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课堂教学新技能研究的心得体会

2024-09-16

4课堂教学新技能研究的心得体会(精选4篇)

1.4课堂教学新技能研究的心得体会 篇一

教学技能三级检测心得体会

建平小学:谭兰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如何把学生教育好呢?这是值得我用一生去思考的问题。只有不断地学习,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合格的教师不是终身的。昨天的合格教师,今天不一定合格。只有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的学习、探索,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教师必须做到博学多才。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博学多才,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它表现在精通与知新的方面。精通,就是对所教学科,要掌握其基本理论,了解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和社会作用,掌握重点、难点。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知新,就是要学习新知识,讲课要有新意。

教育信息化和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需要有的教学技能水平高的教师发挥骨干作用,完成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任务;教育技术、信息化教学环境、设备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要求教育事业的从业人员有更高的教学技能;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方法,更需要教师将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个人的教学技能有机的融为一体,运用教学系统设计的方法完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任务,进而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应用,才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才能体现教师专业的特点。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先从基础做起,这个基础就是教师个体的从业技能。反之,高投入的设备和数字化资源,新的教学理念和标准都不会有高产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教育事业也无从谈起。

“新技能”就是要求我们能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强化和创新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议课、课后反思、学情分析、考核评价及课题研究等基本技能;不断提高我们指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技能,具备引导学生课堂上倾听、思考、提问、交流等能力;提高我们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常抓不懈、反复实践的训练课题。教学技能如同教学方法一样,没有某项最好的技能,只有用得最恰当的某项技能,更没有可以代替教师技能的现代化设备。我讲了多年的课,真没注意教学技能有这么多的说道。今后要继续加强教学技能的学习和演练,提高自己的从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我们要时刻按照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创新意识,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开拓进取,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自己的工作上一个新台阶,为祖国的未来培育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祖国建设增砖添瓦!

2.4课堂教学新技能研究的心得体会 篇二

张 荣 辉

这学期我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这本书的前三章,感受很深。使我知道了新形势下优秀教师必备的五项新技能即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技能

2、指导学生探究的技能

3、引领学生合作的技能

4、指导学生评价的技能

5、指导学生规划人生的技能。下面就谈一下我的收获。

一、对什么是学习?学习什么?怎样学习? 有了新的认识。学习是一种社会行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学习显性知识重要,学习隐性知识更重要;继承是学习,创新也是学习;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需要是学习的心理基础,加强对学生需要的研究,使教育成为学生的需要。动机是学习的动力,习惯是终身学习的保证。好的习惯是人的终生财富,习惯培养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由此我想到了教师教什么?怎么教。

二、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如何体现,教师的讲授做到什么程度为好,他们总结出的“三讲三不讲”就很好,教师要讲易混的,易错的、易漏的;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我尝试使用效果还很好。教师的主导“功夫”主要体现在:

(一)、“预习课的筹划、指导、了解”,主要是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调动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明确目的,培养自主学习。教给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开展自主学习;在探究学习中,开展自主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发展创新能力的 最好的方法之一,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自主学习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合作小组的各成员既有明确的分工,又围绕共同的任务而相互合作,协调统一,贡献各自的智慧,达成统一的目标。

教学过程就是合作学习的过程,教师在合作中

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2、营造参与合作的心理氛围。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教会合作学习的方式和方法。

5、适时调控。

(二),展示课的组织、精点、释难,即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时,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具体实施的。⑴ 会组织:这是合作学习最应首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组织的学习,难免会流于各自为战,以至于课堂变得嘈杂而又散漫。因此,在刚实施合作学习时,我总是教学生如何组织同伴一起学习,如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顺序、学习的方法,注意照顾到全体等等。一般而言,班内总有部分学生组织能力较强(如一些班队干部),教师当然可最大程度发挥这些同学的才干,但如果总是委重任于这些同学,那么,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以至于最终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实践中,我都是采用学习组长轮流担当的方法,真正让每一个同学都有锻炼的机会,真正使自主与合作互相促进。⑵ 会协调: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以下两种相反的情况:问题简单时,学生抢着参与,以至于学习秩序混乱,此时,就需要教会学生“谦让”;问题有难度时,即使有个别同学能回答,但受从众心理支配,也不敢开口,此时就要教会学生“自告奋勇”。做到了“谦让”和“自告奋勇”的矛盾统一,就能协调学生间的学习关系,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有序而高效。⑶ 会帮助:合作学习的优势之一便是互帮互学,互相促进。首先要教育学生“愿 帮助”,其次是“会帮助”。在自然状态下,小学生的所谓帮助即简单地把答案告诉对方,要指导学生尽量避免这种弊端,从老师启发、辅导同学的行为中得到启发,依据实际情况帮助同伴。另外使我知道了一些合作学习的系列小策略

1、小组合作学习时有的孩子不爱发言,有的孩子长时间霸占发言机会,怎么办?小策略:循环说。即后面的人不许重复前面的人的观点。

2、对同伴的发言记不住怎么办?小策略:记在本子上。

3、大家都记录,没有人发言怎么办?小策略:只用一个人记录。

4、记录啰嗦费时间怎么办?小策略:限制字数,即记一个人的观点不许超过多少个字。

5、记录缺乏条理怎么办?小策略:在每条记录前加序号。

3.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新技能2 篇三

作者: 初中生物课程团队

评论数/浏览数: 13 / 52

发表日期: 2010-12-28 09:39:17

给作者发送信息| 推荐此文章 | 添加到收藏夹

观课议课新技术

各位老师我们在上一讲里交流了观课议课的流程,其中涉及一些教育技术的问题.这一讲当中,我们和大家一起讨论观课议课的一些技术。对于这些技术,首先我们要学习主题确定和分解的方法,主题选择的方法。我们在前边讲过,现在我们对主题选择提出这样的建议。

第一,问题应该是实践的问题,而不是认识的问题。比如说有一个老师说,应该怎么理解新课程的三元目标。应该怎么理解,这是一个认识问题。对于认识问题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比如说我们可以去读书,可以请专家作讲座,可以相互开展讨论。然而观课议课所解决的是实践性的问题,是关于行动如何做的问题,所以我们主张提出的主题最好是实践的问题,而不是认识的问题。

第二,观课议课的主题,最好是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的问题。比如说曾经有个老师跟我说,陈教授我想请您给我观察一下,我在课堂上的语速,平常很多老师都认为,我在课堂上的语速过快,您能不能给我们来研究一下,我的语速是不是快了,怎么能够变得不快,实际上这个问题不会出现。为什么呢?因为当他意识到今天有人来观察我的语速的时候,他在上课过程当中,就有可能调整他的语速,你就很难看到他平常的语速了。这是很不容易出现的,我们花了很多精力跑上去,结果这些现象课堂上都不出现,这也就没有多大的观察的价值了。第三,我们要尽可能让观察的主题,让所有参与者都感兴趣,并且可以在当中去研究去实践。

第四,有些老师可能觉得,这是你的问题,我为什么要研究啊?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让所有参与者都去善于发现这个问题对自己的价值。比如说关于这个问题,我原来已经有了这样的看法,今天来研究这个课,我要看一看我原来的想法对不对。所以要让所有人都在主题和问题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问题对他的意义和价值。这就是我们说的主题选择的建议。第二,主题分解的方法是什么呢?我们说为什么要对主题分解呢?这是为了让研究的主题变得体系化,有结构。可以说分解的过程,是发现研究问题的相关因素和要素的过程。分解的水平,体现了研究的水平。分解好了,大家就能够参与,就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该做什么事情,所以我们在观课议课实践当中,有很多教研组长都和我说,陈教授,这个观课议课怎么分解。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都能够找到自己的观察点,发言的方向。我觉得这个很重要。我根据观课议课的实践提出了这么一些方向。

第一就是从教材的角度,教学方法的角度和教学效果的角度,来分析主题,研究主题。比如说我们在前边说过,太阳是大家的案例。第二个分解方向就是理论思考、实践活动、实践效果的分析框架。比如说我们曾经观察,有一节四年级的语文课《卡罗纳》,研究的主题是指导学生阅读的有效策略。到底是否有效。那我们就分解出一些框架。先进行理论研究,就是指导学生阅读的策略到底有哪些,然后这些策略适合什么样的文本,这些策略实施过程当中,有什么样的程序和方法,这就是头脑当中,先对这个问题进行理论研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框架。然后走进课堂,看一看上课老师采取的策略和方法是什么,想一想他的依据是什么。第三个,我们走进教室去观察,老师采取的策略和方法怎么样,学生的效果如何。然后再注意跳出这,我们有了理论,有了实践,再跳出来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这是分解主题的第二个框架。也就是教学要创新,要尝试。我们先从理论上建构一番,然后在实践当中去实践去做一番,然后我们看一看实践的效果怎么样。去发现还有没有新的道路。这是第二因素。第三个分析框架,就是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框架。比如说我曾经上过一次《生活中的负数》,我们研究的主题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那我们要研究什么呢?第一就是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状态。参与的状态怎么样?他的精神状态怎么样?是否主动参与?是否在合作学习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否承担了自己的责任?第二个内容是参与。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当中,他能够找到合适的参与内容吗?能够介入其中吗?能够让自己的发言变得有价值吗?第三个就是学生参与,积极参与的人数比例,有多少人在参与,周围的同学有多少同学在积极主动的参与。有多少同学是边缘化的,有多少人是旁观者。第三个就是参与了以后,通过这种方法对相关的学习内容掌握的怎么样?有没有其他更有效的方法?这就是我们说的观课议课主题分解的方法,我们一般有这样的框架。其实很简单,任何一个问题实际上都涉及一个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学效果的研究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常用的分析框架。第二个就是课中记录的方法和技术。我有一个观点,对于一线老师做的东西,技术越简单,老师们越容易坚持。越容易获得更广泛的参与的面。一般情况下,课中的记录和方法,大致有这样一些,第一是录像的方法和技术。

就是录像,对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活动,老师和学生,比如说完成任务的情况,用录像的方法。录像的优势是什么呢?第一,可以比较真实,可以比较客观,可以再现。大家可以再回过来看。但也有一个毛病,录像的毛病是什么?就是人在镜头面前都免不了要自我粉饰,自我表现。比如说,有些时候,当你的录像机架在他面前的时候,可能学生心态就会发生改变。另外,录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有固定脚架的,就是弄那个固定脚架,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就转过去,这个时候录像可能动静比较大,动静一大可能对学生的影响更多。还有一种就是用DV,就是比较小型的,转动比较快,跟踪也比较快。当然我坦白地说,我在观课议课过程当中,这些方法采用的比较少。

第二个是录音记录,录音记录也有优势,他就可以不对学生学习造成更多的干扰。比如说一支录音笔放在那个地方,课堂上的声音就采集出来了。可能很多老师和学生不知道在录音,他可能让教学更真实,就是说让学生的粉饰性少了一些。当然不足是什么?就是声音没有画面。还有一个我主张比较简单的技术,就是笔记。因为我们老师很容易操作。笔记的记录方法有这样一些。我自己看来,第一就是围绕议课主题做记录。大家可以看看这个表,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比如说时间,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第几节课,在什么学校,什么班级授课,授课教师是谁,教材的版本和课题是什么?然后观课议课的主题是什么?注意我们是围绕议课主题做记录,那观课议课的主题是什么?我们这节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这个下边,就是观课议课的要点。实际上就是他所分解出的方向。比如说这一节课我们要设计教学目标的设置和学生的发展。那学生原有的基础是什么?我有研究,我认为,学生有什么样的基础。但是在这个基础当中,我有不明白的地方,我有困惑。然后针对困惑我有我的看法。讨论过程当中,可能会形成一些观点,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

这是分解的第一个方向。第二个方向,比如说这一节课要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我认为什么方法更好,我觉得我发现了什么问题,我有什么看法,然后讨论过程当中,我有什么收获。你看这个地方实际上是什么?就是围绕观课主题,然后把观课的方向列出来。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有自己的发现,也就是我有我自己的看法评课,我有我自己的困惑,我有不明白的地方,我希望讨论的问题。然后对讨论的问题,我先思考过一番,然后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我有一些收获和记录,把大家的发言记下来,这是第一个,围绕观课议课主题做记录。

第二个是什么呢?围绕教学任务要求做记录。比如说某年某月某日第几节,班级,授课教师,教材选题,观课议课主题,这个地方就是片段任务。再比如说某一时间,从多少分钟到多少时间里边,老师主要要完成一个什么任务,老师做了什么,同学们做了什么。然后我们分析老师和学生,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之间有什么发展。然后对这个问题我有什么样的困惑,我有什么样的思考。这是什么呀?这是根据。把教学分成几个任务,根据任务做出记录。这是第二种记录方式。第三种记录方式是什么呢?那就是比较详实的完整的课堂实录。比方说可以把课堂分成一定的时间段,我们用两分半钟时间作为一个时间段,从0分到2.30秒老师教的行为是什么,学生的行为是什么。然后老师第二个教的行为是什么,学生的反应是什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有什么样的想法,有什么样的意见。这是第二个记录。有些学校里边也专门设置了自己的观课议课技能表。比如说这是一所中学,有一位老师在2005年设计的观课记录。他的记录是什么呢?就是他观察了课堂上管理行为有哪些,教学行为有哪些。,从很多角度。然后对重点问题观察记录。议课的时候我想讨论的问题是什么?然后议课交流过程当中,大家主要的发言和观点是什么?接下来是观课的收获是什么?我这一节课到底有哪些收获?

这是另外一种记录方法。这是我们说的课中的记录工具。接下来我们说一说,议课方法的艺术。怎么样来议课。首先我们主张一旦观察课,就一定要在观课当中形成对课的看法。有了看法就要争取机会和授课老师交流,我们曾经提到一个说法,叫“看而不说,道义何在”,以此要求所有看过课的老师,都要对课参与讨论,都要交流。什么叫看而不说,道义何在啊?就是说你的课我来观察了,然后我学到了那么多东西,相当于你给了我东西。现在我需要干什么?我一定要把我对课堂的理解回报给你。如果我不回报给你,这就相当于老在你那拿东西,然后我又不回报给你。所以我们讲,有道德的人,看完别人的课,一定要争取和别人说一说,自己对这堂课的理解和看法,然后分享彼此的想法,这是我们所说的。强调的第一点,必须参与议课。现在就有一个问题。如何说,说什么?怎么交流?我们主张,用问号引起,从倾听开始。佐藤学有一个观点,“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相互交流是不可能的。”佐藤学是针对什么的呀呢?是针对老师和学生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在老师和老师讨论课的过程当中,这一点更为重要。

什么是倾听?我们看一看这个倾字。倾字这儿最右边这个页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头脑的意思。左边这个匕首的匕,这个匕首是什么一个动作呢?就是把头靠过去,什么叫最左边,最左边是人,就是说,一个人把头靠过去,然后去关注别人的声音,去重视别人的声音,这才叫倾听。为什么倾听很重要,观课议课特别强调倾听呢?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圣诞节,一个美国男人为了和家人团聚,兴冲冲的从异地乘飞机往家赶。一路上幻想着团聚的情景,没有想到遇到了老天爷变脸,这架飞机在空中遭遇到猛烈的暴风雨,飞机脱离航线上下左右颠簸,随时都有坠毁的可能。空姐也脸煞白。然后惊恐万状的吩咐,乘客写好遗嘱,放进一个特制的口袋里,大家都等着那一刻。好不容易飞机平安,脱离危险,最后平安着陆。我们各位老师可以想一想,你如果经历了这样的情形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回到家里,这个美国男人异常兴奋,不停的给妻子描述,在飞机上遇到的险情,我当时是怎么想的,我又以为怎么样怎么样,最后又怎么样怎么样了,很激动很兴奋。没有想到他的妻子在干什么呢?他妻子这时候以为她在编故事,他妻子和孩子正在干什么呢?一是分享电视节目的愉悦,二是准备过圣诞节。这个美国男人一看,自己想讲的东西,爱人居然不听,死里逃生的巨大喜悦和被冷落的心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就在他的妻子转身去准备蛋糕的时候,这个美国男人,爬上了阁楼,用上吊的方式结束了从险情中捡回的宝贵生命。

各位老师,当你听完这个故事,我不知道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我向大家汇报,当我第一次看完这个故事以后,我心中想的是,看样子我说话要人听这一点太重要了。如果我说话没人听,不如死了好。那么由此我们提一个观点:表达是一种实现,倾听是一种关怀。在讨论课的时候,我们都渴望去表达自己对教学的理解,以此证明我有水平有能力。但是你知道吗,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去修炼倾听,倾听是什么,倾听就是真诚的关心别人,对别人说的东西感兴趣。并对别人的说话作出积极的呼应,这就是传递着一种关怀。这是我们讲观课议课的道德修炼。

观课议课还有其他一些道德修炼,比如说理解他人之道。美国课程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里说了这么样一段话“让我们共同漫游,向那产生于上帝笑声回音的,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的迷人的想象的王国前行。”这段话充满浪漫和神秘。语文老师可以好好品味一番。数学老师没有这样的习惯,那么我们就把它弄的简洁一些,简洁的理解就是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被理解。把这一段话记下来。如果把这段话记下来,并让它成为你理解问题,理解他人,处理问题的行为方式。我认为,你的生活将变得更和谐一些。比如说,你回家要和你的爱人发生冲突,请你提醒一下自己,我不拥有真理,爱人需要理解。你是老师,你对有一个学生非常愤怒,准备对他实施某些行为的时候,请你提醒自己:我不拥有真理,同学需要理解。你和同事关系紧张了,请你提醒自己,我不用有真理,同事需要理解。我们可以说,正是这种相互理解的关系,构造了一个和谐的议课氛围。这是我们讲的理解他人之道。道德修炼还有一个道是体谅他人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在现场和老师交流的时候,经常和老师们说,我经常都想问大家。各位老师,你们为什么要穿着衣服来上班,为什么要穿着衣服听报告,大家想想穿衣服的功能是什么,可能穿衣服的功能,我们找到的第一就是,我不穿衣服,我要冷啊?那么你看,穿衣服有什么作用啊?有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作用。但是这个理由似乎在夏天不存在。

今年夏天多热啊,穿着衣服是累赘,那我问你,你为什么还是要穿衣服啊?有的老师说,这是要遮羞。好,遮羞其实很容易,比如说我们找几片树叶,把它缝成衣服可不可以遮羞啊,也可以遮羞。你为什么要穿好衣服,穿漂亮衣服呢?穿衣服有什么功能啊?美化自己。那么我在这儿并不是一定要讨论人穿不穿衣服,而是借用穿衣服的例子,讨论人的天性,人的天性是不是倾向于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呢?第二,就是掩盖自己的缺陷。第三就是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那同样的,当我们意识到人要穿衣服的时候,我们愿意给大家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千万不要随便去剥别人的衣服。什么意思?就是在议课当中,我们要注意保护别人的面子。给别人以面子,这就是恕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另外还有儒家学说里边有一种道,叫仁道。我以为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和你讨论课,我渴望展示出我的水平来,我现在建议你,你希望展示自己有水平,你能不能够创造一个机会和条件,让别人也显得他有水平,这就是成就他人之道。我要坦白的说,关于理解他人之道,恕道和人道。我在这儿实际上也是讲的热闹,实际上也没有完全做到。但是我愿意提出这样的一些思想,一些想法。让我们在观课议课过程当中和同事们一起建立一种更好的议课关系。我们在这个方面已经做出一些工作的学校实际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说,有一所参与观课议课的实验学校,是西安市未央区西航三校。在去年我们召开的第三届观课议课年会上,他们的教导主任发言说,在观课议课当中,我们的老师们心胸变得宽广了,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心情变得舒畅了。教育生活的幸福溢满了每个教师的心房。他们说观课议课以后,老师和学生相处的时候,少了一份急躁,多了一份宽容和等待。因为观课议课让他们懂得和习惯了一个世界有多种声音。和同事相处的时候,少了一份挑剔,多了一份相知和欣赏。因为观课议课让他们了解对方,使他们知道自己的成长也离不开同事的相伴和支持。与家长相处的时候,更多了一份默契。因为观课议课使教师们知道,只有将心比心,只有换位思考、平等对待,才能达到相互沟通,相互配合教育孩子的目的。在他们心目当中,老师把观课议课比做养花,他说“自己的花不妨多出来让大家看看,新奇之处不藏着,不足之处同解决。花儿好看人人赏,送给大家惊喜和美丽。养得不好也无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在议论纷争、品叶论花中,总有一条建议是你所需,总有一份建议于你有益。花开有声,议中品益。”这就是已经做过观课议课的学校,他们在议课过程当中,因为建立了一种平等对话的民主关系,老师们的精神面貌在发生着改变。他们学校里边的校长就给我说,陈教授我跟你说,我们做了这几年观课议课发现最大的收获,不是课堂改进,而是老师们的改变。我们发现老师们现在看待事物的方式不那么尖刻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了,走路的样子都变得比较从容了。我心中十分高兴。

第三个我们要说的,议课的方法是案例讨论的方法。我们在第二讲的时候曾经和大家讲过。第三,我们在议课当中提出一个观点,就是说在最近可能去建议,我们常用的一个工具和技术是什么?“假如你来教”。什么叫假如你来教?比如说我上了课,有一个老师他实际上觉得我的课上的有问题。他提了一些,我觉得你这个地方有问题。我这个时候我就有一个方法,如果你来教你你会怎么教啊?

或者主持人可以问一问,你觉得他这个地方教的不太理想,如果你来教你会怎么教啊?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种变化。当我要问你假如你来教的时候,就逼着这个参与的人,提意见的人的身份必须有一种改变。过去可能我就是一个批评者,我觉得你上的不好,现在我是一个建设者。我不仅要说你的课可能上得有问题,而且要为这个问题承担提供解决方法的责任。“假如我来教”。

第二个是什么呢?就是重新构造一种议课关系。过去的议课关系是什么?就是上课老师在这儿,下边是一个一个的观课评课的老师。所有的人都对准上课老师来讨论,我觉得你这个地方教的不好,我觉得教的很好。现在是变成了一种你说我课上的不好,那么我问你,如果你来上,你会怎么上呢?大家就可以把他的意见用来讨论,这是一个。“假如你来教”。第三个我是非常主张,非常愿意和老师们说的,假如我来教。非常愿意和大家说假如我来教。过去我和老师说,这个地方假如我来教,很多老师心有不满。你算老几,你还不如我。后来我引导老师们,理解我说话的心情。就是你的课,我看了,我学了,我有思考有成长,有进步,你对我这么好,现在我拿什么奉献给你啊?我的爱人?

所以当我要说假如我来教的时候,我是满怀着回报,满怀着感恩的心情。我们主张,在观课议课过程当中,如果你是上课老师,有一个人说假如我来教,你千万不要心生抵触。你算老几,你还不如我!而是应该满怀喜悦,多好啊,又有一个人要真心关心我。这就是我们说的,假如我来教。当然在思考假如我来教的时候,需要有根据这个,和我们在观课过程当中要发挥教学想象力是紧密关联的。那么在建议过程当中,我们还有一些想法。第一就是我们的建议,最好根据需要提出。

一般情况下,我们不太主张你直接给别人提建议。我认为你的课该这样上,一般不主张。主张讨论教学的多种可能性来。但是有些时候会有例外。比如说才参加工作的老师,他就需要一条清晰的教学路径。需要一条明确的教学道路。那么你就可以和他说,我觉得你的课应该这样这样这样教。这个可以让青年教师成长更快。

如果是一个很优秀的老师,已经教学非常有特长的老师。你和他说,我建议你这样教,说不定就会遭到她的白眼,你算老几,你还不如我!这是其一。

第二,我们要让建议具有先进性和实效性。就是说你要想一想,你的建议是不是能够比别人效果会好一些,你要做一个比较。

第三,要让建议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什么叫操作性和可行性?我曾经在贵州的一个乡村小学和县城实验小学,观察课议论课。在乡村小学里边,我对老师提出了一些教学意见和建议。我说你应该,我建议你这样教,可能会好一些。在实验小学我又提出了另外的建议。

同时参加了这个活动的老师,下来就感觉到很疑惑。陈老师你给我们提的意见,和在乡村小学提的意见完全不一样,你为什么会提不同的意见呢?我当时跟他说,你在乡村小学里,如果给他提过高要求,他就说我们做不到。你如果在县城小学里给他提对乡村教师的要求。县城小学的老师说,这个问题我早就达到了,你这个水平也来和我们讨论?所以我们一定要研究,授课教师要研究参加这个议课活动老师的条件。在农村学校里计算机都没有,你跟他说,要用多媒体,用上网教学怎么样?别人一定给你白眼。你懂不懂啊?

所以我们在给别人提建议的时候,我有这样三条意见。第一就是要看需要,这个老师到底需不需要你给他一条路径。第二个我提的东西,有没有可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有发展,有进步。第三个我提的意见到底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如果没有操作性,最好不要轻易说。我要了解了别人的情况,那么关于观课议课的技术问题我们从课前的分析框架,主题的分解框架,从课中的记录工具,我们重点讨论了议课的态度,议课的方法,以及如何提出教学建议。

4.新课程课堂教学新技能》考试题 篇四

(2010-05-19 10:30:29)转载 标签: 教育

合肥市教师“上好课”《新课程课堂教学新技能》考试题答案一

一、判断题(A、对 B、错)

1、占学生在校活动时间的比例最大的是课堂。(A)

2、如果教师教学能力强,那么在课堂上就会“恋战沙场”。(B)

3、现代教学理论是课堂教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A)

4、学生掌握了 “双基”就能自然而然地形成各种能力,就能满足社会的需求。(B)

5、新课程让学生想象、发散,不要怕学生说得离奇、荒诞,只要教师正确引导不会出现大问题,即使有些 “离谱”,教师也能处理得当。(A)

6、传统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侧重于 “教与学”中的 “教”和 “师与生”中的 “师”。(A)

7、现代教学原则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内因,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同时又从教师教的角度提出教学原则并使两者紧密结合。(A)

8、现代教学论认为:不是选择适应于儿童的教学方法,而是选择适合于教学方法的儿童。(B)

9、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教法要适应于、服务于、服从于学生的学法。(A)

10、班级授课制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B)

11、青少年思维的发展是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循序发展的。(A)

12、童年期的思维类型逐渐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情感特征逐渐发展到比较深刻、稳定。(B)

13、少年期的思维特征以形象思维为主,情感特征不稳定,起伏性较大。(B)

14、借鉴就是临摹、效仿、照抄他人经验,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B)

15、要想提高教学能力,教师既要学习实践经验,又要学习教学理论,两者兼顾,突出前者。(B)

16、反思的目的在于:分析教学能力形成的障碍,通过排除而 “开源”;分析渠道梗阻的原因,通过打通而 “助流”。(A)

17、教师要借助教材尽量拓宽知识和技能领域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知识面扩大得越多越好,培养学生的技能越全面越好。(A)

18、开放性教学是指教师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以教材提供的知识或由教材引发的相关内容与教材本身相融合的教学。(B)

19、整合性教学是指在教师主导作用控制下,赋予学生最充分的民主,学生以多种形式全面发展自我的教学方式。(B)

20、厌学不是先天的,而 “愿学”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A)

二、单项选择

1、传统教学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D)

A、偏重知识传授设计,忽视能力、智力、非智力和思品教育设计 B、偏重教学内容设计,忽视教学目的设计

C、偏重课内知识设计,忽视课外知识设计 D、以上现象都存在

2、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设计的标准是(D)A、教学结构合理 B、教学容量饱满 C、学生负担较轻 D、以上三个要求都有

3、如果一节课有三个定理,教师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三个定理的具体涵义,而且要特别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和所处知识体系的地位,那么这种教学设计过程属于(D)

A 教师的创造过 B 教材重组的过程 C 教材内容的填充过程 D 教师知识系统化的过程 E教师探究教材智能结构的过程

4、对中小学学生学习影响最大的、最直接的非智力因素是(D)

A、人生观、世界观 B、性格、气质 C、情感、意志 D、动机、兴趣

5、从学生学习的外因分析,“厌学”的最大原因就在于(B)A、学生身上 B、教师身上 C、家长身上 D、班主任身上

三、多项选择

1、反思的目的在于 ABC

A、“开源助流” B、“扬长补短” C、“高低兼顾” D、“取长补短

2、教师课堂设计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ABC

课堂教学设计前准备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设计后评析能力 试题命名能力

3、教师编写的《学生自学指导提纲》应该具备的特点:

A ———提取基础知识 B ———强化自学能力 C ———开发学生潜 D ———补充相关资料 E ———反馈学生状态 F ———有效指导家长

4、教学设计中较轻学生负担的有效方法是

A 在教学的全部设计中,没有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的任何内容 B 在教学的全部设计中,给学生留作业的质量要高,总量要适中 C 在教学的全部设计中,节假日、双休日不留或少留家庭作业

5、教学设计如何才能减少教师讲授时间

A 多设计点拨,少设计讲解 B 多设计 “情境”,少设计 “平静” C 多设计 “一举几得”的问题,少设计 “几举一得”的问题

6、“双向对称”设计的基本原则ABCDE

A、每一教学内容的处理或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事先精心策划的,都有与其相关的、相对应的素质教育目标———素质元。

B、每一教学内容或教学行为都能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某一种或某些种素质。

C、教学目的不是单一的知识素质教育,而是社会性素质、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的全面整合。D、教学中所涉及的诸多素质元,不仅仅是来自教材本身,更多的是来自教师的教学设计。E、课堂教学中涉及的素质元的数量和素质发展要求的标准,定位在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

7、整合性教学具有特殊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ACD)A、教学意义 B、升学意义 C、人生意义 D、社会意义

8、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ABC

采取培养 “直接动机”与 “间接动机”兼容的策略 采取培养 “高尚学习动机”的策略 采取满足或增强学习需要的策略 采用教会学生 “好学”、“深思”的策略 9、“导入”设计的 “切入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ABCD

A 根据课的内涵设计 B 根据课的外延设计 C 根据课的中心内容设计 D 根据课的知识衔接设计

10、课的终结设计可以归纳成如下方面:ABCDEFGH A 概括性终结 B 悬念性终结 C 引申性终结 D 质疑性终结 E 提问性终结 F 游戏性结尾 G 前置性结尾 H 激励性结尾

11、下面对教会学生“会学”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有BCD

A 教会学生学习是减轻教师工作负担的目的 B 教会学生学习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C 教会学生学习是今后学习的基础和工具 D 教会学生学习是目前学生完成学业的前提和保证

12、发现式学习的优越性有ABCD

A 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智能结构 B 使学生获得学科的基本结构

C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非智能结构 D 使学生从小就学会 “发现式学习”的方法

13、培养学生接受式学习能力时,让学生听课要做到 ABC

A “有信心” B “能专心” C “会用心” D “左耳进,右耳出”

合肥市教师“上好课”考试资料(第二部分)

(2010-05-19 10:31:16)转载 标签: 教育

安徽省“上好课”主题培训考核内容

(一)、《教学中的师德修养》(略)

(二)、《教学论与课堂教学》

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

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

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弱化甚至取消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把教学过程变成纯粹的学生的“自学”和“自议”;二是过分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书本还给学生,把作业还给学生,于是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提示,没有指导,没有反馈,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定,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有人还把这两种倾向美其名曰“放手”。从表面上看学生似乎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没有了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也就不会有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象这种不能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两者的关系,从而走向一个新的极端,这是新课程实践中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二、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

课程是由教课书、其他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动态的生物系统。简而言之,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活动、环境等因素的整合。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指出,形成教师的课程意识非常重要。新课程与以往课程的本质区别之一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有几句通俗的话将课程意识概括得好,贴近教师的实际。第一句话是课程不等同于课表上的科目。第二句话是课程不仅仅是教科书。第三句话是课程实践不等于教教科书。那么教师要形成的关于课程和课程实践的课程意识究竟是什么呢?答案和表述不是唯一的。但都要教师突破以往对于课程和课程实施窄化和简单化的理解,最终目的是教师从整体上理解新课程提出的改革目标,明确新课程要达到的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将之植入自己的头脑,纳入自己的工作视野,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富有创造性地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上面几句针对教师课程意识的话可以续写为:课程不仅仅是课表上的科目,除了各门课程的独特课程价值,更应考虑课程的总体育人目标和各门课程的合力;课程不仅仅等同于教科书,更应考虑学生的学科目标、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课程标准比教科书更重要,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课程实践不等于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三、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的评价应从甄别式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要反映学生学习的成绩和进步,激励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策略、思维或习惯上的长处与不足,认识自我,树立信心,真正体验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一)评价方式要多样

我们可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1、延缓评价

考试的功能不仅仅在于“甄别和选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还应当充分发挥其促进和激励作用。延缓评价法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方式。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当强调的是,学段目标是本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应达到的目标。对此,教师可以选择推迟作出判断的方法。这种‘推迟判断’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这种‘推迟判断’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2、课堂观察

传统课程评价只注意“输入”和“输出”两点,只报“结果”不报“过程”,是一种“暗箱式”的评价。现代课程评价理念倡导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课堂观察”评价法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对“纸笔测验”评价法一种很好的补充。开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堂观察评价,就是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状态,从学生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等方面去观察了解学生并随机作出适当的评价。通过评价,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尝试、去实践。比如,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讨论问题、发表看法、解决问题等方面进行分层次训练时,根据训练的难易程度提问不同的学生,教师在评价学生时用肯定、激励、赞赏的语言,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3、成长记录袋

新课程倡导质性的评价方法,而成长记录袋就是一种重要的质性评价方法。成长记录袋主要是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二)评价主体要多元

在以往的评价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局面,扮演一种被管理者的角色。他们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动状态,对评价本身也是持一种否定态度,或者处于老师要怎么评就怎么评的消极心理状态。实践证明,任何评价如果没有被评价者的积极参与,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发展性评价必须提倡多元化主体,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也可以把小组互评与对小组每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这种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过程。学生在评价时进行对照和比较,既看到优点也看到不足,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主动发展,起到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中认知规律的把握 影响学生认知因素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来自教师和文本的因素:主要指教材和教师提供的有意义的、经过组织的信息。教材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但这并不等同于学生有效学习后生成的认知结构,因此须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供的有意义、有组织的信息的帮助,但有组织的信息必须考虑到另两个方面: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即原有认知结构,以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加工活动

2、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教新知识之前,必须激活学生长时记忆中相关的原有知识。因此,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怎样,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建构的过程。

3、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况:有适当的外部条件和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如果学生缺乏主动学生,有效学习仍然不能发生,它还需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结合。在教学中如何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教学并无唯一的方法,是有规律可循的:

1、利用多媒体教学,发挥学生认知主体作用多媒体形式是最直观、最生动的的教学形式。人机交互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主动探究人的认知活动通常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和联系。

3、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有些学生很少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在学习上积极性不高,即使努力学习了,也没有更大收获。

4、教学的平等性、合作性、交流性任何教学都必须体现平等、合作、交流,合作与交流是学生学习乃至对以后适应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合作与交流体现在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就是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学生更多的展示属于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所有这一切都旨在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促进学生形成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环境。

五、教师应当具备怎么样的教育素养

首先,我们教师应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经常听到学生在背地里议论,说他们喜欢某位老师,听课兴致高;不喜欢某位老师,听课的时候昏昏欲睡。事实上,能否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不是单方面因素决定的,老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成起人格,这是一名老师吸引学生的主要源泉。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具备这些条件的老师不但在教育教学上游刃有余,而且善于处理、协调与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创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以利于获得事业的成功;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善良和慈爱,他们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善待每一个学生,不会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或者家庭背景的不同高看或歧视某些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事业的忠诚,他们不是仅仅把教书看成谋生的手段,而是毫无私心杂念地投身其中,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能从中享受到认识的乐趣„„

其次,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亲和力。在学生评价教师中,我们不难发现,学术能力、教学水平与学生的满意程度并不一定成正比。有些教师,其所带班级的考试成绩总是处在年级前茅,个人教育教学能力、工作能力都特别强,但是学生对其满意率却不是很高,这是何种原因呢?我想:这类教师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是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亲和力。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因此,某个教师可能在教学方面有所欠缺,但学生却能热情地学习,主动地思考,由此就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教师知识甚高,不顾学生的感受,我行我素,唯我独尊,那就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即使他学问最高,讲课最好,最终却不一定能实现教学的目标。因此,我觉得亲和力是教师必备的教育素养。

再次,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的语言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艺术,教师要有较高的语言素养。”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科学、有师范性,要力求准确、到位、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优美、科学的语言能给学生语言的营养、智慧的启迪。教师一句精辟的话语,能萦绕于学生的脑海而终生难忘;一个生动的比喻,能使学生抓住了知识的关键而茅塞顿开„„

总之,要想提高各方面的素养,就需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所谓“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我们就必须读书,读书,再读书。

(三)、课堂教学基本技能和微格训练

在1963年出现了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意为微型化教学,又被称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利用各种手段,帮助被培训者训练某一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它是一个可控制的实践系统,利用这个系统可使新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它是建筑在教育理论、视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系统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

根据微格教学的理念,我以为也可以把这个理念运用于我们的教研活动中,我称之为——微格教研。既然我们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都比较繁重或没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教研活动,我们不妨就采用让教师独自或几个开展灵活多样的微型的教研活动:做教学札记、编写案例、撰写教学反思、相互说课。只要我们能宣传到位,这些微型的教研活动肯定能受到老师们的欢迎,因为这些教研活动基本不受时间的限制、不受地点的约束,灵活性很大:独自一人也行,如做教学札记、编写案例、撰写教学反思;二三人也行,如相互说课。

1、做教学札记。教学札记就是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后,对该节课的教学情况的反馈以及对教学效果等各方面做出的评价性小结。教师在教完一节课后,对自己原来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总结和反思,将经验和教训记录下来,作为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科学研究的依据,这对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会起到起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2、编写案例。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它既有具体的情节,过程,真实感人,又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总结,悟出其中的育人真谛,予人以启迪。

3、撰写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另外,反思不简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

4、相互说课。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近年来在各种教学活动中,都增加了说课这项新内容。实践证明,说课活动不受时间、空间、人数的限制,简便易行,具有较强的参与性与合作性,能很好地解决教学与研究、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矛盾。目前这种形式已成为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优化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说课既有教学程序的展示,又有理论根据,说课之后,再由听者进行评议,指出不足及改进之处,既为上好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也达到了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说课实为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说课是对教学蓝图的分析、论证。可见说课是教师之间的相互切磋琢磨,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总之,中小学教师只要勤学不厌、勤思不怠、大胆试验、努力创新,就一定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素质,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科研型教师。衷心希望我们每一位中小学教师能成为优秀的教育研究者,并最终成为闻名于世的大教育家。微格教学的导入技能

导入技能是讲授新知识的起始阶段,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教师有目的地引起学生注意,唤起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明确新授课的学习目的,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微格教学的导入,形式多样,目的明确,总结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以情导入

1、情境导入真正意义的情境应能激发学生乐于参加、关注和活动的“情”,并引导学生在“境”中思考,发现,以动情地语言讲解有关材料,背景,引发学生感情共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导入,教师先在教室黑板正中挂周总理照片,出示当时追悼会的部分图片,再播放哀乐,辅以教师催人泪下的导语,创设悼念周总理的特定环境。在这种悲痛中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的内容,学生被感动了,达到“未入其文,先动其情”的效果,学生被激发起的情感自然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

2、音乐导入以播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乐曲,录像,影片,录音,歌曲,引起学生兴趣。《鸟的天堂》一文就可以借助于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进行教学,让学生好象真的到了“鸟的天堂”。讲解大榕树时,放一曲舒缓优美的《姑苏行》,展示茂盛的大榕树的投影,创设出一种幽静惬意的气氛;讲解鸟儿活动时,则可播放《百鸟朝凤》乐曲,伴随一声两声鸟叫,展示群鸟欢腾的景象,从而使课堂气氛显得欢快而热烈。这样,学生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同时感知了教学内容。

3、图画导入利用教学挂图,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采用一些新奇的方法,导入新课。讲《赵州桥》时,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认清图形,启发学生与常见的桥进行比较,提炼出显著特点,就此点明这就是赵州桥,他是我们祖先的杰作,好在哪里?这样学生就会满怀兴趣到课文中去欣赏。

(二)以趣导入

1、设问导入设计一些符合学生认识水平而又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习《海底世界》教师可设问“你们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学生产生一种好奇心理,教师顺应这种心理,告诉大家:海底有山有谷,有森林,有草地,有矿物,也有各种生物,这样,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学起来更加主动积极。

2、试验导入:是以学生动手参与试验的方式导入新课。这种方式适用于各科教学。

3、故事导入:依据教材需要,讲解一些与之相关的故事片断,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领会课文内容。这是我们常用的方式,不做多的阐述。

4、谜语导入这种方式激发兴趣,年龄越小越明显。

(三)以理导入

1明理导入:通过具体事件,讲明某一道理,以上下文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内容。2复习导入:温故而知新---在复习就知的基础上发现新旧之事件的内在联系,常以提问,做习题开展,降低新知难度,为学生自身在已有认知结构中建立概念联系,做好必要的准备。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课堂的“前奏”,像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具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促成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微格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一、提问数量

提问数量是准备成为教师的人练习提问的第一步。,由于提问技能较复杂,也较难掌握,一开始练习这一技能时不可能顾及有关课堂提问的各个方面。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能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等练习一段时间后,再考虑提问的质量。提问数量包含两层意思: 1.在课堂单位时间内所提问题的总数。山西省教育学院中学教育研究中心曾进行过一次有关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调查。根据观测结果,一堂课(45分钟)内提问次数在5次以下的占被观测教师总数的72;4%;只有极少数的教师提问在10次以上。因此,增加提问次数是改变“满堂灌”教学模式的一种最基本的手段。我们在微格训练中帮助接受培训者掌握提问一定数量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在5分钟左右的微格课堂内应提出6-------10个问题。2.提问个体学生的数量,即提问分布。

二、开放性提问

所谓开放性提问是指那些没有固定、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自己所知道的实际情况选择答案。练习开放性提问是新教师掌握提问技能的第二个步骤,指导教师要事先向试讲者讲明设计问题时不要涉及大复杂、太深奥的内容,学生回答时也无需进行大多的思索和用大多的时间。教师在设计开放性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学生无需就答案的准确性进行思考。

2.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无需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回忆。教师设计开放性问题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或引出主要内容,以及为进一步的提问形成过渡。3.学生无需因为不同的答案而进行争论。开放性提问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一般情况下不必因为他人提供了不同的答案而与之争论。教师在提出此类问题时目的不是引发讨论,而是引发兴趣。教师在提出开放性问题时学生若能争先恐后地进行回答而不因为答案的不同进行争辩,即说明教师达到了目的。

练习开放性提问过程中试讲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以轻松、活泼的语气和态度向学生提出问题。2.一个问题要尽可能得到多种答案。3.教师不表露自己对某种答案的个人倾向

4.教师除了通过言语和手势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外,不必进行启发或暗示。

三、高层次提问

高层次提问所涉及的问题也没有固定的答案,它与开放性提问的主要差别就在于这种提问鼓励学生思考,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需进行分析、判断或推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任务是将教学内容尽可能清晰地呈示给学生,而学生的任务则是理解和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并将其尽可能长久地贮存于记忆中。这种做法将学生仅仅当作一种知识的接受器,根本难以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难以发挥教育启发心智的功能,也忽略了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实用价值)

高层次提问的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设计问题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帮助他们全面把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有一定的体系和结构,但这种体系和结构却经常被过多的解释性文字和用以证明或说明的事例所淹没,从而给人以繁杂的感觉,教师在课堂上一方面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细节以帮助他们深入了解知识内容;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理清有关知识的脉络。我们常见的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将课文分段或总结中心思想就属于此种类型的高层次提问.2.设计问题让学生对教学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估以推动学生思维。学生应该理解并接受教学内容,但这种接受只有成为学生的一种主动行为才可以实现并得以巩固。学生通过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估,在表达自己看法和见解的过程中将教学内容纳入自我独特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3.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或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的价值首先在于其实用性。学习的目的绝不仅仅是要学习者明白一些事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地给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以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比如,在讲授完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之后,教师就应通过高层次提问来促使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来思考一个实际的问题:“太原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请问太原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或:“请你讲一讲我们应该如何根治太原的环境污染?” 在课堂内实施高层次提问应注意下列几点: 1.在一堂课内不应该提大多的高层次问题。2.教师可用一般性提问引出高层次提问。

3.教师可通过一般性提问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暗示。

4.教师要寻求多个不同的答案,在许多情况下,当教师提出一个高层次问题后,很可能第一位被叫起来的学生就给出一个令教师满意的答案.教师可以某种方式对该学生鼓励表扬。但切不要就此打住,要让另外的学生再进行回答,以征求不同学生的看法。这样做一方面是要促使所有学生参与课堂;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课堂提问可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问题的答案常常不止一个,容忍不同观点或看法同时存在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学生也可能因为有不同的看法进行辩论,但学会与别人辩论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成果。

四、探询提问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最初的回答可能不准确,不清楚,不全面,教师当然可以通过再叫另外的学生来得到一个较满意的答案。但这种做法容易使一时不能完满回答问题的学生产生失败感,会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正确的做法是、当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教师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探询提问即是在学生不能完满回答问题时,教师通过对某一学生连续提问的方式进行启发和给予暗示;或当教师在提出一个较难回答的问题之前(或之后),提出一些与此问题相关的简单问题以引出或归纳出一个完整的正确答案。在表现形式上探询提问是一种连续提问的方式,即: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再问。探询提问是一种师生共同探讨的提问方式,促使学生进行回忆或思考,从而得到回答问题的线索。教师在课堂内运用探询提问可达到以下目的: 1.帮助学生对答案进行整理,提高答案的清听度。2.引导学生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依据。3.对学生进行启发。

4.深化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回答完一个问题之后,教师可通过进一步的提问使学生的思维再上一个层次。帮助学生领会答案之外更深刻的含义。比如:在学生讲出空气的用途和作用之后,教师可进一步设问:“人离开空气行不行?”“空气被污染对我们来说有没有害处?” 等。

练习探询提问过程中试讲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停顿。连珠炮式的接连发问

只可偶而用于训练和测验学生的反应速度。在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听到教师的提问后需要稍作思考。探询提问是一种连续性提问,但问题与问题之间也要给学生冒有思考的余地。2.语气语调要和缓;探询提问十分类似于日常人们交际中的追问。但切忌不要以急促的语调、严厉的语气连续向学生发问。学生一旦有压迫感和威胁感,就会紧张慌乱,以至于无法正常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应以一种和缓的、探讨性的语气和语调进行探询提问。3.不要用过长的时间发问某一位学生。探询提问是需要连续提问一位学生,但教师应把握=个限度:一旦发现被提问学生确实无法再继续承受提问的压力,或其它学生有可能失去兴趣时,教师应及时改换提问对象。

五、提问措词

对许多教师而言,并不一定是他们不愿意在课堂内进行提问,而是他们不懂得如何组织提问。其中最大的障碍是不知道应该提出哪方面的问题,即问什么;也不知道应该如何提出问题,即怎么问;提问措词正是要帮助接受培训者克服这一困难。提问措词是教师运用语言手段组织和实施提问的过程,这一技能所涉及的主要是提问的构成。设计提问措词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提问内容。2.明确提问目的。3.解提问对象。

4.构成自然的交流模式。教师在提问时要尽量以一种平等的交流态势向学生提出问题,所用言词要尽量自然流畅,而且容易引发学生的思维和交流倾向。提问只有在成为学生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好的效果。提问措词主要包括以下几大方面的内容:

1.提问词。最常见的有:谁、什么、哪里、哪个、怎样、怎么、如何、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方式,以及是否、是不是、能不能、会不会,等等。用哪一种和哪一个提问词主要是由提问内容、提向目的决定的。

2.导引语。导引语是教师用以引出问题的语句“,教师在讲出问题之前所用的过渡性语言,如:”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原因是什么?“在这里”你能不能告诉大家“就是导引语。教师当然可以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但使用导引语会使提问显得和缓,从而给学生一种和蔼的感觉。特别是?quot;请”作为导引语,更可以表现出教师亲切友好的态度。如教师在提出问题前先这样讲:“下面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或“有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回答„„”,等等。导引词也可起推动和激励学生积极回答提问的作用,如教师在提问前这样说:“下面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思考,咱们看谁能最先举手口答。”再如:“老师现在要问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咱们看哪位同学能正确回答„„”等等。

3.问题句。问题句是表达提问内容的句子,是提问的核心内容。问题句的设计要做到:清晰、准确、简洁、语调和语气。

微格教学中的讲解技巧

讲解技能的构成要素是一些典型的课堂讲解教学行为,这些典型的教学行为是在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实践经验的证明所概括提炼出来的,对于实现其教学功能是有效的和充分必要的。讲解技能由“讲解的结构”、“语言清晰流畅”、“使用例证”、“进行强调”、“形成连接”、“获得反馈”这六项典型教学行为要素构成。这六个技能要素反映了圆满有效地完成讲解任务,实现其教学功能所必须要做而且要做好的关键成分。

1、讲解的结构

讲解的结构是教师在分析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讲解过程框架的安排。这一技能要素是整个讲解教学活动成功的基本保证。显然讲解过程框架的设计是在讲解实施前的行为,但讲解框架的实施可以在教学中观察,所以满足可操作、可观察、可评价的要求。在微格教学中首先要使学员明确“讲解的结构”要做什么。一个事物的结构是由构成该事物的关键因素和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组成。讲解的结构是将讲解的总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关键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个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并根据各部分讲解内容之间的逻辑意义和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将各部分讲解内容安排成一个序列,并在讲解实施中正确清晰地表现这一序列。所以建立讲解的结构,实际上是对讲解内容进行分析综合的加工处理过程。讲解结构的课堂表现形式是通过提出系列化的关键问题和阶段性结论,形成清晰的讲解框架。学员不仅需要知道建立讲解结构要做什么,而且还要知道怎样做。找出讲解内容中的关键成份,建立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有规律可寻的。这个规律就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新知识中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可以从分析新知识结论入手,找出构成结论命题的若干个关键因素,这些因素之间是以什么关系构成的命题结论。这些因素中哪些是已知的,哪此是新概念。对于新概念的关键因素还要向下追溯,直到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对知识本身的结构和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确定讲解结构中的关键成分。各关键部分之间的联系和讲解顺序,除了要依据知识结构的本身逻辑之外,还需要考虑学生认知的规律,遵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原则。

2、语言清晰流畅

语言清晰流畅的教学行为是讲解紧凑、连贯、语言准确、明白、语音和语速适合讲解内容和情感的需要。

讲解紧凑、连贯指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讲话连贯紧凑,没有吞吞吐吐和“嗯、啊”等游移拖沓的现象;二是讲解意义连贯紧凑,没有意义分散、跳越的现象。

如何才能使讲解语言紧凑、连贯呢?一般地讲,要准备充分和自信。具体讲,就是要按讲解的结构框架进行讲解。这样的同一时间内只有一个具体的讲解中心(阶段性讲解目标),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就可以防止语言游移拖沓,意义分散跳越。讲解语言准确明白,就是语言中的句子结构完整、发音正确、用词准确。要做到准确,就要对讨论问题中的关键词事先吃准,有所准备。要做到明白,就要将讲解中具体问题的结论与取得结论的依据或前提条件交待清楚,将依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交待清楚。若将依据和前所条件,以及结论与依据之间的关系认为是不言自明的,一带而过,就会造成讲解不明白。

3、使用例证

举例说明是进行学习迁移的重要手段,例证将熟悉的经验与新知识联系起来,是启发理解的有效方法。

为使例证有效地发挥其教学功能,应使学员明确以下几点:(Ⅰ)举例内容恰当。所举例证的内容要正确反映教学内容中的概念原理;(Ⅱ)举例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例证应是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一类事物中的典型事例,即概念规律的本质因素或稳定联系在例证中的表现形式是比较鲜明的,便于学生分析概括,符合学生的经验和兴趣;(Ⅲ)举例数量符合认识过程的需要。举例的数量对于获得新知识是充分必要的,少了不足以说明问题,多了容易使人厌烦;(Ⅳ)注重分析。例子不在于多,而应对例证与原理之间的关系分析透彻,这样才能使学生举一反三;(Ⅴ)正确使用正面例证和反面例证。学生容易从正面例证中获得新概念、新规律,在没有形成正确理解之前,对反面例证的否定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引入新知识时,正、反面例子交*使用容易造成混乱。在初步理解了新知识后,再使用反面例证可使学生加深理解。

4、进行强调

强调是成功讲解中的一个核心成分。强调将重要的关键信息从背景信息中突出出来,减少次要因素的干扰,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强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学员在训练中容易要模仿和应用。学员感到困难的是强调的内容,学员一般都会知道强调重点内容,困难的是什么是重点,成功的强调来源于对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新知识结构的透彻分析。简单地重复结论不等于强调,强调结论中的关键要素及其要素之间的关系,强调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和区别,才能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这些联系,才能给学生以知识。

5、形成连接

讲解结构中的系列化关键问题和相应的阶段性目标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不仅有时间顺而且还有逻辑意义的联系。“形成连接”就是要将讲解中各部分之间的逻辑意义联系交待清楚。在训练中应注意学员简单地将讲解内容1,2,3„„地罗列起来的作法,使学员注重讲解各部分之间的转折和过渡。6、获得反馈

讲解由于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所以新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反应,讲解像在背书。这是讲解的发展进程与学生理解不能同步,讲解缺乏针对性、交互性的主要原因。在训练中,指导教师要注意纠正学员这方面的问题。

(四)、《新课程课堂教学新技能》

一、教师语言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1.教师讲解的诱发艺术的培养与训练 2.教师讲解的形象艺术的培养与训练 3.教师讲解的穿透艺术的培养与训练 4.教师讲解的 “谐振”艺术的培养与训练 5.教师讲解的节奏艺术的培养与训练

二、教师质疑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1.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第一,明确问题的目的和类别。问题的目的和类别有四种:①诱发目的———能诱导、激发学生潜在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求知欲的问题,即诱发型问题。②巩固目的——— “温故而知新”的问题,即巩固型问题。③诊断目的———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困难的问题,即诊断型问题。④训练目的———开发学生潜能和培养人格的问题,即训练型问题。

第二,明确问题的难度。问题的难度系数控制在0.3—0.8之间(难度系数:1减去能回答上的人数与总人数的比)。赞可夫说:“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内三五秒钟就有多数人 ‘刷’地举起手来,这是不值得称道的。”

第三,质疑要程序清晰。注意提问的次序,问题逐步深化,问题要有陡度、有连续性,使提问达到系统化、线性化、递进程式化。

第四,提问时注意给学生留出 “两个时间”。“第一时间”即提问后留给学生一个思考准备的时间;“第二时间”即学生回答问题后还要留给学生一段思考时间。

第五,提问时要注意 “延迟评价效应”。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不要立即进行评价,继续给学生思考时间,让他们以批判思维的形式对问题的实质提出质疑或认同。

2.教师质疑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疑问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处在疑问、困惑、迷惘、焦虑、踌躇心态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状态是最好的。因此,教师设疑,学生质疑,共同析疑、辨疑、释疑,使课堂教学形成 “多向交往”的局面,在合作和谐的氛围中,能最有效地推进学生发展。第一,设计出 “于无疑处生疑”的方案。第二,设计出 “于有疑处扩疑”的方案 第三,设计出 “学生辩论生疑”的方案。

三、教师随机应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开放性教学出现偶发事件的概率要远远高于一般类的教学。因此,上课前教师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第一,随机应变能力之一———遇事不慌。偶发事件出现后,教师不要慌,要沉着冷静,迅速思考,以便应付这一突如其来的问题。譬如,语文课上老师让学生用 “放”字组词,同学们组了几个词之后,一个同学说:“放屁!”学生哄堂大笑,都用奇特的眼光盯着老师。这位老师很冷静,笑声过后,老师说:“这个词组的对呀,它不是人的正常生理现象吗?”

第二,随机应变能力之二———转嫁他人。突发问题出现后,教师可以回避这个问题,把问题转移到同学们哪儿去。譬如,在讲《高大的皂夹树》一课时,学生突然提出问题: “老师,皂夹树也不是人,它怎么知道要为人类造福呢?”这位年轻的教师很聪明,她马上就对同学们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哪个同学能回答她?”

第三,随机应变能力之三———反问质疑者。当突发问题出现后,教师可以直接反问提出问题的同学。譬如,在讲初中语文《分马》一课时,有一个同学提出问题:“老师,这篇课文写了老初分了一头黑牦牛,李毛驴分了两头小毛驴,这些也不是马呀,为什么文章的标题叫 ‘分马’呢?”这个问题很尖刻,也很棘手,老师反应很机敏,立刻对这个同学反问道:“你说文章的标题叫 ‘分马’不合适,那你再给它起个名字好不好?”

合肥市教师“上好课”考试资料(第三部分)

(2010-05-19 10:32:18)标签: 教育

0

《上好课应知应会》

一、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实现对课堂教学科学性的把握,要抓住以下三方面的容:

(一)多元化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

目前,我国的课堂教学价值取向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同时多元价值取向并存。如果加以梳理概括,起码有以下五种价值取向:强调掌握基础知识的价值取向,强调基础技能训练的价值取向,强调获取生活经验的价值取向,强调创造性思考能力培养的价值取向,强调情感陶冶的价值取向。正是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形成了目前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必须真正做到从知识论向发展论转化,必须有一个艰苦的过程。

(二)对课堂教学科学化若干内在关系的理性思考

一是关于教学的基础性问题,涉及对什么是基础、基础知识以及加强教学基础性的不同理解。深层的问题在于对现代教育倡导的“知识观”内涵的理解。

二是关于课堂教学面向生活实际的问题。近年来,强调课堂教学关注生活实际,导致了课堂教学进程的变革,以及教学中对体验、经验的重视。目前还要解决教学实践中面向生活实际的目的、内容及形式方法问题,以及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而不是坚持粗陋的实践主义。

三是关于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它们是基本学习方式“之一”,还是“唯一”?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度”?应该说,现代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严谨性,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批判性,正是将认知与情感,指导与非指导,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动与受动,个体与群体等诸因素加以协调与平衡,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认识与发展的过程。

当然,课堂教学中还要处理好群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指导与非指导的关系,继承传统与超越创新的关系等等。当前课堂教学的改革,改什么?如何改?这需要我们进行理性的思考。

(三)研究课堂教学,进行教与学的行为分析构建现代课堂教学应遵循的理论思路是:

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这里,首要的问题是界定研究域,研究课堂教学:1.分析学生通过学习是如何实现发展的;2.把握学科教学的基本规律;3.揭示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特色并形成教学风格。立足于研究问题,教师要学会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通过一节节课的观察评析,研究教师是如 何进行教学设计的,是否合理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还要研究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质疑、争论和辩论的,以及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活动,练习作业的探索性、实践性、开放性,如何体现教学的创新点。同时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否体现了自主选择、自我调控、自动探索,以及交往与合作。当然,要正确进行教与学的行为分析,必须给教师提供一个评析的标准,这就是:教师对现代学习观以及发展性教学策略的理解。

二、课堂教学的效率性

有效率的教学首先应该是有效的教学,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能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关于有效教学,崔允郭教授认为,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效教学关注全人发展

教学是否有效并非依赖于完全客观的标准来判断,实际上,对教学有效性的判断是一个价值负载的活动,它取决于人们的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目标观,对教学目标的不同认识必然会导致对教学有效性的不同判断。新课程规定了三大课程目标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意味着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再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必须促使学生在这三大目标领域上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将学科的价值定位在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二)有效教学旨在促进学习

有效教学是一整套为促使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策略。但有效教学的着重点在于“有效”,而教学的“效”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上,体现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上。因此,判断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观念。

(三)有效教学呼唤效益意识

有效教学强调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底线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有效教学强调时间合理、充分的利用,追求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

(四)有效教学须要反思与创新

有效教学必然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有赖于教师持续的反思与探究。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创造精神;也需要教师具有经验意识,从经验中学习,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

余文森教授认为,从学生的角度讲,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做学习时间(长度)——投入;收益可看做学习结果(收获)——产出;安全可看做学习体验(苦乐)——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

三、课堂教学的发展性

学校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而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完成育人任务最基本的途径与方式。因此,课堂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发展。这里的发展,不仅指学生的发展,也蕴涵着教师的发展。

叶澜教授认为,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可把课堂教学看做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做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

价值的体现。总之,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

其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以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的。

因此,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活动形式,更应该关注这一点。

再次,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深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

四、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学艺术有着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解:

(一)激励乐学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的艺术》。一书中认为,教育的艺术在于能激发出学生心灵的感情,而且这种工作做得愈细致,愈有感情,从孩子心灵深处涌出的力量便愈大。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他以研究学习的方法”。叶圣陶先生也一贯主张,“教是为不教”,其目的也在于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

(二)创造活动说

李如密教授在《课堂教学艺术通论》一书中论证指出:“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具有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张武升先生在《教学艺术论》一书中认为:“教学艺术是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特殊认识技艺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苏灵杨先生也认为:“教师之所以称为艺术家,是因为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创作,而且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有创造性。”

(三)审美说

阎增武先生认为:“借助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感,可以给教学艺术下一个定义:教学艺术是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能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得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

一、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科学性是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的最根本的原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择等都必须体现科学性。关于教学的科学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一)课堂教学必须遵循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的法则,是教育活动的客观依据。所谓教育规律,简单讲就是教育活动的客观必然性。一般认为,教育有两个基本规律:一是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并为社会发展服务;二是教育必须适应人的身心发展并为人的身心发展服务。教育活动的两个基本规律存在于教育与社会和教育与人的本质的联系之中,是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的客观依据。

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教育和社会是一种辩证的、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的关系。教育活动不能脱离社会,作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要受社会发展制约。同时;教育通过培养人来促进社会发展。就我国当前的发展而言,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发展”、“和谐”也理应成为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就要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全面和谐”的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从教育与人的关系来看,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一般来说,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差异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并遵循这些规律,使每名学生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

“教学是能产生最基本的课程效果的一种社会环境,它以最深刻的方式影响着课程。”这句话道出了课程与教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获得的经验,是在具体的教学场景中生成的。而且,美国课程学者作出了如下隐喻: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过程;

(一)运用教学方法时违背了方法的发展规律

在选择教学方法之前,很多教师并不知道教学方法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是由其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推动着的,是永远在变化、发展的整体。因而,他们也就无法做到把教学方法作为一个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来看待和研究。

教学方法的运用同样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的发展变化相应作出调整,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以促进现代教学的发展。也就是说,在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时,教师不但要适应学生的实际可能性,而且要不断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学生实际可能性的发展;不但要适应自身素质,而且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但要考虑既有教学环境的制约,而且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创造新的教学环境。

(二)静态地运用教学方法

中小学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只注重教学方法本身,不注重教学思想的做法是非常幼稚和错误的。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是在一定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不外乎两种:注入式和启发式。然而现今的很多教师却不注重思想的使用。例如,教师在运用问答法时仍然固守着传统的注入式教

学思想,这样就会使问答法无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与注入式相差无几。而即便是运用讲授法,若教师在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则同样可以讲得很生动,并能够精辟地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质疑,即将课文中不怎么理解的有关问题提出来,以求得解决的办法。首先要教给学生方法: 一是从知识的角度来质疑,二是从追新求异的角度出发提出不同见解。

三是提出自己不懂的、奇怪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要以鼓励的方式来予以肯定,教师的启发用语要精而亲切,灵活多变,培养学生大胆质疑要持之以恒,循循善诱。

教学中的各种方法,在以上两种不同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既可起到启发的作用,也可出现注入式的情况,但它们的教学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教师以启发式思想为指导来运用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收到良好的效果。反之,若以注入式思想为指导,只能导致学生成为一个被动的接受器和记忆器。总之,一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关键还取决于运用教学方法时的指导思想。因此,要始终坚持以启发式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使教学方法起到启发的作用,以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

一、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运用教学方法应坚持启发式和理论联系实际,反对注入式和教条主义。

启发式与注入式是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指导思想。前者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注入式则相反,它是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注入式教学把学生看成单纯

接受知识的宣传品,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压抑了学生;的思考力、主动性和独创精神,人们称它为“填鸭式”教学。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考虑上节所述的选用教学方法的依据。

把启发式和理论联系实际作为运用教学方法指导思想的原因,一是任何教学方法只有教师联系学科、学生实际,本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目的而运用时,才能发挥出实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是当前的教学实际,受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学实践中相当程度地存在着生吞活剥地套用教学方法和盲目追求表面热闹,忽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不良倾向。

二、恰当的教学方法的条件

恰当的教学方法只能产生并成熟于教师广泛而深入的教学艺术实践中,离开了这个活的源泉,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只能是一句空谈。一般说来,恰当的教学方法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认同感一种教学方法能否被接受者认同,直接影响其作用能否卓有成效地发挥出来。如果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既能使学生在理智方面认同,又能使其在情感方面认同,则说明这是一种优化的教学方法。否则,就难以保证教学方法的实效。认同感是衡量最优教学方法的首要条件。

(二)参与度

主要指一种教学方法的使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及其积极性水平,以至师生关系是否融洽,能不能心领神会地默契配合与协作,能否达到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因为教学艺术的出发点便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所以,最优化教学方法应有较高的师生参与度,较好地体现出教学的民主性。

(三)综合化

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必须是克服了每种类型方法的局限性,而在其功能、效果、手段等方面呈现出综合化特点的教学方法。因为它综合了各种方法的优点和长处,所以才能发挥出整体最优的功能。不过,综合化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集优化”;也不是优点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优化组合的新的整体。

(四)时效性

指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既要能取得最佳效果,又要能达到最高效率,是高效果与高效率的统一。优质高效、省时低耗应当是现代教学方法追求的根本目标。那种效果虽好,但耗时太多,或效率虽高,但效果不佳的教学方法,不能算是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双效统一是衡量最优教学方法的又一尺度。

(五)艺术性

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应该符合美的规律和原则,能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从而使其本身也成为审美的对象。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即是艺术性的方法,使用最优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是一种艺术性的劳动,审美也就成为其不可缺少的因素。具有审美价值的最优教学方法注意寓教于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三、明确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

教学方法不胜枚举,因而教师就面临着这样一个重要而又很困难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对其加以选择。每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独特的性能、适用范围和条件。选择运用教学方法,要综合地、全面地、具体地考虑整个教学系统中的所有要素。

(一)内容依据

在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其他成分的依存关系中,教学内容起着基本的、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方法是内容的运动形式,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运动形式,即决定着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依据教学内容。一般说来,不同学科性质的教材,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科内容决定了一般教学方法在各门学科中的特殊形式。艺术性强的学

科,如音乐、美术和科学性强的学科如物理、化学等,在教学方法上是有着很大差别的。

二、课堂教学技能的具体项目

对于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哪些项目,学者们各抒己见。大体而言,以下项目是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达成的共识。

(一)导入技能

导入技能一般发生在课程开始之初,主要用来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从而引发学生适当的学习行为。导入技能有多种,可以直接导入,也可以利用旧知识导入,还可以设置悬念导入,也可以讲故事导入。总之,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具体采用何种形式,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每节课的具体内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等方面综合考虑。

(二)讲授技能

讲授技能是教师利用语言及其他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重要事实,形成概念、原理、规律、法则等的行为方式。讲授技能是教师最重要最基本的一项技能。

(三)板书、板画技能

板书、板画技能是教师利用黑板以凝练的文字语言和图表等形式,传送教学信息的行为方式。从结构上看,板书可以分为两部分:

正板书和副板书。正板书往往是讲授提纲,通常写在黑板的左侧,约占板面的2/3。副板书是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生字、各种名词、年代、数据、简图、简表等等,通常写在黑板的右侧,约占板面的1/3。从形式上看,有提纲式、语词式、表格式等多种。

(四)提问技能

提问是激发学生思考的重要课堂教学技能。提问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师生间相互对话的一种方式。尽管教师们经常提问,但很多提问是一种虚假提问,并没有实质内容和意义,因此教师要掌握提问的要领,即问题要有启发性,问题表述要简明扼要,问题难度要适中,问题形式要灵活多样。

(五)结课技能

结课发生在一节课之末,但是如果结课结不好的话,就会使一节课失去整体的完美性。结课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对本节课所讲的难点、要点进行总体概括、升华,也可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进一步思考。

上一篇:食品安全自查记录下一篇:语言描写的好段