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创业的理解

2024-07-10

谈谈对创业的理解(共11篇)

1.谈谈对创业的理解 篇一

谈谈对“爱岗敬业”的理解

我认为,“爱岗敬业”就是脚踏实地,勤奋务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就是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岗位,对自己的岗位职责负责到底,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尊重自己岗位的职责,对自己岗位勤奋有加。爱岗敬业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它看似平凡,实则伟大。只有爱岗敬业的人,才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不断地钻研学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才有可能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崇高而伟大的奉献。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爱岗敬业就是要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有高度的责任心,教书育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在日常教学中,爱岗敬业体现在教师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对工作不敷衍,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爱岗敬业是师德的基础,教师只有爱岗敬业,才能自觉地忠诚教育事业,才能使平凡复杂的教育教学工作变得更有乐趣,才能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反之,只能是一事无成。一个爱岗敬业的教师,既依靠经验教书育人,又会着力总结教育规律,并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科学施教,无论备课、上课,还是批改作业、治理班级,它都会将自己的教育行为置于科学熟悉的观察之下,进行科学的规划、组织、实施,因材施教。显然,教师的工作不仅有一个态度问题,而且包含着探索科学、追求最优教育效果的主体性要求。我们要敢于突破既有的思维模式,勇于实践自己的灵感和思想,在创造性的工作中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

2.谈谈对创业的理解 篇二

笔者看来, 对初中知识点的挖掘, 重点应在于“怎么挖”和“向哪儿挖”。“怎么挖”即教师在课堂上应如何去讲解才能够让学生更明白, 印象更深刻。“向哪儿挖”即是要考虑如何完成知识点之间的过渡和连接。下面, 笔者将以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中的“气体压强”这一节为例, 具体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想法。

一、思前想后, 弄清地位与作用

教材第十章的标题为《压强与浮力》, “气体压强”位于该章中的第三节。该章从固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开始引入压强的定义:即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力, 介绍了计算压强大小的表达式, 了解了影响压强的相关因素。因为第一节中将压强和力紧密联系在一起, 所以接下来的两节也由力展开。教材通过液体的重力展示了液体内部压强的相关规律, 又由大气的重力知道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和特点。

然而在第四、第五节中介绍的却是“浮力”和“物体的浮与沉”。咋一看, 貌似和前面介绍的压强的概念有点脱节, 其实不然。通过浮力的学习, 我们知道原来浮力的本质原因是处在某一环境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形成了一定的压强差, 也就是物体的上下表面受力不平衡了, 所以才表现出向上的合力, 也就是所谓的“浮力”。而这些知识点间的联系都是在学习了本章之后, 再一次回顾全章的前提下所挖掘出来的。如果单看每个章节, 它都是一个独立的模块。教材采用的都是只局限于本节内容的实验和现象, 继而用探究的方式将本节要求的结论得出。例如, 在《气体压强》这一节中只谈论大气的存在效果, 而在“浮力”这一节中也只涉及对液体浮力的控制变量探究。既看不到承前, 也想不到继后。但是我们能隐约感觉到, 如果不学习前面的知识, 后面好像开展不下去。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在学了一遍之后, 从统领全章的角度, 挖掘其间隐约的逻辑链条, 从而达到对知识点理解上的一次升华。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查找, 就会发现教材编撰者们在章节之间搭建的隐秘桥梁。“气体压强”这节最后一个知识点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通过活动展示气体流动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其本质原因就是由气体流动所造成的上下表面的压强差导致受力不平衡。而这一知识点既是对上面压强知识的延伸也是对下节浮力出现的一种揭示。

二、巧换模型, 找到形象与共性

在气体压强这一节, 由于气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性, 给教师在讲授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时, 我们需要一个形象常见的模型来代替大气模型, 而液体正好满足这样的需要。由前一节的学习, 学生已经能够理解液体的重力是造成其内部某一深度处压强的原因。那么大气也是一种物质, 也会受到地球的引力。所以, 大气压强也可以理解为是由于地球表面上方堆积气体的重力造成对内部物体的压力所产生的。这样也就连带解释了, 为什么海拔越高压强越小。因为越往高处, 空气越稀薄, 也就是高处物体上方的大气重力较小, 当然压强也就较小。

关于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书本上举了多个例子:在物体一侧吹气、飞机的机翼、两船并行等。当对着物体一侧吹气的时候, 相当于将物体一侧排空, 这样周围的气体就会补充进这个位置。而另一侧气体要补充进这个空位, 就会推着物体, 造成物体向空位处偏斜;飞机的机翼是前宽后窄的造型, 当飞机水平运动时由于前方宽部的阻挡, 形成了机翼窄部上方的空气空位, 所以当下方空气想要补位就会推动机翼向上, 实现了飞机的上升;两船并行时, 两船中间水的流速大于补充进去水的流速, 导致了船中水量的缺失, 即产生空位。船外侧的水在补充空位的过程中就会将两船向中间推进, 易发生相撞事故。

三、大胆质疑, 摒弃无关与多余

本章节中, “生活、物理、社会”栏目中介绍了高压锅的原理, 即温度的高低对气体压强的影响。根据分子动理论的解释, 这是因为温度的高低影响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 使得气体分子对器壁的撞击力度和频繁度变化所导致的。但我们在这一章的主导思想是介绍由于气体的重力所造成的压强, 也就是大气压强和封闭空间内的气体压强, 他们的产生原因完全是两回事。因此, 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也就不会相同。但是将这一栏目放在本章节中, 学生会习惯性地用前面得到的知识去解释, 结果当然是行不通的。这就会导致学生信念的动摇, 对以后的探究学习是不利的。所以对于这种脱离教材主体逻辑链的知识点, 教师可以大胆地选择舍弃, 这也对提高学生探究关注度, 稳固已有知识是有益的。

3.谈谈我对教师职业的理解 篇三

其实在很多城市的各个角落,都会有这样的平凡的、普通的人们,他们每天做着同样的一件事情,做着他们认为很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他们做的那么用心!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事情再小,只要你全心付出,全情付出,认认真真、兢兢业业,照样可以做出一番成就,照样可以赢得人们的尊重。“修鞋”就被他当成了一份事业去做了。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对事业的理解太过片面了,我们总认为事业就是宏大的、高尚的、神圣的,甚至是对社会做出伟大贡献的,对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做一件事,始终如一地付出我们的心血和精力,付出我们的感情,怀抱一份热爱,那我们所从事的就是事业;如若不然,即使我们做的事情再体面或者特别重要,也只不过是职业罢了。

其实职业、事业和工作是三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所谓事业,是指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性活动;有时事业也可以指个人的成就。但是事业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乐意去努力或者说所有的人都能实现的。很多人都常说我们要拥有自己的事业,这其实是个很高层次的概念。事业是一个人可以一辈子为之所奋斗的,终其一生去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坚持不懈的努力。它是解决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社会认可和自我价值的真正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他会不管路途有再遥远,不管上班事情再多,也不管工资收入再少,只要他喜欢,就会去从事。是由职业人自己确定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并不惜一切个人资源和努力为之奋斗,包括自己的人生。

而职业是一个行业,比如教师,工人,技术工程师,这个时候可以在不同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或许是类似的或者同行业的企业。这个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自身更高层次的需求,比如别人的尊重,一定程度上的社会认可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这过程中,职业人需要考虑的是职业是否符合自己的。

那么工作是可以在任何一个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即能获得报酬的地方去找到。在这过程中,上班族比较关心的是:上班途中的路离家近一点,上班时所做的事情少一点,上班后所拿的工资多一点(即:三点期望)。只要做到能养家糊口就算完成任务,没有其他需求,没有长短期的规划,没有定期的自我反省等。

央视的“百家讲坛”吸引了亿万目光,众多大家汇聚一堂,其中“正说清朝二十四臣”的纪连海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人问他有什么成功的秘诀时,他说:“自己是把教师职业当成事业来做而已。”诚如一著名管理学家说过“把职业当成工作,往往一事无成;把职业当成事业,往往成就非凡。”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亦如此,你把教师当成职业,它就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就是挣钱养家……而当你把教师当成事业时,工作便成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历史会为之改变。让我们把教当成事业干吧!

4.谈谈对新课标的理解 篇四

对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来说,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问题。我们学校的生物老师是在2012年3月20号拿到2011版《生物学课程标准》。到目前为止,对于新课标的学习,也只是自己一遍遍的阅读。很难说有深刻的理解和领会,只是一些肤浅的感觉和认识。

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部分布的带有指令性的、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课程标准体现了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教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具体规定了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标准,并提出了教学评价及编写教材等方面的建议。课程标准是每个中学生物学教师开展工作的依据。因此,每个生物学教师都要理解它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课程标准主要描述了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后的学习成果。没有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因此,生物学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条件、学生情况等因素,自主地选择最合适的学习内容实现标准中的要求,为实现“面向全体学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和弹性。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初中阶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不是最高要求。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此意图切实落实在教学活动中。课程标准对于学习结果的描述都是可见的行为。课程标准隐含地指出了教师的任务是要落实课程标准,而不仅仅是教好一本教科书。所以,生物学教师一定要钻研新课标,理解提出的理念、课程目标和每一条内容标准。“老师在教学中要始终考虑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富有成就感,如何充分地实现课堂良性互动,如何设计教学环节,如何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效等这些问题”“老师要带给学生更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带给学生更多充满活力和生命情怀的学习过程”。

5.谈谈我对中国梦的理解 篇五

论文提纲

一、中国梦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脉相承

二、中国梦的现实基础

1、经济基础:中国经济面临问题的现实要求

2、政治基础: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要求

3、社会基础:社会矛盾突发的客观现实

4、生态现实:生态问题刻不容缓

5、文化要求: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

三、中国梦的实践路径

1、理论研究,为中国提供理论支持

2、顶层设计,为中国梦勾画路径

3、注重民生,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4、注重社会管理,提升治理能力

5、改善生态环境,共建文明生态

6、注重文化建设,为中国梦提升内核支撑

历史维度中的中国梦

2013年10月15日03:00 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从宏大历史视域来看,中国梦是时代的梦,也是历史的梦,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现时代的映射和反映。5000多年文明传承的滋养,170多年深重灾难的砥砺,90多年艰苦卓绝的追寻,60多年艰难曲折的探索,30多年改革开放的绽放,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和阐释中国梦的历史之维。在历史的框架中,中国梦的未来指向更加明确,重大意义更为凸显。

一、源头:5000多年绵延不绝的文明传承,为中国梦提供了深厚的历史积淀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中国梦是在中国这块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理想之花,5000多年绵延不绝的文明传承滋养、孕育和哺乳,为其提供了最为深厚的历史积淀。

多样性统一的中华文化,孕育了构筑中国梦的文化资源。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且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形态,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文化是多样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吸收基础上形成的文化整体,包含中国各民族和各地区的文化,都有其独特内涵和价值。中华文化所包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与精神家园,构成了全体中华儿女身份认同的基础。它所包含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优良传统,孕育了构筑中国梦的巨大思想资源宝库。

几度出现的辉煌盛世,确立了构筑中国梦的历史记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因由,就在于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过辉煌盛世。这为我们畅想中国梦提供了最持久的历史记忆。古代中国在秦、汉、唐、元、明、清都出现过大一统,疆域空前辽阔,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曾经的辉煌盛世是今天我们构筑中国梦的重要参照系,即凭借强大的实力在世界上居于领先位置,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提供了构筑中国梦的精神元素。在5000多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屈原、岳飞、文天祥、郑成功等等,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事迹。民族精神薪火相传,植根于中华5000年的历史之中,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拼搏不息、奋斗不止。今天我们所讲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着当下,为构筑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精神元素。

二、泣梦:170多年灾难深重的近代遭遇,为中国梦提供了沉重的历史警示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逡巡于命运低谷的血泪史、苦难史、屈辱史。对此,中国人民不信邪、不怕鬼、不低头、不服输,在哭泣、悲歌、呐喊和抗争中,以极大的热情揽中国梦入怀。

最沉痛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针对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状况而提出的。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敏锐地指出:“随着鸦片日益成为中国人的统治者,皇帝及其周围墨守成规的大官们也就日益丧失自己的统治权。历史好像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能把他们从世代相传的愚昧状态中唤醒似的。”历史不会忘记,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步步紧逼;封建王朝统治日薄西山、风雨飘摇;大好河山,竟为他人肆意横行、强征暴敛;国家利益,竟成他人口中之食、砧上之肉;广大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近代史带给中国的最沉痛的教训。

最深刻的启示:不发展难自强。当西方开展工业革命时,清朝统治者依然固守着农业文明与自然经济的缓慢节奏,依然迷恋着封建主义的专制皇权,依然强化着封建主义的思想禁锢,依然实行着对外闭关锁国的政策。从那时起,中国就开始落伍于世界潮流,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逐渐拉大了与西方在各方面的差距,逐渐成为时代的落伍者。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指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回首过去,衰落必然导致民族危亡,不发展就难以自强。中国梦要想开花结果、落地生根,有赖于发展的强力支撑,需要强大的物质文化基础,这是近代历史带给中国人民的最深刻的启示。

最重要的结论:找不到正确道路,就难以改变任人宰割的命运。近代以来,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不是没有努力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都以失败而告终。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的:“一切别的东西都试过了,都失败了。”在振兴民族的道路上,中国之所以屡遭失败,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只有找到正确的道路,才能改变近代中国任人宰割的命运。只有道路正确,奋斗才会有光明的前景,力量才会得到广泛凝聚,信心才会得到极大提振,偏差与失误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避免。可以说,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要经过不断的探索和艰难的选择。

三、寻梦:90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为中国梦开辟了历史的沧桑正道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从此,中华民族的精神为之一振,炎黄子孙的面貌为之一新,古老大国的前景由暗淡转入光明。

先进政党是追寻中国梦的领导力量。真正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上追寻中国梦的人间正道的,是中国共产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就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就有了强大领导力量,中国命运就有了光明发展前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和探索,把中国人民从黑暗引向了光明。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理想和宗旨,注定了她必须以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为己任,为实现民族复兴倾注全部的智慧和心血;注定了她必须紧紧团结和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从中获取推动历史进步的巨大力量。中华民族是在付出了屈辱的沉重代价、历经了长期的艰苦探索之后,才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上了民族繁荣昌盛的复兴之路。

科学理论是追寻中国梦的指导思想。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近代以来,差不多世界上有代表性的理论、学说、主义都在中华大地上被尝试过,但都没有解决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也没有在中华大地上真正扎下根来。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证明,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

浴血拼搏是追寻中国梦的必行之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为了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团结和带领人民浴血拼搏,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1927年大革命失败,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屠杀,党领导人民奋起反抗,掀起了土地革命战争的风暴。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空前民族危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紧紧依靠群众,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辟和坚持了广大敌后战场。抗日战争胜利后,经过3年多的解放战争,党领导人民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追寻中国梦的道路上,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抛弃一切、不顾生死,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

四、践梦:60多年艰难曲折的接力探索,为实现中国梦拉开了宏伟的历史序幕

龙跃在渊,革故鼎新。新中国的建立为践行中国梦奠定了根本性的基础,而其后艰难曲折的社会主义探索,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深刻的启示。

新中国的建立,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根本前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经过近代以来100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夺取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新阶段,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从此,亿万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国际地位开始提升。实践充分证明,新中国的建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的确立,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制度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制度基础。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康庄大道。正是以此为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得以放飞。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及历史教训,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深刻启示。实现中国梦的道路注定是不平凡的。一方面,新中国建立后的20多年间,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另一方面,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件前无古人的艰巨事业,不经历曲折,不付出代价,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们既积累了包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重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内的许多宝贵经验,也从“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失误中获得了沉痛教训,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深刻启示。

五、圆梦: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为圆中国梦提升了新的境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改革开放是我党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使中华民族不可逆转地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快车道。

中国道路:圆好中国梦的现实路径。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自主发展道路、和平发展道路、和谐发展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梦得以实现的成功之路。实践证明,沿着这条正确道路前进,我们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连续多年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改善民生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独放异彩。

中国精神:圆好中国梦的精神支撑。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和民族更是这样。没有人的精神的有力支撑,就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也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需要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冲破思想观念障碍,汇聚每个人的梦想成就伟大的中国梦,形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

中国力量:圆好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伟大梦想,需要凝聚伟大力量来实现,这个力量就是13亿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团结是力量之源。“中国梦”的本质属性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全体中华儿女以共同理想凝聚共同力量,以共同奋斗追求共同目标,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一定能够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6.谈谈我对马克思的理解 篇六

在我还懵懂的时候,虽然并不知道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但是老师们经常在一些课程上说起。我也记得小学时自己曾回答过一些还不大懂的问题,我的答案也很专业,“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终生。”回答的气势是轰轰烈烈,真的如果有人问我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肯定把我难倒。那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什么呢?经过这段时间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现在让我来揭开它那层神秘的面纱。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距今已经有160多年了,但是它没有随着时间的变迁而被人遗忘。相反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正像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我坚信,世界上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那究竟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呢?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它涉及的众多科学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是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年代,还是在经济文化日新月异的今天,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同时只要我们深刻的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将有助于我们认识社会、理解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哲学的对象、内容和作用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哲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成为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在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离,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特别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建立,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成为彻底的唯物论,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成为彻底的辩证法。第二,在对象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企图构造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和建立“科学之科学”的幻想,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科学化,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把哲学对象规定为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第三,在作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的局限性,强调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从而实现了哲学作用的科学化和革

命化,成为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作为一种自然观,辨证唯物主义是指自然具有自在性、规律性、联系运动的矛盾辨证性;作为一种认识论和实践论,辨证唯物主义是指正确认识最终来源于感官的感觉和主体的物质实践活动,认识和实践在认识、实践、认识、实践的辨证运动中相互促进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生活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的本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以社会的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种一般规律,半空中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和起作用的规律,也包括在某些社会形态中长期存在和起作用的规律。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以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新价值观。它的显著特点是:1.高度的科学性。它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2.彻底的革命性。它是为了彻底改造旧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3.强烈的人民性。它是全心全意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谋利益的;4.广泛的包容性。它在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

在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我们不能仅了解它的理论,更要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就好比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不能仅仅学习专业书本中的理论,而应该通过课余时间、或者寒暑假,把我们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我们学习。同时马克思的很多理论,都是我们思想的宝贵财富。

7.谈谈对创业的理解 篇七

一、注重教材基础知识,抓主干和重点知识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的能力是空中楼阁,因此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是提高文综考试成绩的基本保证。

纵观近几年全国及各地文综高考历史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型问答题,多考查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教材基础知识包括历史史实、概念、结论、线索、阶段特征。历史学科的主干和重点知识是指那些对历史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要素(历史事件、制度、人物),对这些知识必须全面、正确地掌握。如辛亥革命,纵向看,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对促进我国的近代化有巨大作用;横向看,这又是亚洲觉醒的组成部分(联系选修四)。所以复习中,我们要把主干与重点知识纵横联系、融会贯通,从而加深对教材印象,加快对教材的记忆。

二、以教材主干知识为基础,适度拓宽

拓宽,就是要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知识范围作出适当的延伸和补充。现行历史新教材,由于专题系列,导致时间跨度大,知识繁杂,因而教材内容相对简洁,仅通过教材,许多历史知识学生无法全面理解与系统认识。因此,复习时必须针对具体情况予以适当补充、更新。我们认为,对高中历史教材知识范围的拓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主要史实、史料的补充

如讲到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及国际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时,可补充以下史料(见表1、表2)。

这样学生就能比较直观地理解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认识。

2. 基本历史理论的介绍

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给学生介绍相应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从理论高度分析历史或历史现象,从而让学生从客观上把握历史知识体系,这是至关重要的。如我们复习到必修一专题四“七届二中全会”的知识点,提到确定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学生不太理解,这就要求教师介绍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可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进行比较(见表3)。

单位:亿美元

单位:亿美元

通过理论拓宽,学生才能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分别属于民主革命范畴和社会主义革命范畴,也才能理解“中共二大”制定的最低纲领为什么叫民主革命纲领,进一步理解俄国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属于两类不同性质的革命。

3. 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

重视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考查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我们平时教学时就要重视将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引入和渗透进历史教学之中。

比如当我们复习到必修二“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时,涉及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我们必须给学生补充相关的政治经济学知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形成垄断,使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不正当竞争和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到了1933年爆发经济危机。可见,市场机制的这固有缺陷已经显露,主要表现为缺乏完全竞争、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收入分配不公等,人们开始意识到: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事实上并不能达到人们所希望的那些目标,因为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不仅给予人们自由竞争的自由,也给予人们垄断的权力,而垄断与竞争是相互对立的。垄断的出现,必然排挤自由竞争,使市场机制失去效用。当垄断组织遍布整个经济体系时,就会引起经济的无政府状态,造成失业、罢工、工厂倒闭等问题。而且自由放任的货币体系也导致了价格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从而使经济均衡遭到破坏。

通过拓展,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以及我国现在制定《反垄断法》的原因。

三、针对重点难点知识,强化理解

历史学科的理解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中表述的理解,掌握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二是对高考考试内容的理解,运用已理解的历史知识去答题。当然,在复习中我们主要是强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我认为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从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目的入手

如我们复习“新航路的开辟”时,必须讲清原因,便于学生理解: (1) 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15世纪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导致自然经济日趋解体,货币,不仅取代土地日益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象征,而且日益成为衡量社会地位和权力的重要标志。因此社会各阶层无不醉心于搜寻黄金和财富;(根本原因) (2) 社会根源———对黄金的渴求; (3) 商业危机———意大利和阿拉伯垄断贸易,土耳其控制传统商路; (4) 思想根源———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鼓励人们冒险、开拓; (5) 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6) 客观条件———航海技术、造船技术、地理知识的进步。

2. 从分析历史事件的作用、启示入手

在高考历史复习中有很多重大历史事件,为了使学生对其形成宏观全面认识,真正理解掌握,并与现实联系,达到融会贯通,就必扩充拓宽。如复习“罗斯福新政”,我们分析背景、措施、特点后,应重点拓展分析其作用与启示。

作用: (1) 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经济逐渐恢复发展。新政虽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消除经济危机,但却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到1939年,经济形势已完全扭转,工业生产达到创纪录的水平,“二战”爆发前,美国人均收入基本恢复到危机爆发前的水平,这说明,实施多年的新政在恢复国家经济等方面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2) 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据《美国史》记载:到胡佛上任的第四个年头,出现了失业工人大规模示威、农民骚动、退伍军人要求发放补助金的游行。“罗斯福新政”为美国广大的普通百姓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经济安全保障,广大公众的生活处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受到了美国绝大多数人的赞许和欢迎,从而缓和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使美国国内一度出现的法西斯组织失去了市场,自由民主制度得到了巩固。 (3) 新政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联邦政府的影响渗透到美国日常生活中。

启示: (1) 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实行正确的货币政策,防止金融风险; (2) 政府要大力举办公共工程,扩大就业,启动市场; (3) 重视农业,巩固基础,拉动内需; (4) 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促进再就业工程; (5) 建立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6)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提高政府效率。

3. 从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入手

(1)性质相近的历史事件或事物的比较。例如英国建立君主立宪与美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可从两个国家原来的现状、启蒙思想对两国的不同影响、两种制度的区别、两种制度对两国以后发展的不同影响等方面去比较,从而理解两国建立不同制度的必然性,理解各国应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2)结果相近的历史事件、事物的比较。如: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英、美、法、俄、日、德、意等主要国家相继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这是一个相同的结果,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共性。但是这些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又各有特色。英、法、美三国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旧的社会制度而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俄、日则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德、意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建立统一的国家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三种途径。

8.谈谈对创业的理解 篇八

一、提高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开始时,我给每个学生起一个英文名,学生们很好奇,也很樂意自己拥有了新名字。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我都叫他们的英文名。在教学过程中,我认真研读教材,精心设计语言情景,通过学唱英文歌曲、竞猜、抢答、表演等形式组织好课堂教学,有时自编的小品都取材于班内真人真事,让本人表演。我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编剧小组,让他们积累素材。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寓教于乐,学生不会生厌,让他们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扩大词汇量

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和阅读速度。扩大词汇量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前提。所以,对于每个英语学习者,都要熟练掌握一定量的词,才能更好地进行阅读。词汇量的获得,首先是课本上的必须掌握。在记单词时不要单独记生词,那样很容易忘,最好把它放在句子或文章中一起记忆。把单词同整句话一起记,不仅记住了单词的意思,也记住了它的用法。其次,广泛阅读是扩大词汇量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在泛读时不要求对内容完全掌握,能看懂、能接受信息、进行简单总结,能就所读内容进行问答就行。广泛阅读可以是老师向学生指定阅读材料,然后统一检查、提问。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阅读,老师不可以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在读物选择方面老师应给予指导,作到有布置、有指导、有检查。可以让学生们通过比赛看书多少、难易程度、词汇量的大小来激发读书的乐趣。

三、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不同的阅读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良好的阅读习惯应该是:1. 不要出声读或指读,要默读。出声读和指读都会分散注意力,限制阅读速度。默读可以集中大脑,边读边想,可设问、可推测。2. 不要逐字逐句地读,要以意群或句子为单位。逐字逐句地阅读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单词上,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而且不容易抓住文章的中心大意。3. 不要重复阅读,这样影响理解力的集中,减慢阅读速度,因此会挫伤学生的阅读兴趣。要调用自己的全部知识和智慧,一口气越障碍看到底。4. 不要一见生词就查字典,要养成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词义的习惯,在不影响理解全文的地方,要舍得放过难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阅读兴趣。5. 不要边读边译,这样影响速度,不能促进理解。应该直接用英语思维、记关键词、抓主旨。

四、重视阅读技能的培养

读书需要多种能力,需要语言能力、记忆能力、语言技能、理解能力及阅读技能。

阅读能力也是阅读方法,阅读目的不同需要不同的方法,阅读材料不同需要不同的方法,不同类的书需要不同的方法。培根在“论读书”一文中对阅读技能、方法作过论述:“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需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也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只须读其部分者”是有目的,有选择的阅读,可通过巡查与略读来完成;“有可吞食者”,即“只须大体涉猎者”,指快速吞食,可大体略读、查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即“少数则须全读”,需要进行反复阅读、精读、研读。

掌握一定的技能之后,还要多练,做到熟能生巧,真正提高阅读能力。

下面分别介绍一些阅读技能。

(一)寻找主题句

每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段落只有一个主题思想,每个段落都有一个句子表达这个段落的主题思想,这个句子叫做主题句。大多数主题句出现在段首,有些主题句出现在段尾,也有少部分的主题句出现在该段中间。但一般文章的写作都是遵循把重要信息放在第一句这种原则。所以“首行”读法对于学生读自己太熟悉的题材的文章时尤为适用,这样可以帮助读者先在头脑里树立整篇文章的内容框架,然后再补充框架,仔细阅读。

(二)首末段落与各段首句读法

每篇文章或章节的首段和末段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作者会在首段里陈述他的写作意图,也可能会在末段里对整个章节做出总结。因此,应十分重视首末段落。同时,还要重视各段的第一句,因为往往首段后的各个段落是对首段的展开。再有,重视各段首句可以弥补有时首段陈述不详的缺陷,解决末段综述性话语里的疑难问题。

(三)搜寻式阅读,即跳读

跳读的目的是要从文章中查阅到所需要的某些特定的信息。要采取竖视视向阅读。即眼睛不横向视读,要竖向阅读,对于每行的东西只读关键词,非关键词不用注意。对关键词也是一扫而过,因为竖视视向阅读或者扫视关键词都是在掌握主旨大意后,对其他部分的阅读,速度必须快。关键词是指主语、谓语、宾语;文章标题、引号部分、粗体字、黑体字、大写字、斜体字、划线部分;承接语、过渡词;代词、动词、形容词。

(四)正确判断和推理

在读完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后,还要向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根据作者使用的语言,叙述的事实、引用例证、人物的对话及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等推断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他想要说明什么问题,表达什么观点及持有什么样的态度。这是一个通过表面文字推测文章深层结构含义的判断、推理过程,它能推动学生积极地思考,培养较高的理解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果断的推理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有利于学生顺利地阅读文章、理解文章,提高阅读效率。

9.谈谈长沙seo对seo的理解! 篇九

seo说白了其实就是一个很枯燥的事情,这个事情必须要我们长期去坚持才会有成果!坚持越久的,搜索引擎则越信任,从而,模仿他人换来的成果则为仿制品,那就是搜索引擎被K的对象,seo同时也是一项长期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必须要坚持更新,搜索引擎是非常有人性化的,同人的思想是一样的,越新鲜的东西,越有价值的东西,那么搜索引擎就越喜欢!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爱上的seo这个行业,但很多的人在开始摸索seo的时候总是找不准方向,今天搜索引擎研究中心就给大家介绍下如何学习seo,

首先,搜索引擎研究中心感觉对于seo你要弄懂他的实质是什么,只是单单的你给了排名就行了吗?还是要考虑seo中你的排名带来了多少流量以及给公司或者企业带来了多少转化,多少利益,对于seo的学习主要就是站内优化和站外两个部分,但是只单独的依靠外链也不是一个好的办法,最好是站内和站外的结合才是根本的。只有不断的学习和发现,因法则是在不断变化的;只有不断去实践,总结,改变。才可以越来越好。

10.谈谈我对教学目的和质量的理解 篇十

有位教授指出新课改下我们需要重建教育目的观,他认为“健康第一、幸福第二、品德第三、学业第四、个性第五”,我非常认同。

我国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在现阶段中国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因此也就自然成了新课程改革新的方要目标。应该说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二是为了培养能够继续学习的人。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是赋予学生生存能力与学习能力。如果每位教师都能够努力实践邓小平同志倡导的“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把“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学生将成为世界上最幸运的人。正因为新课改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全新的目标,那么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就应当站在全新的角度来思考,正如有的教授所说,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质量观,树立全面的质量观,树立可持续性发展的质量观。

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事业,以人为本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确立以人为本的质量观意味着要把学生的健康和幸福作为教学质量的核心内涵和首要指标。在这一点上我体会比较深刻,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现代教育质量观的核心内涵,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强调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有人干脆把这句话说成:一切为了学生的一切。当然,我们应当明白基础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人的成长、人的终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但我们应当明白基础教育更是为未来打基础的教育。

11.谈谈对创业的理解 篇十一

【关键词】英语阅读理解 阅读习惯 阅读技巧 西方文化背景

阅读是外语学习者接触目标语言最直接最便利的途径之一,是提高自身语言水平的重要手段。近些年高考、英语四、六级等语言水平测试出现一些改革变化,但阅读理解一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因此,如何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是英语教学研究一大重点。国内外一些心理学家、语言学家把阅读作为一个复杂的心理语言学习过程,提出了图式建构、语境建构、元认知等理论方法。教育者们也纷纷探讨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的强调在篇章结构上进行理解,有的认为要循序渐进地将语法,词汇知识和多说、快读训练统一起来,有的提出对英语国家思维文化的培养等。结合多年英语学习和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单纯强调某一方面来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是不可取的,教师应从基本策略着手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阅读效果影响很大,现从阅读方式、阅读速度和阅读心态简单进行阐述。

首先是找到合适的阅读方式。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常用的阅读方式有三种:一是快速浏览全文了解大意,查看问题后仔细阅读找答案。二是仔细阅读文章,再做答。三是先查看问题再细读文章。学生要找出合适的阅读方式以快速准确做案。

其次是保持一定阅读速度。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四级阅读速度为每分钟约50个单词,六级为每分钟80个单词。提高阅读速度,学生一要克服某些不良阅读习惯,如出声读、逐字读、默读、指读和回读等。二要养成随手做标记习惯,边读边把观点性语言、转折性语言或表示因果关系,比较关系等语言标注出来。这些语言现象不仅是考点也是把握文章脉络的重要环节。三要阅读视幅宽,视时短,意群长,把尽可能多的词尽收眼底。学生也要意识到,文章体裁难度不同,阅读速度也会有差异,因此不要过分焦虑阅读速度而产生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再次是阅读过程中有良好的心态,不急于求成也不要被困难吓倒。阅读中难免会遇到生僻字、难懂的句子,可暂时略过。对于实在影响整体理解的部分,可回头根据语境进一步联想推测,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片面追求快速阅读不仅会影响阅读心境,也会使视觉器官和大脑不能集中于阅读过程本身而影响阅读效果。因此,保持平静的心态和合适的阅读速度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

二、了解常见阅读理解题型与答题技巧

阅读理解的常见题型有五种,即情节题、语义题、是非题、推理判断题及主旨题。

1.情节题,也称细节题。此题型往往与Who, When, Where, What, Which, Why, How等有关,学生可边读边找对号入座。若没有完全对应的答案,可理解相近答案。

2.语义题,又称字句理解题。此题型是对文章中单词、短语或语言结构的含义选择最佳释义。若考查的为常用词汇或短语,学生也须读懂前后词义,准确理解再做答。因为英语中也有一词多义现象,不同语境中往往会有不同含义。若考查点为偏的、生僻的词义、语义或短语,读懂前后句子,理解其内容最重要。如利用上下文,定义、同义、反义等线索或已有常识进行猜测。如:

Sometimes the earth moves between the sun and the moon. Then the earth’s shadow falls on the moon; no light from the sun can then reach the moon. The moon gets dark because it cannot reflect the sun’s light. We call this an eclipse of the moon.

若eclipse是生词,根据上文解释可推知它意指“月食、月蚀”。

Although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think the man to be guilty,I believe him to be innocent of the crime.

若innocent是生词,although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表述意思与主句意思起反衬作用,对比推知innocent是not guilty之意。

The tree will have to be cut down because it obstructs the view of oncoming traffic.

若obstruct是生词,because引导的状语从句说明原因,因果推理确定obstruct词义是“阻碍”。

3.是非题,又称判断题。此题型是以文章情节为依据来判断陈述的事实或观点的真伪。此类题答案最好找,但有时候学生忽视题目中 “not/ except/exclude/besides”等词, 选择答案会多费一番周折。

4.推理题,也称引申推理判断题。此题型考查的是作者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观点、写作意图和态度等,要求学生推断文章含义及引申意思,并对提供的部分信息或含义进行歸纳,进而做出判断。如 The passage supports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The paragraph prior to the passage most probably discusses…/The author implies that… 此类题的答案最难找,综合分析、推理加判断,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

5.主旨题,又称归纳概括题。是考查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或段落大意的能力。如Which of the following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What does the passage mainly discuss? 此类题目需全速通读全文,并对阅读中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归纳概括,尤其段首、段中、段尾及过渡段落非常重要。

nlc202309020225

三、拓宽阅读知识面,加强文化背景知识了解积累

阅读理解题材广泛,包括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等。文章选材以社会科学、热点事件为主。学生多阅读一些英美经济、文化、历史方面的报刊书籍和网络资源等,频繁接触语言材料有助于拓宽知识面,掌握大量词汇和语法,熟练阅读技巧,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如Time, The Economist, New York Times, Newsweek,21世纪报、人民日报,英语沙龙、英文原著等。

中西文化差异是学习探讨重点之一,只有更多了解文化背景,阅读中才能理解准确自如。如go to the gas station,很多人想到是去加油,其实美国加油站通常也兼卖一些日用杂货,人们在行车途中可购买用品。我们现在的加油站也有便利店,这样就便于理解了。再如individualism是美国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核心,强调充分发挥个人自由,是褒义词,而在中国显然是贬义词。还有颜色、体态语、风俗礼仪等中西文化差异都需要在阅读中日积月累。

四、加强语法词汇等基础知识学习巩固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提高阅读能力必须扩大词汇量。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四级掌握4500个单词,六级6500单词,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短语。因此,沒有掌握规定词汇,阅读就会有困难。各种词类的搭配千变万化,了解了词组、意群,也可以提高阅读速度,所以要广泛阅读学习积累更多的词汇知识。

语法是语言中的结构关系,要通过一定的规则把词汇组织成句子来表示一定思想,所以熟练掌握基本语法也是阅读理解的基础,如动词的时态、语态、虚拟语气、非谓语动词、省略句和倒装及各种复合句等需加强。如定语从句,句子很长,定语中套着定语或者其他从句,连环从句表达专业概念非常严谨,却给阅读带来困难。学生只有进行层次分析,准确把握各从句之间的关系,才能提高阅读速度。

结论

英语阅读理解技巧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结合笔者在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本文的出发点在于强调阅读习惯的培养和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学会通过阅读巩固语汇、语法等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但学生基础水平与接受能力有异,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本,适当引导,才能达到满意的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振偎.认知图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J].商业经济,2009,(5) 115-116.

[2]亢江瑶.论中西方思维差异对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J].考试周刊,2009,(43) 112-113.

[3]彭思祥.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跨文化障碍分析[J].大学时代, 2006,(5 )52-53.

[4]王学文,常运琼.元认知与英语阅读理解教学[J].教学园地. 2008,37(6) 17l-172.

上一篇:畜牧站平安建设复验工作总结下一篇:轻化工程专业2011年复习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