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翻译(共7篇)
1.秋水翻译 篇一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译文:
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人黄河。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河伯改变他自得的神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
北海若说:“不可与井底之蛙谈论大海,因为它的眼界受狭小居处的局限;不可与夏天的虫子谈论冰,因为它受到时令的局限;不可与见识浅陋的乡曲书生谈论大道理,因为他受到了礼教的束缚。现在你河伯从黄河两岸间走出,看到了大海,才知道你自己的鄙陋,可以跟你谈论一些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流流归大海,没有停止的时候,而大海却并不因此而盈满;尾闾不停地排泄海水,不知到什么时候停止,但大海并没有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大海水位不变,无论水灾还是旱灾大海没有感觉。大海的容量超过了长江、黄河的水流,简直不能用数字来计算。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自夸,我自认为自己列身于天地之间,接受了阴阳之气。我在天地之间,好比是小石块、小树木在高山一样,正感到自己的渺小,又怎么会自傲自夸?计算四海在天地这个大空间里,不正像小小的蚁穴存在于大湖之中吗?计算中原地区在四海之内,不正像米粒存放在粮仓之中吗?世间万物数量有万种,人不过是其中之一种;人类虽遍布九州,但其所居之地也只占谷食所生、舟车所通之地中的万分之一。拿人和万物相比,不正像一根毫毛在马身上工样吗?五帝所延续的(业绩),三王所争夺的(天下),仁人志士所忧虑的(事情),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之士为之劳苦的(目标),都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周王授予的职位而取得名声,孔子以谈说‘仁’、‘礼’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当初因河水上涨而自夸一样吗?”
注释:
时:按季节。
灌:注人。河:黄河。
泾流:水流。
两涘(sì):河的两岸。涘:水边。渚(zhǔ)崖:水洲岸边。渚:水中洲岛。
辩:通“辨”。
焉:乎。河伯:黄河之神。伯,长者之称。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
东面:脸朝东。端:边,尽头。
旋其面目:改变他(欣然自喜)的面容。旋:转,转变。
望洋:仰视的样子,也作“望羊”、“望阳”,然解作望见海洋亦通。若:即海若,海神。
野语:俗语,谚语。
莫己若:宾语前置,即莫若己,没有人比得上自己。我之谓也:即谓我也。
少仲尼之闻:认为孔子的学识少。闻:学识,学问。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义行轻。伯夷:商代诸侯孤竹君的长子,历来被看做义士的典型。少、轻,作动词用。
子:您。本指海神,这里借指海。难穷:难以穷尽。穷:尽
殆:危险。
长:长久,永远。见:表被动。大方之家:明白大道理的人。大方:大道。
以:与。语(yù):谈论。
拘:拘束,局限。于:被。虚:同“墟”,居住的地方。
笃:固,局限。时:时令。
曲士:乡曲之士,指见识浅陋之人。束于教也:受所受教育的束缚。
尔:你。崖诶:河岸。
乃:才。丑:鄙陋。
大理:大道理。
盈:满。
尾闾:神话传说中排泄海水的地方。
已:停止。虚:虚空。
赏析:
本文节选自《庄子?秋水》。庄子(前389?―前286?),战国时宋国人,思想家,庄子和老子同属道家学派,合称“老庄”。
庄子生活的战国时代是一个大动荡大变草的时代,应子对当时的兼并战争、剥削压迫乃至“人为物役”等现象极端不满,但又无可奈何。无可奈何中,他只希望在黑暗的社会中生活得愉快,能够顺其自然,得尽天年。于是,他以“道”为师,企图通过“心斋”、“坐忘”等方式与“道”融为一体,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无差别境界,而获得“逍遥游”,获得精神的绝对自由。庄子《秋水》本义是讨论价值判断的相对性,我们现在可以视之为相对独立的一篇选文,而给予积极的解释,获得新的启迪。《秋水》篇的主体部分是河伯与北海若的七番对话,本文只节选了其中的第一部分。
本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导论,写河伯观念的变化。初与百川比,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自己是天下最大的了。后与北海若比,河伯才知自己并非天下最大,引出与北海若的对话。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本论,写北海若的观点: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什么可自多的。北海若的这段对话可分四层:第一层“曲士不可语道”,而河伯观于大海,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因而“可与语大理矣”。第二层“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而吾未尝以此自多”,为什么呢?因为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海比河大,却比天小,所以没什么可自多的。第三层进一步阐述说明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四海和天地比,四海小;中国和海内比,中国小;人和万物与九州比,人都是小的。第四层所谓五帝、三王、仁人、任士所从事的事业都不过是“毫末”,伯夷辞让周王授予的职位,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孔子谈论“仁”、“礼”,也都是“毫末”。伯夷为名,孔子为博,都是自多,都是错的。
本文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在整体构思上,本文通篇采用寓言形式说理。作者虚构了一个河伯与北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庄子》散文在先秦散文中最富于浪漫色彩。
论证上,多用形象比喻说明抽象道理,用比喻说理多是由个别到个别的比较论证法。运用比较论证法中,又包含性质相似的类比论证法,如“拘于虚”之井蛙、“笃于时”之夏虫与“束于教”之曲士之间的比较,便是类比论证;还包含性质相反的对比论证法,如“束于教”之“曲士”与“观于大海”,已知己丑、可与语大理的`河伯之间的比较,便是对比论证。
2.秋水翻译 篇二
《白鹭鸶·白鹭下秋水》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
心闭且未去,独立沙洲旁。
【翻译】
一只白鹭鸶飞落在水面上,远远看去像落下来一团白霜。诗人看到这副画面觉得心里悠闲,暂且伫立在这沙洲旁边吧。
【鉴赏】
3.《秋水》简案 篇三
《庄子》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把握庄子散文的文体特点、语言风格和艺术特征。
3、了解道家学派在人生理想方面的复杂倾向。
二、基本要求:
1、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庄子如何将抽象哲理化为具体形象的,2、能掌握重点词句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和掌握道家思想的精髓,并汲取精华,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2、理解重点词句段.3、本文的寓言特色、景物描写的作用、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逐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3课时
1、导入
2、庄子及其思想概述 1)、先秦散文的分类
一是诸子散文:各学派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或进行争论的论说文。(以议论说理为主)二是历史散文:由各朝、各国史官积累了大量档案资料,经过加工整理编纂成书,记载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事件及统治者和谋臣策士的言论。(以叙事记言为主)2)、诸子散文的形成和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是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3)、《庄子》的历史影响
《庄子》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的瑰宝,无论是在思想史上还是在文学史上,都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它对后世的影响,无论是积极方面还是消极方面也都 十分深远广泛。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关于道的理论;
二、关于逍遥齐物的论述;
三、对生死问题的看法;
四、关于社会政治文化的学说
1)生平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以管理全国的重任相委任。”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2)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心就是“道”。
“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又多种含义,可以指宇宙的本源,宇宙万物的总体性和同一性,事物发展变化所依循的规律,哲学领域的一种境界等。《庄子》一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生保身,逍遥无为
2、与道合一
3、无为而治 3)后世评价
(一)庄子是一个身处乱世,博学多才,家境贫寒而又有志节的知识分子。
(二)庄子服膺老子学说,继承与发展了老子关于“天道无为而自然”的哲学思想。
(三)庄子的内心充满着矛盾,他的哲学思想是作为一个因愤慨之极由积极用世而走向消极应世之心理转变的古代知识分子的特性所使然的。
3、《秋水》授课——重点字词句;解读课文
(一)基础掌握
范读全文
课文翻译(略)需要掌握翻译的句子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5、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请从课文中找出
1、词类活用
2、通假字
3、虚词
4、古今异义
5、成语
6、特殊句式
7、固定格式
1、词类活用
①秋水时至:名状,随时令,按时。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做名 美景 ③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④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⑤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词,以„.)
2、通假字
不辩牛马——辩同辨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虚同墟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豪同毫、虚词的用法
①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语气助词,放在句 中表停顿 ②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 介词, 当“在”讲 ③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介词 引出行为的对 象
④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连词 用在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
4、古今异义
①河: 古义——特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②于是:古义——在这时,这时候;今义——表
承接。
③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
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④北海:河:古义——北方的大海;今义——我国的一部分海域,即东海的北部。
⑤东面:古义——面朝东;今义—— 东边。
⑥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⑦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专通某种学
问的人;今义——1)不吝啬 2)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5、成语
①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②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③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狭小的人。
6、特殊句式
①定语后置——闻道百; ②宾语前置——莫己若,我之谓; ③被动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7、固定格式
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于”,被„„所)
归纳修辞句
1、比喻:
①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②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③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④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⑤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盲目地自夸是愚蠢的,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的哲理表达得浅显易懂。
排比:
①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②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③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④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3、反诘:
①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③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大量的排比句和反诘句(有些既是排比又是反诘)的运用,连贯而下,造成了文章滔滔不绝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雄辩力量。
(二)解读课文
1、文章的主旨及客观意义(见提示)
2、重点段落分析(提问)1)、课文第一节
①这里描写了哪两种景物?
②这两种景物起到了什么作用?
③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④河伯为什么望洋向若而叹?
⑤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答案略
分组讨论:
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课文小结
《秋水》这篇课文虽然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同学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握机遇,超越自我,用我们的智慧、知识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五、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前沿研究
1、研究现状
中国期刊网
1994-2005 2005 检索项: 篇名/关键词/摘要 4193篇 841篇
中文摘要 50931篇 1115篇 检索词: 庄子2、2005年论文自选目录
1、此心安处是吾乡——从词看庄子对苏轼的影响
2、试论老庄思想对《红楼梦》的影响
3、论庄子的理想人格及其文化意义
4、论《庄子·天地》篇中“玄珠”与道教的关系
5、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论庄子的人性素朴论与德行修养观
6、《庄子·逍遥游》疑难词语训诂六则
7、论《庄子》中的杂文及其影响
8、庄子的平等思想对女性学走出现代困境的意义
9、庄子的仁义与海德格尔的原伦理学
10、老子之道与庄子之道探析
11、客观必然与精神自由的对立统一——庄子生死观内在矛盾初探
12、论庄子的蝴蝶梦——人生在梦幻中超越
13、宋代统治者对《庄子》的阐释接受
14、狂欢与逍遥——巴赫金与庄子喜剧精神比较
15、《庄子》内篇到外杂篇的嬗变过程浅论
16、行走的精神——从“逍遥游”到“文化苦旅”
17、忘生死而顺自然——《庄子》的养生之道
18、《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特色
3、论文选读
《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特色(略)
拓展
1、《庄子》中的成语
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成者英雄败者贼 东施效颦 盗亦有道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 运斤成风 标新立异
呆若木鸡 题意解说 无用之用 明镜止水 寿长辱多 螳臂挡车 蜗角之争 每况愈下 以貌取人
2、《庄子》中的名句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3、《庄子·外篇·秋水第十七》两则庄子故事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鹓鶵(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
随堂小练习:
①、翻译这则短文。
②、小组讨论:庄子讲这则故事用意是什么? ③、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答案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囗条)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 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 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翻译和分析略
六、教学方式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道家思想的哲学阐述要深入浅出,明白易懂。
2、拓展学习中注意与学生进行互动练习
七、主要参考书目
1、《庄子大智慧全集 》 吕叔春 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5-1
2、《庄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 中华书局 2001-8-1
3、《庄子讲读——国学名著讲读系列》 方勇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9-1
4、《大道与优游:再看庄子的人文情愫》 见君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2-4-1
八、思考题
1、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2、找出文中援譬设喻处。
4.秋水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贻笑大方”“殆”等词语。
2、了解“非……则……”“见……于……”两种固定格式。
教学难点
1、理解河伯对海深弱的那番感叹。
2、理解文中阐发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1、自读、研讨,疑难处教师作适当讲解、点拨。
2、利用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
3、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鸛鹊楼》。(指名学生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庄子在他的文章《秋水》中是如何阐述这个道理的。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诵读
1.初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指名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学生纠正其读音不准之处)
诵读指导:“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文章开头的两句话写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小股水流无以计数,灌入黄河,浩浩荡荡,畅通无阻,无比壮观。作者在此仅用了22个字就把黄河的壮阔描写得淋漓尽致。诵读时语速要缓慢而有气魄,注意各分句之间的停顿。“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句中的“间”,读时声调要适当拖长,略作停顿后,再缓缓读出“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诵读时语速要稍快,要将河伯的骄傲自满之情读出来。“于是焉”的“焉”在此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河伯欣然自喜”诵读时重音要放在“欣然”二字之上。“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诵读时一定要注意“以天下之美”之后的短暂停顿,二要将重音放在“尽”字上。因为一个“尽”将河伯的踌躇满志,飘飘然描写得淋漓尽致。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出,语速适中。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是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面对大海的广阔,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的由衷慨叹,是发自肺腑的自我批评。因此,诵读时语速要稍慢,要读出恳切的自悔之意,要处理好句子中的停顿,例如:“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句,读出“且夫”后要稍作停顿,然后接着读“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四,分小组翻译课文
学生利用工具书采取小组内合作的方式翻译全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任
五.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给学生5分钟时间,反复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2)学生齐读课文后,思考下列问题。
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④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分析,交流心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①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
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④学生甲:《秋水》一文使我认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河伯就是顺流而东行,望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学生乙:学习《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在限定的环境中,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学生丙: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作为学生更应该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攀登高峰。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准确,认识也极为深刻。本文虽短小,却寓有哲理,河伯面对海神的那番感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的自责与忧虑给予我们以深刻地启示:为了祖国的腾飞,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更应该开拓视野,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攀登高峰,创造辉煌。
3.三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给学生5~8分钟时间,背诵课文,然后指名学生背诵,学生齐背诵)
六、文言文知识积累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5)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6)出自本文的成语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七、小结
《秋水》这篇课文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妙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人的认识是很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
八、板书设计
秋 水
九
课文翻译(两段)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说的我呀。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象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象梯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令人只是占其中的一千;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象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象你刚才自我夸耀
5.《庄子 秋水》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2.学习对比的方法。
3.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教学重点 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问答法。
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深入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一、导入新课:
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需再登上一层高楼。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二、庄子其人其书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语言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书中的寓言很多。
三、庄子的思想
1、主张“天道无为”的思想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李白、贾谊、陶渊明等
2、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附:《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回到家不到一年,庄子的妻子就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于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份、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
3、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旷达超迈,看得很淡
今天我们便来学习庄子关于相对论的文章。
四、正文赏析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是如何论述的呢?
第一番问答:写景,黄河秋涨图-----河伯沾沾自喜-------自惭形秽------河伯开导,小大之辩,相对的(五帝:黄帝、颛顼(专旭)、帝喾(酷)、尧、舜)(三王:大禹、商汤、周武王)(把自己看得太大)
怎样层层推进?
第一层:说明人的认识必然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第二层,说明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海若也不敢自满。
第三层,进一步阐述世间万物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四海和天地碧、中原和四海比都是小的,人和万物比、人和九州比也都是小的
第四层,从这方面看来,儒家所尊崇的五帝、三王、志士、仁人所从事的事业都是小的,并以为据,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自满)进行嘲笑。
第二番问答:河伯陷入小不如大的新成见,海若从量、时、分、终始四个方面,说明小与大各有其不可穷尽的复杂性,小大都是相对的,其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小也许还有更小,大也许还有更大的事,所以不要看得太重,因此得出“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生而不悦,死而不祸”的旷达超迈的人生哲学。
小与大根本无法具体界定,相对的,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认为小不如大是不对的。因为都是人为进行界定的。(大小,贵贱等全是人为界定的,对宇宙来说是没有分别的)
五、小结: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你赞同他的观点么?
明确:这篇寓言,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只有经过的别人的比较,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骄傲自大,就难免会贻笑大方。下述观点均可:
人贵有自知之明
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 谦受益,满遭损
自大源于无知
知耻近乎勇
克服主观性防止片面性
六、简论《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
1、善用寓言,这是《庄子》一书很重要的艺术特点。
庄子在其《寓言》篇中自叙其著述特点时就明言“寓言十九”,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亦指出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全书大小寓言共计二百多个,其短者或二十多字,其长者或千余字;有些篇目全部由寓言排比而成,有些篇目干脆通篇就是一个寓言。如此大量采用寓言来传达自己的思想的即便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庄子》的寓言又是非常与众不同的。先秦其他作家如孟子、韩非子等人亦可谓善用寓言的,但孟子多采用民间传说故事来加强自己的论辩,韩非多利用历史传说与典故以佐证自己的说理。而《庄子》的寓言却大多“皆空语无事实”(司马迁语),为庄子本人所虚构而成,正如刘向所云,其“作人姓名使相与语,寄辞于其人”。可以说,庄子是第一个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法的作家。
《庄子》寓言的独特性,还在于它的“多义性”。庄子在创造了如此大量、丰富多彩、变化多姿的艺术形式棗寓言之时,其寓意却是比较隐蔽、模糊的。他在讲故事时,并没有明白、精确地点明他要说明的道理,而是靠那卓异的形象思维,通过故事自然流露出来。这样,其寓言的寓意就变得多面、模糊,具有“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一个寓言,需要读者再三体味,才能领悟其深层含义;或者同一寓言,不同的人读之会有不同的理解。这种含蓄的“暗示”手法的运用,正与庄子“道”之玄虚空灵的精神实质相吻合。这种寓言的背后,包藏的是无穷的万象,不尽的意蕴,让人能够捕捉一二却也难以全部领悟,因而也是增加它内涵的丰富和模糊的美。可以说,庄子在创造这些寓言时,本身所运用的,就是一种直觉的形象思维,因而也要靠读者的智慧加上灵悟的直觉才能通彻明察。所以单凭直接的、明白的逻辑理性,是无法全部理解体会到那种“神”和“道”的境界。正因为如此,历来对庄子寓言的解释,众说纷纭。
2、逐层推进
3、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
秋水翻译: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及时上涨,众多大川小溪的水灌注黄河。水流汹涌河面这样宽大,两岸与河中沙洲之间,分辨不清牛马。于是河伯欣然自得,认为天下 的美景都集中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水流向东而去,到了北海边。朝东面一望,看不见水的边际。于是他才改变了自己得意的脸色,望着海洋对着海神叹息道:“俗话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不少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而且我曾听到有人认为孔子懂得的知识少,伯夷的节义不值得看重,起初我还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了您的水流浩瀚难以穷尽才明白,我如果不是来到您的家门前,那就危险了。我将永远被有见识的人所耻笑。”
北海若说:“井中的青蛙不可能同它谈论大海的事,因为受到居住地方的局限。夏天的虫子不可能同它谈论冰的事,因为受到时间季节局限。孤陋寡闻的人不可能同他们谈论大道理的原因,是他们受到教育的束缚。现在你从河中出来看到了大海,才明白你自己的浅陋。这时才可以同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河流都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但不会漫溢;海水从尾闾泄流出去,虽不断地永无停止地流但流不完。春天、秋天都不会有变化,无论洪水、大旱也不会有感觉。这大海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水流,简直不能用量器计算。但是我未曾因此自满,自以为从天地那里接受形体并汲取阴阳二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犹如小石小林在大山上一样;只存在被人小看的念头,又怎么会自满?//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之间,不是像蚁穴在巨大的冰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四海之内,不是像小米在大粮仓里一样吗?号称物类的数量说它有万类,人类只是占其中之一。人类聚集于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到达的地方,个人占其中的一员罢了。把这—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一根毫毛存在于一匹马身上吗?//凡五帝所运筹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罢了。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取得名声,孔子谈论以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就像你刚才对河水暴涨的自夸一样吗?”
河神说:“这样,那么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毛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吗?”
海神回答:“不可以。万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得与失的禀分没有不变的常规,事物的终结和起始也没有定因。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观察事物从不局限于一隅,因而体积小却不看作就是少,体积大却不看作就是多,这是因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
证验并明察古往今来的各种情况,因而寿命久远却不感到厌倦,生命只在近前却不会企求寿延,这是因为知道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
洞悉事物有盈有虚的规律,因而有所得却不欢欣喜悦,有所失也不悔恨忧愁,这是因为知道得与失的禀分是没有定规的;
明了生与死之间犹如一条没有阻隔的平坦大道,因而生于世间不会倍加欢喜,死离人世不觉祸患加身,这是因为知道终了和起始是不会一成不变的。
6.《秋水湖山》读书笔记 篇六
读书笔记——落雪生香
深夜,万籁俱寂。
窗处,已是一片寂寂的黑。
屋内,我独坐,书桌上有邓云乡的散文卷《秋水湖山》,还有青灯的光辉。灯,便是夜半读书之灯,称之为青灯,便是因为“青灯有味是儿时”这一点情趣,诗中这青灯的味道还是感觉满不错的。看书之余,或有伤感、或有意会、或者勾起一点小小的甜蜜或伤感的回忆,自由之至,也散漫之至。我不敢用“秉烛夜读”,不仅是不敢用这好学之名,而且好学读书太吃力,我是散漫惯了的,不如凭趣味读书自然、愉乐。这一点,似乎与邓云乡先生所见略同。
《秋水湖山》的第一卷主要是邓云乡先生游乐山水之作。“山水”主要是江南风光,邓云乡先生的散文,即是山水散记,也透露一种游戏人间的潇洒,还有岁月过迁的闲淡,散漫之中有情趣、淡泊之中又藏有真知灼见。
邓云乡先生的自述概括得十分精当:
随缘日日念弥陀,有口无心不解佛。
纵使法师千棒喝,痴顽依旧笑哈哈。
邓云乡先生这里有自谦之意,他的散文中所透露出的古朴禅意,自有一番风味。
江南,是在文人笔下话下生香,但却又只能弥漫在梦里的。前年去杭州,不见那西子的“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情调,而触目满是烦杂的人影,几乎将西湖在我心中的完美形象完全颠覆。有了这等前车之鉴,我再不敢冒冒然闯进江南这个梦境,只能捧着文人们的山水散记,在梦里构建江南,聊以自慰了。
邓云乡先生写的正是西湖之美,西子之春。晨光嘉微之时“远处放鹤亭静静的,一线白堤,垂柳如芥,淡淡地浮动在水面上。”似乎波光、水气、树色、桥影,沾人衣袖,撩人眉睫。春末之晨,在鸟声欢唱、曙色笼罩中的西湖,由邓云乡写来,自有情趣。
“望着闪着夜光的湖面,极目处黑黝黝地一片,看不出是山影还是六桥堤痕。动荡的湖水拍打着船帮,微微有些声音,树影下还有人在切切私语,两相呼应,组成了西子的夜曲。”这几句,清明时节的西子之夜,却又是静谧的世界了。
“遍地像是蒙着一层霜的翠绿的笋,那绿色似乎要化作水滴下来,似乎要流到西湖中去:而透过竹林,望着湖水,又似乎那片竹林就长在绿波上。”春末夏初,正是楠竹初成之时,翠色欲滴,便是如此吧。
“黄昏时我从孤山下走回来,梧桐叶子虽未全部黄落,但不少已飘零了,被风吹到湖面。我走过平湖秋月,绕到边上一座厅的外廊,坐在栏杆上,望着苍茫的湖面,极为静谧”。秋末黄昏,最是寂寥凄清,但从中我不感到寂寞,更不感到凄凉,只感到沐浴到一种美的境界中。
西湖的美是耐看的,富于变化的。晴雨有风情,春秋有画意。夏日有骄阳,斑驳树影;严冬白雪,粉砌湖山;曙色浮荡,小鸟啁啾;夜色迷离,蛙鼓一派……朝暮睛雨,一年四时,无时无刻不在赋予西湖以种种美的景色、美的情趣、美的意境。
邓云乡的散记,写西湖别有风味,但个中情趣,只可悠悠意会,不可言传矣。
一篇散记足以慰寂寥,不可贪多。
7.《秋水》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特殊句式。
2、理解《秋水》的寓意。
3、在理解文意和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力争熟读成诵。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特殊句式。
2、在理解文意和文章结构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教学技术:PPT 课时: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知道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它用来讽刺见识短浅而盲目自大的人,“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我们不能对井底之蛙讲大海的事情,因为它根本没有见到过大海。任何人的见识都是有限的,任何人都不应该自以为是、骄傲自满。大家知道吗?井底之蛙出自庄子的千古名篇《秋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正选自《秋水》一文,节选的是它的第一节。(板书课题、作者)。
二、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他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人们把他和老子合称为“老庄”。庄子思想复杂,对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都顺应自然“安时处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给老百姓定下许多规矩。但他也能辨证地分析问题,能对黑暗现实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其积极意义。《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及后学所著。现仅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庄子是一个善于用寓言讲故事的人,他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我们现在常用的“井底之蛙、庄周梦蝶、庖丁解牛”等都出自《庄子》,庄子总是想用寓言故事的形式来讲述道理。当然这也形成了《庄子》散文的一大特色。
那么课文《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背诵课文,注意生字读音及句内停顿。
三、整体把握、感知
1、教师范背
2、学生自读,划出翻译过程中不容易解释的字词句,提问
3、互相答疑
四、分层分析课文
先请一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用幻灯展示三个问题(用原文回答),听朗读时找答案: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学生翻译。教师点明重点字词: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河”,古义:多专指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泾”通“径” “涘”,水边 “焉”语气助词 “以„„为”,认为
教师:这几句中我们看到河伯怎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喜。是因为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不辩牛马(板书)
教师:为了更好的体会这种感情,请同学们把这几句话齐声朗读一遍。试着背诵。
2、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学生解释。
学生找重点,教师补充。
前两个“而”:表修饰;后一个“而”:表顺接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至于”,古义: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东面”,古今异义,古义:面向东面;今义:东边
“端”事物的一头,尽头
“面目”,古义:面部;今义:多指面貌 “望洋”仰视的样子 成语“望洋兴叹”,不是望着大海发出感慨,而是在伟大事物的面前感慨自己的渺小;现在比喻做一件事情而力量不足,感到无可奈何。所以“望球兴叹”这种词语是不符合造词规则的。齐声复述。试着背诵。
教师:这一段河伯由前面的“喜”转变为“叹”,河伯叹了什么呢,我们往下看。
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学生翻译,圈划重点。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否定句和疑问句中代词充当宾语要前置。我之谓也(宾语前置):联系“何厌之有”,“何陋之有”,“何后之有” “少”、“轻”,形容词活用如动词,“以„„为少”,“以„„为轻”)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不是„„就)“殆”,危险 “大方”,古义:大道理,引申为专家,内行;今义:对财物不计较、不吝啬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成语:贻笑大方 理解“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的意思:
这句话是这篇课文中最难理解的,庄子到底想说什么?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仲尼和伯夷,仲尼是孔子的字,伯夷是商代的义士,当年武王伐纣建立周王朝时,伯夷认为这种做法是不仁义的,就拒绝吃周朝的粮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被后人称为义士,孔子和伯夷是儒家的典范人物,被儒家后学成为圣人。但是,我们一开始介绍过,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对儒家的圣人不是那么必恭必敬,甚至还有些轻视——这也能反映出战国末年儒道两大学派之争。
下面我们逐句的分析,在分析中,始终要结合庄子对儒家的态度。“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见闻是少的,认为伯夷的道义是轻微的,起初我还不相信。”
在这一句中,河伯的意思是什么呢?很显然,他认为伯夷、仲尼很了不起,他不认同那些对伯夷、仲尼表示轻视的言论。但是,当河伯见到了北海的广阔无边的时候,他的观念却转变了。在这里,庄子省略了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呢?“吾今信之”——现在我相信了。
河伯最初认为仲尼的见闻广博,伯夷的道义厚重,现在见到了大海的广阔,感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原来仲尼的见闻、伯夷的道义,也不过如此。所以,他十分感谢海神若,如果我不到您这里来,就危险了,就会被大方之家耻笑。在这里,大方之家指的是什么呢?如果同学们将来有机会通读《庄子》的话,就会知道,大方之家指的是《庄子》这本书中的一些理想人格。
这部分的内容比较多,我们先分层,有助于大家记忆。叹:引用野语、仲尼伯夷、贻笑大方 齐声复述。试着背诵。
五、了解文章体裁,讨论寓意所在:
以上,我们梳理了文章的字词和结构,你从《秋水》这一课中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
《秋水》寓意:一个人的认识往往是有限的,一经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1.人贵有自知之明(不盲目自信)2.谦受益,满招损 3.自大由于无知 4.知耻近乎勇
【秋水翻译】推荐阅读:
秋水预习案06-25
庄子秋水08-17
作文 秋水醴陵08-25
秋水的说课稿12-01
有一种思念叫望穿秋水07-11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及翻译技巧07-17
英汉翻译中的翻译症的论文09-14
考研英语英译汉翻译技巧长难句的翻译11-22
考研翻译06-25
商标翻译策略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