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感恩社会作文

2024-08-30

小学生感恩社会作文(精选7篇)

1.小学生感恩社会作文 篇一

因为心存感激,你心胸开阔;因为心存感激,你觉得生活更加美好!所以,我们要感谢那些让我们拥有感恩之心的人或事。

自从我们来到世界,父母就一直守护在我们的身上,他们在我们的身上花了很多心思,他们关心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就是一个鲜明的写照,有时候父母的细心关爱却变成了我们的恶语驳回,而他们从不后悔,当我们取得荣誉时,他们比当事人更开心,而当你悲伤时,他们会比你更悲伤,有时想想,父母为我们做了那么多的事情,而自己又为他们做了什么?有可能是一句:“我爱你”,他们心里就会甜得不得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东西在他们眼中也是一块珍宝。

俗话说:“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而他们何止是“滴水之恩”,对于我们,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孝敬父母是我们做人的根本,人是世间级的动物,而鸦和羊只是一种普通动物,连他们都懂得要感激父母,何况人了?

在社会中,有许多成功人士,他们的成功之路是曲折的,因为他们从不气馁,也感激这个社会,在20xx年的四川地震时,许多人都失去了生命,房屋都倒蹋了,许多志愿者都前往帮助,许多企业家更是捐出了自己的钱:张祥青,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他说震后重建时,要建震不垮的学校,在爱的奉献晚会现场,他先是捐款三千万,后又追加七千万,他是唐山孤儿,他是为了回报社会,他的身家是三亿,一亿元对他来说是三分之一,我们又有谁能做到把身家的三分之一捐了呢?

据介绍,张祥青是土生土长的唐山丰南人,唐山大地震遗孤。他致富后不忘回报社会,先为家乡养老院捐款二十多万元,丰南治河捐出两百多万元,他还倡导成立了丰南慈善协会,被网民选为“中国社会责任感的民营企业家”。20xx年,中国南方遭受雨雪冰冻灾害,他又捐赠了三百多万元。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张详青十分惦念那里的地震孤儿,5月14日在天津出差的他,将000万元的善款送到天津红十字会。张祥青表示,现在,许多和他一样的唐山地震孤儿,唐山汶川心相连,唐山地震孤儿愿意随时无私支援四川震区的地震孤儿,唐山人民也要与四川灾区人民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山感恩地,方成其高峻;海感恩溪,方成其博大;天感恩鸟,方成其壮阔。感恩是生活的起点,感恩需要学会虔敬,感恩是一个人必须拥有的品质和素质,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他在社会中更容易生存,感恩不仅仅限于一种表面化的感谢或报恩,而是一种对生活意义与价值的深层次反省,理解和感悟,感受生活,记录幸福的一点一滴,当我们学会感恩,就懂得做人的准则。

2.小学生感恩社会作文 篇二

关键词:弱势青少年,感恩教育,社会支持系统

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多元文化的冲击使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重标准。在重视个人价值,崇尚个性张扬的社会大环境熏染下,如今的青少年更注重自我的感受,以自我为中心,对师长的付出与关爱认为是理所当然,对他人的帮助麻木不仁、熟视无睹,感恩意识日趋淡薄,甚至完全丧失。只会索取不会付出,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正是基于对这些感恩现实问题的思考,引发了笔者对弱势青少年感恩教育的研究。为此,笔者以社会大环境为切入点,采用自编问卷的形式,对弱势青少年感恩教育的现状展开了实地调查。

一、弱势青少年感恩教育功能的缺失:社会支持系统“失保离向”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经历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进而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转型,以及由封闭格局向全方位开放格局的转变,使弱势青少年感恩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

1. 保护政策的不完善

社会的深刻变革带来了贫富差距的日渐拉大,失业率急剧增长,贫困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大部分弱势青少年挣扎在温饱线上。[1]这不利于弱势青少年感恩教育良好社会环境的构建。特别是在缺乏政策照顾和保护的情况下,大部分弱势青少年面对家庭的经济压力和迷茫的未来生活,他们的生活目标取向也就只能局限于满足自身生理和安全方面的需求,而无力顾及诸如感恩方面的更高层次需求。同时,在对弱势青少年的保护政策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通过对部分弱势青少年的访谈调查发现,大部分弱势青少年都不愿意老师和同学了解自己家庭的情况,他们认为“如果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家庭困难,会瞧不起自己的,而且很难在同学面前抬得起头”;另一部分弱势青少年谈到“虽然学校给了自己减免学费的帮助,但老师和同学经常谈到这个问题,如果自己犯了错误,老师会拿减免学费这事来批评和惩罚自己”;对一部分行为偏差的弱势青少年,一般是重集中打击而轻理性保护。由此可见,弱势青少年的保护政策还不完善,存在着“重义务而轻权利”和“重专门机关职责而轻全社会网络化保护”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弱势青少年受社会歧视的感觉比较普遍,长期的弱势地位以及被歧视的状态会对弱势青少年参与社会生活的进程产生制约作用,进而加剧了弱势青少年对社会的冷漠感和疏离感,从而最终影响到弱势青少年良好感恩意识与行为习惯的养成。

2. 社会关怀的贫乏性

感恩,是指人们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等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2]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感恩的前提条件是受到了恩惠和方便,感恩才有了行为的可能。因此,弱势青少年的受恩状况与感恩教育的效果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本研究通过对弱势青少年问卷的调查来说明社会关怀对弱势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影响。弱势青少年的学费和生活费来源情况具体见表1.

表1显示,大部分弱势青少年的学费和生活费来源于家里的积蓄,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只有极少部分来源于“社会资助”“借款”和“其他途径”。这反映出国家对部分弱势青少年实施了财政方面的资助,履行了国家的关爱之责,但这种责任的范围还相当有限。同时,社会资助的贫乏也反映出社会对弱势青少年的忽视。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对弱势青少年的关怀状况,本研究还专门对弱势青少年接受社会帮助和关心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具体情况见表2。

表2显示,大部分弱势青少年接受过亲戚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而得到来自其他方面的关心和帮助甚少,特别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弱势青少年认为“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帮助”。由此可见,当前社会对弱势青少年的关怀还相当贫乏。正因如此,相当一部分弱势青少年还感受不到来自他人和社会的恩惠和方便。在这种情况下,对弱势青少年实施有关识恩、记恩、谢恩、报恩、施恩的感恩教育便显得苍白无力。

3. 导向系统的不明确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建构了一套丰富的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以及宇宙伦理的道德规范体系,它成为指导和协调人与人、人与国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念和原则。因此,我国文化从总体上来讲是伦理型文化,这是我国文化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特征。然而,透过伦理型文化表面性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其内在核心都是感恩,都是以双方之间的恩情为基础的。[3]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加强了与西方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和交流,在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优秀成果的同时,西方一些腐朽的文化也不可避免地拥入,造成了对我国本土感恩文化的巨大冲击。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感恩教育被弱化,相当一部分弱势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着异变,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并渗透于他们的感恩意识形态,从而导致其感恩心、感恩情、感恩德与感恩责的日渐缺失。

二、弱势青少年感恩教育的有力保障: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的功能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之一班杜拉认为个体的行动或行为、周围环境以及个体的认知、动机及其他因素三者之间是互相决定、共同起作用的。[4]要提高弱势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实效性,社会的支持是有力的保障。

1.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保护政策和司法制度

弱势青少年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得到及时改善,不但有利于缓解他们的受挫情绪和沉重的心理负担,而且能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帮助和关爱。因此,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保护政策和司法制度,改善弱势青少年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是决定弱势青少年感恩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一方面,我们需要整合社会力量,给予弱势青少年最基本的物质保障,通过政策、政府行为和社会组织真正形成弱势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社会安全网络,从经济、社会、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帮助和辅导。

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加快社会性服务组织的建设。对弱势青少年的帮助和关爱,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应积极通过非盈利组织整合社会上各种救助力量,共同济贫解困,为弱势青少年奉献一份关心、一份爱心。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维权机制建设,切实维护弱势青少年的合法权益。特别是要通过加强民主制度建设,保障弱势青少年的参与权利,使其能够表达和维护自身的权益。针对社会上排斥或歧视弱势青少年、“重集中打击而轻理性保护”行为偏差弱势青少年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完善司法制度建设。

2. 强化教育援助机制,实行各种形式的施恩措施

当前,弱势青少年在教育资源分配、教育环境、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对弱化的问题,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他们对教育公平性问题的思考及其对“感恩”问题的质疑。现实与理想中的差距必然会影响到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强化教育援助机制是对弱势青少年感恩教育有效推行的重要举措之一。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坚持实施“义务教育工程”“对口扶贫支教工程”“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援助措施,保障弱势青少年最基本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设置专门机构,进一步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和完善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转移支付、教育凭证、教育费减免等各种制度,使弱势青少年能够真正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恩情,触发他们的感恩情怀。

3. 借助大众传媒力量,发挥舆论宣传的指导功能

大众传媒以其特有的优势广泛而强烈地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为了了解大众传媒对弱势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影响,本研究对弱势青少年在大众传媒与感恩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上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绝大部分人认为电视里以“感恩”为话题的节目会让他们觉得“很感人”和“有教育意义”;(2)相当一部分人最喜欢看温情感人的广告;(3)大部分人认为媒体报道有关感恩方面的事迹有价值;(4)有51.4%的人会因媒体对感恩事件的报道而影响到自己的行为。这些调查结果说明,大众传媒涉及“感恩”题材的作品对弱势青少年感恩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大众传媒的正确导向有利于弱势青少年感恩教育的顺利开展。因此,我们要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发挥舆论宣传的指导功能,大力弘扬感恩文化。

4. 整合社区优势资源,开展丰富的感恩实践活动

弱势青少年的知识更新、娱乐休闲、社交学习和健康锻炼等活动很大一部分是在社区中完成的,一年中在校的弱势青少年大约有160个假日和休息日是生活在社区中的,因此,社区可以弥补学校与家庭对弱势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不足的需要。

首先,社区应完善服务内容,满足弱势青少年成长的基本需求。社区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通过设立助学金,开展志愿者家教辅导、学习方法讲座等活动,帮助弱势青少年顺利完成学业。

其次,针对弱势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社区可通过聘请专家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设立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加强青春期心理教育,促进弱势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为感恩教育的有效推行提供心理上的保障。

再次,要积极引导教育资源向社区倾斜,使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感恩教育在社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社区中构建相互施恩与感恩的人际关系体系。

最后,社区要以活动为载体,深化活动内容,提高弱势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实效性,促进他们实践感恩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小结

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是文明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弱势青少年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才会懂得回报父母生育之恩,珍视学校老师的启蒙、教育之恩,也才会体会到国家与社会的供养之恩。针对当前弱势青少年感恩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我们必须在继承传统德育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突破传统,更新模式,多管齐下。通过有效实施弱势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对策,让弱势青少年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并且心胸更开阔,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1]吕卫华.从青少年弱势群体现状考察中国青少年政策的调整[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 (1).

[2]何芳.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5(7).

[3]任现品.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J].孔子研究,2005(1).

3.小学生感恩社会作文 篇三

【关键词】孩子;品德教育;感恩教育

现在的孩子,普遍患有“情感冷漠症”。对父母之恩,熟视无睹,对父母的付出视而不见。对父母不懂得感恩的人,对师长、集体就更不会知道感恩了。因此,在品德教育中通过感恩教育唤回孩子回报爱心的良知,并引导孩子通过体悟,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是非常必要的。

一、什么是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教育和道德规律,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让受教育者形成感恩意识,对恩惠施与者识恩、报恩甚至图报的一种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二、为什么要让学生学会感恩

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做人起码的品德,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看待问题不会偏激;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想事情不会只顾自己;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处事;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才能不怨天尤人,才能坦然面对一切。所以说,感恩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人与人相互关怀的起点,是道德良性发展的润滑剂。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就会更加和谐、亲密,学生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感恩,社会是由恩情联结起来的,人人都去感恩,社会才能存在,才能健康发展。

三、怎样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1.为孩子做出表率

老师是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之一。因此,在学校生活中,教师要做出榜样。一句“谢谢”,一个微笑,都会为学生种下感恩的种子。课堂上要教育他们,懂得他人的付出与帮助,并回报以感恩和付出。父母也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首先要懂得感恩。感恩生养自己的父母,感恩帮助过自己的人,平时多与孩子交流这方面的事情。做父母的,无论工作多忙、多累,都别忘了在假期带上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过年过节、老人生日的时候,和孩子一起为老人选购礼物。用家长关爱他人的言行来影响孩子,潜移默化的教育孩子。

2.让学生懂得付出

现在很多孩子不懂得付出,没有责任感。现在很多家长帮孩子背书包,把阳面的卧室让给孩子住,这种溺爱,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极为不利,最终将使孩子不懂得感恩,会认为家长的一切付出是应该的。教师应在课堂上教育学生,在家长忙的时候,帮他们做些家务;在父母累的时候,为他们捶捶背;在家里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学生懂得付出,了解付出的不易。这样,在孩子渐渐长大的过程中,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会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3.化态度为行动

孩子受到家长表率作用的感染,懂得付出的不易以后,重要的是把这种态度转化为行动。一个小举动,比如一个微笑,一件小礼物,一张贺卡,永远是受欢迎的“爱”。当一个孩子在家帮忙把碗盘放好,就是以行动表达了他对家庭与食物的感恩。当一个孩子帮助老师提录音机,就是以行动表达了他对学校与老师的感恩。在节假日,亲手做些小礼物送给亲人朋友,这也是学会感恩的一种实际做法。布置感恩作业,让每天要孩子完成。“今天有无给别人添麻烦?今天是否有进步表现?今天你最感激谁?”目的就是让孩子学会反思,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加强自律,学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育孩子的健康心态,进而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

4.让孩子学会怜悯

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怜悯之心,不知道体贴亲人,只知道享受别人的付出。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应该教育学生经常注意社会上那些流浪的、丧失劳动力的或是残疾的人们。让孩子了解这些人的生活情况,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的困难。同时也可以尽力帮助那些因生病或因灾难而生活遇到困难的人们,有条件的话,要带领他们深入这些人的家庭,在看过他们艰辛的生活以后,在经济上或用自己的劳动来帮助他们。这样做孩子对自己舒适的生活也会是另一种体会,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们,怜爱他们,培养孩子一颗善良、感恩的心。甚至这对孩子的学习动力也会有积极的影响。

5.及时鼓励孩子感恩的行为

在平时生活中,应该教育孩子,获得了别人的帮助,要报以真诚的微笑,说声谢谢!同时,也要培养和教育孩子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施以援手,积极的帮助别人,让孩子在帮助别人中体验快乐。孩子的感恩不仅仅局限在对父母、师长、朋友的感激上,它应该是一种更为广泛的情感。当学生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时,老师和家长要及时给予鼓励,保护好孩子萌发的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意识,因为,有爱心的孩子才懂得感恩!

感恩教育是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社会工程,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力构建,作为品德教师,更是责无旁贷。通过感恩教育,教育孩子知足惜福,心存感恩,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丽,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来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美德。

参考文献:

[1]薄伟英.点燃感恩的火焰——新时期孩子感恩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科研论坛,2010(12)

[2]张爱国.孩子“感恩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新课程(教研版),2010(12)

4.感恩社会作文 篇四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三年的时间眨眼间便流逝了。的那场8.0级的地震,当时那般的震撼人心,如今闭眼回望,尽管有些模糊,但那心底的激荡犹如昨日重现。

的地震后不久,我们班转来了一个灾区的女生,我还清楚的记得她的名字,长相,或许是因为她的那份豁然与她内心的那份感恩回报,让我仍对她记忆犹新。

刚来我们班的时候,我们都持以一种好奇的态度去跟她打交道。让我们有所惊奇的,不是她那蹩脚的普通话,也不是她那与我们略显差异的摸样,更不是她那分数低得离谱的英语试卷,而是她会笑,会闹,会乐观地面对每一件事。自我介绍时,她笑着说了自己的名字,她眼中充满着光亮,从那里面似乎可以看到点点希望的羽翼在眼瞳中飘荡,让整个人看起来十分灵动。不说的话根本看不出她是一个失去了双亲的人。上课时,尽管说话的腔调听起来很怪,但丝毫不介意地大胆地开口说话。她和同学们也相处甚好,有她的地方一片欢声笑语。

开始和她的相处,我虽没表现得讨厌她,但也绝对谈不上喜欢,我总觉得她十分没心没肺,自己的父母没了还笑得出来。她就那么不在乎么?父母在她的眼中到底算什么。有时上课看到她笑,会不自觉的迷惑的盯着她,有时她注意到回回眸看我一眼,露出一抹浅笑。我总会被那笑容晃愣了眼,那带笑的眼睛中充满着澄澈,使我越发的不理解这个女生,对她一直是不冷不热的态度。

知道有一次的自习,我没事做,便借了她的周记本来看,突然看到了一篇关于感恩的文章,里面提及了她自己的经历。在那灾后,她也痛哭过,颓废过,但她最终明白了,那样是没用的,无论怎样她的父母都是回不来的了,而既然这个社会挽救了她的生命,那么她要重新开始,为社会而活,回报给这个社会所曾给予她的一切帮助。看到这里时,我的眼底有些湿润,心里莫名的满是欣慰。大概是被她这一份懂得感恩的心所感动了吧。

5.感恩社会作文 篇五

再走进我的家乡看看吧。近几年我的家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得几年前我的家乡还是一片田野连着一片田野,一块农田挨着一块农田。走的全是土路,一下雨便泥泞不堪。而现在,一座座高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混凝土路在地面上铺展开来,父母的钱包也变鼓了。若不是社会发展快,一个小小的城镇怎能有如此大的变化?

最后看看我们的校园吧!以前破旧不堪的教学楼轰然倒下,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美观坚固的新楼。宽大的操场也映入眼帘。许许多多曾在田里劳动的孩子也在校园里出现,与大家一样如饥似渴的学习,再也没有本应上学的孩子因家庭贫困无法上学在房间里哭泣。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深切地感受到社会给予我们的恩惠有太多太多,使我们不得不感恩社会。

6.感恩社会作文 篇六

当我们在马路边上,看到一位穿着破烂不堪,前面放着一个不知用了多长时间的讨饭碗,脑袋上顶着乱糟糟的头发的老人或小孩子时。走过的每一个人都会情不自禁的掏出自己兜里的钱,放在哪个陈旧的讨饭碗里。尽管大家捐的只是几分或几毛钱的钢崩,但对于在路边乞讨的人来说这是一种爱。这并不是施舍,是关怀,一种源于社会关怀。

当我们在拥挤公交车上,看到一位老人颤颤巍巍的走上公交车上时,有多少好心的人会扶老人一把,并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他们坐。当一位孕妇在晃晃悠悠公交车的急刹车中险些要摔倒时,旁边的人也会让座给她。老人和孕妇都对着给他们让座的人笑了。这不是看着他们可怜才让座的,这是对陌生人的一种关怀。是源于社会中无数好心人的爱。

当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时,可曾想过,我们明亮的教室、我们获得的知识是怎样得到的!那是源于工人们的每一滴汗水,老师们对每一个学生的负责,家长对孩子们的负责。他们的关爱是为了让我们做社会上有用的人。这种美好的期望是源于社会上每一个人以及国家对我们每一个学生的爱。

7.感恩社会 回报社会 篇七

关键词:残疾人;感恩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2-0124-02

东营市特殊教育学校在2002年实施了免费教育,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国家承担了包括生活费、学习用品费、书本费和学杂费等所有的费用。国家的优惠政策使残疾人的家庭减轻了负担,使更多的残疾孩子走入校园,接受教育。但由于是全免费教育,在学生中滋生了一种理所当然的想法,似乎照顾他们的一切是学校的义务,丝毫无感恩之心,怀感激之情。

结合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笔者组织了一次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在校期间学校的基本支出费用和免费义务教育实施后每学年学生的花费。通过调查,学生了解到在校期间,学校的每年的支出基本费用高达89万元,其中:水费每年3万元,电费每年7万元,暖气费每年30万元,维修费每年9万元,其他费用40万元。而每学年生均花费达3100元,其中:每学期书本费300元,学习用品260元,校服120元,被子床单生活用品120元,生活费每人2300元。这个结果在学生中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在调查感言中纷纷表示:“调查的结果太让我吃惊了,这几天那一连串的数字在我脑海里不停地跳动,它时时警告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社会做贡献,回报母校。”“原来国家、社会、学校为我们付出太多了,想想我们所做的一切真是太惭愧了!我觉得对不起他们。”“刚拿到调查表,同学们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情。可是当我把调查数据一一填完后,不禁惊呆了,仅一个月的数据对我来说也是天文数字啊!真的应该感谢社会、感谢学校。”“这次凋查让我陷入了沉思,我不禁想起以前骗同学、骗老师的事,我的事牵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尤其是学校和老师,再次说声对不起,请学校放心,老师放心。”

通过这次活动,笔者也深深地思考着:聋哑学生走入社会后常常出现工作不安心、自暴自弃,对社会有抵触情绪,犯罪率逐步升高,他们不懂得感恩社会、感恩祖国,不懂得用实际行动去回报社会,这说明学校教育存在缺陷,使学生由于自身缺陷所造成的狭隘、自私等特性得以扩大化,教育学生在学校中对社会识恩、知恩,教育学生感恩、报恩是聋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感恩教育的定义

“感恩”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教育。”

残疾学生由于生理上的障碍,长期生活在一种被同情、被怜悯、被宽容、被溺爱的环境里,处处以自我为中心,面对家庭、学校、社会的关怀熟视无睹,根本体会不出“爱”和“恩”。这些学生走上社会只懂索取,不懂奉献,得不到特别照顾就认为受歧视了,甚至产生人际关系上的矛盾。

二、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体验关爱

要想让学生识恩、知恩,学会感恩社会,就要注重学生的感恩社会教育。引导学生识恩、知恩、感恩主要从以下方面做起。

1.了解国家对残疾人教育、就业的优惠政策,体会国家对残疾人的照顾、关爱。给学生讲解《残疾人义务教育法》、《残疾人就业工作“十五”实施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我国宪法和法律中有关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规定及行政法规中有关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规定,使残疾学生充分了解到国家对残疾人各个方面的关爱,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了解残疾人的节日,体会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让学生了解国际残疾人日、国际盲人节、国际聋人节、全国助残日等残疾人节日,以及有关节日设定的原因、过程等历史资料,并了解在节日期间社会开展的活动及开展情况,以体会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之情。

3.组织学生了解自身正在体验到的社会关爱。组织学生进行调查活动,从自身查起,从身边查起,了解自己在学校里享受到的福利,并回家与普通学校就读的学生做比较,真正体检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在平时学生组织旅游,门票常常被免或优惠,社会爱心人士到学校里进行捐助活动,还有大学生常常到特殊学校来进行联谊,并身体力行地给予残疾学生一些帮助,应利用这些机会加强对残疾学生的教育,使其深切了解社会的关怀。

4.加强劳动能力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体会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残疾人妥善就业是关乎残疾人思想安定的一个重要方面。特殊学校在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培养残疾人就业能力的基础上,要带领学生走进工厂,通过实习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劳动技术能力,通过体会工厂的精心安排和正常工人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来体会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

三、引导学生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人是社会人的人,祖国和社会给予我们和谐安定的良好环境,为残疾人的学习与成长、生活提供了许多关爱,充分引导学生了解体验国家、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之后,要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报恩。

1.珍爱生命,勇于承担责任,感念祖国、社会之恩。珍爱生命,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爱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承担责任,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祖国建设做贡献,在祖国和人民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挺身而出。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他人和睦相处,做到人际关系和谐。

2.认真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残疾人学校因其教育的特殊性,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培养目标之一。而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成为残而不废的、自食其力的人就是对祖国、对社会的回报。

3.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回报社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以服务他人与社会为宗旨的活动,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服务意识。如到社区街道开展清扫活动,到福利院给老年人开展慰问活动,进行广场义务演出,等等,真实表达残疾学生对社会的感恩之情。

感恩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成为真正适应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的人,才会成为对社会、对祖国充满责任心的人,才能成为国家、社会真正需要的人。随着感恩教育的开展,残疾学生也在为成为祖国、社会需要的人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胡刚华.浅滩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感恩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7,(3).

[2]董慧萍.在感恩教育中培养感恩意识[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3]王国诚.论感恩教育中的“心理体认”策略[J].现代教育,2007,(7).

[4]韦焕能.谈青少年学生的感恩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7,(11).

上一篇:离子说课稿下一篇:文化符号及其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