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做到文化自信

2024-08-08

我们如何做到文化自信(精选4篇)

1.我们如何做到文化自信 篇一

任何公司的招聘流程都是不同的,技术型公司的招聘经理不会要求应聘程序员岗位的人试教英文字母表,然而这却是学校领导招聘老师时最常见的做法,很明显,你需要用不同的标准去评估人们是否拥有胜任不同职位的能力。

但是能力不能说明一切。每家公司都需要与其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员工,这些原则界定了你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同时也影响着公司的日常商业决策。那些不能拥护企业共享文化的员工反而会使之弱化,与企业创造自我价值、实现积极进取的核心文化渐行渐远。依我看,无论是微软还是PS90以及任何其他组织,每家公司的招聘流程都应致力于筛选出最符合公司文化的员工。

和大多数经理人一样,作为Grand Circle Travel公司――一家面向50岁以上美国人、年收入6亿美元的国际旅行社――的老板,我发现公司内部对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要比能力和经验重要得多。多数情况下,如果一名员工能够分享企业价值观,我们可以教他任何工作技能。这正是为何十多年前我们就采用了以价值观为基础的招聘模式。这一决定不仅提升了我们招聘工作的效果,同时也促进了所有员工和整个公司的长期成功。

通过面试看出个人的价值观听起来难以操作,但要让整个公司及招聘经理接受这种做法也并不难。在建立以价值观为基础的招聘流程时,有三点建议必须牢记:

不要仅仅让求职者讲述他们如何赞同你公司的价值观,要让他们自己展示出来。通过观察他们和其他应聘者及正式员工的交流,你可以更深地了解一个人。在Grand Circle公司 ,我们的招聘流程中含有一次小组面试,即许多不同求职者在同一时间参加不同职位的面试,

我们旁观应聘者如何承担起独特甚至奇怪的挑战,了解他们彼此之间怎样交流。在各种场景表现中,应聘者显示出他们是否具备了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即坦率沟通、勇于冒险,高效优质、团队合作、与时俱进的精神。例如,冒险精神的测试是通过让应聘者角色扮演这样一种情景,当一位同事被派遣出城办事后,让一个经验不足的员工来替他做一次重要的汇报,此时看这位应聘者会如何应对。我们还让应聘者做一项“生鸡蛋坠落练习”,所有人分成不同小组一起设计一个装鸡蛋的“旅行装容器(只能使用稻草和布条)”,然后策划一出营销展示会来推销接下来的鸡蛋坠落过程,即在把鸡蛋装进容器后将其在10英尺高的地方扔下。通过这个练习,我们能够很快发现哪些人拥有领导力和团队精神,哪些人能够出色地处理特殊情况以及哪些人对公司背景做了详尽的了解。

自己对公司的文化和价值观要做到了如指掌。你不会去雇用那些注定失败的求职者,白白耗费彼此的精力和时间。彼此坦诚是避免发生此种情况的良方。如果潜在的员工确信自己不能融入企业的文化,自己就会一走了之。我们见过许多类似情况,例如某位男士认为我们的“生鸡蛋坠落练习”非常不可思议,而另一位女士则宣称她不想成为“到这里来吧(kumbaya)文化”的一员。第一轮面试时就剔除这些人要比在工作开展一段日子后再发现他们不能适应公司价值观有效得多。

别把能力面试和价值观面试绑在一起。当独立评估应聘者价值观时,你会发现一些特别的东西,而这在合二为一既做价值观又做能力的面试中是显现不出来的。我们公司的一位年轻新秀当初来参加小组面试时几乎没有任何相关工作经验――若只看技能的话,他肯定落榜 ――但是他向我们展示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以至于我们当场就决定录用他。

招聘到能融入企业文化的员工是保证公司基业长青的最佳方式。它带来了更高的员工留职率(我们公司43%的员工在其岗位上工作满5年甚至更久),更好的员工敬业度并且与客户的联系也更为紧密。在招聘过程中,你不觉得现在是时候把价值观而不是能力作为招聘的首要标准吗?

2.如何重塑“文化自信” 篇二

习近平主席谈到文化软实力时,提出了要建立“文化自信”。他说,“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

“文化自信”的提出无疑非常重要,它与“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中国的“自信体系”。正如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成为中国近几十年来在地缘政治上的一个历史性突破一样,“文化自信”问题也触及到了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对于文化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的关系,习主席也定位得非常准确:“文化自信是基础”。

文化自信作为一个问题被提出,针对的当然是中国目前在文化上的不自信。如果抛开意识形态,从国家层面来看民族自信的话,我们应该承认几个事实:第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中国一百多年来民族自信的一个顶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阶级,首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主权国家。毛泽东时代敢于在冷战环境下反苏抗美,与这种自信心不无关系。第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显著增强的主要是经济自信,但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人在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方面不仅没有与经济实力同步增强,反而出现了“弱化”和“软化”。

要解释的是,这里所说的“弱化”和“软化”并非贬义,它更多是指中国人在打开国门看世界之后,由于对外部世界增加了更多了解和认知而产生的一种思考和崇拜。不可否认的是,“文化大革命”和计划经济的贫瘠摧毁了中国人过去简单的民族自信和政府灌输的政治信仰,而代之以发展经济带来的对物质和金钱的热切追求。如果说在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中有什么堪称民族信仰的话,那就是摆脱贫困、赚钱过更好的生活。对金钱的热切追求实际上是拜物信仰的表现。

经济自信并不必然产生文化自信,这就是当代中国所面临的格局——我们有经济但缺信仰,有物质但缺文化,有政府但缺社会,有价值选择但缺少价值观„„随着中国参与全球化、走向国际社会,在文化、制度的融合与碰撞中,我们却往往是输的一方,哪里谈得上文化自信?现在,习主席提出了文化自信问题,是给中国政府和社会出了道难题:如何重塑中国的文化自信?

著名学者、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葛剑雄先生分析过中国人需要什么文化自信的问题。他认为,中国文化曾经是自信的,这种自信表现为一些特点:一是包容多元。中华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它的开放包容性,容纳很多外来文化,兼收并蓄融合其他文化的结果,就是使得中华文化更为强大。二是开放而不传播。中国文化历来有其开放性,但并不主动向外传播。比如汉朝、唐朝的开放超过了其他朝代,但它的开放主要是允许万邦来朝,欢迎你、不歧视你,但很少往海外派个什么人出去,甚至是禁止中国人出去的。三是统治者可以更替,但核心的文化却一直能够同化外来征服者。

现在谈重塑文化自信,文化的内容、载体和表现形式是非常关键的要素。习主席谈文化自信要从五千年历史中去找,其实,除此之外,中国还需要从当代现实中不断创造新的文化内容。这方面中国的现状十分令人不满甚至失望。比如中国的影视剧作品,大行其道的有两类题材:一是抗日神剧,二是古装宫廷戏。抗日神剧和宫廷戏泛滥不仅仅暴露出中国电视剧制作的空洞和浮夸,更暴露出了中国人的不自信。牢记日本侵略并无过错,但十三亿人的国家的电视荧屏长时期充斥着垃圾式的抗日神剧和宫廷剧,是否也反映出我们在文化上已极度贫乏,只能从历史中找到一些廉价自我安慰?如果我们不相信中国人在文化上贫乏,那么问题就必然出在制度和政策上。

如果重视习主席提出的文化自信问题,我们认为首先需要改革的就是对文化创作的限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有很多了不起的改变世界的故事,中国的现实社会就是产生优质文化产品的宝库和源泉,如果中国的文化创造也现实都不敢正视,那真是在文化自信问题上的一大失败。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自信的文化是开放的,是能够正视自身不足的,还能够允许不同意见存在并且可以讨论协商的;自信的文化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是自由的,最重要的是,自信的文化还应该包含符合大多数人认同的价值观。重塑文化自信远比投资搞经济建设要复杂,后者是作用于物质现实,而前者则事关人的精神世界。(AHJ)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中国政府将更注重投资质量处理好三方面关

系】

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2月9日至10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据央行网站发布的公告,会议主要讨论了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框架”、投资和基础设施、国际金融架构、金融部门改革以及国际税收合作等议题,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会议认为,当前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但复苏进程缓慢且不平衡。一些国家潜在增长下降,需求仍然低迷,就业前景黯淡,收入不平衡上升。国际油价大幅下跌,一方面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了促进作用,但也会对通胀带来暂时的下行压力。在此背景下,各国将继续积极落实G20领导人峰会关于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目标的承诺,促进就业并增强增长的包容性。在会上,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政府更加注重投资的质量,注意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一是投资与结构改革的关系。通过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融资模式,推动私人部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投资与减贫的关系。不断加大对农村和偏远贫困地区的投资力度,更好地发挥基础设施投资对减贫的带动作用。三是投资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推动绿色信贷,更加重视投资项目的环境和社会效益。央行副行长易纲则表示,中国经济增长更加稳健,更可持续,消费稳步上升,服务业健康发展。中国政府将继续积极推进结构改革,支持低收入人群住房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资;同时做好风险防控,密切监测房地产市场和影子银行,增加地方政府债务的透明度。中国政府亦十分重视环保,强调绿色增长,去年油价下跌时三次调升燃油消费税,以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RL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中国需要重新思考和梳理产业补贴政策】

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艰难的产业转型。但当前针对产业的补贴政策引发学者质疑。前两年中国光伏产业遇到的困境,就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从中央到地方对这个行业大量的扶持性政策导致产能过剩的结果。更为尖锐的批评者认为,政府热衷于推行产业政策,要么是出于对经济理论的误解,要么是出于一己私利,期望可以通过产业政策的实施,获得更大的权力以及寻租空间。中石油已经连续多年蝉联中国上市公司中的“补贴王”,仅2011年至2014年上半年期间就获得政府补贴316亿元人民币。而中石化,在2014年上半年也获得政府补贴将近8亿元人民币。截至2014年上半年的近10年间,“两桶油”共获得高达1258亿元人民币的政府补贴。在这个按照政府补贴金额排列的上市公司榜单上,还有大量来自钢铁、冶金、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企业。这些企业从政府获得补贴的理由不尽相同。比如,按照中石油的解释,2013年政府对公司的补贴,主要来自对进口天然气在进口环节的增值税返还。除了直接的财政补助外,中国的石油、石化和煤炭企业还从政策性银行得到大量的低息贷款。根据英国智库海外发展研究所(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近期的一份报告,仅国开行一家对这类企业的贷款余额在2013年就达7660亿美元。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拉动当地GDP,利用财政资金对入驻工业企业的生产用煤、生产用电实行补贴。不管补贴的名目如何,客观上这些补贴是用公共资源支持了高能耗、高排放的经济活动,与能源转型的目标背道而驰。面临这些问题,中国需要重新思考和梳理当前的产业补贴政策以有利于经济实现顺利转型。(RSC)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中国四季度消费信心指数下降凸显内需疲

弱】

在中国经济整体呈现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消费也明显受到影响。近日尼尔森公司发布第四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07点,较前四个季度的111点下降了4点。同期,全球消费者信心指数回落两点至96。但全年来看,2014年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仍维持在110点的较高区间,并与2013年持平。根据尼尔森全球消费者信心指数报告,亚太区(106)四季度整体下降1点,对比经济发达国家,美国(106)和日本(73)分别下降2点和4点,而德国(98)和英国(94)消费者信心分别上升了1点。在所有被调研的60个国家之中,中国大陆和香港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在四季度均排名全球第六。对于从2013年第四季度以来连续四个季度维持高位之后的回落,尼尔森中国区总经理范奕瑾表示:“虽然第四季度从111点回落至107点,但107点对于消费者信心指数来讲,依然是一个很高的位置,其他国家的平均值基本是在八九十左右。至于回落的具体原因,主要是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信心有所回调,因为低线城市主要是以生产制造加工型企业为主,可以看到一些制造业经理人指数已经在这些方面给了我们一些预示,受其影响,低线城市消费者对就业预期、个人经济情况的预期较上一季度有所跌落。”令人乐观的是,一二线城市消费者信心指数继续攀升。尼尔森数据显示,一线城市消费者信心指数在2014年四季度飙升6点至118点,创历史新高。范奕瑾说,“一线城市消费者的投资占收入比例是比较高的,进入九月份以来中国股市一路飘红,对消费者投资收益和消费意愿的提升、对其个人财务状况的判断都在向积极的方面发展。而且四季度有‘双十一’、‘双十二’、圣诞节和元旦,消费者不论在线上还是线下的购买意愿都有了大幅提升,较为成熟的网购习惯也在一线城市消费者的信心提振中扮演了较为重要的作用。”(RSC)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高通反垄断案将对缺少专利的手机厂商构成冲击】

悬了14个月的高通反垄断罚单终于落地,高通认罚60.88亿元,并将配合发改委进行相关整改,改变其以整机计算专利收费费率的模式。分析人士指出,相关整改将给中国手机产业带来深远影响。因为中国各家手机厂商的专利拥有数量不同,甚至差距巨大,高通“不捆绑、不强制交叉授权”将改变中国手机产业的竞争格局。比如根据“授权协议”,在以往,只要使用高通芯片的手机公司,必须将所持专利授权给高通,并且不得以此专利向高通的任何客户征收专利费。即使一些手机厂商使用了别家厂商的专利,只要采购了高通公司的芯片,就不用担心其他厂商的专利授权和收费问题。这等于给一些缺少专利的手机厂商一顶“保护伞”,这些手机厂商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不用在专利问题上作出相应的规避。在高通反垄断案后,这样的情况将发生改变,未来中国手机厂商之间的专利诉讼会明显增加。之前中兴、华为每年在海外都要面对很多专利诉讼,两家公司已经建立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从去年开始,中兴、华为就对专利诉讼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不排除未来对中国手机企业也展开专利诉讼。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1月,华为获得的专利授权量近3万件。截至2013年底,中兴通讯在全球专利拥有量超过5.2万件,累计专利授权量已超过1.6万件。在这个数字上,小米发明授权仅有10项,OPPO有103项。因此,有业内人士表示,无论小米签不签高通的“授权协议”,小米都要比华为、中兴多支出专利费。差别只不过是专利费是交给高通,还是交给其他手机厂商。“未来中兴、华为、联想都有可能起诉小米,但战场不一定在国内,而是像爱立信那样选择在国外。因为国内诉讼成本太高。”(RL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中国光伏出海化解过剩产能瞄准拉美】

为化解产能过剩,开辟国际市场是中国光伏企业的共同选择。由于欧盟和美国等方面的围堵和排挤不断升温,拉美市场进入中国光伏企业的视线。2014年拉美光伏市场装机量达625兆瓦,较2013年上涨370%,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地区。2015年拉美地区的光伏装机量将达到2.1吉瓦。对中国光伏企业来说,拉美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良好的品质和成功的营销等因素作用下,中国企业在拉美地区光伏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逐步增强。2012年,中国民营光伏企业天华阳光与智利有关公司签署协议,投资建设300兆瓦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该项目是中国和智利在新能源领域的首个投资项目;2012年,英利光伏公司收获来自秘鲁的订单,组件供货量达到40兆瓦;2014年,英利赞助巴西世界杯,“中国英利•光伏入户”的广告出现在世界杯球场。不过,中国光伏企业抢占拉美市场也存在一些障碍。首先是光伏电价低。当地政府规定的光伏电价过低,光伏发电的投资回报率没有吸引力。其次是融资问题。对企业来说,巴西国家发展战略银行提供的6%低息贷款很诱人,但获得低息贷款的前提是项目所采用的组件达到一定的本地化率。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只进来卖组件是做不长久的,必须逐步本地化。第三,近来拉美国家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如委内瑞拉、巴西、阿根廷等,这也为企业开展贸易和投资带来了经济上的风险。(RWSQ)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反垄断调查令美国公司感到在中国不受欢

迎】

一项最新调查显示,美国公司越来越感到在中国不受欢迎。近期中国对外国公司频繁展开反垄断调查,已经引起保护主义抬头的担忧。美国商会对477家美国公司调查报告显示,47%的受访公司感觉在中国不如以前受欢迎,去年这一比例为44%。受访公司代表从资源到IT行业等广泛领域。去年,包括微软、葛兰素史克、高通、奥迪以及麦当劳在内的几家大跨国公司成为中国发改委的调查目标,指控涉及质量安全、垄断以及腐败等。一连串举动让外界质疑,是否外国公司被中国监管机构给盯上了。57%的受访公司认为外国公司成为最近执法行动的专门打击目标,超过一半受访公司称调查行动对其投资中国的意愿产生冲击。分析人士称,现在还不能下结论说中国监管机构对外企和本土企业区别对待,因为很难得到本土企业被调查的具体数据。全球风险和战略咨询公司CONTROL RISKS去年10月发布的报告显示,“跟踪公开报道的案件会发现,仅从调查公司数量来看,本土企业确实多于外企,但这个衡量标准不妥,因为对本土企业的调查规模小而且结束得快。”除了监管担忧,对于外企来说,中国人力成本上升、高质量劳动力短缺,以及人员管理也升级为最大挑战。大多数受访公司称外企其他挑战,吸引人才的主要挑战在于,对方对薪水和福利期望太高。而外企要从本国派高级人才来中国也难度加大,53%的受访者称不能接受空气污染,5年前这一比例仅19%。不过,虽然外企在华经营环境变艰难,但有一个方面出现显着改善——腐败。今年的调查中,腐败已经从前十大挑战中被踢出,去年为第六大挑战。这不失为一个积极信号。(RL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鞋业工厂正在向东南亚批量转移】

临近春节,珠三角鞋厂陆陆续续在放假。一位亚洲鞋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节后不知道有多少鞋厂能照常开工?身边不少台商都已跑到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投资建厂。现在,要在东莞厚街找个朋友吃饭都很难。我们也在考虑今年要不要在越南设立公司。”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2015年1月,我国鞋类产品出口的数量与金额皆出现大幅下滑,当月鞋类出口56.99亿美元,出口额同比下滑10.9%,出口量同比下滑13.5%。2014年,中国鞋类出口562.5亿美元,同比增长10.8%,数量增长4.5%。即使近段人民币贬值利好出口,但依然无法留住台资、港资鞋业外迁的脚步。多家鞋业负责人反映,自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升值幅度超过20%,虽然近段人民币贬值有利降低出口成本,但由于此前多年升值过猛,这次回调对鞋业利好有限,关键的是中国内地鞋业成本优势基本殆尽,用工成本上涨和劳动力不足成为传统鞋企发展最大的掣肘,提出将工厂外迁到东南亚要求的海外采购商日益增多。越南海关总局日前发布的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越南鞋类出口市场达40个国家和地区,最大市场为美国,出口额为33.3亿美元,同比增长26.7%,占越南整个鞋类出口份额的32.2%。此外,越南对比利时、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出口额增速皆超过20%。值得注意的是,越南去年对中国出口鞋类5.05亿美元,同比增长42.2%,出口额总量排在第六位。自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启动以来,东盟出口到中国的鞋子品牌全部实现零关税,中国鞋企不仅外销订单被越南等东南亚分流走,内销地盘也逐渐被东南亚鞋业“蚕食”。前述鞋业协会负责人谈到,珠三角不少外资鞋厂纷纷将原有鞋厂缩小规模甚至关闭。一双皮鞋,在珠三角下订单时需要20美元,而在越南只需18美元,客户肯定会要求将订单放在越南。东南亚国家在人工成本、关税等方面占有优势,甚至一些东南亚制造的鞋服产品在广州批发市场上的价格,比在珠三角工厂下单的价格还低。预计到2015年底,中国大陆大约将有一半台商鞋企将工厂从大陆往东南亚转移。(RLX)返回目录

【企业竞争:HTC战略转型成效有限仍未走出业绩低迷

困境】

当苹果在截至2014年12月31日的这一季度豪取180亿美元利润之时,HTC却交出了一份净利少得可怜的成绩单。日前,HTC公布去年四季度财报,净利润仅5亿元新台币(约合1588万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也下跌20%。不难看出,HTC战略转型成效有限,依然未能走出业绩低迷的困境。从财报来看,HTC去年四季度营收479亿元新台币(约合15.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2%,但净利润却出现20%的下滑。综合2014年全年,HTC营收为1879亿元新台币(约合59.68亿美元),比上年的2034亿元新台币下降了7.6%,净利润14.87亿新台币(约合4722万美元),虽然同比增长12.3%,但与竞争对手相比,仍然少得可怜。要指出的是,HTC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也在寻求转型及战略调整。自2013年底,HTC董事长王雪红从幕后走到台前,重新执掌HTC的日常业务运营,随后HTC在兜兜转转后,一改以往高端旗舰产品“用力过猛”的作风,放低姿态将宝押在中低端市场,推出定位于中端市场即1000-2000元档位的产品,凭借中端机的出货量在中端市场勉强挽回一些份额。刺激HTC向中端市场发力的主要原因在于,智能手机市场步入成熟普及期,中低端市场规模扩大,包括华为、小米、联想等厂商借此明显了提升了市场份额,甚至跻身于全球前五大厂商之列,而HTC却在高端市场屡战屡挫,难以抗衡苹果IPHONE,因此向中低端探路成为HTC无奈做出的调整。分析人士指出,目前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日益白热化,尤其是作为安卓阵营的最大霸主三星电子智能手机销量屡屡下滑之际,正是其他安卓厂商反击的有利时机,在众多国产厂商奋力抢食市场之时,HTC必须快速采取行动赢回资本市场及消费者的信任及认可,否则将再一次错过时机。(RLX)返回目录

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

【学习进行时】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习近平为何如此重视文化自信?我们提出“文化自信”的底气何在?又为何要践行“文化自信”?

新华网《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今天推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系列之《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带您一起深入探究。

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摄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那么,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习近平为何重视“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之后的两年间,习近平又对此有过多次论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016年5月和6月,习近平又连续两次对“文化自信”加以强调,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要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其语境更为庄严,观点更为鲜明,态度更为坚决,传递出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导思想。文化自信于是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

为什么我们在“三个自信”之外还需要“文化自信”?为何习近平如此重视文化的作用?对此习近平早已给出了答案。

因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更因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文化自信”的底气何在

“文化自信”只是一句口号、一个理论名词么?不是,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有其深厚根基,是可以真正践行的。因为,我们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此外,“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理思想,“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一直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思想渊源。甚至,我们正努力建设的小康社会的“小康”这个概念,也是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

这些千百年传承的理念,已浸润于每个国人心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构成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我们有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在新形势下不断进行着再生再造、凝聚升华,从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还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进行的文化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明显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短短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创造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这已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一种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文化。

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兴旺,文化必然兴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华文化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

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正如习近平所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的确,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

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出席大会。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提高文化软实力事关国运

中国虽然有强大的文化根基和强劲的文化发展势头,但事实不容忽视,那就是中国目前还只是一个文化大国而不是一个文化强国,我们文化软实力的表现与物质硬实力的日益强大并不相称。

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践行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他还指出:“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至今已开办十年有余的孔子学院,便是我们推行文化走出去的良好实践。据报道,截至2015年12月1日,中国已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100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90万人。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文化之花,已借孔子学院及其他诸多实践之力,开遍世界。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走出国门,让文化自身说话,使其成为不同语种、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平交流沟通的媒介。在展现中华文化风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呈现中国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理念,阐明“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从而为中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一个国家如果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践行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事关全局,刻不容缓。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文化立世,文化兴邦。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中国经济、外交和安全影响力的扩展提供更加有效的软保护、构筑更有利的软环境,为我们的强国自信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时代课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系列:

G20展现的是中华文化自信

9月5日,G20杭州峰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西湖美景、杭州美食,经典的越剧唱段、漂亮的中国服饰,随处可见的中国特色和杭州元素展现着中华文化的软实力,让参加G20杭州峰会的各国政要、企业家、记者以及广大网友朋友们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少参会者坦言:中国太棒了!杭州太棒了!朋友圈也在疯转:中国美,大写的服气!

大国复兴发展,离不开文化软实力。本次G20杭州峰会上,中国作为东道主,不怯场、有自信,用中华文化征服了各方“宾客”,展现了中国力量和文化自信,让世界惊艳。那么,让我们引以自豪、让世界惊艳的中华文化到底是什么?又缘何让我们如此自信?

如果有人问你,什么叫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自信是什么?你会不会觉得这种问题,我们是既熟悉又很陌生?那是因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整天都在感受中华文化,怎么可能不熟悉呢?但是要回答这样的问题,的确有很高的难度,因为无论怎么讲,好像都讲不清。这又是什么道理?我们要从“文化”开始了解。什么叫“文化”?文,是纹理的意思,就是花样。美国有美国的花样,日本有日本的花样,意大利有意大利的花样,我们中国有我们中国自己的花样,这就叫文化。同一个世界,有各种各样的花样,因为每个民族的思路不同,思路不同就决定了文化的不同。

文化是一个民族自然孕育而成的一套花样,而这个花样是全民大多数人都可以接受的。自然孕育,这四个字非常重要,比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美国人吃饭用刀叉,这是文化差异的一个表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千万不要用我们的标准去看别人的事情。那么,什么叫“中华”?这就更麻烦了。首先,“中”这个字,因为一句话,使得我们长期以来都误解了“中”的意思,叫做“不偏之谓中”。“不偏之谓中”的意思,就是说要走中间路线,不可以偏。实际上根本不是那样。“中华”的“中”,讲的是合理不合理,跟中间不中间没有关系。

孟子讲:“虽千万人,吾往矣。”就是说,那边有千万个人等着要跟我抗争,要找我麻烦,我该去的,还是要去。这还不够极端吗?中国人所谓的“中”,就是应该极端,就走极端;不应该极端,就不可以走极端。所以河南人表示同意赞成时讲“中”,他的意思就是合理。一个国家处处讲合理,才有资格叫中国;一个人什么事情都要求合理,才有资格做中国人。

其次,中华的“华”,是华丽的意思,也有变化的意思。《易经》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是随着时的变动而改变的,但是所有一切一切的变化,只有一种变化,那就是阴阳的变化,其他什么都没有。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叫做“一阴一阳之谓道”。

太极是一切的总根源,一动就分阴分阳。阴阳一动,变成了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太极就叫一,一就是中。然后上边的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那就叫华。所以,不了解《易经》,很难体会什么叫做万变不离其宗,宗只有一个。“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天下之动,什么样的动都有,但是,都是太极的动。全世界没有人像我们抓得这么精准,只用简单几句话,就把再复杂的东西都掌握住了。

中华是什么?就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变化。一个人要不要变?答案是当然要变,但是要注意怎么变,就是要有原则地变,不可以没有原则地乱变。中华就是有原则地应变,而不可以没有原则地乱变。可以说我们中华文化就是抓住了根本的一,可以变出所有无限的有,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外延性。全世界有的,我们都有;全世界说的话,都可以在《易经》里面找到依据。

那么,中华文化真正的根本在什么?四个字: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就是天、地、人三者合一,不是纯粹的天与人合一。那天人在哪里合一?在我们的心中合一。所以,天人合一就是天理跟良心合一,良心从哪里来?从天理来。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要有天理良心。有了天理良心,天人就合一了,这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只要你想做,随时都可以做,首先上半夜想想自己,下半夜一定要想想别人,不要上半夜想想自己,下半夜就睡着了,那就糟糕了。

人不想自己很难,但是你要留点时间想想别人,推己及人。我们中国人是实事求是的,我们所讲的绝对是每个人做得到的,问题是,你愿不愿意做,能不能坚持,这个很重要。所以,我们诚恳地呼吁海内外同胞,全体中国人共同来恢复自古以来就从未间断的道德信仰,即天理良心,这就是我们文化自信深层次的核心所在。我们相信,良心的回归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始!

文化自信:更基本更深沉 更持久的力量

中国处于文化大国的崛起过程中,正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在对其文化抱有强烈信任和发展的理想信念之下,才能获得坚持和坚守的信心,才能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才能克服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才能激发发展创新的活力。

十三五提出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方向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导向是以人民为中心,原则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方法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5周年,波澜壮阔、峥嵘岁月,筚路蓝缕、矢志不渝。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能否坚定信心、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直接决定着改革成败。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提出三个自信之后,总书记再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在当天的讲话中,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改革推进到今天,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担当。要有真正的担当,就必须要有真切的责任心,而要有真切的责任心,就要对我们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真信、真懂、真干,这就需要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和基本内容。没有文化发展,便没有国家民族的兴盛。丘吉尔有句名言: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位莎士比亚。丘吉尔并非真的愿意放弃英国当年的殖民地印度,而是借莎翁强调对本国文化的珍惜。2013年12月,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深刻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物质层面的“四大发明”、丝绸之路、浩瀚文物,精神层面的家国情怀、君子人格、魏晋风度、盛唐气象等都给世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和印象。但中国是一个文化强国吗?面对这样的提问,恐怕还不能毫不迟疑地予以肯定性的回答,纵观世界近现代史上,英、法、美、德、俄、日等国强大的原因,主要是思想文化的进步、经济的强盛、体制的创新以及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国家发展的道路,应该说,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文化与中国目前的经济水平相比还很不相称,还需要不断发展、推陈出新。可以说,中国处于文化大国的崛起过程中,正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积淀、薪火相传与发展创新。国家强盛,则文化兴盛。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

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在对其文化抱有强烈信任和发展的理想信念之下,才能获得坚持和坚守的信心,才能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才能克服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才能激发发展创新的活力。简而言之,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深刻把握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对中华优秀文化价值予以充分肯定,以及对中华优秀文化生命力抱有坚定信念。

2016年5月17日,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深刻阐述“文化自信”,并且首次用“三个更”形容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充分说明文化自信在国家、民族的发展道路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都是偏外在的,而文化自信是倾向于内心和价值观,这种自信能够让人真正地“心悦诚服”。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结果和目标,走这样的道路,有这样的理论,秉持这样的制度,如果都这样实施了,那文化自信是必然出来的。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必然结果和深远目标,文化自信能使理论自信更有理性、道路自信更有行动、制度自信更有保障。

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必然结果,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保障

“文化自觉”是指人们认识到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主动对文化发展进行反思,尤其是对自身文化的渊源、发展、未来以及作用和地位等有清醒认识和自知之明,并主动承担起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在1997年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一次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提出来的一个概念。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的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必然结果,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保障。没有文化自觉,不可能达到文化自信;而没有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也是装腔作势、虚假自觉。

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中发展壮大的。俄罗斯民族的剽悍文化、日耳曼民族的理性文化、大韩民族的创新文化、美利坚的实用主义文化等都是在持续不断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同样,中国的发展和壮大也离不开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尽管在发展过程中也历尽艰辛、充满坎坷。

有学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上其他文化相比,在艰难险阻的克服中彰显了其优越性。一是唯有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而不衰。罗素曾说:中华文明是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从孔子的时代以来,古埃及、巴比伦、马其顿、罗马帝国都先后灭亡,只有中国通过不断进化依然生存。二是自秦以来中国历经两千多年而最终保持统一,不像欧洲那样分成众多国家,这与中华文化不无关系。三是中华文化在历史上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文化是世界主流文化之一,对西方文化也曾产生过重要影响,只是在19世纪以后才开始衰落。四是在世界几大文化体系中,中华文化排他性最小、包容性最强,世界三大宗教都在中国存在和发展。五是在世界各国中,中国的古文献资料最为丰富,为文化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优越性,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依据。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对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和自觉的升华和信服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就是不忘历史、继往开来。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他同时又说到:“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充分说明了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中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的基础;没有创新,就没有继承的前途,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只有这样,文化才能发展,文化才能做大做强。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就是对自身文化既有情感、又有理性。文化自信并不是文化自傲,文化自觉也不是妄自菲薄。文化是复杂、多元、杂糅的综合体,既有纷繁复杂的呈现形式,也有可以把握的规律可循。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本质抓规律,透过规律看趋势,是把握文化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对待自身的文化问题,既要有满腔的情感和认同,也要有清醒的理智和认识,绝不可以以情感替代理性,或以理性否定情感。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对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和自觉的升华和信服。只有文化自信,才是对道路、理论、制度发自内心和心悦诚服的自信,只有文化自觉,才是对道路、理论、制度清醒、理智的把握和践行。正如总书记所说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不竭源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题中应有之意,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必然行动。自信和自觉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大脑里和嘴巴上,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中和措施上。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分清楚地把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方向、导向、原则、方法、目标表述出来。方向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导向是以人民为中心,原则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方法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当代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改革发展业已进入关键期,“一带一路”建设与合作也开始启动,因此,没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就不可能有发自内心的责任担当,就不可能完成这些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实现中国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不可缺席。(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教授)

1949年,毛泽东曾经充满激情地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对于中国人增强文化自信,他认为成于民族复兴进程之中: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在时代的高起点上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为什么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再次提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为什么总书记这么重视文化自信?他深刻地理解到文化至关重要。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把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区分开来的根本性标志。也就是说,这种根本性标志不是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结构,而是一种文化和价值观念。所以,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该民族的灵魂,深刻影响着这个民族的心理、性格和精神世界。文化自信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意味着什么?重要性在什么地方?我们党一定要认识到“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坚持“逆取而以顺守之”的策略。同时,我们党也意识到,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习近平同志一直重视文化发展,他在《之江新语》里写道,文化软实力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就是一套成体系的说法,它深刻影响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方式。所以,我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对与错、好与坏、安与不安、幸福与不幸福这些基本问题,以及由此所带来的认知理解诉求、心灵活动诉求、人文关怀诉求和理想信念诉求,只能通过文化所设定的认知框架、心理方式、满足体系和自我实现途径来圆满解决。这就是文化的重要性。

3.我们如何做到文化自信 篇三

人文旅游资源,是指以社会文化事务为吸引力本源的旅游资源,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人类的社会行为促使形成的痕迹或实物,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艺术结晶和文化成就,是具有人类社会文化属性的有旅游价值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其构成要素主要有建筑体、寺观、古城、雕塑、绘画、文艺、民俗、歌舞、节庆、消遣娱乐、体育等,它们原来创建的目的,可能并不是为了旅游,如寺庙是以宗教目的为主,园林建筑是以皇亲国戚或达官贵人的私家享受为主等。随着时间的演变,或成为历史陈迹,或构成乡土风光等。当然,也有一些人文旅游资源是有意设置的,如各类博物馆、主题公园等。大家都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但现时却是,文化部门从弘扬文化、活跃文化生活的目的出发设计开发文化产品,往往偏向本地居民,旅游部门从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的目的出发设计线路开发产品,主要考虑游客的需求。人们总是期望二者能够统一,但殊途无法同归,长期以来文化之魂并没能有效附着在旅游之体上。直到20世纪90年代,出现一种经济现象,逐步演变为“新兴产业革命”。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支撑下,先是通信、邮政、广播、报刊等传媒见得相互融合,再是出版、电视、音乐、广告等产业的融合,逐渐扩展到一二三产业之间,工业与农业、服务业与制造业、服务业与农业互相发展。融合像一股浪潮,冲击并改变着传统的产业结构,影响着社会生产方式与人人们的生活方式,将我们带进了新的时代。在这个浪潮中,文化与旅游扮演者重要角色,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上新的阶段。这次产业革命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而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不仅对这次产业革命做了深入阐发,二者的深度融合有必将推动产业革命的不断升华。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直接催生了一批新业态,培育形成新产业。

艺术家沃尔特·迪士尼以卡通故事为主题,集游乐、餐饮、住宿、购物、演艺于一体,创建了世界第一个主题公园——迪士尼乐园,创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在中国,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深圳率先迈出步伐,将世界奇观、历史遗迹、古今名胜、自然风光、民居、雕塑、绘画以及民俗风情、民间歌舞表演汇集一园,创建了“世界之窗”、“锦绣中华”和“中国民俗文化村”,用文化构建起一个新型的游乐公园,迅速赢得游客的青睐。这些新业态的出现丰富了旅游的内容,成为旅程中不可或缺的节点;同时也活跃了文化市场,成就了新的产业,文化与旅游在协同中实现了共同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文化与旅游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合作与融合。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从里到外改造提升了传统产品,赋予传统产业新活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改造了城市发展理念,提升了区域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各地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以“树形象、提品质、增效益”为目标,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文化与旅游结合,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了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应从以下方面不断努力。

(一)打造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举办全国性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从2010年开始,文化部、国家旅游局每4年推出一个中国文化旅游主题年,每2年举办一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引导区域性文化旅游节庆活动。

(二)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从促进旅游发展的角度,鼓励对现有演艺资源进行整合利用,鼓励社会资本以投资、参股、控股、并购等方式进入旅游演出市场,允许适度引进境外资本投资国内旅游演出市场。鼓励运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创新演出形式,提升节目创意,突出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打造优秀旅游演出节目。旅游景区(点)要广泛吸纳文艺演出团体和艺术表演人才以多种方式灵活参与景区经营,不断提高景区(点)的文化内涵。

(三)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既要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本真性,又要通过旅游开发向外界宣传推广。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加以合理利用,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对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注重原真形态的展示,另一方面通过编排,成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节目。依托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资源,积极发展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

(四)实施品牌引领战略,引导文化旅游产品开展品牌化经营。以旅游热点地区为重点,采取地方申报,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认定的方式,编制双年度《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对列入名录的文化旅游项目在行业政策、项目审批、信息服务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对文化旅游结合发展成效突出的典型项目,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共同进行表彰。给予一批以资本为纽带的文化旅游企业必要的政策扶持,支持其向集团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引导和支持优秀旅游城市规划建设旅游文化名街、名镇,推进文化旅游示范县建设,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产业聚集区。

(五)鼓励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设立连锁网吧、游戏游艺场所。结合不同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的特点,鼓励网吧连锁企业在符合一定标准和条件的主题公园和旅游度假区开设直营连锁门店,鼓励游艺娱乐企业在主题公园和旅游度假区开设游艺娱乐场所,丰富文化主题内容,创新文化传播体验方式,提升主题公园和旅游度假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打造一站式旅游消费和文化娱乐园区。

(六)举办文化旅游项目推介洽谈会,推动文化旅游企业开展合作。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通过举办论坛、投资洽谈会、项目交易会等形式,推进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的沟通与合作。鼓励以资本为纽带的文化、旅游企业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市场共享。旅行社企业要积 极组织和宣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和文化活动,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

(七)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文化行政部门鼓励创意制作符合地方文化特点的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挖掘旅游品牌的形象价值,拓展旅游品牌的产业链条;旅游部门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的市场推广,逐步提高工艺品(纪念品)的信誉和影响力。举办全国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博览会和全国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创意设计大赛。鼓励有创新特色的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加强对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八)加强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推广。文化旅游推广与对外文化工作相结合,在中国与其他国家举办的文化年或其他主题文化活动中增设旅游产品和项目展示,整合各方资源,增强宣传效果,扩大国际影响。旅游部门发挥市场推广优势,将反映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纳入国内外旅游项目推广计划,充实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九)积极培育文化旅游人才。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联合编制文化旅游人才培训规划,确立一批文化旅游实践基地和文化旅游人才培养院系(专业),加强文化旅游人才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际,定期组织文化旅游从业人员业务培训,联合开展导游和讲解员培训,努力培育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

4.我们如何做到文化自信 篇四

到以人为本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有:就业问题、上学问题、住房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环保问题、医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党和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十七大报告里明确提出要从以下几个发面保障和改善民生:(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在这些基本方针的指导下,仅就2007年,我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举措,如农村孩子学杂费免除、城镇居民受惠医保和农村低保的实施,《物权法》的出台、“财产性收入”进入党代会报告、政府廉租房的推出、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两型”社会的建构、居民休假制度的调整等。从以上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具体落实来我们党和政府的确是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特别这次四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我们党和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抗震救灾举措,更深刻地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以人为本的高度责任感和博大情怀,社保问题等等。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坚持群众观点。所谓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坚持群众观点,是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必须以人为本,这是对党的群众观点的重大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针对社会中存在的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二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工作,不断增强人大工作的实效。三要发挥人大工作的特点和优势,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依法按程序办事,集体决定问题。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以人为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以人为本,需要领导者改变领导理念,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坚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为群众做实事!

上一篇:在挂职干部迎送仪式上的讲话下一篇:青协工作计划、总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