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2024-07-11

谈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通用8篇)

1.谈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一

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关系国家兴亡。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因此,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务之急,是值得我们思考和重视的问题。现在每天都有人在讲均衡发展教育事业,大家也都知道教育要公平公正。但真正去促成教育均衡发展人却不多,落实到行动上还是有一定距离。然而,老百姓对“读得好”和“公平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日益强烈。教育的公平性成了社会的焦点问题,这绝不是杞人忧天。城市的教育资源丰富,农村的教育资源贫乏,这是目前中国的基础教育现状。我县也不例外。很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受较好的教育,硬是克服各种困难,把自己孩子往县城学校送。这样的一股风,带来很多负面影响。造成很多的农村孩子都往办学条件好的学校挤。结果,县城学校班级已人满为患,有的班级人数超过70人,严重超编。通道都坐人,教师连站的地方都没有,根本就无法上课。学生受到好的教育,变成一句空话。而农村小学有的班级只剩下5、6人,教室里空空然,冷冷清清,没有一点学习氛围,上课效果同样不好。还有,农村的小学生,小小年纪就远离父母,背井离乡求学,寄托在别人家,管理不到位,出现很多社会问题。家长又得每月多花500元至700元,给本来就不算富裕的家庭增加负担。农村小学教育出路在哪里?教育均衡发展路在何方?

现以山城中心小学实际情况为例,针对教育事业均衡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一、现状分析。

山城中心小学现有教师254人,18所小学。(中心校1所,教师112人,学生2100人。13所农村完小校,4所农村初小校,教师142人,学生1877人)除中心校地处县城外,其余均分散在城乡结合部和偏远农村。如汤坑小学、山边小学等学校与邻县交接。农村小学有的虽然只有50到60个学生,却有六个年级。学生少,班级多。7个教师,除毕业班安排2人任教,其他5人都要包班。农村小学教师编制紧,基本上没有配备专职的老师,有的学校整年没有歌声。还有农村小学教师年龄偏大,有的学校平均年龄54岁。因为种种原因,山城中心小学很少分配新毕业的师范生。有的是老民办教师转正的,有的是代课转正的,有的是在外乡镇任教数年后调入。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研能力相对低,教师素质相差甚远。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小学与中心校的教学质量差距不断拉大,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差,成绩好一点的学生就跑到县城学校读书,造成恶性循环。现状令人担忧。

二、存在问题。

1、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教师年龄大,教学整体水平不高。

随着大量农村孩子进城读书,县城中心小学学生数骤增,大批农村优秀青年教师被选拔到中心小学任教,使得原本就脆弱的农村师资力量越发薄弱,教师配备不全,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整体学历水平较低、教学观念陈旧、教学能力较差,又难有培训的机会,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制约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2、学校“门前冷落车马稀”。学习氛围差,教学质量不好。

因为学生少,教师配备也少,造成学校冷冷清清,校园没有生气。学习氛围差,班级没有优生,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老师上课没有激情。再加上老师少,教学工作压力大,任课要跨班和多科,整天累得直不起腰。配备专职教师更是一种奢望。有的老师长期在农村小学任教,思想有情绪,消极应付,工作积极性不高。学校教学成绩提高慢,造成社会、家长有意见。

3、学校缺少相应的教研评价制度,教师教学水平提升不快。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校对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专业考核评价缺乏相应的配套,原有的评价无法体现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付出与价值,这也严重制约着当前的农村小学教研工作,教师的教研积极性不高。教师不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不更新教学方法,就难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4、客观环境限制学校教研活动,平时教研有名无实、效果差。

现在大部分农村小学学生数少、学校规模小,年级基本上以单班为主,年级备课组几乎就只有一个老师,许多老师都要身兼数班、多科,教师工作量大,分身无术,想参加教研活动也没时间。教学研究经常是一种奢侈的想法,有心无力。学校教研管理只处于一种低层次的听课、评课上,难以做到集体备课、集体评课,难以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教研没有实质性的效果。

5、学校经费紧张,钱少难办学。

因为学生少,学校经费紧张,捉襟见肘。所以教师较少外出学习,交流进修的机会也少。有的学校的教育刊物报纸等学习资料几乎没有。新教育理论的信息不灵。外出学习没机会,在校学习没资料。如何去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

6、送教下乡,效果不显著。

平时我们也组织中心校的青年教师送教下乡,到下面农村小学上课,和农村小学的老师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同时组织农村学校教师到中心小学上课或听课,让广大农村教师体验中心校浓厚的教研氛围,但力度不够,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三、主要对策。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教师的思想品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师德师风教育,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在教师中倡导“立足本职作贡献,争先创优当先锋”。让教书育人成为教师的工作守则。让爱岗敬业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特别要重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全中心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建设一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2、整合农村办学资源,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

合理整合农村小学,优化教育资源配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要以这次全国“校安工程”的校舍建设为契机,认真进行布局调整。对现有的学校重新规划布点,留下7所完小校,3个教学点。除中心校外,其他的6所布局都是附近村相对中心点,另外设立三个教学点,方便学生上学。要加强对这些学校的人力、物力的投入,把撤并学校的图书、仪器、桌椅等集中起来使用,老师也集中在一所学校上课。彻底改善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让广大的农民子弟能就近入学读书,并学得好,留得住。既减轻家长的负担,也减轻县城学校的压力。

3、加大送教下乡力度,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继续做好组织中心校的青年骨干教师送教下乡的工作。青年骨干教师到下面农村小学上课,和农村小学的老师共同探讨教学方法,把最新的教育信息及时传递到农村学校。同时组织农村学校教师到中心小学听课,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理念,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4、实行教师动态管理,促进县城教师和农村教师互动。

鼓励青年教师到农村小学任教。中心小学建立县城青年教师轮流支援农村小学制度,服务期限3年,服务期满调回县城。35周岁以下的老师,人人都要轮岗。对到农村小学服务其间,评优、评先、职称评聘方面给予照顾。选派规模大的农村小学、年轻一点的老师到中心小学所在校跟班上课,学习一段时间后回原学校任教。

5、加强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加强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策。为更好做好这方面工作,我们选择了《城乡协作的教研意义与策略研究》为研究课题,就是要加大中心校和农村校教研的合作力度,每学期开展6次的教研互动(中心校教师到农村小学上公开课4次,农村小学教师到中心小学上公开课2次)。目的是要提高农村小学的教研质量,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竭力促使山城中心小学范围内的学校教育均衡发展。使农村小学生不再往县城挤,减轻家长负担,减轻县城学校的负担。

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又感到这种城乡协作的教研力度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村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需求,满足不了农村小学提高质量的需求。我感到中心校和农村小学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教学水平等,中心校老师和农村老师在教研方面较难取得共识。结果造成一头热一头冷,我们是想让教师多学一点,但老师们似乎不领情,教研效果不是很明显。为克服这一现象,我们要加强“片区教研活动”。所谓的“片区教研活动”,就是把几所相邻的农村小学联成一个教学片区,在这样的片区内开展教研活动,既省时又方便。大家的教学水平和学校办学条件又在同一个层面上,比较能沟通,教学方法较能产生共鸣,可以说“片区教研活动”是“城乡教研协作”的补充和延伸,效果不错。

“片区教研活动”至少每学期要开展2次。中心小学指定教导处的一位副教导专职负责。每次教研都要求精心准备,每次的活动都进行登记存档,使“片区教研活动”开展扎实有效。真正提高农村老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以上的对策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贯穿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而教研活动是主线。我们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搞好各种层次的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研活动质量,为广大农村小学教师创造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高质量的教研活动,是提高农村小学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提高农村小学教师教学水平又是均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我想: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把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水平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抓好,把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把学校办成家长满意的学校,就近入学应该是农村广大家长的愿望。广大的农村家长就不必把自己孩子往县城学校挤,就不必让自己孩子,小小年纪就远离父母,背井离乡去求学。就不必使学生家长每月多花500元至700元,给本来就不是富裕的家庭增加负担。这难道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吗?

2.谈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二

“均衡”就是平衡。均衡是物理学名词, 被引入经济学和教育学中。教育均衡实质上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平等待遇、相关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其本质是追求教育平等, 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从宏观层面分析是教育供给予需求的均衡;从中观层面分析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从微观层面分析是教学资源配置、教育结果以及教育评价的均衡。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最重要的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义务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 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是检验政府责任的重要指标。教育均衡发展有三个层面:一是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二是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三是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 特别应当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

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理念是“造峰扬谷”, 即教育发展基础上的均衡, 是缩小教育发展的落差, 促进教育的共同发展、特色发展和整体提升。重点是推进城乡、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以保障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目的和基本目标;教育均衡发展既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 又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主要手段和基本途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孩子都不能忘”, 促进教育公平关键在于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 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办好每一所学校, 教好每一个学生。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辩证的历史发展过程, 也是一个“平衡——不平衡——平衡”不断地螺旋式上升的循环发展过程。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平均发展, 绝不是搞教育的平均主义, 它更强调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二、西部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西部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问题:从公平的角度看, 我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着严重的身份歧视。首先, 学生教材体系有明显的“城市中心论”, 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标准, 对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生明显不公。其次, 教育资源的分配中也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差别, 农村的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中央对省、市两级财政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缺少刚性约束和有效监督, 致使我国农村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再次, 教育机会不均等。由于带有明显城市偏向的高考招生政策, 因学致贫、因学返贫在很多地方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将严重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西部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问题:1.农村学校办学经费投入小, 办学条件与城镇学校相比有很大差距。2.农村学校优秀教师外流严重, 师资水平明显偏低。3.农村学校品学兼优的学生流向城镇学校就读, 择校问题给农村学校造成较大冲击。4.农村学校学生仍有辍学, 部分学生未能完成义务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探索的课题。西部农村中小学发展极不平衡, 城乡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薄弱学校, 教学条件差, 师资薄弱, 教学质量落后, 学生享受不到平等的优质教育。

西部农村教育失衡的表现维度:1.地区间教育不均衡的表现——教育投入不平衡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致性。2.城乡间教育不均衡的表现——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偏差与平衡。3.校际间教育不均衡的表现——基础教育发展的“细腰”。

三、西部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对策

(一) 农村校点布局调整

调整学校布局, 提高区域内教育资源利用率。坚持“幼儿园小学就近, 初中进镇, 高中进城”的原则。做到校网调整与危房改造、移民建镇、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教育信息化建设, 校园建设相结合;科学统筹规划, 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 扩大农村学校办学规模。调整校网布局, 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规范化。要依据计划生育政策及大量农民工流向城市带来的农村入学儿童数量下降的现状, 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将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校舍扩建和新建学校、改造薄弱学校、创建优质学校等结合。充分利用好被撤销和合并学校的现有资产, 积极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推进教师周转房建设, 改善农村乡镇学校教职工生活居住条件。

寄宿制学校建设意义重大, 一是有利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二是有利于教学研究及教师培养;三是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让农村孩子有更多的学习时间, 解决“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四是可减少家长压力。坚持从政策上予以倾斜, 把农村学校的建设投入列入财政预算, 设立专项资金;坚持领导包镇联校制度;加大宣传和建设力度, 确保学生“进得来”。坚持循序渐进、适度集中的原则, 形成布点适当、规模适度、距离适中的学校布局。做好入学保生工作, 确保学生“留得住”。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推进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寄宿制学校是教育的现实选择, 承担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职能, 尤其对于缺少同伴的独生子女、缺少家庭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突出意义。设置专职生活指导教师, 负责学生日常生活、情感调节和健康。寄宿生活丰富与否是提高学生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寄宿制学校不是孤岛, 它应该通过网络、短信及家长会和家访等形式加强联系。“没有自我的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中国有句古话:“求人不如求己”。自我表现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提高个体的自尊感。彼此提供宣泄的机会, 提供情感的支持, 弱化压抑和焦虑情绪。

(二) 关爱弱势群体

特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在不利地位的人群。“弱势群体”之“弱”, 一是弱势的经济基础和发展竞争力, 二是弱势的社会政治地位及各种公民权利。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是指低保家庭、特殊困难家庭子女、三残儿童和外来民工子女。要建立有效机制, 切实落实对贫困家庭学生免除杂费和提供必要寄宿生活补助。要以公办学校为主, 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不断提高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启动“城乡肩并肩结对帮扶”工程。“访困、结对、助学”, 纷纷实施“阳光行动”“1+1”等爱心工程, 让贫困学生同沐阳光。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和培养中度弱智学生也是学校的主要任务。学校应该顺应“零距离教育”“全纳性教育”的发展趋势, 为弱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教育。将随班就读的对象确定为“视力障碍、听力障碍、智力障碍等类别的残疾少年儿童”。针对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流动性大、生源广、年龄跨度大、家庭教育环境差等特点。实行学籍管理动态化, 实行“有学额就招、符合条件就随时插、允许随时转学”的管理办法。费用收取灵活化, 向下浮动灵活收取, 有困难者可申请免费。建立控制学生择校的协调与监控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控辍机制。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让民工子女在流入地享受同等的教育。

(三) 构建城乡共同体

特指农村社区教育主体之间的合作模式。教育主体范围较广, 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行会组织、协会及参与社区教育的个体成员。农村教育变“独唱”为“合唱”, 充分挖掘农村社区教育资源, 打造多元化社区教育共同体。各乡镇依托学校, 致力于整合农村教育资源, 依托“爱心企业”成立“家长培训学校”, 建立警校社家联动机制, 开展“读书三走进”活动, 即走进学生、走进家庭、走进社区。旨在努力实现学校、家庭、社区无缝隙全时段教育。名师带徒名校托管, 实施“名师资源共享”工程;通过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 将名师教学实况、教学经验送到农村中小学, 实现名师与薄弱学校教师实时互动指导;在市、县、校建立多地城乡互动远程教学点, 实现同步授课。开展城区“强校”“大校”捆绑结对农村“弱校”“小校”的试点实践, 实行“一个法人代表、一套领导班子, 两所学校、独立核算、独立核编”的管理模式。启动城区名校、强校托管农村学校演化为“一校两区”模式。

全面实施对口帮扶工程。物化资源有待盘活, 用好远程教育资源, 利用好闲置村小。总结城区学校帮扶农村学校“结对共建”成功经验, 实行“捆绑式”考核。加大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的联动, 加大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的联动, 加大名优教师与边远学校教师的联动, 设立城市和农村学校流动编制。盘活实在优势, 发掘潜在优势, 优势成为胜势。一是争取县直部门帮扶农村学校。二是组织城镇学校帮扶农村学校, 开展“手拉手”联谊。三是引导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帮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建立“教育特区”——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教育特区”是贫困地区发展教育的“试验田”, 攻克“难点”的“突破口”, 贫困地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桥头堡”, 现代文明在贫困地区的“集散地”。建立“教育优先区”——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发展途径探索。政府作为投资主体, 在“教育优先区”内积极推进税费改革, 把税费改革与促进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结合起来, 确保教育经费逐年增长, 调整教育优先区的教育结构, 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的改革。适度提高“教育优先区”内教师的工资待遇, 建立国家基金, 资助发达地区的优秀教师到“教育优先区”任教;政府在发达地区建立教育设备和资源的援助调配中心;统筹调配社会各界捐赠的教育设备和资源;政府协调来自各方面的捐助和资助, 并按教育优先区的标准统一安排资助项目。

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原点是公平。缩小城乡差距, 教育是突破口;统筹城乡教育, 是教育发展的战略走向。建立城乡教育动态互补的长效协调发展机制, 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和谐, 这才是城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本质要求。加大教育服务城乡的力度, 突出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城乡教育融补互动、圈翼教育协调共进等。构建城乡教育多元办学格局, 推进城乡特色教育发展, 建立教育长效帮扶协调机制, 努力提升城乡教育一体化水平。着眼于教育的“城乡”和“统筹”, 构建互动和共进, 由点到链、由链到网、由网到面、由面到群、由群到体的教育模式。

(四) 教师无障碍流动

严把教师进口关, 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合理调配教师, 可实行县城学校教师到农村支教服务和农村教师到县城跟班学习的双向交流。要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学习, 开展“名师工程”评选等活动, 全面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加强农村教学科研工作, 提升农村办学水平。建立健全农村学校的教研组织, 推行教研“扶薄”, 实行送教下乡活动。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在评优、评先等方面向山区薄弱学校倾斜, 进一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推进“无障碍流动”。建立区域大中小学教师联盟, 建立教师资源库, 实行教师集中管理。其目的是促进教师区域内交流, 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缩小校际差距, 实现师资均衡。变“校管校用”“一校所有”为“统管校用”“同城同酬”。打破城乡、强弱学校之间界限, 实现教师从城市向农村, 从强校向弱校的无障碍流动。教师队伍建设向“管理规范、调配有力、流动有序、充满活力”方向发展, 探索多元化的学校组团发展模式。

构建教师交流平台。交流使教师成长环境由相对静止状态转为流动状态, 对广大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焕发工作激情起到助推作用。同时, 也促进区域内师资结构调整, 群众满意度上升。沈阳市实行“人走关系走”政策, 实现实质性交流。教师交流有“柔性流动”“支教”和“轮换”等三种形式, “人走关系走”是最为刚性、力度最大。中小学教师实行“换岗”和定期轮岗。中小学结成对子, 激活城乡用人机制。走教走出新天地, 根据“邻近分划组”的原则, 将县内本专业的教师编组, 每人承担3-4所相近学校教学任务。走教模式可以克服专业教师匮乏现象。支教支起新桥梁, 每年交流人数不低于3%。建立区域人才教育管理服务中心, 教师由“单位人”变成“系统人”, 中心统筹配置人才资源, 与教师签订岗位管理合同, 行使岗位管理权, 开展人事代理系列工作。打破人才壁垒, 以“尊重选择、鼓励奉献、适度流动”为原则。

(五) 培训新型农民教育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 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 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民职业培训的目标是转移剩余劳动力, 在城乡统筹的视野下, 这种劳动力转移是双向流动。一方面, 把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另一方面, 实行“凤还巢”工程, 把有过城市生活经历, 受过工业化生产训练的人吸引回家乡, 重新创业。农村创业培训的任务是建立覆盖城乡、面向全体农民的职业培训网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要求——培育新型农民, 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 这是新的制高点。基础教育中融入职教元素, 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 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 推进农村中小学“日校加夜校, 一师兼两教”, 实施新型农民培养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养培训工程, 向农村送人才、送知识、送技术。面对金融危机, 大量农民工返乡, 及时组织就地、就近培训农村实用技术, 建设家乡、建设农村、构建和谐新农村。

职业教育和农民教育并举。进一步整合面向农村社会培训资源, 建立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促进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把教育教学和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 专业设置除了面向农业生产外, 面向第二、第三产业, 继续推行“绿色证书”工程, 推进农民科学教育的规范化。成人教育普及实用的科技知识, 使农民走上科技致富的道路。解决“三农” (农业、农村、农民) 问题, 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现代化, 关键是科学技术, 基础是教育。农村教育是实现“三农”现代化最基础的环节。

摘要:教育均衡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建设新农村和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西部农村”这一特殊区域内, 此问题更为突出。本文调研、梳理了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提出实现均衡发展的系列对策, 以此期盼实现城乡协调、东西部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

关键词:均衡,农村教育,西部

参考文献

[1]康开洁.教育均衡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9) .

[2]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J].教育研究, 2006, (3) .

3.谈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三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

一、问题的提出及文献综述

早在2001年,我国已向世界宣布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存在差异,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在各地、甚至区域内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现阶段义务教育发展中,更应该强调“均衡”,义务教育“均衡”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是公平原则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及拓展。这不仅是现实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反映,也是人们对未来教育发展的美好理想,更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综观近年我国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的概况可以看出,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已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当然,不可否认,目前的研究尚存进一步突破的空间:一是研究成果的应用性不够,需要突破。对国内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研究至今仍是以理论研究为主,许多文章只在理论上分析了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存在的现象和原因,并提出了一些促使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理论较为深入但实践应用研究较少,具体措施上的可操作性建议缺乏,并且这些研究成果缺少实践的验证,实际操作的难度较大;二是微观层面研究欠缺,需要突破。一些学者主要从宏观、中观的层面来分析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主要涉及政府责任的承担、相关政策的保障、教育资源的配置等总体性和区域性研究,但对微观层面,如不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的县域如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对个人的影响、课堂教学与教育机会均等、学校内部的资源配置等微观层面的研究还较少。因此本文旨在对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二、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部分表现为如下方面:

1.区域内城乡教育的不均衡

受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目前我国不少区域教育既包括城市学校,也包括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这三类学校之间的发展就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一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师资配置结构失调,且难以及时合理调剂,导致城乡师资在数量、质量和稳定性上差距极大。农村教育缺资金、缺设备、缺教师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仍比较严重。城镇超编和农村缺编并存,农村师资知识老化和数量短缺并存,农村教师缺编和有编空缺并存,大量低工资聘请临时代课教师和在编不在岗并存,农村学校教学设备陈旧和短缺并存。农村教师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双重短缺,致使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远低于城市,且很多是在职进修学历;大量农村教师无法胜任素质教育,特别是新教改的要求。二是城乡教育管理和投入上的不均衡。长期以来,城乡教育在地位、目标和体制保障方面存在着事实上的双重标准。各类实验、示范、重点学校几乎全部集中在城市。小学和初中的两极分化日趋严重,加上择校热,往往置普通家庭的优秀儿童于门外。一些家境较好的子女优先占据政府多年投资形成的优质资源。这种马太效应像一块块巨型磁铁,吸附着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大批尖子学生,同时也大口吸食着社会资金和公众积蓄。

2.区域内校际间的不均衡

由于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不同学校在自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学校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这原本就决定了区域内校际间的教育发展不均衡。而教育发展和改革过程中实行的诸如等级学校创建等的做法,使资金、设备、师资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倾注于少数优质学校身上,同时,再加上部分现行政策的倾斜(如招生政策、对少数学校的支持政策、师资配备上的倾向性等),则更加剧了这种区域内校际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三、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关系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关系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紧迫现实问题。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如下:

1.重构教育投入体制,重构师资管理体制,缩小城乡差距

义务教育城乡差距的源头在投人差距。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这里的“以县为主”,既指管理的“以县为主”,也包括投入的“以县为主”。在这种体制下,各区县之间悬殊的经济发展水平必然导致它们之间悬殊的教育投入差距,为此,有必要将教育投入的“以县为主”上移到“以市为主”,即主要由市政府统一负责和调控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以减轻区县财政压力,确保贫困县域和欠发达县域义务教育经费得到充分保障并享受倾斜或补偿政策,同时也减轻农民负担。当然,对义务教育的管理仍可实行“以县为主”。此外,还应积极探索其他新的教育投入体制和投资渠道。

现在各校财政性工资之外的福利待遇差距较大,尤其是城乡之间差距悬殊,加上其他种种因素,导致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极不稳定。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城乡师源的合理配置,优秀教师往往都流向了城镇学校,这也是导致义务教育城乡差距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革新师资管理体制,统筹城乡教师,编制标准、资格考试、招聘、调动等教育人事管理制度。可建立市级共享的、由市教委宏观调控、各区县教委具体调配的教师资源库,以确保区域、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同时应根据补偿原则,在收人、住房等方面对欠发达或贫困区县、乡镇及薄弱学校的教师给予特别补贴,使这些教师的福利待遇与其他教师持平甚至高于其他教师。

2.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缩小校际差距

薄弱学校的存在严重背离了优质义务教育的全民性和公平性原则,使学校的适龄儿童无法拥有平等享受优质教育的条件,直接导致了中小学“择校热”现象的产生。因此,要结合学校标准化建设和中小学布局调整,切实加快薄弱学校的改造,办好区域内的每一所学校。主要做好:第一要强化政府行为,加大经费投入,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改造薄弱学校的责任,根据本区域的实际,因地、因校制宜,进行统筹规划和全面部署,尽快制定关于薄弱学校的改造计划和实施方案。在经费投入上应向薄弱学校倾斜,加大投资力度,努力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要在每年的财政预算内经费中或教育费附加中划出改造薄弱学校的专项资金,也可从区域内学校的“捐资助学款”统筹中划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扶持薄弱学校的发展。第二进行办学体制改革,为薄弱学校注入活力。部分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办学体制的改革,在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进行“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国有民办”等办学体制改革的实验。引进民营的办学与管理机制,调动社会力量的办学积极性,为薄弱学校注入活力,为改造薄弱学校找到新的突破口。

4.谈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四

中安街道西门小学

蒋春梅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按照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5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和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2015年“国培计划”-河北省乡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工作安排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精神,乡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在认真总结之前举办国培项目经验的基础上,组织了训前调研,充实了培训团队,根据农村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基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完善并优化农村小学教师置换研修项目的培训模式,以解决农村小学教师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具体问题为指向,以转变教师学习方式为主要途径,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师成长模式,凸显国培的特色。

一、走进农村小学调研,根据需求设计培训

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亲自带队走进农村小学调研,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一线农村小学教师对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和培训教师类型等方面的需求情况。根据农村一线教师的需求,定制培训主题、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领导多次主持召开国培工作会议,紧密结合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而且充分考虑了学员问卷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并与外聘专家教授、一线教师反复讨论,几经商讨、修改和论证,最终确定对农村小学教师实用、实效的培训方案。因此通过充分调研确定培训方案,既实用,又贴近农村小学教师实际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做更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培训方案,是真正“接地气”的培训方案。

二、遴选农村一线土专家,助推农村小学教育发展

专家队伍是保障培训质量的关键,精选专家队伍是确保培训质量的基础。本次培训整合多方面资源,组建了针对性强、专业性与实践性兼顾的培训教师团队。按要求落实教学专家,省域外高水平专家不少于1/3,小学一线特级教师和优秀骨干教师(研究员)50%。本次培训遴选的培训师资的一大亮点就是聘请农村教学一线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小学教师作为土专家。这些土专家一般是坚守在农村教育教学一线的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或是长期深入农村小学的各级教研员。他们最熟悉农村小学现状,他们最了解农村小学教师的需求和困惑,能够准确地把握农村小学教师的心理,能够了解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对的问题。让他们担任国培置换研修中的主角,更能满足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更能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助推农村小学教育发展。

三、灵活多样培训方式,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

为了实现预设培训目标,承担具体教学任务的各院系精心设计了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为了使培训内容和方式贴近农村一线小学教师,贴近农村真实课堂,贴近农村小学实际,突出国培置换研修的实践性,将理论问题与现场案例剖析结合起来。针对农村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前期以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采用“专题讲座+课例展示+互动研讨”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后期以跟岗实践形式为主,为参训学员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与优秀一线骨干教师学习机会。学员既可以学到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又能聆听本学科领域中最前沿的声音。此次国培置换研修直接面对农村小学教师培训,为农村小学教师量身打造的,具有广泛参与互动性的一种培训模式,因此通过本次“国培计划”推动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四、注重实践环节,切实提升农村小学教师教学实践技能

根据实施方案设计和研修的实际需要,一方面,请进来知名学者、专家开展讲座;另一方面,适时引导学员走出去,实地研修教育教学工作。先后市区县、青县树人等多所示范中小学开展观摩、研讨、考察等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与大量的一线名师交流对话,学员们领略了名师风采,感受了特色小学教学氛围,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反思,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身教学技能。在跟岗实践阶段,为确保跟岗实践质量,沧州师范学院经过调研,反复推敲确定了青县实验小学及沧州市区等多所有特色的示范学校作为跟岗实践的基地学校,基地学校为研修学员提供了良好的办公条件,选派了一大批省市级名师和骨干教师作为指导老师,采取师带徒的方式,指导研修学员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指导老师和农村小学参训教师交流探讨、相互指引、共同提升。彼此在交流中提升了各自业务水平。他们一同交流、探讨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他们一起抒发碰撞各自的观点。他们一起分享各自感受。在这交流研讨的氛围中,推动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的提升,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五、组成区域共同体,发挥广泛的示范带动作用

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小学教师培训质量,加强城乡之间农村各小学之间的教育教学交流与合作,整合区域教学资源,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结合国培工作实际,由沧州师范学院、各县(市)教师发展中心和农村小学共同组成区域共同体,通过区域教研活动进一步推进校本研修的进行,在活动中区域共同体成员各有分工。师范学院作为共同体的主体负责一切活动的方案设计、论证、制订,负责活动的统筹安排各项工作,确保培训工作高效进行;各县(市)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培训活动的时间确定,提供培训场所和信息化设备等,重点负责学员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管理,尽力满足学员食宿需求,确保培训工作平稳进行;农村小学主要负责活动参加人员的选派,活动结束后意见的反馈,并且组织参于人员返岗后,将活动内容传达给学校其他同事,指导其他人员学习,发挥其中心辐射作用。通过组成区域共同体,发挥广泛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六、强化职业思想培训,唤醒农村小学教师扎根农村教育的幸福感

5.谈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五

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影响着党的整体形象。要防止党的机体不变质,保持党的形象,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成为了首要问题。笔者感到,当前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个别村党组织对发展党员工作认识不到位。党员年龄老化严重的村党组织,他们不能从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长远上考虑问题,认为发不发展年轻党员工作无关紧要,把现有的党员教育管理好就行,工作出发点不科学;受“培养了苗子、顶了自己位臵”思想的影响,有的村党组织不积极发展“双带”能力强的人选,工作出发点不端正。

二是区域内各村党组织工作开展不平衡。从全镇看,虽然近几年解决了个别村党组织不发展党员的问题,但从各村党组织发展党员实际看,有的村党组织缺少发展党员科学规划,有时出现集中发展、突击发展现象;有的村投入力量不足,有时一名老党员要同时培养十几名入党积极分子,这在入党积极分子谋业、创业的行业和时间、地域差异状态下,使得培养工作的连续性差,培养质量不高。

三是个别村党组织成员业务不熟悉。受多数党员外出谋业的限制,个别村党组织在确定发展对象时,采取支委“碰头”、征求少数人意见等形式进行确定,随意取消了召开支部大会的环节。此外,有的村党组织在培养和考察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中也有不规范现象,如培养和考察等材料内容简单等等。四是部分年轻有为、“双带”能力较强的人对入党不积极。受个别党员不履行党员义务、不主动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做党分配的工作、不积极缴纳党费等现象的影响,使得一些年轻有为、“双带”能力较强的人对加入党组织一事产生失望和困惑,如果党组织不积极引导他们入党,他们就不会主动向党组织靠拢。要破解农村发展党员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一要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而纯正思想、端正态度。二要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增强在有“双带”能力和潜力的青年中发展党员的责任和意识,培养和吸收优秀青年入党。只有这样,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才可能有一个大的改观,开创新的局面。

二是制定规划,加强对源头的培养。每个村党组织每年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确定重点发展对象、发展新党员的数量上,要保持一定的常数,有长远的计划和目标。并在工作中,一要拓宽选人渠道。努力在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经纪人、外出务工中的年轻人、回乡创业的军人和大学生、“两新”组织中的优秀分子中做好引导和发展工作;二要改进育人方法。变被动为主动,把等待入党积极分子自然成熟,变自动上门教育促使其尽快成熟。三要抓好教育与管理。选好介绍人,定期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及发展对象学习,做好谈心和跟踪考察工作,了解他们思想进步程度,保证他们在思想上入党。

三是健全培训机制,提高党务工作者的素质。发展党员工作搞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党务工作者素质的高低。要进一步加大对 基层党务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力度,建立党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培训等制度,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强化业务知识学习,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水平。

四是落实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发展党员工作机制。一要明确责任,支部书记为直接责任人,并把发展党员工作与支部评先和年终考评奖罚相结合,对两年内没有发展党员的党支部,不评先选优,确保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全面落实。二要落实检查、汇报制度,做到支部每季度向党委汇报一次,发现并解决问题。三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工作做法。全面推行票决、预审、公示制、责任追究等制度,用制度来保证发展党员工作的健康进行,既保证质量,又确保“入口”畅通,使党的组织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浅谈村级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村级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选调生基层工作有感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了3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对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我作为一名来自陕南的基层选调生,为了找准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和思考。

陕西省城固县二里镇位于县内南部山区,全镇辖行政村20个,村民小组 83个,总人口20377人。盛产山药、茶叶、香菇、中药材,是城固山药种植基地。镇内农贸、商贸市场设施齐全,辐射周边8个乡镇,是城固县南部山区最大的商贸中心。全镇共有基层党组织26个,党员704人。近年来,我们按照“抓基层打基础,抓根本管长远,抓创新促发展,抓落实求实效”的思路,在抓好“三级联创”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了村干部零负债制、新农村建设顾问制等活动,建立完善了党务公开、村级组织规范管理、基层党建“双述双评”等制度,使我镇的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遇到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农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影响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的加快,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逐渐增多。据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统计,2008年我镇外出务工人员达4800人(次),创造经济效益达1800万元。大批青壮年农民工外出,使村党支部周围失去了一个先进的群体,村党支部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撑。尤其是外出的党员长年不与党支部联系,很少参加组织生活,不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有的常年不交纳党费,这直接造成村干部队伍的不稳定和后继乏人。

2、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素质低,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差。目前,相当一部分干部缺乏技能培训,致富办法少,观念比较陈旧,发展思路不清晰,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民影响力逐渐呈弱化趋势。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党员结构不合理,文化程度偏低、年龄老化,自身能力弱。我镇704名党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5.3%,35岁以下的仅占15%,并且这部分党员大部分都在外务工经商。另一方面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部分党员自身素质不高,不仅难以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自己还需别人扶持。部分党员宗旨观念淡薄,理想信念动摇,混同于普通群众,甚至不如普通群众,在村级事务中起负面影响。部分党组织负责人奉行好人主义,对不合格党员以不伤害感情为标准,以不违法为底线,听之任之,致使党员队伍的先进性退化,难以发挥村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3、农村基层组织运行经费不足,工作辛苦,条件艰苦,影响了工作积极性。自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农村基层组织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省、市、县的转移支付,而这部分资金根本无法满足村级事务的开支。加之原农村集体负债较大,仅靠转移支付这一项,连正常开支都还不够,而且每年还要偿还一部分欠款,使村级财务运转艰难。他们又长期工作在第一线,工作最具体、最直接,长期与农民直接打交道,稍有疏忽,就会遭到群众的非议,甚至谩骂。而农村工作又是复杂的,每完成一件工作都要受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制约,如修路架桥、五保户、残疾人的供养等等,都是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但要干好每一项具体工作都需要资金作保障,没有资金作保障,再好的设想也是一句空话。收入少由于工作压力大,条件艰巨,工资又不是很高,群众又不能理解,影响了一部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4、村干部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目前,由于现行的选举办法规定村级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任期为三年,少数村干部形成“头年熟悉村上情况,次年进入工作状态,第三年为选举拉选票”的恶性循环,任期的短暂使一批想有所作为的村干部不得不疲于应付频繁的选举工作。由于目前乡镇也仅仅只能根据个村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来约束少数不作为的村干部,致使部分村干部在短暂的任期内一心想着如何能在村上落到“油水”,随之出现了诸如低价变卖村集体山林、土地、房屋财产等违法行为,导致村集体经济的严重流失甚至负债,出现无法解决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的情况。

在这种形势下,要解决目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设一支富有战斗力和开创精神的村级强班子、好班子,加快农村发展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我认为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党员整体素质。一是抓好党员发展。严格执行党员发展“十六字”方针,把农村个体私营业主里的优秀分子和农村乡土人才纳入组织发展视野,加强对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了解,做好在务工返乡青年中发展党员工作,尤其是要认真实施好“五三0”工程和“双培双带”工程,加快培养发展农村优秀青年入党力度,推进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文化偏低、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从更本上得到解决。二是抓好党员教育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党员教育培训阵地,通过近期开展的农民教育工程,加大对农村党员政策和法律法规、市场经济,文化科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训力度,不间断地实施党员干部素质教育工程,将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制度化、长期化、持久化。三是抓好党员教育管理。进一步抓好“设岗定责”、“双示范”、“双培双带”等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活动,为党员充分发挥先进性作用提供更宽阔的舞台。同时,把好“入口”,疏通“出口”,继续抓好民主评议党员,严肃处理不合格党员等工作,纯洁党员队伍。

2、加强村“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焕发队伍活力。要深入实施“村支书培养计划”,选好配强村支书。要深入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加大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力度。要进一步优化村级 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的文化年龄结构。要大力扶持村干部和党员骨干创业,提高带富能力和示范作用。要深化实施“党员目标管理”和“争先创优活动”,使党员职责岗位化、党员活动定期化、党员管理经常化、党员考核制度化。

3、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根据村情,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以打造“一带两园”工程为亮点,狠抓特色产业发展。“一带”即:以我镇境内南沙河流域所涉及的村为主,依托南沙湖旅游开发,建设旅游休闲观光带。以低洼田改造为主,发展水产养殖和休闲观光农业。依附经济林带建设,形成以水产养殖和经济林木发展一体化的旅游休闲观光带。“两园”即以八角山药基地为辐射,建好山药发展产业园和桑园建设。力争两年内建成陕南无公害山药示范园基地。同时,为配合“东桑西移”工程发展,全镇将桑园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又一亮点,在适合种植的村大力倡导群众种植桑树。在开创亮点的基础上,我们还将优势产业茶叶和中药材生产加工继续巩固,2009年以来共整修改造茶园1200亩,全镇优质茶园已达到2500亩;以元胡、乌药、厚朴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到6100亩;以开展“新农村建设顾问制”活动为机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劳务经济。结合我镇实施“新农村建设顾问制”创新工程,充分发挥顾问们的“能人”效应,以此来推动招商引资。今年以来,全镇已达成招商引资项目3个,实现引资101万元,主要集中在生猪养殖、免烧砖制造、山药深加工等方面。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进行“二次”创业。目前,回乡“二次创业”的兴办企业达11个,吸纳务工人员达100人,投资总额近500万元。以开展“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为载体,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建 设。按照县上提出的“项目建设攻坚年”要求,以项目建设为龙头,以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为目的。我镇对全镇今后3-5年的项目建设进行了全面摸排,大力实施全镇民生“八大工程”项目建设力度,项目建设包括教育设施、基层卫生院建设、通村道路整修、农村口粮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涉及金额达25035.77万元。镇、村两级通过积极争跑上级配套资金,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全镇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建立有效的村干部监督制约机制。我镇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根据各村发展情况,建立村级组织考核机制,重点对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和村干部工作业绩进行考核,通过制定相应的奖罚措施来进一步改进村干部的工作作风,在乡镇范围内形成相互竞争的良好局面。同时,在这里建议有关部门将村级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的任期延长至五年,使村干部有充裕的时间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施展拳脚,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干部的心理压力。(王恒君)

浅谈如何做好新形式下的农村党员发展工作

发展党员工作始终是农村基层党建的重中之重,是保持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一项基本性工作,但在新的形式下,农民党员发展难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2003--2005年的三年时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全镇共发展党员不足60人,2006年上半年镇党委按照县委组织部的安排,及时召开2年以上未发展党员村支部书记会议,安排由党委委员带队,查找原因,积极引导、奖惩并举,通过开展座谈会、找老党员谈话、电话联系等方式,向党支部施压,截止2006年底全镇共发展党员80名,是前三年发展党员的总和。2007年第一季度我镇共发展党员18名,全部是农民党员,其中女同志4名,全镇发展党员工作步入正轨。经过一年多的调查总结和实践,笔者认为目前农民党员发展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1、少数党支部对农村党员现状认识不清,对发展党员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和使命感。

2、发展党员工作不平衡,工作连续性差。全镇2年以上未发展村18个,其中5年以上未发展有一定的比例,最长的一个支部已经有11年未发展党员,支部书记已经换了几任。这些数据表明我镇农村发展党员不平衡,工作连续性差,也说明了相当部分的农村党支部对发展党员工作的不重视。

3、发展党员数量有所减少,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数量偏少“三偏”现象突出。2003--2005年三年发展党员总共不到60名,对农村党组织新生力量的补充远远不足。个别村由于多年不发展党员,党员队伍出现“老龄化、老面孔、老资格”,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将逐渐减弱。随着年龄的自然增长,现有的农村党员中存在着“三偏”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在农村的各项工作、政策的落实。

4、发展党员业务操作不够熟悉,规范化做法尚有欠缺。主要问题有:少数党支部没有召开支委会、支部大会,采取“碰头”等方式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或发展对象;有的支部通过发展党员、党员转正程序不够规范;部分党支部发展新党员入党未经考察,将支部行为变为个人行为;有的将入党申请书深藏家中,视为个人“财产”;个别党组织、培养联系人没有切实负起培养、教育和考察的责任,有的入党申请人自传、思想汇报和教育培 养、考察等方面材料内容简单、不规范等等。

二、原因分析:

1、党组织不够重视,造成发展党员工作相对滞后。一部分支部没把发展党员工作当回事,认为发展也行,不发展也行。

2、大批农村青年外流,选人育人渠道受到限制。许多农村青年都不愿留家务农守业,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范围较为广泛,外出务工经商,打工的较多,他们见识多、眼界宽、有思想,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生力军。但由于长年在外,村党支部看不到、管不着,选人育人渠道受到很大限制。不少村党支部反映,现在农村好“苗子”难找,大量有文化的年轻人外出打工了,留下的多是素质较差,缺乏“打拼”精神的青年。

3、人为设臵障碍,造成入党申请人望“党”兴叹。一些党组织之所以多年没发展党员,多数情况都是人为设阻造成的,人为因素成了发展党员工作的最大障碍。有的村党支部负责人私心杂念重,妒贤嫉能,害怕“培养了苗子、失去了位子”,故意压制人才;有的不愿发展年轻有为的青年入党,有意提升门坎,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有的宗族势力明争暗斗,不以大局为重,搞个人纷争,相互弹劾,两败俱伤,谁也别想进步;上述“拖、卡、压”等种种现象,将优秀青年农民拒之党外,严重堵塞了党员队伍的源头。

4、缺乏相配套的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度,造成错不当罚。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人为或工作上的失误,表面上看,其过错和情节都不是很严重,往往失之于宽,失之于管,失之于罚。如入党申请人向党组织递交申请书达五、六年之久不见回音,也不说明原委,这个责任该由谁负责;有的党组织多年未发展党员,支部书记照样可以连任;有的党务知识欠缺,业务操作不规范,时效性不讲究等。这些问题显然影响了发展党员工作,但目前还没 有处罚的制度措施,有的属于软性、潜意识的问题,很难用硬性的规章制度加以规范和约束,使得有关责任人“幸免于”责任追究。

5、跟踪培养没抓紧,造成“入口”不畅。

三、主要对策:

1、从巩固执政党地位的认识高度,切实增强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发展党员工作是一项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是关系到党的全部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问题。只有不断壮大农村党员队伍,农村基层党组织才能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2、制定规划,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职责、责任追究、组织领导等内容,明确规定每个村支部每年必须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确定重点发展对象,发展新党员的数量,保持一定的常数,要有长远的计划和目标,讲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那些多年不发展党员的村党支部,提出更具体要求,措施要更明确。要把发展党员工作列入村支部的工作目标任务,并将与支部评先和年终考评奖罚相结合,确保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全面落实。

3、抓住源头,着力加强农村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跟踪培养,切实解决“党源”问题。

4、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建立党支部书记、组织委员调训制度,强化业务知识教育,提高基层党务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因情制宜,分类指导,不断提高发展党员工作水平。同时对多年未发展党员的支部进行深入调查摸底,找出原因,进行综合治理,对症下药,努力消除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促进发展党员工作逐步实现良性循环。从发展党员工作程序、规范做法上对党支部加以指导,逐步提高党支部的业务能 力,提高发展工作效率。

6.谈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六

六枝特区陇脚乡中心幼儿园杨莉

摘要: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我们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滞后,经费严重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管理不善等诸多问题。为此,分析这些方面出现的问题以及采取如何应对的办法。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育、问题、思考

农村幼儿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奠基工程。近年来,国家对学前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但是,由于农村的实际情况,幼儿教育事业起步晚,发展相对滞后。就说我现在所在的幼儿园,是一个以布依族聚居为主,村落较为分散,经济落后的边远乡。在城市幼儿教育开始新发展时,这里的幼教才刚刚起步。

自从2001年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颁发以来,全国上下对我们的幼儿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新的观念。家长对幼儿教育也改变了原有的观念。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许多地区的幼儿教育工作者都探索出了一套适应本地幼教工作向前发展的成功经验。但是由于地域、经济条件、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在我国广大农村,幼儿教育工作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

首先,物质条件很简陋,所学知识范畴也很落后。在大多数城市的幼儿园的教学广泛应用多媒体,广泛使用录音机、幻灯机、投影机进行时。对农村幼儿园来说,物质条件就相对落后。农村幼儿园一般是利用不用的校舍或其他地方改造而成。活动场所很小,其他的活

动室也不规范。而且农村幼儿园设备差,有的甚至没有设备。在教学方面,有一台录音机就不错了。农村幼儿园的教学多数还是“小学化”教育,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能学到的是10以内的加减法,听些故事,会唱些歌,念一些儿歌。对他们来说创造性培养,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从未在学习中出现过。

其次,幼儿园师资力量薄弱,幼儿教师素质不高城镇幼儿园的师资配备是一个班三个人,而农村幼儿园一个班多是一位老师,条件较好的是三位老师二个班。在幼儿园里专业的幼儿教师很少,多数是小学教师。因为所学的师范教育与所处的工作环境,而使他们的幼儿教育教学偏于小学化,不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智力发展的特点。有少数的教师能弹会唱。但这类老师在农村教师中所占的比例很少,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找的代课老师,多数是初中毕业,这些老师的幼儿教育知识技能和能力相对不足。不能以正常的幼儿教育方式教育孩子,不会组织幼儿开展户外游戏,不会用合理的方法去处理幼儿之间的矛盾。经常用“惩罚”、“恐吓”、“批评”等方式对待孩子。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农村幼儿生源少,收入不高,教师待遇低,不能吸引人才从事幼儿教育。

第三是家长的教育观念问题,在农村,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成长,他们认为孩子上幼儿园就是要认字、写字,能做加减法,而对孩子其他方面不做更高的要求。有的家长甚至不让孩子上幼儿园,因为他们认为在幼儿园学不到什么,而且还花钱。有的只让孩子读一年的学前班,这些孩子在这段幼儿时期的教育与城市孩子相比,就落后了一段

距离。其次,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这些家长大多数是初中、小学文化水平,他们本身很难以给孩子知识上的引导。何况大多数农村孩子是和不识字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住在一起。让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意图难以和家长沟通。家园活动难以开展。幼儿教育的宗旨也得不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第四是幼儿教师工作强度大,在城市幼儿园实行的是二教一保,而在农村幼儿园,教师除了管理一个班的教学外。还要担任保育员及其他的工作。

第五是农民经济收入低路途遥远,接送不便,造成幼儿园幼儿入学率低

在农村多数家庭以务农为主,农民的经济收入不高,幼儿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每年的学费有时相当于一位家长的年收入。是农村老人两年的养老金。虽然家长也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但由于家庭困难,家长认为孩子上幼儿园要交很多的钱,还不如将孩子留在家自己带,还能省下不少钱。加之,农村地域广,幼儿居住比较分散,而每个乡最多有一两个幼儿园,幼儿来回路途遥远,家长接送不方便。因而造成三年制的幼儿园,许多幼儿都只上一二年,大班的幼儿常常会超编,而中班、小班的幼儿却学额不满。

第六是幼儿园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少,农村幼儿教师多数是以前的小学教师。他们没有专业的幼教知识。由于经费、人员等方面的原因,很难有接受专业幼教知识方面的培训。

第七是幼儿园经费不足,幼儿园活动设施不齐全幼儿园经费

不足导致从事幼儿教育和配套设备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幼儿正常活动、教学需要。没有活动场地、没有器械、没有教玩具,教师上课无教学挂图。小朋友没有动手操作的学具。更缺乏开户孩子智力的游戏场所和设备。游戏是开发孩子智力和培养孩子社会角色的早期教育有效的措施。可是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却根本无法办到。第八是幼儿园没有专业的保育员。

以上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幼儿教育工作的质量。既使国家在这上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依然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农村孩子的素质。造成农村幼儿教育工作难以提高。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

一、幼儿园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实行科学的保教结合幼儿园要根据乡情、园情,修订、完善适合本园发展的规划的管理体制,包括幼儿园章程、幼儿园的中长期规划、日常工作常规、教职工职责、教师教学常规、保育员常规、幼儿在园常规、教研管理常规、幼儿安全管理等,并进一步落到实处。同时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逐步摆脱“保姆式”的教育模式,防止小学化倾向,积极推进幼儿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为儿童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儿童多方面发展的需要。遵循儿童发展的特点和干规律,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儿童素质的能力的培养,实行科学的保教,让幼儿得到良好的教育。

二、加强对幼儿园教育新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幼儿教育课程应在《幼儿园指导纲要》的指导下进行,根据纲要提出的五大领域的目标。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有组织、有系统、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和幼儿的发展状况,进行层层分解,使教育活动的目标明确具体,适合幼儿的实际发展,从实际出发,让每一个幼儿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 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

教师是幼儿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要让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就需要教师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创新精神和对幼儿教育的热爱,大胆的创新幼教方式,拓宽教育途径,积极探索。就我国现在农村幼儿教师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必须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从以下三点着手:一是以园本培训为主,提高在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二是增加各乡镇之间的教研学习活动。三是参加各种以幼教知识有关的培训。

四、强化教师的安全管理意识

在幼儿园,“安全”是第一教学任务。为了进一步加强幼儿园的安全问题,幼儿教师必须要经常学习有关的安全常识。坚持做好每天的入园、晨检、离园等工作。建立健全的幼儿园安全工作制度,加强安全检查工作,注意排除安全隐患。只有安全得到保障,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顺利的开展进行。

五、实行家园互动,加大对家长的宣传力度,让家长端正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根据当地的实际,利用家长会,接送幼儿时组织家长学习,了解

有关党和政府关于发展幼儿教育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教育观念。帮助他们把幼儿看作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不同于成人的独立主体,幼儿的潜力只有在与适当的教育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幼儿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形成是通过自由的探索,主动的活动实现的,而不是老师的一味灌输。利用家长开放日,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游戏、生活中,加深对幼儿教育特点的认识。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发展,让他们改变对幼儿教育方式的认识。

六、创设良好的工作氛围,营造尊师重教的环境 良好的工作氛围是减轻教师压力的最好方法。它能激发幼儿园教师爱岗敬业的热情和动力,也只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幼儿才能更好地学习。因此社会应当给予农村幼儿教师多一点关心和关注,关注她们的生活,倾听她们的心声。要搞好幼儿教育,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政府的大力积极支,为农村幼儿营造一个好的教育环境。

7.谈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七

一、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 推进城乡一体化,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迫切需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长期以来的“工业化超前, 城镇化滞后”使得城乡隔离体制和片面的资源配置机制在较长时间内得以固化, 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的有机联系被扭曲了, 城乡不相协调的矛盾凸显。2013年末, 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3.7%, 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 城镇化发展正处于“S”型曲线高速成长期, 城乡二元结构显著, 甚至在城市内部也存在以农民工为代表的非户籍人口与户籍人口之间的二元结构, 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日益显著。究其原因, 我国的城镇化是不完全、不充分的, 人口市民化率的提高大大滞后于城镇化率的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伴相生, 必须遵循发展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 产业与城市的简单结合只解决了产城相对割裂的问题, 而没有解决产城深度融合问题, 城市病接踵而至。产城融合应着眼于“人”这个核心, 力求人、产、城三者和谐共进, 特别是注重优化城乡生态环境、提高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 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 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这是一个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所在、价值所在。2014年3月,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 (以下简称《规划》) 正式发布。《规划》坚持以人为核心来推进城镇化, 把有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因此, 抓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农村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一种能够提供知识和技能、能够提供稳定转移方式的教育, 可为农民工提供理性的就业选择与方向指导, 减少不必要的流动风险。

(二) 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迫切需要农村职业教育的支撑

关于“三农”问题, 中共中央曾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 2004年至2014年又连续十一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表明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中之重”的地位。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农业自身来说, 必须进行改革, 走农业现代化之路。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农民科学素养的提高, 而在技术和人的比较中, 人又是关键性因素。农民是实现农业发展的主体, 农民的职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条件。培育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 也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村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根本要求。因此, 培育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问题。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民对农村社会各项公共服务事业发展需求的提升, 农业职业将会进一步细化, 产生许多新的职业岗位群体, 迫切需要有与之匹配的高素质职业农民。以江苏省为例, 2008年农村常住劳动力中, 文盲占5.2%, 小学文化程度占29.4%, 初中文化程度占50.2%, 高中文化程度13.4%,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8%。基于我国农民文化水平总体不高的现实状况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时代需求, 农村职业教育承载着化解“三农”问题的重大使命。

(三)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决定了保障涉农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 人口多、劳动力多、农民多。然而, 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草地退化、土壤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 生物多样性下降, 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加上工业化导致大量良田被侵占, 直接危及人类的口粮及农产品的供给与生产安全。因此,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安全, 成为当务之急。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也是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基础。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不仅具有经济意义, 更具有政治和战略意义。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 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及新生代农民工对土地的陌生, “明天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现实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关注, 引发对职业农民培养、科学种田、农村生态保护等问题的热议。这些决定了大力发展涉农职业教育有其特殊而重要的基础性、根本性意义。

(四)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迫切需要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农村职业教育要发展, 至少应先厘清以下三方面问题:第一, 从宏观层面, 要处理好普教与职教的关系。教育体系本质上应是开放的、多向度的,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应相互沟通, 互认学分、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和空间。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以江苏省为例, 近年来正进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试点, 最近出台职教体系转段升学新政, 未来江苏省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有望实现相互“转学升学”, 转换过程中还有望试行学籍互转和学分互认, 中职转高职或本科纳入单招。届时, 中考之后学生的选择将更宽, 也更明晰。第二, 从中观层面, 要处理好城乡职业教育关系, 即构建城乡职教协调发展机制, 推进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第三, 从微观层面, 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自身的体制机制改革。农村职业教育不能局限于学历教育的单一形式, 应将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成人教育等都纳入职业教育范畴, 将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有机结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由各级各类城市职业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组成的, 如果没有充满活力的农村职业教育,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不完整的、不全面的。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将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将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发展机遇和动力。

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 城乡二元体制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目前, 农村职业教育仍处于弱势地位,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 且这种影响依然存在, 使得城乡职业教育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生源素质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以2011年江苏省高职为例, 农类高职院校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低于江苏省高职平均值7%左右, 中级职称教师比例低于平均值12%左右。此外, 中高等职业院校主要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 其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资金拨款和学费收入, 而政府对职教经费投入是很有限的, 加上职教领域城乡二元体制的消极影响, 导致农村职校办学条件较差、“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实验实训场所条件有限等, 这些都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 农业自身特点和轻农认知偏差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涉农职业教育是牵涉农业、林业、水利等国家基本产业部门的职业教育, 这些部门因行业特点及历史等原因, 被公认为艰苦、艰辛、艰巨等, 许多考生有意回避, 导致涉农职业教育招生困难、生源流失大。以2011年为例, 中职农林类招生从2010年的110.4万人降为85.4万人, 降幅为22.6%;高职农林牧渔类专业在校生16.96万人, 占高职在校生总数的1.76%, 比例偏低。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 传统重工轻农思想的影响, 没有人愿意从事农业, 有能力的农民一心往城市跑, 认为农民低人一等, 社会地位不高。第二, 对农业技能的认知错误。传统观点认为, 农业技能无需学习就可习得, 当农民没有门槛。第三, 新生代学生普遍怕苦怕累, 离农意识强烈, 艰苦奋斗精神缺失, 毕业生大多不愿到农林水利等艰苦行业就业。第四, 国家对涉农专业学生就读就业倾斜政策力度不大, 相关宣传工作不到位。

(三) 农村职业教育自身办学特色不明显, 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第一, 职业教育结构性矛盾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当前, 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在很多地方占到半壁江山, 值得欣喜, 然而农类高职比例偏低。以江苏省为例, 专科层次的高职有80多所, 其中农类高职仅8所 (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已被扬州职业大学合并, 筹建扬州科技学院) , 所占比例不到10%。农村社会需要大量农类专业毕业生, 但却出现招生困难, 供给不足, 供求失衡, 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把发展重点从简单的规模扩张转向提升内涵和优化结构上。第二, 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不相协调。要认真研究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和人才需求趋势, 科学设置招生专业, 防止盲目招生, 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专业设置可以适度提前, 充分注意新科技、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提高农类专业的科技含量, 以适应现代农业高科技化、生物化的发展需求。第三, 课程设置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不相匹配。将来工作岗位多样化, 终身从事一个岗位工作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因此, 重视课程开发, 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 提高综合素质, 以适应岗位变迁对人才规格质量的多样化需求, 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 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很不完善

第一,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好交叉。由于目前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不同的教育轨道, 相互之间不好交叉, 因此, 选择了职业教育就意味着失去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就意味着放弃在某些领域就业的机会, 尤其是高收入领域, 甚至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第二,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不够, 缺少学历提升的“立交桥”, 上升途径有限, 农村职业教育尤其如此。职业学校虽有对口单招, 但受益面很窄, 受益人群有限。第三, 农村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比例较低, 没有话语权, 招生较为困难, 农村职业教育的预期收益很低, 产生招生与就业的恶性循环。第四, 农村职业教育大多局限于学历教育, 对广大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不够深入, 无法满足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多元化需求。总之, 农村职业教育系统内无法循环, 系统外难以协调通畅, 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尚待完善。

三、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探析

(一) 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影响, 树立城乡“大职教”理念

从一定意义上说, 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代表了教育的方向, 职业教育的特点反映了教育的本质规律。今后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应做到:第一, 坚持教育公平原则, 积极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在教育领域的消极影响, 确保城乡职业教育地位平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繁荣。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是趋势, 我们所说的职业教育应是“大职教”, 不是局限于城乡局部的狭隘的职业教育。第二, 着眼城乡发展全局, 确立服务于城乡一体化的“大思维”。城市职业教育除了为工业化、城市化培养人才外, 必须把化解“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作为分内事, 把农村发展看作全民族的事业, 而不是狭隘地把它仅仅视为“农村人自己的事”。农村职业教育除了为“三农’服务的职能外, 同样具有为工业化、城镇化服务的使命。第三, 教育对象应面向全民。当前, 我国的农村职业学校基本上是面向就业前青少年的学历教育, 今后的职业教育要按照终身教育的要求, 为所有需要和必须接受职业教育的公民无门槛或低门槛接受职业教育创造条件, 为各种年龄层次人群, 尤其是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二) 大力培养农村职教“双师型”教师, 强化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保障

师资是职业教育的关键。职教师资本来就比较缺乏, 农村职教师资更是奇缺。第一, 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逐步建立和完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基础能力建设, 从数量和质量上满足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高素质师资的需求。第二, 要建立教师自我成长激励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目前, 很多农村职教师资不接地气, 很多教师没到农村田间地头去过, 在课堂里闭门讲学, 脱离实际。职业教育教学应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因此, 教师应具有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 不断促进自我专业成长。学校可通过教师技能考核的政策导向, 鼓励教师自觉加强技能训练, 重视实践性环节教学, 提升教师职业能力。要改革人事制度, 鼓励职校招聘有专长、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对“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的倾斜政策, 尤其对农村职教“双师型”教师要有更多优惠。第三, 要加强职教师资的继续教育, 着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整体素质。抓好“二头”:一是教师的职前培训, 二是教师的职后培训。教师的继续教育能有力地推动教师素养的提高。第四, 要建立教师交流制度。通过制度设置, 采用城乡师资交流、城乡师资结对或职教集团内部教师交流等形式, 以城带乡, 改善当前农村职教师资总体薄弱的状况。

(三)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出现的教育对象远离农民、农类专业边缘化、办学定位离农化现象的背后是教育公平理念的迷失及办学定位的偏差, 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在化解“三农”问题上未能有效发挥其效能。今后, 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自身体制机制改革。要用一体化的思想去统筹职业教育改革, 彻底消除阻碍教育公平和城乡一体化推进的教育思想和行为。第二, 从办学特色、人才品质、就业质量上下工夫,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专业设置要更加契合社会需求;课程设置不能照搬照抄, 课程建议由一线教师、相关行业和课程专家来开发, 形成一套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开发机制。要让课堂、教材、教法以及教师的理念都围绕市场, 增加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第三, 创新办学形式, 优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环境。要打破传统的以政府办学为主的单一形式, 政府应通过政策倾斜、减税、免税等措施, 积极鼓励行业、企业、其他社会团体、个人等举办职业教育, 做到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学校办学特色化。第四, 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力度。人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主题和主体, 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归宿。农村职业教育应以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 围绕着培养新型农民和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两大目标, 着力提高服务“三农”的意识和能力。培养新型农民不仅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更是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明确指出, 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 培育一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职业农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要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

(四) 推进农村学习型社会建设, 构建服务于“三农”的终身教育体系

随着城镇化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农业经营者将越来愈少, 规模经营和科学种田是大势所趋, 迫切需要提升农民素质。因此, 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势在必行, 农民职业教育必须有所作为。首先, 主动面向社会办学。把农民培训纳入农村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中, 坚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相结合, 使数量众多的农民也真正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主体, 使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他们谋生的手段, 更是完善人格、享受生命历程的主要载体。其次, 要创新人才培养形式。在学习形式、学习时间、课程设置、学习对象、学习需求等方面, 要进行专项调研, 确保职业教育更贴近农民实际, 让终身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第三, 坚持“三个结合”。要根据农民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接受能力、不同的个性需求, 制定不同的学习菜单。要把长远规划与阶段性培训目标结合起来, 把应急培训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把技能培训与文化素质提高、道德法律素质提高结合起来, 把职业教育直接办到农民家门口, 方便农民就近就地学习成才。第四, 利用现代远程技术送教下乡。要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远程教育传播途径, 开设远程开放教育课程, 克服时空限制, 让农民及时、方便、快捷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使农民可以不离岗、不离乡随时参加学习。

摘要:城乡一体化背景下,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必须做到: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影响, 树立城乡“大职教”理念;大力培养农村职教“双师型”教师, 强化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保障;加强农村职业教育自身体制机制的改革,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农村学习型社会建设, 构建服务于“三农”的终身教育体系。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新型农民

参考文献

[1]阎立.探索产城融合助推转型跨越[N].新华日报, 2014-06-10 (B07) .

[2]孙颖, 于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8) :43-48.

[3]赵强社.论职业农民的培育[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4]本报评论员.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上[N].人民日报, 2014-01-07 (01) .

[5]张胜军, 张乐天.新农村建设语境中的“农村职业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 2010 (8) :87-89.

[6]吴玉芳.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12 (30) :24-25.

8.谈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八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问题;对策

1 农村电子商务的概念

农村电子商务,即利用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在网上提供相关的咨询、销售、购买等服务的过程。

2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现实意义

来自阿里集团的刘希富透露,当前农村电商卖家、买家规模正以远超城镇的速度增长,2016年我国农村电商市场将增至4600亿元,比2014年的1800亿元翻一番还不止。农村电商蕴藏巨大创业空间。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江苏省如皋市高明镇地处如皋西部高沙土地区,曾是远近闻名的传统农业大镇。近两年来,高明镇紧紧围绕农业倍增计划,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农业现代化水平持续飞跃,各项指标均居如皋市前列,成为全市典型的高效农业发展大镇。

2.1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家庭收入

农民可以通过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了解市场有关农产品的需求信息,寻求适合种植的农产品,扩建种植面积,形成以散户种植解决日常生活所需向以大棚种植作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转变。

近几年来,高明镇流行种植甜碗豆,因该产品的种植省时省力,产生的效益既快又相对可观,得到了农民的信赖。但是产品的销路比较被动和狭窄,一直以来都是等待小商贩上门来寻求,价格也是由小商贩决定,小商贩为了争取利益最大化,收购价很低,而且每天的价格还不一样,因该产品很容易枯竭,从而降低质量和重量,所以农民只要得到收购信息,立马出手。如果农民懂得通过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寻找到合适的直接收购企业,提前商谈好价格,众多农户组织起来,集中销售,这将给产品带来较高的收益。

2.2 有利于让农民能够购买到品种多样、价格低廉的产品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可以让农民通过互联网购买到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特色产品,让长期在农村生活的人群能够更好地在网上消费。

2.3 有利于让年轻人基于农村创业,减轻就业压力

当前就业压力十分严峻,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有利于吸引青年利用家乡的农产品资源,通过互联网自主创业;还可以吸引专业人才发挥专业特长,为农户进行电子商务提供支持和服务。

3 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高明镇的调查发现,该镇在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存在以下问题。

3.1 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提高

该镇目前虽然已经将网线通向村庄,但是家庭拥有电脑的不到20%。

3.2 农民运用互联网的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该镇农民的生活及思维模式比较固定,起早贪黑,活动范围以家、田地为主,老实做人,种好田地,大部分人文化层次较低,不会用电脑,有些甚至还未见过电脑,更谈不上电子商务,这就大大降低了农民进行电子商务的意识。

3.3 缺乏专业电子商务人才

第一,目前长期生活在该镇的人群以中老年为主,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很少关注新技术,新信息。第二,目前城市与农村的各项政策及发展机会差距较大,更多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专业人才首选留在城市发展。

4 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4.1 举办计算机及互联网知识培训,提升农民网络基础知识

学会开关机、打字、上网、查询信息,收发邮件、网上洽谈等技术是农民运用电子商务的前提。乡镇相关部门可以借助社区大学及全省的农民培训工程平台,免费为广大农民朋友培训。为了取得培训效果,培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保证技术的通用性和实用性,②保证农民爱听,能够吸引他,③学习完这些知识,要给农民在生产和生活均要带来帮助。盐城东台市的“网上备耕,鼠标种田”效果显著,值得学习。

4.2 扶持农村物流建设,提高农村物流服务能力

完善的物流服务体系是农村电子商务的关键,目前由于受到交通、路程、安全、需求等因素加大了农村物流配送成本,较多的物流公司在实现全网统一服务保障时有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乡镇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自建物流服务站并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从当地选择责任心、服务意识较强的人员组建本地区专业的物流收派服务队,为物流公司及农民提供服务。

4.3 吸引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为农民提供指导和服务

建立健全农村电子商务人才队伍是完善农村电子商务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乡镇相关部门可以提供丰厚的待遇或政策,吸引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到农村服务,为农民在技术、销售等方面提供指导;还可以结合每年的村官招聘计划,设置专门的岗位。

4.4 加强宣传,引导农民参与电子商务

在农村地区,积极利用村广播、横幅、流动宣传车等载体,重点开展实施电子商务的意义、政府扶持、维权等方面的政策宣传。组织相关服务机构在村公共服务中心或深入农户,帮助农民解决困难。经常组织农民参观其他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开展情况。加强与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区的合作,建立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电商带头人作用,让农民影响农民。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所需的各项条件也越来越成熟,一、二线城市的需求日益饱和,农村正在被电子商务改变。但是,在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市场、政府、农民共同去解决。

参考文献:

[1]范晓冬.地方政府,打造农村电商基石[J].互联网周刊,2011(10):49-50.

[2]李玲芳.农村电子商务:问题与对策[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5):70-74.

上一篇:买车贷款收入证明下一篇:4s店保险考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