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结婚礼仪

2024-07-13

中国现代结婚礼仪(共9篇)

1.中国现代结婚礼仪 篇一

中国结婚餐桌座位礼仪

一.就座和离席的礼仪

古人讲究以右为尊,所以长者和身份尊贵者、客人应该坐右首席。但是现在中餐多是圆桌,这个礼仪自然就没多大用处了。不过也要遵从——

1、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

2、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邻,应招 呼女士。

3、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

4、坐姿要端正,与餐桌的距离保持得宜。

5、在饭店用餐,应由服务生领台入座。

6、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二. 餐桌上的一般礼仪

1、入座后姿式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缘, 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

2、用餐时须温文而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

3、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尤其要招呼两侧的女宾。

4、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

5、必须小口进食,不要大口的塞,食物末咽下,不能再塞入口。

6、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

7、好的吃相是食物就口,不可将口就食物。食物带计,不能匆忙送入口, 否则汤汁滴在桌布上,极为不雅。

8、切忌用手指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

9、避免在餐桌上咳嗽、打喷嚏、呕气。万一不禁,应说声“对不起”。

10、喝酒宜各随意,敬酒以礼到为止,切忌劝酒、猜拳、吆喝。

11、遇有意外,如不慎将酒、水、汤计溅到他人衣服,表示歉意即可,不 必恐慌赔罪,反使对方难为情。

12、如吃到不洁或异味,不可吞入,应将入口食物,轻巧的用拇指和食指取出,放入盘中。倘发现尚未吃食,仍在盘中的菜肴有昆虫和碎石,不要大惊小怪,宜侯侍者走近,轻声告知侍者更换。

13、食毕,餐具务必摆放整齐,不可凌乱放置。餐巾亦应折好,放在桌上。

14、主食进行中,不宜抽烟,如需抽烟,必须先征得邻座的同意。

15、参加婚宴的`时候,餐桌上不能谈悲戚之事,否则会破坏欢愉的气氛。

三、饮酒

婚宴是一件喜庆的事情,所以喝酒是在所难免的。觥筹交错之间,很多人难免忘了分寸。所以关于饮酒的礼仪,长沙婚纱摄影小编提前你要格外注意。

1、众欢同乐,切忌私语

2、瞄准宾主,把握大局

3、语言得当,诙谐幽默

4、劝酒适度,切莫强求

5、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2.中国现代结婚礼仪 篇二

关键词: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现代价值

本文将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简单概述, 并且将我国传统礼仪教育的现代价值进行了综合阐述, 希望实现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而更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简述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基本理论

1. 礼仪的基本概念分析

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与准则, 由于人们受到不同社会因素以及文化传统的影响, 如风俗习惯、时代潮流、宗教信仰、历史传统等, 使人们在这些因素背景下其个体均存在着差异, 然而礼仪是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及准则, 使不同的人们通过这种行为规范及准则而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构建和谐的关系。另外, 礼仪从交际的角度上来说, 是一种交往艺术, 是一种有利于建立和谐关系的方法;对于个人修养来说, 礼仪是一种可以表现某人内在修养与素质的内在表现。

2. 礼仪的内容分析

根据古典文学文献资料记载, 礼仪中的“礼”与“仪”是两种概念且代表着不同的含义。“礼”是一种规则、制度, 即人们常说的社会意识形态, 而“仪”是“礼”的具体表现, 其主要内容是仪式的规范行为。因此, 不同的“礼”将会对应的产生不同的“仪”, 它们二者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仪”可以通过人们的行为将其内在的精神表达出来, 由此可看出, “仪”可以将“礼”形象化与具体化。另外, “礼”“仪”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通过将两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即可实现“礼”“仪”的和谐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礼仪的含义基本被细化, 不再像传统古典文学记载的那样宽泛。在现代社会活动中, 礼仪逐渐注重规范人们交际活动, 使得人们之间能够和谐相处, 只有这样人们的感情才能得以增进, 社会的文明才可以得到进一步推动。由此可以看出,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相互遵循的规范标准以及程序, 其需要人们的共同遵守才得以正常运行, 是推动社会文明的一份重要力量。

3. 我国传统礼仪教育资源的分析

众所周知,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 但就近代礼仪的发展来看, 我国的礼仪发展由盛转衰。虽然在五四运动中将封建落后的礼仪制度推翻了, 但其中的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精华被保存了下来, 其对当代的社会礼仪学习有很多的帮助与启示, 这是因为当代的礼仪教育与传统的礼仪教育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在传统礼仪教育中有很多著作与记载, 其对当代的礼仪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力, 如《弟子规》《礼记·曲礼》《童蒙须知》等, 这些均有着儒家思想且对我国文化、政治以及经济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可将这些儒家思想著作投入到当代礼仪教育活动中, 建立新型的礼仪教育理论。

二我国传统礼仪教育的现代价值

1. 道德是传统礼仪教育的基础

在我国传统礼仪教育活动中, 人们通过学习相关礼仪理论而长期受到熏陶, 并升华到道德的层面, 而道德对人们的行为能够做出正确、科学的判断。由此可以看出, 礼仪与道德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因此, 我国传统礼仪与道德文化是紧密联系的, 礼仪蕴含于人们生活中的任何事物, 且蕴含于道德规范以及道德意识中。道德是人们通过礼仪活动而体现出来的, 因此, 礼仪既是一种行为活动, 也是一种道德行为。

2. 礼仪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礼仪的实质就是社会道德规范, 它对人们的行为建立了相应的标准, 并且对人们的行为指出了明确的方向。由此可以看出, 人们在礼仪素质的大背景下, 能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相应的约束。

3. 构建社会文明是传统礼仪教育的目标

社会秩序中一直蕴含着礼仪, 且秩序一直体现出和谐文明, 可以说, 和谐是社会秩序形成的最终状态, 而礼仪的秩序就是和谐。因此, 为了能够实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则可以发挥礼仪的作用, 这是因为礼仪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结构, 从而促进社会结构实现和谐与安定。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主要对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基本理论, 包括礼仪的基本概念、内容以及传统礼仪教育资源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并且将我国传统礼仪教育的现代价值进行了综合阐述, 从而为全面提高我国国民综合素质水平, 进一步实现社会安定与和谐的局面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孙国栋、吴家华.西方公平理论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借鉴作用[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 2008

3.中国现代称谓礼仪分析 篇三

白银亮

(燕山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摘要] 中国现代称谓礼仪可分为正式称谓礼仪与非正式称谓礼仪;中国现代称谓礼仪较多地、较重地反映了一个人的地位与身份等级,等级观念较强,这是有历史根源的。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制社会,中国的礼制历来就强调等级,强调一个“分”字,讲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这一点在称谓礼仪上看得最为清楚。本文对中国现代称谓礼仪的成因作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

称谓礼仪;正式称谓;非正式称谓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礼貌当先;与人交谈,称谓当先。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⑴133 是人们为了表示相互之间的某种关系,或为了表示身份、地位、职业的区别而使用的一些称呼。在中国现代社会,见面称呼一个人时,在下层社会和上层社会、非正式场合与正式场合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把在下层社会和非正式场合所用的称谓礼仪叫做非正式称谓礼仪,把上层社会与正式场合所用的称谓礼仪叫做正式称谓礼仪。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分别,其实称谓礼仪的使用随具体情况的不同非常灵活,难免有两可的情形。称谓礼仪最能把人与人之间那种复杂微妙的关系反映出来,从中也最能看出人与人在等级与身份上的差别。分述如下:

(1)非正式称谓礼仪。中国现代交际礼仪的非正式个人称谓主要包括以下四类:第一,称呼名字(不含姓);第二,以“老”、“大”或“小”等字加“姓”称呼对方;第三,以亲属称谓相称;第四,下层群众日常口语中使用的一些固定词语,例如“掌柜的”、“老头”、“哥儿们”等,含有封建色彩,或格调不雅。第五,如果是复姓,可仅以复姓两字称呼对方。在现代社会,长辈对晚辈或熟悉亲密的同辈人之间可以称呼名字(多为两字,一个字的名,叫起来像昵称)。朋友、邻居和亲密熟悉的人之间,在非正式场合是以“老”、“小”等字再加上对方的“姓”来称呼对方的,如“老张”、“小王”等。“老”与“小”从字面上看体现的是年龄差别,但暗含着阅历、资历的差别。这种分别是有重要意义的,在传统上,年龄和身份一样重要,或者说年龄就是一种身份和阅历。“老某”,含有 1 敬重之意,“小某”含有可爱之意,这是和“尊老爱幼”的传统伦理原则相一致的,也体现了一种尊卑关系;

在现代中国社会,亲戚之间在非正式场合一般是以亲属关系来称谓的,如表兄、姑妈,等等,这是中国的一大特色。传统上,下层老百姓较重视血缘、亲缘、辈分、年龄、资历等,这是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老百姓安土重迁,人们的交际范围很有限,大都仅局限于亲朋好友这个圈子,仅限于熟人之间。这个圈子里的人常常不是有血缘关系,就是有亲缘关系,或者兼而有之。我们常说“是灰比土热”、“血浓于水”、反映的就是以血缘为重、以血缘、亲缘关系来对待人的思想,也体现了亲疏贵贱的等级观念;即使都以亲属来称谓,也是分远近等差的,也就有了贵贱之别。例如父亲方面同姓的亲属称为“堂”,意思是同一家的,是本家姓,是由男性亲属延续出去的,有血缘关系,在家谱和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母亲方面或父亲方面由女性亲属延续出去的亲属称为“表”,与自己的姓不同,只是表面的亲戚了,在家谱中是没有任何表亲的,形同外人,所以有“一表三千里”之说。

亲属称谓制度产生很早,早在血缘家族阶段就产生了。恩格斯指出:“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等称呼,并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而是一种负有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的称呼,这些义务的总和便构成这些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实质部分”,“这并不是一些毫无意义的称呼,而是实际上流行的对血缘亲属关系的亲

⑵24 疏异同的观点的表现。”正因为如此,亲属称谓在原始社会中蕴含着家庭礼仪的功能和作用。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组织、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亲属称谓的礼仪功能与作用基本没有变化。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血缘、亲缘观念是一套现成的、无可替代的、行之有效的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和框架。以亲属来称谓一个人,实际是交际主体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宗法血缘、亲缘观念来拉近与交际对象之间的关系,为的是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互助的关系。以亲属称谓一个人,既是在给交际对象进行角色定位,也是在给主体自身进行角色定位。它既界定了一个人在特定群体中的身份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也界定了一个人所具有的相应的权利与义务,也界定了一个人应具有的举止言谈、穿着打扮的角色形象,这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含义。因为主客体的关系是一种具体的、相互作用的和辩证统一的关系,有什么样的主体,就会有什么样的客体,反 2 之亦然。所以在中国以亲属称呼一个人,是对对方的极大尊重,也是一次以情感人、以义动人的感情“公关”。对方接受了称呼,就是接受了礼的约束,就得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表现一定的亲情和善意,否则“人而无礼,不知其可也”,就会将交往对象置于禽兽的境地,这是交往对象所无法承担的后果。所以亲属称谓对于一些油滑之人来说,无疑是一枚得心应手的绝妙棋子,在人际交往中令他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即使对于一般人的社会交往,其意义和作用也非同小可,这就造成在中国现代社交生活中亲属称谓礼仪在非正式场合和乡下老百姓中比较流行,还具有相当生命力。

(2)正式称谓礼仪。正式称谓礼仪是市民阶层、职业人员在公务、商务场合,或在会议、典礼和各种仪式中所用的称谓礼仪,包括专语称谓、职业称谓、职务称谓、职称称谓、学历称谓、谦称与尊称和姓名称谓等。

专语称谓包括“同志、“先生、太太、(某)小姐、女士”等称谓语。“同志”作为男女通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范围内通行的一般个人称谓,那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都使用。这一称谓是近代以来随着“革命”运动而流行起来的。可以说同志的称谓是革命的产物,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同志”一词还是很流行的,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同志一词鲜明的政治色彩,在国际商务和政务交往中称呼同志会产生较大的文化障碍,因而不便使用;国内由于受国际潮流的影响,又由于可用于不同人群的称呼很多,同志的使用范围大大缩小了,只在党政机关等范围使用,出现频率也大大降低了,“同志”已失去对一般男女个人称谓的通用性。它的通称功能已被新兴的称谓语“先生”、“女士”、“小姐”等所肢解和取代。在台湾地区、港澳地区以及海外华人地区,包括许多中国网站,同志一词有特殊的含义,它被用于男女同性恋之间的称呼,新闻报道中也常用“同志”指称男女同性恋群。可见同志的“志”,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志,不一定是政治志向,也可以是“性”趣志向。所以出了国门,不可对人乱叫同志,以免误会。

“先生、夫人、太太、小姐、女士”等称谓词语,解放前较为流行。解放后,这些称谓的使用范围大大缩小了。⑶651“先生”一般用于涉外场合,或者用于称呼民主党派成员和民主人士,也用于称呼德高望重的老知识分子、老教授、老教师等。对已婚妇女称“夫人、太太”、“女士”,是从其丈夫的角度对她的尊称,3 妻以夫贵,解放后也已很少使用了。“夫人”,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解放前,只有有钱人家的女儿(未婚)才叫小姐,解放后除了外交场合也已不用。解放后“先生、女士、太太、小姐”之所以很少使用,是因为现实生活起了很大变化,对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及个人角色有了新的看法和界定,“先生、夫人、女士、太太、小姐”这些称谓被认为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和资产阶级色彩,不能适应新的时代的需要,而被人们抛弃。改革开放初期,在一些很正式的场合,人们对有身份的女子尊称为“小姐”。到80年代后期,国内卡拉OK与夜总会等逐步流行,到那里休闲的女性多被称为小姐。这个称呼既新颖别致,又体现了个人的价值,因而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后来社会上凡是年纪轻些的女士都叫“小姐”,⑷129 尤其是酒店、饭店、舞厅、歌厅、浴池、发廊的年轻女服务员,人们多称之为“小姐”,这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女性的称呼基本一致。此后不少文化娱乐场所趁政府监管不力、法制不健全之机,利用色情牟取暴利,有一些小姐干起了“三陪”生意,随着“小姐”一词使用频率的增大,其色情味道也就越来越明显,最后“小姐”的适用范围缩小,成为专门用于对提供性服务的年轻女子的称呼。所以现在礼仪场合一般不用“小姐”来称呼人,除非在“小姐”前面加上姓,叫“某小姐”。

中国上层社会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常常以职务、职称、职业等相称。例如在行政机关里有部长、厅长、司长、局长、区长、科长、书记等职务;部队里有军长、团长、排长等职务,在企业里有董事长、总经理、业务主任等职务,等等。这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渊源关系。古代官场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相当普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与此相关,还可以称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等等。由于受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现在人们对政治权利十分重视和敏感,所以在人与人交往中常常称呼对方的行政职务,诸如“某处长”、“某局长”、“某主任”、“经理”、“厂长”、“校长”,等等,体现出下属对上司的恭维和抬举,或 4 者说是“尊重”,显得较为正式;在封建社会里做官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与政治好处,它能极大地提高本人的社会地位,从而被看成是“人上之人”。“有权就有一切”、“官大压死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等等,这些在社会上流传的谚语就反映了数千年来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官文化心理。到了现代,中国人的“官本位”意识仍然十分浓重,不论一个人是何种职业,身份高低,都喜欢用行政官员的级别来套一套,权衡一下,以此来区分人的贵贱高低,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所以今天人们以行政职务相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较多受到西方工业文明和商业文化的影响,人们亲身感受和认识到现代社会是一个优胜劣汰、激烈竞争的社会,人们为生存自然要重视金钱、财富,看重一个人的经济地位等级。人们常说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就有一切”、“有钱就是老大”等格言警句就说明了人们对金钱的崇拜程度。商务往来中,人们张口一个“王总”,闭口一个“李总”、“赵董”,经理人指点江山,企业家声名赫赫,人们把他们看作是新时代的民族英雄,有口皆碑,是理所当然的。

在社会交往中,现在人们常常以职业相称(或在职业前加姓)。职业称谓在古代也很流行,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现在,职业称谓一般用于较为正式的交际环境中。有些职业称谓本身带有一定的尊重对方的职业和劳动的味道,这些职业的社会地位一般较高,例如“老师”、“医生”、“李会计”、“赵编辑”,等等,又如“师傅”这一职业称谓,专指具有某种技艺的老工人,有时候还可称“老师傅”,更是含有对长者的敬意。还有一些职业如司机、邮递员、护士、警察、门卫、清洁工等,社会地位较低,它们本身不含有敬意,也没有贬义,属于中性词,但是如果被称呼者与称呼者有地位差别,或者说话语气不庄重,在这种情况下以此类职业称呼对方,容易冒犯对方,成为一种侮辱,因而是不礼貌的。称呼这类职业的人员时,比较安全的办法是在这类职业后面再加上“同志”或“叔叔”之类的亲属称谓。以职业称呼对方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同。我们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我国过去人们的职业十分固定,不像今天社会上的人们职业不固定,可以随意跳槽,可以跨行业找工作;另一方面由于 5 受传统文化影响,我们的称呼较重视人的社会关系、社会角色、社会属性等“社会”的因素,而没有体现个人的品格、个人的能力等“个人”特征的东西。职业是一种社会角色,用职业相称符合我们的文化传统习惯。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制社会,中国的礼仪历来就强调等级,强调一个“分”字,讲“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⑸392 对人分内外、亲缘有远近,男女有尊卑,辈分有高低,年龄有大小,资历有深浅,职位有高低,这既是划分贵贱的标准,也是体现贵贱的标志。现代中国虽然在政治、法律上否定了等级制度,但并不等于社会上没有旧的等级观念遗留,并不等于现实社会没有上下层之差别。现实的情况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目前贫富悬殊、社会地位差别巨大,社会生活出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这是等级观念生存发展的肥沃土壤,称谓中的等级色彩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原因。在现代中国,按照礼仪要求,对于有高职务、高职称和高学历的人,以称呼其职务、职称和学历为宜,例如“书记”、“部长”“教授”、“博士”、“总工”,等等。在目前的历史与现实环境下,称呼对方高职务、高职称、高学历,是对对方地位、身份等级的认可,也是对对方的极大尊重和敬重,是对对方社会贡献和价值的认可。现代社会在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中充分利用等级观念对人们的正面激励作用,将荣誉与贡献挂钩,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所以等级观念对于社会有其有益的一面,不可一概否定。

受封建等级制与等级观念影响,中国传统礼仪的正式称谓用词还有谦称与尊称,两者相对而言,此外还有贱称。中国人传统上自称往往很谦卑,如称自己为“愚”、“卑”、“敝”“寡人”、“臣”、“在下”、“仆”、“贱姓”、“卑职”、“小生”、“小人”、“牛马”。或自称自己的姓名或名,也是一种谦称。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等等;妇女的专用谦称有“奴”、“奴家”、“婢”、“妾”等。中国古代,直称对方姓名往往包含有对对方厌恶、轻视的意思,可称之为“贱称”,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在中国古代,尊称对方有以下六种形式:第一、使用专门的尊称词语,例如“夫子”、“先生”、“君”、“师傅”等;第二、称对方的“字”,对平辈或长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第三,称号。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第四,6 在姓、名、字、号前加上某些表敬的词,例如称对方“贵姓”、“大名”、“尊字”等;第五,把“老”字加在对方姓氏后面,例如“李老、赵老、邓老”等,这是对老年人的一种尊称;第六,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之人。中国古代的谦称与尊称十分发达,用词丰富,这是现代称谓礼仪无法相比的。谦称与尊称既是中国古代等级观念、等级制的一种产物,也是中国人在等级制环境下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艺术手段。在中国现代礼仪中,谦称在口语交际中已不多使用,但谦称在书面语交际中还有较多的体现,因为口语是语言的一种革命性因素,它在历史上一直就比书面语发展变化得快,书面语显得比较保守,所以到今天,书面语中除了保留了较多的文言词语、成语、格言之外,还保留了旧时代的许多谦称习语;

以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之人,也是一种尊称,较为正式,这是中国现代礼仪的一个特色。它既显得亲切、近便,也表现出对对方的喜爱、欢迎和尊重,也意味着把对方看作是自己圈里的人,是“自己人”,是与自己休戚相关的人;如果不以亲属称谓,就意味着把对方看作圈外的人,对方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是“外人”,对方的存在即使不能说对自己毫无意义和作用,也被自己看轻看贱了,也就谈不上对对方太多的人情了。

称谓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 ,它除了一般语言符号所具有的指称功能外,还体现了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以及他们头脑中的社会文化思想观念。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行业、领域和组织有不同的称谓礼仪,从而形成了一个由若干小系统组成的极其庞大的称谓礼仪文化系统。随着社会语言学的兴起 ,称谓语和称谓礼仪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成为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钟敬文.中国礼仪全书[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7.[4]良人著.美风华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荀况,蒋南华.荀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Appellation etiquette analyzing of modern China

Bai Yinliang(Economic and Management College,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 066004,China)Abstract: There are formal appellation etiquette and informal appellation etiquette in modern China appellation etiquettes.Modern China appellation etiquette more often shows one person’s identity and status degree , grading concept is strong as it has historical cause.Feudal society spanning two thousands years in China is a grading society.Chinese etiquettes emphasize grading long time ago ,emphasize “separating” ,say grades in gentle and simple ,sequence of the older and the young ,the rich and the poor have their own appellation , these phenomena can be found easily on appellation etiquettes.This article deeply analyzes the root cause of modern China appellation etiquettes forming.Keywords:appellation etiquette formal appellation informal appellation

作者信息:

白银亮——1963年生,男,籍贯:内蒙古乌盟察右中旗。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教师,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中西文化、商务礼仪、民俗学,并在这些方面有多年教学经验和论著发表。

联系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邮编号码:066004 E-mail地址:711baiyinliang@sina.com 宅电:8079956

4.中国现代礼仪的发展历史 篇四

中国现代礼仪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古代,“礼仪”的含义很广,既表现为一般的行为规范,又涵盖政治法律制度。近代以后,礼仪的范畴逐渐缩小,礼仪与政治体制、法律典章、行政区划、伦理道德等基本分离,现代礼仪一般只有仪式和礼节的意思,去掉了繁文缛节、复杂琐碎的内容,吸收了许多反映时代风貌、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新形式。现代礼仪简明、实用、新颖、灵活,体现了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旋律。

现代礼仪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社会形态的巨大变革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我国现代许多礼仪形式,都是辛亥革命以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形成的。现代礼仪以科学精神、民主思想和现代生活为基础,摆脱了封建落后的成分,表现出新型的社会关系和时代风貌。现在,我国对重大活动、重要事件的仪式、程序及出席人士的安排等都作出了具体规定,日常的行政、经济、文化、军事活动中的各种公务礼仪礼节也在不断得以完善。随着社会活动的发展及文明程度的提高,各种礼仪更加深入人心,新的礼仪形式不断地出现,交际礼仪、节庆礼仪、人生礼仪等各种新的形式越来越被人们广泛接受。在改革的大潮中,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这同时也将世界各民族的礼仪礼节风俗一同带了进来,使文明古国的传统礼仪文化不断发展。如礼炮、交际舞会、名片等都是从欧洲传入我国的。同时,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生活也被引入礼仪礼节活动。如礼仪电报、礼仪点歌、电话拜年等近年来广为流行,这些都体现了礼仪文化的生命力和革新精神。

5.北京结婚礼仪 篇五

所谓保亲,就是介绍婚姻。父母给子女选择配偶,一般都是由亲友来保亲,俗称“说媒”。其程序通常是这样的:通过媒人介绍,男女双方父母同意后,首先要各写一个“门户帖”,将男女双方的姓名、年龄、籍贯、祖孙三代名号、官职等写在上边,让媒人互相传递给对方父母过目。

在这之后,男方主妇择吉日去女家探视,实际上就是去摸清女方家的各种情况,如其家庭成员的官职地位、财产状况及姑娘的德才和容貌。

合婚

经过互相查访、探视,双方父母均无异议后,下一步就是“合婚”。男女双方各用一叫顺红纸的折子,上书“生辰八字”,将男女双方出生的值年、值月、值日、值时的天干地支列于纸上,然后请“星命家”测看男女双方“八字”,俗称“批八字”,这就是所谓“合婚”。

按照中国旧 式婚制,一般必须经过星命家推算,认为男女属相相合才能结婚,以免婚后夫妻相克或妨碍家运。在老北京有所谓“十二属相相合”说法:“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 黄羊寿命长;睡鼠黄牛两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龙鸡更久长。”此外,还有所谓“十二属相相犯”的说法:“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错,龙兔泪交 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

经过命馆先生的一番推算后,男女的婚事才会有结果。一般情况下,命馆先生根据“乾造”(男方)和“坤造”(女方)的生辰八字及属相,写出鉴定(如“子与丑合”等),再根据“黄道吉日”和喜神方位,择定迎娶日期,并将这些东西写在一个红纸折子上。这 个红纸折子,就是所谓“龙凤帖”。在传统婚制中,这个“龙凤帖”特别重要,它相当于今天的结婚证书。只有取得了它,才算完成了合婚手续。

放定

放定,俗称“订婚”,就是确定婚姻关系的手续。老北京的放定,有放小定和放大定两种形式。放小定也叫“过小帖”,是举行一定的订婚仪式,因为规模比较小,故称小定。男女双方经过命馆先生推勘后,便选定一个“黄道吉日”举行放定礼。

一般情况下,男方给女方一个或一对金属戒指,让女方戴在手上。有些大户人家,则特别讲究,在放 小定时,男方要送女方四样金银首饰,即一对戒指、一对锅子、一对耳环、一个颈圈。其用意,无非是表示男方以“家法”约束姑娘,意在使其过门后稳重。放定礼 后,姑娘便改变头型发式,由过去留辫子不扎辫根,改为扎上红辫根。女方家人便约束少女,不准外出,筹办嫁妆;而男方则开始筹备婚娶。

放大定,也称“过大礼”,指男方向女方送彩礼,以便确定婚期。放大定意味着男女双方联姻已成定局。女方向男方索要彩礼,多是在这时进行,这无疑是买卖婚姻的集中表现。

父母将女儿嫁出去,如同卖出一件商品,公开要价,有时双方讨价还价。如单独放大定,礼品要比放 小定时更多一些,由男家送给女家一些首饰、衣服之类;而富者当然很讲究,正如北京童谣所唱:“小姑娘,做一梦,梦见婆婆来下定,真金条,裹金锭,桃红裙子 扎金凤,绣花鞋,蝴蝶儿梦。”

迎娶

迎娶也叫“迎亲”,或“亲迎”,是旧式婚礼最热闹的一步。当年有一首童谣唱道:“大姑娘大,二姑娘二,小姑娘出门子给我个信儿。搭大棚,贴喜字儿。牛角灯,二十对儿,娶亲太太两把头,送亲太太大拉翅儿。八团褂子大开楔儿,四轮马车双马对儿”,反映了迎亲时的热闹情景。

迎娶仪式一般在上午举行。首先由娶亲太太到喜房给天地爷上香,新郎按娶亲太太的意思,上前磕三 个头。新娘上轿后,娶亲队伍便抬着花轿往男方家中赶。当娶亲队伍临近家门时,一般都要令吹鼓手们鸣锣奏乐。当新娘到喜房后,由娶亲太太给新娘擦胭脂抹粉,加以修饰。这道礼仪俗称为“开脸”,表示新娘从此由少女变成少妇了。随后,在娶亲太太主持下,新郎新娘,给天地爷上香,叩三个头,叫做“拜天地”。拜罢,夫妻对拜,行新婚之礼。

迎亲仪式结束后,首先要进行的是“坐帐”。新郎、新妇双双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新郎将自己的左衣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应该压倒女人一头,也表示男女已同床。娶亲太太说几句吉祥话后,便把帐子一拉,谓之“撤帐”。

接下来,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喝时以红头绳将两个酒杯系在一起,娶亲太太将一杯递与新郎,送亲太太将另一杯递给新娘,各饮半杯,再予互换,意思是“千里姻缘一线牵”。然后,新婚夫妇同吃“子孙饺子”、“长寿面”。吃时,通常男家安排一男孩隔窗大声问道:“生不生?”娶亲太太或新郎回答说:“生!”表示生育后代。

闹洞房

举行婚礼的当晚,一般都要“闹洞房”。在北京及北方许多地方,都流行着“三日无大小”的闹房风俗。持老观念的人认为,越闹越发,不闹不发,甚至有“人不闹鬼闹”的说法。

闹房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向新人抛撒糖果、喜果;有的则对新人劝酒,甚至灌酒;还有的将苹果用线拴在帐上,让新人对啃。本来美妙的洞房花烛夜,变成了难熬的恶作剧。

回门

洞房花烛夜后,第二天一早,新婚夫妻要一同祭拜神、佛和宗亲三代,并拜见父母等长辈,定名分,认大小。

婚礼举行后的第三天,通常新娘要回娘家与父兄亲友行回见礼。这就是所谓“回门”,也叫“回 酒”。一般是一大早娘家便派人赶着马车来接新妇,新妇临行前,向公婆叩头,然后与新郎坐马车到娘家会亲。到娘家后,新婚夫妇要向家堂中的神、佛及宗亲牌位 行礼,然后给女方父母及长辈们行叩首礼。

6.中国现代结婚礼仪 篇六

一、拱手礼的考辨

(一)拱手礼与揖礼

有很多理论认为,拱手礼就是揖礼,这种看法传播范围最广,在学界也将拱手礼与揖礼互相使用。在古代,揖礼的动作主要是拱手,二者的手法差不多,在行礼的对象方面差别也不大。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拱手礼与揖礼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礼仪,但是二者联系密切。拱手也是揖礼的一部分。作揖的动作是两手并拢,而且身体稍微前倾。作揖是在拱手礼的前提下,外加上举的动作。作揖的过程中,人们的双手是在胸前叠合,作揖礼比拱手礼的形式稍微复杂,是在拱手礼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且二者都需要弯腰。二者虽然有相似之处,但并不是完全相同,作揖比拱手礼更正式。

(二)拱手礼与叉手礼

叉手指的是人们的双手在胸前,是佛教常用的行礼形式。在普通的文献中,拱手就是叉手。叉手礼在佛教的礼仪中是将双手并拢,放于胸前,然后十指微微交叉。佛教中金刚合掌的叉手礼仪传入中国,与中国的礼仪相得益彰,渐渐其差别越来越小。

(三)拱手礼与鞠躬

拱手礼在行礼的过程中,其动作不同,身形也不同,通常情况下,都是人们的双脚正立,然后双手在胸前。其动作与鞠躬也有相似之处,二者在行礼的过程中身体都要前倾。

二、中国传统拱手礼的基本形式

拱手礼的主要动作就是双手并拢,然后十指交叉,手型一般是拱手,体现出敬佩的意思,或者通过抱拳的形式。在行拱手礼的过程中,人们的身体前倾。

三、敬天和敬人的拱手礼文化内涵

我国礼仪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中产生。远古时期,人们对宇宙产生敬畏之心,而且会进行各类祭祀活动。这些礼仪是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并且通过礼仪可以更好地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确保人与自然处于平衡的状态,也是对人类行为的一种约束。

拱手礼的内涵首先体现在人们对天的敬畏之情,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以及对天的膜拜。拱手礼最初的动作是人们伸出双手,然后将双手捆绑,表示把自己作为天的祭祀品。随着拱手礼仪的不断发展,拱手礼也可以体现对人的尊敬。拱手礼是对社会价值的承载,也是对人际关系的表现,对社会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进行维系,从而促进人们思维的转变,形成各类文化形态。中国传统的社会阶级之间在行拱手礼时其规则也有很大的差别,以此显示出不同阶层的尊卑。拱手礼包含着人们对宇宙的敬畏之情,而且包含着对美好的追求,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对人们审美情趣的培养,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完善了社会秩序。拱手礼的核心在于精神层面,尊崇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性,人应该尊重自然,而且应该尊重他人,这种礼仪的精髓在于对人的尊重和对天的敬重。

在礼仪层面,拱手礼的行为规范也比较全面。在行礼的过程中,人们的双手应该在胸前,而且左手在外,右手在内。这些礼仪看似比较繁琐,却是对天的尊重,体现了人们对天的敬意。

四、拱手礼在构建现代礼仪体系中的作用

礼是在人情的基础上建立,而且也对人们起到制约和教化的作用。人情是礼产生的根本,也被礼克制,在现代社会礼仪体系的建设中,礼仪的构建不能束缚人们的自由,但是也不能越过道德底线。

在中国近代社会,传统礼仪与西方的礼仪融合,甚至出现了弱化的现象。传统的拱手礼也受到西方礼仪的冲击。目前西方的握手礼比较流行,因其非常的方便,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应用广泛。拱手礼要在特定的场合进行,才能实现其传承的意义。国人在使用拱手礼时,对于特定的场合非常注重,如在特色的节日庆典上使用就非常恰当。我国的礼仪根基非常深厚,在我国的经济实力日渐强大后被唤醒。如在春节,晚辈要向长辈行传统的礼仪,就是对中国传统礼仪的传承。这说明拱手礼也在时代的发展中逐渐完善,而且更加规范,具有浓厚的民族性特征。中国的民族特色在拱手礼中得以体现,传统礼仪也实现了现代的构建。

五、结语

拱手礼具有其自身的特征,而且用途比较广泛,可以表示问候、致歉等。在当今社会中,可以在西方礼仪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的礼仪能够进行挖掘,体现出民族特色。并且在有民族特色的场合使用传统礼仪,能够展现出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使现代礼仪的构建更加完善。

摘要:拱手礼是中国传统礼仪的重要部分,本文通过分析拱手礼、叉手礼和鞠躬等礼仪规范,讨论拱手礼在礼仪体系中的建设性作用。

关键词:拱手礼,基本形式,内涵

参考文献

[1]张丽娟.中国传统拱手礼及其对现代礼仪体系构建的作用[J].甘肃高师学报,2016,05:87-90.

[2]种莉莉,曹莉,张显军.基于儒学的中国现代体育礼仪文化的体系结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03:11-15.

7.英国结婚礼仪常识 篇七

与传统的西式女装相比,新娘的婚纱少了些许华丽。随便妆点些耀眼的东西都需要人们专程赶往大城市,故而花费不菲。

新娘很少会把婚纱留给女儿,而是会把它卖掉或让人用婚纱的料子为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制作洗礼服(Christening gown),因为着装要“有新有旧,有借有忧,硬币放鞋内,万事不会愁”(Wear “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and something blue, and a lucky sixpence in your shoe”)——古老的英谚如是说。

莉萨·舒尔兹(Lisa Schultz)向我们讲述了她家的传统:“为了图吉利,我妈妈家那边所有的新娘都要在胳膊上戴马蹄铁。其实不是真正的金属制马蹄铁,而是用钩针钩成的,由一条长丝带围成圈,从一头连到另一头上。婚礼中马蹄铁倒着头儿戴在新娘的胳膊上,这会给婚姻带来好运。”

今天,许许多多的伴娘取代了新娘子的成年看护。看护的着装是要新娘子埋单的。

新郎也很少穿黑色无尾礼服,除非是正式的大型婚礼。西装比较常见,伴郎也会穿。

亲家母之间从不商量婚服的颜色搭配,也不考虑伴娘着装的颜色。

习俗

有新:穿戴一样新衣物是要象征新娘在新生活和婚姻中拥有成功和希望。如果新娘置办的是新的结婚礼服,那它就可以是她的“有新”,但是任何别的新服饰也是可以的。“有新”常常是最容易做到的。

有旧:新娘可以穿着或佩戴一样旧衣物来象征她和她娘家及过去生活之间的历史纽带。许多新娘佩戴一件家传的珠宝饰品作为“有旧”的选择。有些新娘穿着她们母亲或祖母穿过的结婚礼服。实际上,旧的东西同时也可以是借来的东西。

有借:借来的服饰应该是从一位已幸福地结了婚的朋友那里借来的。据说他们的幸福会惠及于你,给你的婚姻带来长久的美满。有些新娘会去借来一种衣着用品、一件首饰、一块手帕或者一个饰以珠子的手袋。

有蓝:穿戴一件蓝色服饰源自《圣经》时代,当时蓝色结婚礼服代表着纯洁、忠诚和爱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传统已从穿蓝色结婚礼服,演变成后来的在新娘的结婚礼服下摆处缝上一圈蓝色的镶边,再演变到现代的普遍做法——新娘用蓝色的吊袜带。

风俗礼仪

婚礼在当地最大的酒店举行,没有任何宗教色彩,司仪是当地政府的Register,应该相当于我们的民政部门吧。没有时间细细探究,但仍然看得出这个酒店由从前的豪宅改建,四面有大而雅致的英式花园。在摄像机的跟随下,我们陪新娘走进酒店,新娘在入口摆了几个幸福的造型,今天的摄影师看上去很专业。

一进去,新娘和随行的新郎的母亲就被领进礼堂旁边的小厅,照计划上看,是Register例行公事要提问做记录。我们只能在门外静静地等待。很快,所有人面带笑容地出来了。我们分头进会场,婚礼要开始了。身为伴娘的我随新郎的母亲从侧门进礼堂,坐在左手第一排,这是规矩。边厅里问了什么问题,燕儿的回答是什么,对我来说也是个迷。

我还来不及坐定看看四周情况,婚礼进行曲就响起。3点正,婚礼开始。正门打开,新娘身着象牙色的婚纱隆重出场,轻轻含笑,缓缓点步,头纱在身后微微飘起。新郎满面激动开心的笑容,接过新娘的双手。所有人的目光这时才转移到司仪。和法国由当地行政长官亲自主持的风俗不同,司仪是一位年轻女士,前台左边还有一位同来的书记员。 司仪的开场白相信大家在类似的电影片段里都见过了。需要补课的拜托看一遍电影《四个婚礼一个葬礼》。但需要伴娘念一首诗对我倒是新鲜事。前一晚的临阵磨枪没有白费,还算圆满完成任务。原以为自己第一次念英语诗还是班门弄斧,在这么多英国人面前念一定紧张得喘不过气来,却居然一点都没有怯场。倒是站在一个有利的角度,发现新郎新娘激动而紧张,觉得有一点感动。婚礼继续进行,老安和燕儿先后都说了“我愿意”,跟着司仪当众宣布了今后相守相偕,矢志不渝的誓约,然后在婚书上签字。坐在身边的新郎母亲已经感动得双目含泪了。而我这时才有机会偷偷看了看来宾的情况。大约二三十个人,身着礼服,除了小孩,都专注地看着主席台,见证了这对新人新的起点。可以想象他们这时和新郎新娘一样幸福。

交换戒指之后,大家都积极为新人抢下这历史的镜头。当然少不了轮流合影。一个小时后,仪式就都结束了。司仪和她的书记员离开,其他人则转移到一间半露天的餐厅,开始浅酌合影。这时我才有机会接触今天的其他来宾。作为到场的唯一女方宾客和远道而来中国客人,我受到了他们特殊的照顾。新郎的母亲先后给我介绍了这些来宾。他们都是新郎的亲戚和多年老友,有老有少,还有新郎的小学老师,当然因为她是新郎母亲的多年好友。

这时候摄影师成了主持者。他组织我们轮流分批和新郎新娘在花园里摆造型合影。然后我们一起把彩碎抛向天空。这是对新人的祝福。英国还没有转暖,不时有凛人的寒风。新人必须继续拍外景照片,我们则缩回温暖的餐厅聊天。和英国人享有的“冷漠高傲”的名声完全不同,这里的人友好而好客。我还和新郎8岁的大侄子结下了短暂的友谊。

英国人的晚饭时间相对法国来说较早,婚宴也不例外。小憩之后,六点半我们就进入饭厅,开始准备用餐。对于咱中国人来说,这一顿的菜单当然重要,但这不是我要说的重点。晚餐还需要一个主持人,现在是伴郎。开始用餐前,照例新郎发言。现在气氛就轻松多了,新郎自由发挥,没有定式。老安的发言简单实在,是我喜欢的风格。然后伴郎也要发言。今天的伴郎是老安的弟弟。他要宣读别人寄来的贺卡。新郎新娘当众打开收到的礼物,还分发礼物。晚宴的另一个亮点是切结婚蛋糕。在吃完晚饭喝咖啡的时候,新郎新娘手执手共同切下第一刀,旁边的小朋友们早就急不可耐了,这当然是抓抢镜头的好机会。

8.台湾结婚习俗礼仪 篇八

住在台湾花莲地区的高山族小伙子爱上姑娘后。就砍柴割藤,大大方方地送到姑娘家去,表示爱慕之情。大胆一点的小伙子,放下柴担,还会向姑娘的伊娜(妈妈),阿玛(爸爸)问好。姑娘呢,如果看中了小伙子,也会亲亲热热地到小伙子家帮着挑水、杵米、做饭。

宠爱女儿的伊娜,除平常细细观察小伙子的一举一动之外,还会到部落头目家了解小伙子的劳动、 品行和健康情况。如果头目说:“ 马拉格(勤劳)顶呱呱!”姑娘的母亲还会亲自考察小伙子的勇气和能力。这时,她就会悄悄地躲在牛棚边,让部落头目把小伙子叫来。一见到小伙子,她就从牛棚里拉出一头大水牛,并用劲地拍打牛屁服,牛受惊了,迅即朝前奔跑。小伙子见到水牛,就要迅速冲上前去抓住牛角把牛制得服服贴贴。这样,姑娘的母亲才会笑逐颜开,表示放心了。

这以后,姑娘和小伙子就可以公开自由来往了。小伙子为了表现自己勤劳,天亮前就要砍好一大捆柴禾放在姑娘家门口。姑娘也常到小伙子家勤快地挑水做饭。干完活,男的必须送女的回家。按风俗男的必须走在后头,让女的走在前头,这样一应一和地唱着歌回家。过了一、二年,双方便可以定下婚期了。

娘家泼水送新娘

泼面盆水是婚礼当天,新郎前来女方接新娘时,当新娘、新郎一登上车,车子要开回夫家时,新娘的母亲或家族中的长者,手持一盆水,往新娘车上一泼,车子开动,紧接着新郎便把手中的扇子由车中抛下,泼面盆水者即刻捡起扇子猛扇,边扇边念着:“扇凉一点,很凉啊!很凉啊!”泼面盆水意即提示新娘:“嫁出去的女儿,如泼出去的水,”要好好地对待夫婿,永相厮守,就如同“覆水难收”,不能轻言 离婚之意。拿扇子猛扇猛叫意思是“女儿嫁出去了,又了却一桩心愿”,所以“好高兴,好凉快,好痛快啊!”

挂尾蔗示和睦

9.兰州结婚风俗礼仪 篇九

订婚 无论是自由恋爱,还是相亲认识,当准备结婚时都会有一个订婚仪式。首先双方家庭会商量一个好日子,届时两家人包括亲人都会到场,一起商量婚期、彩礼有关方面的事情。一切协商好后,男方把彩礼给到女方,接着就会商量怎么操办婚礼的事宜,之后办订婚酒席,女方要准备五种杂粮用瓶子装好,让男方带回家,有五谷丰登、吉祥祝福的寓意。

筹备婚礼 一般订婚离婚期至少有大半年的时间,特别是婚期定在国定假期的结婚高峰期,那筹备婚礼就会更紧张而忙碌了,而且这关乎两家人的事情,所以还的两家人一起坐下商量,在最后还一起协商决定,满意了才能确定。

娶亲和送亲 娶亲是男方家需要准备的,一般男方邀上5-7人,包括新郎在内租车一个双数的队伍去女方家娶亲。娶亲时,男方还得准备四色礼,分别是烟、酒、茶、肉。肉比较有讲究,肉必须是四条肋上的骨肉,也叫离娘肉,所以必须是中间断开的,之后用红绳扎好,寓意女儿离家的意思。 送亲是女方家这边的,一样也是邀请单数的人,与新娘组成双数的队伍。在新郎到新娘家门前时,亲友团不会马上让其进门,必须一般给红包一边推门,直达女方满意红包给的数量为止。当进门后新郎要找到新娘的鞋,穿上以后才能让新娘出名。出名是,新娘是不能沾地的,所以必须要新郎抱着或背着出门。

结婚庆典 婚宴上就如现在的仪式流程一样,不过开席时间是中午11.30分,来宾一边吃着美味一边看着新人举办仪式,最后新人敬酒,吃完宴席,大家就会各自散去,婚礼就这样结束了。

回门 结婚后的第三天,新人会一起回娘家,叫回门。回门女方家会准备婚宴,女方家还会请一些比较亲的亲朋好友一起来吃一顿饭,之后就吃完大家就会回家,而整个结婚过程就全部结束了。 ? 小编总结:兰州的新人们,大家要认真阅读,这样才会更有了解,避免在结婚时出现差错,造成尴尬或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哦!

结婚

1.结婚庆典

结婚庆典通常是在上午11:30开始,由婚庆司仪主持,最重要的仪式是证婚人征婚,一般邀请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担当证婚人,接下来是双方父母上场,新郎新娘敬茶,改口叫父母,父母要给红包,名曰“改口费”,通常里面装1001元,意为“千里挑一”。有钱的家庭也有给10001元的,意为“万里挑一”。

最后新郎新娘互换戒指、喝交杯酒,婚礼庆典结束后婚宴就开始了,新郎新娘从长辈坐的桌子开始一一敬酒,直到婚宴圆满结束。现在城市里已经很少闹洞房了,婚宴结束后大家就各自散去。

2.回门

新郎新娘在婆家度过两天,第三天要回娘家,称作“回门”。回门的时候,娘家的父母要给新郎新娘准备好吃的,或者再请娘家亲戚们一起到饭店吃一顿饭,整个结婚的过程才算最后结束。

订婚风俗

当双方儿女经过恋爱的考验进入谈婚论嫁的阶段,双方的家长也就开始忙乎起来。准亲家安排见面、订婚,最好的方式就是安排一桌包括亲家、子女再加上几个最亲近的亲戚在内的订婚宴,一是准亲家见面,二是商量婚期。通常男方的家长要带上“四色礼”,即烟、酒、糖、茶,还有礼金2-3万元,作为聘礼在席间送给女方的家长,有双方的亲戚在场做见证,当场点收,同时女方家长现场返还男方现金6000—10000元不等,剩下的留做新娘的嫁妆和给新郎买结婚衣物。

上一篇: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下一篇:一个人旅行的心情经典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