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管理技术工具

2024-06-17

医疗质量管理技术工具(共9篇)

1.医疗质量管理技术工具 篇一

规范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1.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我科人员利用专家做诊时间,讲课时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利用病历讨论,主任查房积累临床经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人才队伍不断加强。

2.强化规章制度的落实

科内定期召开会议,每周一次,强调安全,质量,医生,护士职责执行情况;每月两次安全,质量检查,对不合格表现给以两彻底:(1)彻底整改。(2)彻底查办。

3.抓好“三个环节”的管理和监控

(1)入院时:全面查体,彻底搜身,详细病史,严格用药;(2)住院时:严密观察,安全护理,文明服务,医患一家;(3)出院时:注意事项,复查标准,热情欢送,令人难忘。

2.医疗质量管理技术工具 篇二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今天,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各国政府都已认识到, 技术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而且也是决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技术预见决策模式让政府、产业界、学术研究机构乃至社会公众对科技研发的供给与需求有了深入了解和沟通交流的平台, 从而对国家科技发展的优先顺序达成共识, 积极选择和培育国家关键技术并努力实现产业化, 从而实现技术与经济社会的整体化预测、系统化选择和最优化配置。

定义和基本理念

学术界和有关科研机构对于“技术预见”有着不同的解释。经济合作组织对技术预见的定义是, 技术预见是对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远期未来进行系统的探索过程, 其目的是选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通用新技术。亚太经合组织对技术预见的定义是, 技术预见是对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远期未来进行系统的探索过程, 其目的是选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的通用新技术和战略研究领域。可以看出这两个定义的内容大同小异, 总结起来, 技术预见具有五个特征。

(1) 对远期未来进行的探索必须是系统的;

(2) 技术预见主要考虑未来的一段较长时期, 一般是5到30年;

(3) 技术预见以通用新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即处于竞争前期的新技术, WTO规则允许各国政府对此类技术予以支持;

(4) 对于“通用新技术”可能产生的影响不能只从经济层面考虑, 也要考虑其对环境、社会等其他方面的影响;

(5) 技术预见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能只注重分析其推动因素, 而且还要注重分析其拉动因素, 换言之, 既要注意选择科学技术发展的机会, 也要注意识别相关的经济、社会需求。

技术预见的分类

技术预见按地域范围可以区分为宏观层次的国家或跨国、国际性技术预见, 中观层次的区域或区域群技术预见, 微观层次的园区或产业群技术预见;按涉及领域层次可以区分为综合性的技术预见, 专业或行业性技术预见以及企业或专题型技术预见等;按照预见深度可以区分为长期 (20—30年) 、中期 (7—15年) 和短期 (3—5年) 技术预见三种;按照发展层次可以区分为第一代技术预见 (只考虑技术内在推动力的技术预测) , 第二代技术预见 (加入了对市场因素的关注) , 第三代技术预见 (将整个社会纳入了考察范围) 。

国内外技术预见研究现状

发端于美国, 大发展于日本, 现波及全球的技术预见活动, 正成为获取关键技术优势、提升国家、地区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自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组织技术预见调查活动以来, “技术预见”先后得到了发达国家如英国 (1994—) 、德国 (1993—) 、法国 (1995—) 、韩国 (1992—) 和一批发展中国家与国际性组织 (如APEC、UNIDO等) 的重视。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 全球更是掀起了一股预见研究与实践的浪潮。我国在1993—1994年由计委与原国家科委联合完成《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 1997年科技部组织“国家重点领域技术预测”, 2003年科技部组织中国未来10年信息、生物和新材料等3个领域的技术预测, 并发布《中国技术前瞻报告2003:信息、生物和新材料》, 成为我国展开技术预见与关键技术选择、实施的先驱性工作。

技术预见研究方法

(1) 德尔菲法。技术预见最初的方法是德尔菲法, 经过多轮调查, 采用匿名的方式, “背靠背”进行专家咨询, 从而可以让专家充分发表不同观点;上一轮的调查结果会在下一轮反馈给各专家作为参考;随着反馈次数的增多, 专家调查的结果趋于一致性。并在整个过程中采用统计方法进行定量处理, 通常用简化的中心意向统计法, 取数据的中间值作为专家小组的意向, 以上下四分位值表示意向的集中度。

(2) 改进的德尔菲法。改进的德尔菲法有的考虑到专家的权威程度, 对不同专家的判断结果给予加权处理;对不同的预测结果的发生, 引入置信概率等;或者超越单纯的技术因素的分析, 将研究视野放宽到未来技术的需求发展, 并对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与制约进行调查, 从而发掘出真正适合社会与产业界共同需求的重大关键技术。

(3) 情景分析法。用描述的方法, 以定性分析为主, 对技术的发展态势、态势的各种可能性及发展路径做出自始至终的情景分析。充分发挥专家的主观能动性, 融合专家的逻辑和形象两种思维。情景分析法可以构建出技术发展的多种结果和情形, 但是过程较复杂。

(4) 相关树法。首先制定某领域未来发展的方案, 根据这个方案, 专家组再拟订关系树, 明确总目标与各子目标之间的关系, 并将各子目标再进一步细分下去, 一直细分到具体技术或是细分到需要重点突破的领域最后一层的子目标就是所选定的重要科技领域。为了达到总目标, 就必须在这些重要领域内进行研究。

(5) 专利分析法。包括定量和定性两种分析。

技术预见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技术预见作为科技发展战略管理工具是通过对科技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以及创新体系的结构进行前瞻和展望, 为科技发展提出现实的预期目标, 为实现预期目标而选择相应的战略和行动计划, 明确政府控制、产业参与和创新系统各主体的责任。以区域发展“战略集成”来说:科技发展战略要落实到提高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等能力, 实施技术跨越式发展上面去;经济发展战略要落实到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上面去;开放引进战略要落实到壮大民族产业, 培育民族产业的创新能力上面去。技术预见着眼长远, 突出重点、提高起点, 有利于增强区域竞争力。

技术预见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转移提供了思路和途径, 对竞争力的提高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 面向高科技产业群, 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以需求定位的技术预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正成为众多国家实现产业进步与跨越式发展的有效工具。因此, 在面向高科技产业群技术预见理论研究与实践运作的基础上, 对现行“需求定位”理念下技术预见的目标、技术选择、预见过程、结果应用等方面的特点进行系统探讨与提炼, 为我国高新技术领域进行技术预见及关键技术选择, 探索新的预见模式, 具有普适性与可移植性。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和调控作用, 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 努力营造一个局部优化、运转协调的产业化软硬环境。在已形成产业特色并具备发展基础的技术、人才密集区, 要率先建设若干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同时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构建互动有效的R&D体系。重视发挥技术预见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导向和优胜劣汰作用, 凡是技术预见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 政府都应积极参与。强化技术预见的功能, 集中配置科技与产业资源, 在局部区域形成高新技术的特色产业和产业优势。

面向科技发展加强技术预见战略实施若干举措

作为未来制定科技发展战略方针的重要方法及环节, 在国内实施技术预见活动就是要根据具体国情以及未来国家发展需求, 本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国防实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技术, 予以优先开展, 同时促进科技界、产业界和政府之间的沟通与互动, 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从而带动国家整个科技竞争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跃升。

(1) 作为科技发展战略管理工具, 技术预见应坚持贯彻落实下去

借助技术预见工具、提高制定科技政策和创新政策的水平, 通过提高技术能力消除技术鸿沟、实现社会经济目标是若干发展中国家开展技术预见的根本目的。我国应将技术预见活动长期进行下去, 认真思考和积极实施新的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 通过科技进步来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 实现官、产、学、研、公众共同参与技术预见体系

目前国内的技术预见体系不利于预见文化在全社会的培养与形成。技术预见所倡导的理念之一是沟通与协商, 通过社会公众参与、高层专家的审核和论证来提升技术预见质量, 形成最后的预见报告, 传播预见成果。然而, 现有的技术预见体系是把公众几乎完全排除在外的。在我国未来技术预见实践中, 应重视公众参与机制设计的技术预见的建设与完善, 从而形成官、产、学、研、公众共同参与的技术预见体系, 在全社会培育一种关注未来的预见文化。

(3)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技术预见的实效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国内目前所进行的技术预见活动缺乏对未来具有潜力的科学技术前沿领域进行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的预见分析研究, 不能很好识别预见快速发展的前沿研究领域, 缺乏对预见专家进行前沿科技领域发展态势的情报支持, 使技术预见缺乏定量的测度。考虑将专利分析方法、德尔菲法和技术环境监测法、绩效评估方法相互结合起来, 构建有效的技术预见分析方式。第一环节为专利分析:专利分析的目的是搜集有关技术的专利现状、专利密集度、专利趋势等情报, 使专家预见有可靠的参考点。第二环节为德尔菲法:德尔菲法的首要环节是获得足够有能力的专家。德尔菲法预见可能产生一种情景, 即专家对未来的技术演变有一致的共识;也可能产生几种情景, 即专家意见不一致;或未来的不确定性太高, 需要几种情景来增加预见的可靠性。同时又进入下一环节: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发现正在出现的趋势或苗头, 从而识别出正在出现的技术发展情景, 并反馈给专家, 专家根据技术环境监测获得的信息及时确认或修正技术预见结果形成新的预见。最后, 结合运用绩效评估方式进行监督、管理、敦促, 为技术预见活动科学有效地进行下去提供保障, 推动技术预见更好更快发展。应综合考虑我国国情、技术预见的时间跨度、沟通渠道等影响因素,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技术预见的实效。

(4) 注重培育技术预见文化、提高专家的技术预见能力

3.医疗质量管理技术工具 篇三

关键词:软件工程;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工具;工具整合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7-0000-02

Integration Tool Exploration of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Technology,Economics,Management,Law

Liu Tong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University,Beijing100101,China)

Abstract:As modern software engineering related to technical,economic,management,law and other areas,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two disciplines,the traditional CASE tools can not meet modern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future.This paper talk integration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technology,economics,management,law,systematic CASE tools,and document automation of the main features to be described in detail,given an instance of an automated economics

Keywords:Software engineering;CASE Tools;Tool Integration

一、现状&问题

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软件的学科。由于落后的软件生产方式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从而导致软件开发与维护过程中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即软件危机。为了解决软件危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人们引进工程化开发的思想,继而衍生出软件工程技术、软件工程经济学、软件项目管理、工程伦理与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分支领域和学科。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工具,帮助进行应用程序开发的软件,包括分析、设计和代码生成。CASE工具为设计和文件编制传统结构编程技术,提供了自动的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息技术CASE工具的评价与选择指南》(GB/T 18234-2000)中对CASE工具有如下描述:在软件工程领域,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工具代表了用于开发与维护软件系统的支持技术的一个主要方面。这些工具的选择必须从技术与管理需求两方面加以仔细地考虑。

目前CASE工具的使用范围主要集中在软件工程技术层面。软件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就像一个金字塔,技术是软件工程的基础,管理用于统筹经济与技术的平衡。由于行业发展迅猛,软件工程正逐步向多学科交叉的方向发展。但是随着软件工程领域的逐步系统化,其配套的辅助开发工具却相对落后,且不成体系。在企业实际应用时,工具的发展跟不上技术与理论的发展,配套环境相对陈旧,各自独立,这无疑会大大降低企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使用Microsoft Project做项目管理,使用Enterprise Architect进行建模,使用Test Director做测试管理,使用Microsoft Office编制文档,之后就是各种IDE与测试工具……在大量的开发工作中,工具的使用就要占到很大部分,跨工具的交互问题是否能够得到有效处理?企业是否有足够财力保证工具是最新版本,以跟上时代步伐?资源是否得到有效配置?这些问题的答案目前还都是未知数。

二、系统化的CASE工具

笔者在此提出一款整合软件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的CASE工具概念。与其说是CASE工具,不如说是遵循CMMI(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的平台工具。它既是平台,又是工具。既可以根据CMMI不同等级定义过程,又可以自定义过程,既可以选择遵循中国国家标准,又可以选择遵循ISO/IEC标准,或是世界其他地区或组织的标准,开发过程既可以选择执行瀑布模型,也可以选择执行增量迭代模型……这款工具将国际、国家、组织、地方的标准与模型进行整合,指导软件开发人员进行贯穿于软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过程改进与软件测试,通过标准、模型、经验的方法指导软件技术实现。

通过软件规模与复杂性度量、软件差错与可靠性度量、COCOMO(成本建设性成本模型)等方法进行投资、融资与项目可行性分析;软件成本预测与分析;资源的计划、组织与控制;招标与投标管理;软件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风险分析;项目评价与决策等。

通过WBS(工作分解结构)、阶段化管理、量化管理等相关项目管理方法,进行人力资源、风险、时间、成本、质量的综合管理,并与软件工程经济高度集成,进行自动的资源合理配置,大大降低开发成本,并能够通过平台工具的实时监控,全面了解项目进度与其他相关信息,协调开发人员与测试人员的工作,使得开发与测试纳入到统一的工作平台下。

通过平台工具,对软件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合同管理、商标与专利保护等。例如,在文档自动化与相关源代码、软件文档的基础上,自动生成中国国家版权局规定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指南》中所定义的申办材料,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进行资源整合。

集成后的工具,使得软件开发人员所关注的是软件本身及其过程改进,避免冗余工作,通过技术手段可以高效整合企业内部资源,高效进行系统化的软件开发工作。

三、文档自动化

简单的说,软件=程序+文档。软件产品必然要伴随着大量的文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GB-T-8567-2006)中所规定了共25类国家标准文档,以人工的方式来组织文档,缺点是不方便进行文档组织、版本控制,容易出现文字错误,与软件建模工具脱节,需要进行大量的静态黑盒测试,需要大量文档编写人员进行文档的维护。这无疑增加了软件开发成本。

Microsoft Office 2007及其更高版本在Excel、Word、PowerPoint中采用基于XML的文件格式。新的文件格式称为Office XML格式。新的格式使得任何支持XML的应用程序都可以访问和处理该文件格式的数据。应用程序不必是Microsoft Office系统乃至Microsoft产品的一部分。而最关键的是,Office XML文件格式已经正式收录到ISO/IEC DIS 29500标准中,成为新的国际通用文档格式,并被Open Office兼容,使得该格式能够进行跨平台应用。

这使得文档自动化成为可能,人们在实际使用过程当中,可以将软件模型、模型描述、文档描述加以整合,开发者选择执行的文档标准后,可以按照提示或提纲通过工具填写文档内容,并设定统一文档格式,进行输出,将软件开发人员从无聊的文档格式整理中解脱出来,关注文档内容,编制文档的过程,即为创造软件的过程。

四、一个可自动化的经济学实例

进行软件规模估算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过Albreach功能点法,MarkⅡ功能点法、COSMIC功能点法等。平台工具可以封装以上方法的算法,快速估算软件规模,以下我们以Albreach功能点法举例说明。

某软件根据需求分析,拟定关于外部输入权系数 ,外部输出权系数 ,外部查询权系数 ,内部逻辑文件权系数 ,外部接口文件权系数 的权重系数,并根据系统需要数据通信的程度、分布处理功能程度、临界性能要求、内部处理复杂性等共14类衡量标准得到环境复杂性因子 ,,由Albreach公式:

可得功能点为:

若功能点与源代码行的转换率为 (该公式可由经验模型导出),则估算的软件规模为:

该实例中,需要经验模型的积累,即通过已有项目的情况,预测分析出本次项目的结果,如果缺乏平台工具的数据支持,这一方法的人工计算方法将较为艰难。平台工具可以通过填写问询表格的可视化界面方式收集表格1与表格2的内容,并根据内部已有的大量项目经验构建数学模型,并反馈结果,待项目结束后,通过自动化分析工具对经验模型加以修正,通过大量经验积累,减小误差,并使得方差趋于最小化。通过软件工程经济学与项目管理中的各种模型,我们可以进行相互组合,模块复用,实现复杂数据的计算。

参考文献:

[1]GB/T 18234-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息技术CASE工具的评价与选择指南[S]

[2]GB-T-8567-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S]

[3]介绍Microsoft Office(2007)Open XML文件格式[Z].Microsoft Developer Network

[4]崔启亮.软件国际化与本地化管理[J].软件世界,2006,23

[5]赵玮.软件工程经济学[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4.医疗技术管理制度 篇四

1.医院提供的医疗技术服务应与其功能、任务和业务能力相适应,应当是核准的执业诊疗科目内的成熟医疗技术,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且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支持系统,能确保技术应用的安全、有效。

2.建立健全并认真贯彻落实医疗技术准入、应用、监督、评价工作制度,并建立完善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与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并组织实施。

3.开展新技术、新业务要与医院的等级、功能任务、核准的诊疗科目相适应,有严格审批程序,有相适应的专业技术能力、设备与设施,有确保患者安全的方案;当技术力量、设备和设施发生改变,可能会影响到医疗技术的安全和质量时,应当中止此项技术。按规定进行评估后,符合规定的,方可重新开展。

4.对新开展的医疗技术的安全、质量、疗效、费用等情况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和评价,及时发现医疗技术风险,并采取应对措施,以避免医疗技术风险或将其降到最低限度,建立新开展的医疗技术档案,以备查。

5.医疗技术准入管理规定 篇五

为了加强对本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等部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16号]的要求及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规定。

一、组织领导

成立医疗技术管理领导审查小组:

二、技术管理

(一)本制度所指的医疗技术,分为新技术和现有技术。其中,现有技术包括专项技术和常规技术。新技术是指在院范围内首次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包括下列项目:

1、临床上全新的诊疗技术方法或手段

2、使用二、三类医疗器械的诊断和治疗项目(包括新的诊疗设备的使用);

3、.常规诊疗技术的新应用(包括药物);

4、新的疾病或病型的发现与诊治;

5、使用产生高能射线设备的诊断和治疗项目;

6、组织、器官移植技术项目;

7、其他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技术项目。

8、超出当前诊疗常规规定范围的其它技术业务。

9、常规诊疗技术核心内容的改进和完善

10新医疗技术业务的引进(包括新的诊疗设备的使用)

(二)专项技术是指经卫生行政部门核准后,医疗机构方可临床应用的现有技术项目。专项技术的项目目录、准入标准和应用规范,由市卫生局公布(未公布之前,为医院现有的技术),可以按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核准的诊疗科目,开展相应常规技术的临床应用。医务人员不得将获准临床应用的新技术和专项技术在其他机构进行临床应用,但紧急救援、急诊抢救的情形除外。医务人员使用未经许可诊疗技术,或执业医师未经批准到自己任职的医院以外行医的,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将被直接鉴定为医疗事故。

(三)常规技术是指专项技术以外的其他现有技术项目。

(四)医院应当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医疗技术项目。

1、将新技术项目转为专项技术或者常规技术项目;

2、将专项技术项目转为常规技术项目;

3、取消在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等方面与保障公民健康不相适应的技术项目。

4、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分为新技术临床试用准入和现有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应当遵循科学、安全、先进、合法以及符合社会伦理规范的原则。

5、新技术临床试用或者专项技术临床应用时,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医院应当立即暂停临床应(试)用并上报市卫生局:

1)发生重大医疗意外事件的;

2)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后果的;

3)技术支撑条件发生变化或者消失的。

(五)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管理

下列人员可在本院从事相关的医疗技术活动:

1、经医师执业技术考核合格,取得《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可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从事相关专业的医疗技术活动。

2、经医师执业技术考核合格,取得《医师执业证书》的医务人员,从事相关专业的医疗技术活动。

3、经护士执业技术考核合格,取得《执业护士证书》的医务人员,从事相关专业的医疗技术活动。

4、从事药学、放射、检验等其它专业的医务人员按相关规定执行。

三、申请开展新技术临床试用和专项技术临床应用

(一)申请开展新技术临床试用和专项技术临床应用的,并提交下列申请材料上报市卫生局。:

1、项目申请书;

2、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包括开展该项技术的相关设备和设施情况、学科和人员资质条件以及其他支撑条件、技术需求状况和成本效益分析等内容;

3、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及其复印件。

申请开展新技术临床试用的,除提供上述材料外,还需提供国内外有关该项技术研究和使用情况的检索报告及技术资料。其中,涉及医疗器械、药品的,还应当提供相应的批准文件。

(二)在医院开展新技术,应该对开展的新技术进行下列内容的书面评估:

1、技术所处的寿命周期、对现行同类技术的替代及发展前景等基本情况;

2、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社会适用性;

3、医疗机构的学科、人员等资质条件以及其他支撑条件;

4、该项技术临床推广的实用性。

5、医院应当加强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质量控制,制定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建立技术档案。新技术自临床试用起3年内,医院在每年2月底前,将上一该项技术临床应用的评估报告上报市卫生局。

(三)报告审批程序如下:

1.科室讨论、科主任签字;

2.医务科初审(一般新医疗技术业务);

3.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审核;

4.院领导审批(重大新医疗技术业务项目);

5.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新的诊疗科目和其它要求报批的新医疗技术业务项目)。

(四)特别规定:

1.属紧急救治病人的一般新医疗技术业务(如请外院专家手术),可直接报告医务处备案后施行;

2.新医疗技术业务的报批被视为新医疗技术业务评奖的必要条件;

6.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制度 篇六

一、医疗技术风险管理体系

医疗技术风险管理纳入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实行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及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两级管理。医务部负责医疗技术风险上报统计、组织专家讨论、反馈整改意见等具体工作。

二、造成医疗技术风险的可能因素

(一)医疗技术设计方面:新技术操作规范不成熟,技术操作流程不够科学或者过于复杂等;

(二)医务人员个人因素:新技术应用经验不足、技术能力不足等;

(三)设备因素:设备和设施发生改变,不能正常运转等;

三、风险管理和预警工作流程

(一)执行技术操作的经治医师负责监测技术风险,发现有潜在风险或已经造成损害时,应立即现场采取处理措施。现场经治医师采取措施后仍难以处理时,应立即向上级医师报告直至科主任,必要时报告医务部或分管院领导。参照《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和《医疗纠纷(事故)防范、预警与处理规定》进行上报。

(二)医务部根据《医疗技术管理制度》相关规定,必要时组织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专家进行分析讨论,指导相关人员做出正确处理。

(三)如需继续应用该技术,主管医师应向患者或家属告知情况,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施行。

(四)经治医师对紧急意外情况后出现的病情变化、诊疗方案、上级医师意见及诊疗情况应及时记录,同时必须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开,至患者病情稳定为止。

四、医疗技术风险的预防

7.浅谈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 篇七

1 医疗技术管理现状

2009年,原卫生部以规范性文件形式印发《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医政发[2009]18号),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实行分类、分级管理,明确将医疗技术分为三类,对第二类、第三类医疗技术实施准入管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实施6年以来,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控伦理道德风险,维护患者健康权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1.1 取消第三类医疗技术审核

2015年5月10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决定》(国发[2015]27号),取消了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随后,国家卫计委印发了《关于取消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有关工作的通知》,确保与前期工作无缝衔接,对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取消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出要求。明确禁止临床应用和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确定原则,将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作为管理重点,医疗机构开展《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2015版)》在列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进行备案管理。允许备案的项目为:造血干细胞(包括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疾病技术、质子重离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技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包括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肿瘤深部热疗和全身热疗技术、肿瘤消融治疗技术、心室辅助装置应用技术、颅颌面畸形颅面外科矫治术、口腔颌面部肿瘤颅颌联合根治术、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治疗技术、同种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技术、同种异体组织移植治疗技术(仅限于角膜、骨、软骨、皮肤移植治疗技术)、性别重置技术[3]。

1.2 第二类医疗技术管理现状

按照国家卫计委印发的《关于取消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明确指出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务院行政审批改革精神和有关工作部署,研究取消第二类医疗技术非行政许可审批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工作措施,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目前各省市卫生行政部门正在研究和落实取消第二类医疗技术审核的工作措施。北京市卫计委已经启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并要求各医院将15项已批准的第二、三类医疗技术在信息系统进行备案和上报。

1.3 第一类医疗技术管理现状

各医疗机构除了原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医疗技术目录以外,通过常规管理在临床应用中能确保其安全性、有效性的技术都属于第一类医疗技术管理范畴。由于第一类医疗技术涉及的内容很多,各级医院没有统一的第一类医疗技术名称目录,另外第一类医疗技术的审核是由医院自行组织实施,对于第一类医疗技术的实施和管理没有统一的管理流程及标准。目前,上海市将新技术中技术成熟、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应用广泛、经专家定期评估后,由卫生行政部门纳入第一类医疗技术,由医疗机构进行常规管理[4]。

2 加强对医疗技术准入管理

医疗技术准入是指应用循证医学原理和方法,对医疗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社会伦理适应性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估,决定其是否能进入临床应用[5]。医疗技术准入是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步,科学、合理、规范、可行的准入标准及工作模式能够起到把好“入门关”的重要作用[6]。

国家卫计委《关于取消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取消第二、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后,医疗机构对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和管理承担主体责任。医疗机构根据其功能、任务和自身条件、能力,综合评估应符合《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2015版)》在列医疗技术管理规范的规定条件,建立完善相关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加强手术分级管理,保障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和安全。对于不具备条件开展或未备案开展限制类医疗技术的医疗机构,承担相应责任。

2.1 建立审查制度

对于医疗技术审核,医院成立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建立对医疗技术审查制度。如初审制度:是指医院医疗技术管理部门对医疗技术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及规范性进行的初步审查。主审制度:是指在委员会会议审查前为申报的每项医疗技术确定主审委员,主审委员负责对该项医疗技术进行预审查,形成初步意见。会审制度:是指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对医疗技术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和讨论,并形成最终意见。快审制度:是指医院医疗技术管理部门组织1~2名委员对安全性和有效性确切的临床检验、检查医疗技术进行快速审查。

所有在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都应该经过会议或快速审查批准,各科室不得擅自开展未经批准的医疗技术。

2.2 规范审查内容

医院在审查限制类医疗技术及第二类医疗技术时,应严格按照国家卫计委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下发的该项医疗技术管理规范进行审查,认真评估人员资质、场地、设施设备、仪器等。对于已有医疗技术管理规范的医疗技术,应该遵照规范进行审核,没有规范的医疗技术,医院应该建立该项医疗技术相应的管理规范。重点审查该项技术的不良反应、并发症、合并症、远期疗效情况,知情同意书告知内容,以及开展该技术过程中发生紧急、意外事件的处理预案与安全保障措施,高风险诊疗技术授权等,确保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医疗质量与安全。

3 医疗技术的临床监管

3.1 对于限制类及第二类医疗技术监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依据职责加强辖区内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监管。《关于取消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全面清理辖区内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建立《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2015版)》在列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备案和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研究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控制和评估制度以及重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培训制度,并对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信誉评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监管。医院做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情况的上报和管理工作。卫生行政部门应发布并定期调整高风险、涉及重大伦理问题的医疗技术目录以及技术操作规范(指南),以提示患方规避风险并指导医疗机构对该类技术的临床应用[7]。

3.2 对于第一类医疗技术监管

第一类医疗技术由医院医疗技术管理部门进行监管。医疗新技术临床应用存在安全风险,不加强风险管理,随意将医疗新技术转为常规技术管理,极有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8]。医院可根据医疗技术难易程度及风险程度,确定医疗技术的跟踪监管的频率,一般跟踪频率1年。医疗技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应及时报告医院管理部门;对于连续3名以上(含3名)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应组织专家进行讨论分析,确实与该项技术有密切关联的,须暂停该项技术的临床应用,并报告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备案。科室在准予开展的第一类医疗技术之日起2年内,每年向医院管理部门报告临床应用情况,包括诊疗病例数(每例病历号)、适应证掌握情况、临床应用效果、并发症、合并症、不良反应、随访情况等。医院管理部门建立档案管理,对于新开展的医疗技术实行全程监管,连续两年无不良记录,经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批准转入常规管理。医疗技术复审与退出机制是对准入制度的补充,也是监管的有效手段[9]。

目前我国医疗技术监管体系尚不成熟,规范性文件只有《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未体现出医疗技术监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0]。卫生行政部门应该完善监管体系,将医疗新技术,第二类医疗技术、限制类和禁止类医疗技术的监管有机结合,形成有效的监管手段和法律体系。

总之,国家卫计委取消第二、三类医疗技术的审批,采用事中事后监管,对医院医疗技术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医院的医疗技术监管部门应该严格按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做好医疗技术准入和跟踪管理,确保临床医疗质量与安全,保障患者的权益,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为实现人民满意医院夯实基础。

摘要: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医疗技术作为医疗服务要素之一,与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直接相关。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取消由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对第三类、第二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准入审批,由医疗机构承担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和管理主体责任。该文主要从医疗技术管理现状、准入和监管等方面,就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进行探讨,在新政策形势下对于医院临床医疗技术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监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Z].北京:卫生部,2009.

[2]黄剑峰,俞淑华,钱依雯,等.上海市医疗机构第二、三类医疗技术准入情况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2):36-3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Z].北京:卫计委,2015.

[4]韩琳,颜世洁,贾怡蓓,等.上海市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实践与探索[J].中国卫生资源,2014,17(3):169-171.

[5]李大平.医疗技术准入的概念及其与相关制度的关系[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4):10-12.

[6]吴锁薇,潘琦,陈彤,等.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病案,2016,17(6):41-43.

[7]鲁蓓,林芳芳,李志远.第三类医疗技术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后的管理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10):28-29.

[8]钟秀和,张武军,李礼安,等.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系统的构建[J].现代医院管理,2015,13(3):66-68.

[9]吴丽娟,潘云龙.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5,22(3):29-31

8.工具痕迹检验技术及其运用探究 篇八

关键词:工具;痕迹检验;技术运用

一、工具痕迹检验技术的现状和运用率低下的原因

工具痕迹在刑事案件中有着高达70%的出现几率,是警方在查案办案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依据,同时也是法院对案件审理判定的关键证据,但在许多刑事案件中我们会发现工具痕迹出现率虽高,可利用率却很低下,在实践中得不到相应的运用。在传统办案过程中,警方更注重发现和提取的是指纹、足迹这些痕迹,而对工具痕迹仅仅只进行简单的拍照和收集,正是因为对工具痕迹的不重视度,导致工具痕迹利用率低下。不过,这种工具痕迹的利用率低下,并不代表在破案过程毫无用处,实际上工具痕迹上还具有更多犯罪嫌疑人的信息,在破案过程可谓是有着举重就轻的作用。

(一)办案人员的主观因素

痕迹检验鉴定对案件性质判别和侦破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指纹等痕迹在办案过程中具有辨识度高、出现频率频繁的原因,极大部分办案人员更喜欢经常使用,实际上,不仅仅是指纹、足迹这些痕迹会包含犯罪嫌疑人的信息,在工具痕迹上同样也包含有犯罪嫌疑人的信息,只是在办案过程中工具痕迹的利用几率不高,从而容易导致办案人员忽略。

由于领导和技术都不够重视,办案人员对工具痕迹的认知并不全面。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人的主观意识认为指纹、足迹这些辨识率高的痕迹更具备说明性,包括我们的司法部门,都认为指纹等痕迹才是作为首要证据的关键所在,所以,办案人员在犯罪现场都更注重提取指纹、足迹这些痕迹,而对于工具痕迹的提取和探索也就造成了疏忽。甚至有的办案人员对工具痕迹提取抱有疑虑,认为技术部门在工具痕迹检验鉴定方面还不如指纹、足迹等痕迹的鉴定,从而导致了工具痕迹不能在办案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利用,阻碍了工具痕迹破案的整体发展。

(二)技术上存在的主观因素

因为工具的多样性和痕迹变化复杂等因素,工具痕迹的检验会涉及到多门学科,包括有我们的物理学、力学等等,在技术上也就略显复杂多样,从而使得我们的技术人员难以掌握,对这一方面的知识运用也就远不如我们的指纹等痕迹检验的那么熟练。并且,就目前而言工具痕迹的鉴定技术也不是单一性的,由于社会发展的今天工具的功能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化的,再加上有的工具在使用一次后会发生变形,或作案人员随机选取工具作案等情况的出现,这也使得我们的技术人员在痕迹检验上困难重重,从而降低了在办案过程中对工具痕迹的一个利用率。

再有就是,我国目前对工具痕迹检验的技术和仪器并不完善,首先是因为工具的多元化因素,很多工具痕迹在数字化中可能还不存在比对性,其次工具痕迹的检验技术会涉及多门学科,可在实际中技术人员的技术知识都是呈单一性的,很少有技术人员是把各学科集中一体的。还有一点就是技术鉴定的设施设备问题,可能有的部门已经配备了完善的设施设备,可有的公安部门却只单一的存在对指纹、足迹等痕迹检验的设备,由于设备的不齐全,很多时候会出现我们的侦查人员在案发现场提取了工具痕迹,却得不到检验的情况,因为以上种种因素,从而使得我们的办案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对工具痕迹的利用率大打折扣,影响到工具痕迹破案的一个整体发展。

(三)其他因素

除去以上提到的几点,还有某些其他的因素也会影响到在办案过程中对工具痕迹的利用,在我们的办案过程,有的时候侦查人员可能会因为自身的一些原因,会忽略了与我们刑事技术人员紧密配合、随时联系获取信息这一环节,从而导致我们的侦查人员无法对工具痕迹上犯罪嫌疑人信息的了解,对我们工具痕迹检验技术达不到重视,影响到此项技术有效科学的发展。

二、有效而科学的利用工具痕迹检验技术

针对在办案过程中对工具痕迹利用率低下这一问题,公安机关又该如何有效而科学的去利用这一技术,如何提高对其技术的一个利用率,本文就此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端正办案人员对工具痕迹的认知和提取态度

首先在勘查现场时,侦查人员要善于发现工具痕迹,并正确提取工具痕迹,以保证技术人员在对工具痕迹检验时避免许多麻烦。毕竟工具痕迹在案发现场的出现率极高,又是侦查人员肉眼所能见的,就算作案人员会对此进行破坏,但势必会在旧痕迹上留下新痕迹,因此侦查人员对各种大小现场都不能轻易放过,其次就是,侦查人员一定要在办案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拓宽自身的视野,综合性的使用更多检验方式来进行破案。其次,在办案过程中侦查人员还有不间断的与刑事技术人员取得联系,去获取犯罪嫌疑人的信息,来提高破案效率。

(二)提高现有侦查检验仪器的先进化

工具痕迹的提取不外乎是数字化,多是用数码相机对现场进行拍照固定,这是由于数码相机能够很好的数字化处理和远程传递工具痕迹。加上现在科技的发展,数码相机的成像质量也得到了提升更被普遍使用,侦查人员可通过数码相机轻松快捷的把图片上传到网上,进行异地的查询对拼、photoshop图像处理等功能。其次,微小痕迹还可以通过电子扫描仪等这些先进仪器进行检验,电子扫描仪成像图片清晰,具有更高的辨识度,对微小痕迹的处理更直观有效。

因此当办案人员的认知和技术得到提升,对于工具痕迹检验这一技术的利用率也就更高。

三、总结

9.医疗技术管理工作制度 篇九

为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建立医疗技术准入和管理制度,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医疗技术是指医务人员以诊断和治疗疾病为目的,对疾病作出判断和消除疾病、缓解病情、减轻痛苦、改善功能、延长生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而采取的诊断、治疗措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应当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开展医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具有符合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设备、设施和质量控制体系,并遵守技术管理规范。

二、对医疗技术实行分类、分级管理。

(一)医疗技术分为三类:

第一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医疗机构通过常规管理在临床应用中能确保其安全性、有效性的技术。

第二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涉及一定伦理问题或者风险较高,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以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

第三类医疗技术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加以严格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

1、涉及重大伦理问题;

2、高风险;

3、安全性、有效性尚需经规范的临床试验研究进一步验证;

4、需要使用稀缺资源;

5、卫生部规定的其他需要特殊管理的医疗技术。

(二)医疗技术分类准入管理

1、第一类医疗技术准入管理:医院根据功能、任务、技术能力对第一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严格管理。医院学术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每年组织专家对医院已经开展的第一类医疗技术进行全面审查,对尚不成熟或存在较多伦理问题的、须由卫生行政部门准入方可临床应用的、未取得相关诊疗科目的、已废止和淘汰的医疗技术进行清理并停止应用。经医院学术委员会、伦理委员会技术审核后的第一类医疗技术报院长办公会议讨论批准后予以准入。医院建立第一类医疗技术

目录档案,并动态管理。

2、第二、三类医疗技术准入管理:医院开展第二类医疗技术或者第三类医疗技术前,应当向相应的医疗技术审核机构申请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技术审核,经审核批准后予以准入。属于第三类的医疗技术首次应用于临床前,必须经过卫生部指定的技术审核机构审核,属于第二类的医疗技术首次应用于临床前,必须经过卫生厅指定的技术审核机构审核。

1)符合下列条件的医疗技术可以提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技术审核申请:

(1)该项医疗技术符合相应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划;

(2)有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相应诊疗科目;

(3)有在医院注册的、能够胜任该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主要专业技术人员;

(4)有与开展该项医疗技术相适应的设备、设施和其他辅助条件;

(5)该项医疗技术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审查;

(6)完成相应的临床试验研究,有安全、有效的结果;

(7)近3年相关业务无不良记录;

(8)有与该项医疗技术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措施;

(9)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2)医院开展第二类医疗技术或者第三类医疗技术前,应进行可行性研究,提交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包括:

(1)医院名称、级别、类别、相应诊疗科目登记情况、相应科室设置情况;

(2)开展该项医疗技术的目的、意义和实施方案;

(3)该项医疗技术的基本概况,包括国内外应用情况、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技术路线、质量控制措施、疗效判定标准、评估方法,与其他医疗技术诊疗同种疾病的风险、疗效、费用及疗程比较等;

(4)开展该项医疗技术具备的条件,包括主要技术人员的执业注册情况、资质、相关履历,医院的设备、设施、其他辅助条件、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

(5)医院医学伦理审查报告;

(6)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院不得向技术审核机构提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技术审核申请:

(1)申请的医疗技术是卫生部废除或者禁止使用的;

(2)申请的医疗技术未列入相应目录的;

(3)申请的医疗技术距上次同一医疗技术未通过临床应用能力技术审核时间未满12个月的;

(4)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4)第二、三类医疗技术经相应的技术审核机构通过临床应用能力技术审核,并经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审定后30日内到宁波市卫生局(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办理诊疗科目项下的医疗技术登记,宁波市卫生局在医院《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备注栏注明相应专业诊疗科目及其项下准予登记的医疗技术,方可在临床应用。

三、保障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

(一)手术谈话制度:见《手术谈话制度》。

(二)手术分级制度及手术分级审批制度:见《手术分级制度及手术分级审批制度》。

(三)手术医师准入制度及手术分级授权管理制度:见《手术医师准入制度及手术分级授权管理制度》。

(四)围手术期管理制度:见《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五)医疗技术管理工作制度:见《医疗技术管理工作制度》

四、准入后医疗技术的管理:

(一)建立医疗技术管理档案,对医疗技术定期进行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应用情况的评估。

(二)医院自准予开展第二类医疗技术和第三类医疗技术之日起2年内,每年审查第二类医疗技术和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情况,并向批准该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内容包括诊疗病例数、适应证掌握情况、临床应用效果、并发症、合并症、不良反应、随访情况等。

(三)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立即停止该项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并向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1、该项医疗技术被卫生部废除或者禁止使用;

2、从事该项医疗技术主要专业技术人员或者关键设备、设施及其他辅助条件发生变化,不能正常临床应用;

3、发生与该项医疗技术直接相关的严重不良后果;

4、该项医疗技术存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隐患;

5、该项医疗技术存在伦理缺陷;

6、该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效果不确切;

7、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四)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报请批准其临床应用该项医疗技术的卫生行政部门决定是否需要重新进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技术审核:

1、与该项医疗技术有关的专业技术人员或者设备、设施、辅助条件发生变化,可能会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带来不确定后果的;

2、该项医疗技术非关键环节发生改变的;

3、准予该项医疗技术诊疗科目登记后1年内未在临床应用的;

4、该项医疗技术中止1年以上拟重新开展的。

五、医疗技术人员资质准入管理制度

(一)手术及诊治操作资格申请:手术医师或操作者根据自身职称和工作能力,向科室提出书面手术及诊治操作准入资格申请。

(二)科主任组织本科室副主任医师以上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每年对申请手术及诊治操作的医师在本专业的实际工龄、职称、工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不同年资的医师一般只能担当相应类型的手术及诊治操作,不能担当高于其年资和技能的手术及诊治操作。

(三)科主任将科室对医师的考核评价结果报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审核,并经院长办公会议讨论批准,授予特定手术及诊治操作准入资格,明确手术类别、诊治操作项目及授予日期。

(四)第二类医疗技术和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前实行第三方技术审核,经审核批准,取得相关的诊疗科目后,予以准入。主刀医师须具有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的技术准入资格。

(五)各级医师执业资格原则范围:见医师手术权限。

(六)实行手术及诊治操作资格的否决。一年连续两次在同一手术及诊治操作中存在明显技术性缺陷,经医院学术委员会评价,报院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视情况予以否决该手术及诊治操作准入资格3—6个月。期限满后重新进行评价。

*********医院医教科

上一篇: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下一篇:又见花开作文700字-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