等某一角度来明确预习的方向, 根据课文内容, 帮助学生在预习中抓特点、攻难点、明重点。

三对语文预习的看法

最后要说明的是, 以上原则都需要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得到体现, 真正实现课前预习是课堂互动的基础, 课堂展示是课堂互动的关键。这样不仅弥补了学生预习的不足, 也增加了课堂的教学量和教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 养成能力, 养成习惯, 使学生终身以之。”教材和课文只是材料, 通过这些例子, 学生如果能学会阅读文章的方法, 对文学作品有阅读和探索的乐趣, 对他人的思想和见解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这岂不是真正达到教育的功效了吗?教师之教, 不再全盘授予, 书也是看不完的,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并且学会读书看报, 中学生思维量加大, 自我发现的机会多, 在掌握技巧和能力以后对知识的理解透彻并运用得快,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当学生在初中阶段能养成这样的语文学习习惯, 掌握阅读的技巧和能力, 培养读书的兴趣和毅力;语文教师能真正在预习的设计上下工夫, 让预习成为课堂的一种有效延伸, 那么语文预习将发挥它真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戴剑平、王焰安.语文教育学新论[M].香港:金陵书社出版公司, 1992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3]曾显东.略谈语文学习之预习[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8)

8.初中语文预习有效策略例谈 篇八

一、自觉预习,兴趣为要

布鲁姆说:“积极的情感能使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每个人都有这样一种体会,做自己喜欢的事做起来会觉得轻松异常,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不愿意的事就举步艰难。

由此可见,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进行预习是十分必要的,而想要培养学生拥有自觉预习的好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个人认为,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实际情况的观察和分析,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适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例如,当教学新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提出问题等方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进行思考,进而对课文产生兴趣,进行学习和研究。教师要适当的为学生讲一些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等,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提前阅读课文时逐渐享受到乐趣,从而养成自觉预习的好习惯。

二、整体阅读,即时查阅

学前阅读就是要阅读单元介绍、课前提示,阅读文本,阅读注释,阅读课后探究与练习,阅读学案等等。根据课标要求,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其结构与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要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通读各篇文章,初步看出其共性和个性。具体学习单篇时,课前提示及课后练习,学习指导,补充习题,均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绝佳资料。通过阅读,学生对整个单元和每篇课文就有了初步的印象和整体的了解,这就有利于日后对课文进行纵深的阅读与理解。

一篇文章,或多或少会有些生字、生词以及疑难语句。这就需要在学前阅读时查阅工具书,扫清障碍;就要手脑并用,将预习时生发的问题划出来。如果有注解,阅读时可以参照,以弄懂其意;如若没有注释,那就要利用工具书,查一查字典,特别是不要放过那些模糊的字词,似懂非懂的句子。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似乎”与“确凿”意思相反,用在一起看似矛盾。而在这里,作者将它们放在一起,是何用意?如果搞不清楚,可以在句下做出标记,打上问号,当师生们在课堂上交流展示的时候,就可带着问题听,带着问题思考,就会理解得更透彻。

三、圈点批注,经常思考

预习时,要根据课前提示、课文内容、课后练习及学案进行深入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否解决,课后探究练习是否能回答等。阅读文本时,可以带着问题(探究练习、学案)进行,看到文本中有相关答案就直接做上标记,并做必要的批注。通常,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做到一边读、一边想,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多看几遍,反复研究,并进行标注,对于一些经过查阅资料和理解能够弄懂的地方,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理解,对于一些不解的地方,要将自己的疑惑写出来。同时也可将文本中感觉写得比较好的地方,或是有疑问的地方,在边角做上记号,并积极思考,产生理解。这样在课堂交流展示的时候,也就容易思维沟通,心领神会。

例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中,拟人化的语句十分有特色,预习时就可以将其划出来,特别是一些关键的、生动的词语,像“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偷偷地”、“钻”,“在雨中静默着”中的“静默”等等。如此经由自己的赏析,再加上同学、老师的点拨,领会就更快,理解就会更加深入。

四、质疑问难,多做笔记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应当鼓励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根据问题的价值来适当地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点拨、指导,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提出问题的学生也会因为自己的问题得到了重视而受到鼓励,并在今后的预习过程中做的更好。

预习就是要留下学习的痕迹,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完全可以在阅读、查阅、思考中多做笔记,做好笔记。经验告诉我们,做笔记对语文预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做预习笔记的形式有多种,可在书上做标记、做批注,也可准备一个预习笔记本,每次把预习的结果及时地记录在上,而且力争做到逐渐让作业本成为学生自编的“学案”,通过自编的“学案”,记录学习过程,培养学习能力。

看预习提示及注释时,可把与作者相关的内容按名(作家姓名),时(出生时间),地(出生地点),评(对作家的评价),作(选自哪部作品)等方面加以归纳。还可以在笔记本上设新词栏,重难点等等,为课上交流展示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到了这几点,学生课上交流时,就会比较容易地随着老师的精讲点拨,理清思路,把握情感,并从中发现自己预习时生发的问题,哪些解决了,哪些还不明白,通过合作探究,求得及时解决。

9.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预习资料总结 篇九

一、看拼音,写词语。(5分)

zhī chēng líng hún dào qiè jiǎo jié dàn shēng

( ) ( )( )( )( )

二、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2分)

1.在寒风中很多花枝都折(shé zhé)断了,但梅花还是挺直腰杆,绝不低头折(shé

zhé)节。

2.这本名传(chuán zhuàn)记在同学们的手里传(chuán zhuàn)来传去。

三、把词语中的错别字用“—”画出来,把正确的字写在括号里。(6分)

默默无蚊( ) 同仇敌汽( ) 不屈不饶( ) 暂钉截铁( )

写出四个在本册教材中积累到的成语:

四、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5分)

鼓动 鼓励 鼓舞

1.“精彩极了”,这声音一直( )我坚持不懈地写作。

2.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战士们受到了极大的( )。

如果……就…… 虽然……但是…… 之所以……是因为……

1.( )几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 )母亲依然工作着。

2.珍珠鸟( )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世界。

3.( )空气中没有灰尘,人类( )难以生存。

五、下列一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1.同学们都在目不转睛地看着树林里飞来飞去的小鸟。

2.我穿上了洁净的衣服,把脏衣服脱了下来。

3.归国华侨站在泰山顶上兴致勃勃地观看日出。

4.我喜欢看文学和戏剧作品。

六、请将左右两边相对应的内容用线段连接起来,并回答问题。(5分)

落叶他乡树 善读之可以医愚

宝剑锋从磨砺出 寒灯独夜人

书犹药也 不在于饰貌

孝在于质实 梅花香自苦寒来

《秋思》一诗最能表现出诗人担心自己在信中没有把话说明白的诗句是

你一定在课外积累了许多表达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句,请写下来:

七、语文综合性学习(0.5+0.5+2分)

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计划一般包括 、活动内容、 、分工情况等。在“遨游汉字王国”的这一次综合性学习中,我最大的收获是

八、语文实践(2分)

10.初中语文课文预习 篇十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对儿女深深的爱,感受“爱母”的思绪,感悟生命之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父母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感悟深深的母爱。

教学难点:

感受“爱母”的思绪,感悟生命之美。

教学时间:2课时

第2课时

一、直接导入。

这一节,我们继续来学习12《秋天的怀念》。(请学生板书课题、作者。)

二、聆听母爱。

(课件出示)老师配乐朗读,温馨提示:一边听,一边画出描写母亲动作、神态、语言的语句,感受文中无处不在的母爱。

三、品味母爱。

1)画出描写母亲动作、神态、语言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从

这些语句你感受到母亲怎样的内心活动。(课件出示)

学生先自己思考,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2)除了直接描写母亲外,文中还有一些间接描写的句子,也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伟大。读一读,体会体会。(课件出示)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双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的肝常常疼得她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学生先读一读,再交流感悟。师小结点拨,生板书。

四、“爱母”思绪。

用心读一读,体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课件出示)  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诀别。

师点拨,生谈体会,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师小结:“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亲? 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文中三次提到看菊花,母亲让我看菊花有什么用意吗?

2)文中画线句子中“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是

妹妹懂得了 。

3)你怎样理解“要好好儿活”?

生先齐读,师生再交流问题。

五、“生命之美”分享吧。

1)看菊花,感悟生命之美。(课件出示)

2)走近史铁生,感悟生命之美。(课件出示)

六、深情作结,感情升华。

让我们记住史铁生,记住这位身残志坚,坚强乐观的作家 ;让我们记住母亲,珍惜平凡、无私而又伟大的母爱;让我们感恩父母,关爱父母,用行动回报父母!

师生分享《游子吟》。

七、自主作业。(课件出示)

收集有关母爱的文章,读一读。

课内课外相结合,拓展迁移

写一件最让你难忘的 “母爱”事件,学习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11.浅谈初中语文预习方法指导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预习方法;指导对策

课前预习是为了学生上课能带着问题来学习,能够提前了解文章的结构和文中思想,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跟上老师的思路有目的地学习。然而当前的预习任务的布置方式没有将预习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教师口头布置一下任务没有给学生明确的目标,从而使学生产生了敷衍情绪,不能够将预习做到位,因此传统的预习方法就没有发挥出预习的作用。

一、让学生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目前学生对课前预习的认识还不够深刻,经常认为预习只是简单地读一遍课文,提前认识一下新字词,并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也没有明确自己对文章的疑问,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课前认真地预习,标记自己对文章产生的疑问,方便在老师讲解的时候寻找答案,对比教师讲授的和自己理解的有什么样的不同,在逐渐强调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课前预习的重视。

二、创设问题,检测预习结果

为了更好地督促学生能够有效地预习课文,可以创设一些有关课文的问题,以填空和选择题的形式来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考查,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创设问题时应该增加问题的趣味性,这样学生在以后的课文预习过程中就能够更加认真,从而记住文章的关键点,增加对课文的了解。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教材《敬业与乐业》一文时,学生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应该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整篇文章的脉络结构。

三、发散学生思维,给学生想象空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是不一定相同的,所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理解学生对问题产生不同的想法,針对合理的思想给予一定的肯定,将这种思维运用到课前预习中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把握,这种预习方式能够避免预习的单一性,防止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枯燥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初中语文相对于小学语文来说层次更深了一步,这样有目的地预习文章能够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并且可以更加轻松地理解教师对文章的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董秀英.浅谈初中语文预习方法指导[J].新课程学习,2012(02).

12.课文预习要有方向 篇十二

关键词:预习,预习乱象,预习步骤,三个预习方向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兴趣?关键在课前预习。凡事预则立。在学习上,更是如此。无论在哪一阶段的学习,无论哪门学科,老师在讲课之前都应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的学习更是如此。

学生只要养成了预习的习惯,会预习,那么在老师讲解时,就能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就能明白课文要学什么,甚至可以事先把自己不懂的内容当作听课的重点。同时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也会把有些淡忘的内容巩固起来。

可是现在,很多时候老师要求学生的预习,会让学生无所适从。为什么呢?这取决于预习的质量,取决于老师对预习的理解和指导。有时老师对学生的预习没有指导,只是简单的布置学生预习。学生不知从何入手,找不着重点。通过观察,笔者发现:有些学生看一次书,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就以为预习了;有些学生做一些学案就以为预习了;有些学生浏览一下课文,找几处句段划上波浪线就以为预习了;有些学生有时甚至不看书,直接做《学法大视野》上的“课前预习”等等。有时,也会出现只预习,缺少必要的反馈,让预习得不到展示,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或者老师分析课文时,没有针对性配合预习,也会让预习效果大打折扣。种种预习的“乱象”让预习变得可有可无。

可见,预习不是随便就能完成的,没有方向性引导的预习是低效的,预习的方向性非常重要,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规划好预习。现在这一环被很多语文老师所忽视。预习,是一项有预见性的有方向性的教学工作。

学生预习课文,是一个系统的学习,要有重点,要有方向。如果没有方向,学生对一篇课文预习就没有重点,甚至面面俱到,感觉不到此篇文章与其他文章的不同之处,陷入“费力不讨好”泥潭。预习要有方向,就是预习目标要清楚,重点要突出,针对不同的课文老师要有不同的方法指导,让学生能循序渐进地“进入”课文,能纲举目张地品味课文,继而能圈点批注地“走出”课文。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预习有方向,并养成良好的预习步骤呢?结合初一的课文与《学法大视野》来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步,快速阅读课文两遍(理骨干,梳内容)。第二步,对照文中注释,以及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掌握重要生字新词的音形义。第三步,给文章的自然段标序号,划出精彩句段(描写、抒情、议论),并圈点批注。第四步,对照课文“研讨与练习第一题(有时包括第二题)”,根据问题细读课文。

那么,如何让预习步骤形成自觉的行动,变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师生之间能形成良性互动,养成一个高效的学习习惯,那就是要有方向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向。

第一方向,预习目标应该明确化,预习,很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预习更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让学生预习变得简洁高效,要突出进得去出得来,让学生在你的方向性指引下,能深入课文,同时,要有反馈,让学生能感受到预习有所获,能联系实际“出得来”。这就要有目标设定,要有过程引导,要有反馈评价。

面对一篇课文,学生的认知是由表象开始,首先引导学生梳理表象,那么预习的路径就是:自学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初读课文,接着整体感知;发现课文精彩的语句产生独到的见解;最后深入文章主题——提出疑问,学生根据预习题目和课后思考题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

通过预习,学生能初步认识,熟悉课文,但不可能理解和弄懂所有问题。所以要引导学生圈点勾画,甚至写眉批等,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语句以及课后问题作标记,并提出质疑。这样,使学生做到在课堂上的听课有目的性,带着问题来听课,提高听讲效果。

第二方向,预习方法科学化。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达尔文曾经这样说。事实也是如此。好的方法、好的习惯永远比知识重要,因为它们是获取知识的素养。要让学生的预习事半功倍,预习方法必须科学,且形成较为固定模式,有章法可循,大家都可以学习、掌握。笔者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时,经常会这样做:一篇文章,每个学生都要有自己的第一感受,那就是其他人,包括老师,不要先入为主,让学生独立思考。经过思考,圈点勾画出精彩、怀疑、不懂的地方,与同桌交流,然后再与小组成员交流,或者全班共同探讨,师生交流,老师引导全班学生做批注、查资料等等。科学的预习方法因人因科而异,笔者采取的预习方法多是做批注、查资料、独立思考。充分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脑,动口”。学生预习了,课堂的重心前移了,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兴致勃勃,就应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三方向,预习展示的兴趣化。大家都知道,炒菜的厨师希望品菜人的品尝,学生更希望自己学的知识,自己的见解得到大家的肯定。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对课文有了真情实感,有了自己的体会,就有话要说,要展示。同时,学生各自的展示,也能更好地碰撞出火花,达到“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综合效果。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是预习的试金石,是最不可缺少的。笔者让学生自己先对照预习问题讲基本知识,讲自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一个或几个学生讲,其他学生补充;知识有了,再让学生列举基本题型和方法,对题型涉及的知识作以说明,对于简单一点的问题,讲解的学生可以要求某个同学作答,以检查他的预习效果,而较难的问题,解题方法还可在全班征集。这样,在整个课堂,就真正实现了学生主体的作用。

上一篇:把字开头歇后语下一篇:曲堤镇中学2012年德育主题教育月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