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结构分析(精选8篇)
1.记叙文阅读结构分析 篇一
记叙文阅读----第五课时(写作手法分析)
复习内容:记叙文表现手法的分析。复习过程:
一、真题回放:
雪一化就有路了
每年下第一场雪时,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那时我初涉文坛,很容易被一些闲言碎语所困扰。当我听说有人搬弄是非,对我说三道四时,我异常激愤,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
我决心要去当面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外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辞严地声讨她,然后拂袖而去。
那天,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风变得湿暖,闷得人透不过气来。火车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空中已飘起了雪花。
我有些发蒙,心生胆怯和疑惑。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着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在漫漫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
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街边有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露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抱着疲倦的身躯敲响了那家的房门。
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老大娘。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眯着眼将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说:“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迈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这大雪天儿出门,一定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说道。我含糊地应了一声。
“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怕打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亲戚?朋友?……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如何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恍恍惚惚地发生了一丝怀疑和动摇。那个人似乎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她之所以要伤害我,也许是随波逐流,也许是由于无知,也许是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 ——她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斥责的“病人”呢!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老大娘一把将我扶住。
“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着。
“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她说,“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 “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喑哑了。
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天太阳出来,雪一化,就有路了!”
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纷扬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肩头,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
雪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吧,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有阳光就会融化。虽然世上常有误解和诽谤,但是充满阳光的心灵却能够宽恕和融化它。
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我已经全然没有了跳下火车时那种愤激的心情。我在那个破旧的大杂院门口平静地站了一会儿,轻轻地将那张已被揉皱的纸条撕碎,心也随之释然了,然后慢慢地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1.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选文中加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从那个风雪之夜的经历中,“我”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迪?
二、方法指导:
(一)准确把握常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象征: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a.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b.表达了……的感情; c.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d.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 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 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的两个方面作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A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
少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中年闰土: 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B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作用:a.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b.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c.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然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a.显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为表情达意蓄势,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 c.造成鲜明对比,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d.如果在文章最后面出现“扬”,还可以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
6.侧面(间接)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作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
作用: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7.伏笔和铺垫:伏笔是指在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前文为后文所作的揭示或暗示;铺垫是对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 计叫做“照应”。
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二)注意对文本的整体把握。1.结合前后文进行分析。2.结合人物性格进行分析。3.结合作者情感进行分析。4.结合文章主旨进行分析。
三、当堂训练:
那只天真的豹子
①豹子向摄影师一步一步走过来,终于,它在离他几米远的地方站住了。豹子用充满敌意和怀疑的目光盯着他看了一会儿。那一会儿,摄影师的额上慢慢沁出了冷汗。
②摄影师保持着一种闲散的姿势,两腿盘坐在地土,表情平和,这样使他看起来不具有攻击性。当然,他的内心此刻充满了紧张,还有一些掩饰不住的恐惧。他默默地对自己说:“沉住气,沉住气。”
③豹子又向前迈动了,他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但他依然保持着固有的姿势,他的心中蓦然升腾起一种壮烈的感觉。但这时,豹子转了一个弯,和他擦肩而过。成功了!摄影师心头一阵狂喜。豹子终于可以接受自己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摄影师用了整整半年时间。
④半年前,摄影师只身来到这座原始森林。摄影师有一个宏大的计划,就是拍摄一组动物生活的真实镜头。他要求自己超越前人,能最大限度地和动物亲密接触,哪怕是最凶猛的动物。
⑤很快,他发现了豹子。他让自己慢慢进入了豹子的视野。开始,他驾着越野车,和豹子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有两次,豹子对他展开了攻击,它暴怒地拍打着坚硬的车门。但是,最终,它无可奈何地走开了。两个月以后,摄影师就试着开始走出那个车厢,用尽可能通俗的身体语言向豹子表达自己的善意。他和豹子之间的距离一步步缩小,然后,他和它有了最初的肌肤之亲。豹子眼睛里的敌意已经近于消失。接下来,是让豹子熟悉摄影机,那个拉着长镜头的家伙很容易造成误会,激惹它嗜血的兽性,因此,摄影师一直小心翼翼。
⑥半个月以后,他完全获得了成功。他和豹子成了朋友,他可以摸着豹子的头跟它说话,可以亲手把好吃的食物送到豹子的嘴里,而豹子在欢欣之余,则喜欢翻滚着和他嬉戏一番。有时候,豹子还调皮地用嘴去“咬”摄影机的镜头。
⑦摄影师从容地拍摄着豹子生活的一切,包括它和母豹子的爱情,直到他预备的摄影胶片全部装满。他给人们带回了一个崭新的森林童话。⑧悲剧发生在两个星期之后。那天来了一个猎人。猎人是偷偷进来的,因为森林里早已明令禁止狩猎。但是猎人需要钱。一张虎皮或豹皮都值上千块钱。运气好的话,也许还能得到象牙之类。猎人一心抱着发财的念头,于是,他铤而走险。
⑨猎人是在毫无防备的时候遭遇豹子的。那天,他实在太疲倦了,靠着一棵大树,竟睡着了。当他被一阵轻微的簌簌声弄醒的时候,他睁开眼,竟看见一只豹子近在咫尺!猎人立时毛孔喷张,脑袋里“轰”的一声。枪就在他手边,子弹早已上膛,但是那时,他完全呆住了。更不可思议的是,豹子竟挨着他蹲了下来。豹子望着他,那样子充满天真,仿佛是一个想听故事的孩子。猎人以为是在做梦,他悄悄使劲咬嘴唇,感到了疼痛。恐惧中,他本能地抓住了枪,并且把枪管移向豹子的头部。豹子没有反应,它懒洋洋地伸了个懒腰,之后就用嘴去叨枪管。
⑩一声惊天动地的爆响。
⑾豹子的身子一下子飞了起来,同时,一朵血花在它的头部灿烂地开放…… ⑿猎人很久都没反应过来,怎么打一只豹子比打一只兔子还容易? 1.作者在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伏笔,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三、巩固练习:
最美的善举
从第一次踏进这间病房时起,我便有些讨厌3号床的那个陪床的男人。
男人姓苏,四十多出头的样子,穿一件皱皱巴巴的短衫,浓眉凹目,络腮胡子,看上去挺吓人的。“络腮胡子”大大咧咧的。说话时声带上像是安了喇叭,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他非常爱吃肉,羊排、猪杂儿、红烧牛肉是他食谱上的主角。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每天中午只要一吃完饭,“络腮胡子”便毫不客气地把挨着窗台的那个空床据为己有,人往上面一躺,两分钟不到便鼾声四起,给人的感觉这儿不是病房倒是他的家。
同“络腮胡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号床的那对母子,极少说话,总是安安静静的。
1号床女人患乳腺癌,刚刚做了手术。她有两个孩子,女儿读高三,儿子上小学。她的男人只靠种地和养些鸡鸭挣生活。正值夏播季节,男人极少来探望,更多的时候只有那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守候着母亲。男孩很懂事,主动包揽了整个病房里的热水供应。每次有人帮他扶着母亲去做检查,男孩总忘不了说声“谢谢”。
1号床的桌上基本没什么水果,偶尔有个苹果或一两块西瓜,母子俩是推来让去的。有时男人会带些从街上买点儿卤肉来,女人总是先埋怨男人乱花钱,然后把大部分肉夹到孩子的碗里。
一天,男人来探视时竟带了一小袋炸蝉蛹来,黄灿灿、香脆脆的。男人给我和“络腮胡子”各抓了一 把,一屋子人嚼出了满嘴的香。尤其是“络腮胡子”,像发现了新大陆般,一再恳求1号床的男人帮自己弄点儿,说在饭店里吃过这东西,25块钱一盘,却没这个新鲜,只要能帮着弄些来,自己愿意按一元一个买他的。
1号床的男人笑了笑,没说什么。
几天后,1号床的男人果然又弄了些来,“络腮胡子”如获至宝,非要给对方27块钱,1号床的男人不肯收。“络腮胡子”便硬是把钱塞给了男孩,并且说自己就喜欢吃这口儿,只要是活的,有多少要多少。
1号床的男人没在意,男孩却把这话放在了心上,一到傍晚便跑到医院后面的树林里去找,最多时一晚上竟能挖到二三十个,“络腮胡子”总是照数全收。
有了这项收入,1号床的餐桌渐渐丰盛起来,中午时,男孩会为母亲买上一个肉菜,晚上,再加上一袋鲜奶。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个月,一天,男孩悄悄地告诉我,“络腮胡子”吃蝉蛹上了瘾,现在有两个小朋友在帮着挖,他按2毛钱一个从小朋友手里收来再卖给“络腮胡子”。
我惊讶于男孩的聪明,也为他能找到这样一个赚钱的途径而高兴。
婆婆出院时,我把亲友送的水果、奶粉和罐头之类的东西留给1号床,起初1号床的女人不肯收,我谎称车小,再跑一趟还不够油钱,那女人才讪讪地接受了。
后来的一天,我去医院办理医保退款手续,从停车场出来,刚走了几步,远远看到“络腮胡子”手里拎着一个塑料袋子,径直走进路旁的灌木丛中。
等到走近,我才发现,他从塑料袋里倒出的,竟是一堆儿蝉蛹!“苏大哥,这……”
他抬头,见是我,尴尬地笑了笑:“买得太多……” “那你还买它干嘛?”我疑惑地瞅着他。
“嘿嘿……”他挠了挠头,露出一脸和他的年龄极不相称的腼腆,“看那一家怪不容易的。大忙咱也帮不上,添个菜钱还是有的。”
我恍然大悟,原来苏大哥一直在用这样的方式帮助1号床的病友。那一刻,我的心头忽然涌起一股别样的温暖……
1.选文题目中的“善举”指什么事情?为什么说它是“最美”的? 2.对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进行简要赏析。
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3.选文主要运用了欲扬先抑和对比的写法,请就其中的一种写法结合选文作简要分析。
四、巩固练习:
蓝
①她报出她的姓时,我们都讶异极了。蓝,蓝色的蓝。那会儿,我们正站在蓝蓝的湖边,蓝蓝的天空倒映在湖中,如一大块蓝玉。她的名字,应和了眼前的景色。
②我们一行人游西藏,她是半道上加进来的。之前,她一个人已游完拉萨,还在一家医院里,做了一天的义工。五十多岁的人,看上去不过四十出头,明丽得很。小导游喊同团稍上年纪的女人阿姨,却叫她蓝蓝姐。
③我们都羡慕她的明媚和精神气。几天的西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应也还在折磨着每一个人,一个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她却饱满得枝叶葱茏。“你真不简单”,我们由衷地夸赞。她听了,哈哈大笑,开心极了。
④她爱笑,热情,说话幽默。一团的人,分别来自不同地方,彼此间有戒备,一路上都是各走各的,少有言语。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众人受她感染,都变得活泼起来亲切起来,有说有笑的。原来,都不是冷漠的人哪。
⑤很快的,她跟全团的人混熟了。这个头疼,她给止疼药。那个腹泻,她给止泻药。有人削水果,不小心被刀划破了手,她伸手到口袋里一掏,就掏出几块创口贴来。仿佛她会变魔术。大家对她敬佩和感激得不得了,她却轻描淡写地说,这没什么,我只不过多备了点常用药。
⑥西藏地广路遥,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往往相距几百公里。天未亮,我们就摸黑上路,所有人都睡眼惺忪,根本来不及收拾自己,只把自己囫囵塞进车子了事。她却披挂完整,眼影,眉线,口红,样样不缺,妆容精致。我们忍不住看她一眼,再看一眼,心里生出无限的感喟与感动来。
⑦知道她的故事,是在纳木措。面对变幻无穷风光诡异的圣湖,她孩子一样地欢呼奔跑,然后,双膝突然跪下,泪流满面。我们都吓一跳,正愣怔着不知怎么办才好时,听到她喃喃地说,感谢上帝,我来了。
⑧原来,她身患绝症已两年。医生宣判的那会儿,她只感到天崩地塌。她在意过很多,得失名利,都曾是她的主题曲。她玩命地去争,甚至因此忽略了家庭。当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短短三个月时,曾经双手紧握着的那一些,都成浮云了,她只要自己能活。
⑨她重新打理自己的生活,养花种草,出门旅游,还常常去做义工,生命变得充盈起来。每天清晨睁开眼,看到窗外第一缕阳光,她的心里都会腾起一阵欢喜:感谢上帝,我又拥有一天!她把每一天,都当作是崭新的,是重生。所以,心中时时充满感激。她活过了医生断定的三个月,活过了一年,活过两年,还将活下去。
⑩生命本是如此珍贵,理当爱惜。我们不再说话,一起看湖。眼睛里,一片一片的蓝,相互辉映交融。那是湖的蓝,天的蓝,广阔无垠。1.请你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以下两句话。
(1)几天的西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应也还在折磨着每一个人,一个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她却饱满得枝叶葱茏。(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
(2)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从修辞手段的角度赏析)
2.文章开头写“蓝蓝的湖边,蓝蓝的天空”,结尾处又写到了“湖的蓝,天的蓝”,有什么作用?
2.记叙文阅读结构分析 篇二
阅读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解决阅读教学问题,选择“阅读能力结构”研究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因为结构与效能紧密关联。本文拟在前期诸多专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对小学阅读教学的要求,尝试从阅读能力发展的视角,对阅读能力结构问题再作探讨,并附上徐玉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实践。
一、阅读能力结构研究的现状述评
当前小学语文课程大多呈现以阅读教学为主导的形态,阅读教学的成效对语文教学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鉴于当前的阅读教学状况,我们认为有必要回顾审视过往的经验、教训,以继往开来的态度进行阅读教学新进展的探索。故几经斟酌,决定对阅读能力结构的因素内涵作进一步的探讨。从各自研究视角和能力因素结构组合的方式看,阅读能力结构大致可分为三种。
以纵向层级为主的能力结构观。
采用纵向层级分类的结构研究有其共性特点,即基本以阅读技能为线索来反映阅读的发展过程,把阅读能力的分解和阅读发展过程统一起来。但也由于目的取向与研究切入视角的差异而体现其各自个性。
以横向属性为主的能力结构观。
采用横向分类属性结构研究的共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不拘泥于过程程序,侧重要素关注;二是技能视角与心理发展视角并重。由于其在阅读的能力、任务、功能方面的视角差异而各具个性。
以综合型为主的能力结构观。
综合型阅读能力结构的研究,在因素分析方面往往采用了多维结构的思路,对阅读的行为、心理、效能及相关工具条件等进行了多向而整体的考虑,但一般也以技能与智力为主线索。该类型的能力结构研究相对于前两类偏重于理论研究而言则较多地体现于具体的实践研究。
如果从阅读能力所指向的内容与目的看,以上研究又可另分成三类,分别为偏重“意义理解”的,偏重“语感、技能”的,偏重“智力发展”的,但也存在交叉重叠的现象。其中以“意义理解”取向为主流,对当前的教学实践影响也最明显。切实地理解阅读能力的内涵对于实践的意义不言而喻,过去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讨论可以为我们的后续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阅读能力结构因素的内涵及学习行为特征
从阅读行为类型与阅读能力发展水平的维度看,我们将阅读能力的诸多因素归纳为“认读能力一理解能力一评价能力一迁移能力”的四因素结构。这样的分类,虽然仍难以完全避免可能产生的交叉和重叠,但如果联系阅读教学现实中各自能力因素所对应的目的、任务与行为特征、水平来看,其可观察可解释的程度较高,对实际教学的积极影响也会比较明显。当然,这样的表述虽然必要但还不够,因为能力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特性,而是具有复杂结构的多种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无论是各因素所需体现的目的任务、行为表现,还是必要条件、心理倾向,它们不但各有其特殊的内涵属性,也存在着相互间有机的内在联系,因而必须有进一步的细化分析与关联说明。
1. 认读能力。
对认读能力,学术界对其一般作这样的解释,认读是指对文字符号(音、形、义)作出识别而正确读出来,在阅读能力结构中处于基础层次。这样的表述从总体外显的阅读活动行为表现的维度看是可以的,但用于解释具体而复杂的实践是不够的。如果我们从中小学阅读教学的具体活动行为视角去观察它的内涵,我们就能更深入地把握它较为丰富的内部意义和看清其更为具体的行为活动。
目的任务:主要为客观性地识别及正确传递文本符号信息和认读储存。
行为特征:符号识别的基本反映主要为朗读与默读(包括视读、听读、扫读、跳读等行为),易观察的外显识别行为主要为朗读。
条件依托:以识字为基础,即辨识文字的音、形(义),可以说识字量越大,其认读力越强。运用字(词)典的工具能力是其重要条件。较高层次的认读力与主体的语言素养密切关联如语音、语意、语态能力等。
心理倾向:主要为识记(辨识)反应。
学习水平:由低到高可细分为三级。正确读出——正确清晰流利地读出——正确清晰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读出及速读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较高级的认读已与理解力密切关联,主体性学习特征也已非常明显。至于中小学教学要求中的速读能力,由于对学习水平要求较高,故在因素分类中历来争议较多,很多分类采用单列做法,但我们认为,按学习行为特征其还是应归入“认读能力”项为宜,属于认读能力中的高级水平。这里分层次揭示认读能力的内涵属性、心理机制等,尤其是行为水平的划分对于判断实际阅读教学的行为有效性和教学过程方法的合理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理解能力。
一般解释是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主体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经过辨认、分析、归纳、综合、概括及想象、推断等思维活动,把握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方式。理解是阅读的基本任务,具备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从一般的意义说,理解性阅读的目的任务主要是客观性地指向内容的意义解码而获得信息,实现理解与有意义积累,但从中小学阅读教学的目的取向及实际的功能体现看,阅读教学所定义的理解能力是有其自身的特殊意义和要求的。
目的任务:客观性译解文字符号意义(包括内容与形式);检索、提取(推断)、整理、解释和存储信息及语言材料。
行为特征:文字符号意义与表现方式的解读;信息的检索、提取、整理、积累;对于内容意义和表现形式的解释及信息提取与解释过程中的语言组织与表述。
条件依托:词句意义及内容间组织关系的辨识理解(包括事物认知),语言方式及相应功能的理解。
心理倾向:感知觉,思维(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断等),想象与联想等。
学习水平:由低到高可细分为三级。意义感知、识别(内容与形式)——检索、选择、整理、记录、存储——推断、感悟及组织(编码转换)解释表述。
3. 评价能力。
评价是对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其区别在于理解,主要指的是对阅读材料作出客观性的认知,而评价是在客观性认知的基础上掺杂了读者个人的主观思想与感情色彩。在阅读行为上体现的是一种读者姿态,一种读者个性化阅读的姿态。评价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能力,有了它可以更好地发挥阅读作品的社会功能。同时,它也是通向更高层次阅读能力的台阶和桥梁。
目的任务:结合读者自己主体价值观的分析、鉴别与思辨;欣赏、评论(对文本作者所持见解及表现形式作或认同响应,或质疑摒弃,或加强补遗等评判),由此产生读者主观倾向的感受、见解和思想感情。
行为特征:主体学识经验与思想情感倾向介入的评判性(审视性)解读,由此产生鉴别、评判、取舍等行为,而后产生读者个性化的思想情感或见解。
条件依托:阅读主体的事物认知能力,学识经验;彼此思想观念的异同与冲突;阅读者的思维力与语言表述力等。
心理倾向:主体的价值观、情感倾向;思维方式;认知冲突、联想等。
学习水平:由低到高可细分为三级。原理解与感悟的深化,个性化认知与鉴别——彼此认知比较,发生或融合或冲突的认识和体验——以价值观和主体情感倾向为前提的取舍及生成表达主观性的认知与情感。
4. 迁移能力。
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存在着迁移现象。迁移能力是阅读能力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从阅读材料中触发阅读主体的个性化行为和创造欲望而产生的学习迁移。迁移行为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或在情感态度、思想观念,或在知识技能、思维方式,或在探寻事物深层内涵和事物间的联系与因果等。
目的任务:分析、评估、鉴别、借鉴;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迁移或问题解决。
行为特征:阅读主体应用取向的材料解析;引用、延伸、变式、转换;认知、情感迁移。
条件依托:客观材料与主体认知之间存在彼此关注的共同因素,彼此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及主体具有的相应的认知和语言的变式、转换、重组等能力。
心理倾向:学习主体具有优势兴奋点,相似性联想,再造与创造性想象。
行为水平:由低到高也可细分为三级,即联系、模仿、引用、简单应用——变式、转换、重组(包括延伸、拓展等)——由此及彼的单因素或多因素的迁移或创造。
阅读能力结构四因素之间的关系既相互关联又各具特性。一般地说,后一种因素能力基本以前一种因素能力为基础,如缺乏认读能力就难以有理解能力,没有以评价能力为桥梁,迁移能力就很难得到提升等。四因素各自主要的技能行为与学习心理也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标志。如认读能力的主要行为标志是识记,理解能力的主要行为特征为译解等。总体而言,阅读能力结构的四因素之间呈现着一种由低到高的层级关系,这也可看做阅读能力的层级学习水平,它们在各自的性质、功能与行为表现方面也有差异,前两项能力倾向于客观性阅读,后两项能力倾向于主观性阅读。但应当注意,这种联系对于学习的影响是非单向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如认读力越强,对理解力的提升就越明显;反之,理解力越强,对认读力的促进也就越有利。以此类推,其余因素之间的关系亦然。
三、当前阅读教学的几个研究方向
过去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讨论为我们的后续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从我们进行资料分析的心得来看,尚有几个方面是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与实践中注意的。
1. 从宽泛的讨论转向明确对象领域的研究。
首先,进行一项研究,无论是用来引导实践,还是要深刻揭示事物内涵,仅关注事物的共性是不够的,不同对象领域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是有差异的。中小学生正处在学习的阶段,在阅读能力培养中学习语言、掌握技能、获得心智发展是其首要任务,任何关于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均应关注这一点。其次,要解决问题,必须有明确的“对象感”以保证研究目的与方向的聚焦。
2. 适当改进研究方法,从侧重传统的“因素分析”转向“活动·因素分析”和关联研究。
阅读能力结构的前期研究,大多采用了因素分析法,以期揭示其规律,也较少关注隐于行为现象后的认知心理的有机联系,这样就难以透视错综复杂的因素内涵,也减弱了对具体实践的指导力。如果在以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现实行为分析,再以体现发展层级水平的行为技能为主系结构,结合特定的阅读任务目的、心理现象进行关联分析,这样应该能更好地观察其表里之联系。
3. 兼容两种阅读姿态,从偏重“客观性阅读”的研究转向“主客观兼容性阅读”的研究。
当前的阅读教学问题甚多,其中之一就是对文本仅作单向性解读,只关注“他思”(作者的“我思”),注目于对文本的客观诠释,这是一种典型的还原作者本意的“还原主义”的教学格局。在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和研究方面目前的有效经验极少,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4. 关注推进实践变革和放眼国际化,从过去较多地停留于资料诠释的重复研究转向实践取向的细化研究与前瞻研究。
过去我们在阅读能力结构的研究方面,局限于概念讨论的重复研究较多,很少有为改变我国教学实际问题的针对性实践研究。我们过去的研究结论和成果,与目前国际上在该方面的实践、研究进展,尤其是与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确已产生距离。不进入研究对象的内部,就难以具体清晰其内涵和窥视其实质,实践指导需要宏观的规律、原则,也需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处理的微观把握,切实解决问题引导实践变革,需要我们继续进行纵深性的细化研究。
3.古代记叙散文阅读之分析人物形象 篇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祁黄羊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
祁黄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一人物形象特点的?
解析:第一问是问人物形象的特点,可以从与人物有关事件、人物的言行、他人的评价等方面入手概括。从祁黄羊举荐仇人和自己的儿子两件事以及孔子的评价,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唯才是举、公而忘私的人。
第二问是问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包括正面和侧面两大类,正面又包括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包括他人的对比、衬托等。
答案:祁黄羊是个唯才是举、公而忘私的人。文章通过人物对话,祁黄羊举荐仇人解狐做南阳令、举荐自己的儿子祁午做校尉两件典型事件以及孔子的评价来正面表现。
【技法指津】
分析人物形象是阅读赏析古代记叙散文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概括分析典型事件
在记叙类文本中,写人总是与叙事密不可分,并且总是在典型事件的叙写中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国古代记叙性散文也是如此。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盟、负荆请罪等典型事件,成功地塑造了蔺相如智慧、勇敢、先国家而后私仇的形象。理清事件是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具体分析时既可以用不同事件表现人物的不同形象特点,也可以就同一形象特点用不同事件来表现。
二、分析个性化的细节描写
这里的细节是指人物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如同样见到秦始皇,项羽一句“彼可取而代也”,足见其爽直坦率;而刘邦一句“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足见其委婉含蓄。《魏公子列传》通过“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俾倪,故久立”等一系列动作把侯嬴的性格特征写活了。
三、抓住议论性的语句
记叙、议论、描写、说明是就表达方式人为区分的,事实上任何一篇文章都不会只使用一种表达方式。在古代记叙散文中也同样夹杂着一些议论性的语言,它们数量或许不多,但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议论语句,对于分析人物形象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屈原列传》开篇就评价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再如《张衡传》中评价张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四、注意人物之间和人物前后的对比衬托
古代记叙散文中的人物往往不只一个,通过他人的对比衬托来塑造人物形象是最常用的手法。如《荆轲刺秦王》中在秦廷上秦武阳和荆轲的对比衬托就非常典型,“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武阳的胆小怯懦和荆轲的沉着机智形成鲜明对比。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休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着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倨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洛阳人有相仇者,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终不听。客乃见郭解。解夜见仇家,仇家曲听解。解乃谓仇家曰:“吾闻洛阳诸公在此间,多不听者。今子幸而听解,解奈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无用,待我去,令洛阳豪居其间,乃听之。”
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過门常十馀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选自《史记·郭解传》)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使人微知贼处(暗中)
B.皆多解之义(赞扬)
C.居邑屋至不见敬(看见,见到)
D.仇家曲听解(曲意求全)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解姊子负解之势/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
B.以躯借交报仇/具以实告解
C.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
D.为人请求事/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
3.将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
译文:
(2)今子幸而听解,解奈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
译文:
4.用标点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
5.本文是通过哪些典型事件来塑造郭解这个人物形象的?试加以概括。
答:
6.运用侧面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分析。
答:
7.概括文章主人公郭解的性格特点。
答:
4.记叙文阅读结构分析 篇四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记叙文之阅读分析能力作者/ 曾令革
【摘要】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来表达中心思想。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包括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从五个方面培养初中学生的记叙文阅读分析能力。
【关键词】记叙文 要素 顺序 线索 分析能力
记叙文是文体丛林中的一个重要品种,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记叙文姓记,它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来表达中心思想。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包括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还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在这里笔者需要着重论述的是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广义的记叙文。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记叙文的阅读分析能力呢?下面笔者将从五个方面谈谈阅读分析记叙文的常用方法的粗浅看法。
一、要了解记叙的人称
记叙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的是第一人称,如《孔乙己》等。文中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或作品中的虚构人物;也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发生种种关系,并对人物、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它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故乡》是小说,文中的迅哥儿(我)有作者的影子,文章通过第一人称手法,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深刻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衰败和萧条,表达了自己对新生活的渴望。由于采用第一人称,给人的感觉是真实、亲切的,因而也为作者直接表达(或流露)感情提供了方便。
以第三者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是第三人称,如《皇帝的新装》。其优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地叙述。阅读分析时要和作者在同一角度去理解文章。
二、要把握记叙的要素
任何一篇记叙文,都要回答这样几个问题: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一般把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称为记叙的`六要素。阅读记叙文,抓住了这六要素,也就把握了全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把文章所写的人物的活动或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才能由材料出发准确把握文章的宗旨。
一般的记叙文,内容单一,人物要素容易把握;但在复杂的记叙文中,作者着墨较多的往往不止一个。分析人物要素就显得比较困难。其方法是:弄清各个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在阅读时理清线索,抓住全文梗概,细心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特意去写这一人物,为什么要安排另外的人物等。
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是阅读记叙文的基础。但仅仅了解了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并不能说是把握住了事件这个基本要素。真正地把握还包括挖掘事件的意义,理解它们与主题的密切关系。具体方法是:分析文章的选材与材料的详略安排情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是看看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个事来写,为什么对此详写对彼略写,这件事表现了什么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章并非写了一件事,而是写了多件事。对于这类文章可采用:先概括每一件事的内容及倾向,然后事事相连,看看总体上写了那些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三、要理清记叙顺序
记叙文有侧重写人的,侧重记事的,侧重写景状物的。阅读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注意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心里和外貌,从而看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阅读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注意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而了解事件的意义和影响。阅读以写景状物的记叙文,要注意分析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绘的,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为了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对记叙的材料必然要作一个主从、先后、详略的安排。这就形成了记叙文的顺叙、倒叙、插叙等几种叙述方式。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前因后果、条理很清楚,如《一面》;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先把结局说出来,吸引读者了解其起因和过程,如《背影》;插叙指在记叙过程中,需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再接着叙述后来的事情,如《羚羊木雕》。
阅读记叙文,把握住文章记叙的顺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其方法是仔细读课文,看看其中有无时间上的先后错落现象,或者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如果有,那么这些地方就出现了记叙顺序的变动,可能运用了倒叙或插叙方式。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文章选择哪种记叙方式,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和写作意图。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思考:这种叙述方式对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表达有什么好处?就是说,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种思考的途径在于联系文中各部分材料之间的关系,比较其它记叙的方式,看看文中选取的叙述方式的特点,并始终与文章主题的表现相联系。
四、要辨析记叙线索
阅读记叙文要明确记叙线索。线索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穿起来。记叙文的线索是比较复杂的,它由诸多因素决定,诸如文章内容、文体特点、写作风格等。有的以时间的转移、空间的变换为线索,有的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或以具体的问题、物品贯穿全文。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如《枣核》一文,用“枣核”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内容可分为“索枣核”“见枣核”“议枣核”等几部分,“枣核”是一条叙事线索,也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较复杂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线索,如《藤野先生》,文章除了以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外,还有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暗线。
阅读时抓住了统领全篇的线索,就能对文章的结构条理清楚的认识。因此,把握记叙的线索也是记叙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的有机联系,也就是找到了文章的线索。实际上,线索就其性质来讲就是联结材料的或明或暗的纽带,其作用就是使材料统一,结构严谨,便于文章内容的表达。因此,线索也就是作者写作思路在文章中的体现。阅读分析记叙文,必须揣测作者的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线索。五、要理解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使文章文情并茂,所记叙的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所写事件细致生动,文章的思想感情更鲜明突出。阅读记叙文,理解文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是把握全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
描写的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形象鲜明的印象。一篇记叙文如果不加区别地处处都开展描写,读者的印象就反而模糊了,因此,描写是有重点的。文章描写的重点,总是那些最能表现作品思想感情的地方,起着烘托中心思想的作用。我们在阅读这些章节时,不能只着意于作者所运用的词语和技巧,还必须通过这些描写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思想感情。
在记叙文中,议论和抒情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对所叙述的对象的见解或判断、态度和感情,都直接以议论或抒情的方式表达出来。阅读这种类型的记叙文,必须把握住两点:一是议论和抒情是从作品的思想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是对记叙材料意蕴的概括和情感的升华,是水到渠成之笔而不是空谷回旋之风;二是议论和抒情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倾向,透露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阅读时认真领会作者的议论、抒情部分,是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一条途径。
记叙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阅读分析时应避免割裂,力求把它们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值得注意的是,记叙文的主要表现方式是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处于从属的地位,这些手法与记叙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为表现文章内容服务。
总之,阅读分析记叙文,必须注意了解记叙的人称,把握文章的基本要素,理清记叙的顺序以及线索,准确理解记叙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全面把握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所反映的中心思想。
【参考文献】
1.潘意敏编:初中阅读分析与训练,上海远东出版社,.12.
2.中考命题小组:一本必胜:中考记叙文课外阅读(7-9年级通用),青岛出版社,.3.
3.胡建华:《如何提高初中生记叙文阅读能力》,《教育革新》,.6.
5.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篇章结构分析 篇五
阅读理解题是考研英语的重点,考生在总结解题技巧的同时也应该关注一下阅读理解的篇章结构特点,下面是总结的对阅读理解的几种结构特点,希望能给考生一些帮助。
(一)花开两朵型
文章开始提出两个核心概念,随后分段论述。把握这种文章的关键是注意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定义,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这种结构分为两类,一种是两个概念是并列的,另一种是两个概念形成对比,对于后一种文章要注意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以及作者对各自的态度。
(二)现象――解释型
在现象――解释型的文章中,作者在文章开始给出一个现象,相当于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对现象进行
解释或分析现象或问题产生的原因,存在的因数以及可能解决方案,作者可能提到几个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是之后作者自己认可的那种解决方案才是文章的重点和主题;在文章最后对现象或问题进行总结说明并进一步强调作者支持的那种解决办法。
(三)层层递进型
全文论述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文章开始是对有关主题的一般介绍,然后一步一步将主题具体化。这类文章的各段开始常出现表示递进关系的副词,如inadditionto,furthermore,moreover等,文章的主题一般可以通过综合各段首句得出。
(四)一枝独秀型
全文围绕一个核心概念展开,文章围绕着这个概念、中心思想或者现象,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释说明,最后对文章进行总结,并再一次对该概念、中心思想进行阐述。
(五)问题――解决方案型
在这类文章中,作者首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针对这一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如果有多个解决方案,作者认可的才是主题。
除了文章结构外,对于报刊杂志体文章时文的一般特点也应有所了解,因为这种文章在考研阅读中占有极大比重。报刊杂志体文章的主要特点有:
1.引人入胜。通常以一个有趣或吸引人的故事或背景开始。
2.抛砖引玉。讲故事或交代背景的目的在于引出主题。所以,时文的主题常出现于首段的最后一句话或第二段的首句。
3.假装客观。作者开始不说出自己的观点,貌似客观地陈述各派观点,最后才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确定作者态度的时候,主要根据所举的例子进行判断。如果例子表现一种正面态度,说明作者对这一事物持正评价;反之持负评价。
6.记叙文阅读结构分析 篇六
(1) Topic Sentence 主旨句:表达段落的主旨,即本段想要表达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 Detail 细节:为了详细说明段落中心含义,所罗列的相关支持内容,即本段通过哪些例证来阐明主旨句。
Topic Sentence主旨句 + Detail细节,这两个要素加起来就是标准学术论文体的“TS+D段落结构”。托福文章段落大都遵循这种结构,我们通过段落主旨句就可以把握该段的中心含义。
托福阅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问题有哪些?
1.事实信息类问题。
问题说明:要求您识别文章中明确说明的事实信息。
示例:根据文章段落,以下哪些内容是关于 X 的正确说明?
2.错误事实信息类问题。
问题说明:要求您确定在 4 个答案选项中哪个是错误的,该错误选项的细节或观点并不存在于文章中或表达不当。
示例:作者在描述 X 时,提到以下所有内容,除了……
3.推断题。
问题说明:问题阅读完文章后,会要求您确定 4 种表述中哪个是作者试图暗示的内容。
示例:关于 X 可以做出以下哪些推断?
4.修辞目的题。
问题说明:您会被问及为何文章作者在某一特别位置或采用某一特别方式说明了某一条特别信息。
示例:作者为何提到 X?
5.词汇题.
问题说明:要求您根据文章回答 4 个答案选项中哪个选项在意思上最接近所选的词语或词组。
示例:文中的词语 X -=在意思上最接近……
6.指代题。
问题说明:文章中某一词语突出显示;要求您从 4 个答案选项中选择哪一个最准确地指代了突出显示的词语。
示例:文中的 X 词语指的是……
7.句子简化题。
问题说明:要求您选择一个与文中某个句子基本意思相同的句子。
示例:以下哪项最准确地表达了文中突出显示文字的基本信息?
8.句子插入题。
问题说明:您会看到一个新句子并被问及它最适合放在文章的哪个地方。
示例:【你将看到粗体显示的句子】该句最适合放在哪个地方?
9.文章总结题。
问题说明:要求您选择文章的主要观点,与文章次要观点或不包含的观点区分开来。
示例:哪三个选项表达了文章中最重要的观点?
10.填表题。
问题说明:向您提供一份根据文章信息已进行部分填写的表格,并要求您将表述内容与所提供的原文进行正确匹配。
示例:将表述内容与所提供的原文进行正确匹配。
托福阅读中的绝对词
在众多口口相传的做题技巧中,我想“绝对化表达不选”一定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一条。我不知道最早的想出这条规律的前辈他说的原话是什么,我只知道经过这么多年的传承,很多人都被忽悠了。
我先举个栗子。
TPO当中有这么一道题,其中B选项里有个大大的best,很多人就在心里把这个选项枪毙了。是的,不凑巧,偏偏这就是正确答案。
Paragraph 1 indicates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bout ::Roman pottery::?
A Roman amphorae were of much higher quality overall than other Roman pottery.
B Roman pottery can .best. be appreciated when actual pieces are handled.
C Roman pottery declined slightly in quality when the use of fast wheels and kilns was introduced.
D Roman practical tableware spread more rapidly across the Mediterranean than amphorae did.
The pottery of ancient Romans is remarkable in several ways. .The high quality of Roman pottery is very easy to appreciate when handling actual pieces of tableware or indeed kitchenware and amphorae (the large jars used throughout the Mediterranean for the transport and storage of liquids, such as wine and oil). However, it is impossible to do justice to Roman wares on the page, even when words can be backed up by photographs and drawing. .Most Roman pottery is light and smooth to touch and very tough, although, like all pottery, it shatters if dropped on a hard surface. It is generally made with carefully selected and purified clay, worked to thin-walled and standardized shapes on a fast wheel and fired in a kiln (pottery oven) capable of ensuring a consistent finish. With handmade pottery, inevitably there are slight differences between individual vessels of the same design and occasional minor blemishes (flaws). But what strikes the eye and the touch most immediately and most powerfully with Roman pottery is its consistent high quality.
这个题目相关的句子我已经加粗标记了,这句话比较明显的有一个逻辑连接词however,所以对比的意思非常的明确。而四个选项里也有三个都表现了对比,而这三个选项在内容上还都集中在标红那一段。所以这个题目来势汹汹其实一点都不难,错误选项迷惑度低,但让人遗憾的是,这道题错误率很高。而且大多数学生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错的:我知道我选的不太对,但我不知道选什么。但是大家又都坚定地认为B选项里面的BEST太过于绝对,坚决不选。
其实标记的句子写得很清楚,……is very easy to appreciate……However, it is impossible to do……我先大致翻译一下这句话:罗马的瓷器的高品质在你亲手碰触到实物的时候是很容易感受的,但是通过图片就不可能做出公正的评价。这句话中两者对比语气很强烈,语意也很清楚,就是想表达罗马瓷器你要把玩实物才能感受它的高品质,就是handling actual pieces好,page不好。
B选项是很合适的。
对于这种大段落考查细节题的情况,同学们往往会紧张,越紧张越慌乱,什么都找不到。其实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段话,第一句总起,说罗马瓷器在很多方面都很出众。然后就是一个大对比,表明它的好的好是图片表现不了的,你得亲手去感触。再往下就是关于它如何好更细致的内容了。在更细节的内容里,还有一个对比,.like all pottery, it shatters if dropped on a hard surface. .这也就是第二题的答案出处。
其实ETS还是比较套路滴,第一段的后半部分中有大量关于罗马瓷器的细节描述,这种情况下最容易出EXCEPT的题目,而第二题的答案句也不是意外的落在一个对比表达上。给大家附上第二题哈:
All of the following are mentioned in paragraph 1 as characteristics of Roman pottery EXCEPT:
A It was usually made with high-quality clay.
B It generally did not weigh much.
C It did not break as easily as other ancient pottery.
D It sometimes had imperfections.
我平时没事儿的时候喜欢把TPO的文章拿出来细细地读,然后跟题目进行对比,有些文章类型,题目简直就是固定搭配。后来我再做真题或者新的TPO,我都先猜一猜这个段落会怎么出题,我也会直接通过看题目,直接猜答案,结果竟然八九不离十。不是在炫技,也不是教大家投机取巧,是觉得多多分析文章的结构对做题目帮助很大,所谓的题感大概就是这样吧。
其实ETS还是比较套路滴,第一段的后半部分中有大量关于罗马瓷器的细节描述,这种情况下最容易出EXCEPT的题目,而第二题的答案句也不是意外的落在一个对比表达上。给大家附上第二题哈:
All of the following are mentioned in paragraph 1 as characteristics of Roman pottery EXCEPT:
A It was usually made with high-quality clay.
B It generally did not weigh much.
C It did not break as easily as other ancient pottery.
D It sometimes had imperfections.
遇到托福阅读加试题了怎么办?
遇到托福阅读加试题是比较正常的,我们不能心慌,更不能乱做。原因很简单,我们不知道加试部分到底怎么算分,市面上流行的说法那么几种:加试部分是为了测试题目的平衡性,不算分;加试部分会抽几道题算分,认真做;ETS会利用加试题目的难度来平衡试卷的总体难度,加权平均后会给学生加分或者减分。
其实,不管是那种情况,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被加试所影响。跟新托福实施的早几年相比,现在的托福考试已经非常友好了。要知道以前你是不知道托福阅读试题是否有加试的:以前阅读部分采用分别计时制,20分钟完成第一篇,如果有加试,那么剩余时间会变成40+40;在采用新的计时方式后,我们在第一时间就能知道有无加试,具体有几篇,因为整体时间会在屏幕上显示。再者说,我们有经典的托福阅读文章加试题目,完全可以在考试前全部记忆下来,这样在考场上就能够快速地完成加试部分,然后利用剩余的时间来检测前文已经做过的题目。这也算是托福阅读加试的福利了。
7.阅读记叙文要突出层次 篇七
第一层次是粗读。
粗读就是要获取作品所提供的一些直接信息。其教学目标应该是:了解创作背景, 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感受作品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或捕捉感情线索) 。例如, 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 其背景是二十世纪初中国广大农村经济萧条凋敝, 农民生活极其贫困……小说《故乡》的内容包括:记忆中有神异色彩的故乡;现实生活中贫困破败;理想中迷茫的故乡;现实生活中故乡萧条的景象和饱受贫困压迫、痛苦挣扎的人。小说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悲伤的。
要把握作品的内容往往应根据文题所提供的信息, 运用生活知识作出合理的判断:故乡, 要有景、人、情, 然后再去感知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
再如学习《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 可以从文题所提供的信息, 推断文章的主要内容:消逝, 表明今天的罗布泊干涸了;“仙”说明罗布泊曾经是令人神往的美丽湖畔;再将“消逝”和“仙”两个信息联系在一起, 可知文章还要有对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进行分析这一内容。再根据推知这一新的信息联想, 作者分析原因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处理文题信息间的关系, 从而得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获取文章主要内容的判断之后, 再让学生阅读作品, 便印证了这种联想判断的合理性准确性, 同时也能很好地把握作品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仙”有热爱;“消逝”有痛惜, 继而是真诚的疾呼:保护环境。
第二层次是精读。
精读的教学目标一般是理清作品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把握文章的主旨。
《故乡》中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因看到萧条的故乡景象, 贫困饥苦的故乡人, 回忆起过去故乡的美好神异, 自然激起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对创造新生活的深深思索;之后我们再引领学生讨论小说的主题。主题是我们对小说内容 (农村破败, 农民生活贫困) 进行分析后得出的:旧中国是一个充满重重剥削和压迫的愚昧、落后、贫穷的社会, 我渴望没有辛苦麻木、暴戾恣睢, 人与人之间关系纯真的社会, 并表达了我要踏出新生活道路的信心。
文章的主题也是根据作品的主要事件或人物的塑造, 或所展示的生活画面去分析作者的创作目的获取的。如杏林子的《生命·生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课) 写了三件事:1.小飞蛾在我手中挣扎;2.香瓜子在墙角长出一截瓜苗;3.我静听心跳。三件事看似不相联系, 但从文题“生命”这一话题并结合作者在文章结尾的一段议论, 依据语文全息性——局部构成整体, 整体照亮局部来思考文章议论的部分:
对于生命, 我可以好好使用它, 也可以白白糟蹋它, 我可以使它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一切都在我的一念之间 (捏在我手中的小飞蛾的生命死活全在我的一念之间) , 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作者认识到了生命要有意义) 。但是, 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 却在我们自己的掌握 (进一步认识生命的价值) 。
我应许自己, 绝不辜负生命, 不在我手中白白流失, 我愿意为它奋斗, 勇敢的活下去 (要为生命而奋斗) 。我们把三件事引发的议论的关键信息连缀在一起思考, 便获知这样一个道理:要让生命有意义, 就要创造生命的价值, 要实现生命的价值就必须为之奋斗。这样我们就准确把握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第三层次是品读。
品读的教学目标是深刻理解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 欣赏作品的美点。
品读是在完成前两个层次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 是学生加深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谛听作者心声和获取艺术感染、享受的学习过程。
例如《故乡》中闰土的神色和语言:他站住了, 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 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分明地叫道:老爷!……这“欢喜”与“凄凉”体现了闰土复杂的心理活动:见到儿时最要好的伙伴而欢喜;而如今自己愁苦贫困而凄凉, 恭敬地叫“老爷”是森严的等级制度使得他不得不分明地吐出令人冰冷寒噤的话。再如高尔基《海燕》中:海燕的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这绝不是一句闲笔。海燕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先驱, 他不仅要在斗争中冲锋在前, 还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这汪洋大海的力量, 所以翅膀掠起飞沫是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带领、组织广大人民群众与反动势力斗争, 这不仅有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海燕的形象, 也有利于对主题的深入理解。
至于美点欣赏, 首先要引领学生捕捉美点, 然后谈自己获得的艺术享受, 再理性思考其艺术表现手法。
8.记叙文阅读结构分析 篇八
无论什么文体的文章,作者总是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将掌握的材料加以剪裁,按照一定的思路去安排材料,这就是布局。作者的布局在文章中的表现形式就是结构层次。
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以及每一个自然段内部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达到读懂文章的目的。
文章的结构布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精心构思,刻意安排,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
结构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结构分析就是对一篇文章中的上述三种要素进行的分析。具体说来,就是能根据各段思想内容之间的结构关系,梳理各部分及每部分内各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段意和层意,并由此归结全文主旨。注意文章在材料安排上的过渡和照应,通过品读开头和结尾来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意图。
二、结构分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曾经的辉煌与尴尬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学语文教学有一个较为生硬和死板的阅读模式,就是凡课文都要分析结构层次,概括段意和层意,然后归结中心思想,最后总结写作特点。每一篇课文大多是老套的三部曲。学生怎能不厌倦乏味?况且这三部曲的解读大多是教师根据教参所作的专家规范解读,不允许学生有个人见解。
这样分段和概括段意,教师固然省时省力,学生也能通过结构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通过段意层意提挈全文主要内容。但是,长此以往这样做,千篇一律、简单化地这样做,就产生了较为显著的负面作用——使很多新鲜活泼的课文失去了它本身的新鲜和灵性,课堂也失去了它应有的灵动和活力。
三、摒弃结构分析后语文阅读教学的再尴尬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绝大部分教师摒弃了这种僵化、生硬的结构分析法,大多改为“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品味语言”等解读文本的新方式了。
这样的解读固然有其优势——由浅层印象到深层赏析,由整体把握到细部推敲。然而对有些课文来说,学生往往学完一篇课文后,脑中还如一盘散珠,没有把握作者写作的主要思路,不能明确文章的组材线索,不能提挈全篇的主要内容,归纳概括段意层意的能力也就无从培养。
针对此种情况,我就在反思,我们能否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中汲取有益的营养。虽然传统的结构分析法曾经被僵化地、模式化地、死板地使用过,现在已被广大的语文教师弃之如敝履,在有些老师看来已经不时尚了,但对于中学语文的很多课文,它依然能发挥其他解读方法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对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抓住文章的组材线索、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方法,它都有着非常独特的奇妙的作用。
四、结构分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妙用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的中学课文只要能灵活地运用结构分析法,并且不拘泥于其中,不纠缠过多,不生搬硬套,本着积极发展学生思维的原则,结构分析有着其他解读方式无可替代的妙用。具体说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有助于理清文章的组材线索。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要解读好一篇文章,要准确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法特点,梳理文章思路是最优途径。
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写自己在“爸爸的花儿落了”前后的成长经历和感受。文章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所以文章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学用书》对本文写作的思路梳理为:“作者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受锻练,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写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如果照此法梳理,显得十分繁琐、啰嗦,感觉越理越乱。而如果恰当地运用结构分析法,将此文分为“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三个主体部分,在三部分之间分别插叙回忆了一些内容,这样一来,就显得一目了然,脉络清晰了。
《藤野先生》一文中,如开头写“清国留学生”在东京不学无术赏樱花和学跳舞的生活情景,以及往仙台沿途所见和初到仙台受到教职员的优待的情景,好像和写藤野先生都没有直接关系,好像作者的组材有些繁杂凌乱。然而用结构分析法简单一梳理,就眉目清晰了。全文围绕藤野先生这一线索,写了三部分内容:一(1—3):见藤野先生前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二(4—30):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的经过;三(31—33):离开仙台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和获得的精神力量。
文章为什么要写好像和藤野先生没有直接关系的第一部分内容?在理清文章的组材线索以后就可明白,作者这样写正交代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的机缘,同时表明作者读书留学的志向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而不愿与那一班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
2.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写法特点。
《列夫·托尔斯泰》一文共九段,可以先让学生归结每一小段的大意,然后将全文归并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5):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一张俄国普通劳动者的脸。第二部分(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犀利、丰富、有威力。从全文两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看,作者为什么不惜浓墨地描写托翁极为普通的外貌特征?结合第二部分内容可知,这样写至少有两个作用:一是表现托翁生活于广大普通大众中间,与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二是衬托托翁那双非同寻常的眼睛,是欲扬先抑的手法,能给读者留下强烈而鲜明的印象,增强文章的表现力。通过结构分析,全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住了,写法特点也就十分清晰了。
再如鲁迅的《雪》,对它的结构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就会发现,课文前三段写江南的雪,后三段写朔方的雪。作者通过两地不同雪景的描绘,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江南的雪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执著追求,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主题明确了,写作手法自然也明白了——对比手法的运用,以江南的雪的滋润美艳对比衬托朔方的雪的如粉如沙、蓬勃奋飞的特点。
3.有助于理清文章的结构,进而分析其结构特点。
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对文章的结构作一简单梳理可发现,全文分为三部分:一(1—2):总说石拱桥的特点;二(3—9):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三(10):说明新中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全文主体内容由整体到局部,由一般到具体,符合一般说明文使用逻辑顺序的结构特点。
对文章第二部分7个自然段进行细分细剖的内部层次分析又可发现,此部分又可分为三个层次,第1层(3):总括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第2层:(4—8)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介绍中国石拱桥;第3层:(9)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这三个层次安排由总写到分写再到总写,也是说明文常用的逻辑顺序,结构井然有序,条理清晰。
4.通过对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分析归纳文章主旨和写作意图。
如《看云识天气》一文,开头描绘了各种云的形象与天气的对应关系,突出天上的云具有“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特点,然后点明其一般规律:“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一句话点明了云的形态变化同天气的关系,总领全文。
文章结尾说“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雨雪,预知天气变化,这对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又一句话点明了《看云识天气》一文的写作意图。
5.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行文习惯与作文思维习惯。
一般说来,阅读和写作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阅读教学常常能对写作起指导借鉴作用。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方法,还可以通过文章的结构分析促使学生养成科学的行文习惯。课文是怎样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怎样一线串珠,又是怎样过渡和照应的?开头怎样入题?结尾怎样篇末点题?这些都可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通过培养结构分析的能力而获得,养成组材有序、条理清晰的作文思维习惯。
我们教师写作或者平时指导学生写作文提纲,其实就是结构分析方法的运用。学生在平时的课文阅读中对结构分析方法熟练了,拟作文提纲自然就会驾轻就熟,也就能写出脉络清晰的好作文。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真正体会到了结构分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妙用。它对文本的阅读和写作都有着直接的显著的意义,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又何必计较它是不是时尚呢?
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发挥这一传统法宝和利器的威力,并且有发展地继承它,让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它的奇妙作用,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记叙文阅读结构分析】推荐阅读:
写景记叙文阅读07-22
记叙文阅读专题11-12
记叙文狼阅读答案10-23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题07-03
五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08-17
写人记叙文阅读指导08-17
初一记叙文阅读及答案11-15
写人记叙文的阅读方法07-01
初中生语文记叙文阅读08-03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思路一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