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型学习在高校实践类课程的应用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4-08-14

混合型学习在高校实践类课程的应用模式研究与实践(共9篇)

1.混合型学习在高校实践类课程的应用模式研究与实践 篇一

[摘要]开展经管类课程的双语教学,是高校提升现代教育理念和培养复合型经管类人才的需要。作者立足于近年来经管类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体会,提出现阶段高校亟待完成由双语教学课程群建设向双语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转变,并围绕教育目标的界定、课程体系的安排、学生因素的分析、外文教材的遴选、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考核方法的改革等诸多方面展开了具体的研究。

[关键词]高校;双语教学;经管类课程

20XX~20XX年的五年时间里,笔者先后以在读硕士、外教助理、主讲教师的身份参与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战略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以及“博弈论”等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三种角色的体验,近十门课程的参与,使笔者对双语教学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与思考。

一、教学目标定位

作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双语教学在国内高校的推行无疑是发端于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现实。2002年,为进一步从政策上保障双语教学“有据可依”,教育部高教司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明确将双语教学作为教学建设与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其中,并对“双语教学课程”作了统一界定,即双语教学课程是指授课课程采用了外文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的50%以上的课程(外语课除外)。

显然,“双语教学”是指在非语言类学科中将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的教学,其目标定位并非以往单一的学科目标。高校双语教学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学科目标、语言目标和思维目标。其中,学科目标是指完成非语言类学科的专业教学;语言目标是指将外语(主要是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使学生能读懂该学科的外语资料,并能用外语就该学科的问题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思维目标是指能同时使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思维,并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

值得强调的是,所谓的思维目标远非一两门双语教学课程就可以实现,现阶段高校亟待完成由双语教学课程群建设向双语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转变。国内一般高校,除少数重点大学外,其双语教学改革的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于试点课程的双语教学探索期(2001~2002年)。鉴于师资力量的限制,在此探索期,基本上是有什么师资上什么课,因人设课现象非常普遍,谈不上课程群,更谈不上课程体系。第二阶段是双语教学课程的巩固期与扩展期(2003~2006年)。在此阶段,基本告别了试点课程的“孤军奋战”局面,已然启动了双语教学课程群的建设,但更多的是基于质量和数量的视角,少有系统视角。第三阶段是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期与完善期(2007~2010年)。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并非几门课程的简单相加,其设置理应讲究科学性与合理性。从本质上讲双语教学是高校专业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又与外语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图1),这就要求:一方面,双语教学课程体系与专业类其他课程应相得益彰;另一方面,双语教学课程体系与大学英语教学课程应相互融合。

二、师资队伍建设

双语课程的多重教学目标客观上要求双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良好的知识素养,还要具备外语的综合应用能力;不仅要具备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还要具备求真、求善的人文精神;不仅能够对学科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还必须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高校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渠道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外语教师的“专业强化”式;专业教师的“外语强化”式;“筑巢引凤”的引进式(可考虑引进国内培养的优秀研究生、学成回国的留学人员、外籍教师或专家等三类对象);“虚拟共享”的跨地合作式。就笔者参与的双语教学课程而言,“战略管理”和“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两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分别由学校高薪聘请的两位外籍专家担任,“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则分别由在美国学成归来的两位博士担任。此四门课程的师资来源同属于上述的“筑巢引凤”引进式,其余则都属于专业教师的“外语强化”式。

具体到笔者所在的西部高校:

(1)现阶段双语师资应以自身培养为主,以“筑巢引风”和“虚拟共享”为辅。经验表明,“筑巢引凤”引进式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如留学博士的示范效应、外籍教师的外溢效应),“虚拟共享”合作式则是“借鸡生蛋”。这两种方式在双语教学改革的初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语师资的不足,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西部高校双语师资短缺的现实问题。长远看,西部高校双语教学师资应立足于外语教师“专业强化”式或专业教师“外语强化”式的自身培养模式。

(2)独木不成桥,双语师资有赖于梯队建设。鉴于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应努力建立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龙头、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双语教学队伍。一方面,围绕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成立由骨干教师组成的双语教学与研究中心,从制度上保障双语教学研讨和教学观摩等活动的定期组织,为双语教师交流教学体会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以精品课程建设或国际化合作办学为目标,规范双语教学课程体系中各子课程的梯队建设,并注重专业教师与外语教师的合理搭配。

(3)双语师资只能诞生于双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双语教师所需的学科知识、外语水平、教学方法等均离不开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应抓住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机遇,使每位双语教师每学期有一门双语课程的教学实践,如今每学期半门双语教学课程的实践,不利于双语师资队伍建设成果的巩固。

(4)双语师资的培养需要加强资金投入。近3年内应有计划地资助双语教学与研究中心成员参加留学预科学院“国际双语教学资格证书(IBTQ)”的课程培训、教育部“双语教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暑期集训或国内其他培训中心(如华东师范大学双语教育研究中心)的短期培训,有条件的可逐批选送双语教学与研究中心成员参加国际性会议或到国外进修。

三、学生因素分析

双语教学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专业课功底和外语能力等素质构件,也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基础。根据双语教学的阀限理论(the thresholds theory),双语教学的前提是要求学生的双语水平均达到中级层次,同时要求处于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力争达到高级层次。

就笔者参与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双语教学课程而言,并不存在“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的难题,一则因为同期开设的还有两个 中文班,可供近300名学生选择;二则选择到双语班学习的逾百名学生大多是英语学习兴趣大、听说能力强的学生。与此不同的是,“产业组织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战略管理”和“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课程由于并没有根据学生外语水平的高低采取分班制,结果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那些外语基础比较好同时又对外语感兴趣的同学学习十分投入,而那些外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对双语教学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有鉴于此,笔者在“博弈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除正常开设教学l班和教学2班(外语授课比例50%~60%)外,还特别针对未通过CET-4的68名学生,开设了教学3班(外语授课比例10%~30%)。此种分班制立足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定位,有效地避免了潜在的“学科损伤”。从最终的学生评教结果和专家评教结果看,此种分班制也得到了学生的广泛支持和专家的一致肯定。今后,随着自身素质构件的积累,在坚持“外文教材+外文板书”的原则下,笔者将进一步尝试该门课程的“三层次分班授课模式”,即细化双语教学班的层次,将教学1班的外语授课比例提高至80%左右,直至实现最终100%的纯英文授课目标,授课对象初步定为已通过CET-6的学生。

四、其他因素分析

1.外文教材。早期,学界一般都主张,双语教学应当使用国外原版教材(或国内影印版),认为“原汁原味”的英语表达方式和学科知识,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了解最新的发展动态和前沿理论。而近年来,“双语教材的本土化”问题受到特别关注,如2005年,受教育部委托,高等教育出版社陆续推出了专为中国双语教学定制的教材(首批为会计、金融和经济学三个专业系列,均由国内经验丰富的教师按照中国双语教学的要求改编)。笔者认为,从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求来看,这些系列教材应该说更加适合于中国本科双语教学的实际。可以有效地避免单本原版教材可能出现的“水土不服”现象。此外,因为本科教育段双语教学课程,大多集中在大三学年和大四上半年开设,而此时段恰恰是学生课业负担最重的时段,也是受考研、找工作等压力影响最大的时段。从学习效果来说,改编后的图书由于配有中文导读,可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2.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应在双语教学中大量采用图表、数字、幻灯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大量利用可视可听资料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双语教师(参与人之一)应在教学博弈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参与人之二)的积极性,通过案例和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博弈论课程实践中,笔者尝试性地设置了“20m小组课堂报告”环节,学生通过对“囚徒困境”、“智猴博弈”、“情侣博弈”、“猎人博弈”、“海盗分金”的情景模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最终使得师生合作诚意、教学互动效果都远远超出了预期。

3.考核方式。首先加强平时考核。在博弈论课程实践中,笔者将平时成绩比重提高至50%:个人表现(含考勤部分,对其实施配额管理式请假制度)占30%,团队合作占20%。其次,在期末考试中,采取“英语试题+自由作答”的考核方式,扩充了学生策略集合中的元素,并通过收益值的变化来引导学生作出各自的理性选择,即评分时,中文答题以0.8系数加以修正,英文答题按照正常的评分标准,以此来激励学生参与双语教学的热情。

总之,双语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目标的界定、课程体系的合理安排、教学方法的改进、考核方法的改革等诸多问题。当前,高校双语教学正处在教学改革进程中的第三个阶段,即系统论视角下的双语教学课程体系构建期与完善期。在此阶段,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各教学环节间的衔接问题,并处理好各子系统课程的协调问题,以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的“三合一”目标。

2.混合型学习在高校实践类课程的应用模式研究与实践 篇二

对于“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或Blending Learning),目前国内存在多种翻译如“混合学习”、“混合式学习”、“融合性学习”等。所谓混合学习,“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学习(E-Lea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1]”

目前,国内很多大学对混合式学习模式进行了探索与研究。黄荣怀等人[2]构建了混合式学习课程的设计理论,概括出混合式学习的本质,提出了混合式学习课程及其活动的设计框架。彭艳妮等人[3]提出了一种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混合的基本模式和方法,探讨了混合式学习实施的具体步骤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策略。林立凡等人[4]针对混合式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模式进行了初步设计。

二混合式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特点,分析研究整个混合式学习系统,提出以下混合式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模式,如图2.1所示。

该混合式学习系统中主要有教师、学生、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几个要素。从模式中可以看出,和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模式相比,混合式学习模式变革了传统的教学结构,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进行了有机的融合,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应用及实践操作。

1 教学目标确定环节

在实施混合式学习模式时,首先要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更好地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使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教学目标是指期望学习者达到的目标与目前学习者已具备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表明学习者在相关能力素质方面的不足,是课程教学中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确实、可靠的依据,这个依据来源于学生的先修课程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来源于企业以及利益相关者对学生在课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数据库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够熟练使用office等办公软件,能够进行必要的数据库管理等工作。因此,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应该注重学生相关技能的培养。

2 教学设计环节

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的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面对面教学、网络学习和实践操作三种。如何根据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机地把三种方式整合起来是混合式学习的关键。

(1)对于学生而言,如果没有具体的任务或者作业,由于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自主学习就会流于形式,而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因此学习任务是学生参与网络学习的切入点,我们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来衔接三种教学方式。教师需要为学生精心设计合适的项目,把课堂讲授的知识作为完成项目的基础,让学生课下完成网络上的项目,让项目成为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动力。

(2)网络学习是面对面教学的补充和巩固。在进行网络学习内容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并设计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的环节,同时还需要为学生设计自我评测的内容,以便学生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网络学习的过程不但能够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获取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在网络学习平台上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课程资料,设计网络学习的教学活动,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与课程相关的补充资料以及实践活动设计等。

(3)精心设计应用面对面教学和网络学习的相关知识的实践工程项目,明确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清晰地给出实现项目的具体步骤,制定合理的项目评价方式,并给出项目扩展的思考题等。在进行实践项目之前,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做好项目实施之前的预习工作,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辅导,实践活动后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的总结并撰写报告。最后要求学生完成网络上的类似或者相关的实践环节。

教学设计环节是混合式学习模式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数据库基础等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过程中,项目驱动的方式贯穿混合式教学始终。例如在学习Word软件操作时,从一个简单文档的输入排版,循序渐进,到一份毕业论文的排版,为学生设计课上课下,单机网络等需要完成的项目部分,以及教师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标准。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系列活动均围绕教师设计的项目展开。

3 教学实施环节

在面对面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除了讲授课程知识外,还需要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互动环节,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例如在学习PowerPoint软件时,可以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针对某个主题利用老师讲授的知识制作几页PPT,学生的作品完成向全班同学和老师进行展示,并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价。根据学生作品反应出来的问题,在课堂上重点强调,同时在网络学习中设计相应的环节,对相关知识点进行重点练习。

协作学习是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5]。在实践过程中,根据老师对班级的了解以及学生的愿望对学生进行分组,以3~4人为一个小组,确定一名组长来负责小组学习的管理工作。小组的所有人员对实践项目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老师布置学习任务。这种协作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互相交流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取长补短,分享学习心得,相互鼓励,提高学习效率。

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仍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时间。根据这些选择,并且在充分考虑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学习能力的情况下,安排学习的进度和强度,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网络学习计划,并交给老师进行监控。

4 教学评价环节

混合式学习不仅要对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进行评价,而且还要对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进行评价。因此,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对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

形成性考核主要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馈给老师的信息以及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在面对面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实践环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动手能力,书面测验以及作业等手段对学生进行评价。而网络学习方面,则可以通过评判学生网络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情况,学生的网络活动记录等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评价。

终结性考核则是通过考试对学生进行评价。考试是评价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程度的传统做法。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的课程在进行考试时,除了需要对教师课堂讲授知识的考核外,还要对学生网络学习的知识进行适当的考核,从而对学生是否掌握本课程的知识进行全面的考核。

采用上述的教学评价方式,对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数据库基础课程进行了教学评价方式设计。拟定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包括平时课上以及网络学习的表现;项目完成和质量情况占总成绩的40%,包括课上要完成的小项目,以及课下需要完成的综合项目等;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采用上机考试的方式,除了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外,还会要求学生完成一个或多个精心设计的考核项目,考核学生对课程要求技能的掌握程度。

在学期结束前,对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的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97.8%的学生认为以项目驱动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对于提高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较大的帮助;89.6%的学生认为课程的整体设计非常合理;95.2%的学生认为设计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对于提高自身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学能力有较大的帮助。这些结果表明学生对设计的混合式模式在信息技术类课程中应用的高度认可。

总之,混合式学习模式是传统的面对面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有机结合,是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倡导的一种学习模式。根据信息技术类课程的特点,本文对混合式学习模式在高校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实践证明,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混合式学习模式,既充分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但与此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更宽广的知识面,更强的责任心,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 2004 (3) :5-10.

[2]黄荣怀, 马丁, 郑兰琴, 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 2009 (1) :9-14.

[3]彭艳妮, 刘清堂, 李世强, 等.混合式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1 (7) :57-60.

[4]林立凡, 林铭.混合式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5) :51-54.

3.混合型学习在高校实践类课程的应用模式研究与实践 篇三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教学;混合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3-0093-02

Practice and Learning of Hybrid Teaching Model in

Vocational Computer Education

Zou Yuan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Loudi, Loudi417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enrollment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of less and less the source of students, which has becom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s constraints on major issue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computer classroom in the vocational application of hybrid learning model, will achieve greater success.

Keywords:Higher vocational school;Computer education;Hybrid learning

一、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混合学习模式的必要性

伴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少,这已经成为当前制约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通常都是在毕业后就走上工作岗位的,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对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是十分有利的。怎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呢?这就需要对当前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

二、混合学习模式概述

对于“混合学习模式”概念的论述,可谓是众说纷纭,总结我国多个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对于“混合学习模式”最为简单明了的理解就是:把传统形式的课堂教学同网络学习的形式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具体说来,混合学习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混合在线学习和离线学习模式;混合结构化学习与非结构化学习模式;混合正式训练以及非正式会议模式等多种形式。

三、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混合学习模式的实践策略

(一)计算机教学课堂学习中混合学习模式的应用

混合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一言堂的教学形式,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在计算机教学混合学习模式下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为学生明白的理解有关知识点提供辅助工作。

学生要想构建起完备的知识体系,教师的引导以及帮助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一学习阶段的进行中不能全部从网络上来获得,而是要积极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辅助、启发作用,帮助学生清楚明白的理解有关的知识点。

2.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平台。

高职计算机教师关于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讲解不要一味的追求面面俱到,而是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探索空间,为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打下基础,而不能把高职计算机教学课堂搞成“计算机技能培训班”。高职计算机教学的目标应当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教师应当充当一个与学生一起探究的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在学生一遇到问题的时候就给出答案,而是应当鼓励学生积极的进行自我探究,教师只需进行一定的启示就可以了。

3.运用多种途径进行学习效果的反馈与评价。

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混合学习模式有助于教师从多个途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掌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可以从传统课堂教学途径进行反馈与评价。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得到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的反馈,同时还可以及时地发现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为学生进行及时的答疑解惑。

第二,网络学习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能够给计算机教师反馈更多的学生学习效果情况。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Blackboard上的在线测验成绩了解到学生知识理解的程度,发现错误比较多的题目可以在下次课上进行重点复习重复讲解。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计算机基础学习系统上填写的上机报告,了解到学生的反思能力。对教师更加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到学生对课程的建议。

(二)计算机教学课下学习中混合学习模式的应用

自定步调以及同步的学习体验是混合学习模式所大力提倡的,除了上述课堂上的教学之外,学生还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在线学习系统进行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课下自定步调学习。

1.预习。

在每节计算机课程上课前的几天内,计算机教师就应当把下堂课上课时所要讲述的主要内容、提纲以及学习要点放到网络在线学习系统平台上,让学生能够据此进行相应的自主预习。

2.课外扩展内容学习。

在网络在线学习系统上应当设置有教师提供的与所学计算机课程相关的课外知识以及较新的计算机技术动态,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下时间,进行随时随地的阅读学习。

3.讨论区学习。

网络在线学习系统提供了为不同课程建立讨论区的功能,教师可以为自己的课程建立讨论区,可以赋予学生不同的权限,例如,可以让比较活跃的学生做讨论区的管理员,监督讨论区的内容及进行用户的管理。学生能够在讨论区分享学习感受、探讨生活中遇到的计算机问题及流行的计算机技术。

4.利用数字收发箱和邮件与教师进行交流的学习。

数字收发箱是网络在线学习系统平台的一个功能,学生可以向教师发送文件。有些因为各种原因课上没有完成实践任务的学生,可以在课下完成该任务,然后利用数字收发箱或邮件发给教师。

四、结束语

混合学习模式作为当前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融合了传统教学模式以及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多重优势,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其优势,为当前高职计算机教学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工具。

参考文献:

[1]纪红,郭公民.多媒体辅助教学现状的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S1

[2]马秀峰,李晓飞.虚拟学习社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J].电化教育研究,2009,4

作者简介

4.混合型学习在高校实践类课程的应用模式研究与实践 篇四

李玫

(西安财经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实践教学是汉语言专业语言类课程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在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汉语言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的基本架构应包括三方面:点面联动、逐层递进的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多样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汉语言专业;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李玫(1963-),女(汉族),陕西西安人,本科,西安财经学院文学院文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教育。

实践教学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引导学习者的实践活动,从而传承实践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对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就是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的教学特点及目标任务

(一)语言类课程的教学特点

语言类课程主要包括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三门,均为高等院校汉语言专业的基础课。它们承担着传播语言知识、提高运用语言能力的重任。近年来,语言能力被视为职业能力的第一要素,语言类课程也逐渐受到重视。但是,从多年来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喜欢上文学类课程而轻视语言类课程,主要原因在于文学类课程更生动有趣,而语言类课程内容繁杂、枯燥,理论性强成为主要特点,大部分学生对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的状况。语言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理论的基础上具备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改善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探索语言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已成为语言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语言类课程最终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受到专业基本训练,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能把语言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转化为能力,包括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具有分析研究语言的能力。语言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语言研究素质进行培养,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自觉运用语言理论具体分析现实社会出现的新的语言现象,并通过自己的研究,解决这些语言问题。

二、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的基本架构

遵循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本着“重视实践,强化能力”的原则,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由三个方面构成。

(一)点面联动、逐层递进的实践教学环节

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一方面要把握由小及大、由易到难的原则;另一方面,要遵循由课堂到课外、由局部到整体的思路,由点及面,逐层递进,形成从课内走向课外、点面结合的联动体。包括:课堂实践教学、技能训练课、社会实践、问卷调查、文化考察、专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

所谓的“点”,是指校内的课堂教学。首先,课堂教学应突出语言理论的应用价值,突出实践教学与培养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之间的有机联系。在制订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时,要明确每一章、每一节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强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性;其次,进行教学演练。就语言类课程中的一般了解性问题或学生普遍感兴趣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教学,任课教师全程指导,由师生共同为参加模拟教学的学生进行评议。

所谓的“面”,是指校外的开放式社会大课堂。创设链接课堂教学、课外实训一体化的开放式教学环境,多渠道提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各种专业的社团,利用专业社团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各种社会调查活动;安排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语言调查,走出校园从事方言调查,搜集、评析广告用语,检查并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等,在此基础上完成专题调查报告。还可以通过创办文学刊物,组织文学社、演讲与口才协会,开展读书征文竞赛、语言艺术表演大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丰富多样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方式

1.精选形象生动、贴近现实的教学内容。精选教学内容,让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更接近生活,让语言理论的讲授更具有实用性。例如,在讲词类搭配时,现实生活中常用的“很男人”、“很淑女”等说法的规范性就可以让学生讨论;在讲语法时,现代街头广告中的经典语例和失误语例都可作为讲授分析对象,以诱发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兴趣。还可以适时适量地提供一些不合乎语言规范却又大量存在于老百姓口头的语言实例,供学生思考、辨别,从而引导学生去分析,提高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古代汉语教学内容应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介绍,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应把在科研中获取的新知识、新信息以及自己的成果和体会加以归纳提炼,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不断丰富、完善、更新教学内容。如把“对联”撰写与古汉语文选有效结合起来,并借此打破古汉语教学中唯字词是尊、将“文选”当作服务于词汇和语法的纯粹工具的格局,撰写对联不仅锻炼学生组织材料、发挥想象的思维能力,更使得课堂自始至终充满乐趣。

2.全方位运用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首先,课堂教学应加入技能训练课,运用课堂训练让学生掌握使用语言的技能技巧。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语言现象(流行语、网络语言、手机短信、店名、商标名、广告语言等),鼓励学生动手收集,并尝试分析、评议,扩大他们的视野,加大他们的信息,使学生了解新的研究动态和社会语言热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积累语言卡片,学会收集整理语言资料,并能对所记录收集的语言现象或语言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训练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其次,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将课堂教学辐射到课外,把教学内容和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互联网和社会之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以提高对各种社会与生活现象的敏锐洞察力。如组织专业语言调查:语音调查、词汇调查、语法调查、语言使用调查等,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课堂上应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教师从“教”学习者转变为“导”学习者,如讨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固定安排专题研讨课,就学生遇到的课程内的疑点、难点及语言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每次就1~2个问题进行专门讨论,并预先布置,教师进行全程指导;也可以将所讲的内容设计成问题,要求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发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些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更能增加课堂的实践性。

(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考核评价体系

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建立,还要有适合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既要合理公正地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又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1.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的原则。(1)逐步减少考试中的单纯知识性识记部分,增加对学生运用和创新知识能力的综合考查。(2)考试方式提倡多样化,闭卷和开卷,笔试和口试,理论阐述和实践操作,全面考查和小型论文都可以并存。(3)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素质评估,包括学习态度、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学术见解等。

2.考核评估体系的具体内容。语言类课程考核评估体系应包括语言理论的考核、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核、语言研究素质的考核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四个部分:(1)语言理论的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语言类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2)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核评价。主要对学生的文字水平、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予以考核评价。(3)语言研究素质的考核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学习兴趣、学术见解、观念、能力上的.创新进行评价。(4)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各种社会生活现象、语言现象的观察力和敏感度,对语言热点问题的见解和看法等予以评价。

在考核评价中,语言理论知识的考核占35%,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核占35%,语言研究素质的考核评价占10%,实践能力占20%。

所占分值的比例具体到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这三门语言类课程中,还可根据各门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的要求做具体调整。

3.考核评价的方式。(1)语言理论的考核,以传统的考核方式为主,即在期末以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试卷内容的设计应尽量符合考核评价体系的原则。(2)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核评价,以期末与平时、闭卷和开卷、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方面,在期末笔试中,语言能力分析、运用的题型应占到整个试题的50%左右;另一方面,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应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评价,并以作业和课程小论文的方式对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进行评价。(3)语言研究素质的考核评价,以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内考评是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利用课堂内容对学生的学术见解、语言的敏感度予以评价;课外考评是指课余时间用语言学读书笔记、文献综述、学年论文等方式,对学生理论素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4)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根据课外实践的内容,用个体和团队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最终完成的各类语言类调查报告,对学生个体或调查实践团队进行考核评价。

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多元化的方式完成最终的综合考核,既考查了学生语言理论的掌握又考核了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调查、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那景芳,徐小平,段建民。多层次内容循环渐进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

[2]岳阳师范学院课题组。高校“两课”教学中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湖南社会科学,,(6)。

5.混合型学习在高校实践类课程的应用模式研究与实践 篇五

江西省新余市逸夫小学肖红梅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他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这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而信息技术与课程合教学中很大的一部分用到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中起着一个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整合信息技术网络环境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一个热点问题。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通过有效的整合可以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以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究。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采取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式学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不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一系列自主的探索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取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它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双重目的。研究性的学习具有探究性、创新性、主体性、交互性、开放性、过程性、综合性及社会性的等特征。其教学模式多样,课题研究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模式。课题研究模式的核心内容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为基础,以创新为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

研究性学习不同于综合课程,虽然在很多情况下,它涉及的知识是综合的,但是它不是几门学科综合而成的课程,也不等同于活动课程。虽然它是学生开展自主活动,但它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以科学研究为主的课题研究活动。它也不等同于问题课程,虽然也以问题为载体,但不是接受性学习,而是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

而这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采用研究性学习的形式进行整合,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学生以信息技术为媒体,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网络资料的搜索,资料的整理,研究成果的制作和展示,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各种能力。

一、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特点

(1)、重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主题,拓展延伸课堂内教材内容,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学生的动脑的实践过程,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生面临的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这就需要依靠学生的供应价格智慧和分工协作。这时,协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协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协作。这种交流、协作包括交流、协作的精神与交流、协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

二、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能力的提高

1、获得新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使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的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发现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地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和意志品质。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

为了保证教学试验的有效实施,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即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1、“激发兴趣,主动参与”。每个学生都是处于运动发展状态地,在学生作品展示中,要注意“闪光点”激励和“榜样”激励地作用,培养学生地研究学习兴趣,扬长避短,树立信心,充分调动学生地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有学会、会学、成功、创新的主动,从而使学生各方面素质获得全面提高,使每一个学生潜能都得到进一步发展。

2、“整合指导,扶放结合”。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要求教师角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更应是学习共同体验的参与者与帮促者。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教师的角色表现和辅导策略也有相应不同,网络应用进一步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实现。教师要根据每一个单元计划的具体情况,引导小组成员的分工,引导学生正确上网查找,从易到难,根据学生各个阶段、各个学习内容及各自最近发展等方面情况进行教学。

四、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要求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一定的集体合作精神。首先在信息技术素养方面需要学生初步掌握word的排版、幻灯片的制作和简单的网页制作,并且能够上网搜集资料,上论坛进行讨论。所以我认为五年级的学生最适合于进行整合下的研究性学习。

五、研究性学习具体实施策略

1、确定教材,确定教学内容

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地可行性,有利于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以及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

2、建立网站,提供论坛

整合教学需要一定的硬件和软件支持,学校建立了一个拥有52台联想(赛扬900、内存128M、硬盘20G及带光驱和软驱)电脑的学生机房。又把原来的ADSL上网方式改成LAN上网方式,确保了学生和教师的上网速度,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快速的在网上进行资料的查询。软件体现在联想因特网电子教室――传奇200的

安装,她全面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联想因特网电子教室――传奇兼具因特网概念、协同教学概念、教学反馈概念和安全教室概念,是学校和教师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好帮手!通过构造协同教学平台,适当增强学生端软件的功能,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教学与互动学习。

学校网站的开通,资源库的建设,推动了信息技术与常识的整合,特别是网站论坛的建设,提供了一个给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讨论的好场所。学生可以在论坛里进行自由的讨论,把问题提出,大家共同讨论,制定单元计划。

3、确定学习方式,具体操作

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独立从事某项课题研究,包括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独立开展研究,最后提交研究报告,以下是单元计划实施具体流程图:

通过上面的流程图我们对单元学习计划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下面对这个流程图作详细的介绍。

A、指导确定单元计划

通过教师的讲解、课件的出示等形式为学生作为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选题范围,诱发探究动机,然后通过学校论坛,师生合作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教师则依据学生的选题,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研究方法与技能。

B、搜集资料,制定计划

根据课题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单元计划,搜集资料。一般包括:组内成员的分工,资料的收集,学生上网查询。

C、分析资料,实施研究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数据等进行分析、整理、加工,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课题研究,得出结论,制作形式的研究效果。

D、展示研究成果及评价

学生将研究结果以电了报刊、幻灯片或网页等形式展示出来,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

4、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有多种角度,由于人们所选用的参照标准不同,角度不同因此对它的设计有不同的表述,这里我主要从学习目标、学习评价这两方面,对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加以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设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首先,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互补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视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课程整合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其次,是学习目标自身的根本性。从这个角度来考虑课程整合研究性学习的思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十分相似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时选择的内容是以知识的基础性为生根标准的,愈是能够成为今后学习基础的,就愈有选择的价值;同样,课程整合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也是愈具有根本性、一般性,就愈具有广泛迁移的价值。所以,在确定课程整合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时,除了上面所说补充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不足外,在不足之中更要突出这种根本性,即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所必需的因素。

2)学习评价的设计

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指,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信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对学习中所引起的学生认知行为上的变化,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为研究性学习的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种种阶段性结果,它们既是总结果的分支,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预测总结果的反馈体。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即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

(1)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习设定课题的能力;

(2)在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

(3)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考查学生课题探究能力;

(4)在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5)总结、汇报、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等等。

六、思考与讨论

整合的成功与否来说,提高教师全面素质最为关键。对在职教师,当然最适当的方法是接受培训,或者说是继续教育。对于师范教育,要加强各学科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培养。对于师范院校的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业学生来说,他们本身也有课程整合的问题。同时,他们迫切需要在苦难 他学科方面拓宽知识面,以适应将来在中小学的课程整合。否则,在未来的信息技术与各课程进一步整合并且信息技术日益变得易用的环境中,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可能在信息技术教育的领域中竞争不过主修其他学科的学生。

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近几年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涉及到我国教育教学领域中很多复杂的深层次问题。教学资源开发、师资水平、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都有可能成为影响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的重要因素。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是将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专访”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第9期

2、张燕青:“网络学习:能给教育带来什么?”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年第9期

3、刘向永:“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中小学信息技术》2002年第3期

4、李节:“链接教育未来――‘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评介”

《中小学信息技术》2002年第7期

5、马宏丽:“课程整合:用到无心方为真”

《中小学信息技术》2002年第10期

6、金云琼:“ ‘脊椎动物’”单元教学计划

《中小学信息技术》2002年10期

7、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www.edu.cn

8、王治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体现更完整意义的目标价值”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www.edu.cn

9、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6.混合型学习在高校实践类课程的应用模式研究与实践 篇六

五、几点体会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形成了一系列质量较高的学生研究课题,如:

《宋朝社会背景与陆游爱国情结》、

《辜鸿铭与现代教育》、

《学生课余生活调查》、

《外来语对汉语的影响》、

《中英风俗习惯差异的文化背景》、

《浅析数与形的结合在解题中的作用》、

《立体问题平面化在立体模型制作上的应用》、

《硬件测试―光驱的测评》、

《汽车和酸雨――减少汽车排污,提高降水PH值》等

每位学生都完成了一个课题的研究,学校汇编了一本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学生课题论文集,有关教师的经验论文在上海市教育刊物上发表,并在全市大会上进行了交流。通过这些研究课题的研究,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通过研究型课程的教学实践,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3、研究型课程的顺利实施,必须要有完善的技术支撑、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科学的教学设计。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因特网的兴起,为研究型课程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证,根据研究型课程和因特网的特点,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加强对教学的管理,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进行课题研究的亲身体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4、校园网和研究型课程都是新生事物,运用校园网技术,开展研究型课程的学习的研究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还有较多的困难需要我们克服,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 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来自传统的教育思想的阻力还相当大,在教学中时常会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部分教师不适应研究型课程的开放性,总想用自己的想法去统一学生的想法,不能摆正教师在研究型课程中的地位。

其次,教师计算机和因特网技术的应用水平差异较大,部分教师尚不能熟练地输入汉字和进行网络浏览,影响了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也要提高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水平,提高计算机操作的能力。

再次,由于技术的限制,许多有利于研究型课程学习的手段尚不能使用,如:动态影像的实时传送;许多基于网络的因特网服务功能(ASP)还处于起步阶段,难于对研究型课程的学习提供实质帮助,如:现在尚未有一家ASP能提供基于WEB的中外大百科全书的全文检索、查阅功能;一般中学中,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还不能实现“虚拟现实”技术,那就对学生研究一些近、现代物理化学等方面的课题产生极大的制约,如:不可能研究原子核方面的课题;由于要考虑网络的安全问题,就要用“防火墙”将校园网与因特网隔离,这样,学生在开展课题研究时就很难得到社会上专家的及时指导,交流的范围只能局限于校园内,虽然可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尽可能多地得到专家的帮助,但不管怎么说,校园网与因特网交流限制,使课题研究的开放性受到了一定影响。

最后,由于经验不足,在进行运用校园网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过程,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如指导教师的安排、场地和时间的调配、教师指导能力的提高等,特别对一些学生自己确定研究方向的课题较难把握,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完善。

7.混合型学习在高校实践类课程的应用模式研究与实践 篇七

高校的声乐课教程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人才,要求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这对授乐的老师也是一种考验,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潜力呢?这就需要混合式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声乐演唱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声乐知识包括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实际的歌唱练习,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演唱能力,首先要懂得发生的生理基础,如了解歌唱器官的构造,歌唱发声的简单原理,声音的共鸣原理,共鸣腔的划分,运用和声区的关系,运用共鸣的方法等[1]所谓课程导入是先同学们了解声乐课的基本构造和原理对声乐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在之后的学习中对声乐课有一个整体的概念。活动设计师混合式学习的核心活动之一,学生只有通过对声乐的设计才能增强其记忆力,进而才能更好的学习声乐课,教学设计者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学习者分析是学习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考核评价是形成性评价成绩与总结性评价成绩之和,教学评价也是激励学生们学习声乐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包括老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评,每个阶段的评价都是对学生的一种提升和锻炼。

在教学过程中,高校音乐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培养和谐,融洽的师生感情能够促进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3]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老师作为指引着应该利用混合式模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混合式学习时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上授课,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已经进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运用网络授课省时又便利,网络为老师采用混合式模式教学提供了支持,网络使老师的授课行为发生了变化。

教学设计活动要求老师在教学方面要有一定的突破,针对不同的同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根据学生嗓音的特点和自身天赋的程度进行训练,一种是集中式的训练,要求全班的同学在一块进行大合唱的练习,这种方法适用于后期的进行当同学都练习到一定程度时可以采用集中式的训练;一种是小组式训练,就是3-5个人进行结合,这样有利于学生们互帮互助,扬长避短,学习对方的优点,这种方式激励同学们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及培养他们的团结意识;另一种是单独式训练,这种训练更有针对性,采取的是一对一的辅导模式,更能发现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对其制定相应的方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哪种训练模式都是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使其成为一个优秀的音乐人。

最后的教学评价也是很重要的,它要求的不仅是老师的评价,更多的是学生与学生的评价,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在评价中得到提升,对自己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和了解。老师要将自己的评价告诉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不足与优势从而在后期的练习中能够更好的学习,让他们在自己写一个事后评价的总结,总结自己的得与失,加强时候的练习,老师的评价应该以激励为主,鼓励学生们大胆的尝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强与他们之间的互动,时刻去学习,老师更多的是给同学们做出示范动作让他们明白其中的细节。学生之间的互评是让同学们锻炼一下自己看别人的做法和自己有哪些区别,吸收别人的长处,避开自己的短处,使自己有更进一步的空间,通过别人的不足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这种教学评价是以老师的激励为主,通过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使他们增强信心,从而更好的学习声乐课。

不管怎么说,实践证明,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能力,使其在声乐的道路上发展的更好。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就是利用网络资源授课的一种形式,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针对学生提出的一种学习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由灵活代替死板,由目标性代替盲目性,混合式训练打破了学生们对声乐学习的死板性,它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对老师教学方式的一种考验,打破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混合式训练提倡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一种方式,这更体现了当代大学教学的一种特色。混合式的课程教学模式使同学们更加喜欢声乐课的学习。学习声乐更有需要同学们的勤学苦练,多动脑。我们培养的不是一个只会说唱的人。培养的是一个“知理论,有技能,讲手段”的全能人才,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而非一味追求功利的人。

摘要:本文介绍了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如何在高校音乐课教程中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当今时代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随着网络的发展高校中的教学模式也随之改变,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个老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不再是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分为四个环节对如何提高学生们学习声乐课的积极性做出了分析以及策咯研究,这不仅是对声乐课教学的一次突破,更是对高校教学方式的一种突破。

关键词:混合式,高校声乐课,激发兴趣

参考文献

[1][2]柳建军.BL ended Learning在高职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1,08.

8.混合型学习在高校实践类课程的应用模式研究与实践 篇八

【关键词】高校课堂 MOOC 混合式教学 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06-02

MOOC是一门向社会公众大规模开放的免费在线网络课程,它的出现与兴起给传统的高效教育模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合课堂教学和MOOC课程资源而形成的混合课堂教学形式,给未来的高效教育模式指明了方向[1]。

1.MOOC的概述

从2012年起,美国的一些顶尖大学里逐渐成立了由Udacity,edX,Coursera三大课程提供商提供免费课程的网络学习平台,我国清华、北大等十几所大学在2013年7月也陆续加入到了MOOC的行列。MOOC的出现使成千上万的学生都能免费享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给普通的高校开展混合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了保障,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教育。

MOOC是经过精心设计后而呈现出的以建构主义、人文主义、程序教学等教学原则和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有着完整的教学流程、合理的教学设计以及免费的优质资源等显著的优势,给高校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使高校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和理念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2.MOOC混合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2.1优质的资源与功能设计

通过教师引导授课,把课程的持续时间设计为8-12周,每堂课分成3-5个相关主题短视频,达到让学生利用零碎时间观看视频和按主题进行学习的效果。背景材料嵌入超链接以及重要的知识点处嵌入交互式问题有效的拉近了教与学的距离,也很好的满足了碎片化的交互性学习。

2.2完整的教学流程

近乎完美的教学结构设计与环节,有效的降低了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开展的难度。通过Coursera平台,课程不仅提供每周话题、课程目标、研讨等,还发布各类学习资源,让学生能顺利获取知识、参加考试、完成作业甚至还能获得证书。MOOC弥补了以前网络交流互动性、教育功能泛化等缺陷,不仅时刻顾全学生的不同需求,还体现了教育课程的一种全程参与形式。

2.3创新的互评设计

Coursera研究出了一套互评的系统,在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制定出评价作业的标准后,让学生对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作业的5名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打分,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查看、互评其它学生的作业而实现了互相学习、拓展知识边界以及思维碰撞的目的。

3.MOOC混合课堂教学模式的方法

3.1前端分析

学生作为主体,对其分析的结果直接影响着教学设计的成功。教师必须要对学生、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的资源进行全方面的了解和分析,为后期混合式学习有效的开展提供依据,比如通过匿名问卷调查的形式,来分析学生的初始能力、学习兴趣特点,确定教学的起点。

3.2合理设计学习活动

基于Coursera平台和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活动而共同组建成学习活动是混合式学习模式的设计核心。根据前期的分析来规划出各个小知识单元,准备好相关方面的资料并最终确定具体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有选择的观看和浏览课程发布的作业情况,再发布到班级讨论组中[2]。采用课件、多媒体来呈现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比如创设问题情境、解析重难点、布置课堂作业等,针对出错率较高的题目及时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和指正。

3.3学习评价的设计

通过形成性评价(对作业完成量的情况、课堂测试成绩、课堂表现、讨论组中的表现,来实现学生线上、线下的学习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线上结业测试和线下考试)相结合,来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进行全方面的考察。来激发、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根据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的多少来不断改进、完善混合式学习模式。

4.MOOC混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比如“计算机基础”这一课程里,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对学生、学习的资源以及学习的内容等先进行一个前端的分析,形成一个轮廓认识;然后在Coursera平台上查看相关课程内容和教学视频;最终选定学堂在线2015年《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通过这一实践教学后发现混合式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还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MOOC平台先进的教学理念、完美的课程设计、优质的教学课件、高水平的教学团队等为开展混合式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后盾[3]。随着其理论的不断完善和MOOC课程模式和平台功能的不断成熟,将给各大高校的教学带来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牟占生,董博杰.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探究——以Coursera平台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4,05(1):73-80.

[2]孙雨生,程亚南,朱礼军.基于MOOC的高校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5,03(4):65-71.

9.混合型学习在高校实践类课程的应用模式研究与实践 篇九

[摘要]在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近年来,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探究式教学应用于理工学科研究较多,但其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较少。文章首先介绍了探究式教学的概念、理论基础,然后对其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并将自己近些年来实施有效的探究式教学的教学环节作了详细的介绍,最后总结了探究式教学实践取得的效果及其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的一些难点问题。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大学英语应用

[作者简介]陆彤(1968-),女,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天津30019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36-0168-02

一、探究式教学及其理论基础

探究式教学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初,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最早提出的。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这一思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得到了进一步丰富,70年代不断完善和发展,从80年代开始,探究性学习在全世界范围内受了到普遍认同和大力的推广。进入21世纪,许多国家着眼于新世纪的社会发展和对人才的要求,对本国的教育体系作了重大调整。对于教育改革,各国的一个共同点和基本点是如何使本国的青少年具备21世纪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即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未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协调能力及责任感,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等。作为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学习中自己探索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是相对接受式学习而言的,是一种在发现和体验中学习的方式。在探究式学习中,摆在学生面前的不是现成的结论,而是问题,学生要亲身参与到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学生从中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并形成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探究方向,组织搜集和整理资料,得出结论;其基本特征表现为自主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二、探究式教学的现实意义

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的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终身学习已是大势所趋,在此形势下,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中指出,我国教育要在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下工夫。要整体谋划大中小学的教学改革,深化课程教材改革,倡导启发式教学,积极推行探究式学习。这充分体现了探究式学习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培养人才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探究式教学应用于大学英语课程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课程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可否认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学模式及手段上。具体而言,突出的问题是:英语教学多采用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而以培养学习者学习和应用能力的教学法尚未得到充分重视。这样就导致了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现象。

另外,高等院校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大都经历了从小学到高中的至少6年的英语学习,在此阶段其基本的词汇知识和必要语法框架都已搭建起来。笔者认为,本科阶段的学习任务不再应该是以掌握词汇、句子和语法为基本单位的、以应试为主要目标的接受式学习,而是应该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去探索和发现更多的相关语言及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和思想,扩大视野、学会交流。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此阶段掌握尽可能多地、有效地驾驭语言的能力,积极、主动地用语言作为沟通,不断扩大视野。

目前,尽管探究式学习已被成功地应用在某些理科教学实践中,但在其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尚无比较成熟的实践活动和总结,对此还需作大量的探索、实践和发展。国外对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主要为描述性个案研究,而国内研究则大多局限于理论阐述为主,大学英语探究式教学实践尚待大量完善性的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和探索。因此,笔者在多年的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就探究式教学进行了不断的摸索和尝试,希望找到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提高教学的成效。

四、探究式教学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应用实践

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监督者。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相关的知识及问题答案,而是为学生创造必要的探究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往往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并会帮助他们学会学习。针对英语学科的具体内容,笔者在近五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经验:

1.基于教材的探究式教学设计。教材是反映教学模式的知识载体,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将教材中的每个单元的主题作为活动的主题,结合语言和文化的教学内容,展开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笔者选用的是外研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1-4册)。这套教材集语言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及文化知识为一体。其选材广泛、内容丰富,教学工具丰富,提供了多种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辅助工具和语料库;教学评价手段多样化,在传统的以学业成就测试为主的考核模式之外,提供了学生自我评估、学生间的评估等多种教学过程的管理模块。这就为探究式英语教学的尝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相关教材内容的处理:背景知识导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而学习语言时不可忽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及其背景知识,因此通过探究式学习处理每一单元的文化导入非常重要。《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的每个主题都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有情有景,富有吸引力。就在学生们感觉好奇、兴奋的时候,笔者要求他们自由结组,然后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单元主题去搜集和查找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并进行整理、归纳,告诉他们这些资料的介绍和讲解(要求以英文形式呈现,形式多样、灵活:可以口头介绍、PPT演示、也可加入音频、视频内容)将成为配合教师对该单元文化导入部分课堂教学的一部分。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个环节的教学效果明显,可操作性强,学生非常乐于参与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去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然后再在课堂上创造性地呈现给大家。例如,一组同学曾经左学期初选定了涉及第一册第七课“Battle against Aids”有关艾滋病的探究课题。在该学期中,当我们讲到第七单元的时候,他们首先将自己经过几周时间精心准备的针对艾滋病的探究结果,在课堂上用英语结合各种数字‘、图片及声像短片作了呈现,为本课的讲解做了良好的铺垫。

当学生对一个主题深入研究时,他们需要通过网络、图书馆、报纸、杂志或其他渠道翻阅大量资料,学习相关知识,思考与主题相关的问题,然后再在课堂上呈现不同形式的研究成果,并要应对质疑和答辩。这一过程使他们不但经过了阅读、写作等综合训练,而且所学的知识大大超出了教科书范围。尽管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不可能对所有主题都做深入探究,重要的是通过探究,深入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3.相关教材内容的处理:有关课文自身内容的探究式教学。在背景知识导入的基础上,学生们对相关单元的主题内容已经有了很多的`了解并显示出了相应的兴趣,接下来的环节就是课文本身的处理了。这一环节涉及文章的内容理解、词汇、难句、语法和写作手法的(fwsir.com)分析。

教学环节一:基于文章内容的探究式阅读

每遇新文章,笔者课前不要求预习,而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限时阅读文章,然后用英文提供自己对文章大意的理解。该阶段由于遇生词要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会有同学对文章的全貌把握不够准确,那么笔者会安排大家先与组内其他同学交流,最后每组推举代表把讨论的结果向全班介绍。经过大家头脑风暴式的讨论,答案很快就在交流和碰撞中显现出来。在此过程中,学生从自己的发现、讨论和总结中得出答案,这不仅再次丰富和强化了有关文化主题的内容,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快速阅读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发现和探索的热情。

教学环节二:基于文章理解的探究式写作

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笔者会引领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探究性学习,写出该文章的概述( summary)。《新视野大学英语》每篇文章字数为800 - 1000字,学生需要集中精力,通过挖掘关键词、关键句和已知的内容在限定的时间内重新组织对文章的简要描述(学生在这一阶段可以借助字典等辅助工具查看一些必要词汇)。写作完毕后,先进行组内交流、评价,然后交给教师进行评价。教师将参照组内评价结果,将写得较好的概述向全班推荐,并和大家一起分析其独到的地方。尽管学生的水平不一,但是这一环节确实锻炼了每个人语言使用和融会贯通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了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环节三:基于问题的语言点探究式学习

在下面的一个环节里,语言点是探究学习的对象。笔者在课堂上要求每位学生将课文中不理解的长句、短句、词汇和语法现象标记出来,然后先由同组内的同学互助予以讨论解决;而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向全班提出,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如果还有无法达成共识的,则由大家作为课下作业通过借助各种资源接着准备、查找答案,待下次课来到课堂再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成果,并由教师加以点评。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使课堂成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和分享成果的场所,而非以教师灌输为主的接受式学习的场所。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们已经养成了自主独立和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课上不再依赖教师的讲解和传授,教师则成为教学组织设计、导引、监控和检查者。

五、探究式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反馈

实践证明,探究式的教学的确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式学习的锻炼,学生们在经历了探究文化背景知识、了解文章主题思想、探究语言点以及将自己的探究成果在课堂上用英文来呈现的过程中,获取了超越语言本身而又恰恰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学习能力,并逐渐养成了自己学习的习惯。具体体现如下:(l)学习能力得到了加强。学生在发现、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阅读水平、利用网络、书籍、杂志等的检索、查阅资料,并用电脑处理、管理、加工信息资料的能力得以提高。(2)应试能力增强。学生们不再恐惧以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为主要形式的各种考试。(3)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增强。在上述4个学期的每个期末,笔者都要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请学生对探究式教学方式提供反馈意见和建议。大部分同学赞成这种能够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重视他们的自我发现和创造力的教学方式。他们认为,围绕主题、自己选题、自己通过各种资源寻求答案的方式保持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并在问题的分析中锻炼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了知识面并培养了学习自主性,语言能力在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六、结语

探究式教学的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大量的不同视角和专业方向的探索实践和总结。在实施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学生学习习惯的适应和改变需要一个过渡过程。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普遍接受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教育,即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法:激发动机一复习旧课一讲授新知识―运用巩固―检查效果,因此,开始阶段他们对于课堂学习的认知还是停留在等待老师将知识灌输给他们、然后再由他们自己来消化和存储已忆的阶段,对于自主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还会有很大的不适应。

2.探究式教学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任课教师需要首先转变教学理念,从以前的以老师为中心、以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更注重培养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逐步达到培养其可持续性的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思想。这种转变同样需要一个适应和学习的过程。同时,在指导学生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对于探究式主题的确定、对探究方式和过程的引导、对探究结果的评价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探究式学习的效果,因此,面临的挑战性将加大。

上一篇:年会讲话心得体会下一篇:读人间失格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