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语调第三课教案(通用9篇)
1.语音语调第三课教案 篇一
第三课 小小的船(5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唱唱:《小小的船》
2、练练:换气记号V;律动。
3、听听:《生长在祖国的怀抱中》
二、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用自然、轻柔的声音学唱歌曲《小小的船》,感受歌曲所创造的优美、恬静的意境,培养想象力。
2、认识唤气记号;通过学习三拍垫步的律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形象,提高韵律感。
3、通过听赏歌曲《生长在祖国的怀抱中》,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三、教学步骤
(一)学唱:《小小的船》。
1、启发学生想象夜空景象,帮助学生理解歌词内容,引起他们的学唱兴趣。
2、指导学生按节奏熟读歌词,要注意读准两拍一字和三拍一字的歌词。
3、通过有表情的范唱感染学生,指导学生用自然、轻柔的声音唱歌。注意第四乐句“3 2 3 | 5 6 5 |”的流畅性、准确性。“3 – 2 |1 6 3 | .1--| ”与第二乐句是部分重复。
4、指导学生在每两小节处急吸气。
(二)认识换气记号。
将“V”写在黑板或卡片上,向学生介绍它的形状和名称,这个记号标在乐句的后面,表示需无声、迅速地吸气。
(三)跟着老师唱。
1、用正确的示范,教会学生急吸缓呼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在乐句中间不换气或乱换气,都不能很好地表达歌曲情感。告诉学生正确的吸气方法,即用口、鼻同时吸气,到了标记“V”符号的地方,又换一口气,要做到无声、迅速的进行。乐句最后停顿,又一次自然地吸气。
2、先唱乐谱以巩固对拍号、音符的认识和感受,再用“啦”唱旋律,以中速练习。
3、在歌曲《小小的船》的歌谱中,标上换气记号,用手势提示,让学生逐步养成唱每一句之前应吸气做好准备的习惯。
4、学生认识换气记号后,随时纠正学生换气时的不良习惯(如:耸肩、有声响等)。
(四)边唱歌曲《小小的船》边拍手。
1、让学生按节奏边读“空、嗒、嗒”边拍手,使他们知道强拍为“空拍”,弱拍“嗒嗒”拍两次手。
2、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唱歌,一组拍手。
(五)用打击乐器为歌曲《小小的船》伴奏。
1、伴奏前,分别读准各组节奏谱,再按节奏谱相应的乐器,重点练习双响筒敲击三拍子的演奏方法。
2、调整伴奏乐器。
3、组合练习时,用适当的手势指挥学生练习,注意保持统一的速度,强调按四三拍的强弱规律敲击。尤其是第三行节奏谱应轻敲两个弱拍。
(六)随音乐律动。
1、让学生模仿教师动作进行学习,用“一、二、三”的口令来统一动作。
2、学生在学会基本动作后,再随音乐《小小的船》进行垫步练习,启发学生努力表现出三拍子音乐的韵律。
3、学生熟练掌握以上动作后,变化练习形式,如: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手拉手,或交叉拉手,同时迈一侧脚或同时反方向脚进行练习。
4、换其他三拍子的音乐进行律动。
5、动作说明:
1小节:预备姿势:两人并肩站立,左右手于体前互握。
第一拍,左脚向前一步,重心在左脚上;
第二拍,右脚前脚掌在左脚跟后踮地,重心移到右脚,同时左脚离地;
第三拍,左脚再向前一小步,重心移到左脚。
2小节:与第一小节动作相反。
(七)听赏歌曲《生长在祖国的怀抱中》
1、将歌词朗读给学生听,帮助学生了解歌曲内容。
2、初听后让学生谈谈感受,知道自己生长在社会主义祖国的怀抱中是幸福、快乐的。
3、与《小小的船》对比听,感受3/4拍、2/4拍所表现的不同情绪和不同的节拍规律。
2.第三课 珍爱生命 教案 篇二
导入新课:
视频:《敕勒歌》
师:碧蓝的天空,洁白的飞鸟,摇曳的青草,奔跑的羊儿,这里所以美丽,是因为到处都散发着生命的气息。我们的世界也因为生命的律动而显得异彩纷呈。
一、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板书)
(一)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板书)
其实,不仅仅是草原,在森林里,在大海中,在山野间,甚至在沙漠深处,都有美丽的生命。
图片:动物、植物
视频:《水底世界》
学生活动:说一说自己最喜欢何种生物,对它了解多少。(如果教师让学生进行了课前准备工作,可以让学生展示图片、标本。)
师:它们让我们感受到万物欣欣向荣,感受到世界充满生命力和无穷希望,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宇宙中最美丽的星球。现在就请同学们看一看另一种地球。
视频:《哭笑的地球》
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当我们从前辈的手中接过地球时,我们以为拥有了无限的财富。所以,我们浪费,我们破坏。鲜花没有了,树木没有了,动物们的家也就没有了,矿藏被我们贪婪地挖掘,资源被我们肆意地挥霍。所以,地球受伤了,而我们却以为地球在我们的手中变得现代了,可以自豪了,可以向子孙后代交代了。殊不知,我们将来留给他们的只会是一个干涸的地球,一个失去生命活力的地球。要让地球变得更加美丽,而不是支离破碎,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尊重地球,尊重生命。
(二)生命需要相互关爱(板书)
或许,有的同学会说,人类是万物之长,是大自然的主宰,为什么不能随心所欲地支配地球?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人类随心所欲的后果。
学生活动:
1、列举自己了解的已经消失的珍惜动植物。
2、列举自己所了解的一些环境问题,比如沙尘暴、疾病、气候等。
视频:《全球物种锐减》
人类的无知、贪婪破坏了世界原有的和谐和平衡,而这一苦果人类自己也难以幸免地要品尝。森林的严重破坏,导致沙尘暴肆虐、洪水泛滥;工业文明的发展,导致垃圾增多、污染加剧;动物的锐减,则使人类越来越陷于孤独的境地。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一个人类与其他生物共有的地球。如果我们想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就需要每一个人,去关爱与呵护周围的生命。
小结:《地球你好吗?》(歌曲)
教案点评:
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进行教学,给学生以较强的感性认识,了解生命的美丽。并给学生一定的活动空间,让学生课下、课上主动参与教学。
第二框 人的生命的独特性
导入新课:
地球从一个没有生命、原始荒凉的星球逐步演变,成为今天朝气蓬勃、充满生机的生命之舟。在所有的生命中,以人类的生命最具有独特性。
二、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板书)
(一)人的生命独特性突出表现在,与其他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命相比,人类的生命最具有智慧。
人类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改造着这个世界,茹毛饮血、衣不蔽体的时代一去不返,人类从原始的深山老林逐渐走向现代化的都市和乡村。人类可以飞翔于蓝天,可以遨游于深海,可以了解过去,也可以预知未来。人类用思想改变着周围的一切。
举例:
视频:《太空中的生命科学》、《纸--记载人类文明》、《柳子庙》、《认识宇宙》、《中国船舵》、《中国丝绸》(教师任选)
图片:
(二)人的生命独特性更多地表现在,人的个性品质、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和途径的多样性。
学生活动1:讲述名人故事,说明每个名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学生活动2:猜一猜他是谁(课前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位组员进行自我评价后,其他组员进行补充,最后总结出每位组员的个性特征,并提交给老师。课堂上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个性描述,判断他是哪位同学。)
学生活动3:我的人生小规划(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谈一谈自己适合走什么样的道路。)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在逐步了解自己的过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才能。
学生小结。
第三框 珍爱我们的生命
教学目标:
1.了解个人生命的价值与国家、社会、他人的关系。
2.明确珍爱生命的最高表现是延伸生命的价值,激发学生努力突破自我,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教学重点: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教学难点:延伸生命的价值
教学方法:讨论法、图像展示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识
人类生命的独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发挥生命的独特性呢?
二、导入新课
人的生命是独特的,更是宝贵的,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为此我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保护每个公民的生命不受侵害,对于侵害人的生命健康的违法犯罪行为,予以严厉的法律制裁。那么我们该怎样珍爱自己的生命呢?
三、授新课
1、不放弃生的希望
出示《生命的渴望》它用自己坎坷的生命经历想告诉我们什么?
播放《生与死的抉择》“一定要活下去”说明了什么?
珍爱生命的人,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多大挫折,都不会轻易放弃生的希望。
2.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播放《小海的出生》他的出生能为别人带来快乐。
你能为周围的人做些什么?请你画一幅自己人生过程中与自己生命、生活发生联系的人物网络图,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及对于对方的意义。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我们能够为他人带来快乐,为他人减轻痛苦,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所以我们要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阅读《比乐和油漆匠的故事》讲述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杀害四名同学的故事。回答:我们应当怎样肯定和尊重生命?
在肯定、尊重、悦纳、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应同样善待他人的生命。
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不轻言放弃,不丧失生的希望;当他人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
考考你:你知道在紧急时刻应如何保护生命吗?(略)
3.延伸生命的价值
出示图片,说出这些人的生命是否有价值,为什么?试着举几个例子。
他们为民族、为国家、为人类作出了突出贡献,所以受到人们的崇敬。即使他们的生命结束,但他们生命的价值却得到了更长的延伸、更充分的体现。
以臧克家的《有的人》做为结束语。
3.第三课《笑对生活》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识挫折的不可避免性,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养成开拓进去的优秀品质。知识能力目标:
感受生活中挫折,了解挫折的含义及造成挫折的原因,认识挫折的不可避免性;理解挫折的双重作用,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教学重点和难点】 挫折的含义以及产生原因
挫折的双重影响以及对待挫折的态度 【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节课主要组织学习进行活动,在活动中自己感受挫折;教师做适当的讲解。【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人生难免有挫折
一、感受生活中的挫折
1、挫折的含义
2、挫折对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3、挫折产生的原因
二、挫折也是财富
1、挫折的双重影响
2、正确对待挫折 【教学过程】 学生一起阅读:
4.第三课第一框教案 篇四
消费及其类型 小丽家的故事
情景一:小丽的爸爸妈妈都是高中老师,有稳定的收入。小丽的妈妈是一个特别会精打细算的人,她有一个特别好的习惯就是记账,看看每个月家里收支盈余情况。下面呢咱们就一起来看看她家八月份的账单,看看她们家这个月的家庭支出情况。1.八月可支配收入
7000元 2.八月家庭消费支出(1)食品
500元(2)衣服
500元(3)房贷
1000元(4)通讯费
200元(5)旅游费用
500元(6)小丽上特长班 500元
(7)租演出服装
200元
(8)日常用品(含水电费)200元
(9)交通费(含公交、出租车费)200元(10)其他(水果、有线电视费等)400元 3.八月结余 2600元 【自主学习】
上述消费涉及哪些消费类型,他们有何特点?(建议:求助课本)
一项消费支出不仅仅只对应一种消费类型是不是?如果按照消费的不同角度划分可以对应不同的消费类型。比如食品按照交易方式不同这个角度上说是钱货两清的消费,按照消费目的不同又可以说是生存资料的消费。去西餐店吃牛排属于什么消费,按交易方式不同分为什么,按消费目的不同分为什么。
那么下面我们再次聚焦小丽家的账单,大家觉得小离家的生活状况怎么样? 生:还挺滋润的。
情景二:师:小丽家的生活过的还不错,可是每次回老家,小丽妈妈看到哥哥的生活状况很是感慨。小丽舅舅早早辍学了,没什么文化,和别人学了修车的手艺,在一家汽车修理厂打工,月收入大约1500块;舅妈是家庭主妇,没什么收入来源。小丽妈妈非常了解哥哥家的情况,下面咱们一起来看看小丽舅舅家的账单,看看和小丽家的账单有什么不同。小丽舅舅家的账单 1.可支配收入:1500元 2.家庭消费支出(1)食品
700元(2)教育费 100元(3)医药费 100元
(4)交通、通讯费 100元
(5)日常用品费(含水电费)200元 3.结余 300元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小丽舅舅的生活怎么样啊?拮据。情景三:多媒体展示:两个消费结构图的比较。从两份消费结构对比图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小丽家消费项目比较多,舅舅家食品消费占的比重比较大。同学们,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费用的比重叫做什么?从而引出恩格尔系数。是反映消费结构变化的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比较小说明什么?生活水平高,食品消费所占比重小,说明有更多的资金安排在休闲娱乐、交通通讯、教育培训等等,也就意味着生活水平比较高。所以说,恩格尔系数减小,说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通过小丽家和舅舅家的消费结构的对比,从消费对象的种类也好,质量也罢,小丽家的消费水平要比舅舅家高出很多。但是呢,小丽家最近想通过买车来进一步改善自己的消费结构,提升自己的消费水平,享受更高品质的生活。
情景四:通过了解小丽家的消费基本情况,她们家目前手里的资金不是很充裕,只有五万块钱。但是呢又想买车,咱们帮她家出谋划策一下,看看买辆什么价位的车合适,通过什么方式购买比较合适。
(1)生:可以买QQ,奥拓。可是小丽爸爸觉得QQ奥拓这种车性能不高,不是特别想买,那么大家想想还有别的方式买好一点的车吗?
(2)生:可以通过贷款买好一点的车。为什么会建议贷款买车吗?他们为什么能够贷款,敢贷款呢?会不会担心还不起车贷?(3)生:买一辆二手车
(4)生:可以在其他方面省一点。调整消费结构,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品质。原来,要提高生活水平,我们要学会合理安排不同消费类型之间的比重。大家非常踊跃,很有思想,为小丽家能够买车提供了这么多的方案。
大家建议小丽家买QQ、奥拓,是考虑到他们家当前可支配收入不高的情况。有人建议贷款买车,不仅是考虑到当前可支配收入不高,也是基于对未来收入有非常乐观的预期。说明预期收入也影响这当前的消费水平。
情景5:小丽家也思考了大家所想的这些情况,最后决定买了8万元的车,首付3.5万元,每月还贷1500元,三年还清。
买了新车,小丽家开着新车去了舅舅家,让舅舅看一看新买的车。舅舅那天也很高兴,老板看舅舅工作踏实认真肯干,为了留住他,答应每月多给300块钱。这让舅舅干劲更加十足,喜上眉梢,觉得每月多了这300块钱生活宽裕了好多,可以给孩子多买两件新衣服,给媳妇买化妆品了。
大家思考一下:如果小丽家每月家庭收入多300元,小丽家肯定也会高兴。但是小丽父母会像舅舅那样高兴坏了吗?为什么他们的反应会有差距呢?
生:因为舅舅挣得少,每月多300元对他来说已经很多了。小丽的父母每月工资已经不算少了,所以多300元对他们感受不大。
大家想一想,舅舅每月多的这300元,根据他的生活情况来说,他会选择消费的可能性大还是选择存起来的可能性大,还是用于投资呢呢?
生:存起来的可能性比较大,他可能为自己今后考虑的比较多,考虑到自己老了以后没有稳定收入,看病费用等等,就不太敢花了吧。从这里能看出当前消费水平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情景6:大家思考一下,中国低收入者的数量远远多于高收入者。所以,由此来看,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的话,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会有怎样的变化(提高)。如果低收入者收入缓慢,即便高收入者收入大幅度增长,那么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影响大吗? 所以,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
小结: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主要的因素是居民的收入。还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与否、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等。集思广益
大家想一想如何帮助像小丽舅舅这样的低收入者提高收入,提高消费水平?(1)大力发展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提高居民收入。(2)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增加低收入者收入。(3)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
5.第三课土地改革,教案 篇五
第三课土地改革
内蒙古通辽奈曼旗义隆永中学 张艳春
教学难点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教学过程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一、导入新课
1.你看过电影《白毛女》吗?故事发生在河北省某县杨格村。穷苦农民杨白劳
忠厚老实勤劳善良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只因租种恶霸地主黄世仁六亩田地,年年还不上东家的租子一到过年的时候不得不离家出去债。到除夕的深夜才
偷偷回家,为过年带回三样东西二斤白面,一根红头绳,两张门神。在除夕
之夜杨白劳刚到家地主的狗腿子就来借逼租要债,杨白劳无奈在女儿的卖身
契上按下手印,后来在万分悲愤中喝下卤水自尽了。喜儿被抢进黄家遭奸污。
后喜儿逃入深山,过着非人的生活,头发全白。几年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下,杨格村获得解放,喜儿也由过去的“鬼”变成了社会的主人。请讨论
一下:在旧中国的农村地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人间悲剧?土地改革为什
么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二、教学新课
2、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段后回答。[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90%的贫
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不得饱暖。]
3、师述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只用几年时间就彻底推翻了这种封建土地制
度。
4、右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为什么他们是那么地高兴和激动?原来他们在焚烧
地契。你知道这一现象发生在什么时期吗?在土地改革中,政府对地主占有的土
地采取了什么政策?
5、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
6、然后探索、交流、讨论。
7、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2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
款”,讨论回答:
⑴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
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⑵ 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
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教师过渡:近3亿农民真正地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将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
土地改革的意义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7页《土地改革》图和课本相关插图,形象地了
解土改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
⑴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⑵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巩固的作用。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
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三、加深巩固
7、看谁说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背景 时间 内容结果
土地改革的意义
四、强化练习
8、练习:⑴ 完成课本13页“练一练”:应选c(那时农民对于分得的土地拥有
支配权,土地归于农民私人所有,尚未“建立土地的公有制”。)
⑵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4页“自由阅读卡”,了解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还
包括开展反腐败斗争等。
⑶完成《历史填图册》第5页各题。
⑷ 以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为题,展开“接龙”活动,加深理解记忆。⑸提醒学生预习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五、课堂小结
9、教师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新中国满足他们的愿望,共产党给他们的真诚支持。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3亿多人口进行了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巩固的作用。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作者简介∶张艳春,女,42岁,中学一级教师,多年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
篇二: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课题:第3课 土地改革
编写人:建湖县裴刘学校 周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土改的必要性、土改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情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改的历史意义。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的背景及土改开展的情况和意义
难点:关于土地改革的原因及必要性的分析;关于土地改革与新生政权的巩固和新中国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关系。
课前预习题
(1)解放前,我国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占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和,却只占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
(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规定废除 的土地所有制,实行 的土地所有制。
(3)土地改革到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4)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5)土地改革的完成,使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恢复和发展,为 准备了条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随着开国大典的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你认为此后新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巩固政权)
2、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战胜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有上节课学到的什么事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个事件起到了什么作用?(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也为国内建设创设了良好的和平环境。)
3、承上启下:几乎在抗美援朝进行的同时,党和政府领导了土地改革运动。
二、讲授新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提出探究问题
①这是一种什么土地制度? ②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危害,会产生什么影响?
(封建土地制度;地主富农人少地多,农民人多地少,这就束缚了农村生产力,严重阻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2)指导学生阅读毛泽东的一段话:“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这段话反映了广大新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3)指导学生综合归纳土地改革进行的必要性: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进行土地改革;②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尚未进行土地改革,为了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争取其对新政权的拥护以巩固人民政权,必须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2、土地改革的开展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1950年-——1952年底。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的指导文件: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3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结合文献内容,说明此次改革主要是改什么?改的目的是什么?(改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目的是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补充: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有何异同?(提示:从土地占有者、地主阶级与农民的关系、产品分配等方面考虑)
(3)土地改革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分批进行;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4)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这次土地改革有什么特点?(分批进行,区别对待;既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又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同时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性色彩,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教师总结:正是这种区别性的措施,使土地改革实现了四个心:贫雇农得地开心, 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
(5)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此次土地改革的效果如何?取得了什么成果?(到 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全国 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生产及生活资料,每年免交地租350亿公斤粮食。)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同学们,在学习了土地改革的内容后,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土地改革的意义。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看其是从哪些方面来总结土地改革的意义的?为了更好总结,现在把同学们搜集到的一些资料呈现给大家。
资料1:这是1952年1月1日,为了宣传农村土地改革的胜利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一套《土地改革》特种邮票,全套4枚,由孙传哲设计,上海大业印刷公司雕刻,上海大业印刷公司印制,1955年1月10日再版。生动地展示了土地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按照规定,农村划分出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等几个阶级和阶层。没收来的土地和财产,被重新分配。无论是地主,还是雇农,每个人都得到一份土地。当然,最高兴的要数那些从前一无所有的贫雇农,他们中有的人甚至把土地证当作了宝贝,一直珍藏到今天。
资料2: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了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资料3: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资料4: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同学们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土地改革的意义:即
第一: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势力。第二:广大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彻底翻了身。
第三:解放了农村的生
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好转创造了条件。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
课堂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开展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改革运动。通过土地改革,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这是近代历史开始以来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伟大胜利。土地改革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的人民民主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下节课我们就将一起去了解我国工业化起步的情况。
板书设计
第3课 土地改革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①、②)
2、土地改革的开展(时间、指导文件、具体方法、特点、效果)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①、②、③)
随堂训练
一、选择题
1、建国后,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的法律文件是()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宪法》
2、下列选项中,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是()
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④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二、材料解析题
歌剧白毛女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又企图将其女儿卖掉。喜儿逃居深山多年,头发全白,被农民传说为“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该地后,斗倒恶霸,喜儿获得翻身。
请回答:
(1)是什么土地制度,迫使喜儿逃居深山的?
(2)这种土地制度何时在我国彻底被消灭?标志是什么?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设想一下喜儿在1952年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篇三: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
课标解读:
对于土地改革运动,要了解1950年6月颁布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土地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土地改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应当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摧毁中国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时也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教材分析: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也是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历史。《土地改革》位于《中国历史》七年级下p12——14,是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第三课。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占全国三亿多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土地改革运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恢复了遭受多年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充满着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但又因年龄和心理原因而没有发展成熟,已有的知识准备还不丰富,所具有的历史知识大多是零散的、感性的,缺乏系统,也没有形成可以认识更复杂事物的知识和经验,亦未形成抽象的理论认识。为了避免抽象化和概念化,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要做些深入浅出的解释。如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是由农业来提供的,这是“农业哺育工业”的时代;而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时候。
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出发,打好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通过几个具体材料的分析,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初步形成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等。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用而有效的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初步尝试去探究学海奥秘,在合作与交流中碰撞思维,增长见识,接受情感教育,了解新中国的土地改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伟大胜利。形成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对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出贡献的人生理想。
搜集一些关于《土地改革》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做成ppt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演示,便于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这个时期的历史,更好的把握教材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模块一,分析解放前旧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了解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必要性,进而得出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通过自主学习模块二,记住《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完成等基本史实。感受到土地改革使农民翻了身,获得了解放。
3、通过自主学习模块三,指导学生依据史实得出土地改革的意义,“让史实说话”,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土地改革的胜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4、通过“问题探究,情感升华”环节,比较新旧中国土地制度的主要不同点,从而深刻理解到: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
●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学难点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利用多媒体演示图片、资料,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找出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土地改革法》的内容;采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探究问题,认识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1.对比法。通过和旧中国的土地所有制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这次土改的不同特征。2.讲解法。本课内容对初二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故在课堂上应该以教师讲解为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本节内容。
3.例证法。本课所讲内容学生平时接触不多,最好能通过例子讲解。●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视频、图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
切入视频《周扒皮半夜鸡叫》
师:这个故事描述了什么?
生1:描述了旧社会,封建地主残酷剥削农民的悲惨景象。
生2:反映了旧中国的农民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无保障。
师:为什么旧中国的农民,生活如此困苦?我们来看看旧中国的土地分配情况。
模块一:耕者无田渴望土地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第一段,再利用多媒体演示课文中的图片,提出探究问题。
师: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或说一说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生: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仍然维持封建土地制度,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
6.语音语调第三课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了解一些杂粮的名称,以及它们对身体的好处。
2、通过学习,教育学生养成不挑食、多吃杂粮、常吃杂粮的好习惯。
3、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杂粮食物的制作方法,学会合理地搭配饮食。
教学重点:通过查找网上资料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了解一些常见 杂粮的名称和它们对身体的好处,从而教育学生养成不挑食、多吃杂粮、常吃杂粮的好习惯。教学难点:信息的提取和运用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了解一些自己所知道的五谷杂粮对身体的益处。
2、预先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杂粮种子。
3、把学生分成若干组。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平时一日有三餐,你们都吃些什么呢? 除了三餐,你们还吃些什么呢? 你们喜欢吃哪些食物?学生交流: 生 1:想到了主食。
生 2:想到了各种精美食品。生 3:想到了零食。生 4:想到了水果。
师:说的非常好,大家知道,食物关系到我们的健康,我们因此一直在崇尚健康食品、绿色 食品。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类健康食品、绿色食品——“五谷杂粮”。
二、交流讨论:
1、认识一些杂粮的名称:(1)师:五谷杂粮是个大家庭,你知道哪些五谷杂粮呢? 学生交流:小米、玉米、红豆、黄豆、绿豆、红薯?(2)师拿出事先准备的杂粮种子,让学生认一认,了解它们的名称,同时了解一些常见杂 粮的范畴。杂粮种子:小米、玉米、糙米、荞麦、燕麦、黑豆、蚕豆、红豆、黄豆、绿豆、红薯
2、了解杂粮对身体的好处:
(1)运用你的生活经验,说说杂粮对身体的好处。先小组讨论交流,再派代表发言。阅读书本材料,准确了解杂粮的好处。老师总结归纳: 改善疾病 改善皮肤 促进消化 缓解疲劳 增强记忆等
(2)挑你熟悉的一种杂粮具体说说它对身体的好处。小组讨论,再派代表发言。阅读书本材料,详细了解玉米、黑米、小米、黄豆、绿豆、红小豆、黑豆的好处。
3、教育学生“常吃杂粮身体好” 师:我们了解了杂粮对身体的好处,那么我们在饮食中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交流发言
教师总结:不挑食、多吃杂粮、常吃杂粮 学学做做:
1、师:哪些食物是杂粮加工成的? 学生交流。
2、师:今天我们来学做窝窝头。看做窝窝头的录像。学生说说步骤。
教师总结(具体见书本)。
四、总结全课:说说你上了这堂课以后学到了什么?
板书: 常吃杂粮身体好 杂粮:小米、玉米、糙米、荞麦、燕麦、黑豆、蚕豆、红豆、黄豆、绿豆、红薯
7.第三课荷花淀..-教学教案 篇七
1、通过拟标题,迅速理清小说的情节;
2、通过对情节和环境的分析,对小说语言的品味,鉴赏小说的人物和主题,领会在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迅速成长的性格和精神,感受夫妻之情、家国之爱和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鉴赏小说的人物语言;
难点:领会在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迅速成长的性格和精神,感受夫妻之情、家国之爱和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
三、教学方法:
1、自读指导法
2、讨论法
四、教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孙梨的一篇小说《荷花淀》。这篇小说写于抗日战争时期,是一部表现抗战时期中国普通妇女品格和精神的小说,也是一部表现抗战时期妇女在硝烟中成长的小说。
2、迅速理清小说情节:
这篇小说自然划分为三个部分,速读小说,给三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并复述小说情节,指出矛盾冲突及其发展的几个阶段。学生合作讨论。教师加以点拨 标题:夫妻话别探亲遇险上阵杀敌 送夫参军寻夫遇敌助夫歼敌
(注意,拟小标题必须注意角度的统一,这三个题目都是从水生嫂和妇女们的角度命名的)小说的矛盾冲突是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之间的矛盾。小说的主人公们,荷花淀的妇女和男人们,爱家、爱国,但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正在践踏着我们的土地,于是,这些淳朴可爱的人们,不得不舍小家,顾大家,上阵杀敌,以求和平安稳的日子。在这一矛盾冲突中,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精神和品质。开端是:夫妻话别 发展是:探亲遇敌 高潮是:上阵杀敌 结局是:战胜成长
3、抓住情节、环境尤其是语言,鉴赏人物形象。(1)夫妻话别
•学生齐读前三段,讨论:这一部分前三段写水生女人编席,也有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请问:这两块描写意在表现什么?
明确:写水生女人编写,月亮高照,空气凉爽,苇眉子“在她怀里跳跃”,“她象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篇洁白的云彩上”,勾勒了一副优美的劳动图画。表现了人物的勤劳、劳动的优美。自然环境的描写和对人物劳动场面的描写互相融合,突出了白洋淀人们的勤劳、灵巧。
读前三段,就有一种沁人心脾的美感。如湘西的边陲小镇,景美人更美。而景物的美也同样是为衬托人物的美服务的。
•分角色朗读其余部分,结合有关情节和句子,谈谈水生和女人的形象。参考:水生——干练、简朴、积极、向上、关爱家人,胸怀国家。水生嫂——勤劳、善良、温柔、体贴、深明大义
•讲解和练习:要注意一些细节描写,课后第二题。如水生说明天要到大部队去,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女人的温柔、对丈夫的关心)、水生说县委决定成立地区队,他第一个报了名,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传统妇女的贤惠,同时又深明大义,欣赏和支持丈夫做积极向上的事情)、女人要水生嘱咐她几句,直到水生说“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时,女人才流着泪答应了(夫妻深情,坚贞不愉)。这些细节最能表现人物真实的内心,要注意体会。(2)探亲遇险
•这一部分是情节的发展,写妇女们探亲遇险。给我们塑造了白洋淀妇女的群体形象。写得有情趣,又很紧张。请大家找一些很又表现力的句子读读,说说,情趣表现在哪里,表现了妇女怎样的性格?紧张的情节又是什么,表现了妇女们怎样的形象? 参考:水生嫂——冷静、沉着;其他妇女——依恋丈夫,各有托词。
紧张的情节——表现了妇女们的沉着、能干、有谋略。妇女们在抗张的背景下,既保持着传统的美德、青春的多情,又正在一步步成长。
•这一部分有基础环境描写,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3)上阵杀敌
这一部分写女人们在荷花淀里遇到了丈夫们,男人们打退了敌人,收获了战利品,又急匆匆的走去。女人们见到了丈夫,欢天喜地,却不服男人们的“横样子”,决心成立队伍。又交待了她们学会了射击、警戒、作战。是情节的高潮,也是结局。表现了白洋淀人民敢于与敌作战、能够与敌作战,爱家、爱国、上进、在战争中成长的崇高品质。有几处细节描写很有表现力,找出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水生一面说“一群落后分子”一面把捞到的战利品“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丢在了女人们船上。(男人是上进的,女人是多情的,互相是恩爱而幸福的)女人们不服“他们那个横样子”的一段对话。(男人们以革命为重,妇女们在战争中逐渐成长)
4、讨论小说的主题。
提问:本文是怎样的典型环境,又是怎样的典型性格。典型的意义何在? 抗战大背景,美丽淳朴的白洋淀。——典型环境。
积极上进、乐观革命、勇于杀敌的男人;温柔多情、坚贞勇敢、不断成长的妇女。中心人物是水生嫂,但她只是一个代表,代表了白洋淀妇女的精神风貌,也代表了中华民族抗日的精神风貌。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优美的自然风光、祖国的大好河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前途灿烂的革命图景。
8.《第三课 师生面对面》教案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了解师生关系存在矛盾和冲突的的原因
2、能正确处理好师生交往中的冲突,掌握与老师沟通的方法
3、学会换位思考,尊敬老师、理解老师、体谅老师,主动培养关心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能正确处理好师生交往中的冲突,掌握与老师沟通的方法
2、难点:学会换位思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方式: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体验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Ⅰ、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整顿纪律,准备上课
Ⅱ、导入新课
听到“老师”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教育、帮助、批评、家长会·····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老师的谆谆教导引导我们前行,老师的关爱伴随我们长大。但有时候我们却不那么了解老师,让我们一起走近老师,走进他们的世界看看吧
播放背景音乐《每当我轻轻走过老师的窗前》和我校部分老师辛勤工作的画面,引导学生说出一些描写老师的词语、歌曲、电影、诗句等,导入本节课话题《师生面对面》
是老师,把我们从懵懂引向成熟,使我们从无知变得学有所长;是老师,领着我们看到了天有多高,地有多广,梦想可以有多大。
Ⅲ、学习新课
一、创设情景,设置导疑
1、提问学生:(1)你觉得老师能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吗?(2)当你被老师误解或批评时心里感觉怎么样?
2、提问老师:您评价学生的标准是什么?在您眼中学生有没有好坏之分?
意图:通过让学生和老师畅谈上面问题的感受和见解,可向学生传达一个信息:在老师的心目中,各个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样不但能达到增强师生彼此理解的目的,同时也可以鼓励一部分后进生,使他们坚定改进生活与学习习惯的信心。
二、造成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原因
(一)案例分析:师生关系不和谐的现象距离
案例一:教室里上自习很吵,班主任老师坐在讲台上,看到李东处发出小声音,又看到李东一直在动,便将李东叫出来,狠狠批评一顿。实际上,李东当时并未讲小话,而是在找一支笔。问:这一场景说明了什么?
老师也都是普通人,也会犯错误。有时老师还会冤枉人。
其实老师批评学生,即使是错误地批评了学生,也是对学生的爱心体现。老师也不是完人,因此,作为学生,不能苛求老师不犯任何错误,对老师的爱心之中应包含一份宽容和理解。
案例三:体育课前,陈明和李易先后从教室跑向操场。陈明猛一关门,震碎了门上的玻璃,陈明稍一停顿,便跑向操场。李易见状犹豫了一下,顺手拿起扫帚扫起了碎玻璃,李老师此时正好从门前走过,不由分说地批评李易不爱护公物,李易感到很委屈。
此时,李易可能会有以下两种做法:第一,将扫帚狠狠地摔在地上,与老师大吵一架。第二,什么也不说,从此以后见到李老师再也不问好了,也不学李老师教的英语了。
(1)你赞成第一种做法吗?如果李易采取了第一种做法,结果会怎样?不赞成。加深与老师的矛盾。
(2)你赞成第二种做法吗?如果李易采取了第二种做法,结果会怎样?不赞成。使自己的学习情况受到影响。
(3)如果你是李易,假如老师冤枉了你,你会怎么做?
找时机,跟老师心平气和地讲清事情的经过,必要时,可以找同学跟老师讲,消除与老师之间的误会。
(二)总结造成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原因:
1、“严师出高徒”的刻板印象,使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
2、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缺乏深度,心理距离较远,很难达到优异的层次
3、年龄差距,沟通存在困难
4、学习与应试压力产生的矛盾
三、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该怎么做 要诀一:相互了解,架起沟通的桥梁
1、了解老师的上课风格、工作特点、性格特点
2、让老师了解自己:上课积极发言、有疑问及时向老师请教、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多和老师直接接触 要诀二:真诚的尊重老师,勤学好问,虚心求教
情景一:上课时,起立问老师好,有的同学歪七扭八,一点也不认真。
情景二:一位老师姓蔡,学生在背后直呼其“菜包子”;另一位教师姓袁,学生在背后称其为“老猿猴”。
情景三:有的学生嫌老师没有经验,或者觉得老师讲的不好,于是上课不认真听讲,要么走神、睡觉,写别的作业,或者说话。要诀三: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
1、这次考试得了85分,老师表扬了我,我(),因为________ A很高兴,并下决心再接再厉 B没有什么感觉 C得意洋洋的向班上同学炫耀 D骄傲自大,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2、我在上数学课时玩手机被老师发现,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我()因为_____ A会当即顶撞老师 B 主动承认错误 C以后再也不认真上他的课了
D在心里给老师“记”上一笔,找机会跟他算帐
要诀四: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与老师出现对立、争执时要理智调控情绪和言行,具体做法: 停止争辩,保持冷静,让情绪降温。2 反省自己,查找自身原因。陈述事实,让老师明了情况,取得老师的理解。4 请他人帮助分析,寻找解决办法。寻找时机,真诚地与老师交换意见,化解矛盾。
要诀五:用心理解老师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委婉地向老师提意见
案例二:昨天下午放学后,罗军因身体不舒服被同桌周力劝回家了,还说会代他向老师请假,并帮他做值日。而周力放学时却把这事给忘记了,结果害得本班被学校定为“不清洁”班级。老师不知内情,狠狠地把罗军批评了一顿。
(1)罗军被老师错怪的原因是什么?
(2)假如罗军当场顶撞、责怪班主任,会出现什么情况?
(3)你认为罗军可以采取哪些理智的方法消除与班主任的误会?
Ⅳ、课堂小结
1、学习了本课时,我们知道了老师的辛苦,也知道了老师的严厉只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优秀,所以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要消除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必须了解、熟悉老师,多与老师交流,主动沟通。真诚理解,充分信任老师,才会消除对老师的陌生和恐惧。
3、面对老师批评,要正确对待,要信任、理解老师;坚持得理让人,无理认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Ⅴ、课堂练习
1.看到老师最近气色不好(B)①我会和同学们在课下找老师聊天,让老师高兴高兴 ②我会和同学相约,严格要求自己各方面都表现好一些, 少让老师为我们操心
③我会主动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④为老师倒一杯水,劝老师多休息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③④ D①③④ 2.下面体现对老师尊重的有(A)①上课注意听讲
②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③对老师有礼貌
④对于作业上老师的批语看都不看,把作业仍到抽屉里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②③④ 3.当自己与老师发生矛盾时,应该(C)①反省自己,查找自身原因
②寻找机会,真诚地与老师交换意见,化解矛盾 ③请父母帮忙分析,寻找解决的办法
④找机会陈述事实,让老师明白情况,取得老师的理解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4.虚心接受老师正确的批评(D)①是理解老师的表现 ②是懦弱的表现
③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
④可以帮自己改正错误,完善自己
9.八上美术第三课《寄情山水》教案 篇九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画的树的画法,初步了解中国山水画发展的概况,并对其材质、形式和内容有所认识。掌握山水画的步骤方法,能理解“勾、皴、染、点”的含义。
2、通过对中国山水画作品中表现的传神与魅力特点的欣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中国画绘画表现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活动,掌握美术欣赏、评价、表现等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情感与态度
通过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感情,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让学生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二、重点
初步了解山水画的内容、形式,并掌握山水画的四个步骤。
三、难点
能用笔墨表现山水,理解诗境与画境的统一。
四、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毛笔、墨汁、生宣、国画颜料。学具:毛笔(小狼毫、中白云)、墨汁、生宣、国画颜料。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感受山水画:
1、播放有诗情画意的山水风景配以山水为内容的音乐,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欣赏与观察,并提出“你知道有哪些描写和赞美祖国山水的名诗名句”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你看到的山水和画家笔下的山水有何不同?”的问题展开讨论。
2、揭题:中国古代诗人用文字做笔墨,寄情山水,而画家用笔墨做语言,抒情达意,让我们一起走进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殿堂。出示课题“写意山水”。
二、技法示范,体验山水画:
1、毛笔运笔及国画用墨的方法。
(1)毛笔运笔的方法:中锋、侧锋、逆锋、顺锋。表现云和水多用中锋,画出的线条轻盈流畅;表现树木则多用逆锋,画出的线条则苍劲、雄健。
(2)国画用墨的方法:焦、浓、重、淡、清。让学生先体验破墨法,即浓破淡、淡破浓、水破墨、墨破水、色破墨、墨破色的效果,然后用泼墨法来体现水和墨浓淡相宜的层次。
2、示范画树的的传统技法:
先观察树的结构特征:上细下粗、干生枝、枝生梢、梢长叶。学生观察总结 教师示范:
第一、画树干:中锋用笔画树干,注意确定树的姿态,侧锋用笔皴擦树干,注意水分的多少,表现明暗关系
第二、画树枝:树分四枝,注意树的前后左右出枝
第三、画树叶:
点叶法:是用粗线、细线和干湿浓淡的笔点画成。
夹叶:是用勾勒线法表现树叶。中锋用笔勾不同叶形,注意聚散疏密关系和远近关系
运用“勾、皴、染、点”,掌握山水画的步骤方法。
三、主动参与,学作山水画:
1、展示选好的几幅漂亮的画树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表现近树、远树。
2、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自然风光,画一幅构图比较完整的山水画。教师则巡回指导,协助解决创作中遇到的问题。体会中国画用笔用墨的妙趣。
四、多元评价,展示山水画:
体验笔墨趣味,进行多元评价:
1、对课堂练习先做一番自我评价。
2、然后给同桌或同组同学评价。
3、展示代表性的作业,教师进行点评。
4、最后让学生们给自已创作的山水画配以恰当的诗句。
五、作业与课堂评价
观察家乡的山山水水,把你认为最漂亮的那部分画下来,并配以恰当的诗句,要求能以美术形象初步表达自己对诗的理解。山水画动人的意境离不开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大胆地表现周围的生活和环境,运用绘画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促进祖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六、板书设计
第三课、寄情山水 ——树的画法 树的画法:树分四枝 点叶: 夹叶:
七、教学回顾与反思
大部分学生能运用形、色、肌理等美术语言,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并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以及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能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对中国山水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中国画绘画表现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八上美术(湘教版)《寄情山水》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山水画的一些基本技法,进一步体会笔墨趣味。方法与过程
欣赏——练习——评价——练习。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
学习山石的基本画法
三、难点
山石质感的表现。
四、教具学具
课件、示范工具、毛笔、墨汁、国画颜料、调色盘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中国画在绘画题材上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山水画在表现自然风貌上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是祖国传统绘画艺术结晶。让学生畅所欲言。
媒体课件演示
二、技法讲解,突破难点:
山石是中国山水画基础,画好山水画首先要学好山石的画法,先从石的练习入手。
1、教师笔墨演示,综合讲述。第一步,示范并讲解勾(板书:勾):用浓淡不同的墨勾出石的轮廓,运笔以侧锋为主。注意观察山势的走向,山的形态特征以及山的前后关系。
第二步,示范并讲解皴(板书:皴):就是用墨画出山的表面也有凹凸起伏的纹理。可以用淡墨皴出山石的结构,用以表现山石的凹凸起伏的质感,运笔以侧锋淡墨干笔为主。
第三步,示范并讲解染(板书:染):向光的地方亮,光线照射不到的地方暗,用淡墨渲染出山石的明暗,以增强立体感。
第四步,示范并讲解点(板书:点):山上总会有一些小灌木、小石头,或者是远处看不大清的树木、房屋,那就用点来表示吧。可用浓淡大小不同的墨点来丰富山、石的结构。
画山法:山如同扩大了的石头,与石头画法相似,先定外形轮廓,然后皴出山体结构,再点染而成。山的造型要力求脉络贯通,山势起伏,层次分明。一般有两种表现手法。
(1)勾线法
(2)点垛法
皴法有:斧劈皴、折带皴、披麻皴
2、小结:
石分三面生阴阳,干湿浓淡要变化,山有高低写好峰,上实下虚自然成。
把握好山石大形和气势,大胆落笔,小心收拾,用多种变化的笔墨练习画山石
三、作业要求:
分组练习,注意灵活用笔、用墨。
四、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合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业展评:
自评、互评、师评结合。
六、课堂小结 写意山水注重意象,山水画动人的意境离不开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大胆地表现周围的生活和环境,运用绘画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促进祖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七、板书设计
第三课、寄情山水(2)
——石头画法 石分三面
皴法:斧劈皴、折带皴、披麻皴 “三远”:平远、高远、深远
八、教学回顾与反思
【语音语调第三课教案】推荐阅读:
日语语音语调教案11-05
普通话语音发声教案07-04
英语语音教学培训09-05
英语语音基础入门09-28
初中英语语音教学反思08-13
大学英语语音教学08-14
英语语音教学读书心得11-06
语音室解说词07-21
第一讲语音基础知识10-13
论高职英语语音教学问题及对策论文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