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大学生志愿者发言

2024-09-18

社区大学生志愿者发言(共9篇)

1.社区大学生志愿者发言 篇一

倡议书

尊敬的各位领导、志愿者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国家税务局的徐振南。我非常荣幸能作为志愿者代表在这里发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市广大志愿者朋友们向长期以来一直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各位领导和志愿者组织表示衷心的感谢。

志愿者精神概括起来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在雷锋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这段话恰如其分地体现了雷锋精神的实质,雷锋精神在志愿者精神中有完整而充分的体现,志愿者精神是雷锋精神的延续和发展。像雷锋一样乐于助人,对于他人的痛苦和社会的问题保持敏感,尽到公民的责任,践行奉献的意义,从而提升整个社会,这正是雷锋永恒的意义,也是志愿者精神永恒的意义。所以,今天,请允许我向广大志愿者和社会公众发出倡议: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尽已所能,服务社会。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特长,关注珲春发

展,关心社会生活,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服务社会和人民。让珲春因志愿者的存在而更加美丽,社会因志愿者的奉献而更加和谐。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到珲春志愿服务事业中去。广泛深入社区、深入农村、深入家庭,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扶危助困、社区服务和应急救援等志愿服务项目。用爱心和智慧,为珲春增添绚丽!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传播志愿精神的真谛。传承和发扬雷锋精神,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用奉献传承中华文明、用友爱共筑心灵家园,用互助搭建爱心桥梁,促进社会共同进步!

春天播撒希望,爱心铸就梦想,微笑由你我接力,和谐在世界传递。让我们携起手来,传递微笑、传播文明,唱响“爱心奉献”之歌,为珲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让志愿者的微笑成为珲春靓丽的名片!

倡议人:徐振南

2.社区大学生志愿者发言 篇二

关键词:社区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者,规范管理

大学生志愿活动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新事物。近年来, 大学生走进社会、进入社区, 积极开展“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志愿者活动, 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和好评, 并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和积极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本文探讨以大学生志愿者自愿无偿劳动协助完善社区服务机制, 形成以社区工作人员为主, 以大学生志愿者为辅助和补充的新型社区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该模式将使社区居民委员会从经费和人员紧张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同时为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提供社会实践的场所, 为他们提供在社会服务和奉献中展现自我, 在社会的进步中成长成才的大好机会。

1 社区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意义

1.1 志愿者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 在不取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 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社区志愿服务, 是指依据个人意愿, 以社区为依托, 以社区公共服务为主要领域, 充分运用社区资源, 围绕居民个人、家庭的生产生活基本需求以及社区公益事业开展的一种公益性活动。社区志愿服务弥补了政府和家庭职能的某些不足, 增强了社会成员的生活保障, 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以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1.2 人力资源理念的更新

对社区来说, 大学生志愿者的引入, 实际是发掘了社区所在地高校中潜在的优质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理念得以更新, 从员工人力资源模式向员工为主, 义工为辅的人力资源模式转变。

1.3 有益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实自己、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实际工作中, 通过社区工作人员的交流, 与社区居民的沟通和具体的岗位实践, 培养他们走向社会的适应能力, 在事业上的自我设计能力和公共社交能力, 又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自我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 强化了自己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志愿者的组织形式

2.1 组织机构

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社区服务项目, 由学院和社区共同负责。由社区提出人员、时间和具体工作岗位的需求, 学院根据学生学习课程的安排情况, 选择学生的来源, 按学期进行聘任。学生分配到具体岗位后, 由学院、社区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分别负责志愿者的岗前培训、岗中检查和服务考评等工作。

2.2 志愿者的组成

社区志愿者活动坚持自发性、公益性、无偿性原则, 根据社区提出的岗位需求, 由学院组织本学院各年级学生自愿报名, 面试筛选出合适的人选。选定的社区志愿者根据自己的课余安排, 选择义务服务时间。

2.3 志愿者的结构

考虑到社区志愿者自治性、责任性、专业性的要求, 从管理形式上将志愿者纵向分为普通志愿者、志愿者协调员、志愿者项目负责人三个层次, 根据服务内容, 将普通志愿者岗位横向细分。

3 志愿者的活动内容

3.1 开展设点服务

设点服务即以街道设施和家庭、楼院设立网点为居民提供多种技能性或劳务性服务, 如儿童课业辅导、法律咨询等服务项目, 志愿者利用社区服务设施, 在居民委员会或到居民家中定期、定点开展。

3.2“一对一”重点帮扶

关注特殊服务对象, 既是社区居民的需要, 也是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社区的重点。针对社区中有困难的老、病、残等服务对象, 重点围绕困难居民的实际要求, 开展以助老敬老、扶残助残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

3.3 文化共建

与社区开展文化共建, 是创建文明社区、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也是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更高层次需要。按照“共居共建、双向受益、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原则,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功能, 与社区居委会以及辖区内的单位开展文艺演出、体育竞赛、知识讲座、艺术鉴赏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提升社区居民精神生活的层次。

4 志愿者服务项目管理体系

4.1 管理机构

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社区服务项目, 必须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社区志愿者管委会, 该机构由社区居委会主任、支部书记和志愿者项目负责人组成。对于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具体岗位、服务目标、规范管理或在服务过程中出现问题等都将通过志愿者项目负责人和社区居委会讨论认定。

4.2 岗前培训

凡是参加社区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必须提前进行岗前培训。该培训由社区工作人员、往期志愿者负责, 根据不同内容分别开展, 主要内容如下。

介绍社区的基本概况、服务功能、服务项目, 使志愿者了解社区的规模、特点、性质和自己所能承担的工作, 以及工作的重要性;介绍社区志愿者组织的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和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使志愿者明确自己的言行举止将代表学院的形象;对具体工作流程、技术标准、质量要求进行语言描述和实地操作, 使志愿者明了具体的工作要求;采用提问的形式对志愿者进行考核。没有进行培训和多次考核不合格的不允许上岗, 上岗的志愿者应身着学院制作的志愿者服, 便于社区居民的监督和社区管委会的管理。

4.3 量化管理

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社区服务项目实行量化管理, 我学院实属尝试阶段, 指标的制定和考核制度也正在试行, 通过多期志愿服务实践, 我们发现大学生不同的年级, 不同的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结果。根据综合考察拟定量化指标。

4.3.1 主观量化指标

该项指标主要是指志愿者工作态度的量化管理, 占总分20%。主要包括遵守劳动纪律, 热情为社区居民服务, 勤问勤学, 善于提出创新建议等, 并分别给予相应的分值。

4.3.2 客观量化指标

该项指标主要是将志愿者具体承担的工作项目, 按照工作类型、劳动强度、技术难度和数量分别给予一定的分值, 占总分的80%。

4.3.3 量化记录

志愿者每次工作结束, 应当认真记录自己的主观工作态度和客观工作数量, 请上级管理人员检查、签字, 并相互交换意见。该记录每期志愿服务工作结束后进行综合测算, 得出志愿者个人当期得分数。

4.3.4 总结考核

我们的量化指标以10分为基础, 当期志愿服务结束后, 将志愿者本期工作情况进行总结, 算出每个志愿者的得分。这个得分根据工作情况不同, 可能最后的计算会出现1 0分以上, 所以我们不限制上线, 体现多劳多得分的原则, 也是对每个志愿者工作成绩的肯定。平均得到8分以上的志愿者, 当期志愿服务结束后发给优秀志愿者证书, 并报学院表扬;得到6分以上的志愿者学期结束后发给合格志愿者证书, 上报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备案。总结和考核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是非, 掌握行为标准, 有利于强化学生获得新品质, 巩固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实践所获得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习惯。同时, 适当的评价也将对学生的志愿服务行为产生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龙菲.当代中国的社区志愿服务[J].城市问题, 2002.

3.社区大学生志愿者发言 篇三

关键词:志愿服务;社区需求;长效机制

中国的志愿服务是时代发展与传统美德相结合的公益性行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及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志愿服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志愿服务的精神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依托大学周边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是近年来高校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途径。目前,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初具规模并形成一定特色,但相比于国外,我国的社区志愿服务起步较晚、理论滞后、实践不足。因此,进一步认清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和问题、建立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尤显必要和紧迫。

学院路街道志愿服务与社区需求融合现状分析

笔者对学院路街道4所高校大学生(共200名)发放“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调查问卷”,并对学院路街道下辖7个社区居民(共200名)发放“居民对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有效率达83.4%,数据分析如下:

1.志愿服务活动范围大、种类多,但供求失衡

目前,学院路街道附近高校面向社区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安全维稳、精神文娱、文教知识普及、扶老助残、卫生清洁等类别。在被调查的社区居民中,82.3%的人接受过大学生志愿服务,67.8%的人至少每月接受1次~2次志愿服务,接受频率较高。但目前安全维稳类和卫生清洁类比重近半,而文教知识普及类和扶老助残类相对较少,约占14%,不同类别志愿服务供求失衡。

2.志愿者角色定位不准确,志愿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在高校层面,社区志愿服务仅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补充,并未被大多数高校作为品牌项目打造。由此导致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流动性大,缺乏系统培训,志愿者服务水平与专业志愿者还存在差距。调查显示,只有32.5%的志愿者“接受过相关培训”,而其中只有约40.7%的志愿者认为“培训的内容对参加志愿服务有用”。在访谈中,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表示,现有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多是高校团委组织的,很多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也是“冲着完成课程要求而来”,服务活动往往“敷衍了事”。从志愿者本身来说,部分大学生自愿提供志愿服务的意识比较淡薄,约有42%的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因是“学校硬性规定或课程要求”,真正因个人兴趣爱好自愿参加的仅占19%。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有83.76%的大学生参加志愿行动是团委统一组织的,自发参加比例为11.62%,[1]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志愿者角色定位不足,志愿服务意识淡薄。

3.志愿服务活动缺乏长期性、固定性,管理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学院路街道高校分布密集,在我国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相对较早,许多高校在志愿者组织建设、志愿者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志愿服务活动认证、考核和激励机制建设方面都有所建树,但与国外相比仍存在制度化建设相对滞后、缺乏长效运作机制等问题。在被调查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仅有15%为长期项目,“拥有固定活动开展时间,持续时长在一年以上”的固定项目更是屈指可数,85%以上为临时性活动。高校与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之间仍缺乏有效沟通和协调,信息和资源难以共享,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管理、培训保障、考核激励、项目策划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缺陷,未能形成切实有效的项目管理机制、招募培训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和综合保障机制。

探索构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1.一个平台—构建统一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管理和信息交互平台

推动志愿服务事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高校不同于专业从事志愿服务事业的团体,在管理上较为粗放。高校与社区在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方面各自为政,缺乏资源交流共享,在实现志愿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对接方面存在大量交叉、重复或遗漏现象。同时,缺乏细致统一的管理还将带来志愿服务认证和考评的困难,也不利于志愿服务的项目跟踪和监督调节。因此,亟需构建一套适合学院路街道实际情况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建立统一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管理和信息交互平台,解决政府部门、共青团组织、社区服务组织多头管理的局面。定期开展联席会议、学院路地区志愿服务组织联合会等,加强沟通协调,整体上提高社区志愿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一体化。

2.两方联动—打造高校与社区两大行政主体的志愿服务合力

行政力量是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稳步发展和走向成熟的重要力量。在当前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背景下,高校及社区团委仍需在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领域发挥主导作用,合作建立志愿者资源信息库与志愿服务登记记录制度,在整合志愿者的招募登记、指导培训、服务记录、反馈激励等功能的基础上加强沟通信息共享,实现全程管理。高校与社区拥有广泛的宣传资源,可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志愿精神宣传,加强社会动员,扩大志愿服务信息覆盖范围,鼓励多种方式参与志愿服务。引导志愿服务活动在高校团委和社区团委联合推动下有序发展,适当保持志愿者组织的独立性和自治力,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内在需求和价值表达,实现高校与社区合力推动。

3.三级架构—实现“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者服务队”三级管理统筹

建立有效的志愿服务宣传动员与统筹管理体系是构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针对学院路街道的实际情况,在统一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管理和信息交互平台之下,仍需形成“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者服务队”多级管理统筹体系,并发挥其重要作用。首先,高校及社区团委在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中应着力于建设好志愿者档案,为志愿者培训挖掘外部资源,组织实施志愿者的考核与评优表彰,给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者服务队提供法律权益、资金等方面的保障;其次,高校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应着力于加强志愿服务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形成线上线下多层次、立体化的宣传体系,统一组织志愿者的招募考核,开展志愿服务项目管理、评估及物资管理;最后,高校各志愿者服务队作为志愿者管理与服务的基层组织,还肩负着组织志愿者培训和选拔培养优秀志愿者的重要任务。

4.四阶递进—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管理机制

在组织方面,建立志愿服务项目管理机制。实行项目公开化,设定专项专人对接负责,引进项目管理方法,在建设志愿服务项目前开展项目评估,重点考察项目需求、项目可行性和项目积极影响,增强志愿服务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项目运作管理办法,实现“前有计划、中有监督、后有考评”,推动志愿服务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在培训方面,建立志愿者招募培训机制。高校建立结构完善的培训系统是促使大学生获得志愿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志愿者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2]根据志愿者的能力特长和志愿服务意向,建立覆盖专业培训队伍指导、志愿者交流共享、联合社会公益力量的立体化培训机制。

在激励方面,建立志愿者考核激励机制。根据不同种类的志愿服务活动,设计全面系统可量化的考核指标,对志愿服务效果进行考核,并将志愿服务考核结果与志愿者工时认证、评优表彰挂钩。建立“志愿服务基金”,一方面实现志愿服务利他性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另一方面实现志愿服务主体的自我满足与价值。

在保障方面,建立志愿者综合保障机制。高校应制定《大学生社区志愿者服务管理办法》,充分保障志愿者权益。针对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组织,高校及社区应寻求企业、公益性基金会等社会力量的资金支持,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志愿精神,普及志愿服务知识,增进社区群众对志愿服务的了解和认识,为志愿服务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任园园,眭国荣.中外志愿服务法律保障制度对比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7):112-114.

[2]许人冰. 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3):72-79.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4.大学生志愿者环保服务进社区 篇四

2015年1月7日下午,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实践部志愿者组成的环保服务小队来到****社区,举行“建设环保新社区”大扫除实践活动,为社区行动不便的老人打扫房间,同时打扫整个小区的道路及设施等,为净化环境、美化社区贡献出一份力量。

为实现大扫除活动的高效与高质,同学们都抱着志愿服务的责任感,分工明确,认真打扫社区内的每一死角,不怕脏、不怕累,清理道路及草坪内的垃圾,同学们都以自己的行动相互感染,相互勉励,相互促进,在保证效的同时也保证了质。为确保大扫除活动质的达标,在大扫除活动完毕后,服务小队负责人对劳动成果进行验收检查,力保能做到超质完成,圆满完成大扫除工作任务。

5.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实习报告 篇五

为了深人学习科学发展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75期“阳光万里行”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围绕“青春奉献迎华诞、实践观察促和谐”为主题,秉承服务社会、成长成才的宗旨,深人社区,开展了一系列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这项活动受到了学校、社区等各方面的支持,同时也使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志愿者通过亲身实践,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城市居民对物质文化需求的大幅增长,以及由此对生存空间―社区―的服务功能的拓展和完善产生的日益迫切的要求。

一、工作的目标与思路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90%的同学都未进行过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大家对社会的了解少之又少。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使同学们可以深人社会、了解国情、体验社情,积累对社会认识的阅历和增进对社会工作的理解,增长才干,锻炼能力,开阔视野,由此在暑期我们开展了“温暖社区实践行”活动。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1、深入社区挂职锻炼,切身实践

“阳光万里行”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成员们利用暑假时间在沈阳市皇姑区塔湾街道渭河社区挂职,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化社区环境,清除花坛、招贴等。队员们不怕苦累真正参与到社区的服务工作当中来,进行了一系列丰。在这一周里,志愿者们积极参与社区公益劳动,美草坪中的杂草,捡拾小区内的垃圾,清理楼道里的小,不怕日晒风吹,在一丝不苟地完成劳动任务的同时,也亲身感受到了社区工作的辛苦。在参与社区劳动的同时,志愿者们还试着融入到社区工作当中来,学习如何为居民服务,排忧解难,如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尝试为申请生活补助的贫困户出具相关的证明,随社区负责人走访、慰问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生活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人。有机会接触繁杂、琐碎的社区工作让同学们觉得不虚此行,学到了很多东西。

当然,最让成员们受益匪浅的还在于听社区负责人讲解该社区的社区服务情况,同时积极针对社区服务的功能定位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设想和相应对策。通过社区负责人的讲解,我们了解了渭河社区服务的大致情况:该社区的社区服务主要包括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优抚对象服务、贫困居民服务、下岗失业职工服务、幼儿青少年服务、使民利民服务、家政教育和家务劳动服务、民俗改革服务等9项。该社区将其中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贫困居民服务、下岗失业职工服务等4项作为开展社区服务的重点。目前社区服务的主要对象仍是弱势群体。例如,渭河社区共有700余名下岗职工,为此,社区特意安排专人负责下岗失业职工的再就业工作,对他们进行培训,提供就业机会等,目前已经有许多下岗职工在社区的帮助下成功再就业。残疾人属于社会弱势群体,渭河社区特别重视针对残疾人的有关服务,努力解决他们的生活、婚姻、就业、受教育等方面存在的特殊困难,为行动不便的送去轮椅,定期走访,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安排公益岗位,为他们办理保险等,使残疾人有机会和正常人一样享受其权利和行使其义务。再如,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老年人服务逐渐成为社区服务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渭河社区总人口的60%-7O%,社区将老年人服务摆在社区服务工作的第一位,根据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开展了多方面的老年人服务,办理“高龄老人优待证”,减免去公园、去医院挂号的费用,分别为60岁一70岁和70岁以上的老人办理“关爱卡”和“夕阳红卡”,持“关爱卡”的乘坐市内公交车半价,而持“夕阳红卡”的老人可以免费乘坐市内的公交车,同时,社区还为 “空巢”老人配备专业人员,为他们买菜、料理家务,生病时陪他们看病,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解决他们的困难,在过年过节时为他们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务求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伴及老有所为。渭河社区还组建了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医疗、健康咨询和身体检查等服务。

2、深人调研研究对策

听了社区负责人关于社区服务的功能定位的讲解,志愿者服务队的成员们在对社区服务的功能定位有了更深人的认识的同时,据此制作了一套关于社区服务的功能定位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法律服务功能、安全稳定功能、医疗服务功能、培养教育功能、就业再就业功能、关爱老龄功能、生活服务功能、政务服务功能、民间组织功能、文化服务功能等10项。服务队的队员们深入社区进行调查,采访社区居民对社区内服务的看法、建议等。之后队员们将调查问卷进行了汇总,交流了心得体会,得出了结论:大部分居民对所在社区的社区服务比较满意。当然,他们也指出了社区服务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居民们认为开展情况最好的是就业再就业功能,其次是关爱老龄功能和培养教育功能。有部分居民认为社区法律服务和医疗服务开展不够,社区治安有待进一步加强,也有少部分居民表示并不清楚社区服务功能定位情况。针对调查结果,志愿者们畅所欲言,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如建社区治安岗亭,请医疗机构进社区,免费为社区居民测血压,提供咨询服务,加强对社区活动的宣传,社区负责人多与辖区居民走访沟通等。社区负责人认真听取了我们关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反馈和对社区服务的功能定位的一些看法、建议。她提到,在现阶段,随着社区服务供给水平的提高,社区服务越来越着眼于社区的共同需要、共同利益和共同问题,社区中一般居民即非弱势群体的公益性、福利性服务需求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关注。这标志着在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引导下,社区服务的发展目标,已由增进社区成员的福利水平提升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区服务的内容正朝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3、组建社区健康宣讲团,竭诚服务

我们团队不仅对社区服务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比较深人的探讨和研究,而且组建了一支社区健康宣讲团。我们聘请了辽宁省公共营养师协会副秘书长、高级公共营养师张帆老师,对青年志愿者们进行培训,讲解了许多公共营养健康方面的知识,又耐心细致地向我们介绍演示了一些家庭常用医疗器械如血压仪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使队员们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营养健康常识和医疗保健知识。于是同学们根据张帆老师的讲解,结合平日所积累的一些养生保健常识和通过网络查得的资料,选取其中重要的、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养生保健知识,向居民们进行宣传。队员们动用一切可以使用的资源,利用小区内的宣传板、阅报栏,出宣传板报,向居民们宣传遇到突发状况的紧急应变处理方法,如“火灾中的逃生与自救”“煤气泄漏的处理方法”“溺水者的抢救―人工呼吸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外伤止血”“骨折的紧急处理”“突发性疾病的抢救”等。队员们分工合作,利用所学知识一方面在小区内进行义诊,免费为小区居民测量血压;另一方面,志愿者服务团的成员们以散发传单的形式向居民们介绍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中医养生、饮食卫生、身体锻炼及养生保健知识。包括 “干燥春季巧喝水”“如何去除蔬菜中的残留农药”“如何给冰箱除异味”“洗袜子的科学方法”“英国营养学家建议2012年多吃7种健康食物”,还有一首健康食谱的诗歌。

队员们向他人介绍这些养生保健知识的前提是自己积累了大量的医疗健康知识。同学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知识,还增长了才干,大家都认为在这次活动中受益匪浅,不管是对将来的生活、学习还是工作,都是一次难得的宝贵经验。

三、工作成效与收获

1、深人学习科学发展观,体味国庆60年国家的新变化

在这次暑期社会实践与社会观察活动中,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75期 “阳光万里行”志愿者服务队的队员们深人社区,调查研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人,社区服务功能的拓展和完善情况。通过这次活动,志愿者们深切的体会到新中国60年的伟大变化,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认真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深刻理解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2、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提升

6.大学生环保实践活动志愿者发言 篇六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能代表所有志愿者在这里发言,在这里表达我们对于环保行动的责任。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深切地感受到环保的紧迫感与使命感。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应该保护她。宣传和践行环保行动是我们必须的选择。

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草木葱茏,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家园。地球是人类唯一居住的地方,人类要在地球上安居乐业,就要爱护地球,爱护大自然,谁能说拯救地球与我无关?山不孤独水孤独,所以水把山围住;梦不孤独心孤独,所以梦把心牵住;树不孤独鸟孤独,所以鸟在树上住;我们不能让水孤独,不能让心孤独,更不能让鸟孤独,让我们共建绿色家园,让绿色回归自然,我们共同在努力!凝望地球:空气污染严重、土地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威胁着人类、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面积日益减少、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化学污染日益严重、极地臭氧空洞,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吗?曾记否,我们的前人生活的环境是那样的美好:茂密的森林和青青的绿草覆盖着大地,清新的空气中瓢着阵阵花香,丰腴的土地和清澈的河水哺育着大地上的生物,鸟儿在树上歌唱,鱼儿在蔚蓝的大海中畅游„„我们应该积极地,自觉地行动起来,快快加入到生态环境保行动中来。保护环境,建设绿色家园,做保护环境的先行者。环保不只是口号,而是一种态度;环保不只是一种时尚,而是一种行动。大学生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环保行动,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形成保护环境的生活理念、消费模式,人人争做环保的宣传者和实践者,用实际行动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本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我们环保的理念,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学习,并把好的经验与建议推广给自己的同学以及身边的人。把在校园中学习到的好点子、好方法带到家庭和社会中,以点带面,打造“个人影响校园,校园影响社会”的环保氛围,争做环保宣传者。

在此,我代表所有志愿者郑重宣誓:

在“生命和绿色拥抱 人类与生态共存”活动中,我们一定秉承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珍惜这次实践活动,用心工作,团结互助,积极宣传环保理念,践行环保行动,保证活动的圆满完成。

7.社区大学生志愿者发言 篇七

关键词: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行为意向

一、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

社区是指在一定地理空间内的人群及其社会性活动的总称, 是社会结构及社会活动的基本单元。从广义上讲, 从一个村庄到一个国家的范围都可以称为社区。为明确研究对象, 本文所指的社区在此仅界定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建设的微型社区或小型化社区。中国微型社区是在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农村生产大队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社区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这种社区委员会辖区内既包括一定数量的居民 (一般在1000户左右, 有的可达5000户, 主要按照地域的完整性进行划分) , 也包括存在于社区内的各类单位机构。此外, 这种社区范围内还拥有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

社区是社会的微观化, 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中国社区发展更多地带有“服务取向”和“问题解决取向”, 即社区的功能随着社会问题的增多而不断增多, 并得到不断完善。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在取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遗留甚至加剧了许多社会问题, 因此, 社区建设与发展在中国愈来愈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中国社区志愿服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并逐渐成为社区建设中重要的一环。

二、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成为社会热点

首先, 大学生通过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一方面, 可以亲身观察、体会社区的需求, 以及社区乃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获得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知。另一方面, 学生在实践中可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积累专业实践经验。再一方面, 可以接受“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社区人文氛围的熏陶, 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了解国家, 增强社会责任感, 逐步树立起自由、平等以及权利与义务的观念。而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之才, 其公民意识的树立与强化, 将从根本上促进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发展。

其次, 大学生进社区有利于不同社会群体与阶层之间的沟通与共融。大学生的年轻与活力以及创造性思维, 将增强志愿服务所注重的互动性, 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从而鼓励和协助服务对象更多地参与社交活动、扩大社交网络, 形成宝贵的社会资本。

再次, 加强高校与社区的互动。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能够提高社区建设的层次, 因此应充分利用高校学术资源, 推进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的系统化、理论化, 提高社区建设理论水平, 使我国社区建设向更为合理的方向发展。

三、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行为意向

作为志愿服务的主体, 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行为意向对于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开展存在决定性影响。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进行了问卷调查, 研究了影响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主要因素。问卷各个量表中, 每道题目答案所赋的值分别是0.0、0.25、0.5、0.75、1.0。对题目中所表述的情况赞同程度越高, 则分值越高, 反之则越低。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 有效回收313份, 回收率为89.4%。调查结果显示:

1. 在研究的三个维度中, “态度”得分 (79.75) 高于“主观规范” (59.55) 和“主观控制感” (55.04) 的得分, 因此“态度”是影响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行为意向的最主要因素。

2. 在“态度”维度中, “利他性” (86.09) 对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行为意向影响程度最大, 其次是“利己性” (76.69) , 再次是社会责任 (74.94) 。

3. 在“主观规范”维度中, 次群体 (55.95) 对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影响比主群体 (53.65) 更大, 并以“我所在学校的志愿服务组织对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 (61.48) 最为突出。

4. 在“主观控制感”维度中, “活动情况” (73.37) 对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影响比“自我能力” (71.18) 更大, 并以“所组织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是否能引起我的兴趣” (78.45) 和“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情况是否高效严谨” (74.29) 最为突出。

四、讨论与建议

1. 加强正面舆论宣传, 弘扬志愿奉献精神, 培育志愿服务文化。

通过对调查点的研究发现, “态度”是影响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行为意向的最主要因素。因此, 为提高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参与率, 应首先致力于促进志愿者“态度”的积极转变。而加强正面的舆论宣传无疑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为此, 一方面志愿者组织及其管理机构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平台, 宣传目前取得的成绩, 扩大这一事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另一方面, 媒体也应该在报道力度和报道方式上重视对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 利用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转变大众对志愿服务传统认识上的偏差, 使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能够被更多的社会大众认同和理解, 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和社会公众参与到这一事业。除此之外, 各级行政管理机构也应对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相关活动提供理论引导、政策支持以及具体服务, 在政府层面给予相应的舆论支持。而社区居民则应树立对大学生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的信任感, 对大学生的服务予以足够的认可和适当的鼓励, 创造良好的社区舆论氛围, 培育和谐美好的社区志愿服务文化。

2. 增进高校与社区的信息沟通, 切实满足社区需求。

对“态度”维度进一步分析, 可以发现“利他性”对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行为意向影响最大。被调查者普遍希望通过社区志愿服务“帮助他人, 为他人带来好处”, 并“让他人体会到志愿服务的意义”。

当前, 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在具体实施上往往缺乏对具体实际的居民需求的实质性关注, 因而容易导致服务内容流于形式。在此次调查中, 提出“更加关注社区需求”、“多为社区解决实际问题”、“活动不要走形式”等意见的学生占被调查总数的32%。志愿服务流于形式一方面造成了社区的不满, 另一方面也挫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因此, 只有加强高校与社区的信息沟通, 切实满足社区需求, 才能保持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生命力, 进而吸引更多大学生的参与。高校可尝试采用社区问题解决的介入模式参与社区服务, 在开展活动之前作好充分的前期调研, 立足自身优势、结合学校及学生专业的特点, 确定相对明确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 使志愿服务项目大众化、专业化, 集中发挥学生能力为社区解决实际问题。而对于社区管理者来说, 应注意有针对性地招募和培训大学生志愿者, 根据社区自身特点设计服务计划, 并尽可能充分地发掘高校内丰富的志愿服务资源, 从而实现高校志愿服务与社区服务的有机结合。

3. 正视志愿者的合理内在需要, 建立健全志愿者激励机制。

在“态度”维度的三个变量中, “利己性”对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行为意向的影响排在第二位。这说明, 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动机不仅表现为个人的爱心、责任感和对集体、社会的贡献, 同时也包含着个人价值和利益实现的因素。

因此, 要将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就必须正视志愿者合理的内在需要, 建立健全志愿者激励机制, 对踏踏实实参与服务、卓有成效的个人和集体要及时进行表彰。如高校和社区可考虑每年进行一次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考核评比, 对那些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达到一定时量、成绩突出的学生可通过授予社区荣誉居民证书、评优择业优先、推荐就业见习等多种方式予以表彰, 以增强志愿者对自身价值的肯定, 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中来。

4. 重视高校志愿者组织建设, 发挥志愿者带动作用。

在本研究的结论中, “主观规范”对于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行为意向也有显著影响。而其中, “次群体”的影响比“主群体”小, 并以“所在学校的志愿服务组织”最为突出。这说明, 要动员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中来, 需要重视高校志愿者组织建设, 发挥志愿者的带动作用。

当前高校志愿者组织的发展已具备一定规模, 社区志愿服务已成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而继续扩大高校志愿者组织网络, 拓展社区志愿服务项目, 壮大社区志愿服务声势, 无疑将带动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社区志愿服务的行列中。与此同时, 高校志愿者组织还应加强自身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志愿者组织应坚持“责任”、“奉献”、“团队”、“创新”的宗旨, 始终把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作为最基本的工作理念, 致力于消除他人疾苦、增进社会公益等活动。同时, 应当把团队文化建设作为高校志愿者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和素质拓展训练等, 增强志愿者对本职工作的认同感, 提升志愿者团队的凝聚力。

5. 创新活动形式, 完善项目运行。

研究表明, 绝大多数大学生希望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组织高效严谨的志愿服务活动中。这就对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及项目运行提出了要求。

当前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活动形式还相对单一。在本次调查中, 参与比例较高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为“服务社区老人、儿童、残疾人” (20.5%) 、“社区支教” (19.4%) 和“捐赠活动” (16.4%) , 而”提供技术服务”、“指导开展社区文体活动”和“协助开展邻里互助活动”的参与比例仅分别为7.3%、6.6%和1.8%。这种情况表明, 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项目创新具有很大的空间。当然, 在创新活动形式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志愿者的兴趣。“工作与兴趣能完全一致是最好的……对于管理者而言, 一定要在条件允许下尽可能地考虑成员的兴趣”。因此, 对于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的确立, 应提高志愿者参与决策的程度, 在对志愿者兴趣和意愿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决策。

参考文献

[1]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2]丁元竹, 江汛清, 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苏陀等.中国微型社区建设研究报告.中国社会工作, 1997, (2) .

[4]王国元.组织行为与组织管理.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1.

[5]于显洋.社区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6]朱以财.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6) .

8.社区大学生志愿者发言 篇八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交互模式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高校社区志愿服务的推广离不开对新媒体技术的充分利用,健康使者志愿服务团队运用网络传播正能量,积极发挥新媒体在志愿服务活动的项目调研、活动规划、志愿者招募、宣传推广等各个环节发挥的作用,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2015年7月,健康“微”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荣获中国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项目发展计划第五期二类项目资助。依托本项目,我将探讨运用新媒体,开展“微”健康志愿服务,引导“运动、健康”的社区微文化,并融入到已有志愿服务团队,提升高校志愿服务的品牌优势。

1、新媒体发展给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与机遇

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可以有效借助新媒体强大的互动和传播功能,运用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和易于接受的沟通方式,提升运作模式中各个环节的效能,增强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1、1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

2015年10月,健康使者团队在滨江区新浦、东冠、岩大房、天官四个社区,开展有关居民健康养生知识普及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5.4%的居民希望社区提供定期的健康体检,71.1%的居民希望能开展健康教育讲座,62.3%的居民希望帮助制定健康管理计划,55.4%的居民希望定期在组织义诊活动,45.2%居民希望获得康复保健方面的知识。结果显示,由于社区物力人力条件的限制,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而健康使者志愿者服务团队的加入,不仅给社区健康服务站减轻了负担,而且丰富了社区文化。

1、2志愿者社区服务的创新

为了树立科学养生意识,培养科学养生行为,掌握健康养生知识,健康使者服务队融合专业特色,在各个社区开展基础医疗卫生服务、健康养生知识讲座、营养搭配比拼等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深化青年人投身志愿者服务的意识,加强和改进了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更使他们尽早的体验社会、服务社会。同时,利用手机APP等新媒体网络平台开展宣教,是当前社会发展的新潮流。团队采用线上与线下的互动模式,通过宣传与推广“微”文化,建立一种新的社区健康宣教模式。

2、加强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

2.1助力基层卫生服务

目前,社区卫生人才匮乏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服务模式尚需转变。通过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可以缓解基层卫生服务部门人员短缺的矛盾,有利于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保障机制。

2.2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志愿服务行为是一种基于道德、良知、社会责任等因素,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无偿行为[1]。通过社区医疗志愿服务,医学生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深化了医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对其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能够做到爱岗敬业、救死扶伤具有重要意义。

2.3有利于提高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

通过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可以有效弥补医学生实践经验的不足,这对提高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此外,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给大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第二课堂,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进而适应社会。志愿服务平台将共同志趣的学生汇聚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为他们施展个人的组织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提供了锻炼的机会。[2]

3、新媒体视角下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研究

医学生社区医疗志愿服务是当前克服社区卫生人才匮乏的重要举措,是预防、控制疾病,保障及促进社区人群健康的重要方式,构建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

3.1加强志愿者基础建设,形成相对稳定的志愿服务队伍。

建立医学生志愿者个人档案,并及时更新,并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3]在课余时间,志愿者前往浦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针灸推拿科进行实践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所学的运用到社区志愿者服务中,并且把经验分享到“微”课堂中。此外,根据志愿服务队每周末服务的反馈情况,有目的地对志愿者进行培训,使社区志愿活动能够高效进行。

3.2加强学校与相关卫生部门的联系机制,建立实践基地

结合医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协助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做好基层医疗服务工作(如:慢病管理、健康教育、健康档案建立、急救技能培训等)。定期向社区居民普及医学知识,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的能力。同时,集思广益,创新服务形式,积极建立了可持续运作的健康使者品牌项目,不断增强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和品牌性。

3、3发挥新媒体平台作用,推动志愿服务向前发展

线上通过强化正面宣传、树立典型、学习典型的方式大力宣传志愿服务精神,以志愿服务精神为价值引领,实现对广大青年学生的号召凝聚作用。[4]线下我们将通过推广健康“微”文化项目,以身体健康为基础的服务内容,并逐步扩大服务的范围,延伸到心理、生理领域。通过健康知识宣讲、专家义诊、急救知识、膳食营养搭配等活动,为社区居民普及健康养生知识,提升居民健康生活的理念。

结语

总之,互联网时代的志愿服务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探索新的志愿服务模式,规范志愿服务管理,传播志愿服务理念,把握好微公益这个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云公益整合服务资源,充分发挥医学生志愿服务能力,为社区提供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健康服务。

【文献参考】

[1]谭建光,周宏峰.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5).

[2]林强,仝泽民,鞠斌杰..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6):9-12.

[3]谢 波.医学生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志愿服务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44-45.

[4]尼彬杉,等.关于建立高校志愿者长效机制的思考[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8).

9.小学生志愿者进社区活动方案 篇九

为了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建立、完善学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各种机制,推动我校青年志愿服务事业有目标、有步骤的开展,学校特制定我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方案如下:

一、教师志愿者活动的意义

志愿服务精神是对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等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光大,是时代精神的弘扬和体现。开展教师青年志愿者行动,既是我校青年教师倡导社会新风、奉献自我、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也是在实践中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一种途径。对进一步塑造青年教师勇于实践、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增强青年教师的服务意识和劳动素质以及促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师志愿者活动的目标

弘扬志愿服务精神,让更多有爱心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加强教师青年志愿服务阵地建设,走志愿服务阵地化、活动经常化、管理制度化的路子,使得志愿服务业成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和社会动员力的工作品牌。让我校教师青年志愿者身影出现在学校和社区街道、敬老院、公共汽车站,成为校园和社会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教师文明志愿者活动的宗旨

教师青年志愿者活动以倡导互助友爱的社会风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青年健康成长为宗旨,动员组织全校教师青年志愿者深入宣传志愿精神,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我校文明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教师文明志愿者活动的内容

(一)为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提供服务

(二)承担临时性、突击性志愿服务任务

(三)为社区发展、公益事业等提供服务

(四)扶贫支教,捐助爱心

(五)其它需要提供志愿服务的项目

五、教师志愿者活动的步骤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

学校统一部署学校教师志愿者活动相关工作,做好教师文明志愿者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并形成学校文明志愿者组织志愿服务计划,积极开展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一)集中开展志愿服务月活动。

1、美化校园行动,由教师文明志愿者分片包干,定期维护校园各公共场所,确保校园内牛皮藓卫生死角及时清除。

2、文明倡导、文明乘车、文明就餐行动。由校教师文明志愿者统一规划职业礼仪培训、宣传,各教师青年志愿者组织倡导,实施活动,重点是促进我校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乘车礼仪、排队礼仪、上课礼仪、就餐礼仪、活动礼仪。

3、根据文明志愿者活动计划组织教师文明志愿者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和植树节志愿活动。

(二)长期定向志愿服务活动。

校教师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联系定点帮扶站,对需要长期志愿服务的敬

老院、空巢老人、退休老教师、街道等公益机构及公共场所等帮扶点分别安排一个教师青年志愿服务分队,建立工作责任制,每个志愿服务分队每星期派一个小组前去进行。同时做好志愿服务记录。

第三阶段:总结表彰阶段

学校统一召开教师青年志愿者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对全校涌现出来的“优秀教师文明志愿者”进行表彰,对过去一年教师文明志愿者工作进行总结,对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要求,明确今后一段时期我校教师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篇二

一、活动宗旨

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让孩子们学会感恩,报答社会,懂得敬老、爱老、养老、助老,发扬传统美德,在社会上营造温馨和谐、健康文明的氛围,同时培养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活动时间:

3月3日下午2:30-4:00。

三、活动地点:

xx街道xx福利院。

四、活动对象:

四年级每班5名同学。

五、活动内容:

1.“拉近思想的距离”

每位志愿者积极地跟老人们聊天,如问问老人过去的一些有趣的事、聊聊各自的爱好、喜欢吃的东西等,并填写一份老人的小档案。

2.“我为老人讲故事”

每位志愿者准备一则简短而有趣的小故事,可以是书上摘抄的,也可以是发生在身边的趣事,耐心地讲给爷爷奶奶听。

3.“帮老人做件小事”

每位志愿者通过行动,为老人做一件小事。男生可以帮老人打扫卫生、捶捶背,女生可以帮老人梳梳头、削个水果等,为老人增添一份温暖(请携带梳子或者按摩工具)。

4.“小小礼物表心意”

每位志愿者向老人送上一份自己亲手制作的纪念品,可以是一幅画、一张剪纸、一份手工作品等等,礼虽轻但情意重,祝老人能天天开心,健康长寿。

篇三

一、指导思想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新时期服务社会的新生力量,青年志愿者倡导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团结互助,平等友爱。为了切实提高我校团员青年综合素质,增强团员意识,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激励和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投入到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创建工作中,为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和生活创造一个和谐、宽松、健康的良好环境,为服务社会、奉献社会贡献力量。校团支部决定在全校倡导和发起青年志愿者活动。

二、活动主题

完善自我,服务社会;关爱弱势,大写人生

三、活动内容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校团员教师志愿者服务队将以社区服务、教育支援、城市服务关怀弱势群体为主要活动方向。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与学生的组织优势开展活动。

1、社区服务。志愿服务是动员一切社会资源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加强社区志愿服务,对构建和谐社区具有重要的作用,更是构建和谐家园的基础。为此,我校将开展社区团员志愿者活动作为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抓手,动员一切资源,从社区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入手,大力开展志愿者活动。本学年将以义务教育政策法规宣传、共公卫生知识防护、卫生清洁、治安防护等方面为主题的活动。

2、环境保护。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号召志愿者,动员全校师生从现在做起,选择低碳生活,采用简单的低调的生活方式。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宣传作用、知识优势以校园环境、公共环境为主要活动对象。为节能减排,保护蓝天、碧水、净土作出更大的贡献。共同为保护环境,爱护家园而努力。

3、教育支援。为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推进学校和谐校园建设,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坚持学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办学思想。充分发挥党员、团员和青年教师的作用,帮助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孩子跟上教学要求。

4、关怀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是每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社会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在工作学习之余关怀这些弱势群体,为他们的生活带去希望。同时,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学生的青春活力,为他们更好的融入主流社会尽一份力。

此外,在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等传统佳节与重要节日,我们将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以继承传统文化、弘扬爱国精神为主题志愿活动,进一步拓宽活动范围,扩大活动影响。

四、工作保障:

1、健全组织机构

一是成立镇江市恒顺实验小学志愿者分队,负责志愿者招募、志愿者培训、志愿服务项目研究等事宜;

二是依据开展志愿服务内容的.不同在各职能部门成立志愿者分队,以此保障志愿者活动合理有序,长效开展。

2、建立考核机制

将注册志愿者工作情况纳入团员教师的综合素质考核

3、实施培训机制

实施岗位培训,结合活动需要,推出志愿者设岗定责活动,明确岗位职责。对每位认领岗位的志愿者都要求先培训后上岗,以确保每位认领岗位的志愿者都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了解各自认领的岗位所需要提供的服务内容。

4、实施激励机制

一是推出志愿者服务卡。

为参加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进行登记。志愿者的这张卡,作为他所参加的志愿活动的证明,方便考核;二是设立专项奖励项目。对志愿者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志愿者先进个人、志愿者服务分队进行表彰。

5、建立项目开发机制

一是建立恒顺实小志愿者服务工作课题研讨制度。

定期举办志愿者服务项目(岗位)研讨会,就志愿服务项目建设进行研究和探讨,集思广益,进

上一篇:雅思写作书信写作格式和审题解说下一篇:小学元旦文艺汇演节目的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