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2024-07-03

如何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通用10篇)

1.如何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篇一

7.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行动方案

文号:深府〔2008〕42号

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行动方案

为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根据《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领(2008-2010)》和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的工作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通过住宅的标准化、模数化、集约化设计和大工业化生产,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住宅建设效率,全面提升住宅质量,降低住宅全寿命周期成本,又好又快地建设省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友好型住宅,并实施高水平的物业管理,加快实现居者有其屋、其屋宜人居的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开展住宅产业现代化宣传工作。

进一步加大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四节二环保”意识,使住宅产业现代化的理念和观念深入到每一个住宅小区、每一个市民家庭,并逐步转变为公民的自觉行动,共同参与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建设。

主办:市国土房产局。协办:各区人民政府和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电集团。

(二)制定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纲领性文件。

在2008年底前,完成深圳市住宅产业现代化10年发展纲要,确定未来10年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方向,用以指导具体工作的开展。

主办:市国土房产局。协办:市发展改革局、贸工局、建设局、规划局、法制办。

(三)加强住宅产业现代化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出台深圳市住宅产业现代化若干规定,提出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工作的强制性、鼓励性和引导性政策措施,为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工作提供重要的政策依据。积极推进深圳市住宅性能认定管理办法、深圳市优良住宅部品推荐管理暂行办法、深圳市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的出台。加快制定产业导向政策和技术导向政策,推进适时颁布实施深圳市住宅产业现代化促进条例。主办:市国土房产局。协办:市发展改革局、财政局、建设局、规划局、地税局、法制办。

(四)建立健全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推进机制。

进一步加强综合试点城市实施机制的研究,建立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从城市规划、土地出让、住宅建设、物业管理等各环节的社会化协作机制,积极调动政府、企业和社会的积极性,积极构建从设计、建设、使用、物业管理、日常维修到拆除重建全过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切实降低住宅全寿命周期成本。

主办:市国土房产局。协办:市发展改革局、财政局、建设局、规划局、地税局。

(五)积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用地模式。

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调控作用,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调控商品住房用地结构,加强各类存量用地潜力的挖掘,不断提升我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在2009年底前将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条件和要求作为土地出让的条件之一,使集约高效的用地管理模式成为我市住宅产业现代化工作推进的有力抓手和重要保障。

主办:市国土房产局。协办:市规划局、各区人民政府、市光明新区管委会。

(六)加大保障性住房项目的示范引导作用。

利用住宅产业现代化手段,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在我市保障性住房住宅区项目中率先实施住宅产业现代化政策,提高住宅品质和质量,有效降低能耗,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所有保障性住房,一律按“四节二环保”的原则进行建设。2010年底前,完成龙华拓展区住宅项目工业化生产试点工作,并制订实施保障性住房的装修标准。

主办:市国土房产局。协办:市教育局、建设局、规划局、交通局、工务署、各区人民政府、市光明新区管委会。

(七)大力开展住宅产业现代化的促进工作。

第一,培育一批住宅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2010年底前力争全市达到10个示范基地。第二,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住宅性能认定工作。第三,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住宅部品认定工作,编制优良部品名录,及时公布部品的认定结果,及时淘汰落后的住宅部品。第四,2010年内,采用工业化生产模式完成20万平方米的住宅项目建设,并逐步推广和实施住宅工业化生产模式。第五,强力推进住宅一次性装修,力争2010年底前,销售住宅实现100%一次性装修。第六,加强住宅省地工作,确保不低于70%的住宅用地用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和90平方米以下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建设,防止大套型商品房多占土地。第七,加强住宅节能工作,充分利用太阳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到2010年底前,太阳能利用的住宅面积不少于300万平方米。第八,加强住宅节水工作,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推行住宅小区采取雨水收集利用与回渗或再生水回用技术,2010年底前,中水利用的住宅建筑面积不少于180万平方米。第九,加强住宅节材工作,在住宅工业化生产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建筑垃圾,加强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主办:市国土房产局。协办:市建设局、规划局、工务署、各区人民政府、市光明新区管委会。

(八)加强住宅物业管理,提升居民居住环境和质量。

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积极推进我市特区内老住宅区和特区外原农村社区综合整治并引入物业管理工作。到2008年底前,特区内老住宅区基本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到2010年底前,特区外原农村社区基本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在现有物业管理区域内开展节能减排活动,鼓励和指导物业服务企业支持循环经济建设。在住宅项目物业管理区域内进行契约式能源管理模式试点。到2010年底前,力争5个已建成住宅小区全部实现中水循环利用、公共区域的照明用电全部采用太阳能。进一步做好住宅项目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绿化美化工作,鼓励和指导物业服务企业积极推行立体绿化模式,2008年研究编制推广住宅区屋顶绿化工作实施方案和住宅区屋顶绿化技术指导细则,2009年完成1至2个住宅区试点,2010年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加大政府监管力度,以物业管理项目考评为手段,提高物业管理企业服务水平和质量。力争到2010年底前,全市住宅物业管理项目市优数量超过450个,省优项目超过150个,国优项目超过130个。

主办:市国土房产局。协办:市发展改革局、财政局、建设局、规划局、城管局、各区人民政府、市光明新区管委会。

(九)不断提升住宅产业国际博览会水平。

将住宅产业国际博览会提升为国际性展会,打造成为展示我市住宅产业现代化成果和发展水平的平台,推广应用全国住宅产业现代化技术成果的载体,国内外房地产开发商、住宅部品生产商、地产专业服务机构交易交流的桥梁,中国与国际接轨的窗口,以及国内外住宅产业现代化探索、交流的前沿阵地和沟通平台。

主办:市国土房产局。

(十)推进国家综合试点城市向全国示范城市转变。

积极探索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之路,争取在2013年实现由国家综合试点城市向全国示范城市转变,在全国各地区住宅产业现代化共同发展的进程中发挥更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主办:市国土房产局。协办:市发展改革局、贸工局、财政局、建设局、规划局、水务局、环保局、城管局、各区人民政府、市光明新区管委会。

(十一)加强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对住宅产业现代化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快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工作。

主办:市国土房产局。协办:市发展改革局、财政局。

2.如何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篇二

一、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实现国家“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发挥支柱产业作用所采取的正确选择

长期以来, 从国家宏 观政策面上的有关描述中比较多见的是“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也有专家提出了“建筑产业化”。2013年以来,根据中国建筑业协会郑一军会长指示,中建协项目管理委员会曾就建筑业这个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问题进行了课题研究,并于2014年提出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必然性、迫切性 , 从建筑业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规律看,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站在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度看,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应对新技术革命和第三次产业革命挑战的需要;就建筑业现状和发展看,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根本要求。为什么不提工业化,除了以上这三个方面观点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工业生产与建筑业有着重大的区别,国家在产业划分上也非常明确地将工业与建筑业并列为第二产业。因为建筑产品具有单件性和一次性的特点,产品固定、人员流动。而工业产品大多是产品流动、人员固定,而且具有重复生产的特性。所以,建筑业不可能全部照搬工业化的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来建造建筑产品。但建筑业又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和建造方式相对落后的传统产业,急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向现代产业转变。这既符合党和国家早就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总体目标,又符合当前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四个全面”的总体要求。

大家知道,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改变城乡面貌、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14年生产总值高达17.7万亿元,接近GDP7%。但过去30多年建筑业是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和低价劳动力发展的行业,加上市场经济不成熟及法律法规方面缺陷等因素,制约建筑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和障碍仍然严重存在。一是建筑业生产能力过剩,恶性竞争,严重存在“三低一高”的现象,(即产值利润率低、劳动生产率低、产业集中度低、市场交易成本高)。二是建筑业生产方式落后。工程建设过程中资源浪费大、污染物排放多。三是近年来国家财政基本上没有给建筑业资金投入,致使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四是职业教育严重滞后,操作工人业务素质低下,不能适应现代建筑产品快速发展形势的要求。其发展还没有真正转移到依靠集约化管理和技术进步与质量效益型的良性轨道上,还很不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面对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形势,建筑业首要的任务是必须以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转变行业发展方式,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务实地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二、进一步深入研讨、正确认识和把握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内涵和目标

最近有些媒体在报道中,简单地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提法替换过去倡导的建筑工业化,甚至出现一些误导的解读。为了更好地认知“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容和本质,有必要进一步对“建筑产业现代化”等相关内涵和特征与目标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全面推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奠定理论基础。

首先,要深入研究探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产业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历史的动态概念。通常讲产业现代化是指通过发展科学技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使产业自身建立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基础上,使产业的生产和技术水平达到国际上的先进水平。目前,对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研究还在起步当中,尚没有统一的认识和标准。就建筑产业构成要素而言,我们认为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特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生产资料现代化。即产业所使用的主要生产设备和工具、机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它是产业体系和产业升级是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比如砼施工从原来的现场人工拌合到搅料机搅拌,再到商品砼的全机械化泵送,其本身就是手工作业到半机械化再到机械化的一个转变。

二是产业组织结构现代化。产业现代化需要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结构,它是在先进技术和生产力发展基础上,按照市场需求管理设立不同专业资质,建立起来具有相互协调发展的行业结构体系。但目前我国工程建设管理体制还很不适应发展趋势,比如设计、施工、材料生产等各自独立。

三是产业 劳动力现 代化。产业现代化要求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有实质性提高。产业现代化对于劳动力要求不是指个别的、单独的劳动力,而是要求有一个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和技能工人比重合理的劳动力组织结构。

四是产业各项管理现代化。生产设备和机具的现代化必然要求管理的现代化,否则就不能发挥现代设备和生产技术的作用。管理现代化表现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人员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五是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现代化。一个产业是否现代化,关键在一些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要量化。要通过国内外、各行业的指标体系纵横向对比,以当代国际上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为参照系,制定并反映到我国建筑业持续发展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上。这里包括:衡量建筑业的经济效益、科技进步、资源消耗、装配化程度及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等指标。

其次,要深入研究把握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关键途径。

建筑产业现代化又是一个涵盖范畴广泛、内涵丰富、指标多元、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发展过程,所以它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增添新的内容、展现新的特征。只有抓住特征,才能找出推进的途径,当前我们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造过程精益化。就是要用精益建造的系统方法,控制建筑产品的生成全过程。(包括精益规划、精益设计、精益管理、精益生产和精益供应等),在保证质量、最短工期、减小资源消耗的条件下,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科学规划、设计深化、管理细化,向用户提交满足使用要求为目标的现代建造模式。

二是务实推进建筑预制装配化。建筑预制装配化是建筑业用现代化生产方式改造和代替传统手工操作和施工现场湿作业建造建筑产品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推进建筑预制装配化必须有设计系列标准化、部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机械化、项目管理信息化做技术支撑。

三是项目管理国际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工程项目管理必须将国际化与本土化、专业化进行有机融合,把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通过统一科学的组织管理来加以综合协调,以项目利益相关者基本满意为标志,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四是企业高管职业化。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高端管理人才是具有较高社会价值认同度的职业阶层。建设一支懂法律、守信用、善经营、作风硬、业务精、敢担当的企业高层复合型管理人才队伍,是推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五是产业工人技能化。随着建筑科技含量的提高,复杂的技能型操作工序将大幅度增加,对操作工人的技能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急需要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与等级考核持证工作,促使农民工向有一定专业技能水平的高素质新型产业工人转变。

六是全产业链集成化。借助于信息技术集成化管理,实现建筑规划设计、新型材料生产、物资设备采购、工程项目施工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更加优化组合,采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有效作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创造更大的效用价值。

七是产品优质绿色化。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面对来自建筑节能环保方面的更大挑战,2013年国家出台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在政策层面导向上进一步表明了通过绿色建造来大力发展向社会提供节能、环保、低碳的绿色优质建筑产品。

最后, 要深入研 究、规划设计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依据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推进途径,我们认为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应概括为:以人文、绿色、科技创新发展为理念,以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为先导,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以部件工厂化生产为途径,以保障质量安全为红线,以现代项目管理为核心,以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广泛运用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将建筑产品全过程的融资开发、规划设计、施工生产、管理服务以及新材料、新设备的更新换代等环节集成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系统,依靠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才和新型产业工人队伍,通过精益化建造,实现为用户提供舒适、低碳、绿色、经济、美观和满足需求的优质建筑产品。最终把建筑业打造成为具有对国民经济较高贡献率的支柱产业、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绿色低碳产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惠民产业、较高人本素质的诚信产业,管理先进和高科技水平的现代产业。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推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目标是要实现技术、管理、效益的三者统一。一方面,产业现代化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武装产业,促使传统产业由落后技术向先进技术转变;另一方面,要求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手段一定要带来较好的综合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没有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创新,绝不是真正的现代化;没有较高的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也是没有生命力的现代化。

三、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必须深化改革,坚持创新驱动,突出转变行业发展方式和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这个主题

改革开放 以来, 我国建筑业先后经历了第一轮、第二轮承包经营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直至企业改组改制改革,为建筑业企业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对大多数骨干企业来说,经过近20多年来的改制,应该说已经建立了比较合理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了没有规模不大、没有主业不稳、没有投资不富、没有专业不优、没有海外不亮、没有品牌(实力)不强的几大板块,较好地实现人才强企、科技兴企、主业固企、多元利企、品牌亮企的发展战略,为推进和实现建筑业产业现代化领军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还没有形成,企业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能力不强,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创新机制不健全,尤其是“人力资本”没有进行相应的匹配。所以,面对当前“新常态”,建筑业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关键是抓住一个“转”字,注重一个“升”字。

第一,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从国家层面,下一轮企业改革的重点是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三者责、权、利对称,实现“适度集权、合理分权、系统监控”,并通过新一轮的企业改制兼并、重组、构建母子公司体系,再造企业管理流程,优化股本结构,引导大型龙头企业做强、做优,打造区域行业建筑航母。同时要进行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发展以混合所有制为主流模式的非公有经济、职工股权与国有经济和央企股权互渗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市场化的经营机制,真正形成现代企业制度。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值得注意,比如股权多元化,混合经济,人力资源入股,发挥外部董事作用,董事会改议事制为投票制。

从行业主管部门层面,就是通过市场准入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定不同企业资质的门槛设置,实行不同企业资质的市场划分,并通过新一轮企业资质就位,进一步提高建筑行业产业集中度,促使大型企业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集团,推动中小企业集聚发展,从而使不同类型企业按不同条件上升到新的市场竞争层次和高度,实施差别化发展,防止产业结构盲目雷同,统筹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企业发展格局。

从企业层 面来讲, 重点是实现以资产经营带动生产经营,资本向产业链上下游转移,走强强联合、强弱联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发展之路。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建筑企业在转型升级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形势和市场变化来调整产业结构,不要顾此失彼为转型而转型,总的思路是要紧跟在“新常态”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方向,围绕新的市场需求,与资本市场、建筑产品开发等有机结合,形成新的业务发展模式,提升产业层次,拉长产业链条。具体讲:首先要解放思想,树立大建筑业的概念,依靠大市场,谋求大发展。要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从注重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拓展,既要积极与交通、电力、水利、邮电、通信等大型施工企业实现强强联手,同时又要审时度势,积极与地方中小企业实行强弱合作,打造地域板块,尽快形成涵盖诸多领域、具有各类施工能力的大建筑业格局,实现产业融合和跨产业方向发展。其次要有智慧大脑的思维,超前考虑企业的发展战略,打造智慧企业。比如说现在就要从过去注重“建房”向包括基础设施、第三产业服务、再造城镇文化的“建城”转变。这一转型已不是未来,而是现在。最后要有国际化的眼光,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从国内向国外发展,积极开拓境外市场。

第二,坚持多元化发展,实现经营与生产方式转型升级。

目前我们大多数建筑企业同行之间的竞争趋于同质化,而且垫资、欠款严重,企业单靠传统的生产经营,可以说生存空间有限。一个有前瞻性战略思维的企业经营者,就必须掌握前沿经营管理模式,积极开辟新的渠道。

首先是在经营方式上,要坚持一体化和多元化发展战略。所谓一体化就是要依托工程总承包的优势,从勘察、设计、材料采购、施工管理、项目调试方面,做强做优主业。多元化发展就是在做强做优主业的同时,有条件的可向非建筑领域渗透发展新兴产业,形成多元化经营、信息化管理、工厂化生产、现代化建造、集团化发展、国际化跨越。

其次在生产方式上,积极走预制装配化道路,着力提高现代化建造能力。大力推进和实现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机械装配化、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在有条件的区域可以建立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化的建筑预制工厂化示范基地建设。

在资本运营上,除了目前开展的房地产业务外,可效仿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发展道路,树立不为所有但可共享的思维,选择某一银行建立银企联盟,推进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以财团的 金融资本 采取BT、B O T、P P P等模式支持总承包业务冲刺和抢占高端市场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在经营总量上,要以稳增长、控风险、调结构、促发展为原则,坚持适度规模经营,控制产能过剩、无限扩张,管理跨度失控。特别是要注意规避市场风险和企业盲目扩揽工程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从而引导企业升级。

第三,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科技先导转型升级。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迅猛发展,工程项目日趋大型化、复杂化和国际化。建筑企业必须站在全球化、信息化的高度,在“新市场、强业主、多投资、大项目、高科技”中创新发展项目管理模式,增强在高端市场的拓展能力,以适应国际工程承包领域新趋向。

实现新时期企业转型升级最根本的是依靠科技进步,最关键的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在于推动了建筑结构技术、建筑材料技术、建筑施工技术、建筑管理方法的深刻变革。党的十八大做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抉择。住建部针对行业实际,也提出“完善以工法和专有技术成功示范工程为抓手的技术转移与推广机制”。1989年,原建设部开启工法制度的初衷,就是为了加强企业施工技术管理与工艺革新。30多年来,广大企业运用标准化管理流程、信息化管理手段、精细化管理方式,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模式,较好地实现了工程建设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的目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先后有1500多项优秀项目管理成果发布,2476项施工新技术和新工艺提炼编制评为国家级工法或专利,形成了企业自有知识产权,有力促进了建筑业科技创新和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当前要特别强调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的驱动支撑。一是要始终坚持把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两轮驱动作为企业领先的发展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培养和引进高端管理人才,创新研发技术含量大、应用价值高的国家级工法与新产品,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二是要健全完善政府规划、行业指导,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校参加、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的产、学、研、政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推广应用以“十项新技术”和国家级工法创新成果为主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现代化管理方法。依托“高、大、难”和“新、特、尖”的工程项目,重点研发解决复杂关键技术,注重建筑用材上适时更新换代,加快促进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和BIM技术的应用。随着各种新兴信息技术不断涌现,BIM、云计算、虚拟现实、移动技术、协同环境、大数据体系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影响日益显著,特别是能够大幅度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优化、集成效益,实现目标动态控制精度和“智慧管理”,构建行业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四是建立科技进步创新评价和激励机制。中国建筑业协会设立的中国建设工程施工技术成果创新奖,已作为建筑业申报国家级科学技术奖的重要依据。对在工程建设中开展科学研究、施工技术与工艺创新、工法开发应用有重大突破、填补国内空白、推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具有行业先进水平的企业给予表彰激励,促进建筑业科技进步与创新。

第四,树立“品牌”发展战略,促进企业管理创新转型升级。

实现管理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建筑业凭借过去的投资拉动的规模型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未来发展必然要以增强内生动力的管理效益型方式来取代。“管理为纲,纲举目张”,说明企业一切经营活动都要通过管理来实现。管理创新未来将更加注重思维创新,也可以说是创新“智慧大脑”。因为思维决定行动,只有创新的思维,才能产生创新的管理行动,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最终体现在管理创新能力上,包括企业影响力、诚信度和综合实力。企业发展靠市场,市场开拓靠诚信,诚信提升靠管理,管理进步靠创新。市场需求是管理创新的牵动力,有效的机制是管理创新的推动力,科技进步是管理创新的驱动力,全员参与是管理创新的原动力。

管理创新转型,就是要面向企业转型升级,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全员发展的创新意识,积极推动管理方式与企业员工和工程项目实际紧密结合。比如,有的企业建立的生产人力负荷动态监控系统,能随时了解每个团队特别是班组和每个岗位的生产负荷情况,以便根据项目规模、性质和工期,整合现有资源,科学合理地调配人力,有效避免人力忙闲不均,使有限资源达到充分利用。管理创新是深层次的改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以市场为需求、企业为主体、员工为核心、机制为动力、科技为支撑完整有效的创新管理模式,来引领企业专业化、集约化、精细化、品牌化的跨越式发展与整体转型升级。

第五,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实现人才强企转型升级。

3.着力推进环保产业现代化步伐 篇三

当前高塍镇环保产业最紧迫的任务是依靠科技进步从传统环保产品向尖端领域创新转型,从粗放式管理向科技创新转变,从内销或外销为主向内外销兼顾转变。进一步延长科技创新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强在环保产业贸易中的话语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创新型环保产品,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对环保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一是充分运用高塍独特的区位、交通、生态和人文等优势,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创新资源集聚。二是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三是把智本和资本紧密结合,走“人才+科技+产业”的发展路子。

为促进高塍环保产业和国际接轨,尽快融入国际环保产业发展大格局中,高塍镇和广东海逸集团合作建设了中国(宜兴)国际环保城,一期11万平方米已投入使用,二期已全面开工建设。当前高塍从实际出发,要培育充满生机活力的市场体系,必须充分发挥环保城在环保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国内外环保要素大流动、大重组,建成全球最大的环保交易市场,为广大的环保企业走向世界舞台构筑重要平台,发挥服务环保企业在转型升级中无可比拟的带动作用,从而带动国内外环保贸易迅猛发展。

4.如何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篇四

徐益波

当前,服务业是全球增长最快的行业,其中具有高科技含量、高层次智力人员、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和高开放度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更是衡量一个地区国际化水平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提出以打造现代化、国际化新中心城区为目标,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立足“三大中心”建设,重点围绕会展、物流、金融、创意、信息、中介等“六大经济”,实现突破发展。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区服务业主导地位已得到进一步提升。以2007年为例,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0.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2亿元,增长15%。传统服务业稳步升级,专业市场加快转型,酒店餐饮业增势喜人。现代服务业成长迅速,共举办各类展会47个,新引进航运物流企业103家。金融业发展势头良好,市级以上金融机构已达13家,中介服务、信息服务企业分别超过1500家和600家。楼宇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新引进楼宇企业828家,增长32%。

各街道也按照“退二进三”的产业布局要求,把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发展方向。例如东郊街道2007年实现三产增加值8.96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1.88%。目前,街道拥有商品流通业、娱乐、餐饮、住宿等一批传统服务业的重点企业,包括家乐福、欧尚、易买得等世界

500强商品流通企业;石浦、开元、新舟宾馆等一批高档宾馆酒店,天伦广场、现代商城、现代建筑装潢市场、五交化批发市场等一批综合性商务商贸广场。同时,东郊街道充分利用上东国际、东方商务中心等一批新建楼宇及甬新名品家私城等一批存量项目“二次招商”等机遇重点引进第六空间艺术生活广场等一批定位高端产品的商业项目,以及担保、法律中介、软件设计等一批现代服务业企业,服务业产业结构有了明显优化。

发展现代服务业集群,就是要从传统的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的增长模式,转为主要依靠智力资源投入的增长模式。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集群要利用现代技术来改造传统服务产业,以集约化的发展方式,促进现代服务业的集群化的发展。

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制定规划和目标,注重政府导向角色的平衡

政府应将现代服务业集群纳入国民经济规划重点,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根据我区经济发展情况,以企业为主体,以体制创新为保证,系统地制定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在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注重政府导向角色的平衡。现代服务业集群是市场竞争和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同时,它的形成和发展也涉及到大量社会、文化、制度因素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做好政府角色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2、强化政府规制, 倡导和谐的现代服务业集群的文化氛围 现代服务业是新兴产业,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合理地规制。通过多途径奠定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建立积极的发展引导机

制与扶持政策,建立技术基础设施,奠定技术创新平台,设立专项基金发展教育和培训事业。帮助或协助组建服务业行会,建立通畅的沟通机制和渠道。应实施有效的政策或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各种有利于企、学、研、官、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

3、多渠道加强投入,吸引外资进入现代服务行业

采取积极的财税、金融、投资和价格政策,引导社会和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行业的投入力度;积极利用外资发展现代服务业集群,大力引进国际上著名的跨国现代服务业企业;支持现代服务业集群内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原则下,大力吸引外商投资现代服务业。

4、培养高层次的复合人才,加强人才储备

5.如何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篇五

一、强化招商选资。晨光1865科技产业园是集动画制作、游戏开发、数码科技等服务外包产业于一体的省级服务外包基地,对企业的“磁铁”效应较为明显,因此在招商过程中,要着力引进服外包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努力把晨光1865科技产业园打造成省级服务外包基地,并充分利用大明路科技产业园、通服大厦、成教大厦等重点载体,大力引进软件研发、金融后台、生物医药等服务外包企业,促使我区经济转型升级。

二、强化人才培训。举办多种形式的服务外包知识讲座,免费组织相关服务外包企业参加培训,使企业了解更多服务外包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促进有条件的企业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项目,帮助企业解决接包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环节。

三、强化优势发展。大校机场搬迁就是我区的后发优势,搬迁后该地势功能已初步定位为“智慧新城”现代服务产业区,加上便捷的交通路网,完全符合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在未来机场开发过程中,建议区政府与机场建设部等规划部门加强沟通协调,以引进服务外包企业为重点,力争使其成为我区服务外包产业的重点基地。

四、强化政策扶持。在积极为企业申请国家、省市服务外包专项资金的同时,建议区政府拿出部分资金,配套奖励有重大贡献的服务外包企业,同时,在房租、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做强做大。

商务局

6.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 篇六

建设现代农业强市

——从农村环境出发

撰稿人:蔡智 单位:治河渡镇乡镇府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两级分化较为严重,在这样的前提下,国家政策开始向农村倾斜,如农业现代化的提出,及新农村建设方案的推行。无论是农业现代化还是新农村建设,都旨在发展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总目标。

然而,经济发展向来被看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推动了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必然会带来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往日几乎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农村生活开始受到冲击。环境恶化问题开始在广大的农村蔓延,逐渐成为了困扰农村发展问题之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突出的环境问题

(一)环境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进行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对于消除贫困、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均有重要作用。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长期制约着我国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环境基础设施具有规模小与分散、实用技术缺乏、运行成本高、回报少、基础条件差、建设周期长等特点,无法吸引外来资金进驻,因此,我国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集体投入 和农民自身筹资和以工代资。然而,中国所有农业和农村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远远不足以解决问题,由于资金不足,集体作用弱化,已建成的基础设施也面临着严重的维护缺乏、运行不足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步伐。

(二)生活垃圾处理不当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数量与日俱增,我国每年产生约1.8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多为简单堆放,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以及农民主体自身的局限性,随意丢弃垃圾的现象较为普遍,很多地区的田头、路旁、水边以及干涸的河道均成了天然垃圾箱。大大小小的垃圾堆,不仅侵占了农村的大量土地,而且还会成为苍蝇、蚊虫等病原体滋生的场所。在雨季,农药、化肥残留物等有害成分随垃圾渗入环境,造成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加之,农村基本上没有对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条件和设施,致使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越来越糟糕。

(三)耕地数量减少,土壤恶化

在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的同时,工业、企业在农村圈地建厂的现象普遍增加,而农村的圈地多为占用耕地开设工厂,由此导致农村耕地数量剧减。在耕地数量下降的同时,我国耕地质量也在下降。长期施用化肥造成了土壤板结、土壤矿化,秸秆还田率低,植物吸收的土壤养分不能还田,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战略安全。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污水灌溉,重金属污染,非降解性农膜的大面积使用等严重污染着土壤。

(四)农村水资源缺乏保障

我国水资源存在时空不均,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农村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现象十分严重。加上近年气候变化无常,降雨量递减,干旱加剧,如今年我国南方遭受百年难遇的干旱,地表干裂严重,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农业缺水问题凸显。

在政策的推动下,许多企业开始涌入农村,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盲目引进外资而忽视污染问题,对进驻企业缺乏严格的污染制约,导致许多重度污染企业进驻农村,导致大量的工业废水、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而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有增无减,在工农业的双重污染下,水中污染物含量严重超标,农村饮用水源受到污染。农村现有浅水井和水窖问题突出,它们或紧邻污染源,或受工业废水污染,卫生条件非常差,大量水井周围10米以内,有厕所、粪坑、牲畜圈和污水沟等污染源。由于农村饮用水多数没有经过净化和消毒,水污染问题给饮用水水质和水量带来了双重威胁,直接饮用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农村居民饮水质量和卫生状况难以保障。

二、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提供资金扶持

农村建设中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最重要的是加强政策引导,确保在发展的过程中 “有人干事、有经费作保障、有制度来约束”,因此,要求建立和健全完善农村环境建设的引导机制,理顺农村环境管理的关系,明确职能,强化农村管理,让管理与建 设同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提前规划的战略举措。在招商引资方面,地方政府要遵循以“环境保护为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引进低耗能、低污染的朝阳产业。同时,通过投资政策、土地政策、科技政策和政绩考核机制,对地方政府和农民的行为进行引导,对环境友好的实践加以扶持和鼓励。

农村环境建设最核心问题是资金。国家必须调整财政支出,建立支持性和保障性投入并举,形成政府资金与金融资金的联动机制、社会资本的引导机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建立财政、集体、农民和社会力量共同帮扶的资金长效机制。

(二)改进垃圾处理方式,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

我国农业生产的物质利用效率低,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和循环利用尚未形成。因此,从源头抓起,建立垃圾分类集中处理机制,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要制订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和管理制度。以乡镇、村庄为单位制订环境保护村规民约,指导村镇因地制宜地进行垃圾处理,尽可能在本区域内消纳本地垃圾。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乡镇和村庄建立生活垃圾堆放点,集中处理。县域内的乡镇垃圾处理场要进行合理的布局规划,要在合适的地点建立区域性垃圾填埋场,对垃圾进行集中填埋处理。二要实现垃圾就地分类。建议尽快在乡镇建立完善的环保队伍,为农村配备保洁员和垃圾收集车、垃圾桶等,做到统一收集、就地分类、生态处理、综合利用,实现大部分垃圾就地消化不出村。

(三)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农民始终是农村环境建设的主体,也是最终受益者。农村环境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要加大对环境保护意识与理念的宣传工作,改变农民错误的理念,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提升当地民众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使农村环保宣传教育进入学校、社区、家庭,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与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

(四)防治污染,保护水源

7.如何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篇七

近年来,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住建主管部门和骨干龙头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江苏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发展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有关政策措施,并结合江苏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标准和管理办法等,积极培育住宅产业现代化龙头企业,创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大力推动以国家康居示范工程、省优秀住宅示范工程为代表的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建设,全力推进成品住房发展,积极开展住宅性能认定和住宅部品认证工作,工业化住宅建设稳步推进,全省住宅建设品质、住区环境质量得到了稳步提高,江苏省住宅产业现代化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总体上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全省共建立8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总数约占全国总数的六分之一;列入国家康居示范工程项目实施计划的项目62个,项目总数约占全国总数的六分之一;开展住宅性能认定项目63个,项目数量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创建实施省优秀住宅示范工程项目约700个、总建筑面积约达到8000万平方米,其中:省成品住房示范工程项目有90个,成品住房示范工程住宅总建筑面积约占到全部示范项目住宅总建筑面积的15% 左右。

近年来主要抓了四方面重点工作:

1. 积极推动建立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发挥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

根据《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试行办法》的相关要求,江苏省近年来积极引导和推动南京栖霞建设集团、江苏新城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中南控股集团、龙信建设集团、苏州科逸住宅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大地集团、南通华新建工集团、江苏建华建材等8个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房地产开发主导型、施工建造和房地产开发等多产业板块主导型、部品生产主导型等三种类型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这些基地企业在推进江苏省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中南控股集团依据江苏省建设工程标准《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技术规程》,在海门中南世纪城项目中进行了整体装配式住宅生产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集团还在沈阳投资数亿元建立了住宅工业化生产基地,目前生产线已成功投入生产,住宅产品在当地的示范项目中已得到实际应用。南京大地集团引进法国技术,经过十数年的消化吸收,住宅部品预制梁、柱、叠合楼板、楼梯等,已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市场工程应用量总计约300万平方米。万科南京公司代建的上坊保障房项目应用了该公司生产的部分住宅部品,实现了多方共赢的目标,效果良好。江苏省苏州科逸住宅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整体卫浴系列部品,由于它的高性价比特性,得到了市场认可,在省内外保障性住房、商品住房建设项目中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南京栖霞建设集团代建的大型保障性住房项目花港幸福城,采用BIM技术和全寿命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积极开展项目管理创新,大大提高了项目管理效率、降低了项目建造成本,并为今后物业管理服务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信息化基础。龙信建设集团与住建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共同编制的国家标准《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已颁布施行,该集团已发展成为江苏省全装修住宅设计施工一体化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江苏新城地产,近年来在成品住房发展和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宣布到2015年开发的住宅产品将全部为成品住房。

2. 大 力 实 施 国 家 康 居 示 范工程。

近年来, 江苏省大 力组织实施国家康居示范工程,组织专家对列入实施计划的康居示范工程项目的规划建筑设计、产业化成套技术应用、施工组织管理等方案进行认真评审,提出完善方案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在促进全省住宅建设管理整体水平提高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江苏省康居示范工程项目数量、类型、覆盖面等在全国均处于领先水平。

3. 全力推进成品住房发展。

早在2003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下发了《江苏省新建住宅全装修试点工作实施意见》,一些有远见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予以了积极响应。为进一步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节约型城乡建设工作的意见》有关要求,我厅在大量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于2010年5月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了《成品住房装修技术标准》,并规定自2010年6月起施行。同年6月,我厅制定下发了《江苏省“优秀住宅示范工程”及“成品住房装修示范工程”管理办法》。2011年2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成品住房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到2015年末,江苏省苏南城市中心城区新建住房中成品住房的比例达到60% 以上,其他地区达到40%以上。2011年12月,省委省政府《关于印发全省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将各市成品住房发展比例指标,纳入省委省政府对各市市委市政府的考核范围。2014年10月,《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苏政发〔2014〕111号)下发,文件中规定,到普及应用期末,全省新建成品房比例要达到50% 以上,还规定了以招拍挂方式供地的建设项目,各地应根据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在规划条件中明确项目的预制装配率、成品住房比例,并作为土地出让合同的内容。对以划拨方式供地的保障性住房、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项目,各地应提高项目的预制装配率和成品住房比例。在今年3月年省人大常委会刚通过的《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中,多次提到成品住房问题,如第三十九条规定: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和完善建筑产业现代化政策、技术体系,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现代化。新建公共租赁住房应当按照成品住房标准建设。鼓励其他住宅建筑按照成品住房标准,采用产业化方式建造。

4. 积极开展住宅性能认定。

江苏省是住建部开展住宅性能认定试点比较早的省份之一。近年来江苏省大力宣传贯彻国家《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积极推动和开展了住宅性能认定工作,尝试开展了住宅质量保证保险工作,在2008年改版的住宅质量保证书、住宅使用说明书中,在全国率先载入了住宅性能认定等级和住宅成套技术应用等相关内容,当时在全国引起了一定的关注。截止2013年末,江苏省已有57个住宅项目开展了住宅性能认定,覆盖住宅总建筑面积约为850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了全省各省辖市的全覆盖。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住宅产业现代化为重点,稳步推进江苏省建筑产业现代化

建筑产业, 是产业链 长、带动力强、贡献度高的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和富民安民基础产业。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提升建筑品质和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有利于促进建筑产业绿色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助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系统构建、联动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示范先行、重点突破”的原则;

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发展绿色建筑为方向,以住宅产业现代化为重点,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为手段,着力调整建筑产业结构,综合运用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

绿色建筑 是发展理 念、发展方向和发展结果,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当前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和关键,住宅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重点,是绿色建筑发展的根本途径。三者以建筑产业现代化为统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方向目标完全一致。

以住宅产业现代化为重点,就是要求全省房地产开发企业,特别是大中型重点房地产企业在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过程中积极发挥市场需求拉动和集成作用,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转变传统开发方式,大力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使建筑装修一体化、住宅部品标准化、运行维护智能化的成品住房成为主要开发模式。

三、扎实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有关重点工作,加快住宅产业转型发展步伐

当前,江苏省正在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下一步和今后一段时期,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乡建设品质、促进环保、节约资源和城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的目标任务,这必将对江苏省改变住宅传统生产建造方式、实现住宅产业转型升级和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提出较高的要求。根据有关专家测算和分析,一方面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住宅的增量投资和消费在整个城镇化的增量投资和消费中将占有较大比重;另一方面,“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城镇每年新开工住宅面积约达到1亿平方米,加之巨量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旧城改造任务等,为江苏省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下一步,在省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和厅统一部署要求下,以建筑产业现代化为统领,重点推进以下住宅产业现代化重点工作:

第一,认真制定 好江苏省“十三五”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专项规划,建立健全相关体系框架。

根据省政府111号文相关要求,积极配合制定省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纲要,并按该规划纲要的相关要求,在吸收前期省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广泛调研,上下联动,完善制定好“十三五”省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专项规划,并抓好落实实施工作。经过不断的持续努力,逐步建立健全全省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有关技术标准体系、生产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和监测评价体系等体系框架,为落实实施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第二,与建筑产业现代化相衔接,继续开展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示范工作。

积极配合做好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示范基地、示范工程组织申报评审工作。根据国家住建部和省有关要求,积极指导推动省内经济实力强、产业基础好、市场较为成熟的重点城市,创建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和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积极培育住宅建设领域的龙头企业,推动大中型房地产开发企业、装饰装修企业集团建立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发挥其需求拉动和集成应用引领作用。继续推进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和绿色住区建设。

第三,大力推进成品住房发展,落实好住宅装修放心消费优质诚信企业创建工作。

推动省政府111号规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成品住房发生的实际装修成本可按规定在税前扣除,对于购买成品住房且属于首套住房的家庭,由当地政府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支持”等税费优惠政策的落实。强化成品住房质量验收,完善成品住房《质量保证书》和《使用说明书》制度。按照省放心消费活动办公室、省住建厅的统一部署要求,落实住宅装修放心消费优质诚信企业创建工作。

第四,坚持市场化导向,稳步推进工业化住宅建设。

积极开展住宅部品部件认证技术标准研究,探索建立省优良住宅部品部件推荐目录信息发布机制,加强住宅部品部件生产龙头企业培育,大力推动住宅部品部件类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积极推广技术成熟、性价比高、品质性能优越的住宅部品构件,在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示范工程中的应用。坚持市场化导向,根据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策略,稳步推进江苏省装配式住宅建设的发展。

第五,积极开展住宅性能认定,继续探索住宅质量保证保险机制建设。

8.新常态下如何推进税收现代化 篇八

妥善处理内部推进与着眼全局的关系。税收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在更好服务大局中来谋划和推进,练好内功,以内促外。一方面,要适应好当前新的形势、新的要求,把握好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更好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要突出问题导向,进一步摸清助力发展需要什么,税收整体工作态势怎样,差距和不足在哪里,进一步明确定位和坐标,以提前研判发展中的问题和有效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税收现代化建设进程,为更好服务发展大局奠定坚实基础。

妥善处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关系。税收现代化建设对税务部门而言,无异于一场深刻改革,需要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有机结合。当前,以税法、税制、服务、征管、信息和组织六大体系为支撑的税收现代化建设整体架构已经形成,凸显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前瞻性。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理论和创新性思维予以统领,制定出税收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路线图和时间表,既可以为各项工作推进提供科学明确的指引,也可以有效解决各级税务部门在税收现代化建设中推进不均衡、行动有偏差等问题。同时,也要重视基层探索在税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确保各项探索在顶层设计整体框架下进行的基础上,鼓励基层推陈出新、大胆实践,为校正、完善和丰富顶层设计提供实践参考。

妥善处理点上突破与面上推进的关系。点和面是有

机统一的整体。税收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弹好这首钢琴协奏曲,在谱好顶层设计曲谱的基础上,需要处理好重点突破与整体协调推进的关系。在这方面,总局以推出县级纳税服务规范为突破口,促进优质便捷的服务体系建设,已经为其他五大体系建设提供了完美范例。同时,税收现代化建设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要保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大刀阔斧,立体推进,也要坚持以点带面,稳扎稳打,在每个节点上求突破,一项一项抓落实,确保在推进道路上脚印更实、步子更稳。

妥善处理加强管理与优化服务的关系。近年来,随着纳税服务地位的不断提升,管理与服务并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适应了纳税人对纳税服务越来越高的要求。但从西方发达国家税收发展历程看,管理与服务地位的变化,大都经历了始于依法严管、服务跟进提升的漫长过程,而且依法管理始终都是基础所在。对于我们而言,这个过程可以压缩,但难以逾越。从当前我国法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建设面临的整体形势来判断,从税务部门提升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和满意度的视角来审视,对税法遵从度不宜估计过高,管理与服务在提高税法遵从上还没有发展到作用同等甚至是服务强于管理的阶段。在提升税法遵从度上,尤其是在交不交税、交多少税上,严格执法是决定性的;落实法治要求,依法强化管理应当发挥基础支撑作用。而服务则为税法遵从提供有利条件,应在促进纳税人满意度上发挥更大作用。如果在提升税法遵从度上过于强调管理与服务并重,其结果很容易让执法人员瞻前顾后,导致管理失之于软。特别是在依法治国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依法行政的要求更高,后续管理的任务更重。对此,需要在税收现代化六大体系建设中,尤其是服务体系与征管体系构建中,统筹思考,审慎而行。

妥善处理组织收入与发展差异的关系。组织收入始终都是税收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经济结构的调整分化直接带来了税收增长的行业分化和区域分化,组织收入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常态。由于各地经济发展并不均衡,上述变化也将直接体现在不同地方税收收入的增减变化上。解决好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宏观政策与改革措施的跟进,同时,也需要在组织收入工作上做出及时反应。应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提高收入计划的科学性。定期评估税收收入增长行业、地域分化的实际情况,更加注重保持整体稳定下的计划动态调整,为各级税务部门依法组织收入提供科学指引和良好环境;二是注重收入查补的用力均衡。当前,收入形势好坏影响评估、稽查力度大小的问题依然存在,需要站在推进税收现代化的高度,从制度设计和落实上给予有效解决。

妥善处理队伍建设与发展要求的关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逐步推进、改革全面深化的背景下,建立起高效清廉的组织体系,打造一支更适应发展新要求、更具现代化色彩的税务大军,是税收现代化成效的重要体现。从当前税收工作面临的形势和要求看,加强干部队伍现代化建设,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共同发力。在宏观上,要把加强党的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党建树旗帜、集心智、聚力量、展形象,进而推动作风建设、制度执行能力建设、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深入推进。在微观上,需要进一步解决好干部队伍激励手段相对较少、简政放权后基层能力适应、风险防控等具体问题,为进一步增强干部队伍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9.如何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篇九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惠州市四季绿农产品有限公司是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公司创建于1999年,是一家集研发、生产、加工、贮藏、配送和销售的绿色食品企业,在创立品牌农产品上奋斗了12个年头,经历了无数坎坎坷坷,所生产的菜心等多种农产品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四季绿如蓝”商标被评为广东省著名商标,在广州、深圳、惠州等城市设有160多个网点,解决了一百多万市民的菜篮子问题。名牌农产品的附加值已惠及与我公司合作的4000多农户,使他们脱贫致富。“四季绿如蓝”品牌农产品已走进千家万户。特别是得到了农业检测部门和珠三角地区的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已经成为他们馈赠亲朋好友的最时尚礼品。

一、项目建设进展简况

公司自投资农业以来,一直坚持走现代化、标准化、机械化农业道路。2010年,公司拟投入3000万元用于现代产业100强项目建设,建设期限5年,旨在推进惠州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农业机械化和规范化,对落实国家无公害计划,加快广东省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企业自身加快发展,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回馈社会的重要途径。

到2011年5月为止,该项目总投入700万元,完成了

基地基础设施主干道300米,温室大棚25亩,主排渠800米等部分土建工程及土壤整改500亩,购臵仪器设备共42套,自主研发的轨道式大面积自动喷灌设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建设现代化农用机械示范基地150亩。

二、项目的发展规划

2011年,公司计划在两年内新增875万用于建设大棚及配套设施,完成目标总面积累计200亩,使无公害蔬菜种植精品化发展,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完善轨道式大面积自动喷灌设备的技术攻关和推广;投资80万元引进5至10个新品种,提高产品丰富度,同时聘请科研院校的教授为基地农户做技术指导和培训,引进高校新技术,形成产学研基地模式,加强标准化体系的示范和推广,探索一套宣传和推广的模式,减少产品品质的差异程度,提高管理规范化、产品种植科学化程度。

三、推动产业升级的体会

1、实施品牌战略,走绿色农业之路

由于上世纪农业领域着眼于追求产量,出现了滥用化肥、农药现象,产生了食品危机,在整个市场没有真正的农产品品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的安全、好吃,是人们的共同渴求,因此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发现了这个天大的商机,决定创立一个真正的农产品品牌,以适应现代人们的需求。创立一个品牌,却是一个艰难的历程,一切从源头抓起,在生产基地的选择上,我们对水、土、空气通过检测部门的严格把关,要求各种指标都要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条

件;筛选良种;肥料主要靠有机肥,我们公司也配套建造了一个年产2.5万吨有机肥的肥料厂,从而保证我们产品的质量。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我们主要以预防为主,对耕地进行轮作或休耕,减少病虫害,采用物理防治病虫害及生物农药,少量使用国家允许使用的化学农药,使产品一直以来检测都能符合绿色食品的要求。

我们还建立了一整套的生产流程,品质标准和信息数据库,做到每一个蔬菜都有一个身份证,保证我们产品的品质。

2、广聘人才,增加科技含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在创建品牌的路上我们碰到很多的难关,这需要人才和技术力量的支持,我们聘请了许多专家、教授,帮我们攻关,还和华南农业大学、惠州学院等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公司还招聘了30多名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分布在每一个生产、检测岗位上,为品牌的创立提供了技术力量。我们自主研发的轨道式大面积自动喷灌设备,1000亩菜地原本需要200人淋水、施肥、打药,如今只需三人操作,两年内即可回本,大大减少了劳动强度,节省了劳动力,推动了农业走向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进程。

3、促进产业升级,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多年来,四季绿致力于“支持三农、服务三农”,通过企业产业化经营优势,努力实现六方利益即“农民利益、地方效益、职工利益、企业效益、国家利益、社会效益”同步

协调发展的多赢局面。

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是农民,我们与4000多户农户建立了合作关系,我们为合作的农户免费提供土地、种苗、有机肥、农药及技术,通过订单农业和无公害蔬菜种植推广,减少市场价格波动对农户造成的伤害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为消费者提供绝对安全好吃的农产品。

经过12年的探索与坎坷,深深感受到各级政府和领导对农业的关注与扶持,党的惠农政策更加坚定了我们走绿色农业之路的信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高端技术涌入农产品生产领域,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我们的经营理念和品牌战略,提升“四季绿如蓝”品牌农产品的社会影响力,凭借现代产业100强项目的契机,推进企业现代化进程,把企业做强做大,使四季绿之路从惠州出发,走向世界。

惠州市四季绿农产品有限公司

10.如何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篇十

(2008-11-18 10:15:12)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集群经济在广东得到了迅速发展。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上下游关联度大、技术水平较高的特色产业集群日益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网络化的产业集群。珠江东岸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走廊,经济规模近4000亿元

;珠江西岸形成了电器机械产业集群,经济规模达1000多亿元。珠三角地区404个建制镇,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镇占了1/4。东莞、佛山、中山等地的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占当地GDP40%以上;顺德、东莞、中山等地的产业集群对县域经济和乡镇经济的贡献达70%以上。产业集群已成为珠三角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珠三角地区的中小企业具有产业集群的特点,其与外部供应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之间的信息交流、贸易沟通以及对市场需求的灵活反应,成为其重要的经营环节。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中小企业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企业信息化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移动运营商应抓住这一市场机遇,利用自身优势,通过构建产业集群信息链来挖掘中小企业的需求,制定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开拓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市场。

构建中小企业集群信息链

产业集群企业的信息沟通分为外部信息沟通和内部信息沟通。因此,电信运营商可以通过构建集群企业的外部与内部信息链,分析其信息需求,进而为其提供精准的信息服务。

◇企业外部信息链

企业外部信息链是集群式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集群企业与支持机构以及位于供应链同一环节各个企业之间的信息传播渠道,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外部信息链

具体信息传播路径主要有:一是位于信息链上下游企业群之间的信息传递;二是生产相似产品的同一企业群内部各个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三是产业内的企业群与产业支持机构之间的信息传递。

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外部信息链中存在着大量上下游关联企业集群和配套的产业支持机构,它们之间相互进行着技术、产品和行业情况等信息交流。因此,外部信息链具有关节点多、信息传播路径广的网状结构特点。

◇企业内部信息链

企业内部信息链是信息在企业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的各个环节以及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之间的传播渠道,如图2所示。

图2 企业内部信息链

企业内部信息链传递的信息主要包括技术信息、市场信息、产品信息和相关办公信息等,其传递路径:一是涉及信息链中基本活动的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二是涉及信息链中辅助活动的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三是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的相应参与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此外,企业内部主要活动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外部组织参与,并进行信息沟通,进而实现企业内部信息链与外部信息链的对接,共同形成产业信息网。

中小企业集群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需求分析 ◇中小企业集群信息化现状

笔者利用上述信息链对广东产业集群企业进行了调查,认为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方面:一是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多数使用电话方式进行,网络沟通工具使用得较少。企业内部文件及信息的传递方式主要以纸介文件传递为主,其次是内部网共享。二是多数企业仍处于信息化基础建设阶段。企业基本上配备了电脑,搭建了局域网和互联网,且各部门依据各自不同的需求使用简单的操作信息管理系统,没有进行整合及系统化应用。三是少数企业处于中级信息化建设阶段,在企业推行ERP系统,并设有专人、专门的信息系统部门或外聘公司来管理,但并未达到管理控制一体化、经营服务信息化的效果,更没有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未通过建立数据仓库、开展数据挖掘,为企业领

导提供决策支持。四是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信息服务还不能满足管理层对信息的需求。管理层急需的信息往往不能及时提供,而有时提供的信息与实际需求不适应,尤其是市场销售方面的信息,不能为决策部门提供有说服力的准确数据。

企业外部信息化建设方面:一是企业与供应商、经销商、代理商以及客户的沟通主要依靠单一的电话方式,缺少现代化的信息沟通手段。二是企业虽然基本上都建有自己的网站,借助网站发布产品信息,同时搜寻需求信息,但网站仅为发布与搜寻信息的工具,没能更多地发挥网络营销、非支付型电子商务等功能。即使个别企业网站上设置了经销商及客户登陆端口,但也只能供一些产品资料的下载及网上留言,没能实现与企业的数据对接。

◇中小企业集群信息化需求

企业内部信息化需求:广东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两方面需求:一是通过电话、内部网和远程会议电话等实现基础通信需求;二是通过企业资源规划对内部资源进行整合与管理,实现信息共享,改善企业内部运作,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

广东中小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的规划、设计和生产过程比较简单。同时,由于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经营和管理工作也相对容易一些。总体来说,中小企业内部信息链的结构比较简单,不需要功能强大、操作复杂的管理信息系统,对信息化的需求大多是实用性的信息服务。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能够以多种方式更加经济有效地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及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传递;二是需要简单、推广迅速、支持容易、对员工素质要求不高、能够随着需求变化而调整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来辅助办公。

企业外部信息化需求:针对路径一:一是与供应商沟通,及时了解供货情况;二是迅速准确地获取销售终端的销量、库存、订单、陈列等关键数据,发布促销信息;三是收集最终用户数据,方便、快捷且有针对性地集群发布各类通知及企业信息。针对路径二:准确地获取制造设备、人才资源和市场等信息,实现资源共享。针对路径三:建立行业信息服务平台,整合产业支持机构,为企业集中提供全面专业的市场和技术等方面的信息。

随着市场一体化及国际化采购的发展,中小企业产品逐步同质化,成本逐渐透明化,企业与竞争者对手之间的制造成本趋同。此时,中小企业的营运能力,尤其是整个供应链营运能力的竞争,才是竞争的真正焦点。由此,实现零售渠道和供应链的信息化管理,进而实现客户关系的信息化管理是企业外部信息化的关键。

移动运营商如何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

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迫切需求为移动运营商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鉴于运营商的外部因素和内部条件较好,因此,适宜推行增长型战略,即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开展具有个性化、移动性和实时性的企业移动信息化服务。

◇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加强信息化产业合作。在为行业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方面,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将更多地表现为产业链与产业链的竞争。移动运营商要在开展企业信息化方面占据优势地位,必须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包括设备提供商、终端提供商、增值业务提供商,还要注重与通信行业外的利益相关方合作,如政府、行业协会和媒体等,最终建立一种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

◇提高面向集团客户的营销能力。一是建立以需求分析为导向的推广模式。建立企业信息化需求的档案资料,根据企业需求的变化来推广不同的产品,同时挖掘企业信息化的新需求。二是建立“客户服务+专家”的推广队伍。目前,产业集群企业中的不少企业都有自己的信息部或电脑部,在与这些企业沟通的过程中运营商要为企业提出具体的、有帮助的产品,并提出符合企业个性化需求的专业解决方案。只有建立一支有“专家”支持的客户经理队伍,才能打通信息化产品推广之路。

◇构筑信息化业务开发体系,形成实用化的产品方案。一是开发产品要遵循由点到面的模式。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选择某个具有代表性的集群产业为试点,开发适合该产业的信息化产品,在新业务运作成功后,可以将其推广到其他产业集群中。二是提供“产品+平台”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根据行业信息化需求,在提供通用型产品的基础上开发专业型产品。此外,建立统一的行业信息平台,用于整合各种信息化产品和行业信息,实现行业信息资源共享。

◇建立开放、灵活的网络支撑体系。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一方面业务开发速度成为重中之重,另一方面业务开发涉及的网元种类与数目、接口协议种类与数目增加,这就要求运营商从“系统化、网络化、层次化”的视角看待业务系统,网络建设必须满足能力丰富、开放兼容、可管理和可运营等目标。在今后的业务平台建设中,为确保“系统化、网络化、层次化”,必须严格按照明确的规范和框架进行,以打造灵活开放的网络支撑体系。◇强化品牌建设。品牌对消费者意味着品质和效率、增值和价值彰显;对企业则意味着差异化、产品溢价、竞争优势和安全。在信息化大潮中,移动运营商应针对行业应用/集团客户强化品牌建设来统领各项业务,通过品牌建设形成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因为只有拥有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更具吸引力的差异化服务,才能使中小企业客户在得到更多的消费体验后坚定自己的选择,大大提高其忠诚度。

上一篇:我喜欢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作文下一篇:中共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