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雨巷

2024-10-19

诗歌:雨巷(通用11篇)

1.诗歌:雨巷 篇一

雨巷唯美诗歌

打着花伞,重新走一遍

过去的童年

青石板

已磨了轮廓

岁月已经在记忆里,揉成了时间的碎片

倚在门口

眺望

远方

儿女们丢失在他乡的.青春

时间和少年

我知道,你们个个都是好样的

在竞争中拼搏

打造自己

与父辈们不一样的青春

开心的成年

你们苦了,累了

一定要回家跟爸爸妈妈说说

千万不要透支健康

身体是自己的

纵然你有百万千万,反贫却在一夜之间

山珍海味,食康咽菜

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知足常乐,一切名利都大不于快乐

世事于我如浮云,正所谓

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不管你们在外是发了

或是又丢了工作。请你千万不要忘记故乡

还有那条青石板铺成的雨巷

如果你累了

想爸妈了,一定要回家看看

2.诗歌:雨巷 篇二

一、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与反思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现代诗歌、小说、散文、文言文、古诗等能反应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多种文学作品组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这些知识不仅能拓展学生的事业,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树立高中生良好的三观。但是目前来看,当今教学方向逐渐将重点放在了应试教育上,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而非古诗文鉴赏能力,真正由名家传承下来的精华逐一被掩盖,这样的现状持续下去将会降低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和质量,针对此种现状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思。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反思

1. 教学课堂无法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今的语文教学给学生一种误导,那就是对母语的学习不必深入探究和花时间积累,只需在考试之前简单的将基础知识巩固复习即可。而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英语,数学等其他学科。尽管跟着新课标的教学改革热潮在前进,但是切实反应出高中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还是有些低,这一中国式应试教育模式打磨掉了绝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很难想像该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2. 教学课堂中应试教育带来的伤痛。

高中语文教学的宗旨在于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善用举一反三的文言文阅读技巧,贯通墨守陈规的写作技巧,现代文赏析技巧,以上四个方向都是根据考试需要而去实践的,却大大忽略了文章本身的可阅读性,陶冶情操之感也是子虚乌有。每个学生都将自己出于一个备考状态,老师多以复习练习资料代替教材,边做题边讲解,完全排除了文学本身塑造的意境。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这样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其实并不能提高高中生对于语文文学的认识程度和自身综合素质。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措施

(一)完善教学体系,端正学生态度,激发学习积极性

完善高中语文教学体系的首要任务就是将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革新,因为上到教学目标的设立,下到教案的整改以及课堂教学的顺序模式都是依托着教学理念。转变语文教学理念,可以给学生创造更符合他们生活实际的情景,设置问题,让课堂重回生机,兴趣是学生的最好的老师,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终可以很大强度地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为祖国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二)增强文学鉴赏知识培养,在应试教育中推陈出新

在目前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以成绩和排名来区分学生优劣是习以为常的事,为了减轻学生因为学业产生的压力,在保证高考范围内的基础知识充分掌握的基础上,应将教学重点倾向于文学鉴赏知识培养,陶冶高中生的情操,定期举办文学类的比赛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良好的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的氛围,从而用以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促进师生友好关系的建设

随着现在新课标改革的浪潮不断深化,作为语文教学前线的教师来说必须改进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由于每节课仅仅能与学生保持45分钟的文学思想接触,所以很难更好的对学生做出辅助工作,所以以学生为主体,与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在课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主,在课后建立起良好的问答讨论小组,保持与学生的互动频率,这样可以反馈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激发对学习语文的热情。

三、以高中诗歌《雨巷》为案例浅析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

接下来,笔者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案例中的《雨巷》摸索语文教学改革的脉络。

(一)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目标

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掌握一个教学理念,那就是学会运用诗歌的意象去感受诗歌的意境,通过老师的美学引导,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技巧。

(二)诗歌教学的创新改革思路

1. 激发学生兴趣方面。

当学生过了高一的青涩,进入高二的适应期,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早已经能适应诗歌这种难度的文学作品赏析但并不透彻,这种略微傲娇的心理会使学生自己失去对诗歌文学的学习兴趣,于是在这之前应该使教学内容陌生化,在导入新课之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设置问题,让学生头脑中形成无限的情景疑问,用这种神秘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好的接收课程信息。

2. 创新教学模式方面。

摒弃传统的以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弱化以分数评定的趋势,在开课初,通过配乐朗读将学生带入凄婉,幽凉的雨巷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人物模仿,将《雨巷》中的情景再现,在带领学生深入诗歌中的同时,还能更加形象的理解诗句中的含义和心情。

3. 师生互动方面。

在课前提出一些留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学习和体验得出开放式的结论,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自主创新意识,在课中也穿插着一些相关文学知识,考试知识,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出自己的结论,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诗歌的主旨,一节生动的诗歌鉴赏课就上完了。

四、结语

总体来说,高中时期的语文教学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处于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但是不管新课标改革的呼声多么的高涨,还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由以上内容表述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利剑,让学生知道怎么去学习,去学习什么,这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附体的局面就形成了,有利于新一代高中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玲玉.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师素养的要求[D].首都师范大学,2012.

3.诗歌:雨巷 篇三

关键词:意境;意象;情景交融;象外之象

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雨巷》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有情语、景语之别,殊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对中国诗歌美学非常精辟的总结。中国诗歌讲求意境之美:境是自然之景,意是心中之情,情景结合,相融相生,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诗歌韵味。作为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熏陶和影响的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在其代表诗作《雨巷》里,就充分运用了具有中国元素的意象,把胸中之情与自然之景完美融合,创生出了一种隽永回环的意境,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名篇之作。

《雨巷》作于1927年,当时中国正处于血雨腥风的“四.一二”大屠杀之后,诗人因投身革命文学创作,眼见革命遭受挫折,内心彷徨失望,体会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只能把心中的忧郁和痛苦通过诗歌进行抒发,于是写下了这首非常有名的诗作。

诗歌味外有旨,象外有象,体现了虚实之美

晚唐诗评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诗歌要讲究“象外之象、味外之旨”,就是说诗歌在意象和韵味方面不仅仅局限于诗歌表面,诗歌之美最主要体现在诗歌的特定意境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在戴望舒的《雨巷》中,我们可以充分咀嚼出这样的味道,象之外还有象,味之外还有味。

诗歌中的雨巷、姑娘、丁香的香味、油纸伞、篱墙可以算作实在的意象,正是这些单个的意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象群,勾勒了一幅生动的油墨图画。这些意象的组合,为诗歌的含蓄、委婉的风格和徘徊、彷徨而略带忧伤的基调构筑了一个审美基础。但是我们单纯去欣赏这些意象还远远不够,这首诗歌最有魅力的地方恰恰是通过这些意象的构筑,投射到读者内心的主观想象。丁香姑娘从哪里来的?她又要到哪里去?姑娘的眼睛里为何结着愁怨,投出太息?作者为何希望这位消散了的丁香姑娘,再次从他身边飘过?丁香姑娘到底象征着什么……随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究,诗歌的张力之美逐渐凸显出来,结合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歌的心境和所处的背景,作者在诗歌中“埋藏”的主旨也就逐渐清晰起来。《雨巷》中体现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以及虚实相生的特点,充分展示了诗歌的含蓄蕴藉之美。

诗歌节律有致,韵味十足,体现了音乐之美

戴望舒在《雨巷》中为了表达自己徘徊、失落甚至是痛苦之“意”,不仅创造了与这种情绪非常吻合的“境”,而且在形式表达上采用了排比、重复等修辞手法。比如,他在描写丁香姑娘的时候,“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香/丁香一样的忧愁”;诗歌的结尾又重复诗歌的开头,但又略有不同。这些手法的运用,给读者营造了一个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诗歌氛围;同时,诗歌通篇押韵,读来节律有致,韵味十足,内容和形式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契合,真正体现了诗歌的音乐之美。

诗歌委婉含蓄,雅致朦胧,体现了东方典雅之美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后成长起来的诗坛奇才,戴望舒也和当时期其他文学大家一样,既具有开拓革新的精神,也沉淀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修养。

在诗歌中,诗人给读者营造一个迷离朦胧的意境:一个像梦一样的姑娘,撑着一把油纸伞,从长长的雨巷飘然走过来,然后向诗歌的主人公投来哀怨太息的目光,之后又擦身而去,消失于长长的雨巷。这是一个具有很强画面感的意境,细细品味,含蓄隽永,余味悠长。《雨巷》虽然是中国现代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新诗,但我们可以从中读出宋代婉约词的一些味道。它不是关西大汉手持狼牙铁板高唱“大江東去”的豪放风骨,而是一种哀婉低回“晓风残月”式的婉约画风。

同时,诗歌运用的意象颇具中国风的元素。姑娘像丁香一样,撑着油纸伞,踯躅于古色古香的小巷,这些意象准确而形象地勾勒出了中国江南小镇的典型风貌,读此诗就如同欣赏一幅水平高超的江南水乡中国画卷,给人一种很美的艺术享受。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诗歌中反复出现的丁香意象,极具中国古典文化色彩,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中主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都把丁香作为诗歌的典型景物加以抒写和运用,表达诗人自己的情绪。戴望舒笔下的丁香姑娘,也一脉相承,将传统温婉的东方姑娘的情致刻画得非常传神。

结语:《雨巷》高度体现了诗歌意境之美

总之,戴望舒的这首《雨巷》,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意境渲染手法,虚实结合,动静相生,景因情造,情景交融,让读者在一个充满张力的氛围内,体会到诗歌的意境之美和音乐之美,奠定了作者戴望舒在中国现代诗坛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张正线.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境与意象[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1):101-103

4.雨巷的现代诗歌 篇四

雨是天使伤心时落的泪

你信吗

如果我告诉你

泪流向了我的心房,聚成海

你信吗

在那雨巷,我会指给你看

哪滴是雨,哪滴是泪

等彩虹升起

你与太阳花都在徽笑

幸福伴随风

传染小城里每个人

深度情怀

心里的海也有

爱的浪花

大地啊,我的家

有多少追忆往事在等我开发

让我沉醉其中

也想折一枝丁香

放入我的梦中

从此让梦也有清香的味道

那一把油纸伞呀

你还在等去年雨季里的人吗

时光流水而逝

远去的人是否还记得

清秀的容颜

雨巷丁香开成海

雨是天使的泪

滴在丁香上

让花也有了天使的悲伤

怎么可以,怎么可以

让我不再想起你

我的爱呀,请快回来

一起撑着油纸伞

走在雨巷,走在爱里

让爱随风

传给每一个人幸福

请允许我再折一枝丁香

放进你的梦里

让你不再忘了我

与那不老的时光

如果还有重逢的那天

请再送给我

一起埋入心房

让彼此不在忘记彼此

相爱相守,到老

5.青春雨巷爱情诗歌 篇五

窗外起风了,我说,

我的梦你一直走过。

愁眠,愁眠,

无比愁眠的夜晚。

我梦到了雨巷。

梦到了巷口 ,

伫立的倩影。

梦到了风中 ,

企盼的野草。

你瞧,你瞧那雨巷,

带绿的墙角下,

有一抹小草。

它在向我招手,

它在向我祝愿,

祝愿着,脚步匆忙的你,

能与我在彩虹中同行。

你听,你听那雨巷,

滴答的屋檐上,

有一席春风。

它在向我道别,

它在向我述说,

述说着,穷极一生的我,

从未与你有过的故事。

门外下雨了,你说,

你的梦我未曾路过。

寂静,寂静,

无比寂静的.夜晚。

我梦到了雨巷。

梦到了巷末,

远去的背影。

梦到了断壁下,

枯黄的忘忧草。

梦到了残檐上,

萧瑟的秋风。

院外夜深了,青春说,

6.《雨巷》教学设计 篇六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诗, 了解诗歌中用意象传达情感的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二) 技能与方法目标:学习诗文中象征手法和重章、复沓等艺术表现手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味诗中作者营造的朦胧意境, 体会作者惆怅的情怀, 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发展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一) 重点:了解诗歌中用意象表达情感的方法, 并尝试应用在习作中。

(二) 难点:理解诗文中“雨巷”“丁香”等意象的多重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 听诗以入情

教师有情感的诵读本诗, 并通过多媒体课件配以一段优美的音乐, 使学生迅速进入教学情境。

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闭上眼睛, 用心倾听。

(利用有感情的朗诵和动情音乐的渲染, 刺激学生的听觉, 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诗文中作者复杂的感情。)

(二) 品诗之美态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 明晰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这是一首优美中充满惆怅的诗歌。

(1) 找出这些情感鲜明的诗句, 并读一读。

例如: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2) 朗读诗歌的注意问题

点拨:语速轻柔缓慢, 感情忧伤惆怅……

2. 你觉得这首诗它美不美?美在何处?

明确:情感美、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 (学生各抒己见)

情感上凄美忧愁;读起来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美;语言上优美而精致;意境上朦胧、忧伤。

教师引导:是什么造成了《雨巷》有一种音乐美?

(1) 复沓的使用

例如:“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 冷漠, 凄清, 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 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分析:“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 可以说将诗歌姿态的巧妙拉长, 形成了诗歌回环迭唱的效果, 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也出现了复沓, 使诗歌节奏上显得整齐和谐。

(2) 词语的重叠

例如:“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分析:“悠长、悠长”“哀怨、哀怨”……词的重叠, 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读来有一种婉转悠长的曲调之感。

(3) 排比的使用

(此处学生应该很了解, 教师应点到为止。)

师总结:多种艺术手法的使用, 加深了诗歌意境的幽深和凄美, 像是回荡在耳旁夜曲, 轻柔却无时无刻不激荡着你的心。

3. 师生共读诗歌

在教师进行朗读指导下, 再次体验诗歌的情感。

(三) 抓诗之神韵

1. 寻找意象

美的意境需要意象作为其支撑点, 那请试着寻找诗中的意象。

明确: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

2. 解读意象

(1) 对诗中主要意象进行分析

(教师鼓励学生自主的讨论交流, 并展示成果)

(2) 对“丁香”意象的重点解读

丁香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重要意象, 常常被赋予纯洁、高贵的意味。丁香也常常和忧愁相联系。

丁香:形状像结, 开在暮春时节, 易凋谢;花蕾为白色或紫色 (白色通常象征纯洁, 紫色象征神秘)

古典诗词中的“丁香”:

“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浣溪沙》

(四) 解诗之意蕴

戴望舒曾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 不单是真实, 也不单是想象”。

1. 请你描绘这首美丽的诗。

(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描绘诗歌意境。)

示例:在阴雨连绵的江南小巷里, “我”撑着油纸伞独自前行, 幻想一个丁香一般的姑娘从身边飘过, 姑娘高贵忧郁, 最后消失在残垣断壁的后面, 道路悠长而凄凉, 油纸伞也挡不住寒冷的春雨, “我”只得继续独自走在这潮湿悠长的雨巷里, 没有爱人, 没有朋友, 不知终点在何方……

2.这首诗到底说的是什么呢? (把握诗歌主旨)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 有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诗, 有人说这是一首政治诗, 还有人说这是一首理想诗, 你认为呢?

(言之成理即可)

如果是爱情诗, 那么……

如果是理想诗, 那么……

如果是政治诗, 那么……

4. 知人论世

结合作者的经历和时代背景, 谈谈对诗的感受。

(之所以将作者和时代背景放在后面, 是怕学生先入为主, 破坏了对诗歌的情感初体验。)

(五) 延伸阅读

《诗经·蒹葭》中的“伊人”与《雨巷》中的“丁香姑娘”有何异同。 (幻灯片展示《蒹葭》)

示例:这两首诗都是借助一个意象来抒发自己“求而不得”的情怀。《蒹葭》中, 意中人的行踪飘忽不定, 而追寻者执着的精神不变。而《雨巷》中, 则更多的是一种惆怅迷茫的情感。

(六) 小结

正因为意象的内涵多变, 才造就了诗歌丰富的内容。我们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解读它们。戴望舒给了我们一个潮湿悠长的雨巷, 一个美丽高贵的丁香姑娘, 一个凄美迷离的梦境。如果有一天你也走在江南的雨巷, 请不要忘记, 在巷子的尽头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的姑娘。

(七) 作业布置

选取自己喜欢的意象, 参考《雨巷》的抒情手法, 写一首小诗。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特色分析

鉴赏诗歌就是一次情感体验的过程。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我将主要以“听诗以入情、品诗之美态、抓诗之神韵、解诗之意蕴”五个主要环节展开教学。体现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次序。既关注学生浅层次的情感体验, 也涉及对诗歌思想的深度探究。

我用有感情的朗诵和动情音乐的渲染, 刺激学生的听觉, 建立起诗歌与学生的情感桥梁, 使学生快速进入教学情境。在对诗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进行意象的分析及诗歌意蕴的探究。

7.《雨巷》课堂实录及点评 篇七

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丁香姑娘》、《丁香花》MTV,学生和老师踏歌入场。

二、导入

师:同学们,在中国现代诗坛上,有一位现代派诗人,他曾用笔,或者确切地说是用心感动过无数个孤独寂寞的灵魂。他的名字叫——(生齐答:戴望舒)提起戴望舒,无人不会想起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1927年,22岁的戴望舒创作了《雨巷》,在诗坛一举成名,并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雨巷,痛快地淋一场芬芳的丁香雨吧!

点评:导入简洁朴实,要言不烦。注意了关键词:现代派、戴望舒、雨巷诗人。

三、朗读

师:首先,我想邀请一位同学和我合作朗读《雨巷》。

(一女生上台和老师合作朗读,老师诵一、三、五节和第七节前三句,女生诵二、四、六节和第七节后三句,背景音乐是张维良的箫曲《听雨》,大屏幕上同时播放与诗意契合的FLASH动画)。

点评:师生合作,体现出民主意识、合作意识。既是一种朗读示范,同时又能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品味。

师:请同学们自己把诗朗读一遍,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再告诉我们一点朗读技巧。

点评:我喜欢,我选择。因为喜欢,才有发言权,才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生1:我读第一节(读)。诗中有种忧愁的感觉,我们应该用心去读,想象诗人写诗时的心情。

师:说得好。读诗要把握诗的感情基调,把自己变成抒情主人公,融入诗的意境。

点评:评点学生的评论,其实就是朗读指导,是巧借学生之口进行具体引导。

生2:我读第四节(读)。“她静默地走近”这一句要读得轻而缓,把丁香姑娘那种轻巧缓慢的脚步声读出来,而后面“像梦一般凄婉迷茫”应读出一种淡淡的忧愁。

师:不错。这位同学对语速和语调的把握很到位。

点评:拈出感情基调后,进而就学生回答顺势提出朗读要注意语速和语调。

生3:我读第二节(读)。这一节有三个“丁香”,要读出不一样的味道。例如“丁香一样的忧愁”,这个“丁香”读的时候音调要放低,读出忧愁的感觉。

师:说得很有道理,那前面两个“丁香”应该怎么读呢?

生4:“丁香一样的颜色”是说姑娘很美,要读出喜欢、欣赏的感觉,可以读轻快一点。“丁香一样的芬芳”是写香味,要读出心驰神往的感觉,“丁香”两个字要拖长一点,读的时候面部表情应该是陶醉状,好像嗅到了花香一样,再配一个伸出右手向外拉开的动作。

师:真厉害。这位同学连朗诵的表情和手势这些细节都考虑到了。

点评:越是民主、和谐的课堂,越是灵光叠现的课堂,这里点出了朗读要注意表情和动作。

生5:我读第5节(读)。“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这一句中“远了”重复出现,前一个“远了”应读得稍重,后一个“远了”要轻读,读出丁香姑娘虚无飘渺的身影渐渐远去的感觉,读出诗人心中的无限怅惘。

生6:我想读第一节(读)。“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两个“悠长”之间的停顿应该长一些,这样更能体现雨巷幽深、绵延不绝的特点。

师: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朗读,听了你们的经验,老师非常感动。你们哪里是在读文字啊!分明是在用自己的心去触摸诗人的灵魂。

点评:教师没有重复前面的词句,这里以总评的方式点出朗读的关键:要感同身受,引起共鸣。朗读指导其实就是熟悉作品,为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打下坚实基础。

四、分析诗歌的意象

师:刚才在朗读的时候,同学们把握到诗的感情基调是忧伤。那么,诗人是通过哪些意象传达出这种忧伤的呢?

点评:由感情基调导入第二个环节——分析诗歌意象。承上启下,衔接自然。

生7:用了三个意象:寂寥的雨巷、丁香花、颓圮的篱墙。

师:那为什么这些意象能表现忧伤的心情呢?

点评:以问激思,引导学生把握“象”中之“意”,问得明确,答有方向。

生8:雨巷是寂寥的,因为雨巷地处偏僻,本来就少有人来,再加上下雨,人们都回家了,人就更少了,因此给人一种寂寥、忧伤的感觉。

生9:篱墙残破不堪,显得荒凉冷落。

生10:丁香花是白色的,白色代表凄凉,看见白色的丁香不免使人产生忧愁的情绪。

生11:丁香花在雨中飘落,让人感到凄凉。

生12:雨是上天的眼泪,下雨时天阴沉沉的,让人感到压抑。

师:同学们,雨巷、丁香、篱墙这几个意象中最美的是什么?

生(齐答):丁香。

点评:叠加的意象并没有平均用力,择其要者——丁香,也是难点,巧加点拨。

师:你们见过丁香花吗?

生(齐答):没见过。

师:那好,今天让你们大饱眼福。

(放六帧丁香花的图片)

师:丁香花多为淡紫色或白色,娇小玲珑,淡雅芬芳,因为花形像结,所以又名“百结”。什么叫“结”呢?大家看,这里有两根线,我把它们打个结,看看像不像一朵丁香花?(师拿两根包装带打成十字结)。

点评:观图识丁香,因“结”巧连接。注意其点拨技巧。

生(齐答):像。

师:(把十字结拿到胸前)这“结”是什么结?

生(齐答):心结。

点评:师巧连妙接,生心领神会,师生之默契由此彰显。

师:心里有解不开的疙瘩,所以才苦闷、忧愁。丁香开在暮春时节,诗人往往对着丁香伤春,因此,丁香被称为诗中的愁品。(多媒体展示写丁香的两个名句)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代赠》中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诗人李璟《浣溪沙》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知道李璟这个人吗?

生(齐答):不知道。

师:他儿子大家都知道。“问君能有……”

生(接着说)“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点评:引诗句解读“丁香”这个意象,连类而及,视野开阔。且由诗句而及诗人,始终不离“象”中之“意”——愁怨。

师:是呀,李璟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父亲,史称“南唐中主”,从上面这些诗词名句中可以看出,丁香历来都被当作什么的象征?

生13:愁怨。

点评:点拨到位,答案自明。这就是课堂教学的生成美。

师:丁香虽美,但只是一个陪衬,它是谁的陪衬呢?

生(齐答):丁香姑娘。

点评:明晓丁香意象,当下打住,教师随即点明它是陪衬,是“宾”,由此引入教学的第三个环节:由物及人——探究丁香姑娘之美。

五、探究或想象丁香姑娘的美

师:都说丁香姑娘美,到底怎么美呢?(师移到鼠标,生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屏幕。屏幕显示一帧文字幻灯片)你们以为老师会放一个大美女给你们看吧?(学生笑)其实,我这里没有丁香姑娘,丁香姑娘在我们每个人心里。下面有一道探究想象题。请男生做第一题,分析丁香姑娘美在哪里,在书上圈点勾画。请女生做第二题,想象你心目中的丁香姑娘,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请大家准备3分钟。

(三分钟准备)

点评:设置悬念激兴趣,布置任务限时间,让学生动脑动手且动口——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动就是练。

师:下面请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

生14(男):丁香姑娘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雨中彳亍,如一幅优美的画卷,从诗中“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可以看出她的外表美。

生15(男):我觉得丁香姑娘就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一颦一蹙都显得妩媚动人而又哀愁。

师:哦!丁香姑娘有着忧郁气质,这是气质美。

点评:以气质美呼应外表美,课堂语言体现出一种完整而流畅的风格。

生16(女):丁香姑娘她有一头乌黑发亮的长发,发髻上扎着一朵紫色的花结,穿着白色的长裙,撑着一把紫色伞,静静地彳亍在雨巷中,眼里含着丝丝忧郁。

生17(女):丁香姑娘给人一种脱俗的感觉,她就像上帝创造的一件艺术品,只能远远的注视。

师:可远观而……

生(接着说):不可亵玩焉。

点评:恰当引用《爱莲说》中的名句,其实就是给学生作语文要活学活用的示范。

生18(男):丁香姑娘很瘦,走路轻飘飘的,所以诗人说“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师:“瘦”这个词用得不好,换一个。

生18:苗条。

师:身材苗条,步履轻盈,这是说丁香姑娘的体态美。

点评:咬文嚼字,回归语文本体,教出了语文味儿。呼应前面,点出体态美。

生19(女):她长得眉清目秀,长发飘飘,有着修长的身材。如果笑起来,一定十分迷人,但她不知为什么面带忧伤。

师:“眉清目秀”是什么美?

生20(女):自然美。

生21(男):清纯美。

师:不知为什么忧伤,那是什么美?

点评:两次追问,从外到内,引导学生往深处挖掘。

生22(男):忧伤美。

生23(女):是神秘美,让人猜不透却又想安慰她、保护她。

生24(男):丁香姑娘面带愁容,她和西施一样,有一种忧郁的美。

师:西施为什么忧郁呢?

点评:追问西施之忧郁,这是借力发力,就此引导学生想象丁香姑娘的内心世界。

生24:她有心病,总是微皱着眉头。

生25(男):在古老而寂寥的雨巷里,在这古朴又悠长的石板路上,丁香姑娘撑着一把油纸伞,与周围的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显现了丁香姑娘的古典美。

师:太精彩了,真想为你鼓掌。(学生齐鼓掌)丁香姑娘的美不是孤立的,这位同学换了一个角度,谈到姑娘与环境的和谐搭配,思路非常开阔。

点评:师生共同探讨,完成了对丁香姑娘之美的探析。

生26(女):我想用一句话进行总结:她就像不经意间降落凡尘的仙子!

师:丁香姑娘就是诗人心中完美的女神。可见,这是一首什么诗?

生(齐答):情诗。

师:是啊,诗人在歌唱他朦胧的爱情,虽然苦涩,但并不凄凉。因为佛说“前世的五百次……”

生(接着说)“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师:茫茫人海中,能够相逢就是缘分。纵然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但谁又能忘记,那交会时互放的光亮?那个可望而不可即的丁香姑娘,让我想起初中时学过的《诗经》里的一首诗。

(生小声议论《蒹葭》)

点评:以诗一般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进而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的古典诗词深入解析诗作。打破时间界线,以古释今。

师:我们背一下《蒹葭》第一节。

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师:从《雨巷》中,我们读出了古老的《诗经》的味道。可是,大家记不记得,这堂课开始的时候,老师说,戴望舒是什么诗派的诗人?

点评:以诗作说诗人,由诗人说流派。我们且看她如何讲流派。

生:现代派。

师:那《雨巷》的现代气息表现在哪里呢?

生27:现代诗可以参差不齐,而古诗则排列得整整齐齐的。

师:那是不是现代诗就等同于现代派诗呢?

(生沉默)

点评:问得好,目的是要廓清学生的误解。学生沉默,正表明问到关节处。

师点拨:同学们,《雨巷》中的姑娘除了像丁香,还像什么?

生28:像梦。

师:在文学作品中,“梦”通常指什么?

生29:美好的事物。

生30:理想。

点评:适时引入“梦”这个概念来旁敲侧击,这就是问的迂回战术。

师:能举个例子吗?

生30:《再别康桥》中有“寻梦,撑一支长篙”。

师:后面呢?

(生30搔头,不好意思地笑)

师:我们一起来背吧。“那榆阴下的”开始。

生:那榆阴下的一潭……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点评:温故而知新,故中也有新;强化印象,深化理解。

师:梦是美好理想的象征,而丁香姑娘像梦,因此,丁香姑娘也能成为美好理想的象征。归纳一下的话,丁香姑娘象征着美好的爱情,丁香姑娘象征着美好的理想。(屏幕显示这两句话)象征手法的使用,使得这首诗成为现代派的典范之作。如果只把它看作爱情诗,那就太狭隘了。下面,有一首郭沫若的诗,(屏幕显示《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第一节)请同学们齐读一遍,告诉我,“年轻的女郎”象征了什么。(生齐读)

点评:象征——现代派诗歌的突出特征,如此引导不能不留下深刻印象。但教者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顺势引导学生全面而非片面、深入而非肤浅地理解诗歌主题,引入郭老诗作可见其匠心。通过艺术手法来分析作品主题——主题分析法之一。

(生31)女郎象征着祖国。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31)从小标题看出来的。

师:好!理解诗歌就是要关注标题、写作年代、背景介绍等。那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比作“煤中煤”呢?

(生32)我认为郭沫若将自己比作煤,表现了他愿意为国家作无私的奉献。

(生33)表现了作者愿意燃烧自己而献身祖国的情感,体现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点评:谈郭诗是类比联想,看似偏题,其实还是分析如何解读《雨巷》。

师:说得不错,可“强烈”这个词不够好,谁帮她换一个?

(生34)热烈。

师:还不够好。

(生35):激烈

师:又不是拳击比赛。(生笑)

(生36)浓烈。

师:要是酒就好了,可这是熊熊燃烧的煤。

(生37):炽热。

(生38):炽烈。

点评:引导学生字斟句酌,这是在培养学生严谨周密的表达能力。

师:“燃到了这般模样”,多么炽烈的爱呀,哪怕烧成灰烬也心甘情愿。和郭沫若一样,戴望舒对五四运动后新生的中国也充满了炽烈的爱,他希望中国能走上民主、自由、富强的道路,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愿望啊。但是,在戴望舒写《雨巷》的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革命者,蒋介石在当时有一句“名言”:“宁可……”

(生39)宁可我负天下人……

(学生嘀咕:那是曹操)

(生40):宁可错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

师:白色恐怖的社会现实无情地击碎了诗人的梦想,所以诗人感到苦闷彷徨。那悠长的雨巷难道仅仅是雨巷吗?

点评:联系写作背景来分析作品主题——主题分析法之二。

(生41)雨巷是当时黑暗社会的象征。

师:是啊!丁香姑娘远了,远了,美好的理想像梦一样碎了,碎了。但诗人并不绝望。在诗的结尾,诗人仍然希望身边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同学们,我祝愿你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但是我也知道,生活是很现实的。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总会有一段或长或短、或阴暗或曲折的雨巷,我祝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位丁香姑娘,让她陪伴我们,指引我们走出雨巷,赢来彩霞满天!

点评:由作品到人生,这岂止是教书,更是育人。语文教师其实是最好的传道者、播火者。

六、总评

这堂课由美读入手,在把握作品感情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象,然后由意象进而分析诗中人物——丁香姑娘,最后由人物自然带出诗歌表现手法和诗歌主旨。五个环节,承转自然,且环环相扣。恰当处理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学得实在。课堂收放自如,却又较好地处理了主导与主体关系。师生、生生合作充分,探究深入,较好地践行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8.五月里的雨巷的诗歌 篇八

江南,一个古老的小镇

一条青褐色石磐悠长

有小桥流水人家

悠闲的小河长水碧空

田园楼舍山庄萦绕

岸柳依依

莺絮随风起舞飞扬

荡起麟麟斑点

山野,峰尖,

婆娑轻雾笼罩

卷面里小河

蔚山幕野小镇围绕

小桥流水悠长

小小木船儿

摇摆着双桨

咿咿呀呀唱着小调

暮雨下,划向远方

古老的江南小镇

浮空烟雨朦胧

江南青色磐石小镇

一把油纸雨伞

林枫雨巷深远悠长

逆着风

清风吹起你飘逸长发

俊美的颜容

瞬间,产生了爱意

一个身穿白色连衣裙

红色长腰高跟鞋

姗姗跌踏的步履

风雨中独行雨巷

卷面里的女孩

是谁垂降甘霖

感动了谁

那润泽灼烫的眼神

止不住,流下滴滴

五月,润泽的泪水

淹没沿途

一路走来风景

淹没江南

远古的小镇

一条悠长的雨巷

独自漫步的大街

五月里的相逢

烟雨朦胧下的江南

9.《雨巷》诵读教学及感悟 篇九

教学分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深情导入,将学生带进诗境中。笔者先讲述自己在丽江的早晨,雨中漫步在街道的感受,现代的商业文明带来了繁荣,但冲走了古丽江的静谧与安宁。感受那特有的美丽和气息,心中却有着丝丝的惆怅。接着深情地背诵着林然的《雨中丽江》,用诵读将学生带入到诗境中。接着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默读诗歌,细细地体味诗歌的情感。默读一遍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思想,划分停顿、重音;画出课文的生字词,确定读音。

第二步,学生诵读,教师点拨示范,共同点评。笔者让学生主动站起来诵读。共有四名学生主动站起来读,他们读得都很深情,特别让笔者感动的是一名学生在读“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时,语调很轻,就像梦境一样,一下子把学生带入诗境中。读后,笔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评价四名学生的诵读,说出好与不好的所在,如果是自己读该如何读。开始没有学生主动站起来。为了启发学生,笔者先示范点评:那位同学读“梦一般的”一句非常好,体味得很深,但在读最后一段时依然用那种语调,明显就不太准确了,当姑娘走尽雨巷后,诗人有怅惘,有彷徨,声音应有些凝重,有些失望,但又不是完全的低沉,诗人还是心怀希望的。笔者范读了一段让学生感受。这时不少学生心有所悟,开始积极评价前面学生的诵读了。有的说“撑着油纸伞”中的“撑”应沉重,“着”应拉长一点,这样才能有那种感觉;有的说“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中“颜色”轻一点,“芬芳”重一点,“忧愁”更重一些,长一些,这样层次分明,更符合作者当时的情感;有的说“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两句,后一句必须重、长,才能突出诗人自己彳亍时的“冷漠、凄清、惆怅”。最让笔者振奋的是一名学生指出笔者刚才读的问题,笔者欣然接受。这时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了。

第三步,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笔者先用多媒体呈现作者生平、写作背景,重点介绍作者对江南小巷的记忆,作者少年时常走的杭州大塔儿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作者在松江的遭遇。这一部分讲得较快,因为学生预习过。接着用多媒体一边放音乐《小城故事》,一边展示小巷的图片。其中有笔者在江南拍摄的小巷,西递、宏村、绩溪、杭州,还有笔者在电脑上搜索的江南的雨巷。这时,笔者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诗人,在那样的特定心情下,走在那样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带着自己的理解用心去体味、品读。一名学生主动站起来读,其在停顿、断句、语音轻重的把握上明显比前面的好。

第四步,还是让学生朗读课文,但这一次笔者配上音乐,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一名男生站起来诵读,有男低音的感觉,读得非常有感觉,再一次把学生带入诗境。接着笔者让学生讨论“姑娘”的寓意。在讨论“姑娘”的寓意时,有好几名学生查了资料,说“姑娘”可指诗人自己,就是一般的姑娘,诗人的理想,等等。笔者没做任何评价,只要他们感觉是并能说出道理就行,因为诗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情感,一种感觉,一种瞬间的心灵体验,读者的理解就是一种再创造。

最后,再次配乐自由诵读课文,笔者明显感觉学生体验得比较深了。

叶圣陶先生说过:“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语文教师应通过声情并茂的吟咏创造一种情境而让学生达到“悟”的境界。但是如何创造情境?如何让学生悟?学生通过怎样的诵读才能真正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诵读、理解、体味,是学生的心理过程,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而学生的体验毕竟浅显,教师重在引导,由浅入深,从情景的创设到语意的阐释,再到共同的探讨,教师只是一个领路者,在和谐的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去发挥。必要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去理解,诵读,甚至进行比赛。这样诗境如在学生心中,诗情在学生的诵读声中完全展现。

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站在一个高度,能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角度去概括。学生的理解、体悟,毕竟是感性的,缺乏高度,难以形成技能。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带领学生去概括、归纳,并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题目让学生练习,适时地实现能力的迁移,同时更好地理解诗歌。境生心田,情寓声际,走入书的境界,走入作者的心灵,实现心灵的碰撞,达到“书我一体”的境界。

10.“三美论”观照下《雨巷》的新译 篇十

音乐美是《雨巷》最为突出的特色之一。戴望舒早期的诗歌“追求着音律的美, 努力使新诗成为像旧诗一样地可‘吟’的东西”。《雨巷》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复沓回旋, 将音乐美的追求推到了极致。随着时间的推移, 《雨巷》成了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不少译者试图把这首诗译成外文。据笔者所知, 《雨巷》的英译本至少有四个, 分别是唐正秋的译本 (唐译本) 、丁祖馨的译本 (丁译本) 、Gregory B.Lee的译本和晚枫的译本。四个译本各有千秋, 本文结合许渊冲的“三美论”对上述译本略作评述, 然后提出自己的译本, 希望能在韵律美上做出改进。

二、“三美论”关照下现有译本评析

许渊冲认为好的译文必须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意美指译作体现了原文的意境美, 音美指译作体现了原作的音韵美, 形美指译作体现了原作的结构美。许氏的“三美”是有层次的, 其中意美第一、音美第二、形美第三;“三美”齐备是最高境界, 若不能兼顾, 则须从全局出发考虑取舍。由此可见许渊冲的“三美论”对文学翻译, 尤其是诗歌翻译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按照许渊冲文学翻译的“三美”标准, 理想的译文莫过于意美、音美和形美兼具, 然而诗歌的翻译要满足“三美”标准并非易事, 很多译本只能达到“三美”标准中的一个或两个。田婧以许渊冲的翻译思想为指导, 用“三美论”的标准评析了Gregory B.Lee的译本和Lovehurts的译本, 认为Lovehurts的译本连翻译基本要求的意似都没有做到, 在音美上更是有待提高;Gregory的译本虽然做到了意美, 也基本上呈现了原诗的形美但却没有做到音美。《雨巷》的唐译本和丁译本忠实原文, 译文流畅, 也较好把握了原诗的意境, 在忠实通顺的基础上做到了许氏三美标准中的“意美”, 但对“音美”的把握也不甚到位。

三、《雨巷》新译

许渊冲本人以“三美论”为指导翻译了不少古诗词。笔者认为以许氏的“三美论”为指导英译现当代诗歌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不仅可以向英语国家介绍中国现当代诗歌、促进文化交流, 也考虑尝试将代诗歌的英译引入大学英语课堂,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能力。笔者在此欲以许氏“三美论”为标准新译戴望舒的《雨巷》, 重点把握诗歌的“音美”并对译文略作分析。

雨巷

A Lane in the Rain

戴望舒

By Dai Wangshu

撑着油纸伞, 独自Holding an oil-papered umbrella, alone

彷徨在悠长、悠长I wander along the lane——

又寂寥的雨巷, Long, solitary and pattering with rain.

我希望逢着I hope to encounter a maiden,

一个丁香一样的Like a lilac

结着仇怨的姑娘。With sadness overgrown.

她是有She is a maiden

丁香一样的颜色, With lilac’s complexion,

丁香一样的芬芳, Lilac’s fragrance

丁香一样的忧愁, And lilac’s sadness.

在雨中哀怨, Feeling sad in the rain,

哀怨又彷徨;She wanders along with sadness and hesitation.

他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She wanders in the solitary and rainylane

撑着油纸伞With an oil-papered umbrella, alone.

像我一样, Just as I do

像我一样地Just like me,

默默彳亍着, Silently and slowly wander along the lane,

冷漠, 凄清, 又惆怅。Detached, melancholy and forlorn.

她默默地走近In silence she comes by,

走近, 又投出Glancing at me with her eye

太息一般的眼光, Where there is a deep sigh.

她飘过She drifts by

像梦一般的, Like a dream,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Like a dream’s plaintiveness anddisorientation where I lie.

像梦中飘过Like a lilac

一枝丁香的, In dream passes by,

我身边飘过这女郎;The maiden floats away from my eye.

她静默地远了, 远了, Quietly, she drifts by and by,

到了到了颓圮的篱墙, To the end of the rainy lane,

走尽这雨巷。To the place where the fallen hedge walls lie.

在雨的哀曲里, Her lilac color fades

消了她的颜色, And her fragrance disperses

散了她的芬芳, In the sad tune of the pattering rain.

消散了, 甚至她的Disappears even,

太息般的眼光, Is her sighing eye

丁香般的惆怅。And her lilac-like sadness, never again

撑着油纸伞, 独自With an oil-papered umbrella, alone

彷徨在悠长、悠长I wander along the lane—

又寂寥的雨巷, Long, solitary and pattering with rain.

我希望飘过I hope to encounter a maiden,

一个丁香一样地Like a lilac

结着仇怨的姑娘。With sadness overgrown.

四、新译评析

第一节中“pattering with rain”的译法借鉴了许渊冲对李煜《浪淘沙》中“帘外雨潺潺”一句的英译“The curtain cannot keep out the patter of rain”。“Patter”一词有“ (急促的) 嗒嗒声”的意思, 可用来形容雨水的滴落。此处, 笔者将“雨巷”译为“a lane pattering with rain”是为了借用“rain”的音节和“lane”押韵, 从而保持原诗的韵律美。“with sadness overgrown”也是出于韵律的考虑, “overgrown”一词本指“草木丛生的”, 此处使用该词一是为了借用“草木丛生”之意状姑娘郁结之愁怨二是为了借“overgrown”之音押“alone”之尾韵。

第三节中的“惆怅”一词含有浓厚的汉语文化色彩, 在英文中并没有确切的对等词。双语《现代汉语词典》对“惆怅”的解释是“伤感, 失意”, 并给出了“sentimental, melancholy, gloomy”三个对等词, 但是这三个词和“alone”不押韵。鉴于此, 笔者采用了“forlorn”, 为的是在达意的基础上实现韵律的和谐。《英汉双解剑桥国际英语词典》对“forlorn”一词的英汉注释是“alone and unhappy”, 这个注释重点在“孤独、不高兴”之意, 和汉语的“惆怅”一词的意思有所重合, 用在此处也算恰当。

第四节的翻译较为自由, 有些地方甚至牺牲了原诗的意思。在本节, 笔者换了尾韵, 同时为了让[ai]音贯穿全节, 对句型和字面意思做了处理。比如把“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处理成一个从句“glancing at me with her eye”并把它分列两行, 让“eye”和“sigh”押韵。字面意思的处理主要体现在“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在该行的英译中笔者加了从句“where I lie”。这样的处理出于两个考虑:第一, “lie”一词可以和前面的“eye”, “sigh”, “by”押韵;第二,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其实是传达了“我”的苦闷彷徨;这样一来在字面意思上添加的“where I lie”就在某种程度上传达了诗歌的内涵:世纪性的理想与幻灭和一种忧郁的普遍性的时代情结。

第五节最后两行的译文顺序做了调动, 把“To the place where the fallen hedge walls lie”放在最后, 试图实现尾韵[ai]的贯通。也同样是出于尾韵的考虑, 笔者在第六节最后一行的译文中加了“never again”。

需要指出的是有时候为了保证“音美”, 笔者在“意美”上也做了牺牲, 比如对“像梦一般凄婉迷茫”的处理上, 译文“Like a dream’s plaintiveness and disorientation where I lie”并不特别忠实原文, 再把这句话转译成汉语意思就成了“我躺在梦的悲伤和迷惘里”。除此之外, 译文的第二节也没能够较好的传达出诗歌的“音美”。本译文是笔者按照许渊冲“三美”论做出的尝试, 其中不足之处定然很多, 请批评指正。

摘要:音律美是《雨巷》较为突出的特色之一, 然现有的《雨巷》英译本未能很好地传达原诗的韵律。本文以许渊冲的“三美论”为标准, 新译了戴望舒的《雨巷》, 重点把握译文的“音美”, 并对翻译过程略作评析。

关键词:《雨巷》,“三美论”,英译,音美

参考文献

[1]、杜衡.《<望舒草>序》, 《戴望舒诗全编》,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9年。

[2]、刘勇.《在现代预备传统之间——略论望舒诗歌创作的审美追求》, 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9年第4期。

[3]、施蛰存.《戴望舒诗全编.引言》,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9年。

[4]、田婧.《“三美论”关照下的<雨巷>两译本评析》,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2008年第1期。

[5]、许渊冲.《翻译的艺术》 (第二版) ,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年。

[6]、 (选译) 《唐宋词一百首》 (100Tang And Song Ci Poems) ,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7年。

11.必修二第二单元诗歌《雨巷》教案 篇十一

必修(二)第二单元诗歌《雨巷》教案

雨  巷 戴望舒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雨巷诗人”戴望舒及其代表作,巩固诗歌的诵读技巧。 2、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诗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诗中的意象,体会诗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诗的语言,探究这首诗是如何营造出迷离恍惚朦胧优美的意境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诗的美,感受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过程 观赏相关的视频资料,初步感知诗歌; 朗读全诗,把握大意; 细读诗歌,体味诗味; 吟诵诗歌,把握意象,再造想象,创造出各自心中的诗的意境; 深情吟唱,体味深意。 背诵全诗,加深理解。 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学过这样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诗人断魂的情感延续千年,而83年前,又有一位诗人,走在漠漠轻寒里的江南,依然是微雨纷纷,二十四桥揉碎在水波里,小阶上的苔痕泛着淡淡的水环,足音轻袅,一把油纸伞飘然在轻柔安稳的小巷,身后翩跹的落花,撒落了一地忧伤…… 这位诗人就是戴望舒,这份意境,就是《雨巷》,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那个“子规声里雨如烟”的江南雨巷,体会一下那隽永的诗意吧 一、诵读与感知 1.诵读――比较――点评 学生自由朗读――3~5位学生朗读全诗――3~5位学生片段朗读。 这首诗歌被誉为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个新纪元",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复沓艺术运用得最好,另一方面是它在韵律方面承袭了传统诗歌的音韵和谐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此外,同学们在朗诵时除具备良好的朗读要领如读准字音、停顿、重读、语调,最重要的是要对诗歌的情感基调把握得精准到位。 2.诗歌情调初探 师:那么,从感情基调上来说,《雨巷》究竟是一首什么情调的诗呢? 板书:感知  (情调) 学生回答:这是一首忧伤、哀怨的诗歌 板书: 忧伤、哀怨 总结: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那么我们朗诵的时候就要注意,不能用欢快的语调来读,而要尽量低沉,速度要慢,请大家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一遍。(配乐) 二、诗歌意象分析与主体探究 师:诗歌虽然讲求含蓄,但是诗人为了表达情感,往往要将情感寄托于某种意象。这首诗歌写了一个怎样的哀怨故事呢? 学生:一个男子追求女子而不得的故事 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让诗人牵肠挂肚、寤寐思服呢? 板书:把握  (意象) 学生:美丽、有气质、……丁香姑娘 师:大家归纳得非常准确,这是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诗人为什么选择“丁香”作为姑娘的修饰语呢?这还要先从它的植物属性说起。它什么时候开花? 丁香也是古人的`爱物。古人称之为“愁品”。它的特点是? 板书:把握 丁香 (意象) 师:同学们品析得非常细致,丁香的特点就是姑娘的特点,作者用了哪些诗句来写这位丁香姑娘?请读出来 生: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边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师:“丁香姑娘”由盼望中出现、走近到消散,使“我”在追寻她时经历了什么样的心路历程? 生:期待――欣慰――失望――惆怅 师:诗人用丁香姑娘等典型意象构成了一幅忧伤的画面,一首忧伤的诗,那么诗人忧伤背后的原因究竟为何呢? 生回答…… 师:鉴赏诗歌,要“知人论世”,此时介绍戴望舒 板书:爱情  (主题) 师:俗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首诗的主题,仅仅是爱情吗?对此同学们还有没有不同的理解呢? 介绍创作时代背景,归纳忧伤原因: ①失恋之苦痛 ②现实之黑暗 ③人生哲理 可望而不可及 与美好事物擦肩而过 (贪玩时,我们把时间关在门外,一转身,才发现它已经从窗外溜走了。) 三、拓展、交流 1.你还知道哪些古典诗歌常用的典型意象? 2.诗人自己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它是一种介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的“吞吞吐吐的东西”。我们一起调动联想和想象,假如我们是诗歌中的主人公,结合诗中意象,写一段你想象中的那个雨巷邂逅的场面,用自己的笔描绘出雨巷的独特意境。 选择佳作,交流。   板书: 生活 政治 高于生活 哲理   这是一首 诗 感知 忧伤、哀怨  (情调) 把握 意象  ↓   爱情   ↓   生活 政治 (主题)   ↓ 高于生活  哲理    

上一篇:桃树三年级作文下一篇:事业单位面试真题:2013武汉事业单位面试真题(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