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系统管理学知识培训体会

2024-10-16

卫生系统管理学知识培训体会(共10篇)

1.卫生系统管理学知识培训体会 篇一

在全县卫生系统消防安全知识培训班上的讲话

Xx卫生局副局长xxx

2011年xx月xx日

同志们:

今天,召集大家到这里来,举办xx县卫生系统消防安全知识培训班,委托县消防大队领导和专业人士给大家上一次课,是贯彻落实省、市、县领导和有关部门关于切实加强消防安全工作部署的重要内容。这个培训班意义重大,希望大家要认真听、仔细记、积极参与。

为进一步做好下半年消防安全以及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下面我提几点意见:

1、高度重视,落实责任。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加强医疗卫生行业消防安全工作,遏制和杜绝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

2、积极行动,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排查。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强门急诊、病房、急救中心、集体食堂、集体宿舍等人员密集场所各地下空间进行排查,确保建筑物符合消防安全标准,配备消防器材,确保无阻碍逃生的违章设施或违章建筑。要重点加强对放射科、药品仓库、实验室、高压氧舱、配电室、电梯等部门安全的动态监督管理,确保落实责任到人、落实到细节。

3、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和应急救援演练。各单位要大

1力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普及安全用火、用电、用气和逃生自救常识,不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消防安全意识。要组织观看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录像,举办知识讲座等形式,提高干部职工的防范意识。抓好特殊工种岗位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特殊工种岗位人员素质和业务技能。各单位要完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加强应急培训,提高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

4、做好其他安全生产工作。卫生系统安全生产工作任务多、责任大,如生物安全、医疗安全以及院内的治安等,各单位要切实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对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加大监管力度。要以构建和谐医患的要求,加强医患沟通,及时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多部门、多途径协调,妥善处理医闹事件,为群众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同志们,希望大家在今天的培训班上学习到更多的消防安全知识,回去以后要在广大干部职工中普及消防安全防范知识,传达今天我在这里的讲话内容,进一步做好下半年的消防安全以及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全年消防安全及安全生产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最后预祝本次培训开班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2.卫生系统管理学知识培训体会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兰州市城关区辖区3所公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取随机抽取模拟场景进行现场急救演练,目前,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档管理总人数为71 474人,其中慢性病占17.41%,60岁以上的占47.18%,服务半径平均约1.5~2.5 km。各中心的急救设施有吸痰器、急救箱、心电图机和氧气瓶。参加急救人员以全科医生为主,经过专职培训者3人。

1.2 方法

1.2.1 急救演练内容和场景设计。

根据辖区的实际情况,急救技能演练内容选择了徒手心肺复苏、呼吸道异物现场抢救和脑出血院前急救以及转运。采用急救模拟人体模型,根据演练内容设计病例模拟场景,每个病例设计2个场景。演练前说明原则,由各中心派1名队员随机抽取演练内容,5分钟准备急救设备。主持人宣布开始出现模拟场景,同时计时。演练操作结束后,由专家进行现场点评、提问相关急救知识及评分。

1.2.2 现场点评、提问及评分标准。

根据社区院前急救的特点和演练的内容设计了徒手心肺复苏、呼吸道异物现场抢救和脑出血院前急救以及转运评分标准。徒手心肺复苏(3人)评分标准从急救物品的准备、患者的现场评估、操作要点、复苏效果、医护配合及后续处理方面进行评定;呼吸道异物现场抢救评分标准从患者的现场评估、操作要点及后续处理方面进行评定;脑出血院前急救以及转运评分标准从对患者的现场评估、病情的快速判断、医护救治中的配合及转运过程的要点进行评定。现场点评和提问内容:如何迅速对患者做出正确评估、如何判断急救的效果、操作中医护配合的流程、设备的使用问题以及对在“120”急救没有到达以前在急救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如何救治等相关急救知识。

2 结果

2.1 急救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救演练人员对社区急救知识回答的正确率:徒手心肺复苏为44.40%(4/9)、呼吸道异物现场急救为55.60%(5/9)、脑出血社区院前急救为54.50%(6/11)表1。

2.2 急救基本技能完成情况

3 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救演练人员完成社区急救技能情况:徒手心肺复苏85分,呼吸道异物现场急救84分,脑出血社区院前急救79分,平均82.76分(表2)。

3 讨论

3.1 社区医疗服务的内容将更加广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医学模式的转变,社区医疗服务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治疗感冒、输液和测血压,而将承担除慢性病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以外的社区急救任务。据统计,有83.20%的院外急救突发事件发生在社区,而面对社区内的危重疾病,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显得束手无策,只有呼叫“120”进行院前急救。所以,在人们对急危重症患者的初期救治需求更加迫切的同时,也对社区医疗结构和功能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4]。本次演练可见,对院前急救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明显不足,知识老化,缺乏全科知识;对急救基本技能的手法和要求不到位,缺乏医护整体配合和急救临床经验,个人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差,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3.2 社区急救存在的问题

3.2.1 急救意识低。

急救医学是一项特殊的医疗活动,不仅要求医生有急救知识和技术,还要有很强的急救意识,而社区医生长期在基层工作,遇到急危重患者转院现象很普遍。

3.2.2 缺乏医护配合。

社区护士急救意识弱、素质低,对急危重患者就诊初期,医护配合行动迟缓,治疗措施不得要领,往往失去急救的最佳时机。

3.2.3 政府对社区医院急救设备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社区医院资金不足,不能购置先进的急救设备,经了解发现,社区医院的基本急救设备仅有心电图机、吸痰器,并且医护人员也不能熟练应用。

3.2.4 对急救技能培训不重视。

在我区社区医院就诊的患者中90.0%以上是老年患者,以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多种疾病为主,且年老体弱,随时可能出现心脏骤停和外伤,每位社区医生都能遇见心脏骤停和外伤的患者,但对实战性的、规范的急救技能培训较少。据报道,北京市宣武区社区医生85.7%没有进行过规范的急救技能培训[5],个别经过培训的医生也因长时间没有实践和再培训对技能的应用生疏。

3.3 对策

3.3.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社区急救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环节和主要组成部分,对危重症患者的先期救治是否及时到位成了衡量一个社区医疗水平的标准[6]。让医护人员充分认识到社区急救要转变以往坐等急救的观念,而是要将医疗急救送到患者身边,重视社区的急救能有效地减少患者治疗的空白时间,为专业院前急救和治疗赢得宝贵时间。另外,社区急救需要政府的重视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认识到社区急救是社区医疗服务体系与急救医疗体系二者的完善与发展,加大对急救基本设备的投入,提高社区急救水平。

3.3.2 加大对社区全科医师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力度。

社区急救要求全面、系统地学习掌握各相关专业知识,才能在社区环境中为更多的患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救治服务。培训应先了解全科医师培训目标、内容、工作特点和自身的水平,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采用启发和引导的方法,结合实际讲解;注重参与急危重患者的抢救以及如何向患者家属解释、交待病情,如何减轻患者和家属紧张情绪的培训;注重培训对急、危重患者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社区医师可以通过在上级医院的急救中心进行急救培训,使之从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水平得到更新、充实和提高。

3.3.3 加强社区全科医护人员在急救中协作的培训。

在社区院前急救中全科医护人员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急救、对于急危重患者能在有效的时间内采取正确的抢救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培训中要注重全科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及操作程序熟练程度的培训,为急危重患者到达医院之前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以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在社区医疗工作中对于危重患者的抢救,医师的急救技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不但要求医生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娴熟的急救操作技术。应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力度,培养一批能立足于社区的、高水平的全科医师和护士,更好地为社区居民的生命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金利波.某校医院突发事件急救分析[J].中国校医,2005,4(19):205-206.

[2]纪桂茹,李艳.社区院前急救的全科医疗理念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4,7(22):1675-1676.

[3]杨萍芬,陈志.论城市院外急救网络社区化[J].中国急救医学,2001(10):619-620.

[4]余玲,熊光华,万体华,等.院前急救4740例病种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12):1824.

[5]王长远,秦俭,孙长怡.全科医师急救技能调查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2(10):357-358.

3.卫生系统干部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三

眼勤、嘴勤、手勤。作为一名通讯员,首先要做到这三勤,虽然很多人喜欢观察,也会不耻下问,但却没有及时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而再好的记忆也经不住时间的考验,所以要做到三者紧密结合才能为新闻报道做好铺垫。

善于发现,及时报道。一个善于寻找新闻的通讯员,要养成随时随地挖掘潜在新闻素材的良好习惯。所以通讯员不仅要深入工人的生活,在平凡中找不平凡,也要及时把他们的先进事迹报道出来,起到宣传的作用,同时鼓励员工的积极性。

4.卫生系统管理学知识培训体会 篇四

有为有位

——参加第18期全国统计系统专业基础知识培训体会

2013年10月8日至11月2日,我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参加了国家统计局举办的第18期全国统计系统专业基础知识培训。从山城到平原,从机关到课堂,我放下杂念,“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系统地学习了统计学原理、统计工作实务、统计调查实务和抽样调查概述,深入了解了统计调查工作的现实和发展、统计分析报告写作和经济学基本原理。经学院考核合格,顺利结业。在此,将我近一个月的学习、生活体会总结如下。

恰同学年少

此次培训有来自16个省、市、自治区的111名学员,平均年龄为18期培训班以来最为年轻的一届,我们共同学习、生活、交流,感受到“天下统计调查是一家”的浓浓情谊。长城的豪迈,黄河的厚重,大山的深邃,沧海的横流,在天府大地汇聚成这一代统计调查人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的兴业实干,给我人生中留下了至诚至真的美好回忆,激励了我在今后的日子里慎独、慎思、慎情、慎友。

感组织周备

第18期培训在总结历届培训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更精心,安排更周全。——师资雄厚。国家统计局培训司、校领导、统计学院书记、院长、副院长等专家教授、四川调查总队总队长、执法大队大队长等领导组成了雄厚的师资力量,给我们授业解惑。

——结合实际。由于第三次经济普查,此次培训学绝大多数是调查队系统的干部,学校结合培训对象的实际,在基本的统计理论知识讲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增加了抽样调查概述、调查方案设计、调查报告写作等课程。

——管理严格。此次培训首次采用座排考勤制度,实施教学日组长每天考勤和班主任随机抽查的方式,总体出勤率为18期培训班中最高。严格的教学管理,使师长的劳动成果得到尊重,使领导的推荐和同事的奉献更具价值。

——服务周全。培训基地在教学环境、住宿、饮食和课外活动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使整个培训过程文张武弛,宽严相济,有劳有逸,紧张活泼。

当学以致用

近一个月的学习,使每个学员收益匪浅,对我来讲主要有:

——补充了理论知识。由大数法则、中心极限定理到抽样调查方案设计;由数据分布到数据处理分析;由描述统计到推断统计;由时间序列到回归分析。我较为系统地学习了统计学原理,弥补了理论知识的不足,必将对今后的业务工 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开拓了工作视野。学校安排的《统计调查工作的现实和发展》、《统计执法》等专题讲座,极大的开拓了统计调查工作的视野。如调查队系统干部参与地方挂职交流,区域性统计执法专设机构设立及取得的成效,国外统计机构的独立性体现等,启发了工作理念和方向标的。

——激发了实践热情。“知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意思是:懂得许多道理却不付诸实践,虽然知识很多,也必将遇到困惑。此次培训,传授了很多实用的统计调查分析方法。如样本量的确定,参数估计、调查问卷问项编码及数据录入处理技术等,增强了提高统计调查能力的信心,激发了我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实践、不断学习。

彰调查风采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时刻牢记“真实可信、科学严谨、创新进取、服务人民”的统计核心价值观,立足本职、有为有位,彰显统计调查工作者的风貌。

——忠诚事业,言行一致。统计调查人有着“忠诚统计,乐于奉献;实事求是,不出假数;依法统计,严守秘密;公正透明,服务社会”的统计职业道德观。2009年8月,国家统计局机关团委、青年联合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统计青年职业道德宣誓活动,作为宣誓的一员,应言行一致,提高自身工作能力,提高统计抗干扰能力,作一个有事业、有担当、有作为的统计人。

——肩负使命,有为有位。在全球经济日益紧密的今天。统计调查工作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详实数据和调研分析,在引导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关键基础性作用。我作为基层调查队系统的一员,应爱岗敬业,精通业务,做好所涉及专业的数据生产和分析工作,得到总队的认定、地方的认可和社会的认同。

5.应急管理知识培训体会 篇五

按照上级的安排和要求,在2012年11月26日到12月18日通过中国教师研修网,参加了2012年全国中小学校园应急管理知识远程专题培训。作为教师,通过参加培训深深的懂得了学校常规管理和应急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培训中我们围绕当前本地区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学校安全突发事件的预案制订与处理、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依法做好学校安全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解读、如何做好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怎样处理校园意外伤害事故、校园心理危机的干预与管理、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学校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的经验进行学习、交流和研讨。我深深地认识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就是维护校园安全。学校财力有限,还有依靠上级主管部门,加大投入做到学校的技防、人防、物防。校园的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安宁、社会和谐稳定。面对突发事件、面对校园安全的紧迫性,从中央到地方、从精神到物质都体现着全社会对学校、对孩子的关心、守护。因此,增长相关的校园安全管理的知识、技能迫在眉睫。如何处理突发事件、如何关注安全管理的细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学习掌握的重要知识技能。

学校一切工作必须以安全为前提,没有安全保障还谈什么工作学习生活,更不用说管理,只要时时事事把教育放在第一位,把安全融入所有教育教学及管理之中,就会最大限度地防范与未然,更不可能有责任追究。学生的一切成长必须有安全来作保障,离开“安全”二字谈什么都无任何意义,提高学生自我安全防护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自我安全防护内容有:防触电,防火灾,防溺水,防食物中毒,防气体中毒,防拐骗,防灾害性天气(雷电、大风、暴雨等)、防交通事故、防偷窃盗抢、防其他意外伤害等。我觉得有必要开设安全教育课,让学生掌握“十防”安全防护知识,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这也使学生终身受益。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体会到;校园应急安全管理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制约着学校的发展。正如教育部长袁贵仁所说:“生命不保,何谈教育。” 培训过程中,我单位通过调研和收集大量数据,帮我们分析。近来,就全国范围因校方直接或间接责任,造成数十人、甚至上百人伤亡的交通、火灾、爆炸、踩死踩伤、翻船溺水等特重大事故仍时有发生。食物中毒、服用药物引起的不良事件、不法分子冲击校园扰乱学校秩序伤害师生的案件都有增长趋势。这些事故、事件的发生、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深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被打乱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会受到伤害、死伤学生的家庭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也给社会增加不安定因素,造成比较严重的社会影响。这些事件、案件的酿成、固然有因,但与我们主观上对安全工作不够重视、疏于管理以及对社会不法分子斗争不力有很大关系,致使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甚至根本不应该发生的事故、事件发生了这使我们非常痛心。

这次的学习内容无时无刻不再提醒我们:校园安全不能忘。校园的安全是实行教育教学的保障,没有安全的保障,就没有办法实行教育教学。所以,我们要尽自己所能保障学生的安全。

(平谷第四中学)见春贵

2012-12-19

结合培训学习,我觉得我们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加强门卫的管理,严格值班教师工作职责,杜绝社会闲杂人员及车辆进入校园,谨防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二、每周要对校园内的所有设施、场所检查,消除一切安全隐患。尤其注意电、火、体育设施等方面的安全隐患排查,努力为广大的学生、教职工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工作环境。

三、经常对全体学生进行安全知识讲座,使广大学生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珍爱生命,平安一生”的观念,并掌握简单、基本的自救知识。

四、高度重视学生交通安全,在校园外公路旁设醒目的交通警示牌,放学时教师必须组织学生有序过马路;每时每刻提醒学生随时注意安全,提高警惕。

五、对学生普及必要的意外事故处理的方法,学会自救,他救的常识,记住几个重要的报警电话:“119”----火警、“110”----报警、“120”----急救、“122”----交通事故报警、打电话时要说清地点、相关情况、显著特征。

六、此外,生活中的安全防范知识也应告知学生,如:怎样预防一氧化碳中毒,食物中毒后怎么处理,哪些不良行为有害健康,如何防溺水等等的安全常识。

6.卫生系统管理学知识培训体会 篇六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本研究以清华同方、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库为工具, 先后以“知识产权、著作权、版权、商标权、工业产权、专利权、商业秘密权[1]”和“医院、医疗机构、卫生”作为关键词对国内1988年~2008年间收录的有关卫生系统知识产权的文献进行检索, 剔除专利资讯、会议综述、人物访谈、书评、法律法规政策等非研究性篇目, 并删除重复记录, 最后得到65条相互独立的记录, 作为本文研究的对象。

2 结 果

2.1 文献量及发表时间

文献量及其发表时间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门学科在一定时期研究的基本趋势、水平和发展速度[2]。通过前文所述方法检索到的65篇文献, 最早的见于1993年, 2001年以后有49篇, 约占文献总数的75%, 这可能与我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 知识产权工作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有关。

2.2 文献作者

本文对65篇论文的第一作者进行了统计, 以确定我国卫生系统知识产权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65篇文献共有第一作者50人, 其中发表2篇文章以上的只有7名作者, 其余作者均只发表1篇文章。表明对卫生系统知识产权进行过研究的作者分布较为分散, 研究作者队伍还有待稳定。另外, 从第一作者所在机构的分布来看, 机构分布也较为分散, 但军队卫生系统发表的文献约占到了总量的28%, 说明军队卫生系统已经成为该研究领域的一支重要队伍。

2.3 载文期刊

卫生系统知识产权的65篇论文刊载在32种期刊上, 其中载文2篇以上的期刊7种, 共载文39篇。医院管理类期刊共载文36篇, 占55.4%。载文最多的期刊是中华医院管理杂志、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和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分别载文11篇、9篇、8篇。1988年-2008年卫生系统知识产权文献期刊分布具体见表1。

2.4 文献研究内容

通过查阅原文, 这些文献讨论的主题可分为五类: (1) 强调卫生系统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呼吁加强卫生系统知识产权的管理; (2) 卫生系统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 (3) 医院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 (4) 医院知识产权管理的法律问题; (5) 医院知识产权数据库设计等。其中, 强调卫生系统知识产权保护重要性, 呼吁加强卫生系统知识产权管理的文献最多, 共有26篇, 占40%。

3 讨 论

3.1 我国卫生系统知识产权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医药卫生行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 其中涉及大量的知识产权工作。只有改善和提高卫生系统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才可为以后的科技发展做好支撑与后盾, 这样也更有利于提高卫生系统的科学研究水平, 促进卫生系统快出、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通过对我国20年来有关卫生系统知识产权的文献进行分析 (文献量、作者、期刊) , 可以看到, 我国学者对卫生系统知识产权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研究范围较广, 但深度不够, 只是在某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 尚没有形成研究体系, 取得的成果也很有限。卫生系统知识产权研究领域的作者分布较散, 基本上每位作者只发表1篇文章, 尚未形成这一领域的核心作者;相对来说军队卫生系统对该领域的研究较多较广;从刊载卫生系统知识产权文献的刊物来看, 医院管理类期刊依然是其主要阵地。

3.2 应尽快完善卫生系统知识产权理论研究体系, 加强应用研究

国内卫生系统知识产权的研究内容比较局限。关于强调卫生系统知识产权重要性, 加强卫生系统知识产权管理的文献主要说明当前我国卫生系统知识产权管理现状, 比如医务人员知识产权认知状况调查、专利发展状况调查等, 提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 阐述知识产权工作对卫生系统的重要性, 提出加强卫生系统知识产权管理的对策[3]。关于卫生系统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方面的文献主要是讨论如何建立卫生系统, 尤其是大型医疗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以及专利信息等数据库资源的检索利用等。关于医院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方面的文献主要是对当前我国医院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 介绍了医院专利等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 提出加强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管理的对策[4];同时, 也对医院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计量, 如何依据会计原则入帐, 无形资产摊销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关于医院知识产权管理的法律问题方面的文献主要对医院知识产权管理中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阐述, 分析了患者知情权和知识产权二者的法律属性[5]以及病案著作权与所有权的特点等。关于医院知识产权数据库设计方面的文献主要对医院建立知识产权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功能结构、数据模型等[6]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随着我国第三次专利法修改后知识产权制度的日益完善和卫生事业改革的深化, 医疗服务市场逐步开放, 卫生系统在经营管理和发展过程中将面临越来越多知识产权申请、转化、侵权纠纷等一系列问题, 这客观上要求卫生系统提高知识产权意识, 尽快建立起合适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以适应形势的变化。

摘要:通过对我国1988-2008年卫生系统知识产权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分析, 客观反映我国卫生系统知识产权研究的现状, 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卫生系统,知识产权,文献计量分析

参考文献

[1]吴汉东.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2]吴潇.竞争情报论文定量分析及趋势预测——中国期刊网1994-2000年竞争情报论文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2; (6) :438~440.

[3]徐继承, 张勘, 沈昭在等.上海市卫生系统专利发展状况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8;24 (3) :188~189.

[4]王瑞, 田文华, 段光锋等.医院无形资产评估方法的比较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 2006; (12) :43~44.

[5]张秋红, 杜淑英.知识产权视角下患者知情权的法律思考[J].现代护理, 2007;13 (03X) :878~879.

7.卫生系统管理学知识培训体会 篇七

心 得 体 会

农三师50团医院 姜成香

今年10月20日-11月3日,作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图木舒克市卫生管理干部的代表,有幸参加赴中山市研修班进行学习培训,实地参观学习了中山市人民医院、博爱医院、中医院和小榄镇医院及小榄镇西区服务站。通过理论学习和实地考察,对于中山市的医疗卫生事业有了大体的了解,受益匪浅,同时也是对今后农三师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50团医院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营与管理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主要心得体会如下:

一、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一是学习内容新。短短的十几天时间,中山市有关方面精心安排,科学设计学习培训内容,让我们接触到医疗卫生事业最新的理论知识,重点包含医院等级评审标准解读、数字化医院建设经验介绍、医疗纠纷的防范与处理、妇幼保健工作和医疗卫生改革、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及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护理质量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等内容。通过多位领导、专家、学者的讲授,自己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理论前沿的一些知识认识得更加清晰和透彻。二是综合实力强。中山市人民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临床研究生教学基地、广东省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医学教育基地。先后荣膺“爱婴医院”、“广东省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百家文明医院”、“广东省信息化示范单位”、“卫生部数字化医院试点示范单位”、“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中山市博爱医院实行计算机联网管理,全封闭中央空调系统、层流手术室、中心供应室、中心供氧室,拥有128层4D螺旋CT成像系统、数字化X线拍片系统、飞利浦平板血管造影机、重症监护系统、电子内镜系统以及大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酶免分析仪、全自动细菌培养检查鉴定仪、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等一批高档完善的医疗检验设备,为高效、准确的诊断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是创新水平高。中山市人民医院2011年共获得各类科研基金116项,共发表科研论文419篇,其中SCI收录3篇,核心期刊发表150余篇。主编学术著作2部,参编学术著作3部。全年在院的各专业实习学生包括外国留学生超过600人。中山市博爱医院始终坚持“科技兴医,教学创新”的发展思路,近三年共派出医护人员参加全国及省内学术交流700余人次,举办国家级、省级、市级学习班50多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以及大手术近200项,科研立项103项,国内外发表专业论文近300篇。四是服务理念强。中山市中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提供全程优质服务”的宗旨,秉承祖国医学精髓,突出中医特色和优势,狠抓医疗质量和技术,加强专科专病建设。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医院急诊科院前院内救治能力强,平均出车反应时间在3分钟以内,全院重症抢救成功率超过90%,产科是中山北部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年分娩量6000人以上,高危孕产妇约占32%,连续六年未发生孕产妇死亡的病例。

二、下步工作建议

(一)建议进一步突出医院特色。通过学习培训,我们深刻认识到,医院服务患者必须要在专业学科上具有较强的比较竞争力,需要进一步突出医院的特色专科。更加注重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全面凸显我院医疗业务特色之余,更加注重展现我院在社会公益、人文关怀、志愿服务、健康护理等领域的服务优势和亮点。要及时根据周边服务患者的医疗需求,动态创新我院的医疗护理手段,进一步拓展我院的服务规模,健全完善以全程护理、全程关怀和全民健康为主要内容的医疗护理体系。

(二)进一步深化医疗改革。用心把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图木舒克市“十二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工作重点、目标要求、保障措施等方面内容,深入推进我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准确找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和基本点,更加突出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质,重点在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创新基层医院运行机制等方面实 现新的更大的突破。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意识,全面强化医药卫生事业的组织领导,切实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下步,要重点抓好医保制度的健全完善,进一步健全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全面完善医疗救助体系和惠及最广泛群众的医疗服务,确保更多的群众能够享受到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三)进一步加强医院管理。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健全完善医院现行的考核体系,变年终的“一次性”考核为平时的动态考核,定期对医院各业务科室及医务人员进行打分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医务人员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建议更加注重医院人才的培训和选拔,对于现有的医务人员实行定期学习培训制度,对于外来的优秀人才,认真做好吸收引进工作。坚持“走出去”的原则,善于借助外力进一步提升本地区和我院医疗机构的管理服务水平,重点加强财务制度、质量安全管理、费用控制等方面的管理和规范,实现医院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以上汇报,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8.卫生系统管理学知识培训体会 篇八

培训心得合集

优秀范文:科长培训班心得体会

9.职业卫生知识培训 篇九

第一部分 职业卫生知识的基本概念

(1)职业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所称的定义,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2)职业病危害是指可能导致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发生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3)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中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危害劳动者健康的有害因素。

(4)职业病危害事故是指在职业活动中因职业病危害因素引起的急、慢性职业病及死亡的事件。

(5)职业健康监护是指对职业人群实行的预防职业病危害,提高员工健康水平为目的的健康监护。

第二部分 职业卫生知识

一、职业卫生知识概述

1.职业卫生工作方针与工作内容

职业卫生工作是为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护和增进劳动者健康,提高工作生命质量,依法采取的一切卫生技术或者管理措施。它的首要任务是识别、评价和控制不良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2.职业有害因素与职业病

在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存在的多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因素,可以分为五大类: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统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

目前我国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调整并公布。2002年4月18日新公布的职业病目录范围共有十类、115种。

尘肺有13种:如矽肺、煤工尘肺、石棉肺、水泥工尘肺、电焊工尘肺等;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有11种:如外照射急性、亚急性、慢性放射病,放射性皮肤病等;

职业中毒56种:如铅、苯、汞、锰、有机磷农药中毒等;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如中暑、高原病等;

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如布氏杆菌病、森林脑炎等;

职业性皮肤病8种:如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电光性皮炎等;

职业性眼病3种:如职业性白内障、电光性眼炎等;

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如噪声聋、铬鼻病等;

职业性肿瘤8种:如苯所致的白血病、石棉所致的肺癌、间皮瘤等;

其他职业病5种:如职业性哮喘、棉尘病、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等。

法定职业病的诊断权由国家认定的医疗卫生机构行使。

3.职业病预防原则与基本措施

职业病的预防遵循三级预防原则,即:①一级预防,从根本上着手,使劳动者尽可能不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或控制作业场所有害因素水平在卫生标准允许限度内。②二级预防,对作业工人实施健康监护、早期发现职业损害,及时处理、有效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③三级预防,对乙患职业病的患者积极治疗,促进健康。三级预防的关系是:突出一级预防,加强二级预防,做好三级预防。

落实三级预防的基本措施有:①实施劳动卫生监督,包括预防性和经常性卫生监督,以及事故性处理。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的卫生防护设施“三同时”验收是其重要的内容;②降低有害因素浓(强)度。常见的卫生技术措施有从工艺上改进、防止有害因素逸散,推广运用低毒,无毒的材料或技术,配置个人防

护用品、通风防尘等;③职业性健康体检。已成为常规的措施有就业职业性体检,定期职业性体检和离退休职业性定检。

4.职业禁忌证

劳动者原有的疾病或潜在的病症,容易因接触职业性因素而加重,或发生职业病或“工作相关疾病”,因而不宜从事某种作业,这些机体异常功能状态或疾病称为职业禁忌证。如神经精神疾病患者不宜从事锰作业,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者不能从事钒作业。

职工在参加工作(上岗)前应进行健康检查,以确定有无该工种的职业禁忌症,是否适合该工种工作。在工作岗位变动或长期病假复工前,也应进行健康筛检。

对有职业禁忌证的职工,应按规定不得上岗工作。对在岗职工,一旦发现职业禁忌证,应及时调离,改作其他工作。对已经治愈的职业禁忌证职工,则可从事原工作。

5.女工职业卫生

保护女工健康是我国一贯的政策。由于妇女的生理特点,某些生产性有害因素对妇女健康具有较大的或特殊的影响,故应特别重视女工的职业卫生和劳动保护。

妇女不宜从事持续负重20-25Kg以上的重体力劳动,不宜从事高温或低温环境作业、不会引起全身强烈振动的作业、长期强制体位的作业以及有发生意外事故的高度危险的作业要加强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劳动保护。女工在月经期不应从事高空、装御、搬运及接触冷水的作业。怀孕女工应暂时调离以下作业岗位:毒物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高温及高温作业岗位、全身性振动的作业岗位。怀孕女工不应延长工作时间和参加夜班作业。在围产期,应尽可能做到产前休息14天,产假满恢复工作时,先安排一定时间的过渡性工作,使女工逐渐适应。在哺乳期要保证国家规定的哺乳时间,并应尽可能暂时脱离接触有毒物质的作业。

二、有害工作环境、职业性危害因素及控制

(一)有害工作环境、职业性危害因素 1.什么是有害工作环境?

有害工作环境是指劳动者进行生产活动时,有害于身体健康的环境空间的总称。有害工作环境一般是指高温、高寒、井下、剧毒、高噪声、高浓粉尘、大振动、强辐射等工作环境和场所。

2.什么是职业性有害化学因素?

化学因素是引起职业病的常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它主要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

生产性毒物是指生产过程中形成或应用的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生产性毒物包括窒息性毒物,如一氧化碳、氰化物、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碳等;刺激性毒物,如氯气、氨气、二氧化硫、光气、氯化氢、苯及其化合物、甲醇、乙醇、硫酸蒸气、硝酸蒸气、高分子化合物等;血液性毒物,如苯、苯的硝基化合物、氮氧化物、亚硝磷盐、砷化氢等;神经性毒物,如铅、汞、锰、四乙基铅、二硫化碳、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物、汽油、四氯化碳等。

生产性粉尘是指能够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它包括三类:无机性粉尘、有机性粉尘和混合性粉尘。

无机性粉尘包括矿物性粉尘,如砂、煤、石棉等;金属性粉尘、如铁、铅、铜、锰、锡等效金属及其化合物粉尘等;人工无机性粉尘,如玻璃纤维、水泥、金钢砂等。

有机性粉尘包括植物性粉尘,如烟草、木材尘、棉、麻等;动物性粉尘,如毛发、骨质尘等;人工有机粉尘,如有机染料、人造纤维尘、塑料等。

混合性粉尘是指无机性粉尘与有机性粉尘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存在的粉尘,如合金加工尘、煤矿开采时的粉尘、金属研磨尘等。

3.什么是职业性有害物理因素? 职业性有害物理因素主要包括:

(1)不良的气候条件,如高温、高寒、高湿、热辐射等;(2)异常的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3)生产性振动、噪声;

(4)非电离辐射,如红外线、微波、紫外线、激光、高频电磁场、无线电波等;

(5)电离辐射,如X射线、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宇宙线等。4.什么是职业性有害生物因素?

职业性有害生物因素主要指病原微生物和致病寄生虫,如布氏杆菌、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

5.与劳动过程有关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具体包括什么?

与劳动过程有关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劳动强度过大,或者劳动的安排与劳动者的生理状态不适应。(2)劳动组织不合理,比如劳动时间过长,休息制度不合理等;(3)长时间重复某一个单调动作,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于紧张。

6.与作业场所环境有关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具体包括什么? 与作业场所有关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业场所的设计不符合有关卫生标准和要求,如厂房狭小,车间布置、厂房建筑布局不合理等;

(2)缺乏必要的卫生技术设施,如缺乏采暖设施、通风换气设施、防暑降温设施、防噪防振设施、防尘防毒设施、防射线设施、照明亮不足等;

(3)缺乏完备的安全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具的使用方法不正确,防护用具本身存在缺陷等。

(二)作业环境与职业危害控制 控制措施的种类如下: 1.替代

使用更为安全的工艺方法或者材料取代现有的工艺方法或材料,这是要优先考虑的措施。

2.对生产线进行隔离或封闭

通过重新布置工艺流程或者设备,或者使用物理屏障的方法,对生产线进行隔离或封闭。

3.局部通风

在污染物的源头附近将其捕捉,在污染物进入到空气或操作人员的呼吸带之前,用特制的排放它的通风装置将其排除。局部通风系统有4个主要部件,每个都要有效地保养。

(1)罩――收集点;(2)排气管――送走污染物;

(3)空气净化装置―例如活性炭过滤器,用于防止进一步污染。(4)风扇――驱动空气,使污染物排出系统。

局部通风系统的有效性,与气罩的设计、尺寸、气流速度、收集点与污染源间的距离等相关。

4.全面或稀释通风

通过打开的门或者使用屋顶风扇或风机等辅助通风设备来形成自然空气的运动,达到使污染物稀释的目的。这种方法,仅在下面条件下才能考虑采用:

(1)污染物数量很小;

(2)在通风区域内,污染物的产生是均匀的;

(3)污染物的毒性低。5.良好的清洁条件

这包括对物料的溅落、容器的破裂和损坏采取预防及处理的措施,对物料在敞口情况下的使用进行限制等。

6.减少暴露时间

了解了毒物的剂量反应效应,可以采取减少暴露在该毒物下时间的措施。要注意的是,高剂量的短期暴露,也可能造成伤害。

7.员工培训

说明存在的危害和可能出现的风险,强调采用控制措施的重要性,掌握控制方法和相关技术,以及个人的需要采取的预防措施。

8.个人防护用具

当使用前述各项控制方法后,还不能充分地降低伤害的风险时,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具。

9.辅助设施

为工人提供定时的洗涤、淋浴和清洁的个体防护用具,使他们保持良好的职业健康状态。配备足够的急救用品和应急设施,减轻危害的后果。

10.医学监测

定期的医学监测能够发现健康不良的早期症状,确认由于暴露在作业场所有害物质下造成的后果。医疗人员和经过训练的主管人员都可以进行这项工作。

三、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与控制

(一)噪声

使人心理上认为是不需要的,使人厌烦的,起干扰作用的声音统称为噪音。在生产中,由于机器转动,气体排放,工件撞击与摩擦所产生的噪声,称为生产性噪音或工业噪声。

1.噪声的分类

噪声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1)空气动力噪声,由于气体压力变化引起气体扰动,气体与其它物体相互作用所致。例如,各种风机、空气压缩机、风动工具、喷气发动机、汽轮机等,由于压力脉冲和气体排放发出的噪声。

(2)机械性噪声、机械撞击、摩擦或质量不平衡旋转等机械力作用下引起固体部件振动所产生的噪声。例如,各种车床、电锯、电刨、球磨机、砂轮机、织布机等发出的噪声。

(3)电磁性噪声由于磁场脉冲,导致伸缩引起电气部件振动所致。如电磁式振动台和振荡器、大型电动机、发电机和变压器等产生的噪声。

生产场所的噪声源很多,即使一台机器也能同时产生上述三种类型的噪声。大多数生产性噪声的频率多属宽频带、中高频噪声,声压一般比较高,有的可高达120―130分贝(A)。

2.噪声对人体的影响

噪声对人体的作用分为特异的(对听觉系统)和非特异的(其他系统)两种。暴露在噪声环境下,会造成下述听力损伤。

(1)急性反应

1)急性听力损伤:由射击、爆炸等造成,通常是可以恢复的。

2)暂时听阈位移:短期暴露在噪声中,引起听觉疲劳,离开噪声环境后可恢复,恢复时间长短根据接触噪声的强度和时间而不同。

(2)长期效应

1)永久性听闻位移:因长时间暴露而造成,影响内耳感音器官,由功能性改变发展为器质性退行性病变,听力损失不能完全恢复。

2)噪声性耳聋:因长时间暴露而造成,由早期的高频(3000―6000Hz)下降,进展为语言频率(500、1000、2000Hz)的下降,感觉语言听力发生障碍。不能恢复;

3)耳鸣:耳鸣也会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从急性的短期效应变成长期的,甚至是不可恢复的。

长期接触噪声,还会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产生影响,加高血压、心脏疾患,失眠烦燥;消化不良、胃溃疡等。因此,暴露于强噪声环境的作业人员应定期检查听力。

3.噪声的控制

噪声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工程控制

在设备采购上,要考虑设备的低噪声、低振动。在操作旋转式和往复式设备时,要尽可能地慢。

(2)方向和位置控制

把噪声源移出作业区或者转动机器的方向。(3)封闭

将产生噪声的机器或其他噪声源用吸音材料包围起来。不过,除了在全封闭的情况下,这种做法的效果有限。

(4)使用消声器

当空气、气体或者蒸气从管道中排出时或者在其中流动时,用消声器可以降低噪声。

(5)外包消声材料

作为替代密封的办法,用在运送蒸气及高温液体的管子的外面。(6)减振

采用增设专门的减振垫、坚硬肋状物或者双层结构来实现。(7)屏蔽

在减少噪声的直接传递方面,是有效的。(8)吸声处理

从声学上进行设计,用墙壁和天花板来吸收噪声。(9)隔离作业人员

在高噪声作业环境下,无关人员不要进入。短时间地进入这种环境而暴露在高声压的噪声下,也会超过允许的每日剂量。

(10)个体防护

提供耳塞或者耳罩。这应该被看成是最后一道防线。需要配戴个体防护用具的区域要明确标明,对用具的使用及使用原因都要讲清楚,要有适当的培训。

噪声的卫生标准:工业企业的生产车间和作业场所的工作地点的噪声标准为85分贝(A)。

现有工业企业经过努力,暂时达不到标准时,可适当放宽,但不得超过90分贝(A)。对每天接触噪声不到八小时的工种,根据企业种类和条件,相应放宽。

(二)振动

振动是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以中心位置为基准呈往复振荡的现象。

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设备、工具产生的振动称为生产性振动。1.常见的振动作业

存在手臂振动的生产作业主要有以下几类。锤打工具:以压缩空气为动力,如凿岩机、选煤机、混凝土搅拌机、倾卸机、空气锤、筛选机、风铲、捣固机、铆钉机、铆打机等。手持转动工具如电钻、风钻、手摇钻、油锯、喷砂机、金刚砂抛光机、钻孔机等。固定轮转工具如砂轮机、抛光机、球磨机、电锯等。

2.振动对人体的影响

振动病是在生产劳动中长期受外界振动的影响而引起的职业性疾病。按振动对人体作用的方式可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两种。常见局部振动对人体引起的影响,典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发白(白指症)。在生产中手臂振动所造成的危害,较为明显和严重,国家已将手臂振动的局部振动病列为职业病。

3.振动的控制措施

从工艺和技术上消除或减少振动源是预防振动危害最根本的措施。选用动平衡性能好、振动小、噪声低的设备;

个体防护穿戴防振手套、防振鞋等个人防护用品,降低振动危害程度。

(三)高温 1.高温危害(1)高温对人体的影响

高温作业人员的作业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下降。研究资料表明,环境温度达到28℃时,人的反应速度、运算能力、感觉敏感性及运动协调功能都明显下降。普通作业人员的作业能力,35℃时仅为一般情况下的70%左右;重体力劳动作业人员的能力,30℃时只有一船情况下的50%一70%,35℃时则仅有30%左右。高温环境使劳动效率降低,增加操作失误率,引起中暑(热射病、日射病、热痉挛、热衰竭);长期高温作业(数年)可出现高血压、心肌受损和消化功能障碍病症。

高温作业的危害程度与气温、湿度、气流、辐射热和个体耐受性有关。国家标准GB 4200―84《高温作业分级》依据生产性热源、工作地点气温和劳动时间率将高温作业危害程度分为四个级别。

(2)高温作业的防护措施

高温作业的防护措施主要是根据各地区对限制高温作业级别的规定(例如建设项目宜消除Ⅲ、Ⅳ级高温作业)采取措施。

1)尽可能实现自动化和远距离操作等隔热操作方式,设置热源隔热屏蔽(热源隔热保温层、水幕、隔热操作室(间)、各类隔热屏蔽装置)。

2)通过合理组织自然通风气流、设置全面、局部送风装置或空调降低工作环境的温度。供应清凉饮料。

3)依据GB935―89《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的规定,限制持续接触热时间。

4)使用隔热服等个人防护用品。

解决高温作业危害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防暑降温措施,主要是隔热、通风和个体防护。

四、与职业(工作)有关的疾病

与职业有关的疾病主要是指在职业人群中,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它的发生与职业因素有关,但又不是唯一的发病因素,非职业因素也可引起发病。是在职业病名单之外的一些与职业因素有关的疾病,但常常是职工缺勤的重要因素,是职业卫生工作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例如搬运工、铸造工、长途汽车司机、炉前工、电焊工,由于长期弯腰、下蹲、站立、躯干前屈等不良工作姿势所致的腰脊痛。长期固定姿势,长期低头,长期伏案工作所致的颈肩痛。长期吸入刺激性气体,粉尘而引起的慢性支气管炎。长期高度精神紧张而多发的高血压和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病等等。下面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1.视屏显示终端(VDT)的职业危害问题近年来,由于微机的大量使用,视屏显示终端(VDT)操作人员迅速增加。视屏显示终端操作人员的职业危害问题,已成为职业卫生工作中一个关注的重点。

长时间操作VDT,可出现一种名为“VDT综合症”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肩颈腕综合症和眼睛视力方面的改变。这些症状经过休息一段时间可以恢复。

2.疲劳导致的身体不适

在从事作业过程中,体力负荷加重和精神负担心理压力加大达到一定程度,作业能力出现明显下降时,叫做疲劳。疲劳是人的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是一种警示作用。可分为心理性疲劳和生理性疲劳。生理学也可分为局部疲劳和全身疲劳。疲劳时人的反应能力下降,疲劳状态可使错误率增加,严重的可导致事故发生。除此之外,疲劳状态如果不能及时恢复,长期的累积则可导致身体部分或全身各系统的变化,如局部的肩背痛、腰痛、全身的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的改变,以及引发各种疾病的发生。

3.职业性肌肉骨骼慢性疾患

主要是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重复性的紧张劳损,出现紧张性颈部综合症、计算机键盘综合症、腰背痛等。明显的特征为受损部位的紧张、疼痛及活动受限,但X光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肩颈腕疼痛,僵硬、疲劳、痉挛、麻木、感觉异常、局部疼痛等。

五、健康监护与健康管理

健康监护对预防职业病有重要意义。通过预防性健康检查,早期发现职业病有利于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职业危害因素所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还可以为评价劳动条件及职业危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提供资料;并有助于发现新的职业性危害因素。是保护劳动者相关权益所不可缺少的。

健康监护的内容包括健康检查,健康档案,健康状况分析等几个方面。健康检查:可分为就业前健康检查和就业后的定期健康检查两种形式。此外在调换工作,从事特种工种也应进行健康检查,有时还要进行较大规模的职业病普查。

1.就业前健康检查

其目的在于检查受检者的体质和健康状况是否适合参加该作业,是否有职业禁忌症,是否有危及他人的疾患如传染病、精神病等。通过检查取得基础健康状况资料,特别是与该作业中可能发生的健康损害有关的生理、生化参数,如检查苯作业工人血象、检查粉尘作业工人肺功能,做定期检查和动态观察时进行自身对比。

2.定期健康检查

是按一定时间间隔,对接触职业性危害因素作业工人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检查,其目的是为了:(1)及时发现职业性危害因素对健康的早期和可疑征象;(2)早期诊断和处理职业病患者和观察对象及其他疾病患者,防止其发展和恶化;(3)检出高危人群,即对该危害因素易感的人群,作为重点监护对象;(4)发现具有职业禁忌症的工人,以便调离或安排其他适当工作;(5)发现对工人健康有危害的因素时,采取措施防止其他工人健康受损。

定期检查的间隔期是根据职业危害因素对健康的作用快慢和后果的严重程度,以及工人接触该因素的情况而定。我国在有关防治职业病法规、条例、标准、实施办法中,对接触各种职业性危害因素工人的定期健康以及检查项目、时间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3.离岗健康检查

职工离岗前亦进行健康检查,以发现有无身心异常及病残等情况,便于离岗后继续随访和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另外对企业本身自我保护机制。

职业病普查也是一种健康检查,主要是对接触某种职业危害因素的人群,普遍的进行一次健康检查。通过普查,还可以检出具有职业禁忌症的人和高危人群。

第三部分 《职业病防治法》知识

1、《职业病防治法》发布实施的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于2001年10月27 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0号)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于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4次会议通过,现于以公布,自2002年5月1日起实施。

2、用人单位在职业病防治中有哪些法定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对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义务作了明确规定,主要有以下内容:

申报义务:按照规定及时、如实申报产生职业病危害的项目;

“三同时”义务: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统称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应进行“三同时”审核、审查和验收;

健康保障义务: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有效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场所、环境和条件;

职业卫生管理义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和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义务: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

报告职业病危害事故义务:发生或可能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用人单位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救援措施,控制事故的发展,并及时如实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

职业安全防护义务:用人单位必须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并为劳动者提供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

减少职业病危害义务:用人单位应当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逐步替代职业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

职业危害检测义务:用人单位应当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检测、评价;

职业危害告知义务:用人单位对采用的技术工艺、材料,应当知悉其产生的职业病危害,不得隐瞒其危害,还应通过合同、设置公告栏、警示标志和提供说明书等方式告知劳动者;

职业卫生培训义务: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应当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培训和教育;

职业健康检查义务:用人单位应当组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特殊劳动者保护义务: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不得安排孕妇、哺乳期的女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

落实职业病患者待遇义务。

3、劳动者依法享有哪些职业卫生保护权利?

劳动者依法享有以下职业卫生保护权利:

培训权:劳动者有接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的权利;

保护权:依法享有获得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力。劳动者享有职业健康监护、职业病诊疗、康复等职业病防治服务的权利,有要求用人单位提供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改善工作条件的权力;

知情权:劳动者有了解工作场所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和应当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的权利;

检举控告权:劳动者对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以及危及生命健康的行为有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的权利;

依法拒绝作业权:劳动者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

参与决策权:劳动者享有参与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

要求赔偿权:劳动者对职业危害造成的健康损害有依法要求赔偿的权利;

特殊保护权:未成年工、女工、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依法享有特殊的职业卫生保护权利。

4、劳动者在日常工作中,怎样防治职业病?

劳动者在日常工作中要树立以下职业卫生安全理念。要从我做起,主动参与岗前培训; 要遵守职业安全卫生规程;要培养良好的操作行为,杜绝违章操作;要主动创建清洁的作业场所,做到物品有毒和无毒分开,有用与无用分开,有用物品分类存放,无用物品及时处理;要熟知作业场所、设备、产品包装、贮存场所、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等醒目位置设置的职业安全卫生警示标识的含义,并遵守警示标识的规定;要经常检查、维护安全装置和防护设施,使其保持正常工作状态,不得随意停止使用或拆除;要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劳动者应当掌握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方法,提高自身保护意识;要主动接受职业健康检查,劳动者在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都要进行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体检后劳动者要索取检查结果或诊断证明书,检查结果或诊断证明书可以作为维权的证据;

5、密闭空间职业危害及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多发生在密闭空间作业中,常见密闭的空间有洞穴、隧道、下水道和其他出入孔道、锅炉、罐体等。

密闭空间存在的职业危害主要包括:硫化氢、一氧化碳、甲烷、氮氧化合物、触电、机械损伤、塌陷、生物因素等。

预防密闭空间职业危害事故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要对密闭空间内防暴、缺氧和有毒气体情况进行持续的监测;二是要在开始作业前对密闭空间进行持续的通风换气;三是要配备相应的应急防护救援设施。

劳动者在进入密闭空间前,应该得到作业负责人的许可,并随时与监护者保

持联系。由于工作性质不能通风或对密闭空间情况不明时,应佩戴相应的呼吸防护用品,一旦发生窒息、中毒等事故,救援人员需佩戴空气面罩、氧气面罩或软管送气面罩等防护用品,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基础上,进入密闭空间,迅速将中毒者移至户外露天处,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不要急于进入,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10.卫生知识培训手册 篇十

南京市鼓楼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目录(原手册上的页码,非本文档)

食品卫生知识复习题(50题)

公共场所卫生知识复习题(100题)公共部分(50题)

商场业(10题)

旅店店(10题)

文化娱乐业(10题)

公共浴室业(7题)

旅游业(13题)

附录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其中:14 21 24 26 27 28 33 68

食品卫生知识复习题(50题)

1、我国的《食品安全法》是在哪年通过、施行的?

答:在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2009年6月1日施行。

2、制定《食品安全法》的意义?

答: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共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3、我国实行食品安全什么制度? 答:食品卫生安全监督制度。

4、食品安全有哪些卫生要求?

答: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具有相应的色、香、味等感官性状。

5、患有哪些疾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工作?

答: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的食品的工作。

6、食品生产经营者为何每年要健康检查?

答: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从业人员都必须进行健康检查,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传染病患者,确保食品安全,预防从业人员所患疾病传染给食用者。

7、对食品卫生监督员执法有何要求?

答:要求着装整齐,配带相关标志,文明执法;要求秉公执法,忠于职守,不得复用职权谋取私利;对生产经营者提供的技术资料负有保密的责任。

8、何谓食品生产经营者?

答:指一切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单位或者个人,包括职业食堂、食品摊贩等。

9、解释食品的概念?

答: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10、餐饮业禁止采购的食品有哪些?

答:(1)有毒、有害、腐烂变质、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2)无检验合格证明的肉类食品;

(3)超过保持期限及其他不符合食品标签规定的定型包装食品;

(4)无餐饮服务许可证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供应的食品。

11、对食品加工人员有哪些卫生要求?

答:(1)工作前、处理食品原料后或接触直接入口食品之前,都应当用流动清水洗手;(2)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戴戒指;

(3)不得有面对食品打喷嚏、咳嗽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行为;(4)不得在食品加工和销售场所内吸烟;

(5)服务人员应当穿着整洁的工作服,厨房操作人员应当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头发应梳洗整齐并置于帽内。

12、伤口化脓者接触食品容易引起什么食物中毒? 答: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

13、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权利有哪些?

答:(1)有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公开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结果的权利;

(2)有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权利,内容有:有权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及食品卫生监督员对其索取的技术资料予以保密;对食品卫生监督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营私舞弊的行为有权控告;对卫生行政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有权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对卫生行政部门及食品卫生监督员违法行使食品卫生监督职权而造成财产损害的有权要求赔偿。

14、违法生产经营食品的法律责任有哪些?

答:有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

15、食品安全卫生行政处罚有哪些?

答:有警告、责令整改、责令停止生产经营、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吊销餐饮服务许可证。

16、何为热力消毒?

答:采用湿热或干热的方法,经一定的温度和时间处理被消毒物品,以杀灭有害微生物。

17、什么是食品的生熟分开?

答:一是生熟食品制售者应分开;二是盛装生熟食品的工具、容器应分开或有明显标记;三是生熟食品不能存放在同一库房或冰箱内。

18、贮存食品要做哪四防?

答:防尘、防蝇、防鼠、防潮(防霉或防腐)。

19、冰箱能长期保存食品吗?

答:不能。因为冰箱的低温,只能抵制细菌生长繁殖而不能杀灭细菌,若贮存时间过长,细菌仍可缓慢生长繁殖增多,从而会引起贮存食品的腐败变质。20、什么是冷荤(凉菜)的“五专”?

答:所谓“五专”是指专人加工、专室制作;专用工具、专用冷藏、专用消毒设备。

21、扁豆为什么必须炒熟煮透?

答:这是因为扁豆中含有一种叫红细胞凝集素的物质,今后能引起中毒。但这种物质被加热后即可破坏,所以加工扁豆必须炒熟煮透。同样道理还有四季豆等。

22、金属容器为何不能长时间存放酸性食品?

答:因为酸性食品可与金属发生化学变化,而把金属溶出来,贮存时间过长,金属溶出越多,从而可被人体吸收而引起中毒反应。

23、何谓食源性疾病?

答:食源性疾病是指伴随进食而进入人体的病源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化学毒物等,使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是食源性疾病的一部分。即急性中毒性疾病。

24、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因为有哪些?

答:主要有:(1)使用不卫生的设备、容器等加工、存放食品;(2)食品加工烹调不当;(3)食品被化学物污染;(4)不适当的冷藏或贮存;(5)生熟食品交叉污染;(6)使用了腐败变质的原料;(7)剩余食物食前未重新加热;(8)误用有毒有害物;(9)个人卫生差;(10)蓄意投毒。

25、按食品污染物性质将食品污染分为哪三类?

答:(1)生物性污染:如由细菌、霉菌及其毒素,病毒、虫卵等引起的污染;(2)化学性污染:如农药残留、工业重金属的污染;(3)放射性污染。

26、何谓食物中毒及特点?

答:食物中毒是指健康人经口食入正常数量,可食状态的,含有致病菌、生物性或化学性毒物、以及植物天然毒素的食物所引起的以急性感染中毒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特点有:(1)潜伏期短,往往呈突然爆发型;(2)临床表现相似,多数有胃肠道症状;(3)易集体发病,但一般无传染性;

(4)发病均与某种食物有关,有食有毒食物不发病。

27、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有哪些及常见食品?

答:(1)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多见于畜肉、禽肉、蛋类、奶类及其制品;

(2)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见于动物性食品,尤其是熟肉类,以及凉拌菜、剩饭菜;(3)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见海产鱼虾贝类及肉类、家禽;

(4)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见于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尤其是奶油糕点更多见。

28、简述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 答:(1)防止食品污染,如生熟分开、餐具消毒;(2)防止病原体繁殖及毒素形成,如低温冷藏;(3)杀死病原体及破坏毒素,如食物烧熟煮透;(4)执行卫生法规及管理条例。

29、餐具消毒的原则是什么?

答:消毒原则是一刮、二洗、三过、四消毒、五保洁。30、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有哪些义务?

答:(1)接受健康检查和食品安全卫生知识培训;(2)按照规定的生产岗位要求加工或经营食品;(3)保持个人卫生;

(4)不加工、不销售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或卫生要求的食品。

31、影响较大的食品卫生问题有哪些? 答:(1)来自外界污染的食品卫生问题;

(2)加入食品中的各种添加剂,不按规定的品种、范围和用量而使用不当;(3)食品本身含有有毒物质,如河豚鱼、毒蘑菇等;

(4)在正常生产加工条件下产生的有害物质,如鱼类产生的组织胺等;(5)使用的食品容器、工具、管道、包装材料等不符合卫生要求;(6)食品在加工烹调过程中产生的某些热解物、氧化物等;

(7)食品感官性状的异常变化,如肉类腐败变质等;(8)食品的掺杂、掺假和伪造等。

32、食品的细菌污染途径有哪些?

答:原料污染;产、储、运、销过程中的污染;从业人员的污染;烹调加工过程的污染。

33、食品细菌污染的指标有哪些?

答:有菌落总数:是指在每克固体或每毫升液体或每平方厘米面积上食品所含的细菌数量;大肠菌群:是一群来自人或温血动物肠道的细菌;致病菌:有沙门氏菌、溶血性链球菌等。

34、如何预防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答:主要有三个环节:(1)防止食品被沙门氏菌污染;(2)控制沙门氏菌的繁殖;(3)高温杀灭沙门氏菌。

35、如何预防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

答:多见于夏秋季发生中毒,食品以剩米饭、菜、凉拌菜为多,预防措施有:剩饭、剩菜等低温保藏;由于该菌污染产毒的食品一般无腐败变质的异味,不易被察觉,因此剩饭菜,在食前要回锅加热;注意食品的贮藏卫生和个人卫生,防止生土?、昆虫等污染食品。

36、黄曲霉毒素的主要危害及预防?

答: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如花生、玉米、大米、花生油等,它的急性毒性很强,持续摄入可致慢性中毒,主要对肝脏带来危害,如引起肝脏肿大,肝硬化甚至肝癌。预防措施有:挑除霉粒、加水搓洗、加碱、高压去毒。

37、霉变甘蔗有些什么特征?

答:若食用了保存不当而霉变的甘蔗会引起急性食物中毒,霉变甘蔗特征有:外皮失去正常光泽,质软,髓质部呈灰黑、棕褐或浅黄色,有酒味、酸味或霉味。

38、何谓化学性食物中毒及特点?

答:含有某种或某几种“化学性毒物”的食物进入人体。

引起机体急性中毒过程称之为化学性食物中毒。发病特点有:(1)发病急,潜伏期短,多在数分钟至数小时;

(2)中毒程度严重,病程长,发病率及死亡率高;(3)季节性和地区性均不明显,中毒食物无特异性;

(4)误食混有强毒的化学物质或食入被有毒化学物污染的食物;(5)散在性发病,偶然性较大。

39、亚硝酸盐食物中毒机理及预防?

答:亚硝酸盐是一种白色或淡黄色晶体,味稍苦且咸,外观颇似食盐,它能使机体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而失去携带和转运氧的能力,引起组织缺氧,出现一系列缺氧引起的症状。预防措施有:不吃腐烂变质的蔬菜,不饮用苦水井的水;不吃存放过久的熟菜或新腌的菜;注意食堂的卫生、清洁,盛放食品的容器要干净并标示清楚;销售存放亚硝酸盐不准散装、散放。并有明显标识。40、如何预防化学性食物中毒

答:(1)加强管理,严禁随便出售化学品、药品;(2)严格农药的保管、使用;

(3)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量,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品种;(4)施用农药后一定要在安全间隔期满后,方能收摘上市;

(5)禁止用加工粮食的磨、碾子磨压农药制剂,严禁药剂与一般粮食接触;(6)凡是有毒化学品,一定要在包装上注有明显标志,严禁和食品混放;

(7)从市场上购回的蔬菜要用清水短时间浸泡,反复冲洗,水果宜洗净后削皮食用。

41、如何预防发芽马铃薯中毒?

答:发芽的马铃薯,其幼芽及芽眼部含有大量的龙葵素,人食入少量后,即可引起中毒,预防措施有:

(1)马铃薯应贮藏在低温、无直射阳光的地方,防止生芽;(2)不吃发芽和黑绿色皮的马铃薯;

(3)加工发芽马铃薯,应彻底挖去芽、芽眼及芽周部分;(4)龙葵素遇酸分解,烹调时可加少量食醋。

42、如何对引起中毒的食品控制处理?

答:(1)保护现场,封存引起中毒的食品或可疑中毒的食品;(2)追问已售出的引起中毒的食品或可疑中毒的食品;(3)对引起中毒的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

43、食品烹调加工的卫生要求有哪些? 答:(1)原料要新鲜;(2)彻底加热;(3)生熟分开;

(4)热菜贮存温度要合适;

(5)剩饭菜处理;

(6)警惕非食品原料引起的食物中毒。

44、制售冷菜应注意哪些环节? 答:(1)保证切拼前的食品不被污染;(2)切拼过程严防污染;(3)冷菜加工完毕应立即食用。

45、餐饮加工中的洗刷消毒目的是什么?

答:洗刷的目的是除去食品残渣、油污和其他污染物;消毒的目的是锲而杀灭致病性微生物。

46、消毒的物品为何要先洗刷?

答:因为洗刷可以去除污垢、油污,除去大部分微生物,经过洗刷后能提高消毒效果。

47、消毒有哪两种方法,并举例?

答:物理方法,如煮沸消毒、蒸汽消毒、干热消毒、紫外线消毒;

化学方法:如氯制剂、酒精消毒等。

48、保证餐饮卫生的“六字”原则是什么? 答:原则是“洗消”“温度”“时间”六个字。

洗消即洗刷消毒,是防止食品污染的主要措施。温度即控制适当的温度以保证杀死食品的微生物或防止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时间即尽量缩短食品存放时间,不给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机会,熟食品应尽快吃掉;食品原料应尽快使用完。

49、说完安全制备熟食品的十项原则? 答:(1)选择经过安全处理的食品;(2)彻底加热食品;(3)立即食用做熟的食品;(4)妥善贮存熟食品;(5)彻底再加热熟食品;(6)避免生食品与熟食品的接触;(7)反复洗手;

(8)保持厨房所有表面的清洁;

(9)避免昆虫、鼠类和其它动物接触食品;(10)使用净水。

50、经营街头食品有哪些要求?

答:(1)有街头食品经营卫生许可证及个人健康证;(2)位置和场所符合市容规定,四周无污染;

(3)有上、下水,有洗消、污物收集、防蝇防尘等卫生设备;(4)保持周围环境整洁;(5)讲究个人卫生。

公共场所卫生知识复习题(100题)公共部分(50题)

1.《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由何部门何时发布? 答:由国务院于1987年4月1日发布。2.什么叫公共场所?

答:公共场所是一类由人工建成的供公众使用,为人群服务的活动空间。3.《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的公共场所有几类几种? 答:7类28种。

(1)住宿和交际场所8种:饭店、旅店、招待所、车站、咖啡馆、酒吧、茶座;(2)净身和美容场所3种:公共浴室、理发店、美容厅(店);

(3)文化娱乐场所5种:电影院(剧院)、录像厅(室)、游艺厅(室)、舞厅、音乐厅;(4)体育和场所3种:体育场(馆)、游泳场(馆)、公园;(5)文化交流场所4种:展览馆、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6)商业活动场所2种:商场(店)、书店;

(7)就诊、交通场所3种:候诊室、候车(机、船)室、公共交通工具。4.公共场所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哪几类? 答: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

5.《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属于行政管理法规中的哪个层次? 答:属于行政法规范畴。它是一种强制性的法律规范。6.《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颁布实施的目的是什么?

答:

一、创造良好的公共场所卫生条件,预防疾病,保障人体健康;

二、标志着我国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从过去的行政管理转变为法制管理,从一般感观卫生检查转变为有明确卫生指标的监督检察,从而将我国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工作纳入科学管理的轨道。7.我国对公共场所卫生实行什么制度? 答:实行卫生许可证制度。

8.《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适用于什么样的人? 答:中国境内的任何人。

9.公共场所内部结构布局主要应满足哪些需要? 答:卫生学需要;生产经营需要。

10.噪声的危害主要有哪几方面?

答:对听学的危害;对人体各系统的危害;对人群生活的影响;对劳动生产率影响;对建筑物的损害。

11.公共场所改善空气质量的最佳方法? 答:通风换气。

12.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几年复训一次? 答:每两年复训一次。

13.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每几年复核一次? 答:两年(游泳池每年季节性开放前要进行复核一次)

14.《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对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基本卫生要求有哪些? 答:身体健康;卫生知识培训合格;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15.单位或个人对罚款、停业整顿及吊销“卫生许可证”的行政处罚不服的,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多少天内,可以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 答:15天内。

16.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向当地法院起诉,但对公共场所卫生质量控制的决定应怎样? 答:应立即执行。

17.公共场所中有害的化学性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微粒;异臭;甲醛;氨;苯及苯系列物等。18.“卫生许可证”应由什么部门签发?

答:“卫生许可证”应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签发。19.哪些属于违反《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的行为?

答:(1)卫生质量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要求,而继续营业的;(2)未获得“健康合格证”而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3)拒绝卫生监督的;

(4)未取得“卫生许可证”擅自营业的。20.公共场所哪些项目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要求?

答:①空气、微小气候(湿度、温度、风速);②水质;③采光、照明;④噪音;⑤顾客用品用具和卫生设施。

21.发生危害健康事故时报告卫生监督机构的时限是多少? 答:24小时以内。

22.危害健康事故的报告责任人是谁?

答:经营单位负责人和卫生负责人,其他人员也有义务报告。23.患有哪几种疾病不得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

答:①痢疾;②伤寒;③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型肝炎等消化道疾病;④活动期肺;⑤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⑥其他有碍公共卫生的疾病。24.微小气候包括哪些? 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

25.公共场所全封闭中央空调新风量每人毎小时不得低于多少立方米? 答:20立方米。

26.顾客用具和公用设施污染的控制手段是什么? 答:清洗和消毒。

27.传染病在公共场所传播流行必须具有哪三个基本环节? 答:①传染源;②传播途径;③易感人群 28.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哪些?

答:主要有:空气传播、水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和土传播等。29.公共场所控制传染病传播必须采取什么措施? 答:①控制传染源;②切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人群。30.切断公共场所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方法有哪些? 答:①防尘除尘;②空气消毒;③通风降湿。31.对公共场所的顾客用品用具有何卫生要求? 答:一客一换一消毒。

32.杯具消毒的首先方法是什么? 答:高温蒸汽消毒法。33.痢疾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答:被污染的水、土壤、手、食物、物品等。34.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哪些?

答:细菌性痢疾、伤寒及副伤寒、甲型肝炎等。35.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有哪些? 答:乙型肝炎、非甲非乙型肝炎、艾滋病。

36、什么叫流行性感冒?

答: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3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答:脑膜炎双球菌借咳嗽、喷嚏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38.什么叫肺结核?

答: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39.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答:①性接触传播;②血液传播;③母婴传播等。40.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中暑?

答:在天气火热,日照强度大,相对湿度高,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容易发生。41.触电主要损害人体的哪些系统? 答:呼吸中枢;心脏传导系统 42.一氧化碳主要损害人体的哪一部分? 答: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200~300倍,使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失去携氧的作用,引起机体缺氧,大脑和心脏对缺氧最敏感。43.什么叫消毒?

答:消毒是指清除或杀灭外界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要求。44.煮沸消毒时间应从何时计算?持续多长时间? 答:应从煮沸时计,持续10分钟。45.用于饮用水消毒的药剂主要有哪些?

答:氯氧、漂白精粉(片)、二氧化氯、臭氧等。

46、用于消毒的酒精浓度是多少? 答:75%

47、来苏尔消毒剂可用于哪些方面? 答:地面、污染物表面。48.常见的卫生害虫有哪些?

答:蚊子、苍蝇、蟑螂、臭虫、跳蚤、虱子等。

49.常规用的“84”消毒液对杯具消毒配比浓度与消毒时间是多少? 答:1:200 ~

5分钟;1:500 ~

10分钟。50.紫外线灯管使用寿命一般为多少照射时间? 答:1000小时。

中间部分内容另见~

100.防止游泳池内藻类生长有何措施?

上一篇:2008年财政局社保科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周记难忘的星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