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地理复习内容

2024-09-13

中国旅游地理复习内容(共8篇)

1.中国旅游地理复习内容 篇一

按模块复习,在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形成合理知识体系和较为稳定的记忆以及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较强的优势,虽然在唤起学生对旧知识回忆时不如按章节复习的,但可以通过教师问题启发,学生翻书回忆等方式进行弥补

只有60多天的时间,要想通过短暂的时间复习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除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过程,还要针对《考试说明》中的考点,对复习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取舍,突出主干知识,避免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

2.中国旅游地理复习内容 篇二

一、设计学案,自主学习

在地理复习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以知识为线索,编写自学提纲与反馈练习,再通过导学案的形式展现出来,要求学依案自学。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则会主动归纳与整理知识,寻找知识点的联系,有方向性的、有针对性的自主复习,认真听课,而不是被动听讲。如复习第三章《天气和气候》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导学案,引导学生先独立自主的复习。

二、优选例题,质疑探究

在复习教学中,例题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围绕教学重难点或者学习疑点来优选典型性、探究性、启发性的例题,诱导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交流,使其在思维碰撞中点燃智慧火花,增强复习学习效果。如复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时,教师可优选例题,引导学生探究与交流。

例如:①请在下图中用斜线画出AC两点的夜半球,标出A、B、C、D的日期与节气,注明公转与自转的方向。

②填表回答:当地球运行至公转轨道上的A、B、C、D及其附近位置时,下表中列出的对应地区形成的相关地理现象是否正确?讲明原因。

首先,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完成任务后,全班交流。而后教师讲解,分析考查目的,指导学生解题思路与方法,使其学会方法迁移,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1)考查目的:①该题主要考查了同学们对地球自转与公转基本概念的把握情况,知识点是不是落实到图上。②考查了学生对地球公转中四季更替规律与太阳高度变化的运用情况,联系实际,考查了学生分析、判断与解释地理现象以及答问的能力。③该题需要学生有着较高的空间观念,考查了地理现象或事物的空间结构、空间联系、空间分布等情况。(2)解题思路:第一,读图,了解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ABCD及其附近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以及此时各地的季节状况。第二,弄清南北极、北京、华北与我国的位置,特别是纬度位置,了解在公转轨道上的ABCD及其附近位置时,5个地点的相应季节状况。第三,通过分析表格中5种地理现象,判断是否正确后,运用准确科学、条理清晰的语言说明原因。

三、梳理归纳,构建系统

在初中地理复习教学中,教师可整理归纳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重点问题,加以梳理与归类,然后适当拓展,帮助学生发掘知识规律,形成知识系统,增强复习效果。另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利用图式、表格等形式来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图。如复习第三章《天气和气候》时,教师可利用图表形式板书该章节的知识总结构,要求学生根据知识总结构具体补充,构建知识系统。

比如,影响气温与降水的因素。

四、变式训练,拓展提高

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还可根据教学重难点进行变式训练。即围绕某一知识点,适当拓展、迁移、创新、加深,帮助学生解决看似明白、但一做题变出现错误的问题。变式习题既可以变化数目,也可以变化题型,还可变化提问方法等,比如,一题多画、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以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使其把握知识本质,透彻理解知识。同时,通过变式训练,还可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把握知识内涵与外延,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旅游地理》专题复习 篇三

《旅游地理》是实施新课标省份的选考内容,根据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特点分析,这部分内容的考试难度并不大,考查范围严格遵循课标,试题不偏、不怪、不超纲。从考查内容上看,旅游地理试题侧重考查旅游资源的分布、开发条件评价、发展旅游的意义及其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注重结合热点及我国著名旅游地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难度一般不大。从考查形式上看,试题多以图文、景观等方式呈现信息,要求学生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基础知识进行解答,题型以综合题为主。从考查能力上看,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对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等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旅游资源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分析、论证能力。

考点高考命题预测①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②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③旅游规划与活动设计;

④旅游与区域发展。①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价值和评价,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②比较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③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④运用资料,描述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并从地理角度说明其形成原因;

⑤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⑥分析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初步学会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设计;

⑦根据旅游资源状况,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⑧说明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可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⑨阐明旅游业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

⑩结合实例,说出旅游活动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网络构建】

【重点剖析】

一、旅游业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

(4)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作用表现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能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越来越多的人将旅游与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生命价值联系在一起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旅游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提供许多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促进文化交流现代旅游的发展,使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从而消除了一些社会、民族偏见,促进了相互了解 3.影响区域环境。

理解旅游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关键是理解旅游活动是一项超出人类生存需要和基本发展需要的消费活动,以及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行业。由于旅游活动是一项消费活动,因而旅游业能增加外汇收入、回笼货币资金,有利于增加收入,缩小地区差距;由于旅游业是综合性行业,因而旅游业能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特性

1.类型。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一般将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类。

四、旅游景观的欣赏

1.选择观景位置。

观赏的距离远近、角度变化、俯仰差异等,都会带来不同的观赏效果。景观欣赏,远望取其势,近看取其质。

(1)观赏距离的选择。

观赏距离景观类别观赏效果远观峰峦雄伟峻秀近观峡谷、幽洞、一线天置身其中,方知其妙适当距离仰视瀑布兼收其形、色、声、动之美 (2)观赏角度的选择。

景观观赏位置实例地貌的酷似造型特定观赏点路南石林中的阿诗玛、黄山的石猴观海、肇庆的七星岩面积较大的江河湖海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之上俯瞰洞庭湖、鄱阳湖、长江、黄河较小的湖沼池塘在低临水面的亭榭廊阁上观赏西湖、北大未名湖、济南大明湖 (3)动态观赏:对山水有机组合的景观,可乘船(筏)沿水路观赏两岸风景,水流、船动、山移,如游画中,心旷神怡。

2.把握观赏时机。

观赏自然美景要把握季节、时间及气象变化,体验大自然中的色彩美、静态美和动态美。当然,观赏人文景观同样也要把握时机。

景观类型景观举例及其最佳观赏时机随季节而变化的自然景观北方山水风景——夏秋季;南方千米以上高山——夏季(此季节雨水多,山中多云雾,景色丰富且富有变化,兼收避暑之利)随天气而变化的自然景观泰山观日出——早晨;黄山观日落——黄昏;海拔较高的风景名山——雨过天晴(既可观云海,又可观日出日落)特定时间出现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青海湖候鸟——五月;海市蜃楼、峨眉山“佛光”、吉林雾凇——特定的气象条件 3.把握特点,情景交融。

景观类型如何体会景观的意境自然景观了解其成因及象征意义人文景观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及其蕴涵的风情、意境和目的等自然和人文

结合的景观“深山藏古寺”体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风俗民情是一定地区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 以情观景是景观欣赏的最高境界。以情观景取决于人的心理活动与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有关。不同文化背景的观赏者面对相同的观赏对象会有不同的观赏结果,即使同一个观赏者在不同的心情下观赏,结果也有差别。

4.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

(1)黄山四绝的景观特点及成因。

4.《中国旅游地理》复习资料解析 篇四

一、名词解释:

1、旅游:是分布于广阔地理环境中的一种新型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高级消费形式,是人们以旅行游览、观光购物、交流文化、体育锻炼、考察研究、休闲度假、康体疗养、消遣娱乐、探险猎奇,宗教朝觐、品尝佳肴以及探亲访友等为目的的异地暂时居留的社会现象。

2、旅游资源:凡是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它因素,都可以称为旅游资源。

3、旅游业: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旅游休闲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4、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它可分为外营力作用和内营力作用。

5、外营力作用:是地球以外的能,其中主要的是太阳辐射热能所引起的。主要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6、内营力作用:是由来自地球内部能的影响而形成的。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和地震。

7、地震:在地应力作用下,地壳岩层发生形变一般比较缓慢,当地应力超过某处岩层强度时,那里的岩层就会突然破裂或断裂错动,同时将受力时积聚起来的巨大能量骤然释放出来,并以纵波和横波形式地震波向各个方向传播,当传到地面时,地面便会发生震动,就是所谓的地震。

8、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及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所产生的化学作用和机械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地貌。

9、水体旅游资源:凡能吸引旅游者进行观光游览、体验、参与的各种水体及水文现象,我们都可视为水体旅游资源。

10、构造瀑布:是由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断层所形成的瀑布。

11、生物旅游资源:属于旅游观赏对象的部分动植物,因而具有香化,美化环境的功能和具有观赏,科研价值并能为旅游业所利用,而成为旅游资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2、寓意美:人们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对某些植物形成了公认的相当明确的寓意,这些寓意深刻的观赏性植物能寄托相应的思想情感。

13、历史古迹:就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过程中留存下来的活动遗址,遗迹,遗物,遗风等。

14、古代建筑:是古代人民运用建筑技术和艺术营造的生活生产场所,反映了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和文化意识,是人类文化的物质结晶和凝聚。

15、历史文物:不叫文化遗物,是指人类社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和生活中所创造的,能反映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保存至今的历史遗存物。

16、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渊源于中国的鬼神思想和流行的巫术、求仙方术和黄老思想。

17、宗教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象,它不仅能满足旅游者的求知、求美、求奇的旅游动

机,同时还能满足更深层次的情感要求。

18、佛教寺院是佛教徒供奉佛像、僧众住居、修行和进行各种法事活动的地方,也是信徒进香拜佛参加宗教活动的中心。

19、框景:利用门框,窗框,山洞的洞口框等,有选择的摄取另一空间的景色,恰似一幅嵌于镜框中的图画。这种利用景框所欣赏的景物称为框景。

20、庭院园林:庭院园林是指衙署和王府之中的庭前或天井之内布置些假山,水池,花木之景,以美化庭院。

21、风景诗词,也叫旅游诗词,是指那些反映旅游生活的诗词。

22、文学是一种社会形态,是客观物质世界与心灵精神层面“心物交融”的结果。

23、社会风情:泛指一个地区的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下,在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汇总所表现的风俗习惯。

24、刺绣:是“以针代笔,以线晕色”的艺术,是中国驰名世界的游戏民族传统工艺,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二、填空:

1、人文旅游资源具有的独有的特性有:人为性、时代性和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2、旅游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旅游者、旅游资源和旅游业。

3、中国旅游地理的传统方法有: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分析法、统计图表法、旅游地图法、分类对比法和技术经济论证法。

4、旅游资源的分类,是根据旅游资源的决策和开发进行归并或划分出具有一定从属的不同等级类别的工作过程。

5、两分法是把旅游资源首先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系列的一种分类系统,这是目前最常见应用广泛的一种分类方案。

6、地质旅游资源包括岩石景观、化石、典型地层、构造形迹、地震。

7、风化作用是指由于温度的变化以及大气、生物、水分等的影响,使地表岩石及矿物物理状态、化学成分在原地发生变化的过程

8、剥蚀作用是指流水、风、冰川运动等外力,对地壳表层岩石、土壤的破坏作用,使岩石发生破坏、并使风化破碎的岩石离开原地。

9、搬运作用是岩石经风化剥蚀形成的碎片、土壤等,除部分残留在原地外,其余部分会被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搬运至其他地方。

10、地壳运动指地壳一直处于运动之中,表现形式主要为升降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11、变质作用:指地壳中的已经形成的岩石,由于温度、压力等环境的变化,使其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12、峡谷是指谷地深峡,两坡陡峻的河谷地貌景观,峡谷风光以气势磅礴为总体特征,以“险、雄、幽、隐”为其主要美学特征。

13、被人们称为“神话世界“的九寨沟,其众多的海子和连接海子的瀑布群,构成了其风景最富有魅力的奇丽景观。

14、水体旅游资源以其形、声、色、味、影、态等因素吸引着游客,其中态可分为动态、静

态两种形式。

15、长江沿河旅游资源丰富,景点星罗棋布,是我国著名的“黄金水道”和“黄金旅游线”。最经典的景观资源集中于三峡区,堪称四百里天然画廊。

16、瀑布有多种类型,划分方法多样,从瀑布本身的气势的大小造型优美等,分为雄壮型和秀丽型。

17、生物旅游资源的特点:(1)生命性(2)可持续性(3)季节性(4)寓意性(5)多功能性

18、植物旅游资源分为 观赏植物、珍稀植物、奇特植物、风韵植物四大类。

19、世界著名的植物之最中,最大的花是大王花。

20、斗拱处于梁柱和其他部件结合部,作用是大木构件的接触面,是我国古建筑特有构件.方形木块为增加抗震能力,弓形短木上弯为斗,斜置长木为拱,总称斗拱.斗拱可以支撑载梁挑出屋檐,同时其纵横交错重叠富于变化,又成为重要的装饰部件.(大木构件的接触面,增加抗震能力,斗,拱,长昂)

21、社会文化遗址分为古城遗址,古道路遗址,古战场遗址.22、古代建筑的主要形式宫廷建筑,楼阁建筑,亭台建筑,军事防御工程,古代桥梁,水利工程.23、唐三彩的主要色彩黄,白,绿.24、独特的崖葬的两种形式悬棺崖墓、塔葬墓.25、墓葬形制分为坟丘形制,墓穴形制及葬具,墓地建筑,墓地建筑多少不同,以帝陵为宏伟齐全。

26、基督教的三大派系新教、天主教、东正教。

27、道教宫观一般由四部分组成神殿、膳堂、宿舍、园林。

28、中国佛教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

29、道教的主要经典道德经。

30、横三世佛是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

31、伊斯兰教礼拜殿多用进行装饰几何纹、植物纹。

32、基督教的主要节日圣诞节、复活节。

33、园林按所处的区域可分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少数民族园林。

34、“苏州四大名园”为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

35、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公共游览性质的大型园林是曲江。

36、《清明上河图》主要描绘宋朝繁荣景象。

37、华清宫是唐朝皇家园林。

38、“七大古都”有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安阳、南京、杭州。

39、旅游的美学本质是和谐。

40、历代文人雅士所特有的审美情趣对后人的旅游观赏活动影响至深。一方面,可以启发游人的想像,催化游人的情感,增加游兴;另一方面,唤醒游人的审美习惯,充分体味“物我感应”之神奇。

41、文学艺术旅游资源包括了风景诗词;游记;楹联;题刻;神话传说;戏剧;电影等。

42、文学艺术旅游资源开发形式有:作为新的旅游资源产生的母体加以开发;作为其他旅游资源的附属或宣传导游的依据来开发。

43、文房四宝包括: 笔,墨,纸,砚。

44、文学艺术的渗透方式有可视性,可感性。

45、电影《阿诗玛》拍摄于我国的哪个景点云南石林。

46、中国盆景有五大流派:扬州盆景、苏派盆景、川派盆景、徽派盆景、岭南盆景。

47、舟山渔民喜穿笼裤。

48、中国饮食习俗上汉族有“北人食面、南人食米。

49、杭州稠伞为伞中佳品,伞面薄如蝉翼,透风耐晒,且色彩瑰丽,透型精美。50、壮族有抛绣球的独特的婚姻习惯。

三、选择:

1、自然旅游资源除了具有一般旅游资源共同的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独有的特性。下面哪一项是不属于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C)

A季节性和时限性 B地带性 C空间性 D天然性

2、下列不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是(C)

A 皇家园林 B 佛教文化 C 动植物园 D 现代都市

3、下列景观中,不属于地貌旅游资源的是(B)

A 冰川遗迹 B 地震灾害遗迹 C 火山遗迹 D 海岛与岛礁

4、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其途径(B)个省区市?

A.十个 B.十一个 C.十二个 D.十三个

5、按瀑布景观的分布特点划分,可将瀑布划分为哪几类(D)A 常年性与季节性 B单级和多级 C 雄壮型与季节型 D孤立型和群体型

6、泉的水体地质条件将泉可划分为哪两类(A)A 承压泉、潜水泉 B下降泉、上升泉 C 冷水泉、温泉 D 沸泉、矿泉

7、黄果树瀑布位于哪个省(B)A 四川 B 贵州 C 重庆 D江西

8、“岁寒三友”是指以下哪三种植物(BCD)A 菊

B 松

C 梅 D 竹 9、树冠最大的树是(B)A 望天树 B 榕树 C 梓柯树 D 纺锤树

10、下列哪种文化出现在不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A)

A 西安半坡遗址 B山东泰安大汶口二期 C山东章丘龙山文化 D湖北京山屈家岭文化

11、下列那项不属于古城遗址(D)

A 殷虚遗址 B长安遗址 C 楼兰古城 D天津城

12、不属于三大名楼的是(D)

A 黄鹤楼 B滕天阁 C 岳阳楼 D烟雨楼

13、号称世界八大奇迹的兵马俑属于(B).A 西汉帝陵 B秦始皇陵 C 宋代帝陵 D唐代帝陵

14、被称为最为坚固的万里长城的是(C).A 秦长城 B 楚长城 C 明长城 D唐长城

15、不属于革命烈士遗址的是(D)

A福建的郑成功纪念馆 B南京孙中山大总统办公旧址 C.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旧址 D戚继光抗倭旧址

16、下列哪一个不属于竖三世佛(C)

A释迦牟尼佛 B燃灯佛 C药师佛 D弥勒佛

17、中国佛教寺内的主体建筑是(B)

A天王殿 B大雄宝殿 C山门殿 D观音殿

18、被我国广大佛教弟子尊为祖庭的佛寺是(B)。

A少林寺 B白马寺 C开元寺 D佛宫寺

19、我国现存最高的古代砖塔(C)

A佛宫寺释迦塔 B大雁塔 C开元寺塔 D妙应寺白塔 20、下列哪一个不属于佛教摩崖造像(C)

A浙江飞来峰造像 B四川大足石刻 C老君崖 D栖霞千佛崖

21、佛教主要节日佛成道日(D)

A农历2月15日 B农历正月15日 C农历3月3日 D腊月8日

22、闻名于世的大明宫是哪个朝代的皇家园林(B)A 隋 B 唐 C汉 D 明

23、隋唐时期属于园林发展的(C)时期 A 生成 B 转型 C 全盛 D 成熟

24、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公共游览的大型园林——曲江出现于哪个朝代(B)A 隋 B 唐 C 汉 D 宋

25、下列不属于皇家园林的是(D)

A 圆明园 B 颐和园 C 承德避暑山庄 D 陶然亭

26、借园林外的远处景物组织到园林观赏视线中的构景方法为(A)A 远景 B近景 C仰景 D 俯景

27、下列不属于寺观园林的是(D)

A 白云观 B 潭佑寺 C 扬州大明寺 D 杜甫草堂

28、按园林所处的区域分类,杭州西湖属于下列哪种园林类型(B)A 北方园林 B 江南园林 C 岭南园林 D 少数民族园林

29、明清园林中水平最高,数量最多的园林是(B)

A 皇家园林 B 江南私家园林 C 寺观园林 D 坛庙,祠馆园林 30、下列不属于“苏州四大名园”的是(D)A 拙政园 B 沧浪亭 C 狮子林 D 余荫山房

31、下列不属于“岭南四大名园”的是(B)

A 余荫山房 B 留园 C 清晖园 D 可园

32、以下哪个城市被称为“最早的中国”(C)A、西安 B、开封 C、洛阳 D、北京

33、下列不属于四大名镇的是(B)

A、广东佛山镇 B、江苏吴江镇 C、湖北汉口镇 D、开封朱仙镇

34、下列哪个电影节在法国举行.(A)

A.嘎纳电影节 B.柏林电影节 C.威尼斯电影节 D.莫斯科电影节

35、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A).A.诗经 B.离骚 C.诗歌总集 D.乐府诗

36、北京著名的戏曲曲种是(B).A.豫剧 B.京剧 C.越剧 D.鲁剧

37、下列哪部作品是王勃所作(A).A.滕王阁序 B.醉翁亭记 C.入蜀记 D.岳阳楼记

38、国际风筝节的举办地是(A).A.潍坊 B.柏林 C.罗马 D.青岛

39、《枫桥夜泊》里提到的寺庙是(B)。A.金山寺 B.寒山寺 C.大龙寺 D.普陀寺 40、“劈山救母”的故事发生于(A)。A.华山 B.黄山 C.恒山 D.泰山

41、.三国演义的作者是(A)。

A.罗贯中 B.施耐庵 C.曹雪芹 D.司马迁

42、(C)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

A、元宵节 B、端午节 C、春节 D、中秋节

43、(B)是西藏牧区最普遍、最古老的一种居住形式。A、蒙古包 B、帐篷 C、竹楼 D、吊脚楼

44、旗袍起源于十六世纪中期(B)民族。A、汉族 B、满族 C、蒙古族 D、傣族

45、世界发明丝织最早的国家是(C)。

A、古罗马帝国 B、古埃及 C、中国 D、古印度

46、哭嫁是(C)少数民族的婚姻特征。A、蒙古族 B、苗族 C、土家族 D、壮族

47、草叶信是(C)少数民族青年男女恋爱约会的通信方式。A、哈萨克族 B、瑶族 C、基诺族 D、高山族

48、惠山泥人为(D)的地名塑。A、天津 B、苏州 C、扬州 D、无锡

49、山东潍坊是有名的(D)产地。A、折扇 B、盆景 C、毛笔 D、风筝 50、有中国锡都之称的地方是(C)。

A、金昌 B、锡铁山 C、个旧 D、招远

51、浙江龙泉是(B)瓷器的产区。A、白瓷 B、青瓷 C、钧瓷 D、彩瓷

四、简答:

1、简述如何理解旅游资源的概念或内涵。

(1)对游客的吸引力是旅游资源实用价值和基础性的主要体现(2)旅游吸引力是判别是否属于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据(3)旅游资源既包括未开发利用的,也包括已开发利用的内容(4)旅游资源的范围不断扩大

(5)旅游资源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

2、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主要研究中国的8大旅游地理区、32个旅游省(市、区)的旅游资源与环境特征,以及各旅游省(市、区)内的旅游产品开发规划和主要旅游区的布局与建设。

3、中国旅游地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1)服务于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2)全面提高国民旅游素质(3)发展旅游地理学科的理论与实践

4、中国旅游地理学习和研究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⑴中国旅游地理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

⑵中国旅游地理的传统方法: ①实地考察法 ②文献资料分析法 ③统计图表法 ④旅游地图法 ⑤分类对比法 ⑥技术经济论证法 ⑶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

5、从正反两个方面试述旅游对区域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⑴旅游对区域社会文化环境的正面影响主要有:①促进不同的国家、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1分)②旅游者的示范作用带动旅游地居民素质的提高;(1分)③旅游收入为文物古迹、传统文化、民族手工艺的保护提供资金来源;(1分)④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1分)⑤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提高民族自豪感。(1分)

⑵旅游对区域社会文化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有: ①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主客矛盾;(1分)②对当地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等产生影响;(2分)③对当地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产生冲击;(1分)④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1分)

6、请问内应力作用和外营力作用的关系是什么?

答:内营力和外营力的关系具体表现为:⑴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形态,是在地球内营力和外营力相互作用下形成和不断发展变化的;⑵内营力和外营力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共同作用于地球表面;⑶组成地表的岩性和地质构造,对地貌发育也有明显影响;⑷人类在其生产活动中,对地表 的改造和利用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地貌的形成和发展带来影响。

7、请分析我国“黄金周”的利与弊。

答:“黄金周”的起始是1999年为了庆祝建国50周年大庆,国务院通过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宣布,从1999年国庆节起,每年的春节、国庆节都放假三天。虽然法定的二个公众假期是三天,但在实施中一直是通过上移下借两个周末的形式,来形成每年长达二个七天的全国性长假,这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是史无前例的。(2分)

⑴利:①巨大的旅游收入(1分)②顺应了人民群众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1分)③实现了公民的休息权(0.5分)④反映着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景象,提升了国家的国际地位(1分)⑤培养了大批国人定期休假的习惯(0.5分)

⑵弊:①首先,“假日旅游”被限定于 “十一”和春节二个“黄金周”之内,在时间上过于集中,在我国居民消费能力普遍未达到一定高度的背景下,使“黄金周”的火爆与节日后旅游市场的清淡形成鲜明对比,不利于旅游产业长期平稳的发展。(1分)②其次,假日的集中旅游客观上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为适应对假日集中的旅游消费,造成企业硬件设施供给的常年性、稳定性与假日消费需求集中性之间的矛盾,假日期间的供不应求与此之后的供过于求周而复始地出现,为企业安排生产经营带来了困难。(1分)③再次,“假日旅游”中的供求失衡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出现商家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况。假日期间商家认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有一种“一锤子买卖”的思想,粗放型服务较多。旅游企业或经营者通常会采取诸如提高旅游景点的收费标准、降低安全保障及改变旅游计划等方法解决供求失衡问题,使消费者权益失去保障,往往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1分)④最后,“假日旅游”使得交通运输压力加大,超负荷接待造成景区破坏、文物和环境保护受损,这些都不利于我国整个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分)

8、请简述地质地貌与旅游的关系。

答:地质地貌与旅游的关系非常密切,表现为:

⑴地质地貌影响旅游环境 :地质地貌是自然环境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不同的地质地貌条件影响到自然环境,进而提供了不同的旅游环境。例如:广阔的海滩为发展海滨旅游提供了场所,戈壁沙漠可以利用发展成为沙漠特色旅游。而另一方面有些现代地质地貌变化过程会对旅游带来不利的影响,例如:滑坡、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等。

⑵地质地貌条件是自然景观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①地质地貌对一个自然风景区的构成起着骨架作用。例如:云南西山滇池风景区,断层作用所形成的湖盆及断层山,构成了风景区的基本骨架,而湖水、树木、人文景观则给以点缀装饰。② 地质地貌作用及形态,又是许多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必要条件,例如:雄伟的泰山、华山等,都是在地壳断裂隆起的作用下形成的。骊山温泉、济南温泉、云南洱海与滇池等的形成,都与地质地貌有着密切的关系。⑶地质地貌可以单独构景,直接形成旅游资源。例如:新疆将军戈壁上的“魔鬼城”,云南路南的石林、西岳华山、夏威夷的火山公园等。

⑷在某些景区通过地质地貌的配景可以增加美感。例如:杭州西湖风景区,虽然吸引游人的内容很多,但主景是西湖水面,并以次形成了闻名遐迩的“西湖十景”。但西湖周围的山地对整个景区的秀丽之美起到重要的烘托作用。

⑸地质地貌条件对风景区意境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内蒙古草原的无限深远的意境,四川青城山的清秀和朦胧的意境,登上泰山时的开朗豁达的意境。

9、请问名山的特点是什么?

答:名山的特点是:⑴名山是富有美感的自然景观实体。⑵在科学上具有典型的研究价值。⑶拥有悠久的开发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⑷自然和人文景观浑为一体。

10、请简述旅游吸引因素与旅游功能

答: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及旅游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⑴具有形态美,可以开展观赏性旅游活动

①雄伟美(即雄美)主要指一些具有高大形体的山地景观。例如:东岳泰山,虽然高度不高,但周围没有高大山地只有丘陵,所以给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伟感。②奇特美(即奇美)指一些少见,独具一格的地质地貌外部形态。例如:“天下奇观”的张家界,新疆的“魔鬼城”云南路南石林,西藏札达县的土林等。③险峻美(即险美)例如:“华山天下险”的西岳。

④幽静美(即幽美、幽深美)例如:“青城天下幽”的青城山,长江三峡、小三峡的幽静美。⑤畅旷美(即旷美)例如:广袤千里的华北大平原、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浩瀚的大戈壁以及连绵不断、波状起伏的黄土高原等。

⑵具有科学文化属性,可以开展求知、科学考察旅游。例如:研究矿产的形成,岩石的类别及形成,古生物及其环境等;研究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冰川地貌等。⑶具有空间载体特征,可以开展休闲、游乐、体育活动。例如:具有一定高度的山地可以开展登山旅游活动;广阔优质的海傧沙滩,是优良的海傧体育运动活动;大型的喀斯特溶洞,即可以观光游览,又可以作为避暑消夏休闲的场所。

11、简述水体与旅游的关

答:(1)水体是最宝贵的旅游资源之一;(2)水体是各类景区的重要的物质基础;(3)水体可以单独构景或与其他因素组合成景;(4)水体可以开展丰富多采的体验性旅游活动。

12、瀑布按成因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并举例。

答:(1)构造瀑布如:庐山三叠瀑布。(2)堰塞瀑布如:黑龙江镜泊湖的吊水楼瀑布,四川迭溪瀑布。(3)差侵蚀瀑布如:黄河壶口瀑布的后期发育。(4)喀斯特瀑布如:金华冰壶洞瀑布。(5)悬谷瀑布如:广西南海县的西樵山瀑布。

13、开发海洋旅游资源的旅游意义是什么。

答:⑴拥有极具观赏价值的海洋风光,多变的海景奇特的海岸丰富的海洋生物 都对游客产生深深的吸引力。

⑵可以开展海滨休疗和水上娱乐活动。海水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有疗养

功能海水中含有多种对人体非常重要的元素海滨空气中这种元素也较多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利。因此海滨是人们消暑避夏休息疗养的好去处。时海滨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娱乐天地海滨宜开展多种体育运动以及海鲜品尝。

⑶可以举行海底观光探秘活动。随着现代科技发展,海底观光探秘已成为海洋旅游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者可以潜到水下观赏海底风光或者游览考察海底地貌还可以在游览中进行水下摄影打捞活动。

总之,二十一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作为水体旅游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海洋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14、简述生物与旅游的关系:⑴生物是富有生机的自然旅游景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⑵生物能使游客在旅游中获得知识,扩大视野,吸引游客探索大自然。⑶生物便于根据游客的需求更新,创造新的旅游景观,更紧密的服务于旅游业。

15、古代建筑的旅游意义和价值何在:

(1)古代建筑与历史进程密切相关,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可满足旅客的访古心理;(2)古代的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可满足游客的求美心理;(3)古代建筑又是科学技术的凝聚,可满足游客的求器奇心理;(4)古代建筑类别多样,蕴含内容丰富,可满足游客的求异心理。

16、古代墓葬的主要特点:(1)鲜明的政治等级性(2)强烈的宗法观念(3)“事死如事生”的表现形式(4)深受“堪舆学说”的影响

17、论述历史古迹在旅游业的作用和意义

(1)历史古迹之所以能成为旅游资源,是因为其可以作为旅游吸引物,满足旅客的需求,为旅游产业带来收益。

(2)历史古迹是社会历史的真实写照,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历程,才进化到当今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来说神秘奇特之感,了解自然演变的思古、忆古之情,和追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真谛,遂成为现代人类的行为的动机之一;

(3)历史古迹忠实地记录了历史的文化状况和基本特征,是人类历史文化演变的集中凝聚,是我们理解文化特征的理想媒介物。文化旅游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求异性。东西方游客的互访,不同民族的对游,很大程度是通过历史古迹来加深对异质文化的理解和认识。(4)历史古迹是古代人类科技水平的高度浓缩,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现代人通过游览历史古迹来鼓舞和勉励自己的遗志。

(5)历史古迹尤其是古建筑,古园林等是景观美学的形象展示,表现出丰富的造型美、质地美、色彩美、等美学内涵。令人们百看不厌意味深长,追寻历史古迹,可以较直观地实现追溯历史,回首历史,了解历史的目的。

18、宗教文化的旅游功能可归为几点:①透过宗教文化遗产旅游者不仅能获的大量的宗教知识,同时还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文学艺术的发展面貌,从而满足求知的欲望。②宗教文化艺术遗产饱含和散发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③宗教活动可以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④宗教能满足人们宗教式的情感需求。

19、宗教文化的旅游吸引物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①宗教活动以直观动态的形式展示宗教礼仪习俗对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②宗教活动是宗教场所内人员的日常生活起居及管理制度的反映。③宗教活动所营造的独特的神秘氛围。④宗教活动往往为游客提供参与机会来满足游客宗教式的情感需求。

20、中国佛教石窟有哪些类型: a.供僧尼生活起居之用的僧房窟 b.供僧尼进行禅修的洞窟禅窟 c.用于纪念僧尼和世俗信徒的影窟 d.埋僧尼和世俗信徒骨灰及尸骨的瘗(yì,埋葬)窟 e.专门用于僧尼存储粮食、生活用品和用水等物的仓储窟 f.专门用来讲经布道的讲堂窟 g.僧尼和世俗信徒进行供养和礼拜活动的礼拜窟

①洞窟内立一座中心塔柱的塔庙窟。②用于讲经的佛殿窟。③供给僧人生活起居和坐禅修行用的僧房窟。④在有的塔庙窟和佛殿中塑造了大型佛像,就形成大佛窟。⑤专门为坐禅修行

而开凿的小型禅窟。⑥有小型禅窟组成的禅窟群。⑦形成天然溶洞稍加修凿而成的石窟。

21、园林有哪些常见的分类方式,可分为哪些基本类型:

⑴按园林的风格分类:①西方园林,②东方园林,③中西混合式园林。

⑵按园林的功能分类:①皇家园林,②宅院,③寺观园林,④坛庙、祠馆园林,⑤庭院园林,⑥名山胜境园林,⑦大型湖山园林。

⑶按园林的区域分类:①北方园林,②江南园林,③岭南园林,④少数民族园林。

22、请描述中国园林发展的四个时期:①园林的生成时期(丛商朝到秦汉),②园林的转型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③园林的全盛时期(隋唐),④园林的成熟时期(宋元明清)。

23、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是什么

鉴于文学旅游资源较之其他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在开发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两方面原则:

其一、文学艺术作品具备相当的艺术价值。文学艺术作品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其本身首先应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其次才可能将这种文学审美价值转换为旅游审美价值;

其二、文学艺术作品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文学艺术作品本质上属于人类文化范畴,而旅游本身正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文化精神是两者的契合点。一旦文学艺术作品拥有浓重的历史文化色彩,它的旅游价值也会随之体现出来,并自然赋予相关旅游资源以历史文化价值,最终提高其他旅游资源的价值。

24、文学艺术旅游资源的特点:(1)文学艺术广泛的群众性和强烈的感染力;(2)文学艺术渗透在其他旅游资源之中;(3)文学艺术用于旅游的灵活性。

25、中国的民间工艺品主要有那几类?(至少五类):①染织 ②刺绣 ③陶瓷 ④雕塑工艺品 ⑤漆器 ⑥金属工艺品 ⑦编织工艺(任选5个)

26、中国特色名居有那几类?(至少五类):①蒙古包 ②帐篷 ③吊脚楼和鼓楼 ④竹楼 ⑤窑洞 ⑥四和院(任选5个)

五、论述:

1、试论述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的主体方向。

答:为适应并解决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中不断出现的各种复杂难题,中国旅游地理学在未来的相当长时期内,应向既顺应世界潮流又具有自己特点的方向发展:

⑴拓展研究内容 :在研究内容上要从以第一子系统为主,拓展到对三个系统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的研究。其中的专题包括旅游资源调查、分类的规范研究;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旅游者空间行为与旅游客流空间调节的研究;旅游需求预测方法的研究;旅游地图的编制技术研究;区域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⑵理论研究与实用研究相结合 :从科学方法论角度看,方法的研究包括四个连续的层次,即:描述研究、解释研究、预测研究和规范化研究。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的或应用的,都应不断努力使之达到四个层次的完善。

⑶开展跨学科的合作研究 :跨学科研究是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也是现代地理科学的固有特点。旅游地理学者也应吸取相邻学科的知识营养和研究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决断能力。

⑷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国外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起步早,发展快,有许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尤其是70年代以来,陆续问世了一批旅游地理名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方面可通过

派出留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组织学者出国考察等方式,广泛学习国外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可组织力量,有选择地翻译介绍、引进国外的研究成果,同时选择适当机会在我国组织召开有关国际旅游学术会议,以使中国旅游地理研究尽早同国际接轨。

2、礼制礼仪建筑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⑴尊从〈周礼 考工记〉“左祖右社之制”建于皇城前作为帝王主持祭祀的“太庙”和“社稷坛”。⑵尊从“郊祀”古制,建于都城近郊、多由皇帝主持祭祀的天、地、日、月坛等以及分布全国各地、由皇帝或派出官吏主持祭祀的岳庙、镇庙等。⑶祭祀曾为中国各项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名人的庙、祠等。⑷按社会地位和等级为祭祀祖宗而建成的祠堂。⑸民间祭祀神庙,如城隍庙、龙王庙、关帝庙等。

⑹祭祀传说中的早期的帝王庙,如黄帝庙、炎帝庙、舜庙等。

3、论述现代都市风光特征:(1)城市是历史悠久、文物荟萃、建筑密集、古迹众多的地方,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对旅游者有极大的诱惑力。

(2)城市旅游交通便利,设施齐全,旅游供给条件优越,可使游人往返自如,是旅游区内可进入性最好的场所。

(3)都市多规划布局,风景优美,加之市区的绿化,广场的布置,园林的开辟,现代建筑及游乐场、博物馆、展览馆、影剧院等各种文化娱乐设施,可使游人获得多种美感。(4)城市产物丰富,商业发达,商贸活动频繁。(5)都市是现代科技、知识、信息的集中地

4、试描述江南园林于北方园林的不同之处:

⑴规模有限,小巧玲珑,精细别致布局巧妙,构景雅丽; ⑵强调诗情画意与寓意美;

⑶多以山池为中心,以花草为衬托,环以建筑,重叠石堆山,尤其是名贵奇石。

总之,江南园林,玲珑纤巧,清雅淡薄,轻盈秀丽,富有田园和真山真水之情趣,可概括为“南方之秀”。

5、文学艺术的旅游功能体现为以下三方面:

(1)文学艺术引致旅游资源的产生。一部精彩的文学艺术作品不仅仅能提高当地的知名度,还能带来不小的旅游效应,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化交流,也会产生可观的旅游收益;(2)文学艺术具有旅游审美的功能。游人在鉴赏旅游景观的同时体味文字的内在意韵,既提高了鉴赏能力,又增加了观赏对象的审美情趣,二者相得益彰,互为升华,最终游人的美感得到加强,达到了旅游的审美目的;

(3)文学艺术修养成为导游人员的必备素质。导游在旅游活动中发挥着引导游览的作用,我国旅游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浓重的文学色彩,这就要求导游员能将这其中的奇闻趣事、历史佳话及其文化背景,结合文学语言,讲叙给游客,让游客在观赏景物的同时,深入了解观赏客体以外的丰厚内容。由此可见,与景点有关的基本常识、知识、传说、趣事等,应该是导游具备的基本文化素养。

6、节庆活动可分为那几类,分别举例(至少四例)。节庆民俗有什么特点?节庆活动今后的发展趋势?

⑴节庆分国家节日少数民族节日。国家节日又分为: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①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任选4个)②现代节日有:国际儿童节、劳动节、妇女节、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教师节、国庆节 等(任选4个)

③少数民族节日有:大把节、泼水节、那达慕大会、“花儿”会 等

⑵节庆民俗有以下几个特点:①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 ②浓厚的伦理观念和人情味 ③节日的内容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

⑶节庆活动今后在继承和宣扬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吸引借鉴外来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资和精神需要,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不断促进先进文化教育的发展,为繁荣我国经济,稳定我国社会这一目标发展。

六、计算题:

1、某旅游区包括A、B、C三个景区。A、B景区面积分别为800㎡、1200㎡,每天的可游时间为9小时,游人在A、B两个景区的平均逗留时间分别为3小时、2小时,基本空间标准为40㎡/人;C景区面积200㎡,每天开放时间3小时,游人在此的平均逗留时间为1.5小时,基本空间标准为0.5㎡/人。A、B、C三个景区之间的连接道路共计长3500m,一天可游时间为8小时,游人在游道上的逗留时间平均为2小时,游客在游道上的合理间距为5m/人。计算该旅游区的日极限旅游容量。

解:1)A景区的旅游容量=800/40×9/3=20×3=60(人次)

5.中国旅游地理复习内容 篇五

万里长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厚重历史,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而坚强的凝聚力和战斗精神。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是据中国长城学会的科学考察显示,目前明长城有较好城墙的部分不到20%,有明显可见遗迹的部分不到30%,很多地段的长城已经不复存在,2004年更被世界古遗迹基金会2004全球100处最濒危遗址名单。保护长城,迫在眉睫!

请据此谈谈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原则。

答题要点: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与原则。(根据第一章ppt自己补充)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开发和保护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事相互矛盾的。

(1)旅游开发利用可以提高民众的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意识

:旅游者应将保护视为一种习惯,旅游业者应该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特点,在科学的基础上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投资效应,旅游经营者应注重环境、社会、文化效应的结合,不能只讲求经济效益。

(2)开发利用为旅游资源的保护提供了必要的经费,开发不当会造成破坏。:导致旅游资源受损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旅游者的认识和行为,旅游业者的旅游经营者的认识和行为,旅游地及旅游决策部门的认识和行为。应从这三个方面注意环境不被破坏。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原则

1、防止开发中的破坏性建设。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建造了许多与文物古迹不协调的建筑物,破坏了旅游景观和氛围,甚至是直接拆毁破坏旅游资源。盲目的、掠夺式的开发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更是对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

2、防止利用中的超负荷接待。承载力控制原则。在对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遵守生态规律,遵循生态容量的基本规律,精心测算最佳游人数量,线路和关口的游客容量。草原旅游应着重注意这点,杜绝草原沙发生的可能。

3、文物古迹修复要整旧如故。“修旧如旧”在我国较早地出现于1955年,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检查评价河北省赵州桥修缮成果时讲的。整旧如故——谨慎修复:对于残缺的建筑(古遗迹)修复应“整旧如故,以存其真”例如北京、南京等文化古城,不应为了城市经济现代发张而牺牲文物古迹,更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古文化、古建筑。

4、独特性原则。尽可能保持原始的形象,充分利用特殊的资源,各种设施景观适应和协调,各项设施尽可能利用当地的材料和技术。

5、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原则。经济效益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首要目标,开发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旅游开发还必须注重社会效益。

6、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主要原则有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阶段性原则。

2、论述题(25分)

在我国西南地区,火把节是彝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纳西族、普米族等多

个民族的传统节日,以燃火把为节日主要活动内容而得名,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成为当地重要的民俗节日,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人。

请讨论民俗节日对于旅游的重要意义。

1民俗的经济诉求功能。在现代旅游中,民俗成为一种很重要的旅游资源,民族地区纷纷利用民俗文化进行旅游开发。对于那些发展已经陷入困境的地区而言,民俗旅游能够增加地方收入,改善人民生活。现代旅游业中民俗与经济利益大的关联性使得民俗文化的开发为民则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现代旅游业下,民俗的经济附着性使得民俗文化的发展带有了开发新的经济来源渠道的意义。也正是经济利益的存在,使得民俗地区的人们对于民俗文化开发往往十分积极。

2民俗的文化展演功能。各地的民俗文化开发大都为某一群体提供文化名片,对自身文化特点进行展演的意义。这与这些群体在现代话语体系中的边缘状况是分不开的。这种文化展演,隐含着更深层次的扩大社会交往,寻求更大的展示文化合理性空间的意义。

3民俗的社会整合功能。民俗原本就对社会具有整合社会、规范社会秩序的功能,随着旅游开发的进行,民俗的这一传统功能不仅依然保留着,同时还因民俗拥有者范围的扩大而具有整合内部社会与外部社会关系的功能。

4有利于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例如康巴艺术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它是康巴地区间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流的一个平台。通过迪庆、昌都、甘孜、玉树4地州的共同努力,今天的康巴艺术节在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丽江拥有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民俗文化节日,伴随着旅游业的兴旺,丽江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民族文化作为丽江人文旅游资源的代表,关系着丽江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加强了对传统民族节日的保护和传承。

6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发展民俗旅游有利于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旅游业是关联度高、市场扩张能力强,能够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朝阳产业,尤其是在目前我国工业产品普遍过剩,民族地区工业产品不具备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利用民族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先发展“无烟工业”—— 旅游业,不失为明智之举。

3、论述题(25分)

材料1:2010年香港山东周重要组成部分的“好客山东旅游推介会”昨日在港举行。会上,山东省旅游局局长于冲为香港中旅、永安旅行社、康泰旅行社、新华旅行社、美丽华旅行社、东瀛游旅行社等6家旅行社颁发了“好客山东旅游质量奖”。此次香港山东周上,山东方面共签约港资旅游文化合作项目6个,涉及总投资约92亿美元(约598.3亿元人民币)。

材料2:从山东省旅游局获悉,2010年山东旅游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作用初步显现。据山东省调查总队统计:全省接待国内游客3.49亿人次,国内旅游 收入2915.8亿元;接待入境游客366.8万人次,入境旅游收入21.55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8.3%和22.1%;实现旅游总收入3058.8亿元,同比增长24.7%,分别高出全省GDP和服务业增幅12.2和11.7个百分点,相当于全省GDP的7.7%、服务业增加值的21.2%。结合上述两个材料,谈谈你对山东旅游发展的认识。

答题要点:山东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问题、趋势及措施。

答: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旅游业发展比较迅速。2005-2008年,旅游人数以及旅游收入都呈现逐年攀升增加。2008年,旅游总收入在全国由第六位上升到第五位。山东旅游业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行、游、住、食、购、娱相配套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旅游产业体系,已进入打造“区域旅游品牌”的时代,特别是借助半岛蓝色经济和十一届全运盛会,山东的区域旅游品牌得到很大提升。“好客山东”已经成为整个山东的文化旅游品牌。

趋势:

新一轮的文化旅游项目突出地域特色,代表着山东旅游产业未来的竞争力。全省各地市集中力量挖掘、开发各地具有民俗特色和反应文化的旅游产业,大力兴建文化产业,以文化带动旅游发展。加大宣传力度,打出品牌。完善各种配套措施,减免各旅游景点的门票,刺激旅游消费。

存在的问题:

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的问题。

(1)旅游战略总体规划执行不好。没有突出资源优势和特色,只是盲目重复建设。

(2)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创新思维。使得旅游项目吸引力越来越低。

(3)旅游资源的维护滞后。如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景点有收费无服务等,旅游从业人员方面存在的问题。

(1)景点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景点工作人员工资福利相对固定,工作积极性差,具备专业知识的旅游管理人才太少。

(2)旅行社和导游人员。集中于青岛济南两市,数量和质量总体不高。

旅游资源的配套条件方面的问题。

(1)交通仍然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不少景区交通道路质量比较差,使旅客进出旅游景区受到很大限制。

(2)住宿仍然不能满足游客需求。旅游接待条件初具规模,但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仍有欠缺。

(3)餐饮消费水平不高。大部分旅游可接受的餐饮价位在50-100之间。

(4)娱乐性和其他。娱乐设施的增加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条件。

措施:

基本对策:

挖掘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资源。经验表明,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灿烂的文物古迹,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对自然资源环境的严格保护。山东旅游业不温不火的原因,既有旅游资源挖掘不够的原因,也有对自然资源保护不够的因素。因此,必须成立全省的专门协调组织,进一步调整旅游发展规划,把旅游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设立专门发展基金,挖掘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资源,对现有旅游资源实施严格的全方位保护。

中长期发展对策:

(1)重视高端旅游人才的培养。发展旅游需要培养有较高文化素养,懂经济,会管理和精通外语的旅游管理团队,同时也需要大量的经过严格专业培训,熟悉国际旅游知识和掌握外语绘画能力的导游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

(2)区域经济产业一体化发展。借助十一全运会,开发出一系列参与性与消费性较强的现代旅游产品,丰富现代旅游产品的内涵和结构,成为山东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品牌和新增长点。

(3)打造特色乡村民俗旅游品牌。如沂蒙山民俗,微山湖民俗,泰山民俗等。宣传推介乡村旅游精品,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4、论述题(25分)

2011年,5月19日正式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日”,浙江宁海申报十年终获成功。除了主打“《徐霞客游记》开篇日”这张“王牌”,当地气象部门还精心组织专家进行气候论证,从气候角度得出5月19日最适宜出游的结论。

中国旅游日最终锁定何时更合乎“天时”?有关研究表明,最适于人类活动的气候月均温在15℃至l8℃之间。在该温度下能使人心情舒畅、精力充沛,即‘康乐气候’。

宁海县气象局局长金儒才则从避开灾害性天气多发季节出行的角度 进行论证:“从全国范围的观测事实看,近两年3月份天气变化剧烈。2010年3月北方地区遭遇数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3月下旬的一次强沙尘暴过程影响20多个省份,公众出行旅游受到严重影响。而5月份冷空气活动不再明显,气温逐渐回升,灾害性天气较少,适于安排出行。”此外,气象部门还从人体舒适度、雨量、雨日以及农时等角度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5月19日应是“中国旅游日”最佳选择的结论。

这份气候论证报告最终获得国家旅游局及相关专家学者的认可。5月19日的选取充分考虑了气候条件对旅游资源的调节作用,具有旅游的普适性。全国大部分地区正值仲春和暮春,是旅游的黄金季节。

试析我国气候对开展旅游活动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答:我国气候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我国气候对开展旅游活动的有利因素:

(1)我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地跨多个纬度带,从沿海到内陆形成了多样的气候类型,如寒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海洋性气候等,多样的气候类型给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4分)例如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的哈尔滨,有一年一度的冰雕展,吸引了海内外游客前来观赏。

(2)由于气候、风力、地质营力的综合作用,在我国发育了特殊的地文景观和植被类型,如丹霞地貌、熔岩地貌、喀斯特地貌、生物海岸等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得游客出游具有多种选择;(2分)例如: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这里的山水说的就是喀斯特地貌。

(3)气候的季节性使得游客出行的时间可以选择时间较为舒适的季节。如冬季可以选择气候相对温暖的海南旅行,夏季可以选择较为凉爽的海边或者高纬度地区旅行。(2分)例如:承德避暑山庄,四季分明。

(4)山地气候的立体性和层次性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气候景观。我国山地众多,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则降低,一般每上升1000米降低5℃~6℃,而在一定的高度内,随海拔升高降水则增多。正是由于山地气候的立体性和层次性,赋予了众多名山胜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多变景象。

我国气候对开展旅游活动的不利因素:

(1)气候的异常性使得灾害性天气对旅游活动的开展受到影响,如夏季的台风影响了汽车、火车、飞机的通行,取消了旅行团。另外,冬季的冰雪、寒潮等等也会对旅游者产生一定的影响。(5分)

(2)气候的季节性使得游客出行的时间过于集中,引起景区内人满为患,引起旅游商品价格的抬升,影响游客的游玩质量。另一方面,会引起景区内景点公共设施的加速折旧以及一些文物古迹的破坏,而且游客会带来大量的生活垃圾,不利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3(3)我国气候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季节性的变化影响游客的舒适度,进而影响旅游活动的开展。(2分)气候的这种特点必然会引起旅游的淡旺季,使得淡季异常冷清,旺季人满为患,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转化:气候对旅游活动的不利因素也可以转化为有利因素,一些景观正是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形成,如雾凇、冰冻,以东北的哈尔滨为例,冬季尽管严寒低温,但为其举办冰展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4分)有利转化为不利,例如,冬季去海南,旅游成本增加(3分)。

历史上河南鸡公山、江西庐山、浙江莫干山与河北北戴河合称中国四大避暑胜地,是开发、宣传气候旅游资源的成功范例,请列举你所熟知的著名的避暑胜地,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开发的现状。

答题要点:气候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开发的现状(主要指优势与劣势)。

一、武陵源自然风景区

成因:武陵源位于中亚热带气候区,年平均降雨量在1400mm左右,空气湿度为77%,雨雾天气多。军地坪、锣鼓塔、水绕四门等旅游生活接待区,四面环山,周围高中间低,地面风 速低,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稀释。特殊的地形条件,使长时间滞留在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质,遇雨即形成酸雨,污染环境,危害森林植被及建筑物。

开发现状

资源优势:武陵源自然风景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闻名于世。风景区内,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奇妙的溶洞,幽静的峡谷,茂密的深林,多姿的溪涧,变换的云海和充满浓郁想入气息的田园风光,构成了一副雄、奇、幽、野、秀的自然画卷,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山、自然博物馆。

区位优势:地处中西结合部,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已形成铁路、公路、航空三位一体的交通网络。公路网络连接湘鄂川黔渝五省市40余县。西南线高速张花高速已开工建设。航空一类口岸已获国家批准。

品牌优势:一系列宣传促销活动的成功举行,已经成为湖南省旅游业的龙头、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首选旅游目的地之一。

劣势:

1、服务质量不是很好。旅游市场较为混乱,旅行社的零团费、免团费接待旅游者,给导游的生存带来极大的挑战。

2、人文旅游资源以及景区内参与性、特色项目的开发力度不够。

3、景区内价格混乱,缺乏统一性。

4、景区内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有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二青岛

原因: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以及海流、水团的影响。

现状:青岛具有显著地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润,温度适中,四季分明。但冬天较冷,温度较低。

为保护珍贵的动植物及地质剖面遗迹,我国设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请结合身边的实例谈谈自然保护区的旅游价值及在生态旅游开发中应注意什么。

答题要点:结合实例说明,自然保护区的定义谈旅游的价值(自己补充)

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与原则。(第一章ppt自己补充)

自然保护区(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卧龙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等)是为了保护珍贵和濒危的动植物以及各种典型的生态系统,保护珍贵的地质剖面,为进行自然保护教育、科研和宣传活动提供场所,并在指定的区域内开展旅游和生产活动而划定的特殊区域的总称。

旅游价值:

1旅游活动。自然保护区如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物种资源,优美的自然景观,能够满足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有条件的自然保护区如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可划出特定旅游区域,供人们参观游览。同时对从事音乐、美术等文学工作者来说,自然保护区常常是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场地和艺术灵感的触发源泉。

2进行公众教育的博物馆。如卧龙自然保护区,是为广大公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和大熊猫知识的重要场所。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实习、参观考察及组织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向人们普及生物学、自然地理等自然知识。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开发和保护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事相互矛盾的。

(1)旅游开发利用可以提高民众的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意识

(2)开发利用为旅游资源的保护提供了必要的经费,开发不当会造成破坏。资源受损原因:旅游者的认识和行为,旅游业者的旅游经营者的认识和行为,旅游地及旅游决策部门的认识和行为。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原则

1、防止开发中的破坏性建设。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建造了许多与文物古迹不协调的建筑物,破坏了旅游景观和氛围。

2、防止利用中的超负荷接待。承载力控制原则。在对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遵守生态规律,遵循生态容量的基本规律,精心测算最佳游人数量。

3、独特性原则。尽可能保持原始的形象,充分利用特殊的资源,各项设施尽可能利用当地的材料和技术。

4、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原则。开发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旅游开发还必须注重社会效益。

6.地理:旅游专题复习教学案 篇六

地理:旅游专题复习教学案

⑴ 对地区旅游的开发条件作出评价方法:

① 旅游价值(资源质量、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 ② 市场距离(长度、经济发达程度); ③ 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 ④ 地区接待能力; ⑤ 环境承载量。

例:黄山旅游的开发条件评价:①“黄山天下奇”,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质量较高;② 集群状况优良;③ 附近没有雷同景点,具有较好的地域组合状况。

例:敦煌全市接待游客人次比洛阳龙门石窟少得多,试分析原因:敦煌的旅游资源的非凡性比龙门石窟要突出;但① 敦煌的距旅游市场(经济发达地区)距离较远;② 交通通达性较差;③ 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和集群状况较差;④ 地区接待能力较弱等。

⑵ 对黄山开发为旅游区的影响作出评价:

利:① 增加地区的经济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② 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弊:① 带来环境污染

② 对动植物的破坏 ③ 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④ 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⑤ 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条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⑶ 西欧旅游业发达的原因:

① 欧洲西部自然条件多种多样,自然景观丰富;② 历史文化灿烂,各地有独特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丰富;③ 欧洲西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利 ⑷ 民族风情、民族的节日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舞龙灯-----汉族

泼水节-----------------------傣族

那达慕大会--------------------------蒙古族 芦笙节--------------苗族和侗族 火把节-----------------------------彝族 ⑸ 旅游的作用:

① 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增加外汇;② 扩大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③ 扩大交流,满足人类高层次需求等。

7.高三地理复习四要诀 篇七

一、要诀一:准

“准”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 高考大方向把握准。作为高三地理老师, 要认真分析、研究考试说明、近几年高考试卷和权威机构编印的最新高考模拟题;广泛搜集、查阅、研究地理学科有关期刊杂志上和各级各类信息发布会上发布的高考信息, 做到有的放矢。

(2) 教学重点、难点、热点瞄得准。作为高三地理老师, 要精心准备每一节课, 对复习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角度等方面把握准。现在高考各科考的都是各科的主干知识, 基本改变了过去那种“求偏、求难、求怪”的状况, 所以复习时要控制难度, 对于知识点的挖掘也不宜太深, 通常往下一至两个层次即可。如果把教材知识点所有隐性知识都挖掘出来, 就会增加学生负担, 最终得不偿失。

(3) 学生的心理与兴趣瞄得准, 知识缺陷、思维障碍抓得准。高三地理老师, 要深入学生之中, 通过交谈、提问、问卷调查以及对作业、试卷的认真批改, 洞悉学生心理兴奋点与问题所在, 做到因材施教。

二、要诀二:精

“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 精讲。教师要做到精讲, 必须精心备好课。对高考的重点、难点、热点与学生困惑易错的地方详讲, 其他知识略讲。另外, 教师在平时要多锤炼自己的语言,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力争讲课干净利索,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 精练。针对高考的重点、难点、热点与学生困惑易错的地方多练。根据高考的能力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练习, 不搞撒大网捕小鱼, 不搞题海战术。要通过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形式,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使学生对常考的热点知识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并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精选。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信资料不如无资料。因此, 老师要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对众多的复习资料不能照搬照抄全盘接受, 更不能被资料牵着鼻子走。所有资料都必须经过老师的加工, 并根据老师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结合学生的实际去粗取精、增删修改、取我所需, 为我所用, 这样才能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有效性。

(4) 精评。对试卷讲评, 不能从头到尾逐个讲评, 甚至每个题详细讲评。精评就是画龙点睛, 对代表性、典型性、迷惑性的问题着重评, 学生都会的题只需蜻蜓点水, 一笔带过。讲评并非老师唱独角戏, 形式以多样化为主, 可以老师评, 也可以学生评, 还可以师生一起评、相互评。

三、要诀三:实

“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要把一轮复习的基础搞扎实。高三复习大致分三个阶段, 即第一轮全面复习打好基础, 第二轮专题复习求深化, 第三轮综合练习求提高。第一轮复习基本上是按照单元顺序复习, 一定要把基础打牢, 因为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 足够的知识积累才有可能形成能力。当然, 在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的同时, 要有能力的训练, 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

(2) 把学生的训练落实。将课外训练与课内训练、长练与短练、单项训练 (如只练习选择题或读图综合题) 与综合训练、基础知识训练与能力训练等各种各样、形式多样的训练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训练中理解、巩固地理知识和提高学科能力, 让学生在训练中开阔视野。

(3) 把主干知识抓落实。主干知识是支撑学科的脉络, 同时也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基础。从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地理试题来看, 无论高考题型如何发生变化, 高考试题在内容上都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以及基本解题方法、读图分析技能的掌握情况, 丝毫不回避学科基础的主干知识, 只要是属于学科基础的主干知识, 属于学科关注的和有特色的知识都会多次出现。教师能很好把握主干知识并且抓落实, 就能使学生更集中时间和精力、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

四、要诀四:薄

读书学习有两个飞跃, 一是从薄到厚, 二是从厚到薄。第二个飞跃更为重要, 它代表着知识的升华、能力的提高。高考前的复习, 非常重的一环就是从厚到薄:理线索、清思路、观大势、摒弃繁杂、立足核心、突出主线、便于记忆、有利发散, 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和能力结构。

“薄”的构成有以下两点。

(1) 抓住“人地关系”这条主线。这是地理学科功能的重要体现。高中地理教材集中讲述了当前人类共同关心的资源、人口与环境三大问题, 地理教学应帮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现实表现和解决措施, 使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 在脑海里建构知识网络图和知识树。

8.高中地理复习教学复习教学 篇八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很多学生都存在着地理基础知识较差,识图能力不强,逻辑分析能力较差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学生认为地理科目与语数外科目相比并不是十分重要,因此对学习地理不够重视,再加上要面临高考的压力,更加没有时间来学习地理。另一方面原因是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很多学生都觉得地理课枯燥无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复习课之前应明确学生的思维特点,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出相应的复习模式,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高中地理复习效率。

一、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课本内容

高中地理复习虽然重要,但教师也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关键还是靠学生自己来掌握知识。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分析课本内容,使学生明确复习的目标,并大体确定教材的知识框架和知识结构。学生在明确复习目标后,自然而然也就明确了复习思路,并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梳理。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教学学生充分挖掘知识的外延与内涵,能够从一个知识点联想出更多的知识,并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找准问题解决的重点。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善于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来记忆和理解自己没有掌握到的地方。由此看出,教师在课堂上逐句的讲解知识点,不如将有效的复习方法教授给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自觉投入到复习中才能够真正提高高中地理复习效率。

二、.精心帮助学生编制自学提纲

虽然明确了复习目标和复习思路,但是自学提纲作为复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不可缺少的复习环节。因此,在地理复习课堂中,教师要精心帮助学生编制自学提纲,这样不但能够巩固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还可以使学生自测对地理的复习效果。所以,教师在地理复习课中要精心准备,帮助学生认真分析复习方向,虽然学生能够完成自主复习,但毕竟能力有限,对于地理重点知识的理解也不如教师掌握的全面,所以无法为自己制定出合适的自学提纲。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对地理掌握的情况,对于掌握不到位的知识点重点复习,并结合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为学生提供建议和意见。

三、认真批阅学生的自学提纲,找出问题所在

在学生准备完自学提纲后,教师要认真审阅,了解学生难以掌握的地方后再针对性的进行备课。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复习效率,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复习地理的重要性,只有教师认真对待复习课,学生才能受到感染,并积极投入到复习活动中。除此之外,教师在针对学生的问题情况进行备课时,要选择多数学生都比较生疏的问题进行备课,而个别少见的问题教师可以私下对学生进行讲解。例如,很多学生对板块构造、火山地震、气候类型等方面的问题理解不透彻,或者经常记错了方向和区域,对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个全面的梳理,并从强化基础知识做起,以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巩固学生的记忆。

四、聚焦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对学生进行点拨

首先,教师要明确复习的重点是什么,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复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讨论结束后对学生错误的分析结果进行纠正。不仅如此,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适时参与进来,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与同学之间的讨论以及自己的努力思考解决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复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地理课本中的难点和重点,以问题为中心对学生进行点拨,运用这种方式教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面对难解的问题时能够冷静下来独立思考,并最终找出答案。由于学生自己主动地思考分析解决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学生的心理产生满足感,并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其次,高中地理教师要摒弃“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陈旧的教学方式,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并以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复习中心,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中找出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的疑难问题,教师要做好记录,并耐心的分析和解释,对于学生错误的思维方式要加以提醒,并结合实际生活为学生举出丰富的地理例子,从而更好地提高地理课堂复习效率。

最后,教师可以在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通过观察两条河流的流量图来比较,这是在近几年的高考地理中经常出现的题型之一。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够很快的找出两图的相同处与不同处,以及明显的差异性,在复习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对两图差异性的分析和理解,找出差异性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彻底掌握地理的重点和难点。还有一些高考题型虽然看起来难度很大,但其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比如“下图中哪个地点可以建设滑雪比赛场地?”,在分析这类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滑雪”这个重点词汇进行分析,并考虑图中哪个地方有适合的温度和坡度条件,从而选出最符合的答案。

此外,地理教师在复习课中还要注重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对需要重点记忆的知识点要反复练习,与难点有关的知识点要重点复习,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模拟测试等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高中地理复习效率,从而完成地理复习任务。

参考文献:

[1] 李世平.浅谈如何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效果[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2] 程  平.浅谈高中地理"问题教学"的有效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22)

[3] 王燕萍.高中地理会考复习四法[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1999(01)

上一篇: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结构格式标准下一篇:开展国际盲人节活动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