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朗读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共8篇)
1.略论朗读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 篇一
信息技术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探究
根据外语学习的特点,学习者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采用数字化学习方式来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根据对外语学习的多年体验,本文论述了信息技术在外语学习中的具体体现,并给出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外语学习的策略.
作 者:李宗书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广州,510006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2009“”(7)分类号:G642关键词:信息技术 外语学习作用探究 外语学习
2.略论朗读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 篇二
一、朗读的定义
朗读 (read loudly and clearly) 就是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语音手段清晰、响亮地把词汇、句子、文章等语言文字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朗读具有视觉上的因素, 它要求朗读者仔细阅读语言材料, 又具有听觉、动觉上的因素, 朗读者大脑想着其发音, 然后专注地念出其声 (潭清香, 2006:58) 。朗读具有读的因素, 它是艺术的“再创造”, 朗读能训练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 适度的节奏感。
二、朗读的重要作用
语言的形成和语感的培养是形成语言习惯的重要途径。朗读是语言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种形式。语调、节奏、语音的轻重缓急及适当的停顿直接反映说话者的意图。语音研究的先驱赵元任先生认为“语言本身, 语言的质地, 就是发音。发音不对, 文法就不对, 词汇就不对。”
1. 朗读是提高语言记忆力的重要手段
语言学习不可避免地需要记忆的过程, 单词、句型、语法、句法等基本英语要素的记忆是无论如何都无法避免的。与单纯的死记硬背相比, 长期的朗读训练对语言记忆能力有着明显的增强效果, 可以大大巩固已学的信息, 形成最为理想的“肌肉记忆”, 达到终生不忘的程度。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 会涉及词、短语、句子等组合应用, 在朗读时需要对语音、语法、词汇等多方面进行确认, 因此, 每一次朗读就是一个记忆的唤醒和再记忆的过程。如果完成的是一篇短文的朗读, 那么其中涉及的各种词汇、句型等知识点不再是割裂的知识点记忆, 而是一个整体的、有机的知识点复习。通过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的过程, 结合大脑的思考形成一种“记忆运动”。尤其是在进行重复的大声朗读时更是如此, 因为口腔肌肉的运动惯性会产生很好的记忆效果, 这也是疯狂英语式的学习方式广受英语爱好者好评的一个原因。
2.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方式
语感就是学生对语言本身内涵及韵味的理解。一个人讲话像不像英语或者某一个句子、某一篇文章写得像不像英文, 一般有语感的人都能够直接觉察到。有时候语法并没有错, 但就是听上去不舒服, 这是因为表达方式不符合英语习惯。
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与他人进行英语交流的能力。而这其中英语语感非常重要, 因为在很多时候, 人实际上都是在依靠语感与别人交流。针对学生的朗读训练, 尤其是长期的大声朗读训练, 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张开嘴”, 另一方面, 会在学生大脑中形成某些定势的潜意识。伴随着长期的重复性训练, 相同的或者是类似的知识信息点将会不断地反复出现, 形成记忆的同时也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语感, 实现不自觉的“脱口而出”。另外, 由于英语在语言思维上与汉语有较大的差异, 单纯的牢记这种区别效果不会明显, 而通过朗读训练形成了潜意识之后, 在潜移默化中就过渡到英语的语言思维模式上, 形成正确的英语思维方式。
3.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加强学生的英语朗读训练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改变英语学习过程的枯燥乏味, 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英语。学英语的人可以朗读所学的句型, 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组、段落、名言名句、优秀的英文小诗和短文等。从一句到两句、从少到多地开口说, 使自己树立学习的信心, 从而越学兴趣越浓, 这就为大胆地说英语奠定了基础。在朗读过程中, 被朗读的文字信息或多或少会潜移默化地转化成朗读者的内心语言, 而且在朗读过程中往往能更有效地聚集精神, 从而大大提高对文字信息的理解能力, 增强消化文字语言的效果。由于朗读的素材具有多样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针对性地选择, 并不会感觉到枯燥。经过长期的朗读训练, 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身英语能力的逐步提高, 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也会慢慢提高, 最后学生自然而然就会爱上英语学习。
4. 朗读有助于提高口语水平
朗读可以说是第二模仿步骤, 所以也要求字正腔圆, 应有意识地以磁带里的语音语调方式朗读, 切不可又回到自己原有的音调, 这样时间长了, 便可形成比较固定的带有“洋味”的自己的口音。在朗读时可以把你的声音录下来, 自己听一听, 这样你会找出差距, 发现自己的弱点。朗读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材料有磁带的先模仿, 后朗读, 没有磁带的也可以有意识地按英美音调朗读, 这样很多语言、词汇和表达方法便自然掌握了。
5. 朗读可以突破听力难关
听力课上, 常常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学生听不懂他们本来熟悉的词、句子, 如果把这些词句写出来,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脑子里只储存着通过眼睛输入的英语单词的形的信息, 却没有将有声信息通过耳朵同时与形的信息融合。多听固然是解决听力问题的一个办法, 熟能生巧, 但许多人不明白朗读对提高听力的作用不亚于多听。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会, 读中学、小学时学的单词、课文经久不忘, 而成年后看的一些东西不易留下印象。这里有年龄的因素, 而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文字输入大脑的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时候学的文章多数是通过朗读的方法输入大脑的, 随着年龄增长, 阅读量增加了, 但是朗读大大减少了。如此一来, 记忆的牢固程度就会减弱。研究表明, 通过调动人的多个器官输入大脑的信息要比单纯通过视觉储存到大脑的信息牢固。通过视觉只能输入词形的信息, 而通过朗读存入的信息是形、音结合的。因此, 坚持朗读, 就不会发生看得懂而听不懂的事了。
总而言之,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朗读的作用不可忽视, 英语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朗读训练的重要性, 并努力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都要进行有效的朗读, 学生的英语成绩必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必将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金范宇.朗读对听力的促进作用[D].延边大学, 2005.
[2]梁仪.英语教学法研究[M].北京出版社, 2002, 4.
[3]李庭芗.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3.
3.略论朗读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 篇三
【关键词】学习策略 词汇链 英语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任务给英语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怎样才能培养出学习策略有效,基础知识扎实,听,说,读,写技能全面,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强的学生?
一﹑正确运用学习策略能够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
做任何事都要讲究策略,英语学习也不例外。使用有些英语学习策略,不仅可以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减轻学习负担。比如,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生词,他们可以查词典,也可以根据上下文猜测,也可以问老师或同学,还可以干脆忽略不管。解决这一问题时,学生并不是使用所有的方法和技巧,而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做出决策,这个决策过程就是一种学习策略的使用过程。因此,学习策略就是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另外,把学习策略的培养渗透到教学中,可以促进学习偏低或智力发育迟滞的学生的学习,减少他们的学习困难。如一个不成功的英语学习者可借鉴成功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以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终身学习是现代社会倡导的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终身学习的前提,而形成有些的学习策略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必经之路。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学会如何学习,以便他们走入社会之后能够真正实现自主的终身学习,而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策略。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教师要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策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和帮助学生培养学习策略。
三﹑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培养
许多英语界名家都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学生的英语知识是学生自己学的,而不是教师教的。事实上,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是教给学生英语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英语知识。因此,在课题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培养是英语教师长期的一项教学任务。教师既要认识到使用有些的学习策略对提高学习效果的意义,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学习策略的训练,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尝试和使用学习策略。首先,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监控和反思。比如:识记英语单词,有些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结果今天记了明天忘,记忆难度很大,那么能不能换种方式记,如在句子中记,在课文中记,根据构词法记,或者根据读音规则记,哪种方法更有效,更省时呢?通过实践学生会找到答案。
2.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调整学习策略。学生要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看自己的学习策略是否与自己的学习风格相匹配,比如视觉型的学生特别注重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内容,而听觉型的学生特别相信自己的听力,因此,学生应该结合自己的学习风格探索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3.注重交流和相互学习,学生要善于观察他人的学习策略,与他人交流学习体会,如有必要和可能,尽量尝试不同的学习策略。每个学生可能有自己的一套学习策略,这些策略可能对别人不适用,但是有些方法和策略是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因为学习毕竟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尤其是在文化背景,教育环境较为相近的情况下,学习策略的可转移性是很大的。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词汇链学习策略的培养。我国有许多学生在长期的英语学习实践中识记了大量的英语词汇,掌握了很多用法,但在实际交际中或多或少存在流畅表达的问题,在写作中存在表达不规范或出现语法错误的问题,尤其在阅读中单词都认识,就是不懂意思或存在一些断意群,分析机构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记忆的词汇链数量不够,而且词的搭配能力不强。关于词汇链,Michael Lewis在1993年所著的The Lexical Approach一书中是这样定义的:语言是由一系列有意义的词汇链(lexical items)组成的,词汇链是一个表示完整意义的由一系列独立的单词组成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例如,from the bottom of one’s heart,to hold a knife to one’s chest,is known as the richest man in等。词汇链有以下特征:(1)从词汇链的字面形式不一定能推断出其要表达的真正汉语含义;(2)每个词汇链都有构成句法的最小单位;(3)每个词汇链都具有一定的交际功能,都表达一定的意义(Lewis,1993,p.89)。可见,词汇链是理解语言的关键,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因此,在课题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的按照传统方法让学生关注和记忆孤立的单词,要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语境去识别和记忆词汇链,尤其,教师对学生进行词汇链方面的学习策略的培养。如果学生在大脑中储存的词汇链多了,学生所犯的语法错误就少了,在表达时能将这些词汇链任意组合,减少了语言生成过程的困难,从而能够流畅表达,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就容易提高。
参考文献:
[1]蒯超英.学习策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4.略论朗读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 篇四
关于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外语教学界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本文拟通过对这两种观点的评析,概略阐述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特别是初级阶段教学中的作用,以期引起外语界同仁对这一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
反对在外语教学中使用母语的观点,是随着本世纪初直接教学法(Direct Method)的出现而逐步形成的。直接法强调通过外语本身进行会话、交谈和阅读实施外语教学,明确提出外语教学不应使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用形式语法。虽然直接法已不那么时髦,但它的影响却相当广泛。
本世纪60年代,以英国学者为主,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又登上了外语教学的“舞台”。交际法提出,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学生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反对以语法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又摒弃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它的重要特征就是“通过外语学外语”(English Only Approach),主张教会学生语言的不同功能(function)、使用语言的方法等等。这也就承袭了直接法轻视母语的观点。交际法影响颇大,它的倡导者和追随者则纷纷著书立说,来宣扬它的理论和方法。让我们回顾一下近年来在外语教学界颇具影响的几本书。 Hubbard等人著的 A Training Course for TEFL 和Haycraft的An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两本书根本没涉及到母语的作用,Harmer所著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只在4处偶尔提及,Gower和Walters合著的 A Teaching Practice Handbook没有提及母语的作用,却警告人们不要滥用母语。在一些称为“人本主义”(humanistic)教学著作中,如 Moskovitz的Caring and Shar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和Sterick的Teaching English a Way and Ways也没涉及到这个问题。我们知道,语言是与思维直接联系的。那么,有多少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完全脱离母语,而仅用外语思维来进行交际呢?
80年代以来,又有强调外语习得的说法,其代表人物克拉申曾讲过,学习的语言与习得的语言在人脑中是分别贮存并且分别运用的,而且从有意识地学习到的语言中不可能产生自发的语言,一个人要想习得语言,必须通过有意义的信号参加到交流信息的语言中去。由于上述种种理论影响,人们似乎可以得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没有什么积极作用的结论。因此,外语课堂中不宜使用母语进行教学。
上述诸理论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我国的外语教学。60年代,直接法逐渐在我国试用,80年代,交际法又影响到我们的外语教学。客观地讲、这两种教学法对我们的英语教学产生过积极影响,直接法使我们注意到口语训练的重要性,交际法使我们注意到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但这两种方法都反对在外语教学中使用母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在我国方兴未艾。大量的说英语国家的教师执教于我国大中学校。其中有些是称职的(qualified),但也有一些是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unqualifed),雇请他们的原因往往仅是因为他们是讲英语的本族人。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绝大部分不懂汉语。开始一段时间里,学生对外籍教师的“全英化课堂”(all English class。)感到新鲜,因此学习积极性特别高,尤其在口语训练方面,更是受益匪浅,我们似乎因此可以得出学习外语就要忘掉母语的结论。但结果如何呢?学生和外籍教师之间产生了摩擦,学生报怨不懂的知识外教不去教,对已掌握的东西外教却讲个不停。甚至有的学生拒绝去听外教的课,与开始的积极性形成明显的对比。当然,这其中原因很复杂,有文化差异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学生自身的因素。但我们是否已认识到:教师不懂学生的母语,外语教学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呢?
主张在外语教学中肯定母语作用并非新的观点,这我们完全可以在外语教学理论中找到依据。只是伴随着各种新的理论的冲击,我们似乎把它淡忘了。
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每一位外语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都在琢磨母语(本族语)和目的语(外语)有哪些异同。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斯大林讲:“思想的真实性是表现在语言之中。”语言与思维是直接联系的。母语与思维的关系和外语与思维的关系有共同的地方。这就是说,外语作为一种第二信号系统,在实现它的功能时,可以同母语一样,与思维直接联系。但是讲到母语与思维和外语与思维的共同点的同时,还须承认,他们之间还存在着重大区别。这些差别主要是由掌握母语与掌握外语的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所决定。一个人学习和掌握母语都是自幼开始的。幼儿学话的过程是和言语器官的成长、发育过程同时进行的,也是和思维的过程相辅进行的。因此,这个过程是和思维能力的形成同时进行的自觉过程。而作为成人学习外语的过程完全不同。他们的言语器官和思维器官已发展成型,他们的思维已和母语建立了直接和牢固的联系。母语和思维的联系是自然的,而外语和思维的联系却要把思维从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这个过程是不能离开母语的。直接法恰恰忽视了这一点,给外语教学带来了不必要的困难。
下面我们再从翻译教学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和对比法(Contrastive Method)的使用中看母语的作用。翻译法名目较多,但我们可给它下一个简单的定义,那就是:用母语来教外语的一种方法,它的特征就是母语与所学外语并用,在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始终是母语和所学外语打交道。在我国大中学校的外语教学中,翻译法所创建的翻译教学手段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和有效的教学手段。首先,翻译法利用学生的理解力保证了学生确切理解外语词和句子的涵义,特别是在外语学习初期,翻译可以使学生摆脱推测、猜想的困惑,避免对外语词句造成理解不确切的情况和因而养成的一知半解的坏习惯。确切理解在外语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所学的知识才会牢固,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会大大发挥。其次,翻译法使用方便,不需要什么教具设备,在初学阶段节省了教师讲解新材料的时间。例如,教师在教“revolution”,“brave”,“work”,“minute”这些词时,只要告知它们分别相当于汉语中的“革命”、“勇敢”、“工作”、“分钟”,而不必去阐述这些词的意义,就可着重讲解这些词跟其他词的搭配关系,帮助学生掌握它们的用法。但在教学中过多依赖翻译,教师就会觉得如果某一语言点未给学生译成母语,学生就不可真正理解。这样,也就忽视了两种语言形式语义语用方面的等值特征(translation equivalence),而一味求助于生硬的翻译,势必走上把两种语言进行机械对比之路,这也是翻译法失宠的主要原因。无论如何,翻译法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既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创建了在外语教学中利用母语的理论,这一点已为广大外语教师所接受。近年来,直接法、交际法、功能法(Functional Method)的出现把翻译法推向了对立面。然而大多数外语教师并不随波逐流,而是冷静思考,不少教师在学习了新的教学法后,采取了折中法(Eclectic Method),在保留翻译法优点的基础上,广采各家之长,加强听说训练,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Atkinson谈到EFL教学中母语使用问题时,主要谈了对比在教学中的作用。由于学习外语的人不可能是空无所有的白板(tabularasa),只要有机会学生就会无意识地在头脑中把所学外语与母语进行对比。他认为,我们的教学应顺应这一自然现象,而不应阻止其产生。例如,英语中的塞音和塞擦音有清音和浊音的区别,互相对立,构成不同的音位,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而汉语普通话的塞音和塞擦音都是清音,没有浊音,却有送气不送气的分别,而且成对出现,构成不同的音位,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果外语教师一开始就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就不会用送气不送气的对立去替代清浊的对立,也就能够读好浊音。
最后以人本主义教学法(Humanistic Approach)谈谈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人本主义教学法,又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Student Centred Approach)。它的主要原则就是发展人的价值观,加深自我认识和对他人的了解,对人类感情要有敏感性,使学生积极学习并积极参加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及主体作用。基于这样的原则,在外语教学中,特别是在初级阶段,把母语作为辅助手段是十分必要的,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解释某一语法项目(如动词的时态)而类似结构母语中又没有时,授课中,尤其给较差的学生作个别辅导时,母语的使用就显得十分必要。
5.略论朗读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 篇五
1873年德国美学家罗伯特.费肖尔提出的文化移情被认为是审美的象征, 同时也是情感渗透的象征。文化移情表现于跨文化的四个层次中, 其中第四个层次就是文化移情。文化移情指通过了解并体会当地文化, 熟悉并理解该文化主导下的当地人对待各种问题的看法, 从而最终达到理解当地文化的目的, 消除文化冲击等负面情绪。对不同文化的了解不仅仅是要求达到文化移情, 而且要能够从不同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相应的文化问题。
在跨文化交际中, 文化移情的作用在于能够让交际双方有意识地转换思维,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目的语文化意识的束缚, 脱离自我文化的约束。交际中将自己放在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 通过跨文化交际真实地感受和感悟这种文化, 使自己融入当地文化中, 减少目的语文化产生的不利于交际的各种心理暗示和影响, 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语言心理学家认为文化移情包括认知移情和交际移情。跨文化交际中, 认知移情指的是交际双方能够觉察到对方的情绪;交际移情是指通过观察对方的非语言行为和语言表述, 充分体会对方的情绪, 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认知移情与交际移情相辅相成, 认知移情是交际移情的基础, 交际移情是认知移情的升华。而文化移情是两者的集中表现。
交际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够正确界定主、客体的确切身份。这是一种特殊的能力, 需要站在对立的立场去感受和体验, 就是说, 一个有能力的交际者应该在不同的场合应对各种不同的人群。为了更好地了解别人, 既要善解人心, 又要适应角色。综上所说, 如果把文化移情适当地应用到外语教学中, 教师就会在不同的文化模式、语言模式及交际模式中建立桥梁和纽带, 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实际运用, 改变“哑巴英语”的现象。
二、外语教学中运用文化移情的原因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培养交际能力, 包括语言知识能力和认知能力。交际中的文化认知是指目的语的具体交际规则及应用的知识。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是交际, 交际是文化”。 (Hall, 1976) 人们在学习一种语言的同时, 也就是在学习文化。在语言学习中, 文化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语言的使用受到其文化的制约。所以, 外语教学不仅要训练语言的基本技能, 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文化移情就是提升跨文化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不同文化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是造成阻碍交流的主要原因。西方人的寒暄、隐私、饮食、服饰、思维、宗教信仰、家庭观念等文化与中国的相应文化有很大不同, 因此交际误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在所难免。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文化移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外语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与课堂互动的交际型教学模式之后, 文化移情在外语教学中起着日渐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和认知观。中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形成了彼此言语行为模式上的差异, 同时思维方式的差异也会造成彼此间交际规范、语法、句法方面的不同。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训练基本的语言技能, 相关语言的文化背景也要着重介绍并讲解, 切实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应用水平,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文化移情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传统的外语教学有重知识轻运用的倾向。有调查表明语言能力强的人, 语言运用能力不一定强。语言学家托马斯 (1983) 曾指出, 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对交际中的语法错误往往会认为是说话人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 因此可以谅解。然而外语流利的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出现交际失误, 有可能被对方认为缺乏素质与修养。
传统教学的结果是一旦进入实际的语言环境中, 学生就很难说出地道的外语, 即使说出来, 也缺乏语言的得体性。学生们不会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采取不同的交际方式, 缺少有关外语交际规则和模式的知识。因此, 外语教学应注重实践, 使用文化移情, 把自己的情感与交际对方的情感融合并产生共鸣。
另外, 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必须与语言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教师在传授正确的语言知识时还必须培养正确使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要强调相同的语言形式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让学生了解和理解言语行为的差异, 不能生搬硬套, 也就是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文化移情的熏陶与培养。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有较好的语言运用的能力。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设计一些真实的语言环境, 结合新的知识点和学生所掌握的语言技能, 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同时要克服学生的畏惧心理, 借助多种形式的语言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达到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
此外, 在课堂教学中外语教师在介绍外国文化和相关背景知识时, 要特别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努力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了解, 用多种渠道提高文化移情, 如观赏适合学生水平的配有中英文字母的英文原版电影、学唱英文歌曲、观看一些实事新闻、篮球赛、脱口秀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节目, 推荐学生阅读原版的英文报纸、杂志或文学作品等。
四、结束语
文化移情是外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实际应用。学生对世界了解得越多, 越能克服交流障碍;说话者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得越好, 听者才能更好地理解他所接收到的信息。只有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 才能有助于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掌握一门外语最重要的是交际。因此, 在外语教学中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 要培养学生运用文化移情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水平。
参考文献
[1]Hal, E.T.Beyond Culture.New York:Doubleday, 1976:13-14.
6.语音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篇六
一、学不好语音的后果
1.语音不好会影响英语学习者自我概念的培养。自我概念是对人们自我感知和自我认识的统称,即一个人根据以往的经历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等在心中逐渐形成的自我肖像。如“我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我这人不是学英语的料儿”、“我脑子笨”等等。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人们会尽力维护自我形象,因而形成一道看不见但具有保护性能的心理屏障。
学外语要求学习者开口练习,自我概念问题尤其突出。外语学习者对自己外语学习能力的自我评价可称之为外语学习自我概念。自我概念较好而且发音好的同学会赢得同学的羡慕和老师的赞赏,会使他们产生自豪感,大大地增强信心,从而带动英语其他方面的提高。
发音不好且自我概念不佳的同学,会认为在课堂上练习口语,是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暴露自己的“缺陷”,会对自我形象构成威胁,因而本能地筑起心理屏障,以沉默来应付发音学习,或以种种借口拒绝说英语,严重者甚至对整个外语学习产生排斥心理,阻止外语输入。这种由发音引起的心理反应可能造成外语学习动力和自信心的减退,形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因此一位外语学习自我概念不佳者,容易产生焦虑,不大可能有强烈的外语学习动机和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而一个自我概念较好但语音不好的学生,可能会从以往其它方面的成功经历激励自己在语音学习方面达到比较理想的程度。
可见外语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极大地受周围人的影响,若语音不好则自我评价就低,即使阅读能力好或笔试成绩好也不能带来英语学习自我概念的改观。反之,若语音好,则自我评价就高,可以提升自己的学习信心,使学习进入良性循环,所以从心理层面上,语音的学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2.语音不好会影响英语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提高。英语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学习者掌握理论上或者说书面上的知识,比如说语法、文化背景等人文知识,而且还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听、说、读、写、译。单就语音而言,学生除了掌握音标等基础语音知识外,还应具备如下语音能力:迅速拼读音标的能力;按照读音规则把字母组合与读音建立起联系的能力;听音、辨音和模仿的能力;能把单词的音、形、义联系起来并能在脑海中图现相关场景的能力;听到一个句子能够直觉反应出整句句意而不是先想到句子结构、时态、单复数等语法知识,并能即刻决定有声语言的交际;具有朗读文章和诗歌的能力。
二、语音与语言其它技能的关系
在英语中,语音和语法、构词法、拼法、听力、阅读等都有关系,很好地掌握语音不但有利于正确地从声音方面来表达思想,而且对其它技能的提高也有帮助。
1.语音与词汇的关系。学好语音不但有利于正确地以声音表达思想,而且对词汇的学习和记忆大有帮助。对语言材料的感知和理解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呈现材料的方式。如果在语言呈现环节通过朗读、听录音、或对话等语音形式使学生利用听觉器官去感知单词的发音,将其声音遗留在脑中,即使过了很久以后仍不会遗忘单词发音。这种利用人的听觉感官输入语言的方法,加深了学习者对单词的感知印象,能够尽快进入长时记忆,同时在呈现环节中获得的音形义立体存储形式,随时激活对单词的提取。
2.语音能力促进拼写单词的基本能力。英语单词的词形与读音有着直接的联系,有很多单词根据读音便能写出来,如:cake,pig,deer,mat,cat等。如果不按读音记忆单词,而是按字母顺序死记硬背,记忆不会持久,也忽略了单词中包含的词缀、字母组合等知识。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由于词汇量少,还可勉强死记硬背,随着词汇量的增多,就会显得力不从心,进而毫无信心以致放弃英语学习。结构主义大师布鲁姆菲尔德(Bloomfield)认为,如果学生不先学会语言的发音,就很难会阅读,也难于记忆单词。所以,要想有效地记忆单词、快速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的能力,就应将单词的音与词缀、字母组合等知识结合起来记忆单词。
3.语音能力决定着能否把单词的音、形、义联系起来。如果语音基础不好,只能把单词的形和义联系起来,而不能把音形义联系起来,学生的英语世界就是无声的,在听的方面会放慢、减缓对所听内容的理解,在阅读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阅读反应速度和阅读理解效率。借助对语音的听觉记忆来实现理解,即看到一个词就能想起它的发音和词义,听到一个词就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使单个的词汇具有立体感。
4.语音与阅读速度的关系。语言心理学者认为:“阅读就是理解一段一气呵成的话语的意义的过程”。实际上阅读时心里也在默默读出文字。阅读过程就是与作者做默默的思想交流,若语音学得好,与他人口语交流时达到正常速度,那么阅读过程中的交流也会保持实际口语交流的速度,即阅读速度与说话速度保持一致,这样才会在正常速度的阅读中感到愉悦,并通过长期、大量的阅读切实提高外语能力。
5.语音的能力决定了朗读的能力。能够准确地读出单个单词的读音后,如果再系统地掌握语音知识如:强度、弱读、连读、失去爆破的缩略和同化、单词和句子重音、节奏、语调等朗读技巧,就可以生动流畅地将语言朗读出来。而且朗读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有了语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对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朗读还可提高自己对声音的审美能力。
6.语音与说(口语交际能力)的关系。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well Hymes提出,交际能力不仅包括人们对一种语言的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包括对在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对谁恰当使用语言形式进行交际的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人们习惯上片面地把交际能力理解为口语交际能力,这就导致人们在外语教学中忽略语音知识的教学和语音能力的培养,结果语言学习者并没有达到整体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还制约了学习者全面语言能力的发展。实际上,当人们考虑到要用口语进行交流时,发音就成为首要问题,所以,Tench(1981)就明确指出,“我们除非有良好的发音,否则我们不能让自己被理解。”
7.语音与听力的关系。语音与听力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语音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听力水平。英语学习者的听力理解能力,首先表现出的是辨音能力。在与人交流中,要听懂别人的话或是要让自己被别人听懂,都必须掌握基本的语音知识,包括单音、重音、语调、意群和停顿等。没有良好的语音基础,就只能把单词的形和义联系起来,而不能把音和义联系起来,或只能对一些声音片断,如词、词组或短语做出反应,不能在大脑里完整地反映出句子的意思,结果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口头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发音是首当其冲的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果外语学习者不能正确地发音,仅了解语法和词汇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相反,如果使用的是正确的发音,即便他的话语中存在一些语法错误,别人也可能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
索绪尔把语言比作一张纸: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他说,“我们不能切开正面而不同时切开反面,在语言里,我们不能使声音离开思想,也不能使思想离开声音。”对于任何英语学习者来说,打好语音基础,培养语音能力,才有利于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语音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要将一种语言真正学得比较巩固,必须有声地来掌握该种语言,首先打好科学合理、扎实牢固的语音基础。良好的语音基础不仅能增强学习者的学习信心,还能进一步调动和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通过听、说、读、写能力的相互促进作用,使英语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利用语法、词汇知识的积累,通过实际操练最终熟练掌握英语。
参考文献
[1]洪明.英汉语音差异对英语语音习得产生的母语负迁移作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4(2).
[2]林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略论朗读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 篇七
排在听力后的是说,也就是外语学习中的口语部分。一般外语学习者都知道在练习口语时要进行模仿,但却很少有人思考听力到底是在哪些方面对口语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有些学习者甚至将口语和听力剥离了开来,练习口语的方式仅为端着书本大声朗读、背诵,完全丢弃了听力与口语密切相关的联系,失去了如婴儿般学习语言的本能性,如此自然难以磨炼出较好的口语水平。加之如今的外语学习,尤其对于非外语专业且外语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来说,在各类学期考试和过级考试中,几乎放弃听力,将大部分的时间放在阅读、写作等模块。诚然,阅读部分在各类外语考试中通常占有较高的分值,做好阅读似乎就能拿到较高的分数;写作也是相对比较好准备的部分,背诵一些范文,甚至学习一下写作框架、拼凑上一些惯用语便能取得不错的分数。
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除了语言专业的教学有较多的课时和课程分类来强调听力的学习,其他的非语言专业学生大多对听力不感兴趣,尤其在非重点类高校中,对于每个专业都必修几个学期的英语课程,很多学生的入学英语成绩本就较差,加上英语课非专业课,学生的兴趣更是寥寥。有限的课时使得授课教师在教学时无法很好的兼顾听力,而听力的教学对学生来说也颇为乏味——很多学生几乎听不明白录音在说什么,于是导致学生不愿学,老师教得累。
如前所述,听力在外语教学中本该处于最初和最重要的地位,如今却已被读写译挤到身后,甚至连口语的地位都不如——喜欢外语的学生也往往只知道练口语,忘了听力对口语语音语调等方面的重要性。因此,明白听力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听力与口语
前文说过听力与口语的关系十分紧密,这也正是婴儿学习语言的例子中所要表达的其中一个意思。婴儿通过听身边的语言,尝试模仿,最终习得母语。因此,听为说的前提,本末倒置只为练口语而练口语,对于口语的掌握其实是有害的。外语学习者大多缺乏相关的语言环境——如我国高校中众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当然英语专业的学生也不一定就有相应的英语环境,只是相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同学来讲,他们多了更多的相关课程学习,也会在课余自行给定一些语言环境,如看英语剧,听英语歌等——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多对英语不感兴趣,课堂上尚且不爱听,课后的语言环境就更是缺乏,即使热衷英语剧和英语电影的观看,但观看时也不会有意地留意语言的表达,注意力全在字幕上。对于喜爱英语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往往在练习口语时脱离听力,因而在语言语调的学习上缺乏模仿对象,导致出口的英语无法如母语为英语的人那样地道。
听力之于口语的重要性应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因为它是口语习得的来源。很多学生外语口语不好,不是他发不出或发不好某些发音,而是他没有仔细听那些音怎么发,或者他完全分辨不出来。正如有研究指出,母语对外语的学习有极大的影响,母语中音素比较少的民族,学习音素比较多的语言就会吃力,尤其在口语的模仿上,因为他们对母语中不含有的音素有可能就辨别不出来,因此口语也就表现为发不出那些音。在外语的学习中,应特别注意母语中没有的音素,通过反复地听和辨识,慢慢学习辨别,并最终体现在口语的提高上。
在口语的学习中,如果无法通过听力辨别发音的区别,就应借助相关的知识来掌握发音时口、舌、喉、齿等发音部位的位置和变化,从而更好地习得口语。
二、听力的习得
听力的练习方法很多,以英语为例,对于不喜欢英语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为练习而练习(如做听力题)是十分乏味且难以坚持的,这个时候,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果学生喜爱美剧等英语类片子,那么看剧便是一个很好的练习听力的选择。当然这样的观看是需要长久坚持的——比如每天看一个小时,那么这样纯凭兴趣不去刻意关注语言的观看可能需要至少半年才会慢慢习惯语言的发音和语境,甚至偶尔在没有字幕时也能捕捉到一些词语。有了这样的进展后,学习者便可以开始留意除剧情外的语言表述、语音语调等——有需要的话甚至可以反复观看喜爱的电影或剧集——因为已经看过一遍,对剧情已有了解,重复观看的过程中便可将注意力集中在语言上,在重复观看过程中就慢慢留意一些句子,甚至暂停来学习和感受,如此反复,把句句台词烂熟于心,日积月累,再加上翻译练习和口语的模仿,该门语言的听力、口语、单词、句子理解、以及各方面的运用就能提到一个很好的高度了。
如果学习者对英语类剧集没有兴趣,那么或许可以试着培养兴趣。首先可以慢慢从自己喜欢的题材开始,或者锁定几位外貌颇为出众的演员,他们所扮演的剧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自己观看的欲望。如此坚持下来,慢慢成为习惯,再从习惯升华为喜爱,语言的习得也就能水到渠成了。
听力是语言学习的开始,应得到语言学习者的重视,并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最终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摘要:听力是外语学习中的主要技能之一,是外语学习的开始。对听力重要性的理解应得到一定的认识,并从培养兴趣开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自己创造听的语言环境,从而提高外语学习水平。
关键词:听力,语言学习,重要性,学习方法,兴趣
参考文献
[1]郭晓梅.从口语的角度教授英语听力[J].外语电化教学,2005(6):72-75.
8.德语强化学习中朗读的作用及技巧 篇八
朗读时,要调动人的多个器官,脑、眼、心、口协同并用,是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活动。通过阅读,人们会将信息的形和音相结合,存储到大脑,这比单纯的视觉存储要牢固得多。因此,朗读在外语学习中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迅速增多,除了外语专业的教学和学习外,外语强化教学和学习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一般是学生有自己的专业,例如经济、机械等,外语是工具,但是外语又是出国的敲门砖,是学生将来在国外学习生活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探讨并找到在短时间内提高外语学习效果的方法至关重要。
一、培养学生朗读习惯的必要性
笔者作为从事强化德语教学的教师,结合多年来的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经验,发现喜欢大声朗读的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听力成绩比不经常进行朗读练习的学生好很多。朗读,并且平时与人交流的音量来朗读,对外语学习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发音。
德语是一个会读就会拼写的语言。德语字母的发音固定,只要记住字母的发音,即使不认识这个新的单词也能将它拼读出来,这就给德语的朗读联系提供了方便,而朗读练习更能促进初学的学生记住发音。学生通过朗读可以训练正确的语音和语调。
(二)朗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
语感对于外语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朗读一个对话、一篇短文,读得多了、熟了,就可以自然地在朗读过程中记住单词,学会句型、习惯用语甚至语法的实际运用。这样日积月累,语感会大大增强。我们常常在考试时遇到这样的情况,“觉得”应该就是选这个单词,这个感觉其实就是“语感”。学生语感增强了,不但可以提高做题的能力,而且对于听力和口语表达都是很大的促进。这个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三)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听力成绩。
学生自己不会读的单词和句子,当别人出来时,自然也就听不懂。朗读时,学生必须眼、口、耳并用,首先会读,然后通过自己熟读而记住发音,并且结合上下文,记住用法。这样在再次听到这个单词或者处于这个语境的时候一点都不陌生,并且能够迅速地作出反应。
(四)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法知识结构。
如果学生能将一个句子读正确,语音、语调到位,那么他一定已经将这句话的意思、结构、语法现象搞清楚了。德语的语法复杂,特别是形容词词尾等语法现象琐碎,需要很好的逻辑性和耐心,学生如果在平常朗读时注意对其进行专门的练习,准确地朗读出每个词尾,对语法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朗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学习语言要经过一个积累和模仿的过程才能自己表达。经常朗读句子、段落和篇章后,学生慢慢地积累,在各种语境中练习不同的语调,语言的形式和素材就多了起来。这时学生再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时,就更有信心开口,同时语言表达也就更丰富。
总之,在语言强化学习的过程中,朗读是十分重要的,朗读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而又简便易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符合人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当然朗读教学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而且这种方法是潜移默化的,不可能立竿见影,但如果能持之以恒,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就可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朗读的技巧和方法
那么在教学中,应当如何安排朗读训练呢?
(一) 要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在笔者工作的学院, 通过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 学生要每天早上集体上早自习。这个时间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最佳时间。晨读是大部分学生从小就养成的习惯, 所以要求他们这个时间朗读并不难。教师一定要在前一天给学生布置足够多的要求朗读的内容, 避免学习方法被动的学生觉得没有材料可以读;也可以在每节课开始的前五分钟给学生, 要求他们大声朗读, 恢复学生的德语语感。
(二) 要求学生朗读的声音一定要达到平时与人交流时的音量。很多学生习惯默读, 或者用很小的声音朗读。这会造成学生, 一旦想开口和人交流时, 发现自己羞于大声说外语。所以在朗读时就要引导学生, 用相对来说较大的音量朗读。
(三)要引导学生,朗读时一定要读对,不能应付了事,而是要分析好语法,读懂意思后再去朗读。
(四)在学生熟读一篇文章后,鼓励学生脱离书本,自己复述一下刚才读过的东西,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而不是背诵书本的内容。这样就能达到在朗读后锻炼表达能力的目的了。当然,对于学生的情况也要因材施教。有的学生接受的速度慢,就不一定要强求他们用口头表达的方法复述,而是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用写作的方法来练习。
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交流。德语是一门非常适合朗读的语言,教学中重视朗读训练,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大声朗读,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德语的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强化学习时间短,教学任务重,希望本文能给各位从事语言强化教学的同事和强化学习德语的学生一点启发。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L.索尔所, [美]M.金伯利.麦克林, [美]奥托.H.麦克林.邵志芳, 何敏萱, 高旭辰译.认知心理学 (第7版) . (Cognitive Psychology7th ed) .ISBN:7208073295/978720807329.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07.6.
【略论朗读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推荐阅读:
略论情感在写作教学中的作用08-27
音乐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选择和作用08-12
略论员工素质提高08-19
略论运政队伍建设的人本管理10-03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论文10-15
探究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07-27
浅论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朗读训练08-21
儿童诗歌朗读06-27
村晚古诗朗读06-28
纪念红军长征朗读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