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复习——日本教案

2024-07-14

区域地理复习——日本教案(精选14篇)

1.区域地理复习——日本教案 篇一

高三地理复习《日本》教案

复习目标

1.记住日本的领土组成和自然地理特点。

2.学会分析日本工业发展的条件、工业分布特点及成因。复习重点

加强区域分析和比较。复习难点:

深层分析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

复习指导:结合相应地图,认真背记“知识梳理”,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并用红笔标出答案,8分钟后点名提问。

1、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

2、日本工业发展的条件及措施。

3、日本重要的工业城市。知识梳理

一、日本概况:国土组成: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国四、九州四大岛及一些小岛(3900多个岛屿)组成,其中北方四岛:择捉岛、国后岛、色丹岛、齿舞诸岛仍被俄罗斯所占。面积狭小,人口超亿的国家,人口稠密人多地狭的岛国。

二、自然地理特征-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山地岛国(1)地形“四多”:多山地、港湾、火山、地震

多山地丘陵:占国土四分之三以上,平原狭小,仅在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邻近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最大的平原。

海岸曲折,多优良港湾:横滨最大海港,神户第二大港、东京是第三大港

多火山、地震:被称为“火山之国,地震之邦”,富士山是其中一座著名的活火山,也是日本最高的山峰。(有感地震平均每达1500多次(即天约4次)原因:处于两大板块交界地带;消亡边界形成地形:深海沟、岛弧链、海岸山脉。附:板块张裂地带往形成裂谷、断层、海洋、海岭。)

(2)气候:季风显著,海洋性强:

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多梅雨、台风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海洋性强原因:由于深受海洋的影响,沿岸又有强大的日本暖流流经,年降水偏多且分配均匀,气温的年较差也较小,海洋性特征非常显著。)

(3)河流:多为山间河流,特点:地势落差大,流程短,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降水较多)

(4)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森林覆盖率达高。(5)自然资源:森林和水能丰富,但矿产资源缺乏。(从地理特征两个方面比较异同点)

三、人文地理特征——发达的经济

(1)

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主指工业)

发展条件:不利:国土(狭小)市场、矿产贫乏,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有利: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技水平及岛国多港湾的有利条件。发展措施:大力发展海上航运、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走出了一条“加工一贸易型”经济发展之路。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目前中国在进口、出口和贸易总额上均为日本第二大贸易对象国。神户和横滨是日本两个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主要工业带:日本拥有深水良港和便利的海上运输业,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原因:沿海地形是平原,地势平坦,多港湾,适合建立大港口。在海边,原料运进和产品外运极为方便,减少了陆上运输,省时、省钱、成本低。日本矿产资源多是从太平洋航线运到日本,因此,工业多建在太平洋沿岸地区。----接近消费市场和对外贸易的海港。)

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主要工业城市有:东京、横滨、名古屋、大皈、神户、北九州,并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城市带。除了传统工业以外,日本还发展了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新兴工业,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境较好的九州岛,故九州岛有“硅岛”之称。

(2)农业:农业单产高(侧重生物技术与水利)农业生产方式大多采用小型农业机械。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发展生物技术,精耕细作,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为平原地区的水稻种植提供水热保证,稻米产量达到自给。丘陵地区多栽培蔬菜和果树(红富士苹果),但仍需大量进口。(3)渔业发达:日本捕鱼量常居世界第一。(原因: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日本除在近海渔场捕鱼,还发展沿海人工养殖。发达的造船业,使日本有强大的远洋船队到远洋捕鱼,日本年捕鱼量在世界排第一位。鱼在日本人食品中占重要地位。)

(4)著名城市与人口迁移:首都东京,是特大城市;科学城——筑波;硅岛——九州岛 ;人口迁移:向领土南北两端

(5)文化:遣使者和留学生;日本文字中仍保留不少汉字;和服、寿司等 日本与英国在人文特征方面比较 同:

①都是岛国,海岸线曲折,海运业发达

②气候都具有海洋性特征

③工业化水平都很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④都有世界著名的渔场,渔业资源丰富

⑤新兴电子工业在布局上,都向国土南北两端扩展 英国: 农业: 英国

1、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合多汁牧草生长,畜牧业发达,占农业主体,畜牧业中放牧与饲养并存。

2、种植业中,高产值的园艺作物居于重要地位。日本:

1、人口众多,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用地紧张,地块较小,精耕细作,主要种植水稻、小麦豆。

2、畜牧业以畜禽饲养为主。工业: 英国:

1、传统工业:工业区和城市多建于煤炭产区,呈“资源型”特点。

2、新兴工业:开发了北海油田,带动了北海沿岸苏格兰地区发展。日本:

1、传统工业:原料、燃料依赖进口,故工业区和城市多集中于太平洋沿岸,呈“临海型”特点。

2、新兴工业:发展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并进行产业转移利用他国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人口与城市:

英国: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海外移民 日本: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太平洋沿岸 合作探究

我国环渤海工业带冬季酸性气体排放量远高于日本东京湾,而东京湾地区的酸雨危害却比较严重,试用所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原因。

2.区域地理复习——日本教案 篇二

1. 确定区域位置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应选择10条经纬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 , 在脑中形成以经纬网编织的脑图。然后在学习时要养成左书右图的习惯, 对书本上提及的大洲、大洋、地形区、气候类型、河流和湖泊、植被、土壤、自然资源、自然带、板块、重要的国家、人口分布、农业区、工业区、交通线、城市与旅游点等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可以按位置、范围、相互关系的形式, 逐一落实或定位到区域图上去掌握, 尽量把众多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归纳到同一幅图上, 以便更好地把握自然与人文要素的分布规律或相互联系, 形成空间概念, 形成“数字化”、“立体化”、“综合化”的空间脑图。最后要准确进行空间定位, 可以利用经纬网定位法、海陆位置定位法、大陆轮廓定位法、地理景观定位法、利用区域地理环境的典型特征定位法等。

2. 突出地理区域特征, 掌握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

区域特征分析是高考区域地理的主旋律。分析比较的内容多为区域要素、区域特征、特征成因等。在区域分析比较过程中, 强调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与系统地理的基本原理有机的结合。对区域问题的分析, 需要关注区域内自然各要素之间、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各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 形成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念, 能经常性地思考某一地理事物形成或地理现象发生的关联性因素, 能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来阐释、论证和探讨重要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发展变化规律。因此, 区域地理的学习中, 应以区域特征分析为着力点, 重视分析方法的培养。

2.1 综合分析区域的自然和人文要素。

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需要从自然和人文地理两大方面进行, 自然地理方面应思考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和资源等的分布特征, 人文要素方面则要关注人口、农业、工业、城市、重要交通线等的分布特征。

在综合分析区域特征时, 不能将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进行简单的罗列, 而要运用系统地理的基本原理来重新梳理知识内容, 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要坚持以区域为背景, 以区域的具体事例为案例, 自然和人文地理并重, 区域与系统地理结合, 将知识进行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要理解自然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 关注人文要素的整体分析和相关典型案例, 包括资源和能源分布特点, 工业、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区位因素, 交通运输方式和发展趋势, 城市化进程, 文化景观与文化扩散类型, 旅游资源特征与旅游业发展, 人口与环境问题, 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等。

2.2 研究自然要素之间、人文要素之间、自然和人文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重点思考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 并以此推断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农业、人口、交通、地质作用等。例如对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而言, 东部季风区位于亚欧大陆的东侧、太平洋的西侧→海陆热力差异明显→季风环流→季风气候→森林、森林草原植被→土壤多为森林植被下的土壤 (肥力较高) 。临海的位置→参与海陆水循环→为外流区、地势西高东低→河流流向自西向东→河流在山区外力作用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在平原以沉积作用→河流的泥沙含量。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雨热同期、河流众多水源充足→人口众多、农业发达→城市密集→交通便利→环境问题 (以环境污染为主) 。

2.3 综合区域特征对比区域差异。

复习区域地理, 不仅要掌握区域特征, 而且要通过区域特征的比较了解区域差异。例如中国区域的差异不仅要掌握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还要掌握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和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 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 , 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山区与平原的差异;农区与非农区的差异, 等等。了解认识并综合区域特征, 分析比较区域异同, 以人地协调观反思人类活动,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4 把国土整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融入区域复习之中。

从落实地理考试说明的要求和高考命题趋势来看, 区域地理的考查已从传统的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为主, 转变为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及相应的价值观为主。因此高三阶段区域地理复习与初中区域地理学习的差异在于:前者在后者的基础上, 重点把握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并以此作为区域地理复习的指导思想, 带动相关地理学习和学科内综合能力的培养, 同时夯实初中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例如, 在进行南方低山丘陵专题复习时, 应以协调人地关系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线索, 通过对初中地理基础、必修地理原理和选修案例内容的整合, 突出农业资源优势、问题, 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 (包括立体农业和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 , 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及生态建设, 能源基地与有色金属冶炼, 环境污染的防治, 实现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关注热点区域, 回归地理基础知识

关注社会热点是高考命题的永恒主题。“以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 焦点问题为素材, 考查学生关注重大社会热点问题的观念和意识, 以及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近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点之一。因此区域地理复习中, 还必须重点关注热点区域, 并注重复习的方法。从地理角度入手, 要以热点区域或热点问题为背景, 深挖有关的地理主干知识。例如2008年9月23日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 就可以从自然条件、气象灾害、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治理、宁夏平原为“十大新天府”的原因、文化景观与文化扩散、人口与城市、交通线的分布与影响因素等方面分析, 密切关注区域中的热点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 用系统地理知识诠释区域热点问题, 体现学以致用的精神。

3.区域地理复习——日本教案 篇三

一、从小区域着手,采用简图法,化整为零并综合分析

小区域可以小到一个盆地、一座山脉、一条河流,甚至是一个小区域中的点。如果放在一个大的区域中,学生可能觉得没什么难度,所以有关小区域这部分内容,笔者引导学生采用画简图一区域定位—结合自然地理综合分析。下面以天山地区为例。

2有关谊区域地理事物定位

(1)天山山脉(c):经度80°E~90°E,纬度43°N左右。

拓展延伸:秦岭纬度大约在34°N。

(2)塔里木盆地(E):85°E、40°N,大致在此盆地中心。

(3)准噶尔盆地(D):85°E、45°N,大致在此盆地中心。

拓展延伸:我国四大盆地中四川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经纬位置。

(4)吐鲁番盆地(A):90°E、43°N左右。

(5)伊犁谷地(B):75°E、43°N左右。

3将该区城与自然地理结合

(1)地形:一山脉、三盆地、一谷地

拓展延伸(与等高线相结合):等高线最密集、相对高度最大处——天山山脉;等高线闭合、数值周围高、四周低——三盆地,其中吐鲁番盆地可达到最低-155米。

(2)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成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

气候特点:气候干旱,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

拓展延伸:①发展农业的气候条件——优势是光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不利是气候干旱,降水少,容易受到低温冻害或寒潮的影响。②降水差异—北多南少,西多东少。③北疆多大风天气。④温度带——天山是我国一重要地理分界线。⑤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等温线应分1月和7月两种情况分析。

(3)河流:以内流河为主

补给: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冬季有断流现象,流量小,影响河流流量的主要因素是气温。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较小,有结冰期。代表河流有塔里木河。

拓展延伸:①河流的水文特征(流量、汛期或枯水期、结冰期、含沙量、凌汛等);水系特征(流向、流域面积、水系特点、河道弯曲等)。②地质作用:本地区气候干旱、河流流量小,地质作用主要表现为外力作用中的风力作用,如风蚀洼地、风蚀蘑菇等。

(4)植被、土壤和自然带

本地区的植被主要是温带荒漠,土壤主要是荒漠土,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天山山脉的自然带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垂直分异规律)。在天山的北坡山腰,分布着针叶林——云杉林。

拓展延伸:①天山牧民的放牧。②雪线和自然帮的高度。

(5)自然资源:丰富

矿产资源:天山以北和以南的两大盆地均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

草场资源:天山地区分布着山地草场,新疆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

风力资源:天山以北地区及其断口处,冬半年风能丰富。

太阳能资源:该地区气候干旱,多晴天,太阳能资源丰富。

拓展延伸:①把该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西气东输工程。②秦岭、大兴安岭、武夷山、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黄河三角洲、阿尔卑斯山脉、潘帕斯草原、墨累—达令盆地……

二、从小区域着手,寻找典型小区域,强化对比分析

综合对比分析,找出两个区域的异同,尤其是自然地理方面的差异,会让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复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以马六甲海峡和英吉利海峡为例。

1画简图

2对比分析两区域

(1)位置:经纬位置(见上图)

拓展延伸:马六甲海峡是低纬度热带地区的海峡;英吉利海峡是中纬度温带地区的海峡。

重要性:马六甲海峡是世界著名的洲际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被称为“十字路口”(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亚洲和大洋州),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英吉利海峡位于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连接大西洋和北海,是英国的生命线。

(2)气候与洋流

马六甲海峡:地处赤道附近,处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全年高温多雨,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5℃,年降水量丰富。

马六甲海峡是一“风平浪静”的海峡。地处赤道低气压带,风力和洋流的影响非常微弱。

拓展延伸:北半球夏季,北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风,洋流顺时针方向流动,这时马六甲海峡海流最弱,从印度洋流向太平洋;在北半球冬季,西北季风使北印度洋洋流逆时针方向流动,这时马六甲海峡海流相对较强,从太平洋流向印度洋。但是,总体上,海流速度差别不大,多数时候仍显得风平浪静。

英吉利海峡:位于中纬度带,受西风带影响,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盛行西风,气候温和,雨量较丰沛。英吉利海峡是一“风大浪急”的海峡。地处西风带,终年受西风的影响;还受到北大西洋暖流支流的影响。

拓展延伸:英吉利海峡“风大浪急”最强烈应该出现在北半球的冬季。原因是北半球冬季北温带南北温差大,气压差大,风力大,西风更加的强盛,北大西洋暖流也更加的强大,所以此季节风大浪急。

(3)温度和盐度

马六甲海峡:地处赤道地区,水温较高;海峡区域降水多,且有多条大河注入海洋,所以,盐度较低。

英吉利海峡:地处温带地区,但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平均水温在10℃多,盐度较低。

4.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 篇四

不同层次的结构组成了地理学科的整体。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认为:(1)如果懂得了基本结构中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理解其它类似的事物;(2)把一件事物放进构造好的模式里,就不易忘记。地理科学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而“结构”则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从某种角度看,学生的学习实际上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结构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结构,促进地理知识的系统化,以达到最终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目的。

2.重视地理图像

图像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教师应充分应用地理图像,努力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一定的地理知识表象,以加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3.利用地理技巧

大量的研究实践证明,按照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规律归纳总结出来的科学记忆方法在地理学习中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就像训练其它技能一样,记忆能力也可以经过训练而达到快速、准确、持久的目的。在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也先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可贵的记忆方法,例如口诀、歌谣、谐音等记忆法,都是些很成功的记忆方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4.重视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自信心、愿望和兴趣等。对于生理健康的人,都有记忆能力,而且潜力巨大,但善于利用它的人很少。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不同的地理教学手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只要学生愿意学,主动去学,那么记忆地理知识的潜能就能够得到充分挖掘。

5.及时复习和练习

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总是先快后慢。这就要求教师及时组织复习,利用课前提问、阶段测验等方式反复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

高二地理八种记忆方法

一、字头记忆法

即从同类地理知识中分别提取字头,编成简短话语进行记忆,这种字头法,简化知识,利于增强记忆。

二、综合法

认识地理特点的过程,绝大多数情况下,要在分析要素特征和各部分联系的基础上加以综合。

三、用地图学地理法

【做法】首先,要利用好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挂图。教师指图讲课时,学生一定要注意看图,不要自己看书,或是做别的事情。教师指图讲课,事先是经过充分备课的。他会把图中的知识直接指给学生,避免学生费时间走弯路地自己去查找。

四、谐音记忆法

即把枯燥的数据换成有趣的文字加以记忆。

五、识图记忆法

即通过看图、填图、用图来记忆地理知识。首先要掌握地图知识技巧,如辨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地势高低、熟悉主要图例、了解经纬网等,练好看图的基本功。

六、简化地图法

简化地图法是根据学习的需要,把地图作简化处理,删去大量繁杂的图例,只保留有关知识的信息的方法。通过简化图的构思设计,达到突出重点、有利记忆和反映动态、易于理解的目的,并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

七、归类记忆法

纷乱的无条理的事物是不容易记忆的。我们把事物做一点理顺和归类,记忆起来就比较方便。如山脉、河流、岛屿、湖泊等分别归类在一起,再进行记忆就比较容易。

八、比较法

它用于对同类地理事物或具有相似特点的地理事物问,进行异同比较。比较总是根据一定目的,按确定标准作比较,常用形式是列表。

比较法对理清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学了七大洲的地形特点之后,可按海拔、地形起伏、地形种类和分布立项作比较。

5.高三区域地理复习方法 篇五

第一、推出区域地理复习模式,便于全体学生复习归纳总结。

一、自然地理特征。复习的思路与内容是: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土壤特征和矿产资源。需要说明的是在复习世界区域地理时,对土壤特征一般不作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一个区域的位置和地形,往往决定这个区域的气候特征,而区域气候和地形又往往决定区域的水文和植被,水文和植被往往决定区域土壤的形成)

二、人文地理特征。复习的思路与内容依次是:农业特点、工业特点、人口与城市特点。

对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看似简单,但复习时掌握复习方法,理清复习思路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加强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联系。

例如,用南亚季风的高中地理知识,解释南亚西南季风进退对南亚农业的影响。在复习东南亚地理位置时,一定要结合板块知识,巩固东南亚多火山、地震、滑坡、海啸多发的原因。用风带、气压带的高中地理知识,解释地中海气候在欧洲南部分布广泛的原因等等。又如东亚季风气候显著,要注意知识的联系与高考要求的连接----⑴季风气候的特点,⑵为什么东亚地区季风气候显著,⑶东亚季风气候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完成这一点,在提前布置的情况下,班内的优秀学生,能完成这一点,并在班内介绍、推广。

第三、每个区域考纲要求重点不一样,操作时应有侧重。

在复习区域地理时,注意每个区域往往有一两个重点。如东亚日本气候及风性及海洋性特点。东南亚位置,特别是板块中的位置,和东南亚地形特点及其成因是重点。又如非洲的气候在赤道南北两侧对称分布及其成因等是重点。欧洲海洋性气候及其成因等都是区域地理重点。完成这一点,应由教师主导操作。另外,在以主要国家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区域地理中,区域的概述复习为辅,国家地理知识重点。例如东亚概述部分:第一,对东亚每个国家做一两句介绍。蒙古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朝鲜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第二、季风气候显著。但日本是东亚地理复习的重点。

第四、在区域地理总结时,注意区域地理知识的类比和综合。

例如,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有好几个区域都有三地形区,北美自西向东纵列分布着三大地形区,南美和它相似。澳大利亚也有三大地形区,也是自西向东纵列分布着三大地形区,只是山地在东面。其实,俄罗斯也存在着三大地形区,印度存在着三大地形区。又如,东亚的季风和南亚的季风成因也可以进行类比等。通过类比和对比,便于学生巩固掌握。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往往能揭示许多地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例如自然地理要素的总和,人文地理知识和自然地理的综合等等。

高三地理备考的解题技巧

一、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

1、昼长;2、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天气状况。

二、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即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

1、太阳高度(即纬度);2、天气状况;3、地势;4、空气密度。

如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②晴天多;③地势高;④空气稀薄,大气洁净。

三、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1、纬度;2、地形、地势;3、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状况);4、天气状况。

四、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1、纬度:低纬小,高纬大;

2、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

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五、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作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六、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

6.中国区域地理案例式复习策略 篇六

中国区域地理案例式复习策略福建连城二中 陈立新#TRS_AUTOADD_1260320430737 { MARGIN-TOP: 0px;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60320430737 P { MARGIN-TOP: 0px;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60320430737 TD { MARGIN-TOP: 0px;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60320430737 DIV { MARGIN-TOP: 0px;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60320430737 LI { MARGIN-TOP: 0px;MARGIN-BOTTOM: 0px } /**---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高考地理试题非常重视对中国区域地理的考查,但从高考学生的答题情况看,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中国区域地理复习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紧紧抓住“空间分布、区域特征和成因分析”进行复习,才能够使学生通过复习,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以下以我国中部地区为例进行说明。

一、高考试题分析

2007年高考(江苏卷)35.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河西走廊,最终流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1)(2)(3)略。

(4)请简要评价该流域所在自然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

[答案]35.(4)有利条件:矿产(能源)资源丰富;草场广布(草质优良);光照条件好。不利条件: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要分析评价该流域所在自然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就应该从评价该地工农业(工农业的发展可代表当地的经济发展)发展的自然条件,结合区域图揭示的自然条件以及工农业的区位因素。

1.工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动力、原料、气候、水源、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

2.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技术等,从而容易得出:有利条件:矿产(能源)资源丰富;草场广布(草质优良);光照条件好。不利条件: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

由于中国区域地理知识量多、点散,如何将繁杂的知识点熟悉记忆,如何用学过的系统地理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区域问题,使区域地理环境知识及内在的因果关系显现出来,这是区域地理复习的重要目标。

二、我国中部地区案例式复习

(一)联系实际,提供热点。随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珠三角“扩容”、长三角一体化、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中部地区的崛起已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条件分析,明确优势。结合政区图以及我国中部地区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等各种地理要素分布图进行自然条件的分析,以便明确我国中部地区的优势:中部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土地面积10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10.7%。

1.地理位置:中部具有承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

2.自然条件:中部地区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光照充足,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江、河、湖、库星罗棋布;拥有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平原等。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能源与矿产资源:中部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如煤(山西大同的煤;安徽淮北淮南的煤)、水能(位于二三级阶梯交界处、降水量大,水电站如葛洲坝和三峡)和原材料基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江西德兴的铜矿)。

4.农业基础:中部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安徽五省都是产粮大户,粮食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40%左右,江汉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5.工业基础。中部形成了冶金、机械、汽车、轻工、水力发电等基础产业,有相对集中的工业布局。

6.人力与科技资源:中部地区劳动力数量多,且科教实力居全国前列,大专院校集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荟萃。

7.文化基础:中部地区历史悠久,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具有丰厚的历史人文的积淀。

8.交通便利:长江黄金水道、多条铁路干线及国道公路从中部地区穿过。

9.旅游资源:如安徽的黄山、九华山;江西的庐山、井冈山;山西的五台山、黄河壶口瀑布、云冈石窟、恒山等都是全国闻名的旅游景点。根据中部地区的地理条件,中部地区今后的发展方向:发挥区位、资源和科教三大优势,努力建成粮食生产、能源供应和科教发展三大基地。

(三)深入思考,分析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我国中部地区区域图,深入思考,分析我国中部地区存在的问题。

1.自然条件的问题。陕西、河南的春旱和低温冻害;中部地区的洪涝和旱灾。还可让学生结合选修二的一些内容进行思考,如(1)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有利条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比。

农业资源

有利条件

主要问题气候资源

光热水资源丰富,配合好

季风活动不稳,气象灾害多发生物资源

品种多样,产品产出能力较高

利用品种单一,潜力发挥小土地资源

土壤资源

丘陵比重大,土地类型多样,农业布局呈立体化

易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低产的红壤分布广水资源

水资源丰富,利于农业灌溉和水电工程建设

7.区域地理试题分析与复习策略探究 篇七

(2013年高考福建文综卷) 下列是某中学为“重走古丝绸之路”夏令营活动所搜集的材料。据此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示意考察区域的地理环境。

材料二M、N城均为历史文化名城。《资治通鉴》称M城及其附近在唐代“闾阎相望, 桑麻翳野”。201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 N城设立经济特区 (范围包括N城及其西部口岸) 。

(1) 描述M城气候特征。

(2) 指出M城成为古代著名集镇的有利自然条件。

(3) 简析从“丝绸之路”到“亚欧陆桥”交通运输方式转变的原因。

(4) 分析N城设立经济特区有利的社会经济原因。

答案: (1) 冬冷夏热, 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少, 气候干旱;大陆性强。 (2) 东西接壤的地理位置;位于冲积扇, 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有草原绿洲, 土壤肥沃。 (3) 经济发展, 运输需求量增大;科技的进步;地域广, 运距长;铁路运输运量大、连续性好、速度快、安全性高。 (4) 毗邻中亚、南亚、西亚地区的地理位置, 具有边境口岸的优势, 有利于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有特色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 丰富的能源资源, 有利于产业发展;国家给予政策、资金等支持;文化古迹众多, 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二、试题评价

1. 命题角度与难度分析

本题以“重走古丝绸之路”主题活动为线索, 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适度展开, 要求考生联系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容, 对“古丝绸之路”的地理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体现了地理学科重视对知识的融合。本题主要考查气候特征、城镇形成与发展条件、交通运输方式转变的原因等主干知识, 难度适中。

2. 信息呈现方式

图文结合是目前区域地理试题信息的主要呈现方式。本题材料一以区域地图的方式呈现相关信息, 其中包括了诸如图名、图例、注记、经纬网、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等;材料二以文字的方式呈现, 介绍了M、N城发展的历史背景。另外, 本题还给出了M城地形、水系及各月气温与降水分布图。应该说, 本题所给的信息量较大, 考生需要充分利用材料中的有用信息, 以确定当地的地理位置、区域特征等。

3. 知识层面的考查

本题在知识层面主要考查了当地的气候特征、城镇的形成与发展、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原因等内容。气候特征完全可以通过分析该地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图得出, 该地城镇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可以从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 (该地气候优势不明显) , 这些信息大多可以通过读图获得。第3、4小题则需要考生充分调用有关区域地理知识, 在掌握有关交通发展的条件、铁路运输的优势、目前促进N城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优势等的基础上才能全面科学地回答。

4. 能力层面的考查

(1) 有效提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有效提取和运用信息是解决区域地理问题的根本保障, 其中区域定位是前提, 根据问题提取区域背景信息是关键, 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是目的。例如, 本题首先需要考生通过分析示意图中的经纬度和国界线、沙漠等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 确定该地区为我国西北地区, M、N城分别为敦煌与喀什, 然后根据第2小题中所提出的“指出M城成为古代著名集镇的有利自然条件”的要求, 充分提取图文信息和自己已经掌握的有关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信息, 并根据这些信息来解决第2小题中的问题;根据第1小题中所提出的“描述M城气候特征”的要求, 考生应充分提取M城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中的信息, 从而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与气候特征。

(2) 对空间概念、空间联系、空间分布规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区域地理试题的空间性较强, 考生需要通过对经纬度、空间距离、区域面积、事物分布规律等信息的分析, 把握该区域的地理位置与基本地理特征, 并以此为基础回答试题中的一些设问。此类试题也常以此过程来考查考生对空间概念、空间联系、空间分布规律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本题图中已经充分展示了诸如经纬度、国界线轮廓、河流等图像信息和M、N城历史发展简介的文字信息, 需要考生对诸多空间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以便充分掌握影响M城形成的自然条件与影响N城经济特区设立的社会经济条件。

(3) 对知识的迁移、整合、分析与运用能力。

各区域的分析方法往往具有相互的借鉴性,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考生不可能穷尽所有区域的分析, 这就需要考生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即先分析区域气候、地形、水文、植被、人口、农业、工业、交通等的分布特征, 再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具体某个区域的问题, 做到以不变应万变。第3小题中提出“简析从‘丝绸之路’到‘亚欧陆桥’交通运输方式转变的原因”的要求, 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掌握分析区域交通运输方式变化原因、影响等的一般方法。

5. 命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1) 区域地理试题的一般命题思路有以下几种。

(1) 展示区域经纬网图, 考查地球、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原理。

(2) 进行区域空间定位, 判断地理事物名称。本题需要考生准确判断图示区域的位置与M、N城的名称。

(3) 提供区域地图或统计资料, 要求分析地理特征, 阐述分布规律, 剖析地理成因。第1小题, 需通过分析M城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图来判断M城的气候特征;第2小题, 需根据图中M城的地形、水文、土壤等特征来判断M城成为古代著名集镇的有利自然条件。

(4) 根据区域环境特征, 分析、评价区域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或反思人类的行为。第2小题, 需要评价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对M城形成的有利影响;第4小题, 需要评价人文地理环境对N城设立经济特区的有利影响。

(2) 区域地理综合题的解题思路。

(1) 审题。全面、准确阅读所给材料, 把握问题指向和设问角度, 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与试题要求 (遇到陌生的试题要找联系, 遇到熟悉的试题要找差异) 。

(2) 信息获取及解读。

提取信息要“全”:穷尽一切图文信息, 确保信息无遗漏, 特别是图表材料, 考生要通过思维加工将图表中的各类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

解读信息要“准”:辨析有效信息与无效信息, 识别信息的重要程度, 找出关键信息并对其进行合理判断与推理, 挖掘出其背后隐藏的间接信息。

运用信息要“活”:运用直接信息及间接信息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思路要顺畅、敏捷。

(3) 构建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模型。

将试题内容与已储备知识、课本知识建立联系, 并运用地理的方法和思维将其重新组合、迁移转化, 从而构建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模型, 认识和说明问题。

第1小题, 需要考生掌握描述某地气候特征的“模型”———两季节 (冬季与夏季) 、两要素 (气温与降水) ;第2小题, 需要考生掌握分析城镇形成的自然条件的“模型”———从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等方面分析;第4小题, 需要考生掌握分析影响某地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的“模型”———从位置、人口、资源、农业、工业、交通、政策、历史文化等方面分析。在分析某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时一定要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不可完全套用“模型”。

(4) 解决问题。

遵循已形成的思维模型和探究思路, 根据试题的设问指向描述阐释事物, 论证探讨问题, 从而做出正确解答。另外, 考生在表述答案时要正确使用地理术语 (特别是关键词) , 要讲究层次性、逻辑性、序号化, 不要遗漏材料中的有用信息。

在备考过程中, 考生应掌握必要的答案结构, 如事物成因 (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气候成因 (太阳辐射、大气环境、下垫面) ;资源问题对策 (开源、节流) ;评价、影响 (利与弊) ;地质作用 (内力与外力) ;条件 (有利与不利) ;区位因素 (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 ;地理规律 (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 等。

三、常见失分原因分析

1. 区域地理知识基础不扎实

对区域空间定位方法、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环境特征、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区域地图的读图方法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与应用能力不高;对区域地理中的规律、原理等内容整合不到位;不善于联系所学的地理原理与规律进行科学的逻辑推理、归纳、综合。如在回答第3小题时由于有些考生对目前影响交通发展的主要因素、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 往往感到无从下手。

2. 审题不清, 答非所问

空间位置不明, 对区位要素的认识不清晰;地理概念不清, 问题解答错位;对基本原理掌握得不牢固, 应用得不灵活;审题时丢三落四, 信息提取不全。如第1小题要求回答“M城气候特征”, 而有些考生由于定位不准, 对气候类型判断错误, 从而导致对气候特征判断错误;第2小题要求说明M城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 而有些考生在区位因素上有遗漏, 或回答社会经济条件, 造成答非所问。

3. 答案表述不规范, 答案有效性差

思路混乱、盲目堆砌、缺乏逻辑;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表述随意, 缺少术语或有错字。由于有些考生运用地理语言组织答案的能力较差, 在答题时常条理不清, 口语化现象严重, 甚至有语句不通的现象。因此考生在解答地理综合题时, 应尽可能做到逻辑严密, 思路清晰, 抓住有效得分点。如解答第4小题时有些考生笼统地回答“地理位置优越”, 而没有把具体的优越性写清楚;有些考生只罗列一些事实, 只写N城的地理位置、能源、农业、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却并没有把这些特点带来的有利影响写出来, 从而使答案不全面、不充分。

四、复习与备考策略

1. 构建知识网络, 有效整合初中、高中地理知识

考生应主动构建知识网络, 从而达到宏观上控制, 微观上深入的目的, 进而熟悉重要的地理事物, 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区域的基本特征。在复习区域地理时, 考生也可以设计区域地理复习模板, 从而整合区域地理知识, 形成知识网络。

2. 归纳区域地理特征, 突出区域差异

区域地理特征及区域差异是区域地理复习必须突出的重点, 阅读相关文本有助于考生提取某区域的区域特征 (如东北地区“冷湿”、西北地区“干旱”、青藏地区“高寒”等) 。

得出某区域的区域特征要通过综合的思维过程, 而区域特征的差异要通过对比分析的思维过程才能得出结论。类似的地理事物比较差异性, 不同的地理事物归纳相似性。比较法是区域地理复习中常用的学习方法, 考生可以把中国与世界的某一个区域进行比较, 也可以把某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进行比较, 也可以将中国的某个区域与另一个区域进行比较。如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鲁尔区改造的比较, 东北商品粮基地与南方商品粮基地的比较。通过比较, 既可以帮助考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 突出区域差异, 也可以培养考生分析、综合的能力;既可以升华考生对区域特征的认识, 也可以使考生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3. 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关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成就及事件

在复习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应密切联系现实, 特别是热点与焦点问题, 以培养考生观察、思考、分析、评价以及解决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能力。

8.区域地理复习方法探究 篇八

学科如果没有严谨的逻辑性,将无理论依据和发展方向;课程如果没有严谨的逻辑性,学生会因为仅学习到零散的知识而导致思维混乱,难以深入学习。地理学科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认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3S技术、区域地理间的逻辑关系,对于地理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如图1所示。

让学生将地理课程知识逻辑铭记于大脑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从高一的第一节地理课开始要求学生记录逻辑图;将知识逻辑图贯穿于每一模块的新课教学中;一、二轮复习中强化知识点与知识逻辑图的联系;学生自我整理考题,尝试分析命题者出题意图;学生结合知识逻辑图,尝试自行命题,并阐述出题意图。

二、注重双基培养,使知识掌握与能力训练浸润于课堂中

区域地理复习量大面广,困难重重,复习情况直接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高考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几乎都是“起点高、落点低”,任何问题的解决都要以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前提。区域地理的复习更是如此,必须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好双基及一些必要的判断技巧。当给出一个经纬度坐标的时候,学生的大脑中不仅要能反映出这一区域的位置,而且要能够将该区域的其它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清晰地展现出来,甚至有更深入的相关分析和预测,即要求学生头脑中要有较丰富的地球模型,能将立体化、数据化、结构化的地球展现出来。笔者认为以下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双基:以地图册为蓝本,组织地理知识竞赛,提高学生记地图的兴趣;每位学生发几份空白中国及世界地图,要求学生将所学的重要自然、人文知识点标绘在空白图中对应的区域并进行阶段性评比,对整理好的学生予以奖励。

双基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应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教与学过程之中,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手段、课后作业,在课堂中与学生加强互动,善用地图投影仪,强化知识的积累沉淀、能力的塑造和表达。

三、掌握复习方法,使命题思路与解题方法深入于教学中

在复习中,应解决所示区域“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应确定区域的位置、事物分布、地理环境状况、与其它区域的联系及差异,从而了解区域的特征、人地关系以及区域差异,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具体复习时可根据“地理学科知识逻辑图”,引导学生作如下几方面思考。

空间定位——本区在地球上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

绝对位置:经纬度定位;

相对位置:一个区域相对于其它地理事物的位置。记忆一些主要的经纬线及主要的地理事物,以此作参考定位;

海陆位置:海洋与陆地的位置关系,海岸线轮廓形状、洋流的流向、等温线分布等;

区域的轮廓特征:如意大利轮廓是靴子形状、日本地图是小毛虫形状、南极大陆轮廓是小鸭子形状等;

利用特殊地理事物定位:如黄河“几”字型;黄土高原特殊的垣、粱、峁地貌等。

比较区域差异——地理学科的一种重要方法

区域比较可以深入了解区域特点,评价区域发展方式,为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指明方向。如松嫩平原与长江三角洲的综合比较、东北平原与美国中部平原的农业比较、东北平原与珠三角的农业比较、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工业比较、鲁尔区与辽中南的传统工业比较、西伯利亚地区与我国西部地区的资源比较、意大利东北部及中部与温州的新工业比较、美国硅谷与我国中关村的高新科技比较、田纳西河与黄河流域比较等。

通过区域比较,可发现区域的优势、不足及发展存在的问题,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现实材料

如表1所示的松嫩平原与长江三角洲比较。

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学科的核心

9.区域地理复习——日本教案 篇九

课时安排:共1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及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

2、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日本的地形特点、气候特点和文化特征。

3、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日本民族和人口方面的概况。

4、根据教材资料和课外资料,说出日本的交通运输特点。

5、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日本自然条件特点,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利用岛国多港湾来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

6、能举例说明日本与我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密切。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各种相关地图,从图中找出地理信息,提高读图能力和析图能力。

2、通过分析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比较法和综合法概括日本的自然环境。

情感目标:

1、尽量给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营造一种和谐、平等、进步的师生关系。

3、通过分析日本经济发达的原因及与中国的外交关系,树立良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难点:

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地形以及气候特点、发达的经济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讲授、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学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知道不知道日出之国,樱花之国指的是哪个国家?这就是日本,樱花是这个国家的国花,今天我们就来学学和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

(二)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及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

2.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日本的地形特点、气候特点和文化特征。

3.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日本民族和人口方面的概况。

4.根据教材资料和课外资料,说出日本的交通运输特点。

5.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日本自然条件特点,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利用岛国多港湾来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

6、能举例说明日本与我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密切。

(三)自学预习: 预习书本

第二环节:导疑

一、东亚岛国

(1)阅读图3-1,思考日本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1.纬度位置:绝大部分位于北纬30-45度之间,南北跨度大。

2.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3.海陆位置: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东部濒临太平洋,西北部隔日本海与中国、俄罗斯、中国、朝鲜以及韩国相望,首都为东京。在图中找出它们的位置。

(2)日本的领土范围?由哪些岛构成?

日本由北海道岛、本州岛、四国岛、九州岛及其附近的小岛组成,本洲岛为最大的岛屿,图中找出它们的位置。日本是岛国,海岸线长约3万千米,沿海多岛屿、半岛、海湾和天然良港,在图3-1中找出东京湾(最大海湾)、濑户内海(最大内海)、津轻海峡、朝鲜海峡等。

(3)日本的人口、语言和民族

p66页思考题和活动题:根据2000年统计资料,算一算中国和日本的人口密度。中国领土面积是日本领土面积的25倍,可见日本“地狭”,日本人口密度约为中国人口密度的2.5倍,可见“人稠”,所以日本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岛国。

日本居民主要是大和族,通用日语。

二、多山的地形:

(1)读图3—l,思考日本的地形特点?

从图中看出,日本地势大部分在1000米以下,海拔超过1000米的地方分布非常得零散,在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可见日本的海拔不高,日本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岖,海岸曲折(板书)。

从图中找出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最高的山峰是富士山(图3-2),是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著名的风景旅游区。日本不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别是活火山,日本领士占全球内也面积四百分之一,而活火山占世界活火山的十分之一,所以日本有“地震国”和“世界火山博物馆”之称。

(2)提问:为什么日本是一个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日本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亚欧和太平洋两大板块的交界处,由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隆起成山,而且地壳很不稳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

(3)提问:地形对日本河流及海岸线的影响?

受地形影响,河流短小流急,水力资源丰富,同时,多山的地形使得日本海岸更加曲折,形成许多优良港湾,本洲岛太平洋沿岸的神户和横滨是著名的海港.(4)教师总结:日本地形山地丘陵众多,火山地震频繁,多山的地形对其河流有重要影响,那么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又有什么影响呢?接下来我们来学学日本的气候。

三、湿热的气候

(1)读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思考日本有哪几种气候类型? 从图中可知,日本在亚洲东部,属于季风气候。由于国土狭小,地处中纬度,并且跨越的纬度较多,气候南北差异明显,主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2)日本的气候特征

学生活动:读表东京和北京一月和七月气温和降水量

最冷月均温 最热月均温 降水量

东京 3.7 25.1 1610毫米

北京 — 4.7 26.1 636毫米

思考:东京与北京在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和降水上有什么不同? 东京和北京大致处于同一纬度。日本是岛国,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因此在气温上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也更为丰富。

(3)教师总结:日本主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洋性特征明显,气温上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也更为丰富。在夏秋季节,经常遭受台风袭击。在此气候条件下,漫山遍野的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图3-3)。

四 东西融合的文化

日本文化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又有本民族文化的传统。我国隋唐时历史,日本就多次派使者到中国不定期地学习,如鉴真东渡、派遣唐使等,日本文化受我国文化影响大,许多文字还保留中国的汉字。近现代,受欧美国家的影响。

五 发达的经济

(1)讲述日本经济概况。p68

日本是世界上十分发达的国家,是世界经济强国。二战之后迅速发展,目前国内生产总侄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是世界前列。

①分析日本经济的不利条件。

读图表3-

6、地图册p37,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及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的百分比表。思考日本主要缺乏哪些工业原料和燃料?它们多从哪些地方进口?

日本国土狭小,原料、能源严重不足,缺乏多种矿石、棉花、木材等原料,石油、煤、天然气等燃料。依赖进口,从西亚进口石油,从大洋洲、南美洲等地进口多种金属矿等。

②日本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读地图册p37日本商品出口图,说明日本“进口-出口-进口”的模式。日本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学技术,因而能迅速地提高生产水平。再加上日本海岸线曲折,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发展国际贸易,进口原料、出口产品。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料进口国和产品输出国。

(2)读图3-8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说明,日本有哪些主要工业区?日本工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分布?

东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主要对外

贸易港:神户、横滨、大阪等。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原因:临海可利用海上交通的便利,以便于原料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

(3)日本的农业:稻米、畜产、蔬菜

(4)日本的渔业和交通运输业作为学生一般了解的知识,可通过阅读教材提供的补充材料获得

六、主要城市:东京、筑波、大阪、横滨、名古屋、神户、广岛、京都、奈良

七、总结:我们今天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日本地理特征的?(位置、领土、人口等基本概况及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征)从上述几个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征?(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多山且多火山,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降水比较丰富,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归纳:日本是一个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优良港湾多)、三少(国土少、平原少、矿产少)、一海(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岛国

八、作业、配套练习

板书:

一、东亚岛国

1、位置及领土范围

2、人口、民族、语言

二、多山的地形

山地丘陵众多,火山地震频繁

三、温湿的气候

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东西融合的文化

五、发达的经济

1、经济概况: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工业

3、农业

4.渔业和交通运输业

六、主要城市

10.区域地理复习——日本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日本的位置

半球位置 北1日本位于北半球 东半球 海陆位置 亚洲东部【{东亚}】太平洋西北部

纬度位置 北纬30度----45度 地处中纬度 【北温带】 2日本的组成 【从北到南】

北海道岛 【本州岛】 四国岛 九州岛及周围小岛组成 3日本邻近的国家

日本西隔日本海与中国 韩国 朝鲜为邻 4日本的地形 以山地丘陵为主、少平原 5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原因 地处 山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 危害 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交通受阻等

措施 建材质地轻 防震演习储备应急药品等 合理利用 发展旅游业 富士山 温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日本的位置

多火山、多地震的岛国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本节要讲的国家 日本的位置

半球位置 北1日本位于北半球 东半球 海陆位置 亚洲东部【{东亚}】太平洋西北部

纬度位置 北纬30度----45度 地处中纬度 【北温带】 日本的组成 【从北到南】

北海道岛 【本州岛】 四国岛 九州岛及周围小岛组成 日本邻近的国家

日本西隔日本海与中国 韩国 朝鲜为邻 日本的地形 以山地丘陵为主、少平原 视频日本大地震 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原因 地处 山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 危害 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交通受阻等

措施 建材质地轻 防震演习储备应急药品等 合理利用 发展旅游业 富士山 温泉

日本的位置 日本的组成

板书设计 日本邻近的国家

日本的地形

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6作业 课时练 7小结

日本的位置 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日本的组成 ‘ 四大岛

日本邻近的国家 中国 韩国 朝鲜

日本的地形 以山地丘陵为主少平原

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地处 山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 1.日本的位置

半球位置:___半球,___半球

海陆位置:___洲东部,___洋西部 经纬位置:北纬_____,东经_____ 地处:___ 纬度:______ 2.日本的组成(从北到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本邻近的国家

日本西隔日本海与___、___、___为邻 日本的地形 以______为主、少____ 4.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原因:地处 ____板块与______板块之间 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练习

日本位于___半球___半球_____洲东部(东亚)____洋西北部,位于______带,地处____纬度

日本最大的岛______最北方的______岛

日本的地形以_______、______较多,少______ 日本地处______与______板块之间 日本著名旅游胜地________ 阅读

材料一 众所周知,日是一个多火上多地震的国家,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多次过其中里氏6级以上每年至少发生一次

材料2 日本的传统建筑多采用较轻的建筑材料,高层建筑采用地基建筑隔离绝技术,即在建筑物底部安装象礁弹性垫或摩擦划起承重座等缓装置

材料3 在日本,公司员工办公桌下都有一个防灾包,里面转手电筒,急救药品压缩缩食品等

1.日本地震多发的原因是因为处于________与________交界处

2.简要说明材料2中日本建筑多采用轻质材料或安装缓冲装置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说明才材料3中备有防灾包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上课发生地震,我们该怎么做

11.如何复习四大地理区域 篇十一

关键词:四大地理区域;读图;列表;全局思维;教材;课程标准;考试说明

正文: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比较明显。从山环水绕的东北平原,到海南美丽的曾母暗沙;从小桥流水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到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从神秘壮观的布达拉宫,到气势宏伟的天安门广场;从高亢粗犷的陕北民歌,到婀娜多姿的孔雀舞......祖国大地文明源远流长,,姿态万千,风光无限,在地理学习中,四大地理区域部分由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不同,差异很大,既给学生们带来极大的兴趣,也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复习这些内容,必须以图为基础,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紧扣课本,大纲,考纲,才能更清晰的在脑海中形成直观架构。

第一:读图、填图、、画图、默图训练

中国大约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分成了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以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分成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西部地区以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为界,分成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复习这里,必须画图,你看,画出图来,四大地理区域就很立体的显现在你眼前了。

地图是地理的根,近年来中考试题也往往以地图为切入点,越来越多的采用微观、局部地区图,这就要求同学们有很强的读图能力和区域定位能力。因此,同学们平时应注重读图、填图、画图、默图训练,养成学地理先看图的习惯,只有把所有的知识都落实到地图上,才能切实提高学地理能力。

第二:列表比较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跟季风区和非季风去的界限一致,所以东部地区降水要远远的大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植被景观,人文景观,水文特征,耕作方式和西部地区的就差异明显,根本原因就在于降水多。东部地区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他们二者之间的区别除了降水的不同,还多了气温的差异。这里就得重点强调秦岭—淮河一线了。

地理学习中,列表比较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将两种类别相近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在比较中鉴别,把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显示出来,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横向、纵向来比较和联系,要有全局思维

区域地理部分,横向、纵向比较,全局思考,可以让你不再孤立的掌握某个知识点,能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知识,脑海中豁然开朗。从横向来看,我国主要分东西部两大部分,它与是否受到夏季风影响关系密切,主要受海陆位置影响,所以东部降水多,形成湿润半湿润地区,植被以森林为主,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水有密切关系;西部降水少,形成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以草地为主,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干旱关系密切。从纵向来看,总体是受纬度影响,所以从南到北与气温关系密切,具体到西部地区,它还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所以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又带了高寒的特征。

横向、纵向来比较联系,全局思考,就会有开放性的思维方式,能打破思维定势,提出富有挑战性的假设,产生新的思路,从单一的思考转向多维思考,从而更容易、更深入理解知识。

第四,不能脱离教材、课程标准、考试说明

区域地理方面,重点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1、在地图上记住秦岭、淮河的位置,并能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運用地图,通过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山脉、河流等),说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并说明四大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主要自然地理差异。

在教学活动中,《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准则和依据,也是《考试说明》的依据和准则,教师必须在真正确立以《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与体现课改精神的载体,也是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智慧的结晶,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把它研读透;《考试说明》的依据是《课程标准》,作为指导中考命题和中考后期复习的纲领性文件,《考试说明》也同样很重要,在复习中要寻找前后有内在联系的内容并结合起来加以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其中的某些条文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发现一些没有明确规定而又很有价值的东西,因为到最后判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并不是看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适合程度,而是看课堂教学与考试标准的适合程度,所以在平时复习时,教师、学生不仅要勇敢跳出教材,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还要回归到教材、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上来,才能取得优异成绩。

很多学生认为区域地理很难学,跟看天书一样,也有人认为背一背就可以得高分,其实这些认识都很片面,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既不能有畏难心理,也不能轻视它。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把握知识主干,学会调用课本知识,学会运用数学分析推理对各类图表进行分析,学会以图为基础善于对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学会一些答题技巧和规范,才能把区域地理学的透彻明白,甚至终生难忘。

参考文献

[1]周彬微博《如何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12.区域地理复习——日本教案 篇十二

随着高考改革, 地理以综合科形式出现, 在高考中所占分值降低, 授课时数相应减少, 而考查内容又多的情况下, 如何高效地开展区域地理复习, 直接影响到高考的成败, 所以对区域地理复习方法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和思考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将区域地理知识系统化, 建立结构模型, 使复习有章可循

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 有很多学生感到知识杂乱无章, 翻开书本什么都会懂, 合上书本就一片空白。实际上这就是没有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区域地理所包含的内容是有规律的。结合高中系统地理知识, 可以将其归纳总结为一个具体可操作的知识结构模型。

区域地理知识结构模型包括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四大要素。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三个方面;自然地理包括地形、气候、植被、河流、资源等方面;人文地理包括人口、农业、工业、商业贸易、城市与交通等方面;可持续发展即该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寻求发展方向。每一个区域都可以把其地理知识归纳为这四个方面, 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知识模型, 可以把看似杂乱无章的知识变得有条有理, 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

从教学方法上看, 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 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一个区域的内容,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 每个小组选一位学生主讲自己小组负责区域的相关内容, 其他成员予以补充。通过不断训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掌握区域的分析方法。

二、建立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在理解中形成知识网络

从教学方法上看, 在学生根据知识结构模型完成教材内容的复习整理后, 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对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绘制出知识联系图 (或思维导图) 。在联系图中, 让学生总结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的一般规律。此方法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日本的知识联系图:

三、重视对比分析, 突出区域特征

一个区域的知识体系通过逻辑思维建立, 而不同区域的差异则要通过对比分析才能得出结论。利用对比分析, 概括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特别是在自然地理方面) , 往往能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因此, 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列表对比、观察对比、类比归纳、发散演绎、因果联系等方法去分析问题, 并创设良好的探索环境, 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让他们比较分析后获得不同区域的典型特征。

四、关注区域中的热点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地理学是一门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的学科, 社会热点问题经常是地理高考试题的切入点, 而这些热点又必然发生在一定的区域之中。以广东省高考文科综合试题为例:2010年的“减排问题”、“豪华新城区”。2011年的“法国均衡发展”、“石羊河”问题均属热点问题。不过, 热点问题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基础知识与地理基本能力。因此, 在复习时, 重点在于关注热点问题的背景, 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 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深挖与之有关的地理主干知识, 用地理学科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这些问题, 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13.区域地理复习——日本教案 篇十三

一、教学总体要求 1.教学设计目标化 2.教学内容图像化 3.教学过程主体化 4.教学问题探究化 5.教学训练针对化

二、教学基本原则

用系统地理知识统领区域地理知识,用区域地理问题整合区域地理要素

三、教学基本模式

第一轮复习阶段采用二段式教学法:第一阶段进行位置教学,强调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联,形成重要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第二阶段进行基本问题教学,强调地理要素之间的成因关联,形成基本地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第二轮专题复习与第三轮综合训练阶段制定区域地理单元格复习计划,对热点区域内的热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初中中国地理内容与高三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内容进行整体设计,以问题为载体的知能训练目标合理分解,不简单低效重复,做到在科学布局教学内容的提前下提高区域地理复习的效益。

1.位置教学操作步骤 课前环节:指导学生根据教学案所列出的查图内容将区域内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范围与分布事实落实在地图上。

课堂环节:开展指图、说图活动。从指图识别地理事物到脱图描述位置、从物化地图到思维地图、从感性表象到理性表征,提高位置教学目标的层次和水平。

位置教学中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主要地名与次要地名的关系,绝对位置与相对位置的关系。在一轮初中地理复习中要兼顾次要地名,以便更好地为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储备必需的地理事物。绝对位置进行模糊化处理,相对位置进行精确化处理:绝对位置抓主要经纬线作为控制线,相对位置抓地理事物之间的关联。相对位置的训练策略贵在一个活字,要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给学生提供认知位置的线索,按方位去组织(方位变换)、按基点去组织(基点变换)、按线状物去组织(线型变换)、按成因去组织(问题变换),做好“三定”训练即定点位(点状地理事物)、定线位(线状地理事物)、定面位(区域或国家)。(《中国铁路干线》课题中位置教学步骤:按走向识别单条铁路干线、分区域识别单条铁路干线、据铁路枢纽识别铁路干线、借铁路网络形态认定铁路干线、依选线活动建立铁路干线间的关联,最后通过独立绘制铁路干线简略分示图提升至思维地图层面)。

14.区域地理复习——日本教案 篇十四

【教学要求】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不同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的类型;结合生活体验,以某一类型的区域为例,举例说出不同尺度、不同级别的区域。

2.初步学会在简单的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的方法。

3.阅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能够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通过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的分析,知道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初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自主预习】

一、不同的地理区域

1.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类型的区域,比如区域、区域和区域等。同一个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身份”。

2.同一类型的区域,可以划分出不同或不同的区域。

3.我国的温度带可划分为带、带和带,而温带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带、带、带。

二、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1.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差异很大。根据各地的、和地理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地区、地区、地区和地区。

2.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山脉)一(河流)一线一致。

3.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一致,确定的主导因素是。

4.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第、级阶梯分界线一致,确定的主导因素是。

【教师点拨】

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①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1月0℃等温线;③我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④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2.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是如何划分的?(如下图)

(1)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将我国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

(2)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地区绝大部分位于我国非季风区,青藏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上。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一致,该分界线(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一致,该分界线(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候因素。青藏地区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和其他三个地区的分界线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相吻合,该界线(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

【精选例题】

1.把下列地理区域与其对应的类型用直线连起来。

①浙江省A经济区域

②沪宁杭地区B行政区域

③季风区C既是自然区域又是经济区域

④珠江三角洲D自然区域

2.下列各组地理区域,属于包含关系的是

A.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天津市B.南方地区、亚热带地区、广州市

C.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哈尔滨 D.青藏地区、高原气候区、拉萨市

3.我国邮政编码中的第一、二位编码,第三、四位编码,第五、六位编码分别表示()

A.省、市、县B.省、县、乡 C.市、县、乡D.省、市、乡

下图中西侧的山脉和东侧的河流构成了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按要求完成4~6题。

4.山脉东侧的河流是()A.黄河B.长江C.淮河D.珠江

5.关于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为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B.大致与1月O℃等温线吻合

C.大致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接近D.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6.下列山脉中,既是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又是地势阶梯分界线的是()

A.大兴安岭B.太行山脉C.秦岭D.昆仑山脉

7.我们所学的教材将中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这四大区域是指()

A.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青藏高原区B.沿海地区、岛屿地区、内陆地区、青藏高原区C.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D.季风区、非季风区、农业耕作区、畜牧业区

8.关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们在划分时只考虑了地理位置B.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感觉不到区域的存在

上一篇:2分钟赞美老师演讲下一篇:放射科质量与安全管理教育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