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诗意

2024-09-03

人生诗意(通用8篇)

1.人生诗意 篇一

叶 朗:创造诗意人生

日期: 2009年10月23日 12:21 来源:浙大新闻办 作者: 刘芸

阅读次数:4506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要谈的问题是人生境界的问题,在谈这个题目之前,我想说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大学教育,应该引导大学生有一种更高精神追求。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时候有一个重要提法,就是要使我们国家成为具有更高素质和精神追求的社会。把精神追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具有极其深刻、极为深远的意义的,因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能只有物质的追求,而没有精神的追求。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追求,人们会觉得他很俗气,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精神追求,那么整个社会就必然会陷入庸俗化。一个国家的物质生产上去了,物质生活富裕了,如果没有高远的精神追求,那么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最终也会受到限制,那么这个国家就不可能有远大的前途。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讲话的时候就有一句话,他说:“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我觉得这是一个警句,也是警钟。现在我们社会的某些方面,确实有一种倾向,就是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追求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大的压倒一切的地位,而精神的生活,精神的追求则会被忽视,被冷淡,被挤压。我们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负面的东西,跟这种倾向是有瓜葛的。十七大报告把具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目标提出来,我认为这对我们各方面的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尤其对我们教育、文化工作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过去有一种说法,说大学就是传授知识,或者说就是研究高科技,或者说就是为市场经济服务,由此来考虑大学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的建设。从十七大的精神来看,这种提法显然是片面的。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和学习技能,更重要的是造福学生,使他们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要引导学生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进一步,大学还要在精神追求的层面上引领整个社会。

我是在北京大学工作的,我认为北京大学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作用主要就在于此。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可能出了不少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就这一点来说,北大不能跟他们相比。但就引领社会的精神追求来说,哈佛、斯坦福未必比得上北大。北大的传统不能中断,不能抛弃,北大不能办成哈佛第二,因为哈佛是为美国办的,北大是为中国办的。中国和美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我不是说哈佛好的东西我们不要学习,但我们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大学有自己的传统,中国的大学有自己的办学宗旨,不能处处照搬美国的大学。我想我们的教学应该体现十七大的精神,要把具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那么关于精神追求的问题,我谈几点看法。

第一,我们大学的教育,特别是大学的人文教育要高度重视人文内涵,要通过我们的人文教育,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我们的大学教育,我们的人文教育,应该多方面地提高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但最终归结起来,是提升人的人生境界。思想家强调,一个受教育者,一个学者,不仅要注重增加你的知识和学问,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拓宽你自己的胸襟和涵养自己的气质,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这个问题也是我今天讲述的中心问题,后面我会详细谈。

第二,学校应该加强中华文化的教育,特别对大学生来说,要加强中华文化的根基意识,使它们具有一种文化的自觉。

第三 要在学生中提倡阅读人文经典。要使大学生明白,一个人要提高个人修养,打下做人、做学问的根基,必须精读几本经典人文著作,人文经典著作是各个时代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数量是有限的。对于这些经典著作,要精读。精读用古人的话来说“熟读,玩味儿”,也就是反复的咀嚼,读懂,读通,读透。精读这些经典人文著作,就是为了吸收人类最高智慧,使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更快地成熟起来。熟读经典著作,经常接触经典,可以把自己的品味提上去。一个人如果老是读三、四流的作品、文化垃圾,自己的情趣、格调、追求、眼光等慢慢地降低。这也是一种熏陶,一种潜移默化。当代的俄罗斯电影大师塔托夫斯基说他小时候母亲建议他读《战争与和平》,并经常告诉他,书里的片段如何地写得好。他说这样,《战争与和平》就成了他艺术品位和艺术深度的标准。他说;“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办法阅读垃圾。”他更为强烈地厌恶垃圾,嫌恶垃圾。塔托夫斯基成为一代电影大师与他的素养是分不开的。反过来,一个人如果从小就是阅读文化垃圾,那么他就再也接受不了文化经典,因为他的文化品位早被文化垃圾硬化。一个人读的书构成一种精神文化环境,它会很深地影响一个人的文化气质和文化品格。现在有一种说法叫“读图时代”,“快餐文化时代”。这种说法可能是从国外传进来的,我个人认为这有很大的片面性,因为这种说法排斥经典阅读、排斥深度阅读。我不否认漫画、动画可以传播真善美,可以开辟青少年的心灵、心智。我也赞成发展动漫产业,但是漫画、动画终究不能传播深刻的思想,如果我们年轻一代成为读图的一代,完全沉浸在动漫世界之中,完全与人文经典隔绝,那么长此以往,我们的民族就会变成一个没有深刻思想的民族,变成一个肤浅的民族,那么灿烂的中华文明会中断,这是极其危险的。

第四,要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加强校园文化的秩序。一所大学要营造浓厚的大学氛围、学术氛围,要组织各种学生社团和文化社团,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和文化沙龙,举办学生音乐节、戏剧节,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展览。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大学生更多地接触文化经典,使他们经常欣赏莎士比亚、汤显祖等的戏剧,欣赏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艺术经典是人文经典的一部分。经典引导青少年去追求,寻找人生的意义,去寻找更高、更深、更远的东西。流行艺术不能起这个作用。当然,我不反对流行艺术,流行艺术也有很好的,但我们要防止精神错乱、格调恶俗的艺术进校园演出。格调很低的东西,如果他们不违反法律,当然也可以在社会的某些场合比如酒吧、歌厅演出,但我们不能让他们进校园。为什么?理由很简单,校园是我们教育下一代的地方,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下一代引向精神健康的道路。有人说,艺术没有好坏之分,趣味没有高低之分,只要有个性就是好的。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我们的教育界、理论界应该对这种说法加以批评,加以批驳,以避免它们对我们实际工作的危害。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各政府文化部门要加强社会环境文化的建设,消除不利于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因素。影视、美术、音乐、平面媒体还有互联网的文化内涵对青少年的精神影响非常大。我希望我们的电影、电视特别是广告文化、网络文化要注重向青少年一代展示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中健康的东西,正面的东西,美的东西,要传播健康的格调和情趣。我不是说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中没有不好的、负面的东西,但总体中国文化是健康的、美的东西。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大生命力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民族,我不赞成有的人把中国历史上一些畸形的、丑陋的、血腥的东西比如扭曲的性格,病态的心理,家族内部的背叛、乱伦、残杀等等加以放大,夸张或者拼命地渲染,或者把中国人描绘成愚蠢的、发呆的模样,显示中国人都是没有头脑没有灵魂的傻瓜。这样一种作为怎么可能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和中华文化的根基意识?怎么可能激励年轻一代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总之,我们的大学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应该引导学生,使他们有一个更高的人生追求,使他们追求一个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使他们注意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和气象,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开头。

下面我就讲人生境界的问题,我分成几个问题来讲。

一 什么是人生境界

我们经常说这个人的人生境界高,那个人的人生境界低,这里的境界就是指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境界,概念中有好几种不同的含义,最早是指疆域的意思。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境界这个概念一般有3种含义。第一,是指学问和实践的品位和阶段;第二是讲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说的审美意象;第三是讲精神境界,心灵境界,也就是我们说的人生境界,我们在这里说的境界讲的就是这层含义。

人生境界的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境界的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问题。冯先生在很多著作中对人生境界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冯先生说,从表面上看,世界上的人是共有一个世界的。但是实际上每个人的世界并不相同,因为世界对每个人的意义并不相同。人和动物不同,人可以对世界有所了解。人的生活是一种有觉解的生活。这儿的解,了解,是一种活动;这儿的觉,自觉,是一种心理告白。宇宙间的事物本来是没有意义的,但有了觉解便有了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觉解造就了宇宙。宇宙间如果没有人,没有觉解,那么整个宇宙就处于无名之中。所以有一句话“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句诗中的孔子是人的代表,意思是没有人的宇宙只是一个混沌的宇宙。对每个人来说,他对宇宙的觉解不同,所以宇宙对他的意义也不同。这种宇宙人生的意义就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可以做相同的事,但根据他们不同程度的理解和自觉,这件事对他们的意义也就不同。冯先生举例说,两个人同时去游山,一个是地质学家,他在山里看到的是地质构造;另一个是历史学家,他在山里看到的是某些历史遗迹。因此同一座山,对两个人的意义是不同的。就存在来说,每个人看到的世界和世界中的事物是不同的。每个人有自己的世界,也就是说每个人有自己的境界。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

冯先生对于境界的论述对我们很有启发,但是他的论述也有一些不足,主要归结为两点:

第一,冯先生认为一个人的觉解决定了他的人生境界,这样也就把境界完全归结于理性层面。但是人生境界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整体,它不仅有理性层面,还有感性层面,情感层面和超理性层面。

第二,他过于强调境界是一个思想领域的东西,而不重视境界和生活世界的关联。他说两个人做相同的事可以有不同的境界,差别就在于觉解。他忽略了一点,境界对一个人的生活实践具有指引的作用。不同境界的人固然可以做同一件事,但更多情况下,不同境界的人会做不同的事,即使做同一件事,也有不同的做法。不同境界的人趣味不同,言行举止,爱好追求,生活方式也必然不同。一个小孩落水,甲袖手旁观,乙跳下去抢救。这是境界不同。面对同一项任务,甲呕心沥血,乙敷衍了事,这也是境界的问题。

北大的张世英教授在《哲学导论》的天人之际中用了很大篇幅讨论人生境界的问题。张先生用王阳明式的人生一点灵明来设定人生境界。人与动物不同,正是因为人有了这点灵明。正是这点灵明照亮了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境界就是灵明所照亮的有意义的世界。动物没有自己的世界。

王先生的说法和冯先生说法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有一些是冯先生没有说到的地方。我认为至少有这么三点:

一,冯先生所说的境界是觉解,是一个人对宇宙人生的觉悟和了解。张先生所说的境界不限于主观觉解。每个人的境界是有天地万物之间无穷的关联所形成的,这种关联包括自然的遗传因素、生长环境、历史的实在、文化背景和所受的教育。这种关联是形成每个人境界的客观因素,这种客观因素又融进了人的主观境界里。所以说境界乃是一个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一定的社会体制下甚至是个人的某些具体遭遇下所长期沉积铸造起来的生活心态和生活方式。境界是无穷的客观关系的内在化。这种内在化的东西指引了一个人的社会行为的选择,包括他所爱好的内容。

一个人的行为的选择是自由的,但同时也受它的生活心态和生活模式即境界的影响。张先生所说境界不限于主观觉解,同时他比较注重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实践的关联。

二,张先生认为,从时间的角度看,境界是交叉的,是一个过去、未来所构成的现在,现实的现在。或者说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个整体。这就是说,每一个人所拥有的自己的世界,一个人的过去包括他个人的经历、思想、感情、环境等等都积淀在它的现在之中,构成他现在的境界,从而也可以说构成他整个的人。因此,未来已经在现在中先在。所以,每个人当前的境界是过去和未来的交叉点,集中点,放射着一个人的未来和过去。一个诗人,他过去的修养、学养,他对远大未来的憧憬,都决定着他现在诗意的境界。而一个过去只有低级趣味的人、对未来斤斤计较的人,当前的境界也必然是低下的。

三,一个人的境界对人有指引、引导的作用。境界是浓缩一个人过去、现在和未来而成功的心理导向。人生,就是人的生活,人的实践。人首先要面对生活于其中,实践于其中的生活世界。

境界指引着人的生活和实践,一个低级境界的人必然过着低级趣味的生活,一个有着诗意境界的人则过着诗意的生活。张先生对境界的论述是对冯先生的补充,将他们加以融合,得出一个对境界比较全面的看法。

境界,是一种人生态度,它包括冯先生的觉解,对宇宙的了解和对自己行为的自觉,也包括张先生所说的感情、欲望、志趣、爱好等。境界是浓缩过去现在将来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境界是一种导向,对人的生活、实践起着指引的作用。从表面上看,大家都有境界,实际上,每个人的境界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是不同的。所以,一个人的境界是他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一个人的境界表现为他的内在状态,即中国古人所说的胸襟、气象、怀抱等。好像是虚的,实际上别人能感觉到。冯先生说他在北大当学生时,第一次进校长办公室见蔡元培先生,一进去就有一种光辉日月的气象,满屋子都是他的气象,这句话说的就是一个人的气象是别人能感觉到的。

二 境界的四个品味

冯先生把人生境界分成四个品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不同的人,世界和人生对他的意义不同。

最低是自然境界,处在这个境界中的人按习惯做事,不清楚做事的意义,他也可以做一些大事业,但他做这些事业是不知其然而然。比这高一步的是功利境界,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他可以积极奋斗,他也可以做有利于他人的事,甚至可以牺牲他自己,他是为了他自己的利,就秦皇汉武,他们做了对社会有利的事,他们是盖世英雄,但是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所以他们的境界是功利的境界。再高层次是道德境界,处在这个境界的人行利,所谓行利,是求社会的利,因为这种人有一种觉解,就是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在社会中,个人才能实现自己。功利境界的人是求个人的利,道德境界的人是求社会的利。功利境界的人的行为是以占有为目的,道德境界的人的行为是以贡献为目的,功利境界的人的行为目的是取,即便有时候是予,他的目的也是取,道德境界的人的行为目的是予,即便有时候是取,他的目的也是予。最高的境界是天地境界,处在这个境界中的人,他的一切目的都是侍天。因为他有一种觉醒是人不但是社会的一部分,而且是宇宙的一部分。就是人不但应该对社会有贡献,而且应该对宇宙也有贡献,这就是知天。知天所以能够侍天;知天,所以能够乐天。乐天就是他的所见、所行都对他有一种新的意义。所以说乐,有一种快乐,是一种最高的精神愉悦。同天,就是同于宇宙大自然,消除了我和非我的分解这种境界。

自然境界所需的觉解最少,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依次需要更多的觉解,天地境界需要最多的觉解。天地境界也是一种混沌,但这种混沌并不是一种不了解,这是一种觉解的发展,同时这也是一种“我”的发展。在自然境界中,人不知有“我”,在功利境界中,人有“我”,在道德境界中,人无“我”,在天地境界中,人也无“我”,但是这种无“我”是人生只有真正了解了“我”在社会和宇宙中的地位,充分发展了真“我”,所以在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中的人才是真正的有“我”。

冯友兰先生认为境界有高低,所以不同的境界在宇宙间有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境界的人在宇宙界也有不同的地位。冯先生说,从表面上看,世界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每个人所享受的世界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境界高的人,他实际享受的世界比较大,境界低的人,他实际享受的世界比较小。因为一个人所享受的世界,毕竟是他所感受、所了解的世界。

比如说,北京颐和园有玉兰花,每年玉兰花开的时候,从表面上看,颐和园的玉兰花是任何人都能享受的。但实际上,很多人并不能享受,这并不是说这些人买不起颐和园的门票,而是说玉兰花对这些人没有意义。有些富豪得了癌症,在家里修养,带他们的太太到公园里散步,一阵清风吹来,他感到非常爽快。他就感慨,怎么我过去就没有这种享受呢?这是他醒悟到在他过去的生活中,清风明月不是他实际能享受的世界。这不是钱的问题,他不缺钱,再说,清风明月也不能用钱来买。问题是清风明月对他没有意义,这是他的境界决定的。

冯友兰先生的区分是一种大的区分,实际上可以做一种更细的区分,比如功利境界,处在这个境界中的人,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可以分出不同的等级和品味同样的。处在道德境界中的人,也可以做进一步的区分。同时,我们就人生境界的区分也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境界可以既有功利的成分,也有道德的成分,而不是纯粹的功利或者道德境界。冯友兰所说的最高的人生境界是天地的境界,是消除了我和非我的境界,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一种超越自我有限性的审美的境界。

三 人生境界体现于人生的各个层面

一个人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人的日常生活的层面,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送往迎来等俗务。人生俗务的层面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个层面;第二个层面是工作的层面、事业的层面。社会中的人为了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有一个职业,用一个比较消极的说法是赚钱养家糊口,用一个比较积极的说法就是一个人一生要做一番事业,要对社会有所贡献。这是人一个核心的层面。第三个是审美的层面,诗意的层面,前面两个层面是功利的层面,这个层面,是超功利的层面。人生当然应该有一番事业,但人生也应该有一番诗意,人生的概念和事业的概念不是相等的概念,人生,不等于事业。除了事业之外,人生更应该有审美的层面。

现在社会的特点是工作压力非常大,竞争十分激烈,所以每个人每天都很忙碌。所以审美这个层面往往被排挤掉了。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今天颐和园的玉兰花开了,你去看了吗?”回答“哪有时间,没有这个闲工夫。”人往往把审美活动看成是没有意义的,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审美活动尽管没有直接的功利性,但他是人生所必须的。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样的人生是有缺憾的。我们不能说最重要的层面,但是它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层面。

人生的这三个层面应该有一个恰当的比例。一个人不能把俗务的层面太膨胀了,把事业也挤掉了,把审美也挤掉了。整天想着柴米油盐,这用我们俗话说,太俗气了。一个人也不能把工作事业的层面搞得太膨胀了,整天忙忙碌碌,生活毫无诗意,这样的人生,好像也不是完美的人生。当然,一个人又不能把审美的层面搞得太膨胀了。大家知道,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八旗子弟就是这样的情况。整天提着鸟笼子逛大街、听戏、斗蛐蛐,把祖上留下的财产全部败光。

人生的这三个层面可以互相渗透,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蕴。事业的层面,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升华成审美的层面。比如大科学家,他们在科学研究中感受到宇宙的崇高,从而做到一种审美的愉悦。这就是从事业的层面升华到审美的层面。反过来,审美的层面有助于拓宽一个人的胸襟,也可以促进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审美的层面,转化成了事业的层面。

我现在要着重讲的是,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在一个人的三个层面上都必然会得到体现。一个人的衣食住行包括一个人的生活细节都能反映他的精神境界反应他的深层心态、生活风格和文化品位。巴尔扎克写过一篇论文叫《风雅生活论》,里头引用了两句谚语,一句叫“一个人的灵魂,看他手杖的姿势便可知道。”还有一句是“请你讲话、走路、吃饭、穿衣,然后我就可以告诉你,你是什么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必然从他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表现出来。我看有的公司招聘员工,先进行考试,然后选出比如四个候选人,最后请这四个人吃饭,吃完一顿饭,他就决定要哪一个人。他就通过你吃饭就看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当然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人生境界,最能反映他的胸襟和气象。我们举冯先生的几段话来说明这一点。冯先生在他90多岁的时候依然在写他的《哲学史新编》,他对学生说,他现在眼睛不行了,想要翻找新的材料已经不可能了。但他还能写书,他口述,他学生记录。他看新的书不行了,但他能在已经掌握的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理解。我在北大对学生说,你过去看过的书,你可以有新的理解,你可以有新的问题。他说“我想一条老黄牛,懒洋洋地躺在那,把已经吃到胃里的草料吐出来,重新细嚼慢咽,不仅感觉有味,而且其味无穷,其乐也无穷,古人所谓乐道,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冯先生所说的乐道,就是精神的追求,精神的愉悦,精神的享受,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冯先生说,人类的文明,好似一笼真火。几千年不灭的在燃烧,几千年不灭是因为古往今来对人类文明有所贡献的人的人都是呕出心肝用自己的心血作为燃料,才把这真火一代一代的传下去。那他为什么要呕出心肝,就是情不自禁,欲罢不能。这就像一条蚕,他既生而为蚕,就没有别的办法了,“春蚕到死丝方尽”。他也是欲罢不能,冯先生说的这四个字欲罢不能非常好,我经常跟北大的同学讲,这是我们做学问的一种精神。就是对社会献身的精神,对个体生命有限存在有限意义的一种超越,就是对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一个人的审美层面也体现一个人的人生境界。

四 追求审美的人生

刚才讲了,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一个有着最高境界审美境界即冯先生说的天地境界的人,必然有一个审美的人生。朱光潜先生在《谈美》这本书中提倡人生的艺术化,人生的艺术化,就是追求审美的人生。

那么什么是审美的人生,在我看来,审美的人生就是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爱的人生。

诗意的人生

诗意的人生就是回到人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人的最基本的经验世界,是最本源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之中,人和万物并没有间隔,这个生活世界就是中国美学中国哲学所说的真。自然在这样的世界中,人生是充满诗意的,这是人的精神家园。但是在世俗社会中,我们又习惯于以主客的眼光看待世界,那么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对我们来说都是认识的对象,或者利用的对象。人和人之间,任何万物之间具有间隔。人被陷在自我的有限的天地之中,用陶渊明的话来说,就是落入“尘网”之中。德国哲学家马丁·路德把人生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你的人生,一种是我他的人生。

我他的人生被称为被使用的世界,就是把世界上的事物作为我认识利用的对象,从而满足的要求和欲望。这样,我就把一切纳入时空的框架和因果的联系之中,一切存在者都是和我分离的对象,这就是一种间接性。

而我你的人生,超越了主客二分,所以又称为相遇的世界,相遇就是和人的灵魂深处直接的见面。比如我凝神关注的时候,我进入了无我不分的境界,物我同一的关系中。与我相遇的不是这棵树的属性、本质,不是这棵树的物理运动化学变化,而是这个不可分割的树的整体,这是无限的你。没有任何的概念、体系、欲望、目的阻隔着我和你之间,这是关系的一种直接性。

他说人一直生活在过去里,他说时间并没有现在,除了对象,它一无所有。而现在是永恒的,对象是静止的、不中断的、僵死的、凝固的,本质的存在是在现在,对象的存在是在过去。这有点哲学的味道。我你的人生是超越了主客二分的人生,是诗意的人生,是当下的人生,是把握现在的人生。而我他的人生是主客分离的人生,是生活在过去里面的人生,是丧失了现在的人生。这样的人,一切都是过去式的,这样的人只能生活在过眼云烟之中,他把握不了现在。

所以诗意的人生就是跳出自我,跳出主客二分的间隔,用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心胸看待世界,造架万物一体的世界。体验它无限的意味和情趣,从而享受现在,回到人的精神家园。我们有时会觉得人活得没有意思。感到人活得没有意思,可能有很多原因,很多情况下是由于功利的眼光遮蔽了这个有意义有情趣的世界。从而丧失了现在。而审美去掉了这个隔离,造架了本来的世界,于是世界的一切都变得有情味,息息相通,充满了不可言说的诗意。

海伦·凯勒她虽然是个盲人,但她可以感受世界的美。她享受现在,她的人生是诗意的人生。马斯洛说自我实现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更有情趣,更能感受世界的美,他能从生活中得到更多的东西,他带着兴奋、好奇甚至狂喜来体验人生。对于自我实现者,每一次日落都像第一次看见,每一朵花都令人喜悦不已。他见到第一千个婴儿,就像见到第一个一样,这是惊叹的产物。这个人十次摆渡过河,但当他第十一次过河的时候依然有着强烈的感受,一种对于美丽的反映,一种兴奋,就像他第一次过河一样。

诗意的人生,每天世界都是新的。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乐根,一个人乐根,享受人生,他就把握了现在。世界上事物的意义和价值就不一样了,他的人生就成了诗意的人生。海伦·凯勒的一个朋友在森林走了一个小时回来,她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说什么都没有看到。她说,你走了一个小时怎么可能什么都没有看到呢?他看不见,世界上的东西对他没有意义。

创造的人生

审美的人生是创造的人生。创造的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高度发挥,甚至发挥到了极点,这样的人生就充满了意义和价值,中国古人说“生生不息”就是说生而又生,创造了再创造。生生不息就是创造的人生。一个人的人生,最重要的就是生命力和创造力。创造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才是五彩缤纷的人生。创造的人生才是审美的人生。因为人在审美的过程中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创造的追求。反过来,缺乏创造的人生是缺乏意义和价值的人生,是灰色的人生,是暗淡的人生,是索然无味的人生。

我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创造的人生。一个是我们北大著名教授朱光潜的例子。朱光潜先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批斗,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不到三年,朱光潜就连续翻译整理出版了黑格尔《美学》的两大卷,文化大革命以前他出版了一卷,后两卷有一部分是之前翻译的,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红卫兵抄走了。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有一次我在路上碰到朱先生,问他那些翻译找回来没有,他说没有找到。后来幸好找到了,朱先生就把它翻译完了,整理出版。黑格尔的《美学》很难翻译,因为涉及西方哲学、文学、文化的面非常宽,不熟悉西方文化很难翻译。所以当时周恩来周总理就说“黑格尔《美学》这样的书只有朱先生翻译,才能胜任愉快。”朱先生翻译完了三大卷美学。这是何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我就想起我小时候看到的丰子恺的一幅画,这幅画很能反映朱先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幅画画了一棵大树被拦腰砍断,周围就长出很多枝丫,树下站了一个小女孩和他的弟弟,小女孩把树指给他弟弟看,画上写了四句诗“大叔被砍伐,生机并不息,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我觉得丰子恺的这幅画和这首诗非常恰当地表现了朱先生的这种生命力和创造力。

再一个例子是苏联一个昆虫学家柳比歇夫,是苏联作家格拉宁在真人真事的小说《奇特的一生》写到的。这个昆虫学家让人惊奇的是他有超出常人一倍甚至几倍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我罗列一下他干的事情,他一生发表了70来部学术著作和12500张打字稿,内容涉及昆虫学、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进化论、哲学、无神论等等学科。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跑了很多地方,实地研究果树的害虫、玉米的害虫,他用业余的时间研究地藻的分类,收集了35箱地藻的标本,共一万三千只,这是多么大的工作量。不仅如此,他的学术兴趣广泛地叫人吃惊,他编辑了古希腊罗马史,英国的政治史,研究宗教,研究康德的哲学。他在研究古希腊罗马史时,古希腊罗马史的专家来找他讨论。外交部的官员来找他请教英国政治史中的某些问题。

柳比歇夫它的学术研究领域这么广泛,这么广博,取得这么多成果,并不表明他的物质生活十分优越,他一样要经历战争时代的折磨,他一样要花很多时间去跑商店。那时候苏联的生活条件也不好,要排队去买煤油,去买很多东西。他也有应酬,照他自己的记录,1969年这一年他收到419封信,写了283封信,他的有些信简直写成了专题论文和学术论文。他的同行拥有豪华的别墅,高档的轿车,他从来不重视这些东西。他只要有一个安静的工作环境就满足了。他没有让物质的享受把自己淹没,他也没有忽视审美的层面。他讨论但丁的《神曲》,他在晚上经常去听音乐会。柳比歇夫超越了平常人无法超越的极限,使自己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发挥到了惊人的地步。他享受生活的乐趣也比平常人多得多。

我认为朱光潜和柳比歇夫这两个例子非常典型,为什么?因为他们的人生是创造的人生,是五彩缤纷的人生,他们一生所做的事情要比普通人多得多。威廉·詹姆斯曾说普通人只用了他们潜力的一小部分,和我们想成为的人相比,我们只苏醒了一半。我们永远都在这一半的地方,永远不想突破这一半。马斯洛也说过,我们都有可能比现实中的自己更为伟大,我们都有未利用的潜力。我们许多人的确回避了自身的天职、召唤、命令、使命。大多数人都不想尝试超越自己可能性的局限。很多人都是在一半上生活,而朱光潜和柳比歇夫都是在极限上生活。他们都是自我实现的人。自我实现就是充分开发自己的天资、潜能,使自己趋于完美。创造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人生,创造的人生是趋于完美的人生。现在人才的标准有一条,超强度的使用脑力,我也跟我的研究生讲,要超强度地使用脑力,不要懒。人生应该追求最完美的人生,极限的人生,创造的人生。

爱的人生

审美的人生是爱的人生。一个人的人生充满了诗意和创造一定会给他带来无限的喜悦,使他热爱人生,为人生如此美好而感恩,并因此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所以诗意的人生和创造的人生必然带来爱的人生。我们能从天地万物的圣意,在一种勃勃的关怀中得到快乐,同时产生一种对天地万物的爱。花开花落都体现出生命的灿烂光华。爱花,赏花是因为人们对生命的无限的珍惜。事物有缘相遇,一定会在人们的心中激起无限的喜悦,哪怕是花,哪怕是一棵无名的小草,也是一样。这就是说自然的美。

生命的灿烂的光华激起人无限的喜悦,激起人们对人生的爱。这种对人生的爱必然和感恩的心情结合在一起。这样,人必然能感受到天地无限存在对个人生存的支持,没有他,人不可能实现自我,人生也就失去了意义。感受到这一点,人必然会产生一种感恩的心情。这种感恩的心表现在拥抱一切的胸怀,表现为每个人对万事万物的爱,它使人产生世界何等美好的感悟,导致一种为这个世界行善的冲动,一种回报的渴望,一种崇高的责任感。

艺术的美同样也激起人们的爱。俄国一位著名作家多斯托夫斯基说他不止一次的参观德累斯顿的博物馆,那儿有拉菲尔的《西斯廷圣母》,还有许多古代大师的作品。每次都看得热泪盈眶,究竟是什么使人热泪盈眶?是洋溢在画上的精神的完美。它激励我们追求自身思想纯洁和高尚。在欣赏美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感觉到诚惶诚恐,仿佛那雨,那风,那鲜花,那大地的呼吸全部都嵌入了我们感恩的心,并且永远占据了他。他走进东宫博物馆,一直感觉到幸福。他说他看那些雕塑像,懂得所有这些雕塑对人类高尚情操的召唤。这是人类无比纯洁的写照。他几个小时坐在米洛的维纳斯像的旁边,悄悄地在那哭泣。他的话也是说,审美活动使人感受到人生的美好。那种感恩的心情从而激励自己追求高尚纯洁的人生境界。

这样的人生当然也包括男女之间的爱情,有了男女的爱情,人生就变得如此美好,马斯洛说情爱和性爱作为一种人生体验使人惊喜,敬慕,敬爱,并且有一种类似伟大音乐所激起的感恩心情。这些思想家和艺术家都告诉我们审美的人生是爱的人生,是感恩的人生,是激励自己追求高尚情操和完美的精神境界的人生。

总之,追求完美的人生就是追求诗意的人生,追求创造的人生,追求爱的人生。人们在追求审美的人生的过程中同时就在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象,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不断提升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最后达到最高的人生境界,也就是审美的境界。

现在回到我们的开头,我们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一个学者,一个受教育者,不仅要重视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学问,更重要的是不断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气象,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去追求一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更有情趣的人生。我想,如果我们年轻的一代,我们的大学生都有这样高的精神追求,那么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一定会有光明的未来。

(根据叶朗2009年10月15日在浙江大学东方论坛上的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录音整理:刘芸)

2.人生诗意 篇二

优美静雅的校园环境

走进济南汇文实验学校,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诗意汇文, 幸福家园”这8个大字。在花木掩映中, 信步走在校园里, 处处传递出浓郁的诗意:学校东面的文化墙选取自《诗经》至现代诗人的10余首经典诗歌作品;道路两旁的灯柱上, 镌刻着“励志”“劝学”“爱国”等主题诗句;校园中宣传报栏里的经典古诗文是同学们课余时最爱驻足的去处;文化长廊、走廊里展示着学生的古诗配画作品, 优美静雅的校园环境处处洋溢着诗的气息。

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汇文实验学校有一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阅读经典, 与历代先贤对话, 汲取教育思想的营养, 寻求教育智慧的源头。在语文教师的共同参与下,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小学部确立了以经典诵读为主, 以赏诗、作诗为辅的思路编排校本教材《诗伴童年》。教材分低中高三册, 每一册由儿童诗、古诗和蒙学经典三部分组成。蒙学经典主要从弟子规、三字经、论语中选取经典语句, 让学生通过诵读明白做人的规矩和做事的道理;古诗部分是对必背古诗70首的补充, 让学生在唐诗宋词中, 接受美的熏陶、美的滋润、美的塑造。儿童诗部分主要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 赏析表达的效果。每首诗后面设计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互动环节, 让学生赏析、创作, 以此拓宽教材的束缚, 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领域。《诗伴童年》是学生最爱的课程, 教师们用不同的形式含英咀华, 让学生陶醉在诗的世界中, 把他们读诗赏诗作诗的积极性大大激发出来。课堂上, 师生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相互激励, 其乐融融;课堂下, 同学们的诗歌创作贴近生活、关注社会, 诠释着他们对青春、对校园的挚爱。

异彩纷呈的诵读活动

学校经常开展异彩纷呈的诵读活动。每天清晨校园传出朗朗的读书声, 课前1分钟学生用诵读等待老师上课。每学期学校根据季节变化, 结合学校实际进行“春之声”“夏之曲”“秋之韵”“冬之歌”的诗歌朗诵会。每个级部一个节目, 突出古诗文的深厚内涵和文化韵味, 提倡选择民族精神类素材;师生合作使用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手段, 表现出诗歌独具特色的魅力。2008年, 学校先后以“爱我汇文”“喜迎奥运”“情系汶川”“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主题, 开展诗歌朗诵、征集活动。2009年7月迎全运会倒计时100天, 在泉城广场进行了300人的诗歌表演《诵泉城, 迎全运》, 受到领导、媒体的好评。学校还举办“书写经典, 传承文明”书写大赛, “古诗配画”手抄报比赛, 让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2009年5月19日, 济南汇文实验学校被确立为济南市首家诗教示范基地, 并举行揭牌仪式和构建诗意校园展示活动。通过经典诗歌的诵读活动, 引发学生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深入思考, 实现以诗养德、以诗启智、以诗培艺、以诗促美的目标。

激发热情的诗文创作

除赏诗诵诗外, 学校还引导学生积极联系时事进行诗歌创作比赛。2008年, 学校先后以“爱我汇文”“喜迎奥运”“情系汶川”“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主题, 开展诗歌征集活动。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贴近生活, 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关注, 诠释着他们对青春、对校园的挚爱。我们将优秀作品刊登在校刊《星光诗刊》上, 部分师生的作品还在诗集《多彩的梦》和《辅导员》杂志上发表。近年来,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中小学生诗歌展示活动”, 先后有近百名同学获奖, 十几名同学获一等奖。

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

3.淡定苦难 诗意人生 篇三

关键词:艺术张力 《雅舍小品》 语境叛逆 情境悖论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梁实秋的《雅舍小品》自1949年问世后,就广受好评:

“誉之者盛称篇篇短小精悍,举凡人性百态,顺手拈来,层层剥视,娓娓道来,深刻而又得体,风趣而兼隽永”。

其“先后印有300多版了,至今销售不衰”的发行纪录,创下20世纪中国现代散文发行的最高记录。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雅舍小品》的艺术生命的日久弥新,其艺术张力大约是个中要义。

一 张力释义:洞穿感知的强大势能

艺术张力概念由美国现代诗人、批评家艾伦·退特最早提出。他在《论诗的张力》中说:

“我们公认许多好诗——还有我们忽视的一些好诗——具有某种共同的特点,我们可以为这种单一性质造一个名字,以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些诗。这种性质,我们称之为‘张力’”。

张力源自物理学的一个概念。从物理学来讲,是指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发生在内部的一种牵引力。如悬挂重物被拉伸的绳子内,被强压紧的弹簧等就存在张力。后来,这种物理学意义的力被借用到艺术研究中,指艺术文本内部诸要素的排列组合中生成的紧张关系,并聚增为超常的、可达情境极地的,洞穿读者惯常感觉心理的势能。

作为诗学概念,“张力”是上世纪新批评派对抒情文本魅力的勘探发现和对诗学理论的擦亮。被奉为“现代批评的顶点”,成为其理论标识。艺术张力强调艺术的独特维度与常态生活的分野。文学文本是否生成张力以及张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读者心理感知度。一般来说,人们对事物的感知总是以生活业已形成的惯常图式为基本参照。对于力的感受和度量是以一个大体的常态为基准。如果使读者感知的受力打破了惯常心理状态,超过心理感知“度”,就会产生张力。而跨越的距离与常态心理基准越远,产生的张力强度就越大,作品就越具有触动读者感知的审美震撼力和感人殊深的艺术魅力。卡西尔言:“一切时代的伟大艺术都来自于两种对立力量的相互渗透。”

作为一种艺术思维与手段,文本张力的构建主要有两种基本范式:一是同质元素的叠加、聚增。“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乡土依恋,团圆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挥之不去的情结。因此,对中国古人来说,与家乡亲人的分离本身就令人黯然神伤,柔肠寸断。而对于那些多愁善感的诗人来说,离别就格外让人悲不自胜。并且,多情的离别还发生在“悲落叶于劲秋”的时节。这样就在离别之痛中再添新愁。经过“离别”,“多情”“清秋”的逐层叠加、相互组接从而使离别之情被演绎、聚集、生成了一种能洞穿读者心扉的强大的势能。我们从逐步层层下压的弹簧中能感到类似的势能的存在。

另一范式是文本中异质元素之间的悖论式组合。“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霞光万道,自然美丽无限,但同时又隐喻着人生的黄昏,生命的暮年。这样,自然的良辰美景与内心的萧杀秋景形成了巨大的两极反差而又相反相存;审美的悦心悦意与人生迟暮的忧患感伤造成了强烈的对立冲突而又悖论式地并存于文本。从而使整个诗行的语意生成、诗意构建聚集了一种能穿透感知的强大的势能和压强。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就属于后者类型的一个样本。

二 语境叛逆:“众鸟高飞去,孤云独去闲”

巴赫金认为文学总是对话性的,总是指向其他文本。如果把文学文本置于文化语境之外,那是不可理解的。《雅舍小品》写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的抗战时期。当时整个社会充满着血腥与泪水,轰炸与杀戮,流离失所与家破人亡。面对社会的巨大痛苦和民族灾难,梁实秋并没有做那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的闲适文人。相反,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促使他投身于这场事关民族存亡的大事变。“七七”事变爆发后,北平陷落,梁实秋作为主张抗日的学者、教授,上了敌人的黑名单,处境危险。为此,他毅然写下遗嘱,割舍父母,告别乡土、校园,孤身南下,奔赴国难,置身于“烽火连三月”的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这使他亲历了这场血与火的国难,为国家的危亡牵肠挂肚;为大众的流离寝食难安。“日夜收听广播的战争消息”,“利用大头针制作许多面红白小旗,墙上悬大地图,红旗代表我军,白旗代表敌军,逐日移动地插在图上”,“看到津浦线上的白旗咄咄逼人,红旗步步后退,相与扼腕”。在空袭警报之声频频拉响的南京下关码头,他登舟前往长沙,抚念国难日殷,“看着船上满坑满谷的难民”,三餐难以下咽。在重庆,他亲历“五四大轰炸”,仓皇地厕身其里:爆炸声接连而至,声声巨响中尘埃弥漫,竹筑的房屋烧得噼噼啪啪地响,有如爆竹,山城淹没在一片火海中……。

陈思和认为在一个历史时期,往往会产生一些为人们认同的重大时代主题。如“五四”时期的“民主与科学”、抗战时期的“民族救亡”等等。这些重大而统一的时代主题常常统领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走向和文学走向。中国新文学具有强烈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在国难当头时刻,作家们纷纷“放弃了自己的个性追求”,放弃了“始终关注的启蒙主题,包括‘个性解放’或‘社会革命’的主题”,代之以齐唱救亡的时代进行曲,不约而同地担负起民族救亡的使命。“文学活动也转向以救亡的宣传动员为轴心”。作家们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产生了大量的反映民生疾苦与抗战斗争的“受难的散文”、“怒吼的散文”、“救亡的散文”。“报告文学和通讯此时成了最热门的体裁。战地通讯或有关抗战英雄业绩的报告在各种报刊上大量发表。”

然而,面对整个时代、社会发出抗战的吼声,在文学艺术纷纷以“铁肩担道义”的一片呐喊声中,同样饱受战火熏蒸炙烤的梁氏并没有与时俱进,却背离时代重大主题,逆反文学主潮,把笔触转向人性,将文学维度切入人生,气定神闲地讲述人生,谈论人性。在《雅舍小品》中,梁实秋说古论今,无所不谈;谈人道物,无所不写,唯独与抗战无关,与当下的时事相远。从作品中人们不仅感受不到重大的时代主题,也听不到万千民众流离颠沛的呻吟,就像中国宋元时代的山水画,外敌的入侵,现实的硝烟战火在作品中荡不起一丝涟漪。这样,“众鸟高飞去”的社会抗战语境与“孤云独去闲”的文本意象之间形成了两极强烈的反差:一方面是全民救亡图存的呐喊吼声,另一方面则是 “一地鸡毛”式的凡人琐事的娓娓讲述;一方面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战乱苦相,另一方面则是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般的安详与闲适。文本话语被推向与社会话语指向相悖逆的极端,造成两极强烈冲突又悖逆式的相互映照,凸显出“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张力效应。

三 情境悖论:“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审美心理学认为,态度决定世界样态。人以那一种态度看待世界,世界就向人呈现与之对应的那一方面图景。在感伤中,世界是一幅万物萧瑟的冷落清秋景象;反推回来,世界呈现什么图景,是与人所持的态度密不可分。佛家有“见心见性”之说。所谓心之有所想,眼之有所见。心性空间的净朗与阴霾,决定感官世界的阴晴雨雪。因此,对生活苦难,有人悲不自禁,有人则淡定平和。面对血与火的硝烟,身处颠沛流离的离乱生活、以悲为美的杜甫有着切肤之痛,并且把这种悲情愁绪演绎得哀转久绝,锥心泣血。而梁氏心性则具有一种彻悟了人生得失,洞穿了社会悲喜,通透了生活苦乐后的那种淡定与超然,使其感知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心理反映与生活境遇之间,与众不同。

以首篇《雅舍》为例。文本以两种话语展开,在两种话语相互映衬,相互抵牾,相互对照中构筑反差强烈的语义空间。一种话语面朝真实世界;另一种话语指向感知世界。文本中,“雅舍”且不说没有那种“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古代文人隐逸山林乡居的田园诗意,相反,它构建简陋的是“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的陋室。“雅舍”更非“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闲情雅致之所,而是人声喧闹,邻里相扰,鼠害成灾,蚊虫猖獗的户棚杂院。单就房屋基本功能来说,“雅舍”“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遇大雨“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此刻满室狼藉。”如果说这些生活困顿已经使人苦不堪言,那么,它本身还置身在内忧外患的民族灾难的时代环境之中。

在叙写过程中,作者将生活的百般苦楚层层叠加,把生命的千般艰辛步步递进,像压紧的弹簧,似充足了气的皮球,造成了文本内部强大的势能和紧张状态,使艺术品达成非常的语义或意境。从轰炸杀戮到流离失所;从居不避风雨到蚊鼠成灾,文本道尽了生活的水深火热,浓缩了时事的艰难苦恨。

然而,真正使文本“奇峰凸起”的,则是作者在苦难中“入水不孺、入火不热”的心性与人格,是面对严酷,身处逆境表现的淡定与从容。 在睿智和阳光心态烛照中,时事的艰难,生活的苦难,似乎已变得无足轻重和释然,没有常有的哀惋、感伤,没有怒发冲冠,也没有仰天长啸。更令人惊奇的是,在这种时事和人生,民族与个人的双度艰难苦恨之中,作者从中居然还发见了美,并描绘了一幅静谧的月夜图和一幅朦胧的水墨画: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庄子把“清”与“宁”作为宇宙之道的心灵至境。而至道之境、真切之心则以自然万物呈现出来的。“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庄子·齐物论》)禅宗也认为佛性往往从自然景物之中显现:“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大珠禅师语录)可见,尘世不染、与世相隔的清澄静谧之境乃是梁氏追求老庄清明虚静、禅佛清空净洁情志的写照。月之清乃是心之清,景之静乃是性之宁。有学者评价,“当内忧外思生死存亡之际而安时处顺哀乐不入,不就是庄子哲学中时时夸赞的‘入水不孺、入火不热’的‘至人’、‘真人’、‘神人’的理想人格的变形和缩影吗?”。

如是,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形成了文本中异质元素之间悖论式的结构组合。在时事和人生,民族与个人内忧外患,生死存亡的双度艰难苦恨之中,文本没有悲情苦绪,没有哀痛伤感,凸显的是面对苦难“入水不孺、入火不热”的睿智和坚韧的人格力量:诗意、阳光的性情不是源自于人生的顺风顺水,而是发生在轰炸杀戮、流离失所的灾难中;月光山水的审美之花不是对优美清新的自然田园写实描绘,而是绽放在邻里相扰,鼠害成灾,居不避风雨的生活困苦中。这样,现实的水深火热与作者内心的淡定超然形成了巨大的两极反差而又相反相存;时事的严酷,生存的艰难与淡泊净朗的心性空间的对立冲突而又悖论式地并置于文本;生活的困顿,居不避风雨与诗情画意的审美画卷相矛盾抵牾而又相互映照,从而使整个文本的语意生成、诗意构建聚集了一种能穿透感知的强大的势能和压强。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

参考文献:

[1] 梁文茜:《忆雅舍》,《新文学史料》,1993年第4期。

[2] 赵毅衡:《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3] 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4] 梁实秋:《梁实秋散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版。

[5]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7] 朱光潜:《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8] 刘登翰、杨明萱:《台湾文学史》,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4.有关诗意人生作文 篇四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意人生作文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意人生作文 篇1

“清晨倚栏望田园,朝晖倾泻微风棉。燕飞蝶舞蜂采蜜,花径舒展天地间。”这就是我爷爷为我名字写的一首诗,字里行间蕴含着深深的希冀与美好。

我叫秦晨倚。我名字的由来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在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早晨,有一个少女倚靠在洁白的玉石栏杆上,望着绿油油的田野,太阳的光辉普照着大地,凉爽的微风吹拂着少女的衣裙。活泼的燕子在飞翔,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勤劳的蜜蜂在不停地采蜜,一条铺满鲜花的小路舒展在天地之间。这是爷爷为我人生设定的美好前程。

名字是什么?名字是人的代号,是区分人与人的符号。名字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起名字要掌握以下三点:第一,取的名字要别出心裁,不能重名,我秦晨倚的名字至今还没发现重名。第二,在取名字时要寄托一些美好的心愿和父母的期望。我的名字就满载着爷爷对我的期望和祝愿。第三,名字的谐音不能是不吉利的词语。我的名字不但意义好,叫起来还十分好听。

但就是这么美妙的名字居然也让我难堪过。有一次,我们正在上语文课,那天学习的内容是红脸关公、黑脸包公、猴脸孙悟空、白脸秦桧,郭老师问道:“大家都喜欢哪个人物呢?应该没有人喜欢秦桧吧!”这时,我听到马天逸说:“老师,金悦颜说秦晨倚喜欢秦桧。”我当时愣了一下,气得话都说不出来。哼!她居然说我喜欢秦桧,秦桧是奸臣,我怎么可能去喜欢秦桧呢!我瞪了一眼金悦颜。还是郭老师为我解了围,她说:“谁说姓秦的就一定喜欢秦桧呢?”

明代文学家方孝孺有诗:“清晨倚楼望吴越,六合玉花飘未绝。”原来在古诗里也有我的名字。

诗意人生作文 篇2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题记

岁月无声的流淌,时间的齿轮缓慢地转着,在这喧嚣城市中,要心中有明月,坚守一方宁静,努力活得充满诗意。

人生的诗意与其说是一种情趣,不如说那是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儿时,在老师的带领下,读着一遍又一遍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却从未亲身领悟它,只道它是珍惜时间的名言。时光流转,现在的我们跑在时间的长河中,是势要与时间一变雄雌,却不知无形中放弃了生活中的诸多美好。

生活又哪止眼前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纵然做不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却也要有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自得,自在潇洒,方才不枉走人间一趟。

诗意是一种意境,是一种“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仗义豪情,是一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凉萧瑟,却也是一种“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雪中小酌。它会使你在红尘人世感悟人生,心中万倾金黄。

诗意是一种美丽,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之美,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的壮丽雪天,却也是边塞风光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华夏锦绣山河,是数不尽的美景,是道不尽的经典。也许当你看见双飞的燕子,成对的鸳鸯,会想起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诗意也是一种哲理,是汪国真“我用生命和热血铺路,没有一个季节能把青春挡住”的勇往直前。

人生需要诗意。

愿你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意人生作文 篇3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冠军得主武亦姝姐姐正是这首诗的真实写照。

《中国诗词大会》是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本季的诗词大会,十场大赛我从一而终,评委老师的点评画龙点睛,文采飞扬,节目中也是卧虎藏龙,诗词达人比比皆是,百人团中高手如云,而挑战者更是功底深厚,可谓强中自有强中手,真让我感慨万千,意犹未尽,受益匪浅啊!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昨日圆满收官,淡定从容、“飞花令”中出口成章的武亦姝笑到了最后,也是本季比赛中我最关注的仅比我大五岁的姐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武姐姐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在第四场的比赛中,她就过关斩将,在本场第一轮的比赛中获得308分的最高成绩,而后在争夺攻擂资格的“飞花令”环节,她与博士姐姐陈更以“月”字吟诗,被提醒所说诗句重复了,她立即脱口而出《诗经·七月》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反应之迅速、心理之稳定,使人惊叹不已。果然不负众望,武姐姐闯入了最后第十场的总决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这场第一轮的比赛再获佳绩,突破317分最高成绩,这一成绩让现场评委和主持人叹为观止。尤其在扣人心弦的“飞花令”比赛中,她与大学语文教师王老师进行了八轮交锋相对,一口气说出了苏轼《水调歌头》、曹操《短歌行》、柳咏《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将进酒》、范仲淹《苏幕遮·怀旧》、王维《少年行四首》(其一)中的诗词,又与棋逢相对的彭敏进行激烈的交战,历经三轮比拼,她一路势如破竹,终于战胜5位实力同样超群比他大好几岁的选手,夺得冠军。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国古诗词浩如烟海,喜欢古诗词的人才辈出,而他们喜欢古诗词已到了很极高的程度,既知其音,会其义,懂其心,又为己所用。想想我平时背诗词,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们要讲诗词的真善美渗透到心中去,人生自有诗意,中国诗词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礼赞,也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通过观看本季诗词大会,我最大的感悟:与其临渊羡鱼,不退而结网,若想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境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以诗词为生活的指航灯,让它点亮我们的人生之路吧!

诗意人生作文 篇4

人生如诗,书香扑鼻;篇篇句句,印在我心。——题记

“子曰”“诗云”,是小时候的朗诵,“咿咿呀呀”地讲个不停。它们悄然间铺满我的成长之路,谱写我的人生乐章。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倾听着这首《劝学》,这何不是求学之路上的映照?走在这条路上面,动人心弦。

皎洁的月光照在地上,银辉洒进每一个游子的心田,千丝万缕的思乡情牵动着他们。李白身处异地,写下流传千古的佳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醉卧窗边,注视那轮明月,吟出动人绝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漂泊海外的游子眼中的月,似乎不再平凡,它似乎捎来一封封来自家人的信,捎来了一句句来自家乡的问候。

诗意在哪里?秋风瑟瑟,走在落叶上,倾听来自生活的交响曲。泉水叮咚,正欢快地踏着舞步。动物们正叽叽喳喳,为冬日的寒冷准备着。忙碌的号角吹响,歌声伴随着丹桂的香气在田间飘荡。爽朗的笑声响彻整个田野,叮当的车铃声透着欢乐。努力的成长,使我们辨别了方向——东西南北,世间的沧桑,使我们尝到了滋味——苦辣酸甜。诗意人生,不就应该如此吗?

踏在诗的台阶上,走在韵律之上,感受着这诗意人生。

诗意人生作文 篇5

奥林匹斯山九大文学女神中,最动人、最迷人的是诗歌的缪斯;在耀眼的文学星空中,诗的星座是无可争议的皇冠,诗的生命永远年轻,永远不老。

合理的人生定位不是接近金钱或权力,而是接近灵魂。唱诗讴歌词,无疑是在倾听自己的内心,抓住自己的内心。人生自有诗。有了诗,人生可能没有多少,但没有诗,人生总会少一些。是什么,有了就知道了。

诗中有一个战场,是根据莫峻的话改编的,会是一个悲剧性的成功;也是沙漠里贫瘠的秋草肥料,是夕阳下孤独的墙边为数不多的幸存守望者的荒凉;它是听到了洗槌的冷打声把树叶摇落,想起了辽阳十年的思念。也是突然看到陌生人的柳色,后悔教老公找海豹的遗憾

诗中有一个田园诗般的场景,意思是春天是寂静而珍贵的小溪,树阴闪耀着水,爱阳光柔和的宁静,也是一个水明阳光、山空多雨的朦胧之地。它是松林中的月光平原,是溪流中的`水晶石,也是春天里月亮给鸟儿带来惊喜的惊喜;这是一个温暖而遥远的村庄,烟在伊一市场里一起生活,在采菊东篱下悠闲地看南山也是一种孤独

诗中有理想,却使龙城飞,不教呼玛阴山军旅情怀;也是要求你暂时去灵岩阁的政治愿望,如果你是著名的万户侯;是马蹄疾,一日见长安花的梦想成真。也是姑苏城外寒山寺的梦,半夜给客船的钟声失灵;是对千人指指点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也是对冷星的致敬,用我的血来表彰轩辕的牺牲

诗中有爱,就是山中无陵,天地合一是敢与你决一雌雄的坚定,也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永远琥珀的爱;这是春天的景象,春天的蚕蛾会一直织到死去,每晚蜡烛都在哭泣,它们的灯芯都被抽干了,这也是人们对在西窗切蜡烛的期待,但却在谈论晚雨;就是那种衣服变宽永不后悔的迷恋,让人为伊憔悴。它也是我们希望在天堂飞翔的誓言,两只鸟同一个翅膀,谁愿意结婚

春旱,鱼相在陆,不如忘了江湖。生活需要被记住,但它将永远被遗忘,也许诗歌除外。那时候我们有梦想,关于文学,关于爱情,擅长周游世界。现在我们半夜喝酒,杯子接触到一起,就是梦碎的声音。北岛说,当你老了,头发花白了,困了,在火边打盹的时候,请把这首,的诗写下来慢慢读,回忆过去你眼睛的柔和,回忆过去它们沉重的影子。叶芝在27岁时对毛德纲立下了如此坚定的誓言,往事如烟。也许诗歌中庄严的文字的魅力可以给我们留下对过去的回忆,这是诗人应该坚信的。

诗歌就像我们的梦想。我们不厌其烦地用华丽的辞藻,恢宏的野心,恢宏的想象来装点它。诗人往往伴随着不幸,因为在这个滚滚红尘里,也许我们失去了除了梦想以外的一切,就会重新获得。在风风雨雨中,诗人约翰用生命的力量写出了不朽的诗篇。我们保留了自己的情绪,最后也保留了自己,于是我们远离了钱山,听到了他们深沉的意志回忆,那个声音仿佛在说:我没有走远,我很快就回来。

品味诗歌,比如品味珍贵的茶。退至任何地方都比退至自己的心理好。更安静,更不痛苦。我坚持宁静只是灵魂的秩序。凯尔奥里留说,所谓生命的诗意,就是敞开心扉,脱离现实的枷锁,不接受命运的怜悯和束缚,以新的姿态迎接大海和天空,不平凡,这就是生活

在诗的殿堂里,李白的贵妃磨墨,力士脱靴的傲气令人敬佩,杜甫的二曹与他的名字同生,永不蹉跎的江河情怀让人警醒。此外,还有何龟的潇洒调酒,陶渊明的悠然采菊树篱,李贺的苦心吟咏,苏轼的三百颗荔枝。他作为岭南人的一个豁达诗人,永远激情四射。他们也有贪婪、妄想、愤怒,这些在他们的诗中不出意外地流露出来,如刘墉秦楼楚观的浅吟低吟,李商隐感伤的一面,陆游与唐宛绝望的爱与死,温庭筠因诗而与于幼伟的爱恨纠缠,美女的贱色倾城,导致爱情穿越有缘。诗带来爱与恨,但这一切都与它无关。

人生诗意,此恨与风月无关。时间很容易把人扔掉。樱桃是红色,香蕉是绿色。也许诗有宠溺的时候,永远不会老去,只是默默依恋着它,默默无语的庐山烟雨,浙江潮,永远不会恨。到了那里就没事干了。庐山多雨,浙江多雨。在有梦想的生活中,诗歌永远不会缺席。

诗意人生作文 篇6

人生如花,虽然美丽短暂却拥有无比的辉煌;人生如水,虽然透明无瑕却能涵养万物;人生如梦,虽然终为泡影却能任意挥洒;人生如诗,虽然短小精悍却充满诗情画意。人生美妙却,你是否想过悠闲地品味一下人生呢?

——题记

与陶潜东篱赏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的人生何其快哉!他不慕荣利,不贪图荣华,仅仅摘几朵菊花就可以满足自己的心境,他的心或许是那个时代最清澈的了,他不被世俗的秽气污浊所沾染,心中自有清泉流,他在品味人生,在诗意地生活,而世俗之人却在糟蹋生命,陶渊明的菊花情结或许是前世今生早已注定,所以他能悠然自得的品味人生,享受人生,这样的人生怎能不陶冶出一个一身高洁的伟大诗人呢?

与王维共居辋川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多么美好的景色啊!王维更懂得品味人生,他选择了辋川作为自己的居住地,在这里他可以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独自坐在窗前,面对辋川的烟雨抚琴吹萧,心中少了几分喧嚣,多了几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静谧,王维似乎忘记了居庙之时的荣华富贵,他已真正地返朴归真,这种隐士生活让他快乐。在辋川闲品人生远比同世俗同流合污来的舒畅。辋川烟雨因有了王维而富有灵气,王维也从辋川找到了灵魂的归宿。

与李清照泛舟湖上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的少年时光何尝不是充满诗情画意?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天真的少女在湖上自在飘荡,这样的场景是多么令人身心愉悦,微风轻拂,荷花飘香,诗人可以毫无目的,伴着夕阳在鸥鸟从飞的湖上游玩,这样的生活让人羡慕,李清照也在品味人生,她不会浪费这样的闲暇时光,她也不愿将自己锁在名利的枷锁里,于是她选择了品味人生,诗意地生活,这样的释怀让她的人生更加漫妙。

朋友,或许你正处于喧闹之中,或许你正被世俗的污染所侵扰,请放开你的心,闲品人生,诗意生活,让闲适伴你左右,让诗意隋你身旁。

诗意人生作文 篇7

诗意人生——记李白

月光透过稀疏的枝丫,投下一片斑驳的的阴影。树下,着一袭素衣,裙带飘飘,风流倜傥身影,是抬头望月,纯真美好的使者么?是举杯邀月,坠入梦乡的饮者么?是寄情山水,高傲不羁的游者么?拂一拂衣袖,走进历史的大门。那个被尊为“诗仙”的诗人啊!正站在盛唐的中央,向我招手。

初次相逢,是因为一首诗。一首被月光和乡愁浸泡得柔软万分的诗。月光碎了一地,你轻轻倚在床边,喃喃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起头,静静凝望,那轮永恒的明月,拨动了多少游子的心弦?而你,却把这种感情诠释的那么完美。

于是,我开始恋上你,恋上你雄奇飘逸,直率自然的诗句。多少次,悄悄打开哥哥的书柜,在一本本诗集里,找寻着你的身影。

终于,我读懂了你。

你满腹锦绣,金殿之上,要力士脱鞋,要贵妃捧砚:你高傲不屈,尽管因一句“恰似飞燕倚新装”,使得你从极尽辉煌的人生跌倒了谷底。然而,你依然可以洒脱的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昂首出入宫廷,追求自由,追求梦想。追求完美得不容有一丝卑屈的纯净人格。

铅华洗尽,一切皆如浮云。赐金流放,于你而言,不过一切回到原点而已。继续以山为友,以水为伴,这一直是你最想也最爱的生活方式。“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你走过了多少名胜,留下了多少足迹?今天,我们只能从那一片片瑰丽灿烂的诗篇中去寻根究迹。你以惊世骇俗之笔,将你的豪情,你的奔放,你的洒脱,融入那瑰丽奇伟的意境中,流传千古。

千年之后,将这一首首诗歌汇集。你依然是那个豪迈奔放的你,依然是那个追求自由,洒脱浪漫的你,依然是那个傲视权贵,爱憎分明的你,依然是那个拼尽一生才华,谱写诗意人生的你!

诗意人生作文 篇8

喜欢这样一个宁静而温暖的上午,灿烂的阳光,映得满壁辉煌。独守着一处静谧,静坐一窗暖阳,半盏茶香,临窗而立,任思绪随缕缕清风,悠悠放飞。

握一束明媚,书一份诗意,用一颗感恩的心去体味,生命的从容与厚重,苦辣与甜蜜。感谢阳光,使万物生长,感谢大地,让我们收获,感谢命运,给与我们的悲与喜,感谢阅历,让我们的人生沉淀,感谢磨难,让我们学会成长,感谢痛苦,让我们更加坚强。红尘之滚滚,天地之茫茫,我不过是来自偶然的一粒尘埃,不知将飘向何方。一句懂得,一份欣赏,便是生命中的阳光,照亮了遥远的前方。温暖在左,明媚在右,清浅时光,且歌且行,一路风景,花香遍地,清风盈盈。

坐在岁月的岸边,悉数流年,那些远去的时光渐行渐远,轻轻的捡拾起散落了一地的碎片,将记忆折叠,收藏。夕阳的余光,斑斓成五彩的云霞,或绚烂,或忧伤,时光的倒影,把回忆拉长。回首凝望,那逝去的时光,总会在你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或明媚,或黯然,留下了一行行或深或浅的痕迹,上演着一幕幕荡气回肠。抬头,以一种淡然的姿势,仰望,最后一道夕阳依旧温暖灿烂,蓝天依旧深邃高远。盈一抹温馨入怀,挽一束明媚在心,捻一指岁月的花香,一朵清欢,在风中寂静安然。时光静好,低眉,浅笑……

岁月如椽,斑驳了流年,也苍老了容颜。时光无言,总是令人感叹,蓦然回首,那葱郁般的华年,早已成为掌心的流沙,一去不复还。空留下一指余香,浅吟低唱,温婉在梦的边缘。那些歌阑赏尽的心醉,那些轻泊在唇边的箫音,总会在不经意间,触摸着你的心弦。任几处凭栏空叹,更深露寒,那一季繁华的过往,铅华洗尽惹尘霜,匆匆葬于秋风,徒留一地唯美的忧伤。漫步在岁月的街角,一抹思绪随风飘摇,是谁打马而过,马蹄声吟,牵动了我的思念,敲打着我的无眠。我用兰花的指,轻捻一瓣馨香,揽清风入怀,抖落一肩的惆怅。莞尔一笑,三千过往,不过浮生梦一场。

向来是一个清淡的平凡女子,喜欢素面朝天,脚踏实地,从来不用浓艳的妆来修饰自己,也不善用华丽空洞的言辞虚伪的表达自己。与人交往,始终保持一颗诚实的心,不张扬,不卑微,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独处一偶,为文字为伴,素心一颗,浅舒流年。不言悲与欢,不说薄与寒,任时光渐行渐远,红尘恩怨,一笑而过,是非烦扰,坦然自若,乱云飞渡,从容不迫。闲赏花开花落,静待月圆月缺。一束明媚婉约成眼底的柔和,任心底万般情愫,自然流淌,既诗意又温暖,既禅意又清淡。一指流年,半世清欢,水墨丹青,风轻云淡,阙阙念,开成莲,一方静幽,可安暖……

人到中年,更加渴望一份宁静与安然。推开岁月的窗,回望逝去的流年,一份淡泊,一份从容,尘世的悲喜忧欢,转头成空,浅笑随缘。一路走来,经历了春的妩媚,夏的妖娆,更迷恋秋的丰盈与收敛。心如明镜,宁静致远,人生如梦,顺其自然,是非恩怨,付与笑谈。不再买时髦的衣服,不再穿紧身的衣衫,追求舒适自然,喜欢没有约束的自在悠闲。优雅娴静,潇洒恬淡,携一份深沉中的旷达,悠然穿过世间烟火,每一个一茶一饭的日子里,都有小桥流水的诗意……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生最高境界是淡,淡淡的清风,淡淡的云烟,淡淡的流水,淡淡的花香,淡淡的思念。最美的容颜,是出水清莲,清雅温婉,最美的心灵,是琉璃般清澈透明。向往云的飘逸,喜欢雪的纯净,最爱莲的清韵。历尽沧桑,过尽千帆,慢慢才明白,淡是一场繁华落幕后的宁静与安详,淡,是自然,才是生命的原色。细水长流,淡淡的清欢,才是最贴心的暖,平淡,才是人生最真最美的画卷。

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清净是佛家的最高境界,滚滚红尘,给心灵一方净土,让自己在宁静里历练成熟,是生命更丰盈厚重。举杯邀明月是一种情怀,独钓寒江雪是一种境界。给心灵一方绿洲,生命永远诗意朦胧,心中若有玫瑰园,处处都是春天般的温暖!掬一捧明媚,盈一袖清风,风雨人生,诗意满怀,且歌且行。

夜,阑珊,繁星点点,一袭罗衫,明烛一盏,驱散了心中的阴暗。喜欢,这寂静的夜晚,尽管没有月亮作伴,隔着一窗清寒,所有的星语星愿,都在这唯美寂然的无边旷野里,氤氲蔓延,涟漪着斑驳的光彩,婉约为心底点点柔软的念。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慈悲,所以善良。幸福,就是简单的生长,知足,就会快乐相随,放下,去除一切杂念,让心自由的去翱翔。因为淡泊,所以宁静,因为坦然,所以安详。平凡的日子,安静的时光,学会删繁就简,生活就会幸福绵长……

时光的脚步总是匆匆忙忙,还来不及回望,那些灯火阑珊的过往,早已蒙上了岁月的沧桑。无论流光如何流转,而我一如既往,闲闲的素心,淡淡的容妆。把追忆丢在风里,笑看人来人往,不再黯然神伤,不再徒增惆怅。

人生注定没有永远,不如一切随缘。

5.诗意人生作文汇总 篇五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意人生作文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意人生作文 篇1

拿出一本书,我们不妨认真去品味其中的奥秘;翻开一本五线谱,不妨聆听由音符组成的美妙动听的音乐;踏上人生之旅,我们不妨感受一下人生的诗意。

人生是美好的,也是孤独的。拿起一瓶葡萄酒走上阳台,端一把躺椅坐下,拿起葡萄酒往小杯中倒入,一股红色的液体流入杯中,寒风吹来,没有一丝刺骨,只觉秋意浓浓,暖意浓浓,因那一首“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我哪敢“违背”李太白诗中的意味呢?我端起酒杯,一咽既下,一股暖流顺着咽喉到了胃里,抬起头,不禁瞅了一眼明月,又低下头准备在倒,我乍一抬头,仔细一看那轮明月与往日不同,旁边多了无数颗星星相伴,啊!多么美好的场景,它们“一家”团聚,此时此刻可能正说着那无尽的话语,品尝着杯中美酒与佳肴。我向往和它们在一起,说尽心中无限事。我清了清嗓子,美好的画面逐渐消失了。

我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从前,无忧无虑,不禁想到庄子的《逍遥游》,文章陈述了绝对自由,无己,无功,无利的人生境界。我们的人生每天都是充满欢悦的,有人问我:你怎么每天都那么开心,像吃了开心果!我说:哪有,一个人悲伤就算吃开心果也不会开心啊!所以我认为人生应该保持每天心情的愉悦和乐观,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有它存在的价值。人活着,不就为了图个乐吗?人开心了,无忧愁了,寿命都会长一大截呢。我们何不改变自己的心灵,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清新,敞开胸膛大声呼喊一声呢。也许这样,能让我们的心得到一次洗礼。或者,我们可以漫步于海边,听上一曲优雅的歌曲,放松一下心情。又或者,我们回到家中,看上几首乐观、豁达的诗,品味诗人带给我们的真趣。

诗意人生作文 篇2

芸芸众生,都如小草似的,每个人都会活出自己的美丽!

在众多的书本中,我选择了读这本书。最开始的时候,吸引我的仅仅是书名。我想:每一棵草,都可以开花吗?

书的内容很简单,有很多个小故事组成。每一个故事,在其让人眼里,或许是看不上眼的,或许是平淡无味的;但在作者丁立梅的笔下,这些故事被赋予了与众不同的气息,使人感受到了小小故事里的默默深情和人生至理。故事很简单,却每一篇都值得细细回味和思考。

“人生失意总是难免的,要紧的是,在失意中,活出诗意来。好好活着,才是生命的本质。”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它出自于《人生,失意还是诗意》。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个成绩优异的男孩考上了小中专,以为可以就此“鲤鱼跃龙门”,但他的名额却被一个干部子弟挤掉了。后来,他在亲戚们的救济下继续学业,却在大学被查出患了乙肝。他很失望,可是父亲的话让他明白:好好活着,就是快乐。所以,他不甘堕落,他种下的花朵给全村带来了沁人的清香,他优美的笛音吸引了漂亮姑娘,她成了他的妻子,他精美的根雕成了人们家中最美的装饰。

我想,很多人,在遇到和他同样的问题时,都不一定会像他那样坚持着。或许在无法就读小中专后,就此弃学;或许在查出患了乙肝后,就对人生充满失望,等待着生命的结束……但是,他都没有,他用行动为自己乃至整个村庄甚至更多的人的生活添加了“诗意”,完美地诠释了“在失意中活出生命的本质”。这样一种韧性,是很多人都缺少的。

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在经过施肥、浇水、除草等一系列的环节后,草就会开出鲜艳美丽的花朵。只是,如果没有了前面的那些过程,草就是草,不会开出花,不会为它的生命添加一抹亮色。这正如人生,人生注定不会是一条平坦的道路,一路上,会充满各种艰难险阻。只有经过了挫折、磨难、失意,但仍然坚持不放弃,就终会迎来成功的那一天。

世界上,有很多默默无闻的人,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生活,用自己独有的闪光点活出人生的诗意。芸芸众生,都如小草似的,每个人都会活出自己的美丽!

诗意人生作文 篇3

诗,能助欢笑,亦伤离别,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天下只应我爱,世间惟有君知。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家,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经到“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的现代诗,这其中有快乐,有伤离;有爱情,有友谊……但不变的始终是诗香四溢,诗意的人生。

历史的帷幕缓缓打开,我看到了一幕幕关于诗的决美篇章……

在汩罗江边,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屈原面对国家的衰败,面对同僚的嫉妒,面对学生的背叛,他没有悲观,而是以一位诗人本拥有炽热的心与黑暗势力作斗争。最终吟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言。这使我感动,让我明白,在何时,遇到任何困难,只要有一颗坚定的心,并不断奋斗,就能战胜困境。

来到东晋的深山,看到一位智者在躬耕陇亩,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在这黑暗的社会中,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为保持自身的人格尊严,归隐田园,放弃了世俗的喧器,呵护了守静,不然怎么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优美诗句流传后世。这震憾了我的心灵,让我懂得有时也应放弃红尘的喧杂来拥抱自然,让身心沉浸在自然的和谐与静谧中。

在黄州,苏轼回想着仕途的坎坷,遭贬的不幸,面对昔日赤壁战场,突然胸怀变得舒畅,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名句,从此他又乐观地对待人生,在黄州兴建水利,为民造福,做出许多对人民有利的事。“小舟从此逝,沧海济余生。”这让我理解了原来任何的磨难都是小事,只要我们以微笑去面对,就会看到鸥翔鱼游的水天一色。

面对朋友的离别,王勃高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面对关场的打击,李白放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面对生与死的决择,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漫游在这诗的国度,感受着诗香四溢,觉得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

与诗交流,诗意人生,令我沉醉与向往!

有诗相伴

无论是春光乍现,还是秋水波澜,无论是夏花掩目,还是雪映庭院,如果生命有一日,我便读你一天,晨,手捧朝霞伏案;午,细品阳光绚烂;夜,解读银河星汉。有你相伴,我便不会孤单。

有诗相伴,便有自信相伴。我可以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扬起自信之帆,我可以从“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中撑起自信的长蒿,我也可以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到自信之舟,我还可以从“处士祢衡俊,诸生无县贫”中寻到自信的支点。

有诗相伴,便有坚韧相伴。我可以从文天祥“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找到他九死不渝地追求后留下的坚韧我可以从柳三变的“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中寻到他虽遭贬谪之洗礼却也坚韧的心,我还可以找到“未负幽栖志皆全宠辱身”的李白才不得展却坚韧依然。有诗相伴,便有美景相伴。我可以从飞羽殇而醉日中悟出人生如月的哲思,可以在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下载歌载舞,我可以从“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中感受到江南的雾锁楼台之美,我可以从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中体会得到高山流水,茫茫江面上一撑蒿的渔夫高吟的调子,我还可以从“绿杨阴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中感受到生机盎然。

有诗相伴,有真情相伴。我可以从“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中读出爱情的伟大,我可以从“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中读到亲情的细腻,我可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读到友情的淳厚。

昔日狂歌纵酒,红颜泪眼,不觉己是匆匆数年,再回首己不见英雄脸庞,惟有泪水涟涟,使我不由得感慨浮生如烟,但有诗相伴,有自信个伴,有坚韧相伴,有真情相伴,我,便不会孤单。

诗意人生作文 篇4

人生是一匹骏马,飞奔过,辛苦过,流淌过汗水,汗水中躺满了岁月的痕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一缕阳光照射在空旷的山谷中,鸟儿被吓的乱鸣乱飞。清晨的阳光照射在四处奔波的人的脸上,同样被吓醒,脑海中浮现着:他们拥有着不一样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山高水远,路远马亡,但他们还要为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奔波而努力。

努力一定不会让你空手而归。许多青年的努力是为了在自己喜欢的城市定居。

时间是个风火轮,永远不知疲倦,他轧过,留下斑驳的痕迹。让奔波的人认为时间是个“魔鬼”,让自己的年龄逝去,一去再也不复返。年龄之所以可怕,是因为他绑定了家庭,工作以及旁人的眼光,可谁都不是光长年龄,阅历眼界也在增长。

奔波的人到了三十父母就回催着回家,成家立业。认为三十很可怕,认为三十已经老了。但《为政》中写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十五岁左右,正是学习的好时光,三十立身,有了自己的成就。岁月静好,但三十,风华正茂。所以不要再为三十而困惑,三十正是好时光。

青春需要装扮。我们用笑容来装扮她,用欢声笑语来装扮快乐的幸福,但青春也需要卸下,不该执着的事,就该大度的放手,让他在乘风破浪中漂游着。

青春是一弯新月,是遗憾,青春总是不完满的,正因为不完满就多了一份体验,多了一种美好的希望。

诗意人生作文 篇5

“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应该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题记

当我们漂泊在生命的河流中,应该让诗意的美酒酿化开心灵的沉闷,为其注入一汪清冽的甘醇。

花季的青春路上,有太多的烦恼。生命也永不停息地流逝着。人究竟是在“成长”,还是在“老去”?我想,不在于年龄,更多的在于精神世界。

不为美丽所累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过于注重外表。整容、美颜,如此等等。外表在交往过程中的确重要。可是,过于注重外表,以至于做出很多疯狂的举动实在匪夷所思。外表只不过是一副皮囊罢了,去掉皮囊,人皆是凡胎肉身。所以,外表的美丽远远不及心灵的美丽那么重要。

美洲热带地区有一种鸟,叫库拉索鸟。这种鸟极其美丽,而且天生就有比美的特征。这种鸟往往会在一片草地上尽情地展开双翅,显摆着自己的美丽。可是,在不久之后,这种鸟会很快死去。经过研究,任何库拉索鸟在与其它鸟们比美之后,都会沾沾自喜,产生美丽的虚荣心。为了美丽,它们甚至会吃一种果实,这种果实能使鸟在短时间内焕发青春,可是这果实毒性很大,最终鸟儿便会被毒死。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的外表会永远美丽。不为美丽所累,淡化外在的美丽,强化内心的纯粹,才是最美人生的境界。

享受人生旅途的风景

成功其实就是经过你不懈努力,坚定向前之后的结果。成功其实并非是为了站在终点赢得喝彩,而是在人生旅途中漫步,欣赏沿途的风景。如果太在意成果,就会忽略行进中的点点滴滴。结果虽然重要,但有时过程比结果更精彩。

非洲戈壁滩上有一种叫做依米的花,它用六年时间扎根汲水,然后在一夕之间绽放,美得令人惊奇,却又在一夕之间枯萎,消失得无影无踪。每一次绽开与凋零,都是生命的绝唱。我想,依米花令人惊叹的并非绽放时的美丽芬芳,而是不断努力的整个过程,死亡是整个生命过程的一部分。

没有最后的终点,但有不断的旅程;没有最完美的结局,但有更生动的经历;没有最成功的人生,但有最丰富的意义。人不能忽略对生命过程的享受,生命是一场独特的旅程。

奇迹是勇气绽放的花

有一种勇气叫作“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一种力量叫作“扼住命运的咽喉。”有一种毅力叫作“水滴石穿。”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垂不朽。坚强勇敢的人,即使失去一切,也不会失去生命的勇气。

菲利普克罗松曾因意外失去四肢,却立下完全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横渡英吉利海峡。没有四肢的他想要横渡英吉利海峡,常人看来,这想法如此疯狂,那肯定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但他在自己残存的手臂上和残存的大腿上套上假肢,头戴潜水镜和呼吸管,经过不分昼夜的魔鬼训练后,最终迎来了那一天。他从英国福克斯通港下水,朝着对岸的法国维桑港奋力游去。每游三公里便停一分钟,然后继续前进。最终,经过十三小时三十分钟,他终于游过三十四公里宽的海峡。

菲利普是生活的强者,他没有向命运低头,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不断地挑战自己。正是:当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人的一生多么短暂,但若你能在有限的一生中做无限的事情,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那么,你就是成功的。没有人可以拯救你自己,只有自救的人,才会得到上帝的帮助。若不发自内心地改变,那么一切吹向你的风都是逆风。

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那便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每个人都会逝去,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不是每个人都真正活过。

6.诗意人生作文 篇六

——题记

岁月无声的流淌,时间的齿轮缓慢地转着,在这喧嚣城市中,要心中有明月,坚守一方宁静,努力活得充满诗意。

人生的诗意与其说是一种情趣,不如说那是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儿时,在老师的带领下,读着一遍又一遍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却从未亲身领悟它,只道它是珍惜时间的名言。时光流转,现在的我们跑在时间的长河中,是势要与时间一变雄雌,却不知无形中放弃了生活中的诸多美好。

生活又哪止眼前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纵然做不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却也要有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自得,自在潇洒,方才不枉走人间一趟。

诗意是一种意境,是一种“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仗义豪情,是一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凉萧瑟,却也是一种“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雪中小酌。它会使你在红尘人世感悟人生,心中万倾金黄。

诗意是一种美丽,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之美,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的壮丽雪天,却也是边塞风光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华夏锦绣山河,是数不尽的美景,是道不尽的经典。也许当你看见双飞的燕子,成对的鸳鸯,会想起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诗意也是一种哲理,是汪国真“我用生命和热血铺路,没有一个季节能把青春挡住”的勇往直前。

人生需要诗意。

7.人生诗意 篇七

一、孤光照之秋水

秋天的水, 是萧飒凄凉的水。唐宋诗词中的秋水自然也不例外, 秋天是不得意的诗人, 壮志未酬的诗人, 怀才不遇的诗人, 是感伤的、独有的季节。秋天的水往往是他们情感的归宿。杜甫《梦李白》:“江湖多风波, 舟楫恐失坠。”对朋友的忧心忡忡表露无疑, 那是在秋天;王维《归嵩山作》:“荒城临古渡, 落日满秋山。”对自己的前途未卜徘徊反恻, 那是在秋天;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天边树若荠, 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对人生的颠沛流离黯然长叹, 那是在秋天;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 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 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 明河共影, 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 孤光自照, 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 稳泛沧浪空阔。尽吸西江, 细斟北斗, 万象为宾客。扣舷独笑, 不知今夕何夕。”对晚年的痴痴老矣无可奈何, 那依然是在秋天。秋天的水, 总是凉的。

二、凌绝顶之众山

山比起水来, 就更多了一份雄奇壮观。气势最为宏大的莫过于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山这种景物, 似乎一定要用上大量的排比句式, 万山叠翠, 层峦架构, 江山如此多娇, 才能从容显示中国山的精神———刚毅、威猛、不屈, 才能充分体现中国山的性格———倔犟、顽强、深沉而有气度。唐宋诗词中, 最多的关于山的描写, 也是如此。从“山无重数周遭碧, 花不知名分外娇”中, 辛弃疾《鹧鸪天·东阳道中》描写了山的碧绿苍翠;从“万壑树参天, 千山响杜鹃”中,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聆听了山的声音。戴书伦《转应曲》:“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天山合一, 给人无穷尽延伸的思绪;王勃《山中》:“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给山带来了动感的萧瑟;陆游《六月十四宿东林寺》开篇即是“看尽江湖千万峰, 不嫌云梦芥吾胸”, 则是对自己伟大胸怀的最佳写照;而苏轼《行香子》:“但远山长, 云山乱, 晓山青。”却是对自然的永恒以及美丽的礼赞。山在唐宋诗词人的笔下有哲学上的意义, 也经常是诗人的自比象征。

三、终破浪之长风

“闻道梅花坼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何处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的《咏梅》表现了作者高洁、傲骨的文人精神。风在唐宋诗词中拥有多种意象, 根据风的不同, 也可以标志不同的思想情感。高荷写腊梅, 却写道:“只恐春风有机事, 夜来开破几丸书。”该诗句打破咏物诗的局限, 想象清新自然。春天的风如此的美好, 而一到秋冬季节, 风就变成另外一种景象———“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这还是秋天的北风, 冬天则是“北风卷地百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的骇人景象。冬天的风真的如此可怕吗?李白写下:“长风破浪终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据考证就是冬天时节。这证明了无论自然景物为何, 终究意象所表现的不是景物本身, 而是诗人的思想。

四、任平生之烟雨

雨所清洗的是空间世界, 也是人的心灵世界。人的权心利欲在雨意的清凉中被洗净, 在雨的静观和沉思中领悟到某种人生的哲理, 从而使雨具有了几分禅家的意味。郭邵虞先生说:“赏雨茅屋, 幽居自得, 见其雅。”唐宋诗词中有喜雨的雅好, 这是情感表现的需要, 也是一种雅致人生意境的追求。雨中有欢欣,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微雨夜来过, 不知春草生”;雨中有哀怨, “楚天长短黄昏雨, 宋玉无愁亦自愁”,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雨中有雅趣, “细雨鱼儿出, 微风燕子斜”,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雨中有禅思,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雨为诗人的生命留下了广阔的抒情空间, 从而使我们对它的每一次体验都获得了新鲜的、巨大的心理震撼。

五、无限好之夕阳

夕阳无限, 情无限;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夕阳常常成为诗人骚客笔下寄托感情的景物。一个人不管白天如何坚强, 到眼见残阳将逝, 心中酸楚便油然而发,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以“落日”表明对友人依依不舍的心情, 倾泻出的伤感更为悲凉。正如宋人洪迈所评:“语少意足, 有无穷之味。”有时夕阳则成为宁静的代言人, 王维《鹿柴》中“返影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描写了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 更触发人的幽静之感。

六、古难全之明月

曾几何时, 明月就是思乡抒怀的象征,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或是“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纷纷表达了出门在外的游子心或者骨肉分离的痛苦情。如《宿建德江》:“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本来是天下月共一轮, 偏偏要写出故乡的月亮最明亮, 这以幻做真的表现手法, 无疑表示了对故土的怀念。更大一点的是对祖国的怀念:“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和天下众多战时民众的心情是一样的, 就是抒发自己的情感, 月亮也可以拥有许许多多的意象, 随着人与事物的改变而变迁。如李贺《苦昼短》:“唯见月寒日暖, 来煎人寿。”抒发了苦于时日无多的复杂心情。张泌《寄人》:“多情只有春庭月, 犹为离人照落花。”和温庭筠《菩萨蛮》:“江上柳如烟, 雁飞残月天。”都表现深沉曲折的感情。其实, 无论是“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还是“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都拥有无穷的动人心弦的力量。

中国诗歌中, 唐宋诗词无疑是顶峰, 诗词中意象浩如烟海, 络绎不绝, 从自然景物中选取出几组富有代表性的景物来进行描述, 无疑是仅仅窥豹之一斑、林之一叶罢了。对于诗词中的意象研究也仅仅是浅谈而已。但是在以上意象的解析当中, 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人生感悟, 这不仅仅是从中得到美感, 更应该找到一种心灵的宁静。现代社会不少人对物质狂热追求, 使心灵愈来愈贫穷。面对今天的生活, 我们的心在隐隐作痛, 我们痛苦:噪音、污染、生态失调……有时候, 我们是多么向往那种生活啊:归隐于陶渊明的田园之内, 在清风中抚琴低唱, 在细雨里汲泉煮茗, 过着“宠辱不惊, 看庭前花开花谢;去留无意, 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惬意生活。让我们用心灵去读, 让唐宋诗词永远与我们相伴, 让唐宋诗词带给我们诗意的人生。

摘要:研究诗词要从景观意象入手, 意象作为诗词意境的构成单位, 在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意象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结合的产物, 表现在内则是作者的主观情意, 反映在外则为具体的客观物象。本文试图从景观意象的几种代表性建构类型上加以探讨, 并对其深层意义进行概要分析, 揭示其所反映的人生意蕴和内涵。

关键词:唐宋诗词,景观意象,人生意蕴

参考文献

[1]陈植锷.诗歌意象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236.

[2][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北京:中华书局, 1961:414.

[3]郭绍虞.诗品集解.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13.

8.阅读构筑诗意化人生 篇八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 初中英语阅读 课堂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前提下,课堂教学所应用到的教学工具也越来越先进。最近这几年,交互式电子白板开始应用到了初中英语教学当中,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采用投影机将计算机上的内容投放在电子白板屏幕之上,更可以在白板上随意书写和绘画,及时显示在计算机上。这能够帮助教师更加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教学平台,使英语教学课堂充满了活力,提升了英语阅读的吸引力,使英语课堂变得更加诗情画意。

一、巧妙运用聚光灯功能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

当前,对于初中的英语教学来说,其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够养成观察中记忆、记忆中思考、思考中想象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这能够为其终身学习英语奠定较好的基础。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力创造机会,这能够更好地丰富其思维能力,保证学生更好地学好英语这一门语言。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具有“放大镜”和“聚光灯”功能,其独特的优势能够对学生进行反复的引导,促使学生主动观察,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在最大程度上,使学生提高英语阅读的积极性。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了主动学习[1]。举例来说,在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 Unit5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 Section B(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中,利用它进行语言教学,可以选择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迅速结成小组,并在半分钟内不停地说出关于各种不同球类的相关内容的词语,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激活,通过聚光灯来对学生的一些相关学校活动做出观察,还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Do somebody have these things?将“Do somebody have...”引出,这是这一课的主题。

二、利用书写功能来研读课本,提升整体阅读效果

在初中英语教学当中,传统的阅读教学是对知识点进行分解,教师在课堂上围绕着语言重点不断进行句型和知识点的反复讲解,这种机械式的讲课方式主要目的就是对课文内所涉及到的知识点逐一击破,然后在带领着学生匆匆浏览课文。这种阅读方式不能够使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得到提升,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综合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所以,需要将传统阅读教学当中的以词句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方式转变过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以整篇课文为主,这样才能够真正培养起学生的阅读技巧,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2]。举例来说,在人教版八年级下Unit5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 Section B(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这一阅读课进行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当中的书写功能对学生进行语篇的整体教学。通过What happened to him? When was he murdered? Why was he murdered? 等问题的提出将学生引入英语的阅读环境当中。然后对课文进行录音播放,让学生利用交互式白板的书写功能速记或者快速录入等方式将阅读中的内容快速记录下来,了解在历史上那一天发生了什么,什么时候发生的以及为什么发生的。这些活动一方面对学生的听力做出了锻炼,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语言篇内的相关内容得以理解,提高了学生综合的英语素养,保证学生在正常的授课中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三、利用拖拽方式巧妙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英语的语言教学一方面要对学生认识和熟悉新语言知识的感知和记忆能力进行锻炼,使学生深化对这一门新语言的认知和理解,对学生语言的有效运用进行培养,另一方面也要达成学生在英语课堂中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对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而言,巩固英语操练活动要注意实现其趣味性和多样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使学生在阅读中感觉到厌倦或疲惫。所以需要应用到交互式电子白板当中的拖拽功能,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学习具有良好的状态。举例来说,在人教版八年级下Unit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Section B(Hansel and Gretel)的教学当中。首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再设计一个环节,名字就叫“Introduce some old traditional stories in China”。然后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拖拽功能,让学生对相关的民间的传统故事做出选择和介绍。这里教师主要是将学生的兴趣作为处发现,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进行培养。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拖拽功能下,学生能够体验阅读过程中的喜悦和欢乐,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英语阅读能力,巩固了英语交际能力。

交互式电子白板和英语阅读的有效结合能够促使英语阅读教学更加的完美,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学习情绪,构建诗意的阅读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间相互交流,不断启发,有助于初中英语课堂高校教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丁兴富.交互白板及其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03(12):457.

上一篇:阅读理解答案参考文下一篇:应届生广告学专业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