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精选观后感

2024-07-09

放牛班的春天精选观后感(共15篇)

1.放牛班的春天精选观后感 篇一

这周给孩子们观看了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悟,感谢伏羲班的安排,让我重新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师德教育。

的确,“池塘底学校”虽然名为学校,实际却是“教养院”,这里聚集了众多的问题少年,偷盗、说谎、抽烟、搞恶作剧对他们而言都是家常便饭;同时,这里还有一个浅薄、势利而冷酷的“铁血”校长,一个把“犯规——处罚”作为教育手段的教师。在这里看不到教育、教化的影子,那厚重的大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会客安排、关禁闭罚劳役的处罚等近乎军事化的管理使这里更像是一座监狱而不是学校。但这一切,都因为一个“失败”的音乐家,“小小”的带课老师马修的到来而改变。马修其貌不扬,他没有魁梧的身材,没有英俊的面容,再加上秃顶的脑袋让他看起来甚至有些滑稽,但正是他创造了奇迹。他从这些让所有人都失望的孩子中培养出来世界著名的指挥家“皮埃尔”,并让受他教化的学生在几十年后满怀着敬慕和热爱的心情来怀恋他,这本身就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无上光荣和莫大成就。

一位老师可以让一个孩子得到对自己的肯定,对人生的期待,真的很伟大!孩子能在人生旅途中遇到自己的伯乐,真的是一种幸福,而做这种教师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像马修,虽然被校长开除了,但那一双双从窗口伸出的小手,那一个个写满了孩子最真挚祝福的纸飞机已足以让他感动,让他幸福!

教育者固然需要技术上的探索和创新,但同时更需要博大的胸怀、宽广的爱心和对任何一个受教育者永不放弃的耐心。马修用他博大的胸怀包容所有的孩子,包容他们所有的过错并给他们改过的机会;马修用他宽广的爱心熔化了孩子内心如冰雪般的冷漠;马修永远对每一个孩子都深怀信心,给他们最基本的信任。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必然是一个宽容而富于爱心的人,十恶不赦的孩子是没有的,即便堕落固执如蒙丹的孩子,他也自有其坦率和可爱的一面。而鄙视疏远他们、对他们以暴制暴只能换来他们对社会的更猛烈疯狂的报复,这不能不令我们引以为戒。

放牛班因为马修的到来而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我相信,我们的伏羲班在各位老师的正确引领下,也将能迎来属于我们自己的春天!

2.放牛班的春天精选观后感 篇二

关键词:电影,教育,爱,人性化

最近有幸从电脑上观看了一部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影片讲述的是一位叫马修的老师在一所寄宿学校做学监时与孩子们之间发生的故事。一群几乎被社会抛弃的问题少年、一个暴君式的校长、一个至高的“犯错惩罚”管理准则, 这所学校因为它的沉闷和冷漠而被称为“池塘之底”。然而马修老师的到来慢慢地改变了这里的一切, 并最终改变了孩子们的一生。看完这部电影, 我的心情良久不能平静, 马修老师对孩子们深切的爱及其人性化的教育方式, 在让我深受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在马修老师到来之前, 这里的学生似乎已是无可救药, 撒谎、打架、闹事、偷窃、甚至捉弄老师, 对于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对此, 校长制定的管理准则是“犯错惩罚”, 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然而, 马修老师却无意严惩这些孩子们, 他选择了宽容。马修第一次走进教室便遇到了考验, 捣乱的孩子们乘他不备拿起他的皮包扔来扔去, 教室的混乱恰巧被校长看见, 当校长要严惩那位始作俑者时, 马修却巧妙地保护了那位学生, 孩子们很快地意识到这位老师的不同。乐格克在教室门上做了手脚, 致使学校管理员马桑大叔的眼睛受伤, 马修并没有按照校长的要求把他送到禁闭室, 而是让他去医院照顾受伤的马桑大叔, 乐格克最后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悔恨。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相比于严厉的体罚, 马修对孩子们的尊重、宽容以及适度的惩罚, 不仅没有损害到他们的人格尊严, 而且使孩子们感受到了平等和关爱, 实际上更好地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从而逐渐赢得了孩子们的心。

他将所有的学生按高、中、低声部编入了他的合唱团, 这样, 每一个学生在合唱团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孩子们没有任何音乐基础, 马修一方面投入极大的热情耐心地教他们学音乐, 一方面不断地给予他们表扬和鼓励, 从此, 校园里飘扬起孩子们稚嫩、欢快的歌声。马修的孩子们显然不是一群无可救药的笨蛋, 他们一天天地取得进步, 最后, 这个由一群问题学生组成的合唱团竟然受到了社会的认同和赞誉。合唱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学校的气氛逐渐从沉闷变得轻松起来, 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得到了化解, 校园里到处都是孩子们欢快的身影和天籁般纯净的歌声。马修通过合唱团这种方式, 不仅让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 而且, 也使孩子们深切地体会到他们不再是只会捣乱的问题学生, 而是这个合唱团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孩子们从音乐中克服了自卑, 找回了迷失的自信和尊严, 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和喜悦, 而这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3.放牛班的春天 篇三

主演:杰拉尔·朱诺/尚巴堤·莫里耶/弗朗西斯·贝尔兰德/雅克·贝汉

上映日期:2004-03-17

豆瓣评分:9.1分

剧情简介

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马修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体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马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马修老师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马修老师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安琦,莫安琦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谆谆善诱的马修老师把他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同时也与莫安琦的母亲产生了一段微妙的感情。

《放牛班的春天》获得第7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奖、2005年法国金球奖最佳电影奖等二十多项荣誉。2004年,该片在法国是票房冠军,在7000多万人口的法国,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就有850多万人进入影院观看了此片。

影评

我用黑色之睛寻求光明

幽晦的“池塘之底”

“池塘之底”是一所专为问题少年们而设置的寄宿学校。一如其名,学校拥有阴森古陈的建筑、笨重重叠的大门、灰色斑驳的教室以及幽暗闭塞的氛围。

在这里,如果有孩子触犯了纪律,全校师生立即集合,肇事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若三秒内找不到肇事者,所有人都要关六小时的禁闭,轮流进行,取消所有娱乐活动,禁止任何外来探访,直到肇事者自首或被揭发为止;在这里,缺乏公义、尊重、爱心……

哈桑校长,暴戾、自私、贪婪、刻薄而又刚愎自用。在他眼里,惟有绝对的权威,才能控制消极行为的发生,抑或惩罚消极行为。学校的老师个个行为乖戾,面目可憎,令人匪夷所思。

正因为如此,学生敌视老师,与老师形成敌对壁垒。孩子们随时准备阴谋袭击老师,叛逆心理极其严重……

马修,一个落魄的艺术行侠,一个仓皇的生活男人,一个另类的学监教师,在所有领域经历了系列挫折后,他终于跌入人生的最低谷。音乐创作的梦想,爱情诗意的浪漫,年少意气的轻狂都被卷入生命的“池塘之底”。

在阴雨霏霏的冬末,马修将孤独的身影写进另一方“池塘之底”。

爱,在理解的尽头

第一次走进教室,马修便遭到重重戏谑,直到校长的出现,教室才恢复了本该的平静。然而,马修用善良的谎言,宽容了这群孩子,在双双惊愕的目光中开始了师生生命的对话。

马修请被前任教师评价为“天使的脸蛋,魔鬼的心肠”的莫安琦监管课堂秩序,然而莫安琦却在黑板上给他画了一个丑陋的肖像速写。面对这一场景,马修还是选择了宽容,他因势利导地还了莫安琦一个滑稽的漫画式肖像素描。

马修请孩子们在小纸片上写下自己的姓名、年龄、理想的职业。教室里出人意料地安静。这群早已听从野性呼唤的孩子从来没有正视过自己的灵魂。这次,大家都很用心,惟有贝比诺,仍在彷徨踯躅。马修轻轻蹲下身体,一只温暖的大手,轻轻搭在他的肩头,耐心地软语询问。孩子们的答案真实生动而又可爱滑稽:消防员、牛仔、驯虎员、亡命徒、间谍、将军、热气球驾驶员、战士……

来自地狱的天籁

孩子们窃取了马修的皮包,也偷窥了他的心灵世界。跳跃的音符和温暖的字迹,引得孩子无限的遐想与猜测。音乐,一个被学校完全忽视了的名词,一种贴近人类心灵节奏的律动,再次春暖花开!

学生在宿舍脱口创作、任意高歌,以发泄内心的不满和愤懑,引起了马修的注意。虽然他们根本就缺乏歌唱技巧,甚至屡屡跑调,但是用音乐表达内心,自然、快乐而又满足。马修决定组建合唱团,让孩子在幽晦的“池塘之底”,看到希望之光。

莫安琦,一个喜爱偷窃、屡次逃学而被公立学校开除了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其幽闭而敏感的心灵,只是在无人注视的时候得以自由。他常常独自潜往教室,让自己的声音放飞。可是,孤傲而又自卑的他从来不肯在公众面前展示惊人的歌喉,甚至以戏谑的姿态将自己出局。然而马修知道,惟有音乐,才能浸润清洁他的灵魂,使他自由畅达地奔赴理想。一如马修在日记中所述:“他自己感觉不到,可我却确信无疑,他的嗓子是个奇迹,预示着一种异乎寻常的音色。”莫安琦的音乐天分在马修的精心保护和培育下,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美梦化为奇迹。

孩子们精彩绝伦的演唱,让马修灵感澎湃,渐趋佳境。上善若水,我们看到这些可爱的脸庞上,已经一扫往日的阴霾。

一切都在跳跃,在奔腾,在开放,在变化。古板的校长加入了足球队;刻板的数学老师朗古卢瓦加入合唱团,弹起了风琴;莫安琦的母亲感受到马修对于孩子欣赏的力量,感受到了未来生活的希望……

那一转身的苍凉

野百合的确迎来了春天,可它并非亘古不变;我们也幸运地聆听到夜莺美丽的歌喉,可音乐毕竟不是万能。马修的出现,给“池塘之底”带来了一束光芒,却转瞬即逝。

当马修再次拎起皮箱远去,而叹惋这些孩子的谨慎看起来更像是冷漠的时候,我们看到一只只纸飞机从窗口飞降下来,上面写满充满个性而深情款款的语句;也看到一只只尚且幼小的小手在空中飞舞,似是告别,又似是追索未来。这是我见过的最感人的告白,你永远不会知道孩子们是什么表情,他们躲在窗后面,甚至不敢趴到窗口张望。只有漫天飞舞的纸飞机,在阳光里闪耀……

——来自蒋保华的博客(有删减)

经典台词

在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每寸皮肤都透出了愉悦和乐观,我想向全世界呐喊,可谁又会听到呢?没人知道我的存在,伟大的艺术家对着镜子看到了真实的自己:我叫克莱门特·马修,失败的音乐家,失败的学监。

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

世事不能说死,有些事情总值得尝试。永不轻言放弃,前方总有希望在等待。

在他的眼神里,我读到了被谅解的快乐,第一次读到了感激。

我们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4.《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四

几天了,还是挥不去电影中那厚重的基调以及合唱班那清澈的声音… 倒叙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成为音乐家的莫朗,通过贝比诺带来的日记回到了在学校那段灰暗但却改变了他一生日子,还有那个给了他几乎是第二次生命的老师。

沉重的大铁门,古朴的建筑,黑暗的空间,凶悍的老师便是这所学校的全部写照。马修的到来无疑使他成为这所学校的异类,他从不使用大家默认的“犯错-惩罚”原则,他想用自己的方式改变这一群野蛮的孩子。他对待孩子们的方式与学校的迥异,学生们也似乎不是那么的恶劣了。那首孩子们自编的“光头歌”,虽然毫无技巧可言,甚至频频走掉,但却激发出他这个失意音乐家久违的激情,一直合唱队就这样成型了。

丝毫不会唱歌的贝比诺是合唱班的助理,分不清高低音的男孩成了谱架,似乎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位置除了那个被校长体罚的莫朗。传说中“天使的脸蛋,魔鬼的心肠”莫朗看上去漠视一切,可他在拖地时投向合唱班的目光以及夜深人静独自讲台上的演唱无不体现出他对音乐的向往。他也的确有着旁人没有的天赋—天籁的嗓音,马修的日记里把他的声音形容为天赐的礼物,比之旁人更加成熟的演唱,他成了合唱班的主唱。马修每晚日记般的写下简单的歌,第二天再教学生们演唱。渐渐的学校的氛围好像都变得柔和了,学生们不再强制的反抗,校长也会参加足球队甚至开始折纸飞机,事实上手艺还不错……

这其中的插曲就是孟丹,他在大家被改变的时候依然够坏,甚至变本加厉,是他没机会接受马修的教育还是怎样的原因使他最终走到了,火烧学校的地步,纵使他被冤枉,心中不快,可是无形中他成了强制教育的失败品的形象与莫朗形

成了鲜明的对比。

合唱班一步一步的成型,他们的歌声不再是生涩,而是动听,孩子们干净的嗓音似乎也把他们深处最干净的灵魂给带了出来。表演时的合唱班感动的不仅是公爵夫人,还有我们。然而异类的最终不是被同化就是离开。在校长的驱逐令下,马修不得不选择离开学校,离开这一群可爱的学生。孩子们懂事了,不去反对校长的禁制令,不去送别,马修开心也失落,但当一架架纸飞机从窗口飞出,一双双手在窗口上挥摆,马修读着飞机上孩子们的字句,我想他当是满足的。在他离开的星期六,他还带走了贝比诺这个一直期待爸爸星期六来接的男孩。

5.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五

10级1班朱兵

摘要:我们在心理电影课上观看了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让我感触很深。因为电影特性把故事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得不赞。这部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1949年法国“池塘之底”学校的一些往事,该影片演绎了音乐对人的美好心灵塑造,表明人道思想在教化过程中的作用。导演在影片中开出了一剂救赎心灵的药方,这不是金钱,而是音乐艺术,呼吁音乐才是拯救心灵,重塑心灵,引领我们回家的归途。

关键词:音乐,爱情,行为主义,因材施教

1.音乐的魅力

教师马修来到“池塘之底”——一所充满敌视、仇恨以及问题学生的寄宿学校,在见识了哈桑校长“行动-反应”的冷酷教育方式后,马修决定用音乐来改造这群放牛班的孩子们。

“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 值得欣赏的是在这部电影中音乐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在这部影片中,那个默默无闻的音乐老师用最优美的音乐打动了那些在别人的眼中看来是问题少年的一群孩子,让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也同时感染了我们。当孩子们用他们那干净的嗓音唱出动听的和声时,你仔细注视他们的眼神,都是那么清澈见底,都是那么圣洁。

音乐是一个突破口,它打破了池塘之底沉闷的空气,孩子们宛若天籁的歌声就是他们渴望自由的心灵的翅膀,飞跃过学校高高的围墙,飞向广阔的山林,飞向辽阔的海洋,飞向繁荣的大都市„„

整个校园的面貌焕然一新,孩子们不再调皮捣蛋了,他们在音乐的熏陶下都证明了自我价值的存在,他们学会了用自己的歌声去倾诉去歌颂。即便是一贯阴沉可怕的哈桑校长也加入了孩子们的足球队,甚至童心未泯地站在校长室的椅子上放飞纸飞机。最后,师生之情也在美妙的音乐中得到了升华。还有什么比孩子们的欢笑更能打动人的?《放牛班的春天》正是展现了这一切,用孩子们纯真无邪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给予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

2.无声的爱情

这部电影并非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丝毫未言及爱情的话题,马修对莫杭治母亲的爱慕正是一种无声的爱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以说马修对莫杭治的母亲是一见钟情的,那样一位美丽、温婉、坚强的女性的确是会让任何人都被她周身散发的魅力所吸引。然而爱情,不过是马修的一厢情愿,当他终于鼓足勇气与莫杭治的母亲相约在街边的咖啡店,准备好了花束想要表白的时候,残酷的现实却让他发现倾心的女子早以选择了自己的归宿。

这份淡淡的无声的爱情就这样被马修一直埋藏在了自己心底,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被尘封在记忆的深处。不会再有人知道这个中年的教师也曾有过那一刻的心动,也不会有人知道曾经有这样一份感情在还未开始的时候就已永远结束。而从这里面也能看出马修性格中被动性,马修对莫杭治妈妈的追求,他一直没有明白的把自己的心意做足够的透露,当后来莫杭治妈妈另结新欢,他应该更

主动的表达和竞争,他缩回去了,最后莫翰奇妈妈为了坚持莫杭治能不住宿减低沾染不良习性的可能导致工程师离开了他们,这说明马修的建议莫杭治妈妈是如此高度重视的,客观条件上他们两个并不是没有可能性,只是马修的被动让这种情谊的发展给人为的忽略了。从这可推断,马修无为的一生,最大的因素应该是这个“被动的无为”特点导致了无为的因果关系。

3.行动——反应

用餐的片段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行动—反应”,且在这个被称作“池塘之底”的学校,我们看到了残酷的规则——“行动——反应”原则,如果有孩子犯了错误,全校师生立即集合,如果在三秒内找不到肇事者,所有孩子都要被关禁闭,而且取消所有娱乐活动,禁止任何外来探访,直到找出肇事者为止„„而孩子们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才能接受探访。而马修用他独特的方式给予孩子们关心和爱护。在孩子们编歌词取笑他时,他没有惩罚学生,而是纠正孩子的音准;在孩子们随意抛马修的皮包而被校长发现是马修用善意的谎言让孩子们免受惩罚;在莫杭治在黑板上画马修的肖像愚弄他时,马修没有用“行动——反应”原则惩罚他,而是用漫画式的手法画了莫杭治的肖像,一笑了之。他用自己的教育方式对抗着“行动——反应”原则。

而将这群问题少年集中强制关在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一道道铁门禁锢着他们的心灵世界。他们只能看到高墙围着的四角的天空。感受不到爱和尊重,不许依恋。犯了事,只能用皮鞭和囚禁处理。这使得孩子们尘封的心灵开始扭曲。

4.教育

4.1教育是在相互接受中感染灵魂

所有的教育形式都可以因为内容和目的的改变而高雅,而高尚。没有真正的包容,就无法施加有力的影响;没有共同的志趣,就无法达到相互的亲近;没有长久的坚守,就无法实现根本的改变。教育的真正智慧便是采用孩童最喜欢的方式和教师认为最重要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教育是一种相互接受,要远离敌意。教育,起始于相互放下警惕防卫的武器,尤其是心理戒备,共同走进同一美妙而富有兴趣的活动。马修从孩子恶意的侮辱中只看到了教育的契机而未加指责,对皮埃尔的恶作剧根本就没有计较。一开始马修就对所有的孩子打开了宽容之门、信任之门,没有落入敌意的陷阱。如果一开始就相互拒绝,或学生拒绝你,那么教育就无从谈起。马修老师就曾经多次努力,试图让孟丹走进自己的教育世界和音乐世界。但孟丹选择了拒绝,他对一切影响都选择拒绝。因此,马修无法对他展开教育。这是马修的遗憾,还是孟丹的遗憾?我实在说不清楚。学生的自尊、信任、羞耻感,这些关涉灵魂的东西,只能保护而不能破坏。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当年的马修对那些被遗弃的孩子怀着真切的爱与怜惜,于是在他手中,最好的教育成为最好的疗法,问题儿童奇迹般地成为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他用音乐治疗孩子们的心灵创伤,在合唱团中他为每个孩子都安排了属于自己的位置,使他们发现了新的自我,在音乐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了“自我实现”。马修的“真诚、信任和理解”,他的温暖的艺术之爱如一束阳光直射“池塘之底”。那如春风化雨的爱,改写了问题儿童原本灰色的童年记忆,留下了一串歌声与欢笑,盼来了“放牛班的春天”。马修的故事让我们确信爱是音乐,音乐是爱。爱的音乐能唤起孩子们的纯真天性,能还原他们的快乐童年;爱的音乐是黑暗中的温暖天籁。因为心灵从来就不是用来征服而是用爱的艺术来走近并温

暖的。4.2教育需要用心去不断尝试

没有万能钥匙,也没有包治百病的良方。最好、最有效的教育便是实时匹配的教育。当时的法国传统教育势力强大。在“池塘之底”,贯彻的是“行动——反应”原则,教育的手段就是几近恶毒地执行规训和惩罚。为了学生的自由,为了解救蒙尘的天使们的灵魂,马修老师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尝试。从接触孩子的第一刻起,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在他的主持下已然拉开了序幕。马修老师尝试着采用“1+1”的教育方式。发现学生犯错误后,他不动声色地秘密解决,保护了问题儿童强烈的自尊心和脆弱的羞耻感,赢得了学生的信任。他尝试着解除学校惯用的集体惩罚,保护那些无辜的儿童,让他们远离伤害。他发现孩子们有歌唱的潜能,顺应他们热爱歌唱的心理,尝试着用音乐敲开他们的心门。为了以音乐不可思议的力量,激发更多的儿童鼓起勇气重新面对生活,他选择了建立合唱团。因为这种形式能容纳更多的学生,可以让更多的灵魂得到高贵的熏染。为了让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顽童们在生命中第一次为自己放声歌唱,他尝试着演奏哈默的《黑夜》。为了让皮埃尔懂得感恩,第一次感受世界上真诚的爱,马修老师选择了“不计前嫌”,为皮埃尔准备了独唱表演,皮埃尔将天籁般的声音送给了这个世界也送给了自己。甚至于他还尝试着用音乐拯救冷酷的孟丹,尽管最后没有成功,他的不断尝试还是令人感动。教育需要永不言弃,“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常常职业性地认定某些行为习惯难以改变,某些问题学生、学生问题无法改变,在这些方面,在这些学生身上花功夫纯属浪费时间做无用功。而且随着经验的丰富,更自信也就更固执,变得更吝啬自己的精力、时间和智慧。其实,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愿意,是可以做出一定改变的。因此,教育的最佳方式方法或许就是下一个,就是你永远的下一个美丽尝试。

5.马修的特点

5.1随意随和、原则性不强

院长指责他“对,你迟到了。”马修的回应是“别人给了我错误的汽车时间表”。

5.2被动认同

当院长指责应该守时,他回答“是”,院长强调“院长”,马修反应“是,院长”,这里还有一个明显的发展性的呈现,莫杭治在院长的历史课上在笔记本来画哈善吃十袋狗屎,院长要马修看,马修表达的是“哈善院长吃10袋狗屎”就是主动的加长了“院长”两字。在多次和院长的交锋中马修都被动认同了院长做了院长的附和者,事实上他并没有彻底的行为反抗(其实他可以做得更多一些,如波尼的无辜禁闭、贝比诺回答不了提问罚抄100次、莫杭治关禁闭还要服役1个月、孟丹落到他的班上做试验、最后发现偷掉20万法郎的不是孟丹是否要平反马修没有坚持。

5.3马修的狭隘和专注

这都是音乐野的祸。曾经发誓不做曲,后来要办合唱团要为孩子们写曲子,再后来给撤退了索性做家庭教师只教孩子们音乐。这些能让我们看到马修狭隘性的一面,甚至他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是把自己的个人喜好投入进去,并不是在科学教育:因材施教(重点放在对象的特点)的框架上来履行教育的。马修并没有因为这60个学生的不同而进行差别性的教育。他连差异化的感觉都没有,郭

和顺五音不存只能一直做乐普架,佩皮诺一直只能坐在旁边看唱歌,孟丹给逮走了他也只是他是我唯一的男中音这个角度来考虑。

5.4没有关注事物的发展性

马修在音乐之外没有关注过其他事情,可是他眼下的人生和社会局限又是如此的鲜明和局限,让他不能获得更好的机会发展自己的音乐事业。其实不是他的人生没有得到过机会,只是一只是他自己忽视机会,比如说如果公爵夫人临校的时候,如果他敢与院长抗争,他就可能得到自身的发展机会;或者给辞退后他敢告发,或者院长给隔离后他要求重回学校等等。一个连自身都 没有发展计划性的人,在总体行事上是不可能有这个意识的,所以他在为学生的服务上也是随意非发展性的计划的。

参考文献:赞恩面面的博客

另类烟火的博客

爱梦想的博客

freecat的博客

灵魂持有者的博客

6.《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六

初次听到这个电影的名字,我展开了想象:“放牛班”,这是一个怎样的班级呢?是一个孩子们自由散漫,无心学习、调皮捣蛋、让许多老师头疼的班级?“春天”总是给人带来新的希望,有生气、有活力,有新的面貌。是怎样一位老师给“放牛班”带来了“春天”了呢?带着想象与疑问,我观看了影片《放牛班的春天》。

影片中的马修老师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在1949年,最终成为了法国乡村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名为“池塘畔底辅育院”。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顽皮的儿童甚至是问题少年。到任后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秉承“犯错-受罚”的原则,恶作剧-受罚在这里司空见惯,马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他在乐谱上写下了专门为孩子们谱写的歌曲,他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了管教们冰冷已久的心,解脱了束缚孩子们身心的绳索,抚平了他们受伤的心。神圣而纯净的音乐不但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更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仁爱、友善、宽容的情绪让我们感受颇深。

作为一名老师,我关注着马修老师对待孩子们的细节:

盖贺克,因为他的恶作剧,麦神父一只眼睛严重受伤,一开始他没有承认,连累另外一个孩子受罚;在前任老师的提醒下,马修知道了恶作剧的始作俑者是谁-,他没有将这个孩子交给院长,而是和这个孩子达成协议:照顾麦神父直至他康复。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能感觉到孩子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有了悔意 贝比诺,一个孤儿,在班级里显得弱小,因为老师告诉他,爸爸周六会来看他,所以每周六他都会在大门口等着爸爸的到来,他等不到爸爸,可他等到了马修老师,这个像“爸爸”一样照顾他的老师。还记得那个镜头:院长在问贝比诺一个历史问题,贝比诺答不上来,马修在后面打手势提醒他,尽管后来他答错了,引起孩子

们的一阵笑声,也让观看影片的人为之一笑。当马修知道贝比诺是孤儿后,对他格外照顾,让贝比诺年幼的心灵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当马修因为失火事件离开时,贝比诺选择了跟马修走„„

莫翰奇,一个喜爱偷窃、屡次逃学而被公立学校开除了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他很孤傲,也很自卑,然而,马修却没有因为他打架斗殴而反复惩罚纠缠,相反,却敦促他回到合唱团。莫翰奇异乎寻常的音乐天分,在马修的精心保护和培育下,常常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美梦化为奇迹。然而,因为犯错误,马修还是适时而果断地惩罚了他——去掉莫翰奇的独唱部分。美丽的东西,在即将失去时方觉它的珍贵。当合唱团在表演时,马修又宽容而智慧地将手伸向他,这时我们看到莫翰奇完美地契合着指挥的节拍。在他的眼神里,马修读到了自豪,被谅解后的快乐,还有,对于他是第一次,懂得了感激„„

我想,有一个镜头大家印象深刻,当马修老师拎着皮箱离开时,他期待着孩子们能前来和他告别,可没有看到,有些失落,但当他走到围墙边时,看到了一地的纸飞机,当他捡起看时,上面都是孩子和他告别的话语,这时,还有纸飞机从孩子们教室的窗户飞出来,接着孩子们伸出自己的小手和马修老师再见,马修老师的心里充满了喜悦与乐观„„那一刻,马修是成功的,也是幸福的。

看完影片才知道:原来这个“放牛班”比我想象的情况还要糟糕,但马修老师确实给孩子们带来了“春天”,马修的教育魅力让我折服。同时从这部影片中我也得到了一些启示:

1、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要有一颗仁爱、宽容之心,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得到孩子们的认可。

2、应该看到: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和爱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长起来。

7.放牛班的春天精选观后感 篇七

在拉·封丹的寓言作品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北风和南风比试谁更有力量。有人穿着大衣走过,北风施展威力,使劲地吹,那人的大衣却越裹越紧。南风微微吹起,带来阵阵暖意,那人敞开了衣襟,不一会儿,他便脱去了大衣。

这个流传了数百年的故事说明这样一个道理:温暖和友善会比暴力和冷酷更有征服力。教育,作为一种“人的灵魂的工作”(雅斯贝尔斯语),就应当以“温暖和友善”作为最主要的手段。上映于2004年3月的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便是一部诠释了“爱的力量可以征服一切”的优秀作品,它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在于打开学生封闭的心灵之门,让温暖的阳光照耀他们的内心。影片中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便是马修老师带来的神奇的音乐,更是他那一颗父亲般宽容、仁爱的心。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曾说:“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虚空。”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那所被称为“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的确处于爱的“池塘之底”。这里幽晦如地狱,没有阳光温暖心灵;学生们犹如井底之蛙、笼中之鸟,没有自在遨游的天地;这里的环境冰冷如冬,污秽丛杂,丝毫没有爱的润泽。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教育理念”便是“行动一反应”原则:一旦有学生触犯纪律,他就将受到严厉的责罚。倘若3秒之内找不到违纪者,所有人都要被关6小时的禁闭,而且取消所有娱乐活动,禁止任何外来探访,直到违纪者“自首”或被揭发为止。在这里,学生们只能在规定时间与亲人见面,其余时间都处于教师的凌威之下;在这里,完全缺乏公义、尊重和爱心。这所学校的校长,自私、贪婪、刻薄而又刚愎自用。虽然他也曾经有过梦想与激情,可在被异化的教育环境中,他的心灵也逐渐扭曲变形。为了向同业委员会争取经费,为了获得晋升和荣誉勋章,他可以不择手段,任意掠取他人的成绩。为了逃避自己的责任,他可以把蒙丹送进监狱,可以宣告合唱团解散,可以解雇马修……在他眼里,唯有绝对的权威和惩罚才能控制消极行为的发生。他不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不倾听教师的建议,只想着寻求晋升的路径和解决经费的来源。他无法认识到音乐的育人功效,认为音乐带给学生们的变化只是一种巧合。在他的压制下,教师个个行为乖戾,面目可憎,令人匪夷所思。他们忘记了说笑,失去了生活的情趣与品位。在他们眼里,看什么都觉得是坏事,这几乎成了他们的职业习惯,或者说思维定势。他们每天如临大敌,与学生没有任何情感上的交流。

正因为如此,这里的学生与教师相互敌视。这里与其说是学校,不如说是监狱。

当教师马修刚出现在这所学校的时候,他所见到的是:学生辱骂他是“秃子”,哈让因为没收了穆东的香烟而被剪刀捅伤,一个被视为“无药可救”的学生跳楼自杀,学生在课堂上创作漫画羞辱校长……马修曾有过音乐创作的梦想,也曾憧憬过爱情诗意的浪漫,但当他步入这所寄宿学校,他的理想和命运似乎也被卷入了“池塘之底”。

第一次与学生相遇,马修便遭遇“重创”。远远地,他就听到教室内喧闹沸腾;推开木门,看到骷髅嘴里叼着点燃的烟头;他刚上讲台就滑倒了,掉落的皮包被学生四下抛传……直到校长出现,教室才恢复了平静。然而,马修还是用善意的谎言,宽容了这群孩子,在学生们惊愕的目光中开始了师生对话。起先,马修要求打伤马桑的乐格克承担责任,可是乐格克在侥幸逃过校长的“恐怖3秒”后,又遗憾地错失了马修给他的宝贵15秒,而被送往校长室。当马修看到乐格克不幸遭受体罚时,他意识到可以用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去处理——让他去医务室照看马桑,直到后者康复为止。马修实在不忍心,一个孱弱稚嫩的心灵遭到无情的鞭笞与践踏。他申请进行教育实验,请求校长答应三个要求:取消禁止娱乐的禁令,允许他来惩罚违纪学生,允许不透露犯错学生的姓名。接着,马修请被前任教师评价为“天使的脸蛋,魔鬼的心肠”的皮埃尔监管课堂秩序。可惜,当马修处理好乐格克事件回到教室时,却发现皮埃尔在黑板上画出了丑化他的漫画像。面对这一情景,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甚至可以依据学校的“行动一反应”原则,关皮埃尔3天禁闭,给他来个下马威。可马修却选择了宽容,他甚至还了皮埃尔一个漫画像。最后,马修请学生们在小纸片上写下自己的姓名、年龄和未来理想的职业。这时,教室里出人意料地静!这群早已听从野性呼唤的孩子,他们从来没有正视过自己的灵魂,没有真正晤对过自己的心灵。现在,马修要他们重新拾起幼时的梦想,重新捡回属于自己的人格尊严,不知是“晴天霹雳”,还是久旱逢甘霖?不过,大家都很用心,也许他们看到了幽晦的天空出现了一道罅隙,一束生命的光芒正照耀在他们的心灵之上。只有佩比诺仍在犹豫着。马修缓缓蹲下,用温暖的大手轻轻搭在他的肩头,耐心地软语询问。如此寻常的动作,倾泻出无限的智慧与力量。对学生们来说,这是久违的场景!学生的答案真实生动而又千奇百怪:他们理想的职业是牛仔、战士、间谍、将军、消防员、驯虎员、热气球驾驶员……

我们无法忘却马修初到学校时惶恐的目光、不解的询问、对人性的质疑、疲惫不堪后的自我反思……他仿佛置身于教育的边缘地带。作为被主流社会忽视的他,更能体察出被教师漠视的学生的心灵世界,更能感悟爱与宽容的力量,更祈求他人对自己言行的理解……尽管这些学生行为逾矩,语言粗俗,但是内心深处却很柔软脆弱。如何温暖他们孤独寂寞的心灵?给心灵涂上怎样的精神底色?这是摆在初到“池塘之底”的马修面前一道严肃的课题。

生命中有许多偶然。一群渴望被理解而又狂野不羁的学生偷拿了马修存放乐谱的皮包,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引起了学生们无限的遐想。音乐,一个被学校完全忽视了的名词,一种贴近人类心灵节奏的律动,也许会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学生们在宿舍里发泄内心不满时的高歌引起了马修的注意。虽然他们缺乏歌唱技巧,但确确实实是在用音乐表达真情!马修立刻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他的音乐创作将和学生们的生命一起迎来新生!马修决定组建合唱团,让学生们在幽晦的“池塘之底”看到希望的光芒,让他们感受到生命深处的滚滚热浪。

皮埃尔,一个因经常偷窃、屡次逃学而被公立学校开除了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他敏感而又有些自闭。他常常独自潜入教室,让自己的歌声穿过围墙,穿越校园,蹿向云霄,冲向生命的高处。可是,他很孤傲,也很自卑,从来不肯在公众面前展示歌喉的美丽,甚至以戏谑的姿态使自己从合唱团里出局。然而,马修却没有在意他有意无意的恶行,而是敦促他回到合唱团。因为马修知道,唯有音乐,才能浸润和清洁他的灵魂;唯有音乐,才能使他自由畅达地奔赴理想;唯有音乐,才能使他远离邪恶,永葆生命的纯净。一如马修在日记中所述:“他自己感觉不到,可我却确信无疑,他的嗓子是个奇迹,预示着一种异乎寻常的音色。”皮埃尔超出常人的音乐天分,在马修的精心呵护和调教下,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当马修与皮埃尔的母亲并肩交流时,被蒙丹所蛊惑的皮埃尔,竟将一瓶墨汁泼向马修。尽管格外垂青这个孩子的天赋,但是马修还是适时而果断地惩罚了皮埃尔——砍掉了他独唱的部分。美丽的事物,在即将失去时方觉它的珍贵。在皮埃尔倚柱忏悔时,在他茫然若失的眼神中,我们看到了教育的魅力。当合唱团在表演哈默的《黑夜》时,马修又宽容而富有智慧地将手伸向了皮埃尔。这时,我们看到了皮埃尔在完美地配合着节拍歌唱。在他的眼神里,马修读到了自豪、被谅解的快乐,还有第一次呈现在他眼中的感激。

合唱团活动进行得很顺利。在聆听学生们“成长的拔节声”的同时,马修也感受到自己身上潜滋暗长的力量。学生们精彩绝伦的演唱,让他灵感澎湃,渐入佳境。我们看到了这群学生曾经写满忧郁与痛苦的脸上,已经一扫往日的阴霾。课堂内,操场上,宿舍里,学生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快乐的笑容。一切都在悄然变化着——当皮埃尔将墨水投向马修时,大家群起而攻之;严苛而古板的校长也加入了足球队,甚至爬上办公桌,放飞纸鸽,放飞童真;刻板的朗古卢瓦老师,在数学课上的语言竟然也充满了和谐的音乐节奏,他甚至加入了合唱团,弹起了风琴;皮埃尔的母亲从变化的孩子身上感受到未来生活的希望,她的生命也发生了全新的转向……马修的出现,给“池塘之底”带来了一束光芒。可惜这一束光芒却转瞬即逝。就在哈桑校长为经费解决而振奋时,一个电话让这一切灰飞烟灭。因被误解而蒙羞的蒙丹,纵火烧毁了学校,留下了一个诡秘的笑容后转身离去。幸运的是,马修恰好带领60多个学生去野外游玩,逃过一劫。然而,马修擅离职守所造成的损失也是无法弥补的。终于,这个可怜的音乐家、失职的学监再次坠入了命运的谷底。他被解雇,并被要求立即离开,不得再与学生们相见……临走时,他带走了孱弱的战争孤儿佩比诺。

8.放牛班的春天 篇八

父亲做饭的时候将剩下带有菜根的白菜心,找了个瓶子随意地插到里面。灌上水,放到窗台上。

几天之后菜心的小花苞竟然绽开了。嫩黄的小花朵,一串串的,朴质却也好看。原来有一些美好是这样的触手可及。

从来不曾照顾过花草或者宠物的我,过两天便记得给这些小花朵换换水。因为,这些花朵在这个春天给了我格外的一点光芒。

有些简单的东西,用心去观照,就会绽放出光芒。

周末下午看了2004年的一部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又译作《歌声伴我心》。其实很久之前就可以看的却延迟到现在。故事讲述了一个问题重重的学校里,制度严酷,没有温情,学生们的成长更是面临着诸多问题。在这高墙森严如狱的学校内,新来的老师马图以自己的纯良之心,用音乐的教育来改变着这些孩子们的心灵与未来。

昏暗的教室,当这个一生都“不求闻迭”为自己平凡却又高尚踏实的理想努力的教师离开时,曾经乖戾惹事的学生们写满了祝福的纸飞机从高高的石壁窗口中纷纷飞落,那个场景令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人之初,性本善,只是一些恶劣的欲望让这个世界很糟糕。幸好,有马图这样的人们,他们以平凡却坚持的巨大力量维护着纯良之心。

9.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九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一位叫马修的老师来到“池塘之底”教育“问题学生”。这些“问题学生”都是被放弃的,且及其难管教,但最后通过马修老师特殊的教育方式和通过音乐得到的心灵救赎,学生们最后被马修老师触动,内心也逐渐阳光了起来。

马修老师是个充满爱心、正直、善良的人。同时,他也能给予别人安全感。他很关心学生,懂学生,宽容学生。在生活中,我也遇到过像马修老师一样的好老师。有一次,我下午回学校上学时突然头晕,和我一起出门的妈妈认为我可能有点低血糖,就给我买了一包奶片让我头晕时吃。下午的第一节是体育课,而我就把奶片放在口袋里。谁知刚开始跳绳时,那包奶片“啪”的一声掉了出来。这时全班都停止了跳绳,一齐望向我。我的心脏不停地加速,心想:“完了,这下全班同学都知道我带了零食,老师肯定也会骂我!”,只见老师朝我走来,我紧张到快无法呼吸了。但是,老师竟然没有骂我,而是捡起奶片,轻轻地递给了我,说:“没事没事,把它放好吧。”我感激地接过奶片,鼻子一酸,竟然哭了出来。也许我是因为刚刚的紧张而哭的,又或许是因为感动而流下的泪水。老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却让我感激至今。

马修老师虽然包容学生,但他也没有完全纵容学生,当学生故意犯错时,他也会惩罚学生。联想到自己,父母、老师有时也会批评我的错误,而我常常对此耿耿于怀,被批评后就很不开心,自己生闷气。我现在知道了,我这样做是不对的,我应该学着去多点理解他们,反思自己。

10.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十

影片中的那些孩子们大多是让老师a头疼不已的问题学生:打伤马桑大叔的乐格克,顽皮捣蛋的佩皮诺,古怪固执的莫杭治以及其他无心读书整日胡闹的孩子。面对这样一群几乎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一味胡闹的孩子,的惩罚和奖赏,善意的提醒,坚持不懈的劝导等等。于我而言,这些都是必须学习的,引导的技巧能极大地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友谊,在教学过程中引导还可以改正学生的习惯和思维模式,进而令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好像莫翰奇在剧中主动学习自己的独唱部分,这说明学生的学习意识在改变,从老师教给我,到我要提前学,我要学更多更好的转变。也许我没有像马修老师一般的引导能力,但我急切的希望能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得到这种能力的锻炼,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

关爱,是师者作为高一辈者应当存有的品性。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否提高,不仅决定于你对他的引导,更在于你对他的鼓励,对他的肯定,还有与他的心灵进行对话,我知道,师者与学生的对话其实都是一番关爱,因为我可以肯定没有老师是对学生的一切不闻不问的。马修对每一位学生都有着他的计划,对犯错误者保留处罚权力,同时保有他的`名字,不让校长进行暴力教育,对自以为是者予以痛击,令其思考自己的过错,给予改正机会,而莫翰奇很幸运地得到了这位老师处处的关爱,也因如此改变了他,让他展露了他唱歌的才华。那么我,假如作为一名老师有能力让学生懂得我的关爱,而不是厌烦,这其中的适度而为之,适度适时的处罚和鼓励应该就是我应该摸索的,毕竟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的想法。

平等,是建立师生友好关系的必要因素。并没有绝对的老师和学生之分,老师同样要在学生帮助下学会处理的方法,而学生就应该在老师的帮助下找到自己的短板,努力改正,而马修老师的执教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没有学生就没有令学生依依不舍的马修,没有马修就没有改变如此巨大的“问题”学生。毫无疑问,作为一名老师,不仅要有自己的想法,还要去聆听学生的想法,双方平等互敬的前提下互相帮助,实现共同进步。

11.《放牛班的春天》 篇十一

一、善于抓住契机的教育智慧

音乐是这部影片的中心和主题。当马修老师发现这群问题少年有唱“歪歌”的爱好后,便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成立了合唱团。在马修的教育中,合唱团是不可缺少的载体和纽带。主音与副音互为有无的缠绕、低音与高音丝丝入扣的衔接,孩子们天籁般的歌声,稚嫩而清澈,净化着我们的心灵。马修正是以音乐为契机,开始了与孩子们的交流,他用音乐打开了孩子们的心扉,用歌声填补了孩子们心灵的空缺,用跳动的音符驯服了一群如小野牛般桀骜不逊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春天的气息。音乐以其特有的魅力和价值,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养料,成为陶冶学生情感、建构学生精神的基点。音乐带动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使学生在歌唱中找到了自我价值,学会了欣赏美好事物。原本死气沉沉的学校出现了全新的面貌,同时音乐也解开了束缚孩子们心灵的绳索,激起一颗颗幼小心灵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

二、以爱替代惩罚的教育智慧

教育需要爱,问题儿童的教育更需要爱。如何爱学生,如何理解对学生的爱,如何表现对学生的爱,马修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马修老师的特别之处在于他面对孩子们,不像其他老师那样采取以暴制暴的“犯规—处罚”手段,甚至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而是以爱替代惩罚,以爱作为连接彼此心灵的桥梁。很感动他让学生反复唱那段取笑捉弄他的歌词“光头、光头、死光光”,有几个老师能够如此坦然接受一位学生在众学生面前这样唱自己的短处,这背后藏着怎样一颗宽容的心?影片中出现了好几处马修老师为学生犯错而打掩护的场面,既表现出他对学生的宽容、对学生犯错误的理解,也显示了他希望保护学生、不让学生受到更多伤害的仁爱之心和善良之心。但仅有宽容是不够的,宽容只是教育的前提和条件。宽容学生,而不纵容学生,更不宠爱和溺爱学生;宽容学生,并把爱融汇进教育过程中,使学生发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积极变化,这才是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爱。

马修朴素的外表下有着一颗非同寻常的爱心,他用爱铸就“乐谱架”的动情歌唱,他用爱感化“天使魔鬼”不逊的心灵,他用爱赢得“助理”的永远相伴。为了这群问题少年,他一直无声地抵制、反抗着校长威慑人心的棍棒教育,虽然自己最终不得其果,流浪天涯成了最后的归宿。当马修老师离开学校时,孩子们的歌声从窗口飞出,一只只包裹着孩子们的爱和留恋,凝聚着孩子们的祝福和期盼的纸飞机上签满了名字,孩子们的小手排成一排,在风中摇曳着无限的感激和难舍之情。那是来自心灵的尊敬与感动,孩子们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不舍,还需要什么?即使千言万语也无法胜过这种赞美。正因为马修老师付出了自己的真心去爱这群问题孩子,所以他一定能收获到孩子们回报给他的爱。虽然他未必会获得什么物质上的财富,但他在精神上是一个富翁,他的心中充满着幸福,他的生活总是绽满了阳光。

三、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智慧

影片中马修的很多做法都体现出他十分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试图积极地发现这些“特殊儿童”的潜能和优势。如在组建合唱团前,马修让每个学生都唱几句歌,并按照他们在音域、音色方面的特长归为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还有参加合唱、独唱的人员分工。对于不知道唱歌的佩皮诺,任命他为指挥助手;对于难以正确发声的学生,让他做支架,帮助老师拿指挥谱。这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努力找寻学生天赋的做法让这群孩子在音乐的熏陶中找到了自信和尊严。

通过影片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我们怎么去发现、怎么去挖掘、怎么去引导。无论多么叛逆、任性,看起来无可救药的孩子,其实都有一把可以打开他们内心之门的钥匙,关键是教育者有没有这种愿望、耐心来寻找这把钥匙。“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但愿我们每个老师都能牢记教育家陶行知的这句话,像马修老师那样,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用爱心和理想的钥匙去开启、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四、尊重学生的教育智慧

一个人如果无法满足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就会产生自卑、无助、沮丧的情绪。比如象莫安奇这样的孩子,他虽然没有将这些情绪表现出来,但他带头闹事等行为正是为了掩饰他的自卑和无助。在他顽劣的外表下,隐藏的其实是一颗受伤的心。马修老师给了他自尊,把他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让他懂得了自尊的需要和尊重他人的需要。在一片和谐的童声中,马修向莫安奇发出一个邀请的姿势,恭敬而慈爱,那是莫安奇熟悉而渴望的旋律;那里有许多双充满笑意的眼睛在等待着他……原本冷着面孔的少年,逐渐将倚靠在石柱上的身体慢慢抬起,调整自己不羁的站姿,他变得谦恭而又充满了喜悦。也许就在那一刻,莫安奇突然领悟到了被人尊重的感觉,更懂得了要获得别人的尊重,必须先尊重别人的道理。

课堂上马修轻轻蹲在佩皮诺的课桌旁,用他一只温暖的大手,轻轻搭在他的肩头,耐心地软语询问,那一组镜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一小小的举动包涵着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使我们真正看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而现实中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蹲在课桌旁和学生讲话呢?马修老师温和的作风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师生之间的对立缓缓消散,就连刻板的校长,在某一刻他那冷酷无情之心也曾松动。这就是尊重的魅力、温和的魅力、情感的魅力!

其实马修在放牛班里扮演的是一个“导演”的角色,原本乱成一团的班级像一架断弦之琴,由他稍微调整,就能发出天籁之音。这个“导演”之所以能被孩子接受,主要是因为他即便作为学监,也从来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公心,他不会对自己喜爱的学生有任何的偏袒,不会无原则地放任一个学生胡作非为,但同样也不对得罪过自己的坏孩子怀有丝毫的偏见。老师就应当这样,正确运用教育者的身份,合理掌握师生之间的距离,既不能淡化教育者的身份,也不能随意扩大师生之间的距离,我们应理解、接纳、欣赏每一位学生,热爱学生,给学生以尊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都能够像马修那样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用心去教育孩子,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大爱和智慧去滋润一颗颗幼小的心灵,让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自己的梦想,并在属于自己的春天里放飞。

12.放牛班的春天精选观后感 篇十二

一、优秀教师的界定

对于优秀教师的界定, 现在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王芳、蔡永红 (2005) 指出优秀教师是我国为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幼教师而特设的一种兼有先进性和专业性的教师称号。唐林海 (2005) 认为优秀教师是一本“百科全书”。赖新元 (2007) 提出优秀教师的标准: (1) 态度决定一切; (2) 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3)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4) 与团队共辉煌; (5) 教书更要育人。综上所述, 本课题组对优秀教师的界定是:在教育领域内运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 开拓进取,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得到了同行业以及权威专家的认同, 对教育事业拥有特殊贡献的群体。

二、马修老师的“人本主义教学观”

影片中的马修老师运用卡尔·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本主义教学观”, 成功地诠释了他转变学困生的艺术。马修老师相信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为此他积极营造一种真诚、接受和理解的气氛, 使学生认识自身价值, 增强学习信心, 创造潜能得以发挥, 独立个性得以形成。所以说马修老师是人们心目中的优秀教师形象。

1. 人人都有创造潜能。

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 每一个人都具有创造潜能, 这种潜能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不尽相同的。在对其开发的过程中, 应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加以设计引导。影片中的马修老师对此深信不疑。“放牛班”就是“垃圾班”的意思, 马修认为即使“垃圾班”的学生也有强烈的求知求成的需要, 只是学校冷漠的管理手段成为孩子们成长的障碍。同时马修老师也意识到“学生对他们不知心、不信任的老师, 常常在心灵的门口设个警戒哨兵, 不把真情实感的心理活动流露出来。”要突破这一岗哨, 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学生一起参加他们感兴趣的活动。马修偶然发现了孩子们爱唱歌的特点, 他发挥自己的特长, 为孩子们写了许多优美的歌曲, 把他们组建成“合唱团”。马修用音乐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用音乐开启了学生的心灵之门。莫杭治是个最典型的例子。他生活在只有母亲的单亲家庭, 心中极度苦闷, 经常犯错捣乱而被关禁闭。对待这个让老师和家长都头疼的问题少年, 马修努力寻找开启这扇心灵大门的钥匙。他设法消除母子之间的隔阂, 消除孩子对老师的敌意。终于, 莫杭治不再敌视老师, 放开了嘹亮的歌喉。马修惊喜地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 尽最大力量挖掘这种潜能。马修成功了, 莫杭治那纯净、似天籁一般的歌声感动了在场的人, 也感动了观众。最终音乐改变了莫杭治的一生, 他成了一名中外著名的音乐指挥家。

2. 真诚。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强调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的思想感情要表里如一, 与学生平等相处, 坦诚相见, 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 消除防御心理。相反旧式师生关系却充斥着冷漠, 缺乏相互信任。影片中的校长就是这种典型, 频繁而花样繁多的惩罚措施便是他的手段。结果就是学生在校长面前噤若寒蝉, 在校长背后则是放肆捣蛋无所不为, 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影片把马修和校长对比起来进行刻画。马修以父亲和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们相处, 这是一种开放式的师生模式。在影片中没有出现任何一位孩子的父亲, 善良的马修填补了这一空缺, 发誓要如同照顾自己的孩子一般去疼爱这里的每一个生命。用真诚的父爱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 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 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马修会因为学生的良好表现而喜形于色, 也会因为学生的调皮而沮丧;当这种情感自然流露时, 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真诚, 更容易以自己的行动来回应老师的真诚, 那就是多做让教师高兴的事, 少做让老师沮丧的事。

3. 尊重。

尊重也称作“接受”或“认可”。罗杰斯指出,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 接受每个学生作为具有自身独特价值的实体, 即“无条件认可”。马修最后深受孩子们爱戴, 这与他对孩子的尊重是分不开的。马修在丝毫不懂音乐的学生中组建合唱团, 根据孩子音乐天赋的不同找到他们在合唱团中相应的位置。不让孩子参加他感兴趣的活动是最残忍的。马修深知这一点, 他让每个孩子都感到自己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捣蛋鬼乐格克弄伤了校工马桑大叔的眼睛, 马修查明真相后, 向他保证不把他出卖给校长, 并让他自己选择弥补错误的方法。这种人性化的惩罚方式, 使孩子很快发现马桑大叔的慈祥和善良, 从而真正为自己犯下的错误感到后悔。马修把孩子们犯的错误当作了教育的资源。循循善诱, 以理服人,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使他们积极向上。这样既尊重了学生, 又抓住最佳时机教育了学生。尊重能使人认识到自己应该拥有的尊严, 从而自觉地去维护这种尊严。

4. 理解。

人本主义教学观强调要“移情”地理解学生, 即要真正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从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其思想和行为, 以学生的感受为感受, 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分担他们的情感。它消除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从而愉快积极地投入学习。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们学得非常投入, 对音乐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学生的热情也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 写了大量的优美乐曲。马修老师移情地理解学生,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导之以行。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 学生把老师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 把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 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 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 收到“亲其师, 信其道, 受其术”的效果。

三、马修老师的成功对优秀教师成长的启示

在优秀教师成长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从马修身上得到许多宝贵的启示。

1. 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理念是优秀教师成长的重要前提。

教育工作者要有这样的共识, “人人都有创造潜能”、一个都不能少, 这对于培养人才是非常必要的。在任何时候, 不管一个人当时的条件如何差, 只要抱有这种信念, 那么我们总能找到合适的途径去开发他的创造潜能。诚然大家心目中的“优等生”的创造力应当得到关注和开发, 同样“学困生”的创造潜能也不应被忽视和埋没。

2. 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基石。

如果教师以真诚的态度面对学生, 学生也会逐渐向老师敞开心扉, 说出自己的感觉, 提出自己的看法, 使得师生之间有更深入的沟通。可是由于种种传统观念的束缚, 教师很不习惯在学生面前表露“真实的自我”, 以致于在师生互动中少了一分积极主动, 浪费了许多深入学生内心世界的机会。因此教师应尽量减少伪装, 用真诚对待学生, 加强与学生的联系, 这样最终会赢得学生的爱戴和亲近, 从而大大增强教育的功效。

3. 无条件认可的教育方法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

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无条件地认可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做到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发扬其积极因素和优点, 容忍并尽力弥补其短处和不足。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学生教育时认为;“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老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 即使是犯错误的学生也不例外, 消除学生的心理戒备, 赢得教育学生的良机。

4. 移情地理解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必经途径。

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并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理解。只有这样, 老师才有可能进入学生的内心。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 教师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 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 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孩子, 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间的平等, 更应是教师和孩子间的平等。

四、结语

马修成功地运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转变了一群问题儿童, 成功地教会了孩子去爱, 成功地在孩子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时隔五六十年后, 学生们对马修老师仍然念念不忘, 他深刻影响了学生的一生, 所以, 这样的教师是当之无愧的优秀教师。

摘要:文章依据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从人人都有创造潜能、真诚、尊重、移情地理解四个方面分析马修老师转变问题儿童的艺术, 从而证明马修就是人们心目中的优秀教师形象。

关键词:《放牛班的春天》,马修,教育,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1]骆昆鸿.放牛班的春天[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4.

[2]巨瑛梅, 刘旭东.国外教育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8.

[3]龚春燕, 董国华.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0.4.

[4]周天梅, 杨小玲.论罗杰斯的创造观与创新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 2003, (11) .

13.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十三

一部好的电影总是会在不经意间打动观众,不是大牌的参与,不是暴露的画面,而是内容的走心,这种内容往往是主人公的人格魅力。今天看的《放牛班的春天》,恰恰和我短暂的班主任和教学经历有关,很庆幸能欣赏到这样一部教育题材的电影。电影中的马修老师显得和池塘之底格格不入,仁慈,善良、有爱心,确实把学生当作学生,把孩子当作孩子,从没觉得那些问题少年有多大的问题,也从不曾放弃任何一个学生。马修可能不会意识到他在这所学校的短暂教学经历对这些学生们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当年校长口中表面老实谦虚、心底里恶毒的学生皮埃尔在五十年后成为了世界著名音乐家。在马修教授的音乐课中,每个孩子慢慢都有了变化,他们受到了音乐的熏陶,变得安静了,似乎在音乐中才重新成为了真正的孩子,不再那么暴力,不再变坏,实际上任何一个孩子都不是坏孩子。音乐确实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在不知不觉中净化了人的心灵,让苦难不再深痛,让劳累变得轻松,让悲伤的心接受抚慰。教育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成长结果必然就不同。这部电影中,音乐的教育方式就显示出很大的力量和作用。如果学校的管理者只是对犯错误的学生采取类似关黑屋子的惩罚措施,不是温和的态度,而是暴力的手段,不仅起不到任何好的效果,反而会激起他们的叛逆心理。哈森校长便是个失败的教育者,简直就是孩子们的魔鬼。哈森代表的就是当代很多刻薄的教育者,他们的方式和素质教育无关,严厉,没有商量的余地,没有人性,他们对问题学生判了死刑,不试图拯救,而是满心厌恶而绝对式的管教,不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内心想法,而硬生生的把他们划分到不可救药的队伍里。每一个教育者承担的不只是教书,更多的是育人,我认为应该把传统的说法改为育人教书。我们应该充分看到孩子们身上的可爱之处,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们的缺点都是很小的可以纠正的。回到电影,如果没有马修学监,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应该是没有什么前途可言了,问题得不到解决,将来反而会成为社会的毒害。说的直白点,哈森校长是毁人的人,马修是重塑人的人。

在音乐中,陶冶性情,挥去恶魔。那样天籁的声音,发自纯真的孩子们的口,是他们向善的表现,是他们对爱的追求。一个好的教育家,定会把孩子心中的那个魔鬼打压下去,让他成为一个人,真正可称得上是灵魂的工程师。在这样特殊的岗位上工作,需要良心和善心,需要耐心和平等心。

14.观《放牛班的春天》后感 篇十四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讲述一位失业的音乐教师马修在一所管教寄宿学校说经历的一次教学生涯。进入这所学校就如同进入了一个孩子们的地狱。一进学校,他被匆忙逃走的原任管教的经历所震惊,而后亲眼目睹了学校各项严厉的惩罚手段。在校长严重,孩子们是不守规矩、无可救药的,所以对待孩子们的态度也是残忍和冷酷的,但正因为孩子们的可怜无助,以至于让马修产生了一种改变学校的管教像警察对待犯人一样对待孩子们的冲动。这些孩子们,在一位老师马修用不一般的爱心、信任、理解和真诚下改写了灰色的记忆,使他们脱胎换骨,重新找回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起到影响力的重要性是不可言喻的。一位不负责任的老师,随时可以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反之,一位负责有爱心的老师,往往通过细微的一句勉励的话或者是一个肯定的眼神,就注意让一个在别人眼中、毫无希望的坏学生,重新找到他们自己人生前进的方向。马修,就是这样一位既负责、又有爱心的老师。他具备了教师所具备的最重要的一点:耐心。耐心是一位好的老师,最须要拥有的,对学生不要时常大吼大叫,甚至拳脚相向,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只要用爱心与信心,终有一天,学生们会蜕蛹成蝶,让老师们引以为豪。

马修,一个怀才不遇的作曲家,一个在世间不被重视的穷老师,在进入学校后成了孩子们的新班主任。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马修通过“音乐”这一新的“桥梁”和孩子们交流,触发孩子们心底那种渴望自由的那根心弦。他为孩子们普写的乐章,虽然不是什么名曲,但它同样可以震撼人心。曾经在我眼里那群让人厌恶、顽劣孩子,经过马修老师的精心调教之后,让我们感受到是别样的一幕,他所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至少重燃起那些孩子们心中的希望:我们不是废物,我们心中有最宝贵的金矿,我们在神的眼中贵重无比。从他们的歌声中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天籁之音,那是在爱的天空里呈现出最动人的乐章。

马修,他就像草原上一个善良的牧人。他用无微不至的爱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用爱照亮了孩子们前进的路,用爱为他们指引方向。我想说:这不是奇迹,而是爱的奇效.他用他自己的方式让孩子们从人们眼中的丑小鸭变成了团结在一起的白天鹅。用音乐启发孩子的潜能,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他们冰冷已久的心。我曾清楚地记得其中一句对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这句话饱含了他对教育事业的尽心尽责;对人平等,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态度。马修在接受校长任务时所提出的三个要求:不体罚学生,让我来处罚犯事的学生,不透露他们的名字,也无一不体现了他对幼小心灵人性的关怀。他是在用爱来感化这帮所谓“无法救药”的问题少年。

看完影片之后,才知道这个“放牛班”与真正的“放牛”一点关系也没有,所谓“放牛班”指的是一帮问题少年,他们的性格,脾气和他们短短的却复杂万分的人生历程,而春天,是一种希望,是一种“重新”之意,一种冬天过后又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象征。中国博大精深的五个字翻译后,一种隐喻恰到好处的展示了影片所想表述的含义。

这部法国影片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纯纯的感动,更有太多心灵上的触动。我们从孩子们的改变,踏上正途的那刻起,便对马修这位失意的音乐家感到了敬佩!他把改变学生看成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他让这些本来不可收拾的孩子改造成了一个个有爱好、有志气的人,让他们都为马修的付出而感动,直到最终,马修被辞退时,他们写下自己深深的祝福像叶子一样让风来传递祝福送到马修手中,他们在窗口挥舞自己的双手,与恩师做最后的道别。当写满了爱的纸飞机飞满了整个校园,马修的为师之道获得了肯定,同时音乐的魅力也得到了一览无遗的肯定,漫天飞舞的纸飞机已足以让他感动,让他幸福!此时,我深深的被感动了,顿时,我也明白:无论这个世界多么不乐观,多么灰暗,其实一些也只是伪装的,其实人人心中都有爱,人人心中都明白感恩,人人都可体会别人对他们的仁慈与付出。

15.放牛班的春天精选观后感 篇十五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海报

邓以蛰(1892-1973),字叔存,安徽省怀宁县人,他是清代大书法家和篆刻家邓石如的五世孙。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本世纪初曾赴日本和美国学习哲学,重点进行艺术哲学和美学的学习与研究。邓以蜇艺术学思想有很重要一部分涉及到艺术教育的问题,尤其是音乐教育的功能。他认为艺术的至高境界是一种特殊的力量,达到一种绝对的境界,得一刹那间的心境的圆满。艺术与社会人生的关系,全赖人生的同情,鼓动和鞭策人生的情感。而音乐艺术能激发人生命内在的情感,洗涤人的性情。音乐是距离人的生命最近的艺术形式。邓以蜇的音乐教育思想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与呈现。正好体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以及它对塑造人性的意义与价值。

一、邓以蜇的音乐教育思想

邓以蛰很早就注意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主张借由音乐教育改良国民性,使得国民因音乐的熏染走向人生的至高境界。他认为当时的中国人,麻木,冷漠,涣散,思想枯竭,精神狭隘,贪欲算计,而音乐艺术在此可以担起重任,在当时,中国需要的音乐应该是浓厚的,团聚的,丰润的,疏旷的、隽永的、豁达的,而这样一种精神境界的回归与重建,音乐教育是首当其冲的。

关于音乐教育,邓以蛰的认识是极其深刻的。他认为从小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是极其有益的。他说:“孩童们一团天机,好像蚕蛾下子,正待一粒一粒的吐下来。当此时,若不将这团天机,使之音乐化,他的模形,就要向世故言词方面去收集标本了,终久又不免结成一个个的赘瘤。我也并不可惜他们走到这一途,因为这是迟早免不了的一回事。但只求孩童心境里,世故之外,还有一个性海;实质的宇宙之外,还另有永远在可能中的一个宇宙,不像这目前可见,口中可称道的宇宙,执着得一时翻不过身来的样子罢了。而那可能中的宇宙,唯有音乐能使之对孩童显露。如有能领会它得的孩童,它也是个真实的宇宙,而且有抑扬顿挫,比我们眼前的宇宙,却活动得多了。”(《邓以蛰全集》,邓以蜇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37页)

邓以蛰认为孩子们是一团天机包裹着的生命的种子,一派天真气象,而音乐可以为之塑形,为之定性。否则他会向世俗里去寻求标本与榜样,终究会结出一个个人性的赘瘤。但是即便是如此,孩子们在世俗的世界里被蒙尘,一旦遇到艺术,遇到音乐,孩子会因此开启他自性中另一扇门,会回到他的心源性海的一个可能中的宇宙里,因为是“可能”,因此是变动不居的,孩子一旦窥见这样的一个世界,他们会感得一分真切与生动,那里抑扬顿挫,生意盎然。瞥见此真境的孩子会在其以后的人生路上保留一分人性的美好与真诚,这就是邓以蛰先生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与主要观点。

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与意义,集中体现在邓以蜇《对于北京音乐界的请求》一文中。他认为音乐与人的生活是关系最为密切的,因为它和人类进化的共同目标是息息相关的。音乐可以净化与洗涤人类习性上的顽疾与污垢。使人的心性变得纯净无染。音乐为何能够平下心性中的赘瘤呢?因为音乐艺术的特点与人性进化发展的特点相一致。

邓以蜇认为:“人类进化的共同目标,更不想从理想中吐出光彩来,射入历史。至于这些名利,计划,条件,交易,利害关节,权势计较种种的念头,或竟现于实践,都就是我的所谓性情上的赘瘤,川底上面的砂砾了。我以为平下这些恼人的赘瘤,与淹没这般刺目的砂砾,只有音乐担得起这个责任。”(《邓以蛰全集》,前揭,35页)

邓以蜇先生有这样一段文字诠释音乐的教育功能:“我们从什么地方,找出一个棕叶般宽大的手——又平和,又疏散,又能摇曳生姿,伸出有法度的一双手,把这些赘瘤连抚带擦,连擦带揉的弄平它们呢?”(《邓以蛰全集》,前揭,34页)

“我们充实灿烂的性情,无端受了外界的排挤,挤成了好像漏了气的皮球一般。又被满世灰尘,掩没了他的光彩。这灰尘又掠地飞扬,遮断了这条性情之河的渗透流动的机会。我们又从什么地方,寻出一竿彗星似的光芒锐利的帚子来,把这般灰尘,打亮清楚?”(《邓以蛰全集》,前揭,34页)

在此处邓先生将音乐比作了“帚子”,特点是如彗星似的光芒锐利。它能打扫性情中的灰尘,让它明亮净洁。即它能完善良好的性情品质。除此之外,音乐还能造就成熟的人格:“我们更从何处,求得这一双柔如绵,温如玉的手来,动定得宜,将这番已揉透的白粉,捏造成形呢?”(《邓以蛰全集》,前揭,35页)

音乐的特点是柔和,温暖,动静得宜,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的形成美好的人格。因此,先生认为改善人的心性,净化人的性情,塑造人格,唯有音乐才能担此重任。

二、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以音乐的名义诠释邓以蜇的音乐教育思想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导演是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亚,主演为拉尔·朱诺、雅克·贝汉等,此片于2004年3月在法国上映,一个月时间已经有近600多万人进入影院,并创造了三千多万美元的票房,影片大获成功之后在2004、2005年举办过音乐会。

《放牛班的春天》内容简单,影片采用了一本日记和两个老人(老年的莫杭治以及皮佩诺)倒叙的方法带我们进入一名老师与一群孩子的故事。电影讲述了:1948年,一位热爱音乐有着音乐天赋的中年男子马修来到池塘之底,那是一所收容问题孩子的寄宿学校,他成了这所学校的学监兼教师,在这里他看到:一群孩子渴望理解而又狂狷不羁,独裁校长以处罚犯人的方式来处罚孩子,匆忙逃走的原任管教的经历让他震惊,面对这群无法无天又可怜无助的孩子,他产生用音乐改变孩子们的冲动。他在乐谱上专门为孩子们谱写了歌曲,一个个跳跃的音符,一行行温暖的字迹,引得孩子无限的遐想与猜测。他组织了合唱团,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了管教们冰冷已久的心,解脱了束缚孩子们身心的绳索,抚平了他们受伤的心,更让小主人公(莫杭治)找到了希望,启蒙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音乐家。整部电影的音乐柔和带有一点的惆怅,旋律优美动听,每一首歌曲都配合着整部电影的内容以及人物的心理变化。

这部影片告诉人们,神圣而纯净的音乐不但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更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影片中的一段音乐,一首歌或是一组合唱连接成了遥远的回声,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制片人雅克·贝汉和导演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亚选择用音乐作为感化人心的主线,成为该片最大的亮点。主唱与和音互为有无的缠绕、低音与高音丝丝入扣的衔接,合唱团孩子们恰到好处的分工合作,不但让观众体会到了音乐纯化人心的伟大力量,还似乎从这所名为“池塘之底”的学校看到了人类社会的缩影。在这部影片中,导演让音乐融入了宗教的力量。他选择的小演员正是圣马克教堂儿童唱诗班的成员,而由法国音乐名家布鲁诺·库莱斯担纲创作的电影音乐又极为巧妙地融入了教堂唱诗班的合唱特点。如果说“池塘之底”象征我们丑陋、麻木、阴郁、病态、悲凉、残酷、无望的社会,那么这些撼人心魂的乐曲,就是拯救我们的美丽之源,快乐之本,健康之根,温暖之色,希望之种。

布鲁诺·库莱斯是法国电影著名的配乐家,曾为《微观世界》、《喜马拉雅》、《迁徙的鸟》、《暗流》、《卢浮魅影》、《维多克》等影片作曲,以《放牛班的春天》插曲获奥斯卡提名。Cerf-volant(风筝)是片中的重要歌曲,以和声,优美到无以复加,而领唱和合唱形成的复调式音乐,也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歌词则是关于自由的。Caresse Sur Locean(海洋上的风)也许是最能体现本片音乐风格的作品,此曲节奏舒缓,旋律流畅,当尚·巴堤·莫里耶天使般的嗓音响起,真如一缕清风拂过人们的心头。

广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一半连山一半靠海,独特的地理位置突显出其鲜明的区域特征,反映当地居民生活面貌与民族风情特点成为画家的新风尚,于是在这一地区形成了以表现当地秀美山水为对象,以传统中国画为主体,以广西当代画家为主要力量的画家群体,他们被统称为漓江画派,同历史上著名的浙派、新安画派、金陵画派一样,成为地域美术流派的典型代表。漓江画派有着现代南方新田园诗画风的审美,强调写生化与生活化,以山水画为主导,亦在人物画上有突出贡献,代表人物有郑军里、魏恕、邓军等,这些画家奠定了漓江画派人物画的艺术风格与思想倾向,并逐步形成了以南方水墨为基调,清雅脱俗而充满韵致的人物画创作格调。

这部电影体现了邓以蜇先生所诠释的音乐的教育功能在于音乐在人的性情当中能够起到莫大的教化功能,能够平下赘瘤、淹没刺目的沙砾。能够净化人的灵魂。因为,我们的心性如同一条白练,但是因为后天习性的沾染,生了许多赘瘤。我们也想要抚平这些疤结,但是苦于无法。音乐能够起到这样的功能。音乐的功能之一就是它的旋律平和、疏散,又能摇曳生姿,如同“棕叶般宽大的手”,这双手是有法度的一双手。最终能够将“赘瘤连抚带擦,连擦带揉的弄平它们”。即能帮助我们改变不良的习性。养成良好的人生态度与习惯。

这部电影中,每一个孩子在性情与习性上都有些问题,但只要统筹调度得好,就能演奏出和谐的乐章。看似一盘散沙的群体,完全可以在求同存异的情况下,形成合力,共同创造一个美丽的乐章。充分体现了音乐的净化功能。

学监马修在《放牛班的春天》中其实扮演的也是一个“导演”的角色,乱成一团的班级像一架断弦之琴,由他稍微调整,就能发出天籁之音。莫杭治,一个喜爱偷窃、屡次逃学而被公立学校开除了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他的心灵幽闭而敏感,他常常独自潜往教室,让自己的声音穿过身体、穿越校园,窜向云霄,窜向生命的天堂。可是,他很孤傲,也很自卑,从来不肯在公众下展示其美丽的歌喉,甚至以戏谑的姿态将自己出局。然而,马修却没有因为他打架斗殴而反复批评责罚,相反,却敦促他回到合唱团。因为,马修知道,唯有音乐,能浸润清洁他的灵魂;唯有音乐,才能使他自由畅达地奔赴理想;唯有音乐,才能使他祛除邪恶,永葆生命的纯净。一如马修在日记中所述:“他自己感觉不到,可我却确信无疑,他的嗓子是个奇迹,预示着一种异乎寻常的音色。”莫杭治异乎寻常的音乐天分,在马修的精心保护和培育下,常常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美梦化为奇迹。

这个“导演”之所以能被孩子们接受,主要原因是他即便作为学监,也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在人格上他始终与孩子们保持水平。并且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公心。马修借助音乐的力量散播自己内心涌动不已的爱意。更重要的是,马修在引导孩子们的同时,也被孩子们的青春、活力、浪漫和幻想所引导,从而成就他汹涌的诗情和纯净的乐章。在“池塘之底”的日子里,是他把埋在心底很久的才华诠释得最淋漓尽致的时候。在这里,教育者与受教者借助音乐的桥梁达成了沟通与理解,人与人的关系因为音乐获得了一个崭新的定位。成为互相给予、彼此受惠的关系,就是一种互为上帝、彼此拯救的关系。

“池塘之底”孩子们和他们的马修老师一起被音乐感染了,点亮了,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了音乐那种浸润人心的伟大力量。它纯正、空明、慈悲、无边,对心灵彻底的洗涤与净化,当伯爵夫人来听合唱时,那段《黑夜》的歌声从孩子们的嗓间流出,如天簌之声。尤其是小男主角的独唱传来的时候,沁入心田的美妙,无法言传。如果马修老师是一位心灵天使,那么莫杭治便是音乐天使,尤其是他的独唱,在其他孩子美妙和声的衬托下,他那纯净清亮的声音好象湛蓝天空下的飞鸟,自由轻灵,穿透人心,让人感觉自己的心好象也被插上了翅膀,跟着他的歌声一起飞翔。

这部影片中也展示了音乐净化人心,教化社会的一般形式,同时也揭示了在音乐的陶冶中,人性复归于良善、纯真与明亮的真实不虚的价值与意义。正如邓以蜇先生所言:“领会了解音乐的内容,正如了解言词观念的一般,不会了无所得的;因为声音所表现的范围,正与人类感情一般样浓淡深浅幽隐荡漾。只不像世故人情那样明晰执着,如立在空间的物什一样,一时推移不动的罢了。况且生命本身根本就是流动的。不像言词观念有时冻合在空间,好像化石的形态。假使生命不随着言词观念以俱行,言词自言词,观念自观念耳;若一听到音乐,血液情调俱为之动,哀乐不能自主,艺术的能同生命打成一片的无过于音乐的了。它的力量并不在吸引与诱惑,它乃是生命本体的副本;生命对于音乐如对镜看自家的颜色,怜惜有之,疾恶有之,颠狂有之。唯当此才识得生命变幻的急促,成份的复杂了。”(《邓以蛰全集》,前揭,36页)

邓以蜇先生指出,音乐是以时间的流动性范围人类情感流动的节奏:浓淡深浅,幽隐荡漾,从而打破人对世间万物的执着与攀附,打破空间的固着与沉寂,使人的灵性在时间与空间上获得自由与生命。它能印合人的知觉,反映人情感最本质的律动,原原本本,不增不减。因为人一听到音乐,“血液情调俱为之动,哀乐不能自主,”能同生命打成一片。这样,人的情感不再潜伏在心的潭底,不见天日,而是向上升腾,自然的随着音乐的流动翻腾奔涌,那部分重未见过天日的心底暗流得以洗涤与净化,那些生命能量重回心底时,已经不是旧时的摸样,已经成为心湖里最和谐安宁的一部分,不再是“性情上的赘瘤,川底上的沙粒。”这就是音乐的教化功能,也是音乐存在的意义。

学监马修离开的那天是一个太阳当空明媚的午后,而学监第一天来到学校是一个没有太阳的冬天早晨,当时他的心情就像是这个早晨,非常的低落和失意。电影前后的画面形成了对比。现在马修要离开了,虽然音乐的抱负还是没有实现,但他是愉悦的。其中最令人感动的一段是:当马修被学校辞退离开的时候,学监希望他的学生们会蜂拥而至的到门口为他送行,但是一个人影也没有,学监走到高楼下时,发现地上有很多纸飞机,他抬头往上看,窗口中纷纷飞出了纸飞机,是他的学生们对他的祝福,并且他们唱起了他教他们的歌,他的学生们被校长禁止和学监道别,但学生以音乐的方式与他告别。电影再一次诠释了音乐艺术的魅力,音乐的力量不是高大的围墙能够阻拦的,真正的音乐在人的内心深处。音乐的力量无处不在。

正如邓以蛰指出的,音乐的力量“并不在吸引与诱惑,它乃是生命本体的副本;生命对于音乐如对镜看自家的颜色。”(《邓以蛰全集》,前揭,36页)可知艺术对生命而言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要明净无染,才能照见生命根底里最自然最真实的变化与律动。因此真正的艺术于人精神的安慰如同久别后初投入母亲的怀抱,是能够反本归原的感入到人性的根和底里的。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很温馨的电影,它揭示了我们的社会需要音乐,需要艺术,音乐是一种贴近人类心灵节奏的律动;音乐会幻化出奇迹,春暖花开;音乐是一把找回遗忘记忆的钥匙,音乐是一对勇敢追求梦想的翅膀。正如邓以蜇所言:“我们社会中,必有一般人觉到那些赘瘤沙砾足够恼人,但又寻不出一条路来避开,以至于随波逐流,意志消沉。这种黯淡无精彩的气象,我信音乐又有洗刷排泄与激扬砒砺的能力。”“那可能中的宇宙,唯有音乐能使之对孩童显露。”(《邓以蛰全集》,前揭,36页)

邓以蜇的音乐思想以及《放牛班的春天》一为思想理论,一为艺术实践,同时揭示了一个音乐欣赏的奥秘。如何欣赏音乐,就是借由欣赏得到真实的认识。那就是做一个孩童吧。你只有拥有一颗赤子之心,复归于婴儿,你才可能有一个明亮干净的躯壳容纳那个来自终极真相的信息。只有认识到我们的周遭还有一个可能中的宇宙,人才能放得下我们的世俗般束缚在牢笼中的捆绑,才能看的真,思的深,才能与人,与自然进行平等的沟通与对话。

《放牛班的春天》有很多感人的地方,它没有刻意的要教导传达多么伟大的道理,却以柔和美妙的音乐带给人带来对现今教育制度的反思。

上一篇:教育局安全稳定工作汇报下一篇:永远的母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