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师专业知识和能力 情况的证明

2024-10-12

关于老师专业知识和能力 情况的证明(精选3篇)

1.关于老师专业知识和能力 情况的证明 篇一

学生在解图形证明题时, 应该要有逆向思维, 如果正面不好入手, 就从反面着手。 首先假设该命题结论的反面成立, 依次进行推理。 如果所推导出来的结果与命题中的已知条件、公理、定义等相互矛盾, 或者推导出来的两个结果相互矛盾, 就能说明这个假设的“ 结论反面成立” 是不正确的, 故而证明命题中的结论能够成立, 是正确的。

例:求证图1中圆内不过圆心的两弦 (不是直径) 一定不能相互平分。

已知条件:如图1所示, AB、CD是⊙O内任意两条相交于P的非直径的弦。

求证:AB、CD一定不能相互平分于P。

证明:假设AB、CD相互平分于P, 连结OP

可见, 该结论与已知公理相矛盾, 故该假设不成立。

∴AB、CD一定不能相互平分。

二、面积法

面积法是用面积之间的关系替代题目中需要证明的几何量, 将题目中的几何量用相关图形面积形式表示出来。 相较而言, 面积法更加直观, 更利于表述。

例:△ABC中, ∠ABC的平分线是AD, 求证:AB∶AC=BD∶DC。

证明:如图2所示, 过点D分别作DE⊥AB于E, DF⊥AC于F

则DE=DF

三、割补法

割补法在解平面几何图形问题时比较常用, 将原有的不完整的图形补或者割成比较常用的三角形 (等腰、等边、直角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梯形、圆形或者其他对称图形等。这样一来, 学生就能将原来不规则的、相对陌生图形转化为规则的、熟悉的图形进行解答。

例: 已知四边形ABCD, ∠A =60° , ∠B、∠D均为90°, 其中AB=2, CD=1, 分别求BC和AD的长。

解:如图3所示, 分别延长BC、AD, 使其延长线相较于E

四、分析综合法

学生在进行几何推理时通常会有两种思维模式, 一种是根据原因推导结果, 另一种则是根据结果推导原因。前者是指学生根据题目已知条件, 运用相关的公理、定义或者定理进行推导, 从而得出结论;后者是一个逆推的形式, 即学生在解题时从结果出发, 依次寻找能够使结论成立的条件。综合性的几个问题通常较为复杂, 仅靠一种方式解决起来相对困难, 所以学生需要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 即所谓的综合分析法。

例如:如图4所示, 若点P是菱形ABCD中对角线BD上的一点, 连结AP并延长, 与CD相交于点E, 与BC延长线相较于点F, 求证:PC2=PE·PF。

解题思路分析:

由已知条件中菱形的性质知, ∠BDA=∠CDB, AD=CD,

五、几何变换法

学生经常会在在解某一些平面几何问题时感到束手无策, 因为这些题目中的图形所隐含的几何性质比较分散、晦涩, 不容易发现题目中已知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此时就要求学生能够巧妙地对图形进行一定程度的变换, 对原有图形中的某一部分进行位移或者做其他较为恰当的变化, 以使图形的几何性质能够凸显出来, 分散的条件能够汇聚起来。 如此一来便能化难为易, 解题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参考文献

[1]孙金栋.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中的合情推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1.

[2]葛莹.初中数学几何推理与图形证明对策[J].学周刊, 2015 (14) :222.

[3]龙琼.初中生几何证明典型错误及归因研究[D].西南大学, 2013.

[4]范成.初中数学几何推理与图形证明策略例谈[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14 (10) :56.

2.关于老师专业知识和能力 情况的证明 篇二

关键词:短信;证据能力;证明力

中图分类号:D9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3-0108-02

1短信概述

所谓短信是用户通过手机或其他电信终端直接发送或接收的文字或数字信息。短信是伴随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而产生的一种电信业务,通过移动通信系统的信令信道和信令网,传送文字或数字短信息,属于一种非实时的、非语音的数据通信业务。

伴随着短信从手机扩展到小灵通及固定终端、从数字移动通信网扩展到固定电话网,人们对短信的认识也不再仅看作是数字手机的“专利”,业务形态在改变、网络要素在变化、信息内容在丰富,这一过程中始终不变的只有两点:一是短信的信息长度,始终是不超过160个英文或数字字符,或70个汉字,这与短信基于通信系统的信令网传送内容的机制密切相关。二是短信传递的方式——存储转发,当用户无法接收时,短信不会丢失,暂时存放在短信中心,当用户重新登录进网的时候,短信会迅速递交到用户手机上。

这些与生俱来的特点,使短信具备了传递准确可靠、迅速及时的优点,使短信具备了影响人们的习惯的基本条件。因此,短信走进法律领域也就成了一种必然。但短信能否成为证据,以及其证明力如何的问题却依然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加以论证。

2短信在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能力

所谓证据能力,一般认为就是证据的可采性,但也有观点认为证据可采性与证据能力并非同一个概念。由于诉讼模式和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证据能力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为避免过多论述,这里只将证据能力简单地解释为能否成为证据的资格。

短信要成为证据必须具备相关性和可采性。由于证据是否具有相关性取决于具体的案件情况,不能单纯从理论上进行分析论证。而对证据可采性的判断需要满足3个标准,即相关性、可靠性和正当性。

短信操作流程决定了短信数据存储于SP的平台时存在着数据被改编的风险。这是技术上的漏洞,但技术上的漏洞只能说明短信有被篡改的可能。换言之,被篡改只是一种可能性,只会影响该证据的证明力,而不能妨碍其可采性。在这一点上,国际社会已有立法实践:

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于1996年通过的《电子商务示范法》第9条第1款除了明确数据电文可以作为一种证据外,还规定。在任何法律诉讼中,证据规则的适用在任何方面均不得以下述任何理由否定一项数据电文作为证据的可接受性(admissibility):①仅仅以它是一项数据电文为由;②如果它是举证人按合理预期所得到的最佳证据,以它并非原件为由。另外,加拿大1999年12月制定的《统一电子证据法》第4条规定,输出数据形式的电子记录,如果已经明显地、经常地发挥作用,并且被依靠或用来作为存储在输出数据中的信息的记录,那么它就是符合最佳证据规则的记录。

我国在这一方面也有立法实践,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以下简称《电子签名法》)对数据电文的证据能力问题上就有重大突破。该法第7条规定,“数据电文不得仅因为其是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而被拒绝作为证据使用”。

因此本文认为,短信有充分的理由可以成为案件事实认定的证据。事实上,实务中也已经这样操作了,如“梁灏英诉覃军勇名誉侵权纠纷案——短信息侵犯名誉权案”。在这个案件中,原告就是利用了一条短信作为名誉侵权的证据被法院采信,从而赢得诉讼的胜利。总而言之,短信不论是现在还是在将来,都有资格进人诉讼流程。

3短信在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力

3.1短信当属电子证据

证据的证明力是指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的价值和功能,讨论短信在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力问题,必须先解决短信属于哪种证据形式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现行法律对其的适用,也涉及到对其证明力的判断标准问题。当前学界对短信这类电子证据的归属存有很多争议,其中主要的有两种:

(1)认为电子证据是视听资料。理由是:电子证据和视听资料储存都需要借助一定的设备来反映;都是运用一定的科技手段制作、传播、识别和感知;易删改;易复制。另外,1982年的《民事诉讼法(试行)》中将录音、录像、计算机存储资料等划归视听资料这一新的证据种类,这也就是为什么目前仍有许多学者支持将电子证据视为视听资料之一的主要原因。

(2)主张电子证据属于书证。根据是:电子证据和书证一样都是通过内容表达中心思想;我国证据理论和立法上都已经将书证扩大到数据电文形式;国外理论和立法也大多承认电子证据相当于书证。

本文认为,目前可以明确的一点是,短信属于电子证据,但学界对电子证据的归属存在不同看法。当前,许多人都建议将电子证据作为一种新的独立的证据,本文赞同这种观点。本文认为,电子证据在证据保全、采集、审查和开示上各需要有独特的方法以及专业人员的支持,不同于一般的传统证据。并且,2005年4月1日生效的《电子签名法》虽然不是对电子数据文件的专门立法。但是它至少说明了数据电文是有别于书证和视听资料的证据形式,具有单独成为证据形式的可行性。因此,我们不妨大胆突破现有证据的表现形式,承认电子证据为独立的证据种类。

3.2短信可以作为原始证据

短信作为电子数据文件的一种,其证明力究竟如何?本文认为,短信证据具备原始证据的资格。短信发送后经过sP平台储存并发送给接收人,只要向对方不能证明这个过程存在瑕疵,短信证据就可以被采信作为原始证据。上文论述了短信既不是书证也不是视听资料,那么我们就不能固守着书证和视听资料证据力的判断标准。目前,许多国家已经承认了电子证据原件与副本的这一特性,如加拿大《统一电子证据法》第5条规定,没有相反的证据可以认定产生或存储记录的电子记录系统的真实性。我国《电子签名法》第5条规定,“符合下列条件的数据电文,视为满足法律、法规规定的原件形式要求:①能够有效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供随时调取查用;②能够可靠地保证自最终形成时起,内容保持完整、未被更改。但是,在数据电文上增加背书以及数据交换、储存和显示过程中发生的形式变化不影响数据电文的完整性。”因此,本文认为,只要不能证明短信本身的真实性遭到破坏,则在关联性和合法性的前提下,就应当认定其为原始证据。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关于老师专业知识和能力 情况的证明 篇三

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目的, 主要在于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并在此基础上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增强体质。学校体育课以实际的体育锻炼为主, 配有有一定数量的器材设施, 因为学校体育场地、体育器材是学校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 增进学生健康, 加强素质教育的第一保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国家专门制定了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 要求各地学校积极实施, 在平时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现有的体育设施应有的效用, 努力开发体育器材的潜在功能。当前, 由于人为因素和经费不足等原因, 农村中学体育器材的配备达标率相对较低, 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 而且已有的体育器材的利用率也不高, 使用起来存有很大的局限性, 这些都使得体育教学单调、枯燥, 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教学效率相对低下。本课题通过调查和研究, 指出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器材不足的问题和原因, 并提出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弥补因体育器材短缺造成的教学缺憾的方法和途径, 从而活跃体育课堂教学气氛, 增强体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促使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调查结果

在所调查的20所学校中, 各校器材设施配备呈现二大特点:一是各校器材配备不均衡且损坏现象严重、报损多补数少;二是各校器材配备离教育部规定的器材要求都还有差距, 有些学校差距较大。从一类必备项目所占比例上可以看出:田径器材如跨栏架、铅球和实心球拥有量较高, 平均达38.17%;球类中篮球、排球、软式排球 (中考项目) 、足球占了56.8%;体操器材22.5%, 武术器材刀、剑和棍达12.6%。田径和球类器材拥有量大大高于武术和体操, 差别非常明显。在调查中还发现, 农村中学生普遍喜欢上武术和体操课, 而现在相当多的中学体育课内容只有田径和球类, 少数上体操和武术课的, 大纲规定的有些内容因条件所限而大打折扣。在这种体育教学必备因素缺乏的情况下, 学生的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 体育课堂教学气氛不活跃, 教学效率相对低下。

三、分析研究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 应试教育的影响, 目前学校工作成绩的评定的好坏, 主要还是靠升学率来衡量, 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在教学中, 体育课经常被挪做他用, 体育课时得不到保证, 体育场地被闲置不用, 体育器材、体育设施的发展更是无望。

第二, 学校主管领导不重视, 体育经费设置过少, 而且这有限的体育经费往往被用于举行运动会以及各种比赛, 而在体育器材设施上则不怎么重视, 得过且过, 使得师生在体育教与学中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发挥出来。在调查中发现, 许多常规体育器材在农村中学中仍是空白。由于各学校条件不同以及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 器材设施配备上有所的偏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 但偏重到这种程度就说不过去了。体育器材设施的多少以及质量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从事该项目体育活动的学生人数和学生的体育成绩, 所以体育器材设施的构建要尽量从实际出发, 分轻重缓急, 协调发展, 这样既不影响学生体育知识的丰富, 又不影响学生全面锻炼身体, 从经济方面来说又可以避免造成浪费, 给体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有力的条件。

第三, 体育教学重形式不重效果, 器材管理和维修工作没有落实到实处, 体育器材要么紧缺, 要么损坏、损失严重, 无专人管理维修。另外, 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 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没有积极引导他们养成爱护器材设施的习惯。在调查者还发现, 中学生普遍喜欢上武术课和体操课, 而这两类课所用的体育器械, 如刀、剑、棍以及体操棒、跳绳等构造简单, 教师完全可以带动学生自己制做, 解决体育器材少无法上课的问题。

四、体会及建议

农村中学体育器材设施不足的现象比较严重, 体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的比例也很低, 应该引起教育部门各级领导和体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建议教育和体育部门开动脑筋, 明确农村中学体育场地器材资源的开发方法, 广开体育教学的经费来源, 责成执行, 如社会赞助, 校办工厂补贴教育经费, 保证经费来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因地制宜, 尊重差异

体育场地器材资源的开发, 要考虑我国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使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到一起。配备器材时根据大纲要求, 切合实际情况, 从综合类体育项目到奔跑类、从跳跃类到投掷类体育项目, 从棋类项目到体能类运动, 尽量均衡发展, 这其中很多器材都可以借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 而且学生的家长一般也能够承受得起。我们在体育场地器材的开发过程中, 应保持不同地域间体育场地器材资源的多样性, 不应该盲目追求课程资源的统一性, 扬长避短, 积极发挥某些场地器材资源的优越性, 努力把地域资源局限变成区域特色优势资源开发。

2.学科整合, 互动发展

体育场地器材资源的开发, 不仅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体育场地器材, 还要根据教学需要, 对所利用的资源进行优化组合, 使其形成最佳的结构状态并充分利用其它学科, 如几何学、物理学等知识作为实验资源, 创造出更新更科学的实用器材, 更好地为体育课程目标服务。

3.加强管理, 注重特色

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管理与维修, 体育器材保管室要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制度,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严格的实施, 监督教师和学生爱护体育器材设施。同时,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使之在平时的使用过程中加强爱护, 要在体育课中自始至终地贯彻爱校如爱家、爱护器材的宣传教育, 培养广大师生珍惜和爱护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意识和行为, 不要由于我们自己的不合理行为, 使得由社会、学校和体育工作者经过多年奋斗才充实起来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损耗, 造成体育器材的匮乏。体育场地器材资源的开发应当有所创新, 不能一哄而上。体育教师可根据现有的经济条件和文化建设的需求, 向大家尚未涉及的领域进军, 购置和开发那些有时代特点, 而且又符合社会发展与学生实际情况的体育设施器材, 建立本校特色, 既有利于发挥体育教师的能动作用, 又可以补充国家制定的各级学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的不足。

总之,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场地器材是关键, 要加强对一些新兴体育项目场地器材的配备, 建立科学而合理的体育器材配备和使用制度, 提高场地器材的使用率, 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锻炼的动力, 从而实现学生积极自觉锻炼的意识, 为农村中学开展阳关体育运动服务。

摘要:当前, 农村中学体育器材的配备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 体育教学必备因素缺乏, 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阳光体育和体育2+1活动难以顺利开展。本课题通过调查和研究, 提出了解决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器材不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对推动体育教学改革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中学,体育器材,配置,使用,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国林.关于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2005.

[2]姚明.体育器材设施对中学体育的影响及对策.

上一篇:做好学生健康教育下一篇:论现代企业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