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实验教学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亮点

2024-08-27

让实验教学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亮点(精选11篇)

1.让实验教学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亮点 篇一

让“错误”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河池学院数学系07数应(1)班李雨倩(2007104223)

课堂就是让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机会,创造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行为。同时,让学生学会正视自己的错误,从错误中获得真实的学识,也让错误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

每一位教师,我想,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也都或多或少的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错误。有的教师在面对这些错误的时候有的是表现出严厉的态度,有的则耐心的和同学们一起纠正错误„„总之,不同教师的做法也是不同的,那是各有各的特色了。这也就不奇怪,有的学生会说,我不喜欢某某老师,因为他(或她)很凶,或者我喜欢某某老师,因为他(或她)很善良。而在我实习期间,我也碰到了这样的“错误”„„

一、背景和问题

这所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学校,在纪律和学习上可以是都不怎么突出的。这所学校一共有11个班级每个班大约都有65人以上,而且学生层次水平不等,这样开展教学工作就有一定的难度。有这样的一个班,七年级,人数73人,虽然人口很多,在很多管理的方面有点难度,但是在我们的陈老师的管理下,这个班已经形成良好的班风,在纪律和学习上都不错,这就是我们的10(1)班,也是我实习的班级。

那是星期四的第一节数学课,要上的是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去括号》这一节的内容,前一天的时候我已叫学生做好了预习工作。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学生的反应都很好,这样我一直很顺利的在讲授着,到了学生互动环节,我让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去板演。当时有一个题目是这样的:

(9y-3)+2(y+1)1 而当时一位同学的做法是这样的:

解原式=×6y+2×2y

=2y+4y =6y 这位同学平时数学成绩是班上的中上水平,当时我以为他只是粗心写错,没有意识到他出错的原因。而当时我的做法是直接把他解的部分擦去,然后给学生讲出并扳书出正确的答案,没有正确的意识到学生的错误是哪来的,没有充分利用好他这个宝贵的“错误”资源。

二、问题讨论

当时下了课之后,指导老师指出了这一问题,说这个学生出错错得很好。那是很多学生都容易出现的问题,要着重讲,把正确的写出与这个错误的解作一个对比,如:

错解:解原式=×6y+2×2y

=2y+4y

=6y

正解:解原式=

=(6y-1)+(2y+2)=6y-1+2y+2 =8y+1 这样着重的对比也可以让学生在之后题目中避免这样类似问题的出现。由于上课时我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学生的作业上很多同学就又出现像上一位同学的错误来了。可以说这一节课是不成功的,在备课中我没有预想到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在之前所有的备课中也没有很深的备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一位学生的错题给了我很大的反思。

三、反思和分析

首先“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误,无论你的学识是多么的高,你总也有出错的时候。因此,我们作为教师的,绝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学生,更不必去追求学生的绝对正确,而且我们同时应该庆幸学生的“错误”,因为学生吸取今天的错误教训后,便可争取明天的成功。况且,以人为本的思想也要求教师要用一颗平等心、宽容心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做到巧妙、合理地利用“错误”资源,使学生在三维目标上得到发展。

这让我深深的反省到,作为一名教师,在备课时,应该以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为出发点。那么在备课时,教师就应以此为重点进行有效准备,从而达到全面的“备学生”,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活动中比较、思辨,从“错误”中寻找真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错误,这些错误的出现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再现,蕴含着宝贵的教学亮点,因此,这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利用好这一宝贵的资源。

2.让实验教学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亮点 篇二

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 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重要意义不可忽视。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 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导入设计得好, 就会大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 “聚焦”学生注意力, 使我们的授课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 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探究的欲望。

曾经有一次在学校教研活动中听一位老师的公开课。那位老师在上课的开始播放了一段视频, 视频的内容是在一次重大灾害过后所发生的种种感人的一幕幕情景。视频持续了七八分钟, 无论是上课学生还是听课的老师都被深深感动。于是, 在这样一种情绪氛围中该老师开始了新课的讲授。但作为听课者, 笔者却很久都无法从原来的情绪中摆脱出来, 真正进入课堂中去。课后, 笔者仔细分析了本节课的导入, 认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授课教师对视频的选择不恰当。教师以一段视频来作为这节课的导入, 但选择的是一段中文视频, 无法创设一个英语情境, 使学生做好进入英语学习的准备。

2.虽然教师试图将情感教育融入课堂, 但视频的内容与本节课授课内容毫无关联, 而且教师也没有进行任何引导及过渡, 使新课的进入显得突兀。

3.视频导入的时间过长, 显得拖沓, 浪费不少课堂学习时间。

二、英语课堂导入的原则

笔者认为, 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 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做好心理准备。要上好一节课, 没有哪个老师会忽略导入的设计。尤其是在缺乏真实英语情境的英语课堂, 为了使学生能尽快在一个自然的情境、高昂的情绪中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教师在进行导入设计时, 应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 明确目的, 紧扣教学内容。

导入的设计首先要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充分考虑与所讲授内容的内在联系, 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一开始就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提高学习效率。

2. 启发思维, 激发探究心理。

在如今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课堂活动中, 教师的角色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导入的设计也应启发学生的思维, 引发他们的思考, 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

3. 简洁明了, 切忌喧宾夺主。

课前导入是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的过程。简洁凝练的语言、精心设计的环节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缩短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尽快做好听课的准备。

4. 新颖有趣, 符合学生心理特征。

新颖有趣的导入能调节课堂的气氛,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创建和谐课堂。巴班斯基曾经说:“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 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 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的积极化。”因此,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采用适当的方式, 与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有机结合, 融合一体, 才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5. 过渡自然, 不牵强附会。

一堂好课讲究的是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 不着痕迹, 导入的设计也应如此。教师应用巧妙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情境中, 使后面的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般顺畅, 使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水到渠成。

三、英语课堂常用的导入方法

1. 视听导入。

在初中英语课堂中, 这是最常用有效的导入方法之一。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 选择不同风格的视听材料, 进行导课。

例1:在教学NSE教材初一上册Module 5 Unit 1“Have We Got Any Oranges?”时, 我选择了一首英文儿歌的Flash作为导入:在幕布徐徐拉开的舞台上, 配合着悦耳动听、节奏明快的歌曲, 一群群水果在相互追逐。有趣滑稽的画面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了。在观看完Flash之后, 让学生回忆画面中出现过哪些水果, 适时地提出问题:Have we got any...?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将本课的核心句型给引出来了。

例2:初三上册Module 3“Sporting Life”Unit 1“When Will the Match Be Held?”的核心内容是谈论学校的篮球比赛。大多数中学生对篮球都非常喜爱, 于是我特地安排了一段NBA的精彩视频, 内容是某场比赛的精彩剪辑, 同时布置了观看任务,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观看并思考如下问题:When was the match held? (January 24, 2006.) Which two teams was the match between? (SAC against PHI.) What does SAC/PHI stand for?What was the final score?Was it an easy or a tough game?通过视频观看及问题的解答, 本课的目标词汇:allow, defeat, score, point, tough, play against, stand for等一一得以呈现, 学生也在这个环节中能够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 使稍后的对话学习更顺畅。

2. 图片或实物导入。

利用图片和实物, 教师可以将话题内容很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NSE初中教材中, 很多模块的话题都是以图片的形式导入的。通过对图片或实物的谈论, 开门见山地引出主题词汇, 为下一步深入学习做好铺垫。例如, 在教学初三上册Module 6 Unit 1“It’s Wasteful to Throw Away Paper and Metal.”时, 在课堂开始我设计了一个叫“Think a minute!”的环节, 拿出一个空的饮料瓶, 让学生思考:What can you do with the bottle?学生们围绕这个话题展开思考, 想出了很多空饮料瓶的用处, 如:use it to keep water;collect many of them and sell them for money;make a vase with it;make decorations with it;use it to water flowers等, 从而引出环保话题, 使三个关键词reduce, reuse, recycle自然地呈现出来。这个环节既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学习兴趣, 又能点出本课主题:It’s wasteful tothrow away paper and metal.

3. 师生会话导入。

在教授新课之前师生之间进行一些free talk可以很快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 课堂气氛能很快融洽起来, 因此在大多数英语课堂上, 老师都会采用这种引课方式。在最近我校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活动中, 一位新生代教师在与学生问候之后, 用一个问题“Why am I in green today?”开始了他的新课教学。“绿色”代表着环保, 而他所授课文正是与环境息息相关的话题:Animals in danger.这样的导入新颖独特, 又简洁自然, 非常切合主题, 也充分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4. 游戏导入。

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地加入游戏, 可以快速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 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在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巡礼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有一位老师的课堂导入让我至今印象深刻。她在教学人教版Book 5中的“Standing Room Only”时, 设计了一个课前游戏———抢凳子, 人越来越多, 而凳子却是有限的几张, 挤在凳子周围不得不站着的同学也越来越多。学生们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情绪高涨起来, 老师在此时适时地揭示了这个游戏所隐喻的现象———人口不断地增长, 地球上终有一天将只有立足之地。这样的游戏设计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既“乐学”又“善学”。

四、结语

根据不同的目的与功能, 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还有“温故知新法”、“问题导入法”、“释题导入法”、“悬念导入法”等。总之,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 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特点, 适当地选择恰如其分的方法, 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入环节, 努力为学生创造引人入胜的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激励、唤醒和鼓励学生的求知欲望, 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摘要:本文通过一节公开课中导入环节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新课导入所应遵循的原则, 并通过一些课堂实例探讨了英语课堂常用的导入方法。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课堂导入,导入原则,导入方式

参考文献

[1]罗晓杰.中学英语新课导入六法[J].教育探索, 2002, (1) .

[2]李如密.教学艺术.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

3.让实验教学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亮点 篇三

小学科学教学猜测有效教学“猜测”是小学科学教学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它需要在学生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知识储备,进行合理的逻辑判断,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所做的推想与思考;它是使学生思维发散的最为活跃的阶段;它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是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纵观当前我们科学课中的猜测,却不容乐观。

现象一:猜测成了机械的流程,呈现一种模式,即“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制订计——搜集证据——结论表达”,过于强调过程而舍弃了趣味。枯燥的授课形式最終剥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现象二:猜测成了“明知故猜”。很多学生早已知道答案,此时的猜测无异于鸡肋,根本达不到引发学生思考的目的。

现象三:猜测成了天马行空的“空想”。猜测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思维发展水平时,更多的学生是胡猜瞎说,信口开河,将猜测与幻想等同。

猜测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呢?

一、已有知识储备是科学猜测的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每个人的知识都来源于自身已有的知识,促进猜想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学生的内隐知识的进一步建构,因此,老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前概念水平,促使学生主动去观察、分析、思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猜测,从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或问题作出解释性假设。

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我把一个纸团塞到空杯子里,问:“如果我把这个杯子放到水槽里,这个纸团会湿吗?”同学们根据原有生活经验,都说纸团会湿。然而,实验却证明,由于空气占据了空间,纸团并不会湿,有了这样的知识铺垫,在进行趣味实验“吹不大的气球”时,学生的猜测更加有理有据:

师:瓶内气球怎么吹不大?

生:可能是瓶内的空气占据了空间。

(根据《空气占据空间》知识,学生得出了合理的解释)

师:那你们有什么办法使气球变大?

生1:我觉得只要把瓶子打破一个小洞,让瓶内的空气能跑出来就可以了。

生2:我觉得在瓶口放在另一根吸管,也能达到同样的作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猜测出了许多方法)

二、科学教材的充分挖掘是猜测的支撑

1.关注单元“引言”

现行小学《科学》教材以单元学习主题方式呈现,在每个主题单元的首页设置了一段配有插图的“引言”。“引言”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应该认真领会编者的意图,挖掘“引言”的潜在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本单元的研究方向,更好地进行本单元的探究活动。如教科版《科学》六下《宇宙》的“引言”是这样写的: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月相是怎样形成的?太阳系中有哪些天体?星座又是怎么回事?……教学中,通过对引言的阅读、讨论,学生不仅明确了单元学习重点,而且围绕着教学重点进行了猜测,引领学生进入这一单元学习。

2.关注插图及提示语

翻开科学教材,我们会发现,教材中没有了大量的说明类文字,许多课堂研究点及生发点,甚至是重要的探究活动,大多以图片和泡泡图等形式出示。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插图及相关提示语,对学生的猜测能力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在教学《磁铁的相互作用》时,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条形磁铁有两个磁极,此时,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利用图片与提示语,引发学生思考马蹄形磁铁及环形磁铁的南北极在哪里:

生1:我认为马蹄形磁铁应该在弯曲的地方和开口的两端。

生2:马蹄形磁铁其实是条形磁铁弯曲的样子,所以,我认为马蹄形磁铁的两极也应该在两端,就是在两个开口的地方。

生3:我也赞同XX(生2)同学的意见,同时,我认为环形磁铁的两极应该在两个圆环处。

生4:我反对,我认为环形磁铁两极应该在上下两面,因为它才像条形磁铁的两端。

三、科学的方法是学生猜测能力培养的关键

1.要针对学生提出不同的猜测要求

对于小学生来说,猜测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我们要充分考虑孩子身心及认知规律,在不同的年龄段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如三年级的孩子,处于猜测的起步阶段,此时,要注重学生参与性,猜测更多集中在对可能会出现的现象或结果作出猜测,要让学生猜一猜,“会发生什么?”四年级就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要求,不仅要猜测会产生的结果,更要让学生通过思考,说出猜测的理由,要思考“为什么会发生”;五、六年级除了要做到以上几点,更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要能从此现象引发联想,产生对同类现象的思考。

2.要引导学生挖掘猜测的依据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比较水的多少》一课时:

师:三杯水谁最多?

生1:我认为1号杯子水最多,因为它的杯子最大。

生2:我认为2号杯子水最多,因为它虽然杯子小了点,但水最满。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的理由充分吗?

生3:我认为1号杯子水不一定多,理由是它的杯子虽然大,但水不满,所以它不一定多,假设不一定成立。

生4:我认为这三个杯子现在不能比较,因为它们杯子大小不一样,水在杯中的高低不同,我觉得最好是把它们放在同一个杯子里面比较。

在刚才的片断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初步提出的猜想结果进行反驳、筛选、修改,提出自己的依据,从而使学生能最后得出一个有价值的、比较合理的猜想。

3.要不断地对猜测进行修正

猜测不是一步到位的,只有经过检验,经过无数次修正、再检验,反复进行才能完成。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有结构的活动,来引导学生不断修正原来的猜测,从而不断提高与完善猜测的能力。

四、积极的评价是科学猜测的有效动力

4.让实验教学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亮点 篇四

科学教学论文 自主,让能力生长和成才成为可能

江苏苏州●金志毫

[背景]

在新课程背景下,让学生经历一个个探究活动,在活动中磨炼学生,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充分地展开探究活动,实实在在地把探究深入下去,从而追求“一英里”的深度,是科学教育努力追寻的目标。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教师应与学生平等参与学习科学的活动,引导和组织学生发现、探究、研讨,并随时进行调控。教师“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片段]

以《马铃薯沉浮的秘密》为例。

师:嗯,用火来加热是个好办法。能用桌上提供的材料来做实验吗?(桌上提供了酒精灯、火柴、不锈钢汤勺、滴管等)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里议论)

师:想好怎么做了吗?(指导如何使用滴管、酒精灯)下面就请你们用自己所说的方法来验证一下。注意水样取少一点,观察到现象后要及时熄灭酒精灯。

(学生取两种水样,分组用不锈钢汤匙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参与一组实验)

(实验对比效果非常明显,盐水中析出了大量的盐结晶,学生非常兴奋)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在一号的烧杯中所取的液体中有很多盐。

师:是的,一号烧杯中的液体加热后产生了很多的晶体,但我有些不信,这些晶体一定是盐吗,还有可能是糖或其他的可溶解的物体,怎样才能进一步确认那只烧杯内是否是盐水呢?

生:(愕然)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但仍是一头雾水。师:及时送上锦囊妙计。(从桌肚中取出小纸条:不妨用那二号杯的清水制成一杯盐水,让马铃薯重新浮起来,然后……但是需要哪些材料呢?)

……

[反思]

课堂上教师的指导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教学中的难点是学生学习中觉得困难、不易理解的问题,解决不好,往往会成为学生今后学习的障碍。因此,难点的突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学生个性无一雷同,因此课堂设计必须设计出一套符合客观实际且有一定梯度的教学模式,以此来有效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一、起步走――自主需要变革

在科学课堂上,科学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师生个人的知识、师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我们应该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从以往“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管理知识;是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在以上教例的整个探究过程中,我始终扮演着一个很“傻”的角色,学生每成功一步,我总是表示不相信,鼓励学生继续用实验证明给老师看,这种看似师生的“较劲”,其实是学生科学探究无形的推动力,所谓教学无痕。因此,我们只有放下老师的架子,学生才敢亲近你,才敢畅所欲言,“胆大妄为”,这样老师似乎“傻”了一点,但这种“傻”可以换来学生更多的聪明,何乐而不为呢!

二、分步走――自主需要梯度

在以上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全班学生都能投入紧张有序的探究活动,教师提出了较有质量的问题,制订了有效的研究计划,不仅使学生在实验验证中时而不知所措,时而豁然开朗,时而欢呼雀跃,而且饱尝了科学探究的酸甜苦辣。课虽然结束了,但很多的反思和感悟却让我久久不能释怀,纵观整堂课的过程,学生在几次小组研讨时,教师都反复强调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研讨交流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没有充满个性的研讨是很苍白的,只有让学生先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有讨论时的各抒己见,从而达到集思广益的境界,进而培养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否则,小组讨论只是人云亦云,毫无深度可言。因此,在学生科学探究的研讨中,教师的指导相当重要。学生的知识经验毕竟比较有限,如在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哪些烤出来的晶体一定是盐”时,学生的思维产生了障碍,这时,教师在环节设计上做到了雪中送炭,抛出了一个个不是很完整的“锦囊妙计”,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苹果,不仅使他们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因此,教师在学生科学探究中不失时机地给予带有思考的实验提示卡,是一种极其讨巧的设计,既有利于学生情感体验的.丰富和科学探究的深入,又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

三、放手走――自主需要发现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研究的问题是形成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尽可能不直接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效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而通过对学生问题的了解,特别是对基于学生经验的真实问题的了解,可以使教师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从学生产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活动,可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的需要。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强烈,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过程之中去,较轻松地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如在《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中,在学生很想知道马铃薯在其他液体中的沉浮现象时,教师却浅尝辄止,让学生很不过瘾,这样就会激励学生一定要去动手试试,结果在学生自己实验的过程中,一个一个新的生成性的问题在学生口中提出来了……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因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效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而通过对学生问题的了解,特别是对基于学生经验的真实问题和意见的倾听,可以使教师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其实在每一次的教学中,我们在教材的挖掘方面还可以更深入一些,如这一课中的“怎样使很重的金属浮起来、用放大镜去观察比较两次实验的结晶体”等,更能体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科学教育新理念。

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究大自然的秘密,像科学家那样去做科学,在做科学的过程中理解科学的本质;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保持和发展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他们体验科学探究的苦与乐,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不盲目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从而培养他们敢想、敢说、敢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让实验教学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亮点 篇五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情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探究方面,应重点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应重点评价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在科学知识方面,应重点评价小学生对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诸方面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和应用情况。

关于激励,西方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不会把生命卖给你,但却会为了一条彩色的绶带把生命奉献给你。可见,激励的作用之大。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激励,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对激励的渴望更甚。在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的同时,评价以人为本,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和体现个体差异,激发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

我在教学中不断尝试各种激励性评价方法共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从而使我深深体会到: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句激励性的评语、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个鼓动上进的动作,给同学加一颗“小红星”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一、教师“语言”激励评价的魅力

及时评价,适时发现,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在实施激励性语言评价时,要用发展的观点,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的任何一个方面的进步,无论其现状何等不理想,离教育目标有多远,都应该通过评价加以肯定,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一句简单的“你真棒”,“老师非常喜欢你”,“你的想法很独特”,“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很善于思考”等等,都能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增强亲切感。就算当时学生在发言时出现困难,教师的一句“我想你一定在思考,大家再给他一点时间,好吗?”这样不仅使学生确立学习的信心,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还使学生更爱学习。

教师的体态语言同样能使学生体验成功,它传递着丰富的信息。如:点头表示同意、赞同、肯定;侧头表示关注、倾听、感兴趣……。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所以,教学中对学生激励性评价,要具有真情实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之乐,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应如此。在他们做巩固练习时,即使是错了,只要字写得好,也边点头边说:“老师真喜欢你写的字。”当他们面对简单的问题勇敢地站起来,并回答正确时,边侧头倾听边点头边说:“今天 你真了不起,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感到非常高兴。”这样评价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内心的激动是可想而知的,而这种激动是来源于老师真情的评价,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因此,教师不但善于捕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而且还要全面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教学中给予他们适当的激励性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的动力源,强化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

我在讲授四年级下册第九课《雨的形成》时谈到:“从冰箱中拿出的饮料在空气中静置一会儿,饮料瓶壁上会结小水珠儿。”通过学习,学生们知道这是因为空气中有水蒸气,从而产生了探究空气成分的兴趣,于是我就把这个探究活动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通过书籍、网络来查找相关知识。我告诉大家:“第一个把正确答案告诉我的,会得到一颗小红星”。第二天一早,班上的一名平时很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捧着《少儿百科全书》站在我的办公室门口,见到我高兴地喊:“王老师,我找到答案了!”然后又很期待地问我:“王老师,我是第一名吗?”多么可爱的孩子!我赶忙接过书,对他说:“对,你是第一名!”接着我用欣赏的眼光看着他说:“你真是爱科学的好孩子,再上课时请你把答案告诉全班同学好吗?”他高兴得使劲点头。从此,这个学生成了我的“小助手”,听说他上其它课的课堂纪律也好多了。

二、利用激励性评价培养良好习惯

在科学教学中,学生对教材、练习册以及学具材料的使用和保管有些欠缺,有的时候上课来忘记带书了,实验用品还没等用就丢失的现象屡屡发生。我就采用激励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每次上课都要求学生带书,而且每次课后都在书上印上“真棒”,以表示今天你的学习习惯和态度真棒。另外,我还在上课发言、小组讨论、填写实验报告单、全班交流时,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行为,也在表现出色的学生或小组中印上“真棒”来鼓励他们。并在一阶段的学习结束时,或期中、期末时进行评比,“比一比谁最棒”。对此,学生非常重视,教育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三、组组竞争,激励合作

采用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即实验前提出探索目标,激励学生:看哪组互相配合得好,最先找到实验方法、观察到实验的现象、得出实验结果,及时给予精神奖励,如发小红花或多记分。最后请领先的小组介绍经验,强调取得优秀成绩不仅仅是因为某个同学的敏捷,而主要是大家合作的结果。如:在讲授三年级上册第三课《寻找动物和植物》时,我就鼓励有条件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休息日选择植物园、田野、花圃、学校小花园等动植物丰富的地方去实实在在地寻找和观察。小组的竞争与协作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的努力都关系到集体的荣誉,关系到竞争的成功与否,每个 人都要为小组的成功尽力。合作氛围的形成,使那些忽视集体荣誉、责任感不强的同学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也要为集体效力才对。并根据学生个人的能力不同、表现差异,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评价时设立多种的奖励项目,开展“看谁寻访的动植物多”观察探究活动,设立积极探究奖、最佳拍档奖、最具创意发现奖、最有进步奖等等。学生们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四、学生自我评价激励自信

评价中,只有尊重被评价者的人格,让被评价者主动参与评价。同时,要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这样学生更乐于接受,才会达到最佳的评价效果。如评价学生制作的“纸飞翼”时,开展“为自己的作品获星”的自我评价,要求学生说出自己作品最好的地方,应获多少颗星(一般最高五颗星),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创新等等,学生通过对自己作品的分析,加深对空气知识的理解,也认识自己的长处,在剖析自己之中完善自我。

五、巧妙运用否定激励性评价

“激励”的内涵中包含了“鼓励”的意思。“鼓励”是“用道理说服人”,主要采用正面的表扬、奖励、成功体验等手段进行“鼓励”;也要适当采用负面的批评、惩罚、挫折体验等手段进行“激”励。

诚然,正面的肯定性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的时候,我们为了评价的准确性 又不得不从反面作出否定性评价。当难免要用“不”来评价时,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有的甚至于影响学生的一生。那么,该如何来巧妙处理、合理运用否定来达到激励性评价的目的呢?

1.挖掘学习结果的价值。

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当学生在参与学习时产生了错误的结果时,我们应该给出正确的评价“你错了”,但同时,我们应该尽量从这一结果中挖掘有效因素并加以肯定,或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挖掘该结果产生的值得借鉴或引以为戒的价值,从而让学生知道自己错了,但其中也有得到肯定的部分,从而同样得到成功的喜悦,产生一种心理安慰,冲淡否定评价带来的负面效应。比如:当有同学争着回答,但答错了时,用以下几种评价用语效果不错:“xx同学虽然没答对,但他是第一个站起来回答的,多勇敢啊!”“x x 同学尽管答错了,但他能虚心听别人的意见,马上改正,值得大家学习。”“x x 同学脑筋动得真快,可惜答错了,老师相信他再细心点就能答对了。”一个错误换来的是大家深刻的记忆,在对他的否定评价中,挖掘到了更有意义的价值,那个学生将会永远铭记这次大家对他的否定评价,但决不会影响他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评价。

虽然否定性评价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发 展,但用发展的眼光看,人的一生不可能只得到肯定性评价,我们该让学生从小就认识到,评价不管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只要是正确的,就应该接受。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否定性评价,使其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我主要采用为学生提供向老师说“不”的机会的方法来引导,即在教学中,教师故意出错或做的不够好让学生来帮助,在得到否定性评价后教师以正确积极的态度来接受,改正了,而且心平气和,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否定性评价。例如:一次,学生发现老师将板书中的一个字写错了,举手指出后,老师并没有悄然改正,而是面带微笑说:“谢谢你!”同时,边改边冲大家说:“你们看,老师也粗心了,你们可不能学噢!”同学们会意地笑了。这样,既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否定性评价,形成健康的心理,又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可见,否定性评价对促进学生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针对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巧妙地引导、实施,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科学课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的灵魂就在于探究,在探究中发现科学的本质。作为新时代的科学教师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善于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评价和语言把更多的时间和自主性交还到学生的手中。让激励性 评价成为小学生科学探究的动力源;让我们的学生在更加融洽的环境中进行有效学习和探索;让科学课的灵魂——“探究与发现”得到更好的体现。

总之,只要我们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发展学生”的理念,用我们的爱心去正确地进行评价,恰如其分的表扬、充满关怀的批评、满怀希望的鼓励,学生从中得到的将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雨露和不断正确认识自我的阳光。

6.让实验教学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亮点 篇六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我觉得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才能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

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前,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时),小白兔沿着钟面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员却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快。“啊?”(小朋友们都面面相觑)这个判定可令他们费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就当学生们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下,学生们个个瞪大了小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短短的40分钟下来,几乎每个孩子都明白了时与分的关系。无可否认,正是这样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到森林里给小松鼠庆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小牛的座位号是23,小山羊的座位号是25。过了一会儿,小猴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小猴司机想考一考小牛和小山羊,给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牛和小山羊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狗,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牛和小山羊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牛和小山羊。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马芯兰老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我根据低年级好奇好动的特点,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进行一种操作时,必须首先要求学生看清题意,再想一想,根据题目要求,你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坚决克服不经思考,盲目动手的毛病。

例如,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摆一摆,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要求摆的△比 ○ 多2个,在摆的时候,要想一想先摆几个△,再摆几个△,一共摆几个△,让学生把自己摆得结果,到展示台上展示。老师再在黑板上出示以下图形:

○○○○

△△△△ △△2

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数量关系,图和数的配合,可以一眼看出摆出来的6 个△,是由与○同样多的4 个△和比 ○多2 个合起来的。

在学生完成操作之后,要给学生一个反思的时间,让他们对照自己所摆的结果想一想,我是先摆什么,再摆什么,得出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由“物化”的过程转化为“内化”,儿童的思维由感知表象到抽象,让实际操作的全过程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在摆一摆和想一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摆的过程。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差,所以在学生讲述时,一般先让学生照自己所摆的学具,或是与同桌讲讲“悄悄话”,做到人人都有机会讲,从而得到锻炼。然后,再让好生带着差生讲,既突出个别,又顾及全班,从而使学生心明口明,思路顺畅。

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讲一讲,再引导学生观察验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期中的数量关系。这样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地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教学“图形的拼组”时,教师打破了以前只由老师在台上操作,学生在台下观察得出结论的做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了充分的动手操作。第一次,教师要求小组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正方形然后用这个正方形剪出一个圆形;再用这个圆形剪出一个正方形,然后用这个正方形折出两个长方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之间的关系;第二次,教师让学生用四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出一个长方体、用八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出一个正方体;再用两个同样大小的长方体拼出一个长方体、拼出一个正方体。让学生感受到正方体、长方体之间的关系;第三次,教师请学生自由选择学具盒中的图形拼组出一个新的图形。结果,有的学生用四个三角形拼出了一个正方形;有的学生用一个正方形剪出四个大小相等的三角形;有的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的长方体切成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体,等。可以说,在这几番的操作活动中,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师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轻而易举就让学生对平面图形、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这一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三、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7.让实验教学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亮点 篇七

一、能化视而不见为视而可见

在日常生活中, 学生对于每天走过的路, 经过的地方, 看见的事物……往往视而不见。 于是在写话、说话时, 老师就会感觉孩子们无法准确描述出当时情景, 让他们来写话、习作, 简直可以“ 惨不忍睹”来形容。 二节课下来, 有的学生甚至仅仅写了二三行, 而且两三行也不知所云。 其实, 这就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造成的后果。 我们上课时运用信息技术, 要能再现生活情境, 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 化视而不见为视而可见, 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可以相互说自己看见的, 听见的, 再根据自己所说所闻所见写出来, 最终形成富有个性特点的习作。 例如:三上习作4, 要求孩子们写秋景。 可是, 对于秋天的感受, 孩子们也许只能说出“ 秋天到了, 天气凉了”“ 秋天到了, 叶子黄了”等等局限于语文书本上得来的认知知识。 真正的秋天, 生活中的秋天, 其实他们“ 视而不见”, 上课时就会陷入“ 沉默是金”的状态。 那么, 此时此刻, 捕捉一些孩子们不太能关注到的校园 ( 公园、小路旁、河岸边……) 秋景来拍摄, 他们会发现, 原来, 不知不觉, 秋天已经给人们发信息来了, 他们终于发现并说出“ 秋天的叶子其实是五彩缤纷的, 红的似火, 黄的如金, 绿的发亮……”“ 秋天的草并不完全黄了, 而是一半儿黄, 一半儿绿, 或是黄中带绿, 黄绿相间”等等。 于是孩子们觉得世界从未如此清晰地展现在他们眼前, 语言也从未如此生动活泼地从心间流出。

二、能让视觉盛宴与文本内容相辅相成

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对有些课文所记叙的现象或阐述的观点不能理解, 出现认识的“ 盲区”。 可以适时引入课外资料, 作针对性的拓展延伸, 使学生在课内外资料的互补解说中正确理解课文。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有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叫《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 课文讲述了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故事:红军战士饥寒交迫, 为了缓解燃眉之急, 彭德怀大将军不得不决定杀了一路陪伴他前行的大黑骡子解决粮食极度匮乏的问题。 由于故事发生的年代距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太遥远, 孩子们光靠文本内容, 似乎无法理解战士们怎么会忍饥挨饿到如此地步? 更无法理解为何彭德怀和战士们为了大黑骡子的杀与不杀在那里纠结? 因此在教学时, 我适当补充了红军长征的影音资料, 当孩子们看到影片中红军战士们一个个衣衫褴褛, 饿得面黄肌瘦, 行军途中不时有人倒下再也没能睁开眼睛, 也不时有人趴在草地上扒拉草根果腹、捧起浑浊的泥水狼吞虎咽的时候, 眼睛湿润了。 此时无声胜有声, 老师无需用过多的语言去解释为何彭大将军舍得杀掉伴随多年、功劳卓著的大黑骡子了? 孩子们深深的明白了:大爱无声, 彭大将军何尝不爱大黑骡子, 但他更爱那些生死相随、在战场上拼死搏杀的战友们, 他怎么忍心眼看着这些在战火硝烟中保存下来的革命的“ 火种”此刻却一个个饿死在雪山草地之中。 舍小爱成就大爱, 彭大将军此时心中比谁都痛, 所以当文末警卫员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肉汤时, 彭大将军发火了。 有了这些资料的补充和铺垫, 孩子们说: ( 1) 彭大将军怎么能咽得下去这碗肉汤? 那分明是自己的兄弟、亲人的血肉之躯啊! ( 2) 大黑骡子在彭德怀眼里, 从来不是一头出生那么简单, 他是生死与共的战友, 他怎么可能吃得下去啊? ( 3) 彭德怀的心里在流泪, 可是他是将军, 泪不外流啊……因时因事地运用这些资料, 让它们为语文教学服务, 并成为学生知识延伸的桥梁, 以增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这比老师的赘述要有效得多, 生动得多!

三、不为技术而技术, 克服技术依赖

我们运用信息技术, 但不能为了技术而技术。 有的老师在上语文课时, 常常会利用多媒体出示的内容, 其实就是当堂课所学的例文和插图, 其余并无太多变化。 这样的课堂, 看上去形式多样, 新颖, 实则传统依旧, 是为了技术而技术。 那么, 无论是让孩子们说还是写, 都不会有太多想法。 我们只有分清主次, 明确目标, 才能不是为了口语交际而说, 而是为一种真实的表达与交流的愿望而说。 如果学生说出的话写出来的习作都是统一的格式、统一的调调、统一的语气, 相似的内容, 这样宁可不要。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性的代表,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和生活的经历。 通过对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通过情境的内容想起自己生活中相关的生活片断, 然后将生活的片断通过写话、习作或口语交际的形式表达, 表述自己真实的交流意愿和真实的表述想法,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再一次的向前进。 从而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有写、有话可表, 杜绝了学生说空话、假话、套话, 只有真实的生活情境再现, 让学生的情感融入到学生中来, 学生所说的话、所写的内容才会真正意义上的有血有肉, 才会有情感的流露。

总之, 现今社会学校为了下一代的成长, 配备完善的教育媒体设施,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善用信息技术技巧,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为语文课程传统教学方法另辟蹊径, 让语文教学插上科学的“ 翅膀”飞翔, 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空。

摘要:处在信息爆发的新时代下, 学校配备完善的教育媒体设施, 信息技术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结合的越来越紧密,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善用信息技术技巧,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突出语文教学的主体, 回归语文教育的本源,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 将会使语文教学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教学的效率也会事半功倍。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运用

参考文献

[1]张力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 (12)

8.让实验教学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亮点 篇八

关键词:错误;制造;引出;将错就错;善待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5-093-1

一、制造错误,争中分析

南师大一位教授曾经说过,教师在正常授课的时候,可以适当进行“错误”教学,有意识地安排几个错误。一个问题,老师总讲的至善至美,一一给学生讲解分析,学生听得头头是道,短时间学生也能明白,而这种学习是没有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没有经过学生的思维、探索,是一种模仿和识记过程,窒息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和自创性,是学生对问题停留在表象认识,无法深入到问题的本质。而让学生在“尝试错误”中比较、分析,甚至引发争议;让学生从分析错误中学会反思,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让学生内心的“不平衡”通过探究寻找“平衡”的支点,学习新知识。

二、引出错误,争中反驳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有的老师在学生出现错误时,采取“马上制止”或“立即纠正”的方法,这样做却是忽视了错误的价值。寻找、思考、交流和反驳的过程,正是学生的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错误,更是一次机会。我们不但要利用学生的错误,还要主动制造一些错误,引发学生的争论,反驳,真正利用错误的价值,更好地学习知识。例如,我们在求证:sin2x+4sin2x≥5时,有学生直接用均值不等式求最植,而细心分析一下,发现是错误的。错误是因为sin2x+4sin2x≥2sin2x·4sin2x=4中,等号只有在sin2x=2时才能取到,而这是不可能的,学生的解法中优先考虑了均值不等式法,这非常正常,但此题不能用。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探索如何解题,经分析发现,可构造一个函数,利用函数的最值证明不等式。

证明:显然0

任取0

∵t1-t2<0,0

∴1-4t1t2<-3<0

∴f(t1)-f(t2)>0,即f(t1)>f(t2)

故f(1)是函数f(t)=t+4t在(0,1]上的最小值

∴f(t)=t+4t≥f(1)=5

即sin2x+4sin2x≥5

回味一下,给题是十分精彩的,用到了构造法,由sin2x+4sin2x,构造出函数f(t)=t+4t(t∈(0,1]);用到了最值法,由f(t)在(0,1]上的单调递减性,得出f(t)≥5的结论;还用到了转化法,把不等式的证明问题,转化为求函数的最值问题;题目还设置了一个sin2x+4sin2x≥2sin2x·4sin2x的暗礁,间接地告诉我们使用均值不等式必须注意不等式成立的条件。

三、将错就错,争中明理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接受同一问题时存在许多差异,若教师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是不明智的,所以要摸清学生的心理。对待学生错误要有良好的心态,把“错误”变成“新发现”,变成“新习题”,更变成“闪光点”。教师大可不必害怕学生的“错误”,只要错的合理,错的其所,教师也不妨试一试“将错就错”,尤其是对出错的学生,教师要多一些机智,给予学生自信,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在争论中明理,因为学生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求知过程中,所习得的本领才是真正被他们所内化吸收的本领。

四、善待错误,争中内化

数学教学要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既要体现在教材、教学的各个层面,又要体现在教师对待学生错误的态度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是正常现象,教师要理解和宽容学生的错误,巧妙地加以利用,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探讨、尝试中去修正错误,以此点燃全部学生的学习热情。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背景,对事物有不同的理解方式,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思考的角度也不尽相同。因此,错误实际上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不仅要善于利用错误,更要挖掘错误的潜在价值,促进学生情感发展和智力发展。

学生的成长是在不断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得到实现的。善待学生的“错误”,课堂能够得到有效生成,也能在争论中内化学生所学的知识。

9.让实验教学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亮点 篇九

《科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它对于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提高民族科学素质,有着重要得意义。因此,作为科学教师,担负着光荣的使命。对于如何教好自然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有了一点儿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教好《科学》这门学科的知识,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所以刚开始就满腔热情告诉学生:“灿烂的阳光,皎洁的月亮,闪闪的星星,万紫千红的花草树木,千紫百态的鸟兽虫鱼------这一切,构成了神奇的自然。”接着,我向学生提问了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学生回答不上来时,我又告诉学生:“自然课将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秘密;指导我们去探索其中的规律,并让这些规律为人们服务。”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二、去大自然求知

自然知识,有它的独特之处,它不象语文那样琐碎,需硬背,也不象数学那样深奥,需理解记忆。比较奥妙,仅用口头传授和学生的练习是不能达到教学目的的。学生对一些抽象的自然知识感到不可思议,甚至不相信某些自然现象的存在。因此,注意引导学生对自然现

象的感性体验。对于自然知识中的问题,总是让学生到大自然中找答案求规律。例如,教学《树叶》时,先提问:“树叶的颜色和形状各是什么样的?”有的学生回答:“树叶的颜色是绿色的,形状是椭圆形的。”我并不急于对学生的答案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把学生带到野外去。让学生仔细观察树叶后再回答前面的问题。这时,学生发现:树叶的颜色不仅是绿色的,还有黄色的,紫色的------树叶的形状更是千紫百态,有椭圆的,还有锯齿形的,针形的,扇形的,心形的------这些知识是学生实践中认识的,因此,理解的透彻、记得牢固。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

三、实验中探奥秘

实验在自然教学中有乐趣,也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做好实验,对于学好自然非常重要。实验课上,教师要先提出问题,提醒学生带着问题边做边观察边思考,再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在实验中探奥秘。如在做“大气压力”实验时:我把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住杯口,让学生猜结果如何,学生脱口而出:水和纸片会掉下来。然后我把杯子倒过来,水和纸片 并没有掉下来。学生虽然回答错了,但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开始动手实验操作,寻找问题的原因所在。再如,在做“制取纯氧”的实验时,先提问,然后指导学生做实验,边做边思考,由于好奇学生处于极佳的精神状态,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不需要硬背就获得了知识。通过实验,学生得到深刻的感性认识,再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从而获得正确的科学知识。

四、实践中应用知识

知识来源于实践,人类获得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要把知识应用于实践,为实践服务,成为人类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有力武器。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如学习了《简单机械》一课后,学生知道了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后,就启发学生能否制造一种机器既省力有能改变方向?学生都跃跃欲试。果然,有的学生回答可以用这种知识改装村里吊井水用的机械装置,或挖地窖时运土的装置。现代化的大吊车就是用的这种原理。在学习气候知识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由于我们都是农村孩子,所以对这方面很感兴趣。通过记气候日记,学生认识到寒冷的山区,气温回升慢,而种子需要一定温度才能萌发,所以农业生产需要适时播种。学习了植物以后回家帮助家长搞种植,有的亲自搞种植试验。

通过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观察的良好习惯,创新实践的能力。并且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内容提要:

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一点儿体会与大家共勉。《科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要教好自然这门课程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去大自然求知。自然知识来自于大自然需在大自然中印证,才能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

三、实验中探奥秘。通过实验让学生边动手、边思考、边观察,最后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形成正确的科学知识。

四、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知识来源于实践,为实践服务,教会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10.让实验教学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亮点 篇十

摘 要:农村小学教育条件与城市学校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却潜藏着丰富的、具有乡土特色的科学课程教学资源,如自然资源、动植物资源等,学生多数生活于农村,学习的场所也在农村。开发和利用学生身边的乡土资源进行科学教学,有利于学生科学学习知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在农村,学校周围、学生家庭周围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在农村的田野里、土地上、小河边等地方,生长着无数有名的、或不知名的植物,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教师应当树立新的教学资源观,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教师应当树立新的教学资源观,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校内

校外

教育资源

小学生

科学素养

我国在综合国力上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科学技术整体水平相对落后,而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提高起决定性的作用。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告诉我们,小学生正处在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他们需要借助一定的具体事物来理解科学现象,有效地学习科学知识。所以,对小学生加强科技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主要途径是充分利用学校内部和外部的科学教育资源来实现。就目前小学科学的教学而言,校内外科学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尤其是校外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大,致使课外科学活动形式单一,且在活动目标的设定上功利性太强。如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有效地利用和挖掘校内外教学资源,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科学教学的传统作法”;“科学课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用自然知识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目前小学科学的教学而言,校内外科学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尤其是校外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大,致使课外科学活动形式单一,且在活动目标的设定上功利性太强。如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有效地利用和挖掘校内外教学资源,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充分挖掘各种乡土资源,丰富科学的内涵

1、有效利用校外自然资源

我们必须要以大自然作为学习的对象,河流、工厂、农田、花草树木等,都是科学学习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展相关科技活动的学习资源,在适当的时间到达适当的地点,用适当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如学“我们身边的动植物”、“植物的生活”“蚯蚓找家”等单元时,要求学生在春游过程中注意花草树木、鱼虫鸟兽等,并记好科学观察日记。

我们这样的活动不是简单的游玩,不是劳动课,不是综合课的春游,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科技活动。要探究的环境,教师一定

要事先调查过,选择良好适合学生观察的典型的环境去开展活动。

2、不断充实校外社会资源

首先,科学学习要以整个社会生活作为大背景,也就是陶先生所说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社会生活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大课堂,广阔的校外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了“教学做合一”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和某些科学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回归运用于社会生活,这是学生提高科学技能和学习科学概念的重要渠道。

二、利用乡土资源,开辟第二课堂

《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活动课程是在学科课程之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设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课程体系。”

选择实验的时候还应根据本地实际,选择与学校条件相符的内容进行教学,如选取豆芽的制作、食用菌的培养、果树嫁接技术等技术实验,这样,不仅能较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充分体现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新课程理念,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1、师生在野外采集实验材料

丰富课堂

农村小学可用的教学材料不多,我们最好自己动手解决。活动课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可以在活动课时带领学生到野外采集备用。植物可采集不同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各种植物类群;本地特有的或经济价值较高的可食用、药用、观赏、指示、油料等植物。

动物可采集各种无脊椎动物和鱼、蛙、龟等小型的并允许采集的脊椎动物。例如:在介绍“蕨类植物”时,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山野里采集贯众、海金沙、芒萁、蕨、卷柏、槐叶苹、肾蕨等。一方面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各种蕨的比较,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蕨类植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以及经济用途。介绍昆虫时,可以组织学生去捕捉蜻蜓、蝗虫、蜜蜂、蝴蝶、金龟子、天牛、螳螂等。

通过野外采集,可以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扩大知识面,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2、成了兴趣小组,丰富探究内容

兴趣小组活动可选内容较多,比如识别校园内的植物、给校园植物进行挂牌、制作叶脉书签及艺术拼图、制作植物种子贴画、果树的嫁接技术、昆虫标本的采集及制作、动物行为的探究等等。农村校园面积相对充足,开辟学生在校园中的空间,让学生“动”起来,让校园的各处“活”起来。还可可以在校园内建立实践基地,开展种植、养殖活动。如:种植蔬菜、花卉等植物,养家禽、昆虫、小鱼等小动物。从实践探究活动中发现许多在课堂上没有学到的知识。这样的活动,既美化校园,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师生还会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亲合力,为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3、开展探究学习,提高科学素养

在农村,孩子们除了学校之外,还可以去爬山,去淌河„„看尽青山绿水,果实累累,感受着生态平衡;同时也感受荒山秃岭,水土流失;小河污染,鱼虾减少„„可作为探究性活动的选题非常丰富,农田、菜园就蕴涵着丰富的课程资源,从种子的萌发,植物的生长,开花、传粉,生物防治,到果实成熟,可以说应有尽有。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生活习性、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等。如研究农作物种子如何发芽、如何生长;禽畜的出生及成长过程;调查本地的鸟类资源,这些鸟类的生活习性、人类对鸟类的保护意识和保护措施;调查本地水污染的原因并探讨其治理措施等方面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与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依托各种活动 丰富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各种资源,组织小观察、小采集、小种植、小饲养、小调查、小辩论等活动,开展科技讲座、考察活动、科普知识竞赛、小发明展评、科技兴趣小组,出科技专栏、办科技小报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提高科学教育效果。科技活动活动内容非常广泛。我校以兴趣为先导,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与科学教学相渗透,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开展了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

1、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

在科技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吸收一批热爱创造发明,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参加小发明俱乐部,小发明俱乐部进一步拓宽、延伸创造发明活动。教师介绍优秀发明作品,进行创造技法辅导,并指导学生对发明方案进行改进,及具体制作,选拔优秀作品参加比赛。通过小发明俱乐部活动,达到了培养发明创造骨干力量,以点带面的作用。

2、开展科技种植活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与科学探索的精神,我校开辟了“科技种植实验园”。同学们在实验园里种植并收获了大量的农作物、青菜等。

3、开展模型制作活动

制作航空、航天、航海、车辆模型不仅趣味性强,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还是一项非常有益的劳技劳动与科技活动。现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当年就读宁波二中,曾积极参加航模活动,他认为“参加航模活动,回想起来对我以后的工程研究生涯是十分有益的”。

4、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为了满足学有余力,对常识探究兴趣特别浓厚的学生,为了培养“未来的科学家”,我校成立了科学探究兴趣小组,下设环保、生物、气象等小组,开展各种科学探究。

5、开展“科学考察”活动 考察活动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活动方式。在考察活动中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探究,把探究得到的事物现象的特点、规律、原因写下来,就成了考察报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然、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我们开展了身边事物和现象的科学调查(考察)活动:如乡土资源、土壤成份、植被、人口、环境等系列调查(考察)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各自(或小组合作)设计调查(考察)方案,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探究,并把探究得到的事物或现象的特点、规律、原因写成调查报告。

总之,科学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有敏锐的视觉、开放的教学思想。只有这样我们的科学课才能让学生真正感觉到科学在生活中的存在。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智能的开发、品德的培养提供理想的精神食粮。教师应当树立新的教学资源观,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科学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

[2] 黎忠明.发挥农村资源优势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3] 邹积鹏.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分析

[4] 解正平.当前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与思考 《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2、韦钰:“关于对法国“动手做”小学、幼儿园科学教育项目的考察报告”。

3、湖北教育报刊社的《科学课》。

4、《课程资源的层面与开发》。

科学是一门跨度大、容量广、操作性强的学科,随着新教学理念的更

11.游戏成为小学英语教学的亮点 篇十一

【关键词】游戏 游戏教学 游戏活动

英语游戏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尽可能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语言交际情景,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加入适当的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符合“乐学”原则,提高学习效率。

目前在我们课堂上使用的游戏可分为词汇游戏、句型游戏、听说游戏、表演游戏等几类。其中有许多游戏经过几十年的使用而仍然充满生命力,为广大小学生所喜爱,可用于字母、词汇、句型等各项新内容的教学,旧知识的巩固,也可用于发掘学生各方面的潜力。游戏时游戏者的数量和参与方式也是多样化的。

一、字母类游戏

字母可通过手和身体形象地表达,学生在做动作中很快加深了对字母书写的印象,教学中还发现学生能自创26个字母的各种肢体语言表达。

二、词汇类游戏

词汇是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单词的记忆有时是枯燥无味的,为此应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各种感觉,让学生在看、听、说、摸、动的过程中轻松记忆单词。词汇游戏易于组织,操作简便,灵活机动,适合在各种课中应用,较普遍的有:

(1)抢读单词。这是训练学生认读单词能力的游戏。教师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然后逐个出示一些单词卡片或图片,学生们举手抢答。

(2)看图猜词。以每一列(行)为一组进行竞赛。教师先出示一些单词的图片,然后收起来,再从中抽出一张放在身后,由每组的第一名学生轮流猜,可以问:“Is it a plane (bus, bike)?”回答:Yes, it is.或No,it isnt.等。哪个组猜对了就给记10分,然后接着往下猜,第一排的学生猜过后第二排接着猜,最后得分最多的组为优胜。做这个游戏时,还可以找一位学生来主持,由他让学生们猜。

(3)Flash cards(卡片闪动)。教师准备好单词卡片,卡片上写上单词,或画上单词的图片,在学生面前闪动,让学生一起说出该单词。教师先以较慢的速度依次展示,然后随机快速闪动。这个游戏可以用于新授课中,让学生迅速熟悉所学的生词,也可用于新课开始前复习上一课所学单词。

(4)相同元音单词拼读对抗赛。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对抗赛在两个小组中进行。游戏开始,教师说一个单词(如:bike),第一组的学生A应立即站起来,说出一个含相同元音(即元音[ai]的单词),如five,说出词义并拼出来,说不出,说错词义、拼错要扣分。这位学生说完后,教师念另一个单词,由第二组的学生A站起来说,这样依次进行下去,最后看哪组得分最多为优胜。做这个游戏时,也可以让两组学生轮流说单词(如由第一组的学生A说一个单词,由第二组的学生A答),这样就成了对抗赛。

(5)谜语。英语中有大量有趣的谜语,可挑选一些简单的、适合小学生水平的,或自己编造一些,在课堂中以一种即兴、随机的方式出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每次一两个即可。这个游戏可以活跃气氛,让学生休息片刻。

三、语音类游戏

(1)听音标竞赛。这是一个训练学生听音标的游戏。教师准备两套音标卡睡,并将全班分成两组,每人发一张卡片,教师快速念音标,持有该音标卡片的学生应迅速站起来,最先站起来的人得2分,后站出来的得1分,没站出来的得0分,得分多的组获胜。

(2)听音标找元音单词。教师准备若干套元音音标的卡片,然后让每组上来五个人,每人发一张卡片。(如五个元音的长音或知音)游戏开始,教师说一个单词,如cake,则各组卡片[ei]的学生应立即站出来并将卡片举起,举得快而对的给2分,举得慢的给1分,没举或举错的不给分,最后得分多的组获胜。做这个游戏,起初可按长元音、短元音或双元音分开进行,以后可混合起来进行。

(3)听音摘音标。这是一个训练学生听认音标能力游戏。首先教师把所学过的音标写在卡片上,共写两组,分别贴在黑板上,然后把学生分成两组。游戏开始,每组的第一名学生在黑板前等候,教师说出一个音标,这两名学生应立即摘下教师所念的音标卡片,放到讲台上,摘得对而快的得2分,对而慢的得1分,最后得分多的组为优胜。

四、句型类游戏

听指令做动作。这个游戏可训练学生听祈使句并快速反应的能力,教师可快速说出一些祈使句,学生听到后边做一些动作,谁快就获胜。这个游戏也可以分成竞赛的形式,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抽一名学生到前面做动作,做错了就被淘汰,最后剩下的一组为优胜者。

五、对话类游戏

也就是角色游戏。对话是小学英语教学的核心,它体现了语言的交际能力。情景表演游戏是对话教学中最受学生欢迎而又最常使用的游戏。

(1)分角色表演。这是一个被广泛应用的,效果也不可小视的操练形式。在教完新的句型后立即让学生进行这一操练。要求无需太高,可按照课本所给原文进行表演,学生可以站在座位上说,也可以到教室前表演,老师应准备好相应道具。学生表演完后应立即给予一定评价。

(2)自编自演。在进行了上一项的练习后,可适当加大难度,要求学生自创情境,用刚学的内容对话,学生往往会创造性地添加以前所学内容,综合而成一个新的对话。这样不仅巩固了新句型,训练了其灵活运用的能力,而且复习了旧的知识,收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总之,游戏的开展应有一定的目的性、启发性、层次性,游戏的形式应多样化。游戏评价应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俗话说:“把戏不可久玩。”再好玩的游戏,玩过几次后就没有新鲜感了。所以要不断设计新游戏,不断翻新游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仓库维修申请报告下一篇:梦到妈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