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具特色的民居》读后感

2024-06-21

《各具特色的民居》读后感(精选13篇)

1.《各具特色的民居》读后感 篇一

《各具特色的民居》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 南粤 东北 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布局 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 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来 家道兴旺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多起竹楼,傍水而居树满寨,花满园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结 构

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 置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 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 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 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3.评议

七、拓展阅读: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

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毒害80户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

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

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控其奥秘,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瓦片为顶盖,因而异常坚实牢固。

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2.《各具特色的民居》读后感 篇二

豫南传统民居的数量比较众多。近十年来, 河南省共公布了五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 其中, 信阳的数量较多, 主要包括罗山县铁铺乡何家冲村 (2007年) 、光山县白雀园镇 (2007年) 、光山县泼陂河镇 (2007年) 、固始县陈集乡 (2008年) , 固始县武庙乡锁口村 (2008年) 、淮滨县张庄乡 (2011年) 、光山县砖桥镇 (2012年) 、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 (2012年) 等八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这些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民居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保护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一、入口处门楼

豫南民居的入口空间是封闭的围合空间, 门楼将外部空间和内部庭院分隔开来。大门的朝向多有建筑风水上的讲究, 多选择在朝南向阳处, 有靠山面水的格局, 并要求门前的溪流不能正对着大门, 并且是缓缓流过, 能见到起伏连绵的山峰, 而且房屋不能正对着路, 前面建筑的山墙不可对着后面建筑的大门。

门楼的位置多设在平面布局的东南处, 很少有大门正对着堂屋大门的。有些民居, 大门则开在南面中侧, 利用院内厢房的山墙作为照壁遮挡内院和堂屋的视线。

门楼是一户人家贫富的象征, 所谓“门第等次”即为此意, 它是象征户主门第地位的标志, 因此名门豪宅的门楼建筑特别考究。不管是屋宇式门楼, 还是独户式门楼, 都是精心设计的对象之一, 尽可能地把本家族的丰厚财势和显赫历史显露出来。入口处门楼一般成“”形, 个别门楼还做“”形, 以显示其气派, 细部装饰也比较精致, 例如位于信阳光山邓颖超祖居门楼 (如图1) 。同时, 入口处门楼的方位取向充分考虑自身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新县周河乡毛铺村 (由楼上楼下两个村民组组成) 的歪门门楼 (如图2) , 就是单体民居顺应周边环境的典型实例。

另外, 豫南南部雨水校多, 对门楼通风的要求也较高, 门楼中间多开洞口或窗户, 主要是能够起到通风防潮的作用。

二、建筑特色

豫南民居因地理气候条件的特殊性, 又受南北历史文化的交融, 形成的民居特征在豫南的北部显示出北方民居的硬朗, 而在南部显示出南方民居的灵秀。具体而言, 以信阳市区、息县为代表的民居具有明显的北方特征, 院落较为宽敞, 门两边设有耳房。而以新县为代表的民居则具有明显徽派民居风格, 白墙青瓦, 院内呈井字形, 四面有回廊。

在空间布局上, 体现出了豫南地域文化特征。在不受地形条件的约束上, 平面布局呈中轴对称, 功能布局做到尊卑有序、各置其位。左右厢房的布局和高度, 因“青龙高万丈, 白虎不抬头”的风水文化而做出等级差异。

在豫南民居的建筑组合中, 堂屋是最为重要的建筑单体。不仅体现在空间体量上, 还体现在人的行为模式上。堂屋主要用来供奉祖先、招待客人用, 为表示尊重, 堂屋一般不可以穿越。

以朝向为准, 豫南民居文化中有“重左”的思想, 无论朝向哪方, 左厢房一般高于右厢房。一是通风采光的需要, 二是传统风水文化的影响。另外, 还表现在使用功能上, 左侧通常以厨房较多, 右侧以杂物间, 或是牲口栏, 或是厕所居多。虽然现代居住理念早已超越这这一原则, 但“左重于右”的传统思想依然存在。

三、细部装饰

豫南民居注重砖雕、木雕和石雕在民居上进行细部装饰。“三雕”多用在大门、门窗、檐下、墀头、山墙、屋顶脊饰等部位, 精致得当, 使建筑整体显得富有生机。

(1) 木雕

木雕用于豫南民居木构架装饰, 见于显露的檐廊木构架的抱头梁和穿插枋、檐枋下的雀替、门楼檐下等部位。木雕的表现主题比较多, 有些以动植物为题材, 有些以山水景观为题材, 还有些则为人物故事等。

木雕用于门窗装饰。从材料结构上看, 门窗有格栅门窗和木板门窗。因造价不同, 普通居民一般使用木板门窗, 有一定地位的人一般使用格栅门窗, 堂屋的正面有时用格栅门窗通体满做, 相当于现代的落地窗 (如图3-4) 。

木雕还用于室内装饰。常见的有室内格栅门窗、屏风、木板壁等。屏风属于临时性隔断, 用于阻隔视线或线路, 可分为座屏、折屏、挂屏、炕屏、桌屏等。木板壁或隔扇则属于永久性隔断, 用于五开间厅堂的次间与稍间, 或厢房。

(2) 石雕

石雕工艺主要用于入口处的门枕石和柱础等部位。门枕石承载木门的石质构件, 在门外部分还有抱鼓石, 通常做鸟兽艺术化处理。柱础主要是支撑传力, 增加耐久性。柱础的艺术装饰比较多样化, 有多边形, 鼓形等。

(3) 砖雕和陶塑

豫南民居砖雕和陶塑装饰的重点部位在山墙前廊檐部分的墀头和戗檐, 以及屋顶的正脊、戗脊、角脊等处。正脊吻兽多做成头鱼身或龙头的样式, 戗脊、角脊则选用不同形状的脊兽作装饰 (如图5) 。

四、结语

豫南民居是豫南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 北方建筑与南方建筑在这里交汇。它所反映的地方性十分明显, 对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风俗表现的极其敏感, 对审美情趣表现的最为直接。豫南民居所体现的场所精神也反映了时代变迁, 是豫南人理想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信阳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信阳地区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2

[2].单德启.中国民居[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3.

[3].左满常.河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4].白宪臣.农村规划建设中传统民居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以豫西民居为例[J].资源科学, 2010 (9) .

3.《各具特色的民居》读后感 篇三

一、用心研读文本,准确把握课文特点

用心研读文本,准确把握课文特点是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前提。笔者认为,《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课文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编排方式独特。小学语文教材阅读课文通常为“一课一文”,而《各具特色的民居》由《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两篇题材相近、体裁相同、文章结构和表达方法相似的短文组成。这样编排,既有利于进行对比性阅读,在对比阅读中把握不同民居的特点,学习表达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又增加了阅读量,丰富民居知识,丰富民俗文化。

二是文化内涵丰富。《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两篇短文介绍的都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居,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课文中涉及的地理知识、建筑文化、民俗文化都是学生阅读课文时应该了解或掌握的。从地理知识看,两篇短文介绍的民居建筑都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客家竹楼》中的“闽西南”、“粤东北”、“古代中原”、“南方”,以及《傣家竹楼》中的“亚热带”等地理知识是学生阅读课文时一定要了解的,因为了解这些知识是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民居特点及缘由的前提,离开了这些地理知识的帮助,学生要真正读懂课文就非常困难。从建筑文化看,两篇短文在介绍民居的建筑特点时都涉及民居的建筑环境、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及功能等知识,这些民居建筑文化既是各民族民居建筑的传统经验,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譬如,《客家民居》在介绍“营垒式土楼”建筑特点时写道:“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做粘合剂,以竹片、木条做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夯筑墙体的建筑经验,也是许多古老建筑历经千百年风雨却安然无恙的主要原因。这些建筑知识对了解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两篇短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客家民居》介绍的“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吉祥、幸福和安宁的象征”,“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房屋大门上刻着正楷对联,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傣家竹楼》介绍的“一家盖房,全村帮忙”,“架竹楼”仪式期盼吉祥、平安、家道兴旺等传统的民风民俗文化,都是学生学习课文时需要重点理解的内容,也是提升学生民族文化素养的载体。

三是表达特点鲜明。两篇短文都是介绍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三个共同特点:①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②作者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加以说明,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均较强;③课文所选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在文章结构上都是围绕民居建筑的环境与位置、特点与功能、民俗与文化内涵来介绍的,这是学生习作时应当重点学习和运用的表达方式。

基于以上对文本的解读,结合单元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我们可以把本文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四方面:

1?郾熟读课文,理解文中“和睦、酷热、蜂拥而至”等词语的恰当意思。

2?郾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郾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4?郾观察本地特色民居建筑,搜集祖国特色民居的文字、图片资料,在习作中介绍特色民居。

二、理清教学思路,着力提高阅读效率

依据略读课文编排意图、单元阅读专题和课文特点,笔者认为,教学本课应贯穿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理念。

一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理解重点词句,感受民居特点,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主动阅读,积极思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二是落实“精读学方法,略读练能力”的教学策略,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提高略读课文教学效率是当前语文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教学中要把着力点放在指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开展阅读实践,培养自主阅读能力上,尤其要加强对比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民居特色和表达方法,使学生“得言”又“得意”。

三是读写结合,学以致用。课文无非是例子,教学中要发挥好课文在语文知识、阅读方法、语言表达等方面“例子”的作用,结合“口语交际·习作二”的要求,及时安排介绍特色民居的习作训练,通过读写结合这一有效途径,指导学生将课文中学到的选材、构篇、说明等表达方法运用到习作中,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由此建议按以下四个步骤实施教学活动:

(一)搜集资料,了解特色民居。

阅读是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前,可让学生调查了解自己周围的特色民居,观察民居的结构与特点,向居民了解与民居相关的风俗习惯、民间传说等;还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民居的文字、图片资料,重点了解相关民居在地理环境、建筑结构和功能、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譬如陕北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西藏的碉房,重庆的吊脚楼等特色民居。通过课前搜集资料和调查活动,丰富学生见闻,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为学习课文和本单元习作打下基础。

(二)对比阅读,体会民居特点。

《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在文章结构上都是围绕民居建筑的环境与位置、特点与功能、民俗与文化内涵来介绍民居的,教师可以利用课前设计的表格,按照“细读课文,勾画词句——填写表格,比较异同——合作交流,归纳小结”的方法,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比较两篇短文描写的民居在地理环境、建筑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异同点。(附参考表格)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三)自主探究,领悟表达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年级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教学本课,教师应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加强指导:文章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文章结构——围绕民居建筑的环境与位置、特点与功能、民俗与文化内涵来介绍民居;说明方法——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加以说明。提示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学习本课要重点体会这些表达特点和说明方法运用到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如,对以下句子的理解体会:

句子1,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体会作者运用打比方和作比较的方法,概括说明客家圆形围屋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

句子2,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体会作者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圆形围屋外观和整体布局特点。)

句子3,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体会客家民居的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是客家人的祖先崇尚圆形,期盼吉祥、幸福和安宁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句子4,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体会竹楼是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因为傣族人居住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高,雨水多,空气湿度大,竹楼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是傣族祖先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

句子5,篱内种植着各种花木果树,可谓“树满寨,花满园”。(体会作者用简洁朴实而又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傣家竹楼的优美环境。)

(四)学以致用,介绍熟悉民居。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和表达方式,设计拓展训练,一是开展“我眼中的特色民居”交流活动,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和观察到的特色民居资料,拓宽知识视野,丰富习作素材;二是开展“介绍一处民居”的课后练笔活动,应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表达和说明方法,训练写作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作者单位

曲靖市麒麟区教师进修学校

4.《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 篇四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 南粤 东北 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布局 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 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来 家道兴旺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多起竹楼,傍水而居树满寨,花满园

三、默读课文,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结 构:

文化特征 :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 置: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 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 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 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体会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5、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五、自学《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3.评议

六、拓展阅读: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5.《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 篇五

中国民居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阅读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各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这是选自十二册第九课的略读课文。在备课时,跟同年级组老师进行交流并修改教案,发挥团体精神。我们迷惑,一直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略读课文不列入考试范围),许多老师只重视精读课文的教学,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甚少,不能很好地把握它的特点,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两种倾向,要么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要么就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那么,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究竟又是什么?教学中又如何体现它的教学特点呢?我们该怎么做呢?我认为:

一、明确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

1.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尤其要进行略读能力的训练,读懂文章的大意。略读课上,要更注重略读方法的运用,如扫读、跳读等,训练学生快速默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速度,当然也不排斥精读方法的融合运用。

2.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略读课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与交流,当然,也应很好地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3.加强课内外联系,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同时,要根据单元主题及课文的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

二、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

要区分精读教学与略读教学,就要确切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既不搞过细剖析,也不作随意教学,要确立略读课文教学的明确地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学中尤其要认识到以下几点。

1.略读教学不等于略读。

正像阅读教学不同于阅读一样,略读教学也有别于略读。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它的任务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不止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在略读教学中光让学生略读是不够的,还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学。如教学本课时,首先我让孩子们扫读写客家民居的部分,找出这部分的中心段。孩子们很迅速找出了“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然后引导孩子们理解课文“奇葩”,“葩”我先让孩子们观察字型,然后猜到底指什么,有的孩子很乖巧,马上猜出“葩”就是“花”。此时我让孩子们再次朗读这个句子,这里把什么比作奇特的,特别的,非凡的花呢?孩子们都知道了把客家民居比作奇葩,再出示表格,让学生小组合作,读客家民居部分,填好表格,通过这个过程的学习,孩子们也知道了客家民居的特点以及这文段中所采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有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可以教给学生扫读和跳读的方法,如制作资料卡时,可以提出时间上的要求,并告诉学生基本的速读技巧,这样如果经常训练,一定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2.粗知大意并不是浅知。

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不加总结与反刍,读到的东西就会成为过眼烟云。如果教师理解上有差异,就会使教学陷入盲目性。以为粗知就是浅知,粗知就是少知。其实,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三、对教材研究不深入。

本课的说明方法很多,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本课的第二部分--傣家竹楼,我是让采用自学的方式进行,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有生说,“全寨子的人蜂拥而至,喜气洋洋,像过节一般热闹。”这句话采用了打比方的方式,由于课前对此进行预设,紧张之余就说成是把全寨子的人喜气洋洋的样子比作成过节的热闹气氛,给学生造成了误导,其实能体现打比方是“蜂拥而至”四个字。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备课要注重实质,深钻进去,不能只把侧重点放到了形式的研究上。相信有了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6.潮汕民居建筑文化特色分析 篇六

一、多姿多彩

潮汕民居建筑的格式和很多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相似, 平面布局是严谨的, 主要是三合院、四合院的形式, 其每一个是单体独立的, 或是多单元组合的。但是细分潮汕民居建筑的时候, 类型众多, 最基本的就是“下山虎”“四点金”, 在潮汕民居建筑中, 大型民居都是以“下山虎”或是“四点金”作为基础横向, 或者是纵向扩大其民居的规模, 被潮汕人民称之为“三厅串”“八厅相向”“四马拖车”“百凤朝阳”, 并且潮汕民居的外部轮廓保留得十分规整, 一般为正方形或者是长方形[2]。在潮汕的一些地区, 或者是乡镇, 有一种狭长的平民居室, 被称为“竹竿厝”。大规模的集居式住宅被潮汕人民称之为“寨”, 同时“寨”是清代潮汕地区军事化的产物。在潮汕, 有一种集居式住宅被称为“图库”, “图库”从平面上看可以分为方案和楼寨, 从外围的方式可以分为围墙和围楼。在潮汕地区, 富贵人家所建的通常都是“四点金”, 往往配有祖祠;潮汕乡村建筑普遍使用的是“下山虎”;而大宗大户, 或者是富贵显达之家使用的是“四马拖车”。“下山虎”也可以称之为“爬狮”, 是由三面房屋一面墙组合而成的;“四点金”指的就是以前厅到天井再到后厅为中轴线, 前后厅、东西两旁各有一房, 并且占据着整座建筑的四个角, 故称“四点金”。“四点金”相当于北京的四合院, 都属于明朝京都的建筑风格;“三座落”有一个雅称就是“百凤朝阳”, 而规模比较宏大的被称为“八厅相向”, 都是由两座“四点金”纵向合并而成的, 平面系中轴线对称布局;“四马拖车”也被称为“三落二火巷一后包”, 属于一种大型复合单元, 也是“四点金”扩充合并而成的。“竹竿厝”的特色是布局狭长, 客厅、住房都排成狭长的一列, 组合位置也没有特定的规则, 与广府民居的“竹竿屋”类似。

二、建筑材料

早期的潮汕贫民民居多为草寮, 是用木头、草组合成墙体的茅屋, 或者是夯土。潮汕地区的建筑材料大都就地取材, 采用的是贝灰以及石材。在北宋的时候, 潮汕民居就是开始烧制贝壳灰, 贝壳为主的三合土版筑最为盛行, 不仅被应用到房屋的建筑、高塔上, 而且还经常被使用到堤防的加固上面。石材不仅被应用到建筑构件的门框、栏板、台阶、井圈上, 而且还应用到石牌桥、石塔等大型建筑物上, 并且在潮州城内, 太平路上就有四十多座石牌坊。

三、装饰特色

潮汕民居最突出的特色就是装饰, 门楼、屋面以及厅堂是潮汕民居装饰的重点。潮汕民居装饰材质众多, 其中包括:木雕、石雕、壁画等, 其中最受人们青睐, 并且独具特色的是潮汕的雕工。潮汕民居保留了有关于彩绘的类型和制度, 一般都是以梁枋为主。枋被分为三部分, 中间的堵仁是整个枋的三分之一, 同时也占据枋的重要位置, 给里面画画, 题材不限, 手法各异, 其中包括:水墨彩绘、黑地泥金漆画等。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工艺, 使得潮汕民居丰富多彩、金碧辉煌。潮汕民居内部的装饰有木雕、石雕等, 再搭配上嵌瓷等, 从而使得潮汕民居美轮美奂。潮汕民居建筑装饰博大精深, 并且种类繁多。例如, 山墙的脊端就有金木水火土五种不同种类。五星脊饰、山墙、屋檐等都是使用瓷来进行镶嵌。嵌瓷是潮汕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 指的就是使用各种颜色的瓷片在山墙、屋檐等一些主要部位镶嵌出各种具有立体感的图像。例如, 花草、鸟兽、虫鱼, 还有栩栩如生的人物, 并且这些嵌瓷的造型十分传神, 有的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当然, 除了嵌瓷, 潮汕民居还有雕刻, 指的就是在建筑物的木质结构雕刻出图画, 从而使得整个建筑富有美感。

四、结语

潮汕民居的建筑基本都是朝南偏东, 主要以南为主。这么做的目的不仅在冬天可以抵挡严寒的北风, 而且在夏天的时候可以吹着凉爽的南风。潮汕居民还有在家里种树的习惯, 被潮汕居民称之为“镇宅树”, 镇宅树多是以龙眼, 或者是番石榴为主, 这里龙眼又被称为桂圆, 有着团团圆圆之意;番石榴有着早生贵子、多生贵子的意思。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各地的建筑已经日趋现代化, 并不再是传统的建筑古迹。这就意味着传统的潮汕居民建筑也已经渐渐地被现代化所取代。笔者针对潮汕民居建筑文化特色进行分析, 从现存的潮汕居民传统建筑中真切地感受到潮汕历史文化的精华。

关键词:潮汕民居,建筑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潘莹, 卓晓岚.广府传统聚落与潮汕传统聚落形态比较研究[J].南方建筑, 2014 (03) .

7.东北满族民居建筑特色 篇七

满族是中华民族中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白山黑水辽阔的地域。满族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并先后建立了渤海,大金、后金和大清王朝,大量的满族民居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特有的地域特色正逐渐引起建筑学及传统人居环境研究的重视

一、满族历史背景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肃慎人。肃慎人,是满族的最早祖先。辽、宋、元,明几个朝代称“女真”。长期生活在长白山以东、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广阔地区。16世纪后期,努尔哈赤崛起,以女真人为主体融合了部分汉人、蒙古人和朝鲜人,形成了一个新的共同体满族。满族的先人在进入辽东之前的较长时期里,基本以渔猎经济为主。夏季居无定所,冬季居家养息。这个时期还没有接受更多的汉文化。至明代初期,建州女真人南迁辽东后,受中原经济文化的影响,逐渐以农业经济为主,开始了定居生活,这以后才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汉文化,建州卫李满柱进入新宾后,在原高句丽山城的基础上,重新修建佛阿拉山城,已见接受汉文化的建筑习俗。待到清太祖努尔哈赤家族修筑赫图阿拉城时,其殿堂楼阁,规模宏大,是前明朝派来风水先生主持修建的,这时才将汉族的建筑习俗迅速传给了女真人。满族贵族进入中原以后,在汉族的汪洋大海中,进一步吸收了汉文化。尽管清政府三令五申严禁满族人习汉俗,并采取了许多措施保持满族传统,但仍然无济于事。满族还是渐染汉习。

二、地理环境与文化习俗

满族世居在东北地区,气候严寒,其民居建筑民俗呈现出了北方民族的地域特点。气候条件是影响满族民居建筑的首要因素。它的气候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是春季雨水渐多,昼夜温差大,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气晴朗秋霜重,冬季严寒而又漫长,达五个月之久。

所以世代居住于此的满族居室住宅自然就形成了防冬御寒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民居建筑的实用性及其使用价值。满族人家居室内都设有火炕,火炕是满族人家主要的取暖设备,保温、取暖的效果好,至今一些满族人家仍在继续使用,北方的汉族也依然沿用着睡火炕的满族风俗。火炕的陈设也是有讲究的,在满族的宫廷里通常还有火地和火墙。火炕是满族人对抗严寒天气的法宝,这也是其之所以保存到今天的主要原因。地理位置是影响满族民居建筑的另一个因素。东北地区是满族的发祥地,东北地区的满族又多数在辽宁地区,辽宁地区为丘陵地势,而满族又多居住在山区谷地,从而形成了满族特有的居住习俗。在满族早期,冬天人们居住在建造于山坡上的“地印子”里。“地印子”,是满族人冬天居所,一般建在向阳山坡,向下挖土为墙,上面盖上树皮、山草。室内有锅灶、火炕,保温、取暖效果好。

在满族的建筑中,满族人所信仰的萨满教对当时建筑及居室内部风格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所谓萨满教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一种原始宗教,曾为生活于北亚,北欧和北美地区的众多民族所世代信仰。满族人在长期的生活斗争中,逐渐形成了以跳神为主要祭祀活动的萨满宗教仪式。满族贵族又根据政治统治的需要,在宗教祭祀中加入了偶像崇拜,这些偶像大都来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建立后金政权之前生活战斗的传说故事,如“佛里妈妈”曾救过努尔哈赤,后被脱去衣服杀害,为纪念她,满族人在室内西墙立朝祭神位背灯祭祀;还有根据“乌鸦救主”的故事而在祭祀中用索伦杆盛猪下水喂鸟等等,这些故事为统治者罩上了神秘的光环。满族在入关之前,也是因为政治上的需要,积极拉拢和争取元朝后裔,在军事势力和文化深度都强于满族的蒙古族。在这一时期不仅改善了语言文字,而且还信仰从西藏传人蒙古的喇嘛教。清太宗皇太极在位时期已经了解到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他积极地选用汉官,以理顺和健全落后的满族官吏体制。进入北京后,历代皇帝汉化程度不断加强,在信仰中又加入佛教和道教的内容,如北京故宫中的坤宁宫就同时祭祀萨满和佛像、关帝像。

三、早期满族民居特点

满族建筑“就一个建筑组群而言,其空间组织的要义,正是在于通过恰当的建筑布局,以求得天地和合与阴阳的谐调,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使组群内部有严格地能够表征社会尊卑关系的等级秩序。”

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是影响满族民居建筑的重要因素。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早期社会,满族人的居住条件是非常简陋的。人们通常居住在“地印子”、“马架子”里。“马架子”是满族人夏季居住的场所,一般建筑在树林内部,借用一些树桩,在树桩上用木铺地,然后在上面搭上人字型架子,再覆盖以树皮、山草防雨。而到了近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满族房屋则以口袋房、万字炕、地烟囱、三合院或四合院、照壁墙为基本样式。口袋房是指三间房多在最东面一间南侧开门或五间的在东起第二间开门,整座房屋形似口袋,因此称做“口袋房”。开门的一间称“外屋”、“堂屋”;西面屋又称“上屋”,上屋里南、西、北三面筑有“П”字型大土坯炕,叫做“万字炕”,其中西炕为满族人家放祖宗匣子的地方,是不许坐人的,东屋是小字辈住房。长辈晚辈住房的差异体现了鲜明的封建等级观念。“跨海式烟囱”是满族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北方汉族盖房屋一般将烟囱设在房脊上,而满族则将烟囱坐落在房西或房后地上,以一段横烟道与烟囱相连。满族民居建筑从穴居、巢居发展到半穴居、半巢居又发展到地面居住,完全展现了民居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同时其保留下来的古代民居建筑为历史学、民俗学的研究提供依据。

《宁古塔纪略载》:“房屋大小不等,木料及大。有白泥泥墙,极滑可观。墙厚几尺,然冬间寒气侵入,视之如霜。屋内南、西、北接绕三炕,炕上用芦席,席上铺大红毡。炕阔六尺,每一面长二丈五六尺。夜则横卧炕上,必并头而卧,即出外亦然。橱箱被褥之类,俱靠西北墙安放……靠东壁间以板隔断,有南北二炕,有南窗即为内房矣。无椅凳,有炕桌,俱盘膝坐。”

四、满族居室装饰风格特点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固有的装饰艺术与风格偏爱。满族居室从外部造型设计到内部结构间隔、装饰美化,无不糅合着汉族居室装饰的艺术风格。满族居室装饰风格就其实质而言,凝聚着汉族居室传统装饰风格的诸多重要特征。

满族的室内装饰艺术具有典雅、庄严、质朴的风格。从家具上看,它的用材十分合理,既发挥了材料的特性,又充分利用了材料本身的色泽与纹理,满族家具体型稳重,比例适度,线条优美,端雅活泼。满族人家的地面常见的是青砖磨缝地面,有多种铺砌图样,青砖地面庄重平整,经济、防火,与白色粉墙相搭配,和谐淡雅。这是满族特有的装修方式。

8.各具特色的民居预习资料 篇八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南粤东北 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布局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来 家道兴旺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 多起竹楼,傍水而居 树满寨,花满园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结 构

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 置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 用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 料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 构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小精灵儿童网站]

3.评议

七、拓展阅读: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

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毒害80户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

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

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控其奥秘,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瓦片为顶盖,因而异常坚实牢固。

9.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 篇九

本节课是一节关于导学稿教学的研究课,通过本课的教学,旨在找出一种适应六年级学生课内自学简易说明文导学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学习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读记重点字词短句,了解客家民居的鲜明特色,学会融会贯通的掌握说明文基本常识;过程与方法:①学会自学(按照阅读提示自学,默读、批注、练习、填表,把难题作标记),提高阅读同类文体的能力。②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说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从导学稿的各个环节进行一一的反思总结。

10.潮汕民居建筑文化特色分析 篇十

关键词:潮汕民居 建筑文化 特色

潮汕位于广东省,潮汕民居历史源远流长,不仅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还有着美学价值以及文化价值,但可惜的是这段历史还没有得到重视,就已经随着时代的改革渐渐流逝在历史的洪流当中[1]。潮汕居民建筑可以说是我国建筑史上的奇葩,因为它既有中原文化的特色,同时又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成为不少专家名流眼中的瑰宝,因此受到很多风流雅士的青睐。潮汕民居建筑文化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多姿多彩

潮汕民居建筑的格式和很多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相似,平面布局是严谨的,主要是三合院、四合院的形式,其每一个是单体独立的,或是多单元组合的。但是细分潮汕民居建筑的时候,类型众多,最基本的就是“下山虎”“四点金”,在潮汕民居建筑中,大型民居都是以“下山虎”或是“四点金”作为基础横向,或者是纵向扩大其民居的规模,被潮汕人民称之为“三厅串”“八厅相向”“四马拖车”“百凤朝阳”,并且潮汕民居的外部轮廓保留得十分规整,一般为正方形或者是长方形[2]。在潮汕的一些地区,或者是乡镇,有一种狭长的平民居室,被称为“竹竿厝”。大规模的集居式住宅被潮汕人民称之为“寨”,同时“寨”是清代潮汕地区军事化的产物。在潮汕,有一种集居式住宅被称为“图库”,“图库”从平面上看可以分为方案和楼寨,从外围的方式可以分为围墙和围楼。在潮汕地区,富贵人家所建的通常都是“四点金”,往往配有祖祠;潮汕乡村建筑普遍使用的是“下山虎”;而大宗大户,或者是富贵显达之家使用的是“四马拖车”。“下山虎”也可以称之为“爬狮”,是由三面房屋一面墙组合而成的;“四点金”指的就是以前厅到天井再到后厅为中轴线,前后厅、东西两旁各有一房,并且占据着整座建筑的四个角,故称“四点金”。“四点金”相当于北京的四合院,都属于明朝京都的建筑风格;“三座落”有一个雅称就是“百凤朝阳”,而规模比较宏大的被称为“八厅相向”,都是由两座“四点金”纵向合并而成的,平面系中轴线对称布局;“四马拖车”也被称为“三落二火巷一后包”,属于一种大型复合单元,也是“四点金”扩充合并而成的。“竹竿厝”的特色是布局狭长,客厅、住房都排成狭长的一列,组合位置也没有特定的规则,与广府民居的“竹竿屋”类似。

二、建筑材料

早期的潮汕贫民民居多为草寮,是用木头、草组合成墙体的茅屋,或者是夯土。潮汕地区的建筑材料大都就地取材,采用的是贝灰以及石材。在北宋的时候,潮汕民居就是开始烧制贝壳灰,贝壳为主的三合土版筑最为盛行,不仅被应用到房屋的建筑、高塔上,而且还经常被使用到堤防的加固上面。石材不仅被应用到建筑构件的门框、栏板、台阶、井圈上,而且还应用到石牌桥、石塔等大型建筑物上,并且在潮州城内,太平路上就有四十多座石牌坊。

三、装饰特色

潮汕民居最突出的特色就是装饰,门楼、屋面以及厅堂是潮汕民居装饰的重点。潮汕民居装饰材质众多,其中包括:木雕、石雕、壁画等,其中最受人们青睐,并且独具特色的是潮汕的雕工。潮汕民居保留了有关于彩绘的类型和制度,一般都是以梁枋为主。枋被分为三部分,中间的堵仁是整个枋的三分之一,同时也占据枋的重要位置,给里面画画,题材不限,手法各异,其中包括:水墨彩绘、黑地泥金漆画等。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工艺,使得潮汕民居丰富多彩、金碧辉煌。潮汕民居内部的装饰有木雕、石雕等,再搭配上嵌瓷等,从而使得潮汕民居美轮美奂。潮汕民居建筑装饰博大精深,并且种类繁多。例如,山墙的脊端就有金木水火土五种不同种类。五星脊饰、山墙、屋檐等都是使用瓷来进行镶嵌。嵌瓷是潮汕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指的就是使用各种颜色的瓷片在山墙、屋檐等一些主要部位镶嵌出各种具有立体感的图像。例如,花草、鸟兽、虫鱼,还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并且这些嵌瓷的造型十分传神,有的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当然,除了嵌瓷,潮汕民居还有雕刻,指的就是在建筑物的木质结构雕刻出图画,从而使得整个建筑富有美感。

四、结语

潮汕民居的建筑基本都是朝南偏东,主要以南为主。这么做的目的不仅在冬天可以抵挡严寒的北风,而且在夏天的时候可以吹着凉爽的南风。潮汕居民还有在家里种树的习惯,被潮汕居民称之为“镇宅树”,镇宅树多是以龙眼,或者是番石榴为主,这里龙眼又被称为桂圆,有着团团圆圆之意;番石榴有着早生贵子、多生贵子的意思。

参考文献:

[1]潘莹,卓晓岚. 广府传统聚落与潮汕传统聚落形态比较研究[J].南方建筑,2014(03).

[2]赵美婷,王敏. 华侨建筑形态与宗族意义场所的重构——陈慈黉故居的建筑地理学研究[J].热带地理,2016(02).

11.豫北地域性民居特色初探 篇十一

1 河南民居建筑的历史与现状

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 地处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中心, 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载体, 河南的传统地域性建筑承载了6千多年的文明史, 充分体现着中原文化的内容与形式, 凝聚着中原人的情怀和眷恋, 并随着文化传播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进程。

然而近年来, 随着新建造技术与新建筑材料的大量涌现, 中原建筑风格的“媚外”与千篇一律现象严重, 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现代民居粗劣仿制“欧式”、“徽式”建筑风格, 在背离传统文化精髓的道路上渐失特色。同时, 也使人们一度强烈的地域归属感日渐淡薄。创造新的地域环境特色, 成为建设好我国广大村镇亟待解决的问题。

2 传统豫北民居的特色

“传统民居”指使用当地传统建筑经验和建造技艺建造出来的具有当地文化形态和地域特点的居住建筑。“民居特色”指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 能反映出本地区本民族最具本质和代表性的东西, 特别是与各族人民生活习俗、生产方式、审美观念密切相关的特征。

本文所指的豫北地区主要是黄河以北河南省所辖地级市这一区域。其地理范围大致包括:安阳、焦作、鹤壁、新乡、淮阳五个地级市以及他们所管辖的各个县乡等地区 (见图1) 。

豫北地区地处中原腹地, 是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经济活动中心, 因而形成了本地区特有的人文特征, 表现之一就是其建筑从形式到建造方式都具备独特的风格。本文将从平面布局、材料和细部三个方面具体阐释传统豫北民居的特色。

2.1 平面布局遵循风水理论, 结合自然设计

豫北地区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在历史上这里的人民也饱受天灾人祸之苦, 由此形成了当地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意识, 即思想较为保守, 不易接受新事物, 在进行住居选址和型制布局时, 坚定崇尚着风水理论。

豫北民居的基本形制是三合院 (又称抽屉院) 、四合院 (又称盒子院) 住宅。平面布置的最基本特征是建筑围绕住房而建, 正房占据中心位置, 一般坐北朝南布置。此种布局来源于西周以来“前堂后室, 轴线对称, 左右厢房”的传统四合院建筑规制。正房 (又称上房或堂屋) 供老人居住, 朝向较好。正房的中间为堂屋, 是室内陈设集中之处, 常设有红木牌位, 象征宅基核心, 即“穴”, 这符合风水理论中的核心观念。围绕院子布置厢房 (又称陪房) , 供晚辈居住或作厨房及他用。整个民居的空间组织流线基本相同, 为“入口—照壁—院落—正堂—居室” (见图2) 。

该布局表现出的向心性是宗族观念和封建家长制的反映, 风水观念贯穿在“蕴藏生气”的空间观念中。而院落作为各建筑之间的联系纽带, 地位非同小可, 是一种室内外共同使用的居住空间, 使整个大家庭中的尊卑长幼, 分则各有处所, 聚则共于庭院, 使整个建筑空间成为秩序与诗意的完美融合。

现代研究发现, 院落布局不仅与当地习俗有密切关系, 与地形地貌和气候也密切相关。首先, 较大尺度的院落有利于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 3:2至4:3接近正方形的长宽比可以保证冬季各房间获得相对平均的日照, 同时也利于满足夏季院内的通风要求。其次, “间—院落 (进) —院落组—街坊”的组合方式, 使院落四周呈现出强烈的封闭性, 很少对外开窗或不开窗, 建筑多在面向庭院的一侧开设门窗洞口。看似闭合却露天的庭院可以有效避开冬季的西北风, 迎纳夏季的东南风, 从而改善了建筑内部的自然通风效果。最后, 利用冬夏太阳入射角的差异和朝夕日照阴影的变化, 庭院内的各单体建筑在不遮挡阳光的前提下互相遮阴成为可能。使用砖铺地, 种植树木花草调节院内微气候, 一年四季皆宜人。

“风水文化”作为中国建筑文化的灵魂, 至今已延续数千年, 可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其“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的思想核心值得保留和借鉴。

2.2 材料天然环保

豫北地区传统民居取材主要是当地的天然材料, 如土木石草, 就地取材, 因材施工, 体现出了当地人民很强的生态意识。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 民居多采用木木构架, 墙体材料则以砖、土坯和石为主。屋面按房屋的用途地位及重要程度的不同由高到低分别采用筒瓦屋面, 仰瓦灰梗屋面和干槎瓦屋面瓦。除此之外建筑中用到麦秸、石灰、碎石等材料, 可谓种类丰富。

在色彩上, 青砖灰瓦营造出整体上偏冷的色调, 而柱子、额枋及门窗采用朱红色等暖色调, 强调了重点部位。建筑整体给人一种朴素庄重、沉静闲谧的感觉。

2.3 细部特色

2.3.1 台基

台基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组成部分之一, 为建筑的基础。豫北传统民居台基以矩形平台式为主。用石块与石灰或五到七皮灰砖砌筑而成, 高度在450mm上下。台基有多重作用, 一是提高室内地平标高;二是根据石灰干燥后可吸收砖中多余水分的性质, 可有效防潮, 保持室内地面的干燥;三是显著提高地面的保温效果;四是对建筑墙体起到保护作用;五是平衡立面造型, 使建筑形象稳定。

2.3.2 檐廊

檐廊是介于室内外之间的一种过渡空间。既丰富了建筑的立面造型, 同时又起到了气候缓冲区的作用, 能够有效改善居室的热工性能, 降低建筑能耗, 提高建筑对自然气候资源的利用率。在夏季, 太阳高度角较大, 檐廊可避免阳光直接射入室内, 起到了遮阳效果;在冬季, 太阳高度角较小, 阳光可通过侧向门窗直接照射进室内, 直接提升了室内温度。檐廊的设计, 无疑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2.3.3 双坡屋顶

豫北民居屋面坡度较陡, 多用双坡。主要原因是利于排除雨雪和选用当地廉价的屋面材料。一般的屋顶做法, 在木基层上铺芦苇和草席, 年代久些的房屋有的铺青瓦和八砖, 然后抹上泥巴灰浆再铺小青瓦即可。这种屋顶同时也解决了墙体封闭后的通风回流问题。另外, 陡起的屋脊和山墙上的小通风窗可保证室内的换气, 使室内冬暖夏凉。双坡屋顶在夏季只有一半受到太阳光的照射, 因此太阳辐射的热量比平屋顶要少, 有利于改善室内热环境。

由于地处华北平原与大别山的交界处, 豫北地区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征, 冬冷夏热, 因此冬季保温和夏季的隔热防晒是本地区建筑的重要特点。传统民居中双坡屋顶的设计, 集中体现了建筑对自然的迎合。

2.3.4 山花

豫北民居的山墙花饰多受神文化的影响。龙是豫北人民心目中的吉祥物, 古时“黄河十年九泛”, 这里的人们饱受水患之苦, 而当时人们由于对当政者治黄的无奈和失望, 就把龙视为驾驭水势的神, 致使民居山墙花饰常常变相地以此为题材, 寄予征服水灾和在水灾中得以逃生的愿望。在新民居中, 使用历史悠久的龙形山花造型作为主要建筑装饰不失为一种选择。

3 结合地域性的新型豫北民居

地域性建筑指能够反映某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 是特定地区在空间组织、建筑形式、当地建筑技术和地方性材料上的有机整合。豫北传统民居建筑, 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独有韵味。在新民居设计中通过加入现代化技术手段对传统民居全新演绎, 在实现改善建筑环境的同时, 满足居住者的感情需求。文章将从平面布局、材料和细部三个方面对新型豫北民居的设计提出可能性。

3.1 平面布局

豫北传统民居的精髓是“一虚一实, 一宅一院”。在新民居的设计中, 保留院落形式的运用, 同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加以变化。在建筑一层, 将房间布局调整为L形, 保留前庭后院及其绿化和铺地形式, 增加农机车位和粮食吊升口。其他的变化还有诸如专设餐厅进行寝食分离, 隔断卫生间以进行干湿分离等 (见图3) 。在建筑的二层及以上, 借鉴现代住宅做法, 设立隐私性较强的向阳厅室, 同时保留原有的露台以加强与自然界的交流 (见图4) 。

3.2 材料

结合豫北地区产煤的特点, 将新型煤矸石砖和传统的瓦作为主材来使用, 既节约环保, 又凸显民居特色。在色彩方面, 保留其青砖灰瓦的建筑风貌, 延续传统民居建筑厚重大方的整体视觉效果, 与北方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相适宜 (见图5) 。

3.3 细部

根据位置的不同, 将豫北传统民居中的细部进行不同程度的抽象和简化, 使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首先, 将屋脊造型简化, 屋顶在山墙处稍稍凸出以增加对墙面的保护。保留山墙上原有的方与圆形开洞及优美的山墙装饰 (见图6) 。

其次, 保留传统民居中入口处的影壁设计, 而大门及檐口参照原有形制进行粗线条处理, 方便工厂配件的批量生产 (见图7) 。檐廊和局部典型瓦饰形制保持不变。于是, 我们得到了整体建筑效果的一种可能性 (见图8) 。

4 结语

民居建筑不仅具有使用功能, 而且还映射着该地居民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精神情操等。当今, 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先生曾多次说过:“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 学习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 创造全球优秀文化的同时, 对本土文化更要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 文化自尊的态度, 文化自强的精神。”勤劳勇敢的豫北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了极具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艺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 改善居住环境和住房条件, 已成为人们的迫切要求。在新的社会形态和文化的影响下, 我们应当充分尊重当地的传统建筑风格和地域文化, 坚持保留和革新相结合的原则, 创造新的地域环境特色, 使传统的建筑文化和元素在中原大地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李振民, 杨洁.地域传统文化与豫北民居风格[J].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9 (4) .

[2]郑东军.中原文化与河南地域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 2008.

[3]王建曾.国内当代地域性建筑实践的现状及评述[D].天津大学, 2009.

[4]刘振普.基于气候控制原理的豫北传统民居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5]唐丽, 栾景阳, 刘若瀚.河南豫北地区合院式传统民居节能技术初探[J].建筑科学, 2012, 28 (6) .

[6]张萍.豫北山地民居的人文区划与类型研究[D].郑州大学, 2012.

12.《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篇十二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 南粤 东北 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布局 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 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来 家道兴旺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多起竹楼,傍水而居树满寨,花满园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结 构

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 置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 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 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 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3.评议

七、拓展阅读: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

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毒害80户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

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

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控其奥秘,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瓦片为顶盖,因而异常坚实牢固。

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南粤东北、奇葩、骚扰、夯筑、竹篾、布局均匀、风雨侵蚀、安然无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清风徐来、蜂拥而来、家道兴旺、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多起竹楼、傍水而居、树满寨、花满园。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位置

作用

材料

结构

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置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

(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

(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

(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

(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

(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3、评议。

七、拓展阅读

13.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篇十三

教材简析

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篇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这是课文两篇短文在表达上的共同特点。作者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加以说明,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均较强。

设计意图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高段阅读目标部分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六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较高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重点是要引导学生把近六年学习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读和悟中。根据余映潮板块式教学思路,把教学设计成三个板块:初读,了解课文内容——再读,体会民居特点——研读,领悟说明方法。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和睦、酷热、蜂拥而至”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4.学习对比阅读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

1.关于土楼和竹楼的图片

2.一组中国民居邮票图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3分钟)

1.出示民居邮票一组,说说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民居。

2.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个。(板书课题)

二、授课

板块一:初读,了解课文内容(7分钟)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4.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板块二:再读,体会民居特点(14分钟)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组、乙组,分别学习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2.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3.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①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甲组成员答疑。

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①由乙组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甲组成员针对乙组介绍情况质疑,乙组成员答疑。

板块三:研读,领悟说明方法(11分钟)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

①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感)

②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

③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

④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三、结课(5分钟)

1、两篇短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

2、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

板书设计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教学反思

略读课文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上一篇:建设阵地建议书下一篇:我的司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