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2024-09-08

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共9篇)

1.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篇一

农民收入状况调查

问卷:

姓名:年龄:性别:

一、您是:

1、土生土长的村子里的人

2、嫁过来的人

3、迁过来的人

二、你的学历:

1、没上过学

2、小学

3、初中

4、高中

5、大学

6、其他

三、15年前您的收入方式是(多选):

1、耕地

2、种菜

3、养猪

4、养鸡(鸭、鹅)

5、养鱼

6、外出打工

7、其他:——

四、十五年前您一年的收入是:

1、5000元以下2、5000-15000元3、15000以上

五、现在您的收入方式是(多选):

1、耕地

2、种菜

3、养猪

4、养鸡(鸭、鹅)

5、养鱼

6、外出打工

7、其他:——

六、现在您一年的收入是:

1、10000元以下2、10000-25000元3、25000以上

论文

关于农民收入状况的调研

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问题和中心任务,也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农民的收入现状如何?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原因是什么?以及怎样才能让农民增加收入?为了寻求答案,2013年7月份开始,以我的家乡——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新城镇大稳村为案例,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形式,加上我多年来的自身的了解和感受,对全村农民收入现状进行了认真调查,有关情况如下。

农民的收入现状:

15年前,大稳村的农民大部分的收入来源于种植水稻,这是实行家庭承包制后农民取得收入的最主要方式,也是最稳定的方式。在调查问卷的数据中和访谈中得知,52.2%村民的主要收入为务农,村民以此为基础,寻找其他途径去增加收入。村民在其分得的土地上种植农作物或改为养殖。农作物多为稻谷,还有有小部分人拥有多一点的土地去种果树,另外,还有一部分家庭靠种西瓜卖西瓜来赚钱;养殖业多为渔业、养猪。即使是这样,村民的年收入还是不高。接近60%的农民年收入不超过10000元。减去各种支出,村民们勉强算过上了温饱的生活,但离小康生活还有很大的差距。

现在村民的主要任务还是务农,但是务农所得的收入远远不够家庭开销。从调查中了解到,大稳村的村民绝大部分都有了自己家庭的第二副业。10%的村民办起了自己的养鸡场;有四户人家里有养鸭场;两户人家里有养猪场,9%的村民家里养有几头猪。还有一个老板在村子里办起了一个农场,养兔子,鸡鸭鹅猪等。还有大部分的农民靠着打零工来赚取一些收入。所谓零工,就是在村子里要修河道,除草要请人。还有的是去帮忙捉鸡,建房子等等。大部分是妇女干这些活来赚取生活费用。

家庭在乡从事非农经营收入是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农民收入多样化的一个新亮点,主要包括农民在家庭农业经营之外进行的诸如工业、商业等第二、第三产业收入。在平时的走访中观察到,不少家的门前都经营一些小店、维修、理发等。村民都是在家干活的时候,就开着小店增加收入。

伴随着80年代末90年代初“民工潮”的出现,改革开放浪潮下,外出务工成了农民获得农业收入以外收入的新选择。调查 中了解到,村民中的年盛者,多有外出打工经历,他们说,外出打工的收入更有利与供养家庭生活。而且现在在村子里,留下来的大部分都是比较年长的人。我村有40%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男丁的外出务工,其次就来源于庄稼的一些微薄收入。对于外出务工的男丁来说,每年基本上可以为家里带回两万元左右,这部分的钱基本上可以提供一个四口人家基本的生活、子女的学费以及就医等。之所以说庄稼的收入是微薄的,是因为我村土地少,每户人家所分的土地也就几亩,再加上劳动力外出,或者遇上灾荒,收获的粮食只够家里吃,更不用说拿去换钱了,如今粮食的价格也不高,所以大多数年轻的劳动力宁愿出去,也不愿呆在家里。

从村民的口中了解到,务农收入的确比以往有很好的上涨,但并没想象中的那么好,虽然有时会有所增长,但也很牵强地过日常生活。而非农产业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新来源,也在支持着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表现为二、三产业经营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为主。因此,家庭农民通过外出务工和在乡从事农业经营生产的收入方式在农民增收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了解到虽然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但是农村农民增产增收情况还不是那么地乐观,我们村子农民收入虽然比以前增加了一点点,但是离真正意义上的“小康水平”还有一段很远的距离,还有一些农村家庭甚至还没有摆脱贫困,任然在温饱线上挣扎。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原因:

通过调查来看,我国农民收入虽有一定增长,但农民收入增长仍面临许多制约因素。

1、农产品价格指数持续下跌。随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供求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造成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过剩,价格持续走低,出理农产品卖难、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现象,造成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逐年减少,直接影响农民人均农业收入。

2、农业生产成本连年上升。由于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度,随之出现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制约了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劳动手段的推广应用,导致土地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很多农产品生产费用居高不下,农业平均利润率连年下跌,造成了农民“增投不增收”、“增产不增收”,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3、从村民中了解到,一个村的耕地面积是根据该村的人口总数划分下来的,然后再按比例划分到每家每户,因此村民要想争取跟多的土地耕作,要不就增加人口数,然而人口数的增 加意味着更大的额外支出。这就造成了村民的劳动力有余,不能更好地务农,争取更多的利润。如果是租赁别人的土地,又不能保证该年的利润收成。所以,农民想要很好地通过务农致富是有很大的极限的。

4、由于外界的影响,比如说天气、禽流感等等因素的影响,农产品特别是水稻、蔬菜类的种植和收成就会受到很大的破坏,有时候甚至是没有收成。而禽流感就会导致鸡鸭猪卖不出去或者只能低价卖出。无论是哪一个,农民损失都很严重。就拿今年8月分来说,下了好几场大雨,在20-24号这几天,台风来袭,伴随而来的是几天的大雨。村子里16个鸡舍都遭受到了或大或小的损失,其中最严重的是有一家死了一千多只成年的鸡。蔬菜、水稻都被淹了。所以说这也是限制农民致富的一个很大的因素。

5、农家孩子上学、农民看病、物价上涨等问题也会使农民收入增不高。怎样才能让农民增加收入:

1、农作物作为我们粮食之本,政府应适当提高回收价格,促使务农者有理由继续务农,才能保证粮食的供应;政府可适当提供务农者劳动工具及提供保养维修,减少务农成本;政府提供更为及时的信息,使分散经营的小农户根据市场供应变化理性调整自己的生产。

2、政府可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分给村民耕作;在耕地分给过程中,充分考虑村民的耕作水平,防止个别的土地过剩,使分给更有成效;政府协助,在不允许开垦的山上种植农业果树等。

3、进一步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各项政策。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不断减轻农民的负担,不断解放思路,寻找农民致富的新方法。还有为想外出工作劳动力提供必要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竞争力,使之能适应更广泛、技术含量更高的岗位。设法为外出的农民工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服务,方便他的外出打工。

4、进一步加强农村的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建设。在教育上要加大投入,把好乡村教师的师资水平这一关,树立起一种加强教育的思想;在医疗卫生方面要做好村民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养成有病就医的意识。还有的就是要农民注意买医疗保险,还有各种其他保险。使得灾害来临时,能将损失减到最少。

我认识到作为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我应该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带回到农村去,并在农村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去帮助去带动当地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家乡的农民朋友从贫困中迈着大步走进小康,也让更多的农民子弟走出农村,进而更好的服务农村。也希望党和国家,各级政府

和部门出台一些更好的政策,服务农村。

2.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篇二

一、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据临沭县农村住户360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 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669元, 比上年实际增加865元, 增长14.89%, 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从农民收入结构看, 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2479元, 比上年增加288元, 增长13.16%;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3823元, 比上年增加528元, 增长16.03%;财产性纯收入人均160元, 比上年增加68元, 增长73.95%;转移性纯收入人均212.08元, 与上年持平。

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的四大块中, 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一产稳定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家庭二三产业, 实现经营多样化;工资性收入仍是农村居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本地务工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水平不断提高;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稳定增长, 支农惠农暖人心, 农村居民增收有保障。我县在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 增加农村居民生产性收入的同时, 落实和兑现了种粮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生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补贴和“家电下乡”补贴等, 确保农村居民政策性收入到位。

二、消费层次不断提升, 吃穿用住全面改善

1. 食品消费讲究质量, 向营养、科学型发展。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食品消费得到格外的重视, 饮食营养化, 农村居民膳食结构日趋合理。2010年农民家庭人均食品支出1677.77元, 比上年同期的1480.22元增长13.35%。其中营养丰富的副食类食物消费量有较大的增长, 食品消费呈现多样化趋势, 肉禽蛋奶及其制品人均消费量比去年增加较多。食品消费占生活消费的比重有所下降, 2010年我县农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03%。

2. 衣着消费大幅增加, 向成衣化、高档化发展。

农民的衣着消费支出增长较快, 2010年, 我县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296.80元, 比上年增加38.90元, 增长15.08%。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 我县农民对服装的选择正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成衣和新款服装的消费比重明显上升, 中高档穿着用品的消费逐步扩大, 农民衣着的商品化程度也在提高, 时尚新颖的服饰已经成为农村青年的首选。

3. 居住面积增加, 住房质量提高, 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逐步改善。

宽敞舒适的住房一直是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目标, 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往往是有了余钱就盖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舒适、配套好的住房正在由奢望变成现实, 住房消费支出逐年增加。2010年我县农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923.61元, 比上年同期的865.90元, 增长6.66%。农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30.04平方米, 其中人均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达到6.0平方米, 人均砖木结构面积达到23.98平方米。住房装饰也已经点缀了农家院落。

4. 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生活用品消费日益高档化。

随着农村基础生活设施的逐步完善, 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村村通上了公路、电话、自来水;村村都接入了有线电视;一部分村家用计算机已接入互联网。农民家里的设备也是不断更新, 大型家具购买量增加, 手机、冰箱等一些高消费物品进入寻常百姓家。随着家电下乡政策的逐步放开, 2010年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电冰箱33台, 洗衣机75台, 电冰箱、洗衣机每百户分别增加7台, 2台;交通通讯更加便捷, 2010年末, 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65部, 移动电话150部, 摩托车59辆, 自行车206辆。交通、通讯设施的提高, 方便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也带动了农村居民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的上升, 人均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达613.16元, 增长23.51%。在满足正常生活消费的同时, 农民更加重视文化娱乐活动, 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人均379.81元, 增长1.94%。从数据看出, 我县农民生活消费结构趋于理性, 逐步向更高的消费层次扩展, 呈现出多层次的消费结构。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建议

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抓住国家加大支农投入的机遇, 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保障。农业基础设施改善了, 就能增强抵御旱灾、涝灾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农民因此造成的损失就会减少, 农民增收就会落到实处。

2. 遏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 保护农民利益。

一是从生产环节入手, 在政策上加大对生产企业的支持, 努力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成本;二是从商品流通环节入手, 加强宏观调控, 加强农资市场监控, 稳定农资价格, 降低农民的投入成本, 使广大农民增产又增收, 保护农民的切实利益。

3. 继续做好农业结构调整, 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结构调整是促进农产品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 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推广先进的种植、养殖、加工、贮藏等技术, 并注重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名优产品。

4. 搞好农产品精细加工,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搞好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 增加农民收入。

5. 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拓宽增收领域。

当前, 传统的农业种养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小, 二、三产业所得到的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源泉, 也是农民增收的新领域。

6. 推进科教兴农, 实现科技致富。

3.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土地流转;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

本调查以土地流转为切入口,探讨土地流转是否真正意义上给农民带来了好处,而反映是否惠农的直接指标是流转前后农民的收入变化情况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如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等情况。因而本调查将其作为重要指标。

我们选择的采样地点是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在为期10天的调查里,团队采访了县国土局国土资源交易中心领导彭宏献主任,关山村村主任和村支书。对该地情况有了大致了解,并深入农户进行调查,走访了62户人家。采集到了非常宝贵的数据资料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关山村位于宁乡县东北部,距县城13公里,离长沙城区29.5公里,随着金洲工业新区及长沙西线工业走廊的建设,关山成为长沙、宁乡、望城三城的中心位置。全村辖16个小组,4.94平方公里。近年来,关山村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优势,积极招商引资调整产业结构。

一、调查问卷反映情况及分析

(一)农户自留土地相对较少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地农户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自留土地相对较少农户近七成土地发生流转,问卷反映出的具体数据如下:自有土地流转1%-25%的农户占被调查户数的12.9%;流转原有土地25%-50%的农户占被调查户数的21%;流转原有土地50%-75%的农户占被调查户数的45.2%;流转原有土地75%以上的农户占被调查户数的16.1%。

关山村农民大部分土地发生流转,自留土地减少促使农民就业方式发生改变,年轻的村民进城或在村办工厂打工,但年老的农民便失去了收入来源。在我们的调查中,很多农户反映,原来手里土地多时,老人也可以在家做点农活,换点收入。失去土地,虽然有一定补偿,但这部分收入还是较少,老人的赡养问题让人担忧。

(二)土地流转前后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土地流转让农民的工作方式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收入来源也有了很大变化,我们通过走访农户,发现土地流转前后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见表1),且在某些形式上出现了较为集中的现象。

由于土地发生流转,农民手中的土地有所减少,为了获取更多的收入,农民获取收入的来源更多样化了。由表1可知,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而以土地耕作作为主要收入的农户比例有所降低。随着土地流转的力度加大,农民收入来源多样化将会成为一种趋势。

(三)土地流转前后农民家庭收入组成情况

土地流转后,人们逐渐放弃了只靠种地为生的生活方式,家庭收入来源多种多样。但多种多样的收入方式最终可归结为非农业收入和农业收入两大类。由调查问卷反映的情况来看,土地流转后,非农业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百分比由流转前的61%增长为74%;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百分比由流转前的39%略降至26%。

从家庭收入组成看,流转前非农收入相对农业收入比重较大。土地流转后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非农收入比例达到农业收入的三倍。这间接表明农民的工作方式开始多样化,在家务农靠天吃饭已不再是唯一的出路。在我们调查中,很多家庭新建了两层小楼,生活水平大为提高,这也正是土地流转为广大农民带来切实利益的直接体现。

(四)土地流转前后家庭支出组成情况

土地流转让农民的收入发生了变化,而这也直接导致了其支出方式的变化。土地流转是否给人们带来了真正的福利,日常支出情况就是良好的指标:土地流转后,农户全年总收入用在子女教育上的开支由流转前的21%降至13%;用在老人赡养方面的支出由流转前的2%升至3%;日常生活的支出由流转前的42%升为47%;储蓄由流转前的17%升为23%。

有调查数据可知土地流转前后家庭的日常支出都占相当大的比例,但是土地流转的平均价格相对于水田耕作的纯收入高,农民储蓄比例上升。同时,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教育优惠政策,减轻了农户教育支出的负担。总体上农民的收入增加了。

(五)农户对土地流转政策满意程度

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基本前提是让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真正意义上实现惠农的目的。所以,当地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满意度是对政策的直接检验和良好的信息反馈,为政府进一步制定完善的流转制度提供重要的参考,让政府更多的听取农民的心声,制定出让农民满意的土地流转政策。调查中,我们得知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户占52%,不愿意的占44%,认为土地流转对自己意义不大的占4%。以下是我们对农户是否愿意流转土地的原因调查分析(见表2)。

土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农民的生活离不开土地。然而我国的土地流转还刚刚起步,部分农民的意识还跟不上,导致部分农民并不支持土地流转。这部分人认为自己留着土地今后生活将会更有保障,同时也能够享有国家对于土地的优惠政策。而大多数人响应则是因为务农收入低,土地流转后,既能得到土地流转收入,又能将耕作时间用来外出打工,从而获得一份更高的收入。通过我们的调查,流转前(2004年以前)关山村村民的平均收入为18019.67元,流转后至今村民的平均收入为25790.16元,上升了43.16%。可见,土地流转在农民增收方面还是有很大贡献的。

二、土地流转中存在问题

(一)利益分配问题

利益分配问题一直是土地流转的核心问题。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土地流转要想顺利开展必须要以给农户带来更大利益作为前提。

在我们的调查中,将土地出租的费用为菜地120元/亩、山地70元/亩、耕地500元/亩,同时还能获得一些额外的补偿,如土地分红或者国家给与的农药补贴等。这所有的这些补偿都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根据,更不是根据国家相关法规所给与的。很多农民通过多种途径对其他地方土地流转的相关补偿措施有所了解。针对这一点我们参阅当地流转政策,对比分析我国其他地方对土地流转的补偿金额如湖北省竹山县旱地一律按200元/亩,水田一律按500元/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一是由于我国农村土地市场地域差别大,发展程度差异明显,很难形成统一有效的土地流转补偿机制;二是农村土地市场供求竞争不足,农民、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等多方利益博弈,协调困难,这在农用地非农业化流转中尤为突出。另外,由于农户的知识水平较低,获得信息的渠道有限,对市场知识不足,在利益分配时处弱势地位,合法权益极易受到侵害。

(二)非粮化趋势与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土地流转的目的主要是增加农业附加值,发展规模经营。这导致一些本来种植粮食的土地可能被流转为养殖业、生态观光、休闲农业等。关山村土地流转后土地主要用于:种植高经济价值作物,如葡萄、西瓜等;用于建造方圆山庄以发展旅游业。这导致种粮面积大幅减少。希望自己拥有土地种植粮食作物。由于以土地入股的农户每年都可以从方圆山庄获得不少分红,对此很多农民还是感到满意的,不再以粮食耕作为生。而这会造成粮食产量的降低,从长远来看是不利的。

我国现有耕地面积仅有18.25亿亩,且土地流转过程中会出现农民非农就业困难、失地农民收入来源减少等问题,反而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效率,造成规模不经济。而关山村也认识到这一点,在方圆山庄和当地兴办的砖厂都尽可能雇佣当地失地农民,但村民也有反映,当地专门种植西瓜的超大现代农业集团租用本村土地种西瓜,雇佣较多外村人农民作工人。

(三)农民保障问题

农村土地的流转,会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目前户籍制度的存在造成农民和城市居民有明显的界定划分,而农村户口转变成城市户口也是相当困难的。特别是农民想要进城成为城市居民更是难上加难。角色不同决定二者享受的福利待遇也不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无法享受到市民的社会保障待遇,而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未建立起来,农民的养老、医疗、失业仍没有可靠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土地在农民心中成为唯一可靠的保障,农民,特别是年老的农民不想放弃土地,老人拥有土地仍可以通过种地获得微薄收入,而失去土地对他们来说意味着失去收入来源。这直接导致土地流转难以实现。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农民外出就业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农民工返乡潮依旧存在,此时,健全农民保障制度是极为关键的。关山村建有自己的敬老院,但据调查能够满足条件入住的农民较少。

三、建议

(一)积极保障农民利益

首先,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相对来说是弱者,他们缺乏必要的合同等方面的知识有时甚至没有发言权。关山村村民整体上对于土地流转方面的政策不清楚。因此,建议加强农民的相关知识的教育,如在村上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进行集中的学习,使农民拥有知情权。其次,为了解决各方利益冲突方面的问题可以将土地流转得来的一部分的资金自动转成为农民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以缓解各方利益的沖突,更好地保证农民的利益。再次,建立健全农村土地市场体制,加强监督监管,通过市场竞争提高土地流转金额,从而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确保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

(二)保护基本农田,确保粮食产量

首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必需死守18亿亩耕地红色线,确保基本农田的安全。因此,要加大土地执法力度,违法必纠,执法必严。发挥群众的力量进行监督,设立监督部门,实行有奖举报,切实保障农户的合法权益。其次,加强基本农田用途管制,并进一步完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交粮食的农民给予相应的补贴。并切实贯彻中央关于基本农田的保护政策,严禁变更基本农田的用途。再次,国家应对种粮大户和粮食深加工等产业给予支持。此外,按照市场机制逐步形成合理的粮食价格,缩小粮食产品与非粮种植产品的比较效益差距,确保我国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

(三)建立健全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首先,政府应建立和完善与我国社会生产力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具体包括: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做到使农民跟城市居民一样有保可依,确保土地流转无后顾之忧。其次,增加农村资金的投入,大力引入新型劳动力型外资,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与指导与帮助,真正让他们自己做老板,把钱掌握在自己手中。再次,增加新生力量的流入,鼓励拥有知识与眼界的大学生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以此来推动动农村向高技术含量方向发展。

通过调查,整体来说关山村的土地流转工作开展较为成功,流转工作得到了绝大多数农户的支持与认可。但我们仍然发现,还是有一些细节上的问题需要注意,如提高补偿金、更合理地安排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等等。笔者在与村主任的谈话中谈到这些问题,村主任表示这些问题村里已经认识到,并将此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陆红生.土地管理学总论[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农民收入情况调查表 篇四

尊敬的住户:

您好!本次调查是我们学习安排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我们抽中您的家庭为调查对象,本调查问卷表所填报的资料仅作为我们撰写调研报告参考使用,无对错之分,也不作为任何考评依据,我们将严格保密不向外泄露,诚恳的希望您或您的家人在百忙之中协助我们完成这项调查。

谢谢您的合作!

户主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总人口:劳动力人数:外出务工人数:耕地面积:养殖水面面积:林地面积:

1、您家里主要种植的作物是:()

A水稻B玉米C棉花D小麦E蔬菜F其它(请注明)

2、您家庭每年总收入是:

A7000元以下B7000-15000 元C15000-25000元D25000元以上

3、您家庭收入来源的渠道和比重:

A经商B打工农业种植业D林业畜牧养殖业FGH4、您家庭生产性支出的总费用是(),各项目的比重:

ABCDE渔用饲料()F二、三产业()G其他()

5.您的家庭外出务工人员月工资收入是(无外出务工人员不填):

A1000元以下B1000-1500C1500-2000D2000-2500E2500元以上

6.您的家庭收入主要用于:()

A家庭生活开支B子女教育C储蓄D 农业生产E医疗F其他

7.您家近几年的收支情况:()

A入不敷出B持平C略有积蓄D结余较多

8.您目前提高家庭收入的困难是(多选题):():

A缺乏投资资金B缺乏劳动力C外出打工等增加收入的机会少D农产品价格低

E缺乏科技技术F农资价格上涨G其他(请注明)

9.您认为当地政府关心农民收入问题吗?()

A非常关心B比较关心C一般D不关心E不了解或不知道

10.您对目前你们村增加农民收入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议?

村干部座谈内容:

1.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2.农用生产性基础设施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对--村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五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村经济意义重大,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2012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家产品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中央1号文件)正式发布,这是新世纪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1号文件。意见全文共分六个部分23条,包括: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村人才队伍;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农业发展物质基础;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再次显示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农民收入问题一直被国家高层领导所关注。今年年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强调,要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增加农民收入,才能稳住农民的心,农业发展才有保障。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农业经济管理大专生,我有责任学习和贯彻好中央关于“三农”的各项政策和意见,为此,我特意选择了以“农民收入情况调查”作为切入口,真实地去了解和关注“三农”问题。

我到---村驻点,在村“两委”班子的指导和帮助下,认真开展农民收入情况调查研究。在此期间我进农家门,听农家言,知农家情,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重点对----村10户农民的生产和收入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抽查。从广大农民的口中了解到,目前农民最最盼的是增收致富,最缺的是科学技术和生产资金,最怕的是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和自然灾害,最怨的是加重负担。通过调查,对---村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通过分析也发现了制约----村农民收入的因素,对如何提高---村农民收入提出了自己初浅的意见。现将有关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村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

---村-,368户农家,总人口1347人,总劳动力为520人。旱地面积占3647亩,全村以种植业为主。其中,主要种植的作物有玉米、黄豆、土豆,玉米种植面积为627亩,黄豆种植面积为320亩,土豆种植面积为980亩。主要种植的经济林有杉木树和华桃树,杉木树种植面积为1050亩,华桃树种植面积为670亩。全村去年人均收入800元,与其他三个村相比---村的人均收入相应可观,但与整个县城相比之下就不堪一击。其中人均收入1500—2800元之间的户数为20户:1000—1500元的户数为80户:500—1000元之间的户数为100户:500元以下的户数为168户。

从调查的情况看,保边村农民收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民收入水平低。10户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1446元。如果除去日常生活、小孩读书、生病就医费用,加上婚丧嫁娶等人情世故,农户所剩无几,甚至入不敷出。读书的费用就得1000元,占家庭纯收入的20%。

2、农民增收渠道变窄,难度加大。保边村大部分收入主要来源仍然是传统的粮、玉米、油菜等产品,卖难问题时有发生;下岗职工的增加影响了农户通过劳务输出获取现金收入的出路。

3、农户货币收入比重低。在调查的10户农民中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的农民,其卖不掉的产品占了其中收入的10%—30%即使全部卖掉,也是亏本钱卖。部分农民收入中以实物为主,货币收入较少。为了生产和生活,部分农民常常将农产品换取部分生资料和必需的生活用品,以满足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4、农户收入不平横。少数农户的高收入掩盖了不少农户的收入下降的真相。保边村古永寨部分农户年均纯收入万余元,而在同村的有些农户已到了赊米、赊油和赊钱的地步。

二、----村农户增收的原因分析

1、信息不对称,结构调整滞后。边远山区、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获得信息的途径少且慢,许多农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难以作出科学的判断,对种植、养殖产品的取舍往往只图眼前利益,不从长远利益考虑,盲从于市场短期的价格波动,不能科学的、准确的判断市场规律。“村看村”“户看户”的生产经营现象,盲目生产,最终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从而导致价格下跌,农产品价格下跌后,卖出产品就意味着农民亏损,不卖出就会导致资金回收不了,影响来年的种植收入。因此,信息的不对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许多农民因此发出“谁能告诉我,到底种什么?”的无奈叹息。

2、增收难度加大。一是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二是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依然存在;三是由于经济大环境影响,农民外出务工,从事第三产业等获取收入的渠道变窄;四是农户欠款的额数大和户数在不断扩大。

3、自然灾害频发,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仍起着决定性作用,对农民收入增减的影响不言而喻。保边村古永寨分到的山地只砍不种,时常有旱、涝、虫交替灾害频发,经常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收甚至绝收,给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带来严重影响。

三、----村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

1、强化农业基础的地位。要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重点解决连片旱地,渍涝问题,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2、调优产业结构。农业结构调整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忌一哄而上,要热中有冷;忌一成不变,勤于调整;忌一触即溃,要形成拳头。”

3、健全市场体系。一是尽快筹建大型农产品集散地,满足农产品流通的需要;二是健全全服务体系,按照区级为引导,以乡村为主体,从民间为补充的发展思路,通过建立中介组织,组织营销队伍,完善信息网络,强化科技指导等,另外要积极探索“订单农业”“合同农业”的新路子,形成农民只思生产,不愁销路的局面,减少农民的后顾之忧。

4、实施科技兴农。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导支撑现代农业建设,加强教高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为此昔马作为欠发达高寒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推动,县、乡领导要高度重视农民技能培训,切实将农民技能培训纳入每年的人才培训计划中,并长期坚持,形成制度。通过多种形式,如现场培训、电视讲座、网络宣传、农家书屋、农业学校、田间指导等,大力推行农科教结合,逐步提高

农民科技素质,从而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向科技进步要收入。

6.城市农民工收入情况调研报告 篇六

二、调研方式:采访调研

三、调研对象:城市农民工

为了解*市农民工就业状况、工资收入情况、工资被拖欠情况、下一步的就业打算以及希望政府帮助解决的主要问题,日前,徐州民调中心与徐州调研队联合开展了农民工就业、收入情况等快速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56.2%的农民工对自己的收入感到满意,77.1%的农民工每月能按时领取工资,农民工收入主要用于“日常生活开销”和“子女教育”;50.4%的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工作“基本符合”期望,60.0%的农民工将“继续外出打工”,15.4%选择“在家创业”。

年龄在18至50岁间

半成以上为高中或以上

据市民调中心相关人士介绍,此次快速调研,调研对象为全市五县(市)及铜山、贾汪两区在本地企业和尚未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共计240人。被访农民工年龄集中在18-50岁之间。

240位被访农民工中,18-30岁占38.3%,31-50岁占48.3%。男性占85.0%,女性占15.0%。半数以上的农民工学历为高中、中专。52.5%的农民工文化程度为高中、中专,23.3%为初中,13.3%为大专及以上学历,10.9%为小学及以下。

多数以短期零工为主

长三角为首选打工地

调研显示,被调研民工以短期零工为主。57.1%的被访农民工为“短期零工”,30.0%为“长期合同工”,10.0%为“自主经营”,另有2.9%目前“失业”。在所从事的工种上以技术工人为主。63.9%的农民工从事包括建筑工、木瓦工、泥水工、电工、修理工、缝纫工、厨师、驾驶员等在内的简单技术工种,15.9%为工厂工人,13.3%为各类服务人员,另有6.9%为管理人员和办事员。

调研显示,长三角地区为首选打工地。40.4%的农民工选择长三角地区为打工地,35.4%选择徐州本地作为自己的打工地,11.7%选择中西部地区,选择珠三角地区、京津地区等地的比例均不高于3.0%。

收入多集中在1至5万

拖欠工资现象依然存在

调研显示,农民工年收入大多集中在1-5万元。50.8%的农民工年收入为1-3万元;24.6%为3-5万元;1万元以下占15.4%,其中不足5000元的农民工比例为2.9%;9.2%的农民工年收入超过5万元,其中7.5%为5-8万元,1.7%在8万元以上。

调研显示,农民工收入主要用于“日常生活开销”。79.6%的农民工收入用于“日常生活开销”,39.2%用于“子女教育”,25.0%用于“人情往来”,17.1%用于“房租”,12.5%用于“赡养老人”,7.5%用于“医疗保健”,6.3%用于“储蓄”,2.9%用于“娱乐支出”,仅有0.8%分别用于“技能培训”和“投资”,3.8%用于其他方面。

调研中,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现象仍然存在。77.1%的农民工每月能按时领取工资,有22.9%的农民工工资会被拖欠,其中6.3%的农民工表示“经常被拖欠工资,严重影响了平时生活”。

希望能有节假日休息

创业时能有政策支持

在对的外出打工的期盼中,调研显示,选择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最期盼政府能“督促老板及时发工资,按月结”、“也能有节假日,能休息,能签订劳动合同,希望有养老保障”、能“办理五险一金”。

7.沈北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调查 篇七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纯收入和转移性纯收入4部分构成, 占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3.7∶46.5∶4.9∶4.9。

1. 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份额逐年提高

2008年区、乡两级政府注重引导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 沈北新区农民年人均工资性收入首次突破3500元大关, 达到3923元, 比上年增加889元, 增长29.3%, 占纯收入比重的43.7%, 比上年上升4个百分点。

2. 家庭经营纯收入仍不失主渠道作用

2008年全区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为4183元, 比上年增加277元, 增长7.1%, 占纯收入的比重46.5%, 比上年下降了4.5个百分点。

3. 财产性纯收入和转移性纯收入占有一席之地

2008年全区农民人均财产性纯收入440元, 比上年增加44元, 增长11.1%, 占纯收入的比重4.9%, 比上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转移性纯收入442元, 比上年增加129元, 增长41.2%, 占纯收入的比重4.9%, 比上年上升了0.8个百分点。

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特点

1. 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

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农民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增加29.3%。在工资性收入中, 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收入人均2183元, 比上年增加300元, 增长15.9%;农民外出从业得到收入人均784元, 比上年增加301元, 增长62.2%。其中外出务工人员在乡外县内从业、在县外省内从业及国外从业得到的收入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分别增长8 6.3%、56.0%和43.8%。工资性收入的增加额88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总增加额1339元的比重达66.4%。由此可见, 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全区农民收入重要的支撑点, 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

2. 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保证

2008年全区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比上年增长7.1%。第一产业纯收入3338元, 增长2.3%, 其中牧业和农业纯收入分别增长了7.8%和1.3%;非农产业纯收入为844元, 增长31.2%。由于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 家庭经营纯收入比重呈下降态势。但由于本地区农民还没有走出小农经济影响, 特别是还没有摆脱农业生产, 所以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保证。

3. 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有力保障

2008年沈北新区发展速度的加快使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增幅较大, 其中农民人均土地征用补偿纯收入为432元, 比2007年增加195元, 增长82.1%。同时随着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 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也逐年增加。2008年农民人均得到粮食直接补贴收入196元, 比上年增加17元, 增长9.6%。

三、沈北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在全省的位次

1. 在沈阳市的位次

在沈阳市

8个县区中, 沈北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历史性地超过了苏家屯区排在第3位, 排在前两位的仍然是于洪区和东陵区 (见表1) 。这两个区的农民得益于地理环境、资源优势所得到的工资性收入和从二、三产业得到的收入所占比重均高于沈北新区。虽然沈北新区与于洪、东陵两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一定的差距, 但从沈阳四个郊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上看, 沈北新区以17.5%的增幅排在第一。

2. 在辽宁省74个县区的位次

在全省74个县区中, 2008年沈北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在第8位 (见表2) 。排在前7位的分别是:长海县, 大连市甘井子区、金州区、旅顺口区, 沈阳市于洪区、东陵区, 鞍山市千山区。在纯收入前10名的县区中沈北新区的增长幅度排在第6位, 排在第1位的是营口市鲅鱼圈区, 增长幅度为22.0%。从以上排名可以看出, 排在前10位的除鞍山市千山区和营口市鲅鱼圈区外均为大连市和沈阳市的郊区县, 沈北新区近几年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10年前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省排在20多位, 到2008年已上升到第8位。

四、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看农民增收途径

1. 加大力度发展非农产业切实提高工资性收入

要保证工资性收入快速稳定增长, 必须加大农村对外开放的工作力度, 扩大招商引资范围, 促进二、三产业迅猛发展, 加速发展农村工业, 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加速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以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基础, 增加农民收入。有针对性地引导农民外出务工,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及农村劳务输出的管理和服务问题, 保障农民工的工资, 加强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教师和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收入, 促进工资性收入全面增长。

2. 以农业为基础调整结构促进家庭经营纯收入快速增长

首先, 要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加快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建设步伐。加速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全面发展, 扩大高产、高效农业和定单农业的发展, 带动农户走产业化经营道路。其次, 增加对畜牧养殖业的资金投入, 以产业化经营为前提, 逐步形成产、销一条龙及一体化的经营格局。第三, 要保持粮价稳定, 遏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 着力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增加农业生产投入, 促使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

3. 扩大惠农政策完善社会保障

8.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居民;收入状况;生活方式

初次调查过程综述

一. 缘起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則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

本次调查选取苗族聚居地彭水县及其附近村民地区,查阅该村的相关资料,了解大致情况,然后选择了重点走访对象,最后采用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的方式对重点对象进行详查。并同时结合全国其他各地区的有关情况,试图对我国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作以分析思考,以发现在新时期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个别或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技术,从实际出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以及推进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建言献策。

二. 主要调查内容

1.收入状况

农民的收入状况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的首要问题,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近年来,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城乡差距仍然巨大,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增收已是当务之急。经调查得知该村平均每户有6口人,月收入大概3200元,其人均月收入在500左右,主要收入来源有以下几个部分:

(1) 农业生产经营收入:该村农业生产主要以稻类、豆类、养殖业为主。平均每个家庭水稻种植面积1.5亩,豆类面积0.5亩左右。这部分收入来源仍是目前农村家庭收入的基本部分。

(2) 非农经营收入:主要包括农民进行的第二产业,有如:副食店,服装业,餐饮等。这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比较小

(3) 外出务工收入:这部分是该村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平均每个家庭就有一名外出务工人员,这种收入以其广阔的增长空间成为了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切入点。

(4) 其他各种收入:包括来自于各种财产投资性的收入、政府财政投入、租赁变卖财产收入、亲友赠送等各种收入。

该村经济发展情况在全县范围内比较落后,农民收入情况不理想,可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较之5年前人均总收入增长了将近增长了20个百分点,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缓解了大部分农民的经济压力。这些进步的原因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增加财政投入,完善农村社会制度,加快新农村建设,以及取消农业税收等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我们还对农民素质方面做了以下几个调查:第一是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7年,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7%左右。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的普遍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传统的经验,接触现代农业知识的不足14%。三是思想观念,该村农民的思想观念保守,缺乏进取精神,许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四是农民对国家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0%左右的人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33%的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63%的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

这些现象或许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农村社会的进步,所以要改变农村现状应提高农民素质,促使农民转变落后观念,落实科教兴农战略,这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同时还应该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政策保障,加快城镇化进程,这样农民的收入状况才可能有根本性的改观。

2.文化生活

从该县的政府网站上了解到了本县以创建市级文明县城为统揽,始终将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加大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力度,实施了一系列的文化惠民工程,形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该县更加重视提升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引导乡镇、社区开展以唱民歌、跳坝坝舞、打腰鼓、舞龙狮、看电影等为主要内容的乡镇、社区文化活动。同时结合基层建设,围绕服务农村发展,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角度出发,大力实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和“送电影送图书送故事送文艺送展览”五送活动,将文化送到田间、地头、广场、乡镇,大力推动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积极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较好地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和健身需求。

紧接着我们就对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1) 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掀起一股赌博风。

(2) 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许多农民仍有封建迷信的思想。

(3) 部分农民的参与积极性程度不高,只注重挣钱而忽视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

(4) 没有规范的文化活动场所,农民的文化活动类型少,文化活动单一。

在此,我有几点建议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1) 加强硬件设施,修建一些文化场所,如:图书馆,健身场地,放映厅等。

(2) 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各级政府派人下乡为农民讲授知识以及国家政策

(3) 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高教师的待遇,让农民的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的学到文化知识,不要让农民的孩子还是成为农民。

三.调查心得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个方面清晰勾画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和实现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需要付出艰苦的奋斗。今天,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真抓实干、不懈奋斗,才能真正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9.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篇九

一.调查背景

众所周知,我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更是一个农业大国,人民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辛勤劳作的农民。因此,农民的生活是否幸福是关系到整个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的问题。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三农问题,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了多种措施,并针对农民增收难——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先后出台了两大惠农政策:一是每年以20%的速度减少农业税,并最终取消了对农业税的征收;二是对农民采用直接补贴。这些政策有效地缓解了农民收入增幅下滑的态势,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但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及增长缓慢的态势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强调“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二.调查目的了解云南省罗平县小鸡登村农民的收入状况,包括家庭情况、收入水平、收入来源、收入结构等等,并对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探索如何更好的促进本地区农民增收,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提出科学建议。

三.调查时间及地点

2011年7月7日—7月10日,在云南省罗平县小鸡登村。

小鸡灯村隶属于大水井乡村委会,属于山区。位于大水井乡北边,距离大水井乡24公里。国土面积有4.36平方公里,海拔1385米,年平均气温16.5℃,年降水量1700毫米,适宜种植烤烟、油菜、生姜、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有耕地485亩,其中人均耕地0.72亩,有林地1687亩。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62户,有乡村人口675人,其中农业人口675人,劳动力40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401人。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44.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51元。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90亩,有效灌溉率为59%,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85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42亩。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销售往县内。2009年种

植业、养殖业等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339.4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98.66%。该村目前正在发展种殖、养殖特色产业,以后将继续发展种殖、养殖产业。

四.调查对象

云南省罗平县小鸡登村村民

五.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总共有二十张问卷,可由被调查者亲自填写,或者向被调查者提问,然后根据他们的回答来选择答案。所采取的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加以访谈,并将访谈内容与调查问卷相结合,得到本次调查结果。

六.调查结果及相关分析

1.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个村子里,40%的家庭有四口人,而三口之家、五口之家、六口之家分别占20%的比例。在调查访问的过程中,被访问的村民年龄有30%是在30—40岁之间,50%是介于40—50岁,还有20%是60岁以上的老人。至于文化程度,小学毕业、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的比例分别是50%,40%,10%。当被问到自己家乡的农业发展如何时,被采访者100%都表示并不发达,因为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等条件的制约,这里呈现了典型的西部农村的状态。当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也没有发展的空间。对于在家务农和在外打工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90%的年轻劳动力都在外挣钱,留下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小孩在家务农,而且他们外出务工的主要工作70%是进厂做工,30%则是做点小生意。在选择主要收入来源的问题上,被采访者又一次不谋而合的全部选择了农业收入,而没有人选择其他收入。至于年收入状况,每个家庭就呈现出了不一样的选择结果:3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10000—20000元,60%则选择了20000—40000元,剩下10%的便是家庭年收入在40000以上了。在家庭开支方面,村民们认为一年中花钱最多的主要有子女的教育费、医疗费和农业生产资料(如化肥)几个方面。如果村子附近由企业的话,是愿意进企业做工人还是继续在家务农呢?对于这个问题,70%的人选择了前者,而30%的村民则表示更愿意过自由自在的农民生活。在被问及对国家实施的三农政策是否满意时,60%的被调查者都选择了“满意”,而40%的村民认为现在比起以前虽

有所好转,但与城镇居民相比生活水平差距还非常明显,因此选择的是“一般”。对于如何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被调查者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国家继续出台更多更好的惠农政策;希望地方政府可以帮助本地发展旅游;希望地方政府能够招商引资,开办工厂;现在的物价水平太高了,希望国家能够有所控制等等。

2.调查分析

除自然因素外,造成罗平县小鸡登村农民收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农产品价格下跌,农资价格上涨。虽然农业税面除了,农民有了更多的余粮,国家也给补助金了,但这两项所能增加的收入,却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下降;化肥、农药、种子、农电、农水等农资价格的上涨而付之东流。因此,农民收入并没有得到很大提高。

(2)农民整体素质还不高,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一是文化素质较低,全村小学毕业、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的比例分别是50%,40%,10%。二是思想僵化,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经济发展中,思路狭窄,不敢主动出击,存在等、靠、要思想和过份依赖政府心理,瞻前顾后,怕担风险,不敢大胆地调整产品结构,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

(3)农业基础差,资金投入不足。小鸡登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加之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的破坏,更是雪上加霜。近年来财政、金融机构虽然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投入,但与整个农村发展的实际资金需求量仍然相差很远,可谓“杯水车薪”。作为投资主体的农民,其基本收入多用于疾病、子女上学、生产资料等固定性支出,负担比较重,依靠自身力量扩大再生产的难度较大,即使看上了好的赚钱项目,也常因资金匮乏而放弃。

(4)产业结构单一,仅靠农业作为经济支撑,且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无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发展十分滞后。

针对上面分析出的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我认为当前解决农民增收难的现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站,稳定农产品价格,控制农业资料价格。在调查中发现,农民的农产品大多是自发销售,而大多也是卖给私人,产品销售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不高。很多时候农民对农资市场信息缺乏,不了解行情,而只能处于被动地位,盲目出售自己的劳动成果而使自己从中获利甚微。因此有关部门应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站。为农民

提供农产品及相关资料的市场行情,为农民提供农产品销售渠道及农业资料的购买渠道,为农民增收提供便利条件。

(2)加大对农村文明建设的投资,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质。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使之重质量而非形式,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这里的投入不仅仅指资金的投入,还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师资投入及其教育设备的投入,从而不仅减轻了农民在子女教育费用方面的负担,还要在客观上改善农村的教育条件,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此外,还要整顿医疗秩序,改善医疗环境。首先,控制医药价格,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增强其职业道德,净化医院环境,为农民提供良好,价格合理的就医环境。其次,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变农民医疗费用一肩挑的现状,以此提高农民就医水平,减轻农民负担,间接提高农民收入。

(3)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加强引导、协调和服务,有效地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诸多困难。如信息服务的滞后,会导致不能及时给农民提供各种市场信息和致富信息,使农民无所适从,组织生产难,进入市场难。此外,农业部门应该做好示范和服务工作,深入农村,因地制宜,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和农业特色,针对农业开展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加大对当地农民的培养与指导,不断提高农民的种田技术。

(4)加大科技培训,加大劳务输出。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途径。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可以增加农民的资源占有量,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同时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一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小城镇,壮大县域经济,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把农民进城务工当成一项产业来抓,促进农民工跨区域流动,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七.调查体会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全国近13亿人口当中,农村人口占了接近70%。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农村能否如期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对全国来说举足轻重。认真分析农民收入水平低以及增长缓慢的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对于建设农村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学习经济的一名学生,我也想为

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虽然此次调查的云南省罗平县小鸡登村农民收入状况范围实在很小,但是,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会认真关注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民增收问题,期待中国在这个问题上出台更多更好的政策,让广大农民真正得益!

上一篇:公路养护管理体制下一篇:it项目团队表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