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

2024-10-1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精选8篇)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 篇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10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篇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历史性变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强大思想武器,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要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奋勇前进。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历史性变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强大思想武器,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我们就能战胜前进中的各种风险挑战,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新时代发生新变化、新变化需要新思想,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新视野,把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高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明确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具体步骤、基本方略、方法路径。只有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壮丽篇章,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居于引领地位的宏伟奋斗目标。要深刻领会、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按照“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引导广大党员

不忘**、牢记**,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努力。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发展,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作出新贡献。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篇2)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并一致通过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其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行动指南,要求全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和行动,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笔者认为,在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要做到“深学”、“实干”和“常思”,真正将新思想融化于心、体现于形。要全面深入学习。“深”学,就是要从多个方面全面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绝对不能止于讲过了,集中学过了,心得体会交了,就算完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各基层党组织必须把深入学习纳入重要议程,组织集中学,更要引导党员干部主动学,同时注重辨析讨论,真正将新思想学精,将新精神学透。要坚持实学实干。“实”干,就是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工作当中,以此为重要工作指南,在实干中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各级党员干部要从真从实,引导党员尊崇党章、遵守党规,明标准、立规范、守纪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落到实处。要经常思考紧密结合。“常思”,就是要经常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在实践中多思多想,总结提升,更好地指导自身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解决

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关键在于全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遵循。各级党组织平时要做到日常学习、主动思考,要把学习的成果思考应用到日常工作中,提高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能力,真正做到讲政治、有作为、树功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篇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瞻远瞩、总揽全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应用,是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决定了我们“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方向,充分体现了矢志不渝的政治定力;深刻阐明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根本任务,充分体现了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深刻阐明了“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宗旨,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公仆情怀;深刻阐明了“推进什么样的改革、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推进改革”的根本动力,充分体现了敢于担当的勇气韬略;深刻阐明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保证,充分体现了自我革命的忧患意识。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关键的是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标看齐、真抓实干,着眼事业发展选准用顺管好干部,坚持不懈夯实固牢基层基础,大力重才聚才用才,从严从实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切实把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各方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什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篇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国今后五年及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科学论断。五年来,党和国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了坚实基础;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建立起国家现代治理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自我革新、自我进化的勇气和担当,加强和改进了党的建设;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大格局、大气魄、大手笔。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成就,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政治意志力、全局掌控力、变革创造力、凝聚感召力。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自己将用实际行动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定的发展蓝图与实际结合起来,振奋精神,实干兴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篇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提供了基本遵

循,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一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谱写了新篇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二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机贯通起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进一步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三是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全方位、开创性、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人民获得感显著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四是开辟了管党治党新境界。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党以坚强的决心、空前的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从严、管党从严、执纪从严、治吏从严、作风从严、反腐从严,管党治党实现从宽松软到严紧硬的深刻转变,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得到弘扬,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不是说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达到了一个终点,而是说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达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其中蕴含着理论创新的巨大动力、潜力和活力。我们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使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篇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高度认同,并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指导作用,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贯穿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勇于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论,呈现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鲜

明理论特色。一是坚守真理、传承文明的继承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没有丢掉老祖宗,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特别是在许多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理直气壮驳斥各种奇谈怪论。这一思想继承和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价值共识、精神追求、政治智慧、历史经验。这一思想,充分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积极借鉴别国治国理政经验,展现出宽广视野和博大胸怀。二是与时俱进、引领未来的创新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直面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矛盾、风险和挑战,着力探索破解难题、推进事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讲了许多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现实针对性。这一思想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大势,站在人类发展前沿引领时代潮流,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为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解决人类面临的共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三是

不忘**、践行宗旨的人民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体现了亲民、爱民、忧民、为民的真挚情怀。这一思想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为人民代言、为人民立言,充分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体现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四是实事求是、把握规律的科学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这一思想积极探索规律、自觉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要求谋划事业发展,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最新党员干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党员学习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先进党员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篇7)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坚持整体把握、全面系统,聚焦重点、抓住关键,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党的十九大的历史性贡献,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要通过广泛深入、严谨生动的宣传宣讲,引导全党全社会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深刻认识这一思想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创新、在实践上的科学指导作用,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时代背景、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扎实推进,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推动全党来一个大学习,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学,努力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要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学校课堂等基层一线,讲创新理论,讲大政方针,讲身边故事,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要注重接地气、求实效,多用群众听得进、听得懂的语言,多用新媒体新平台,开展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的宣传。要发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在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经验、汲取智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做实做细做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篇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在新时代带领全国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一个描绘新蓝图、续写新篇章、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思想方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基础是五年来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

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思想创新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把握,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总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本内容是“8个明确”,基本方略是“14个坚持”,战略安排是两个阶段的划分。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坚定不移地用十九大精神来指导工作,以新思想指导新实践,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篇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就是要坚定信念

不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入新时代。只有进一步把党建设好,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要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要做到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就是要毫不动摇的坚持党的领导。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当务之急,行胜于言。要坚定不移爱党信党永远跟党走,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事业中来,始终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智往一处谋。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是党的根基,没有人民群众就没有我们的政党,我们要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特别是最能了解人民群众的诉求基层干部,要时刻将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要将党的惠民政策贯彻落实到位,做到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人民群众带去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党的十九大吹响了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发展的号角,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战略安排,全党要积极响应新号召,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韧不拔、锲而

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篇1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最新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认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把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历史使命和基本方略落到实处的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入新时代。只有进一步把党建设好,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从严治党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牢记**”主题教育。抓思想从严、抓管党从严、抓执纪从严、抓治吏从严、抓作风从严、抓反腐从严,依然是永恒的主题。要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在“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的基础上,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磬石”。中央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了战略部署,全面从严治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一项短期的运动,不可能一劳永逸,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讲修养、讲道德、讲诚信、讲廉耻。要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要做到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 篇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教学改革,“概论”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发展的科学, 它的科学精神集中反映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之中。事实上, 思想政治理论课宣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就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解决中国革命与建设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路径和重要手段, 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作为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向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道理, 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目的就是要“使高等学校成为培养千千万万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1]为此, 必须不断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 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 提高教学有效性, 以强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为核心,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功能, 推动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中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为视角, 提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中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教学、课程与问题相结合的课堂专题讨论, 以及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六大教学模块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来探索如何激活“概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为“概论”课教学改革“点亮灯塔”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在总结运用和丰富发展执政党建设基本经验时, 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重要的经验之一;并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决定》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概念, 指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2]可见, 我们党将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到了一个全新的战略高度。

所谓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时代的发展主题、时代特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敏锐体现时代精神, 准确反映时代规律,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也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说“新话”、“实话”, 紧跟时代步伐, 引领时代潮流, 回答时代问题, 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 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大众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事实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逻辑关系, 三者之间是一种整体关联性。中国化决定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品质;时代化赋予中国化大众化以进步意义;大众化则是中国化时代化之最终目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就是要从中国和时代的实际出发, 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使马克思主义真正为群众所掌握。而“如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3]。

2005年1月17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 “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 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齐奋斗”, 对于“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 确立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思想道德建设的奋斗目标。所以, 高等院校要为国家培养的人才, 应当是“一个全面的人, 是一个爱国者, 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 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 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4]。为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认真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成果, 认真学习这个“在国内认同程度高、国际影响范围广、经过实际运用和实践检验的理论”;以及它所取得的实践成果———“快速、持续地发展, 是惠及全国各族人民的宝贵财富”[5]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德育的中心工作, 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模式, 强化实践环节,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湘南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教学改革探索, 并取得了一定的教改成效。

二、“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摸着石头过河”

针对上述“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精神, 笔者认为“概论”课的理论教学应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格局视角下整合教材体系, 在全面融会贯通“概论”教材基础上, 精选、提炼、提升“思想的历史”。为此, 笔者对“概论”教材十章的理论框架按照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原则, 重新整合新的理论教学体系, 经过精炼的选择, 重新整合为四个大的理论教学专题, 主要分为五讲:

理论专题一:学习西方———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救国梦”的探索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讲座主要使学生从近代中国一系列中国救亡探索的挫折中, 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找到了指导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理论武器。知晓“天国梦”的幻灭、“自强梦”的破灭、“立宪梦”的流产、“共和梦”的破产的历史必然性。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 许许多多的先进知识分子不断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可谓前赴后继, 百折不挠。他们把各种各样的主张和思想主义都拿来试过, 却无一成功。只有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中国的前途命运, 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从而引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这100多年正反两面的历史经验, 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一个客观事实: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我们党和我们的民族就有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理论专题二:雄关漫道真如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了新的革命道路, 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第一次相结合。这一理论专题主要给学生讲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为中国的救亡找到一条特色的革命道路。20世纪初, 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 先进的中国人在纷至沓来的西方思潮中逐渐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一经传入中国, 它就必然要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当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程并不是平坦的, 更不是一帆风顺的。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内曾经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 使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在同这种错误倾向斗争的过程中, 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 有更多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 仅有马克思主义主义还不行, 还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才可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这一独创性理论, 成功开辟出一条新的中国革命道路。

理论专题三:人间正道是沧桑———复兴中国的中国力量。这一理论专题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而展开, 阐释复兴中国的力量。详细介绍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的具体构成, 着重分析了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对策, 全面探讨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种有效途径, 从而有效解决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应该依靠谁、团结谁这一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 是历史的必然, 是人民的选择。办好中国的事情, 关键取决于中国共产党。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 要把思想统一起来, 力量凝聚起来, 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坚持党的领导, 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 要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必须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为重点,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学生认识到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一正确的历史选择, 使得复兴中国有了坚强的中国力量。

理论专题四:而今迈步从头越———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第二次相结合。这一理论专题主要讲授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 毅然迈步从头越, 开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探索。这一专题的理论讲授主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因为这条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从而使他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理论专题五:五位一体———选择改革开放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理论专题通过讲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向的伟大的改革开放,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并取得了重大的理论成果和辉煌的现代化建设成就。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我们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从最初的“两手抓”、“两手硬”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 再到“五位一体”, 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丰富、日趋完善的生动历程, 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通过学习, 使学生能够切实懂得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了解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历史性抉择的国内国际背景, 搞清楚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搞清楚党提出改革开放决策的理论基础, 正确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深入理解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掌握评价和判断改革成败与是非得失的标准, 正确认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学生深刻理解改革开放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体系, 那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一定“长风破浪会有时”。

理论专题六:两岸携手, 复兴中国:二十一世纪中国历史坐标上的“强国梦”。这一主题主要是告诉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立在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上的,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必须由两岸人民携手完成。为了实现祖国统一, 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长期、艰辛的探索, 从毛泽东到习近平, 从“一纲四目”到“一国两制”, 国家统一才会有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过本专题的教学, 使学生对我们党关于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立场、战略策略和方针政策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和基本了解, 坚定对解决台湾问题的信念和决心。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探析 篇三

关键词:民生思想;理论来源;内涵;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3.012

民生就是民众的生计与生活,民生问题是与一个国家的兴旺,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民生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是对改革开放进程中民生实践的理论升华,既与时俱进又独具特色。深入分析这一思想的理论来源,丰富内涵及其当代价值,对于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及近代资产阶级民生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视民生,以民为本的思想资源极为丰富,悠悠万事,民生为重,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在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主张仁政,仁者爱人,将仁爱精神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理念,如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建议统治者通过实施仁政达到利民、裕民、养民、惠民的目的,同时也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儒家学说中的民本思想体现着浓厚的人道主义光辉,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近代中国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西方的“人本”思想和民主平等自由的观念也逐渐传播到中国,一大批先进的中国人将西方的先进理念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结合,探索救国救民的途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伟大的民主主义思想家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即民族、民权,民生。孙中山对民生作了全面的概括和定义:“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这一论述阐明了民生不仅是解决百姓的衣、食、住、行,还进一步揭示了民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民生问题,是中国历代仁人志士的理想和现实追求,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民本思想,特别是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生思想,实质上都是想解决人民的生计与社会的生存问题,使国家强盛和人民富裕起来,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对中国的先进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为中国共产党认识和解决民生问题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民生思想

关心人的存在,关注人类的未来,一直是马克思、恩格斯进行理论研究的初衷和全部学说的中心。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对人类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社会物质实践活动给予了充分的注意,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个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揭示了民生的基本内容即人们的物质需要,同时又强调追求人本身的自由发展才是全部历史发展的最终目的。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批判更是倾注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同情和对人的自由的渴望,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同时也看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产生劳动异化和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是违背人性,损害人的自由的社会。社会主义之所以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就因为社会主义不仅能够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并且以这些财富做基础,实现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以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础,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科学途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就是一个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价值目标的思想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重要理论源头。

(三)毛泽东思想中的民生观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者,人民利益至上是他一生执着的价值追求,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立场和价值取向。他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他缔造的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他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中国共产党是靠切实注重民生。解决民生,保障民生赢得革命胜利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前提条件,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毛泽东提出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对自然界开战,以发展我们的经济文化,让人民富裕起来。面对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的实际,毛泽东从满足人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做起,他十分重视粮食生产,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他开始规划现代化的蓝图,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令人遗憾的是1957年后,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左”倾,使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转到阶级斗争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解决民生问题的丰富思想和成功经验以及后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生建设方面的重要探索,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正是在此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丰富内涵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30年来的伟大实践表明,中国已经找到了一条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正确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一)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寻是以社会主义优越性作为切入点的,也就是社会主义能否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唯物主义者必须承认物质利益。他针对我们党过去轻视物质利益原则的“左”倾做法,在1978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改

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他认为,讲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发展生产和增加人民收入是压倒一切的标准,体现了邓小平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人民主体的思想。在领导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多次谈到共同富裕,“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第一次从人民利益的角度界定了社会主义本质,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的回归。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摆脱贫穷,就必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最大限度的解决民生,保障民生;只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人民才能共享经济和社会会发展的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所以共同富裕的实质就是人民创造的财富,一定归人民所有,归人民共同分享。邓小平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存在的目的,根本的原则和最大的优越性来看待,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生建设有了明确的目标。

到20世纪末,按照邓小平“三步走”现代化发展战略,困扰中国多年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总体小康基本实现,民生得到极大改善,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率先富裕起来,成为民生建设的标志性成就。但是先富不是目的,一部分人富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共同富裕。为此,邓小平为共同富裕时代的到来设定了时间表,就是20世纪末总体小康实现之后就要考虑将共同富裕作为中心课题。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创立者,其共同富裕的思想和实践,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新阶段。

(二)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与时俱进。面对新世纪党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任务,面对人民群众在解决温饱实现总体小康之后精神文化生活的新要求,将执政与为民,治党与治国相结合,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通过先进文化的发展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和归属就是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也应该和必然是成果的享有者。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繁荣先进文化的目的,就是在实现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求,维护人民的利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紧紧抓住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江泽民这一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全面小康”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主题就是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十六大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民生概念首次出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表明了执政党对新世纪民生问题内涵变化的准确把握。江泽民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角度阐释了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的现实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突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共同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003年,在实现了人均GDP1000美元的阶段性目标之后,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新阶段,新旧体制转型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凸显,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腐败现象严重,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政府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过分注重效率,与民争利,忽视甚至践踏社会公正公平。这些事关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是新世纪我国民生问题的集中表现。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刻分析认识我国改革发展新变化和时代发展催生的民生问题,从执政、发展和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建设民生改善民生。

胡锦涛提出“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充满了亲民爱民的真挚之情。他的“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警示,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彰显了新一代领导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提升了执政党解决民生问题的政治高度。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执政党对民生问题赋予了越来越浓的政治意蕴,民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成为评判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

针对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十六届三中全会有的放矢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全方位建设民生。在经济建设上,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民主政治上,强调扩大人民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各项权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在文化建设上,大力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在社会建设上,强调就业、教育、卫生、分配、社会保障等统筹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它回答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新课题,找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增进人民福祉的科学方法和途径,标志着我们由注重追求GDP增长注重效率向追求人民幸福和社会公平的民生时代迈进。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极大地鼓舞了民心,为化解社会矛盾和问题提供了思想指导。“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中共十七大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社会建设部分的标题,进一步强调了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明确把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开启了党代会政治报告专章部署解决民生问题的先河。成果共享,把人民群众视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成果的享有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体现了社会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念,是对实现共同富裕规律的进一步深化。和谐社会由人民创造,成果由人民共享,就必然带来共同富裕,离开了成果共享,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成果共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的民生问题十分复杂,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统筹兼顾,但是实现成果共享应该首先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人手,中共十七大提出了改善民生的五大具体目标,“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共建共享,共仓中和谐,让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都过上好日子,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越走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定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体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回归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价值目标。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对这一价值目标的理解发生了严重的偏离。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失误,其根本原因就是对社会主义存在非人化的理解。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后,突出从形式上建设社会主义,如公有制,计划经济,无产阶级专政等,忽视甚至漠视了这种制度背后蕴含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和理想,把马克思主义仅仅解释成为物质决定论或社会决定论,个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以及人的权利、个性、价值等问题被搁置一边,甚至被当成资产阶级思想进行批判,使“现实的社会主义是一种反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总结经验教训,邓小平从解放思想与共同富裕的意义上强调人的价值,抓住了社会主义存在的根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了人民群众的生产力和文化创造主体地位,又高扬了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把以人为本作为执政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建设,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共同富裕,为实现人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提和空间。三代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尽管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各有特点,但其共同点都体现了对人的价值尊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一以贯之,一脉相承,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认识的不断觉醒。

(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和出发点。但是以何种方式更好地实现人民的利益对无产阶级执政党来讲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重大现实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经历了以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民生问题,结果使社会主义遭遇重大曲折,人民没有过上好日子,各种生活用品凭票供应成为那个年代人们最深刻的记忆。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并以“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拥护不拥护”,作为判断我们一切工作的准则,极大地凝聚了民心党心。江泽民在党的发展史上首次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拓展了邓小平的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邓小平以人民为根本的执政思想。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央领导把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点,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强化了为民执政,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提升了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发展的执政目标。从阶级斗争时代到生产力时代,再到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新时代,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由必然不断走向自由。人是主体,人是根本,人是归属,人民利益的实现是一切发展过程的最终价值取向,共产党执政的目的就是不断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三)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对民生在不同时期的需求和愿望进行了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生思想。邓小平的富民思想表达了广大人民要求摆脱贫穷的渴望,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富的方式使亿万人民由温饱而小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我国社会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从生存型向发展型社会转变的现实出发,顺应人民对社会公平正义,分享发展成果的要求,从执政、发展和社会建设全方位关注民生,解决民生,特别是将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南。

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 篇四

翻开新中国的发展史册,每一次突破都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每一次崛起都离不开共产党人的辛苦付出,每一次腾飞都离不开群众的积极参与。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完成的,我们必须做足充分的准备、付出更多的努力、鼓起十足的干劲方能实现。

做足充分的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事前准备、事中控制、事后总结是开展工作的不二法则,唯有踏踏实实做足准备功夫,才能防止在出现突发状况之时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基层工作,重在务实,难在坚持。走访慰问群众,应该确保走访对象的家底清、情况明;制定方案计划,应该确保贴近实际行之有效;撰写文案材料,应该确保数据准确资料真实;实施项目建设,应该确保施之有理建之有用。要学会在事前做好调查研究,做好评判分析,做好风险评估,少一些凭空想像,多一些实打实干;少一些临时发挥,多一些有备无患;少一些安于现状,多一些拼搏进取;少一些半途而废,多一些坚持不懈,凡事都应当做足充分的准备,绝不打无准备之仗。

付出更多的努力,筑牢思想的堡垒。人们常说,“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因此我们应该从思想上进行升华。不断强化红线意识、筑牢底线思维、坚守规矩意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做到不越红线、不踩底线、不碰高压线。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必须加强经典原著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内涵;加强党章党规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加强道德法治的学习,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努力做一个政治上的明白人、行为上的老实人、作风上的干净人,让纪律意识在头脑里面生根发芽,让规矩意识在身体里面开花结果,让忠诚、干净、担当的思想堡垒固若金汤、坚不可摧。

鼓起十足的干劲,撸起袖子加油干。“中国梦”是我们每个人的“梦”,实现中国梦,我们义不容辞也责无旁贷。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古诗有云,“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梦想是靠拼出来干出来实现的,而不是靠喊出来想出来完成的,我们应该学会借助“中国号”掌舵者凝聚起的磅礴力量,奋勇前进、砥砺前行;学会开启“复兴号”的“顶风船”,激流勇进、乘风破浪;学会搭上“初心号”的“红色列车”,全心全意为人民,一心一意听党话,坚定不移跟党走;我们应该鼓足干劲往前冲,撸起袖子加油干。

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 篇五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最新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认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把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历史使命和基本方略落到实处的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入新时代。只有进一步把党建设好,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从严治党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抓思想从严、抓管党从严、抓执纪从严、抓治吏从严、抓作风从严、抓反腐从严,依然是永恒的主题。要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在“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的基础上,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磬石”。中央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了战略部署,全面从严治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一项短期的运动,不可能一劳永逸,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讲修养、讲道德、讲诚信、讲廉耻。要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要做到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

这10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就为您介绍到这里,由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写进了党章,因此我们要长期坚持学习新思想,为了帮助大家提升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我们特准备了专题栏目,请您点击访问>>>>新时代思想栏目

6.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 篇六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思想深邃,气势恢弘、催人奋进、高屋建瓴、主题明确、意义深远的报告中提出,“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革命理想高于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人民群众进一步明确了各项日常生活、工作的指导方针。在新形势下,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新境界,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时代的中国更加的融合、更加的和谐。借着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东风,为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最近一直都在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希望通过政治学习能够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用更先进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用更严格的要求来约束自己。通过认真的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我收获颇丰,下面就谈一下最近学习的心得体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伟大的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党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本百科全书,既用于理论指导,又用于探索实践。因此,无论领导还是基层,无论党员还是群众都应积极参加学习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动,提高自身素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我做起,从实践出发,从工作及身边的平常事、简单事、平凡事做起,用实际行动努力为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贡献。个人觉得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一 通过不断学习加深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

在学习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动中,既要认真参加集中学习,又要努力搞好自学,例如:“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学习《党章》,学习《十九大报告》等等。”只有通过认真、不断的学习,才能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这就要求全民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才能用新眼光去看待这个新时代,才能带着新思维踏上新征程,作为普通群众的我,虽然每天所做的都是一些零碎的小事、杂事。但是这些小事、杂事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不相悖,与伟大的中国梦也并不矛盾,只要我们用心、认真的做好每一件小事,也是一种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表现,也一样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 通过探索实践才能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

话说,平凡中见真知。大部分人民群众都和我一样是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去争取自己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紧跟党中央步伐,将热情与干劲融入到个人的具体工作中,端正工作态度,脚踏实地,砥砺奋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这既是充分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体表现,也是个人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充分必要条件。

新时代的到来赋予了我们年轻人新的使命,正因如此才凸显出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精髓的重要性,力争吃透、学透。只有在新思想的指引下,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栉风沐雨、积极进取、努力创新才能不负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不负民族寄予我们的希望。

7.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 篇七

一、邓小平理论中发展思想的确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 我国经济建设有过失误, 受过挫折, 走过弯路, 但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和不懈的探索,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事实证明,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没有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没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无从谈起。经验告诉我们,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把中国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台阶。“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著名论断, 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1. 发展才是硬道理, 符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 必须始终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的根本的任务。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 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新中国成立之初, 西方预言家声称:“中国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然而新中国6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 发展才是硬道理, 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1985年, 邓小平非常敏锐地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 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 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 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 概括起来, 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他站在时代的高度, 把握时代的特点和脉搏, 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邓小平同志还强调指出:“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 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发展问题更加严重。”这就深刻表明, 发展是一种带有世界历史性的客观需要。中国人民认识到了这种需要的客观性、迫切性, 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国6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老百姓生活水平天翻地覆的变化, 印证了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至理名言。

3. 发展才是硬道理, 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发展才是硬道理”虽然仅七个字, 却揭示了中华民族兴衰荣辱的历史结论。众所周知, 中国古代文明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 至今仍为各国史学家所称道, 但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并长期陷于灾难的深渊。“落后就要挨打”, 这就是近代历史留给中国人民的辛酸回忆和沉痛教训。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一度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工作重心, 我们国家在经济方面与发达国家本已缩小的差距又拉大了。为此, 邓小平指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人民生活长期停滞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我们才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发展思想的丰富

进入新世纪, 面对世界经济和科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面对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国际竞争, 在科学总结我国和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高度, 2002年,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 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强调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它丰富了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的内涵,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认识。

1.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

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 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也是党实现其历史使命的需要。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 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新中国60年的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为了兴国, 是为了民富国强;而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 只有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才能保证人民群众不断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

2.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是一条宝贵的历史经验。

新中国成立60年来, 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进步, 但也遭受了不少挫折, 包括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 我们党在结束十年“文化大革命”之后, 毅然把发展问题提到国家中心任务的地位, 坚定迈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步伐, 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绩。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内环境稳如泰山, 人民安居乐业, 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 最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牢牢抓住了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因此,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是对社会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也是党的性质、宗旨和先进性的生动体现, 更深刻反映了发展的重要时代价值。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 在“发展才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基础上, 提出了“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成为进一步解决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得更好的航标灯和指南针。科学发展观正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1.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

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 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 我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 我国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 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日益提高。但我国仍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我国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仍然不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重而道远。

2. 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基础。

社会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同时生产水平总体还不高, 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 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 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体现我国第一阶段特征的多样性。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这些阶段性特征反映了以往发展中存在的一些诸如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的协调性等问题, 正是这些问题使我们反思以往发展过程, 这些问题也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3.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要借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 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 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 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世界发展遇到了诸多的问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 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 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 必须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 它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 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理念。

四、发展思想的一脉相承和不断创新

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掷地有声, 成为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座右铭。从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再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发展观上不断创新的思想轨迹。发展, 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也是时代的最强音;发展, 成为中国走向强盛, 人民迈向富裕的关键词。

社会主义发展观是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共同铸造的思想体系, 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可以说, 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始于邓小平, 中经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丰富, 成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发展观的不断创新, 既有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作为思想基础, 又有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为实践源泉, 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思考中国发展大局问题上的体现。

总之, 无论是“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还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都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是不断丰富的发展思想。我们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07-10-25, (1) .

[2]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3]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9册) [M].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 [M].人民出版社, 1995.

[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8.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 篇八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诚信;经济诚信;党内诚信;社会诚信

研究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对于提升社会诚信度、推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是由毛泽东诚信思想、邓小平诚信思想、江泽民诚信思想、胡锦涛诚信思想和习近平诚信思想等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毛泽东诚信思想

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他先后写作了《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光辉的哲学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毛泽东哲学的核心内容和思想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即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是最根本的诚信,这是一个共产党人最根本的思想原则和工作方法。“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律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1]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表现。

二、邓小平诚信思想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十分重视诚信问题。在邓小平看来,讲诚信、讲道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无信不立”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对邓小平一生的影响很大。他明确指出:“讲信义是我们民族的传统,不是我们这一代才有的。”因此,他要求全党全国人民必须讲诚信,讲道义。在邓小平看来,信誉高于一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一切经济活动和行政司法工作,都必须实行信誉高于一切,严格禁止坑害勒索群众。”他要求所有国家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都必须讲诚信,取信于民,提高政府信譽和企事业单位的信誉。每一个公民也必须讲诚信,形成人人讲诚信的社会风尚。

三、习近平诚信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诚信建设,在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如果说胡锦涛诚信思想侧重于党内诚信建设,那么习近平诚信思想侧重于社会诚信建设。习近平诚信思想具有时代性、系统性、现实针对性等特点。习近平诚信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把诚实守信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社会失信现象;在金融财经领域,不讲信用,恶意拖欠债务、偷税漏税、伪造虚假财务信息等现象时有发生;在文化领域,虚假广告充斥大众媒体,互联网上经常出现欺诈现象。如此等等,使社会诚信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严重地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影响了社会关系的和谐。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党中央及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习近平明确指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的重要内容。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根本价值取向、价值动力和价值标准三个层面构成。从根本价值取向来讲,必须用包括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体人民,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从价值动力来看,社会主义价值动力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而“诚实守信”是中国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作风,是一种宝贵的民族精神,是强大的价值动力之一。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讲诚信也是一种时代精神,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价值取向的内在动力。从价值标准来看,讲诚信符合社会主义价值标准,不讲诚信不符合社会主义价值标准。必须用诚实守信的价值标准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

综上所述,毛泽东诚信思想、邓小平诚信思想、江泽民诚信思想、胡锦涛诚信思想和习近平诚信思想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的运用和发展,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特别是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为理论基础,加强社会主义诚信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0、800、821、822、1004页。

上一篇:小鸡和小鸡对话范文下一篇:论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